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创新教育

2024-08-01

中小学生创新教育(共7篇)

中小学生创新教育 篇1

创新教育进展缓慢的原因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人格为目的的教育。近几年来, 随着教育改革和教育思想讨论的不断深入, 创新教育已逐渐成为一种理性的选择, 要求实施创新教育已是人心所向。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真正实施了创新教育, 并且成效显著的典型并不多, 大多数学校的创新教育仍停在浅层次、平庸化、形式化的层面上。创新教育为何举步维艰、进展缓慢呢?它的深层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我个人认为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原因应当引起关注。

原因之一:缺乏教育民主

中国文化传统的根深蒂固和教育观念的落后, 使得教育民主在教育领域中还处于劣势。沿习千年的“官本位”思想、“师道尊严”思想等还不时弥漫于学校教育的各个角落。虽然这些传统对于规范的落实和制度的运行有着一定的作用, 但它们对创新的压抑和摧残却是显而易见的。在学校生活中, 表现为只信强制而不信自觉, 只讲约束而不讲自由, 只讲严格而不讲宽容。在这样的氛围中, 师生关系多为管制和被管制的关系, 教育气氛多呈紧张、沉闷、压抑状态, 学生几乎失去了独立性和自由性, 失去了自主思考、学习和自由思考、游戏的余地, 个人的聪明才智和激情也被窒息, 只能表现出依赖性、奴隶性和愈来愈笨拙、迟顿。

原因之二:过度追求教育自身的功利性

中国教育至今仍延续着古老的“苦读加考试”的传统方式。几乎所有的教育与训练都失去了原本的性质而成了升学和获取文凭的工具, 教师完全按照学校编排好的教育指令进行整齐划一的教学,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成了没有灵魂的教学机器。考试成了指挥棒, 凡是考的, 教师就教, 学生就学;凡是不考的, 教师不教, 学生就不学。这样做的结果, 造成了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过扔笔记”的现象, 造成了学生的自由精神与个性发展的冲突和对立。这种功利性的教学, 导致了学生主体精神和主动性的弱化, 影响创新人格形成;同时, 创新所需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不但没有被开发反倒有所萎缩;标准化的考试只要求背框框条条, 恪守固定格式, 束缚了学生的思想。这样便不可避免地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枯燥感、单调感和厌倦感。

原因之三:创新教育目标的缺失

然而, 审视我们以往的教育目标, 不难发现, 我们对创新教育的目标几乎没有规定, 创新所必需的素质很少涉及, 在课程体系中创新目标也不见踪影, 在评价考试体系中创新的教育也不多见。在具体的培养目标上, 我们向来要求的是“知识——能力——情感”的培养顺序, 也造成了过分重视知识技能而忽视创新的状况。我们认为, 应该“情感领先、能力跟进、知识殿后, 不要担心矫枉过正, 宁可“牺牲”一点知识也要把激发创新目标张扬起来。

原因之四:教师缺乏创新教育素质

众所周知, 即使在传统教育盛行的今天, 也仍然潜藏着许多创新教育的契机, 绝大多数学校也仍有进行创新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但为何创新教育难以开展?我们认为,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相当一部分教师不具备进行创新教育的基本素质。“没有教师的质量, 就没有教育的质量”。实施创新教育, 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只有每一位教师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才能将“创新”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 才能陶冶学生的创新意识, 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针对上述原因, 我认为要在我国实施创新教育, 首先应该更新教育的观念。

现在我们的教育很大程度仍然是移植50年代苏联的凯洛夫模式, 陈旧的教育观念、呆板的教学模式由于是单向传授, 压抑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种教学方式与21世纪的学生对话, 并要求他们去适应新世纪的挑战, 显然不行。我们必须变革教育思想、观念、模式、方法等, 教师要转变角色, 变管理者为引导者, 变知识的传播者为知识的批判者, 变机械重复的劳动者为智慧的创造者。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文化世界和生命价值, 让新的理念去启发、引导学生, 让学生感悟, 获取创新的思维, 培养出创造的能力, 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其次是实现民主教育。民主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课堂是保证创造成功的重要条件。教师不仅应该尊重学生, 而且还要学会欣赏学生, 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 纪律松懈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并把闪光点放大,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中获得自信。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淡泊教育的功利性

学校教育不是从学生自身的情况出发, 而是想当然的, 把学生的脑袋当着了一个个容器, 想往里面装什么就往里面装什么, 刻意地灌输。可是他们忘记了, 欲速则不达, 或者说过犹不及。师生之间的默契配合及知识的过手应该歌颂, 应该传承。但是, 通过弄虚作假来教育孩子, 这本身就是一个骗局, 虽然有可能会达到一时的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是, 当他们有一天明白后, 或许他们就会对你说, 什么老师上课好, 都是些骗人的东西。这时候, 你就会深刻体会这样教育的悲哀和失败。

