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妈妈(精选8篇)
法官妈妈 篇1
伟大的法官——《法官妈妈》观后感
当我看完《法官妈妈》,我深深的感到法官妈妈安惠实在是太伟大了,相信这个世界还是有像安惠一样的好人,责任感强又有爱心的正直法官,特别让我的眼前一亮,仿佛不再迷茫,做人就要像法官妈妈安惠一样有良心,她在自己的岗位上不仅扮演法官铁面无私正直的形象,而且还让我们感受到伟大的母爱也是能在一个常人看来不可能有爱心的法官身上得到完美的体现。
在《法官妈妈》这部片子中,我看到跟法官妈妈安惠不同的教育方式的张帅父亲,明白了对青少年的生活起居和学习并成绩要无微不至的关心,也就是要当好“妈妈”的角色。特别是张帅的爸爸只是关心自己的儿子是否有钱花,就算是在受到儿子的愤怒质问时,仍然还是简单地拿出一叠钱给儿子花,还有张帅的母亲临去世前还要卖掉一只肾,留下十二万元的遗产给她的儿子,他们都忽视了他儿子平时最需要的不是钱,而是亲情,哪怕是一句问候的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充足的物质需求,更加需要有精神上的教育和帮助。所以张帅出狱后,因父亲对其内心世界的不了解、后妈的漠视而发生冲突,这些都无不体现他们都忽视对儿子的内心的了解,发现问题并对其的帮助。而法官妈妈就做到了一位“好妈妈”应尽的任务,故事中本是找安法官报仇的张帅,被安法官慈母般对待他的件件小事感动、感激,由复仇的动摇到后来萌发了要对“安妈妈”说说真心话的心理变化,无一不是“安妈妈”对“儿子”张帅生活中、精神上细心呵护的结果。
并且法官妈妈的魅力不止这些,她还到一位“法官”应尽的责任。当张帅和安惠的女儿一起外出直到深夜才归时,法官妈妈安惠非常严厉的批评了他们俩,丝毫不把张帅当外人,其实从一开始让张帅搬进自己家中时,就已经把张帅当成自己的儿子了。对青少年的教育要从严,也就是当好“法官”。青少年不成熟、不稳定是其生理和心理的一个显著特点。做家长的要根据青少年的这一特点,积极配合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强化孩子的责任意识、奉献精神,为他(她)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孩子这方面的教育切忌简单化、公式化,更不能像张帅的父亲那样,在跟儿子吵架后,还要给一叠钱让他自己花,而对他放任自流,而要像安法官那样,执法如山、执法必严;先后对699名犯罪的青少年绳之以法,让更多的青少年受到教育、增强是非观念而使健康成长。
所以后来张帅的内心才会被感动,他通过安装在她家的窃听器,每天记录下安慧的谈话,试图找到什么证据。但是一天天的过去了,张帅不但没有发现安慧有什么可疑之处。相反她的善良,她对少年犯家属的态度,以及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使张帅对自己的计划产生了怀疑,他甚至想过放弃复仇。但是当他面对他母亲的照片时,他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仇恨。
再后来张帅又从医院里得知他的母亲为了他,卖肾换取了一笔巨款送给安慧,而安慧却矢口否认时,张帅又重新燃起了怒火,他终于将搜集到的“证据”,提交到检察院。安慧到此时才发现他真心爱护的张帅竟然在骗她。出乎张帅的意料,安慧平静 的对待了这件事,只是告诉他自己是清白的,她甚至高兴张帅能用法律方法来解决问题。
其实无意中发现张帅在她家安装窃听器,还有当知道她已经被张帅告了时,躺在床上,向家人发出原以为一张没有危险的告状,也会让她受到纪检处分半年。种种迹象让她的老公愤怒到了极点,恨透张帅这个的阴谋,埋怨妻子的善良和无私,这些都是在诉说法官妈妈安惠的伟大。
张帅离开了安慧家,从当他教训了他的死党时,告诉他不能再去偷了,就说明他已经被安惠感化了。张帅在街上徘徊却被巡警带走,他又一次面对铁窗,这时受到张帅报复的安惠仍然来看望他,其实在他内心深处也不相信安慧会有此事,但是安慧已经开始接受法院的内部调查,张帅和安慧都面临痛苦的尴尬。
就在安慧给张帅过十八岁生日的时候;一封被遗忘的信重新出现,一切的真相就在这封信中揭晓。安慧和张帅之间的瑕隙终于冰释,张帅在那一天己成人,在送别的车站,张帅看着安慧,他不知道该不该喊出那两个字……
机电09-2
班
章
锦
希
号
法官妈妈教子三方 篇2
刘子华的爸爸是从日本学成归国的医学博士,妈妈曾在英国攻读硕士,现在是一名出色的法官。刘子华小时,爸爸妈妈由于工作繁忙,只好忍痛割爱,把他交给姥姥看管,只有周末的时候,一家人才能团聚。
四年级的一个周末,子华突然兴高采烈地跑回家,对妈妈说:“我们学校的同学有参加沈阳晚报社小记者团的,他们说能提高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妈妈,我也想参加小记者团……”当时。妈妈担心儿子会因为不擅言辞而难以长期坚持,加之自己工作又忙,让他一个人去上课不很放心,就冲他摇了头。“可是,我真的很想参加。”看到刘子华认真的表情,妈妈最后答应了。意想不到的是刚入团一周,刘子华就参加了团长的竞选并进入了复试。
那时的刘子华还并不明白“记者”的神圣职责,但去青岛参观采访的经历一直让他记忆犹新,他大开眼界。回来之后,刘子华把所见所闻讲给妈妈听,妈妈建议他写几篇作文作为纪念。
在妈妈的鼓励下,刘子华把作文寄给了《沈阳晚报》,一周后。文章竟然发表了。这对刘子华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慢慢地,刘子华喜欢上了写作。初一军训刚一结束,刘子华写的一篇日记,被班主任作为优秀作文推荐给“叶圣陶杯”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组委会,获得二等奖。正是这个奖项让刘子华当上了班里的学习委员。
“学习委员是学习的楷模,你一定不要让老师和同学们失望啊!”每天上学之前,妈妈都要叮嘱刘子华,让他好好学习,长大之后才能有出息。在这个与学习有着特殊关系的职务鞭策下,刘子华进步很快,特别是数学、物理、化学,每次考试分数都是最高的。拿着儿子的成绩单,妈妈喜出望外,她似乎看到儿子带上了博士帽。
然而中考一结束,刘子华耷拉着脑袋回家了。妈妈看到他失落的表情,关心地问:“考试没考好吗?都已经考完了,就别想那么多了,无论你再怎么自责分数也不会提高的呀!只要你尽力就行了……”妈妈一边安慰他,一边打开电视机,陪他一起看电视。半个月后,学校要公布成绩了,刘子华让妈妈陪他一起去,妈妈却说:“你自己看吧,无论考好考坏,我和爸爸都不会责怪你的。”
653分虽然不算很高,但足以让刘子华迈进东北育才学校理科部的校门。妈妈知道这个喜讯后,立即给刘子华发来短信:“儿子,祝贺你,你真的很棒!”
