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国画课堂教学

2024-06-16

小学中国画课堂教学(精选12篇)

小学中国画课堂教学 篇1

小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 以及传统教学模式长期的影响, 学为主要教学模式小学国画教学还是, 这样一来学以临摹范画

生天生的美术表现潜能和创新

国传统教学模式能力会被扼杀, 故改变现有的是当务之急。因画笪此在国画教学中临统的教学方法的, 基础上应在继, 努力承传教沧市南一地去探索、拓宽教学内容新的教学方法。, 促进

伞发散思维

学如在教学《熊猫》一课时, 边境完

全首先是让学生观看熊猫的图片

探小学故事等或让学生, 在学生认识了熊猫的讲述一些有关熊猫的析萍再让学生分析熊猫的生活习李外形后讨论一下用墨的处理。

性, 或者播放有关熊猫的动画片等, 最后把自己想要表现的

形象以及熊猫生活的环境作进一步的练习, 并且完成一幅作品, 这样学生有一个自由发挥的平台, 有了创作的空间, 促进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改变教学模式, 提高绘画兴趣

传统的教学中是以教师传授技法为主, 重视画面的构图, 每位学生在已有的模式下进行临摹, 学生最终只能成为画匠。学生间的交流较少, 缺少互相比较共同进步的机会。如在教学《猴子》一课时, 让学生观看猴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录像, 分析猴子的结构特点后再对用墨做相应的要求, 通过示范, 学生对猴子的画法了解了, 再让学生分析自己如何来完成一幅有趣的作品, 通过练习, 最后要求全班同学在一张长卷上共同完成一幅画。这时学生的自主性不仅得到发挥, 而且同学间的协作精神也得到培养。通过共同作画, 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取长补短, 学生的绘画水平日益得到提高, 同时绘画兴趣也越来越高。

三、多种表现手法, 培养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言:“世界上人人是创造之人, 时时是创造之时, 处处是创造之地。”康德言:“人是借助令人惊异的能力———想象力创造文化的生物。”培养创新意识, 首先需要以下几个条件:

1. 创设一种宽松的教学气氛, 使学生充分开展

创造认知活动, 产生乐于创造要求。

2. 民主、亲密、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 是进行创造教学、培养儿童创造性的前提。

3. 在创造教学的内容安排上, 必须具备准确的

有利于产生联想的指导理论和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充分活动。结合国画中的表现手法, 进行创作。采用国画中的各种表现方法:如:揉纸法, 作画前先将纸揉成一团, 然后轻轻展开, 使皱纸平整后才能作画, 也可有部分利用揉皱, 用这种方法画出来有一种肌理效果, 如画树干等。另外, 没骨法、填色法、点染法、晕色法、平涂法、擦染法、洒落法、拓印法、加剂法等等, 这样使学生能利用各种表现手法对心中的事物进行描绘, 使之能获得成功, 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 如, 学生之间或师生间共同讨论如何完成一幅画, 在教授《公鸡》一课, 在展现了公鸡以后, 背景的处理可让学生各抒己见, 进行讨论, 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 这样学生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作品。通过表现手法,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贴近生活实际, 激发创造思维

传统的国画教学内容不外乎将山水、人物、花鸟以传统的单墨来表现, 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 贴近他们的生活。如描绘“我的父母”、“窗前”、“校园”等, 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 所以画起来比较容易, 同时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得到培养, 学生在进行绘画时经常考虑到如何用笔、用墨和用色, 这对学生绘画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1. 故事引入, 激发兴趣

当学生刚进入课堂, 教师进行教学时, 由于学生对水墨画十分生疏。若以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 机械地临摹教师的范画, 学生易产生厌烦情绪, 从而讨厌画画, 使他们失去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先让学生听一则有趣的故事, 即:“吴大帝孙权, 让曹不兴画屏风, 曹误落笔为素, 因就作蝇, 既进, 权以生蝇, 举手弹之。”以此来激发兴趣, 然后在纸上点上一点墨, 让学生想可以画些什么? (如蝌蚪、甲虫等) 再进行更多的示范, 随即让学生来尝试。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 学生也乐意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进行绘画, 从学生的作业中可看到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也让学生体会到水墨画的独特所在。

2. 用“玩”来训练绘画的技法

玩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 他们生性好动, 敢于去画, 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特点, 巧妙地进行利用, 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绘画技能。如, 画“瓶花”利用破墨的方式进行教学, 先用浓墨 (或色) 画各种不同的线描的画, 然后用淡墨或水 (色) , 点在画的中间, 利用水的张力, 以及宣纸的特性, 使画产生了漂亮的肌理效果, 由于水分的多少或时间的长短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学生对这种效果, 表现得非常兴奋, 在这个玩的过程中, 让学生感受水分的多少对画面效果产生的作用。再如, 利用写字的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锻炼侧、逆、顿锋的应用以及对色彩知识的掌握。即, 让学生用平时写字的方法在宣纸上用墨写上字, 可以把字拆开、叠加、拼合等方法进行书写, 写时也可用各种运笔方法, 然后在不同的空间填上颜色。通过训练让学生对各种用笔、色彩间的关系、疏密关系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 学生的主动性很强,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发挥的余地。这也是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要求, 不是惯常的“抓两头, 带中间”的所谓“正态分布”式的教育, 而是让每个受教育的学生都能获得“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或“跳一跳, 吃苹果”的润泽和成长的完善化教育。

3. 名人名画, 拓宽知识面

国画发展的历史悠久, 名人辈出, 名人轶事也多, 这对提高学生的知识面, 领略国画艺术的魅力有着很大的作用, 如:“吴带当风, 曹衣出水”、“吴道了一日之间绘成嘉陵江300余里的壁画, 而李思训几月足不出户”、“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等故事, 让学生感受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 以及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和笔墨的巧妙之处,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让他们感受到学国画的乐趣。

4. 利用范例, 提高表现力

观察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他们往往看得少, 对事物极其生疏, 如在画“老虎头”这一课, 教师对老虎的各个结构分析清楚, 然后让学生感受分析不同情况下老虎的各种神态, 再让学生进行创作, 这时学生表现出来的老虎各不相同, 这说明他们是用自己的感受来进行创作的。每个学生有着自己的理解, 他们能够用笔墨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感受, 利用各种不同的范例做比较, 让学生选择自己较满意的作品, 从而传授构图等知识, 让学生较容易地接受绘画的基本知识。

5. 内容选择, 力求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来临摹梅、兰、竹、菊等花卉、山水、鱼虫等, 一节课是临摹为主, 而学生自己主观意念受到限制, 只能根据教师的要求做着机械的练习, 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多元化的内容供学生选择, 这样既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 也为学生的自由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如画“脸谱”, 我让学生先看几十种不同的京剧脸谱和其他不同形式的脸谱, 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进行绘画,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创作出来的作品都十分新颖和独特。再如画“猴子”, 先讲清猴子的结构, 教师进行示范, 强调用笔的方法, 然后让学生模仿猴子的各种动作表演, 再讲述有关猴子的有趣的事情, 可观看录像让学生对猴子有更深的了解, 之后再让学生进行创作, 这样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到了知识, 也表现了自己的长处, 每个学生都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6. 深入生活, 拓展表现能力

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 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学生长大了, 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 并将之运用于生活和工作中, 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完成。所在儿童水墨画教学中, 扩展学生表现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传统的教学不外乎临摹、写生、创作三体合一, 这是历代画家用实践证明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内容也是常规的花鸟、山水等, 而有相当数量的儿童国画班, 也施行“依样画葫芦”的教学模式, 有的更以前辈画家成名作品为范画, 此现象已引起众多美术界有识之士的忧虑。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入生活, 表现生活中的某一事物, 如鞋、自行车、花瓶、田野中的树等静物外, 还可以表现生活中的某一场景, 如卧室的一角、我的窗前等, 也可以表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如愉快的周末、乘凉晚会等等, 让学生深入生活, 以此来拓展学生的表现能力。

总之, 小学生自由创作的国画童稚味浓厚, 彩墨效果强烈, 与其用工具勾线填色相比更为自由舒展, 学生绘画语言的应用及表达能力均有明显的提高, 同时加强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 为进行其他形式的教学奠定了必要的认知基础。这也将会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想象力的丰富、形象思维的发展、创造能力的增强都有好处。

