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感恩教育

2024-09-05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共12篇)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 篇1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的情感, 这种情感包含着尊敬家人, 师长、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珍爱生命等等。感恩是人类的美好品德, 也是健全人格的具体表现。我国古代的儒家视孝和感恩为“人伦之公理”, 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有了父母的养育之恩, 上学后有老师的教育之恩……如果人们之间没有施恩与感恩, 很难想象这个社会还能正常发展下去。学会感恩应该是做人的最基本的标准。中小学是养成良好品行的关键期, 学校要努力开展感恩教育, 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加强感恩教育是要培养学生让他们拥有一颗阳光般的心灵、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 感恩一切对我们关心、关爱的人, 从而使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一正确认识感恩教育

感恩是儒家思想, 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道德准则,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古代就有“齐家、治国, 方能平天下”, 古代皇帝对孝特别重视。孝文化——感恩教育作为儒家思想的精华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对中国人际关系、伦理道德, 乃至治国国策的影响深远,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传的不竭动力!感恩是孝文化的表现形式, 学生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感恩教育, 才能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因此, 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关键。

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因为,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是家庭中的“小皇帝”, 从而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要让他们学会感恩, 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关心他人。学会感恩, 先要学会知恩, 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等。让孩子学会感恩, 关键是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共同教育, 才能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

二社会和谐需要感恩教育

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 把民族精神教育与改革创新、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引导中小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中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 始终保持爱国爱家、尊老爱幼、无私奉献等优良传统, 并进行文明礼貌等教育。

当前一些学校在基础教育的过程中, 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却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不了解传统文化, 不孝、不敬、不体谅父母和长辈, 见到老师漠然视之, 见到朋友如同路人等现象。所以, 在中小学生基础教育中开展感恩教育, 让中小学生学会对所有人感恩, 对自己、对父母和对社会负责, 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通过感恩教育, 使他们学会感恩、学会回报。孝 (感恩) 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基础, 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和谐文化。感恩教育表现在以孝待亲、维护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弘扬孝文化, 开展感恩教育, 可以引导学生养成礼让兼爱、和衷共济、热爱和平的性格, 可以促进和睦的人际关系的形成, 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学生只有学会对人对事多一分谅解、宽容, 少一分抱怨、仇恨, 对家庭多一分责任、承担, 少一分推卸、倦怠, 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只有对自然物多一分珍惜、怜爱, 少一分浪费、残暴, 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做好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

1. 教学中渗透感恩文化意识

学会感恩首先要认知感恩, 如果一个人不能识恩、知恩, 就不可能有感恩的意识和行为。因此, 感恩教育首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一切并非理所当然的。因此, 要唤醒学生的感恩情感, 让他们学会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 学会知恩图报的同时, 教会他们施恩不图报。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中, 使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有感恩的内容, 特别是引导学生在课外活动、阅读课外书籍中汲取感恩的营养。在现实社会中, 特别是汶川地震中、舟曲地震中, 那些真实感人的事迹, 那些有着英雄壮举中的人们都是知恩不图报的人, 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 以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为重, 他们的奉献精神感动所有人, 他们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力量, 他们是人民的英魂, 是人们的楷模, 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 是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标本。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 克服奢侈、攀比、享乐、懒惰等毛病, 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懂得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 做到自律自爱、自尊自信。作为教育工作者, 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同时也应做到“德高为师、学高为范”, 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2. 用典型事例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父母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父母,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 让我们成为人类社会的一分子。无论你的父母是否富有, 是从事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 是干部或百姓, 他们都为你的到来而欢欣鼓舞, 为你的成长操心、劳累, 为你的成长、成才、成家奔忙。那你是否在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 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送上一份祝福, 在他们失落时给予问候与安慰, 他们往往为我们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精力, 而我们又是否记得他们的生日, 体会他们的劳累?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 去报答。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母爱不会嫌孩子长得丑或是有残疾, 高兴时欣慰地一笑, 困难时一碗稀粥为你存留。母亲的胸怀是温暖的, 父亲的臂膀是结实的, 为你遮风挡雨。每位父母都是伟大的, 他们从来不觉得苦或累。作为中小学生, 要从在家做起, 为自己的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如洗碗、洗衣、打扫卫生等家务劳动, 不提过分的要求, 节约每一分钱, 从小做到勤俭节约, 勤劳上进, 为父母分忧, 关心、尊重、体贴父母, 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一个人只有懂得爱人, 才有被爱的资格, 首先应该爱父母, 这样才会爱社会上的其他人, 所以学校要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孝亲敬老的感恩教育活动。“哀哀父母, 生我劬劳”, 意思是“可怜我的父母啊, 如此劳苦地养育我”, 这句诗充分体现了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可以说, 父母很伟大, 他们为孩子可以付出一切而不求回报。

自古以来的伟人无不有着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不需要惊天动地, 只需要一句问候、些许安慰。作为教师, 我们要用一些典型的例子来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如2009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陈玉莹请求医生用手术将自己的肝移植给儿子, 为挽救孩子的生命, 她每天锻炼身体……

3. 创造良好的感恩环境

一个良好的感恩环境, 对中小学生能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感恩环境对实施感恩教育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把感恩情景即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 使中小学生的心灵从中受到感染, 激发他们的感恩情怀, 感受祖国给我们带来幸福安康的自豪。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祖国的教育, 应从他们耳闻目睹的现实生活着手。祖国强大、富有, 才有我们现在安定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传承振兴中华民族希望的火种和接力棒, 长大后报效祖国。还可以以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感恩节为契机, 开展各种体谅父母的艰辛, 感谢老师的教诲以及回报社会等活动, 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另外, 在家中父母也要给孩子营造一种环境, 就像在电视中有一个孩子给一个劳累一天的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中, 这个孩子就是受到妈妈给老人洗脚这种举动的感染之后才有的动作, 这就将感恩教育融入生活, 孩子才能更好地学会感恩。

总之, 通过传统手法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 加强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去看待社会, 看待父母, 看待所有人, 那么你会发现自己是快乐的、幸福的。学会感恩, 因为这会使世界更美好, 使生活更充实。

摘要:懂得感恩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必须具备的一种品质和修养。感恩教育, 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 是中小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 加强中小学生感恩教育, 是学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中小学生,感恩教育,有效途径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 篇2

看完了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感恩是无时无刻都存在,原来感恩并不是一件那么困难的事情。

当我们刚刚出生,还在哇哇啼哭的时候,就已经在感恩。感恩父母,感恩医生,感恩大自然,感恩全界……无时无刻我们不在感恩。

在我们无助的时候,有人伸出了一只援助之手,你第一时间想到的事情就是感恩,感恩是多么伟大啊!在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感恩父母,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因为正是他们辅育了你,在你为目标奋斗的时候,给你说一两句鼓励的话,才使你坚持到今天取得这样的成就。由此可见,感恩是多么神圣啊!

记得民间有一句俗语: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连动物都懂感恩的含义,所以我们也要懂得他人给你的爱是无限的,要学会去感恩、去报答,所以感恩是没有界限,没有隔阂的。

海伦·凯乐的经典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观念,告诉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大自然与造物主赐予的一切。要学会感恩大自然,感恩大自然中的所有的生物,是它让我们存活,如果人类要是失去了那参天的大树,空气中就没有新鲜的氧气成分,到时候天空变得灰蒙蒙的,白色垃圾漫天飞舞,人类只能用氧气罩生活,后果不堪设想。

感恩,其实并不是那么难以做到,我们小学生们只要白天在学校遵守纪律、好好学习,晚上在家时,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倒杯茶,这就是最好的感恩方法。对于大自然的感恩你只要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植树节那天抽点时间和家人一起去植树,这就是对大自然最好的回报。

让我们展开翅膀在感恩中快乐成长吧!