方法二:定合理目标。增强自信心
有很多家长为了激励孩子,一上高中就给孩子定下远大的目标,刘子华的妈妈不赞同这种做法。她觉得远大的目标离孩子很远,实现起来比较困难。于是,她就根据儿子的实际情况给他制定短期目标,最长的也不会超过一个学期。刘子华说:“妈妈制定的目标都很合理,也比较容易实现,每当目标实现之后,我就会信心大增。我坚信在妈妈的引导下一定能实现更加远大的目标的。”
高中盛行补课风,刘子华对此无动于衷,妈妈很支持他的这种做法。妈妈觉得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掌握知识的广度,而在于深度和精度。在学习上,刘子华总结了许多经验,他说这还得要感谢妈妈。原来在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很注重培养他的学习兴趣。“妈妈将我的学习时间分成几个小段,完成每段学习任务后就让我放松一下,然后接着再学习。如果做题做得好,妈妈还会陪我做10分钟游戏。”这种快乐教育的方法让刘子华受益多多。
高二上学期,妈妈给刘子华制定了一个新的目标——学生会主席。妈妈幸福地说:“从小,子华的自理能力就很强,而且性格开朗,与人为善,宽容大度,还特别懂得尊重别人的建议。遇事,他总会和我商量,青春期的逆反在他的身上很少体现。我的同事都很羡慕我,说我有一个不用操心的好儿子。”
的确,刘子华的这些优点为他开展学生会工作做了很好的铺垫。为了搞好校园活动,刘子华经常牺牲自己的学习时间,小到内容安排,大到活动方案,他都想得细致入微。在他的精心组织下,篮球赛成为校园里最火爆的活动,学生们的参与热情都很高。刘子华也遇到了不少麻烦,比如赛前抽签时出现争议,赛场上吹黑哨(由学生担任裁判员),还有一些学生在场外起哄,这些现象让刘子华很是头痛。有一次,两个班级为了争夺荣誉在场上发生肢体冲突,刘子华只好充当调节大使斡旋,最后才使篮球赛圆满成功。
凭着一种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刘子华当选为高中部学生会主席,后来被评为“沈阳市优秀学生干部”。在学生会里,刘子华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领导者,他的组织协调能力是大家公认的。辩论会、读书报告会、演讲比赛、艺术节等在他的策划下办得有声有色。
2007年夏天,妈妈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关于“海峡两岸红十字青少年Home stay文化交流活动”的启事,就建议刘子华报名参加。刘子华说:“马上就要高三了,还是先以学习为主吧。”妈妈则说:“学习固然重要,可是这个活动也很重要,你自己安排好时间,参与一下吧。”原来,妈妈想通过这次文化交流活动增强刘子华的自救意识和生存本领。这次交流让刘子华大长见识,他不仅全面学习了包扎、逃生、人工呼吸等知识,还与台湾中学生结下了深厚友谊。
方法三: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
2008年11月,刘子华在全国高中生化学竞赛上获得省级赛区一等奖。这个奖项很重要,它让刘子华具备了被保送的资格。接下来,该报哪一所学校呢?刘子华大胆地说:“清华大学!”然而在专业的选择上,家里出现了分歧,妈妈希望他能像爸爸一样学医,而爸爸则希望他搞科研。在全家人议论纷纷之时,刘子华给自己做了一个决定——工业工程专业。
刘子华被学校列入保送清华大学的名单之列,但能否保送成功还需要笔试和面试。笔试前,刘子华和其他几名有保送资格的同学开始了以自学为主的特训。那一个月就像高考前的冲刺阶段,紧张而又充实。对刘子华来说,笔试算不了什么,因为他的成绩排在年级前几名。有很大的把握。去北京参加面试倒让刘子华显得有些不安,因为他从来没有去过北京,更没有参加过面试。
事情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样可怕,刘子华说:“面试那天,我们六个人一组,主考官先进行了半个小时的集体面试,然后逐一提问,问题都比较简单。主要考查应变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当时,刘子华还对“金融危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得到了主考官们的一致认可。
法官妈妈观后感1200字 篇3
每一位母亲都深深关爱着自己孩子的成长,不论她是农民还是工人,是平民还是官员。电影《法官妈妈》以其特有的表现手法,声情并茂地演绎了女法官对失足少年犯的母爱,展示了法律电影中法官的母亲形象。
故事情节简单而感人:主人公张帅15岁那年因入室抢劫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恰在这3年中,他的母亲患癌症去世。出狱后,张帅得知母亲为使他减刑而捐出自己的肾,把换来的10万元送给法官安慧,但法官却没给自己减刑。于是,他带着对安慧的刻骨仇恨,决定潜入安慧家搜集她收受贿赂的证据,意图令其也饱尝牢狱之苦,实现自我的正义。而安慧法官却让他住在自己家里,并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关爱他。女法官虽然知道他要告自己,却没有阻止,而是为张帅的成长而高兴,结果她被法院停职了。但安慧的确不知道那10万元钱的去向。最终,这位少年犯的母亲在弥留之际写给法官安慧的信以及信中10万元的存折被门卫找了出来,真相大白。在车站,张帅看着来送别的安慧,他踌躇着该不该喊出那两个字:“妈妈”。
影片的名字听起来有些煽情,乍看有些牵强,念起来还有些拗口。法官是一种职业,代表法律的权威,代表公平和正义,也意味着一种威严和冷酷。而妈妈则是孩子对至爱母亲的亲切称呼,它代表着亲情和温馨,也意味着宽容和无私。一个冷酷,一个温馨,两个不相融的东西揉合在一起的确有些令人匪夷所思。法官的职业标准与母亲的身份特征是冲突的。根据诉讼法的规定,审判人员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不讲亲情的。当安慧法官头顶国徽坐在审判长席上,对张帅抢劫案进行审理和宣判时,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法不容情,判决结果是公正却又残酷的。在法庭上,法官的职业要求是法律至上,尽可能排除一切情感因素的影响,包括亲情。尽管安慧法官心里关爱孩子,不想孩子在狱中度过他青少年这段最美好的时光,但张帅的犯罪事实铁证如山,法院的判决是无情的。我们看到,宣判时安慧眼中的痛惜与无奈。在法律面前,当母亲的身份与法官的职业发生冲突时,法律至上。
法官妈妈 篇4
“人民法官为人民”理念作为阐释和实践“三个至上”指导思想的一个重要成果,对于人民法院正确处理司法专业化与大众化重要关系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意义。法官是国家司法权的行使者,新时期的法官如何紧密围绕“人民法官为人民”的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工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总书记对新时期法官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巩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成果,不断强化“三个至上”指导思想,这对落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主题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新时期的法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践行“人民法官为人民”。
一、提高自我对“人民法官为人民”的思想认识。
1.强化司法为民意识,坚持人民利益至上。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是一项政治原则,法官作为一名人民根本利益的司法守护者,要时刻警醒权从何来,权为谁用,利为谁谋。司法为民是人
民法院实践“三个代表”的必然要求,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反映了人民法院密切联系群众的新要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优良传统的新发展。实践证明,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胜利之本,力量之源。从大处讲,有没有司法为民意识,不仅是个人品德问题,更是一个法官的政治立场问题,法官必须牢记并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要将永远做人民的公仆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要求,必须把保护人民,惩治犯罪,积极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促使纠纷得以解决,防止矛盾激化,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作为自己价值的最大体现。在具体审判工作中,要常作换位思考,常怀仁德之心,长存悲悯之意,做到依法办案,以理服众,以情动人;要认真落实司法便民、利民措施,加大对困弱群体的司法救助力度,努力减轻群众的讼累和负担,把“一心为民”做得具体,落到实处。
