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

2024-06-25

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通用12篇)

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 篇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在教育方面提出了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1950年8月,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音乐课程暂行标准 (草案) 》, 此后, 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经历了八次课程改革, 共颁布了十三个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 (1952年我国教育参照苏联模式时, 改用“教学大纲”这个称谓;到2001年, 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又重新颁布以“课程标准”来称谓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 。建国至今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概况。

一、过渡时期的音乐课程标准

建国后我国颁布的第一个基础音乐教育指导性文件是《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草案) 》, 该《标准 (草案) 》于1950年的8月份颁布, 是一个带有过渡性质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这一课程标准是在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出台的, 同时在也在指导思想等方面带有新社会的特点和要求。

在框架上,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基本沿袭了新中国成立前的《课程标准》的框架, 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目标”。《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草案) 》规定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三个目标, 分别为:“一、培养儿童正确的听音、发声、歌唱、简单演奏等初步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二、培养儿童爱好音乐、以音乐陶冶身心, 丰富生活, 并乐为人民服务的兴趣和愿望;三、培养儿童活泼、愉快、热情、勇敢及五爱国民公德和保家卫国、保卫世界和平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感情。”

第二部分为“教材大纲”。在该一部分, 《标准 (草案) 》将我国当时的中小学音乐教学领域划分为四个, 即:唱歌、乐谱知识、乐器、欣赏;并分年级规定了四个领域相应的知识和内容标准。

第三部分为“教学要点”。在该部分, 《标准 (草案) 》分别对教材选编、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三方面进行了规定。如:强调这一时期的教材编配“以歌唱为主, 基本练习, 器乐, 欣赏为辅”。教法上强调根据儿童音乐兴趣的培养;教材选编上应注意到根据儿童身心发展安排教学, 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 如:“随时教给儿童以发声器官卫生的常识”“变声期的儿童, 切忌发高强的声音或长时间的歌唱”等;教学设备要点分别对音乐教室、乐器、教具作出了规定。

对《中小学音乐课程暂行标准 (草案) 》进行研究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音乐课程标准在内容上基本承袭了建国前的《音乐课程标准》对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的规定;由于当时所处的特殊的社会时期, 中小学音乐教育目标, 除了强调知识技能的学习以外, 更多的是强调音乐教育为社会服务的社会功能。但其在教法方面提出的诸如各年级教学内容的衔接、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组织教学、教学应注意培养儿童的兴趣等, 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1956年———2000年的音乐教学大纲

(一) 1956年———1979年的音乐教学大纲的发展

1.1956年11月颁布的《小学唱歌教学大纲 (草案) 》。《小学唱歌教学大纲 (草案) 》是教育部于1956年11月颁布的。大纲基本结构包括说明、教学大纲、歌曲目录、欣赏参考曲目。

第一部分“说明”:在“说明”部分对小学唱歌课的目的、内容、唱歌课的教学方法以及音乐课外活动与教学设备等方面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第二部分“教学大纲”:这部分对不同年级学生在唱歌课教学上的学习标准如歌唱技巧的掌握以及音乐知识等方面做出了规定。

第三部分“小学歌曲目录”:按照不同年级、学期规定了必学曲目和供教师选用的曲目, 同时指出“对教材的选择一定要严格遵守大纲的要求和系统”。

第四部分“小学欣赏参考曲目”:按年级和学期列出了供教师参考选用的欣赏曲目。

1956年颁布的《小学唱歌教学大纲 (草案) 》是在总结建国初期我国的一些音乐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基本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一些特点:积极的方面如:音乐教育的目的明确, 指出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全面发展教育中完成美育的手段之一”;音乐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儿童“爱美”的情感;在音乐教学方法方面提出应根据音乐课的学科特点来进行教学, 要通过音乐形象来感染学生。另外, 在大纲中第一次对课外活动进行了规定, 强调了课外活动的重要性。不足之处有:将小学音乐课定位为“唱歌课”, 可以看出当时对小学音乐教育认识上的片面性;在唱歌曲目的规定上过于狭窄, 曲目选择主要以歌唱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活的歌曲为主, 外国歌曲的曲目选择主要以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少儿歌曲和群众歌曲为主, 并且要求“对教材的选择一定要严格遵守大纲的要求和系统”,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当时小学音乐教学内容过于单一。

2.《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 (草案) 》 (1956年9月颁布) 。该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是1956年9月颁布的, 主要由说明和教学大纲两部分构成。

特点: (1) 中小学衔接方面, 提出初级中学音乐教育是小学的继续, 指出小学阶段学习的音乐知识、技能只是初步的, 初级中学阶段需要在小学音乐学习的基础上教给学生更为广泛、深入的音乐知识, 特别是歌唱技巧, 以利于提高学生在歌唱方面的表现能力。 (2) 继续强调音乐教育的性质是美育, 音乐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对于音乐教学的目的方面提出音乐教学应教会学生有表情的歌唱以及感受音乐。 (4) 突出对唱歌的强调。虽然规定了中学音乐课的内容由歌唱、音乐知识与音乐欣赏三个部分构成, 但特别强调初中音乐课的主要内容应为唱歌, 应在教学上分配最多的教学时间。 (5) 体现了对音乐课外活动的重视, 强调应加强课外活动, 将音乐课外活动提高到与音乐课堂同样重要的地位。

作为建国后的第一个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 它反映出我国建国初期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某些特点:如强调音乐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痕迹明显;虽然认识到音乐教学的应该包括唱歌、欣赏和音乐知识, 但还是突出强调唱歌的地位等等。

在1956年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颁布以后, 由于众多的历史原因, 直到1979年之前都没有再颁布 (或修订过) 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在这一长达20多年的时间内, 国家的政治生活、教育形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学校教育为政治服务, 音乐教育也不例外。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中美育不再被提起, 音乐课受到冲击, 课时减少, 语录歌和样板戏基本上是学校歌唱的主要内容。

3.1979年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随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中国国内各领域开始了“拨乱反正”。教育领域在时隔二十年之后终于对各学科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就是在此背景下于1979年4月修订后颁布。

这一大纲在时隔二十年后重新提出中小学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一提法;但仍然没能脱离政治教育的附庸的地位。如大纲提出:通过音乐教育“启发学生革命理想, 陶冶优良品格, 培养高尚情操”。并且新大纲规定的中小学音乐课只在小学阶段和初中一年级开设, 音乐课时数也相应削减。

在音乐教学内容方面,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规定了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分为“唱歌、音乐知识与技能、欣赏”, 并且提出仍以“唱歌”为主, 强调对调歌唱技巧的训练。

优点在于, 已经认识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认识到“欣赏教学是为了适当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逐步发展音乐想象力, 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提高他们感受、理解音乐的能力。”

(二) 1982年———2000年的音乐教学大纲的发展

1.1982年颁布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1982年颁布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将小学与初级中学分别制订, 即分别颁布了《全日制五年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 (试行草案) 》、《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 (试行草案) 》两个文件。这两个文件在音乐教育的目的与内容方面与1979年的大纲基本相同。虽然都在“目的任务”中明确了“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培养学生的革命影响, 陶冶高尚情操”仍然被作为音乐教育的目的提出。仍然强调“唱歌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强调歌唱技能、技巧的学习。所不同的是, 在1982年颁布的《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 (试行草案) 》中, 恢复了初中三年级的音乐课。

2.1988年颁布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1988颁布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由《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 (初审稿)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 (初审稿) 》两个文件组成。

这两个大纲的结构基本相同, 即从教学内容来看, 小学阶段音乐课的教学内容分为“唱歌、唱游、器乐、欣赏、读谱知识和视唱、听音”;而初级中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内容则包括“唱歌、器乐、欣赏、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在这次颁布的音乐教学大纲中已经不再出现“以唱歌为主”的提法。

这两个教学大纲都再次明确了“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提出“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鉴赏、表现能力,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但在音乐教育目的上, 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仍然被强调, 如利用音乐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利用音乐教育培养“四有”新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1992年颁布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1992年颁布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是在1988年初审稿基础上进行修订的试用稿。即《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 (试用) 》与《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 (试用) 》。

修订后的两个大纲呈现出如下特点: (1) 规定了必唱曲目和推荐曲目。 (2) 突出了课外活动的地位, 提出中小学“音乐教育包括音乐课堂教学和音乐课外活动”两个部分。 (3) 第一次提出了对乡土音乐教材的选用。并且指出, 这是为了弘扬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 体现不同地区的音乐教学特色。并对乡土音乐教材占教学内容的比例作出了规定, 即可占到总教学内容的20%。 (4) 对音乐教学设备等硬件作出了规定和要求。如要求“设立专用音乐教室、配置桌椅、钢琴或风琴、手风琴、教学电子琴、五线谱黑板、教学挂图、录音机、录音带等必需的教学设备。”

4.1997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1994年7月, 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在普通高中开设艺术欣赏课的通知》, 决定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 分为音乐欣赏和美术欣赏课, 每周1学时, 两年总课时数为68学时。其中, 音乐欣赏课与美术欣赏课各占34学时。要求艺术欣赏课的课程均列入课标, “不得任意挪为他用”;同时提出“高中学校应配备专职音乐、美术老师”。