四年二班侯禹勃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

我在电视里观看了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节目结束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于丹老师说“正为本,孝为先。”她是想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正义和公正的品质,但在这之前,我们都要有一颗孝敬父母的心。于丹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男孩与大树》的故事。故事里的大树无私的为小男孩付出了自己的一切。而我们的父母就像这棵大树无时无刻都在为我们奉献着。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养育了我们,毫不保留地奉献着他们的一切。我们一定要从小就有一颗孝敬父母的心,爱自己的爸爸妈妈。现在的我们还小,我们能做的就是听从父母的教诲,专心用功地读书,学好知识本领,只有这样,我们在不远的将来,才能更好地报答我们的父母,尽我们的一片孝心。

于丹老师教育我们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对亲朋、对好友、对陌生人,我们都要有爱心。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能奉献自己的爱心,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少些冷漠多些帮助;少一丝困惑,多一片阳光。在同学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伸出双手帮助他;在路人发生争执时,我们要替他们和解------总之,让生活多些爱,我们都要努力的付出。

于丹老师还教育我们要自立、自强、自信。我们只有自立、自强、自信才能成为新时代的骄傲。我一定要向于丹老师所讲的,做一个“干茶叶”一样的人。经受生活的考验,在其中舒展自己,丰美自己,奉献自己。把本无色无味的“生活之水”变成一杯甘醇的“香茶”。

我一定会记住于丹老师的教导。做一名有孝心,有爱心的自立、自强、自信的小学生。

让感恩教育走进学生心间 篇3

关键词:感恩;教育;走进;学生;心间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101-01

人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懂得付出和回报,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这些孩子的身上,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尤为重要。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让孩子懂得感恩是做人的道德和修养。目前我校在积极营造感恩环境感染学生,校园建有文化墙,教室开辟有“感恩文化角”,设立了“身边处处有恩情”、“感恩温馨语”等栏目;校园广播站课前总会听到《爱的奉献》、《白发亲娘》、《说句心里话》、《感恩的心》等“感恩教育”歌曲唱响校园。在工作实践中以下活动有利于推动感恩教育,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总结了一些经验。

一、抓住“感恩”节日

结合节日教育学生。利用不同的节日,像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教师节等,教育学生学会帮妈妈做做家务,为爷爷奶奶洗洗脚、梳梳头;学会自己动手制作贺卡,给父母老师写感谢的心里话。让学生懂得他们的成长离不开父母亲人及社会的关心、教育和培养。

丰富多彩的活动熏陶学生。我校利用主题班会,让学生讲出对父母、师长、学友的爱。通过算时间账、金钱账、感情账,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辛勤养育之恩,老师的细心教导之情,亲友的无私帮助之恩;写感恩信。让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班级举办感恩演讲。

二、营造“感恩”氛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队伍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教育质量。亲其师信其道,老师们爱岗敬业、团结从教、诲人不倦、刻苦钻研的品格为学生们学会感恩营造了积极、健康向上的大环境。由此我们认为孩子教育应该从全体教师开始。难以想象一个不懂得感恩的教师会教出懂得感恩的学生来。

三、渗透“感恩”教育

以往提炼要点、优秀教案征集、随堂看课感觉都只是在渗透的圈外徘徊,为了真正走进“感恩”教育,深入进行“感恩”教育的渗透研究。教师先集体分析文章中蕴含的“感恩”的教育内容,然后提炼出渗透要点,制定出渗透办法,并围绕这个要点和实施办法展开有针对性地听课研讨活动,改进教学。教师结合课本知识还归纳了对父母的尊敬和爱戴的其他表现,例如能记住父母的生日、懂的父母的辛苦、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事,送给父母开心的话。给父母捶捶背,洗洗脚,倒水,做家务,搜集关于母爱的名言歌曲,“感恩的心,感动你我”征文活动。

四、主题“感恩”教育

课堂教学虽是“感恩”教育的主阵地,但是如果缺少学校主题活动的设计也是不能够面向全体学生,打动学生的心。

三月份是“感恩做事月”,主要解决认识问题。学校在三八国际妇女节中安排了活动内容,并借助校园广播在全校营造学习帮助父母作画、洗脚、写信等活动营造行为氛围,在各年级广泛开展了感恩故事和演讲比赛,推荐优秀的同学在校园广播站中讲述感恩故事,取的了较好的效果。

四、五、九、十月份是“感恩行动月”,主要解决实践问题。学校结合父亲节、母亲节开展护绿保洁活动,开展了“做文明小天使,感悟真情”活动。一方面组织学生到公共场所捡垃圾,清理商户楼前乱贴的广告,义务拔草、种花等活动,在课前进行交流。一方面团委牵头在学生中开展“情系节水,奉献爱心”为主题捐款活动,号召每一名团员把平日节省下来的零用钱捐助给最需要帮助的灾区小伙伴,帮助他们重建校园,重返课堂。

五、体现“感恩”真谛

认识是基础,实践是关键。在实践活动中同学们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劳动的辛苦,感受劳动的光荣,懂得珍惜劳动的成果。学校结合军训、为学校争光等实践活动磨练学生的意志,锤炼学生情感,升华感恩真谛。

社会的进步是建立在感恩、善念、包容、奉献的基础上——悠悠赤子心,浓浓感恩情,只有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努力营造感恩环境,才能让学生从小领悟感恩的道理,成为德才兼备的栋梁,让我们在每一位学生的心中播撒感恩的种子,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热爱集体,热爱祖国,最后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感恩”教育的实施让我们找到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些有效载体和较好的实施策略,但是任何教育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深知在探索“感恩”教育时效性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例如:“感恩”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如何更好的发挥班主任的作用?“感恩”教育如何与行为习惯养成相结合?什么样的实施模式能够起到长期效应……力图从常规工作入手扎实推进。诚恳的希望与各位同仁多交流做法和心得,让感恩教育走进学生心间。

谈学生的感恩教育 篇4

当下, 我们应加强感恩教育提高学生感恩认识。什么是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 即“知恩图报”。“知恩”就是要让受恩者知道自己受了别人的“恩惠”, 然后才能让受恩者去“图报”。如果受恩者不能感知到自己受到别人的“恩惠”, 如何能让他们去“图报”呢?认识是行动的前提与基础, 正确的行动来源于正确的思想认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首先应教育学生明白自己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知识增长、健康保障等方面所受的恩情。用空洞说教、讲道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学生的感悟领会不深, 往往也就出现学生感恩行动不力。俗话说:“不当家, 不知柴米贵;不养儿, 不知报母恩。”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受到别人的恩情, 感恩教育应更多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会, 发挥学生德育教育的主体性, 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自己去感悟, 领会自己受到别人的恩惠。如通过班会、日记或访谈等形式让学生自己来说说自己每天吃的一碗饭需要多少人真诚地付出。学生会想到种地的农民, 制种的科技人员, 生产农具的工人, 生产农药、化肥的工人, 碾大米的工人, 出售大米的人, 运输粮食的工人, 制造运输工具的工人, 生产制造运输工具原料的工人, 探查生产制造运输工具原料的科技人员, 培养这些科技人员的人, 煮饭的人员, 煮饭用水的供给者, 生产供水设备的人……这样, 学生就会明白自己每天吃的饭需要千万人的辛勤付出, 可以称得上是“万人饭”。由一碗饭拓展开来, 让学生再想想, 大家吃的其他食品、用的各种生活学习物品, 穿的、住的、行的以及生活的这片美丽土地和呼吸的空气等等都需要千千万万人的真诚付出, 任何一环节出现问题, 大家的正常生活就没有保障。这个社会果真是“人人为我”。学生们要牢牢树立“我为人人”的观念, 勇于承担责任, 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进步。

作为育人的教师必须是感恩者的化身, 是学生感恩学习的榜样。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过:“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一个教师最有效的教育是身教, 这就要求作为育人的人民教师必须是学生学习感恩的典范。教师应心怀感恩之情, 积极地投入工作, 把自己的满腔热血乐于奉献给教育这片神圣的土地, 为祖国培育出更多的优秀人才。热情满满的教师方可教出情感丰富的、有感恩情感的学生。以感恩之情从教的教师会感受更多的教育幸福与快乐。整天怨气满天的教师是不可能好好工作的, 也教育不了有感恩思想的学生, 这样的教师也是难以感受到为人师的幸福与快乐的。

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 更是领航者, 是人生之导师。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 必须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教育法中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的要求。老师要去掉仅注重学生学业成绩的功利化教育的思想, 应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建设发展,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如今学生的知识获取是比较容易的, 通过互联网等渠道都可以获取相关知识, 即便有的知识一时学不到, 过后完全可以补回, 而思想道德建设一旦错过了再想弥补是基本不太可能了, 即便能弥补往往也得付出巨大的代价, 并且效果也往往不太理想。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 人的习惯一旦建立要想改变是不容易的。在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中, 感恩教育应是德育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内容。感恩教育是基本的人性教育, 是人的良知教育, 是温暖的情感培养, 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求。教师应重视学生知识的传输, 积极融入感恩思想教育与感恩情感的培养。