2.树立大局意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所谓大局,就是党和国家在某个时期、某个阶段解决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中心工作。树立大局意识,必须做到立足大局、推动大局。人民法院作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必然也必须要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即,必须服务于
党和国家的大局。服务大局既是司法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审判工作一贯坚持的原则。做到服务大局必须首先要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确立法官正确的政治立场。其次,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要真正从感情上接受、认识上坚信、工作中贯彻。第三,就是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要注意,不能单纯地就案办案,要认清国情,周全考虑各种因素,努力做到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的统一。
3.强化廉洁自律意识,坚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最高人民法院肖扬院长在全国法院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上诫勉全国法官,要“慎权、戒贪、律己、修德”,其中修德是前提,律己是保证,戒贪是要求,慎权是目的。这“四要”就是对法官提出的廉洁自律的要求。
从本质上说,廉洁自律就是人们心灵的运行轨迹折射出来的外在表现。法官能否做到廉洁自律,关键是自身职业素质和社会公德的修炼。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如果说社会公众对法律知识渊博、文化厚积的法官的佩服更多来自对知识、真理等的事实判断,那么对道德高尚,操守正直的法官表示敬仰,则更多地来自对廉洁自律的价值判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官面临的诱惑增多,所处的社会环境复杂。因此,现代司法理念要求新时期的法官做到中立、平等、透
明、公正、高效、独立、文明。法官要不断加强个人修养和自我教育,要做到常思贪欲之害,慎独、慎初、慎微。而新时期的法官廉洁自律,就是要求法官在政治上、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和最高法院保持高度的一致,要做到慎微、慎欲、慎交、慎独、慎权、慎言、慎行。
二、提高“人民法官为人民”的工作能力。
1.不断学习法律理论知识
司法能力不是生之俱来的,是在不断的学习、积累、实践中养成的。作为一名法官,必须具备深厚的法学理论基础、分析判断能力及娴熟的审理技能,才能正确适用法律解决复杂的诉讼难题。特别是处于知识经济时代,新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法院改革不断深入,审判工作中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法学理论不断发展,加强学习提高法律业务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法官应当具有良好的学习意识,树立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同时,要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只有具有了娴熟的法律业务知识,才能有能力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这就要求我们法官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不断学习法律知识,深入理解法律精神。从事审判工作,首先应当熟悉法律法规。众所周知,法
院判案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法律是审理案件的“工具”。法律是社会实践的总结,是人们生活规律的反映,但是法律是抽象的条文,不通过系统地学习研究,就难以准确、完整地理解其体现的法律精神,更谈不上正确运用这些法律精神来指导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疑难、复杂案件。二是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提高综合素质能力。法既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又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密不可分。而审判是一门法的艺术,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科学性。法官在审判中并不只是简单、机械地运用法律,还需要结合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对案件事实证据进行分析、判断和认定。作为法官,只有不断增加社会、自然科学知识,才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法律内涵,提高法律的运用能力;才有利于提高逻辑思想能力、分析判断力、洞察力、写作能力、研究总结能力。
2.不断提高审判技能
没有适用上一成不变的法律。法官不应当成为法律的机械执行者,而应当成为具备丰富社会经验和对社会现实有深入接触和深刻理解的人。因为法律是一门实践科学,法官审理案件,不但需要法律规则,而且需要综合把握案件的本质,结合社会环境、社会舆论、民意、经济状况、价值观念等,对双方当事人的利害关系进行比较衡量,做出实质判断。所以做为一名法官,仅仅有法律方面的知识还不够,一方面法官必须具有广博的法学理论知识,另外一方面还应掌握社会科学知识,另外必须有司法实践经验,以及驾驭庭审活动的能力等。由于每个案件细节的千差万别,每个案件的矛盾都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法官用心去体会和把握。法官准确地把握案件的矛盾很重要,并且这种矛盾不一定是案件事实和适用法律上的争议焦点,而可能主要是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的心理症结等等。这就要求法官必须不断地刻苦学习,精研法理,汲取新知识,在具备高度的法律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全面掌握审判工作所涉及的学科领域的知识,并不断地提高运用这些知识去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法官妈妈 篇5
官当自强
青春之所以优美,是因为它充满热情和想象;法官之所以神圣,是因为他们担着沉甸甸的责任。当青春献给了正义,当生命牵绊着责任,法官,要为社会挺起公正的脊梁——青年须努力,法官当自强!
还记得这个世界上能登上金字塔的只有2种生物——鹰和蜗牛。我们无须有鹰那种直飞冲天的才略,但要有蜗牛那种脚踩真地不畏艰苦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耕耘一份才。对于推动中国的法治进程,也许我们的力量尚不足道,但正是全中国无数像我们一样立志于献身司法事业的青年法官,将在未来的日子里承担起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责。我们不一定才华横溢,我们也未必年夜智年夜勇,我们只是普通的法官,平凡的青年,但责任让我们比别人惊骇,责任让我们比别人沉重,当别人率性的活着,我们背负人民的期望、国家的信任、法治的未来,在不同的道路上潜心,前行。
很多时辰,我们会疲惫,好想卸下这份沉重,心想,算了吧,这不外是一份工作,不要把自己搞得那么神圣。但每当看到当事人渴求公正裁判的目光,想到人民群众对司法正义的信赖,不禁回想当年那个义无反顾挑选法律作为终身职业的小小身影,青春还未老来,理想亦未远行,休息休息再上路吧,默默的告诉自己:青年法官,你要奋斗,你要自强!
