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课程

2024-09-05

中国画课程(精选12篇)

中国画课程 篇1

摘要: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开设中国画课程对于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有重要意义。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社会的用人标准也在变化, 传统的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重新梳理高校中国画的培养目标, 改变传统的课程设置, 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画,教学,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一、高校中国画教学发展概况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 因美术学院的兴起, 中国画教学形成以徐悲鸿、潘天寿为主的两大教学体系。这两大教学体系各有所长, 徐悲鸿教学体系重素描基础, 潘天寿教学体系重笔墨训练。在这两种教学体系影响下, 中国画教学成绩卓越, 人才辈出, 如出现蒋兆和、李可染、周思聪等, 他们既是画家, 又是教育家, 既创作出了优秀的作品, 又培养了出色的学生, 同时也创建了近代中国画高等教学体系, 对当代中国画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进入二十一世纪,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重大改变。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很多院校都相继开设艺术专业, 使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目前的第一画种, 同时又是艺术设计不可缺少的文化元素, 对艺术设计作品文化内涵的提升有关键的作用, 很多院校仍将中国画作为艺术专业的主要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各院校师资力量不均、发展目标与方向定位不清, 中国画教学无论从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及课程的设置上, 都和传统的教学体系没有多大改变, 导致专业应用型不强, 学生毕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等局面。因此, 根据社会发展实际情况, 合理的调整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已势在必行。

二、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国画是一个独立的画种, 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是美术学专业首选的学习内容;中国画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又为其他兄弟艺术的发展提供深层的精神力量, 又是其他艺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随着社会用人标准的转变, 高校应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 社会需要什么人才, 学校就要制定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因此, 高校中国画教学应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 确定其人才培养方向。尽管各类院校性质不同, 但中国画专业培养目标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向:一是培养具有一定表现能力和创作能力的中国画专业人才 (画家) ;二是培养能在中小学从事教学工作的美术教师;三是培养能够从事与美术相关的设计人员或管理人员等。

不管中国画专业培养方向如何变化, 但总体上都要求学生注重思想品德和艺术修养的全面发展, 掌握中国画造型手段、表现技法、创作技能及专业理论知识, 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 建构一专多能的知识与能力人才培养体系。

三、中国画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

人才培养目标实施的立足点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 面对日益激烈的高教发展态势, 专业建设成为最重要的基本建设, 只有根据专业特点做出明确判断, 不断深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才能培养个性鲜明的应用型人才。

中国画的课程设置应与培养目标相对应, 但实际上, 高校中国画的课程设置并没有随着时代发展而做出及时的调整。多数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还是沿袭了传统的教学体系, 虽略有不同和改动, 但也是如出一辙, 体制上还是沿用分科教学, 即人物、山水、花鸟教学。课程设置大体为:一年级为造型基础课程, 课程包括素描、色彩、速写、透视、中外美术史等;二、三年级为专业方向课程, 课程包括花鸟 (写意、工笔) 、山水 (写意、工笔) 、人物 (写意、工笔) 等;四年级为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这种中国画课程设置基本上代表了当前高校中国画教学的整个情况。如果按照培养目标, 我们不仅要质疑这样的课程设置是否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首先是中国画专业人才 (画家) 的培养, 要求这种人才不仅具有高超的绘画专业技能, 还要掌握画理、画论及传统文化知识, 以上课程设置体现出的是课时不够, 人物、花鸟、山水课程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完成, 只能达到普及专业培养的程度, 不能做到高、专、精的培养目标;其次课程内容不合理, 中国画专业是否开设素描课程一直是个争议的话题。素描是一种科学、严谨的造型手段, 可以为写实绘画创作打好专业基础, 素描在基础训练中的作用是正确的, 而中国画是意象造型, 更注重于物象的精神气韵, 中国画采用骨法用笔, 造型不是主要的, 所以强调素描在国画教学训练中的作用, 就丢失了中国画本质的东西, 尤其对花鸟、山水等内容的学习作用不大。另外这样的课程设置缺少绘画理论知识, 很难培养出专而优的绘画人才;再者这种课程设置对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培养也不够明确。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需要对学生全面提升艺术修养和传授系统的知识。中小学的美术教学, 仅仅掌握一种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由于中小学美术课程动手性比较强, 内容宽泛, 这就需要学生还要学习相关的美术专业, 如油画、版画、民间美术等专业;另外中国画课程设置对艺术设计与艺术管理人员的培养目标也不到位, 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只局限于是本专业的技能学习, 毕业生走上社会后, 一部分学生会在设计公司工作, 或在相关单位从事宣传工作, 那么专业知识的单一狭隘性就凸现出来, 会为工作带来巨大的障碍, 所以必须要了解一些与设计有关的知识。以上这些因素, 使学生学到的东西远远满足不了工作的需要, 所以, 必须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对中国画课程设置进行重新定位。

四、中国画课程设置布局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必须对课程设置进行合理的布局, 根据人才培养方向, 进行课程设置。首先作为培养具有一定表现能力和创作能力的中国画专业人才 (画家) 这一培养目标, 在中国画课程设置上, 应适当调整造型基础课程, 压缩素描课程。素描对于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尽管很重要, 但中国画有自己独特的造型方式, 强调对线的把握与运用, 因此, 可以采用白描与速写相结合的方式, 代替传统的素描基础训练。加强对书法课程的学习, 书法用笔的刚柔、轻重、顿挫、缓急等变化与中国画的用笔有着直接关系, 加强书法课程的学习, 既可以提高中国画的表现技能, 同时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修养。另外中国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固定的表现题材 (花鸟、山水、人物) , 每种表现题材又有特定的表现技法 (工笔、写意) , 学生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部掌握, 因此, 在课程设置中, 可根据师资情况和学生的爱好, 挑选一两门专业方向供学生选学。

中国画教学作为培养能够在中小学从事美术教学工作这一目标, 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目前尽管很多师范院校或美术学专业师范方向的课程体系中, 都将中国画作为主要专业课程, 这对于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有重要意义。但作为中小学美术教师, 仅仅掌握中国画技能还是不够的, 需要有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 需要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因此, 在课程的设置中可增加美术鉴赏、民间美术、美术教学论等课程,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国画教学作为培养能够从事与美术相关工作的设计人员或管理人员, 则要求学生不仅能够进行中国画绘画创作, 并且对中国画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能够从中国画的构图、意境、气韵、笔墨、风格等特色中, 发现中国画独有的审美理想、思维定式、美学品格, 并能够从其提取出特有文化元素, 应用于设计之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可在教学中增设画理画论、中国绘画史、中国

浅析“三大构成”在环境艺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李媛 (西安工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陕西西安710032)

摘要:文章浅析了“三大构成”是设计教育中不可少的基础课程, 阐述了构成的起源和发展, 以及对三大构成”的认识, 并从教学实践和学习中论证了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领域中进行“三大构成”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三大构成;基础课程;环境艺术教学

一、现今对“三大构成”的认识

“三大构成”是设计教育中不可少的基础课程, 作为在学生时代学习设计时就感受到专业课老师讲述三大构成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但慢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领域出现“三大构成是工业时代的产物, 现在已进入到信息时代所以这种方法已过时。但现今作为一名专业教授设计课程的老师这种观点不能认同, 并且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更加体会到了“三大构成”对设计专业的重要性及在环境艺术专业中的重要性。

二、构成学说的来源

所谓“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 其含义是将不同形态的几个以上的单元重新组构成一个新的单元。“构成”来自20世纪前苏联的构成主义运动。对于艺术有关的含义:构成是创造形态的方法, 研究如何创造形象, 形与形之间怎样组合, 以及形象排列的方法, 可以说是一种研究形象艺术的科学。构成学说在设计提出是由格罗佩斯建立的“包豪斯”设计学院, 现代设计的摇篮包豪斯由一批杰出的建筑学家美术家和美术理论家共同努力创建了与纯美术审美情趣相结合的。最具特色的构成教学方法在战后向欧美各国迅速扩展在艺术和设计诸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已经成为世界设计教育的基础课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我国成为了我国所有艺术院校共同的基础课程, 在我国各大艺术院校中进行三大类型的构成教学。

三、三大构成的概念

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与立体构成。平面构成:主要在二度空间范围之内, 以轮廓线划分图与地之间的界线, 描绘形象。表现的立体空间并非实的三度空间, 而是图形对人的视觉引导作用形成的幻觉空间。是探求二维空间的视觉规律、形象的建立、骨格的组织、各种元素的构成规律, 造成既严谨又有无穷律动变化的装饰构图。色彩构成:是使学生掌握色彩构成的基础知识, 学会运用它的基本方法, 并具有较强的构成表现能力。通过不同的色彩调和表达不同的心里感受。立体构成:是设计的基础之一,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立体构成设计创造意境。立体构成通过使用各种材料将造型要素按照美的原则组成新立体的过程。立体构成的构成要素是点、线、面、体、色彩和空间诸方面。立体构成所研究的对象是立体形态和空间形态的创造规律。具体来说就是研究立体造型的物理规律和和知觉形态

书画鉴赏、书法篆刻、设计基础等课程。

由于各类院校性质不同, 其中国画课程设置很难达到统一和平衡, 应根据自身的条件, 合理组织教学。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学分制教育体制必将代替传统的单一教育模式, 这也为中国画教学提供无限的发展空间,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结构与兴趣爱好, 安排个人的选修计划,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真正的实现课程与培养目标的统一。

的心理规律。

四、三大构成在环艺设计中教学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和认识了三大构成“对环境艺术专业有着重要性的教学意义。构成基础课程作为设计学的基础教育, 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培养设计专业人才来说研究构成, 物体形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更是尤为重要和必须的。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和学习三大构成“为进入专业设计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构成学主要是从理论上去让学生认识造型关联和基本规律, 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形象。色彩的特征和表现, 进行造型要素的分解重构训练。构成基础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开放的体系、它强调用非具象形态和抽象性思考、分解形体的再构成。作为一名环境艺术专业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和学生作品实践中.更是深刻地感受到三大构成“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并且充分地体会到了越是好的设计越是纯粹的设计越是能打动人的设计, 而正是通过对三大构成的深入学习、理解、提炼才能达到的。不论是从建筑设计外皮到整体建筑的体块关系都会涉及到三大构成的概念、以及景观设计规划从它的平面规划的布局到大的组团空间设计, 再到室内设计时从整体平面到整个空间分布都会充分地运用平面构成的点、线、面的基本法则, 还会运用到重复近似、骨骼、发射、特异、基本形的各种排列等构成原理和立体构成的构成法则以及色彩构成中的色彩搭配.色彩肌理、色彩对比和色彩心理等知识运用。“构成”中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元素和形象来组织建筑、景观到室内三者设计的整体效果。在环艺设计中运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基础知识是一个都不能少.要不断地、充分地运用“三大构成”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原理来解决设计中所遇到的色彩、立体造型等问题。所以说“三大构成”的基本理论知识是无时无刻不贯穿其中的。在设计中通过构成的组成、组合、造型和创造设计出最终的作品, 这是三大构成的体现。在环艺设计领域中“三大构成”的基本理论更是环艺设计的基石和底蕴。

四、总结

从教学实践和学习中论证了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领域中进行“三大构成”教学的重要性。它把建筑设计空间、景观规划、室内设计所有设计所共同存在的基础性共通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和教育重点。三大构成对于拓展环艺设计视野, 更新设计学术观念和启迪设计运用灵感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中扬, 李芃.平面构成及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01.[2]万轩.设计构成.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 10.

[3]彭一刚.空间组合论.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06.