在高中艺术欣赏课的教学目的上,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将其归为三个方面:第一、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通过艺术欣赏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第二、强调应突出艺术学科的学科特点;第三、提出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发展他们的音乐爱好, 进一步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同时开阔他们的视野, 促进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1956年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只对小学和初中阶段的音乐教育进行了规定与要求, 忽视了高中阶段音乐课的开设。时隔近半个世纪,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的出台, 恢复了高中音乐课的开设, 体现了国家在教育中对美育的重视。所以,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的出台在中国的艺术教育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2000年颁布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200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委在进一步修订1992年音乐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出台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

再次修订颁布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呈现出如下特点: (1) 进一步明确了音乐教育的地位, 提出音乐教育是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2) 强调应对学生音乐兴趣进行引导和培养, 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音乐实践活动, “通过音乐实践活动, 丰富情感体验, 培养审美情趣, 促进个性和谐发展。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3) 强调音乐教育必须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4) 基本确立音乐教学领域为四大块:唱歌 (小学低年级为唱游) 、欣赏、器乐、识谱。 (5) 规定了《国歌》等三首必唱曲目。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规定曲目相对过去大为减少, 内容选择的灵活性加强。 (6) 重视音乐教育教学评价。提出中小学的音乐教学评价应该包含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评价与对音乐教师教学的评价两个方面;评价应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增强音乐学习信心, 促进教师的音乐教学。以及“体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等。

三、小结语

从以上的简单梳理可以发现, 从强调音乐教育的非音乐功能到对音乐学科特点的强调, 从音乐教学内容、领域的单一或偏向某一领域, 到全面认识各教学领域对于培养学生音乐能力所具有的重要性;从统一规定严格的教材到提出乡土教材的开发和试用;以及全面的评价方式、原则的提出, 等等, 无不体现了对音乐教育认识的逐步深化的过程。可以看出, 2000年的大纲作为一个过渡性的大纲 (2001年教育部制订出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已经具有了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雏形, 新课标的部分理念在这个大纲中已经初步体现出来了。总的来说, 从新中国成立到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出台之前,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的历次修订、颁布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对学校音乐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入的过程, 基本上反映了建国后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特点。

摘要:文章对建国以后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内容、特点和不足等进行分析, 得出:音乐教学大纲的发展实际上体现了我国对音乐教育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 (音乐.美术.劳技卷)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研究文集[M].辽海出版社, 1999.

[3]马达.20世中国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 篇2

(一)教师不够严谨

该校部分教师放松了教学管理工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督促得不够严谨。使得学生放松了学习,对学习没有紧迫感,缺乏竞争意识,这也造成教学质量下降。

(二)教师队伍不稳定

由于该校教师的调动性大,导致教学工作缺乏稳定性。教师之间缺乏凝聚力、向心力,对学生的教育缺乏长远规划,使学生对教师没有习惯性,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不是一时就能适应。

(三)教学方法单一

该校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导致学生上课时精力不够集中,不能更好地掌握堂上知识。第二课堂活动和文娱活动开展得不够多,未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课余时间。

今后的`设想和建议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提高义务教育水平是一项重要工作,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教学素质,根据市提出的:“重点加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素质,建立并不断完善教学选题监测制度”的要求。笔者针对以上某某小学所存在的几点问题,结合今年全市教育系统“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等”活动精神,认为要加强某某小学的管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应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一)提高认识、不断强化质量意识

某某小学的教学质量不高,一方面容易导致学生留级,浪费义务资源,妨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不合格的小学生毕业进入中学以后因学习有困难极易中途辍学,影响初中的教学质量,普通九年义务教育的巩固和提高。

(二)多种形式并举,提高某某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该校要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提高小学教学质量的战略重点,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职业道德和教育界水平为标准,认真落实教师队伍,积极探索和建立新形势下的激励机制,健全和完善考核制度,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依法辞退教学水平低,不能履行职责的教师。

(三)注重实效、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工作,某某小学必须以党的方针、政策以及有关法律法规,条件为依据,按照《小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认真规定和完善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确保学校的教育工作规范有效地进行,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制度建设:

1、要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

2、要严格执行作息时间和师生考勤制度;

3、要建立教师学习,培训制度;

4、要健全听课制度;

5、要建立教研、教改成果检查、评比、交流制度。

(四)综合评价、开展教学质量监测

小学教育质量监测的科目主要是语文、数学,内容为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主要考勤查学生的合格率,一律采用等级制度评分方法,取消百分制结果报县级教育主管部门。

(五)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强化职能作用

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 篇3

本人于2008年7月9日赴湖北省麻城市针对这里的音乐教育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经过分析看到中国当今城镇中小学音乐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此行我走访了麻城二中、麻城六中等一批重点中学,在与当地的一些学生交流时,我本想把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知识(如声乐、钢琴、乐理、民族民间音乐知识等)传授给这些学生们,但出人意料的是他们只会唱一些明星(周杰伦、梁静茹等)的流行歌曲,对于一些基本的音乐常识和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他们竟全然不懂。为了能找出问题的原因所在,在经过进一步的情况了解后,我震惊地发现原来这些高中学生根本没有正经地上过一堂音乐课,这让我不由地联想到中国其他城镇甚至农村地区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像在这种每年招生及录取率极高的市县重点中学麻城二中都不开设音乐课程,可想而知在其它城镇甚至农村的音乐受教育情况更加不尽人意。

中国传统的教育里,中、高考始终被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好坏与各方面能力高低的标准,而语数英等科目至今仍是大考试的主科,这使得学校和学生出现严重的“偏科”现象,学校不开设基本的音乐课程的根本原因也正是由于国家这种“重文轻艺”的思想所导致的。一所中小学不开设基本的艺术修养课(如音乐、美术),这不仅仅是学校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国家教育体制出现问题。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中小学都不开设这类课程(中大型城市基本上都开设),但为什么一到城镇甚至农村地区,这方面的受教育权就被终止了呢?这使我们不得不勇敢地面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要知道一个贫穷的国家是无法拿出大量资金投入到城镇及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至于艺术教育就更不用说啦!经济问题成为教育发展的瓶颈,相反,教育也同时影响经济的发展。

究其根底,中国当今某些城镇及农村地区中小学不开设基础的音乐课程,從国家层面而言,国家经济发展还比较缓慢,无法拿出大量资金来支持基础的艺术教育,更无法普及城镇及农村地区的音乐教育事业。从学校角度而言,奉行以“升学率高”为宗旨的学校根本无心开展基础的音乐课程,在中、高考面前,学校总是砸“重金、重时、重师”来投入到语数英类的教学中,永远地忽视在他们眼中的“副科”(音体美等)。从学生及家长的角度而言,他们自身从未真正的认识基础的音乐教育,他们认为音乐就是唱歌,并不了解基本的音乐常识。无论是国家还是学校、个人的因素,所有这些足以把基础的音乐教育事业扼杀在摇篮,而我们要付出的代价则远远不止这些!

无论是在发展的大城市,还是在不发达的中小型城镇或贫困的农村地区,要知道学校开设基础的音乐课程是远远利大于弊的。近年来,国家教育部提倡教育改革,呼吁培养出一批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兴人类”, 但这类人绝不是一味的埋头于文化科研事业,他们还需要精神上的陶冶与丰富,而基础的音乐教育是为这个目的而做准备的。对国家来说,基础的音乐教育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民身心的修养;对民族来说,基础的音乐教育能使学生们从小了解传统的民族音乐,使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能得到传承与发扬;对学校来说,基础的音乐教育能弥补“德智体美”中“美”的缺失,“美”即为良好的审美观,其中对音乐鉴赏能力的审美教育始终贯穿并影响整个“德智体美”的发展;而对学生个人来说,从小基础的音乐教育为他们营造了一个健康的环境载体,引导其建立正确的艺术观念,让其在欣赏流行之外,还能不忘民族音乐的存在。

开设基础的音乐教育课程,不仅有利于个人自身的发展,这对国家来说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对于如何让基础的音乐课堂重新回到城镇的中小学课堂里,国家应在提倡改革的同时,改良教育体制,改善教育条件,改造教学结构,使基础的音乐教育不再是“副科”,有必要的话可以列入中、高考的考试范围。此外,还应加快经济发展,拿出更多的资金普及城镇及农村地区的音乐类受教育权。学校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应适当开设陶冶学生情操的艺术课程。而学生要认清自己的发展道路,不能只看眼前的文化课,必要的艺术修养课对培养一个人的性格起着关键的作用。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所公认的,音乐教育对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音乐教育以它特有的表现功能对青少年的心灵、品格、道德有着极大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从小的基础性的音乐教育还可以陶冶高尚情操,启迪智慧,丰富感情,对培养新一代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 篇4

本刊以“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倡导争鸣、寻求共识”为办刊宗旨。以刊登国内外基础教育的最新理念和前沿问题为特色, 突出理论争鸣、理论创新以及理论的启发性和可借鉴性, 力求引领基础教育教学理念尤其是小学教育教学理念的新突破。刊物内容突出前瞻性、综合性、实践性, 适合基础教育管理者、教学和科研人员的阅读需求。

