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法官的压力问题(共3篇)
基层法官的压力问题 篇1
一、引言
对于法官职业化的内涵,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指法官以行使国家审判权为专门职业, 并具备独特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地位, 即法官要形成独特的专门知识、技能、工作方法、行为方式以及专门思维模式的趋势。用职业化推动者肖扬的话来说, 就是指“通过一定方式, 逐步使法官职业形成一个拥有共同专业的法律知识结构、独特的法律思维方式, 具有强烈社会正义感和公正信仰的整体, 具有仅属于该群体的职业传统和职业气质。而这种传统、气质又成为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能够确保法官具有抵御外界干预的勇气和能力。同时, 对引导、培养整个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起到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
因为法官职业化是特殊法律文化基因的产物, 不能简单通过立法移植来实现, 而应该立足基层, 有的放矢。所以本文拟就我国目前基层法官职业化存在的问题, 以及基层法官职业化建设之道, 谈一些个人浅见。
二、我国目前基层法官职业化存在的问题
(一) 法官身份保障不力
汉密尔顿曾经说过:“就人类天性的一般情况而言, 对某人的生活有控制权, 等于对其意志有控制权。在任何置司法人员的财源于立法机关的不时施舍之下的制度中, 司法权与立法权的分立将永远无从实现。”中级以上法院的法官因其待遇优厚、行政级别高和生活条件好而吸引了许多优秀的法律人才, 而基层法官因待遇低薄、行政级别低, 生活环境艰苦 (基层派出法庭往往在边远地带) , 而无法吸引和挽留优秀法律人才, 但后者却承担了大部分案件的一审工作。基层法官较低的政治地位和不体面的薪金待遇必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基层法院的改革。在基层法官的素质未得以普遍提高的情况下, 在尚未建立起普遍的司法信任的背景下, 过多的提升基层法官待遇或许为时过早, 但基层法院案多人少矛盾突出, 工作艰苦而得不到相应的保障, 而行政机关工作相对轻松, 福利待遇好, 结果造成法官流失。适当提升基层法官的待遇, 保障应有的福利待遇是可行和必要的。
(二) 法官职业素养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1.法官职业素养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疑、难、新”案层出不穷, 而基层审判队伍中的大多数人, 已习惯于用陈旧的知识来处理新问题, 同时, 我国每年都有一系列新的法律、法规颁布, 涉及到法学的许多专门领域, 势必造成案件处理的差错。因此, 社会的飞速发展对基层法官的知识结构及思维方式的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审判任务与审判力量剪刀叉的矛盾日益加大, 基层审判队伍的整体素质与适应新形势发展有差距。我们迫切需要的是那些能够通过不断汲取新知识来完善自身的勤奋学习的法官。
2.业务知识考核流于形式。
近几年, 基层法院对干警的培训工作给予了一定的重视, 也采取了一些可行的措施, 但在培训中, 对“严格训练、严格要求”的标准落实得不够好。具体表现在:在培训经费上投入不足。目前, 由于经费紧缺, 大部分经费投入用于解决硬件设施和办理案件上, 而用在人才队伍建设上的经费不足, 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在培训工作上没有抓紧, 考试不严格, 往往是开卷考试, 答案雷同, 成绩没有区分度, 也未作为职级晋升的重要依据。既然缺乏压力, 也就没有动力, 最终不能达到提高干警业务素质的目的。
(三) 基层法院司法权威弱化
1.行政权威挑战着司法权威。
基层法院是严格按照行政区划所设置的国家审判机关, 需要当地政府的财力支持, 行政权威严重冲击司法权威。在地方政府、部门看来, 法院、法官的权力源于地方, 其权力的性质也必然从属于地方。从而法院的审判活动必须围绕地方的中心工作开展。