虽然没有走过老中院咯吱咯吱的木地板,但我能从前辈们的回想中体会到那份历史的厚重和司法的神圣;我捕捉信息的碎片,来拼合那个被湮没的画里:午后斑斓的阳光透过年夜玻璃窗,照着恬静的办公室里潜心工作的法官;照着肃静的法台上态度严肃的法官;照着那座建筑里历尽岁月沧桑见证新中国法治发展进程的人们,照着那些已逝的或正在消逝的优美的青春。我为这个画里所深深感动。无论在哪个时代,法官都是时代的精英。我们身边的前辈们,你们的青春铸就了中级法院法官的群像,我们誓用我们的青春,来保卫你们用岁月和生命成就的事业和尊严。
是的,年轻人,不要把目光中盯着那些高高在上的圣人,看看我们身边的人吧。他们有若干人,几十年如一日的早来晚走,他们有若干人在节假日里仍然坐在电脑旁写判决书,他们有若干人不再年轻却依然保持旺衰的学习热情,他们中又有若干人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崇高的司法事业和人类的正义工程!里对这些前辈我们怎能不努力,里对他们的荣耀我们怎能不自强!所以,不要以为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其真我们没有做的,必须做的,还更多更多。
掌柜的法官与掌勺的法官 篇6
国内两家颇具影响的法律报纸发表了针锋相对观点。一个批评说法官明知当事人可以求得10万元的赔款,却装聋作哑,判决难言公正,另一个则辩护道法院应当消极中立.当事人既然未主张,法官爱莫能助。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它涉及到诉讼的理念以及法官在法庭上行事的姿态。
英美法系国家的人们认为,诉讼是一场法律格斗,法官不过是双方请来的裁判。既然是裁判,自应恪守中立.袖手旁观,不得参与游戏。法官的职责就是吹吹哨子,宣布结果。丹宁勋爵——一位文采与神采兼备的英国法官——对此有过一段经典性描述
在我们国家形成的审案制度里,是法官开庭听讯和裁定各方争论的问题,而不是代表整个社会进行调查或验证。因此,在民事诉讼中不允许法官传唤他认为可以使事实得到澄清的证人。法官只能传唤诉讼双方请来的证人。同样,要由律师来轮流质询证人.而不是由法官来质询,以免显得法官有所偏袒。而且要由律师尽可能完整有力地阐明案情,不要粗暴地打断律师的话头.以免影响他辩护的效果。法官的事情就是听取证词。……假如他超越此限,就等于自卸法官的责任,改演律师的角色。但是这种改变对法官并没有好处。大法官培根说的很对,他说 “耐性及慎重听讼是法官的基本功之一,而一名哓哓多言的法官则不是一件和谐的乐器。”
基于这样的理念,在这些国家的正式法庭里.法官俨然像一位甩手掌柜,高高在上。他只负责品尝当事人双方呈上来的菜肴——证据、理由等。谁的菜味道好极了,就给予奖赏——胜诉,如果味道不好,只好请你自尝苦果。不过,在不怎么正式的治安法庭里,又是另一番情景。治安法官经常与当事人在咖啡桌边解决争议,他们的待遇也差得远.远没有宪法上的法官那么风光。
大陆法系国家则不然。他们认为.诉讼不仅涉及双方私人的利益,而且涉及到国家法律之适用。法官作为国法的代言人.在诉讼中不能听之任之,无所作为。法官应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参与诉讼。例如,在德国,证人首先由法官而不是律师盘问,鉴定人由法院而不是当事人聘请。不仅如此.法官在必要时,还要对当事人进行适当的教导——行话叫做“阐明”,以便当事人提出适当的主张和证据。德国民事訴讼法规定 “审判长应当使当事人就一切重要的事实作充分的说明,并且提出有利的申请,特别在对所提事实说明不够时要加以补充,还要表明证据方法。为达此目的,在必要时,审判长应与当事人共同从事实和法律两方面对事实关系和法律关系进行阐明,并且发问。”阐明不仅是法官的权利,而且还是义务。
在这种思想指引下,法官不仅承担着裁判职责,而且兼演律师的角色。在这里,法官也是掌柜,但并不是甩手掌柜。他不仅负责品尝菜肴,往往还参与做菜——搜集证据、寻找法律等,——这个掌柜兼掌勺。
我们的法官应当怎样呢,很有些人尤其是法官希望成为甩手掌柜,既显得公正,又得以清闲,但他们忘了以下基本的事实。其一,掌柜型的法官是以完备的律师制度和法律援助制度为前提的,法官之所以掌柜是因为有律师掌勺。美国有近100万的律师在为当事人出谋划策,中国可只有个余万名。其二,中国的律师缺乏必要的法律手段去维护雇主,可谓赤手空拳,虽然外表上西装革履。没有必要的法律工具,律师如何炒得好菜,大部分当事人没有律师,外强中干的律师们又没有法律武器——除掉嘴,器具最多的是法官,但法官却想做甩手掌柜.这个店铺如何开得下去,其三,英美国家法院收费远没有中国这么吓人,中国律师的部分钱其实让法院收去了。拿了律师的那份钱,还要摆出甩手掌柜的姿态,这算怎么回事呢,当事人会这么想。(按:这不是说要让法院穷下去 而是说法院的钱要取之有道)
细究下去,法官应当以什么样姿态在法庭上行事,不仅与案件是否有律师参与相关,而且与法院的地理位置、诉讼的审级还有关联,因篇幅所限,此不深言。基本的判断是 目前在中国法院,尤其是基层法院及乡镇派出法庭,法官不能仅仅做甩手掌柜,必须兼任掌勺。须知,小店铺的老板大多要兼任跑堂的。为此,在当事人明显不懂法律时,法官应为适当之教诲,而不是闭上眼睛判案。
有人说,在古希腊神话中.法律(正义)女神蒙着双眼,一手持剑,一手持天平。蒙着双眼是因为她不偏袒任何一方当事人.保持着中立,天平则象征着公平,剑则象征着斩除邪恶势力。问题是蒙上双眼就是公正的吗。
还是丹宁说的好:“蒙住双眼不偏不倚固然不坏,但是如果不用纱布缠住公正的慧眼,情况就会更好。对于偏见和先入之见,公正的慧眼必须闭而不视.但是公正的慧眼必须能够一眼看到真实情况的所在,挡住它视线的灰尘越少越好。”
法官如何思考 篇7
重视法治原则下的法官的能动性
1——评《法官如何思考》
法官从事审判活动是这一职业的终极目的,审判包含两个过程:
一、审理;
二、判决。审理是判决的基础,判决又是审理的结果,法官如何审理是至关重要的,这牵涉到法官思维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西方国家推崇“三权分立”制度,在司法层面上即为司法独立,它规定审判活动只服从宪法和法律,不受外在干涉,法官在审判活动中所发表的言论、作出的行为,免受民事起诉,享有司法豁免权。美国是典型的三权分立国家,它的法律体系属于普通法体系,法律原则是法官遵循先例原则。在美国社会各阶层,法官的地位一直是备受羡慕与关注的,法官在人们心目中享有很高的盛誉,不仅因为法官的司法权威很高,而且因为法官的职业操守令人敬畏。所以,美国的法官们非常的独立,不会受到立法、行政的干预,他们拥有很大的司法裁量权。那么,你是否认为他们会是严格的法条主义(原旨主义),不考虑实际的“自动售货机”呢?他们的司法意见书又是如何得出的呢?“法官造法”的理论背后的潜台词是什么?近日一字一页,终于读完了波斯纳法官的著作《How Judges Think》,北大法学院教授苏力在2009年翻译并出版了《法官如何思考》这本书。关于写法官、法官的行为以及与法官制度有关的书籍都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但是这本书对法官的深度剖析可谓是史无前例、淋漓尽致的,读来令人一惊三叹,心悸无语。
为什么说这本书有极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呢?首先,从作者本人的角度来看,理查德·波斯纳,先后以最优生和年级第一名毕业于耶鲁大学英文系(1959)和哈佛大学法学院(1962)。曾任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助理、联邦政府律师、斯坦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1968)、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1969)和讲座教授。1981年出任美国联邦第七巡回区上诉法院法官至今(1993~2000年任首席法官),同时担任芝加哥大学法学院高级讲师。其次,从作品的内容来看,在《法官如何思考》中,波斯纳基于多学科领域的研究,并结合他本人长达27年担任美国联邦上诉法院法官的司法经验,分析了种种司法行为和法官职任考量,这一分析迥异于以往对司法以及法官的研究,其关注的是与法官行为紧密联系的认知和情感的社会和制度塑造。波斯纳的分析表明,尽管大多数(常规)司法决定似乎都是法条主义驱动的,但法官绝不是“自动售货机”,只懂得机械地适用已有规则或按既定法理推理模式决策的法条主义者,相反,其政治偏好或法律以外的其他个人性因素,例如,法官个人特点以及生平阅历和职业经验,会塑造他的司法前见,进而直接影响其对案件的判断。波斯纳关于法官行为的分析是具有普适性的,其提出的问题和分析建议在中国语境中也同样适用:法官是如何行为的,为什么如此行为,行为的后果可能为何,以及哪些智识工具最适合分析这些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说《法官如何思考》这本书,不仅具有学术权威性,而且具有普世价值。