小学中国画课堂教学 篇2

张 梅

在长期的小学国画教学中,我深感其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由于传统教学模式长期的作用下,小学国画的教学还是以临摹范画或教师画一笔学生练习一笔的学习方式,一节课下来,几十个学生共同完成了同一幅画,而在评价作品时是与教师范画是否相近为标准,用象与不象为标准,限制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怎么可能快乐的学习呢?结果不外乎两种,好的结果是少数痴迷于美术的孩子学“成”了,但却进入到一个莫明其妙的专业美术圈子里,成为美术教育的牺牲品;而另一种结果是孩子认为美术太难学,望而却步,索性与美术绝缘。在国画教学中也同样如此,特别是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更是根深蒂固。在我的国画教学中,就抛弃传统的方法,努力地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一、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发散思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当学生刚进入课堂,教师进行教学时,由于学生对水墨画十分地生疏。若以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机械地临摹老师的范画,学生易产生厌烦,从而讨论画画,使他们失去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先让学生听一则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往传统的教学中是以教师传授技法为主,重视画面的构图,每位学生在教师教授的范例中进行临摹,学生最终只能成为模仿者。另学生间的联系较少,缺少互相比较共同进步的机会。对此,我在教授课时针对于教授的内容进行资料、图片的收集,让学生观看并且讲述所知道的故事及其生活的环境、习性等等。例如在学习画《蜗牛》时,先让学生观看蜗牛在现实生活中的录像,在分析蜗牛的结构特点,再对用笔及墨色做了相应的要求并通过示范,让学生对蜗牛的画法有所了解,再让学生进行分析自己如何来完成一幅有趣的作品,通过练习,最后要求全班同学在一张长卷上共同完成一幅画。这时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同学间的协助精神得到培养。通过共同作画学生能够相互取长补短。绘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绘画兴趣也越来越高。

二、采用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康德曾经说过:“人是借助令人惊异的能力——想象力创造文化的生物。”培养创新意识,首先需要以下几个条件:①创设一种宽松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充分开展创造认知活动,产生乐于创造愿望。②民主、亲密、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创造教学、培养儿童创造性的前提。③在创造教学的内容安排上,必须具备准确的有利于产生联想的指导理论和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充分活动。我的教学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会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调整课堂的教学。例如:授课之前我会问大家今天想画什么?如果不赞同我出的题目,大家可以画自己想画的,然后同学之间互相的介绍自己的作品,说出对作品的建议。也可以就一个主题,同学们共同的讨论分析它的绘画方法和笔墨的表现手法,如《小猫》时,我们首先分析了小猫的结构特点和它的生活习性,然后大家共同探究如何用笔墨来表现,学生各抒已见,进行讨论,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这样学生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彩、个性特异的作品了。

另外在国画的教学中不拘一格,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如:①揉纸法,作画前先将纸揉成一团,然后轻轻展开,使皱纸平整后才能作画,也可有部分利用揉皱,用这种方法画出来有一种肌理效果,例画树干等。②泼墨法、填色法、点染法、晕色法、平涂法、洒落法、拓印法、加剂法、吸墨法等等,这样使学生能利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对心中的事物进行描绘,使之能获得得成功感,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玩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他们生性好动,敢于去画,我就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巧妙地进行利用,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如:画“瓶花”利用破墨的方式进行教学,先用浓墨(或色)画各种不同的线描的画,然后用淡墨或水(色),点在画的中间,利用水的张力,以及宣纸的特征,使画产生了漂亮的肌理效果,由于水分的多少或时间的长短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学生对这种效果,表现得非常兴奋,而且胆子也大,在这个玩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水分的多少对画面产生的效果的作用。再如,利用写字的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锻炼中,侧、逆、顿锋的应用以及色彩知识的掌握。即,让学生用平时写字的方法在宣纸上用墨写上字,可以把字拆开、叠加、拼合等方法进行书写,写时也可用各种运笔方法,然后在不同的空间填上颜色。通过训练学生对各种用笔、色彩间的关系、疏密关系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很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发挥的余地。

三、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热情高。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来临习梅、兰、竹、菊等花卉、山水、鱼虫等,一节课是临习为主,而学生自己主观意念受到限制,只能根据老师的要求做着机械的练习,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我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多元化的内容供学生选择,这样既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也为学生的自由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几年的国画教学中,我发现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贴近他们的生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如描绘“我的妈妈爸爸”、“我的老师”、“校园里的生活”、等等。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绘画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绘画感受来加以提炼、想象,这对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得到培养,同时学生在进行绘画时经常考虑到如何用笔、用墨和用色,这对学生绘画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四、利用范例,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观察是取得知识的重要步骤。”观察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他们往往看得少,对事物极其生疏,如在画“脸谱”一课,我首先对脸谱进行了分析,然后让学生感受分析不同情况下脸谱的各种神态,再让学生进行创作,这时学生表现出来的脸谱各不相同,正义的用红色、花脸的小丑、狡诈的阴险,也有用各种颜色表现想象中的怪脸等等,每个学生有着自己的理解,他们能够用笔墨来体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利用各种不同的范例的比较,让学生选择自己较满意的作品,从而传授些构图等知识,让学生较容易地接受绘画的基本知识。

五、感悟生活,扩展学生表现面

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德早就指出:“在艺术教育中,艺术中介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运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完成。”所在儿童水墨画教学中,扩展学生表现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教学不外乎临摹、写生、创作三体合一,这是历代画家实践证明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内容也是常规的花鸟、山水等,而目标相当数量的儿童国画班,也施行依样画葫芦的教学模式,有的更以前辈画家成名作品为范画,此现象已引起众多美术界有识之士的忧虑。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入生活,表现生活中的某一事物,如鞋、自行车、、田野的树等静物外某个情节,如拔河、篮球比赛。某一个感受,如我的太空梦、疼痛的感觉等等。还可以表现生活中的某一场景,如卧室的一角、我的窗前等,也可以表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如愉快的星期末、公园一角、赶集等等。

浅谈小学阶段的中国画欣赏教学 篇3

一、学会甄别,感受中国画的独特神韵

国画作为中国的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有着自己明显的与其他艺术形式不一样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传统的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

通过欣赏教学,能够让学生根据中国画的特点学会简单的甄别。比如,在人教版第五册第十课《童年》一课中,教材安排了中国画作品《翻身奴隶的儿女》和《瑞阳婴戏图》、年画作品《欢天喜地》、油画作品《战斗中成长》、摄影作品《金色童年》以及雕塑作品《冬天的阳光》等,这是一课融美术知识、德育、态度情感于一体的欣赏课。教学中,通过对比分析中国画《翻身奴隶的儿女》表现的材料、形式、内容等特点,来介绍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神韵,并能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从而感受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对中国画学习的兴趣。

二、层层深入,了解中国画的创作特点

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介绍中国画欣赏的基本步骤。第一步,解题。让学生从了解中国画的结构入手,对中国画的题诗、落款、画面内容及创作意图所共同营造的画面意境所产生的美感和情趣有一定的感知,了解传统国画作品中诗、书、画、印之间的相映生辉。第二步,了解作者。了解作者创作艺术作品的时代背景、身世、影响力及其他代表作品,从而了解作者的文化修养和底蕴内涵。第三步,进一步欣赏画作意境的表达。从分析画作的构图、色彩、笔墨的基本概念入手,了解画作创作的过程和意境的表现。第四步,艺术特色。结合画作的背景和作者的表现风格来分析作品,找到其表现特点和艺术感染力。

中国画的艺术特色,从了解中国画技法包括工笔和写意的形式开始,写意又分大写意、小写意等,画科又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蔬果等。一般来说,工笔的、写实的作品就容易欣赏,因为它是具体、真实的,看得懂。但如果是粗放的、写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写意难看得懂的作品,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找到美术创作中共同的元素,比如线条、墨色、构图和形式感方面等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画作的美感以及似与非似之间所形成的丰富的想象空间,并让他们从欣赏中获得某种启迪、教育和艺术享受。

三、谈话提问,激发中国画的欣赏趣味

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通过提问和谈话、小组讨论等方法阐明作品的主题思想、分析艺术特色、启发学生思维。

如,欣赏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这是古代绘画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教师可先让学生欣赏后再简单谈谈对这幅画的感觉。谈过后教师再向学生介绍此画的艺术特色:画家运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和工整细丽的青绿画法,描绘出大自然的雄伟壮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深厚感情,教师再提问什么是青绿山水,学生讨论后教师再简介青绿山水的特色。谈话过后,再通过教师介绍,学生的欣赏、评述,可使学生对中国画形式特色、思想有所认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四、借物抒情,提升中国画的欣赏品味

一幅好的国画作品必定包含作者内在的情感和艺术美的升华。如,我们在给学生欣赏表现梅花的作品时,要向学生介绍梅花的特性和特征及它包含和表达的意义:梅花属冬季花卉,冬末春初开花,为春天的象征。她预示着严冬即将过去,春天的万物复苏、百卉争艳的局面即将到来,因此梅花有“春息”“春讯”“报春”之称。梅花具有傲雪耐寒的品格、清雅素艳的风韵。人们在赏梅、咏梅、画梅的过程中,还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愿望,采用象征、比喻的手法,赋予它某种美好的吉祥意义,并与其他植物相组合,如“松、竹、梅,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四君子”等,成为借物抒情的好题材。通过对梅花精神的理解,梅花不畏严寒、不怕风雪的“美的性格”感染了学生。让学生在欣赏中提升自己的品格,从而更加了解中国画的独特风格。

五、归类赏析,拓宽中国画的欣赏视野

除通过上述几个方面进行国画欣赏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和方法,进行多样化类别欣赏。

1.专题欣赏

教学可选择各种专题,如《中国花鸟画欣赏》《中国山水画欣赏》等。采用专题欣赏的形式可以选择较多的作品,但要有重点,使重点分析和一般欣赏相结合,着重欣赏中国画中不同风格作品所带来的艺术表现力,拓宽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更加认识到祖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2.名作欣赏

