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精选9篇)
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 篇1
“依法治国”是党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基本策略。这一策略已经载入我国的宪法, 而要实现此策略, 首先要保证执法者不但有较高的政治素质、道德水准, 还要有较强的执法事业心和熟练的业务知识。如若不然, 再完善的法律和法规也形同虚设。由于人民法官有行使国家法律、法规的审判权, 所以其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影响到国家法律的严肃性、人民法院的形象和自身的执法水平等。因此, 国家要对人民法官的职业道德标准进行更好的规范和完善, 进而才能提高其职业道德素质、维护其自身的良好形象、维护法院的良好形象和树立起良好的法律公信力, 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基础。
一、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一) 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需要
人们法官的责任是维护正义、打击犯罪、保护人民, 以及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有序进行。应当根据“三个代表”的需要, 努力提供司法保障, 进而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与生产力, 以法律的方式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法官在履行责任的过程中, 务必要有较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 以人民与国家的利益作为视角, 积极地实现奉公廉洁、勤勉敬业、司法公正。缺少了职业道德建设, 就不利于维护司法的公正性, 这也跟“三个代表”的需要相背离。为此, “三个代表”思想的实施务必注重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
(二) 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是执行司法审判的实际要求
审判是法官代表国家解决纷争和惩罚犯罪, 其特点是法律权威性和国家强制性。法官的宣判和案件审理是法律与国家形象的体现。只有确保法官的权威性, 才可以确保司法的权威性, 而法官高尚的人格是法官权威的支撑。并且, 司法并非一味地套用法律条文, 存在差异的社会生活要求法官务必通过法律及其推理应用抽象和普遍的法律, 自由地裁量以处理法律案件。尤其是在法律不健全和不清晰的情况下, 法官具备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力。作为一把双刃剑的自由裁量权不但能够伸张正义, 而且也能够谋私, 倘若缺少了道德自律, 那么就会变成谋私的方式。为此, 法官务必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品行, 如此才可以确保司法的公正性, 维护社会的正义。
(三) 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是建设法官队伍的关键性事项
在司法实践当中, 法官作风的体现重点是审判作风, 而法官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审判作风的好坏。针对法官的素质来讲, 道德素质是前提条件, 其跟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法官队伍建设中面临的一些问题都跟法官的职业道德有关, 像贪污受贿、违法办案、执法过松等。为此, 只有注重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 才可以建设一支廉洁的法官队伍。
(四) 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是迎接入世的需要
世贸组织规则要求各个成员国的司法务必坚持统一、透明、公正的原则, 法官应当遵守国际惯例与世贸组织的规则。为此, 我们不但应当对世贸组织的规则进行快速了解, 而且还应当学习国外法官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 进而维护我国法官的良好司法形象。
二、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策略
(一) 强化人民法官的自我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素质
有效提高人民法官的道德素质和道德修养, 首先, 要定期组织全体人民法官进行思想政治上的学习, 可以对他们灌输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等重要的思想, 不但可以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还能帮助他们坚定廉洁自律、刚正不阿、修身奉法、服务人民和忠于法律的道德信念, 并能解放他们的思想, 使他们能够做到大胆实践、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 进而为国家建设具有坚定政治、保证司法公正的高道德素质人民法官队伍。其次, 在人民法院日常的工作中渗透人民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 可以将当下违反法官职业道德的事件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找出问题的根本所在, 对全体法官展开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最后, 要多鼓励、支持人民法官进行更多专业的业务知识学习, 借此提升人民法官队伍的综合文化素养水平, 为人民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奠定最基本的文化基础。
(二) 适当提高人民法官的待遇, 保障其身份的稳定性
在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 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越来越高, 加之我国正处在经济迅猛发展阶段和社会的转型阶段, 这造成案件纠纷数量的日益增加, 进而导致人民法官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也在持续增加。我国人民法官这一职业不是一种高收入的职业, 顶多算是公务员的干部级别, 非但不能兼职其他任何盈利性的工作, 也没有丰厚的退休金。由于人们法官的工资待遇和他们的生活、利益息息相关, 所以改善人民法官的福利待遇, 解决他们实际生活中的难处, 才能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地拒绝物质上和利益上的诱惑。此外, 还能杜绝他们进行业外的其他经营活动, 维护自身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法官法》和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能保障人民法官的职务是终身的、不可更换的, 就使得人民法官的职务是不稳定的、随时可更换的, 间接对其自身工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 也给人民法院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 针对人民法官职业的特殊性, 要建立其身份的保障制度, 在人民法官的任职期内必须有充分的、正当的理由和法定的程序才能弹劾和罢免其职务, 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打消人民法官的顾虑。
(三) 考核与监督人民法官的职业道德
国家、各级法院要加强对人民法官遵守职业道德的监督和考核力度。首先, 要在对法官的考核项目中增加“职业道德”这一内容, 并将此项内容作为考核的重点, 让它逐渐成为经常化和制度化。同时, 职业道德考核还要紧密结合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和案件质量评查, 使得监督有据可依, 人民法官审判工作的特性, 往往在其办案的过程中和判决的结果上, 就会将其道德水准和司法水准体现出来。此外, 要建立完善的人民法官职业道德规范, 针对其职业操守、业务能力、个人品行和工作业绩等进行评鉴, 然后将结果公布于众。表扬那些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处罚那些违法违纪的行为, 进而提升人民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 人民法官要严于律己
严于律己是对我国人民法官这一职业最基本的要求。法官只要能够严于律己就能做到廉洁奉公、洁身自好、经受得住诱惑, 约束自身其他的业外行为等。严格的监督记录虽然能正确引导法官, 但仅仅依靠外在的纪律是远远不够的, 关键还要看法官是否能自觉树立起正确的纪律观、利益观、权力观和地位观, 并能够始终坚持自重、自警、自励、自省、廉洁的底线。作为人民法官, 首先, 要无时无刻、自觉规范、约束自身的行为, 谨遵廉洁的司法规定, 拒绝案件当事人和相关人员的贿赂。其次, 不能参与、从事营利性质的活动, 也不能在营利性组织、企业里兼职, 更不能在案件未解决、再审时, 给当事人和相关人员提供任何咨询机会或意见。再次, 不能借法官身份、职务便利获得非正当利益、与案件当事人和相关人员有非正常交往或者在办案执法中徇私舞弊等。最后, 要教育和监督家庭成员不得利用法官职权和地位获得非正当利益。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国家注重建设人民法官的职业道德, 如此可以更好地维护国家的形象、党的形象、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和社会的正义与公平, 这是一项长期、重大、艰巨、深远, 有意义的任务。因此, 我国各级党组织、各人民法院、全体人民法官都要加强对此项任务的重视程度, 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 才能让全体人民法官在内心深处构建一道不为金钱美色所动、不为糖衣炮弹所迷惑的防腐堡垒, 并为了党和人民群众做到尽职尽责、不辱使命、淡泊名利, 无私奉献。
摘要:人民法官是我国法律法规的重要执行者, 其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责任和义务, 在我国的人民群众中扮演着天秤的角色。人民法官职业道德水平、道德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执法水平的高低, 对国家法律的严肃性和法院的整体形象也有直接的影响。因此, 国家要注重对人民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 只有这样, 法院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法治的尊严和确保司法的公正程度。伴随着改革开放, 我国不断推进“依法、以德”治国的策略, 人民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已刻不容缓。为此, 本文对人民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阐述了笔者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法官,法院,职业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高晓力.环保科技公司与大拇指公司股东出资纠纷案法律适用解读[J].中国审判, 2014 (7) .