全书共分三编十二章,主要研究的是美国的司法(审判)行为和法官思维问题。在本书中,波斯纳基于法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交融,结合他本人长达27年担任美国联邦上诉法院法官的司法经验和参与性观察,分析了司法和法官行为的九种理论,研究了司法和法官的外在和内在的制约因素和机制,讨论了司法和法官作出决定的政治性、法条性和个人因素,提出了自己的实证的“受约束的法律实用主义”的审判决策理论。波斯纳在本书中的一个基本结论是:尽管大多数司法决定似乎都是法条主义驱动的,但法官绝不是“自动售货机”,绝不只是机械地适用已有规则或者按照既定法理推理模式决策的法条主义者,1 理查德·波斯纳著,苏力译(2009),法官如何思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共360页。
相反,其政治偏好或法律以外的其他个人因素,例如,法官个人特点以及其生平阅历和职业经验,会塑造他的司法前见,进而直接影响其对案件的审判。
即使因为司法传统和学术背景的差异以及译著本身表述方式的瞥脚, 影响到阅读中的准确理解和流畅感, 本书依然给我非常多的启发, 阅读中获得智识的愉悦感不可名状。阅读是个性化的事情, 相信不同读者比如法律实务工作者和法学理论工作者从这本译著中看到或者看重的肯定是不同的东西。笔者对本书中有关法官的实用主义或这法条主义的论述感触颇深。单从“司法行为的九种理论”、“ 作为偶尔立法者的法官”、“法官的外部约束”、“审判的内在约束”、和“ 实用主义审判不可避免” 等这些章名, 就可以看到波斯纳对法官行为和法官角色定位的明显立场法官绝不是法条主义者尤其是在非常规案件中, 法官是政治的, 必须成为“ 偶尔的立法者”。笔者认为,尽管波斯纳论述的均系美国这个普通法系国家的司法和法官的情况, 但是对于中国的审判和法官的角色定位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在第一章里波斯纳讲到了关于司法行为的九种相互重叠、不完整但富有洞见的理论——态度理论、战略理论、社会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经济学理论、组织理论、实用主义理论、现象学理论以及法条主义理论,构成了一台不便使用的分析设备。通过想象法官是工人,因此是劳动力市场——当然,一个相当不寻常的劳动力市场,但也仍然是一个劳动力市场——的参与者,可以将这些理论整合起来。由此,波斯纳认为,“在非常规的案件中,法官实际上是如何得出其司法决定的:简而言之,一种实证的审判决策理论”。法条主义理论的缺陷在于,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观念、情感也相应的发生改变,某项法律的价值可能与现实已经不符,甚至势不两立,如果仍旧按照法条断案,可能要损害公平正义、善良风俗的原则和精神。比如,美国历史上有名的“罗诉韦德案”。案情大致是这样的:1972年,得克萨斯州两个年轻的女权主义者萨拉·威丁顿和林达·科菲试图挑战当时的堕胎政策。她们选中了一名希望堕胎的21岁女子,化名为简·罗(JaneRoe),韦德(Wade)则是当时达拉斯县的检察官。几经周折,1973年1月22日,美国联邦高院最后以7比2的表决,确认妇女决定是否继续怀孕的权利受到宪法上个人自主权和隐私权规定的保护,这等于承认美国堕胎的合法化。“罗诉韦德案”后,堕胎合法化一度导致美国妇女堕胎人数的激增。1973年来,美国每年有近1500万人堕胎,占每年怀孕妇女总数的1/5。“罗诉韦德案例”给了美国妇女堕胎权,也给了美国社会一个分裂点,引发了美国历史上最为激烈的辩论。自堕胎合法化后,支持生命权的反堕胎人士就一直试图来推翻这一决定。反堕胎的各式各样“保护生命运动”和支持堕胎的捍卫女权团体对此争论不休,甚至出现过2003年9月3日因杀害堕胎医生而被处以极刑的第一人保罗·希尔这样的极端例子。毫无疑问,堕胎问题已成为美国社会中大是大非的问题。无论是总统竞选,还是国会选举,再从州到地方的选举,政客们都必须在堕胎问题上表明自己的立场。总体来讲,民主党自由派支持妇女的堕胎权,而共和党保守派则对任何形式的堕胎持有否定态度。此番南达科他州州长签署反堕胎法案,挑战30年前的法律,无疑在美国社会再次扔下一颗重磅炸弹。
通过此案我们看到,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个人权利,应受到一定的限制性保护。司法对基本权利的保护应当遵循下列规则:限制基本权利的法律违反宪法,除非限制是为了维护某种“不可抗拒的国家利益”,而限制措施又没有超出实现立法目的所必需的限度。在罗伊一案中,首先应当承认妇女堕胎是宪法所保护的个人隐私权。但是,也应当看到,决定堕胎与否的个人隐私并不是绝对自由的。在妊娠期间,存在着两种“重要和正当”的国家利益:一是保护孕妇健康;二是保护潜在生命,政府得在同时考虑上述两种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制定限制堕胎的法律。这两种利益在妊娠期间同时存在,各自在某一个时间点内成为不可抗拒的 罗诉韦德案(英语:Roe v.Wade),410 U.S.113(1973年),又译为露对威德案,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于妇女堕胎权以及隐私权的重要案例,对于妇女堕胎的问题,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承认妇女的“堕胎权”,受到宪法隐私权的保护。此外,对于堕胎权的限制应采取“严格审查”标准,并提出“三阶段标准”。国家利益。在罗伊案件中,德州法律对堕胎作了过于宽泛的限制,即没有区分妊娠早期和晚期的堕胎,只是将抢救母亲生命作为允许堕胎的唯一理由,而排除了堕胎所涉及到的其他利益,因此,德州法律违反了宪法修正案第14条正当程序条款。伦奎斯特法官在此案中代表少数意见认为,罗伊案例由于与婚姻无关,因此,它不涉及到隐私权问题。从36个州有关堕胎的立法史来看,妇女的堕胎权利一直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不可能是一项“基本权利”,因此,不应当受到任何特殊保护。
如果此案严格的适用法律,就会导致妇女堕胎成为了一项合法的权利,但实际上,堕胎行为严重的侵害了妇女的身体健康和胎儿的生命权,同时会影响民众对法官断案能力的否认和嘲讽,激起很多反对堕胎者的反抗,导致社会不稳定等一系列恶劣的连锁反应。所以,必须要强调法官审判时,应该持实证主义的态度,充分考虑案件的性质,和所引发的社会后果,作出符合人类普遍所信仰的价值的判决意见。要充分发挥法官的能动性,积极主动的从法律规定之外的视野看待一个案件,就必须给予法官足够的审判自由,和充分发挥法官智力和能力的外在条件。影响一个法官自由的,不受外在压力的作出司法判决的因素有很多,其于法官自身息息相关,不以法官的意志为转移。而在我们的理论中,却总是强调法官只能服从于法律,给予法官自由的司法裁决权的范围相当小。没有合理的引导上述因素对法官司法行为的积极作用,反而予以压制。正如苏力3先生所言,提出并赞美一个概念上完美的法官,然后激励和要求担任法官的人去实践这个概念:这是一种压抑人性的道德规范模式,一种不可能实践的模式,或者只是一种关于法官和司法的意识形态。由此导致的后果之中,我们仅仅把法官当做一个规则的适用者却忽略了法官本身的能动性,造成法律的机械适用(法条主义),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意识到法官的对法条的能动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又导致了法官的恣意。