主要栏目:高端论坛、区域教改、百家争鸣、深度报道、高效课堂、理论探索、德育实效、管理创新、国际视野、家庭社会、教育随笔等。

《基础教育论坛》 (小学版) 为月刊。每期定价8.00元, 半年定价48.00元, 全年定价96.00元。欢迎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专业发行人员组织集体订阅。

订阅方式:请直接与《基础教育论坛》 (小学版) 编辑部联系。

联系电话: (010) 51889502, 51889503

电子信箱:jcjyltxxb@126.com

邮局汇款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40号院75号楼613室

《基础教育论坛》 (小学版) 编辑部

联系人:马艳飞邮编:100855

银行汇款

户名:北京中晓卓越文化交流中心

开户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北京知春路支行

银行账号:11006529572601

《基础教育论坛》 (小学版) 发行代理:

北京中晓卓越文化交流中心

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 篇5

——广东省中山市实验小学创“智趣教育”办学特色之路

开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学习是中山市实验小学办学不懈的追求。学校本着“以智启智,以趣激趣”的做法,让有潜力的学生兴趣得到培养和发展,在游戏和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减少他们成长的烦恼和挫折。践行“学校是乐园,活动是心灵的体操”的思想,力争通过建设一支有能力、有追求的教师队伍,培养品学兼优、智趣盎然、特长突出的学生。“以情换情”、“以趣激趣”、“以智启智”、“智趣交融”构成了中山市实验小学鲜明的“智趣教育”办学特色的全新教育内涵。学校围绕学生的智慧与情趣和谐并进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构建充满智慧富有情趣的校园环境体系,完善充满智慧富有情趣的制度,建设充满智慧富有情趣的学校文化,展开智趣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实践。伟人故里名校领航

中山市实验小学创建于1957年,现有40个教学班,学生近2000人,教职员工近200人。是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文明单位、首批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中小学科研兴教示范基地、全国书法艺术教育实验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透过历史,中山实小在刘道康校长的引领下追逐“智商情商双向开发,素质特长全面培养”的过程,让学生彰显着个性,让教师洋溢着幸福,让校园充满着生命活力。

特色

智趣教育奠基人生

何谓“智趣”?“智”,即“智慧、智能、智略”,就是智慧与能力;“趣”,即“生趣、情趣、理趣”。“智趣”即以趣导智,以智激趣,学校教育始于激发兴趣、培养志趣并发展情趣,目标指向增添智慧,提高能力。

从培养目标来看:“智”反映学校努力促进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从知识基础到认知水平,从思维能力到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落实智育目标。“趣”反映学校努力促进学生情感素质的提升,从公民道德到社会责任,从心理品质到自我调适能力,全面落实德育目标。

从教育内容来看:“智”侧重于学校设置的各门文化课程,落实课程计划,提高教学有效性,优质高效地完成各学科教学任务。“趣”侧重于学校开发的各类校本课程与课外活动,拓展课程视野,丰富儿童精神世界,鼓励个性发展,重视特长培养。

从教育方式来看:“智”强调了学校教育行动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客观、理性、务实,遵循教育规律,尊重现实基础,以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治校、治教、治学。“趣”体现了学校教育活动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生动、灵活、创新,科研兴校,特色强校,以勇敢的探索精神和开放的教育情怀引领学校科学发展。

从教师发展来看:“智”要求教师要充满智慧,体现了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更高要求,以智慧启迪智慧,教师需要有广博并且精深的知识结构应对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望。“趣”要求教师以趣激趣,用浓厚的兴趣、鲜明的志趣、高雅的情趣激发学生产生源自于精神世界内部的发展需求。

学校全面实践“智趣教育”特色办学,以此让学校更有朝气,让师生更添智慧;让学校更具美感,让员工更添和谐;让教育更富创造,让师生增添情趣的教育。培训

打造智慧阳光教师团队

宽松的环境能够愉悦身心、释放压力。学校为了陶冶教师性情,培养教师高雅的情趣,丰富服了校舍紧张、资金短缺的困难,建成了一动一静的“教师活动中心”。茶艺室、书法室、瑜伽室、舞蹈室、乒乓球室„„应有尽有,目的是让高雅情趣就这样渗透在教师生活中,学校积极打造教师的“一流阳光团队”,因为只有心中有阳光的教师,才会将阳光播撒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学校还着重从教师的培训、评价和激励三个方面来加强对教师专业的引领。

分层培训,任务驱动,专业引领。学校对教师进行分层培训,新教师以“为美好的职业生涯奠基”为基本目的,立足本校、本岗、本职,自从事教学工作的第一年起就努力进入一种研究的状态,构建“岗位研修,名师帮带,协同研训,制度管理”的新教师校本研训模式;青年骨干教师,以“向远大的教育理想启航”为基本目的,构建“定向培养,任务驱动,名师导学,目标管理”的骨干教师校本研训模式;名教师培养对象经过长期的实践考核和依据具体的评估标准选拔产生,以“向教育家的巅峰迈进”为基本目的,着力于探索名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的个性化培养方式,构建“学研结合,课题驱动,优势发展,整体提升”的名教师校本研训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名优化、专业化、特长化”的特色发展之路,坚持“引进一个教师,形成一个亮点,打造一门特色”的方针,建设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绩效评价,超越规范,追求创新。通过实施多评价主体参与的全程教师工作绩效评价,进一步优化学校管理,推动学校管理科学化、民主化进程。建立了教师成长记录档案,教师绩效评价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成果激励,超越平凡,追求卓越。学校还多种渠道筹集资金设立了学校奖教奖学专项基金,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争创荣誉,为校争光。奖学专项基金共有9大类,分为团体荣誉奖、科研成果奖、教学成果奖、竞赛辅导奖、荣誉称号奖、学历超标奖、职务晋升奖、名师成才奖和优秀学生奖。学校每年都举行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并给予教师相应的奖励。同时,学校还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区、市、省乃至全国的各种评优、竞赛活动,激励教师树立远大理想,志存高远,在提高教学艺术的崎岖道路上,勇敢地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与困难,去领略险峰的无限风光。

中山市实验小学憧憬的“智趣教育”的理想境界是——学校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是教师快乐工作的家园,是孕育梦想、追逐梦想的摇篮。在实验小学学习与生活应该是充满欢声笑语的,实验小学的每一张脸庞应该是洋溢着朝气和活力的。学生在“兴趣-成功→兴趣→更大成功→更浓厚兴趣”的螺旋式上升中感受着成长,享受着学习的快乐。让智趣充盈到每一个角落,把智趣播撒到每个人心中。让工作充满智慧,让学习富有情趣,让教师在富有智趣的工作中收获成功,让学生在富有智趣的学习中快乐成长,让学校在智趣特色中卓于一方„„中山市实验小学将带着更美好的憧憬在特色教育之路上不断探索!文化

以人为本立体布局

营造智趣教育的校园环境。学校一直努力建设书香校园、文化校园,创造乐园,为学生打造一方净土,营造一片天空。把让校园成为师生生命栖息的家园,成为师生放飞生命智慧的乐园和实现人生价值的绿洲作为不懈追求。学校一直致力于打造绿色生态校园环境,让每一个绿化带,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块石头都能彰显生命的活力和自然的美感。本着突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按照全面构建、立体布局、错落有致的总体要求,着力体现人文气息,主要在“内秀”上做文章,形成让每一处小景、每一堵墙壁都能表情达意,让花草树木赋诗,让文化设施启智的人文环境。

建设智趣教育的物质文化。在物质文化建设上,体现了人文性与科学性完美结合的无穷魅力。“英语广角”、“奇石馆”、“科学馆”、“快乐园地”的创建,电脑室、电子阅览室、图书馆、音乐、美术室、机器人室等专业教室实用化、个性化、特色化设计,无不彰显着实小追求“以人为本”、勇于创新的精神。

完善智趣教育的制度文化。学校的管理始终围绕促进人的发展来构建,包括制度建设、管理机制、管理行为,不仅体现了人性化,而且着眼于人的持续发展,把每个成员的个体智慧最大限度地加以开发与整合,形成学校的集体智慧。学校强化“以德治校”,实行法治和德治相结合,这种“德”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无为而治的境地。

构建智趣教育的精神文化。以“敢为天下先”为抓手,着力塑造学校形象,打造学校文化品牌。将充满智慧富有情趣的“文”(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教师文化、师德师风)春风化雨般地“化”入环境中,“化”入管理的细节中,“化”入师生的心田里,组成学校发展的灵魂,凸显学校的个性。

课程

形式多样 启迪心智

构建智趣教育拓展课程。学校智趣教育拓展课程的基本思路就是围绕学校开发的各类校本课程与课外活动,拓展课程视野,丰富学生精神世界,鼓励学生个性发展,重视特长培养。以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为主要形式,总体规划,科学设计校本课程和课外活动。

缤纷艺术节,异彩纷呈。学校一方面开设了包括舞蹈队、腰鼓队、民乐队、铜管乐队、手风琴等近20个课外兴趣小组,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选择,同时,为了让兴趣层次不同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学校每学年都要规划各种活动课程,举行“缤纷艺术节”。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为学生特长的展示提供了宽阔的平台;种类繁多的艺术竞赛,让学生在竞争中相互学习、学会合作,收获成长。

