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国画论文

2024-07-23

小学国画论文(精选12篇)

小学国画论文 篇1

小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 以及传统教学模式长期的影响, 学为主要教学模式小学国画教学还是, 这样一来学以临摹范画

生天生的美术表现潜能和创新

国传统教学模式能力会被扼杀, 故改变现有的是当务之急。因画笪此在国画教学中临统的教学方法的, 基础上应在继, 努力承传教沧市南一地去探索、拓宽教学内容新的教学方法。, 促进

伞发散思维

学如在教学《熊猫》一课时, 边境完

全首先是让学生观看熊猫的图片

探小学故事等或让学生, 在学生认识了熊猫的讲述一些有关熊猫的析萍再让学生分析熊猫的生活习李外形后讨论一下用墨的处理。

性, 或者播放有关熊猫的动画片等, 最后把自己想要表现的

形象以及熊猫生活的环境作进一步的练习, 并且完成一幅作品, 这样学生有一个自由发挥的平台, 有了创作的空间, 促进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改变教学模式, 提高绘画兴趣

传统的教学中是以教师传授技法为主, 重视画面的构图, 每位学生在已有的模式下进行临摹, 学生最终只能成为画匠。学生间的交流较少, 缺少互相比较共同进步的机会。如在教学《猴子》一课时, 让学生观看猴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录像, 分析猴子的结构特点后再对用墨做相应的要求, 通过示范, 学生对猴子的画法了解了, 再让学生分析自己如何来完成一幅有趣的作品, 通过练习, 最后要求全班同学在一张长卷上共同完成一幅画。这时学生的自主性不仅得到发挥, 而且同学间的协作精神也得到培养。通过共同作画, 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取长补短, 学生的绘画水平日益得到提高, 同时绘画兴趣也越来越高。

三、多种表现手法, 培养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言:“世界上人人是创造之人, 时时是创造之时, 处处是创造之地。”康德言:“人是借助令人惊异的能力———想象力创造文化的生物。”培养创新意识, 首先需要以下几个条件:

1. 创设一种宽松的教学气氛, 使学生充分开展

创造认知活动, 产生乐于创造要求。

2. 民主、亲密、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 是进行创造教学、培养儿童创造性的前提。

3. 在创造教学的内容安排上, 必须具备准确的

有利于产生联想的指导理论和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充分活动。结合国画中的表现手法, 进行创作。采用国画中的各种表现方法:如:揉纸法, 作画前先将纸揉成一团, 然后轻轻展开, 使皱纸平整后才能作画, 也可有部分利用揉皱, 用这种方法画出来有一种肌理效果, 如画树干等。另外, 没骨法、填色法、点染法、晕色法、平涂法、擦染法、洒落法、拓印法、加剂法等等, 这样使学生能利用各种表现手法对心中的事物进行描绘, 使之能获得成功, 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 如, 学生之间或师生间共同讨论如何完成一幅画, 在教授《公鸡》一课, 在展现了公鸡以后, 背景的处理可让学生各抒己见, 进行讨论, 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 这样学生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作品。通过表现手法,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贴近生活实际, 激发创造思维

传统的国画教学内容不外乎将山水、人物、花鸟以传统的单墨来表现, 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 贴近他们的生活。如描绘“我的父母”、“窗前”、“校园”等, 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 所以画起来比较容易, 同时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得到培养, 学生在进行绘画时经常考虑到如何用笔、用墨和用色, 这对学生绘画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1. 故事引入, 激发兴趣

当学生刚进入课堂, 教师进行教学时, 由于学生对水墨画十分生疏。若以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 机械地临摹教师的范画, 学生易产生厌烦情绪, 从而讨厌画画, 使他们失去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先让学生听一则有趣的故事, 即:“吴大帝孙权, 让曹不兴画屏风, 曹误落笔为素, 因就作蝇, 既进, 权以生蝇, 举手弹之。”以此来激发兴趣, 然后在纸上点上一点墨, 让学生想可以画些什么? (如蝌蚪、甲虫等) 再进行更多的示范, 随即让学生来尝试。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 学生也乐意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进行绘画, 从学生的作业中可看到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也让学生体会到水墨画的独特所在。

2. 用“玩”来训练绘画的技法

玩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 他们生性好动, 敢于去画, 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特点, 巧妙地进行利用, 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绘画技能。如, 画“瓶花”利用破墨的方式进行教学, 先用浓墨 (或色) 画各种不同的线描的画, 然后用淡墨或水 (色) , 点在画的中间, 利用水的张力, 以及宣纸的特性, 使画产生了漂亮的肌理效果, 由于水分的多少或时间的长短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学生对这种效果, 表现得非常兴奋, 在这个玩的过程中, 让学生感受水分的多少对画面效果产生的作用。再如, 利用写字的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锻炼侧、逆、顿锋的应用以及对色彩知识的掌握。即, 让学生用平时写字的方法在宣纸上用墨写上字, 可以把字拆开、叠加、拼合等方法进行书写, 写时也可用各种运笔方法, 然后在不同的空间填上颜色。通过训练让学生对各种用笔、色彩间的关系、疏密关系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 学生的主动性很强,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发挥的余地。这也是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要求, 不是惯常的“抓两头, 带中间”的所谓“正态分布”式的教育, 而是让每个受教育的学生都能获得“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或“跳一跳, 吃苹果”的润泽和成长的完善化教育。

3. 名人名画, 拓宽知识面

国画发展的历史悠久, 名人辈出, 名人轶事也多, 这对提高学生的知识面, 领略国画艺术的魅力有着很大的作用, 如:“吴带当风, 曹衣出水”、“吴道了一日之间绘成嘉陵江300余里的壁画, 而李思训几月足不出户”、“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等故事, 让学生感受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 以及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和笔墨的巧妙之处,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让他们感受到学国画的乐趣。

4. 利用范例, 提高表现力

观察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他们往往看得少, 对事物极其生疏, 如在画“老虎头”这一课, 教师对老虎的各个结构分析清楚, 然后让学生感受分析不同情况下老虎的各种神态, 再让学生进行创作, 这时学生表现出来的老虎各不相同, 这说明他们是用自己的感受来进行创作的。每个学生有着自己的理解, 他们能够用笔墨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感受, 利用各种不同的范例做比较, 让学生选择自己较满意的作品, 从而传授构图等知识, 让学生较容易地接受绘画的基本知识。