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 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巨大而深远的, 因此, 父母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 要想孩子有感恩的思想与行动, 父母在平日的言行中就必须体现感恩的情怀。父母对孩子的无私奉献, 不求回报的付出, 是值得肯定的。不过, 父母只要求孩子努力学习, 其他的一切皆不用管;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父母只是一味地为孩子付出, 让孩子仅懂得接受, 觉得父母给予自己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会以自我为中心, 自私自利, 没有感恩之情, 更别说感恩行动了。上海一位“24岁留学生”因留学费用问题在上海机场杀母就是例证。24岁留学生习惯了不断向父母伸手要钱, 从不考虑父母的实际能力, 父母不能满足就迁怒于他们。也许这是个特例, 可时下“坑爹”的现象不断涌现, 这足以说明当前中国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这不能不引起大家的反思?不是孩子怎么了, 而是家长们怎么了。父母们往往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业发展, 淡化了孩子的德育修练, 只要孩子努力学习, 其他事情孩子不用干, 家长大包大揽, 无微不致地照顾, 不让孩子吃苦。过度的保护, 带来的是孩子的无能;过分的溺爱, 带来的是孩子的无情。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将是一个情感缺失、人格不良的人, 也是难以成大器的人, 更可能成为对社会造成危害的人。没有道德修养的人, 无论你的学识有多么渊博, 也往往是不受人欢迎的。父母为孩子付出的同时, 不要忘记教育孩子要学会孝敬父母这最基本的道德底线的要求。在孩子年幼时, 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学会帮助父母、老师、朋友等人做些事, 勇于承担一些责任。孩子小的时候是乐于做事的, 只要家长注意适当引导, 孩子这种乐于做事、有责任感的意识就能很好地建立起来。孩子乐于做事, 有责任感就是建立了感恩的意识。家长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业发展, 更要注重孩子道德修养的培养, 这样才能促进孩子和谐健康成长, 让孩子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孩子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到了学校老师要修正是相当的困难, 有时教师的教育也是回天无力的。老师要做好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 必须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 家长必须改变一些不良的思想道德观念, 才有可能更有效地改变孩子的思想道德认识偏差, 才能增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学生往往因为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坐后, 得不到一句“谢谢”而感到郁闷与失落。感恩本来就是相互的付出与回报。感恩教育中必须教育学生认识到能给予他人帮助是一种幸福, 不要要求一定要有回报。如果付出一定要回报, 那就是有所势利, 就显得心胸不够宽阔, 修养境界不够高, 那种施恩的快乐幸福也难以体验。要教育学生, 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布施善心, 本身就是幸福快乐的。要培养学生有勇于吃亏的奉献精神, 真诚的付出不在于图一丁点的回报。让学生相信善有善报的信念, 这样才能让学生不断地行善, 促进美好社会的发展。

对我们好的, 理应感恩回报。伤害我们的, 还是应感恩回报。以牙还牙不是有感恩之心的人应有的心态。具有感恩之心的人是以德报怨, 化解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 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太阳供应光明与热能, 空气供应呼吸, 花草树木供应赏悦, 山川河流与大地供应生活来源, 生活的一切大都是自然无私的给予。我们就该好好感谢大自然的恩赐, 节约资源, 爱护花草树木, 不随意猎杀、食用野生动物, 保护生态环境平衡, 让大自然健康持续地发展, 保持一个洁净的生活空间。时下, 我们过多向大自然索取, 追求物质上奢侈排场的生活, 淡忘了对大自然恩赐的回报, 结果生活是开着小车, 穿着华丽, 在有毒雾霾中渴着不洁净的水……我们应教育学生认识到健康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应珍惜大自然的恩赐, 回报大自然,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 篇5

自:互联网

感恩教育观后感,要写感恩教育观后感的同学们可以参照下文,下文是1200字的中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同学们。

可是,现在的80、90后,似乎已经把这个传统忘了,不说全忘了,起码已经没有这样的本能了,一定要靠意识才会做到。于是,教育界就批评中国的孩子已经忘记了感恩,尤其是父母„„

中国感恩教育为何如此受人冷落

中国有着极其悠久的感恩教育渊源,这是全世界都不能否认的事实。从黄香的孝敬父亲、到朱德回家为母亲作家务,已经有太多名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父母,我们永远应当致以感恩之心的人。

可是,现在的80、90后,似乎已经把这个传统忘了,不说全忘了,起码已经没有这样的本能了,一定要靠意识才会做到。于是,教育界就批评中国的孩子已经忘记了感恩,尤其是父母。

更直接地,学校在一个月前请了一位清华演讲家为我们作感恩教育报告。

坦诚地说,并不是他作报告做得不好,我承认他的确很有演讲才能,几乎2个小时的脱稿演讲,说得虽不是文采飞扬却很有条理。很多时候,我确确实实地被他打动了,我可以很坦白的说,自己大致认识到了感恩的重要性。不过我想说的不是我的启发,而是针对旁人漠不关心地做作业,偶尔不屑地说一句:又是这样的无聊发言,发表一些本人不成熟的看法。如有不妥,还请各位多多见谅。

自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已经逐渐形成了致富的意识,尤其是现代都市快餐生活已经熏陶出了一批又一批“上班族”,他们为了自己的生活,疲于奔命。手机成了他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餐几乎就没有认真对待过,累了常常趴在桌上闭一下眼。这还是对自己,那么孩子呢?

有好几位朋友曾经羡慕我有个很关心我的妈妈,说她再忙都要赶回来给我做饭,我几乎就没有遇到过回到家自己做饭的情况(声明一下我还是会做饭的--)。琳常常很眼馋地听着我按门铃就能有妈妈为我开门,而自己却要自己开门独自在家里坐着。冬干脆是从小和外婆一起长大的,妈妈就住在邻楼,永远开着车到处处理事情,很难和她一起住。试想,她们没有我这样的体验,又怎能听懂演讲者“想想你一进门妈妈迎面而来,为你端上你喜欢吃的茄子”“好

好想一下,父亲又是怎样与你一起谈心的”云云。不是我们没有想感恩的心,太多时候,还不能忘记,我们的父母,为了生存,时常忘记了我们。可他们,也是无奈啊!

但是你要让一个很少接触父母的孩子想到这些,除非他是天生的一副善解人意。

上次就听校长在大会上说到开龙溪大道一块地给我们停车时,曾说过我们在座的家长大部分都是很有权位的。权利是白拿的吗?就算你不坐在办公室里处理公事,起码也要不时地去赴宴。最起码,和孩子一起吃饭的机会就少了很多„„另外的我就不说了,因为全部内容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我们太缺乏陪伴了。除了给我生命,没有什么特别令我感动的事情。自然,听那些报告,只是觉得在说教,哪里能够起得到预期效果呢?

为什么我忽然想说这么多。是因为有一次,我在朋友的空间里看到她的文章:苍天,悲悯我让我和父母除去散一次步吧!

我的心,忽然在那一刻明白,没有感恩的理由。就这样诞生了这篇文字。

算是申冤?算是狡辩?