2.执行难冲击着司法权威。
大部分的案件都在基层, 生效的法律文书得不到执行, 严重影响了司法在人们心中的权威, 冲击着人民对司法的信任。不管执行力度大与小, 总有难尽如人意的的地方, 执行工作处于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基层法院对执行难问题已经无所适从。虽然基层法院每年都要针对执行难采取多种多样专项治理, 并进行措施、制度或机制上的创新, 尽最大努力来缓解和扭转这种被动局面, 最大限度的去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但并未取得所预期的效果。
3.法官平民化弱化了司法权威。
基层法官与社会联系过分密切, 妨碍了法官中立观念的确立, 影响了法官在人民心中的公信力和权威。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 “诉讼所涉及到的人们同法官通常有不同的社会距离, 与法官关系越近就会得到越多同情的回应, 而与实际的过错无关”。而我国一贯坚持群众路线, 这种思想路线也蔓延到司法领域。法官平民化, 致使从业人员内心难以产生一种超凡脱俗之感, 使群众对法官产生的敬畏之意也荡然无存。目前, 各级法院特别是基层法院要求在审判工作中重视调解工作, 调解成了法官的主要工作和考核的主要标准。一审法官如果大多数时间都在为当事人之间达成和解周旋, 其尊严和权威是很难树立的。
(四) 法院管理的行政化
法院行政化管理模式表现在两个方面, 法院外部的行政化和内部的行政化。外部的行政化表现在法院的设置按照行政区域及行政级别设最高、高级、中级、基层四级法院, 法院级别套行政级别相对应于副处级地市级副厅级单位。上下级法院不是审级上的权力划分, 而是领导关系。随着反地方保护主义的成果突显, 法院明显地从地方保护主义滑向了行政化的阵营。最典型的便是上级法院庭长空降到下级法院当院长, 下级法院领导为降低发回重审和改判率, 相关领导及承办法官经常性地到上级法院请示、汇报案件。法院外部的行政化管理剥夺了当事人所能享受的审级利益, 使上下级法院的审级监督关系变成了领导关系。上级法院的法官当然也就成了下级法院法官的领导。下级法院法官判案为减少风险不再严格依据法律, 而是要充分考虑不被上级法院改判。另一方面, 进入法院的第一个门槛是公务员考试, 这部分的人事权掌握在组织人事部门手里, 作为干部进行管理, 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行政化的意味。法官的选任实际上也是由当地党委所决定的, 在现有的政治框架下, 政治权力影响法官选任无法避免。
基层法院内部的行政化主要表现在法院内部还是科层制的管理模式, 基层法官也有正科副科级审判员。全院干警相应地划分为院领导、中层干部、基层干警。一级对一级负责, 庭长院长有权过问任何一个案件并可要求承办法官随时汇报案件。法院内部的行政化模式使同一法院的法官之间也分成了三六九等, 那么所谓的低等级法官就不可能独立审判, 他必须考虑领导的意见, 法院内部管理的行政化, “严重影响了法官独立审判案件、牺牲了司法审判的外在公正性、导致法官之间的依附从属关系并导致审判工作效率的低下”“法院内部管理的行政化却导致审判的秘密化和暗箱操作。整个审判的结果不是由当事人亲身参与并看得见的庭审活动的决定, 而是由人们所看不见的某些人在背后控制和操纵的结果。如果认识到这一点, 人们就会产生被愚弄的心情, 失去对司法公正的信心。”在行政化管理模式中, 法官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素养根本无由产生。法官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以为地方经济保驾护航为本职, 全然忘却了法院是社会纠纷的裁判者, 法官是公平正义的化身。法院 (法官) 公平、正义、中立、独立、被动的司法理念也无由产生。
(五) 职业法官员额确定、选任制度缺陷
纵观世界各国的司法制度, 作为国家司法权威象征的法官, 由于职业的专业性和相对独立性, 其员额都受到一定的限制。要确保法官的高素质, 就应当合理界定法官的员额。改革之初, 对职业法官的定位是专司裁判。而实施下来的结果是, 职业法官并非专司裁判, 立案庭是不裁判或基本不裁判案件的, 后勤部门的负责人更是远离案件裁判案件。如果说法官员额也是一种资源的话, 那么, 这些人占据了法官员额而不履行或基本不履行法官职务, 这是不是资源浪费呢?
