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精选7篇)
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 篇1
重庆三峡学院
社会
调查
社会调查题目关于开县会计从业人员会计职业道德的调
查报告
姓名蒋建华学号
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08会计学2班
调查时间 2011年7月18日—2011年8月20日
关于开县会计从业人员的会计职业道德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工作 经济管理 国家政策 会计行为 人民群众摘要: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经济管理和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根本保障,它直接关系到国家政策的贯彻执行、各种会计行为的规范,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当前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因此,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会计职员有一定的道德意识,但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认同感不同,相当一部分会计职员对提供虚假会计资料视为常物,普遍会计职员对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解程度不高,会计报表的可信度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大部分人已经对会计造假现象麻痹,有认同的趋势,可见全面遵守会计职业道德面临很大的困难。在开县也存在着同样的现状,现就开县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道德展开的如下几个方面的调查情况予以报告。
一、当前开县会计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就会计行业总体而言,主流是好的,《会计法》日臻完善,会计发展也与国际接轨。但与此同时,会计界内一些职业道德问题和缺陷也显现出来,其典型表现有:
1.少数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淡薄,甚至败坏、沦丧,主动违法犯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人员处于利益主体的中心,由于多元化利益的驱动,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也难免受到利益的驱动。少数素质较低的会计人员抵挡不住各种诱惑,不能坚持原则,谋取私利,贪赃枉法。
2.违背职业准则,违反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道德规范。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是会计职业道德中最主要的道德规范,而现在最普遍性的问题,即大量的会计信息失真。小至中小企业贷款经营,大至上市公司公布虚假财务信息。当单位负责人授意会计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时,会计人员不能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规范。即使在外部监督、稽查时,一些会计人员善于掩盖问题,表现出高超的技术处理能力。且善于与外部监督稽查人员沟通和配合,使监督弱化以致流于形式。少数注册会计师偏离了独立执行、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标准,明知有假而报假,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报告。
3.业务知识欠缺,不熟悉法规,缺乏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不少会计人员缺乏基本的业务素质,工作拖拉,业务知识贫乏或老化,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知之甚少,专业技术能力较差,职业胜任能力明显不够。个私企业中,还表现在工作中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记账不符合规范、账簿混乱、账账不符等。
二、职业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
在重庆开县的会计职业领域里,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违法违纪及不良的职业道德行为,尽管是少数,但其带来的危害性和产生的负面影响却是巨大的。产生会计人员不良职业道德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即有主观上的不良动机,也有客观上的不可不为的环境因素。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会计人员的自身道德素质偏低。会计人员在做出违法违纪会计行为时,一般都在职权范围内,又出于主观故意,主动而为,反映出会计人员自身道德素质偏低。其形成的原因,固然有后述因素,但与其自身素质偏低极有关系。
2.社会不良风气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影响。历史造成的因素占有很大的比重。现在虽然是市场经济时代,但当一个企业都需要对外报送各个部门所需的各种口径的报表,使会计信息服从所谓的“政治”需要。
3.利益驱动及单位负责人的不良影响。对于谋求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来说,单位负责人是企业 目标的实施者,拥有充分的用人权。会计人员在单位的地位具有天然的从属性,从属于所在单位的文化层次及其负责人的道德水准。会计人员受聘受雇于单位负责人,其衣、食、住、行、任免、奖惩、以至于下岗失业,均取决于单位负责人。而这种应聘雇佣关系的存在,会计人员不能不考虑单位负责人的利益。因为只有尽力博取其信任,才能获得雇佣关系的延续。而且从实践上看,会计人员也确实根本无法阻止单位负责人的行为。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构想
1、在对开县会计人员的一些不当行为的分析中,不难发现:发生会计人员的不良职业道德行为的主要原因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但根本原因还在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自律性不强。因此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根本在于强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自律,同时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是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关键。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I JAVa人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方面加强建设,做到从自身做起,爱岗敬业,廉洁自律。思想上,会计人员要有一颗平常心,像郑培民一样信奉“情浓钱淡,永保清白”。行为规范上,要求会计人员有强烈的敬业精神,节俭的工作作风,求实的创新意识,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真正热爱会计事业,才能把智力、体力的付出看成是人生的一种追求,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只有热爱 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钻研技术和精通业务。节俭是永远的美德,作为一名会计人员,不仅要为单位出谋划策,而且要为单位开源节流,做好领导的好参谋和好助手。职业道德是无形的,是靠广大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营造出来的工作氛围,是一种雷厉风行、奋发进取的工作作风,是一种实事求是、公正执法的形象,是为社会公众所首肯、所赞许的一种精神风貌。
2、与会计管理体制相适应,从机制上,制度上加强建设,建立完整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开放的系统工程。主要由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专业道德修养、会计职业道德评价和惩戒构成。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会计职业活动中的一种行为准则和标准,是会计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规范主要包括爱岗敬业、廉洁自律、诚实守信、坚持原则、客观公正、提高技能和奉献社会。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必须从 自律抓起,会计人员要不断自我对照和 自我调整,提高觉悟和 自身修养水平。但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不可能自我形成,还要求有他律起作用。
3.净化外部环境,提高社会各方面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视和支持。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不能只靠会计界的努力就能做好,而是要有赖于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实际上是向社会提出了提高道德觉悟、重视道德修养、净化外部环境的基本要求。各行各业都应提高职业道德意识,从而营造出建设会计职业道德的和谐环境。当然我们也不能坐等外部环境净化后再谈会计职业道德问题。会计人员不应因环境差而放弃自身修养,“出污泥而不染”应是会计职业界的一种高尚追求,是最终赢得社会尊重,提高行业信誉的重要保证。
4.国家应该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会计职业道德的监测评价系统是会计职业道德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应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跟踪监测系统,判断会计职业道德意识所处的阶段,及时发现会计职业道德状况的新动向。其次,在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系统时,建议在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学会等组织成立道德委员会。进行会计职业道德评价,就要对会计人员“责业、廉业、精业、勤业、敬业、爱(乐)业”等方面制定一套可操作的评价标准,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对道德评价结果应使用奖罚、道德示范、媒介褒贬等方式,使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状况始终置于各单位和社会公众的督导之下。
5.开县相关部门要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行为的处理力度,约束和管制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新《会计法》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对于那些因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做假账,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告等违法行为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员,不得取得或者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除上述人员外,对因违法违纪行为而被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 篇2
关键词: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思想教育