参考文献

[1]彭琛.美术学中国画课程设置构想[J].长江大学学报, 2008.6

[2]何亚峰.对普通高校中国画教学模式革新的构想[J].美术大观, 2008.8

[3]陈思.从课程设置谈当代高校中国画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23

[4]邵大箴.危机·应对:21世纪中国画学院教育首届论坛论文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6.10

中国画课程 篇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有关菊花的知识,学习中国画写意菊花的简单画法,花卉的技巧特点,用写意国画表现菊花。

2、感受中国画的笔墨韵味,进行笔墨基本功训练。

3、学会欣赏中国画作品,并从中领会到画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和任务。

教学重点:中国画表现的菊花写意画法

教学难点:画面的构图,布局,把握菊花的外形特点 教具:

1、学生用具:中国画颜料、墨汁、毛笔若支{一支为狼毫小笔用于勾勒线条,一支为羊毫用于点、染色(如大白云)}、调色盘、水罐、毛毡、八开生宣纸。

2、教师用具:绘画工具一套、放大的菊花范画一张、分步步骤图一张、空白生宣纸1张。

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认识,练习用毛笔、宣纸作写意花卉画的技巧。

教学难点:本课难点是用笔用墨和掌握适当的水分表现不同的浓淡墨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学习用具准备情况。

2、谜语导入:“瓣儿弯弯象卷发,寒风冷雨它不怕,百花凋谢它开花。”(学生猜)

天气已变冷,很多花都已凋谢了,只有菊花不怕冷,不畏严寒独自开放着。

3、观察菊花,我们教室里有两盆菊花开得正艳,一盆黄色的,一盆白色的,除此之外,你还见过什么颜色的菊花?

二、讲授新课

1、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菊花的图片,想不想欣赏一下?(学生欣赏菊花图片)

2.菊花品种繁多,颜色丰富,为历代文人和画家所赞颂诗人赏菊颂菊,留下了许多赞美菊花的诗,一起朗诵菊花,感受一下诗人对菊花的赞美:(课件出示《菊花》诗)

3.诗人描写的菊花美,画家笔下的菊花更美,历代有很多画家也留下了珍贵的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课件出示菊花作品)分别欣赏画家吴昌硕、齐白石及当代画家的作品。

欣赏小朋友的画,你来说说画的怎么样? 相信同学们画的会更好,有没有信心?

4、今天我们就学习中国写意画——菊花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副菊花图,结合菊花实物,认真观察,菊花是由 哪几部分构成?(——菊叶、菊枝、菊花)

花是由什么形状的花瓣组成的?——由尖头椭圆形组成的 现在老师给同学们做一下示范,请同学们认真看,注意画法步骤。

5、作画步骤:

边讲边现场演示(贴出空白生宣纸)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菊花的花和叶,均需枝干支撑,花须掩叶、叶则映枝。画法一般先画花头,后穿枝条。而后添叶,也可先画花头,次画叶,最后穿枝。以自己的习惯为准,没有定法。下面介绍一般画法:

①画花:先用浓墨从花心往外有层次地勾出花辨,等墨干后再上藤黄色。如枝头有含饱未放的花苞。用淡绿色为小底藤黄色点出。[师示范画后板书] ②画枝:用笔可曲可直、要有节奏,不可太直,可中锋,可侧锋,要留下用笔的痕迹。用色一般同叶色。[画后板书] ③画叶:先用毛笔蘸淡墨(可调少量墨绿笔尖再蘸一点浓墨大笔点画,趁墨色未干时用浓墨勾叶脉)[画后板书](出示分步步骤图)

师小结:画花和叶运用了两种不同的手法这两种手法就是小写意花鸟画的最基本的枝法特点。

三、学生练习,提出要求: 练习写意菊花: 1.用笔—有中锋、侧锋变化 2用墨—有浓淡干湿变化 3造型—符合菊花的特点 4.构图—完整

4.落款—工整,大小合适

四、巡回指导(巡回检查,作画方法是否得当,及时表扬与纠正)

1、提示学生注意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

2、提醒学生注意环境卫生、不要乱甩毛笔,要用专用的抹布或吸水纸来吸墨、揩桌、擦画具等,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五、小结

1、展示画好的作业

2、评价作业优缺点

3、提出今后应注意的地方

六、布置课外学习

欣赏以菊花为题材的美术作品,思考画家是怎样表现菊花的,怎样通过菊花表达作者思想感想的?如有时间也可以写生或者临摹一幅菊花写意图。

第二课 写意荷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荷花的写意画法,使学生了解国画写意花鸟画的特点,提高学生中国画的表现能力。

2、体会和感受国画的笔墨情趣,生动、形象、有趣的激发学生产生求知的极大兴趣,体现创新精神及个人风格。

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突出美术特色,渗透人格、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祖国绘画艺术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写意花鸟画的特点。理解和感受国画的艺术特点。初步掌握泼墨法与破墨法的技法

2、教学难点:墨色浓淡的把握以及用笔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范画、写意画用具。

2、学生准备:生宣纸、一得阁墨汁、毛笔、画毡等。

四、教学方法:图片欣赏与示范讲解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开始上课,师: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彩的世界里,在这多彩的世界里因为有花而显得更美丽,甚至一些古人也特爱花,尤其是一些文人墨客更喜爱一种花,虽生在污泥中,却是洁净无比。我们用出“出污泥而不染”这几个字来赞美它,它就是荷花。出示课题(中国写意画-荷花)

同学们喜欢荷花吗?说说你见过什么样的荷花?你对荷花的了解。(学生从荷花的结构讲解)亭亭玉立的娇艳的花朵,硕大的荷叶等

我也很喜欢荷花,所以我搜集了一些图片和大家一起欣赏一下。2,课件欣赏图片,娇艳的粉红色的桃形荷花花瓣,围绕在绿色莲房的周围,迎风开放。一片片碧绿、茁壮的荷叶,敞开着宽阔的叶面。

3“你能结合这些图片吟诵一些诗句吗?”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溪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深入教学,体验技法

4“同学们喜欢何种状态下的荷?”并谈谈自己的看法。有的喜欢新荷,因为它象征这娇嫩纯洁;有的说喜欢盛开时候的荷,因为那时他的颜色最鲜艳;

5,很多诗人都赞美了荷花,“我们很多画家也都有自己喜爱的荷。”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画家的荷花作品:

1)齐白石的画:这是齐白石爷爷笔下的荷花,画面的主体是什么?

生:有很多的空白。

师:这是中国写意画中的留白,能够突出画面的主体,使画面不会出现杂乱无章的情形,同时也能够使观赏者进行无限的遐想,起到意到笔不到的作用。

齐白石爷爷的画“用笔简洁通透,用墨丰富变化,设色明快艳丽” 2)张大千的画:张大千非常喜爱画荷花,他认为“中国画重在笔墨,而画荷是用笔用墨的基本功。”因此而选择了荷花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学习并掌握中国画中的中、侧锋用笔的变化。

3)另外还有徐渭、潘天寿刘海粟等画家的荷花作品。题材多样,各具风格。

(让学生观察这些作品,体会荷的叶子、花等笔墨是如何运用的。)

4)欣赏小朋友的画,一起说说你的感受(颜色艳丽,充满活力)6,通过欣赏荷花的图片和作品,你能说一下荷花由几部分构成吗?

(荷叶,荷花,荷梗)他们分别是什么样的?花瓣什么形状?什么颜色?荷叶什么形状?

7下面老师演示绘画步骤:同学们要认真看

1)淡墨侧峰画荷叶,2)重墨中锋勾叶脉。3)曙红点花瓣,4)胭脂勾花纹。

三、作业:请同学们用中国写意的画法画一幅荷花图: 看作业要求:

四、作业展评

五、总结:

今天同学们通过荷花的学习,每个同学都有收获,这种收获有精神上的,也有技法上的,使我们对荷有了更深的了解。今天这节课,我们用水墨的方法画出了各种各样的荷花,希望今后大家能多用这种中国特有的绘画方式描绘我们身边美好的生活。

努力去做一个象荷一样有着高洁品格的人。第三课 中国画—牵牛花

教学目的:

1.通过临摹写意花卉,便学生将前课所学的《中国画的基本知识》用于实践,并初步掌握中国画的基本方法 .

2.使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绘画的优良传统,珍爱自己的民族艺术,弘扬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中国画写意花卉的作画步骤。2.难点:用笔、用墨、着色的技巧。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学习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牵牛花的生长规律

牵牛花又名喇叭花,为缠绕性草本。叶互生,形态有两种,一种为心脏形,一种为三裂形,如枫叶,夏日叶腋出花,一般一腋一至三花,花冠呈漏斗形,有红、白、紫、蓝等色,朝开暮萎。

2、作品分析

翻开课本左上角有一幅“牵牛花”的彩色照片,与写意画《牵牛花》比较,写意画与实物照片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学生先作答,然后教师总结)A“以意写之”: 写意花卉,强调作者的主观作用,描写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表达其主观的思想感情,画面寥寥数笔,却画出了牵牛花那生机勃勃,蓬勃向上的神态,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美的感受。B、以少胜多:

画面以少胜多,笔墨高度概括,画面只有几朵花和数片叶,却把一丛花甚至满园花的感受呈现出来。C、以书法为画法:

“书画同源”,可见书法的功夫在国画中的生要作用。国画的作笔,每一笔都有是写出来,笔笔见笔,笔笔有墨,不能描,也不能填,不然画面就会没生气,软弱无力。

2、作画 步骤

(1)起稿,(2)画叶,(3)画花点叶蕊,(4)画枝藤,(5)勾叶筋。

写板书时,可只写几个序数,等画完牵牛花的每一个步骤后,要学生总结归纳,再把内容填上,使学生对作画的步骤及加深印象,在作画之前,胸有成竹。(1)起稿:

用铅笔轻轻画出轮廓,也可用大拇指的指甲在生宣纸上大致划一下位置。(2)画叶:

以羊毫笔为佳,用墨加花青略调匀,笔尖蘸较浓的墨,用侧锋画叶,几片叶子一气呵成,不要调一下墨,画一下,显得不连续。(3)画花点花蕊:

用曙红画花瓣,笔尖略加胭脂点花蕊。一笔笔画,不能填。

(4)画枝藤:

先要弄清楚枝藤的来龙去脉,利用笔墨的浓淡,运笔的快慢,画出枝藤的虚实、主次关系。

(5)勾叶筋:

勾叶筋时,注意要在叶子的墨色还是半干时勾,太干,线条浮在纸面上,太湿,线和叶子糊成一片。

三、作业要求:

(1)画《牵牛花》一幅,要求构图饱满,运笔流畅。(2)用笔大胆、肯定。

(3)保持画面、桌面、地面的干净。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四、作业展评

讲评:选出几件好的和差的学生作业讲评,然后布置下节课学习任务。

五、总结:

学生说说近几节国画课学习的收获。

第四课 国画《枇杷》教案

国画教学:枇杷图 活动目标:尝试运用已有经验大胆表现树枝上的枇杷。活动准备:

1、学生有画枇杷和小鸡的经验。

2、课件;范例。

3、宣纸、毛笔、颜料、墨汁等国画用具;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欣赏课件,引起兴趣。

1、师:春天到了,枇杷成熟了,一个个枇杷看上去那么诱人,那么你们知道枇杷长在哪里吗?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教师边出示幻灯,学生边欣赏)

2、师:看到了吗?长在哪里?怎么样的?