[2]沈四宝.股东对公司管理者的选择权应受法律保护[J].中国审判, 2014 (7) .
[3]周强.发挥海事司法职能服务保障国家海洋战略在中国海事审判三十年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审判, 2014 (9) .
[4]邵华, Susan Whiting.大调解与我国基层法院的功能——以湖南两个县的土地纠纷调查为例[J].政法论丛, 2012 (2) .
[5]刘迪.对法院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改革的建议探析[J].管理观察, 2015 (6) .
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 篇2
近些年,面对越来越多的纷繁复杂的各类案件,这就要求法官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高水平的素质。因此法官职业化建设提上议程,法官职业化是法治国家对法官队伍建设的唯一选择,提出法官职业化建设是我国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面对严峻的形势,法官职业化建设在现实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在法官遴选方面,在我国现有体制下,许多基层法院地 法官都是由一些军队退伍人员任职,他们自身缺乏法律知识,没有审判经验,对法院审判程序不甚了解,缺乏最起码的职业素养,近几年我国虽然引入了司法考试,通过司法考试遴选优秀的人才进入法院系统,但大多数的人还是很难进入法院系统,这是与已有的体制相违背的。而且在人才分配方面,人才的分配在各地区极不均衡,造成了发达的地区人才济济,落后的地区缺乏人才。
其次,法官选任注重年轻化,我国法律规定年满23周岁即可担任法官,基本上大学本科毕业既具备了选热播法官的资格,从职业化的角度来看,这一规定是脱离现实的,过于年轻使得法官缺乏经验,容易造成案件误判错判,而西方国家的基层法官只有在年龄达到40岁以上才可以担任,充分维护了司法的公正,另一方面,中国法官退休过早,这是对人才的浪费。
面对诸多问题,我们应加快法官职业化建设,应规范看是制度,选拔优秀的人才进入法院系统,设立法官助理人制度,将优秀的法律人才补充道法院,同时加强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地区之间的法官职业水平差距缩小,建立地区同等的待遇制度,从而使得偏远的地方也可以吸引人才,同时建设和培养一批复合型法官&和专家型法官,规范法庭秩序和提高法律的公正权威。
其次,对于法官的任期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适当延长,不要一刀切,对于那些经验丰富,身体健康的法官可以适当延长其任期,同时对于法官的任职年龄也应相应的提高,个各地区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具体的标准,注重法官的知识素养和从业经验,提高法官队伍的素质。
根据我国的审阶制度的规定,基层法院无疑是处理各类案件最多的法院系统,因此基层法院应当侧重培养一批复合型的实用型的法官,尤其是人民法庭的法官应当尽可能更多的懂得各类纠纷案件相关法律知识和相关程序,以适应基层广大人民群众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利益。
浅谈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 篇3
一、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1、法官职业道德的涵义
职业道德是指“在职业范围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习俗的总和。它是调节职业集体内部人们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集团与社会各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 是评价从业人员职业行为的善恶、荣辱的标准, 对该行业的从业人员有特殊的约束力。”现在我们所讲的法官职业道德, “是社会职业道德的组成部分, 是社会主义条件下, 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人员依照法律规定, 在审判案件的司法实践中, 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带有审判工作特点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总和。”
2、法官树立良好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1) 法官的职业道德是保障司法公正的前提。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要紧的防线, 公正是审判工作的永恒主题和不灭灵魂。通过司法实现社会正义是法院、法官肩负的神圣使命。司法不公, 将会使法律的价值面临着毁灭性的摧残。正如培根所言:“一次不公正的判决比多次不公平的举动为祸尤烈, 因为这些不公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 而不公的判决则把水源败坏了。”
(2) 法官的职业道德是维护司法权威的重要保障。司法权威是指司法使人信服并服从的力量和威望。由于受现实诸多因素的影响, 我国司法的权威并没有完全树立起来。现实中少数法官不严格执法, 利用手中的职权办“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 弄虚作假, 徇私枉法, 严重损害了司法权威。
(3) 法官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人民群众的期盼。在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 有人大代表提出:“法官不是大众化的职业, 而应当是社会精英”。此语一出, 即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在人民群众心目中, 法官是法律的代言人, 是法律的化身, 相应地, 人们也期望法官能成为正义的化身、道德的化身。
二、当前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1、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现状
(1) 法官自身素质不高。由于法官在选任上标准不高, 导致一些法律素质不高、理想信念不坚定的同志进入法官队伍。部分法官业务能力差, 宗旨意识淡薄, 工作责任心不强, 严重影响法官整体队伍形象。
(2) 执法不廉。由于受当前“拜金主义”思想影响, 一些法官“吃、拿、卡、要”, 徇私舞弊, 办关系案、人情案, 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
(3) 判决不公。法官本应是天平, 依法对案件进行审判, 使违法犯罪嫌疑人得到与其所触犯罪刑相当的刑罚, 从而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但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受人情关系或是金钱交易关系影响, 法官判决不公, 对理应判处实刑的判处缓刑, 或是以罚代刑, 执法不严, 判决不公。
(4) 形象不佳。部分法官不注意自身形象, 在公开场合言谈举止不检点, 或是特权思想严重, 态度蛮横等等,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法官队伍的形象。
(1) 法律信仰不高。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观念基础, 特别是处在国家审判机关执行法律的法官更是要求具有坚定的法律信仰。如果法律信仰不高, 就会出现不严格依法审判, 不按照法律程序办事, 甚至出现违法违纪行为。当前, 法官在选任上对此项标准要求不高, 导致法官执法不公, 执法不廉。