5. 内容选择, 力求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来临摹梅、兰、竹、菊等花卉、山水、鱼虫等, 一节课是临摹为主, 而学生自己主观意念受到限制, 只能根据教师的要求做着机械的练习, 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多元化的内容供学生选择, 这样既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 也为学生的自由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如画“脸谱”, 我让学生先看几十种不同的京剧脸谱和其他不同形式的脸谱, 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进行绘画,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创作出来的作品都十分新颖和独特。再如画“猴子”, 先讲清猴子的结构, 教师进行示范, 强调用笔的方法, 然后让学生模仿猴子的各种动作表演, 再讲述有关猴子的有趣的事情, 可观看录像让学生对猴子有更深的了解, 之后再让学生进行创作, 这样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到了知识, 也表现了自己的长处, 每个学生都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6. 深入生活, 拓展表现能力

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 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学生长大了, 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 并将之运用于生活和工作中, 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完成。所在儿童水墨画教学中, 扩展学生表现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传统的教学不外乎临摹、写生、创作三体合一, 这是历代画家用实践证明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内容也是常规的花鸟、山水等, 而有相当数量的儿童国画班, 也施行“依样画葫芦”的教学模式, 有的更以前辈画家成名作品为范画, 此现象已引起众多美术界有识之士的忧虑。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入生活, 表现生活中的某一事物, 如鞋、自行车、花瓶、田野中的树等静物外, 还可以表现生活中的某一场景, 如卧室的一角、我的窗前等, 也可以表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如愉快的周末、乘凉晚会等等, 让学生深入生活, 以此来拓展学生的表现能力。

总之, 小学生自由创作的国画童稚味浓厚, 彩墨效果强烈, 与其用工具勾线填色相比更为自由舒展, 学生绘画语言的应用及表达能力均有明显的提高, 同时加强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 为进行其他形式的教学奠定了必要的认知基础。这也将会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想象力的丰富、形象思维的发展、创造能力的增强都有好处。

小学国画论文 篇2

我非常喜欢画画,只要我的手一拿到笔,就觉得有一股灵感涌变全身,有一种想在雪白的纸上画出栩栩如生的图画的欲望。所以,学习画国画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在我读二年级的下学期时,妈妈终于答应了我,我高兴得欢呼雀跃,心里乐开了花。

第一天,我来到国画老师张老师家里学习画国画,一进门,我便看到张老师家的墙上挂满了形象逼真的山水画,还有鲜艳欲滴的葡萄,苍劲有力的翠竹等,我看得眼花缭乱手心直痒痒,想马上试一试,画一画。

开始上课了,我原以为张老师会教我们画水果或者青山绿水和其他什么的,可是,张老师的话却让我大失所望,原来张老师今天只教我们画那些笔直的和弯曲的`线条。张老师在一旁做示范,我却心不在焉,张老师马上对我说:“学本领不管大小,都要认真。”我只得专心致志的看张老师示范的运笔方法,我的心一静下来,才发现张老师画线条时运笔是很有讲究的,每一笔都有一股苍劲的感觉,往左画时,笔尖要先向右轻轻停顿一下再画,往右画时,笔尖要先向左轻轻停顿一下再画。看到张老师行云流水般的流畅感觉,认为画这些线条真是太简单了。当我们自己在纸上实践时,却是困难重重。很快两个小时过去了,我们画的线条却没有一个人合格,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每周除了在老师的家里练习两个小时外,每天还要在家里练习半个小时,练了整整一个月,线条才基本合格。而我原来的绘画热情却在简单的线条面前大打折扣。

为了提高我们绘画的兴趣,张老师开始教我们画梅花。他先教我们如何把握好调墨的方法来画枝条。再教我们画梅花的方法。画梅花时,先用中号笔的笔尖蘸满已经调好的红色颜料,再在笔尖蘸一点浓墨,便在已经画好的枝丫上开始画一些可爱的梅花,直到笔上的颜料全画完了,才能重新蘸颜料,这样,整幅画面的梅花才有浓有淡,若隐若现。等画好的梅花上的颜料处于半干的状态下,我们就开始用调好的黑色颜料来画梅花的花心。画花心时,先在梅花的中间画一个小圆圈,再轻轻用内力画出花蕊。最后,就是用比较大的笔蘸上调好的黑色颜料画枝干上的大刺和一些小刺。等我们完成了整幅画,张老师就把我们的作品放在一起,还要现场做评价,画得好的,张老师要表扬。需要修改的地方,老师也要提醒我们怎样改进的方法。

为了让我进步更快,我每天在做完家庭作业后就开始画国画,而妈妈就在一旁盯着,尽管我不想她站在我的旁边,可我那儿拗得过妈妈呢?只有更加认真地练习,才能免于妈妈的唠叨。每天晚上,只有当我画的画能赢得妈妈的一声肯定的表扬时,我才能看一集我想看的动画片,否则,可爱的动物们们只有深深地藏在电视的最深处。

就这样,张老师慢慢地教我们学会了画梅花、枇杷、葡萄、竹子等。随着我学会画的内容越来越多,从张老师那儿得到的表扬声也越来越多。

在庆祝六一的画展上,我画的梅花特别引人注目,不少同学驻足观看,我的心理乐开了花。

浅谈小学国画教学实践经验 篇3

关键词:小学国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24-01

在小学期间,学生从知识、能力等各方面都主要处于低幼期,国画教学也历来是小学美术课程中的薄弱环节。它技法丰富,掌握难度大,加之课时少,教学以临摹为主,学生面对的是反复的枯燥的技法训练,没有太多的想象、创造的自主空间,从一定程度阻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同时,对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播、产生也产生了巨大的危害作用。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小学阶段的国画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初步了解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感受笔情墨韵,增加学习兴趣

中国画创作是根据毛笔、水墨和宣纸和独特性能,使笔和墨两者相结合,相辅相成,产生了点线和水墨的高度融合, 其笔法和墨气的浑然天成,展现浓厚的中国艺术色彩。小学美术教师在日常国画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注意教学的趣味性和循序渐进,通过观察、欣赏作品等方式帮助学生们初步了解中国画立意、经营和造型的主要特点,初步感受和体验中国画用笔用墨和用色的基本方法和艺术情趣,悟其神韵,以增强其学习国画的兴趣。如让学生欣赏优秀的绘画作品时,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领悟画家是怎样在宣纸上通过特定的表现手段来表现各种不同的对象,抒发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在教学学生进行实际练习时,要让学生认识毛笔,水墨和宣纸这些特殊工具材料的独特性能,通过选择不同的用笔用墨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各种事物,产生不同的笔情墨韵。如在教学生画青藤时,用笔要沉着有力而又遒流畅,用墨时浓时淡,时干时湿,这样画出的线条才能如烟云舒卷,具有丰富的内涵;学画金鱼时,用笔要洒脱飘逸,用墨轻淡,才能给人以活泼、轻松的情趣。总之,通过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国画这种独特的笔墨情韵,学生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逐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沉浸于中国画特有的艺术氛围之中。