3、学生自由说说。

4、小结:枇杷是一串一串的长在树上的,排着队,但它们不是像我们小朋友整整齐齐的排队,而是没有规律的,有的在前面,有的露出半个头,有的害羞的躲在后面。

5、师:这么漂亮的枇杷,许多国画大师也很喜欢,于是他们把树上的枇杷画了下来,我们来看看他们的作品。(教师继续出示幻灯,学生欣赏。)

二、学生观察,教师讲演、示范。

1、师:以前我们画过一个一个,摘下来的枇杷,今天我们要学习画长在树上的枇杷,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2、学生观察和示范,教师讲演。《枇杷图》的画法步骤 步骤一:先画叶,重墨勾筋,可用草绿蘸墨点染,上下部叶要虚实分明。

步骤二:次穿枝画干,可用草绿蘸墨画出。

步骤三:再次填果,用石黄或藤黄点染,用重墨点“脐”。步骤四:题字钤印。

三、学生绘画,教师指导。

1、师:下面就请你画一幅美丽的枇杷图。

2、画上小鸡,使画面更加丰富。(放背景音乐)

四、交流分享:你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鼓励学生发现同伴画的好的地方。)

第五课 国画《萝卜》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画传统写意技巧特点,认识大画家齐白石,学会欣赏中国画作品,并从中领会到画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和任务。

2、学习中国画写意萝卜的简单画法,进行笔墨基本功训练。教具:

1、学生用具:中国画颜料、墨汁、毛笔两支{一支为狼毫小笔用于勾勒线条,一支为羊毫用于点、染色(如大白云)}、调色盘、水罐、一张旧报纸代替垫布、八开生宣纸。

2、教师用具:绘画工具一套、空白生宣纸1张,课件。

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认识,练习用毛笔、宣纸作写意蔬菜画的技巧。

教学难点:本课难点是用笔用墨和掌握适当的水分表现不同的浓淡墨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学习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1、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国画大师。今天,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位大师的画。

2、媒体展示:

(1)《柿子》:用的是什么笔法?有什么特点?

(2)《平生所欲》:画的是什么?画家为什么要起这样一个名字?(3)《蜻蜓飞舞》:写意与工笔相结合的画法,你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4)《鲤鱼》:画家用了什么墨色表现了鲤鱼的鱼鳞?你认为什么地方画的最好?

3、看了这么多的画,你觉得这位画家的画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4、生:是一位技术高明的画家。

5、出示〈虾〉:这位画家是谁呢?(齐白石)

6、你觉得齐白石画的题材都取自于哪些方面?

7、生:都是一些花鸟鱼虫和蔬菜水果,都来自生活与大自然。

8、师:从齐白石的画中,你能发现他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9、生: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人。

10、师:今天就让我们追随大师的足迹,一起来学习萝卜的画法。

11、出示课题:画萝卜

三、讲授新课

1、出示萝卜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萝卜有哪些不同的形状,它们是由那几个部分构成的?再看看叶有什么不同?颜色又有什么不同?

2、再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中的步骤图看看是如何一步一步画的?

3、生答,师小结: 外形:中锋(淡墨),身体:侧锋(淡墨+花青)叶子:中锋(藤黄+花青)根须:小笔中锋

4、下面看看老师是如何所画它的!边讲边现场演示(贴出空白生宣纸)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构图有前后,以自已的习惯为准,没有定法。下面介绍一般画法:

①画形:用笔可曲可直、要有节奏,不可太光,可中锋,可侧锋,要留下用笔的痕迹。

②画体:侧锋从左右两边画,画出萝卜的体积感; ③画叶:先用毛笔蘸淡墨(可调少量墨绿笔尖再蘸一点浓墨大笔点画,趁墨色未干时用浓墨勾叶脉)

师小结:画花和叶运用了两种不同的手法这两种手法就是小写意花的最基本的枝法特点。

4、带领学生临摹,巡回检查一遍,是否符合,及时表扬与纠正

四、巡回指导

1、突出重点:详细讲解勾线用笔方法与点染要领,指示学生注意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

2、提醒学生注意环境卫生、不要乱甩毛笔,要用专用的抹布或吸水纸来吸墨、揩桌、擦画具等,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五、小结:

1、展示画好的作业

2、评价作业优缺点

3、理解齐白石大师“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句话的含义。

六、课后小结:

学生对齐白石大师以及他的代表作品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在中国画的欣赏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较好,能够用正确的笔法和墨色画出生动的萝卜图,并能将先前学过的辣椒、樱桃等结合画在一起,使画面更为丰富。

不足之处为,一些学生在构图上与老师一模一样,少有自己的想法,创新的意识还有待加强。用笔的方法还不够熟练,有待提高。

第六课 国画《南瓜和茄子》

教学目的:

1、参照大师的作品,临摹大师的笔墨技法,仿画一幅以蔬菜为题的中国画。

2、通过欣赏,使学生认识画、书、诗、印是中国画独特的形式。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画、书、诗、印是中国画独特的形式。

四、教学难点:

学习中国画的基本笔墨技法和用水用墨的方法。

五、教学教具:

幻灯、图片、毛笔、墨汁、生宣纸、调色碟。

六、教学过程:

一、欣赏:

以齐白石的《南瓜和茄子》为重点,指导学生欣赏水墨写意国画。先介绍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分析笔墨技法,讲解画面布局,然后说明在哪一部分使用中锋、侧锋笔法,以及如何用水、用墨。欣赏时,结合上一节基本技法练习入教材分析进行。

二、教师示范以青菜为题材作水墨画的作画步骤。(教师边讲边示范):

1、先想好画什么,画面怎样安排,然后用指甲轻轻刮出大体轮廓。初学者可用铅笔、炭素铅笔或森炭条起稿。

2、中锋蘸淡墨勾出菜帮,先从中间一块着手。

3、用大笔的笔锋蘸淡墨后,再用笔尖蘸浓墨,以侧锋法画出叶子,笔可在纸上略作滚动,落笔要生动,大胆肯定,注意墨团要有大小浓淡的变化。

4、趁叶子未干,用浓墨画出叶脉,注意不要太湿。

5、中锋蘸浓墨(稍干),较快地画出根部,落笔时也往下按,然后向外撇出,如有些飞白效果,更为理想。

6、在适当的地方题字和盖印。作品完成。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可选择大师作品中的主要物体,重新组织画面,下笔前要先想好用笔方法:水墨应如何调合?浓的还是淡的?运笔采用铡锋还是中锋?运笔方向如何确定?总之应“意在笔先”。

练习时,教师要特意说明,练习水墨画法,因经验不足,往往要画上好几次才能画好一幅画,效果也不一定令人满意,只有多练习,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四、讲评:

中国画课程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中国画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中国画的教学,始于1902年建立的南京两江师范学堂。由此,从过去的师徒制正式转变为近代学校制教学,可视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教育教学的独立,表明了西方学院式教学体制取代了传统中国画教学这一古老的本土艺术体系。中国画学科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开设中国画课程,无论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和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还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画课程是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课),也是其他课程无法代替的。其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使学生掌握中国画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中国画教学的规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利于将来从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因此,由于培养目标、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等差异,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美术学院人才培养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差距。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模式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小学美术教师,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一是知识目标的培养,掌握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二是能力目标的培养,具备较强的美术与设计技能,能从亊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班级管理,教学改革与研究工作;三是素质目标的培养,具备身心健康素质、政治思想素质、职业行为素质及道德法律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人师表,并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小学美术教师。按广东客家人常说的一句话,即“万金油”式人才,意思是小学美术学科的通才教师。因此,中国画课程教育教学,无疑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作为未来的小学美术教师,掌握中国画课程教育教学具有十分必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在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建设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成绩可喜。但纵观近几年高职院校在美术教育专业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课程的设置不科学、课时比重分配不合理、艺术实践课落入了单一化、与教育实践课脱节、毕业创作(设计)缺少深度和作品内涵等诸多方面问题,对课程实施者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已成为近年来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就此种现象,笔者认为,它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成败。因此,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首先,要解决专业课程设置、课时比重等问题。本文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中国画课程教学实践现状调查为例: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职能是为社会输送所需要的合格的小学美术人才。是广东地区小学美术师资的摇篮,是美术教育教学星火相传的重要场所。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是2001年由原广东老隆师范学校升格成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07年底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成为广东省15所中高职对口自主招生的职业院校之一。该院下设7个教学院部,设有48个专业。建院十六年来,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笔者调查发现在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出现课程设置不科学、课时比重分配不合理、艺术实践课单一化、中国画课程在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环节中出现严重脱节现象、毕业创作缺少深度和作品内涵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表明缺乏对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深入研究,还没有足够引起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已成为制约该院美术教育专业发展的瓶颈。

一、目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画课程的

教学实践现状

根据笔者调查,当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全日制学生有216人。其中三年制美术教育专业3个班,五年制美术教育专业2个班,2016届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班1个。三年制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由美术简史、中国画、素描、色彩、油画、图案、设计基础、综合绘画、儿童绘画研究、设计软件、立体构成、色彩风景写生、小学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毕业实习、毕业创作(设计) 等必修课构成。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及对该院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调查总结,分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中国画必修课与西画必修课课时比重分配不科学

中国画必修课程教学质量,近几年来持续下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对中国画课程失去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有抵触情绪。并出现重西画课程、轻中国画必修课程的现象特别突出。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上不科学和课时比重分配不合理等环节,中国画必修课程设置不科学,形成了学科地位滑落等诸多弊端。例如:三年制美术教育专业西画必修课程分科设置过细(素描、色彩、油画、色彩风景写生),而中国画必修课程分科设置过于简单化(中国画),其实中国画分科设置应为(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因此,中国画必修课程设置不科学,直接导致教学质量下滑。其二,课时比重不合理。例如:三年制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总学时为408节,西画必修课程(素描、色彩、油画、色彩风景写生)学时为336节,中国画课程学时为72节。通过中西绘画课时的分配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课时比重不合理的现象。过分渲染西画必修课程教学实践,只注重学生西画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忽视了对学生国学知识和中国画能力的培养。这不仅给中国画课程教学实施者带来了新的难题,而且,不利于高职院校中国画课程的教育教学,对于中国画知之甚少的学生而言,给学生造成了学习中国画的误导。因此,这些是导致中国画教学质量近年下降因素之一(表1) 。

(二)中国画课程在小学教学实践环节中出现严重脱节

据笔者调查,发现该院学生所学中国画课程在小学教学实践环节中出现严重脱节现象。例如:小学美术课本(教育部审定2012嶺南版)从一年级第1册到六年级第12册教材中,出现古代、近现代名家中国画作品欣赏60多幅。教学实践课有:学画中国画写意蔬果、写意花卉、写意动物(一)及写意动物(二)。树叶和树干的画法、水墨画的画法。学生在实习阶段根本就没有进行中国画课程教学实践。由于实习学校教学硬件设施条件差,指导教师缺乏对小学美术教材的研究,导致学生在实习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环节中出现中国画课程严重脱节现象。教育实习课程目的是学生角色转换的过程,由学生转换成实习教师角色,是学生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学生掌握知识和经验积累的过程。如何实现高职院校中国画课程与小学美术教材内容对接,关键在于导师对学生进行实习前的引导,对小学美术教材进行解读与研究,学校应创造教学条件为学生实现中国画课程与小学美术教材内容对接,防止学科单兵作战的弊端。

(三)中国画课程在艺术教学实践中难于展开

据调查,目前中国画课程在艺术实践中难于展开的现象,已成为高职院校中国画教学实践的困惑问题。由于教师自身专业研究方向的差距等因素制约, 学生自然就是色彩风景写生加风景摄影的主要实践者。中国画艺术实践课对大三学生毕业创作来说具有关键性作用。艺术实践课目的是学生通过“搜尽奇峰打草稿”,大胆探索,揭示人与自然物象的内在规律,也是评价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标准。

(四)学生毕业作品缺少深度和作品内涵

笔者发现,展厅学生作品琳琅满目,西画作品丰富多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学生作品“千篇一律”,缺少深度和内涵。中国画作品与水彩、水粉、油画作品等相比,可以说是屈指可数。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与平日过分渲染西画,忽视中国画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毕业作品缺少深度和作品内涵,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创作实践(设计)课中普遍存在现象。因此,笔者认为,从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学生的毕业作品是学生用艺术语言对生活真诚的情感倾诉,是师生互动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导师教育教学能力与价值的体现。

二、优化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结构、调整

和完善中国画课程教学实践

教育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中国画教学实践是美术教育专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如何提高中国画的教学质量,解决当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课时比重、艺术实践课、教育实习课、毕业创作(设计)课等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笔者认为,加大力度对课程改革、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设置和完善中国画教学实践课程。因此,课程的构建与完善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标志,它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持续与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从高职院校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角度而言,如何充分做到科学的课程设置、合理的课时比重、丰富的艺术实践,以及完美的课程对接和使学生作品具有可读性,都是需要我们教育者去不断研究的课题。因此,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对推动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课程的改革和中国画课程教学实践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2012级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计划汇编.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编,2012,(04).