确定创新教育的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是教育的基础, 是人生发展的基础, 也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在该阶段, 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应放在“创新素质”的培养上。所谓的“创新素质”是指日后创新意识和能力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源初性的个性品质。但现目前繁重的学习任务、僵化的教学模式和再现性的考试方式都从根本上阻碍了这些“创新素质”的形成和提高。这就造成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乃至更广泛人群缺乏创新精神的一个主要原因。

中等教育阶段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阶段, 在创新教育目标上应侧重于“创新方法和技术”的培养与训练。大量的事实证明, 如果同学们根本就没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即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术, 也很难有实际的有价值的创新行为。

高等教育阶段的创新教育目标应侧重于“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提高上。有了创新素质、创新方法并不一定有创新能力和创新行为, 更不一定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行为是与实际问题的创造性解决分不开的, 是与对该问题形成的历史和以往的解决策略的系统把握分不开的。因此, 真正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行为养成只有到了大学阶段才是可能的, 在中小学就提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不恰当的, 至于创新精神的陶冶则更是这样。在上述三个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连接的创新教育目标体系中, “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应该贯穿始终。严格意义上, 学校创新教育的任务不能说是“培养创新人才”, 而只能说是“培育具有创造性人格特质的人”, 因为, 真正的创新人才一定是在实际的社会工作中作出了创造性质献的人, 而这就不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特别不是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所能办到的了。

培养有创新教育素质的教师

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师。有高素质的教师, 才能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学, 才能有高水平的学生;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教师只有了解当今世界的最新成果, 才能鼓励学生努力钻研、勇于探索;要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素质。在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知识更新和继续学习, 不断地转变思想, 持续地给自己“充电”, 保持思想观念上的超前性;要求学生学会创造, 自己首先要练好新本领;要求学生献身科学, 自己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 实现创造性人格的塑造。

明确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

(1) 重视科学启蒙、保护好奇意识。“好奇”是学生的天性, 他们的头脑中有着许多新奇的想法和见解。教师在讲解勾股定理之后, 学生自然理解勾股定理的条件与结论, 以及怎样应用, 某些学生还会提出:an+bn=cn (n>2) 吗?此时, 教师要不失时机的给学生介绍费马大定理, 以及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为了证明费马大定理所运用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 以激发学生的好奇意识和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异想天开, 敢于幻想, 大胆实践, 帮助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 了解科学创造的思维方法。

(2) 激发创造动机。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学近乎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教师讲, 学生听。即教师总是被看作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学生总是被看作是知识的接受者, 仿佛是装知识的容器。事实上学生是有尊严、有思想、有个性、有发展潜力的人。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容器, 势必会压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永远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来。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 课堂决不能一味遵循“我讲, 你听”的模式, 而要结合实际, 积极探索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 有效的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 更新学生观念。心理学理论认为:“创造过程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自发的释放过程, 适宜创造力发展和表现的条件是要实现和保障学生的心理环境。”因此, 我们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而不是消极的听众;学生是主动的求知者, 而不是灌输知识的容器。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自觉实践, 努力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

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教育危机。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任务的眼光”, 即把教育看作是为实现特定目的而上传下达教育内容, 教育被当作任务一样执行。它强调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和掌握的精确度, 是对已知有知识的记忆。教师只对教材和教案负责, 学生只是满足于考卷和标准答案, 没有对现实的认识、对生活的体验、对精神的感悟。日积月累, 学生会逐渐失去生活的原动力, 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当教育被彻底工具化以后, 便埋没了人的创新潜能, 扼杀了人的创造个性, 丧失了教育中的生活意义。

(2) 教育呼唤创新。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 是一种积极开拓的状态, 是潜在能力的迸发, 就其实质而言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结果。创新教育就是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 并以此为教育基础, 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的教育。创新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改造教育过程和学生成长过程的教育, 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 是一种既重结果、更重过程上的创新特征的教育, 是一种要从个体的心智世界中诱导出一些提供最佳创意的人格特征的教育。

结语:“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江泽民主席对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号召。江泽民同志还强调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 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 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才方面, 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 创新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恒德.要确立发展个性的教育理念[J].教育科学, 2001 (4) .

[2]作者:赵静《谈活动课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

依托“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学生 篇2

一、一个转变

一个转变就是教育思想的转变,在许多师生家长心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升学就是目标。对“创新力”“创新思维”、“创新型人才”等不甚了解。因此要进行“创新型”学生培养,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

1、培养目标转变,努力把培养目标从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包袱中解放出来。现代社会,劳动者不再仅仅被理解为四肢健全、肌肉发达孔武有力的人,而是知识化、技能化、富于创造力的人,也就是新型劳动者,是善于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劳动者,所以我们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实现实践能力与理论能力并举的新型劳动者。

2、教学地位转变,切实把学生从消极被动状态中改变过来,培养他们主动进去,创造探索精神,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在教学中切实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利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讲解教科版八年級思想品德《交友的智慧》一课时,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的实际,将自己在生活中交朋友的困惑与课本知识相结合,自编自导自演,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表演积极性和自我表达欲望,不仅牢牢记住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