在我们国家,经历了漫长人治社会的历史之后,总算迎来了法治的前夕。大规模的法典编撰如火如荼。甚至我们已经拥有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在法治的建设当中,我们也极力强调法律要成为我们法官行动的唯一准则。避谈甚至讳谈人尤其是法官在法治事业中应该所具有的作用。由此造成的恶果便是,法律成为一种冷冰冰的规则,缺乏变通的适用。事实上,正如我们经常所讲的那样法律尽管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可是作为一种规则,它也不可避免有其局限性,法律语言的模糊性、法律规则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社会关系的不断变化与法律稳定性之间的冲突乃至于法律与普通公众朴素的正义感之间的严重冲突就成为我们法治建设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面对上述问题,我们不可能放弃解决这些问题采取鸵鸟政策。而寄希望于立法机关及时进行立法活动也不太现实,基于我国立法机关的现状,由于其担负了太多的任务而导致其不可能专心致志的进行立法活动。也许增加法官的权能,赋予其更多的司法自由裁量权,在既有法律难以解决或解决不当的情况下,通过法官的自由判断来断定案件的解决无疑是比较合理的方式。这种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法官造法”,通过法官造法的活动对法律漏洞作出弥补或解释,对于难办案件的处理实际上是大有帮助的。而这种“法官造法”的活动其实应当更多的赋予级别比较高的法院法官来实现。正如同波斯纳在“作为偶尔立法者的法官”一章提到的那样,这种法官造法只是法官日常事务中极其偶然的,法官的这种行为事实上对立法机关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可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法官的这种能动性如果没有受到有效的约束,就极有可能演变为法官的恣意妄为,演变为“法官治”而非“法治”。在波斯纳的书中也提到了这方面的内容,“夸大了法律的开放领域,有时甚至暗示一切案件都不确定。向法官灌输各种形式的任性,从政治到偏见到各种坏脾气。”在某种程度上讲,我们国家的法官不仅没有发挥其本有的积极作用,却一直在发挥其消极作用。肆意违背法律的基本原则,对一些常规案 3 苏力,少年从军,当过工人、政府雇员。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学士,1982);1985年读研究生期间赴美留学,先后获LLM(McGeorge)、M.A.和Ph.D(ArizonaState)学位。1992年起任教于北京大学法学院;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院长,长江学者。件不依法处理,司法腐败的猖獗。导致了司法公信力的丧失。所以,这些年我们才可以看到先定后审这种公然违背程序法基本原则的做法在各级法院大行其道,才会出现下级法院法官和上级法院法官之间的沟通,才会出现法官主动上门解决纠纷情况的出现。以上法官能动性的发挥,不仅没有获得良好的效果,反而违背了法治的基本原则。
通过以上一部分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在法官司法行为中,不是要不要法官能动的问题,而是怎样发挥法官能动的问题。能动有好坏之分,其效果也有天壤之别。针对前一个问题,即如何使法官的能动性发挥积极作用。其实在波斯纳的书中有很多地方给予我们启示,首先就是要尽力减少法官的外部约束机制,最大可能的实现司法独立。波斯纳指出,司法独立是社会的善品,通过尽力减少诸如薪水、任期、考核机制、晋升这类外部约束机制对于法官的影响,可以使法官获得独立的地位和独立的价值。最终可以不为这些外部环境所动,更好的服务于司法。在我国,对于法官的外部约束机制远非这些,某种程度来讲,政治约束可能是目前我国法官面临的最大外部约束,政法委往往在一些重大案件中肆意干涉法官职权的行使,因此,排除政治因素对于法官的干扰尤为重要。其次,要实现法院与法官职能的区分。司法权作为一种判断权。包括事实判断和法律判断两部分组成。而作为法官能动的发挥的判断主要体现在法律审中,因此,应当实现有专门的法官法院实施法律审。其具体举措应该是,应当由基层法院负责审理案件的基本事实并使用法律,上级法官进行法律审。并在案件有疑难时通过法律审发挥法官的能动作用。第三,提高法官地位,增强法官的职业荣誉感。在波斯纳的书中指出,尽管法官本身拥有政治上的倾向,但并不总是按照任命他的政治人物的意图行事,波斯纳指出,“他们并非追求收入和闲暇的最大化,工作的内在满足是是主要的自变量”。所以,增强法官的职业荣誉感,满足法官对于自身价值的追求,离不开法官地位的提升和法官在解决社会纠纷中的最终权威性。
当然,书中的智慧并不仅仅只有这一点,法官该如何思考?以及不是美国,也即不是普通法系国家的法官又该如何正确的为自己的行为,需要我们更进一步的思考。中国的法官,没有“造法”的权利,行为上也会受到党领导的规范文件的制约,同时更多时候,过多的依赖于法律、法规的规定办案,法官缺乏自己的思考,再加上各个法院司发案件的拥挤不堪,法官也没有时间去思考每一个案件该如何适用法律,如何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所以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草草结案,早早完事。法院的独立性更是谈不上,中国不是三权分立的国家,很多时候,审判权要受到立法和行政的制约和压抑,一个判决的作出,是要经过政治权力机构的严格把关的,因此,我们需要对自己国家的司法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挖掘和解决,针对法官的司法行为存在的不足和违法,借鉴国外的优秀理论,做出一定的改善,促进司法发展。中国法学界太多仅仅围绕法律、法学、法学教育、法官、律师甚至部门法的利益 的“研究”论证了,很少有人能真正从整个社会的利益出发,立足于法学之外,运用法学和多学科的知识和手段以反思的眼光看自己投身的事业和行当,予以体贴入 微且有理有节的分析。小家子气注定不可能成就或不断开拓真正坚实的法学。“敢嘲笑哲学者,方为真哲学家”。而《法官如何思考》这本书,却是波斯纳一个人从事27年上诉法官的经验和司法实践,运用自身学到到各种理论知识,不论是法学的、经济学的,还是心理学上的观点,他都将之淋漓尽致的运用在了这本书的撰写过程中,这种学术和实践精神值得我们的法律实务者和法律学术家们学习。
参考文献:
牛克乾:“法官角色的政治性与立法性——《法官如何思考》读后点滴”,《人民司法》,2009年7月20号发表
法官培训心得 篇8
第一篇:预备法官培训心得:如履薄冰慎审判
十天的培训短暂而充实。近距离的聆听资深法官传道授业,与同龄预备法官一起争辩探讨,使我收获了更多的知识、信心和珍贵的友谊。从道德培养到庭审驾驭,从理念解读到规则适用,从知识拓展到技能提升,从案例分析到庭审模拟,每一项培训内容都让我深刻的
感受到书面析案例与实务审案子的不同。
案例分析只突出理念、知识和规则的逻辑运用,却展现不出道德,考验不出技能,然而审判的生动之处恰恰就在于它能综合而细致地体现出职业道德素养和审判技能水平。我原以为只是与审判工作沾边的许多‚零件‛问题反反复复被各位资深法官重申、强调,居然在审判中占据了半边天。我深刻的意识到:审判不是答卷子,不是判了就了事,审判过程的中诸多问题的处理往往是比判决本身更重要的东西。比如,法官举止不妥,引起当事人的不信任,即便是正确的判决,不被当事人接受,实际上纠纷就没有化解。可见,小问题处理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审判效果,甚至导致功亏一篑。
因此,审判工作没有所谓的及格分,只有零分和满分。审判一直是民众瞩目的焦点,法官正是风口浪尖的行船人,审判要得满分的评价,用如履薄冰去形容法官谨慎的良苦用心丝毫不为过。那么,谨慎的内涵不仅仅再是慎法律效果,还包括慎社会效果、慎工作细节、慎言行举止。
看似案情简单、法律关系明确的案件,常常却不能机械的套用法条,甚至某些完全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却不能通过诉讼程序解决。为什么?在我原来的意识里,这种疑问似乎不应该存在。
记得两年前的新录用人员培训班上,李大元主任曾经从审判实践的角度阐释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关系。那堂课后,我才发现法律不是万能的,法律只是社会矛盾的诸多调节器中的一种,某些时候它并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但是,当我开始思考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的问题时,却又常常陷入一些无法解决的疑惑中:法官不可能通晓所有的知识、也不可能了解所有的案件背景,如何才能达到好的社会效果呢?法律要求审判必须严格围绕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保持中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注重社会效果又必然要求法官积极了解案件背景材料,以便预见矛盾并把它化解在未萌芽状态,作为法官,坚持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到底要把握一个什么样的度?如果恪守规则而缺乏敏感性,显然偏离社会效果,而对案件背景调查的过于清楚,会不会导致案件审理开了花?