可选择古今的著名作品,如《清明上河图》《历代名画录》《开国大典》等等,通过课前预习、资料准备和课堂讲授的方法,使小学生初步接触这些艺术珍品。教师不但要介绍作者和创作的时代背景,阐述作品内容和形式,还要着重讲解它们的艺术成就和价值。有些内容,教师也可以编成故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此外,教师还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欣赏或称随堂欣赏或课间欣赏,就是在进行创作、写生、临摹等教学时,插入有关作品进行欣赏,让学生心有所向,提升作画信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升学习效果。

3.另辟蹊径,将美术欣赏延伸到课外

(1)阅读画册,或指定几幅作品(可把作品陈列在橱窗画廊里或教室的墙上),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欣赏和自由讨论。上课时,教师可以抽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谈欣赏体会,由教师进行欣赏辅导。

(2)参观国画作品展。对参观活动要有具体计划和安排,要制订明确的目标;观赏国画作品展前,要事先充分准备,教师也可以事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欣赏作品时进行思考,回来后组织漫谈、讨论参观后的收获,再由教师小结观后感。

中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中华民族特点的一门艺术,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我们知道,中国画是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力求做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古有书画同源之说,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线条的运用紧密相连,因此中国画同书法相互影响,日益结合,并与诗文和篆刻一起形成了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多元化艺术魅力。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中国画欣赏的教学还值得我们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小学中国画课堂教学 篇4

近年来, 中国画逐渐被引入小学的美术教学课程之中。传统的绘画理论注重运笔和墨色, 因此在小学国画教学中还是以教师临摹范画一笔学生练习一笔的教学方式为主, 一节课下来, 全班完成了同一幅画。完全不能体现《义务教育美术课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古人的作品虽说都是精华之作,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在不摒弃基础知识的同时要针对现在的学习主体的思想变化, 而适当地进行改变, 这样才能更好地让新一代的学生继承传统。

通过实践, 我发现, 在绘画的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保护学生的创作欲。如何让这个传统而古老的中国画变得有趣而富有时代感呢?

一、“游戏”中学技法

中国画不管是工具、材料, 还是形式, 都是学生生活中很难接触到的新奇事物, 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心。很多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是源于好奇心, 所以, 如何很好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是学好中国画的关键。“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学习和玩相比, 当然是玩最诱人, 所以我总是以玩游戏来导入课题。例如, 刚开始学习国画时, 学生对笔、墨、纸、水之间的关系不了解, 我会引导学生玩一玩“水”“墨”游戏。破墨法是最好玩的, 也是比较难的。破墨法分浓破淡、淡破浓、干破湿、湿破干, 还有水破墨、墨破水、墨破色、色破墨等多种变化。破墨法要注意在墨色将干未干时进行, 以利用水分的自然渗化。用笔的方向也要注意变化, 直笔以横笔渗破之, 横笔以直笔渗破之。我会带领学生一个个方法玩过去, 以比赛的形式, 看谁用到的方法最多, 破出来的“水墨花”最漂亮。泼墨法也非常适合小孩子, 它有两种泼法, 一种是墨水直接泼洒在纸上, 根据自然渗晕的墨迹, 用笔再加适当点画。另一种是用笔泼墨法。这种泼法, 便于控制。在课上我会尝试泼墨后产生的墨点, 让学生来产生联想, 看看谁的想象力最丰富, 这使学生不仅学会了技法, 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一举两得。

二、跟着多媒体学画

古代中国画欣赏在国画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让学生体会到中国画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此, 通过多媒体的展示, 通过看图, 看视频故事这一通俗易懂的方式更能被学生所接受。

在《水墨动物》课上, 我事先搜集了一些经典的水墨画小故事, 如《小蝌蚪找妈妈》。然后在课堂中, 让学生自己先来说说这个故事, 再一起欣赏已经被改编成水墨画效果的视频。欣赏完故事后, 引导学生学习故事中的情节就会变得很有趣味性。此外, 图片欣赏也是美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如果只是欣赏图片, 可能不会使学生很好地体会和理解作者的一些想法和情感。所以, 我总是找一些关于画作的小故事来加深学生对画的理解。如《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 (今开封) 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 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全图分为三个段落:首段, 汴京郊野的春光;中段, 繁忙的汴河码头;后段, 热闹的市区街道。每一段都有精彩的故事内容, 可以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中国画。

三、音、诗、画相结合

在中国画的学习中, 音乐、诗歌是必不可少的。“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境界更是将诗画在视觉、听觉上融合到极致, 要学习好诗词, 学生诗画结合, 增加小学低段中学生对诗词的领悟能力。中国古典音乐与中国书画艺术也是一脉相承的。像古曲《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等音乐中蕴涵的是一幅幅流动的美妙图画。音乐是一种较抽象的艺术, 它给人更大的想象空间。如, 在古曲《汉宫秋月》中欣赏唐寅的名画《秋风纨扇图》, 学生被画面的空灵和音乐的沉郁所感染。一位学生在欣赏感受中写道:“在音乐声中, 我仿佛看到秋风吹起那位年轻女子的长裙、衣带、发丝和团扇。她无助地站在秋风中, 美丽的脸上带着淡淡的哀愁。她在愁什么呢?为美丽景色的凋零, 还是为自己青春的流逝?”由此可以看出, 在中国古典音乐的氛围中学习中国画, 能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在生活中学画

小学国画教学内容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 贴近他们的生活。我在教学中重视让学生深入生活, 可以表现生活中的事物, 如鞋、花瓶、自行车、田野的树等静物, 还可以表现生活中的某一场景, 如卧室的一角、我的窗前等, 也可以表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如愉快的周末、乘凉晚会等, 这就为学生的自由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小学国画教学新探 篇5

摘要:从“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出发,从国画教学的纵向、横向加强联系入手,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淡化过于强调的学科特色,增加文化含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了解国画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关键词:中国画 横向联系 纵向联系 程式 笔墨 学科交叉

中国画作为我国文化的精髓之一,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及独特的审美形式。但是由于其源远流长体系庞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只能选一些精而简的内容向学生作介绍,培养学生对国画的兴趣及审美能力,打破以往过于重视技法传授的教学理念,从更全面的角度去了解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国画教学的纵向联系。

加强国画教学的纵向联系是从小学国画课程编排及国画本身的技巧出发,寻求适应学生发展的新路子,进而达到淡化学科特色。加强纵向联系熟悉单元教材及小学阶段的课程目标,寻找教学切入点,寻找知识的关联,形成知识的结构化、系统化,使知识由复杂转向简洁明了。现在小学美术课程中,国画占有较大的份量内容丰富,花鸟虫鱼人物等等不一而足,单元知识量大,知识关联严密,且课程要求较高,有时候老师上到某一些内容时也会出现不知所措的感觉,再加上这些年来,岭南版课本所采用的都是名家范画范本,学生感觉范画是很漂亮,但自己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学习后,效果依然不如人意。为此我们努力从中国画更纵深的方向寻找相关答案,以求在更深层次上去认识中国画,并以此解决小学国画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难点和问题。

1、中国画的程式以及教学。

程式是中国画在技法层面上的表现,其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程式化的视觉符号,也有程式的作画步骤。视觉符号方面形成了程式化的点、线、面等,而在画法上不同的物象具有不同的程式化画法,正因为如此才显出中国画之博大精深。如画石,采用不同的皴法符号产生出不同的石质效果,同时画石也有其程式化的画法:勾、皴、擦、点、染等。在这过程中,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发现,让他们自主去学。

在程式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程式化的一些符号难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画程式化的东西很多,而学生掌握起来就有较大的困难,课程安排上也不可能达到,如五年级的山水画教学时所遇到的问题就较为突出,对于皴法的掌握就是一大难点、皴法本身就很多,要使学生能够用水墨作一幅简单的画,两三种皴法总是要介绍的,因此上课时就有很大的局限性。老师可以安排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课前了解各种皴法的有关知识,如雨点皴、小斧劈皴等。学生通过查找有关的资料,认识到这些皴法的来历。山水画部分,山石树木的画法介绍是必不可少的,石分三面、树分四枝这些道理总得让学生明白;石的程式化画法还是要用的,画树的方法也要让学生清楚。譬如古人说:“十日一水,五日一山”这样长时间的专学某一物体的画法,在小学国画教学中很难实现。在此过程中,一些已经成为程式化的国画内容就显得较为繁杂,学生掌握起来困难较大,有时弄得不好,几节国画课下来,学生收到的效果却甚微,到最后按照要求完成一张简单的作业都弄得乱糟糟。用名家的画作范本是好事,可以让学生欣赏到高品位的作品,但让学生临摹却根本无法做得到,道理犹如小学生去看高等数学。学生不知道要画到怎样才算好,不可能画得像大师们的作品。对此,学生是很彷徨的。因此,因材施教就很有必要了,如画石只作简单的三面描绘,稍加皴擦,块面清楚明白即可;如画树可让学生各自画出自己心目中树,再加以系统总结及引导,并结合每位学生情况作出具体指导,这样要比介绍几十种画叶法,更有实际操作意义,并且每位学生画出来的树都不一样。