(2) 执法教育没有适时同步跟进。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 执法思想教育是关键。在实际工作中, 法官只是忙于具体的工作, 没有机会参加多少专门的执法思想教育活动, 偶尔进行某种思想教育专项整治, 也只是走过场, 没有实际效果。法官队伍要经常进行执法思想教育, 明确“为谁执法、为谁服务、为谁掌权”的根本问题, 并经常对身边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例进行剖析学习, 防微杜渐, 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这样才不至于在金钱面前冲昏头脑。
(3) 监督机制不健全。法官的职业道德监督机制不健全, 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及奖惩机制, 不能形成对法官有效的监督与约束。在实际工作中, 法官职业道德监督基本没有什么途径, 仅靠法官自身监督的力量是非常微弱的。并且在法官升职的选拔任用上也没有明确的对法官职业道德考核的标准, 导致法官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只要不出事就行。
(4) 受我国传统人情社会影响。人情关系传统在我国历史悠久。法官作为一个社会人, 难免要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遇到亲朋好友给自己所审判的案子讲情, 出于人情考虑, 难免要给对方一定的面子, 最终导致“关系案”、“人情案”的产生。
三、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1、加强法官职业道德执法思想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就不会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 也不可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 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 首先要对法官进行执法思想教育。
2、完善法官职业道德建设方面的制度监督建设。
孟德斯鸠曾经说过:“失去制约的权力必将导致腐败。”而防范权力腐败的最有效办法, 莫过于建立权力之间互相制约的制度。针对法官执法办案中存在的问题和群众反映法官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不断完善相关制度, 用制度制约权力。
3、加强法官职业保障。
目前, 由于国家没有将法官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来对待, 将其作为普通公务员进行管理, 导致法官工作和生活各方面保障乏力, 使其在履职方面面临巨大的职业风险和压力。国家要从政策上、法律上明确法官依法履职保障, 确保法官依法公正行使审判权, 使其在审判时不受到各种外来压力的干扰。
4、建立惩戒机制。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法官职业道德的惩戒制度, 法官只有违法违纪时才受到处分。道德主要靠自觉遵守, 但一些违反法官职业道德的行为, 严重损害了法官职业群体的形象, 损害了司法权威, 却无法得到惩处。对法官队伍违反职业道德, 损害法官形象的行为, 应依照相应的制度加以惩戒。
5、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 必须从领导干部做起。
古人云:“其身正, 不令则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行”, 这足以说明领导干部的重要性。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 领导干部是重点, 要求大家做到的, 自己首先做到, 不准别人做的, 自己带头不做。只要领导干部身先士卒, 率先垂范, 以自己的模范言行和优良品行去影响和激励法官, 才能带动和促进法官职业道德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振华.法官职业道德浅析[J].今日财富, 2009, (12) .
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 篇4
一、当前基层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级法院不断加大对基层法官的培训力度,特别是2001年国家司法考试制度实施以来,基层法院的部分在职法官和所有初任法官取得了法律职业资格,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基层审判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基层法官的专业化程度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我们不仅要加强基层法官的业务素质教育,更要注重加强基层法官的职业道德教育。就当前基层法院审理的许多案件看,影响审判公正与效率的因素不仅仅是法律规则的适用问题,法官的职业良知和工作责任心也是其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据今年的省高院工作报告,近五年来,全省法院共查处利用审判权和执行权违纪违法人员320人,其中,追究刑事责任的28人,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暴露出我们法官队伍在职业道德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就总体情况看,目前基层法官仍然存在的不良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有的法官宗旨观念淡薄,工作责任心不强,案件久拖不结(执);有的官本位思想严重,对待当事人态度生硬、蛮横;有的作风懒散,纪律松弛,自由主义严重等,这些不良的表现,既损害了基层法官的整体形象,也影响了司法公正的实现。
二、加强基层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首先,加强基层法官职业道德建设,是认真践行“三个至上”指导思想的具体要求。“三个至上”指导思想是新时期人民法院工作指导思想的集中体现,它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所具有的政治性、人民性、公正性的统一。对基层人民法院而言,新形势下必须认真贯彻好这这一指导思想,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教育广大基层干警要在审判工作中努力落实好“三个至上”,真正让“三个至上”指导思想内化为广大基层法官的坚定信仰,外化为维护司法公正、促进公平正义的自觉行动。
其次,加强基层法官职业道德建设,是从源头上推进基层法官廉洁自律的现实需要。据今年省高院通报的几起违纪案例来看,目前,仍有极少数基层法官存在着违法违纪现象,这既有客观的、外在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内在的原因,但是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都应是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加强基层法官廉政建设,既要依靠法律和制度去规范,又要依靠思想道德去约束,法律和制度是他律,思想道德是自律,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标本兼治,从源头上抑恶扬善。