二、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我们的传统国画教学,提倡“师法古人”,这虽是历代画家实践证明的一条行之有效的中国画教学方法,但 “照葫芦画瓢”的教学模式,这极大地束缚了儿童的思维空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和创新精神。小学阶段的国画教学,应该在教给孩子笔墨技巧并强调突出中国画特点的前提下,让孩子们自己有决定作画对象、构图安排及色彩表现的广阔空间,真正使画纸成为学生自由驰骋、大胆泼洒的表现天地,将传统的中国画技法与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低幼期的小学生,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多采用游戏、故事等形式来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与技能。如在教学中,我在纸上示范点上一点墨,或用先涂水再泼墨,让学生想象,可以画成些什么?再进行合理的示范,随即让学生来尝试。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学生也乐意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进行绘画,从学生的作业中可看到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水墨画的优越所在。

三、引导思维发散,培养创新意识

孩子的想象力是最为丰富、最为奇特的,尤其是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因不受世俗和界定的限制而更为自由。因此作为美术教师,首先要强调尊重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自身感受,鼓励他们大胆落笔,大胆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思想的闪光点,让他们的感受自然地表现在纸上,流露在画中。其次,突破工具材料的局限性,鼓励他们随心所欲地选用他们的作画工具、颜色、技法等方式,使学生产生新奇感来提高画画热情。受到传统国画的影响,学生头脑中绘画国画的材料是毛笔、墨汁、国画颜料。在教学中,应该在工具、材料上大胆尝试,提倡中西结合:把传统中国画的毛笔、水墨和西画的排笔、油画笔,水彩色,广告色、丙烯色等有机结合。这样学生在材料的应用上是多种多样的,学生乐意利用其它各种材料来进行绘画,兴趣很高,效果也十分理想。

所以,在小学阶段的国画教学,首先应该从临摹入手,深掘教材内容,联系生活进行创作。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废除灌输式的教学。充分利用美术教材,深掘教材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对学生进行创作指导,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发掘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使学生更细致、更深刻、更具个性的认识事物。

其次,在适当让学生临摹的同时,也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写生的机会,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物象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让他们在观察、分析、思考的基础上,自由地去探索,发现表现方法,变单一的临摹学技法为探究创技法。

其三,在内容选择上,力求能使符合学生的口味,能使学生很好表现的。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多元化的内容供学生选择,这样既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也为学生的自由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李明云著《儿童国画入门》,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2] 杜 卫.陈鹰主编《儿童美育概论》,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浅析重庆江北头塘小学少儿国画 篇4

头塘小学地处重庆江北区城乡结合部, 在校学生大部份都是当地农民及外来打工者的孩子。一个并不起眼的农村小学里, 一批批农家子弟能在这里接收到良好的艺术教育, 实属不易。每当我走进这所学校无不被浓浓的艺术氛围所打动, 整个学校教学大楼过道、走廊里都挂满了学生的字画, 干净明亮国画教学室里有画桌、画毡、画册、纸笔及多媒体教学设施, 由于学校领导高度的重视, 还专门设立了少儿国画陈列室, 那挂满墙上的数百幅少儿国画精品, 无不叫人拍手叫绝,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近年来, 头塘小学在搞好日常的教学工作外,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狠抓素质教育, 通过少儿国画这一载体来近距离感知中国母体文化的内涵, 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能持久的传承与发展。这也是学校少儿国画教学的真正目的。

少儿国画对孩子来说, 首先是自我表现的一种形式, 而不是美术范畴的“艺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 而应该找出能够引起儿童兴趣和刺激儿童的材料, 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就是带着这种理念, 根据孩子自身条件, 因材施材。正如学校美术老师齐亚红所讲:“让孩子们都来玩国画, 在玩的过程中找到一种乐趣。”偶尔有那么几幅留得下来的作品这就是创造, 即是糟糕的画, 只要孩子们是用心画出来的都应给予肯定。老师要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的画, 才能发现画中的真正童心。

少儿国画的教学有别于成人国画教学, 儿童常常是用幼稚绘画语言来表达感情。在创作中儿童表现出脑、眼、手的随机随意运动, 偶然得之奇特效果, 这就构成了少儿国画的稚拙天趣, 生动活泼的特点, 这种既“原始”又“现代”的感受, 是成年人永远不可企及的。时代在变化, 美术教育的普及性也在变化, 石涛说过“笔墨当随时代”, 国画的教学也应随时代前进而革新。

头塘小学的少儿国画教学, 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 采取了传统的临摹与现代写生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兴趣兴奋点。对初入学习国画儿童, 必须培养兴趣, 选择一些名家所画作品, 如枇杷、西红柿、葫芦、向日葵、金鱼等题材作为临摹入门的练习;对基础较好的高年级学生, 必须传授审美和绘画技巧, 采用以人物、风景、身边的劳动工具为写生练习。不同的学习方法, 其目的就是让同学在不同的物体中运用不同表现手法及构图形式。如以线为重, 以水墨为重, 以绚丽多彩为重, 使学生在不同的练习过程中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增强学生学画的信心和勇气。不少同学通过一学期课余时间的练习, 创造性尝试不同样的笔墨, 不同材质的表现手法, 体验着艺术表现的融会贯通, 特别是在人物写生过程中, 把平时学到的表现技法, 甚至是抽象线条, 淋离尽致地表现在五官上、衣服上。合理的布局, 浓淡的掌握, 虚实的处理, 大胆的创造, 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作品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童画无法, 创作无规”的理念在他们身上得到充分的发挥。“似与不似之间”的画论, 恰到好处地表现在孩子们身上, 正好吻合了中国画写意的特点要求。

通过近几年的少儿国画教学实践, 头塘小学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临摹、写生、创作共同并进的教学模式, 不断的完善系统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大力倡导学生独特的创造, 创作形式的个性化引导, 积极改变了学生创作中原有的单一性程式化风格。培养了一大批少儿国画作者, 同时也创作出一大批艺术性较强的少儿国画作品, 作品曾多次走出校门参加全国、省市美展, 甚至高层次的获奖。这些都说明头塘小学的少儿国画教学理念在中国少儿国画这片肥沃的土壤里, 播下了一颗颗幼小的种子, 它将在艺术教育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并成拙壮的艺术之树, 我们将努力和期待着……

参考文献

[1]《中国民间美术造型》.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5.