带着这些疑问,我参加了预备法官培训,有幸再次聆听李大元主任的法律思维课。课后,我仔细琢磨了他讲述的飞行员诉民航劳动争议案、非典期间患者诉医院案的处理方法,这才渐渐领悟了其中的答案。原来,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不仅是新时代法院功能定位的标准,还是法官必须具备的一种务实的法律思维。审判承担着整合社会关系的功能,这意味着审判不是就案论案,而是要用更长远的眼光、更开阔的思维去考虑个案的审理会带给当事人什么样的利益、同时又会带给社会什么样的影响。因此,审理案件需慎而又慎,仔细甄别案件的法律性质,并敏锐的洞察其潜在的社会影响。至于刚刚提到的‚度‛的问题,我想,多观察、多思考、多预见总是没有错误的,只是法官不能用自己所想所见的种种事实和理由人为的扩大当事人的矛盾,替当事人去找利益、争利益,否则就偏离了法律效果,也会必然偏离社会效果,也就破坏了‚度‛的平衡性。要使得两种效果统一有度,法官在保持谨慎和细心的同时,还需要紧紧坚守客观中立、案结事了的基本原则。
审案例不同于答卷子,程序的完美是审判工作的底线。程序的完美不仅仅是结果性的履行完规定的法律手续,怎么履行手续常常是更加重要的过程。实务中的程序并不是书本中介绍的庭前准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最后陈述、评议宣判那么粗线条,每一个阶段都由许许多多零碎的工作组成,都有许许多多细节的问题需要处理,这些零碎而细节的问题又根据个案的不同而繁简有别、形式各异。我们也许会对学习过程中的有些失误见怪不怪,比如因为熟练使用拼音输入法、剪切板而疏于检查通常会导致论文的形式错误,但是一旦这种细节错误发生在判决书上,影响的消极性可想而知。对于一篇长达万言的文书,完全避免形式错误确非易事,但是我们必须完全避免。所以,即便对待如此细小的问题,我们也必须有如履薄冰的高度警惕性和责任感。
记得朱军庭长提醒大家说,在写判决书和宣判的时候,即便烂熟在心的法条,也要仔细参照正式文本;姜春玲庭长也提到书记员因发串了传票而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她还提醒大家,法庭辩论结束时,一定要发出清晰的指令,否则就会影响当事人的程序权利。可见,审判中的每个字、每句话都是举足轻重的,我们的前辈不是也在诠释这个真理吗?我想,作为一名预备法官,要想出色的适应未来的审判工作,就需要不断保持责任感,重视工作细节,从点点滴滴中强化谨慎意识。
案件的审理程序直观的处于当事人的监督之下,因此,法官不能有丝毫亵渎权威、有损中立的言行。我清晰的记得姜春玲庭长给我们举的一个生动例子:我正在调解,当事人突然闯进来说:‚法官,我给您送钱过来了!‛姜庭长虽然心里明白是已审结的一个案件当事人来送赔偿金,但是她对着其他当事人把话说的非常到位:‚您是过来送赔偿金的对吧,我现在正在处理案子,一会再给你办手续,您再稍等一会儿。‛姜法官还幽默的说,‚如果我含糊不清,来一句‘送钱是吧,等会啊!’这样就好心办错事情了,我面对的当事人会怎么想象这件事情,会怎么想象法官?‛我关注到,资深法官在讲庭审驾驭能力的时候,更多的关注了程序上的细节问题和庭审突发事件的处理。这些突发事件或许就如上例一样可小可大:当事人一句 ‚送钱‛不是刻意刁难和考验,目的不是为了看看法官怎么处理,本身是个枝节小事,但是若处理不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很可能会造成恶劣影响,酿成大失误。恩格尔曾说:‚法官的一言一行,无论对治愈创伤还是对造成创伤都有深远的影响‛。身为法官,要做到谨言慎行不是空有谨慎之心就可以了,还必须有细致周全的思考、缜密敏捷的思维、丰富的处世智慧和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否则谨慎也只是胆小的代名词。作为一名年轻的预备法官,我深知,自己需要学习和提高的还有很多很多……
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十天的培训使我领悟了‚慎‛字更加丰富的内涵,并把‚慎‛字时刻牢记在心。如果说这种‚慎‛有些瞻前顾后的意味,也无可非议。审判是责任感和使命感很强的事业,对于初涉审判的我们来说,更应当三思而后行。但是,‚慎‛更多的表现为责任和理性。当谨慎成了习惯,理性融入了品格,就自然而然的有了驾轻就熟的审判技能。那时候,‚慎‛就会表现为平和、淡定、从容的职业气质,就像每一位授课老师那样。对谨慎想的太多,认识了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认识了审判的高标准和高难度,认识了对法官的种种约束和要求,我忽然失去了很多豪言壮语。但是,我仍然矢志不渝,因为我知道这种转变是我心理的成长过程,也是我进入准备状态的过程;我期待着自己能默默的交融知识和智慧,并积淀经验和修养……
第二篇:岗前培训班学习的心得体会——天平在我心
在呼伦贝尔市中级人民法院十几天的岗前培训即将进入尾声,眼前是自己岗前培训生活的终点,同时也是自己在人民法院开始工作的起点。回顾整个培训的过程,感觉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收获也很多,体会和感触也是颇深的。现将自己在这段时间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整理一下,记录下来,算是对即将过去的一段生活的总结,更是一种帮助自己踏上未来工作学习的积淀。
首先,培训使我对法官这一职业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以前对法官工作不是很了解,但因为在大学学的是法学专业,一直都很向往能够在法院从事法官工作。现如今算是圆了自己小小的梦想,但对法院的具体工作却不是很了解。庆幸的是有了这样一次难得的岗前培训班让我清楚的认识到了法官职业的神圣与伟大。法官是国家法律的执行者,是国家法律的化身,是社会正义的守护神和社会良知的象征,因此其身上的责任是重大的,要将这份工作做好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与汗水,一位优秀的法官不仅需要深厚的法学功底,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审判技巧,才能承担起惩罚犯罪、调处纠纷、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重要职责。
其次,培训为我即将面临的实际工作提供了许多方法和策略。在培训中,几位经验丰富的优秀法官根据自己的实际审判经验给我们介绍了一些做好法官工作的要点和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民三庭周庭长给我们详细的讲解了两种法律适用方法,对初涉法院工作的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方法,我想我们能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这些经验和方法解决工作中碰到的各种问题。
第三,尽快转变角色,加倍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学服务,学做人。在考入法院工作以前,我从事政府办公室文秘工作,这两种工作是截然不同的,因此需要快速转变角色、转变工作思维和工作方式,迅速适应法院的工作。审判工作需要扎实的法律功底,这需要我们更加努力的学习最新的知识来充实自己。人民法官为人民服务,时刻牢记司法为民的宗旨,以高度的责任心办理每一件案件。要学会做人,民二庭一位前辈给我们讲课时跟我们讲到‚五勤‛,即眼勤、手勤、嘴勤、腿勤、脑勤,只要勤奋努力,谦虚谨慎必将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与赞扬。
第四,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责任意识,牢记司法为民,为自己负责,为法院负责。谈到法官,人们常常把他们与公道、正义联系在一起,他们肩扛天平,主持公道,伸张正义,抑浊扬清,成为很多人向往的职业。然而,‚法官‛作为法律的代言人,他们不仅要主持公道实现正义,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法官也担任着特殊的社会责任。‚定纷止争是一个法官的终极责任‛,在法官身上,除了要有一种捍卫正义和公平的精神外,还必须具备一种为国家、为社会、为当事人尽心办事、全力负责的信念。一个称职的法官在明察秋毫之时,还要用心体谅当事人的疾苦,充分考虑判决结果对双方当事人未来生活所造成的影响,才能够作出最佳的裁判。司法不公是最大的不公,严肃执法、公正执法,把案子办成经得起历史的经验和自己良心的拷问,通过法官卓有成效的努力定纷止争,确保每个公民---无论是高贵的还是贫贱的,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能自信地、坦然地走进属于他们自己的法院,感受法律的公平、神圣与威严,在他们走出法院时,无论官司的胜负、输赢,都能对法律和法官充满尊重和信赖。
第五,要有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不管生活怎样,永远要热爱生活,不管成功与否,永远要继续向前,人一生中最美好、最愉快的日子,不单是那些取得成功的时刻,也是为成功全身心努力,克服挫折,甚至面临失败也毫不退缩的时刻。乌兰庭长也说到:‚生活态度决定生活方式‛,因此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要以一个好的心态去面对。