当代经济的快速发展, 会计行业作为社会市场经济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重要性与日俱增, 虽然大部分会计从业人员能够恪尽职守, 但是仍然有一小部分受到利益驱使, 禁不住诱惑, 违反职业道德, 造成了纷繁杂乱的道德败坏现象, 影响整个行业的信誉。因此, 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培养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社会问题, 本文从会计从业人员应具备的道德入手, 整理出违背道德的具体表现, 最后提出如何培养职业道德, 为会计行业道德问题提供有用的研究。
一、会计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品质
(一) 精通业务。作为相关从业人员, 必须具备精通的业务水平。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快, 社会新事物层出不穷, 对会计人员的要求自然也水涨船高。会计现在做的不仅仅是经济业务的事后反映, 对事前、事中的把控也越来越有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学习, 精通业务, 才能在工作中从容面对新的事物, 从而作出专业的判断, 为相关行业决策者提供切实有效的数据。
(二) 熟悉法规。会计工作牵扯到大量的法律问题, 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加强学习, 做到熟悉财经法规, 增强法律意识, 碰到涉及到法律的问题从容面对, 既能运用相应法律法规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又能依靠法律法规约束自己的思想, 使自己不踏入违法的行列。
(三) 爱岗敬业。俗话说得好, “干一行爱一行”, 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 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点。任何工作都是长期简单的重复, 没有什么乐趣可言, 特别是会计从业人员, 周而复始算账、记账、报账, 只有爱岗敬业, 热情对待手头每份工作, 以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态度去面对每天的工作, 努力钻研新知识、新业务, 才能不出差错, 不被社会淘汰。
(四) 公正廉洁。在生活工作中, 有的账目关系着不同单位复杂的关系, 有人给你送钱、有人拉拢你吃饭, 肯定让你办事, 你只要答应下来, 就丧失了办事的原则, 无法公平公正对待每个客户, 就会犯错, 甚至要负法律责任, 因此公正廉洁的办事风格是每个会计从业者所应遵循的职业操守。
(五) 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会计从业人员要认清自我, 《会计法》明确指出会计人员办理会计事项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不能因为一点利益而忘记了法律, 忘记了自己的职业操守。
(六) 良好的服务意识。会计人员应该拥有良好的服务意识, 切身为单位考虑, 增强企业成本控制能力, 为企业优化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发挥自己最大能力。
二、会计人员违背职业道德的表现
(一) 贪字当头。部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败坏, 养成了贪财贪色贪权等社会上各种不良品质, 崇尚享乐主义, 经不起诱惑, 有的甚至利用职务之便, 帮助他人侵吞国家财产, 造成了国家和单位巨大的财产损失。
(二) 迫于外界压力、弄虚作假。由于会计工作牵扯面大, 一旦出事就会造成一系列问题, 因此单位领导常常为了平衡各方利益使会计人员弄虚作假, 不然面临辞退、下岗威胁。在这种情况下, 会计人员失去原则, 违心操作, 造成职业道德的丧失, 甚至有些会计从业者, 为了某些利益, 主动配合, 利用其专业的知识储备, 隐蔽的操作, 逃避外界监管。
(三) 缺乏敬业精神。很多人不了解会计工作的重要性, 认为只是与数字打打交道, 记记账, 看不到前途, 心态失衡, 就无心工作, 一心想调离工作岗位, 造成了上班时没有积极性, 没有热情。
(四) 专业性不强。很多会计人员一旦工作就是吃老本, 依靠原有经验处理一切事物, 不学习, 不进行相关业务的培训, 造成会计理论水平、操作能力、信息化知识比较差, 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新情况。
三、培养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的对策
(一) 加强政治学习, 提高觉悟。加强政治学习, 提高思想觉悟, 加强责任意识, 这是会计人员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只有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改革大潮, 时代发展结合起来, 并且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 一切以制度办事, 忠实履行本职工作, 才能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
(二) 多种形式开展道德教育宣传。在道德教育宣传上, 不仅充分利用旧的宣传媒体, 广播电视、杂志期刊等, 还要将道德宣传的阵地安插到越来越多的新媒体中, 微博微信、网络平台等, 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会计道德教育, 使从业人员真正从内心热爱这份工作, 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维护行业人员的社会形象。
(三) 完善会计人员监管制度。完善行业监管制度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会计行业自身监管, 就是要认真履行自身工作义务, 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审查、报账、记账、核算、分析等等, 对于相关经济业务, 以高度的责任感去看待,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完成;二是加强社会的监管, 相关的财政、审查、税务等部门对相关会计从业人员进行经常性的检查, 防止会计人员的侥幸心理。然后是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进行相应的检查、评估, 以期加强工作质量, 又可以起到督促作用。最后是让社会成员对会计人员进行公开透明的监督, 这样才能宽范围、高透明, 使得会计人员不敢越违反职业道德雷池半步。
(四) 完善法律法规。依法治国是国家方针, 那么各个行业都应该完善法律制度, 加强惩治违法行为力度, 避免道德治国、以人治国等错误方式, 使得人人都可以信服。一是建立赔偿制度, 只要参与了造假, 给受害人、受害单位造成了损失、相关责任人就得依法作出赔偿;二是建立清退机制, 针对不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不认真对待客户的企业和个人, 依据相关法规进行清退, 严重违法行为可以禁止会计人员从事相关行业。
(五) 加强会计人员轮岗制度。加强轮岗制度有助于行业内部监督, 防止结党营私, 搞小团体, 从而形成利益集团, 贪污受贿, 败坏企业社会形象。轮岗制度也有助于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 对整个行业, 多种部门有更新的认识, 激发创新思路。
(六)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有助于选拔那些业务素质好、事业心强、热爱本职行业的人从事会计行业。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检查、考核、评比, 将结果与奖罚制度、职务等结合起来, 使会计人员遵循职业道德, 更加努力有效率工作, 真正使德才兼备的优秀人员脱颖而出。
(七) 增强会计人员独立性。将会计人员工作重心放到相关工作上, 而不是与上司、行业管理人员的打交道上, 将管理者与执行者职能分离, 将会计工作透明化, 不再依附于管理人员, 使得会计人员独立起来, 消除外部造假胁迫。
四、结语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培养, 提高职业道德操守, 是行业改革发展创新的必要途径, 只有建立健全相关机制, 规范会计人员工作流程, 从会计人员到社会大众完善监督机制、从相关行业到政府监管部门都要提高监管力度, 使得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许栋成.浅谈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08, 5
[2]陈勉.浅谈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23
[3]石俊霞.浅谈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J].现代企业, 2007, 4
浅谈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 篇3
【关键词】会计人员;会计信息;职业道德
一、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现状
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敬岗爱业、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和保守秘密。我国会计行业由于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意识淡薄,贪污挪用公款、弄虚作假的重大案件屡屡发生。
1.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严重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会计信息的过失性失真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相关,遵纪守法的意识淡薄,缺乏公正客观的工作态度都会使会计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出现错误。部分公司受利益驱动,在会计信息披露中弄虚作假,违法十预会计工作,授意、指使、强令变动会计数据,造假凭证、帐表进行假审计假评估,会计造假案频发,使得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性大大下降。有些会计监督机制相当不完备,如单位内部审计作为国家监督体系部分之一,仅仅只是一种形式,基本上起不到监督的作用。
2.会计职业道德意识淡薄
在现实中,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法制观念淡薄。不少会计人员缺乏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对职业道德法规了解不多;另一方面,中国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机制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会计教育的内容注重讲授会计理论知识或培训业务能力,而忽视了职业道德观念的教育。
3.追求私利,监守白盗
一些会计人员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膨胀,重利轻义的思想在社会上滋生蔓延,丧失了最起码的法制观念,会计职业道德沦丧,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甚至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公款、化公为私、出卖集体和国家的商业机密,以身试法,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给国家和集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1.单位内部原因
会计操作人员是单位内部的从业人员,受聘、受雇工会计控制者。一些单位在招聘会计人员时,把谋求企业利益作为先决条件,要求应聘人员能够熟悉各种相关法律技巧,从而强行让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信息,同时利用职务威胁,使会计人员只能屈从。虽然也有些會计人员因缺欠职业道德而造假,但究其根源还是于握大权的幕后指使人所造成的。
2.外部环境原因
近年来,受社会各种不良风气和思想的影响,我国现实社会中存在着社会诚信普遍缺失的现象,个人主义、利已主义、享乐主义意识抬头,大多数人都不愿意说真话,企业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广告、不守合同的现象常有发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会计从业人员很容易受到影响,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不顾他人和集体的利益,不择手段地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丧失会计职业道德。另一方面,政府监督不力,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备,会计规范体系不完善,造成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恶性循环。