[2]2013级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计划汇编.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编,2013,(10).

[3]2014级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计划汇编.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编,2014,(05).

[4]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计划汇编.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编,2015,(05).

[5]戴立德.主编小学美术第一册至六年级十二册[M]. 广州: 岭南美术出版社,2013.

[6]李桐.从私淑到学院——20世纪到30代中国画教学的转型分析[J].艺术探索,2005,(03).

作者单位:

中国画课程 篇4

问题起因——两次尴尬的课堂教学带来的挑战。

第一次教学是中国画创作课程;学生对中国画很感兴趣, 特别是对渗透变幻的彩墨和“似与不似”的写意创境心怀神往, 但是要真正画好中国画, 不是“信手拈来, 随手而得”的, 它必须有书法的基础, 笔墨的理解和程式法则的熟练运用, 而教师对国画的技法、画理讲解多了又限制了学生艺术思维, 画面容易出现“复古”痕迹, 且按常规的系统学习, 时间上来说也是不现实的。

第二次尴尬的教学是中国古陶瓷欣赏课程, 为了上好这堂欣赏课, 笔者也是花了一番心思的, 除了收集大量的古陶瓷图片, 还查阅了一些有关古陶瓷的历史文献, 以及陶艺教学模式体系, 发现中小学陶艺的教学基本上继承了西方的陶艺教学体系, 对中国古陶艺欣赏了解是不系统的, 对于浙江的古陶瓷艺术关注更少, 实际上, 浙江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 中国又是陶瓷大国, 这个教学体系就显得有问题了, 老师对中国古陶瓷的了解也是一知半解, 学生听多了也会感到模糊不清, 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讲多讲少教学效果都不明显。

2 美术视觉元素是浙江本土古陶瓷艺术与中国画艺术共通的核心

2.1 发现原因

通过以往的教学案例实践中, 笔者终于发现了不管是古陶瓷欣赏, 还是中国画创作, 它们的关键因素——即浙江本土古陶瓷艺术与中国画艺术中美术视觉元素是一致的——主要的美术视觉元素!只要掌握了这个关键因素, 就找到了两者教学的重点。要找到关键因素, 就自然而然地会从作品的造型、图案、色彩、材质、构图等因素去分析。一个优秀的古陶瓷艺术是肯定包含着以上的这些美术元素, 而且不同时期的陶瓷文化, 某几个视觉元素显得更为突出, 我们要更加重视和把握这些元素。一张好的中国画创作无外乎注重笔 (造型、材质) 、墨 (色、韵) 以及程式 (图案) 构图等, 这些元素, 给欣赏者带来的感受都是非常令人愉悦的。

2.2 制定解决问题的对策——美术视觉元素寻找

2.2.1 对策

对策一:寻找一个最主要的美术视觉元素, 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另外某些美术元素作为矛盾的次要方面, 来研究主题性课程教学。

对策二:古陶瓷的美术元素和中国画的美术视觉元素相互借鉴和强化利用。

对策三:把古陶瓷欣赏作为中国画创作启发式教学重要部分。

2.2.2 对核心概念的定义

(1) 中国画:我国传统绘画 (区别于“西洋画”) , 主要指以毛笔、墨、国画颜料等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在装裱的卷轴画, 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国画强调“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 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 创造意境, 达到以形写神, 形神兼备, 气韵生动, 其重神似不重形似, 重意境不重场景的一种画种。 (2) 浙江本土古陶瓷, 主要指浙江本土史前文化中的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崧泽文化、马桥文化, 以及商至战国的几何印纹陶, 商至汉代的原始青瓷, 以及汉至宋元青瓷等古陶瓷。 (3) 美术视觉元素:指美术作品创作和欣赏时所构成的主要视觉外在因素。

3 浙江本土古陶瓷艺术与中国画艺术课堂教学的策略及实施

3.1 浙江本土古陶瓷艺术视觉元素对国画创作教学启示与运用

浙江本土古陶瓷在中国几千年前就具有领先世界的审美观和高度概括的艺术表现力, 乃至这些审美观即使放在几千年后的今天, 仍然具有极高的审美高度;即使在今天仍然代表先进的艺术思想的发展方向, 它们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尚的, 只有青少年多接触, 多品味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艺术格调, 以及丰富艺术表现形式。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浙江本土古陶瓷呈现给人的艺术美感是不一样的, 有的体形简练夸张, 有的色彩沉着厚重, 有的图案典雅高古, 有的釉色纯正温润, 这些优秀的美术视觉元素, 有利于学生快速获取并进行再创造, 有利于学生对中国画的感性思考, 自得其乐并创造出“清新”“典雅”的中国画来。

以下是笔者利用“浙江本土古陶瓷”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 充分发挥浙江本土古陶瓷几个不同时期的陶瓷视觉元素的优势和作用, 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突出的视觉元素, 对初中国画教学进行尝试, 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案例1:良渚史前仿生陶艺术中视觉元素对国画教学的启示与运用

(1) 仿生陶欣赏:美术视觉元素重点——线条。仿生陶的整体造型:神态生动, 但比实物更夸张、概括、线条更流畅。

(2) 对中国画的启示:自然界丰富多彩的生命形式为我们艺术造型提供宝贵的资源, 艺术之美源于生活, 更源于自然;造型简练概括, 有利于中学生的形体表现;对事物造型敢于夸张, 抓住神态, 善于夸张。

(3) 依据仿生陶艺术特征, 引导国画创作。

总结:中国画和仿生陶的艺术统一:用线流畅, 形象概括夸张, 简直, 质地圆润饱满。

案例2:越窑青瓷对国画教学的启示与运用

(1) 视觉元素重点——釉色 (在中国画中相对应的就是彩墨)

历史:起源于魏晋南北朝, 它的主要产地在浙江宁绍地区。

釉色: (1) 细腻光滑, 滋润似玉, 呈半透明色, 以青黄等色为主, 极富美感。 (2) 唐代的“秘色瓷”釉色青翠均匀, 色泽典雅, 细腻华美。

造型:汉代浑厚, 六朝灵秀, 三国到南朝质拙灵巧相结合。

(2) 对中国画的启示:

中国画的色彩, 历来追求“随美赋彩”, 把重点放在怎样优化提炼上, 淡色追求清逸, 重色追求古厚, 而不是像西洋画追求色彩的真实、丰富和变化。

传统的色彩观是以赤、黄、青、黑、白色为最纯的正色, 越窑青瓷的釉色正是这种传统的色彩观的体现;

(3) 运用:中国画色彩练习——彩墨法

(1) 体验欣赏越窑青瓷釉色美。

(2) 出示三张青瓷图片 (见图1) , 请你谈谈是什么颜色 (青绿, 青黄, 白青色) 。

(3) 提出这些颜色美在什么地方 (纯正, 古厚, 苍碧素雅) 。

(4) 出示“秘色瓷”图片, 请你谈谈这些瓷器同上面的青瓷比有哪些不同 (神奇精妙的构思和炉火纯青的技艺, 釉质青润神秘, 幽寂) 。

(5) 教师引导总结:越窑青瓷大多以青黄、青绿、白青色为主调, 色彩追求青润纯正, 古厚, 苍青素雅, 又带有神秘幽寂的色彩, 把大自然的万般青色溶入了莹润的瓷釉中。

(6) 教师简单讲解中国传统的色彩观。

追求“随美赋彩”, 重点是优化提炼;

提出中国色彩和西洋画色彩的理念上的不同 (西洋画追求自然界的真实、丰富、变化上) ;

总结:传统的色彩观是以赤、黄、青、黑、白、最纯的正色。

(4) 彩墨法练习:

(1) 欣赏优秀的彩墨画 (见图2) 。

(2) 概念定位:一般是指在泼墨的基础上, 待画似干非干时, 用不同的彩色倒在宣纸上而成现出的抒情朦胧的艺术效果。

(3) 教师示范。

(4) 学生练习:要求参考青瓷的色彩调制进行彩墨画练习 (产生的效果千姿百态, 妙趣横生、静谧、自然) 。

(5) 升华:通过多次的彩墨画实践, 唤起了学生的创造热情, 使学生的情感随着情境的推进, 于自然中进入角色, 体验学习认识创新, 无意间感受情境之美, 同时帮助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3.2 古陶瓷的美术视觉元素和中国画的美术视觉元素相互借鉴和强化利用

古陶瓷的美术元素和中国画的美术视觉元素是相通的也是可以相互借鉴的, 在实践中可相互强化利用。古陶瓷视觉元素最为主要的就是点、线、面, 在中国画中也是最为主要的视觉元素。

案例3:商至战国几何印纹陶纹饰对中国画教学的启示与运用

(1) 视觉元素重点——陶纹

(1) 几何陶纹是陶器上由几何形的图案组成的有规律的纹饰, 纯属形式的变化和结构的美感, 主要有:网纹、锯齿纹、三角纹、漩涡纹, 圆圈纹, 波折宽带纹等。

(2) 让学生了解几何纹的艺术特征。

a、几何形是对自然界进行写实后再抽象形成的, 抽象是目的, 几何化是形式。

b、几何纹简练概括, 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c、几何纹是图案化了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描绘, 有深刻的意蕴, 给人以广阔的联想空间。

(2) 对中国画的启示作用:让学生知道中国画:“象”, “细”并不是评判中国画好坏的标准。

(1) 带有几何形的形式感的中国画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 更能反映中国画的本质, 也更能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的本质。

(3) 国画和几何纹等图案一样具有社会性、时代性, 所创作的中国画具有时代性, 而不是简单的“临摹”。

(3) 运用:用中国画的形式来表现几何纹。

3.3 通过中国画中美术视觉元素来加深对浙江本土古陶瓷艺术的品质的理解

以上的教学实例可以看出, 古陶瓷中美术视觉元素可以对中国画产生很多积极的教学效果, 同时中国绘画的美术视觉元素也可对古陶瓷欣赏课产生积极的影响。

浙江本土古陶瓷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但由于历史年代久远, 艺术表现性高度概括, 且学生相关知识储备不足, 这就要求青少年多接触, 多品味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通过以上的中国画教学过程从简到繁,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逐级上升, 来加深对浙江本土古陶瓷的优秀的美术视觉因素的理解, 教师不断引导学生, 学生主动欣赏, 主动提出问题和见解, 提高对釉色、造型、几何纹及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1) 由表及里:初中生古陶瓷欣赏, 主要还是以感性经验为主, 缺乏思维参与, 看问题只看表面, 难以抓住事物本质。也就是说只能看到古陶瓷的美术视觉元素, 表面感觉, 缺乏深刻性, 笔者通过古陶瓷和中国画的美术视觉元素比较, 联系强化, 使学生深入地了解这些美术视觉元素的深刻内涵。