2、关于笔墨的教学。

笔墨之说由来已久,学术界的争论如何,对小学教学并不十分重要,因为我们所需要的是让学生如何了解我们传统的文化,并不需要小学生们去研究如此高深的学问。“笔墨的意义,不仅指向绘画的工具材料,以及形式层面的用笔,用墨与笔墨的结合关系,更代表着一种东方的艺术境界。”张禾《浅谈线的程式意义》,固然笔墨指向有绘画的工具材料,那么作为工具材料的毛笔、墨和宣纸的特性,就应有较好的理解,才能使工具材料为我使用,以达到笔为我使,而非我为笔奴。

事实上,五年级很多学生都是初次接触毛笔与宣纸(或接触得不多),因而只能是最基本的笔墨讲授,在用笔方面,努力使学生知道什么叫中锋、侧锋。让学生对用笔作有益的尝试,尝试后再作介绍和指导。如何才能做到“骨法用笔”?多用中锋,多用腕力,同时更让学生知道欲左先右,欲上先下的藏锋运笔。针对此情况多要求学生落笔要果断大胆,当行则行,该停则停,运腕有力,运笔流畅自如。

用墨是国画教学之中的另一重要问题,用墨即是对艺术客体表现的要求,也是对艺术客体得以呈现的载体。中国画中强调用墨的五色,即焦、浓、重、淡、清;六彩,即黑、白、干、湿、浓、淡。通过运用五色六彩去表现物体的阴阳向背,也正因为五色六彩包括了五彩缤纷的色彩世界,所以形成中国画中较为特独的色彩观,形成较为单纯而涵括丰富的极具东方文化色彩的黑白特色。中国画的用墨在很多时候是指向对艺术审美的客体,是对作品的基本要求。在用墨上有干湿浓淡,用墨与用笔是紧密联系的,笔干则墨少,笔湿则墨多;墨与水是紧密结合一起的,因此有一些人提出中国画应该加入水法去理解,道理如同水彩,水的运用与掌握决定了水彩的成功与否。墨借助于水得以充分展现,水因墨得以增色。小学生对用墨的理解较为单纯,能用墨调出轻重并用以表现物体即可。因而学生碰到的问题较多的是笔与墨、墨与水的关系,尤其是墨与水的关系处理,一些学生调色出现问题,满团的水墨,结果画在纸上就是一团湿墨,根本无法用水墨色块或线进行造型。针对以上情况,课堂上让学生作调墨练习的尝试,在课前让学生去读一读《芥子园画谱》,了解什么叫五色六彩。课堂上让学生在实践中去理解,寻找干湿的适当调墨,学生通过实践获得较为直接的经验,以摆脱老师示范,学生被动地跟着临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再上升为文字总结,先由笔中含水量少开始调墨,笔尖的沾墨汁量少,这样调出来的墨便淡而干,然后逐渐增加含墨量,使墨块由轻到重,由浅而深。通过自主性学习,学生对调墨的掌握还是不错的。其实小学的国画课就象国画速成一样,了解不多,但又要让学生能够了解它的概貌和一些简单物体的画法。一些简单的理论也可能让学生以讨论自学的方式进行,如在用墨上常会碰到的浓破淡或淡破浓,经学生观察、讨论、实践后,大多做得不错,老师对这些技法运用加予说明:这些技法是国画中最常用的技法。让学生感受到用墨的乐趣,更使学生知道用墨的情趣。增加国画课的探究性学习,促使学生在笔墨运用上的大胆尝试。

二、加强国画教学的横向联系

加强国画教学的横向联系主要是增加国画课的文化含量,加强与其他各科的联系,使学生通过国画课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以此进一步淡化本学科特色。早在唐代,大诗人王维就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是运用诗画结合的范例,并因画的诗意高得以广泛流传。其实一直以来,中国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除王维以外,还有后来的文人画,更是诗、书、画、印的综合。为此,中国画家修身往往在画外,如人品、诗词歌赋等。

1、国画教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

现在课程安排较偏向于多元的、广泛的内容,以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增加课程的知识量。在这方面,我们曾做过多方面有益的尝试,同时也收到较为理想效果。国画课是属于造型表现课,很容易枯燥乏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将多方面相关的知识放到课堂教学中,从多方面去调动学生对国画课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利用地域优势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书本知识,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例如我上三年级国画课时,先用一节课去学习用笔用墨以及点线面的认识。内容较为简单,不就是点、线、面吗?我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它丰富起来,先让学生说说点线面的形状大小,然后让他们自己画,学生尝试着用水墨去表现,画出来的点线面也面貌各异。比如说“点”,学生画出来的有横点、竖点、斜点等,形状上也有三角形、圆等,然后又让学生说这些点能用在什么物体或景物上,有的说树叶、有的说雨天、有的说山,……当讲到线时更准备好一小段音乐,让学生说说音乐的节奏的变化过程,然后播放音乐让他们随着音乐的快慢去完成练习,让学生充分了解线的节奏,运笔的快慢与音乐如何获得同步,这样学生便能理解线条的节奏美。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从实际例子去了解线的不同,准备了铁丝和绳索,并让学生去表现它们,学生经过反复的实践就懂得如何用线表现不同实物,懂得了线条粗细,运笔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质感,进而理解中国画线的魅力。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自主性的掌握有关的知识。2.利用其他学科创设情景

通过其他学科的渗透,淡化过于强调的学科特色,让学生感到虽然是增加知识量及文化含量,但课堂应是更轻松,学生学起知识更易接受,如我在上《活泼可爱的飞雀》这一课时,根据这一内容的特点,加入一些其他科目的知识。首先,我用音乐导入,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让课堂轻松起来,播放一段广东音乐《百鸟朝凤》,由听觉导入本课,学生一听到模仿百种鸟声音的音乐,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先出示多种鸟实物标本,后出示麻雀实物标本,由学生去观察,指出其形体特征,学生说出麻雀的颜色特征,按照课本内容让学生观察怎样去画头背,后再作示范。学生练习过程中播放音乐以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由学生对自己作品优缺点作出评议,老师加予指导,教学中努力去做好“导”这一工作,将学习与探讨的任务交给学生,收到更好的效果。老师加予总结,让学生自己勾画简单形体。当学会单一麻雀画法后,就引导学生如何用多个麻雀去组织画面,如何从疏密动态上去解决画面的组织,老师出示数幅范画,以拓展应用视野,当完成这些以后,再引导学生去完成背景的添加,以拓展本课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背景完成后,有的画了竹子,有的画草,有的画花等等,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使本课内容与以前内容产生关联。同时,介绍近些年来,由于环境的改变越来越少看到活泼可爱的麻雀,教育学生要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保护自然,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加强国画教学与其他画种联系的教学。

将其他画种的画法运用到国画中来,目的在于进一步淡化国画本位,从而使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能综合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不单单学习《芥子园画谱》,我们不防也来学一下“刘国松”,也让“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 [1](《美术课程标准》)。使学生在更广泛的想象空间去完成国画教学任务,在墨色的运用上,应打破纯水墨语言画法,用“墨彩并用,墨彩混用,墨彩积用,粉彩水用”作画方式。还可以用水墨吸附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水墨。在水墨的变化中了解其中的趣味。现在课程安排,我认为应多安排一些大写意的,具有较多想象空间的国画,可以让学生在带有制作性的同时展开联想,再适当地加予勾勒,形成富有创造性的国画,打破传统过于严谨的画法。在这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式的学习,从而降低难度和增加学科的趣味。探索与合作是新课程的特色之一,很多学生在合作上找到学习国画的乐趣,比如画树可以让一个学生画树干一个画叶。在完成多个课时后,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完成一张较为完整的国画作品,由他们共同构思、合作完成。小学国画课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贯彻新的课程标准,从知识的结构、知识的落实到知识的实践方面,积极去培养学生对国画的兴趣及对传统文化的掌握,从国画教学的纵向、横向加强联系,深入探究知识本源,更新教学观念,渗透各学科知识充实课堂,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更广,增加课程的文化含量。在对国画传统的文化传承上,使学生对基本知识的了解,对国画渊源的认识的同时带领学生在实践小学习,充分发挥想象力,更使学生在创造能力方面得到培养。参考文献:

谈谈小学国画教学的教学形式 篇6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当学生刚进入课堂,教师进行教学时,由于学生对水墨画十分地生疏。若以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机械地临摹老师的范画,学生易产生厌烦,从而讨论画画,使他们失去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先让学生听一则有趣的故事,即:“吴大帝孙权,让曹不兴画屏风,曹误落笔为素,因就作蝇,既进,权以生蝇,举手弹之。”来调动兴趣,然后在纸上示范点上一点墨,让学生想可以画些什么?(如蝌蚪、甲虫等)再进行合理的示范,随即让学生来尝试。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学生也乐意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进行绘画,从学生的作业中可看到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水墨画的优越所在。