3.个人原因
就会计人员自身而言,大部分人员是守法重道的,但是不难看出还有极少部分人员,为了追求自己安逸的生活,视国家法律不顾,任意践踏法律尊严,做出种种违法乱纪的行为。他们当中有的为避免被辞退、失业和下岗,被迫放弃职业道德,屈从单位领导作假账;有的甚至沦丧了职业道德,发展到主动配合,并且表现出了高超的技术处理能力,操作极具隐蔽性,一般检查较难发现,易工逃避外部监督,在利益的驱使下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1.提高会计人员法律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会计人员必须遵守《会计法》所规定的各项制度,同时必须自觉履行会计职业道德原则,这是强制的、无条件的。同时,会计人员不仅需要努力学习专业技能,提高对现代会计的认识,要经常自我反省,以正确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战胜错误的职业道德观念,培养会计人员实事求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面对社会的诱惑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坚持自己的职业道德。这样下去,才能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2.健全和完善会计管理制度
加强会计管理制度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培养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品德和职业道德规范,建立相应的约束和奖罚机制、个人和企业信用档案,对企业财务管理状况、个人信誉等进行严格登记,守信者奖,失信者罚,把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信用制度纳入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要求中,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定期评价;加强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包括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财务处理程序制度、原始记录管理制度、财产清查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维护会计管理制度体系的完整性和协调性,确保会计管理制度的有效性。
四、总结
综上所述,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实践活动。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始终要保持诚信做人的人生原则,抵制社会的不良诱惑。诚信,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会计事业的生命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会计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广大会计人员应与时俱进,按照新时期会计工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提高自己的会计业务水平,为完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倩茹.浅议会计职业道德[J]管理学家,2010(8)
[2]张宇.会计职业道德浅说[J].现代商业,2010(5)
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 篇4
现将2012年度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合格人员申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合格标准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60分;会计基础:60;初级会计电算化:合格;珠算五级:合格。
考试成绩已在网上公布,考生报考科目均达到合格标准,可以申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二、申领时间
2013年1月10日开始。
三、申领时须携带资料
1、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2、《江苏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申请表》(表2);
3、近期一寸彩色免冠证件照一张;
4、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中专(含)以上最高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5、如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提供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6、如具有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评估师等相关执业资格的,提供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四、申领地点
1、申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人员,到户籍所在地(居住地或暂住地)的区县财政局办理点办理,申领人员应出示相应户籍(居住地或暂住地)证明;
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 篇5
本章概要
本章对银行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了论述,银行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对银行从业人员而言,了解银行从业人员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理解银行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从事银行业务的一个基本条件。加强银行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对于促进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改革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章对银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论述,阐明了银行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的关系。
银行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表现为“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原则即“集体主义原则”在银行职业道德中的具体体现。它贯穿于整个银行职业道德体系,并制约和影响着其一系列职业道德规范。
银行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在“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下,表现为“爱岗敬业,忠于职守;遵守法规,依法办事;廉洁奉公,不谋私利;恪尽职守,专业胜任;客观公正,无私奉献”等具体的行为准则。
银行从业道德操守与银行从业法律是相互联系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商业银行调控手段。
7.1 银行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
银行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银行业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表现为伦理经济,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作为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的银行从业人员也必须恪守其相对独特和具体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重塑银行的道德约束,不仅是银行业防范道德风险的要求,也是商业银行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员工职业素质、防范经营管理风险的要求。
如何建立道德约束?道德不是自然生成的,法律的完善也不必然产生道德,必须通过强化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即制度性约束,从而搭起法律与道德的桥梁。但管理的制度性约束并不必然升华为道德约束,只有有道德目标的管理、有道德教化的管理、有道德取向的管理才形成和固化为道德。
所以,我国的银行业必须明确道德建设的目标和内涵,在管理的制度化约束加强和细化的过程中,把道德目标和元素作为重要内容和取向,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独具特色的管理体系,要强化银行从业人员基本的职业道德,明确职业操守,并在制度管理中子以规定、制约和强化。通过有道德要求的制度性约束,不断提升和固化道德约束,最终形成道德约束。只有有道德目标、道德教化的制度性约束,才是法律基础上提升和形成道德的基础。从而在概念上完成了法律、管理、道德的理论和实践框架。
7.1.1 银行职业道德的概念
银行职业道德是指在银行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银行职业特征的、调整银行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是银行从业人员在进行银行活动、处理银行业务关系时所形成的职业规律、职业观念和职业原则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银行职业道德建设是银行经济管理和银行工作的基本环节,是银行信息质量的根本保障,它直接关系到国家政策的贯彻执行,也关系到各种银行行为的规范,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银行职业道德,既是银行从业人员在本行业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规范,也是银行业对社会所应负的责任和义务。
银行职业道德可以配合国家法律制度,调整职业关系中的经济利益关系,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7.1.2 银行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原则即“集体主义原则”在银行职业道德中表现为“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它贯穿于整个银行职业道德体系,始终制约和影响着其一系列职业道德规范。
当前,我国正致力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既是严格的法治经济,又是严格的信用经济,它的确立和发展内在地需要讲究诚信的道德力量。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银行从业人员和银行的安身立命之本。诚与信,是一对同等意义的范畴。《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诚信的本义就是诚实不欺,恪守信用。在我国传统儒家伦理中,诚信是被视为治国平天下的条件和必须遵守的重要道德规范。
对一个人来说,“诚实守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也是每个公民的道德责任,更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对一个企业和团体来说,它是一种形象,一种品牌,一种信誉,一个使企业兴旺发达的基础。