最后,加强基层法官职业道德建设,是树立基层法院和基层法官良好形象的重要举措。公众对法院和法官的评价,往往并不是来源于对审判工作的全面认识和了解,而是来源于对个案处理的观察和感受。法官公正的执法形象、庄严的审判活动、严格的审判程序,必然会使人们油然而生对法律的敬仰和信心,法官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也因此会成为一种人格力量,在人们心目中唤起对法律的信仰和尊崇,成为公平和正义的象征。同时,审判活动是面向社会的实践活动,这使得法官的职业道德具有很强的社会示范作用,基层法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参与审判活动的当事人和其他社会公众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加强基层法官职业道德建设,可以使基层法官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积极倡导者和躬行实践者,进而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三、加强基层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对基层法官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在对基层法官做好审判业务培训的同时,更要注重加强对基层法官的政治思想教育,要教育基层法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明确他们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教育基层法官严于律己,慎微慎独,勇于解剖自己,达到自我完善;要培养他们严谨的工作作风、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各项审判工作中坚决贯彻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重要理念。
(二)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坚定基层法官正确的职业道德信念。形成道德信念,是法官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要通过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加大在审判流程管理、公开审判、案件质量评查和责任追究等方面的管理力度,实行奖惩并重、优胜劣汰的管理体制,大力培养和使用专家型、复合型的基层法官人才。同时,加强纪检监察工作,对查处的严重违法违纪、道德低下的人员,不护短、不避嫌、坚决处理,确保基层法官形成正确职业道德信念。
(三)坚持制度建设和物质保障两手抓。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人民法官依法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法官职业道德虽然属于道德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道德和普通的行业道德。因此,首先,从制度层面上,法官职业道德应当由国家立法加以解决,而目前只有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
则》、《法官行为规范(试行)》等规范性文件调整,尚得不到社会层面的全面认同;其次,从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看,法官一直被作为普通的国家工作人员管理,工资、级别、待遇还没有充分体现法官的特殊性,法官职业化进程有待进一步推进;最后,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道德的建设离不开物质基础,同样,法官职业道德的建设也离不开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从优待警的各项政策还要再进一步的落实。
(四)注重发挥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基层法院要不断加强新闻宣传工作,坚持用正面的典型塑造人、正面的形象影响人,积极宣传基层法院改革的历程与成效,宣传基层法官的清廉、高效与公正。这样不仅会激发广大基层法官的职业神圣感、使命感和自豪感,而且能吸收大量优秀的法律人才加入基层审判队伍,基层优秀法官流失现象也将会得到有效解决。
(五)积极发挥院庭领导的示范带头作用。法官的人格是正义的最终保障,作为基层法院的院庭负责同志,一定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锻炼意志品质,提高精神境界,以自己的模范言行和优良品德去影响和激励其他法官,带动和促进基层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的全面发展。既要注重培养和宣传忠于职守、秉公办案、廉洁奉公的先进典型,又要毫不留情地严厉查处道德败坏、违法违纪的人和事,充分发挥正反两方面典型的激励和警戒作用。
地方法院法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 篇5
一、充分认识法院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所谓法官职业道德, 是指法官在履行司法职能的过程中或者从事与其有关的活动时, 在法官职业范围内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习俗的总和。最高人民法院就当前形势,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 将法官职业道德归纳为:保障司法公正, 提高司法效率, 保持清正廉洁, 遵守司法礼仪, 加强自身修养, 约束业外活动。在进行法官职业道德教育时, 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肖扬同志提出的“三个德化于”, 正是对法官职业道德的特点和核心要求。
法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对于确保法律公正、维护国家的法治尊严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清正廉明、品德高尚的法官队伍来说是最重要的环节, 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条件, 是人民法院履行宪法和法律职责的重要保障。群众对公正的期许完全寄托在法官身上, 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 法官已成为正义的化身。
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是法治建设不可或缺的环节, 法律只是文字条文, 它的实现离不开人的因素, 不然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个良好的制度约束的也只是法官的外在行为, 却无法控制法官的思想世界, 只有制度建设与法官职业道德建设同步进行, 才能真正实现法治的目标。
二、提高重视, 大力加强, 培养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
要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清正廉洁、品德高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人民法官队伍, 就必须大力加强对法官职业道德的建设。其中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政治理论上的引导和培养
正确的思想是正确行为的先导。没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信念, 就不会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行为。因此, 要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 必须从政治理论上引导和培养法官的职业道德, 确立法官忠于法律、刚正不阿、廉洁自律、修身奉法、服务人民的道德信念。