二、用“玩”来训练绘画的技法

玩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他们生性好动,敢于去画,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巧妙地进行利用,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如:画“瓶花”利用破墨的方式进行教学,先用浓墨(或色)画各种不同的线描的画,然后用淡墨或水(色),点在画的中间,利用水的张力,以及宣纸的特征,使画产生了漂亮的肌理效果,由于水份的多少或时间的长短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学生对这种效果,表现得非常兴奋,而且胆子也大,在这个玩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水份的多少对画面产生的效果的作用。再如,利用写字的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锻炼中,侧、逆、顿锋的应用以及色彩知识的掌握。即,让学生用平时写字的方法在宣纸上用墨写上字,可以把字拆开、叠加、拼合等方法进行书写,写时也可用各种运笔方法,然后在不同的空间填上颜色。通过训练学生对各种用笔、色彩间的关系、疏密关系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很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发挥的余地。这也是我们中、小学生校的美术教育的要求,不是惯常的“抓两头,带中间”的所谓“正态分布”式的教育,而是让每个受教育的学生都能获得“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或“跳一跳,吃苹果”的润泽和成长的完善化教育。

三、故事的导入,提高学生的知识

中国画发展的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名人轶事也多,这对提高学生的知识面,领略国画艺术的优秀有着很大的作用,如:“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吴道了一日之间绘成嘉陵江300余里的壁画,而李思训几月足不出户”的故事、“黄家富贵、徐熙野逸”、“马一角,夏半边”、八大山人的“墨点无多泪点多、泪眼中的旧江山”、“哭之、笑之”、齐白石的“不倒翁”等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和笔墨的巧妙之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画画的影响,让他们感受到学国画的乐趣。

四、利用范例,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观察是取得知识的重要步骤。”观察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他们往往看得少,对事物极其生疏,如在画“老虎头”这一课,老师对老虎的各个结构分析清楚,然后让学生感受分析不同情况下老虎的各种神态,再让学生进行创作,这时学生表现出来的老虎各不相同,发火的老虎用红色。也有用各咱颜色,如在画老虎头四周的毛时,有的学生用干笔来画,体现出了笔的质感,这说明他们是用自己的感受来进行创作。每个学生有着自己的理解,他们能够用笔墨来体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利用各种不同的范例的比较,让学生选择自己较满意的作品,从而传授些构图等知识,让学生较容易地接受绘画的基本知识。

五、在内容选择上,力求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来临习梅、兰、竹、菊等花卉、山水、鱼虫等,一节课是临习为主,而学生自己主观意念受到限制,只能根据老师的要求做着机械的练习,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我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多元化的内容供学生选择,这样既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也为学生的自由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画“脸谱”,我让学生先看几十种不同的京剧脸谱和其他不同形式的脸谱,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进行绘画,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创作出来的作品吼十分新颖。再如画“猴子”,先讲清猴子的结构,老师进行示范,强调用笔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各种猴子的动作表演,再讲述有关猴子的有趣的事情,如母子情等,可观看录像让学生对猴子有更深的了解,再让学生进行创作,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到了知识,也表现了自己的长处,使得每个学生都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六、深入生活,扩展学生表现面

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德早就指出:“在艺术教育中,艺术中介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运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完成。”所在儿童水墨画教学中,扩展学生表现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教学不外乎临摹、写生、创作三体合一,这是历代画家实践证明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内容也是常规的花鸟、山水等,而目标相当数量的儿童国画班,也施行依样画葫芦的教学模式,有的更以前辈画家成名作品为范画,此现象已引起众多美术界有识之士的忧虑。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入生活,表现生活中的某一事物,如鞋、自行车、花瓶、田野的树等静物外,还可以表现生活中的某一场景,如卧室的一角、我的窗前等,也可以表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如愉快的星期末、乘凉晚会等等。

小学中国画课堂教学 篇7

所谓的“简笔式国画”, 是指:以毛笔、国画颜料、国画墨汁等为基本工具, 以宣纸、服饰、纸盒、雨伞等为基本材料, 以写意、勾勒等为基本技法, 用天真、简练的线条表现“孩童眼中的世界”的一种绘画形式。

我校从2004年开始进行“简笔式国画教学”。经过5年的实践,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们自编了“简笔式国画”校本教材。多数学生在体验水墨情趣的过程中提升了审美能力和绘画技能, 已结集印行“简笔式国画”学生作品集《绿蝴蝶》。我校先后被评为“宁波市国画特色学校”、“宁波市美术特色项目学校”、“浙江省美术特色项目学校”。

我校的“简笔式国画教学”分“面上普及”、“点上提高”两个层面。“面上普及”面向全体学生, 让学生充分体味中国画的笔墨乐趣, 感受中国画独特的魅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能力和创作力。“点上提高”则以我校的“绿蝴蝶美术中心”为基地, 以简笔画小能手为培训对象, 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简笔式国画教学。

(一) 面上普及:“四步曲”快乐国画课堂的构建

儿童国画, 应该是儿童视角的, 但现在很多儿童国画作品却是成人作品反复临摹后借儿童之手表现的成人作品, 如何保持儿童独特的审美视角呢?我们构建了“四步曲”快乐国画课堂的教学模式。

一步曲:重温与积淀———牵手简笔画

自由的点、线及组合是简笔画的主要特征, 如果再加上泼洒的色彩, 这就是简笔式国画构成的主要方法。在每节国画课开课前我们进行5分钟的简笔画训练, 各式各样的点、线及组合为学生积淀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在《会跳舞的点和线》课堂教学中, 让孩子们在大张的白纸上用记号笔进行“线团”、“雨点”、“拉面”、“芝麻饼”等简笔画创作, 在重温中学生自由、快乐地创作着, 用现代的工具感受着线、点的无穷变化, 为新课的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又如在上《瓶瓶罐罐在聚会》前, 让学生用铅笔或记号笔快速的写生由每个学生提供的各类瓶瓶罐罐, 极大地提高了国画造型能力, 为课堂唱好了第一曲。

二步曲:体验与发现———欣赏大师们的画

在5分钟的简笔画余热后, 我们直奔课堂教学主题, 如在《会跳舞的点和线》一课中, 我们欣赏著名画家吴冠中的《巫峡魂》、《小鸟的天堂》、《墨之花》, 通过多媒体局部放大, 引导孩子探究“作品中点、线的形状、浓淡、疏密有些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效果?”让孩子通过体验, 发现大画家的作品都流连于抽象与具象之间, 徘徊于写形与抒情之际, 表面上有着抽象主义的风格特点, 实质上却又处处散发着中国传统笔墨的诗情画意, 洋溢着浓郁的情感, 隽永的形色意味。在多媒体特殊效果的呈现下, 使孩子清晰发现不同浓淡的墨点交互使用, 是画面更活泼, 线的浓淡、粗细、长短的不同, 方向的不同, 组合的不同, 色彩的泼洒融合等, 变幻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别具一格的作品。在名家作品的催生下, 提高的不仅是孩子们的审美能力, 孩子的创作欲望更得到了有效的激发。

三步曲:创造与表现———与大师比高下

儿童绘画常不为许多的规矩、程式和框框所约束, 他们的表现总是喜欢在轻松、自由, 甚至是一种即兴的随意中进行, 是种散点完意的随性而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进行临摹教学, 在欣赏大师作品后, 用自己特有的对作品的感悟, 用简笔画的语言来呈现对国画的创作语言, 在《会跳舞的点和线》创作中, 孩子们“与大师一起比高下”, 之前在简笔画教学中已经学了很多的点、线表现技法, 加上对大师作品的欣赏, 很多学生已经跃跃欲试, 为了提高孩子们对艺术的感悟能力, 我们播放两段完全不同风格的音乐, 让孩子们用点线来表现对音乐的感悟, 之后教师再总结不同的点、线有着不同艺术语言, “你能用这些多变的语言来表现快乐的校园生活吗?”通过先开放的自我感悟然后再提出对作画的要求,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作品就充满了不同的艺术美感和对主题的不同表达。

四步曲:鼓励与倾听———评价孩子们的画

当孩子用敬佩的目光望着老师时, 老师的每一个评价对孩子来说自然是举足轻重的。我们在国画教学中始终坚信“只要画了, 每个人的作品都有他的可取之处”。“哇, 你的色彩真特别!”“这里你画得真传神!”“几笔就画的这么像, 了不起!”老师的这些激励性的语言带给孩子的是莫大的鼓励。其次我们认真倾听, 孩子的眼光最真实, 他们拥有比我们更多的共同语言, 他们往往会发现同伴作品中表达的“特殊意义”, 有时在为数不多的几笔中, 他们往往会发现许多美妙的东西, 有时经他们一说, 再去看, 许多所谓的“败笔”确实也挺具神韵。我们让孩子尽可能多的参与评价同伴的作品, 使孩子在展示自己的同时得到更多的认同, 更多的鼓舞, 并在评价的过程中获得了再次学习的机会。

(二) 点上提高:简笔式国画“小能手”的培养

我们以“绿蝴蝶美术中心”为基地, 以简笔画小能手为培训对象, 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简笔式国画教学。