大学生感恩教育探析 篇6

一、大学生感恩认知和行为中存在的几个误区

笔者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大学生感恩认知和行为中存在以下几点误区:

1.感恩对象的狭隘性

对于“您认为感恩的对象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调查,80%以上的同学都选择了父母、老师、朋友,而选择大自然、社会、其他行业服务者的则少之又少。在“请将您认为最应该感谢的对象按顺序排列”这一题中,答案排在首位的是父母,其次是教师、朋友,社会、大自然、其他行业服务者等则排名比较靠后。这与我国传统的感恩文化是有密切联系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感恩文化建立在血缘亲情的基础上,感恩行为由孝敬父母进而推及其他。这使得中国人在一定的人际交往范围内有着非常浓重的感恩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富有人情味的社会。但不可避免的是这种感恩是由里向外(家人到外人)、由近及远(熟人到陌生人),并随着人际关系性质的转变逐渐减弱,以致于当代大学生中多数人片面、狭隘地将感恩的对象限定在跟自己关系最亲近的家人、朋友、老师这一范围内。在调查中,75%的受访同学将直接帮助过自己的人作为自己感恩的对象,忽略了给予我们恩惠和方便的大自然以及社会上其他各行各业的服务者。而对于竞争对手、陌生人等“外人”,他们完全没有感恩的意识。实际上社会发展到今天,感恩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除了向父母、师长和帮助过自己的人感恩以外,还应当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把感恩情怀扩展到全社会。

2.时间上的滞后性

有60.5%的学生认为,自己目前还处于学习阶段,没有能力尽孝父母、回报社会。等以后学业有成,走上工作岗位,经济等各方面条件成熟了,才有能力回报他人。其实不然。感恩并非是单一的从物质上资助他人,还可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向帮助过自己的人说声“谢谢”;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和高尚的德行回报教师;热爱大自然,保护周围的环境,以此回馈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并尽自己所能帮助需要我们帮助的人等等,这些都是感恩的表现。其实每天都有实施感恩的机会。

3.感恩行为的无条件性和盲目性

36%的同学认为自己会无条件地回报帮助过自己的人。别人给予了我们帮助,我们心存感激,知恩图报,但同时也要清楚感恩并非是完全无条件的。感恩不是讲哥们义气,要注意力所能及和社会法律道德的许可。首先,感恩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既要懂得知恩图报,又不必因为他人有恩于自己而时时处处挂念报恩,把报恩变成个人的思想负担。其次,感恩行为也必须是在社会法律道德许可的范围内,不能因为急于报恩而无条件地满足别人对自己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更不能因为报恩而做出违法乱纪、损害他人或社会公众利益的行为。知恩图报既要选择在力所能及和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人及人,体现为报答和帮助他人和社会公众。

4.感恩行为的短暂性

在我们困难的时候,别人帮助了我们,我们心存感激,回报恩情的意识非常强烈。但久而久之,这种意识会慢慢减弱,甚至被遗忘。在调查中,62%的同学认为自己愿意为他人、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事,以回馈他人、社会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但要持之以恒,坚持一直做下去就非常困难。这种理解还是源于当前我们国家的感恩文化和感恩意识的缺失。感恩是一个社会的道德规范,是一个人德行的体现,不需要通过外在的制度强制性地实施。在感恩文化和观念普及的情况下,感恩将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它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贯穿人的一生。

二、对高校开展感恩教育的相关建议

感恩意识和行为是需要培养和引导的,因此,高校德育部门和工作者要加大感恩教育力度,使大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意识和习惯。在本文中,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谈感恩教育的途径。

1.认知层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

感恩观是大学生对感恩的认识和理解,是学生正确的感恩行为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学校是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场所,然而长期以来,中小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过分注重知识传授、文化学习,忽视了学生道德品质以及其他素质的发展,这是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应及时为大学生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通过开设感恩教育课程、开展感恩专题讲座等实现以下德育目标:第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让他们明白感恩并非狭隘的孝敬父母、尊敬教师,感恩还有更多的内涵,让他们知道感恩不是讲江湖义气,报恩也不能是盲目和无条件的,感恩可以有很多途径和方式等等;第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会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懂得奉献与索取、受恩与施恩的辩证关系;第三,教学生学会正确归因。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用辩证的方法多角度分析问题,客观看待内因和外因所起的作用,引导他们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不是一味怨天尤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父母没有为自己创造良好的条件等等;第四,引导他们树立强烈的责任感。感恩意味着责任,感念祖国、社会之恩,就要为祖国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感念大自然之恩,就要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感念父母养育之恩,就要理解、孝敬父母;感念对手之恩,就要尊重对手、公平竞争等等。一个人对社会、自然、亲友等的感恩之心能够让他勇敢地担当起自己的责任,这是一种感恩与回报的更高境界。

2.情感层面:营造校园感恩文化,陶冶学生感恩情操

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引导着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但效果是巨大而深远的。我们可以从物质、精神、制度三个方面构建高校感恩文化。首先,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上体现感恩教育的理念。校园内的建筑物、绿化和装饰、宣传标语等都是一个学校物质文化的外在体现,可在教室、宿舍、校园宣传栏内等张贴与感恩相关的名言警句和小故事;可利用校园网展开感恩大讨论和大宣传;播放感恩教育影片等等,从而在校园内形成人人知感恩的良好风气。其次,在精神文化建设中渗透感恩教育思想。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模式上体现感恩教育的内容,将感恩品质作为办学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德育工作人员如任课老师、管理人员、辅导员等要注重通过日常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将感恩作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道德准绳;再次,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中推广感恩教育。制度是保障学校有序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引导大学生知恩、报恩、施恩的重要举措。学校在制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时,可将“遵守社会公德、诚实守信、爱护公共财物、乐于助人、孝敬父母、尊敬老师、热爱大自然、回报祖国和社会”等与感恩相关的内容引入其中,将其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的重要指标。同时也要注意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对于在感恩行为上表现突出的同学,要大力宣传,给予嘉奖。反之,对于违反学校规章制度,违反社会公德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惩罚,并作为反面教材使其他同学引以为戒。相信通过以上举措,感恩之风定会在校园中盛行。

3.行为层面: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实践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快乐,体会受恩与施恩的幸福,从而使大学生对感恩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高度。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感恩实践活动:第一,以庆祝我国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如在国庆节、环保日、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中秋节、春节等节日来临之际,在学校可举行大型的诸如热爱祖国、保护环境、感悟亲情、尊重教师等主题的感恩活动。笔者所在的学校还将每年的补考时间定在母亲节当天,提醒学生要好好学习,回报父母。第二,组织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感恩实践活动,如献爱心、青年志愿者、三下乡、环保宣传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明白感恩的意义,体验施恩的快乐。第三,与家庭、社会合作开展感恩实践活动。家庭教养方式和社会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感恩认知和行为。因此,高校可与家长、社会相关部门、企业等联合开展感恩教育。首先,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应关注学生德育方面的发展,不能单一地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价自己的孩子,更不能溺爱孩子,并且以让孩子安心学习为由替学生包办所有事情。应该让学生平等地参与家庭事务,做到生活自理,同时担当起作为家庭成员应当担当的责任。除此之外,要经常与学校沟通,反映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还要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时的思想品德表现,避免出现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行为判若两人的现象。其次,高校可与社会有关部门、相关企业联系,在他们的支持下,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义务工作以及调查研究的机会,一方面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另一方面,通过亲身参与或调查,让学生接触到各行各业工作者的真实生活状况,了解其中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参考文献:

[1] 碧泠.教学生懂得感恩的十七堂课[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 篇7

一、不感恩现象原因分析

如今感恩意识的缺失, 特别在处理人际关系上, 学生普遍缺少感恩意识, 我们的教育难辞其咎。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分析原因主要可以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这三个方面。

(一) 感恩的缺失, 家庭教育理念的落后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家庭因素对学生感恩现象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有些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 对孩子百依百顺, 当受溺爱的儿童欲望得不到满足时, 往往会立即翻脸, 更谈不上感恩。二是家长自身不懂感恩。有些家长对别人要求很多, 而回馈很少。父母如果不会感谢别人, 怎能教孩子学会感恩?另外, 在很多家庭里, 父母为孩子做事从不要求言谢, 认为自家人相互之间的礼貌是虚伪。其实不然, 父母于孩子有大恩, 孩子都不言谢, 怎会感谢他人?三是家长对孩子过于刻薄或严厉。有些生活艰难的父母视孩子为负担, 孩子稍不遂意, 对其非打即骂;有的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 管教过于严厉, 致使孩子感受不到生活乐趣。这些均不利于引导孩子对父母抱以感恩之心。可以想象, 一个对父母都不知感恩的人怎么会对他人、对社会感恩?父母的溺爱使他们成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的“冷漠一代”。

(二) 感恩意识的缺失, 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 中小学校把成绩当成了评判孩子好与坏的唯一标准, 德育成了口号, 这使孩子们感恩教育上的漏洞更大了。在目前这种追求考试高分的中小学教育模式下, 学校几乎把文化课当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唯一, 而在德育方面往往又拿一些“高、大、全”的人物来给孩子做榜样, 盲目美化甚至神化英雄人物, 这样一来使得孩子养成的便是虚无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 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缺乏感受, 他们天真地认为自己天生是干大事的料, 做小事的都是无能之辈, 从而产生行为偏差, 根本体验不到“感恩”。如果我们的教育没有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对身边的人与事感恩的种子, 也就失去了美丽的“道德之花”, 更别谈甘甜的“感恩之果”。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 没有机会学习为他人着想、去关心他人, 也就不会具备感恩之心。