浅谈小学美术国画教学 篇5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由此,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认为小学美术国画教学应从引领学生观察入手,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创造力,重点应放在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上,放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促进上,进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时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根据儿童认识世界的规律以及感受世界的能力,把握好对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开展。

在多年的小学美术国画教学中,我认为教师本身除了不断提高美术素养以外,更重要的是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上好美术课贵在得法。方法好比船和桥,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没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就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便是一句空话。教师只有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才能感到有兴趣,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取得预定的教学效果。

小学国画课教学,必须区别于成人化教学,而采用特殊的方法和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下面简单谈一下我在小学国画教学中的几点探索:

方法一。从笔墨游戏开始让学生熟悉国画课,并培养其乐趣。生动活泼是小学美术课的显著特点,也只有生动活泼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小学生通常都乐于游戏的方式接受新事物,教师一开始采用笔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接触美术课,熟悉国画课便是顺应了这一规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在刚接触国画课时,便能在笔墨游戏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使之对国画课学习充满期待并在每一次学习中保持愉悦的心情,这一点至关重要。在教笔墨游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随便在纸上滴几滴墨,然后通过“猜猜看”的游戏环节,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去观察,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宣纸上随时添加,随时观察,随时猜想,看看最后整张画面会呈现一幅什么样的效果,或者是最后通过添加变成什么其它的样子。这样在促进学生把握整体的同时,还把握了局部,正确地处理好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学生作业画面真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有添几笔变成人物的,有滴几滴墨色变成景色的,通过这种游戏的导入,为学生的创造表现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训练了想象力,也培养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方法二。从画儿童喜爱的简笔画入手。从笔墨游戏的期待中走来,下一步教师要做的便是帮助学生从儿童喜爱的简笔画入手,更进一步地学习国画课。简笔画的特点是以简单的线条画出生动有趣的图像和表情,这无疑是对孩子们的又一个游戏。当孩子用他们手中的毛笔画出那些可爱表情,有趣图像时,他们的成就感便是对他们最好的奖励。同时,这份成就感也将成为推动学生继续进行国画学习的巨大动力。

方法三。让学生画儿童画。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运用联想打开他创造力的源泉。在成就感的巨大推动下,学生的创造力、想像力就会发挥到极致,他们需要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创作。此时,教师便可以让学生画儿童画。现行小学美术国画教学中,以儿童画的方式进行美术国画课的创作已成为小学美术国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儿童画需要学生的想象空间非常之宽广,联想地域非常之深邃。联想属想象的范畴,但又不同于想象,想象高于联想,而联想是想象的基础。大纲指出: “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必须重视联想能力的培养。比如在一节课堂上,我先在宣纸上滴一大滴墨,让学生猜像什么,有的说是苹果,有的说是太阳,有的说是地球,有的说是后脑勺,答案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我再在刚才的墨色上加一笔形成一个大嘴巴,这会就有学生说像一个张开大嘴吃人的怪兽,再加一笔呈现一双怒瞪的眼睛,一个很夸张的脸部表情就出来了,通过我的不断添画,学生不断去猜,这个过程正是发挥了他们无穷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学生将来的国画课造型作铺垫。

方法四。从小品画入手,进行创作。学生掌握了国画笔墨的基本技巧后,教师便可以对学生从事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教学。从小品画入手,进行规范地美术国画教学,把学生引领进真正的充满文化底蕴,艺术氛围的国画课的殿堂。在这里,孩子们有了之前笔墨游戏的吸引,有了墨色干湿变化的掌握,有了思维的开阔,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有了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对于学生而言,这才是美术国画课学习的开端,相比之下,之前的学习只是整个美术课学习中的热身运动而已,所有的铺垫和准备便是为了迎接这个开端,继续这个过程而来。

浅谈小学阶段的中国画欣赏教学 篇6

一、学会甄别,感受中国画的独特神韵

国画作为中国的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有着自己明显的与其他艺术形式不一样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传统的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

通过欣赏教学,能够让学生根据中国画的特点学会简单的甄别。比如,在人教版第五册第十课《童年》一课中,教材安排了中国画作品《翻身奴隶的儿女》和《瑞阳婴戏图》、年画作品《欢天喜地》、油画作品《战斗中成长》、摄影作品《金色童年》以及雕塑作品《冬天的阳光》等,这是一课融美术知识、德育、态度情感于一体的欣赏课。教学中,通过对比分析中国画《翻身奴隶的儿女》表现的材料、形式、内容等特点,来介绍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神韵,并能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从而感受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对中国画学习的兴趣。

二、层层深入,了解中国画的创作特点

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介绍中国画欣赏的基本步骤。第一步,解题。让学生从了解中国画的结构入手,对中国画的题诗、落款、画面内容及创作意图所共同营造的画面意境所产生的美感和情趣有一定的感知,了解传统国画作品中诗、书、画、印之间的相映生辉。第二步,了解作者。了解作者创作艺术作品的时代背景、身世、影响力及其他代表作品,从而了解作者的文化修养和底蕴内涵。第三步,进一步欣赏画作意境的表达。从分析画作的构图、色彩、笔墨的基本概念入手,了解画作创作的过程和意境的表现。第四步,艺术特色。结合画作的背景和作者的表现风格来分析作品,找到其表现特点和艺术感染力。

中国画的艺术特色,从了解中国画技法包括工笔和写意的形式开始,写意又分大写意、小写意等,画科又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蔬果等。一般来说,工笔的、写实的作品就容易欣赏,因为它是具体、真实的,看得懂。但如果是粗放的、写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写意难看得懂的作品,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找到美术创作中共同的元素,比如线条、墨色、构图和形式感方面等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画作的美感以及似与非似之间所形成的丰富的想象空间,并让他们从欣赏中获得某种启迪、教育和艺术享受。

三、谈话提问,激发中国画的欣赏趣味

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通过提问和谈话、小组讨论等方法阐明作品的主题思想、分析艺术特色、启发学生思维。