从世界范围来看, 职业法官的选任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英美法系模式, 其特点是注重遴选对象的法律实践经验, 贯彻精英、年长原则;二是大陆法系模式, 其特点是极其严格的法律专业化学习和考试, 尤其以考试为显著特征;三是日本特有的混合型模式, 其特点是严格的考试和司法实践并重原则。”不管采用何种选任方式, 其首先考量的是质量, 通过高质量的要求来控制法官数量, 实现法官精英化。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第25条规定, “实行法官定额制度, 在综合考虑中国国情、审判工作量、辖区面积和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各种因素的基础上, 在现有编制内, 合理确定各级人民法院法官员额。”可见, 我国职业法官的选任是先确定数量, 然后在现有审判人员中选任。这样选出的法官要保证精英化必须基于这样一种假设:符合职业法官标准的后选审判人员数量不小于拟选任的职业法官数。但是这种选任方式只能实现法官数量上的精英化, 并不能保证选出的法官都符合职业法官的标准。法官职业化必然意味着法官精英化, 精英化的法官必须具备丰富的社会经验, 深厚的法律功底, 优良的分析判断能力, 另外还有更重要的高尚的职业道德。因此, 现行的职业法官选任方式并不合理, 其只能在数量上保证法官精英化, 而在质量上离法官精英化尚有距离。
另外, 在法官职业化改革试点过程中, 大部分法院都宣称他们的职业法官遴选经过了严格的程序, 如“申报者报名、笔试、业绩考评、竞职演说、民主测评、院党组决定、公示、任命”。在这一系列程序中, 其实最关健的还是院党组决定, 如果说打分的话这个程序占的比分最大, 且不公开。
三、基层法官职业化的制度应对
(一) 完善全新的基层法院经费保障体系
1.基层法院经费供给上划。
全国设立两级供给体系, 基层法院纳入省级财政预算, 由省高级法院下划、分配经费。在客观测算、真实需求的基础上, 做到按需分配。
2.完善法官工资保障体系。
韦伯提出, 现代官吏集团是一支高度素质化的专业劳动力, 经过长期的预备性训练后各有专长, 若没有一种高度的身份荣誉意识, 可怕的腐败将给这个集团造成致命的威胁, 甚至国家机构纯粹技术性的功能也会受到威胁。“人的问题和钱的问题是司法改革的根本问题”, “司法改革能不能成功关键在于钱、人”。如果在经费和人事问题上仍然依赖同级政府, 改革有可能在这个问题上夭折。在当前的国情下, 应当主要依照法官等级确定薪金, 可高出国家公务员薪金的2-3倍, 并逐步过渡到纯粹依照法官等级来确定薪金。
(二) 建立独立的法院系统管理机制, 理顺基层法院内部管理制度
1.对基层法官的管理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使基层法官摆脱地方组织、人事部门的管理, 彻底划分出法官与公务员的身份界限。
2.取消基层法院合议庭制度, 取消庭长设置, 实行独任法官制, 为每位独立法官配备必要的法官助理和工勤人员。
3.构建基层法院六大系列, 即法官系列、法官助理系列、书记员系列、执行员系列、行政后勤系列。
通过这种精细化分层管理, 可以将审判事务与执行事务、行政事务区别开来, 大幅缩减法官编制。通过科学、合理地对现有法官进行定额, 将真正优秀的人才选拔出来, 担当行使审判权的重任。具体制度设计上, 法官助理比照公务员进行管理, 对于司法行政人员按照公务员进行管理, 书记员和法警实行各自的单独序列管理, 逐步弱化和取消庭长、副庭长一级的职能, 区分普通公务员和法官, 将从事后勤、服务、财务等与审判工作没有直接联系的人员与法官区分开来, 在院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从而实现有限司法资源的有效配置, 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
4.增加基层法院法官员额。
考虑到基层法院处理同样数量案件的工作量要比上级法院的工作量大, 在确定法官员额时应给予基层法院以一定的倾斜。考虑到基层法院处理一审案件, 花费在事实认定上的时间较多, 要适当增加基层法院法官员额, 以适应基层法院的司法任务需要。
(三) 准确定位基层法院和法官的司法权威
一要正确处理基层司法与党领导方式的关系, 加强和改进党对基层司法工作的领导;正确处理基层司法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 加强和改进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基层司法的方式;正确处理基层司法与行政的关系, 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二要强化基层法官对法律的忠诚。基层法官最多的接触老百姓, 其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群众对法律信任和尊重。“法官最大的耻辱就是枉法裁判。一个对法律不忠的人、一个法律的背叛者, 是没有资格担当法官重任的。”法官不仅要服从现有的法律, 更要服从法律的基本价值——正义和良知。
三要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 用最大的人力投入、最有力的措施、最优良的条件, 有力的提高司法效率。