“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要求,是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改善社会风尚、保障经济秩序良性运行的支撑。“诚实守信”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所谓“诚实”,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弄虚作假,不隐瞒欺骗,不自欺欺人,表里如一。所谓“守信”,就是要“讲信用”、“守诺言”,也就是要“言而有信”、“诚实不欺”等。
“诚实守信”是人和人之间正常交往、社会生活能够稳定、经济秩序得以保持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从经济生活来看,“诚实守信”是经济秩序的基石,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和一种“无形的资产”;从政治道德来看,“诚实守信”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品性”,是“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的体现,是一个从政者必须具有的“道德品性”和“政治素质”;从人际关系来看,“诚实守信”是人和人在社会交往中最根本的道德规范,也是一个人最主要的道德品质,人们在交往中,相互信任是相处的基础,其关键就在于“诚实守信”。
银行从业人员只有严格遵循银行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基本规范,才能合情合理、规范有序、科学高效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诚实信用”对银行职业道德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诚实信用”融人到职业道德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使银行的从业人员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中培养诚实守信的观念,忠诚于自己从事的职业,信守自己的承诺。
1.“诚实信用”是银行职业道德的“立足点”
“职业道德”总的要求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而“诚实信用”是其中的“立足点”。在银行职业道德建设中,把“诚实信用”融人到职业道德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使银行的从业人员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中培养诚实守信的观念,忠诚于自己从事的职业,信守自己的承诺。
2.“诚实信用”是建立银行经济秩序的基石 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竞争经济,又是一种契约经济。因此,如何保证契约双方履行自己的义务,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关键。一方面,我们强调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市场的“秩序”;同时,我们还必须用道德的力量,以“诚信”的道德觉悟来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不仅靠对违法者的惩处;更重要的,要使大多数参与竞争的人,能够成为竞争中的守法者,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如果没有道德教育,没有荣辱观念,没有羞耻之心,都信奉“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价值观念,人们就会想方设法以各种手段获取利益,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就无法进行。社会失去了“诚实守信”的道德基石,失去了“诚实守信”为荣、“背信弃义”为耻的舆论氛围,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是根本无法建立起来的。“法治”和“刑罚”着重于惩罚那些已经违法犯罪的人;而道德教育和“德治”则着重于对违法犯罪前的教育和预防。
银行业市场发展中的消极因素,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滋生,已经对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经济秩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由于欺骗欺诈现象屡禁不止和不断蔓延,已经出现了所谓“信用缺失”、“信用危机”的现象,成为银行业职业道德健康发展的一大“公害”。这种情况;是不可能仅仅靠“法治”来解决的,它还必须通过“诚实守信”教育和正确价值导向来引导和克服。
3.“诚实信用”是银行道德建设的重点
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道德核心、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人们的内心信念,并能把它付诸实践。道德教育不但要使人们懂得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更重要的是,要以诚挚,真实的态度,把道德要求化为自己的行动。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道德的核心、原则和规范,是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能否收到实际效果的决定环节。能够做到“诚实守信”,身体力行道德规范,银行业职业道德建设就必然取得愈来愈大的进展;不能做到“诚实守信”,银行业职业道德建设就会沦为空谈,人们的素质也就不可能得到提高。在当前,我国一些地方的道德失范现象,归根到底,都是同失去了“诚实守信”有重要关系,而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从加强“诚实守信”的建设人手。
7.1.3 银行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对于银行业从业人员个人来说,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是人人必备的必修课。无论是作为银行的行长,还是一个普通的从业人员,都必须明确自己的职业角色,在职业活动中既要为自己负责,又要为事业负责。
防范道德风险重在加强道德规范,重在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修养。
1.爱岗敬业,忠于职守
首先,爱岗敬业是银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每个银行从业人员都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恭敬、虔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岗位,自觉地承担起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和义务,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社会提供服务。这在日常工作中的体现主要是爱银行、爱同事、爱客户。一个人只有对服务对象有爱心、能善待,才能激发敬业和精业意识;只有对自己职业的精益求精,才能体现出人生价值。概括起来说,要做到爱岗敬业必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忠于职守,清正廉洁、勤奋工作、尽职尽责;要做到爱岗敬业还要钻研业务、不断提高,在科技高速发展、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在银行业这个有悠久历史而又快速发展的行业中,只有不断学习、充实和提高,才能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遵守法规,依法办事
银行从业人员应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行为准绳,遵守社会道德规范,遵守所属机构的管理规定和道德操守准则。
在市场经济中,任何单位的经济业务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有关法律、法规的约束。银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从业人员面对来自各方面的诱惑,稍有不慎,很容易跌进犯罪的深渊,给社会,单位和个人带来很大的损失。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法律法规体系越来越完善,要求每个银行从业人员都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加强法律意识,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保证金融业的安全高效运行。
3.廉洁奉公,不谋私利
廉洁奉公,不谋私利是银行职业道德的重要特征,也是银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尺度。银行从业人员不谋私利,一心为公,才能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银行工作天天要与钱打交道,如果没有廉洁奉公的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就可能经不住“金钱”的诱惑,还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银行从业人员必须以廉洁奉公、不谋私利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敢于抵制、揭发各种损公肥私的不良行为和不正之风,大胆维护国家的财经纪律及企业的规章制度,做到“手提万贯,一尘不染”。
4.恪尽职守,专业胜任
银行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求银行人员必须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生活中提出了许多过去不曾遇到的新问题,银行也面临着许多全新的课题,理论和知识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因此,银行从业人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认真钻研业务技能,精通现代科学技术,以适应银行工作发展的需要。
5.客观公正,无私奉献
要讲究诚实守信,客观公正,为所有客户提供同等水平和质量的服务,不能因国籍、信仰、性别、经济水平和社会地位等差异歧视客户。银行业务就是为客户提供有偿服务,只有服务得好,才能体现出银行的价值,只要做到了自己信任自己,诚实地对待自己的工作,以严谨守信的态度来善待客户,就不愁业务不发展,就不怕激烈的市场竞争。无私奉献是一个人的道德观,价值观在行为中的体现。
7.2 建立银行职业道德的途径
加强银行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既要完善制度,改进方式方法,更要有创新的工作机制。
1.建立常态机制
一是建立宣传、组织、监察、工会等相互部门的工作协调制度,切实解决职工道德建设不主动、不经常和不打总体战的“三不”问题,加强制度建设。二是纳入各级部门的总体规划,纳入职工的培训汁划。三是坚持“贯穿”工作原则,在入党、提干、评先和晋级等重要环节,与搞好职工道德建设相结合,要通过“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职工道德建设,确保常态机制的形成。
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取得整体效果,必须有科学的管理机制作为保障。一是要进一步明确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规定和特殊要求,建立和完善有关的规章制度,使每一个部门.每一个职位、每一项工作都有章可循。二是要相应建立和完善群众监督,建立监督机制,使职业道德教育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三是抓制度的落实工作。有了严格的制度,必须严格执行,照章办事,切实纠正有章不循、违章不纠的现象。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要坚决处理。要做到功过分明、赏罚分明、伸张正气、打击邪气。工作中处理要严、监督要严,从而维护各项制度的严肃性。
2.建立责任机制
要做到“三个明确一个落实”:明确责任主体,各级部门要对职工道德建设负起领导责任,纳入工作日程,当做一件大事来抓;明确责任职责,各级工会在职工道德建设中负有牵头责任,要强化组织协调力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明确部门责任,对宣传、组织、监察、人事等相关部门,要依据职能搞好目标定位和任务分解,使他们知道干什么和怎么干。落实责任追究,对不履行抓职工道德建设责任,完不成工作任务的,对疏于教育管理而导致单位问题较多、群众意见较大的,要追究领导责任。