如,欣赏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这是古代绘画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教师可先让学生欣赏后再简单谈谈对这幅画的感觉。谈过后教师再向学生介绍此画的艺术特色:画家运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和工整细丽的青绿画法,描绘出大自然的雄伟壮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深厚感情,教师再提问什么是青绿山水,学生讨论后教师再简介青绿山水的特色。谈话过后,再通过教师介绍,学生的欣赏、评述,可使学生对中国画形式特色、思想有所认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四、借物抒情,提升中国画的欣赏品味

一幅好的国画作品必定包含作者内在的情感和艺术美的升华。如,我们在给学生欣赏表现梅花的作品时,要向学生介绍梅花的特性和特征及它包含和表达的意义:梅花属冬季花卉,冬末春初开花,为春天的象征。她预示着严冬即将过去,春天的万物复苏、百卉争艳的局面即将到来,因此梅花有“春息”“春讯”“报春”之称。梅花具有傲雪耐寒的品格、清雅素艳的风韵。人们在赏梅、咏梅、画梅的过程中,还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愿望,采用象征、比喻的手法,赋予它某种美好的吉祥意义,并与其他植物相组合,如“松、竹、梅,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四君子”等,成为借物抒情的好题材。通过对梅花精神的理解,梅花不畏严寒、不怕风雪的“美的性格”感染了学生。让学生在欣赏中提升自己的品格,从而更加了解中国画的独特风格。

五、归类赏析,拓宽中国画的欣赏视野

除通过上述几个方面进行国画欣赏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和方法,进行多样化类别欣赏。

1.专题欣赏

教学可选择各种专题,如《中国花鸟画欣赏》《中国山水画欣赏》等。采用专题欣赏的形式可以选择较多的作品,但要有重点,使重点分析和一般欣赏相结合,着重欣赏中国画中不同风格作品所带来的艺术表现力,拓宽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更加认识到祖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2.名作欣赏

可选择古今的著名作品,如《清明上河图》《历代名画录》《开国大典》等等,通过课前预习、资料准备和课堂讲授的方法,使小学生初步接触这些艺术珍品。教师不但要介绍作者和创作的时代背景,阐述作品内容和形式,还要着重讲解它们的艺术成就和价值。有些内容,教师也可以编成故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此外,教师还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欣赏或称随堂欣赏或课间欣赏,就是在进行创作、写生、临摹等教学时,插入有关作品进行欣赏,让学生心有所向,提升作画信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升学习效果。

3.另辟蹊径,将美术欣赏延伸到课外

(1)阅读画册,或指定几幅作品(可把作品陈列在橱窗画廊里或教室的墙上),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欣赏和自由讨论。上课时,教师可以抽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谈欣赏体会,由教师进行欣赏辅导。

(2)参观国画作品展。对参观活动要有具体计划和安排,要制订明确的目标;观赏国画作品展前,要事先充分准备,教师也可以事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欣赏作品时进行思考,回来后组织漫谈、讨论参观后的收获,再由教师小结观后感。

中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中华民族特点的一门艺术,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我们知道,中国画是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力求做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古有书画同源之说,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线条的运用紧密相连,因此中国画同书法相互影响,日益结合,并与诗文和篆刻一起形成了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多元化艺术魅力。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中国画欣赏的教学还值得我们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谈小学国画教学设计的创新 篇7

关键词:“图像仓库”,水墨游戏,观察,体验,个性表现

美术教育不仅是技能教育, 更是一种人文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充满着人文色彩, “将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 以满足学生精神和文化的需要, 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背景下, 小学美术学科教学正逐步加强关注学生的欣赏体验能力、造型创作能力、尝试探究能力、个性化塑造能力、审美感悟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等一系列对学生个体未来发展所必备的美术基本能力的要求。”

“造型 • 表现”课的技能训练, 包括创作、写生、临摹、手工制作等。国画技法知识综合渗透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 通过教学, 使学生了解国画造型艺术的形式特点和基本表现方法。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我国传统绘画艺术审美教育、发展个性表现, 渗透爱国教育的过程。指导训练技能、技巧, 实践性、操作性强。传统意义上的国画技能训练基本步骤是临摹→写生→创作, 把临摹经典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也是占用大量练习的一个环节。我们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学生日常生活所见所感的形象经过经意或不经意的筛选, 积累成了他们自己的“图像仓库”, 这个仓库里充盈着的是他们生活的“真实”。他们乐于表达或表现自己对于这些真实形象的理解。让小学生在没有多少传统文化了解的前提下临摹古代大师的作品, 先不说这些经典作品中的博大而精湛的技巧之难度, 仅就这些作品的形象特征及其意向而言, 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所见所感相去甚远, 这很容易使得初学国画的小学生产生从视觉至心理上的“疏远”感, 从而对学生学习国画产生负面影响, 影响其学习国画的兴趣与热情。

传统的国画学习将临摹经典放在第一位, 存在着对学生个性体验先入为主的制约作用。因为:“一、把范画当作直观教具, 作为学生摹仿抄袭的“样板”, 起不到直观性和体验性的教育作用。二、错把模仿性教学作为造型训练和创造性教学的唯一基础。在中、小学启蒙美术教学中, 进行单一的“循序渐进”的模仿教学, 忽视了艺术的本质是创造的特点, 忽视艺术是情感体验结晶的特点, 这就偏离了美术教学培养表现与创造能力的目标。三、不适度或过多的临摹, 容易造成初学者没有范本就不会画画的可悲境地。”

艺术源于生活, 源于对生活的感受与理解。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是教材内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新课程的美术创作教学, 应是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整合, 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融会贯通、整合构建, 才可能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深刻、牢固, 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发展的能力。使学生更多的投入到五彩缤纷的生活中, 感受和挚爱着自己“仓库”里的图像, 让他们产生用各种表达方式抒发或宣泄的欲望。作为美术教师, 应更注重“对象”意识, 注重教学过程中蕴含的人文价值, 宽容并积极响应学生的个性表现。不断为先进的教学观念充实新鲜血液, 从教学内容, 到技法训练及评价等多方面灵活调度, 为学生在现代环境下学习传统国画艺术提供和创造崭新的情境。