法院要长期坚持不懈地组织全体法官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结合法院自身的业务工作, 把职业道德建设作为法院系统, 特别是地方法院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要认真分析法院系统曾经发生过的违反职业道德的典型案例, 找出问题, 引以为戒,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
2. 注重法官自身知识和修养的培养
修身是基础, 是最重要的, 不修身不足以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在法院中, 要积极主动地在资金和时间上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法官继续深造;大力支持和鼓励在职法官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 尤其是专业的法律知识, 同时也应采取各种各样的、法官容易也乐意接受的形式对法官进行教育和培训, 不断提高法官队伍整体的文化水平, 为法官职业道德培养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3. 增加福利, 关心法官生活
地方法院的法官长期在基层工作, 工作量比较大, 案子又杂又多, 并且直接关系着群众的生活和利益, 不容忽视。在这过程中, 需要法官有高度的注意力, 这样就会产生更大的精神压力, 也会得罪很多人, 这给法官家庭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的不便。所以, 要想办法解决法官生活中的困难, 增加福利, 改善他们的待遇, 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
4. 严格要求纪律, 建立健全制度和机构
要使法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就要有严格的纪律, 树立自觉的纪律观念, 从而认真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的纪律, 对法官的秉公执法、清正廉洁、反腐拒变以及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都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从本质上来说, 法官职业道德是一种特殊职业的公德, 仅靠法官个人自律是远远不够的, 它需要具体的制度和专门的机构作保证。
浅论法官职业保障机制建设 篇6
一、基层法官断层流失的特点
在基层法院的法官职业化建设中, 法官断档流失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根本原因在于法官职业保障机制的相对滞后。其特点具体表现为: (1) 具有审判资格和熟练审判工作经验者流失比较多。 (2) 流失人员中35岁以下年青人居多。 (3) 流失人员高学历居多。 (4) 由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多。 (5) 向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非司法系统流失多。种种状况的出现, 也许不能盲目的断定审判资源的枯竭, 但至少可以说明基层法官未能如《法官法》期望的那样, 提高全体法官的整体素质, 反之, 大量优秀法官断层流失。
二、基层法官断层流失的原因
笔者通过分析与总结, 认为法官流失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 职业保障欠缺
1. 职业地位保障欠缺。法官的专业性强, 实际工作量大, 但其职绩、工资待遇等却与部分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存在较大的落差, 导致法官对于自身从事的职业神圣感、自豪感的灭失, 导致法律人才出现逆流现象①。2.职业权力保障欠缺。法官审理案件经常受到地方行政的干预, 同时法官行使审判权还要受到当事人信访压力、社会舆论的干预等, 致职业权力得不到应有的保障。3.职业安全保障欠缺。随着人民法院受理案件数量的增多, 有关侵害法官人身财产安全、阻碍法官履行职务行为的事件也呈上升态势, 法官承受着巨大的职业压力和风险。4.职业发展空间欠缺。我国司法体制机制存在的诸多的弊端与不足, 致使整个法院系统职业待遇普遍较低, 尤其是基层法院法官职位职称晋升空间过于狭窄, 晋升速度慢, 基层法院法官想通过自身努力晋升到上一级法院的途径少、机会少。现实中, 大量一线办案法官干了几十年, 到退休时还只是个科员。
(二) 人事管理体制欠缺
1. 人员编制不足②。笔者所在的基层法院, 案件数量平均每年上升12%至15%, 该院业务部门法官近几年每年平均审结案件160-200余件, 但法院人员编制却多年未增加。加之不断有新的法律法规颁布实施, 审判实践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 案件审理难度日益加剧, 法官承载的工作压力日趋繁重。2.法官考核机制不科学。法官既要接受法院内部的诸多不科学的质效考核③、严格的错案追究制, 还要随时准备好避免、应对当事人的投诉、信访, 即使法官在案件质量、工作作风没有问题的情况下, 只要案件出现信访, 就难辞其咎, 法官不得不变得如履薄冰, 不敢依法大胆判案, 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三、基层法官职业保障机制建设的途径
建立和完善符合法治要求并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的法官职业保障制度体系已成为落实法官职业保障的必选途径, 也是目前法院改革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逐步推进基层法官职业保障机制建设。
(一) 切实解决司法地方化问题
司法地方化是法官职业化的最大障碍, 是造成法官职业地位和职业权利得不到保障的最根本原因, 同时也是导致法院和法官庸俗化、功利化、工具化乃至司法腐败的主要原因。解决司法地方化问题主要应建立独立、统一的司法经费保障制度, 在法院组织体系、人、财、物管理体制方面使地方法院与地方政府发生脱离, 进而从体制上保障法官的职业地位和职业权利。
(二) 逐步废除法院审判管理中的行政化, 还权于法官和合议庭
减少法院内设业务行政部门, 弱化法院审判职能内部行政性运作, 弱化审判委员会的职能, 改变目前由庭长、分管院长签发法律文书的行政化管理模式, 改变“判而不审, 审而不判”的违背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现象, 受制于人的裁判者是不可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 当然也就无法保证司法公正。要完善合议庭制度, 加强合议庭和主审法官的职责, 逐步实现合议庭、独任法官负责制。
(三) 改变现行的错案责任追究制, 建立符合司法要求的考核、考评机制
目前各地法院比较普遍地做法是对作出“错案”判决的法官, 一般采取通报批评, 扣发差旅费, 待岗学习, 在一定时间内剥夺评选先进、晋升晋级的资格的办法追究责任。这种对法官进行“错案”的简单认识和严厉的责任追究不但不符合诉讼规律, 而且与现代司法理念格格不入。法官在断案时将提心吊胆, 担惊受怕。
(四) 完善法官职业教育保障制度, 提升法官综合素质
完善基层法官继续教育制度。不断完善继续教育内容, 始终做到三个结合, 即强化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相结合, 增强理论素养与司法技能相结合, 提升审判业务素质与调查研究能力相结合;同时不断丰富教育培训方式方法, 灵活采用案例解析、座谈交流等互动教学方式, 不断增强培训的实际效果, 切实提高法官的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建立法官职业安全保障制度, 实行法官职业安全保险