(三) 感恩意识的缺失, 与社会环境的变化也有必然联系

现在许多孩子对于父母的辛劳一无所知, 却受到社会上追求奢华、虚荣的不良风气的影响。受社会上恶劣风气的影响, 学生之间不再攀比学习成绩高低, 把向父母伸手拿钱当做“理所当然”, 感恩无从谈起。对他人欺诈蒙骗、对老人不敬不孝、获得救助而不感恩回报等行为屡见不鲜, 这些丑陋现象正不断将未成年人的生活世界“染黑”, 给涉世未深的学生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只有人人怀有感恩之心, 处处心生感激之情,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 世界也因此才会多一分阳光、少一点冷漠, 我们对年青一代的教育才会更加有效。

二、感恩教育的意义

(一) 感恩是一种美德, 也是一种境界

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 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感恩应该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这种财富属于感恩的人和被感恩的人。因为接受过别人的帮助, 我们感恩, 这时, 感恩是我们心灵悲悯、感情真挚的一个表现, 拥有这样的心灵, 我们也会时时处处关心国家发展、社会进步, 关心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这样, 我们就会逐渐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同时, 接受感恩的人会感到莫大的欣慰和满足, 因为自己的无私付出没有白费。这时, 接受感恩的人扶助弱者的心态会更加强烈, 别人的感恩会激励他们更加积极地为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做贡献。

(二) 感恩是一次人生启迪, 这种启迪同样属于感恩和接受感恩的人

感谢别人的帮助, 感恩者收获的是:原来, 我也可以在自己的条件允许时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自己也拥有一定的力量。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 我们尽管力量微薄, 也一样可以帮扶贫困和弱小。接受感恩者会感到, 世间有许多知恩图报的人, 他们没有辜负自己的付出, 今后, 应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才对得起他人和自身。常怀感恩之心, 从个人角度而言, 会使人心胸恬淡、胸怀宽广, 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有助于事业的成功;从社会角度而言, 人人常思回报, 少索取, 将使整个社会和谐、稳定, 是社会整体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表现。

(三) 感恩是一次爱心接力, 为这个社会培养更多的心怀慈善的人

因为回报, 就会有更多的人接受来自别人的帮助扶持, 这时, 最早的个人或者几个人的付出换取的是大众的善良意识的复苏和强大, 继而, 这种意识会转变成大众对社会、国家、个人的爱、同情、怜悯。这样, 愿意帮助他人的人群将以几何数字的速度增长, 如此, 我们的社会岂能不美好、不和谐?感恩教育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教育, 立足于使学生达到“向善”的境界, 引发学生形成蓬勃向上的态度、意志和情感, 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珍惜生命。感恩教育也是社会、家庭、学校的系统工程。感恩教育更是构建学校德育的重要元素, 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因此, 从教育的层面, 必须切实地开展感恩教育。

三、如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专职人员教师,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教育学生对老师感恩, 对父母感恩, 对曾帮助过自己的一切人感恩。要使感恩意识成为人的一种思维习惯, 成为人的品德中的组成部分, 无疑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引导和熏陶。

(一) 德育工作的目标中应明确感恩教育的核心价值

德育工作中, 感恩教育又是核心教育, 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首先要让他们明白尊敬父母、回报父母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是一种修养。试想一个人不知道如何孝敬和尊重父母, 不知道如何正确地看待父母、爷爷奶奶的养育之恩, 那么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又从何谈起呢?利用各种场合或时机在学生的心底播种善的种子, 好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 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援助时, 给他人以回报, 不要只图索取和享受。教育学生将他人恩惠铭记在心, 增强责任感, 要有一颗感恩之心, 懂得怜悯, 懂得尊重, 懂得负责, 与人为善。

(二) 挖掘教学资源, 将感恩教育渗透于生活中

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首先要让学生知恩。在小学教科书中 (特别是语文教材) 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 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教师应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 将感恩教育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 通过一些看似琐碎的小事, 来唤起学生的感恩情结。如让学生为父母做一件家务事、给父母写一封信、对帮助自己的人说一声“谢谢”等。一声”谢谢”是人际交往的基本的礼仪用语, 也是表达感恩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在学校, 接受老师递送的物品、奖品或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教育时, 学会说声“谢谢”;得到同学、家长的帮助时, 学会说声“谢谢”;在食堂就餐、到图书馆借书, 学会说声“谢谢”;听报告、看演出, 会热情鼓掌致谢;享受学校助学金的学生, 懂得向校长、老师和学校有关部门表示感谢。在家里, 让孩子接受家庭成员递送的物品, 或是家庭成员为我们做了事情时, 或得到家庭成员的帮助和爱护时, 会说声“谢谢”。在我们生日时, 应该谢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

(三) 教师、家长的感恩行为是孩子的榜样模范

“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 更须从成人社会去耳濡目染, 去感受效仿。这就是说, 必须是用成人社会的“感恩”行为, 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因此, 成人必须做好“感恩”榜样。其实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 更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给孩子渗透感恩的意识。无论工作有多忙, 都不忘在假期带上孩子去看望双方的老人。每逢节日和老人生日时, 都会和孩子一起为老人选购礼物……父母对长辈的关爱将会深深地印刻在孩子的心上, 影响孩子的成长。

(四) 教学生报答他人、学校和社会

教育学生主动给老师和同学帮助, 帮助学习困难和家庭困难、身体较差的同学。教师节不仅主动向自己的老师送上节日的祝福, 也向以前的老师和全校老师送上节日的问候。享受学校助学金的学生, 以实际行动来报答学校和老师的关怀, 如每月主动为学校做一件好事。爱护学校的公共财物和花草树木, 保持校园的环境卫生 (不随手乱扔) , 也是对学校老师以及辛勤劳动的同学的报答。如果条件许可, 应该主动”施恩”去资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报答社会。作为学生成长的摇篮———学校, 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感恩活动, 如社会调查、家庭访问、学校劳动、社会实践等。通过耳闻目睹, 让学生了解父母养育子女的辛酸苦辣;了解教师工作的艰辛, 从中明白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周围人民的关心与帮助, 懂得作为新一代应该心存感恩, 心存感激, 回报对自己有恩的人, 为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感恩的观念和习惯的形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努力。学生学会了知恩图报, 就是教师最大的幸福和财富。

中学生的感恩教育 篇8

一当前少数中学生感恩观存在的问题

1. 对他人感恩之心不浓

任何人都不能单独生存于世界上, 任何个人都要感恩他人和社会为自己的付出。但从现实情况来看,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或听到一些中学生对父母不敬、对老师不感恩、对其他人表现得较为自私。以对父母为例, 一些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叛逆期, 对父母的教育反感, 平时在家里很少帮助父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甚至认为父母为自己付出是理所当然的。

2. 对国家和社会缺乏感恩

中学生自小都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爱党教育, 但仍然有少部分中学生认为党和国家离他们很远, 与他们根本无关。因此, 他们心安理得地享受国家和社会为他们提供的一切, 对付出生命才换来这一切的革命先烈, 对率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发图强, 努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共产党, 对默默关爱他们成长的社会都缺乏感恩之心。

3. 对大自然缺乏感恩和敬畏之情

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 感恩大自然的最好行为就是爱护环境、节约资源、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但在日常行为表现上, 不少中学生还是有不爱护环境, 随地抛撒垃圾、随意践踏草坪等不良行为习惯;有的同学的消费习惯不低碳、浪费资源。这些都是不尊重、不珍惜大自然的馈赠, 对大自然缺乏感恩之心的表现。

二中学生感恩观存在问题的原因

人的感恩之心主要是后天实践中形成的, 其中感恩教育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 目前中学生感恩观存在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我们的感恩教育出了问题。因为, 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 他们的自我选择能力尚弱, 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1. 家庭的感恩教育不到位

家庭的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孩子未来的成长。目前, 不少家庭在孩子的感恩教育方面存在问题。一方面, 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或两个孩子, 父辈、祖辈容易溺爱孩子, 容易助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 甚至自私、冷漠、无情的习惯;另一方面, 许多家长都把孩子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学习成绩方面, 对感恩之类的德育不重视, 这也容易让孩子变得不懂感恩。