1. 在国画工具的使用上采取中西合璧

美术教育家勒温费尔特说过:“儿童只要被给予充足的时间、帮助, 获得与创造性材料接触的机会, 而不被强迫接受成人的模式和规范, 那么每个儿童都能成为艺术创造的能手”。我们突破国画工具材料的局限性, 把熟悉的蜡笔、水彩笔、记号笔等现代作画工具恰当的融入国画教学中, 既降低国画的创作难度, 也使画面获得很好的效果。在教学中, 我们把传统中国画的毛笔、水墨和西画的排笔、油画笔, 水彩色、广告色、丙烯色等有机结合。允许学生用水粉颜料, 并且能用水粉画的方法作画, 这样学生在材料的应用上是多种多样的, 学生也乐意利用各种材料来进行绘画, 效果十分理想、兴趣也很高。

2. 在游戏涂鸦中感受线墨的变化

游戏式的学习不仅不觉得累, 而且兴趣也会越来越浓, 技能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在绿蝴蝶美术活动中心国画俱乐部中, 绿色的国画桌, 满桌的国画工具, 不常见的宣纸, 所有的一切孩子都觉得是如此的好奇。为了让孩子了解宣纸的特征, 我们让孩子在宣纸上玩染色游戏, 以“下彩色雨”为情景, 在宣纸上随意滴颜料, 感受颜料在宣纸上产生的相互渗透所产生的特殊效果。为了让孩子感受线条在宣纸上的神奇变化, 我们让孩子们练习画不同墨色、不同粗细的线条, 以开“面条店”为主题, 让孩子在游戏的环境中自由的画“细面”、“粗面”、“软面”、“盘面”等, 充分感知用墨表现的线条在宣纸上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设计“绕毛线”游戏, 让孩子用毛笔在绕圈中感受中锋用笔, 感受国画以线造型的特点, 也使娴熟简笔画技法到国画技法的表现上有个自然过渡;离开画室来到排球场, 让孩子拿起毛笔在水泥地上涂鸦, 宣泄自己的个性, 浓淡几笔, 不到几分钟地上的作品就精彩纷呈, 极富表现力。在游戏涂鸦中学生释放着自己最真实的情感, 感受着国画无尽的奥妙。

角色游戏也是孩子最喜欢的一种游戏活动, 将国画内容渗入其中不失为上策。在绿蝴蝶美术中心, 我们还开设了“涂鸦长廊”、“国画工艺加工厂”、你瞧:在“工艺品厂”, “小画家”们正在兴致盎然地制作国画书签、挂盆, 在洁白的文化衫上绘制自己喜欢的国画作品。在这里, 孩子们互相欣赏、研究, 在玩中学, 在学中不断感悟着国画的博大精深, 一件件优秀的“简笔”式国画作品在这里诞生。

3. 在创作中降低国画技能的难度

中国画的技能很多, 不易区分。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让孩子在游戏式的学习中感受掌握“浓、淡、干、湿”墨的不同, 体会侧锋、中锋等技法的运用。难度降低, 孩子也容易学习, 画画的成功率自然也提高了, 有时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我们也让孩子用记号笔代替毛笔画较细的墨线, 表现较细致的眼睛、脚爪等, 用手指点化草地上的小花、树上的梅花, 用水彩笔点化几只树林中的小鸟……孩子在使用这些综合材料时, 感到的惊奇、体验的欢乐、闪现的灵感、萌发的无尽兴趣, 对增强孩子作画信心, 收到很好的效果。

4. 在写生中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

写生一直是孩子最喜欢的, 通过写生可以让孩子最真切的接触自然, 培养观察, 捕捉事物特征的造型能力。校园里的树木, 操场上玩耍的孩子, 小河里的鸭、鹅, 丰收的稻田, 湛蓝的天空……中午其他同学休息时, 我们带领孩子背着画架走向自然界, 大自然表现着它的美, 孩子也通过绘画感受着这些美, 提高了对美的感悟力。他们启用深厚的简笔画表现技法, 搜索已积累的创作题材, 运用国画材料, 创作了一幅幅别具一格的作品, 其中刘一新小朋友画的《追赶》, 就是最好的作品之一, 三只浓淡各异的家鹅在清清的小河里昂着头, 你追我赶, 寥寥数枝的垂柳充满着无限的春意, 在县里当场绘画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陆婕霓同学的“戏水”, 几只鸭子线条简练, 畅游在清清的小河里, 几处荷花正吐露着清香, 两幅画面错落几笔, 屈指可数, 但所有的神韵极具感染力。

5. 在创作中拓展国画题材

谈小学国画教学设计的创新 篇8

关键词:“图像仓库”,水墨游戏,观察,体验,个性表现

美术教育不仅是技能教育, 更是一种人文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充满着人文色彩, “将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 以满足学生精神和文化的需要, 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背景下, 小学美术学科教学正逐步加强关注学生的欣赏体验能力、造型创作能力、尝试探究能力、个性化塑造能力、审美感悟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等一系列对学生个体未来发展所必备的美术基本能力的要求。”

“造型 • 表现”课的技能训练, 包括创作、写生、临摹、手工制作等。国画技法知识综合渗透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 通过教学, 使学生了解国画造型艺术的形式特点和基本表现方法。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我国传统绘画艺术审美教育、发展个性表现, 渗透爱国教育的过程。指导训练技能、技巧, 实践性、操作性强。传统意义上的国画技能训练基本步骤是临摹→写生→创作, 把临摹经典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也是占用大量练习的一个环节。我们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学生日常生活所见所感的形象经过经意或不经意的筛选, 积累成了他们自己的“图像仓库”, 这个仓库里充盈着的是他们生活的“真实”。他们乐于表达或表现自己对于这些真实形象的理解。让小学生在没有多少传统文化了解的前提下临摹古代大师的作品, 先不说这些经典作品中的博大而精湛的技巧之难度, 仅就这些作品的形象特征及其意向而言, 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所见所感相去甚远, 这很容易使得初学国画的小学生产生从视觉至心理上的“疏远”感, 从而对学生学习国画产生负面影响, 影响其学习国画的兴趣与热情。

传统的国画学习将临摹经典放在第一位, 存在着对学生个性体验先入为主的制约作用。因为:“一、把范画当作直观教具, 作为学生摹仿抄袭的“样板”, 起不到直观性和体验性的教育作用。二、错把模仿性教学作为造型训练和创造性教学的唯一基础。在中、小学启蒙美术教学中, 进行单一的“循序渐进”的模仿教学, 忽视了艺术的本质是创造的特点, 忽视艺术是情感体验结晶的特点, 这就偏离了美术教学培养表现与创造能力的目标。三、不适度或过多的临摹, 容易造成初学者没有范本就不会画画的可悲境地。”

艺术源于生活, 源于对生活的感受与理解。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是教材内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新课程的美术创作教学, 应是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整合, 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融会贯通、整合构建, 才可能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深刻、牢固, 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发展的能力。使学生更多的投入到五彩缤纷的生活中, 感受和挚爱着自己“仓库”里的图像, 让他们产生用各种表达方式抒发或宣泄的欲望。作为美术教师, 应更注重“对象”意识, 注重教学过程中蕴含的人文价值, 宽容并积极响应学生的个性表现。不断为先进的教学观念充实新鲜血液, 从教学内容, 到技法训练及评价等多方面灵活调度, 为学生在现代环境下学习传统国画艺术提供和创造崭新的情境。

写生是提高观察力最重要的方式, 在写生时可以让学生摸一摸, 闻一闻, 充分调动学生尽可能多的感觉器官, 使学生对所画之物像有更全面、更细致的了解。这种全方位的现场感, 是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美感, 激发学习兴趣, 从中引出问题, 引起学习的内在需要, 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中去, 拓展其表现思维的丰富性, 增强表现的自信心, 从而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沉浸于学习中, 在充满激情的笔下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在对景写生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感悟能力, 并启迪着学生热爱生活, 美化生活的热情。传统国画题材分为山水、花鸟、人物、动物、建筑。其中鲜见对代表人类物质文化如生活用品等静物形象的表现, 而这类形象正是与现代人的生活最贴近的一部分。为了充分体现教学的对象性、开放性、多样性原则, 在国画教学内容设计上, 我首先倾向于这种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形象资源, 因为他们对这些形象直接接触, 印象深刻, 在这些形象中渗透着小作者真诚的体验情感, 教师甚至可以带领学生直接用国画工具材料对“景”写生。将新观念生动地融入国画教学的内容、过程、形式、方法中, 在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取向上呈现多元化和丰富性, 让教学活动有效而新颖, 让学生的学习轻松愉快, 健康积极。

在教学图片的参考上, 要把握经典与适度的原则, 多则容易造成学生视觉依赖和模仿。本着以初学者的体验为先导的原则, 欣赏学习经典作品要适时和少量, 即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亲历写生创作后再参考欣赏学习。欣赏的大师作品我选用有代表巅峰和里程碑意义的经典:梁楷的简笔水墨写意, 徐渭的水墨写意花草, 吴冠中的现代水墨。

儿童学习水墨画因其生理特点的限制, 笔下的作品往往会充溢着特殊的趣味:稚拙、生动、原始、“现代”感、自然的变形等, 都是学生思维创造的结晶, 是学生心灵的反映, 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他们着迷于自己生活所见所感的形象, 着迷于用多变的水墨画的形式表现自己的体验, 并在充满激情的笔下获得愉悦和自信, 这一点已是教学巨大的成功。作为美术教师, 应以开放的观念设计儿童水墨画的教学过程, 接纳和鼓舞儿童的个性表现, 为他们健康的人生开启积极而美好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尹少淳, 段鹏著.《新版美术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3.