3、教学方式转变,教师要以课堂为平台,从单纯传授“知识型”教学模式中提高层次,不断改进,并创造新的教学方法。

在讲解教科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交友的智慧》一课时,我将整个课堂模式转变为一个谈话类节目,选择一个同学做节目主持人,我做嘉宾,另外选一个同学做专家讲解,用于丹的《益者三友》引入本课,以一个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交友的困惑为主线,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分析,将困惑提出,结合“割席绝交”的动画故事,让学生们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合理化建议,评价他们之间的点滴,在这个过程中允许错误的观点存在,然后由我运用课本上的知识解答他的困惑,由专家最后给出建议和意见,从而得出要善交益友、乐交诤友、远离损友的结论。在本节课中,让学生做主体,我只是引导,在准备阶段学生的热情也很高,不断出谋划策,这样课堂的气氛很活跃,整个课堂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言,也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二、两个结合

1、教育与教学相结合。在教学中,把培养“创新型”学生作为一座桥梁,把两者连接起来,注意培养能力。在教育中贯穿知识性,也要在教学中强调思想性。在讲解《交友的智慧》时,我转变思路,将安全教育与政治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了教育与教学的双结合。

2、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第一课堂是基础教育,大好全面发展基础,第二课堂是侧重于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个性使他们能即使获得科学技术新发展,一个创新型学生应该同时受到两个课堂的培养,使他们从两个渠道中获得信息,丰富知识、培养发展动力、引力、智力、魄力等,真正成为创新型学生。在讲解知识之前,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搜集各种教学需要的素材,每周都有一节第二课堂,让学生展示自己一周的进展,这样在有形的教学模式中无形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开展“三创新”教育,积极培养“创新型”学生

1、进行创新性志向的教育。志向是一种内在强大动力,没有创新志向,就不会有创新的行动。创新的志向不是本身固有的,而是来源于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思想政治课主要是对学生开展理想教育,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首先,开展社会调查激发爱国热情,如何引导学生振兴中华的勤奋学习,为祖国、为人民而开拓创新,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个新课题,如果学生没有爱国之心,就谈不上为未来而创新,为此,我结合学生的思想,在思想政治课的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到新农村建设基地,亲眼目睹家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面貌,同学们让学生观察思考中提高觉悟,同学们一听介绍一边看变化,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其次树立创新性学习的典范。在这方面,我注意发扬不同类型学生创新性学习方法,增强说服力,让那些既能发扬效率学习,又能正确处理学习与体育训练典型学生在课上介绍自己的经验。这样,在班级内出现了进行创新学习的热潮。

2、培养学生创新的才干。怎样使学生在创新性教育增长才干,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是从三个方面开展的:

第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治自理能力。在教学中,我把学生推到第一线,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能力,每周拿出一节课交给他们自由支配,自己准备一节课轮流上台执教,三周后交流经验,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培养了他们的才干。

第二,在第二课堂中,增长学生才干。我认为第二课堂是补充第一课堂的不足而开设的。因此第二课堂是指在教学大纲以外,为了启发求知欲,发挥特长,提高素质有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第二课堂学生比较自由的天地,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开展创新性活动。这是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志向,培养创新才干的天地,要培养创新精神,就要把创新性活动开展来。我结合学科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小制作、小论文、演讲比赛等活动。在教学中,每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讲解一节课,提出自己的思路,选择一种他们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模式,打破课堂界限,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像谈话类节目,模仿情景模式、针对一个观点展开辩论赛,让学生自己搜集素材,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总之,开展适合青少年特点的各种科普教育活动,促使学生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把他们的精力引导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创新能力这一目标上来,造就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中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探求 篇3

[摘 要]对中职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承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中职学校的神圣使命和责任。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在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艰巨繁重”。中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新的时代发展和自我成长发展的共同呼唤。针对中职学生理想信念的存在问题和成因,创新探求中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中职学生牢固树立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信念迫在眉睫。

[关键词] 中职学校 中职学生 理想信念教育 创新探求

一、中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新时代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共同呼唤

知识与人才的竞争是当今国际竞争的主要内容。继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之后,当今社会正朝着一个新的文明社会——智业文明发展。尽管目前人们对智业文明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但这种文明建立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基因技术基础之上,已经是相对清晰和明确。这将是一场巨大的变革,必然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带来深刻的变化,而中职学生将是这场巨大变革中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加强中职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技能人才,是中职学校顺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迎接巨大变革挑战、促进中职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1、新时代发展的呼唤

新时代的挑战说到底就是知识与人才的挑战,其本质特征是创新。这种创新的核心在于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型知识与技能人才必须具备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愿为祖国现代化事业和中国梦实现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精力,愿在探索求知的道路上勇于登攀高峰,敢于迎难而上,不畏崎岖险峻,百折不挠,不忘初心,一往无前。这就需要有坚强的理想人格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持久不衰的工作热情,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勇气。否则,在知识技能的创新竞争中,很难有作为。