2. 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

受社会上功利主义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一些诸如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无私奉献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冲击, 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这些不良现象必然会对涉世未深、缺乏社会经历的中学生价值观包括感恩观形成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3. 学校感恩教育的缺位

受当前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 政府、社会、家庭乃至学生本人对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就是学习成绩, 其他如感恩教育多被忽视。中学德育课变成了政治知识和道德基本原理的强行灌输, 学生只管死记硬背, 考试得高分就行了。至于这些要求是否真正被中学生认可并内化为自己的感恩行为, 丝毫不被人关心。

三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感恩教育的基本要求

1. 重视家庭教育在中学生感恩观形成中的基础作用

一方面, 家长要创造各种机会教育孩子学会感恩。这种教育既可以是直接的语言教导, 也可以是通过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另一方面, 家长自身就要懂得感恩, 包括对长辈感恩、对社会感恩、对所有帮过自己的人感恩, 这样能让孩子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2. 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培育中学生的感恩观

第一, 通过课堂教学渗透感恩教育。以语文教学为例, 老师可以选择一些篇目, 挖掘其与感恩教育相关的内容, 如在讲授《背影》这篇经典作品时, 教师就可以突出其中儿子对父亲的感恩之情, 去感染学生;另外, 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以感恩为主题的写作, 让学生接受感恩教育。思想品德课教学则更是直接进行感恩教育。因此, 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相关的感恩内容, 从进入中学第一堂课开始就要教育学生对父母、对老师、对社会感恩。

第二,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打造一个感恩教育的文化氛围。一方面, 学校可以利用学校的硬件设施如楼梯、走廊、电子展示板、建筑物等, 展示与感恩教育有关的诸如《弟子规》这样的名人名言和典故, 或树立历史上一些有名的知恩图报的人物雕像, 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 学校还可组织一些与感恩教育相关的活动, 让学生参与其中, 使学生受到熏陶和启发, 如开展“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前些年, 有的学校要求学生回家给父母洗一次脚的活动, 还是有意义的。

3. 社会各界也要创设有利于感恩教育的社会环境

除了学校和家庭外, 社会环境的熏陶也是培育中学生感恩意识的重要手段。为此, 社会各界要负起中学生感恩教育的责任。一方面, 政府和社会的宣传要在全社会营造感恩教育的氛围, 比如说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或平面媒体大力宣传感恩的重要性, 引导中学生学会报恩施恩;另一方面, 要在全社会举办一些与感恩教育相关的活动, 如积极寻找感恩道德榜样, 大力宣传道德模范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先进事迹, 激励中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如近几年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十佳最美孝心少年”评选活动, 对激励广大中学生形成正确的感恩观有极大的示范效应。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 篇9

1.1 把感恩教育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 设立感恩教育科研课题

我校党委、行政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专门成立了思想政治工作德育领导小组, 每年召开由班主任、德育教师、管理人员参加的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议。近年来,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把感恩教育纳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体系, 以“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为主题开展系列教育活动。2009年秋季, 学校开始接收阿坝州“9+3”免费教育计划的学生。这项教育计划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着眼全省“两个加快”和藏区稳定发展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是加快藏区人才建设、推进藏区跨越发展、实现富民安康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民族素质, 帮助藏区农牧民子女实现就业愿望, 提高广大群众生活水平, 共享发展成果的民生工程。其具体做法是将9年义务教育后的学生再进行3年免费职业教育培养。针对这一特殊情况, 2010年学校设立“9+3”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科研课题, 使得感恩教育研究、探索更加深入、扎实、有序。

课题组在全校学生中进行感恩教育实践研究, 对2009级、2010级、2011级共363名“9+3”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见表1~6。

表1显示, 调查对象的感恩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家庭, 排在前3位分别是2009级:教师 (25.2%) 、家庭 (19.8%) 、科普杂志 (18.9%) , 2010级:教师 (27.3%) 、家庭 (21.2%) 、教材 (18.2%) , 2011级:教师 (26.7%) 、家庭 (25.6%) 、教材 (20.0%) 。表2~4显示, 调查对象对学校组织的感恩教育都能积极、主动参加。“如果学校开展感恩教育讲座”, “放下其他事情, 积极去听”的学生2009级有67.4%、2010级有81.8%、2011级有76.7%, “如果学校、班级开展感恩的具体实践活动”, “放下其他事情, 会积极去参加”的学生2009级有76.4%、2010级有80.3%、2011级有76.7%;“在课堂上, 如果教师讲感恩的故事”, “都认真听”的学生2009级有92.1%、2010级有98.5%、2011级有96.7%。表5显示, 调查对象认可的改善感恩状况最好的途径是实践活动, 3个年级的认可率分别为2009级68.5%、2010级40.9%、2011级48.9%。表6显示, 调查对象认可的改善感恩状况的最好方法分别为教师讲、自己读、听报告。认可“教师讲”的学生2009级有38.2%、2010级有40.9%、2011级有35.6%。认可“自己读”的学生2009级有33.7%、2010级有28.8%、2011级有42.2%。认可“听报告”的学生2009级有21.3%、2010级有19.7%、2011级有13.3%。

这些数据为感恩教育的探索、研究和今后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让感恩教育途径的实践探索更有章可循。

1.2 把感恩教育写入德育课程教学计划中, 充分发挥德育课程主阵地作用

我校把感恩教育纳入学生德育课程的教学计划和大纲中, 编写相应的教材, 使之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德育教学课程体系的一部分。由学校德育教研组牵头, 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实施感恩教育计划, 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的主阵地作用。与此同时, 将感恩教育具体细化到各类德育课程之中。利用入学教育、五项教育专题工作、日常兴趣小组、第二课堂活动、班团活动等德育活动的开展, 使感恩教育多渠道、多形式地在学生中全面施行。这样不仅使感恩教育覆盖的范围更加广泛, 也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 提高了感恩教育的有效性。

1.3 构建良好的感恩教育环境

1.3.1 服务育人“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从古到今为师之道, 以无过错、无缺陷为上。“师者, 人之模范也”。强调师者的表率作用, 而师者身正才能为范。在教育工作中, 学校教职工的思想品德、政治素质对学校管理水平、管理效果影响极其重要。

我校是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普法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校风示范校。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通过德育教育周、文明礼仪活动、普法活动等多形式、多内容的活动, 不断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而且对教职员工的职业道德也起到了很大的鞭策作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是学校的办学宗旨。强化教职工服务意识是学校长期不变的主要工作。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是学校坚持的原则。因此, 在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教职员工无论是在日常教学、管理中, 还是在生活、交流中都努力做到言传身教, 起好表率作用, 实施正确引导和有效教育教学管理, 形成良好的服务育人氛围。

1.3.2 管理育人

“让学生成才, 让家长放心, 让人民满意”是学校的育人目标。为此, 在管理中我们坚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 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为主题, 以优化教育资源为手段,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以“提升护生形象、培育创新人才”为导向, 以特色活动为载体, 不断完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 不断丰富教育教学手段, 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努力打造学生培养、教育、管理特色, 逐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管理育人模式。

在教学管理中, 以其职业特点为导向, 特别注重让学生将知识、技能和工作情境相结合的训练, 让学生在“学中做, 做中学”。由此提高其认知水平、实践能力、综合能力, 增强了就业竞争能力。

在学生管理中, 实施“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教育和管理模式。通过“四自”管理模式, 校园卫生、学生生活、纪律、第二课堂和志愿者活动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四自”教育已经成为我校独特的管理育人模式, 赢得了社会和同行的赞誉。

1.3.3 环境育人我们的校园整洁、美丽, 鸟语花香。

2011年学校投入大量资金进一步打造校园环境, 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了更好的物质条件。如今的校园, 广播、校刊引领学生追求知识和真理, 坚定理想和信念;文化墙、宣传栏、评比栏、名言警句等张贴物让学校的每面墙、每根柱都成为育人阵地;宿舍、教室的达标管理, 让学生时时处在浓浓的育人氛围中。

1.4 知行合一, 巩固感恩教育成果

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周、文明礼仪、普法教育等实践活动, 使学生学会劳动、学会礼仪、学会做事、学会尊重、学会感恩。在开展实践活动时, 十分注重活动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在充分了解学生思想、生活、行为等需要的前提下, 与学生一起设计活动形式、程序内容。有的放矢地把感恩理念、感恩意识、感恩行为循序渐进地、系统地传递给学生。同时, 对实践活动中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反馈, 研究制订跟进的措施和解决办法, 力求通过后续活动的开展达到感恩教育效果最大化、感恩教育目的最优化。最终实现学生感恩意识和行为的知行合一, 使感恩教育成果持久化。