智趣科技节,启迪心智。学校举办了不同主题的科技节,如结合“神七”上天,举办了“飞向未来”的科技节活动,还有写科技小论文、做科技小发明、绘科学幻想画等。每一次科技节都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既是一场科技知识的竞赛,也是一次智慧的比拼。学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展台上,用自制的科技发明、科幻小说、科技绘画等作品营造出“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浓浓气氛。

阳光体育节,展示自我。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全面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体育科组的教师对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集中大课间活动作了精心的设计,坚持课堂体育教学同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的原则,人人参与,丰富师生生活,增强师生体质。把学生自主锻炼和有组织的体育、心理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安排了班级间的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跳绳比赛等一系列活动,真正实现了把健康、快乐和能力还给学生的目标。学校还号召广大师生“走进操场、走进阳光、走进大自然”,唱响“运动、健康、快乐、阳光”的旋律,用健康的体魄面对学习与工作,创造美好生活,成就灿烂人生。

特色队活动,释放潜能。学校通过开展一系列寓教于乐的少先队活动,释放学生潜能,陶冶学生情操,开启学生智慧,引领学生成长。“文明礼仪”活动——塑造学生文明行为、文化的底气和精神的意蕴。学校多次组织教师、学生、家长进行细则的制订、修改,通过征集礼仪标语、撰写礼仪征文、画出礼仪形象等活动,使文明之花盛开在校园、家庭、社区的各个角落。“快乐舞台”活动——以“展示自我,亮出风采,快乐舞台,伴我成长”为口号开展的表演活动受到了全体师生的热烈欢迎。“遨游童话世界、校园生活小品、‘祖国,你好’诗歌朗诵、祝福奥运小型文艺会演、文明礼仪小品”,让学生回味无穷。“竞选演说——即兴问答——才艺比拼——民主投票”的少先队队干部的竞选程序,让学生经历“痛并快乐着”的成长。“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体验中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智趣队活动正是通过开展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寓学于乐,寓智于乐的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开启学生智慧,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真正让德育像呼吸一样自然。●点评1 享受学习与成长的过程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山市学校优质化工程项目小学组专家

刘莉莉 当今社会,激烈的升学竞争使很多孩子过早地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一些孩子的心理扭曲了,失去了本应该属于他们的快乐童年。然而,中山市实验小学刘道康校长带领的团队让每一个孩子不仅始终保持着童趣,而且享受着奇思妙想的快乐,张扬着个性。作为一个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若不是一次次走进这所学校,我真的无法相信这里的孩子可以如此轻松地学习和乐观地生活。如果说实小风景如画的校园、书香四溢的图书馆、榕树阴下的棋苑、翰墨飘香的书法室是孩子们能够享受学习过程的基础,那么丰富多彩活动中教师智慧的引领则是孩子们享受成长的源泉。

尊重孩子的天性,在丰富体验中唤醒孩子的兴趣 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兴趣与爱好基础上的。我们知道小学是正规教育的开始,之所以一些学校的孩子会刚上学就厌学,是因为教师过于关注知识本身的传授,忽视了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扼杀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导致孩子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小提出“以趣激趣、以趣启智”,就是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自由地运用各种方式,尽可能地去采集和储存更多的信息。“使学习成为是好玩的事、学生喜欢的事情”。例如,在学校地理园,孩子们不仅可以用眼睛观察地质地貌、山川河流的差异,而且可以用手触摸感知环境的不同,用心去感受中国疆域的辽阔与蕴含的丰富等,他们还利用电脑找寻很多资料,探究在这个有限空间的资源无法感知的奥秘。此外,还建立了科学探究馆、机器人活动室等,正因为有了这些,社会与科学课的学习不再是老师一种生硬的灌输,而是一种求知欲的满足与兴趣的唤醒,在体验与探究中,孩子们从更深层次上领悟人类社会与生活。与辅助学科相比,实小的基础学科学习中更加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为此学校开设精彩语文、开心英语、创意数学等,趣味性教学活动设计让无意义的学习变成了有意义的学习,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究与建构,孩子思维得到训练。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尽管孩子的这种好奇是无意识的,甚至是短暂的,但实小老师们的因势利导让自由探究的孩子们渐渐开始有了自己专注的事情,也有了为自己的兴趣与爱好的付出。

关注孩子的不同需求,在充分展示中树立孩子的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条件。当老师只用一个评价标准衡量学生时就会让很多学生失去自信。因为学业成绩的第一永远只有一个。然而,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被关注、被赞美,希望在教师与同伴的肯定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实小构筑了让不同的孩子都能展示与分享成功的舞台。正如刘道康校长所说:“让每一位孩子都拥有一个金色童年,让每一位孩子的梦想都能在实验小学这块沃土上放飞。”学校开设了包括舞蹈队、腰鼓队、民乐队、铜管乐队、手风琴乐队、小提琴乐队、合唱队、书法班、绘画班、集邮班、陶艺班、手工制作班、版画班等20多个课外兴趣小组,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选择,同时,为了让兴趣层次不同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学校每学年都要规划各种活动类课程,例如“缤纷艺术节”、“智趣科技节”、“阳光体育节”等。实验小学的学生平均参加2-3个兴趣小组,有的甚至参加4-6个,课外的学习之所以让孩子们如此投入与专注是因为他们会从自己的表演、作品展示中获得一种他人和自我的积极肯定。为了让这种愉快的体验深深地强化孩子对自己爱好与特长的专注,学校重视每一次展示活动。

呵护孩子的情感,在师生合作交往中提升孩子的人生境界

细心呵护不是纵容和放任孩子,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爱与责任。喜欢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体验、收获知识。但是,一旦放纵,就会导致孩子为了玩而玩,所有的兴趣也会浅尝辄止。实小的智慧型教师通过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亦师亦友的对话,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强烈的学习兴趣,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学生们的体验与探究不再是凭着一时的冲动和暂时的好奇,他们以一种认真细致的态度去注意、去思考和感受认知对象,并透彻地把握它、领会它。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人必须有无数次这种从一种专心活动过渡到另 一种专心活动去的变迁,然后才有丰富的审思活动,才能随心所欲地回到每一种专心活动中去,才可以称得上是多方面的兴趣”。实小的教师团队用自身广泛的爱好和高雅的情趣熏陶和启迪着学生的同时,还以高尚的品德与完善的人格感染和鼓舞着学生健康地成长。如果说“实小主题班会”是教师走进学生心灵的一个平台,那么教师儒雅的教学风范则是对学生持久的浸润。学生在熏陶中感受着关爱,感悟着成长,学会了担当与奉献。

点评2

有特色方可成为名校

广东省中山市教育局局长

刘传沛

50多年来,中山市实验小学一直在探索中发展,“兴趣强烈,情趣高雅,品德高尚,人格完善”成为了学校的文化特质,并在实践中提炼出学校“智趣教育”的办学特色,让实小的管理之道与教学之法变得更为成熟。

尊重学生发展规律,为师生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学校成为学生回归天性、张扬个性的乐园,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这是学校的办学追求。校园的一方石、一处景、一条廊、一块碑的精雕细琢也无不彰显着学校鲜明又富有时代气息的办学理念。“英语广角”、“科技长廊”、“快乐天地”等显性文化的创建,昭示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完美结合的无穷魅力;现代化的电脑室、电子阅览室、图书馆、音乐室、美术室等专业教室都以实用化、个性化、特色化为原则,为学生量身打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人性化的课室设计、完善的硬件设施如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震撼着你的眼球;团结奋发的风貌、敢于创新的精神、执著教育的大爱如春雨般浸润着你的心灵。

陶行知先生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刘道康校长就是一位充满活力,敢于求变、求新的年轻校长。他有思想,有追求,好学习,善思考,敢创新,能努力把理论用之于学校教育实践,按他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结合学校实际绘制学校发展蓝图,在培养目标、课程改革、学校文化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符合时代精神、又具有实小特色的设想。让从实小走出去的学生,志存高远,情趣高雅,品德高尚,乐群好学,能坦然地面对挫折和坎坷,都能快乐地享受美好生活。在学校特色建设中,刘道康校长带领学校领导班子确立适合本校特点的、符合时代要求的鲜明的办学理念,并广泛宣传发动,使之成为全校师生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引领学校自我超越、特色发展。学校有追求卓越的一流团队。一所充满魅力的学校,总有一群充满活力而又不断追求卓越的人。在以刘道康校长为班长的引领和影响下,实小有一支爱生、乐教、敬业、创新的教师队伍。他们用爱心加智慧和血汗谱写了实验小灿烂而壮丽的教育之歌。著名作家刘墉说过:“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它可以使你总有一个奋斗的方向,它使你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实小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正是秉承了这一目标,让每位教师都怀揣梦想,并帮助和引领教师把这种梦想变成现实。实小为教师量身定做个人发展规划,搭建促进其发展的脚手架,不断提高教师在专业上的“含金量”。用欣赏的眼光关注着教师的成长,及时记录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家校沟通等方面的经验,观察教师的成长轨迹,总结成长经验和教学特色。让每位教师的潜能得到发挥,专业水平得到提高,教师的团队作用得到体现。试想,当每一个教师都感到自己在不断发展时,我们的孩子怎能不显示出鲜明的个性和生命的活力呢?我们的学校又怎能不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呢? 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实小的教师不仅注重教书,更注重育人;不仅注重言传,更注重身教。学校校本培训丰富多彩,既有教育理念、教育技术的培训,也有本校特色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既有学科教学、基本技能的培训,也有教育反思、安全研究的培训;既组团赴外校参观考察,也派相关人员参加各种培训班学习;既有专题讲座,也有分散学习,分组研讨。学校还定期组织骨干教师教学开放日活动和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同时,学校建立奖教奖学激励机制,把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与教师一同营造朴实、温馨的物质家园,在教师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要后,激发他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这些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学校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几年的努力中山市实验小学培养了一大批名、特、优的教师。