四要公正司法。公正司法是显示司法魅力、树立司法权威的根本途径。司法公正是基层法院工作的生命线, 也是人民法官追求的终极目标, 更是显示司法魅力、树立和维护司法权威的根本途径。
(四) 进一步规范基层法官的任职和退休制度
1.设立独立的法官遴选委员会。
任命或选举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代表参加, 听取律师协会或法律专家对候选人的专业、执业、, 人品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价, 采用公开听证会制度对法官候选人的资格能力进行审查, 再向社会公开, 听取社会各界尤其是周围群众对法官候选人的评价后予以任命。
2.提高法官任职年龄和退休年龄。
首先应提高基层法官的任职年龄。基层案件很多涉及事实问题, 往往需要法官高超的调解能力, 根据法官职业的特点和一个人生理、思想成熟的规律, 担任法官应以年满三十周岁以上为宜;与此同时, 要相应地延长法官的退休年龄。当然, 在近期看来, 最重要、最便利和最有效的普遍提升法官知识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措施, 可能是适当加快法官的更替。但从长远来看, 提高法官的任职和退休年龄将是法官职业化建设的必然选择。职业法官从来不需年轻化。真正意义上的法官一直都是属于经验、老道、智慧。
(五) 建立严格的法官考评机制, 保证基层法官的素质
1.基层法院现有法官素质参差不齐, 有必要对现行的法官队伍进行再选择。
有学者提出, 对现有法官进行专业知识考试, 合格者重新任命, 不合格者坚决淘汰出法官队伍。对于不符合法官任职条件或不适合从事审判工作的人员, 要及时调离审判机关, 保证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现有的法官队伍中的潜在不合格者怎样被置换出来, 如果按照自然淘汰, 这个过程至少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 这显然不太现实。
2.要建立严格基层法官培训考核机制。
要建立终身制的法官教育档案, 用来记录接受培训的经历、成绩及表现等内容。避免形式培训, 所有培训要进行闭卷考试, 考试不合格的, 暂停履行审判职能, 经补考不合格的取消审判员资格, 确保培训质量。参加培训情况应作为法官考核评价的重要标准, 作为任职、晋级、续职的依据, 未参加培训或培训考核不合格的, 取消任职、晋级或续职资格, 形成培训与考核、任用“三位一体”的有效运行机制。在培训机制上, 要从应急性培训转向系统化培训, 从临时性培训转向规范化培训。
(六) 建立基层法院复合型和专家型法官互补制度
北大王晨光教授在分析法官职业化精英化的局限后感叹:“中国如此之大, 情况如此复杂, 发展如此不平衡。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 仅仅靠法官职业化和精英化这一条路似乎无法适应中国的现实。因此在坚持职业化和精英化的主导方针时, 我们应当认识到其中的局限并考虑有针对性的补充方案和多样化的制度设计。”目前大多数基层法官是基本具备了法官职业的基本要求, 是承担着艰巨审判任务的中坚力量。基层法院目前解决的纠纷数量多, 但案件相对简单, 多集中在几大类型, 以民事案件为例 (民事案件无疑为基层法院案件大头) , 多集中在婚姻类、侵权类、债务类案件。基层法院法官主要面临的问题是事实认定问题, 而非法律问题。而事实问题认定主要有赖于法官的社会经验、人生阅历和司法技巧、技能的掌握, 而非法学理论水平的高低。但随着社会发展, 基层群众的法律意识也越来越强, 基层法院的案子
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 很多设计法律中间地带, 法官在法律适用、法理精神、审判技能等方面也应当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 在某些特定领域的专业与审判方面应有专门研究和司法实践的能力, 且还应当有相对独立的研究能力和文字水平。为此, 基层法院也需要专家型法官。
培根的比喻无论何时都值得我们倍加重视:“一次不公的判决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是弄脏了水流, 而不公的判决则把水源败坏了。”法官如果不正当履行、或者不能够履行依法独立审判的职责, 司法就会失去其公正性, 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会因最后一道防线的崩溃、因水源的污染而彻底败坏。司法的本质要求法官必须是一门精英的职业, 法官职业化建设必须要依靠精英化的策略来完成, 坚决抛弃以往平民化的做法, 坚定不移地推行法官职业精英化。因此, 应精简分流现有法官队伍, 具体设想是:凡经法定程序任命的现有法官, 按“老人老办法”原则, 均认可为法官, 保留现有的职级和待遇。将现有的法官进行分类, 根据审判性质和程序特点设立行使不同职权的专门法官, 各司其职、各行其权。其余的法官视其所长, 可确认为立案法官、调查法官、调解法官等, 主要从事开庭审理前的准备工作, 除调解法官就其调解达成协议的案件可以行使有限的决定权外, 均不得行使裁判权。
参考文献
[1]肖扬.在全国法院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摘要) .人民法院报, 网络版.
