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职业道德标语

2024-06-27

法官职业道德标语(通用8篇)

法官职业道德标语 篇1

文章标题:法官的灵魂人民法官职业道德演讲

每一个职业都有每一个职业的道德。医生要有医德,教师要有师德。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而职业道德则是人们在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行为规范。随着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方略的确定,法官的职业道德问题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法官办案拖拉,但又没有超审限;有的法官处理案件时

向一方当事人倾斜,但却又在法律许可的幅度之内,有的法官与代理律师关系密切,私下交往频繁,诸如此类的问题并不违法,甚至也没有违纪,但却违背了法官的职业道德。

“人民法官是否具备优良的品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对确保公正司法意义重大。一名优秀的法官,不仅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深厚扎实的法律素养,而且还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和情操。近几年来法院队伍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就是由于有的法官道德水平、生活情趣底下造成的。”这是最高法院院长肖扬2001年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上讲话的内容,说明加强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也是法院树立法官职业形象的一个关键问题。

法律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法官则是社会正义的具体化身,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法律在社会关系中的调整职能越发重要,调节社会关系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而以德治国方略的确定,不仅一切要求法官在行使审判职能中,要通过审判活动推进德治,弘扬社会正气,而且更要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法官代表国家行使的审判权具有独立性、权威性、中立性。关系到国家能否有效的惩治犯罪,关系到公民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关系到社会经济生活秩序的安定,一个不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法官,很难担负如此重要的职责。只有法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道德素质都提高了,实现司法公正才有保证。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市场经济具有的多元性、开放性、趋利性,也带来了思想道德观念的多层次性,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法官。法官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要与各色各样的人打交道,如何找到法官个人权益也是法官职业义务的平衡点,职业道德是非常重要的调节手段。台湾学者史尚宽有一段精辟论述:“虽有完美的保障审判独立之制度,有彻底的法学之研究,他若受外界之引诱,物欲之蒙蔽,舞文弄墨、徇私枉法,则反而以其法学知识为其作奸犯科之工具,有如为虎附翼,助纣为虐,是以法学修养虽为切要而品格修养尤为重要。

古今中外,历代统治着都十分重视道德的作用,把道德作为巩固其权力的一种手段,认识到“治国就是治吏”,治吏就要从“德”抓起。孔子讲过“为政以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步入新的历史时期的中国,随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方略的确定,法官的职业道德内容更为广泛。

敬业,实际上是忠于职守。对自己所从事的法律事业要克尽职守,努力工作,法官是一项神圣的职业,行使好法律赋予的审判权,忠于事实和法律,这是对法官的起码的要求。

奉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等价交换原则只能适用于经济领域,而不能扩大到道德范畴,否则极有可能导致以案谋私,徇情枉法。

文明,体现着法官的执业形象。法官在执法过程中,不能把法律赋予的审判权变成一种特权,应当以平和礼貌的态度对待当事人,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

廉洁,对所有从事公职的人来说,都有廉洁的要求,但对法官来讲,清正廉洁意义更加重大。古代的清官尚且说:“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分,我为人不值一分。”现代法官更应如此。在市场经济下,物质极大丰富,诱惑的危险也大大增加,况且目前法官的社会尊重程度、待遇未达到一个合理的格局,更容易导致一些法官违背职业道德。

高效,随着法律调节社会关系的日益广泛,法官绝对数量增加有限的情况,导致法官的负担日益加重,而现代社会又要求必须高效率,才能迅速解决社会矛盾,实现司法价值。如果案件久拖不决,久拖不执,人民群众就会失去对司法的信心,降低司法的威信。

公正是法官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项职业道德要求,法官审理案件实际上是一个分配社会正义的过程,涉及到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必然会有权势、金钱、关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时候法官就应做到:“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况且,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独立审判的环境还亟待改善,法官只有正直才能以一腔浩然正气赢得社会的尊敬。

法制的理念,是一个经常被忽视的职业道德,法官执法并不是一个机械对照法律条文的过程。如果法官都不崇尚法律,内心没有对法律的执着追求,只把法官职业当作一个谋生的手段,仍然满足于经验办案,就很难公正执法,很难深入研究法律,很难真正奉献于法律事业。

道德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只要我们坚持以江

文章标题:法官的灵魂人民法官职业道德演讲

每一个职业都有每一个职业的道德。医生要有医德,教师要有师德。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而职业道德则是人们在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行为规范。随着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方略的确定,法官的职业道德问题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法官办案拖拉,但又没有超审限;有的法官处理案件时向一方当事人倾斜,但却又在法律许可的幅度之内,有的法官与代理律师关系密切,私下交往频繁,诸如此类的问题并不违法,甚至也没有违纪,但却违背了法官的职业道德。

“人民法官是否具备优良的品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对确保公正司法意义重大。一名优秀的法官,不仅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深厚扎实的法律素养,而且还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和情操。近几年来法院队伍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就是由于有的法官道德水平、生活情趣底下造成的。”这是最高法院院长肖扬2001年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上讲话的内容,说明加强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也是法院树立法官职业形象的一个关键问题。

法律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法官则是社会正义的具体化身,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法律在社会关系中的调整职能越发重要,调节社会关系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而以德治国方略的确定,不仅一切要求法官在行使审判职能中,要通过审判活动推进德治,弘扬社会正气,而且更要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法官代表国家行使的审判权具有独立性、权威性、中立性。关系到国家能否有效的惩治犯罪,关系到公民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关系到社会经济生活秩序的安定,一个不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法官,很难担负如此重要的职责。只有法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道德素质都提高了,实现司法公正才有保证。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市场经济具有的多元性、开放性、趋利性,也带来了思想道德观念的多层次性,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法官。法官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要与各色各样的人打交道,如何找到法官个人权益也是法官职业义务的平衡点,职业道德是非常重要的调节手段。台湾学者史尚宽有一段精辟论述:“虽有完美的保障审判独立之制度,有彻底的法学之研究,他若受外界之引诱,物欲之蒙蔽,舞文弄墨、徇私枉法,则反而以其法学知识为其作奸犯科之工具,有如为虎附翼,助纣为虐,是以法学修养虽为切要而品格修养尤为重要。

古今中外,历代统治着都十分重视道德的作用,把道德作为巩固其权力的一种手段,认识到“治国就是治吏”,治吏就要从“德”抓起。孔子讲过“为政以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步入新的历史时期的中国,随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方略的确定,法官的职业道德内容更为广泛。

敬业,实际上是忠于职守。对自己所从事的法律事业要克尽职守,努力工作,法官是一项神圣的职业,行使好法律赋予的审判权,忠于事实和法律,这是对法官的起码的要求。

奉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等价交换原则只能适用于经济领域,而不能扩大到道德范畴,否则极有可能导致以案谋私,徇情枉法。

文明,体现着法官的执业形象。法官在执法过程中,不能把法律赋予的审判权变成一种特权,应当以平和礼貌的态度对待当事人,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

廉洁,对所有从事公职的人来说,都有廉洁的要求,但对法官来讲,清正廉洁意义更加重大。古代的清官尚且说:“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分,我为人不值一分。”现代法官更应如此。在市场经济下,物质极大丰富,诱惑的危险也大大增加,况且目前法官的社会尊重程度、待遇未达到一个合理的格局,更容易导致一些法官违背职业道德。

高效,随着法律调节社会关系的日益广泛,法官绝对数量增加有限的情况,导致法官的负担日益加重,而现代社会又要求必须高效率,才能迅速解决社会矛盾,实现司法价值。如果案件久拖不决,久拖不执,人民群众就会失去对司法的信心,降低司法的威信。