从中职学校走出来的青年学生,充满活力与朝气,充满激情与梦想,最少保守最具创造性。他们不仅是未来的力量,也是现实的力量;不仅是传承的力量,也是创新的力量。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1

只有赢得他们,我们的党和事业,才能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保持旺盛活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他们对共产党坚定追随,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是党的事业如绵绵瓜瓞、薪火相传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所在。听从新时代呼唤,对中职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影响深远。

2.自我成长的呼唤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一种体现,它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居支配地位,起价值主导作用。它决定人的思想言行,主宰人的灵魂。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期。国际交往增加,多元文化并存,各种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冲击着探求欲极强、接触社会迫切、但世界观尚未形成的中职学生的思想,给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带来深刻变化的同时,也必然对他们理想信念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习总书记指出,“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习总书记把理想信念比作人的“精神上的‘钙’”,意在告诉我们,在人的精神世界里,也有一种“钙”,它左右人的灵魂,激发人的斗志,指导人的行动。中职阶段正是青年学生播种理想、确立信念的黄金时期,是规划未来、设计人生的关键阶段,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精神能点燃奋发进取的热情,激发积极向上的动力。如果这一时期中职学生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那么他们就很容易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迷失方向,甚至走上斜路。遵从中职学生自我成长的呼唤,创新中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在各种思潮中寻求和确定自己正确的理想目标,并做出明智的选择和定位,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不动摇,坚定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信念不动摇,直接影响中职学生自我全面和长远发展,意义特殊。

二、中职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形成原因

(一)主要问题

当前,中职学生总体呈现出健康、务实、进取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他们能够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关心国家的发展和前途,希望祖国繁荣富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充满了必胜的信念。但也有部

分学生成才观念不明确,思想认识比较模糊,少数学生的人生观发生扭曲,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愈加“物质和实用”。

根据调查分析,中职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崇尚实用主义,个人理想目标庸俗;二是缺乏远大目标和抱负,政治信仰淡薄缺失。在一次对600名在校学生进行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课堂调查中发现,对“你认为个人最重要的理想是什么”的回答,有近60%的学生认为是生活理想,超过20%的学生认为是职业理想,只有10%的学生认为是政治理想,还有将近10%的学生选择了其他;而对“你认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是否必须”的回答,有20%学生认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是必须的,60%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还有20%的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没有足够的认识。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调查中发现有不少学生认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教育,没有任何实践意义;同时,还有不少学生认为目前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空洞,形式教条,致使不少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产生了很大的抵触情绪。深入分析中职学生理想信念问题的形成原因,是中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探求的重要环节。

(二)形成原因

1.“技能为上”的中职教育管理理念淡化了中职学生的理想信念 一直以来,中职学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都是中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经济一度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机械加工、电子产品、信息技术、新型服务等相关领域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一直处于稳步增长之中,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安置率和就业安置效果,各中职学校普遍把专业技术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作为评价教师和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依据。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中职学校把专业技能培养摆在了首位,把理想信念教育问题摆在了次要位置,导致学校德育工作过程中理想信念教育缺失或流于形式,学生的理想信念淡薄。

2.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削弱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

尽管多年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得不少中职学生崇尚革命先烈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认为革命先烈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憧憬自己的未来也能像革命先烈那样成就大事业,成为大名人;但是,受市场经济利益机制的驱使,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物质需要和经济利益;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 3

快,又使得个人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出现了多元多样多变化的趋势,这在客观上都为中职学生多样性实用主义价值论提供了条件。当前,我国又进入了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社会各种突出矛盾及负面因素进一步强化了中职学生“有钱就有前途,有钱就有价值”的实用主义庸俗理想目标,人生追求与信念更加趋于功利性和物质化,严重削弱了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追求。

3.现有宣传教育力度缺失和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了中职学生理想信念认知缺位和严峻挑战

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调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产主义逐步淡出我国媒体宣传,并从人们的日常词汇中消失。另一方面,少数国内名人大V以国家的现实问题为噱头,攻击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主张取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主导地位;个别共产党员甚至公开质疑共产主义理想,抵触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宣传教育。这就使得一些中职学生误认为马克思主义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是过时了的,甚至是错误的。此外,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交流碰撞,不同意识形态的世界观、价值观也扑面而来,四处传播;西方敌对势力更是将互联网作为颠覆中国、搞乱中国的新的进攻阵地,通过互联网,不遗余力地向我们的青年兜售西方政治观点,唱衰中国前途,歪曲中国历史,抹黑中国道德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撕裂中国社会,给中职学生的理想信仰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和严峻的考验。这势必影响中职学生崇高理想与科学信念的形成。

三、中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探求:

1.突破教育平台,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抓手和载体

在我国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中,中职学校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抓手和主要载体一直都是思想品德或政治课。相比学工部、团委、学生会等各种学生社团群体而言,中职思想品德或政治课远没有各种学生社团群体对学生的吸引力强、影响作用大。突破传统教育平台,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创建除思想品德或政治课之外的理想信念教育新平台,把理想信念的培养教育融入到学工部、团委、学生会等各种学生社团群体的日常工作中,使各种学生社团群体都能成为中职学校对学生开展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抓手和载体,这是中职学校理想信念教育创新探求的重要之举。

2.改进教育内容,突出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要加强和改进职业学校思想品德或政治课教育内容,突出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中国共产党党史、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等教育内容,并保证占有适当的分量,使之成为中职学校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职业教育的全过程。要针对当前中职学生理想信念中存在的问题和社会各种矛盾及焦点热点问题,通过剖析一个又一个生动具体的历史和现实案例,引导中职学生认识共产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追求,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是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项伟大实践,也是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职学生通过对社会各种矛盾和焦点热点问题的正确认识和看待,端正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认识,自觉抵制西方各种意识形态的渗透、宣传、灌输,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这是创新中职学校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所在。

3.改革教育方式,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艺术、趣味性

中职学生意识形态的很多问题都是因网而生、因网而兴。而微信,作为一种新的移动即时通讯,正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老百姓日常生活当中。其中,中职学生受微信的影响最早且最普遍。中职学校应积极改革偏重于理论说教的理想信念教育方式,充分利用微信平台,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和社会焦点热点问题看法与马克思主义现实意义”,大胆探索开设“微关注”“微访谈”“微深度”“微辩论”等微信专栏,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艺术性、趣味性,并通过“微模范”专栏,展示社会精英和优秀中职学生在思想道德、理想信念、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模范行为和英雄事迹,提高中职学生对理想信念的亲切度和信服感,真正把理想信念教育落到实处,让中职学生把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信念入脑入心,融入血液,这是创新探求中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一环。

4.创新入团入党考核机制,引导中职学生坚定远大理想和崇高理想信念

积极培养优秀青年学生入团或入党,是理想信念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从现有中职学校对学生入团入党考察机制来看,评价指标主要集中在学习成绩、社团工作和社会公德等方面,较少考验培养对象的理想信念、集体观点及其在大是 5

大非问题上的党团性表现。这种选拔考核机制使得中职学生产生了只要学习成绩或社团工作等方面优秀就一定能入团入党的错误认识,影响了中职学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确立和巩固。因此,必须创新入团入党选拔考核机制。中职学校可以建立团章或党章学习小组,组织学生中的入团和入党积极分子积极参加团课和党课学习,深入理解团章、党章,深入领会团和党的纲领、宗旨、奋斗目标、性质、任务等知识,尤其要建立动态的学习管理机制,将党团课学习过程、宗旨意识、理想信念作为考核评价的首要指标,与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社团工作等传统指标结合起来,作为考察吸收中职学生入团或入党的综合评价标准,在条件成熟时及时吸收他们入团入党。这既是他们建立起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过程,也是他们引导身边其他学生追求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过程。

总之,中职学校是我国输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力军的前沿阵地,肩负着传承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的重大任务。紧紧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际,创新探求中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平台、内容、方式和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机制,培养中职学生树立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生信念,并最终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生,是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和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学生教育管理创新工作思路 篇4

(1)强化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工作是我系全员育人工作的一大重点。我系着重做好班主任管理制度,制定班主任工作办法,确实让班主任走进学生班级,走进学生宿舍,与学生密切联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对班主任的管理实行量化考核,评优评先,对班主任所负责的事项、工作材料、工作成果进行有效检查,总结失误,表彰先进。

(2)建立我系特色值班制度。

值班制度是我系为全面落实系部学生管理工作的一大举措。经系部大会讨论,建立教学队伍与思政队伍联合的系部值班制度,保证学生与老师的联系不间断,不断层。值班老师在留校期间,一方面可以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也对系部的“二早一晚”工作进行检查,进一步提高我系活动开展水平。

(3)成立学生干部先锋队。

如何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篇5

01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中,教育理念不能与时俱进

我国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起步比较晚,创新创业这个新的思想也是在近年来由专家学者提出来的。在早些年,学校并没有创新创业这个思想观念,国家也没有大力支持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近年来,创新创业观念逐渐兴起,各大高校也在慢慢实行,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这个过程中,仍然有些问题比较突出。例如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高校的教育理念不能够与时俱进,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发挥。

02

高校没有营造出良好的创业环境

大学生创业大多存在“资金短缺、项目短命、经验空白、能力不足”问题,创业项目生命周期短、规模小,禁不住市场的考验,成功率偏低。 如何解决项目资金短缺、填补经验空白、提升能力等问题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当务之急。孵化场地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校创业实践教学发展的瓶颈,创业孵化场地是模拟创业环节的重要场所,但由于受资金、条件以及重视程度等方面的限制,很多学校未能提供孵化场地或者场地非常有限,从而阻碍了部分学生创业实践的开展。一些高校根据自身发展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计划项目,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但往往出现“为项目而做项目,为比赛而去比赛”的现象,部分本科院校建设有大学科技园、创业园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但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平台,怎样把创新创业课堂理论知识转化为动手实践,让学生真正掌握创业实质,近距离接触创业过程,则是高校面临的巨大挑战。