2 讨论

2.1 感恩教育合力

学校、家庭是学生接受知识、得到教育和启迪的主要阵地, 特别对年龄较小的学生影响更大, 这是教育的优势。无论是我们进行的调查还是开展的实践活动, 其结果都体现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要充分发挥好学校主体作用的理念。当然与学生家长密切联系, 建立起家校合作平台, 充分发挥家长和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作用, 形成家校合力也是十分重要的。课题组的研究对象是地处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 其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尤其是2011级学生父母均无大专及以上学历者) , 父母工作地点多在藏区。因此, 交通、语言、宗教文化及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给家校沟通、交流带来的困难也是开展教育活动时不容忽视的因素。

2.2 感恩教育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 调查对象认为目前改善感恩教育状况的最好途径是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和专题报告;认为目前改善感恩状况的最好方法是教师讲、自己读和听报告。调查结果也显示出调查对象的自主学习、自我教育意识不强, 更多地依赖于学校组织的活动、教师的讲授。针对这些情况, 我们在进行教育方案设计时就把感恩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和大纲中并编写了相应的教材, 使之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德育教学课程体系的一部分,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营造育人氛围上我们还应从感恩教育的实效性、稳定性、持久性上下工夫。创设整体的教育氛围, 充分利用好学校的每幢房、每面墙、每条路、每棵树, 充分利用好每堂课、每次练习、每次培训。让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场所、过程、体验都成为学习、成长的一部分。在强化班主任、任课教师、行政及后勤管理人员的工作意识、服务意识, 贯彻感恩教育理念, 形成全方位、立体化教育模式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地方。如何迁移、提升感恩教育成果更是值得我们一直追寻的。

摘要:通过在全校学生中, 特别是“9+3”免费职业教育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实践、探索新时期感恩教育的途径, 为中等职业教育开展感恩教育提供依据。学校把感恩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设立感恩教育科研课题, 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编写相应教材, 构建良好的感恩教育环境, 以感恩课堂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报告、专题讲座、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为载体, 将感恩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教育途径中。

论大学生素质教育之感恩教育 篇10

1、对父母的养育缺乏感激

目前大学生主要以90后独生子女为主, 而这一代学生基本是在娇惯和溺爱的庇护下成长, 以至于这些孩子自我意识强, 任何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很多同学花钱大手大脚却不能体会父母挣钱的不易,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对于他们来说只停留于书本而不存在于现实。他们认为父母照顾自己是必然的, 他们挣钱就是用来给自己花的, 并且与同学之间的攀比心理严重, 形成所谓的“拼爹时代”, 曾有学生因为父母不给自己买苹果手机而拒绝上学。同时现在的教育模式让所有的家长和老师都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那就是最好的, 其他的都属于次要的, 多数家长将学习成绩与物质奖励挂钩, 对孩子的教育停留在物质层面, 很少涉及精神领域使孩子在成才过程中缺乏感恩意识, 形成了他们只知索取, 不知回报的心理定势, 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

2、对老师的教育不以为然

部分学生由于在家庭中的地位, 在进入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后依然以自我为中心, 目空一切, 眼中只有自己, 从来只有我想怎么样, 却不能理解我该怎么样, 从来只知道我要什么, 而不去想我该不该要, 别人要不要。在校不知道主动尊师敬长, 关爱同学。在这个主张“张扬个性, 自主成长”的时代, 绝不能让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过分张扬, 为所欲为。要让孩子学会虚心地接受教育, 学会尊敬师长, 帮助同学, 学得一技之长。

3、对社会的关爱情感淡漠

近年来, 由于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 与他人共同生活的经验缺乏, 同学室友互殴、伤害亲人的案子屡见不鲜, 有些贫困学生在享受国家助学贷款后拒不偿还银行贷款, 有些同学在接受社会爱心人士资助后对自己的资助人漠视, 更有学生爱慕虚荣拒不接受国家的助学政策。随着种种不良现象的增加、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报答, 给初入社会的大学生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 使他们对社会的关爱感情淡漠。[1]

二、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1、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也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投桃报李”、“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的谚语家喻户晓, 中华名族自古以来都推崇感恩报恩的传统美德, 正因为世代传承了这些优良美德, 我们的社会才不断的进步。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 未来的希望, 因此, 在目前大学生感恩意识匮乏的时代, 我们应该不断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感恩意识。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希望, 其中一条就是在加强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意在指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2、感恩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

大多数学生在考入大学后, 将所有的学习都联系到就业问题上, 认为跟以后就业有关系的就学, 认为没有关系的能逃过就逃过, 不能逃过就敷衍了事, 过关即可。他们更注重专业技能, 对德育课程认为没有多大用处。也有些高校过于功利, 一味强调就业率, 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 对德育教育的重视不够。在目前竞争激烈的社会里, 高校要培养“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培养出优秀的大学毕业生, 就要让学生“成才先成人”, 这是高校德育的重点所在, 也是感恩教育必须加强的重要原因。

三、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

1、将感恩教育纳入课程考核, 使学生认识感恩的重要性

目前大学都开设有公共基础课, 其中也包含有感恩教育的部分, 但大多都停留在理论教学的层面, 最终以理论分数合格而告终。现在大学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 因此可以将感恩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单独部分进行主题教育, 每周设定一个感恩意识的主题, 纳入课程教学, 安排固定的课时, 师生一起讨论, 进行感恩主题教育, 并将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感恩。我国高校需要补上中小学缺失的感恩教育这一课, 并从大学生进校的第一学期就将“感恩教育”安排进课程教学, 从而更好地发挥这些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作用, 让大学生学会感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和社会的救助之恩。

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与社会接轨, 积极引导学生培养感恩意识

“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 是教育永恒的主题。现代社会强调能力但也崇尚个性, 社会、家庭和学校对大学生的教育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这是健全人格教育的内容, 也是现代公民教育的核心。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工程, 它与学校、家庭、社会中的每一环节都密不可分, 只有将家庭、学校、社会的有机结合, 才能形成合力培养正确的感恩意识。在这三者中间, 学校应做好与家长、社会的联系, 开展各种各样的感恩活动必须与社会接轨, 而家长应当配合学校的教育, 改变家庭观念, 扭转溺爱习惯, 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共同做好感恩教育, 使大学生学会把孝心留给父母, 把关心留给他人, 把爱心献给社会, 把信心留给自己。[2]

3、积极开展感恩教育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感恩

实践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有效形式, 在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开展实践教育活动, 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感恩的重要, 学会感恩的方式。高校也可以利用橱窗、海报、横幅、校园网络、论坛等形式, 用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 如QQ群、集体活动等开展学习, 营造感恩氛围, 举办大学生和老人的交流会, 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成长, 期间受到了哪些关心和帮助, 组织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 实践感恩行为, 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感恩习惯, 并使这种行为成为一种自然现象。父母在家庭中要改变溺爱习惯, 强化子女的感恩意识和行为, 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 比如让他们参与劳动, 让他们了解自己居住地的历史、文化等等。

总之, 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只有正确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作用, 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采取有效的措施, 感恩教育将会取得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谢丽芳、胡光明:《高校“感恩”的缺失与重拾》, 《科技资讯》, 2008 (33) 。

浅谈高校学生的感恩教育 篇11

央到地方開展“感恩教育”已被提到相当的高度来重视,尤其是在学校教育中,“感恩

教育”就是要让我们每一位学生学会感恩,感恩教师,感恩学校,感恩父母,感恩社会。

关键词:感恩 教育 现状

G641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是人类共通的一种本性,是我们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牛津字典给感恩二字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互相鼓励和宽容,这对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因为大学生成长成才不仅要看其知识水平,更要看其是否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的含义

中华传统文化中感恩的思想源远流长,《诗经》里“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诗句,唐代诗人孟郊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的感人诗篇。这些思想诠释着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浸染在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也是一个知恩图报的民族。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使感恩体现出更丰富的内涵这也可以从当今学者的操守中找到答案,其中就有学者提出:所谓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具有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做人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对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高校校园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更应该懂得什么是感恩,怎样去感恩。并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应所具备的基本的素质,但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不孝敬父母、唯我独尊、封闭自卑、嫉妒猜疑、偏执极端、虚幻情感交往、暴力倾向、重竞争、轻合作等等违背道德的事件屡屡发生。