公正是法官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项职业道德要求,法官审理案件实际上是一个分配社会正义的过程,涉及到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必然会有权势、金钱、关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时候法官就应做到:“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况且,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独立审判的环境还亟待改善,法官只有正直才能以一腔浩然正气赢得社会的尊敬。

法制的理念,是一个经常被忽视的职业道德,法官执法并不是一个机械对照法律条文的过程。如果法官都不崇尚法律,内心没有对法律的执着追求,只把法官职业当作一个谋生的手段,仍然满足于经验办案,就很难公正执法,很难深入研究法律,很难真正奉献于法律事业。

道德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只要我们坚持以江[page_break]总书记“以德治国”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法院工作实际,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实现肖扬院长提出的“德化于自身,德化于本职,德化于社会”的目标;做一名道德高尚、品质优良、人民满意的高素质法官。

《法官的灵魂人民法官职业道德演讲》来源于,欢迎阅读法官的灵魂人民法官职业道德演讲。

法官职业道德标语 篇2

一、法官应具备怎样的职业道德

1. 要忠实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忠于职守, 勤勉敬业。

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和国家权力的象征, 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法官是国家法律的执行者, 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 忠实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应当成为法官职业道德的最高准则。一名法官应该具有对法治勇于献身的精神, 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身心地投入审判事业, 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在业务上锐意进取、精益求精, 忠实于社会主义祖国,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成为国家和人民利益忠实的实践者和坚定的维护者。

2. 要尊重客观事实与法律, 坚持原则, 独立审判。

“以事实为根据, 以法律为准绳, 独立审判”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一项基本原则, 也是法官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法官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 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做到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不能超越或滥用职权。而忠实于法律要立足于忠实于事实。马克思曾经指出:“法官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 因此, 作为一名法官, 必须养成独立的人格, 审理每一起案件, 在办案的每一个环节, 都要勇于排除各种干扰, 坚持法律原则, 实事求是, 准确地作出裁判, 忠实履行审判职责, 这是法官职业道德的核心。

3. 严肃执法, 追求司法公正与效率, 确保司法公正。

提高司法效率, 是人民法院工作永恒的主题和价值追求, 是审判工作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必然要求, 也是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热切期盼。公平———要求法官必须平等地对待双方当事人, 切实保护双方的诉讼权利, 不能有任何的亲疏厚薄, 不能受个人好恶偏见和感情的影响。正义———要求审判活动必须追求科学文明, 最后做出的裁判必须分清是非曲直, 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 惩治邪恶, 制裁违法, 维护正义。同时, 努力加快办案节奏缩短办案周期, 坚决杜绝超审限办案和久拖不决、久执不结等现象, 使当事人能以最小的诉讼成本解决诉争议, 实现合法权益。

4. 文明司法, 清正廉洁, 保持司法廉洁与文明。

古今中外对法官的清廉操守莫不提出极高的要求, 法官的清廉可以保证司法公正的实现, 可以提高民众对司法及其政府的公信力。因此, 法官必须牢固树立廉洁执法的观念, 增强法官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各种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 从思想深处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固的道德防线。

二、影响法官职业道德的因素

1. 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树立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 我国的“法治”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发展, 在路线, 政策和方针上确实实施了“依法治国”的战略, 然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我们的“人治”观念和思想仍很浓厚, 仍然存在“长官”意识, 权大于法的现象时而发生, 权涉于法现象屡见不鲜。法官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 相反, 法官是处理和解决社会纠纷和社会矛盾的裁判者, 在履行其审判职责过程中不能不受到社会各种权力、各种势力的影响和左右, 在这种大环境下实施其职业道德准则有时难以做到。

2. 社会现实的影响因素。

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 其宪法的地位未能落实, 是影响法官职业道德的根本的社会因素。我国宪法关于“一府两院”的法律和政治地位的规定是十分明确的, 但长期以来未得到落实, 从而导致法官难以形成对自己所从事的法官职业的自豪感。国家缺乏对法官身份保障制度的支持, 我国法官由于没有这样的身份保障, 往往受制于决定自己命运的机关和个人, 难以产生对法官职业的崇高和庄严感。国家缺乏对法官高薪养廉的经济保障和相应的政治地位。

3. 政治地位的影响因素。

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官待遇和政治地位在社会上是很高的, 当然对法官的素质要求也是极高的。国家为确保法官裁判公正、维护法律尊严、代表国家形象, 对法官的政治待遇和经济保障提供了优厚的条件。为防止腐败和以权谋私实行高薪养廉, 在居住条件、工薪待遇、工作条件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 只要法官安心地工作足以使其生活和政治待遇有充分的保障。

我们在讨论法院队伍建设和法官队伍建设时, 如何保持队伍廉洁始终是一个重点话题。高薪不一定必然实现廉洁, 但肯定有助于养廉。可以说, 贫穷与愚昧是一对孪生姊妹, 试想一个贫穷的法官, 日日在为生计奔波忙碌, 他手中有了特权之后会怎么办呢?是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 还是先解决公正与廉洁问题, 我想不言而喻。因此, 解决法官的生活保障, 是促使法官遵守职业道德的必要条件和前提。如果国家能待以高薪, 势必对法官保持司法廉洁与文明起到促进作用。

4. 法官的专业人才地位长期得不到承认是是影响职业道德意识的又一因素。

法学是一门专门科学, 法官作为社会矛盾和纠纷的终局裁判者, 应当具有深厚的法学理论知识, 有丰富的社会知识, 能通过严谨的逻辑思维、熟练的法律运用, 调节社会关系。这样的人群显然应当是专门的人才群体。我们一直把法官视为政法干部, 强调其行政性, 而忽略其专门性的职业化。观念上误区的长期存在是影响法官职业道德确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如何完善法官职业道德

1. 法官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根本看法, 因此, 世界观的树立影响人们对事物的看法, 影响人们处理事物的方法, 从而对人生观、价值观也产生巨大的影响。辩证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是马列主义正确的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法官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然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由于法官素质存在个性和差异, 在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各种思潮在冲击荡涤着人们的灵魂, 使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 而清贫的法官亦是社会中的一份子, 不能游离于社会而独立存在, 如果法官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 没有坚强的意志, 则容易被不良思想腐蚀, 在执法过程中误入歧途。因此, 法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极为重要, 否则难以恪守法官的职业道德。

2. 法官应具备职业责任感和光荣感。

作为法官, 要热爱审判事业, 忠于法律, 具有极强的职业责任感和光荣感, 把司法工作, 作为一种神圣的事业, 真正地做到敬业, 这是对每一位法官的基本要求。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精辟地概括了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 国家独立, 人民幸福而忘我奋斗的崇高思想道德。人民法官务必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保持思想的纯洁性, 不计较个人得失, 甘为人民的公仆, 献身于祖国和人民的法治事业, 尽忠职守, 毕生追求, 无私奉献。清廉与公正应是人民法官具有的高尚的职业价值观。作为一名人民法官要以廉立身, 以廉立信, 自觉抵制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及其他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 自律、自重、自强不息。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环节, 因此, 司法公正是审判工作永恒的追求, 是法官思想道德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法院作为昭示正义的殿堂, 决定了人民法官必须以一腔浩然正气, 在种种个人利益诱惑面前, 铁面无私, 秉持人间正道,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坚强捍卫法律的尊严, 保证法律的正确适用。