3.要建立激励机制
对重视程度高、工作有创新、实际效果好的部门要给予奖励。建立激励机制,既要搞精神鼓励,也要有物质奖励。各级部门在抓职工道德建设方面要舍得投入,确保必要的建设工作经费开支,有条件的单位可设立职工道德建设奖励基金,用于对职工道德建设有突出贡献人员的奖励。
4.要加强领导机制建设
干部要带头遵守职业道德。领导的职业道德水平是影响行业整体作风的决定因素,同时领导干部自觉地遵守职业道德也是讲道德与讲政治一致性的内在要求。从实践上看,政治上的坚定性与道德上的纯洁性是不可分的,道德品质是构成政治素质的一项重要因素。因此,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就内在地要求提高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素质。
总之,银行职业道德决定着整个银行队伍形象,关系着银行事业健康发展的大问题,只有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才能使银行职业道德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
7.3 银行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的关系
从一般意义上而言,法律与道德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分离,道德是一个人的行为准则,法律是道德的底线。
法律和道德都是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但发挥作用的功能层次有所不同,法律法规是基础,是最低层次的底线,是保持社会秩序稳定和规范的最基本守则,是人们行为约束的根本性规范,具有较强的强制力。
银行职业道德则是建立在法律之上的行为约束,具有软约束。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行为规范在两套规范体系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二者缺一不可,互相补充,不可替代。
银行职业道德虽然不能通过直接的、对银行业从业人员的行为主体自由意志进行强制侵犯和规制,但银行职业道德却在维护法律、提升法律空间、补充法律约束,强化法律规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比法律涉及面更宽泛、更持久、更真实、更有力。在市场金融体系建设过程中,银行职业道德建设更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力量,道德风险的防范更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防范风险的重点之一。
7.3.1 银行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的联系
银行从业道德操守与银行从业法律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商业银行调控手段,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其联系具体表现在:
1.银行从业法律是银行从业道德传播的有效手段
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入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其中,第一类道德通常上升为法律,通过制裁或奖励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二类道德是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转化为法律,否则就会混淆法律与道德,结果是“法将不法,德将不德”。法律的实施,本身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的培养。因为法律作为一种国家评价,对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评价标准与大多数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实施对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
第一,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第二,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三,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
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显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而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总之,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混为一谈,也不可偏废,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或单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
7.3.2 银行从业操守与法律、法规的区别
道德与法律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范畴。二者的区别至少可归结为:
1.产生的条件不同
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规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说氏族习惯。法律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时产生的。而道德的产生则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没有道德规范,整个社会就会分崩离析。
2.表现形式不同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要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国家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规范的内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并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它在某些条件下不诉诸文字,内容比较原则,抽象、模糊。
3.调整范围不尽相同
从深度上看,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它要求人们根据高尚的意图而行为,要求人们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尽管也考虑人们的主观过错,但如果没有违法行为存在,法律并不惩罚主观过错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从广度上看,由法律调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调整。当然,也有些由法律调整的领域几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断,如专门的程序规则、票据的流通规则、政府的组织规则等。在这些领域,法律的指导观念是便利与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机制不同
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力量以及人们的自律来维持。
5.内容不同
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一般要求权利义务对等,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而道德一般只规定了义务,并不要求对等的权利。
7.4 《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操守》
银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操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宗旨]
为规范银行业从业人员职业行为,提高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建立健康的银行业企业文化和信用文化,维护银行业良好信誉,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本职业操守。
第二条 [从业人员]
本职业操守所称银行业从业人员是指在中国境内设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工作的人员。
第三条 [适用]
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遵守本职业操守,并接受所在机构、银行业自律组织、监管机构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第二章 从业基本准则
第四条 [诚实信用]
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以高标准职业道德规范行事,品行正直,恪守诚实信用。
第五条 [守法合规]
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行业自律规范以及所在机构的规章制度。
第六条 [专业胜任]
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具备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资格与能力。
第七条 [勤勉尽职]
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勤勉谨慎,对所在机构负有诚实信用义务,切实履行岗位职责,维护所在机构商业信誉。
第八条 [保护商业秘密与客户隐私]
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保守所在机构的商业秘密,保护客户信息和隐私。
第九条 [公平竞争] 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尊重同业人员,公平竞争,禁止商业贿赂。
第三章 银行业从业人员与客户
第十条 [熟知业务]
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熟知向客户推荐的金融产品的特性、收益、风险、法律关系、业务处理流程及风险控制框架。
第十一条 [监管规避]
银行业从业人员在业务活动中,应当树立依法合规意识,不得向客户明示或暗示诱导客户规避金融、外汇监管规定。
第十二条 [岗位职责] 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遵守业务操作指引,遵循银行岗位职责划分和风险隔离的操作规程,确保客户交易的安全,做到:
(一)不打听与自身工作无关的信息;
(二)除非经内部职责调整或经过适当批准,不为其他岗位人员代为履行职责或将本人工作委托他人代为履行;
(三)不得违反内部交易流程及岗位职责管理规定将自己保管的印章、重要凭证、交易密码和钥匙等与自身职责有关的物品或信息交与或告知其他人员。
第十三条 [信息保密]
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妥善保存客户资料及其交易信息档案。在受雇期间及离职后,均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和所在机构关于客户隐私保护的规定,透露任何客户资料和交易信息。
第十四条 [利益冲突]
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坚持诚实守信、公平合理、客户利益至上的原则,正确处理业务开拓与客户利益保护之间的关系,并按照以下原则处理潜在利益冲突:
(一)在存在潜在冲突的情形下,应当向所在机构管理层主动说明利益冲突的情况,以及处理利益冲突的建议;
(二)银行业从业人员本人及其亲属购买其所在机构销售或代理的金融产品,或接受其所在机构提供的服务之时,应当明确区分所在机构利益与个人利益。不得利用本职工作的便利,以明显优于或低于普通金融消费者的条件与其所在机构进行交易。
第十五条 [内幕交易]
银行业从业人员在业务活动中应当遵守有关禁止内幕交易的规定,不得将内幕信息以明示或暗示的形式告知法律和所在机构允许范围以外的人员,不得利用内幕信息获取个人利益,也不得基于内幕信息为他人提供理财或投资方面的建议。
第十六条 [了解客户]