小学中国画课堂教学 篇9

关键词:小学美术,中国水墨画,欣赏教学

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 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是华夏民族的聪慧与创造力在视觉艺术领域最集中的表现, 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让学生认识中国画、了解中国画、喜欢中国画, 产生审美的悟性和创造力, 进而增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是情感人生观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从画作的内容入手, 讲故事, 提兴趣

从中国画的内容入手, 选择故事性强的作品进行欣赏。内容的欣赏, 通俗地说是“讲故事”, 严格地讲是文学性欣赏, 与美术作品更强调视觉形式欣赏还是有距离的, 但对于初步接触中国画的学生来说, 却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作品内容的欣赏 (听故事) , 抓住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把学生牢牢吸引到教学内容之中, 使学生可以直观、具体、真实地建立起对作品的感性认识, 从而使一幅抽象的作品在学生面前变的鲜活生动起来。如《柳牛图》是齐白石老先生创作的充满对童年生活的深情回忆和无限眷恋的作品。在欣赏这幅作品时, 我将白石老人的生活经历编成小故事, “从普通木匠到艺术大师”“为万虫写照, 为百鸟传神”……讲给学生听, 告诉他们这样一个道理, 齐白石笔下那些游动的虾、横行的蟹、弹跳的蛙、毛茸茸的小鸡和我们教材中那蹒跚的水牛等, 都是他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从而启发学生向齐白石学习, 一生不断追求艺术探索之路;学习他观察生活、热爱生活、永葆青春的艺术视角;学习他不断创新、意境高远、诗书画印样样精通的艺术风格及成就。《风雨鸡鸣》图是徐悲鸿1937年创作的, 画面表现了一只站在岩石上的雄鸡, 激昂地高声鸣叫, 画家喻意唤起人民觉醒, 加入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 表达了画家对祖国的深情, 对正义的伸张, 对光明的向往。徐悲鸿1943年创作的《会狮东京》一画, 表现群狮将富士山踏于足下, 期望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为使学生加深对画的理解和印象, 再衬以徐悲鸿事迹简介:徐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 积极投入到民族救亡运动中, 以自己的画作在国外展售, 支援祖国人民抗日, 救济祖国受苦受难的人民, 使学生看其画、闻其人, 倍感亲切, 倍受鼓舞。李可染、林风眠创作的《万山红遍》、《秋》, 以中国画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 鲜明地再现出秋色之美, 浓郁醇厚且明艳诱人。

二、从画作的材料着眼, 做游戏, 学知识

中国画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这不仅仅因为其历史的深厚久远, 更因为它独特的表现方式, 尤其是中国画水墨渲染的视觉效果, 几乎是语言无法传达的。如果能在讲到这些知识点时穿插几个小游戏, 生动而又直观地将知识点通过游戏浸润学生于无意识之中, 能起到举重若轻、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独特的水墨渗化效果, 我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分别发给他们若干张绘画用纸, 其中有生宣纸、熟宣纸、铅画纸等, 事先并不告诉学生各种纸张的不同, 然后让学生用干湿不同的墨色在纸上任意挥写。这时不同的绘画材料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在学生直接体验的基础上, 我将有代表性的“作品”收集起来, 和学生共同讨论, 总结出带有典型性的知识要点。并对“作品”的创作者给予奖励———一张生宣纸。

三、从画作的笔墨欣赏落脚, 办展览, 摸门道

笔墨形式是中国画艺术的精髓, 是中国特有的视觉艺术形式。中国画是非常讲究笔墨的, 欣赏中国画也必须懂得笔墨和看懂笔墨。一般说来, 用笔就是指线条, 线条是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手段, 线条不仅用来表现物体的轮廓, 也用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明暗, 因此, 中国画线条的变化是很丰富的。中国画线条的丰富变化, 缘于特殊工具的特殊表现方式。比如, 中国画从执笔到运笔都有着一套严格的程式规范, 形成了以自然有力、变化灵动、苍老滋润、松灵凝炼、刚柔相济、巧拙互参的审美取向。用墨就是用色, 主要目的是表现物体的色彩、深浅等。墨虽然是黑的, 但调以不同的水分, 就会产生不同浓淡变化, 中国画有“墨分五色”的说法是指“焦、重、浓、淡、清”五种深浅不同的墨色, 故说“墨即是色”, 用墨要有浓淡干湿, 变化丰富, 使画面气韵生动, 产生中国画特有的奇妙韵味。中国画因讲究笔墨, 所以欣赏中国画, 就要看它的笔墨表现。具备一定的笔墨欣赏能力, 就成为提高中国画欣赏水平的一个必要条件。笔墨是融会在中国画之中的, 多比较、多观察是提高笔墨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笔者以为根据条件举办中国画展览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笔墨特点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集中展示, 通过美展相互切磋、交流, 对提高学生中国画欣赏能力、增强自信心及建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很有帮助。

小学中国画课堂教学 篇10

一、甲骨文的现有特点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 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 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 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而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5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 其中已经识别的有1000多个。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 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 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在字的构造方面, 有些象形字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 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 而不要求固定。甲骨文的形体, 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

二、中国甲骨文化和小学英语知识的切合点

如何将看来丝毫无关系的中国古老文化和现代的英语教学联系到一起?首先需要寻找中国古代甲骨文文化和英语知识的切合点。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一般都是以模仿物来定文字, 比如“鸟”就刻一个类似鸟的图案, 其字体具有很明显的象形特点。而小学英语教学中, 单词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小学生年龄小, 贪玩, 不愿把太多的精力花费在记单词的枯燥行为上, 因此, 几乎所有的小学生一提起英语单词都感到很头痛。兴趣又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老师。那么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注意教学方法, 把单词教学贯穿到娱乐之中, 采取各种各样的办法让教学形象、具体生动, 使学生学起来不感到枯燥、乏味,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

鉴于这一类似相通点, 我一直思索着如何将甲骨文的象形特点和英语单词的教学方法相结合的问题, 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简单的甲骨文文化知识体系。但这只是初步想法, 具体的实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探索。

三、甲骨文文化在小学英语课堂上的初步应用及案例分析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 尤其是在单词新授阶段, 往往需要借助于实物、图片等辅助手段。我打算将甲骨文中的一些象形字结合实物运用到单词教学中, 让学生潜移默化中将中国古典文化和西方文化相结合。以下是一些教学实例:

单词people/follow/all的教学方法。

T:Boys and girls.Look at this student. (展示学生的侧面, 出示甲骨文的“人”字写法) OK.But in English, This is the word“people”.Read after me:“P-E-O-P-L-E”.

Look at the two students. (展示两个学生的侧面, 出示甲骨文“从”字写法, 取“两人相从”之意) OK.But in English, This is the word“follow”.Read after me:“F-O-L-L-O-W”.

Look at the three students. (展示三个学生的侧面, 出示甲骨文“众”字写法, 《周语》谓:“人三为众。”) OK.But in English, This is the word“all”.Read after me.:“A-L-L”.

又如, 单词big/stand/sky的教授。

Now, I will let a student stand on the floor. (展示一个学生的正面, 扎马步, 双手平举, 出示甲骨文“大”字写法) Yes, very good.This is“大”.This is big.Read together:B-I-G, big.

Now, I will let a student stand on the floor. (展示一个学生的正面, 扎马步, 双手平举, 出示甲骨文“立”字写法) Yes, very good.This is“立”.But in English, This is stand.Read together:S-T-A-N-D, stand.