[2]汉密尔顿 (美) 等.程逢如等译.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 1980.396.
[3]郭丹, 王肃元.努力实现法官同质化.法制日报, 2001-9-23.
[4]波斯纳 (美) .苏力译.法理学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159.
[5]马建华.法官职业化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135-137.
[6]韦伯 (德) .钱永祥译.学术与政治.三联书店, 1998.67.
[7]王国庆, 马海翔.审判组织运行机制改革之探讨.法律适用, 2002, (8) .
[8]贺日开.论司法权威与司法改革.法学评论, 1999, (5) .
[9]许前飞.论司法公正与效率的法治基础.中国司法评论, 2002, (1) .
[10]王晨光.对法官职业化精英化的再思考;苏泽林.法官职业化建设指导与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3.41.
[11]培根 (英) .水天同译.培根论说文集.商务印书馆, 1996.193.
基层法官的压力问题 篇2
一、当前基层法院法官流动的现状考察
当前基层法院的法官流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一) 法官服从组织安排调整工作岗位
包括上级法院法官被组织安排到下级法院挂职锻炼或担任基层法院院长;不同基层法院之间院长的任命调动;法院系统内部的交流任职;法院系统与检察院系统之间的交流任职。
(二) 法官因家庭生活需要主动申请岗位调动
包括向当地法院系统内部的其他基层法院调动, 或向当地的其他党政机关调动, 个别进行跨市调动, 调动指向的单位所在地通常为申请人的家乡或父母、配偶所在地。
(三) 法官因个人追求或家庭生活需要而通过考试实现调动
包括基层法院法官考虑上级法院职业发展空间更大而参加遴选;山区法院法官考虑沿海地区经济待遇福利更好、更宜居或考虑检察院系统、其他党政机关更易升迁而通过考试实现调动。
总体而言, 当前基层法院的法官流动呈现出经济较不发达地区法官流出多流入少、法院向系统外其他机关流出多而其他机关人员流入法院少等特点。值得一提的是, 当前基层法院岗位被作为公务员“跳板”的现象日益突出, 即个别法官因父母、配偶所在地区的公务员考试竞争较激烈, 而暂时报考外地较不发达地区的法院, 等待时机再申请调动或通过考试回到父母、配偶所在地区。
二、司法改革语境下基层法官流动问题的辩证分析
毋庸赘言, 每种行业的从业人员都会有流动现象。有上有下、有进有出的良性法官流动, 有利于不同单位间的法律人才交流, 有利于促进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机结合, 有利于激发法官队伍活力。但我们也应辩证地看到, 当前一些基层法院特别是较不发达地区基层法院无序、失衡的法官流动, 会对法院队伍建设、司法改革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一) 无序的法官流动影响法院队伍稳定
当前一些基层法院的法官流动上下、进出不均衡, 甚至有上无下、只出不进, 且流出人员多为中青年业务骨干, 新招录人员难以马上接替法官岗位, 造成法官队伍新老衔接不畅、业务传承不力的断层现象。同时, 也易使留职法官产生比较心理、落差心理, 令其工作热情减退, 甚至产生模仿效应, 使法官队伍的凝聚力下降。
(二) 无序的法官流动阻碍司法改革进程
法官是司法改革的主体, 法官的无序流动、隐性流失将影响法官员额制等司法改革制度的稳定性, 使法院人员对司法改革进展产生质疑。特别地, 法官的无序流动将导致一些较不发达地区基层法院一线审判力量削弱, 加剧案多人少矛盾, 限缩司法资源配置空间, 影响法院审判执行中心工作的正常开展, 阻碍司法改革进程。
三、实现基层法院法官良性流动的现实路径探索
(一) 完善法官招录、遴选制度, 从源头促进法官流动均衡
完善公务员定向招录制度, 试行由省级组织统一招考后按户籍所在地分配岗位, 减少异地录用, 强化服务期限制度, 从而减少个别报考人员将首报法院作为“跳板”的不良现象。同时, 以司法改革为契机, 建立健全从下级法院遴选法官、从律师学者中遴选法官、上级法院法官到下级法院挂职、基层法院面向全国遴选当地籍法官等制度及其配套工作机制, 实现法官流动上下、进出均衡。
(二) 建立法官流动动态管理机制, 化被动应对为主动引导
建立地区法官流动管理平台, 及时了解掌握本地区各法院法官流动情况, 对可能影响正常办案秩序甚至司法改革进程的无序流动, 及时提出预警;建立地区间法官双岗交流任职机制, 对因法官流动影响日常办案的, 及时调配人员解决, 避免不发达地区基层法院的法官队伍断层。
(三) 改善基层法官待遇, 提升基层法院“留人”魅力
推行薪酬、职级晋升等法官职业保障制度改革, 并借鉴我国台湾地区“地域加给”薪酬制度, 推行偏远地区工资补贴制度, 统筹平衡不同级别、不同地区、不同系统机关人员的政治、经济待遇, 减少因待遇问题导致的无序流动。各基层法院特别是较不发达地区法院还应强化对外地法官的人文关怀, 通过院设食堂、宿舍楼、安排探亲假、举办联谊会等方式, 增强外地法官的归属感;及时了解外地法官工作生活方面的困难, 为其排忧解难, 让其安心工作。
摘要:本文关注基层法院特别是中小城市较不发达地区基层法院的法官流动问题, 并辩证分析司法改革语境下法官流动的影响, 提出完善法官招录遴选制度、建立法官流动动态管理机制、以改革为契机提高基层法官待遇等促进法官良性流动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法官流动,基层法院,司法改革
参考文献
[1]艾佳慧.司法知识与法官流动——一种基于实证的分析[J].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6 (4) .