中山市实验小学学生彰显着个性,教师洋溢着幸福,校园充满着活力,全体师生践行着“智趣教育”的办学理念不断奋进。

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 篇6

美国教育比较强调个人的创造性。其思想渊源可以远溯到西方启蒙主义中的个人主义与平等主义,更晚近和直接的思想渊源则是杜威的教育思想。另外,美国的反智(anti—intellectualism)传统(即对知识精英的蔑视)和美国的商业传统也使其更重视创造性和快乐教育。基于此,有些美国教育者认为不应该给小孩子灌输任何东西,而是要尊重他们的想法。但是,创造的定义是对固有模式的克服与反叛。如果你连固有的模式都没有,你能反叛什么呢?落实在中小学教育上,一个中小学学生在还没有一个常规的情况下能创造什么呢?这种所谓的创造无非是他本性里边的东西的随意和廉价的流露。因此,要让中小学生有厚重的创造性,他们需要先被给予一套固有的模式与系统。

美国的教育理念比较强调学习的愉快。其实,中国古人也强调因势利导。在这些方面,中国中小学教育是有需要改革、需要借鉴美国教育的地方。但美国孩子之所以能这样轻松、快乐,难道仅仅是因为美国的教育理念先进吗?这应该还与美国人因相对富足而生活压力小不无关系。再快乐的教育,念书必然都有痛苦的成分。小孩天性都是想玩的,是不想去念书的。放任自流的话,中小学生很可能不会去学任何东西。为了让他长大后受益,我们不得不逼迫中小学生去学一些东西,其中有大量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有“喂”给学生的东西,也有让学生痛苦的地方。让学生学会该学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该死记硬背的东西还是要死记硬背,关键是需要死记硬背的是什么。就语文课来讲,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应该是中西传统中最好的东西。我们只有在对传统的东西了解以后,才能有真正的突破与创造。可我们现在中小学课本里的东西是传统文化里最好的东西吗?如果不是,那么我们中小学课本里的有些空间就被浪费掉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些反对死记硬背的学人也许是不满于死记硬背的东西,而不是死记硬背方法本身。

就近入学会产生哪些弊端

中国的小学和初中已广泛实行就近入学。中国初中实行就近入学的时间还短,其后果可能还不明显。美国的公立学校,从小学到高中,长期以来都实行就近入学。所以,我们不妨从这种方法在美国造成的后果来想一想它可能会在中国造成什么后果。

在美国,像中国小学分管片上学一样,学生上哪个公立学校取决于他家住在哪个学区。这个学区的公立学校的财政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区的家庭所交的与教育有关的税款。其结果是如果一个学区的家庭总体上相对富足,那么这个学区的学校就相对有钱。这些学校在硬件设施、教师质量、师生比例、学生的平均素质等方面,都比较穷的学区有更大的优势。这样,从小学到高中,富裕学区的学生总体上就得到了比穷学区的学生好得多的教育,其在校所学的科目、相对难度与成绩、其在大学入学考试的成绩等都要比穷学区的学生要好。当然,美国大学在选学生时,还常看个人的文章、社会活动、推荐信,等等。但在这些项目上,富裕的学生总体上都可能比穷学生做得好。这样,富裕学区的学生就更有可能上大学,或上好的大学。在美国,上不上大学、上什么样的大学是一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通过这套教育系统,上一代收入的差别就转变成下一代的能力差别,而下一代的能力差别会转变成这一代人的收入差别。由于个人能力差别导致其他不平等听起来很正当,尤其是对相信个人奋斗的美国中产阶级和美国保守主义者而言,所以,他们可以心安理得地看着穷人受穷。但问题是,美国这个名义上平等的、只以个人能力分高下的社会实质上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蜕化成以财富划分的世袭的等级社会。这个社会也许比等级社会还糟,因为它自以为是平等的而不思改变。更糟糕的是,在这个实质的等级社会里,富裕家庭的孩子一辈子生活在远离穷人的真空中,缺乏对穷人生活的真实了解和同情,这进一步造成了没什么人来改变这种实质上世袭的贫富差别。

如果笔者对美国就近入学的公共教育系统所造成的结果的认识是正确的话,那么它能告诉我们什么教训呢?以前中国小学也是就近入学的,中学也有地域限制,但是,以前中国是个经济上相对平等(或准确地说,平等地贫穷)的社会。现在,中国的贫富差别越来越大。虽然中国的学校还没有像美国那样依赖于其所在的一个小区的税收,但是住房的商品化和开发商以捆绑好学校来卖房导致了类似的结果。这样,那些好的公立小学变相地成为有钱人孩子的学校。并且,中国还不是成熟的建立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上的社会,这样,有权的人往往能保证自己的孩子上好学校,或通过权钱交易帮有钱人的孩子上好学校。这种权钱交易在美国也不是没有,但是其相对完善的制度使得这种交易的程度要轻得多。不管怎样,在中国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和不完善的民主法治的条件下,中国小学、初中的就近入学很可能带来一些弊端,使社会贫富、权力分化世袭化。

解决这个问题较为复杂,需要我们根据国情逐步加以调整。

考试是选拔人才相对来讲最公平的方法

有人会说:考试不是考查能力的一个好办法,我们应该全面地考查学生的素质。我们不妨看看美国的经验。现在,美国的大学入学并没有取消考试,学生除了要考试之外,还要证明自己能力全面,并有好的推荐信,证明自己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有趣的是,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美国的精英大学只用考试来选拔人才。因为教育机会不平等,所以这些精英大学的学生往往是纯白种的美国精英的后代。在20世纪20年代,犹太人不断渗入到哈佛等精英大学,这是这些大学所不愿见到的。在美国20世纪早期,政界、商界的精英多属于纯白种人,学校招这种出身的学生,这种学生日后在商界或政界有了不俗的成绩,就会对学校有丰厚的回报。这些学校希望限制没有深厚背景的犹太人人学,但他们又不想违背美国平等和个人主义的意识形态。于是,哈佛大学想出了一个很“天才”的办法:打着全面考查学生素质的旗号,要求学生不但要提交考试成绩,还要在课外活动等方面表现出色,并得到值得信赖的人的推荐。这样,哈佛大学成功地遏制了犹太学生的增长势头。其他常春藤学校也因此争相效仿,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了它们“血脉”的纯净。

但是,犹太人还是想削尖了脑袋钻进哈佛大学等名校。为了适应这种教育改革,他们从中学时就开始准备哈佛等校所要求的各种硬性条件,比如参加“正确”的运动项目。到了50年代之后,犹太人还是成了哈佛这样的名校的主导力量之一。近几十年来,在重视教育方面与犹太人非常类似的、也开始富足起来的东亚人,包括中国人在内,逐渐替代了犹太人,成为美国精英学校迅速上升的少数群体。

一般来讲,美国社会整体比较富裕。即使美国人不上最好的大学,他们

也能过上一个体面的生活。所以他们没有中国人那么大的压力,选择上也能承受多元化。但这是社会因素导致的,并不是教育本身直接造成的。可是,这只意味着美国人不像中国人那么削尖了脑袋往上爬。虽然可能有程度上的差别,但是现在美国家长,尤其是在大城市里亲身体验到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的人,对孩子受教育的重视与“应试教育”下的中国人还是有一比的。从幼儿园教育开始,他们就积极地为孩子作准备,让孩子参加“正确的”即好大学所看重的各类活动,以迎合哈佛、耶鲁等名校的需要。但是,只有中产阶级、甚至是中上产阶级才能真正承受这些负担。这种状况,与上述美国式就近入学的制度一起,导致了好学校总体上被相对富裕家庭的孩子所占据。

从美国的经验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教训呢?第一,美国学生的轻松与多元选择的部分原因并不是强调“应试教育”还是强调素质教育的直接结果,而是美国社会相对富足的经济状况所致。第二,全面考查学生素质听起来很好,但美国全面考查学生素质的起源是为了变相维护少数人的利益。试想,如果在中国现有的法治条件下,不用相对明确的考试,而用比较模糊的全面素质考查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考查学生素质可能会成为变相考查他们的家庭的权钱背景的工具。