NO.2:对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问题的建议

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1

建设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是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应积极开展理论及实践研究,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高校应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鼓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丰富的高校进行学习交流;积极整合校友资源、社会资源,聘请各行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兼职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并为专职教师进行短期企业实践和企业任职搭建平台,形成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现行的教学模式,往往注 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素质和方法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培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不能仅靠单纯的说教,而是让学生更多地去亲身体验和感悟。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如可采用分组讨论、案例分析、头脑风暴、情景模拟、预设问题等方法进行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体验创新、创造的乐趣。另外,还可以应用现代通信技术,如QQ聊天工具、微博、微信、电子邮件、论坛等,提供课外咨询服务和答疑解惑,提升教师对学生指导的时效性和交流的便利性,借此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如果在教师的思想意识形态中已经形成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高度重视,那么就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

高校和企业强强联合,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2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有机融合传统经济与新经济带动人才、技术、资金的流动,高校要根据全球化的趋势建立和完善具有战略性特征与综合整体功能的教育体系, 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和技术创新体系。为使学生的创业教育与专业课学习融为一体,探索实施校企共同参与、紧密结合的“校企双导师制”。企业安排有实践经验并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运作有深入了解的导师参与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促进创业教育的开展。成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吸纳企业管理者加入,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前沿、灵活性强的课程根据创业模式、创业行业设置成一个模块,在保持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完整的前提下,根据社会、企 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灵活调整和优化部分创业课程,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高校和企业之间强强联合,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推进社会义现代化建设,打造真正的人才强国。

NO.3:职业生涯规划对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1. 提高自我认知能力,确定创业目标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学生时期的职业生涯规划则是促进个体发展的重要体现。在高等教育阶段,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根据主客观因素明确职业定位,确定创业目标,进而指定可行性的创业行动方案。

2

2. 协调发展,完善创业准备

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SWOT及其他相关测评软件对主客观条件进行评估与分析,明确自身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减少创新创业的盲目性,协调发展,完善创业准备,提高成功几率。

3

3. 评估调整,提高创业能力

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科学评估各类社会资源,制定符合自身且具备一定弹性的创业目标,调整 创业方案,全面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

4

4. 开发潜能,优化创业设计

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到创新创业中,能够使学生充分挖 掘自身潜能,扬长避短,尽可能规避创业风险,进而优化创业设计, 最终实现创业梦想。

SUMMARY

中小学生创新教育 篇6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各国间的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创新能力是国家取得竞争优势的前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各国人才培养的热点。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高等学校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随着我国于2010年6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来,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就显得更加迫切[1,2]。

1 创新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的分析

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建设者,其创新能力对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等四个方面,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1]。目前,我国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创新教育缺失和创新实践不足等问题[3,4],导致我国大学生创新素质普遍较低,创新能力不足。

首先,创新教育的长期缺失,导致大学生创新意识淡漠。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创新教育极其不足。中国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较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分数,而极少关注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中、小学校由于受制于应试教育束缚,只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对其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在高校教育中,教师也因为体制和其他的限制,没有注意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生学习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因此,大学生创新意识淡漠,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以实现。

其次,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少,导致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我国过去长时间以来,大学生缺乏缺少创新实践的训练、创新环境以及资金扶助,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阻碍。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他们往往缺少认识问题、分析分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近年来倡导建设创新型国家,各高校普遍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然而,这些活动却存在着场所、仪器设备、经费等方面的不足,且缺乏有效的指导、管理和评价机制。这些问题也导致大学生难以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很多有价值的创新想法无法实现。

最后,大学生创新人格有缺陷,创新能力不足。创新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其中个人品质(如恒心、信心、自我调节能力和团队精神等)在创新活动中往往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创新实践活动往往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艰辛的劳动,而当代大学生过多关注个人的实际利益,他们不愿意付出艰苦的劳动,对创新活动缺乏兴趣,认为创新是科学家的工作,与自己没有关系。另外,由于创新能力不足,也导致他们缺乏创新实践的勇气,不能正确面对创新实践中的挫折,遇到挫折容易丧失信心,放弃努力。这些因素,造成了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

2 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非天生的,而是通过教育得到的。因此,高校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调整教学内容,组建创新型教师队伍,从而实现创新型大学生的教育目标[4]。

2.1 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涵盖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四个方面[1],创新型人才既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需要具备优秀的个人品质。因此,高校需要根据大学生创新教育的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建立多样化教育模式和评价机制,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大学生可以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了解专业前沿,这些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提高人文素质,增强自身的意志力、自信心、团队精神和自我激励能力等。随着人文素质的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得到有效地引导和调节,并得到不断地强化,这将大大促进大学生的创新活动。