浅谈基层法官司法能力的培养 篇3
一、提高法官司法能力的基本要求
所谓司法能力就是人民法院具有的认识和把握司法规律, 运用司法手段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条件和本领。司法能力的核心是审判和执行案件的能力。法官的司法能力是法官在司法活动中应当具有的认识、了解、分析、解决或确认与法律关系密切的事件, 纠纷和性质的治本素质和基本能力, 也就是法官通过审判和执行各类案件以及参与社会治安和经济领域的综合治理, 在解决矛盾纠纷、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合法权益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水平。因此法官必须具备高水准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底蕴, 具备一系列综合的司法能力。
(一) 法官要有较强政治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
人民法院是党领导下的国家审判机关, 人民法院的各项工作必须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 这是人民法院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政治保障, 作为基层法官, 在司法活动中要始终具有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法律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 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 始终坚持严格依法办事, 就是自觉接受党的领导的具体体现, 自觉接受并服从党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 服务发展大局, 克服就案办案, 坚持办案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同时, 法官职业道德是司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官不仅要精通法律, 而且要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楷模。人民司法工作的历史证明, 人民法院不断取得进展, 不仅要靠公正高效的司法活动取信于民, 还要靠法官群体良好的职业道德影响并感召群众, 基层法官楷模蒋庆、宋鱼水淡泊名利、不慕浮华、执法如山、无私奉献, 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我们要以蒋庆“钱不可贪, 官不可讨”的人生格言为座右铭, 要以宋鱼水“辩法析理、胜败皆负”作为自己的工作追求。只有基层法官恪守职业道德确保司法诚信廉洁, 才能为提高司法能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 法官要有正确运用法律的能力
1. 要有良好的职业情操、深厚的法律功底和娴熟的司法技巧。
法官作为法律职业人, 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这是做好审判工作的的前提和保证。同时要熟知法律, 灵活运用审判和执行技巧, 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司法方法和技能都要达到运用自如、练达娴熟的境界。
2. 要有缜密的分析能力。
法官职业特点决定法官必须是一个理性思维者, 并且必须具有在案件事实十分复杂的情况下透过现象看清本质的能力。要能够通过对案件的仔细调查和分析, 做出正确判断, 有理有据地向当事人讲清各种法律关系以及应该承担的法律后果。
3. 要准确适用法律条文的能力。
法官准确适用法律是公正裁判的关键。法官判案不但要严把事实关和证据关。而且还必须于法有据, 准确无误地适用法律条文, 努力使裁判文书成为当事人和人民群众说理、普法的重要园地。同时法官还应具备较强的庭审驾驭的能力, 寓智慧于庭审, 为确保裁判奠定坚定的基础。此外, 还要在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上下功夫, 法官的语言文字必须规范、标准和精炼, 也必须严肃、准确和简洁。
(三) 法官要有疏导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
人民法院每天都面临着大量的民商事纠纷, 这类纠纷最好多调少判。而调处各类矛盾纠纷, 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 不仅需要法官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 而且需要较强的社会认知能力。即要理清群众之间不同类型矛盾的法律关系, 又是要细致入微地了解当事人的思想、情绪、性格及与周围的关系;即要指出对其行为产生结果应负的责任, 又要循循善诱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纠纷而产生的隔阂和对立心里, 切实做好群众工作。这就要法官不但要有娴熟的法律知识, 而且要及时掌握当时人的心理变化, 灵活运用各种调节技巧, 通过真诚、平实、易懂的思想沟通, 增强法官的亲和力和公信度, 最终达到定纷止争, 化干戈为玉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
(四) 法官要有服务大局的能力