所以,虽然用考试来选拔人才明显是不完美的方法,但是,在我们现在的条件下还没有比考试更完美和更公平的方法。用考试来决定学生去什么学校至少能保证相对的公平。考试让向上奋斗成为可能,社会底层的如农民的孩子更有机会通过考试上大学。即使我们想采用美国的办法并能保证权钱不扭曲这套制度,实行这套制度的代价也是很高的。美国每个大学都有庞大的招生部门安排学生来访、阅读学生材料、组织学校的教师参与面试。美国比中国富裕很多,每个学校才有可能承担这个任务,哪怕是表面上的公平性也需要有相对完善的法治作保证。所以,即使把我对美国这套系统的批评放在一边,我们也还不能认为中国有充足的条件来实行这套制度。所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方式在当今中国是最公平的选择。

当然,这个说法并不等于说我国当今的考试制度不需要改革。一般来讲,我们考试制度需要改革的是考什么和怎么考。考的东西应尽量是学生应该和需要掌握的,而考试的设计应尽量反映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我们应该尽量不让考试退化成一个与其他知识和能力无关的技能。当然,我们只能尽量做到这一点,而不可能彻底消除上述弊病,因为考试作为一种选拔制度总是有其内在的缺陷的。避免考试弊端的另一个重要的东西是我们要通过一些办法,尽可能保证初级教育的平等。

另外,在考试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有更灵活的措施。我们一直都有特长生加分的制度,这个特长生也可以包括那些极度“偏科”但确实在其所偏科目上有前途的学生。还有,我们的高考是以学生在考试那几天的表现来决定学生几乎是一生的前途,而美国的大学主要参考性考试SAT是有不同的考试时间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更公平的办法:比如高三下学期安排几次考试时间。学生可以考两次或三次,并可以选择去掉一次成绩,以剩下的成绩作为他们报考大学的成绩。当然,这样的成本会很高。但是,高考很重要,因此多些花费也是正当的。至少,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成绩以后再来报志愿。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有很多。无论如何,在现有条件下,以考试为主的制度仍是选拔人才的最好的办法。

另外,有人反对所谓“应试教育”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基于考试与一个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无关这种说法,这是在一种意识形态主导下的想当然的结果。它不但偏颇,并且还缺乏经验证据。就教育本身而言,经常性的考试不仅是评价、反馈的手段,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在美国已有学者作过一些研究,其结果支持了高分高能的观点。当然,这些研究都有其局限,我们也希望社会学家、认知科学家等能作更多的经验研究。并且,通过高考,我们在考查了学生对某一套确定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同时,也考查了对学生将来发展至关重要的素质。这也许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恢复高考以来,所考的东西并不都是值得考、值得学的东西,但是考出来的学生还是不错的。我们有时会有中国学生高分低能的印象,但这也许恰恰是因为我们认定高分会高能,所以偶尔出了一些高分低能的人就会给我们留下过于深刻的印象,扭曲了我们对分数与能力之间联系的看法。

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 篇7

2010年10月18日, 由教育部和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联合实施的2010年“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影子培训班开班仪式在天津师范大学举行。该项目是“中国移动蓝色梦想教育捐助提升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计划用2009年至2011年三年时间为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校培养33000多名推进学校改革创新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带头人, 参与项目的西部省份将派遣中小学校长到东部教育发达地区设立的实践基地学校担任"影子校长", 学习借鉴先进学校的管理经验。在2009年项目取得巨大成功的基础上, 2010年的培训持续10天, 期间天津市教委、天津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安排34名西部中小学校长在全市6所实践基地学校参加“影子培训”。参训校长与专家校长形成“如影随形” (贴身) 的近距离接触, 按照研修目标和工作方案, 在真实的现场环境中细致观察专家校长的领导、管理行为以及学校的主要工作。 (消息来源:新华网) ★

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 篇8

一、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现状

随着中国对教育的不断重视, 中国农村近年来在教育方面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农村小学基础教育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 但因中国领域过大、农村数量较多等因素致使农村小学教育仍存在一定问题, 其困境如下:

( 一) 农村小学设施建设及教学资源短缺

农村小学是为农村孩子们学习提供学习环境和教学资源的地方, 但因农村经济相对落后, 地处相对偏僻, 农村小学的教学资源缺失严重, 许多的教材尚未齐全, 学生上课所需要准备的物资也存在一定的空缺, 尤为农村小学必不可少的体育、音乐及美术等的设施设备。譬如在农村小学, 因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导致农村小学学校的体育场地狭窄, 学生活动范围小, 体育器材数量少、品种单一、质量较差, 甚至于活动设施不配套[1], 故使农村小学生的体育、音乐、美术等科目未能得到相应发展。此外, 农村小学生在图书馆看书的实现可能性较小, 因在农村图书馆的书籍数量贫乏, 或部分农村小学因资金或场地问题无法建设图书馆, 使农村小学生在缺少部分图书情况下得到的知识较其他非农村学生少。

( 二)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及知识水平偏低

农村小学教师作为农村基础教育主体之一, 为学生传授小学基础知识, 扮演着为农村提供智力和人才的不可缺少的角色, 肩负着提高农民素质的艰苦使命, 是以其重要性不可小觑, 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水平却仍值得商榷。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素质水平及专业知识在中国规定的小学教师标准中并未达到其应有的标准, 同时其相应的能力与知识储备相对不足, 普遍缺乏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思维创新, 在教学上较为呆板。其次, 因农村地处偏僻、教师获益颇少导致教师流动性较大, 部分农村教师存在兼职或短期代课现象。此外, 农村小学教师易因忙碌无法兼顾学生安全、心理健康等问题。正如李洪修所说: “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职称和社会福利都较低, 这加剧了农村教师师资的缺乏, 而在农村的教师普遍素质偏低和非标准化的学校使农村教师负担过重也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和专业化水平。”[2]

( 三) 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农村本身是中国发展的薄弱环节之一, 其发展进度及改革难度一直考验着中国共产党对其实施的方针政策, 其中农村经费投入是中国发展农村的重要基础, 是推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前提条件。江西省领导曾提出: “要以对人民群众身后的感情抓好农村教育, 用更大的经历、更多的财力优先发展农村的教育。”由此可见农村教育发展必须依赖财力物力的投入,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 在农村基础教育中, 农村小学基础教育所需的经费远大于政府所给予的, 致使农村教育存在经费投入不足的状况, 导致农村小学设施建设与教学资源未能得到较好改进及其设施设备未能在数量上增加, 农村小学教师数量也因工资不足、农村条件过差而锐减。

二、“民工潮”下的农村小学基础教育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许多农村青壮年涌入城镇经商、打工, 因工作原因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农村。在农村的学生中, 一般情况下的抚养人分为: (1) 父母其中一人留在家中抚养 (2) 留儿女一人在农村或寄宿在校 (3) 由祖辈抚养儿女 (4) 由亲属近亲抚养儿女。在这些情况下, 孩子缺失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致使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并且在没有父母监管下, 孩子可能会因缺乏正确的引导而出现打架辍学的现象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3]。在 “民工潮下”小学基础教育易受学生家庭因素影响, 致使学生在小学阶段易出现心理、学习等方面的问题, 无法得到家长的配合使农村小学基础教育发展的进度受到阻碍, 不利于中国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发展。

三、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对策

中国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现状如 “任重而道远”一词: 责任重大道路很远, 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故针对农村小学基础教育需 “对症下药”。对此, 本文将给予相应对策以期形成相关理论协助相关教育部门改变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现状。

( 一) 加大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

农村教育问题是中国教育的中心关注点之一, 其中小学教育作为农村教育的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更需得到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的重视与关注。因政府对农村小学基础教育财政投入并不满足农村教育其实际所需费用, 使农村小学教育的教学资源和设施建设匮乏, 教师素质及知识水平无法得到提升。故实现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必须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改善农村教育资源, 健全和保障农村教师工作条件和待遇, 为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4]。

( 二) 提高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农村教育的关键点之一, 发展好促进好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才能使农村小学基础教育得到更好的进步空间。故为了更好发展农村小学基础教育, 中国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应鼓励毕业生下乡深入农村教书并提供相应的福利和支持; 对于农村小学教师应给予一定政策机制上的鼓励, 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工资待遇, 同时确保农村小学教师工资的按时发放; 在农村小学设置多个科目的教师并增添相应的审美素质、身体素质等教育, 使农村小学基础教育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为农村小学教师减轻工作负担, 同时给予农村教师适当时间学习其相关的专业知识以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能力, 从而提高农村小学基础教育教师师资力量, 巩固其教师队伍建设。

( 三) “民工潮”下更好地促进农村小学基础教育

在 “民工潮”下, 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大多程度不高, 因此, 作为中国政府和教育工作者, 必须尽力帮助农村小学生进行疏导心理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和疑惑。其中, 农村小学教师需发挥其重要辅助作用, 使农村小学生即使在无父母照料情况下也能在学校与教师指引和教育下走向独立自主、身心健康发展。

对于 “民工潮”下的父母, 作为学校应多帮助家长, 为家长提供相关教育方法, 同时家长应多与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 即使距离再远也应给予孩子精神上的鼓励, 在有意义的日子应回农村看一看孩子, 不让孩子因无父母的陪伴而自暴自弃甚至走上歧途; 此外, 校方应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让他们了解小学基础教育在儿女成长中的重要性, 及他们的教育观念在儿女成长中占有重要地位。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其许多行为习惯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生活习性和个性特征, 故父母应明确自己对子女的责任意识, 不要因追求物质化生活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

四、结论

因众多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与环境条件的先天不足致使小学教育的发展仍然是一条艰巨的道路: 教育经费的投入仍相对不足,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不适应, 教师继续教育机制尚待完善, 农村小学的硬件水平偏低, 内部管理机制体制相对落后等[6], 将影响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发展, 影响我国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发展, 及影响我国小学基础教育的前进道路, 故政府相关部门应结合农村的具体情况分析和了解, 改善及促进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发展, 促进中华民族共和国的现代化建设。

以上是针对目前中国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一些针对性建议, 由于笔者理论知识及水平有限, 研究深度不够, 许多方面存在不足与欠缺, 如有不妥之处, 恳请专家指点。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中国城市与农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了一定的进步, 然而中国农村的发展仍未达到中国政府的预定目标, 尤为教育方面。而只有农村的教育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中国才能真正进步, 其中农村小学基础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故本文针对中国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 为中国农村小学的设施、教师、经费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为国家提出浅薄之见, 以期促进中国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基础教育

参考文献

[1]郑胜利.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资源现状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004.