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履行对客户尽职调查的义务,了解客户账户开立、资金调拨的用途以及账户是否会被第三方控制使用等情况。同时,应当根据风险控制要求,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业务状况、业务单据及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
第十七条 [反洗钱]
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遵守反洗钱有关规定,熟知银行承担的反洗钱义务,在严守客户隐私的同时,及时按照所在机构的要求,报告大额和可疑交易。
第十八条 [礼貌服务]
银行业从业人员在接洽业务过程中,应当衣着得体、态度稳重、礼貌周到。对客户提出的合理要求尽量满足,对暂时无法满足或明显不合理的要求,应当耐心说明情况,取得理解和谅解。
第十九条 [公平对待]
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公平对待所有客户,不得因客户的国籍、肤色、民族、性别、年龄、宗教信仰、健康或残障及业务的繁简程度和金额大小等方面的差异而歧视客户。
对残障者或语言存在障碍的客户,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尽可能为其提供便利。
但根据所在机构与客户之间的契约而产生的服务方式、费率等方面的差异,不应视为歧视。
第二十条 [风险提示]
向客户推荐产品或提供服务时,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根据监管规定要求,对所推荐的产品及服务涉及到的法律风险、政策风险以及市场风险等进行充分的提示,对客户提出的问题应当本着诚实信用的原则答复,不得为达成交易而隐瞒风险或进行虚假或误导性陈述,并不得向客户做出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及所在机构有关规章制度的承诺或保证。
第二十一条 [信息披露]
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明确区分其所在机构代理销售的产品和由其所在机构自担风险的产品,对所在机构代理销售的产品必须以明确的、足以让客户注意的方式向其提示被代理人的名称、产品性质、产品风险和产品的最终责任承担者、本银行在本产品销售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等必要的信息。
第二十二条 [授信尽职]
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根据监管规定和所在机构风险控制的要求,对客户所在区域的信用环境、所处行业情况以及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担保物的情况、信用记录等进行尽职调查、审查和授信后管理。
第二十三条 [协助执行]
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熟知银行承担的依法协助执行的义务,在严格保守客户隐私的同时,了解有权对客户信息进行查询、对客户资产进行冻结和扣划的国家机关,按法定程序积极协助执法机关的执法活动,不泄漏执法活动信息,不协助客户隐匿、转移资产。
第二十四条 [礼物收送]
在政策法律及商业习惯允许范围内的礼物收、送,应当确保其价值不超过法规和所在机构规定允许的范围,且遵循以下原则:
(一)不得是现金、贵金属、消费卡、有价证券等违反商业习惯的礼物;
(二)礼物收、送将不会影响是否与礼物提供方建立业务联系的决定;或使礼物接受方产生交易的义务感;
(三)礼物收、送将不会使客户获得不适当的价格或服务上的优惠。
第二十五条 [娱乐及便利]
银行业从业人员邀请客户或应客户邀请进行娱乐活动或提供交通工具、旅行等其他方面的便利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属于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以内,并且在第三方看来,这些活动属于行业惯例;
(二)不会让接受人因此产生对交易的义务感;
(三)根据行业惯例,这些娱乐活动不显得频繁,且价值在政策法规和所在机构允许的范围以内;(四)这些活动一旦被公开将不至于影响所在机构的声誉。
第二十六条 [客户投诉]
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耐心、礼貌、认真处理客户的投诉,并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客户至上、客观公正原则,不轻慢任何投诉和建议;
(二)所在机构有明确的客户投诉反馈时限,应当在反馈时限内答复客户;
(三)所在机构没有明确的投诉反馈时限,应当遵循行业惯例或口头承诺的时限向客户反馈情况;
(四)在投诉反馈时限内无法拿出意见,应当在反馈时限内告知客户现在投诉处理的情况,并提前告知下一个反馈时限。
第四章 银行业从业人员与同事
第二十七条 [尊重同事]
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尊重同事,不得因同事的国籍、肤色、民族、年龄、性别、宗教信仰、婚姻状况或身体健康或残障而进行任何形式的骚扰和侵害。禁止带有任何歧视性的语言和行为。
尊重同事的个人隐私。工作中接触到同事个人隐私的,不得擅自向他人透露。
尊重同事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成果,不得不当引用、剽窃同事的工作成果,不得以任何方式予以贬低、攻击、诋毁。
第二十八条 [团结合作]
银行业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应当树立理解、信任、合作的团队精神,共同创造,共同进步,分享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第二十九条 [互相监督] 对同事在工作中违反法律、内部规章制度的行为应当予以提示、制止,并视情况向所在机构,或行业自律组织、监管部门、司法机关报告。
第五章 银行业从业人员与所在机构
第三十条 [忠于职守]
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行业自律规范和所在机构的各种规章制度,保护所在机构的商业秘密、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自觉维护所在机构的形象和声誉。
第三十一条 [争议处理]
银行业从业人员对所在机构的纪律处分有异议时,应当按照正常渠道反映和申诉。
第三十二条 [离职交接]
银行业从业人员离职时,应当按照规定妥善交接工作,不得擅自带走所在机构的财物、工作资料和客户资源。在离职后,仍应恪守诚信,保守原所在机构的商业秘密和客户隐私。
第三十三条 [兼职]
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以及所在机构有关兼职的规定。
在允许的兼职范围内,应当妥善处理兼职岗位与本职工作之间的关系,不得利用兼职岗位为本人、本职机构或利用本职为本人、兼职机构谋取不当利益。
第三十四条 [爱护机构财产]
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妥善保护和使用所在机构财产。遵守工作场所安全保障制度,保护所在机构财产,合理、有效运用所在机构财产,不得将公共财产用于个人用途,禁止以任何方式损害、浪费、侵占、挪用、滥用所在机构的财产。
第三十五条 [费用报销]
银行业从业人员在外出工作时应当节俭支出并诚实记录,不得向所在机构申报不实费用。
第三十六条 [电子设备使用]
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及所在机构关于电子信息技术设备使用的规定以及有关安全规定,并做到:
(一)按照有关规定安装使用各类安全防护系统,不在电子设备上安装盗版软件和其他未经安全检测的软件;
(二)不得利用本机构的电子信息技术设备浏览不健康网页,下载不安全的、有害于本机构信息设备的软件;
(三)不得实施其他有害于本机构电子信息技术设备的行为。
第三十七条 [媒体采访]
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遵守所在机构关于接受媒体采访的规定,不擅自代表所在机构接受新闻媒体采访,或擅自代表所在机构对外发布信息。
第三十八条 [举报违法行为] 银行业从业人员对所在机构违反法律法规、行业公约的行为,有责任予以揭露,同时有权利、义务向上级机构或所在机构的监督管理部门直至国家司法机关举报。
第六章 银行业从业人员与同业人员
第三十九条 [互相尊重]
银行业从业人员之间应当互相尊重,不得发表贬低、诋毁、损害同业人员及同业人员所在机构声誉的言论,不得捏造、传播有关同业人员及同业人员所在机构的谣言,或对同业人员进行侮辱、恐吓和诽谤。
第四十条 [交流合作]
银行业从业人员之间应通过日常信息交流、参加学术研讨会、召开专题协调会、参加同业联席会议以及银行业自律组织等多种途径和方式,促进行业内信息交流与合作。
第四十一条 [同业竞争]
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坚持同业间公平、有序竞争原则,在业务宣传、办理业务过程中,不得使用不正当竞争手段。
第四十二条 [商业保密与知识产权保护]
银行业从业人员与同业人员接触时,不得泄露本机构客户信息和本机构尚未公开的财务数据、重大战略决策以及新的产品研发等重大内部信息或商业秘密。
银行业从业人员与同业人员接触时,不得以不正当手段刺探、窃取同业人员所在机构尚未公开的财务数据、重大战略决策和产品研发等重大内部信息或商业秘密。
银行业从业人员与同业人员接触时,不得窃取、侵害同业人员所在机构的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
第七章 银行从业人员与监管者
第四十三条 [接受监管]
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对监管机构坦诚和诚实,与监管部门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关系,接受银行业监管部门的监管。
第四十四条 [配合现场检查]
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积极配合监管人员的现场检查工作,及时、如实、全面地提供资料信息,不得拒绝或无故推诿,不得转移、隐匿或者毁损有关证明材料。
第四十五条 [配合非现场监管]
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按监管部门要求的报送方式、报送内容、报送频率和保密级别报送非现场监管需要的数据和非数据信息,并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保证所提供数据、信息完整、真实、准确。
第四十六条 [禁止贿赂及不当便利] 银行从业人员不得向监管人员行贿或介绍贿赂,不得以任何方式向监管人员提供或许诺提供任何不当利益、便利或优惠。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七条 [惩戒措施]
对违反本职业操守的银行业从业人员,所在机构应当视情况给予相应惩戒,情节严重的,应通报同业。
第四十八条 [解释机构]
本职业操守由中国银行业协会负责解释。
第四十九条 [生效日期]
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 篇6
关键词: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现状,解决途径
职业道德是每个行业从业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规范。早在2001年9月, 政府就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 倡导社会各界都必须高度重视职业道德, 认真履行本行业从业者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尽管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职业道德规范, 但遵守职业道德已经深入人心,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知。会计从业人员同样需要遵守特定的职业道德, 在日常的工作中严格履行职业道德。然而, 在现实中, 一些会计从业人员忽视对职业道德的养成, 既不注意职业道德的系统研究, 也不注意职业道德的严格遵守, 严重影响了会计从业人员的形象。因此, 需要全面了解目前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现状, 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合理解决。
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内涵