坚持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是人民法院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性质决定的,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社会所要求的。任何偏离这个方向的做法都会损坏人民法院审判事业的进程和发展。所以, 人民法官要深入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把立党为公、司法为民作为法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全面构建和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
(五) 法官要有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能力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其根本目的就在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审判机关要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的思想, 不断提高司法为民的本领, 把司法为民落实到工作中去。从人民满意的地方做起, 从人民不满意的地方改起, 扎扎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人民法院要充分发挥审判职能, 坚决依法制裁侵犯人民合法权益的行为, 加强对人民合法权益的保护。
(六) 法官要有拒腐防变的能力
众所周知法官只有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 才能保持清正廉洁的品行, 才能代表国家行使好司法权力, 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拒腐防变要求法官:一是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人们把法官比喻成公平正义的化身、良知的守护神, 法官的任何不良行为, 都会导致社会和公众对法院公信力乃至社会公正产生怀疑。所以, 法官就应该牺牲自己的部分爱好, 做到淡泊名利、深居简出、甘于寂寞, 维护法官的中立和公正形象。二是要顶得住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法官是各种冲突的承受者。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人性中固有的弱点经常将法院置于一种被误解、受指责的位置。这就要求法官必须以其宽大的胸怀和坚韧的毅力承受这些批评, 尽力以其独立的人格、高尚的职业道德、精良的职业能力和公正的裁判回应社会的批评和期望, 而不能怨天尤人, 以自己的好恶和感情用事, 滥用手中的审判权和执行权。同时, 也要求法官在司法过程中, 具备承受外部干预压力的能力。
二、提高法官司法能力的意义
(一) 是达到全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通过提高基层法官的司法能力, 依法保障基层人民群众实现对国家事务管理的平等参与, 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制裁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惩罚犯罪, 平息各种矛盾纠纷,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从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司法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推进器, 又是维护和谐社会的防火墙”。
(二) 是为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提供保障的必然要求
人民法院的司法活动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司法公正是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重要前提和有效保证。如果司法能力不强, 裁判不公、执行不力、效率低下, 社会成员的合法利益就不能得到有效保护, 纠纷就不能得到及时平息, 法律就会失去人们的尊重和信仰, 社会公平和正义就难以实现。当前, 我国80%以上的诉讼纠纷发生处理在基层, 解决基层司法能力相对薄弱的矛盾比较突出问题, 必须通过提高基层法官的司法水平, 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
(三) 是维护党和国家权威、维护司法权威的必然要求
司法的权威是国家权威的重要体现。维护司法权威, 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维护人民群众的的根本利益至关重要。客观地说, 这几年我国部分地区的司法公信度仍然不高, 这与一些地方基层法院司法水平不高有很大联系。基层法官首先要公正司法, 以司法公信赢得司法权威, 法官的司法能力增强了, 司法水平提高了, 司法权威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尊崇, 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司法权威。
三、提高法官的司法能力的对策
(一) 学习培训