3. 法官应加强文化素质和自身修养。

法官的文化素质和自身修养直接影响法官职业道德。现在要求晋升法官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 获取资格证书, 这为保证法官高素质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现实的法官队伍中, 其文化素质较低的现象是历史的原因沉积下来的。文化素质的低劣直接影响了法官的业务素质, 业务素质较差的法官队伍能保证司法的公正和廉洁吗?毋庸讳言, 极少数法官素质低下, 违法违纪事件时有发生, 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屡见不鲜, 人民群众反映强烈, 这与法官的自身修养息息相关。作为一名法官, 要不负人民的希望, 不辱法律的使命, 必须成为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法律专业知识深厚的、司法技术娴熟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人。显而易见, 法官如果不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业务能力, 就不会成为一个称职的法官, 也就不能很好地履行法官的职业道德。

4. 制定严格的奖惩机制。

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官惩戒制度和对法官的奖励评价制度及激励措施也是影响法官职业道德因素之一。在任何社会, 法官违纪犯罪的现象都难以避免。然而, 当不廉洁、不公正、不遵守法官的职业道德的法官不能得到相应惩戒时, 不仅会给其他法官的信念带来负面影响, 也会使公众对法官的社会公信力下降。因此, 为了保证法官队伍的执法公正, 推动法官职业道德的养成, 有必要建立法官惩戒制度, 与此同时, 对那些维护司法公正和法律尊严的法官亦应建立奖励制度和激励措施, 以至使法官在精神上、经济上和社会地位的公众评价上得到国家、社会、人民的赞同认可, 使法官真正成为捍卫法律尊严的守护神。

摘要:法官职业道德是避免法官职业活动受到腐蚀的防腐剂, 是正当或优质高效履行司法职责的保障。法官的职业活动是行使裁判权, 欲使法官正当地或优质高效地履行职责, 需要各种保障, 包括物质上的、财政上的、人力上的、素质上的等等。职业道德就是这些保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有了职业道德的保障, 裁判权才不会偏离轨道, 人民的权利才能真正得以保护。良好的职业道德, 是法官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 也是确保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的客观需要。

由司法腐败谈法官职业道德建设 篇3

关键词:司法腐败 道德 法律人 职业伦理

所谓司法腐败,是指司法工作人员,主要是警官、检察官、法官,利用手中所掌握的司法职权,违反法律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以非正当手段谋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行为。司法腐败是司法权的非责任化和权利化,是对合法利益的非法剥夺,是对社会公共权力的蹂躏,更是对法律的凌辱,它必然引起社会的混乱,影响国家的安定团结,因此,它是最大的、最严重的腐败。司法腐败现象的严重性,使得公众对司法的公正性产生"信任危机"。 司法公正是司法腐败的道德治理之魂。究其产生的道德成因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国人十分注重人际关系,但是这种人际关系是有差别的,不同的人际关系圈,亲密程度不同,情感深浅不一,则承担的道德义务也不同。因此,当法律责任与亲情义务发生矛盾时,人们一般会先顾及亲情义务,并依据亲情的疏密来权衡法律责任与亲情义务所承担的比重。若法律人把这种私人交往关系原则扩展到公共关系领域,并以此厘定是非,进而作为利益和后果配置的依据就有丧失公正的危险。显然,缺乏权利与义务对等精神和统一伦理标准的传统伦理观和行为方式,抑制人们平等观念和普遍性公平意识的生长,表现在司法领域的人情关系、人际私情向司法公正宣示着的严峻挑战与我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不无关系。

2.司法职业道德环境不良。从司法职业环境角度考察,造成司法腐败的因素众多,诸如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立法上的疏漏、重叠与冲突,制度上自由裁量权过大、党政干预司法、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等。从现实上讲,司法职业道德环境不良以及深刻影响和支配着司法人员司法行为的内在职业道德自律力量的软化是造成司法腐败的重要原因,并且这二者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法律人的职业道德水平、职业道德观念都深受司法环境的影响。司法职业道德环境对司法主体的行为具有双重影响,即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和氛围,激励司法主体选择合法与合乎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发生,并对恶行有所抑制;反之则有助于恶行的发生,而对善行有所抑制和排斥。司法职业道德环境还会对司法行为后果的善恶影响起到强化与抑制的作用,即它具有明显的价值指向性,在具体的司法行为场中,它表现为相同性质的行为主体的行为后果相适或相悖的两极。

3.部分司法人员道德素质偏低,司法意识腐败。我国司法机关和司法队伍的主流是好的,是政治可靠、道德素质高、战斗力强、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但是,当前司法领域中腐败现象的发展蔓延说明司法队伍本身存在许多问题,这需要从主体身上找寻司法腐败的根源。从根本上说,遏制司法腐败当然依赖于社会的大环境和司法职业道德小环境的改善,特别是司法体制的健全,但与司法主体的个人素质紧密相关。事实上,处理每个案件的司法人员素质,尤其是道德素质直接决定着在该案件中正义能否实现和实现到什么程度。司法人员道德素质的低劣,道德品质上的贪婪、自私和无耻,使得其司法意识走向腐败,最终导致其司法行为走向腐败。

法律职业伦理是指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在司法实践中必须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和伦理道德原则 。法律职业伦理道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例如主体的特殊性 ,即指法律职业伦理道德所规范的是专门从事法律工作的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等法律职业人员;还有法律职业伦理道德相对于其他职业伦理道德来说,具有更强的约束性,违反法律职业伦理道德需要承担更深层次的责任。总之,凡以法律为职业的人莫不以追求法的公平价值实现为己任的,这是法律职业与其他职业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良好的立法如果不能通过具备良好素质的法官、检察官、律师甚至广大行政执法人员适用和执行于社会生活,落实于每一个具体的司法和执法行为之中,也只能是一纸空文。法律职业者担负着正确适用法律、公正解决纷争、有效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职责。司法的最终目的是使法律得到严格遵守,司法正义得以完全实现,作为司法活动行为者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因为法律的成效最终取决于法律职业人的素质。

在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今天,法治虽不能等同于法律人之治,但法律人之守护正义,持受公德良心,实乃法治的核心要素。做为一个法律职业者来说,他需要具备两方面的素质。首先是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这决定着法律职业者适用法律的正确与否,以及是正确处理案件的根本保障。法律人还应具备的一个更重要的素质则是法律职业者的法律素养和道德理性。法律人的法律素养和道德理性的高低、多少将直接影响正义实现程度的大小和好坏。法律是以公正为最终的和永恒的价值为追求目标的,因而法律职业也始终以追求公平、正义这一最高伦理价值为目的。法律人的这种伦理品格无论在个案还是在某些法律的整体实施上都会产生极大指向作用。相较而言,法律人的职业伦理在实现社会正义,促进法律公正实施方面比法律人操持律法的技术理性更为重要。

所以法律职业者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来规范自身的法律职业伦理道德:

首先,法律职业者要忠于宪法和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之一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系的重要内容。法律职业人员的权力和权利来自于人民,必须对人民负责。 其次,法律职业者要以事实为根据,法律为准绳,要忠于法律。这是法律职业人员贯彻社会主义法制基本原则和正确适用法律的基本要求。法律职业者必须确立对法律不可动摇的信仰。法律信仰直接决定法律人的执法动机和价值目标,也决定了法律人的人格建构。法律人对法律信仰的忠诚,就会使道德行为变得神圣起来,就可以提升现实人格的境界和心理感受。