笔者建议, 在基层法院为每名在职法官实行包括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在内的职业安全保险, 以增强法官抵御职业风险的信心和勇气, 解决法官的后顾之忧, 切实保障法官职业安全。同时, 基层法院还应结合自身实际, 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 预防和随时制止一切对法官进行打击报复等侵害法官人身、财产、住宅安全的行为, 依法维护法官的职业安全。
摘要:基层法院法官断层流失已成为当今各地普遍存在的现象, 由此严重地影响了基层法院法官职业化进程和法官队伍思想的稳定。基于对法官职业化的关注以及在基层法院工作的体会, 笔者对法官职业保障机制建设进行了一定探索, 以期为基层法官走职业化、精英化之路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基层法院,法官流失,职业化建设
注释
1何忠林.职业化背景下法官制度改革的思考[J].贵州法学, 2005 (2) .
2王秀红.法院人员编制紧张问题不容忽视[N].人民法院报, 2008-3
我国法官职业化思维的塑造 篇7
关键词:思维,职业化,法官独立
法官职业化思维具有法律思维的一般特性。法律思维最表象化的特点是注重缜密的逻辑思考与环环紧扣的推理过程。法律思维的核心内容在于规则性思考———提取事件要素、进行案件分析、预测可能结果等过程的核心依据都是相关法律规则, 即客观公正, 以事实为根据, 以法律为准绳。法官职业化思维的明显特质在于:第一, 程序性思维。审判程序作为交涉过程的制度化, 弥补实体法的功能缺陷。法官审判所追求的真实是程序中的真, 不同于科学中的求真与还原。第二, 中立性思维。法官处于等腰三角形的顶点, 不存在维护哪一方利益的问题。第三, 保守性思维。法官遵循向过去看的习惯, 表现得较为稳妥, 甚至保守, 而不应当对法律作过为宽泛的自由解释。第四, 确定性思维。法官的确定性思维直接要求是判断结论总是非此即彼, 而不同于政治思维的权衡特点。
中国一直没有出现职业化法官, 在其审判过程中没有形成职业化的思维方式, 其思维特点明显背离于现代的法官职业化思维模式,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 我国传统法官在自我角色定位上就有失法官特性。他们把自己完全当作行政官 (俗称“父母官”) , 把诉讼案件当作行政事务, 把判决当作管理手段, 把解决纠纷结果当作合乎民意的政绩。而事实上也正如此, 历代所谓廷尉、大理、推官、判官等并不是专门的司法官员, 而是行政官员, 司法是行政的附属品。再者, 我国传统法官不能以法律为准绳, 而是司法依据多元化。一是传统法官具有听从上级的个别性指示, 命令即原则的行政性思维。二是以利弊权衡为中心的政治思维倾向明显, 不追求是与非的确定结论, 而追求利益的调和, 谋求“双赢”。三是法与情理之中, 看重后者, 有时不得不“屈法以伸情”。四是把民意作为衡量判决公正与否的重要标准。80年代的判断书中曾出现过的“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为其鲜明例证。另外, 我国法官程序意识淡薄。法官注重法律的内容、目的和效果, 轻视法律的形式、手段与过程;注重追求“客观真实”, 而不讲求以证据为基础的“法律真实”。正如梁治平先生所言, “过程同样无关紧要, 要紧的是结果, 是社会的和道德上的效果。”同时, 法官在审判过程中没有保持中立, 表现出过分的主动性。司法模式为典型的职权主义, 法官处于完全主导地位。
如何塑造我国法官的职业化思维, 如何使我国法官养成职业化的思维习惯, 这需要在主观与客观两大方面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 经过一个时间比较长的过程, 实现我国法官思维的职业化与现代化。主观方面在于法法律知识的体系化学习, 法律信仰的树立与司法理念的强化, 以及司法实践操作技能的加强;客观方面在于法官教育体制的变革, 法官保障制度, 特别是法官独立保障机制的建构, 以及社会整体法治风貌的形成。
体系化的法律知识是法官思维模式的基础, 是法官思维的“硬件”, 思维的最终结果在于完成法律规则与案件事实的匹配, 因此, 法律知识应为法官熟练掌握。法官应当明了现行法律的基本体系、基本权利义务关系及救济程序, 明确支撑部门法规的原则、规则、概念等基本理论知识。书本知识的习得与前辈的传授都很重要, 但更为重要的是, 法官应当在亲历亲为的法律实践中升华法律知识的运用, 能够透过法律条文看到其背后的宗旨要义与社会目的。“一个人即使具备了相当的法律知识, 甚至能够对法律条文倒背如流, 但如果对法律并无信仰, 也不具备法律思维, 根本不能成为法官。”i法律信仰是法官思维的最深层内核。只有法律成为法官内心的“圣经”时, 法官才能够心怀对法律的崇敬, 抵挡住一切诱惑, 刚正不阿地执行法律。正义、公正、理性、中立等司法理念要不断强化, 通过多种形式让法官随时感受到法律的神圣性与职业的使命感。“法官思维模式作为一种法律思维, 一端连接着信仰和价值, 另一端连接着说理方法和解决纠纷的艺术。”ii在法律运用这门艺术中, 法官应当磨炼司法实践技能。“法官作为社会中的法律和秩序之含义的解释者, 就必须提供那些被忽略的因素, 纠正那些不确定性, 并通过自由决定的方法———‘科学的自由寻找’———使审判结果与正义相互和谐。”iii案件的审判过程就是对法律条文具体阐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 法官要剖析法律的逻辑结构, 自觉运用法律解释方法与法律推理方法, 还要作经验性与常识性的判断, 最终将法律事实还原为程序中的“真”, 取得抚平社会利益冲突的效果。
以上谈到的几方面的实现依赖于法官的良好素质, 而高素质的形成更需要良好外部环境的支持。首先, 所有特质都不可能天然形成, 而需要专门的培训与养成。法官教育是法官思维职业化的必由之路, 应当围绕着法官职业的特质, 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训练, 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当前我国法官教育体制在法律学科教育、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律继续教育三大主要环节上都要着力进行有效地改革。再者, 从长远来看, 法官职业化思维塑造最为关键的一步是要以法官独立为核心, 构建现代法官制度, 从制度上切实保障法官独立办案。一是要明确在宪法中规定法官独立, 使法官独立原则上升到宪政高度;二是严格法官的任职资格与选任制度;三是强化法官的职业保障, 延长法官的任职期限, 甚至确立法官职业终身制;四是提高法官的任命等级, 克服司法权地方化;五是实现法官独立的经济保障;六是规范法官的惩戒制度。iv最后, 法治文明建设不仅需要法律职业人的贡献, 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一个充斥着“人治”、“专制”、“权力本位”等思想文化传统的社会环境里, 法官的法律思维不仅丧失了思维的源泉和交流的可能, 而且其语言、技能等品质也将在社会的大熔炉中被弱化甚至消解, 最终其职业性的法律思维也就无从谈起。v法官思维在根本上是对现实社会的应对, 法官思维的转型应当选取适合我国国情的渐进式改革模式, 不能滞后, 也不能盲目超前。
参考文献
i康宝奇:《对法官职业化建设的理性思考与实践》, 载于《人民司法》2007年第2期, 第49页
ii谌洪果:《法律思维:一种思维方式上的检讨》, 载于《法律科学》2003年第2期, 第14页
iii[美]本杰明.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 苏力译, 商务印书馆1998年, 第5页
iv参见邬凡敏:《以现代司法理念为视角:对当前法官思维方式的分析与思考》, 载于《法律适用》2004年12月刊, 第49页
刑事法官职业伦理特点与构建 篇8
一、刑事法官职业特点
(一) 裁判方式严苛单一