写生是提高观察力最重要的方式, 在写生时可以让学生摸一摸, 闻一闻, 充分调动学生尽可能多的感觉器官, 使学生对所画之物像有更全面、更细致的了解。这种全方位的现场感, 是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美感, 激发学习兴趣, 从中引出问题, 引起学习的内在需要, 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中去, 拓展其表现思维的丰富性, 增强表现的自信心, 从而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沉浸于学习中, 在充满激情的笔下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在对景写生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感悟能力, 并启迪着学生热爱生活, 美化生活的热情。传统国画题材分为山水、花鸟、人物、动物、建筑。其中鲜见对代表人类物质文化如生活用品等静物形象的表现, 而这类形象正是与现代人的生活最贴近的一部分。为了充分体现教学的对象性、开放性、多样性原则, 在国画教学内容设计上, 我首先倾向于这种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形象资源, 因为他们对这些形象直接接触, 印象深刻, 在这些形象中渗透着小作者真诚的体验情感, 教师甚至可以带领学生直接用国画工具材料对“景”写生。将新观念生动地融入国画教学的内容、过程、形式、方法中, 在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取向上呈现多元化和丰富性, 让教学活动有效而新颖, 让学生的学习轻松愉快, 健康积极。

在教学图片的参考上, 要把握经典与适度的原则, 多则容易造成学生视觉依赖和模仿。本着以初学者的体验为先导的原则, 欣赏学习经典作品要适时和少量, 即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亲历写生创作后再参考欣赏学习。欣赏的大师作品我选用有代表巅峰和里程碑意义的经典:梁楷的简笔水墨写意, 徐渭的水墨写意花草, 吴冠中的现代水墨。

儿童学习水墨画因其生理特点的限制, 笔下的作品往往会充溢着特殊的趣味:稚拙、生动、原始、“现代”感、自然的变形等, 都是学生思维创造的结晶, 是学生心灵的反映, 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他们着迷于自己生活所见所感的形象, 着迷于用多变的水墨画的形式表现自己的体验, 并在充满激情的笔下获得愉悦和自信, 这一点已是教学巨大的成功。作为美术教师, 应以开放的观念设计儿童水墨画的教学过程, 接纳和鼓舞儿童的个性表现, 为他们健康的人生开启积极而美好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尹少淳, 段鹏著.《新版美术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3.

小学开展国画艺术教育的几点做法 篇8

我校注重强校、创优、树品牌意识,努力构建“优质+特色”的办学模式,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在总结办学经验、传承文化精粹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国画教学”为主的民族文化培训项目,力求将学校的民族精神教育落到实处。

一、一支画笔,全员参与

我校开设国画课程有七年多了,从最初创编校本教材,到教师、学生、家长形成人人学习国画的可喜格局。我们努力做到“三结合”,即普及和提高相结合,培训项目和学生发展相结合,培训内容和校本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技能,体验笔墨的乐趣,提高综合素质。

我校在每个班级都开设了国画课程,每星期邀请专业画家指导国画社团,每学期举办校内国画笔会展示,每学年举办与国内外学校的艺术交流活动,营造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活动中领略国画的魅力,传承民族精神,激发爱国情感。我们还动员师生和家长全员参与,共创国画特色。我们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科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学习国画,研讨国画教学,形成了师生、家长共学画、共成长、共进步的“全员参与”模式。

二、多元评价,激发兴趣

我校对学生国画课程学习,纳入美术“学习认同卡”,在评价内容中美术组突出了对国画学习的要求。评价中有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家长点评;学校设计的评价章上有“棒极了!”“进步了!”“加油呀!”等赞美性评价语言。每位学生都自己设计了一枚漂亮的认同章,对自己班里的同学进行评价;每位教师在设计了一枚认同章,给所教的学生进行评价。整个评价过程轻松愉悦,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而这些都将记录在学生成长记录手册中。

三、融入乡土,铸造精神

嘉定的乡土文化内容相当广泛,有传统的名胜古迹,民间工艺,也有现代的新型景观。对于乡土文化的教育,我们从他们感兴趣的视角去开展教学活动,让教学内容更“生活化”。我们通过社会采风,让学生到真实的环境中体验、观察、收集素材,创作国画作品。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体验身边的事物,加深了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孕育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创作了真情真意的国画作品,同时也传承了乡土文化的内涵,点燃了学生爱家乡的情怀,也让“美术走进生活”的理念得以实践。

四、绘画感悟,促进成长

在学习国画的过程中,我校每学期组织学生撰写“我画我感悟”学习国画的心得活动,并梳理出优秀的语段和文章,发表于我校每年的台历、校报及校国画网站中。我校通过绘画,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反思中提升”的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健全学生人格。

小学国画论文 篇9

一、小学国画教学的现状分析

现有的小学国画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 很多教师都不愿涉及其中, 主要原因在于国画教学的过程比较繁琐, 学生要准备的材料很多, 毛毡、毛笔、墨汁、颜料等, 一样不可缺, 再加上教材中对于中国画课程编排得较少, 地方学校对国画课程的不重视, 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够扎实, 都让大家对国画教学望而却步, 致使开展国画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即使有的学校的教师上了国画课,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作用下, 一节课下来, 全班同学的作品千篇一律。所以, 要想有序地开展国画教学, 首先, 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其次, 教师要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及自身的专业水平,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从事国画教学工作。

二、把握小学国画教学的特点, 结合地方实际, 寓教于乐,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现代教育理念注重绘画与生活的联系, 注重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和学习的趣味性。我们都知道, 小学生由于心理和生理的特点, 对美的看法和成人有所不同, 因而在初学时以生活中常见的蔬果静物为教学题材比较适宜, 因为静物的造型相对简单, 组合性较强, 画起来比较有意思, 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降低了学习难度。如尤聪颖小朋友的蔬果静物系列, 从刚开始学画时的《萝卜》《枇杷》到后来画的《葫芦》《柿子》等等, 兴之所浓, 无不尽显水墨情趣。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造型基础知识后再结合当地地方特色, 如我们的家乡泗阳是泗水古国、意杨之乡……这一系列的地方特色, 都为孩子的国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王若丞的《我的家乡》 (习作1) , 尽显我们泗阳的杨树特色。一株株杨树虽没有直仰苍天, 但也错落有致, 小鸟在林间徜徉, 虽然没有像大师那样的墨色变化丰富, 却又别有一番味道, 从而把枯燥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变为有趣的水墨游戏, 寓教于乐。

三、改进课堂教学模式, 丰富内容, 力求多元多彩

美术教育家勒温费尔特说过:“儿童只要被给予充足的时间、帮助, 获得与创造性材料接触的机会, 而不被强迫接受成人的模式和规范, 那么每个儿童都能成为艺术创造的能手。”因此, 我们要改进课堂教学模式, 利用身边丰富多彩的生活资源, 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 力求多元多彩。而打破常规, 尝试多种技法, 多种材料与多种技法并用, 也能提高创作热情。如在教学中可以把油画棒、水粉、国画材料等综合起来使用。如赵怡同学的《我来尝试》 (习作2) , 是表现和妈妈一起逛超市的情景的, 先是用油画棒来画主体形象, 然后用水粉色来做背景, 最后用国画颜料来点缀背景, 当然她是画在宣纸上的, 水墨效果淋漓尽致, 这样就把这三种绘画形式融合在一起, 构思独特, 很有创意!