第三,法律职业者要严明纪律、保守秘密。严格的纪律要求是法律人完成职业任务的基本保障。而保守秘密是法律职业比较特殊的一点。法律职业者应该保守在案件处理中所接触和涉及到的国家秘密、审判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等。如果法律职业者不遵守此项规定,不但会给国家、社會和当事人带来一定程度的伤害,也会严重损害法律职业严肃公正的形象。

第四,法律职业人员应当互相尊重、互相配合、共同维护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团结和声誉 。

第五,法律职业人员要恪尽职守、勤勉尽责。这是对法律职业人员的业务素质的基本要求。

第六,清正廉洁、遵纪守法。就是要求法律职业人员做到遵纪守法、一身正气、清正廉洁、无私奉献,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秉公执法、取信于民,维护法律职业人员的良好形象。

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 篇4

目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忠诚司法事业 第三章保证司法公正 第四章确保司法廉洁 第五章坚持司法为民 第六章维护司法形象 第七章附 则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

则》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

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重新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最高人民法院

二○一○年十二月六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保证法官正确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和其他相关规定,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法官职业道德的核心是公正、廉洁、为民。基本要求是忠诚司法事业、保证司法公正、确保司法廉洁、坚持司法为民、维护司法形象。

第三条 法官应当自觉遵守法官职业道德,在本职工作和业外活动中严格要求自己,维护人民法院形象和司法公信力。

第二章 忠诚司法事业

第四条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捍卫者。

第五条 坚持和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认真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尊崇和信仰法律,模范遵守法律,严格执行法律,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第六条 热爱司法事业,珍惜法官荣誉,坚持职业操守,恪守法官良知,牢固树立司法核心价值观,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己任,认真履行法官职责。

第七条 维护国家利益,遵守政治纪律,保守国家秘密和审判工作秘密,不从事或参与有损国家利益和司法权威的活动,不发表有损国家利益和司法权威的言论。

第三章

保证司法公正

第八条 坚持和维护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则,客观公正审理案件,在审判活动中独立思考、自主判断,敢于坚持原则,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不受权势、人情等因素的影响。

第九条 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努力查明案件事实,准确把握法律精神,正确适用法律,合理行使裁量权,避免主观臆断、超越职权、滥用职权,确保案件裁判结果公平公正。

第十条 牢固树立程序意识,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执法办案,充分保障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避免执法办案中的随意行为。

第十一条 严格遵守法定办案时限,提高审判执行效率,及时化解纠纷,注重节约司法资源,杜绝玩忽职守、拖延办案等行为。

第十二条 认真贯彻司法公开原则,尊重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同时避免司法审判受到外界的不当影响。

第十三条 自觉遵守司法回避制度,审理案件保持中立公正的立场,平等对待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不偏袒或歧视任何一方当事人,不私自单独会见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辩护人。

第十四条 尊重其他法官对审判职权的依法行使,除履行工作职责或者通过正当程序外,不过问、不干预、不评论其他法官正在审理的案件。

第四章

确保司法廉洁

第十五条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守廉洁底线,依法正确行使审判权、执行权,杜绝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行为。

第十六条 严格遵守廉洁司法规定,不接受案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的请客送礼,不利用职务便利或者法官身份谋取不正当利益,不违反规定与当事人或者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不正当交往,不在执法办案中徇私舞弊。

第十七条 不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的经营活动,不在企业及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法律顾问等职务,不就未决案件或者再审案件给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提供咨询意见。

第十八条 妥善处理个人和家庭事务,不利用法官身份寻求特殊利益。按规定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教育督促家庭成员不利用法官的职权、地位谋取不正当利益。

第五章

坚持司法为民

第十九条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司法为民的理念,强化群众观念,重视群众诉求,关注群众感受,自觉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条 注重发挥司法的能动作用,积极寻求有利于案结事了的纠纷解决办法,努力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第二十一条 认真执行司法便民规定,努力为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提供必要的诉讼便利,尽可能降低其诉讼成本。

第二十二条 尊重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人格尊严,避免盛气凌人、“冷硬横推”等不良作风;尊重律师,依法保障律师参与诉讼活动的权利。

第六章

维护司法形象

第二十三条 坚持学习,精研业务,忠于职守,秉公办案,惩恶扬善,弘扬正义,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职业操守。

第二十四条 坚持文明司法,遵守司法礼仪,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行为规范、着装得体、语言文明、态度平和,保持良好的职业修养和司法作风。

第二十五条 加强自身修养,培育高尚道德操守和健康生活情趣,杜绝与法官职业形象不相称、与法官职业道德相违背的不良嗜好和行为,遵守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维护良好的个人声誉。

第二十六条 法官退休后应当遵守国家相关规定,不利用自己的原有身份和便利条件过问、干预执法办案,避免因个人不当言行对法官职业形象造成不良影响。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人民陪审员依法履行审判职责期间,应当遵守本准则。人民法院其他工作人员参照执行本准则。

第二十八条 各级人民法院负责督促实施本准则,对于违反本准则的行为,视情节后果予以诫勉谈话、批评通报;情节严重构成违纪违法的,依照相关纪律和法律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第二十九条 本准则由最高人民法院负责解释。

毕业论(法官的职业道德) 篇5

法官的职业道德

授课地点: 专

业: 年

级: 姓

名: 单

位:

目录

一、内容摘要„„„„„„„„„„„„„„„„„„„„„„„„„1

二、关键词„„„„„„„„„„„„„„„„„„„„„„„„„„1

三、正文„„„„„„„„„„„„„„„„„„„„„„„„„„„1

(一)法官职业道德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感„„„„„„„„„„„2

(二)法官职业道德的基础„„„„„„„„„„„„„„„„„3

(三)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5

四、参考文献„„„„„„„„„„„„„„„„„„„„„„„„„10

法官的职业道德

[内容摘要]由于职业所固有的社会性质和地位,决定了由每一种职业在道德上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官员要有官德,从医要有医德,从艺要有艺德,经商要有商德,总之各行各业都要有与本行业相一致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法官职业道德体系应当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广大法官能够切实遵行,德化于自身,德化于本职;又具有很强的先进性——既是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能德化于社会,对全社会良好道德的形成产生示范和教化作用。

[关键词]法官 职业道德 时代发展 客观要求

所谓职业,从本质上讲是社会职能专业化和人的角色社会化的统一。也正是由于职业所固有的社会性质和地位,决定了由每一种职业在道德上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官员要有官德,从医要有医德,从艺要有艺德,经商要有商德,总之各行各业都要有与本行业相一致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由此可见,所谓职业道德,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角色道德。那么,法官的职业道德是什么呢?它包含哪些内容呢?自全国法院系统开展“一教育三整顿”活动以来,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摆到了法官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法官的队伍建设不再仅仅是毫无法官职业特色的活动。由于如何搞好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尚属法院队伍建设工作的一个新领域,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探讨。法官的职业道德是一个完整的体系,1 要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符合法官职业要求的,符合法官司法活动的,具有我国先进文化特色,以忠于法律、维护正义、刚正不阿、廉洁自律、谨言慎行、修身奉法、服务人民为基本框架。法官职业道德体系应当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广大法官能够切实遵行,德化于自身,德化于本职;又具有很强的先进性——既是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能德化于社会,对全社会良好道德的形成产生示范和教化作用。