(2) 情感渐进, 让学生会“悟”。悟由心性, 心随情至, 让学生利用对中国画的主观情感来催化和培养对浙江本土古陶瓷的亲近和热爱, 使学生能主动地来欣赏品味古陶瓷的美术视觉元素。

(3) 从情感到情操:学生通过中国画的学习, 不但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 而且大大提高中学生的思想情操, 改变了学生的价值观, 以及判断能力, 从而提高了学生古陶瓷的欣赏能力, 以及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的同步进行。

(4) 从而加深理解了浙江古陶瓷的品质, 让学生懂得真正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 既是传统的, 又是时尚的。

4 浙江本土古陶瓷与中国画教学实施后成效

4.1 学生在浙江本土古陶瓷欣赏与中国画尝试后的收获

以“古陶瓷”为媒介的初中中国画教学在传统的国画教学基础上有了新的想法和突破, 它很好地利用“浙江本土古陶瓷”的某些美术视觉元素, 来对学生学习中国画的“暗示”, 它提升了学生的国画创作能力。同时, 以“古陶瓷”为媒介的中国画创作实践, 反过来, 加深理解了古陶瓷的高品质, 提高了学生对古陶瓷欣赏的兴趣, 扩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最终目的就是提高青少年的审美素养和创作能力。

4.2 教师在浙江本土古陶瓷欣赏与中国实践尝试后的收获

(1) 笔者通过浙江本土古陶瓷与中国画教学尝试后, 也加深了对浙江本土古陶瓷的理解, 对中国画本质的理解, 以及对美术教育的真正目的的理解:比如法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 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 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源。” (2) 通过本次浙江本土古陶瓷与中国画教学课程实践, 大大提高了教师综合型课程教学能力, 使学生的创意手法向创造性审美靠拢。不断地引导学生主动地欣赏与发现, 让初中中国画教学达到效益最优化, 格调最优化。

但是, 在中国画教学实施过程, 也看到了一些不足之处, 比如, 由于内容高古难懂, 怎样运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和方法;题材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一般只能局限在造型简单的花鸟画及抽象的彩墨画。怎样表现造型复杂、技法难度高、意境深远的中国画, 都是今后必须循序渐进, 逐步解决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拱墅区教研室.浙江本土古陶瓷艺术教育与传承.一、二、三期培训相关资料.

[2]萧山博物馆.萧山古陶瓷.文物出版社, 2007.

[3]《青瓷风韵》编辑委员会.青瓷风韵.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9.

[4]李志勤.谈美术教学中的表现性及方法.中国美术教育, 1998 (6) .

儿童国画课程 篇5

1、示范握笔的姿势。

2、示范用笔的几种方法。第二课时:《练习握笔和用笔》 教学内容:

学生练习握笔和用笔,教师一边指导。

第3周 第一课时:《复习握笔和用笔》 教学内容:

1、教师继续示范上周的握笔、用笔。

2、学生复习上周的握笔和用笔。第二课时:《小蝌蚪和金鱼的画法》 教学内容:

1、教师示范画小蝌蚪,学生临摹练习。

2、教师示范画金鱼,学生临摹练习。

第4周 第一课时:《学习用墨和用水》 教学内容:

1、教师示范几种用墨的方法。

2、画画过程中的小技巧。

3、学生练习用墨。第二课时:《叶子的画法》 教学内容:

1、教师示范画调墨画叶子。

2、学生练习调墨画叶子。

第5周 第一课时:《学习用色》 教学内容:

1、介绍12种国画颜料,认识某两种颜料相加,会产生新的颜色。

2、让学生接触颜料并练习。第二课时:《小小的樱桃》 教学颜料:曙红、胭脂。教学内容:

示范调色画樱桃,学生临摹练习画樱桃。

第6周 第一课时:《红红的荔枝》

教学颜料:曙红、胭脂、花青、藤黄、赭石。教学内容:

1、出示真实荔枝,让学生观察,了解荔枝的表皮及形状。

2、示范调色画荔枝。

2、学生练习画荔枝。第二课时:《一盘水果》 教学内容:

1、示范画出樱桃、枇杷、荔枝、简单的水果盘。

2、学生练习画出水果和盘子。

第7周 第一课时:《大鱼的新衣》

教学颜料:藤黄、花青、曙红、胭脂、酞青蓝。教学内容:

1、用墨水表现千变万化的图纹。

2、教师示范画出鱼的外形和头部,由学生自己给大鱼“穿”新衣。第二课时:《大鱼的新衣》 教学内容:

学生画好大鱼,继续添加海底的植物,海带、海草。

第8周 第一课时:《织大网》

教学颜料:藤黄、花青、曙红、胭脂、酞青蓝。教学内容:

1、让学生了解蜘蛛网的排列规律,观察它的形状。

2、示范画出蜘蛛和蜘蛛网。第二课时:《织大网》 教学内容: 学生练习画蜘蛛,并自己安排画出蜘蛛网。

第9周 第一课时:《虫虫舞会》

教学颜料:藤黄、花青、曙红、胭脂、酞青蓝、赭石。教学内容:

1、让学生感受自然界和谐之美,观察小虫也叶子的形状。

2、教师示范画小昆虫。第二课时:《虫虫舞会》 教学内容:

学生自己想象,表现奇幻的昆虫世界。

第10周 第一课时:《我家的葫芦瓜》

教学颜料:藤黄、花青、酞青蓝。教学内容:

1、播放葫芦瓜图片,认识葫芦的形状和特点。

2、示范画葫芦。

3、学生临摹画葫芦。第二课时:《我家的葫芦瓜》

1、讲解葫芦叶子的分布,示范画葫芦的叶子。

2、学生添加画叶子。

第11周 第一课时:《茄子与红椒是好朋友》 教学颜料:花青、曙红、胭脂、赭石。教学内容:

1、认识茄子和红椒,观察它们的外形,认识它们的颜色,大紫大红是一对好朋友。

2、示范画茄子。第二课时:《茄子和红椒是好朋友》 教学内容:

1、示范画红椒。

2、学生练习帮茄子和红椒安排位置,完成整幅作品。

第12周 第一课时:《澄海狮头鹅》 教学颜料:花青、藤黄。教学内容:

1、播放狮头鹅的图片,特别认识狮头鹅头部。

2、逐步讲解、示范画狮头鹅。

3、学生自由组织狮头鹅的数量。第二课时:《澄海狮头鹅》 教学内容:

1、示范添加水纹,远处岸上的房子。

2、学生临摹添加,或可以自由想象添加景物。

第13周 第一课时:《山村》

教学内容:曙红、花青、酞青蓝、赭石、藤黄、胭脂。

1、了解山村有哪些景物,大山、一排排老房子、石路等。

2、示范画老房子、大山、树、石路。第二课时:《山村》 教学内容:

学生自由安排老房子,可以自己想象添加景物。如:小溪、路人等。

第14周 第一课时:《圆门》

教学颜料:赭石、藤黄、曙红。教学内容:

1、认识传统民居的圆门,通过圆门可以看到屋子里面哪些家具。

2、示范画圆门。

3、学生练习画圆门。第二课时:《圆门》 教学内容:

1、示范添加圆门垂吊着两盏灯笼,屋子里的家具。

2、引导学生添加家具。

第15周 第一课时:《美丽的瓶花》

教学颜料:曙红、花青、藤黄。教学内容:

1、播放不同瓶花图片,让学生感受五颜六色的花朵。

2、示范用透明画法画出瓶花,一边讲解步骤。第二课时:《美丽的瓶花》 教学内容:

让学生尝试自己调配颜色,画出透亮的瓶花,教师一边指导。

第16周 第一课时:《荷花》

教学颜料:朱砂,墨水。教学内容:

1、播放荷花图片、认识荷叶、荷花、荷花蕾、荷叶茎等。

2、示范画荷花叶、叶脉。

3、学生临摹练习。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示范画穿插的荷叶茎及荷花瓣。

中国画课程 篇6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中国画;传统

中国画历史悠久,直到今天我国还拥有庞大的从业人群,而且是一种深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对传统中国画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延续民族文化传统。但是现在,在中国教育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中国画课程的设置没有被重视,而是被消减,这是令人痛心的。如何把中国画教育融入我国素质教育体系中,是教育工作者应该研究的课题。

一、中国画课程在中职教育中的意义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学习中国画既可以陶冶情操,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做人的道理。比如:我国中国画大家齐白石的作品《他日相呼》,表现的是两只小鸡在吃虫的景象。乍一看,只是觉得小鸡很可爱,但是更加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它表现的是一种品格:分享。有了好东西,要和周围的人一起分享。以此教导学生要互相帮助,互相谦让,懂得分享的优良品质,这要比思政课上的讲授让学生容易接受得多。在中国教育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中国画教学没有被高校教育重视,不仅在高校美术教育体系中所占比例极小,就连一些与美术有关的专业在中国画课程的设置上也有些捉襟见肘的感觉,让中国画这门中国的国粹处境尴尬。现代中国的美术教育模式主要来自西方,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引进了“苏联模式”后,素描、色彩等西方绘画基础成为中国各种中高等院校一切美术技法的基础,这种偏重使中国传统技法沦为附庸。抛弃了民族传统的美术教育,怎么能让更多的孩子知道中国的国粹,了解中国的国粹,继而能够喜爱、学习、继承、弘扬都是需要教育者思考的。国家的强盛,不仅要注重物质文明,还要更多地表现在精神文明上。失去了民族特点的美术教育是对中国国粹的亵渎。

国外,本国艺术是中职教育的重头戏。比如日本,二战后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国语、数理等在我国备受重视的课程都有所消减,唯独美术课,尤其是本国艺术《日本画》有所加强,特别注重了传统与创新的结合,这样拓宽了学生知识面,也适应了就业需要。和我们只有一海之隔的邻居台湾地区,也是非常注重中国本土文化,积极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初步形成了既具有台湾特色又与世界接轨的高校教育模式。在各个国家与地区都在积极保护发扬本土艺术时,我们更应该视中国画为传统文化的瑰宝,而不是累赘。

现在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艺术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代表之一,学习中国画当然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另外,艺术是需要学习借鉴的,多种艺术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是现代社会的需要和大的发展趋势。近几年,“中国画元素”在服装设计、插画、平面设计、包装设计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可以看出中国画的活力和魅力,在外国人都喜爱欣赏的时候,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喜爱保护自己的艺术呢?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说明传统的中国画和现代艺术设计并不是格格不入的,更不是相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高校教育中设置中国画课程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

二、《中国画》课程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合理设置

在高校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合理设置《中国画》课程,是值得认真思考的课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规范课程设置。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以某种形式规范《中国画》课程的设置,对这种优秀的传统绘画艺术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强制设置也未尝不可。要明确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着重培养学生对中国画的欣赏能力、对中国画技能的汲取与创新能力以及对中国画审美加工的能力。