我们提倡终身学习, 建立学习型社会, 所以法官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发扬吃苦耐劳精神, 做到学习工作化, 工作学习化, 在学习中不断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政治理论。要学习法律业务知识, 作为一名基层法官, 只有熟悉法律原则、法律条文和立法精神, 只有掌握了包括法学理论、法律条文、法律原则、立法精神、立法原理在内的丰富系统的法律知识, 才能在裁判中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游刃有余。同时, 为了全面提高法官整体素质。还应加大高层次法律教育培训的力度, 鼓励具有本科学历的法官攻读第二学位和研究生学习, 做到高级法官重点培养, 优秀法官加强培养, 年轻法官经常培养, 紧缺人才抓紧培养。要从法律知识培训为重点转为法律知识培训和实务培训并重。要着眼于提高法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强实践性培训。实践性培训定位于审判技能与法学理论的融合提高, 突出解决实践问题, 着力提高法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训方式上采取开展专题讲座、庭审观摩评比、研讨会、案例研讨、法律文书研讨等生动活泼的方式, 开拓法官视野, 提高法官认知社会、解决纠纷的能力。
(二) 实践锻炼
知识来源于实践, 同时又在实践中丰富;能力来源于实践, 同时又在实践中成长。司法能力也只是在司法实践中才能得到提高, 唯只如此, 别无他途。一个善于思考的法官, 会通过不定期一次次的时间, 认知、修正、提高, 然后在实践, 在认知, 在修正, 在提高, 通过不断的总结累积, 是自己的司法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司法实践是一个生活非常丰富、关系非常负复杂、情势比较多变、矛盾比较尖锐、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活动过程。法官的驾驭庭审能力, 调节疏导能力, 适用法律能力, 分析判断能力, 协调综合能力等都需要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提高。因此, 面对重大疑难案, 每一位法官都要敢于挑战, 善于工作, 勇于实践。同时, 培养和提高法官的司法能力, 还需要一定的锻炼机会。要通过给法官定任务, 压担子, 给其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和空间, 是法官在锻炼中发现问题, 找出差距提高自己。法官个人要充分利用好一切机会, 力求使每一起案件、每一件事情都按最高的要求、最好的标准去办。从而通过各种形式的锻炼, 最终在各种能力上有所突破、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三) 强化管理
1. 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 激活法官提高司法能力的自觉性必须建立一个科学的考核体系。
利用科学的符合法官职业要求的考核体系, 衡量法官司法能力是否达到要求, 可以从所办案件和司法整体活动是否达到了法律的严肃性, 结果的公正性, 程序的严密性, 时效的快速性, 方法的文明性和为民的忠诚性六个方面来检验。具体可以通过案件评查、法律文书评查、定期庭审观摩、业务考试等方式检验法官的司法能力, 并建立司法能力个人档案, 将结果纳入档案中作为法官业务考核的重要依据。要确定目标任务, 激起法官提高司法能力的热情和积极性。
2.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要提高法官的司法能力, 必须要建立一个合理, 科学的机制, 否则司法能力再强, 也难以通过工作实践体现出来。比如应该改革下级服从上级的行政化管理模式, 建立符合审判规律的人员序列管理、岗位培训、定期细化考核、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落实法官自主裁判权, 建立权、责、利相结合的审判模式、通过合理科学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 去激发、培养、挖掘、发挥人员的工作潜能。
3. 建立完善的职业保障。
通过物质待遇、社会地位和人格尊严的保障, 尽快改变目前法官职业大众化和优秀法律人才缺乏的现状, 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基层法院来, 提高基层法官的整体司法能力。
参考文献
[1]Johnson-Laird, P.N.Mental Models:Towards a Cognitive Science ofLanguage, Inference, and Consciousness[M].Cam-bridge, MA:Harvard
[2]Johnson-Laird, P.N.1980.Mental models in cognitive sci-ence[J].Cognitive Science
[3]徐盛桓.常规推理与“格赖斯循环”的消解[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3) .
[4]徐盛桓.论常规关系[J].外国语, 1993, (6) .
【基层法官的压力问题】推荐阅读:
法官助理参加基层法院12-19
员额制改革中的法官遴选问题探析10-14
公正的法官10-09
法官的思维方式07-29
法官的法律思维08-29
论法官的考评07-03
当代法官的责任与担当05-13
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06-28
法官判案不公的反映信09-26
法官的个人工作总结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