[2]李洪修.基础教育改革研究[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3.

[3]王建明, 王炎斌.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4]李洪修.基础教育改革研究[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3.

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 篇9

有些中国人现在除了让自己的儿女好好读书,考上一个好的大学之外,自己是坚决不读书的,也是坚决不买书的。老师常叮嘱学生的一句话是:回去把作业做好;家长常责问孩子的一句话是:作业做好了吗?几乎从来就没有人问:今天看了什么书?

中国各地中小城镇最繁荣的娱乐场所就是麻将馆和网吧了。一个万多人的小镇,有几十个麻将馆五六家网吧是常事。几乎所有宾馆、酒店的每个房间都配备了全自动麻将机,90%以上的城乡居民家里都有麻将桌,不论是官员还是普通老百姓都沉迷于打麻将之中。由于受父母的熏陶,有些几岁的孩子都会打麻将。来参与打麻将的有农民、生意人、退休老干部,教师、医生、国家公务员等,甚至很多教师趁中午休息也要玩两把,自诩“经济半小时”。在网上和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读书的,真是少之又少。

……

一位主管地方宣传工作的官员说:除了看看司法杂志上的案例,我很多年都没有读过一本书了。我的工作,只要读读地方报纸的头题就行了,只要开会时听听文件就行了。

一位高中语文老师说:除了教案和教科书,我6年没有读过其他一本书,读的最多的是电视报,那上边有电视剧播出的时间。你读书多了,并不一定会教书。

一个在深圳打工的大学生说:人家台湾老板就是计件工资,你装几个线路板给你发几个的钱,初中毕业的比咱装的还快呢?你说咱这四年六万块书钱学费不是白掏了。现在回到寝室倒头就睡,谁还顾上读书呢?

一个地方能人说:你看胡润富豪榜没有,前几名都是没有读过几天书的。你看省里十大富豪没有,一般都是初中没有毕业的。读书费眼睛,很早就弄个视力下降,还要花钱治。你看那些大老板,几个是戴眼镜的,人家读书少,不费眼睛啊。就凭保护自己眼睛的角度,不要再读书了。

……

大搞“应试教育”,许多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课外书,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权利就这样被剥夺了;同理,整天去死教死考死练死评的一线教师也是没有什么时间和精力去读书的。不仅不广读博览,甚至连一本学科教学的专业研究刊物都不订。据统计,全国有14000万中小学教师,有教学研究刊物也不过200种,而很多教学研究刊物每年发行量竟不足万册,有不少每年发行量竟只有几千册。

不管有多少环境因素成为不读书的理由,教师都不能选择放弃读书。有专家说,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终身学习是提高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竞争力的不二法门,而阅读又是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国人这样低的阅读量,这样低的文化素养,能让中国可持续发展吗?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吗?再者,解决中国人素质低的问题要靠教育,教育的健康发展要靠教师的整体素质,而教师的整体素质地提升要靠多读书和读好书。过去有人讲,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哪里够,应该是要有一湖水,而且还得是与时俱进的活水。

为了自身的专业发展,将来不至于丢了饭碗,教师也应该多读书。因为,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这一辈子是不可缺乏职业道德、历史文化和教育法律法规的知识;教育教学、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的基本知识的以及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的知识;是必须要具备教育理念、科学文化素养以及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和信息处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等能力的。当然,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德育、中学课程、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等方面的基本素养就更需要具备了。同时,这些知识、能力和素养又不能一劳永逸、坐吃山空,还要不断地更新和进步。可见,就是为了自己不至于被时代甩下,被学生厌烦,保住自己的饭碗,教师也该不断地读书、学习和提高。

看下面真实的材料,每位读者都会品味出一些有益的滋味。

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而以色列的犹太人更甚,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犹太人人均每年读书达68本之多。因而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民族,就连犹太人的乞丐也是离不开书的,即使在乞讨,他们的身边总会带着每天必读的书,更别说衣食无忧的人了。在犹太人眼里,爱好读书看报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美德。在以色列书刊价格非常昂贵,每本书的售价在20美元以上,每份报纸也在6美元以上,但普通以色列人对购买图书和订阅报刊都十分慷慨。这个仅有500万人口的国家,持有借书证的就有100多万人,是全世界人均拥有图书最多的国家。

匈牙利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足中国的百分之一,但却拥有近两万家图书馆,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而中国平均45.9万人才拥有一所图书馆。匈牙利平均每人每年购书20本,比同地区的西欧人要多得多,而中国上世纪90年代统计,平均每人每年购书只有5本,现在还在下降。匈牙利也是世界上读书风气最浓的国家,常年读书的人数达500万以上,占人口的1/4还多。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一个崇尚读书学习的国家,当然会得到丰厚的回报。以色列人口少,但人才济济。建国时间虽短,但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8个,而诺贝尔获奖者中犹太血统的人占18.5%。以色列环境恶劣,国土大部分是沙漠,像巴勒斯坦等阿拉伯国家的粮食不够吃,还要以石油换食品,而以色列却把自己的国土变成了绿洲,而且生产的粮食不但自己吃不完,还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其他国家。他们凭着聪明和智慧,创造出惊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而匈牙利,诺贝尔奖得主就有14位,涉及物理、化学、医学、经济、文学、和平等众多领域,若按人口比例计算,匈牙利是当之无愧的“诺奖大国”。他们的发明也非常多,可谓数不胜数,既有火柴、圆珠笔这样的小物件,也有电话交换器、变压器、汽化器、电视显像管这样的尖端产品。据说,上世纪80年代是匈牙利人发明的黄金时代,平均每年的发明专利都在400件以上,堪称是名副其实的“发明大国”。一个区区小国,因爱读书而获得智慧和力量,靠着智慧和力量,将自己变成了让人不得不服的“大国”。(据人人网资料《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整理)

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 篇10

共同谋划深入课堂科研讲座誓师大会一年级整体课改夏令营曹玉兰, 1941年生, 中学高级教师。在马塘小学工作近40年, 担任校领导30多年。1998年被如东县教育局任命为马塘小学名誉校长。曾任江苏省第七届、八届人大代表, 全国小学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江苏省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南通市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获市级以上奖励60多次, 曾获江苏省特级教师、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劳动模范、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省文明标兵称号, 1995年获南通市首届人民科教奖励基金 (一万元) , 曾连续三轮被评为如东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先后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等报刊上发表文章200多篇, 编著出版《走上科学管理之路》《学校管理经验谈》两本学校管理专著。主持多项市级以上实验课题, 两次获省教育科研成果奖, 两次获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多次出席全国学术研讨会, 应邀到全国20多个省 (区、市) 讲学, 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教师报》《小学校长》《江苏教育》《中小学管理》等10多种报刊曾报道其先进事迹, 简介收录于《中国特级教师》《中国当代教育名人辞典》。设立曹玉兰教育科研奖励基金

滅縫与原国家副总督学王文湛和曹玉兰校长合影课题论证课题成果获中期评比-等奖江苏省著名小学特色办学展示活动马小现场会特色小学经验介绍曹爱东, 1971年生, 大学本科学历,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马塘小学校长8年, 现任如东县实验小学校长。中国西部教育顾问, 中国教育学会会员,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全国县区义务教育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先后荣获全国科研型校长、全国科研型教师、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江苏省十佳少先队辅导员、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如东县名校长、如东县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6次获省市优课评比、教学基本功赛一等奖, 先后主持5项省级课题研究, 发表论文110余篇, 论文获奖60次, 主编著作5部, 先后赴深圳、沈阳、南京等地讲学40多场。校本课程经验介绍校本课程得到专家肯定^0Jl p·Li·画, 1TOW麵y年会发言主办年会致辞新加坡来宾赠送礼品

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 篇11

有些中国人现在除了让自己的儿女好好读书,考上一个好的大学之外,自己是坚决不读书的,也是坚决不买书的。老师常叮嘱学生的一句话是:回去把作业做好;家长常责问孩子的一句话是:作业做好了吗?几乎从来就没有人问:今天看了什么书?