民商事法官面对的案件多数与财产有关, 其更多的可以采取调解的方式来处理, 这种审判方式是在确保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情况下才做出的, 因此民商事法官的审判方式较为灵活。而反观刑事类案件, 虽然在2013年颁布的新《刑事诉讼法》中第277条规定了数种情节较轻、可以适用和解程序的情形, 但是此条款主要针对双方自愿和解的情况, 而与民商事案件上的调解并非完全相同, 其最终可能达到双方谅解的可能性较民商事案件较小。并且大部分案件都难以适用和解程序, 法官只能根据案件的事实和经过质证的证据以及刑法的规定对案件作出明确而非妥协性的裁决。刑法是裁判的唯一标准, 法官的自由裁量权限受到严格限制。刑事审判只能严格遵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按照程序进行每一阶段的审理。但严苛单一的裁判方式并非裁判程序的简单化, 而是通过“程序保障”最大限度的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 最大限度的实现司法公正,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 裁判结果影响较大
刑事法官对案件做出的最终裁判需要有很强的精确性, 同样的案件, 就可能面对无罪与有罪, 此罪与彼罪, 重罪与轻罪等判决的不同。而在民商事案件中, 争议与纠纷的焦点莫过于财产, 此时, 原被告方在争取符合自身要求的赔偿之前往往还要做诉讼成本上的衡量, 以确定在案件胜诉之后自己所需要投入成本小于可能获得财产。但生命与人身自由对于个人而言往往比财产更为可贵, 所以刑事法官所执掌的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权力相对于民商事法官而言更为重要, 对个人的影响也更大。这就会致使一些犯罪嫌疑人和关系人会不计成本的通过各种途径来影响刑事法官的判断, 使得案件最后的判决结果有利于犯罪嫌疑人。
(三) 独立审判颇受阻力
与民商事案件不同, 刑事案件所引起的社会反映较大, 刑事法官所受到的社会舆论压力也随之增大。其中, 容易引起社会关注的案件大体有三类:其一是公务员案件, 多牵涉到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行为, 对于这类案件, 社会公众往往期望对其实施更为严厉的制裁;其二是近年来出现的带有弱势色彩的个人的刑事类案件, 这些个人在案件中的行为常被认为是无奈之举, 所以往往能博得同情;其三是近些年出现的以民间借贷为主的经济类形式案件。随着社会的发展, 很多人认为关于经济方面的问题不应再由刑法规制, 并对民间经济人物抱有较为同情的态度。但刑法的裁判标准是严厉的, 是完全凭借合法证据对案件进行法律上的还原。然而公众的反应在很多情况下是很强烈的, 容易形成群体式的意见。审理这类案件的刑事法官不免会受社会舆论及公众意见的影响, 在心理上往往自觉不自觉的期望自己的审判能够满足社会最普遍的舆论。这样在法律与社会舆论之间寻求平衡点, 并非易事。
二、刑事法官的职业伦理
(一) 独立公正
法官承载着全社会对公平正义的期待,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人民群众和人民法官最迫切的期待和要求。对于刑事法官而言, 最重要的职业伦理应当是独立与公正。而从上述分析来看, 刑事案件很可能受到来自于案件内外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有时是双方面的, 一方面来自于社会公众的舆论, 这些舆论往往倾向于同情弱者;另一方面, 来自于行政部门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 要始终确保刑事法官能够尊重法律, 保持公正的心态, 对控辩双方秉持平衡的心态。独立审判, 公正裁决, 始终将公平正义作为永恒的追求。
(二) 廉洁奉公
刑事法官的判决对于个人十分重要, 但正是这样的“权力”很有可能导致犯罪嫌疑人进行最大的“努力”来影响法官。这种影响可能包括人情、金钱等方面, 在这种情况下, 法官就要避免这些充满诱惑的因素所造成的影响。普通的公务员或民商事法官受贿可能会使得一些人获得非法利益, 但并非都会触及刑法底线, 而刑事法官若不够廉洁, 则可能出现犯罪嫌疑人逃脱应有惩罚的结果。这种对法律底线赤裸裸的挑战的行为, 是有巨大危险性的。“公生明、廉生威”, 自古以来, 公正和廉洁就是联系在一起的,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 没有廉洁就没有公正。刑事法官只有清廉如水, 才能永葆法官本色。
(三) 道高德重
“百行以德为先”, 对于优秀的刑事法官来说, 更是如此。一方面, 就当下法官职业的现状而言, 法官的收入并不高。与同年龄段的其他法律职业者相比, 法官的收入偏低, 易使其内心产生不平衡感。另一方面, 受外界各种因素, 如媒体, 舆论, 网络等的影响, 刑事法官在审理案件时不得不考虑“综合效果”, 这些“自由裁量”的过程在外界的影响下易使其偏离道德的轨道。法官的对于法律的信仰和对职业道德的坚守很大部分来自于内心。在社会面临巨大变革的今天, 这种内心上对于法律的信仰显的更为重要。此时, 若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 就难以确保公正廉洁司法, 更难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谨言慎行, 不尚空谈, 不求显赫, 刑事法官应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将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作为长期任务而坚持。
三、刑事法官的职业伦理构建
(一) 建立健全责任机制
近年来, 冤案错案的出现致使公众对于法官产生了不信任感, 这主要归因于法官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所谓职责, 就是指在承担所在职位的工作任务之外还要承担该项工作的责任。因此, 要加强刑事法官职业伦理的培养, 就必须建立较为完善的责任制度。对于那些因为案件的审判违背了刑事法官的职业伦理而做出错误判决的法官进行责任追究制度, 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刑事法官对自身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的重视。
(二) 加强刑事法官的职业道德教育
在社会面临巨大变革的今天, 这种内心上对于法律的信仰显的更为重要。现有的司法系统多有对法官进行培训, 这些培训主要集中在纯粹的道德教育上, 缺失了对法律信仰本身的教育, 这反而使得法官对法律内在道德伦理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 无法正确的应用到审判当中。所以在对法官所进行的教育中, 更加重视对于法律信仰本身上的教育, 完善教育内容, 把教育落到实处。一方面, 应当坚持对法律史学的教育, 读史使人明志, 对法史的学习可以使法官认识到法律的由来与渊源, 明白人类社会在刑事案件中对于公正与秩序的追求;另一方面, 应当加强对经典判例的学习, 为刑事案件的妥善处理积累足够的间接经验。
(三) 提高法官待遇
对法律职业进行对比后可以发现法官的待遇, 尤其是刑事法官的待遇相比于其他法律职业者而言并不丰厚。提高法官的待遇, 对于刑事法官职业道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提高待遇不仅仅是在生活上解决法官面临的现实问题, 更有利于减少法官内在的心理不平衡, 从而避免其在内心上受到社会中其他因素, 如金钱、社会知名度等欲望的影响, 避免对那些可能影响审判公正因素的追求, 从而使得其能够更加坚定的维护法律尤其是刑事法律的尊严。
刑事法官在刑事司法制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其能否坚守正确的职业伦理, 对于司法制度的良好运行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 要针对刑事法官本身所处的特殊环境, 确立正确的刑事法官职业伦理, 并建设完善的机制以促进其得到坚守。
参考文献
[1]刘东南.法官职业道德欠佳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警官论坛, 2009 (3) :34.