开发统编教材。中国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中国画的教学不是几十个或百来个课时就能完成的,有限的课时量与丰厚深邃的课程内容之间的矛盾,再加之高校学生入学素质不一,使得中国画的教学难度很大,笔者采用的中国美术学院主编的《中国画》教材更加适用于一本院校教育,因此,统编一部通用于高等教育层次的中国画教材是必需的,在教材名称、中国画知识的宽度、广度、深度、侧重点、针对性、可操作性等方面,都应该有新的考量。

优化课时分配。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大多是实用型的设计专业,其中平面、视觉、媒介类的二维艺术设计专业和数字艺术设计专业对中国画成分的汲取更为直接和容易,应该设为必修课,课时以60~100节为宜;建筑、空间类的三维艺术设计专业对中国画成分的汲取较为间接,可作为课时在40节以内的必修课,或设为选修课,让有兴趣的学生有机会学习传统的民族绘画,对专业课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加强师资培训。绝大部分从事高校中国画教学的教师都是从各大美术学院或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毕业的,接受过严格的传统中国画教学训练,是按照临摹—写生—创作、起稿—过稿—勾线—分染—统染—罩染、工笔—小写意—写意—大写意、花鸟—山水—人物等一系列程式法则培养出来的。有关部门对高校中国画教学的目的缺乏清晰明确的规定,教师如果使用自己从学校学来的一套实施教学的话,必然导致教与学脱节,学与用脱节,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兴趣都会受到挫伤,其结果是《中国画》课程成为众矢之的,被削减便不难预料甚至是理所应当的了。因此,对师资进行适当的培训非常关键。

开展教改教研。教与学永远是教育的主题,而学与用则是高校教育的关键,开展教改教研活动,研究出一套更好的、行之有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中国画教学法,是高校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迫切任务。

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中国画作为中国独有的艺术,是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让子孙后代了解他、喜爱他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实用性而放弃传统,消减甚至取消中国画课程无异于涸泽而渔,既不利于民族艺术的传承,又会严重损坏其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

【参考文献】

[1]范凯熹.外国美术教育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2]周积寅.中国画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362

[3]李亮;高师美术教育如何面对中学美术新课改[J].高教论坛,2013(04)

中国画课程 篇7

一、改革课程设置, 安排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内容

(一) 临摹课程的教学

临摹传统经典作品是为了让学生能正确的认识中国画的观念、审美, 学习中国画的基本技法, 这是学好中国画不容忽视的第一步。

1. 笔墨 (色) 训练

早在南北朝时期谢赫中的“六法”就中提出“骨法用笔”。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也有云:“骨气形似本于立意, 而归乎用笔。”然而笔和墨是不分家的, 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笔以立其形质, 墨以分其阴阳。”清笪重光说“墨以笔为筋骨, 笔以墨为精英”。可以说笔墨是中国画的重要技法, 往往是评价一幅画高低好坏的重要标准。不管是写意画还是工笔画, 花鸟画、山水画还是人物画, 都要讲究用笔用墨, 即是通过用笔的勾皴擦点染, 和用墨的焦浓重淡清的综合运用来表现。

在中国画笔墨的学习过程当中, 学生往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描, 而缺少书写性。因为中国画不管写意画还是工笔画, 线条都是需要写出来而不是描出来的, 这是中国画的重要特点。赵孟頫的题画诗:“石如飞白木如籀, 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 须知书画本来同。”因此, 学画的同时还需要注重书法练习,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和锻炼笔墨技巧, 掌握其中的法度。因为中国画的用笔和书法的用笔是相通的, 中国画的线条只有通过书写出来, 才具有质感、力度和美感。学生学习掌握好笔墨技巧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观念要正确并具备良好的技能, 才能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和示范, 树立正确的观念和作画程序。

用色方面也和西方绘画也有很大不同, 由于高考前学生学习西方绘画的色彩观念根深蒂固, 容易把西画的色彩观带到中国画当中, 这也需要和学生讲解清楚中国画自身的色彩观, 以及中国画自身的用色规律和方法。

2. 造形训练

众所周知, 西方绘画的造型采用的是焦点透视, 讲究立体的、光影的, 而中国画则恰恰相反, 不讲焦点透视, 不讲立体、光影, 而是讲平面的, 是通过笔墨来“以形写神”, 追求的是“似与不似”“天人合一”的意象造型。这是中、西方各自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观念使然。一般学生刚开始学画更多接触的是写实的西方绘画, 因此, 教师务必给学生讲清楚中国画和西方绘画的区别, 并在课程设置上缩短一些素描、色彩课的课时, 适当增加中国画造型课程的课时, 有意识的训练学生摒弃西画的明暗光影, 纯粹通过笔墨的概括提炼来进行塑造形象。

3. 构图训练

谢赫“六法”中提出“经营位置”, 即是各种画论中说到的“置陈布势”“章法”“布局”, 到近现代西方绘画的引进, 大家都约定俗成称之为构图。在西画中的构图规律常说的只有c形s形, 而中国画的构图比西画的构图更为丰富:虚实、黑白、疏密、开合、主宾、起伏、轻重、呼应等等, 中国画的构图体现辩证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是具有中国文化的图式, 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画的构图规律, 并加强其综合灵活的运用。

(二) 写生课程的教学

写生课程很多高校都不够重视, 由于时间短促, 出去写生就仅仅出去转一圈玩一下就算了, 学生收获不大甚至不知何为写生。董其昌有云“画家初以古人为师, 后以造化为师”, 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写生是我们从临摹到创作过度的重要环节, 这个环节课程应该受到重视, 课时设置应该增加。因为通过写生能让学生亲近大自然, 了解生活, 在大自然、生活当中发现美, 产生艺术灵感。在写生过程中,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用临摹时掌握的笔墨技法, 构图规律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又要避免刻板麻木的描摹自然物象, 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融入自己的情感, 尊重自己的喜好, 甚至可以对物象进行夸张变形, 将自己的主观情绪情感和自然生活的客观物象能很好的融合, 这样画出的画就不会死板、僵硬, 而是活的, 具有生气的。

(三) 创作课程的教学

经过前面临摹课程的学习掌握了基本的技法, 以及写生课程中发掘了艺术灵感和采集了素材, 这为创作奠定了基础。在创作课程当中, 教师更要拓宽学生的思路思维,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更深一步的挖掘, 将写生得来的灵感、素材进行整合, 将传统技法和现代技法进行融合, 鼓励学生创作出新的面貌、新的样式, 并具有自己独特情感、思想的高质量作品。

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除了画内功夫技法方面的学习, 画外功夫文化方面的学习也是需要兼顾的。因为中国画包含诗、书、画、印的综合文化素养, 因此学习中国画不仅要学习传统技法, 同时也要学习书法和文化理论。

书画不分家, 很多学画者只注重学习绘画技法, 往往忽视书法的练习, 使得画面中不敢自己题字, 绘画的线条出现软、弱、绵、滞等缺点, 因此需要加强书法的练习, 而且应该把书法课程作为中国画专业的必修课, 并长期训练,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提高书写能力, 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笔墨表现力。

此外, 还应多开设必修或选修的文化理论课程, 如画史、画论、古代汉语、诗词等课程, 加强传统文化理论的教育,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境界等综合修为。只有画内功夫和画外功夫的综合教学, 才能让学生更全面、更好地学好中国画, 而中国画这一传统民族艺术才能更好地传承发展。

摘要:中国画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精神, 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与西方艺术思潮涌入的影响下, 当代高等院校的中国画教育普遍存在以写实主义的素描、色彩为基础训练, 并把这些观念和技法照搬到中国画的教学中, 导致中国画的传统教学不够重视, 甚至有脱离我们中国画本身文化、失去中国画本身艺术精神的态势, 这样状况下的中国画教育不得不让人担忧。本文结合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传统文化、课程设置等方面, 对高校中国画课程教学如何改革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国画,教学,文化

参考文献

[1]郑午昌撰, 陈佩秋导读《中国画学全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2]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 (修订本)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

[3]周积寅编著.《中国画论辑要 (增订本)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6.

[4]齐白石著.《齐白石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2.

[5]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AP课程在中国 篇8

一、课程指向:培养精英还是面向精英?

A P课程以“追求卓越”为指导思想, 它“旨在向学有余力的高中生提供大学水平的课程”[4]。通过A P

的使命是为学生创造在高校就读的成功机会, 致力于促进卓越和教育公平。

(2) 福特基金会是由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在1936年设立的。其以研究美国国内外重大问题, 如教育、艺术、科技、人权、国际安全等方面, 用出资创办研究机构、颂发奖学金、向国外派遣专家、捐款、捐赠图书仪器等方式, 向国内外有关组织、研究单位提供资助, 以影响美国社会生活、文化教育事业和政府的内外政策。

考试的学生, 可以在进入大学之前就获得大学认可的学分,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修相应科目。在美国, A P课程不是“面向精英”的教育, 而是“培养精英”的教育, 它对任何一位高中生都是开放的, “无论你想要多大的发展空间, 学校、教师一定会想方设法给你提供最大的支持和滋养, 发展的欲望绝不会被压抑、忽略而无法实现。学生可以尽情地发挥潜能, 尽情地追求卓越, 自由地纵横驰骋。真是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5]。如果学生在选修过程中觉得困难过大, 或者选择失误, 也可以中途退选或者改选别的课程。A P课程看重的是通过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点进行自由选择, 从而充分挖掘出其潜能, 目的是争取将任何一个选修课程的学生都打造为该领域的“精英”, 这实际上是美国经典的教育信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总统” (Everybody could be president) 的典型体现。A P课程难度水平与大学本科的课程难度相当, 授课教师当中有一部分是来自高校的任课教师, 另一部分则是虽然在高中任教却是经过严格的选拔和训练的教师。这些任课教师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上都有较深的造诣, 便于选修相应课程的高中生接触到更新、更顶

(5) GPA英语全称是Grade Point Average, 意思是平均成绩点数 (平均分数、平均绩点) , 但与平均分是不同的。G PA的计算涉及课程数目、课程得分以及课程的学分等。

(责任编辑:徐冰子) 尖的学科知识。无论是从科目内容、难度还是任课教师的标准上看, A P课程都体现出了其“精英教育”的特征。

但中国的“精英教育”却有不同的观念。中国的“精英教育”是“面向精英”而非“培养精英”的。这和我国传统“重视基础”的教育理念具有莫大关系。我们长期认为, “精英”是人群中的少数优秀分子, 在学生中主要是指“双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掌握得较牢的学生, 通常表现为较高的考试成绩。由于对“双基”的重视, 因而无论是所谓“奥数班”“特优班”“科技班”之类, 一般都是老师“钦点”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前去学习, 因而进入这类“精英班级”的资格实际上也成为学生身份和层次的象征。绝大部分成绩中等以及偏下的学生是没有资格接受“精英教育”的。并且, 这部分学业成绩平平的学生对此也习以为常, 并不会因此觉得“不公平”。在国人心目中, 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理所应当”地接受更为“高级”的教育, 获得课外知识, 而学业成绩达不到足够高度的学生则没有资格获得这种机会。

应该说, 两种教育理念各有其优势和依据所在。将所有学生都按照“精英”来培养, 更多地体现出了自由选择的重要性, 任何学生都享有平等获得机会的权利;而“面向精英”的教育观念则更为突出“基础”的重要性,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进行精英教育, 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将会增大。由于两种教育观念的不同, 来自美国的A P课程在中国的发展必然会遇到观念层面的阻碍。中国的A P课程到底是走美国化的道路, 还是要另行开辟出一条中国化的发展方向, 这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

二、AP考试:能否纳入高考范畴?