一、法官职业道德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感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和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广大政法干警目前所面临的基本政治要求,在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构建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民族道德系统工程中,法官职业道德建设无疑是这一系统工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九九八年全国政法队伍开展教育整顿期间,由北京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北京各界群众发放的一万份对政法部门队伍建设情况的问卷调查中,有35.1%的被调查群众认为政法干警工作责任心不强,有35.4%的人认为政法干警的业务素质不高,有33.9%的人认为政法干警的道德较差。法官的职业道德是维护司法公正与司法公信力的重要基础,对于法官职业道德的要求,昭示了社会对于法官职业的期望值,昭示了法官职业的实际素质状况以及国家赋予审判机关职责的重要程度。法官的职业道德与法官的个人素质和整体素质是一脉相承、相互作用和相互限制的,所以说法官的职业道德首先是要从 2 法官的职业素质谈起。全国每年有90%以上的审判案件和执行案件都在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来完成的,我国中、基层法院法官队伍的主体是在上世纪80年代形成的,法官进人渠道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从党政机关中调进;二是从转业和复员军人中安排;三是从企事业单位职工中选拔;四是从社会待业青年中招考。这批人员经过短时间的培训后就走上了审判岗位,且经过多年的实践逐渐成为中、基层法院的工作骨干,甚至大部分都是院、庭领导。这是一批经验型的法官,他们与接受高等法律专业教育,且有实践经验的法官相比在理论功底、法律思维上都有相当大的差距,所以法官本身就带有的职业道德上也有所程度的差别,这一定意义上影响了法官职业的道德化建设的发展和走上正规轨道。就法官的使命和职责来看,世界上许多国家要求法官是公正的人,是法律的代表,是正义的化身。曾经有位哲学家讲过:如果世界上有完人的话,法官就应当是完人,正是因为法官地位的神圣,职责的重大,职业道德是占有很重比例的。尤其是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催促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也是摆在我们广大法官面前的迫不急待的、事实存在的一大课题。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克服历史及其它客观存在的种种困难,加快这一进程的速度。

二、法官职业道德的基础

法官职业道德的基础应当建立在法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任何一个法官都首先是 3 为自己的国家服务,为自己的人民服务。没有自己的祖国,没有自己的人民的法官在世界上是没有的。法官的司法权来自于人民的赋予,来自于国家的授予。法官行使的司法权从根本上讲要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符合自己国家的根本利益,这二者利益是高度统一的和出发的根本点,至于法律,对于法官来说是他唯一应当服从的对象,正如一位世界著名的法学家所说:法官唯一的上司是法律。法官必须崇尚法律,视法律为其第二生命。对于司法者而言,其神圣的职责是奉行法律、捍卫法律、弘扬法治。

(二)是良好的职业技能与学识,即受过系统的法学教育和严格的职业训练,通晓法律,阅历丰富。法官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针对从事这一职业的专业人员都要有特别的要求。法官的职业技能,包括法律思维与推理能力,理解与解释法律规范的技能,包括法律逻辑思辨和撰写法律文书、调研材料的能力等等,这方面的技能决定着法律运作过程及其结果的质量与效率,也就是司法水平的问题。这些技能不同于文化,并非能够通过书本和一朝一夕即可掌握的,它的掌握和提高主要依赖于实践经验的积累。再就是法官的学识,需要指出的是,常识并不排斥学历。因为法官的学识不仅包括法律方面的,即对法律规范的掌握、理解和适用,更重要的是指他们在处理法律事务中所必需的社会常识,即对社会生活、人性、价值和利益等方面的深刻理解和感情。对于法官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还意味着对当地社会及其一般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了解。这些都是处理法律事务所必须的。4 法官的学识还要求他们应当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社会的发展中保持适度的稳健而非激进的立场和态度,才能起到调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三)是刚直不阿、清正廉洁、无私的精神。无论古今中外,法官的职责都在于平停狱论、判断是非、分清曲直,以便主持公道,伸张正义,惩恶扬善,激浊扬清。然而,这一切不能不取决于法官自身的正值、清明、廉洁。无怪乎世人认为:理想的法官就是公正的化身。身为法官,仅仅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与过人的才知学识是不够的,法官要想能够在其司法活动过程中,将法律的正义价值得以实施于社会,其自身就必须具备追求正义的良心和品德,把公正司法作为法官这一职业的神圣使命和良知的存在。

(四)是谦逊文明、勤勉敬业。法官在履行其司法职责时应当是文明的楷模。作为一名法官,意味着在最考验人的耐性的情形下保持耐性,意味着尊重不尊重你的人,意味着对无礼彬彬有礼,意味着自信但不自负,果决但不草率。法官所要维护的司法尊严和司法机关的公信力,应当并且也只能通过每一个法官文明的司法行为来实现。因此,谦逊文明是作为一名法官展现给公众的外在形象。法官在履行司法职责时应当是敬业的榜样,作为一名法官意味着必须运用法律知识和职业技能,尽全部努力而有效率地去解决那些没完没了的问题,包括及时地作出公正的裁判。

三、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法官的职业道德既包括法官这一职业群体主观上对一定的职业道德原则规范的认识,也包括法官群体基于这种认识所产生的具有稳定性特征的行为习惯,是主观上的道德认识,实际上就是对实现崇高的司法道德理想的不懈追求,它在法官职业道德的形成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司法道德理想规定着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和方向,并成为法官这一职业群体职业道德修养的精神力量与衡量标准。故而,对于任何一位法官来说,其高尚的职业道德养成是他对崇高的司法道德不懈追求的结果,拥有并崇尚司法道德理想是一个优秀的法官不可或缺的。应当看到,包括法官职业道德在内的任何一种职业道德的建设,最终都要体现为该职业群体的具有稳定性特征的行为习惯。然而,任何一种具有稳定性特征的行为习惯是不会自然形成的,通常是经过长期的教育及自觉的修养才能形成,因此,在建设法官职业道德的过程中,我们应既重视对于法官群体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同时也重视激发他们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即自我教育、自我陶冶、自我完善的自觉性。

(一)是法官职业道德教育。

法官职业道德教育是指为使法官群体接受和遵循其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要求。并按照法官的价值标准从业及塑造法官的道德品行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法官施加系统的影响的活动。在法官队伍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能够使法官自觉地履行职业道德义务,是培养理想的法官人格,造就法官内在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司法活动氛围和公正司法行为的 6 重要手段。因此,持久地开展法官职业道德教育是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形式之一。

此外,法官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是同法官职业道德形成和完善的过程相一致的,即:从提高法官群体对于其职业道德的认识开始,逐步培养起法官对其职业道德的情感,树立对其职业道德的信念,坚定其职业道德意志,养成良好的法官职业道德习惯,最终形成良好的法官职业道德品质。首先,法官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加强和提高法官对职业道德的认识过程。对法官职业道德的认识是培养法官职业道德的先导,没有一定的道德知识,就不可能有相应的道德行为。加强和提高法官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道德观念为指导,向法官系统地传授、灌输社会主义法官职业论理道德观念,使之充分认识和领会法官职业理论道德的原则、规范、基本要求及意义,为陶冶职业道德情感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法官的职业道德教育是陶冶职业道德情感的过程。提高和加强对法官职业道德的认识固然可以作为法官职业道德品质的养成。没有一定的职业道德情感,就不可能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作为一种内在精神力量,职业道德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法官的职业道德行为。陶冶职业道德情感,实际上就是把抽象的、外在的职业道德知识,变成法官个人内在的自觉要求过程。法官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环节是确立和坚定法官职业道德信念。法官职业道德信念是法官忠实于宪法和法律,严格履行司法工作职责的精神支柱,也是法官在一定的职业道德知识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理论训练和司法实践,使已有的职业道德知识 7 得以深化和升华,融化为个人内在道德品质的一种自觉的道德追求,对于更好地遵守法官职业道德,履行法官的职责是具有重要的作用。最后,法官职业道德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每一个法官都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培养出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道德习惯是一个人内在道德品质自然的、无意识的流露和表现,是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水准、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程度的客观标志。良好的法官职业道德习惯,是一个优秀的法官在长期的职业道德实践中形成的,是一个从有意识的经过主观刻苦的努力并在接受监督的情况下养成,直到自觉地转化并完善为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二)是法官职业道德的修养。