从定义上来看,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从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 也是会计从业人员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和最根本的道德准则。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不遵守道德要求和道德准则, 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会计从业者, 更遑论优秀的会计从业者。在现实经济活动中, 职业道德更表现为一种调整会计从业人员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关系的标准和依据, 同时也是调整会计从业人员与社会、国家关系的重要标准。与其他职业相类似, 会计职业道德是社会最基本道德规范在会计工作中的体现和发挥。有学者将会计职业道德概括为爱岗敬业、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密守信六个方面。据此, 我们可以将会计职业道德概括为敬业、守法、公正、透明、奉献、守信。
敬业就是要求会计从业人员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岗位, 能够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努力工作, 刻苦钻研, 不断学习会计最新理论知识, 培养会计工作技能, 同时能够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坚决做好每一项本职工作, 并且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应有的业绩。守法就是要求会计从业人员熟知财经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 既能够应用相关法律制度认真工作, 也能够广泛宣传会计法律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在实际会计工作中践行相关的法律制度, 说话办事依法循章。公正就是会计人员能够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处理各项工作任务, 能够提供准确和真实的会计信息, 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提供依据。透明就是要求会计人员要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经济业务, 既不篡改会计信息, 也不编造和伪造会计信息, 使得会计信息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实际工作。奉献就是要求会计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以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为工作依据, 切实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要求。守信就是要求会计人员守口如瓶, 严格保密会计信息或机密, 既不为谋取私利, 也不向周围熟人提供信息, 办事公道、说话真实、诚实守信。
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现状
虽然多数企业都深知会计职业道德养成的重要性, 并且在企业会计人员培训中着重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 然而一些会计人员忽视职业道德的养成, 不懂得会计法规、不按照法律办事、不客观公正地处理会计业务, 甚至忽视良好服务态度的培养, 严重影响了会计人员的形象。
1. 职业素质偏低。
坚持原则, 实事求是地处理各项会计业务是会计人员首先坚持的基本准则, 但是一些会计人员更多选择按照单位领导的意见办事, 通过违法、违反纪律的方式和手段来处理相关业务。领导的意愿意志代替了工作实际要求, 违反职业道德, 违规业务操作的现象开始出现, 由此导致企业经济损失也在所难免。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偏低所致。
2. 职业道德滑坡。
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应该被所有会计从业人员所遵守。但是, 一些会计人员在个人利益的驱动下, 伪造会计信息、编造会计资料、篡改会计内容, 给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正确决策带来了负向影响。也有一些会计人员禁锢于私欲之中, 贪污公款、挪用单位资金, 或者通过虚设账目、编造结算清单等方式, 骗取或者侵吞单位资金, 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3. 职业水准下降。
一些会计人员被企业领导所左右, 按照企业领导意愿弄虚作假、编造数据、篡改信息, 为企业领导贪污腐败提供帮助。这些会计人员从中也得到好处和利益, 进一步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腐败分子与会计人员相互勾结, 共同犯罪的案例屡见不鲜、频见报端, 究其根源, 会计人员职业水准下降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上述这些问题在宏观层面上破坏了市场经济的良好秩序, 在微观上损害了投资者和根本利益。信用是维系市场经济运行的有效条件, 没有信用的市场经济很难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同时, 信用是立人之本, 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内核。没有信用的人难以立足, 没有信用的会计人员难以得到认可。会计人员不遵守职业道德, 不讲信用, 随意编造和篡改会计信息, 其所提供的信息就不能够真实反映企业实际的经济业务, 就会给市场经济秩序带来负面影响, 也会给市场经济的投资者带来损失。相关案例的报道层出不穷, 这也是近年来国家严打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根源所在。上述问题不仅会破坏市场经济秩序, 也会给企业投资者带来直接的损失和危害, 有的企业也因此走向了衰退。不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 会计职业道德的缺失都会导致相关主体的利益损失, 造成人财务资源的浪费。为此, 就需要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
三、解决会计职业道德现状的措施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要保持市场经济的良好运作, 保护企业股东的切身利益, 降低各方主体的经济利益损失, 就必须采取措施加以合理解决。
1. 认识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既有着宏观层面的意义, 也有着微观层面的价值。首先表现为有利于维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合理稳定, 市场经济就是按照供需机制和价格机制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流动, 供需情况的真实性直接影响着供需双方投资行为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如果会计人员忽视职业道德, 提供虚假、不真实的会计信息, 必然会影响到供需双方的正确决策, 进而影响到市场机制的有序稳定;其次表现为有利于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水平。会计工作者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是形成高效会计工作业务的前提, 只有会计工作者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办事, 就会节约工作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复次表现为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通过提高职业道德来提升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无疑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2.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
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政府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技术进行会计职业道德的宣传, 并利用正面教育与反面警示相结合的方式, 使得加强职业道德获得全社会的普遍认知, 进而为树立职业道德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支撑。同时, 政府也要鼓励有条件的财会类大专院校开展会计人员培训, 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继续教育服务, 通过培训来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
3. 树立正确的职业素质理念。
职业素质理念的正确树立是提高职业素质的前提和基础, 要将职业素质理念贯穿于职业道德培养的整个过程。可以通过合理引导, 认真教导的方式获得会计从业人员的普遍认知, 使得多数会计从业者能够认识到树立正确职业素质理念的重要性, 进而为提高职业道德奠定基础;也可以通过大力宣传职业道德价值观, 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让社会和会计从业者认识到提高职业素质理念的重要性。
4. 有效实施回归教育。
回归教育就是将职业道德教育与会计工作实践有效结合的教育, 既可以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科学性和绩效性, 也可以增强会计工作实践的针对性和合理性。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效互动和相互转换, 从整体上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回归教育也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知, 一些企业选派会计人员外出参加定期的职业道德教育, 然而根据参加培训后的实际工作表现列出会计人员下一阶段培训学习的内容和重点, 这无疑会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实际上, 通过回归教育能够使得会计人员在学习与工作的结合互动中得到整体职业素质的提升。
5. 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制度, 例如《会计法》、《会计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 这些法规制度对于推动中国会计工作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递进,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现有的会计法规和制度还不能够完全适应整个社会经济的要求, 需要在已有法律制度的基础上, 不断完善和优化相关制度体系, 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6. 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会计职业道德更多表现为品质和准则, 难以用特定的评价系统来进行监督, 这就给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与监督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监督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监督管理的重要性, 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 保证会计部门的独立性;其次要全方位地加强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监督与考核, 有效发挥社会各方力量, 构建起会计职业道德监督与管理的机制;最后要加强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组织专门的力量进行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对于表现优秀的会计人员进行奖励和宣传, 对于职业道德缺失的会计人员要进行处罚, 真正将会计职业道德监督管理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参考文献
[1]伏耀东, 刘龙泉.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自律建设[J].财会研究, 2005, (12) .