有研究表明, A P课程对学生潜能的挖掘是卓有成效的。例如, 1999年美国教育部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 A P课程考试的成绩可以较好地预测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取得学业上的成功[6];2003年的另一项研究则更为具体:曾经选修过A P课程并参与了A P考试的美国高中生在进入大学之后更有可能在四年甚至更少的时间内获得学士学位;在高中选修过两门以上A P课程并参加了A P考试的学生在四年内获得学士学位的比例高达61%, 在高中只参加过一门A P课程及其考试的学生只有45%能够在四年内获得学士学位;而在高中没有选修A P课程或没有参加A P考试的大学生, 在四年内完成学业的比例则低于30%[7]。正因为AP课程和大学学业成就之间的高相关性, 因而A P考试成绩得到了美国绝大多数高校的重视, 很多学校甚至将其视作重要的录取指标。自1993年以来, A P课程的考试成绩就一直被大学录取委员会 (the Admissions Committee) 所重视, 并连续十年将其列为首要的录取参考指标。到2010年, 美国共有36个州就大学升学考试和A P课程的成绩向联邦教育部递交报告;有14个州对高中起点学生的学分成绩以及学生在高中阶段所获的大学的平均绩点进行跟踪测评研究[8]。与之相比, 诸如SAT考试、ACT考试成绩在大学入学考试中的重要性从1993年之后便一直排名第二。

但是在中国, 我们的大学入学考试——高考, 固定而统一, 不但目前中国的A P课程考试未能纳入高考录取的依据, 甚至, 人们不允许在高考之外还有其他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存在。究其根源, 中国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 关系、情面、地位、金钱都有很大的能动空间, 这也导致民众对社会具有强烈的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感使维护高考的公平性成为一个最基本最底线的要求。但由于中国各地社会、经济、教育发展不平衡, 因此到底何为“高考公平”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是不考虑客观因素, 一律凭分录取;还是适当照顾到地区、民族差异, 实行差别录取;抑或是考虑到大学的人才需求, 对部分学生实行保送、加分等照顾措施?根据大多数社会公众的意向, 一个“公平”的录取标准, 首先必须是一个面向所有考生的, 并且任何人通过努力都有望达到的指标, 从目前来看只有“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能满足这一标准;而其他指标则会被冠以“不公平”“偏向少部分人”而引起不满。例如, 2009年, 《中国青年报》分别对“保送生制度”和“校长实名推荐制”等问题进行了民意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 这两项制度由于都只能惠及少部分学生而不是面向考生全体, 因而普遍遭到民众的反对, 与之相比, “统一高考是能保证绝大多数人利益的最公平公正的制度”这一观点倒是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拥护[10]。由于开设A P课程对学校的师资、硬件设备要求较高, 即使是在美国, 截至2005年, 也只有60%的高中开设了A P课程[10]。中国有机会选修A P课程并参加考试的学生更少。可以预见, 中国的A P课程和考试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都还只能面向少部分学生, 在中国人“不患贫而患不均”的心态下, A P考试很难进入高校录取环节, 这必然导致A P课程的价值会在无形中被削减, 其推广也将受到阻碍。

三、课程目的:为谁培养人才?

A P课程在美国的受重视程度很高, 有90%的美国高校在录取新生的时候都承认学生A P课程的学分和成绩[11], 在这背后是政府的大力干预和支持。正是由于A P项目的成效显著, 因而得到了政府越来越多的支持。例如联邦政府为A P项目提供了专项资助 (A P Incentive Program Grants) ;把选修AP数学类课程与科学类课程的高中生数从目前的38万名提高到2012年的150万名;布什总统在2006年1月31日宣布, 在未来5年之内要为7万名数学与科学教师提供相应培训, 以满足A P数学与科学项目的需求[12]。在州政府层面, 各州纷纷提供经费支持开设了A P课程的学校拓展其领域, 帮助未开设A P项目的学校增设A P课程, 并且非常重视A P考试成绩, 甚至将其作为评价学校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以及给学校提供经费拨款的依据, 同时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嘉奖以及其他优惠措施, 等等, 最终的目的在于通过A P课程充分挖掘出高中生的学习潜力, 使之更容易在大学获得成功。

但是当A P课程被引入中国之后, 似乎仍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为美国高校培养人才”的思路。目前, 中国的A P课程设置具有“前期实行双语教学, 后期用全英文教学”[13]的特色, 这当然可能包含了“与国际接轨”的初衷所在, 对学生英语能力的重视当然也无可厚非, 但这种授课方式似乎更有助于学生申请美国高校, 而不是在为中国的大学培养人才, 实际上使中国的A P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沦为留美预备班。换句话说, 我们引进了美国的课程, 但是却未能引进其课程宗旨——挖掘出学生的潜力, 为本国高校提供人才。就现阶段的发展情况而言, 中国开设A P课程的中学数量并不算多, 多处于零散、自由发展的状态。比如说, 一所中学开设了生物学A P课程, 并且与某所高校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 则该高校承认这所中学选修该课程及通过考试的学生的学分和成绩, 但并不意味着这所中学的所有学生都会进入这所高校就读。由于目前我们缺乏关于A P课程的顶层设计, 国内的其他高校并不承认这所中学的A P课程的学分和成绩, 因而一旦学生考入其他高校, 其AP学分和成绩均不被承认。因此, 当高校各自为战的时候, A P课程便难以实现为中国的高校培养人才的目的;相反, 90%的美国高校都重视并认可A P课程的成绩, 因而中国的A P课程反倒是更能为美国高校培养人才。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思考, 我们开设AP课程, 到底是在为美国的大学培养预备人才, 还是希望它能够更多地为中国的高校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3][5][10][12]任长松.追求卓越:美国高中AP课程述评——兼谈近年来美国高中教育质量的提高[J].课程·教材·教法, 2007 (12) .

[2]黄雨恒, 李森.从高中AP课程看美国的创造性人才培养[J].当代教育科学, 2012 (3) .

[4]赵红霞, 张小芳.基于美国AP课程的高中课程改革新启示[J].现代教育论丛, 2009 (3) .

[6]Adelman, C.Answers in the Tool Box:Acadamic Intensity, Attendance Patterns, and Bachelor’s Degree Attainment[M].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9.

[7]Camara W.College Persistence, Graduation and Remediation.College Board Research Notes (RN-19) [M].New York, NY:College Board, 2003.

[8]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http://www.ed.gov/news/speeches/three-myths-high-school-reform-secretary-arne-duncans-remarks-college-board-ap-confere[EB/OL].2010-07-15/2010-08-15.

[9]王聪聪, 吴拓宇.为什么82.2%的人认为保送生多是“关系生”[N].中国青年报, 2009-07-14.

[11]田立新.在高中上大学——走近美国大学预修课程[J].世界教育信息, 2004 (6) .

简析中国大学课程设计 篇9

课程设计是指对课程未进入实施阶段前的课程存在形态和运行模式的设计, 具体包括课程目标的确立, 课程内容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课程内容的具体组织形式或组织结构的选择和安排等。 (1)

现代课程设计理论由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拉尔夫·泰勒提出, 他同时提出涉及任何课程与教学计划时都必须回答的四个问题: (1) 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 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 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 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还在得到实现?上述四个问题概括了课程设计过程的四个步骤或阶段: (1) 确定目标; (2) 选择经验; (3) 组织经验; (4) 评价结果。 (2)

一课程目标的新变化

课程设计主要包括:课程目标的确立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其中, 课程目标就产生了新变化。

第一, 随着中国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人才市场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市场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 它更加多样、灵活, 充满活力。因此, 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 能否适应社会全面发展是毕业生立足社会的关键。反映在课程设计上, 就是对通识教育的要求。目前, 中国大多数高校逐步推行教育教学改革, 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这在某种意义上表现为课程目标的通识化取向。

第二, 现在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需求量有差异, 高校专业有热门与冷门之分, 高校为了能够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就参照社会需求, 开设社会热门专业。同时, 各类专业的分化越来越细, 相应的课程目标的确没有跟上这一变化, 依然秉持着原有思维, 教材与课程PPT陈旧, 教师在授课时并没有因为专业不同而将学生区别对待, 没有体现出专业差异与各个专业的特殊性。

第三, 为了满足某些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 部分高校将理论型的培养模式转化为应用型和职业型的培养模式。他们将教学内容与社会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从而适应社会发展对不同职业的需求。

同时, 随着终身教育的提出, 人们认识到高等教育并不是教育的终极, 因此有人发出将高等教育定义为高等基础教育的呼声。在课程目标的确立上更加重视高等教育的基础作用, 为日后在这一专业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第四, 高等教育课程目标的设定也日趋复杂化和个性化。高等教育是以学生为主导, 课程围绕学生而展开, 大学教育强调学生个性与复杂性,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复杂的个体, 因此在授课时, 应避免课程内容单一化, 使课程内容吸引同学, 这就要求课程目标的设定要达到复合型、全面型, 尽量兼顾到每个学生的特长、爱好等,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高校课程内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课程内容陈旧

专业前沿水平的知识占课程内容的比例较低, 而陈旧内容所占的比例较高。这些现象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表现为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 教材与学生学习脱节, 固化的旧知识阻碍新知识的诞生并进入课程。概念和原理知识是相对稳定的, 但随着社会发展, 课程内容要从新的角度去理解, 做到推陈出新。

2. 课程内容文理分化严重

目前, 文科专业基本不学习理科知识, 而理科专业也杜绝了文科知识。虽然有选修课来强化学生的文理知识, 但在现实中, 选修课流于形式, 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从根本上说,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课程内容表面化, 缺乏实质精神, 缺乏对内核的挖掘与指引。

3.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分化

一方面, 接受专业教育的毕业生在社会上学无所用, 专业知识与社会脱节。另一方面, 接受通识教育的毕业生, 步入社会后愈加迷茫, 广泛的涉猎知识却缺乏对外界事物的准确判断, 掌握了谋生的手段却没有掌握人生的真谛。根本原因在于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过于狭隘, 对通识教育的理解过于宽泛, 这种观念上的误解在实践操作中不断升级强化。

4. 过分强调课程内容的权威性

由于过分强调课程内容的系统与严谨, 使学生产生课程内容就是权威的真理假象, 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全盘接受, 僵化思维, 与实践脱节, 无法审视课程内容。

通过对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探讨, 简述了目前中国大学课程设计的现状和问题。由于大学课程学术性和人文性, 课程设计与中小学课程设计存在本质区别。中国大学课程设计随着高教改革, 不断暴露问题, 但随着改革的深入, 这些问题将会得到妥善处理。

参考文献

中国画课程 篇10

一、雄关漫道真如铁——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梦想的实现

中国是著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16世纪至19世纪初, 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兴衰更替之时, 西方国家纷纷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通过工业革命走上快速发展、扩张的道路, 古老的封建中国被历史前进的车轮毫不留情地抛到了后面。“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 不顾时势, 安于现状, 人为地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1]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 曾经独立自主、文化昌明的中华帝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天朝上国”的迷梦被击得粉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而产生的, 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唤醒, 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提出。从1840年开始, 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救国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一系列抗争失败的苦痛后, 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 在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1. 风云变幻的80年——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艰难探索