法官职业道德修养是法官在职业道德原则的指导下,自觉按照法官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在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品德方面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陶冶、自我完善的过程,以及经过长期的司法实践所达到的道德情操和境界。通过加强法官的职业道德修养,可以让法官在对职业道德准则和规范的遵循上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一般地说,法官职业道德修养包括丰富法官职业道德知识、强化法官职业道德意识、自觉塑造法官职业道德品质等三个方面。丰富法官职业道德知识,是法官进行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身道德品质的前提和基础,身为法官,其职业道德知识越广博、越丰富,其个人道德修养的根基就越深厚、越牢固,遵循职业道德要求的自觉性就越强。强化职业道德意识是法官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因为法官职业道德的意识修养的实质,就是实现法官 8 个人职业道德意识的自我教育、自我陶冶、自我完善,为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塑造和培养奠定思想基础。塑造职业道德品质是法官职业道德修养的归宿,是法官通过职业道德意识和司法行为品质方面的自我陶冶、锻炼及完善,使之成为稳定的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至于法官职业道德的修养方法,笔者认为主要有:一是知行合一,勇于实践。即作为一名法官不仅仅应当知道法官所应具备的何种道德品质,更应当身体力行地去培养、陶冶这样的道德品质。二是学思结合,严于律己。道德修养过程中,不仅需要注重学习,也要勤于思考,善于分析,自觉地进行个人道德观念、道德意识的自我更新。同时,道德修养作为人类精神的自律,必须要有严于律己的精神才能去解剖自己,达到自我完善。三是内省和兼听。所谓的内省就是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自我批评。内省是一种自觉的经常化的自我检查,扪心自问,严格地解剖自己是人们培养良好道德、提高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兼听则明,兼听的最高境界是“闻过则喜”,真正做到兼听并非易事。它不仅要求实践者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要求实践者有着虚怀若谷的襟怀。四是慎微和慎独。慎微就是要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长堤溃于蚁穴。慎独就是要求在独自一人,无人监督的时候,也能非常谨慎地不做坏事,是道德修养达到较高境界的重要表现。

作为人民的法官,在职业道德上有上述修养,就是法官职业化建设能走向比较发展和完善的道路,也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9 的一大进步。

参考文献:

浅谈司法公正与法官职业道德 篇6

在依法治国的今天,司法公正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文明的象征、群众的期盼。实现司法公正应有完善的司法制度和良好的司法环境,更需要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法官群体。研究探讨法官职业道德教育,是贯彻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方面,对培养高素质的法官队伍,解决司法不公,实现社会正义、司法公正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法官职业道德教育对司法公正的重要性

我国最高法院院长肖扬指出:“人民法官是否具备优良的品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对确保公正司法意义重大。”将法官职业道德与司法公正联系起来,就能看出当前我们进行司法改革过程中,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这个问题之所以被提到如此重要的高度,我认为,是由法官职业道德建设同实现司法公正二者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双向作用决定的。一方面,法官职业道德建设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前提和保证;另一方面,司法公正又对法官的职业道德、行为操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法官职业道德建设作为司法公正的前提和保证,基本含义是: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法官素质的有效手段,而高素质的法官队伍对实现司法公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法官的必备素质。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由法官工作任务的特殊性决定的,法官是法律的实施者,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在我国,这种国家意志又是人民意志的凝结,而凝结人民意志的法律无疑是正义的、神圣的。但好法不足以自行,要把法律的神圣性、法律的正义性体现出来,就需要同样神圣、正义的司法活动。同时,法律的实施不仅关系到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而且关系公民的权利义务,是非荣辱,关系社会的价值评判、行为导向。因此,对法律实施者就必然要提出更市制道德水准要求。古人云:正人者须先正己,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其身正不令也行等等,这些不仅是为官司之道、领导方法,也是对法官的起码要求。

(二)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时代的要求。

在我国法官资格审查的实践中,既没有采用大陆国家法官资格统一考试制,也未适用英、美国家的律师考查选任制。由于立法上的缺陷加之实践中对法官候选人、资格审查的放纵性做法,导致我国法院审判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启动,以及加入世贸组织的日益临近,经济结构、生产布局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以及参与全球化竞争,都将推动市场经济主体和社会利益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趋势的发展,同时,也会引发社会思想观念的巨大碰撞和变化,在这种碰撞、变化中不可避免地滋生和繁衍出拜金主义、追求享乐、贪污爱贿等腐败的思想和行为,并且会渗透到法院队伍中,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将爱到严惩挑战。在此背景下,完善法官资格制度,提高法官整体素质,加强法官职业道德教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制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人民的期盼。

在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有人大代表呼吁:“法官不是大众化的职业,而应当是社会精英”。此语一出,即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在人们心目中,法官是法律的代言人,是法律的化身,相应地,人们也期望法官能成为正义的化身、道德的化身。然而,长期以来,法院行政化的管理,法官实际上等同于一般行政人员,对法官评判标准的错位,对法官职业道德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法官选任、教育上没有 把职业道德列为重要内容等原因,导致执法不严、裁判不公、徇私枉法等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加强法官职业道德教育,成为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

(四)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实现司法公正的保障。

公正的最高境界应当是社会公正的实现,这是人类孜孜不倦为之奋斗的一个崇高的社会理想和目标,也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当然也包括那些有幸成为人民法官,从事审判事业的人正在追求的社会理想。确保司法公正,维护社会正义,是司法机关追求的最终目标。而在司法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法官的职业道德水平,对于能否实现这一目标,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准确把握法官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是司法公正的根本保证

公正是司法的核心和最终目标,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队伍建设、法院改革都要围绕着这个核心目标来进行。因此,应把法官职业道德建设当作是法院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之符合司法公正这一总体目标的要求。从根本上说来,法官的职业道德是由法官的职业使命决定的,而法官的职业使命,就是要全力维护司法公正。上述最高法院颁布的《准则》,从保障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保持清正廉洁、遵守司法礼仪、加强自身修养、约束业外活动等六个方面,对法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严格、明确的要求,构成了我国法官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法官的独立与公正是司法职能正常发挥作用的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如果没有独立与公正,法官职业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清正廉洁的要求,使法官排除不当利益对公正司法的影响;遵守司法礼仪是法官职业活动的基本程式,有利于维护司法尊严,体现司法活动之文明和可信,也为当事人创造充分行使诉讼权利的条件、环境;加强法官自身的素质则是法官一项永远的职业道德义务;而约束法官职务外的活动对于树立司法公正形象、维护司法尊严也非常重要。

《准则》还对法官的职务和非职务言行、活动等进行了规范,主要包括:

(一)在司法公正方面,法官在审判活动中,除应当遵守法官回避制度外,如果认为自己审理案件时可能引起公众对案件公正裁判产生合理怀疑的,应提出不宜审理这一案件的请求;在审判活动中不得私自会见一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不得以其语言和行为表现出任何歧视;应当避免主观偏见、滥用职权和忽视法律等情形的发生,以确保司法公正。此外,为确保审判独立,法官应当尊重其他法官对审判职权的独立行使,除非基于履行审判职责和通过适当程序,不得向上级人民法院就二审案件提出个人处理建议和意见;不得探询其他法官承办案件的审理情况和有关信息;避免受到舆论的不当影响。