[2]刘峰.制度安排与会计信息质量———红光实业的案例分析[J].会计研究, 2001, (7) .
[3]丁云祥.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 篇7
关键词:会计人员;素质与能力;现状分析
1.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必要性
A.会计信息失真严重,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
一些会计人员对于法律、法规、会计政策及税收政策掌握不全面,造成会计处理混乱和会计工作失误。轰动全世界的“安然”事件让我们看到国际上“五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所谓的安达信素质。所以说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
B.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失衡,与我国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不相称
前不久我们对全市的会计人员学历水平和工作水平进行了实际调查。前者的调查结果是被调查的6456人中,虽说最高点是大专学历,说明近年来,我国会计大专学历教育取得了很大成果,但大专以下学历的会计人员明显偏多。后者的调查结果是在同样的6456人中,中高级职称偏少,初级职称人数居多,而既会记账、编制会计报表、写报表分析,又能参与管理和参与决策的明显偏少。
C.会计人员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的会计师行业是刚刚起步还处在成长发育期,而加入WTO,我国逐渐取消对国际会计机构的业务方面、国外从业人员、规模方面的限制,使其享有与国内会计机构同等的竞争机会和权利。对于这些冲击,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会计人才以应变各种不确定的情况,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财务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条件
会计人员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会计法则的贯彻执行,由于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导致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不力,以致带来严重后果的事例,近年来屡见不鲜。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一个重要课题,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怎样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知识经济下的会计人员,应具备道德良好、知识立体、内外协调、勇于创新四方面的素质。
A.良好的道德素质
如果用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四种素质垒一座金字塔,道德素质必然是位于塔的最底部,为根基所在。如果一个会计工作者没有良好的道德素质,那他的业务水平越高,就越可能给企业、国家造成更大的损失。
B.立体的经济知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最为重要的资本。会计这一职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已经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记账、算账和报账,更是要随着我国法律的不断完善,了解会计法、经济法、合同法、税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只有具备了这些立体的经济知识,才能从较高的视角上把握财会工作的运行规律,才能根据客观环境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做出合理的会计估计,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C.内外协调的能力
由于会计的职能作用和会计部门的特殊性,会计人员要与基层单位打交道,要通过对经营活动的处理、分析和汇总,向决策层提供决策依据和生产经营的数据资料。如果会计工作者不具备这些环节的协调能力和技巧,就会影响企业的发展。
D.不断创新的精神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企业的发展。具体地说,在会计核算的主要对象、会计计量的模式、会计假设、财务报告的编制以及会计实务的操作等方面,都需要跟上经济变革的步伐。反过来讲,会计工作的创新也能带来生产成本的降低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带动经济效率的增长。
3.我市会计人员现状和所处的会计环境
A.组织内部的因素
会计人员自身的问题。我们就这个问题对我市鹤煤集团进行了调查。据统计,这个集团现有职工83181人,持会计从业资格证的有306人。其中正规大专院校毕业的不足70人。人员余缺并存,一方面高端人才进不来,另一方面学历低、素质差的又退不下来,财会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进展不力。近两年虽加大了新准则、会计电算化知识的培训力度,但从根本上说,会计人员的学习是相当被动的,其效果不明显。
单位负责人的问题。时下的许多事业单位都还是中央、省、市的事业单位建制,每个单位都承担着各自的任务,履行著各自的职责,但是,每个事业单位又都存在着事业费投资不足的现实问题。单位财会人员的配备,从人际关系方面考虑的多一点,从工作方面就考虑的少一点,单位领导也体会不到财务管理的用处,更谈不上对单位生产、经营活动及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和实施管理。
B.组织外部的因素
会计环境的自身问题是,旧的会计规范亟需更新,而新的相关法规制度等尚处于建立健全之中,会计规范中难免会出现漏洞和不完善之处。
4.培养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和提高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途径
A.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素质的最有效、最简捷的途径
财务人员应培养自觉学习财政法律、规章、制度的良好习惯,做到知法守法,坚持原则。单位应注重培养会计人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综合能力,使会计人员在工作及时更正差错,阶段性总结自己的工作业绩,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B.加大物质和精神投入,建立和完善会计人员的培育激励机制
飞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必将为振兴地方经济带来无限的机遇,也为我们的财会人员带来更多的新课题。所以,要想实现地方经济的振兴,完成事业单位向企业化的转变,使人才在质和量两个方面与产业的发展规模相匹配,并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增强人力资源的活力和竞争力。
C.采取多种形式,挖掘潜力,做好现有人才的教育培养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更新换代加速,只有勤于学习和善于学习,才能掌握更新的知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聘请财务、会计、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和开展技术咨询活动。
D.大胆使用,合理配置,提高财会人员的学习积极性
内部人才使用培养是每个单位解决人才问题的根本有效途径,较之人才引进有诸多优势:一是了解单位情况,与同事熟悉,没有磨合期;二是实践经验丰富;三是人才成本低;四是通过内部使用培养还能减轻本单位就业压力。
【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推荐阅读:
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07-08
会计从业职业道德试题08-01
会计从业人员注册、调转登记表及填表说明10-06
财务会计类风险岗位人员廉洁从业指导书11-07
会计从业资格证职业资格考试简介07-30
(浙江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模拟试卷05-20
2024年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会计基础》考前预测试卷09-29
上海市二○○五年上半年会计从业资格统一考试《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科目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