Now, I will let a student stand on the floor.And put a book on his head. (展示一个学生的正面, 扎马步, 双手平举, 头顶一本书, 出示甲骨文“天”字写法) Yes, very good.This is“天”.But in English, This is sky.Read together:S-K-Y, sky.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由“人”到“从”到“众”到“立”到“大”最后到“天”, 经过老师有效的结合运用, 学生在甲骨文字的记忆顺延下能够将本来毫不相干的“people”“follow”“all”“stand”“big”“sky”组成有效单词串, 帮助学生记忆, 形象生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不同的文化背景, 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这也增强了我继续研究下去的信心。

将甲骨文的象形文字和实物、图片相结合用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甲骨文字和英文单词比较记忆, 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记忆和抽象思维, 学生能够在现在有限的学习环境中同时接受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信息和最先进的外国文化教育。

摘要:中国古老的甲骨文文化和小学英语课堂似乎没有任何联系, 但是深层挖掘, 却不难发现甲骨文字和英语课堂的单词教学有相通的地方。作者结合教学案例, 阐述了自己的想法。

小学中国画课堂教学 篇11

作为一名学贯中西的学者,亨德森·楊在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上提出了许多崭新而高端的观点。为了将他的教育理念在云南乃至全国广为传播,本刊将陆续刊出亨德森·杨博士的先进教学理念系列文章。

亨德森·杨认为教育教学的精髓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激活学生的潜力,并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人类所拥有的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便是自身的智力和潜力;而开发智力的关键在于,必须具备一整套可操作并行之有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

在中国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组织和控制方式,对于学生学习任务实施和质量目标的实现,起着关键的作用。有效的英语教学行为作为科学和艺术结合的产物,在其开展过程中必然是以一定规则系统为依据的。按教育教学的特性及其逻辑递延,我们可将教师基于特定教学任务为获得课堂过程效果和教学效度的最大化,在课堂时空情景中组织和控制受教者主体行为、交互活动及其方式的方法体系称为:课堂管理(Classroom management)。

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作为课堂的最高管理者,其人格魅力、综合素养以及对学生的感染力,在课堂教学及其管理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每个一线英语教师都知道,要使课堂教学效应有最大化的发挥,必须要保证课堂活力(Classroom dynamics)处于被激活并持续的状态。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教师基于学习主体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包括其中介语水平和性格特征,来组织、控制和协调课堂教学活动。无论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的设计至少应该考虑到并体现出3项基本的原则:1.使学生认同规定的目标与具体内容对象是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全身心地投入学习;2.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学习热情,维系教与学的互动反馈;3.使学生的中介语水平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不断提升,并在受控的、连续进行的课堂活动中逐渐实现学习迁移。

然而,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以严格课堂纪律和行为准则为有效进行的保证的。对于任何学校,这种师生体认且必须在课堂时空内遵守的一整套行为规范体系在执行力上的缺失,导致了课堂管理的无效,教学的效率效度更是无从谈起。可以认为,课堂纪律既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必须信守的“基本法”,也是教学活动及其管理正常实施、教学任务完成和质量目标实现的根本前提。因而,必须把课堂纪律的严格遵守当作课堂管理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使之成为上文所述的3项基本原则的支持系统。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课堂管理中的角色的功能,是随教学情况的变化而相应变化的。从根本上讲,在教学中师生行为是双主体,教学内容是对象客体,师生教与学的行为构成平等互动的关系。在课堂教学的各个过程中,教师有时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或协调者,有时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有时是教学活动的评价者或管理者。无论教师在课堂管理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和发挥什么样的功能,其管理行为的出发点及其所指向的目标必须是:以自己的爱心、知识、能力和智慧,建构和优化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形态,使之成为高分高能高素质的未来型人才。

在中国现代学校教育体制中,英语作为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外语必修课,始终贯穿于学生受教育的全部过程。在此过程中,英语语言的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训练几乎是每堂课都涉及的主要教学活动内容。然而,英语教育教学中如何基于对这四项技能的本质内涵的理解和把握,来进行有效的综合/分项课堂教学训练设计呢?后文仅对中国中小学英语的听力技能训练问题进行探讨。

从本质上讲,英语听力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目标语语流中信息的听辨理解练习,能够对给定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立命题、思考言外语境和扩展语用,为建构驾驭目标语语言形式及其意义的综合能力奠定基础。着眼于人的认知发展规律,任何语言的习得和学得,无不是从听力理解开始的。统计和研究结果表明,在人的日常言语活动中,听的行为占45%,说、读、写的行为分别仅占30%、16%和9%。可见,在英语教学中若不把听力理解放在首要的位置对学生进行充分而有效的训练,要学好英语是难以想象的。遗憾的是在中国中小学英语教学中,人们似乎并没有充分体认到这一点。事实上,由于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听力训练的缺失或不足而造成的结果,大大地影响了学生其他3项技能的建构和发展,使得英语教学长期处于事倍功半的状况。

一般说来,中国中小学生的听力训练内容和方式,应该按学生认知水平和与之相应的教学目的来设定,教学中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小学生的听力训练,应从单词、短句的听音模读开始,课堂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听辨信息反馈的语音、语调和重音,进行及时指导或纠正,使学生能把所听到的目标语语言信息同相对应的图画、实物或相关内容建立联系;教师应尽量以英语来组织教学,频繁借助各种表情、手势来使学生对课堂教学指令作出正确的反应,逐渐通过实物、图片或老师动作的启示,听懂词句、对话和简短的配图小故事,以及对课堂活动过程中的简短提问作出正确的反应。这样,便可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英语语感,为其他3项技能的进一步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于中国中学生来讲,目标语Listening comprehension训练应避免重结构轻语境的倾向,教学过程中始终要立足于培养学生对语言形式及其所传递的语义信息的同步听取和加工的能力。也就是说,要使学生在听力训练中自觉地把结构要素同语义要素建立联系,将其所构成的命题意义的连贯语流纳入上下文语境和语用知识的框架中,对特定话语内涵进行综合加工和处理,来实现全面提高听力技能的训练目标。在具体教学中,应按照由简到繁的原则,针对学生的中介语状态,设置微观层面的专项训练。例如,语言形式要素的训练内容有:音素、词汇、缩写或略读/连度、句子及其重音和语调的听辨,各种句法/语法和惯用法的分析,语意群和语段标识的鉴别,等等;语义、语境和语用要素的训练内容有:语段/篇章的关键词的确定,话语及命题中心意图的判断,上下文关系的推断,语篇内容层次的划分,语用及其外延拓展意义的推测,等等。

(待续)

小学中国画课堂教学 篇12

一、巧妙设计游戏活动,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对游戏有着天然的热情,以玩带学的教学方法特别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运用游戏情境模式,能开启小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具有发散思维的创造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由于游戏情节的轻松愉快气氛容易被孩子们接受并投入,所以游戏情境的美术教学模板为培养学生的潜在能力创造了条件。以小学生认知特点为切入点的游戏情境设置,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场景,以他们熟练的游戏内容导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不设防的心理状态下打开学习国画的兴趣之门,并在游戏互动环节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加深学生在玩中学的印象,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自觉接受国学知识学习和画面体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创作的信心。如,在《花鸟小品》国画课中,教师可以由童话故事或者角色扮演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形成对花鸟小品的初步认知印象,从而顺利实现教学目的。

二、游戏导入新课内容,诱发小学生想象灵感

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在课堂主体设计上,普遍存在着机械化、程式化的问题,对学生而言,美术课无论是国画也好,水彩画也罢,都是一个模式一种方法,整体氛围枯燥沉闷。以小学生乐于接受的游戏形式导入新课,首先打破常规教学中主体模糊的教学方式,将教学主体位置真正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引领下释放出对新知识的求知渴望,并通过主动探索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在这样的教学导入前提下,学生进入教学主体部分的条件趋于成熟。前期良好的师生互动和沟通已经建立起彼此认同的信任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国画学习中,通过细节分解和技法示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想象力得到充分激发,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乐趣,并通过日常积累与深入思考的相互贯通,形成初步的想象灵感,体会到灵感创作的成就感。

三、利用美术教学游戏设计,开发小学生创造潜能

小学阶段正是儿童情智启蒙的初级阶段,玩是其天性,也是他们认识这个世界、观察学习的一种途径,美术教学引进游戏情境,是针对年龄段孩子特别有效的一种教学改进。小学生生性好动、活泼天真、对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究精神,是极具可塑性的一个群体,教师在了解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可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特别是在美术教学中,创造性地设计各种游戏环节,或用于课前导入,或用于课中活跃气氛,或者以课后作业的形式等等,都能受到小学生的欢迎。而对小学生而言,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更容易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自觉在教师的课堂设计中发掘出个体艺术潜能和创造力,这是教学任务之外的收获,比教学本身更具有教育意义。如,《水墨游戏》课题本身就以游戏为题,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突出游戏的风格,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会到墨色的变化、线条的作用,了解国画的基本构造和艺术表现手法,从而产生继续学习的兴趣,挖掘其艺术潜能。

四、巧设课堂结束设计,保持小学生学习热情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课堂结束环节往往是总结验收和布置作业环节,学生到这个时候基本上处于疲劳状态,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对教师的总结产生抵触和厌烦,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课堂最后五分钟是学生身心最疲劳的时候,此时教师可设计竞赛环节,通过比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整个课时得到充分利用。国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和艺术瑰宝,教师在美术教育中结合游戏设计的教学方法实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将艺术品位和文化传承内化在充满趣味性的课堂氛围中,在潜移默化的互动中形成国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和国画教学,是美育活动中的基本内容,也是开启青少年儿童审美兴趣和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中引进游戏情境模式是对“寓教于乐”教学理念的有效实践,也是在充分尊重儿童年龄特点的基础上,挖掘游戏的内驱力和创新教学的潜力,使素质教育落实到人文层面和情智开发上。

摘要:在小学教学中,美术教育的传统方法是摹本教学法,即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一笔一画地临摹范作的线条和色彩。这种教学方式由于范本固定、形式单一,再加上所选择国画范本大多超越了小学生的感知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被动参与现象较为明显,对美术课程和国画认知的兴趣得不到有效引导、开发,是对青少年儿童发展美育潜能的制约。

关键词:小学美术,“游戏”情境,国画教学

参考文献

[1]刘小莉.小学阶段的国画教学探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5):136-137.

上一篇:自升式塔吊下一篇:高科技和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