大学生的创新教育不仅仅需要通过课堂教育来实现,还必须通过大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来进一步完成和提高。在大学生的创新教育中,图书馆往往起着不可或缺的主要作用。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信息资源、安静浓厚的学习气氛,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图书馆教育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素质,也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5]。

2.2 深化教学改革,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人们采用新思维和新方法,进行开拓性的实践而取得创新成果的能力,包含了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学习实践能力和信息能力等。因此,高校需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

首先,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1]。在创新教育中,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一方面,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其在校期间掌握了丰富的基础理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培养其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当今的科技发展迅猛,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其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继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跟上时代的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课堂引导和训练,大学生也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进行自主学习,充实和完善专业知识,掌握最新科学进展,提高创新能力。而大学图书馆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大学生创新教育中,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图书馆资源,凭借自身的信息资源和专业人才的优势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研究提供信息服务,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5,6,7]。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大学生只有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科技信息才能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的信息能力决定了其获取信息的效果直接影响其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新实践活动的效果,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网络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的培养。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针对性强,任何其他课程都无法替代,对于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图书馆需要与教学主管部门协同做好“信息检索”的教学工作,以课程教学、培训班、讲座、网上咨询、网上图书馆利用指南等各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作为教学目标,理论教学结合实际操作,培养大学生获取、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培养大学生利用信息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本馆的馆藏特色和资源优势,建立馆藏特色数据库,开发网络信息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大量的国内外信息资料。

最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重要的专业技能及其将来独立工作的基础。实践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抓好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的教育,培养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国内高校普遍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实验室创新项目,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出一条有益的途径。高校鼓励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组成研究团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申请具有学术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的科研项目,并进行研究活动[7]。高校图书馆则开展信息需求的调研,跟踪本校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进展,为大学生的创新研究提供检索、定题、文献传递和参考咨询等服务。这些措施有力地调动了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创新实践能力[8]。

2.3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外部环境

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受到校园文化和社会外部环境的影响。高校不仅需要通过在课堂上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也需要进行高水平的学术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营造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主动性。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环境熏陶下,才能不断增长知识和才干,更好地培养创新精神[1,2,3]。

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其中可能存在着失败的风险。高校需要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不以创新活动的成败作为考核标准,而是以科技创新活动对大学生能力的提高、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形成所起到的作用作为考核标准,并对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做出贡献的指导教师进行激励。高校只有具有“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校园文化,打造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学术环境,才能形成催人奋进的机制,培育出敢于创新的人才。

许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资助体系,鼓励大学生创建自主团队和学科性公司,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创业教育不仅推动了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还可更好地培养其创业意识、创新精神。

总之,高等学校需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现状,树立创新教育和终生教育的指导思想,以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调整教学计划,将创新教育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活动等环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3 结论

创新型人才是国家的科技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基地。大学生是高校创新教育的主体,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提高素质为核心,以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最终目标。大学生应该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积极地学习掌握现代科技文化知识,把自己培养成为“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创业人才”。高校需要通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学校和大学生双方的努力,高校就能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摘要: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而我国高校由于创新教育和创新实践的限制,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较差。高校需要转变教育观念,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才能培养出创新型大学生人才。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巧芝.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综合评价与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1(3):90-93.

[2]孙波,杨欣.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1):35-37.

[3]王树才.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素质要求[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17-120.

[4]鲍晓萍.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策略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33(2):193-194.

[5]田平.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图书馆教育[J].现代情报2003(8):158-160.

[6]张磊.创新教育与高校图书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6):92-94.

[7]宁淑华.高校图书馆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情报科学,2003,21(5):516-518.

论大学生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教育;创业教育;计算机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7.38

一、当代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内涵

(一)当代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就是专用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顾名思义,创新是指前所未有的,即创造发明新事物的意思;根据创新活动中创新对象的不同,创新可以分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创新教育是授课教师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等特征传授给大学生的一种教育,创新教育是授课教师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江泽民曾经多次提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代大学生是中国最鲜明的代表,如果他们失去了创新创造的动力和欲望,而仅仅安于现状和墨守成规,那么中华民族最终将失去发展的动力。

(二)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指高校结合大学生所学的专业进行教学教育,向大学生教授创业方面的知识,增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是当代高校应该负有的责任。开创创业教育是为了能够使大学毕业生毕业以后大胆的走向社会,实现自主创业或在以后的工作中实现自我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主要是集中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创业学、法学等各种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二、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创新,尤其是针对目前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主力军,所以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意义非凡。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愈加强烈,大体可观为国家的综合方面的竞争,实质上则不然,而是科学技术与教育方面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较高素质的人才的竞争。因此,当代高校开展创新教育对于大学生是极其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的。

(二)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

高校的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个人,是通过在校期间教授相关的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从狭义上讲主要是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大学生通过在校的学习掌握足够的知识,精通各种技能直接实现创业行动,然后大学生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为他人或者为社会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同时又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总之,创业教育的发展不仅为大学毕业生打通了一条路径,让同学们走进创业,而且也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的影响