综上所述, 小学国画教学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只要教师能够摒弃旧的教学观念,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顺应时代要求, 结合更多的、更广泛的艺术形式, 合理利用地方资源,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来进行国画教学, 我相信, 小学国画教学定会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摘要:从新时代的教育现状出发, 以美术新理念为指引分析了当前小学国画教学存在的问题, 并根据多年的实践, 结合地方实际, 把握小学国画的特点, 总结了如何在新时代新理念的指引下开展素质教育所需的小学国画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 努力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理念,小学国画教学,教学模式,“乡土”化特色

参考文献

[1]滕守尧.艺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小学国画论文 篇10

一、巧妙设计游戏活动,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对游戏有着天然的热情,以玩带学的教学方法特别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运用游戏情境模式,能开启小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具有发散思维的创造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由于游戏情节的轻松愉快气氛容易被孩子们接受并投入,所以游戏情境的美术教学模板为培养学生的潜在能力创造了条件。以小学生认知特点为切入点的游戏情境设置,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场景,以他们熟练的游戏内容导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不设防的心理状态下打开学习国画的兴趣之门,并在游戏互动环节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加深学生在玩中学的印象,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自觉接受国学知识学习和画面体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创作的信心。如,在《花鸟小品》国画课中,教师可以由童话故事或者角色扮演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形成对花鸟小品的初步认知印象,从而顺利实现教学目的。

二、游戏导入新课内容,诱发小学生想象灵感

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在课堂主体设计上,普遍存在着机械化、程式化的问题,对学生而言,美术课无论是国画也好,水彩画也罢,都是一个模式一种方法,整体氛围枯燥沉闷。以小学生乐于接受的游戏形式导入新课,首先打破常规教学中主体模糊的教学方式,将教学主体位置真正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引领下释放出对新知识的求知渴望,并通过主动探索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在这样的教学导入前提下,学生进入教学主体部分的条件趋于成熟。前期良好的师生互动和沟通已经建立起彼此认同的信任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国画学习中,通过细节分解和技法示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想象力得到充分激发,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乐趣,并通过日常积累与深入思考的相互贯通,形成初步的想象灵感,体会到灵感创作的成就感。

三、利用美术教学游戏设计,开发小学生创造潜能

小学阶段正是儿童情智启蒙的初级阶段,玩是其天性,也是他们认识这个世界、观察学习的一种途径,美术教学引进游戏情境,是针对年龄段孩子特别有效的一种教学改进。小学生生性好动、活泼天真、对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究精神,是极具可塑性的一个群体,教师在了解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可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特别是在美术教学中,创造性地设计各种游戏环节,或用于课前导入,或用于课中活跃气氛,或者以课后作业的形式等等,都能受到小学生的欢迎。而对小学生而言,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更容易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自觉在教师的课堂设计中发掘出个体艺术潜能和创造力,这是教学任务之外的收获,比教学本身更具有教育意义。如,《水墨游戏》课题本身就以游戏为题,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突出游戏的风格,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会到墨色的变化、线条的作用,了解国画的基本构造和艺术表现手法,从而产生继续学习的兴趣,挖掘其艺术潜能。

四、巧设课堂结束设计,保持小学生学习热情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课堂结束环节往往是总结验收和布置作业环节,学生到这个时候基本上处于疲劳状态,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对教师的总结产生抵触和厌烦,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课堂最后五分钟是学生身心最疲劳的时候,此时教师可设计竞赛环节,通过比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整个课时得到充分利用。国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和艺术瑰宝,教师在美术教育中结合游戏设计的教学方法实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将艺术品位和文化传承内化在充满趣味性的课堂氛围中,在潜移默化的互动中形成国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和国画教学,是美育活动中的基本内容,也是开启青少年儿童审美兴趣和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中引进游戏情境模式是对“寓教于乐”教学理念的有效实践,也是在充分尊重儿童年龄特点的基础上,挖掘游戏的内驱力和创新教学的潜力,使素质教育落实到人文层面和情智开发上。

摘要:在小学教学中,美术教育的传统方法是摹本教学法,即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一笔一画地临摹范作的线条和色彩。这种教学方式由于范本固定、形式单一,再加上所选择国画范本大多超越了小学生的感知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被动参与现象较为明显,对美术课程和国画认知的兴趣得不到有效引导、开发,是对青少年儿童发展美育潜能的制约。

关键词:小学美术,“游戏”情境,国画教学

参考文献

[1]刘小莉.小学阶段的国画教学探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5):136-137.

小学国画论文 篇11

关键词:小学美术;“游戏”情境;国画教学

对小学生而言,游戏是一种乐于接受且极易投入的活动形式,在美术国画教学中使用游戏情境接入,无疑是一种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发育特点的教学创新。在小学美术课堂中以游戏代替枯燥的臨摹,提升整个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和有效性,使小学生在游戏中产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开发启蒙阶段的美学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一、巧妙设计游戏活动,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对游戏有着天然的热情,以玩带学的教学方法特别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运用游戏情境模式,能开启小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具有发散思维的创造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由于游戏情节的轻松愉快气氛容易被孩子们接受并投入,所以游戏情境的美术教学模板为培养学生的潜在能力创造了条件。以小学生认知特点为切入点的游戏情境设置,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场景,以他们熟练的游戏内容导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不设防的心理状态下打开学习国画的兴趣之门,并在游戏互动环节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加深学生在玩中学的印象,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自觉接受国学知识学习和画面体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创作的信心。如,在《花鸟小品》国画课中,教师可以由童话故事或者角色扮演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形成对花鸟小品的初步认知印象,从而顺利实现教学目的。

二、游戏导入新课内容,诱发小学生想象灵感

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在课堂主体设计上,普遍存在着机械化、程式化的问题,对学生而言,美术课无论是国画也好,水彩画也罢,都是一个模式一种方法,整体氛围枯燥沉闷。以小学生乐于接受的游戏形式导入新课,首先打破常规教学中主体模糊的教学方式,将教学主体位置真正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引领下释放出对新知识的求知渴望,并通过主动探索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在这样的教学导入前提下,学生进入教学主体部分的条件趋于成熟。前期良好的师生互动和沟通已经建立起彼此认同的信任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国画学习中,通过细节分解和技法示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想象力得到充分激发,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乐趣,并通过日常积累与深入思考的相互贯通,形成初步的想象灵感,体会到灵感创作的成就感。