(二)在司法效率方面,法官应当全身心履行职责,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的诉讼期限,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庭审和驾驭庭审,尽可能缩短诉讼周期。法官不得因个人事务、日程安排或者其他行为影响职责的正常履行;应注意节省当事人的时间。

(三)在严格自律方面,法官对于不正当利益有抵制的义务和廉洁的态度,不得直接或间接地利用职务和地位谋求任何不正当利益。包括不得接受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辩护人的款待、财物和其他利益,不得为了获得特殊照顾而有意披露法官身份,不得利用法官身份获取不当利益。此外,法官应如实申报财产,法官及其家庭成员的生活方式和水准,应当与他们的职位和收入相符。

(四)在对法官的司法职务以外的活动进行规范方面,法官应当谨慎出入社交场合,谨慎交友,不得从事不适当的社会交往活动,不得披露或者使用其以法官身份获得的非公开信息,不得参与营利性社团组织;法官在退休后,应当继续保持自身的良好形象,避免不当言行而使公众对司法公正产生合理怀疑。以上规定,归结到一点,都是司法公正所要求的,也是党和人民、国家和社会对法官的期望和要求的体现。

三、切实加大法官职业道德的建设力度

法官职业道德建设必须持之以恒。在这项工作中,一方面,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提高法官的待遇,以增强法官的职业荣誉感。使法官这一职业成为人人景仰、人人敬重的职业。现在,为什么一些优秀的法官去作律师,就是因为法官的工作量比律师大,但收入却相差悬殊。另一方面,对法官的职业道德教育,不能沿用以前那种开开会、发发文件这类单

地方法院法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 篇7

一、充分认识法院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所谓法官职业道德, 是指法官在履行司法职能的过程中或者从事与其有关的活动时, 在法官职业范围内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习俗的总和。最高人民法院就当前形势,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 将法官职业道德归纳为:保障司法公正, 提高司法效率, 保持清正廉洁, 遵守司法礼仪, 加强自身修养, 约束业外活动。在进行法官职业道德教育时, 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肖扬同志提出的“三个德化于”, 正是对法官职业道德的特点和核心要求。

法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对于确保法律公正、维护国家的法治尊严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清正廉明、品德高尚的法官队伍来说是最重要的环节, 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条件, 是人民法院履行宪法和法律职责的重要保障。群众对公正的期许完全寄托在法官身上, 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 法官已成为正义的化身。

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是法治建设不可或缺的环节, 法律只是文字条文, 它的实现离不开人的因素, 不然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个良好的制度约束的也只是法官的外在行为, 却无法控制法官的思想世界, 只有制度建设与法官职业道德建设同步进行, 才能真正实现法治的目标。

二、提高重视, 大力加强, 培养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

要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清正廉洁、品德高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人民法官队伍, 就必须大力加强对法官职业道德的建设。其中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政治理论上的引导和培养

正确的思想是正确行为的先导。没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信念, 就不会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行为。因此, 要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 必须从政治理论上引导和培养法官的职业道德, 确立法官忠于法律、刚正不阿、廉洁自律、修身奉法、服务人民的道德信念。

法院要长期坚持不懈地组织全体法官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结合法院自身的业务工作, 把职业道德建设作为法院系统, 特别是地方法院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要认真分析法院系统曾经发生过的违反职业道德的典型案例, 找出问题, 引以为戒,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

2. 注重法官自身知识和修养的培养

修身是基础, 是最重要的, 不修身不足以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在法院中, 要积极主动地在资金和时间上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法官继续深造;大力支持和鼓励在职法官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 尤其是专业的法律知识, 同时也应采取各种各样的、法官容易也乐意接受的形式对法官进行教育和培训, 不断提高法官队伍整体的文化水平, 为法官职业道德培养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3. 增加福利, 关心法官生活

地方法院的法官长期在基层工作, 工作量比较大, 案子又杂又多, 并且直接关系着群众的生活和利益, 不容忽视。在这过程中, 需要法官有高度的注意力, 这样就会产生更大的精神压力, 也会得罪很多人, 这给法官家庭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的不便。所以, 要想办法解决法官生活中的困难, 增加福利, 改善他们的待遇, 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

4. 严格要求纪律, 建立健全制度和机构

要使法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就要有严格的纪律, 树立自觉的纪律观念, 从而认真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的纪律, 对法官的秉公执法、清正廉洁、反腐拒变以及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都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从本质上来说, 法官职业道德是一种特殊职业的公德, 仅靠法官个人自律是远远不够的, 它需要具体的制度和专门的机构作保证。

浅析法官职业困境的表现及成因 篇8

摘 要:法官这一职业在产生之初,即被赋予了睿智而又公正的神圣色彩,与这种天然属性时刻相伴随的是社会公众对于法官的严格要求和殷切期盼,法官应该在工作中一贯地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司法服务,不仅需要不断地提高司法水平、增强司法能力,还需公正、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进行司法活动、定纷止争。在越来越繁复的案件和越来越高的职业期待面前,法官的角色期望值被无限的放大,成为了法官这一职业的“不可承受之重”。

关键词:法官;职业困境;社会支持度

一、法官职业困境的表现:社会支持度低

“军都山下,荒野未逢春,枪炮碎玫瑰,千手召不回。暗夜里,独角兽流泪。”近年来,对法官暴力伤害、冲击、哄闹法庭的案例屢见报端。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人民法院法官丁玉玲于2009年2月25日下午准备开庭时,被主审过的一起征地补偿纠纷的当事人拦下,在拒绝其撤销判决的要求后,被当事人连刺十几刀,身负重伤。今年的2月26日又有噩耗传来,昌平区人民法院回龙观法庭的马彩云法官被当事人开枪杀害。

社会支持度反映的是法官个体与社会联系的密切程度和质量,根据肖水源教授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简称为“SSRS”),社会支持度在心理学上主要分为了三个维度,分别是:“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① “客观支持”主要为实际的、可见的、客观的支持,既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也包括行为上的援助(社会的参与)。“主观支持”主要为可感受到的情感上的支持,多指个体的工作在社会生活中被理解、尊重、支持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社会支持利用度”指的是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即个体在遇到需要帮助的时刻时能够对有效支持的利用程度。法官职业群体对于社会支持度尤其是主观支持度的需要普遍比其他职业群体要高(与法官职业群体对于主观支持需求度类似的还有警察群体),但现实是社会对于法官职业在情感上的支持度非常不乐观。2010年6月1日,湖南永州市零陵区法院枪击案后,有部分人士聚集在永州法院门口放鞭炮庆祝。无独有偶,马彩云法官被歹徒枪击身亡后,网上也出现了一些叫好声。社会群体对遇害及受伤法官表示出的“罪有应得”的想法,大有幸灾乐祸的味道。