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 篇9
一、 推进我国法官职业化所存在的问题
1.法官学历层次偏低, 知识水平不一
《法官法》颁布前, 我国对法官的任职资格没有专门要求, 法官的来源多种多样, 这就造成了法官群体在知识结构上的不合理和理论水平上的参差不齐, 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另外, 由于法官队伍地域分布不合理, 法官素质形成两极分化, 使得同一个案件在不同地区审理可能得到不同的判决结果, 不同地区的法官在对案件的判决上缺乏同感。这种状况违背了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损害了法制的统一性。
2.法官管理的行政化
司法行政化是法官职业化的一个严重障碍, 其根源在于传统的司法体制。司法权与行政权的行使方式有着不同的区别。前者较多强调“自主性”, 即法院或法官在依法的前提下, 对案件要独立自主地作出裁判;后者则强调决策的指令性, 即行政机关或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要服从上级机关或上司命令。对两者的差别, 德国学者作了精僻的概括:“如果一个公务员故意不执行上司要求他以特定方式处理某一事务的指示, 通常这就构成了失职, 而对法官来说情况恰好相反, 如果法官按照院长的指示去判案的话, 这种行为就构成了失职。”[1]可见, 法院的司法审判与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有着本质区别, 不能混淆。然而我国的现实状况是司法审判与司法行政混为一体, 难分难解, 法院在对审判工作的组织协调中仍较多地采用等级审批、首长负责的行政工作方式。有的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为司法权的“行政格式化”。[2]司法权被行政化, 使得法官独立审判得不到保障, 必然造成司法审判权的歪曲和变形, 从而丧失其应有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我国司法权行政化的根源在于我国法院内部实行的行政化管理体制, 这种行政化管理体制严重损害了法官的独立性。
3.法官职能的地方化
我国实行多级行政管理体制, 从中央到省、市、县和乡分五级管理。每一级政权都设有权力机构、行政机关, 除了乡镇政权外, 其他各级都设有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加之现行的人事、财政体制也以分级管理即“块块管理”为主, 人民法院的产生、法官的任免, 司法人事、司法经费都在同级党委、政府的控制之下, 地方党委、人大和政府完全视法院为其职能部门之一, 致使司法权出现地方化。
4.法官监督的形式化
目前监督法官的渠道较多, 在法院外部有人大的权力监督、组织人事监督、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新闻媒体监督;在法院内部有上级法院的审级监督、本院的领导监督和本院纪检部门、审判监督庭的部门监督。但这种监督是外在的、自上而下的领导性质的监督, 缺少法官群体内平等民主的自我监督, 监督体系存在空白。外在监督方式不够科学, 违背审判规律, 对法官依法行使审判权往往产生干扰。一方面监督越位, 加重了法官管理的行政化倾向, 削弱了法官的独立审判能力, 妨碍了法官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监督缺位, 该管的事没有管或力度不够, 客观上为法官分担了责任, 留下了监督漏洞, 使个别违法法官可能因此而逃脱制裁。
二、推进我国法官职业化的改革对策
1.进行法院体制改革
笔者认为, 要真正实现法官独立, 必须正确对待党委的领导和监督, 从制度上加以规范和约束, 从体制上加以改进和完善。具体而言, 在处理与党的领导关系上, 要继续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 这是我们做好一切事业的根本保证。人民法院是党领导下的国家司法机关, 法官队伍是以共产党员为主的队伍, 我国的法律充分地体现了党的信念与理想, 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因此, 由独立的司法机关不受任何干扰地严格适用法律, 也就是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忠实执行, 所以司法独立符合党的根本利益。司法独立与党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并不意味着党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对司法实行直接的领导, 不意味着法官在具体案件的审判中要对党政领导的指示和命令言听计从。党对司法机关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 是大政方针的、宏观的。坚持党的领导是坚持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的正确领导, 而不是只服从地方党委甚至某个人的领导。党对法院的领导可以通过法院党组织实现, 检查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及职业道德培训, 而不应对具体裁判活动直接介入。
2.建立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
法官在人民大众心中作为正义的化身, 是中立而又公正的裁判者, 对其选拔和确定必须有严格的要求和程序。一般而言, 选任制度应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法官的选任要注意的年龄、学历、素质、品行等, 二是关于法官的选任程序。担任法官不仅要具备法定的学历资格外, 还要经过严格的司法考试。统一司法考试制度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司法改革措施, 为建设法官职业化打下基础。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作为法律职业的统一准入制度, 作为保障司法公正的一项基础性制度, 关系到法律专门人才的培养、选择方式的变革, 关系到法律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同业化和精英化, 有利于共同提高包括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在内的法律职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标准, 为建设高素质的司法队伍和律师队伍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法官的选任方式和程序也需改善。美国的法官主要产生于律师或法学教授;德国的法官主要来源于法院内部, 从候补法官或下级法官中产生。[3]我国现有法官有一定数量在担任法官以前没有从事法律工作, 也没有经过法律专业的学习, 并不符合《法官法》的任职条件。因此, 为达到法官职业化的目的, 应在全国法院严格执行《法官法》的规定, 根据任职条件对现有审判人员进行重新选任并报人大任命。还应建立上级法院从下级法院的优秀法官中选调的制度和从优秀律师、法学专业人员中选任法官的制度。
3.完善职业保障制度
法官的职业化最终就是要实现司法公正, 而司法独立是其前提, 要实现司法独立, 首先要保证法官的身份独立。身份独立是指法官的职位及法官的任职条件 (包括法官的任期、薪金、惩诫、任免、升级、调动及职业司法豁免权特别保障等) 应得到充分保障, 以确保法官个人不受行政机关的控制。尽管我们可以规定和要求法官无私无畏, 但仍必须给予一系列制度保障, 使其能真正无私无畏地开展工作。因此, 建立法官职业保障制度是确保法官独立、公正审判的重要保证, 是我国实行法官职业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法官又是活生生的个体, 也需要维持自己正常生活的经济基础。“如果国家不能确保法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仅从道义上强调‘廉洁奉公’, 一些法官便容易为了个人利益丧失法律原则, 一些法官把自己混同于一般人, 会把法官的职业作为‘饭碗’而不是神圣的事业, 司法公正和高效就难以实现。”[4]因此, 建立科学的法官经济保障制度, 对促进司法公正、防止司法腐败具有重要意义。
4.完善教育与培训制度
(1) 构建包括初任法官的“职前培训”和在职法官“继续教育”在内的法官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现行的以在职法官培训为主的法官教育培训模式。今后的拟任法官必须从参加全国统一司法考试并获得任职资格的人员中产生, 为法官队伍的同质化、专业化和基本的法律思维能力提供保证, 也为建立统一的“职前培训”奠定基础。在“继续教育”部分, 当前需要根据我国目前法官来源广泛、成分复杂、缺乏同质化等问题, 对在职法官进行“补课”, 以后再逐步过渡到以补充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为主的正常继续教育。
(2) 建立符合法官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现行的以法律知识教育为主的法官教育培训内容。应当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抽象与经验相统一、同一性与复合性相统一、专业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原则, 进行法官职业教育课程的设计。
(3) 完善法官职业教育培训的制度体系。改革现行的与职业化要求不统一的法官职业教育培训制度, 使之符合新时期法官职业化建设的要求。这些制度至少应包括培训对象制度、培训管理制度、培训经费保障制度等。
参考文献
[1][德]傅德.德国的司法职业与司法标准[M]∥宋冰.程序、正义与现代化.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19.
[2]胡夏冰, 冯仁强.司法公正与司法改革研究综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12.
[3]周道鸾.外国法院组织与法官制度[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0:192.
【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推荐阅读:
法官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思考解析05-24
法官职业伦理05-22
法官职业道德标语06-27
试论中国职业法官的定位与遴选10-20
大竹法院法官职业保障调研09-15
年法院法官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10-09
抓队伍建设树法官形象05-12
公正的法官10-09
法官的思维方式07-29
法官的法律思维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