第六,做一个政治上有高尚品德的人。在培训期间我们有幸参加了市中院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动员大会。在大会上乔院长强调要将审判工作与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理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来的。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在工作中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际的审判工作中,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审判工作的各个环节,使法院工作迈向新的台阶。市中院还提出了‚六个一‛指标,即读一本好书、写一份好的调研报告、开一个规范庭、审一个精品案件、制作一份精品审判书、为民办一件实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坚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办好手中的工作。
第七,培训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动力。通过这一次系统的学习,受益匪浅。我从各庭室庭长们的身上看到了优秀法官的风采,他们为我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明灯,使我对以后的工作充满了向往与信心。我会以各位优秀的前辈为榜样,向他们学习,为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官而奋斗。
新的起点需要新的奋斗,一切工作都需要实践来证明,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谈空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本次培训为起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自身价值。
第三篇:人民法官为人民心得体会----‚人民法官为人民‛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
胡总书记强调:‚政法工作搞得好不好,最终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政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法院必须把人民满意不满意做为衡量工作的重要标准。在‚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中,广大法官要自觉做到‚想为人民、能为人民、真为人民‛,最终把‚为人民‛的各项举措化为人民群众的深切感受,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到满意。
一、要让人民群众满意于公正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民群众对公正的价值追求是永恒不变的。当前,在改革发展持续深入、各种矛盾不断凸显的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公正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对人民法院、人民法官维护公正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人民法官为人民,归根结底要通过审判执行工作,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确保实体公正。‚法律是善良与公正的艺术‛。人民法官执法办案,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既尊重法律事实,又尊重客观事实,努力使依法作出的判决与依道德作出的判断有机统一起来。另一方面,要确保程序公正。坚决防止重实体轻程序的不良倾向,严格履行法律规定的程序,坚持平等对待当事人,确保各方当事人的诉权得到充分保护。再一方面,要确保过程公开。‚公正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司法过程不公开,人民群众就无法对审判活动和结果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要通过立案、审判和执行的全过程公开,充分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赢了让其感到‚赢得堂堂正正‛,输了让其感到‚输得明明白白‛,真正让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司法的公正。
二、要让人民群众满意于高效
迟到的正义非正义,不讲效率的司法不是公正的司法。现代社会是一个讲效率的社会,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效益。具体到法院工作中,人民群众容不得司法活动拖沓冗长,不允许诉讼过程旷日持久,特别是对个别案件久审不结、久调不决、久执无果等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尤为强烈。广大法官要切实增强效率意识,不断加快办案节奏,及时满足人民群众的诉讼要求。一是要加强审判管理,重点加强流程管理,坚决杜绝超审限、超期羁押等现象,在提高审限内结案率的基础上,想方设法让当事人少等待一天。二是要强化诉讼调解,进一步提高调解效率,按照合法、自愿原则,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切不可因工作失当,误了最佳时机。三是要简化办案程序,尽可能适用简易程序,积极探索民事小额案件速裁和一审终审制度,在依法办案的同时,坚持避繁就简,用最快捷的方式满足群众最迫切的诉求。四是,要加大执行力度,着力构建执行联动威慑机制,以最快的速度维护法律的严肃性,维护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
三、要让人民群众满意于方便
方便不方便,是人民群众评价司法工作的重要标尺。俗话说,细微之处见精神。人民法官为人民,就要事事处处体现出对当事人的关心。工作中,要设身处地替当事人着想,‚宁可自己多出力,不让百姓多跑腿‛,努力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多方面的司法便利。一是对诉讼知识不足的,要‚送法下乡、送法入企‛,普及诉讼知识,提示诉讼风险,引导合理诉讼。二是对立案不方便的,要积极推行电话立案、网上立案、上门立案、预约立案、休息日立案等方式,确保法院大门永远向群众敞开。三是对参与诉讼不方便的,要通过设立巡回法庭,实行就地开庭、巡回审理,努力把司法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群众身边。四是对确有经济困难的,要不断加大司法救助力度,正确运用诉讼费减缓免措施,确保有理无钱的群众打得起官司、打得赢官司。五是对农民工、下岗职工等特殊弱势群体,要提供特殊司法服务,广辟司法绿色通道,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四、要让人民群众满意于温暖
对待当事人的态度,是法官给人民群众最直接的感受。它不仅反映了队伍的作风素质,更体现了法官的‚人民性‛本质。近年来,人民群众对人性化司法的呼声越来越高,渴望被尊重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这就要求广大法官必须牢固树立‚以当事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那样对待当事人,把人民的需求当做自己毕生的追求,切实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具体工作中,一是要进一步转变审判作风,彻底改变个别法官‚板起脸来问话,背起手来走路‛的衙门作风,真正把当事人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办,努力把好事办实办快办好。二是要进一步讲究司法礼仪,充分尊重当事人的人格权,讲文明话,干文明事,做文明人,让人民群众充分沐浴到法治文明的温暖阳光中。三是要进一步规范司法行为,特别注意开庭要守时,约见当事人要守时,不该承诺不得乱承诺,承诺了的就一定要依法履行承诺,让当事人时时处处感受到被尊重。四是要进一步增强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善于用法理、感情、人格、艺术的力量去做群众工作,注意用群众语言回答和处理问题,让群众听得清楚、听得明白、听得亲切,努力提高司法的亲和力。
五、要让人民群众满意于清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