二、法官职业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案件数量多与法官数量少之间的矛盾

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11016件,审结9716件,比2012年分别上升3.2%和1.6%;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受理案件1421.7万件,审结、执结1294.7万件,同比分别上升7.4%和4.4%。②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11210件,审结9882件,比2013年分别上升1.8%和1.7%;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受理案件1565.1万件,审结、执结1379.7万件,结案标的额2.6万亿元,同比分别上升10.1%、6.6%和15.7%。③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15985件,审结14135件,比2014年分别上升42.6%和43%;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受理案件1951.1万件,审结、执结1671.4万件,结案标的额4万亿元,同比分别上升24.7%、21.1%和54.5%。④通过历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可以看出,我国法院系统近年来的收案数呈现井喷上涨的趋势。放眼全国法院系统,案多人少的矛盾普遍突出,在“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模式下,从事一线审判执行业务的法官越来越难有精力和热情应对井喷式增长的案件数量。尤其是自2015年5月1日实行立案登记制以来,各地法院受理的案件数均呈增长态势,有的增长幅度还很大,这使得许多法院原本存在的“案多人少”矛盾进一步加剧。受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影响,参照司法滞后性的规律,预计今后一段时间法院受理案件数量会持续攀升,而案多人少、忙闲不均等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一线法官办案面临巨大考验。

(二)司法被动性与群众需求主动性之间的矛盾

被动性被一贯的视为司法的本质属性之一,同时也是司法行为区别于行政活动的重要特征,恪守司法被动性也被视为法官的美德。如卢埃林所阐释的那样,解决争端是法院最为重要的职能⑤。法院的本质是为人们解决纠纷而设立的第三方机构,当人们发生矛盾而无法通过矛盾双方或多方内部协商解决时,往往会寻求一个与矛盾无关、中立的第三方机构的帮助以达成一致意见促使矛盾解决。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第三方机构包括但不限于法院,行政机关的调解办公室、仲裁委员会均属于这种中立的第三方机构,但与他们不同的是,法院作为法律的“法定代理人”能够对矛盾做出具有权威性、终局性效力的裁决,并有强大的国家强制力保证终局性裁决的实施,因此与其他机构相比,法院对矛盾双方更加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作为中立第三人的地位是法院确保纠纷得到公正处理并获得当事人认同的形式基础。可以说,法院不严格遵循被动性,就没有司法的中立,没有司法的中立,就得不到司法的公正。

于此同时,群众对于司法的主动性需求还需要司法机关能动的进行司法。司法的被动型与司法的能动性作为唯物辩证法上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既相互融合又相互对立,法官有时在面对这个矛盾时会显得无所适从。在面对群众对于司法的需求之时,法官作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一员,同所有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一样,都具有主动为人民服务的义务,但有时却有过度提供司法服务之嫌,背离了法官谦抑性的特征,法官扮演着律师的角色,导致法院和法官在裁判中的中立地位不被当事人认同,甚至导致司法公信力普遍下降。比如,有时有些法官过多的走上街头摆摊设点开展法律咨询,提供司法服务,表面看不失为司法为民的有效形式,但实际上收效甚微。不少法官“情不自禁”地表现出的主动态势,反而使法官中立的地位陷入尴尬境地。

(三)法律相对滞后性与社会矛盾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立法和司法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法学体系,但总体而言,我国的法律体系仍以成文法为主。成文法具有系统性、内部一致性、法律规则明确性、确定性等突出优点,但天然的、不能免俗的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成文法的流弊也随之凸显。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矛盾日趋多样,社会关系日趋复杂,社会实践日新月异,这必然要求法律规范在客观上需紧随社会实践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但是,为了维护法律的权威,法律又必须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征,不能轻易的对法律规范做出修改,法律规范的稳定性与社会矛盾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微妙起来。

最近发生的“离职空姐海外代购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据检方指控,2010年至2011年8月间,李晓航(前某航空公司空姐)与他人预谋,以客带货方式从无申报通道携带进境,并通过李晓航、石某在网店销售牟利,共计偷逃海关进口环节税100余万元。检方认为,李晓航等人各自分工配合,共同逃避海关监管,应以走私普通货物罪追究其刑事责任。2012年9月3日,李晓航因网售走私化妆品获刑11年。2013年1月23日,“离职空姐海外代购案”二审开庭,2013年5月,北京高院二审将此案发回重审。2013年10月10日,北京市二中院再次开庭,李晓航的律师称,一审认定李晓航偷逃税款的证据主要是海关核定证明、李晓航口供等,这些货物只有约11万元现货,其他绝大部分是“订单”。本案发回重审后,海关重新认定,有实际货物部分偷逃税款约为8万元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发展,“网络代购”这一新兴的经济形式异军突起,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淘宝网”上的代购卖家就超过了10万人,更不谈其他网络媒介(微博、微信等),“代购”是否等同于走私,很多人也表达了疑惑。类似于此类的案例笔者不再一一列举,但通过上述案例不难看出,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攻坚期阶段,社会新生事物的发展进步对于现行法律规范所带来的冲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但是由于法律的相对滞后性,成文法往往落后于社会实践,且成文法限制法官的主观能动精神,使法官形同一般官僚,成为依法操作的工匠,对于新出现的违法现象,法官往往束手无策。

(四)日益增加的司法需求与法官司法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第一,随着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法院承担的社会职能不仅是解决纠纷的第三人,更是社会秩序的调控者与管理者,法官不仅需要调处个案的纠纷,还要引领社会的理性步伐,这对法官个人的司法能力及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如上文所述,社会矛盾的多样性及我国传统社会控制体系的松动,使得法官所承受的诉讼数量急剧增长,并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纠纷类型。新型案件、疑难案件愈发增多,案件难度越来越大,对法官的司法能力提出了极大的挑战。第三,现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对司法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法官如何在普适的正义与个案的正义之间寻求平衡,既避免成为法律的“自助售货机”又避免“法官恣意”,这要求法官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及智慧性处理司法问题的能力。

认真阅读历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不难发现司法能力不足是困扰我国各级法院系统尤其是基层法院系统的难题。一方面,我国的法官特别是基层法院的法官遴选渠道复杂,“出身”不尽相同,就目前来讲,主要有公务员招考、公务员选调、军人转业、其他机关(包括行政机关)干部转任、党政干部调任等多种途径。法律是一门专业的、宏大的、系统的学科,她具有独特的知识体系与思维方式,没有接受过系统法学教育的人很难拥有法律适用所要具备的“理性”。在2002年之前,我国因为没有统一的司法考试,法官职业的入职途径与行政机关的入职途径完全相同,这使得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进入法院的法官接受过系统法学教育与训练的少之又少。除此之外,当前每年仍有许多军转干部进入法院系统,他们通过一两年的复习取得司法考试证书就可以被任命为初任法官。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就意味着具备了法律思维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司法考试仅能考核考生的法律知识,这种知识不久就会被遗忘,对于考生的法律思维几乎不能起任何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的规定,年龄上满23周岁就可以成为法官,这使得绝大部分的三门法学学生(家门到校门,校门到法院门)在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公务员招考或选调后工作满一年就可以成为法官,他们虽经过了系统的法学教育,但社会经验浅薄,在做为主审法官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时,他们普遍存在机械适用法律的问题。在基层法院系统中,经验型法官多,专家型法官少,普遍性的具有法律知识结构不健全,司法能力不精深的缺点。另一方面,基层法院法官普遍审判任务繁重,加之法官继续教育体系不健全,法官的知识更新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问题广泛存在。这使得部分法官在处理日益复杂的矛盾纠纷、适用法律时捉襟见肘。

注释:

①参见贺元骅、凤四海、胡世群、,杨骁勇:《警察工作倦怠與社会支持关系研究》,《西南大学学报》,2010年5月第36卷第3期。

②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14年3月10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③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15年3月12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④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16年3月13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⑤参见[英]罗杰·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导论》,潘大松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版,第 89~91 页。

上一篇:以美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下一篇:湖南省2008年度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安排(湘政办发〔2008〕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