中国各地中小城镇最繁荣的娱乐场所就是麻将馆和网吧了。一个万多人的小镇,有几十个麻将馆五六家网吧是常事。几乎所有宾馆、酒店的每个房间都配备了全自动麻将机,90%以上的城乡居民家里都有麻将桌,不论是官员还是普通老百姓都沉迷于打麻将之中。由于受父母的熏陶,有些几岁的孩子都会打麻将。来参与打麻将的有农民、生意人、退休老干部,教师、医生、国家公务员等,甚至很多教师趁中午休息也要玩两把,自诩“经济半小时”。在网上和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读书的,真是少之又少。

……

一位主管地方宣传工作的官员说:除了看看司法杂志上的案例,我很多年都没有读过一本书了。我的工作,只要读读地方报纸的头题就行了,只要开会时听听文件就行了。

一位高中语文老师说:除了教案和教科书,我6年没有读过其他一本书,读的最多的是电视报,那上边有电视剧播出的时间。你读书多了,并不一定会教书。

一个在深圳打工的大学生说:人家台湾老板就是计件工资,你装几个线路板给你发几个的钱,初中毕业的比咱装的还快呢?你说咱这四年六万块书钱学费不是白掏了。现在回到寝室倒头就睡,谁还顾上读书呢?

一个地方能人说:你看胡润富豪榜没有,前几名都是没有读过几天书的。你看省里十大富豪没有,一般都是初中没有毕业的。读书费眼睛,很早就弄个视力下降,还要花钱治。你看那些大老板,几个是戴眼镜的,人家读书少,不费眼睛啊。就凭保护自己眼睛的角度,不要再读书了。

……

大搞“应试教育”,许多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课外书,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权利就这样被剥夺了;同理,整天去死教死考死练死评的一线教师也是没有什么时间和精力去读书的。不仅不广读博览,甚至连一本学科教学的专业研究刊物都不订。据统计,全国有14000万中小学教师,有教学研究刊物也不过200种,而很多教学研究刊物每年发行量竟不足万册,有不少每年发行量竟只有几千册。

不管有多少环境因素成为不读书的理由,教师都不能选择放弃读书。有专家说,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终身学习是提高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竞争力的不二法门,而阅读又是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国人这样低的阅读量,这样低的文化素养,能让中国可持续发展吗?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吗?再者,解决中国人素质低的问题要靠教育,教育的健康发展要靠教师的整体素质,而教师的整体素质地提升要靠多读书和读好书。过去有人讲,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哪里够,应该是要有一湖水,而且还得是与时俱进的活水。

为了自身的专业发展,将来不至于丢了饭碗,教师也应该多读书。因为,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这一辈子是不可缺乏职业道德、历史文化和教育法律法规的知识;教育教学、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的基本知识的以及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的知识;是必须要具备教育理念、科学文化素养以及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和信息处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等能力的。当然,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德育、中学课程、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等方面的基本素养就更需要具备了。同时,这些知识、能力和素养又不能一劳永逸、坐吃山空,还要不断地更新和进步。可见,就是为了自己不至于被时代甩下,被学生厌烦,保住自己的饭碗,教师也该不断地读书、学习和提高。

看下面真实的材料,每位读者都会品味出一些有益的滋味。

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而以色列的犹太人更甚,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犹太人人均每年读书达68本之多。因而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民族,就连犹太人的乞丐也是离不开书的,即使在乞讨,他们的身边总会带着每天必读的书,更别说衣食无忧的人了。在犹太人眼里,爱好读书看报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美德。在以色列书刊价格非常昂贵,每本书的售价在20美元以上,每份报纸也在6美元以上,但普通以色列人对购买图书和订阅报刊都十分慷慨。这个仅有500万人口的国家,持有借书证的就有100多万人,是全世界人均拥有图书最多的国家。

匈牙利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足中国的百分之一,但却拥有近两万家图书馆,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而中国平均45.9万人才拥有一所图书馆。匈牙利平均每人每年购书20本,比同地区的西欧人要多得多,而中国上世纪90年代统计,平均每人每年购书只有5本,现在还在下降。匈牙利也是世界上读书风气最浓的国家,常年读书的人数达500万以上,占人口的1/4还多。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一个崇尚读书学习的国家,当然会得到丰厚的回报。以色列人口少,但人才济济。建国时间虽短,但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8个,而诺贝尔获奖者中犹太血统的人占18.5%。以色列环境恶劣,国土大部分是沙漠,像巴勒斯坦等阿拉伯国家的粮食不够吃,还要以石油换食品,而以色列却把自己的国土变成了绿洲,而且生产的粮食不但自己吃不完,还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其他国家。他们凭着聪明和智慧,创造出惊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而匈牙利,诺贝尔奖得主就有14位,涉及物理、化学、医学、经济、文学、和平等众多领域,若按人口比例计算,匈牙利是当之无愧的“诺奖大国”。他们的发明也非常多,可谓数不胜数,既有火柴、圆珠笔这样的小物件,也有电话交换器、变压器、汽化器、电视显像管这样的尖端产品。据说,上世纪80年代是匈牙利人发明的黄金时代,平均每年的发明专利都在400件以上,堪称是名副其实的“发明大国”。一个区区小国,因爱读书而获得智慧和力量,靠着智慧和力量,将自己变成了让人不得不服的“大国”。(据人人网资料《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整理)

一个重视阅读的民族是有前途的。一个教师读书的民族同样才是有希望的。

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 篇12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是我国文化的精髓。目前, 我国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由于教学方式等的影响, 教学效果不佳, 必须要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我国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将中国传统文化继续传承并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主要内容

1. 德育。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以儒家思想教育为主, 德育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观念。我国传统文学著作 《大学》中对德育就有介绍:“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说“大学”教育人的主要目的在于弘扬人性崇高的品德, 自身的品德养成之后要使所有人都能够祛除恶习成为全新的人, 并且不断完善自我, 静止不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当政者或者领导者必须具备较好的思想品德, 对其他人要宽容, 以德服人, 以德治人。孔子曰: “政者, 正也, 子帅以正, 孰敢不正?”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1]。”意思说, 当政者如果自己的品德好, 其他人的品德也必然好。具有高尚品德的领导者所发布的指令, 不需要强制命令别人也会遵守, 反之, 如果当政者自身品德不佳, 则没有人会从心理服从; 第二, 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要进行道德教化, 必要时可以采用刑法予以辅佐。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儒家思想认为, 单纯的刑法只能够让百姓在行为上做到不犯罪, 其心理并没变化, 因此应该对百姓进行道德教化, 让百姓能过明白犯罪可耻的道理。礼教相对刑罚更加有效。

2. 爱国。爱国主义思想一直是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主要内涵之一, 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 爱国主义思想贯穿始终。唐朝诗人杜甫曾说过: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也写出千古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三国曹植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2]。”这些中国文化传统无不显示出 “爱国”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 正是由于 “爱国主义”思想的支撑作用, 中国才能够在一战和二战期间与外来侵略主义者作殊死抗争, 获取现在的独立统一局面。

3. 民族团结。民族团结的思想是由于我国的民族特性所决定的, 我国幅员辽阔, 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潮流中, 我国各民族始终处于分散的状态, 尤其在战争期间, 各诸侯分裂割据现象严重, 使得我国纷纷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只要各民族相互团结, 才能够维持社会稳定, 才能够统一战线, 共同御敌。只有团结的民族才能够增强我国的凝聚力和综合国力, 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

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 传统文化教育与实践相分离。在我国的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 教师会为学生讲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例如德育、爱国思想等, 但是目前我国的中小学生在实际行为中并没有表现出应该有的思想品德素质。这是由于在我国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教师教学并没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对学生的实践行为缺乏引导性, 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理论知识, 但是不能应用于实践。

2. 教学方法不当。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填鸭式教学为主, 教师占据课堂主体, 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这样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 上课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产生了错误的理解。

3. 应试教育的限制。中小学教师为了应付应试教育, 对学生的关注点有所偏差。应试教育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不是学习过程和学生的自身成长, 教师为了响应应试教育的要求, 在实际的教学中则侧重于使学生对于书本的理论知识进行死记硬背, 忽略学生内化知识的程度和思想政治品德的提高, 不利于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探析

1.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成为爱国主义者和祖国未来的接班人, 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内在成长。校园占据着学生的主要生活地点, 营造良好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对于促进学生内在品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3]。例如, 在校园或者教室的墙壁上粘贴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海报、名人名言、故事寓言等等, 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自我修养, 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2. 改良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促进学生的成长, 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内在的道德品质为前提实施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的吸引力, 采用多媒体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多采用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 使学生认识到“知”与 “行”的统一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着些许问题, 使得中小学生只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知识而不知其教育含义, 在行为上有所欠缺。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要求教师必须改良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并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促进学生 “知”与 “行”的统一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健.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中国报业, 2013, 14:14-16.

[2]郑轶.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途径探析[J].文学界 (理论版) , 2012, 10:356-357.

上一篇: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下一篇:信息化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