其次,社会正能量的缺失。在当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里,我们的学生又大多是独生子女,长辈们把他们当作宝贝,从来不让他们吃苦,而享受过度宠爱和溺爱的孩子通常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得尊重他人、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与他人难以合作,逐渐就变成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

三、加强高校感恩教育的对策

要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感恩教育,这是感召无数青年大学生为祖国奋斗的精神力量,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大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思想的完善,感恩意识的形成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我们没权利去责怪现有道德缺陷的学生,那么如何去改善和挽救正在渐渐淡化的道德观念和日益冷漠的心。

首先,从家长做起。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教师,家长要有良好的品德去影响孩子做到言传身教。父母在教育子女不能只会接受爱,更应懂得爱的反馈和回报。从小培养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家庭教育的必备内容。它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的体现。

其次,社会重视。社会是一个教育和谐的一个大机构,它不仅是家庭与学校的一个桥梁和纽带,社会政府应在各种意识形态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各种有益青少年成长的组织活动。并能响应高校一些正能量青年组织的要求,为他们提供一些帮助。每个高校都会有青年志愿社、义工社、爱心社这样的青年社团组织,主要就是从事公益事业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学生组织。协会通过组织和指导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学生通过这样的社团活动。了解社会的弱势群体,用自己的力量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比如某高校的青年志愿团持续近十年的报纸义卖活动,社团同学每年都得到了社会上几家报社的报纸的赞助,同学们将报纸到市区的中心地区进行义卖,筹集的善款捐助社会上的弱势、贫困人群,其中就有帮助西部山区希望小学的同学购买学习用品、帮助贫困县的孤儿姐弟、帮助患脑萎缩的青年等等。持续每年的义卖活动得到了社会相关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也在社会中引起广泛的好评,对于参与活动的同学们等于就是一次最深刻的感恩教育。

再次,学校教育。大学生感恩意思的缺乏是学校教育以升学和就业教育为主的产物。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人中学教育教学范围。学生在考人大学后,又将重心放在专业技能的掌握上,关心最多的是就业问题。 既然中学感恩教育没有落到实处,高校德育理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高等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养“有德又有才”的人才,这是高校德育的重点所在,也是感恩教育必须加强的重要所在。(一)、从班级入手让班级变成一个大家庭,让同学感受到来自同学,老师的爱。班主任往往是同学到学校的第一印象,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以班级为阵地,倡导感恩意识主流宣传,结合契机开展各种感恩的活动。比如说从最普通的班会开始,例如一些高校开展了“主题班会展示周”活动。 其中就是“青春、清纯、清香------我的恋爱观”主题班会,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主题班会, “相识虽易,相处不易,且行且珍惜”主题班会,通过游戏、竞赛、合唱等多种形式让同学懂得一懂得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就是要同学团结合作,齐心协力,克服自私、斤斤计较、不愿合作的缺点,感受爱和团结的力量,感受互相尊重、谦让、宽容、友好合作的快乐,激发感恩的情感。(二)、通过校园活动,结合教师节、毕业季等时机,并发挥我们学生的展业特长,举办感恩教育的活动。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花片凋落了全化作泥土来保护树木和花朵。这是多么可贵的感恩之心,物都是如此更何况人呢?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只有学会了感恩,才会少些抱怨,才可以从容的面对生活。作为高校,培养社会栋梁的高等教育机构,只有做好感恩教育,才可以培养出身心健康、人格品质健全、有担当、有责任的当代青年。

参考文献:

刘凤:《谈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感恩教育》,载《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第10期。

郭智卓:《谈班会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载《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第21期。

小学生在校感恩教育初探 篇12

一、当前学生现状以及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感恩, 是人性善的反映;感恩, 是一种生活态度, 是一种品德。学会感恩, 就是要学会懂得尊重他人, 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学会感恩, 就是让你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生活。

目前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父母的宠爱, 生活的安逸, 助长了他们奢侈浪费、盲目攀比、拈轻怕重等不良习气。再加上网络虚拟世界的诱惑, 或是生活在单亲家庭、隔代家庭, 甚至是长期与父母分居的留守中, 更加使他们认为优越的生活是与生俱来的, 是应该的, 因此不懂得珍惜, 不懂得感恩。《北京晚报》报道, 一名就读于京城某高校的女大学生, 因事和父亲闹了点意见, 又因自己的电脑坏了急需用钱, 就在其居住的村内张贴了5张借钱启示, 目的是“寒碜寒碜我老爸”。《福州晚报》8月10日报道某小学生自己忘带课本后, 立刻在电话里命令家长尽快把课本送到学校来, 态度之蛮横、口气之粗暴, 令在场教师感到吃惊。

所以实施感恩教育, 提升学生们的思想素质,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让所有的孩子都学会感恩, 学会感谢父母养育之恩, 感恩手足、同事、互爱互助之恩, 感恩师长启蒙教导之恩尤为重要, 感恩成为学校德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二、在学生的学习生活、日常生活中进行感恩教育。

让孩子学会感恩, 首先要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小学生可以利用他们喜欢听故事这个特点, 给他们声情并茂地讲关于感恩的故事。讲到感动之处, 我与学生一起体会、一起感受。慢慢地, 学生明白了父母生养他们并不容易, 逐渐地在行为上发生变化, 如:知道在父亲节和母亲节的时候, 祝他们节日快乐;回家会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同学间相处更加友好了……不过, 要让感恩成为他们良好的品质, 还需要老师进一步的引导和长期的渗透培养。如背诵理解感恩的诗歌“感激生育你的人, 因为他们使你体验生命……”教育学生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怀感恩之情。使学生在感激父母养育之恩的同时, 学会感激他人。

三、寓教于游戏, 使学生深化认识

作为小学生, 最能让他们记忆深刻的就是通过游戏带来的教育, 寓教于游戏中。在一次班会课上, 本人做了一个既让学生深受教育又深感震撼的游戏:“谁是你最重要的人”。我先让学生在一张纸上写下10个人的名字, 可以是亲人、朋友和亲戚。学生很快就写下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然后我叫学生删掉其中一个, 学生迟疑了一会, 照做了。接着又删掉一个, 学生还是照做了。再删一个, 有几个女生开始哭了。教室里静得出奇, 游戏还在进行, 直到纸上只剩下一个人时, 很多学生已经哭出来了, 连最有男子汉气概的班长也是泪流满面。我趁机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这些都是我们最亲近、生命里最重要的人, 有一天, 他们将一个个离开我们, 永远都不再回来, 我们该怎么办?最后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这一次, 学生的习作让我大为震惊, 几乎所有学生都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就连平时最调皮的学生也认识到了要听父母的话, 要孝顺父母。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真诚的泪水, 以及心灵深处一种美好感情的苏醒。其实学生并不是没有一颗感恩的心灵,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地开展感恩教育, 给学生的情感一个“出口”。

四、利用班会、队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中队会是德育教育形式之一。为了从感性上增强对感恩教育的认识, 我充分利用班会课、队会课, 组织开展“寻找身边的爱”“父母的爱”“老师的爱”“难忘同学情”“与自然和谐共处”等践行感恩教育的主题中队会。中队会上, 激发学生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感人事例, 针对自己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见所闻所感, 感恩恩父母, 感恩同学和老师, 感恩社会和自然。把感恩教育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

五、培养劳动意识, 体会劳动的快乐与意义

学校可以每周开展一节小学生手工劳动课及卫生劳动课,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好的锻炼平台 (例如手抄报活动、小小清洁员活动等) 。老师与小学生们一起参与劳动, 在这过程中, 让学生体会辛苦、体验成果、收获快乐, 引导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体会父母养育我们的不易及给予的一切, 感恩亲人、老师、同学的关心, 学会关心父母、关心他人同学。与此同时, 学校每个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家校互动”劳动与感恩主题活动课, 请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家长与老师一起引导学生:学会劳动、学会感恩、学会关心。

参考文献

[1]尹映霞.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与责任感的培养[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7) .

[2]谢丽芳, 胡光明.高校“感恩”的缺失与重拾[J].科技资讯, 2008 (33) .

[3]胡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实施, 教育评论[J].2007 (2) .

上一篇:中国画课程下一篇:微信广告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