如何反对外国的侵略而争取民族独立?如何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而走向繁荣富强?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 也是近现代中国的先进分子反复思考的主要问题。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近80年时间里, 落后的中国对于这个问题所找到的答案就是:向西方国家寻找救国的真理, 走资本主义的道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 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期间, 中国先后出现了四次较大的运动, 代表着历史的发展方向。1851-1864年, 农民阶级的代表人物洪秀全领导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 严重动摇了封建统治根基, 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蓝图。从19世纪60到90年代, 李鸿章等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 打出了“自强”“求富”的旗号, 兴办近代企业、建立了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模仿、学习西方工业化的运动。1898年,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戊戌变法, 主张变法图强, 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 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20世纪初,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 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建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中华民国”, 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解放, 这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巨变。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多方面的奋斗, 包括组织政治团体和党派, 举行变法, 发动革命。但是, 他们在近80年的时间里为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和革命所进行的斗争, 都以失败告终, 中国并没有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国家, 相反地, 中国的殖民地化程度更深了, 国力更加衰弱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证明:旧式的农民战争、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道路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期待新的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新的革命, 呼唤新的革命理论的产生。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近代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以及世界形势的新变化,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

2. 翻天覆地的30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十月革命的胜利, 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 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1919年的五四运动, 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1921年, 历史上最先进最革命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 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危难之际, 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 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核心领导力量。1924年, 国民党与共产党实现第一次合作, 进行了北伐战争给北洋军阀以沉重打击。大革命后期, 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 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国民大革命宣告失败。面对白色恐怖, 中国共产党人勇敢地从血泊中站起来, 决定用武装的革命来反抗国民党武装的反革命, 并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经过艰难探索, 中国共产党人终于找到了一条可以带领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道路, 即“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 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1934年10月,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 党和红军被迫进行了战略大转移, 经过万里长征到达陕北, 又投入了抗日战争的洪流, 建立了敌后抗日战场, 逐步成长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日战争的胜利, 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抗战胜利后, 国共进行重庆谈判, 签订关于和平建国问题的《双十协定》。1946年, 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 发动内战。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 解放战争最终获胜, 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除台湾、西藏以及港澳以外全部的大陆领土。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 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实现了民族独立与解放。“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才使我们这个占世界总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 在世界上站起来, 而且站住了。”[2]

近代以后, 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 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 中国人民不断奋起抗争, 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二、人间正道是沧桑——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梦想的逐步实现

新中国建立伊始,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的社会主义革命,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956年, 中共八大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由于实践经验和认识的不足, 指导思想发生了偏差, 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出现了严重曲折。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党和中央的领导集体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带领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并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命题,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制定了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在中华大地上又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革命, 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十四大以来,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并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成功地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了21世纪。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着力促进社会和谐, 继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人民生活从贫困实现了到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了“中国梦”这一战略思想, 并具体阐述了它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实现路径和核心目标。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波澜壮阔历史来看, 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梦想像“中国梦”这样鼓舞人心、凝聚人心, 也从来没有一个梦想像“中国梦”这样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之探索、为之奋斗的伟大追求。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习总书记说:“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不断艰辛探索, 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那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三、长风破浪会有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梦必将实现

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有力地证明, 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和团结中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胜利,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历史和人民做出的正确选择。青年大学生要把追求个人的美好梦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自觉地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 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当代大学生要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 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全面展现了中国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过程;突出表现了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 进行伟大而艰苦的斗争, 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 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历史过程;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 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历史过程。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 习总书记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进行了生动概括, 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则用“长风破浪会有时”加以抒发, 深情诠释了“中国梦”的缘起、发展和内涵, 表达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决心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 给人们以奋进的激情和力量。“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典范, 把中国梦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亦是题中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着力建设中国特色职教课程体系 篇11

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从清末基本成形开始。就深受西方影响。癸卯学制时期取法日本,壬戌学制时期则承袭美国,建国初期又几乎全盘苏化。当时的普通中专,包括仿效中专学校的职业高中,主要采用学科课程。

提出打破学科课程,是从1983年引进德国“双元制”开始的。1994年,相关试验在苏州等6城市基本完成,从而更新了我国长期以学校为中心的理念,企业本位、市场驱动、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等概念深入人心。

1989年,北美的OBE开始引入我国;加拿大国际开发署资助设立“中加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项目”,1991年启动并开办了一系列DACUM讲习班,中方29所院校,加方3所院校参与,1996年结束;由此确立了“能力本位”课程的基本理念,接受了以“职业分析”为基础的课程开发的方法。

ME8是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技能培训模式,1987年由国家劳动部引入沪津试点。MES主张以学员为中心,行为化学习目标,工作本位和模块学习,对我国职工培训和技工学校教学产生了积极影响。

澳大利亚的TAFE引入我国始于1997年,2002-2007年中澳政府合作启动中澳(重庆)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在重庆5个行业对应的5所职业院校进行,树立了需求导向理念,建立了行业引领机制,开发了能力本位课程。

工作过程导向是新世纪以来从德国引入的课程开发理论和技术,正在我国职业教育院校开展试验和推广。“学习领域”逐渐为许多专业课教师所理解。

借鉴带来了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刻变化。可喜之余,我们不难发现,引入项目生根开花的少之又少,学科课程体系并没有被彻底打破。事实在提醒我们,不能一味地追随西方课程的潮起潮落,应着力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与时俱进的,能为大多数职业院校和师生乐意采用的课程体系。

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是在工业化中期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课程和教学必须直面以学校为主体,实行“双证书”,行业和企业参与程度低,层次类型多样,发展极不平衡的现实。谁也超越不了这种现实。因此,现阶段的课程体系应以培养学生有知识、有技能、有情操、有工作胜任力为目标,兼备学科课程与工作经验课程之长,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衔接,职业技能训练与综合素质培育兼顾,学思知行统一,教学做合一,模式多元的课程体系。

这种课程体系的建设,国家应制订层次上相互衔接,类型上相互沟通的课程框架标准,中央、地方、行业和院校在统一框架内分工开发,并增加财政性投入。应紧紧依靠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课程建设,充分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此外,引入国外的先进经验应与国情结合,无论多么先进的课程理念和方案,应至少完成一届教学实践,成功了的才能推广,避免重蹈一总结就成功,一推广就失败的覆辙。

关于大学国画课程设置的思考 篇12

一.国画的变化

1.社会需求的变化

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在古代绘画的发展领域中,国画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在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夏商周时期绘画被应用于礼教;到了汉代,绘画不仅被运用于礼教,也开始倾向于人事之实际,上至帝王,下到民众,描绘现实风俗同时抒写历史事迹。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国画不仅运用于人们的欣赏,在日常生活、记录历史史实等方面都也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油画、日本画及其他画种的传入,为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开设了装潢设计、环艺设计、形象设计等新兴学科,现代社会对绘画的要求不仅止于绘画本身,更加关注的是由绘画所延伸出的独特的艺术设计、审美水准。国画的首要地位被其他画种充斥着。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日益更新,市场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国画的用途没有像古代那样的广泛,已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商业对产品包装,以及人们对生活条件的需要。这些种种变化直接带来了中国画在表现形式以及运用技法上的进展与突破,许多的中国画家都在绘画风格表现形式上做出了尝试,因此,现代的中国画不仅继承了传统绘画的特色,还融入了现代因素,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几千年来,中国画的“创新”和“复古”交替运作,这是传统绘画样式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独特的运动方式。

2.教育方式的变化

时代发展了,国画的表现形式变化了,国画教育的改革也不断地深化。中国古代的绘画不仅追求绘画本身的价值,更在于传达一种感情,所谓的“不求形似”,既是当时的画家的一种自我解脱,也反映了画家的一种终极目标,当然中国画的内容与形式是多种多样,但是不管什么样的内容形式,它所展示的是画家的一种心态,一种生活状态,一种学识修养的抒发,一种学养积累以后的表达。因此,古代的绘画学习,更加注重的是一种文人画教育,注重学习者在书法、诗文和国学基础的教育。而现代大学美术教学大都崇尚技法,讲究纯技法教学,追求“由技入道”的教学方法。如在目前国画本科教学中,除了书法方向的学生开设有一些如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古典诗词创作与欣赏等专业文化课程外,其他专业几乎都没有专门开设国画专业的文化课程。相当一部分的美术院校都是将大部分的时间、人力及物力花费在系统的专业技能课程上,从而忽略了国画学习中学生文化认识方面的提高,即眼界的提高。我们学习国画的学生本身大都是通过素描、色彩等考试入校的,入校以前对中国画的学习较少,甚至有部分学生从未接触过。入校后学校和学生本身都没有注意到文化基础的教育和学习,这就使得大部分的美术院校课程的设置只培养学生工匠式的学习,学生的眼界没有得到根本的提高,对中国画的把握和理解没有整体性,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课的学习,最终使其创作的作品缺乏文化高度,只达到状物取象的效果,而在传神及画的意境上较少企及。

二.面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1.国画教学中专业课程与文化课程相契合

国画教学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两大体系,一是专业课程,二是文化课程。专业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系统扎实的传统技法基本功,重在技能训练;文化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画理、流派演变、材料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各种诗性、形象性、认识思维性的文化知识,重在学生眼界的提高。

因此,我们说要提高国画专业教学的效果,必须多关注以艺术本体文化为主的人文素质教育,例如,开设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古典诗词创作与欣赏等专业文化课程,从艺术的深层结构来洞察文化,这类课程可以丰富学生深层的文化学识,使学生对艺术的研究创造不流于表面,不会被一切表面现象所迷惑,从而不仅能描述“是这样”的状态,还能回答“为什么是这样”的提问,使学院式教育成为真正做到艺术教育和艺术培养的教育机构和部门。除此之外,作为学习绘画的学生,精选不同历史时代国画经典作品进行欣赏和讲解是至关重要的,解读品鉴与欣赏可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中国画的立意与取象以及不同的取象作画表达方式,中国画形象的观念性与文化的指向性,中国画立意的艺术特征。看懂画,会欣赏好画就意味着提高了眼界。中国画是怎样立意的,又是怎样将立意在作画中用绘画语言来表现,从而体现出意境。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认识和眼界,让学生体会“画”外之意,体会“画”中意象。

以上的两种课程的设置, 都是从提高学生的眼界和技能两方面“双管齐下”, 将“由技入道”、“由理入道”和传统文化三者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为大学四年每一个专业技能训练的环节起到转折、递进及提升的作用,真正培养出具有文化修为的国画专业人才,而不是“美术商品制造者”的工匠型人才,从而体现国画的“文化性”。

2.增设实用课程

目前,各大高校国画类的毕业生在面对社会就业的问题时,是相当困惑的。现代的社会需要更多的是设计类的应用型人才,这让很多学习国画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时遇到了极大的压力。为此要求高校在为国画专业的学生开设课程的时候,增多实用美术和电脑课程来迎合市场之需,注重与市场经济接轨的实用美术,多安排专修国画的学生了解学习设计的软件及设计理念。让学生在有指导的前提下,选择自己更为感兴趣的设计专业作为第二专业,发挥特长,最终使学生在经过专业的学习训练后,面对就业压力,并为将来继续学习国画打下经济基础,寻求在国画意思上的辉煌成就。

3.国画课程与相关学科衔接,拓宽国画课的涉猎范围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从应用角度来说,国画教学可以与其他相关学科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走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例如,对国画教学注入一些设计课程理念,用设计思维丰富国画创作,也可以将国画的元素应用于设计,这样也赋予了设计作品以中华文化的底蕴,以此实现中国画专业学生由专变博的拓宽式教学,为学生从毕业到就业的顺利衔接做铺垫。除此之外,在课程设置中,合理安排多媒体教学的配比。随着网络的普及、多媒体的介入扩充了国画的教学途径。课上教学录像可以从千里之外一睹名家风范,获得名师的指点;图文并茂的课件更加直观生动,丰富多彩,专业的艺术网站资讯丰富,方便快捷。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拓宽了教学情境,优化了教学信息,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结语

上一篇:等离子刀下一篇:中小学生感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