三、利用美术教学游戏设计,开发小学生创造潜能

小学阶段正是儿童情智启蒙的初级阶段,玩是其天性,也是他们认识这个世界、观察学习的一种途径,美术教学引进游戏情境,是针对年龄段孩子特别有效的一种教学改进。小学生生性好动、活泼天真、对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究精神,是极具可塑性的一个群体,教师在了解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可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特别是在美术教学中,创造性地设计各种游戏环节,或用于课前导入,或用于课中活跃气氛,或者以课后作业的形式等等,都能受到小学生的欢迎。而对小学生而言,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更容易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自觉在教师的课堂设计中发掘出个体艺术潜能和创造力,这是教学任务之外的收获,比教学本身更具有教育意义。如,《水墨游戏》课题本身就以游戏为题,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突出游戏的风格,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会到墨色的变化、线条的作用,了解国画的基本构造和艺术表现手法,从而产生继续学习的兴趣,挖掘其艺术潜能。

四、巧设课堂结束设计,保持小学生学习热情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课堂结束环节往往是总结验收和布置作业环节,学生到这个时候基本上处于疲劳状态,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对教师的总结产生抵触和厌烦,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课堂最后五分钟是学生身心最疲劳的时候,此时教师可设计竞赛环节,通过比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整个课时得到充分利用。国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和艺术瑰宝,教师在美术教育中结合游戏设计的教学方法实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将艺术品位和文化传承内化在充满趣味性的课堂氛围中,在潜移默化的互动中形成国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和国画教学,是美育活动中的基本内容,也是开启青少年儿童审美兴趣和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中引进游戏情境模式是对“寓教于乐”教学理念的有效实践,也是在充分尊重儿童年龄特点的基础上,挖掘游戏的内驱力和创新教学的潜力,使素质教育落实到人文层面和情智开发上。

参考文献:

[1]刘小莉.小学阶段的国画教学探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5):136-137.

小学国画论文 篇12

近年来, 中国画逐渐被引入小学的美术教学课程之中。传统的绘画理论注重运笔和墨色, 因此在小学国画教学中还是以教师临摹范画一笔学生练习一笔的教学方式为主, 一节课下来, 全班完成了同一幅画。完全不能体现《义务教育美术课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古人的作品虽说都是精华之作,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在不摒弃基础知识的同时要针对现在的学习主体的思想变化, 而适当地进行改变, 这样才能更好地让新一代的学生继承传统。

通过实践, 我发现, 在绘画的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保护学生的创作欲。如何让这个传统而古老的中国画变得有趣而富有时代感呢?

一、“游戏”中学技法

中国画不管是工具、材料, 还是形式, 都是学生生活中很难接触到的新奇事物, 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心。很多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是源于好奇心, 所以, 如何很好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是学好中国画的关键。“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学习和玩相比, 当然是玩最诱人, 所以我总是以玩游戏来导入课题。例如, 刚开始学习国画时, 学生对笔、墨、纸、水之间的关系不了解, 我会引导学生玩一玩“水”“墨”游戏。破墨法是最好玩的, 也是比较难的。破墨法分浓破淡、淡破浓、干破湿、湿破干, 还有水破墨、墨破水、墨破色、色破墨等多种变化。破墨法要注意在墨色将干未干时进行, 以利用水分的自然渗化。用笔的方向也要注意变化, 直笔以横笔渗破之, 横笔以直笔渗破之。我会带领学生一个个方法玩过去, 以比赛的形式, 看谁用到的方法最多, 破出来的“水墨花”最漂亮。泼墨法也非常适合小孩子, 它有两种泼法, 一种是墨水直接泼洒在纸上, 根据自然渗晕的墨迹, 用笔再加适当点画。另一种是用笔泼墨法。这种泼法, 便于控制。在课上我会尝试泼墨后产生的墨点, 让学生来产生联想, 看看谁的想象力最丰富, 这使学生不仅学会了技法, 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一举两得。

二、跟着多媒体学画

古代中国画欣赏在国画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让学生体会到中国画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此, 通过多媒体的展示, 通过看图, 看视频故事这一通俗易懂的方式更能被学生所接受。

在《水墨动物》课上, 我事先搜集了一些经典的水墨画小故事, 如《小蝌蚪找妈妈》。然后在课堂中, 让学生自己先来说说这个故事, 再一起欣赏已经被改编成水墨画效果的视频。欣赏完故事后, 引导学生学习故事中的情节就会变得很有趣味性。此外, 图片欣赏也是美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如果只是欣赏图片, 可能不会使学生很好地体会和理解作者的一些想法和情感。所以, 我总是找一些关于画作的小故事来加深学生对画的理解。如《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 (今开封) 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 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全图分为三个段落:首段, 汴京郊野的春光;中段, 繁忙的汴河码头;后段, 热闹的市区街道。每一段都有精彩的故事内容, 可以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中国画。

三、音、诗、画相结合

在中国画的学习中, 音乐、诗歌是必不可少的。“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境界更是将诗画在视觉、听觉上融合到极致, 要学习好诗词, 学生诗画结合, 增加小学低段中学生对诗词的领悟能力。中国古典音乐与中国书画艺术也是一脉相承的。像古曲《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等音乐中蕴涵的是一幅幅流动的美妙图画。音乐是一种较抽象的艺术, 它给人更大的想象空间。如, 在古曲《汉宫秋月》中欣赏唐寅的名画《秋风纨扇图》, 学生被画面的空灵和音乐的沉郁所感染。一位学生在欣赏感受中写道:“在音乐声中, 我仿佛看到秋风吹起那位年轻女子的长裙、衣带、发丝和团扇。她无助地站在秋风中, 美丽的脸上带着淡淡的哀愁。她在愁什么呢?为美丽景色的凋零, 还是为自己青春的流逝?”由此可以看出, 在中国古典音乐的氛围中学习中国画, 能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在生活中学画

小学国画教学内容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 贴近他们的生活。我在教学中重视让学生深入生活, 可以表现生活中的事物, 如鞋、花瓶、自行车、田野的树等静物, 还可以表现生活中的某一场景, 如卧室的一角、我的窗前等, 也可以表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如愉快的周末、乘凉晚会等, 这就为学生的自由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上一篇:多元课程下一篇:开放二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