(一)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背景下,给我国高校的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建立了老师和大学生之间的对等协调关系,使大学生所在高校的创新教育、创业教育更赋予鲜明的特色,创业精神培养的效果更加突出;使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在接收信息方面,这有利于老师和大学生之间有了良好的对等关系,进而也就形成了一种和谐相处的教育关系。为高校的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使社会的综合的信息交流更加便通,每个人通过手机短信、微信、微博、手机QQ等各种APP软件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使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心理困惑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发泄,有利于高校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者抓住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情绪疏导,意识形态指引和心理预防等,从而使高校的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效果更加明显;对提高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精神培养的效率有十分积极的影响。信息交流的便利,为我们提高工作效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背景下,给我国高校的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虽然进入了信息时代,有利也有弊。大学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精神培养还缺乏社会舆论的宣传,教育者在信息方面仍处于优先地位,但由于大学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权威性,再加上信息时代还没有建立统一的权威中心,生存方式也不规范,每一个网络终端都可能成为中心,这种状况使任何主体和课题无法控制的,完全处于自由状态;使人们生活工作非常便利的同時,也给国家、社会和个人等带来了新的撞击。人的主体性带来普遍增强的同时,也在一定意义上对于国家、政府的权威受到削弱,使在封闭条件下确立起来的高校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精神培养的权威受到挑战;面对虚拟世界中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给高校的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者提出严重的考验。一方面教育对象的年龄、学历、性别等难以掌握;另一方面。人们在虚拟空间中的爱好、兴趣不一定全部真实,高校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者的精神培养难以在虚拟空间中实现,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精神培养的效果。

四、目前我国大学生关于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现状

在大学期间,有的大学生不珍惜受教育的机会,整天打游戏、逃课等不务正业,导致自己荒废了学业。有的大学生爱学习但是总是墨守成规不懂的创新,即使有的大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但是又缺少主动性。经历过四年的大学生活的大学生不是没有创新意识,而是有了创新意识之后不去主动的进行创新实践,从而导致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扼杀在萌芽之中。多数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积极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有的大学生会在问题中质疑老师的观点,有的大学生甚至会认为老师的观点是错误的,但是介于老师是比较由权威的影响,他们不愿意主动阐明自己的观点。

2.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教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具有创新的兴趣与爱好,但是懒于进行实践。

(2)大学生思维敏捷,但是缺少创新性思维方式。

(3)大学生有创新的思维和灵感,但是缺少创新技能。

(二)当代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当代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现状

目前,中国的高校开展教育刚刚起步,不仅比很多发展中国家少,而且还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强调的高校创业教育。多数高校注重设立专门的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而忽略了创业课程的开发开放,但也有一些高校将只开放作为一般的选修课程。学校不重视学生的创业热情不能得到改善,某些谁都有创业意向也可能会花费在枯燥的教室里他们的创业激情的学生。二是缺乏高品质,教师的创业经验。教的业务经验知识,导致该课程太枯燥,缺乏实战。

2.当代大学生创业能力教育存在的问题

(1)传统文化的观念限制了创业教育的发展。

(2)尚未形成高校创业教育的氛围。

(3)创业教育学科基础薄弱,体系结构不够完善。

(4)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资金短缺。

(5)大学生缺乏自主创业意识。

(6)忽视知识与创新能力。

(7)缺乏创业实践锻炼。

(三)提高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教育的对策

1.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发展观

(1)树立创新学习观。促进大学生把学习过程当作一种创新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

(2)树立实践学习观。即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2. 提高教师创新教育能力和加大高校技术设备建设

(1)提高教师的创新教育素质。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创新人格是学生的人格榜样,学生的创新人格的培养有赖于教师的言传身教。

(2)改进教学、试验技术设备。为尽快适应信息现代化的当今时代,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学技术,迅速把握人类文明,基本的,全面的,设计创新实践的结果。

3.加强制度建设,创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动力机制

(1)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满足教师的需要,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加强学术管理,努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2)创建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通过观察教师的自我学习,自我训练,自我提升的水平,教师的知识结构,科研和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教师是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教学目标,并鼓励学生创新,作为在创新活动的领导者。

参考文献

[1] 苪国星.信息时代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研究.财政研究,2014.6.

[2] 杨晓慧.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知识结构与实施策略.

[3] 牟连佳,李丕贤,梁皎.大学计算机创新教育及创新教学研究.大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622.

[4] 左殿生,李兆智,刘泽东.国内外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研究.山东轻工业学院.山东济南.250353.

[5] 单耀军,张小升.论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河北大学.河北保定.071002.

[6] 邓平安,蔡琼.略论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内涵及意义.宿迁学院学生处.江苏宿迁.223800.

[7] 赵丽敏.浅谈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8] 潘嵩.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河海大学.2007.3.

[9] 吴丹,李敏.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问题研究.河南科技學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上一篇:猴年春节祝福句子摘抄下一篇:进一步加强煤炭行业税收征管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