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精选11篇)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 篇1
一、引言
民营企业集群是指民间投资兴办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聚。在沿海地区, 民营企业集群通常是指私人资本建立的企业或原公有制企业通过产权交易改制为私营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聚。民营企业集群大多为民营企业在相同产业内集聚, 或者在相关产业链上集聚。
民营企业发端于改革开放之初, 成就于“雇工问题”和“姓资姓社问题”等理论、政策局限被突破之后。当年, 温州“桥头纽扣”事件曾被誉为商品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启动点。民营企业有规模的大发展则是在1992年之后, 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之说因此出现, 民营企业集群亦开始成形。在沿海地区, 民营企业大多为家族式企业, 亦有少量企业为股份制企业。一般实施外贸导向销售策略, 或者内外兼顾的销售策略。“十五大”之后, 民营企业集群取得了高速度的发展, 如阳江刀剪企业集群、中山休闲服装企业集群、开平水暖卫浴企业集群、嵊州领带企业集群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发展壮大的。近年来, 民营企业集群已由沿海向内地延伸发展, 如大足五金、临沂五金、夹江陶瓷、邵东集群、祁东家具等内地民营企业集群。许多民营企业集群已经成为著名的地域品牌, 集群中的民营企业营销问题不同于分散的民营企业营销问题, 集群品牌营销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本文在讨论集群产业组织创新和集群技术创新的基础上, 讨论了民营企业的集群品牌营销问题。
二、产业组织创新
民营企业集群大多为某个传统产业内的企业集聚, 或者在价值链上集聚, 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例如, 以生产牛仔服和纺织化纤服装闻名的开平民营企业集群, 形成了集纺纱、织布、整染、制衣、水洗于一体的完整纺织生产产业链。民营企业集群在行业内往往具有较高的产能集中度和品牌集中度。阳江民营企业集群集中了全国刀剪工业60%以上的生产能力, 其出口量占全国的80%。中山休闲服装企业集群拥有全国十大休闲服装名牌中的8个品牌。民营企业集群拥有的研发能力和资本实力超过同行业其他地区的企业。因此, 民营企业集群具有资本扩张和产业升级的先发优势。佛山陶瓷企业集群正在向夹江、上海、淄博、晋江等地扩张和转移, 以家俱产销闻名全国的佛山乐从镇近年兴起了物流业。
在民营企业集群内部, 大企业并不多见, 并且大企业在集群内的生产集中度很低。集群内存在着分工协作关系, 亦有一个大厂联系几十个小厂的动态联盟。但是, 集群内部的分工只是初级的水平分工, 各自为战、无序竞争的局面依然存在。民营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 首先表现为集群内部的竞争。无序竞争危害之甚, 其破坏力足以毁灭地区特色工业和动摇民族产业。李长春曾提出在广东组建100个大型民营企业集团。阳江市在十八子、宏鹰、永光等名牌企业的基础上组建了3个民营企业集团。近年来, 浙江温州、永康等地的民营企业集群呈现了集团化发展的良好态势。在民营企业集群中, 动态联盟和集团企业是技术创新和集群品牌推广的关键节点。
三、技术创新
民营企业集群一般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 长期处在外延式扩张阶段, 靠资本投入扩大规模, 以低成本赢得市场, 技术进步的贡献率约在30-40%之间。在沿海地区, 年平均每个劳动力创造的G D P为8000至10000元人民币。民营企业集群在增值链中附加价值最高的研发和营销两个环节显得十分薄弱。
制造业中的民营企业集群, 其资本投入增长率和技术增长率远远大于劳动投入增长率。佛山市在1978-1996年间, 资本投入年均增长率为20.6%, 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为5.9%, 劳动投入年均增长率仅为2.9%。甚至在部分民营企业中, 出现了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力的趋势。
民营企业集群内只有少数企业具有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却对集群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只有具备技术创新必要条件的企业才可能成为创新企业。阳江十八子厨业有限公司由原阳江国营小刀厂技术骨干李辉创办, 该公司先后进行了压迫直出连体刀, 仿日式菜刀、套刀等系列新产品开发, 采用了新工艺、新设备, 并通过了ISO9001认证。如今, 该公司拥有专利技术80余项, 成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十八子公司最新开发的不锈钢复合材料菜刀是国内价值最高的菜刀, 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刀”。十八子公司设立了科技研发机构, 创建了十八子精密特钢厂, 以西德、瑞士刀剪材料标准为起点, 采用航天军工用钢冶炼技术, 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刀剪材料。小型企业阳江厨宝刀具厂由机械工程师林生创办, 获得了多功能不锈钢刀、多功能不锈钢剪两项国家专利。这类企业通过创新活动, 开拓了市场, 打开了利润空间, 为集群品牌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技术在民营企业集群中的传播速度快于同行业企业之间的新技术传播速度。其原因有三:一是众多企业集聚一地, 信息互通, 便于相互学习和借鉴;二是民营企业反应快, 通常采用技术模仿作为低成本竞争武器, 现有的专利技术中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多、实用新型技术少, 产品功能创新多、工艺设备产品结构创新少, 科技含量低的新技术容易被模仿;三是专利保护环境差, 专利侵权案时有发生, 专利诉讼周折多、费用高、执行难, 但宽松的专利保护环境有利于新技术的转移。无论如何, 技术创新是集群品牌推广的亮点, 而创新企业则是集群内技术传播和向外推广集群品牌的节点。
四、集群品牌营销
民营企业集群品牌的形成与城市品牌 (或地域品牌) 有着历史渊源关系。阳江市被誉为“中国刀剪之都”, 实际上今天的阳江刀剪工业民营企业集群是在历史上久负盛名的“阳江小刀”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佛山建陶企业集群承袭了以工艺陶瓷闻名的“佛山陶瓷”的衣钵。集群品牌 (或地域品牌) 一旦形成, 便成为地域内众多民营企业共荣共享的无形资产。一些新兴产业的民营企业的集聚, 亦可形成新的集群品牌 (或地域品牌) 。
民营企业集群品牌的形成与核心市场的形成相辅相成。义乌小商品市场为周边的永康五金、嵊州领带等民营企业集群提供了良好的营销环境, 而这些民营企业集群则为义乌小商品市场提供了充足的货源。东莞虎门服装市场与周边服装企业集群的关系是前店后厂的关系, 唇齿相依, 共荣共存。
民营企业集群品牌的发展与会展经济的发展相得益彰。会展经济是地区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在一些地区, 民营企业集群经过多年的产业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 积聚了足够数量的著名品牌, 才出现专业性会展。会展活动为民营企业集群品牌营销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如中山沙溪休闲服装节、休闲服装城出现不过2-3年时间, 便摘取了中国十大休闲服装品牌中的八个, 沙溪服装业总产值从30亿元急骤跃升到60亿元。
民营企业集群的品牌营销需要当地在外经商群体的人脉关系。温州民营企业集群的营销活动与上百万“走世界、走全国”的温州商人群体密切相关。阳江刀剪企业集群的内销渠道, 相当程度上依靠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小商品市场中的阳江商人的推广活动。
民营企业将集群品牌营销与文化推广活动结合起来, 形成了具有产业特色的文化景观。石狮、虎门、沙溪、开平等地的服装艺术节, 展示了富有时代气息的服饰文化。佛山艺术陶瓷、宜兴紫砂陶具、青阳木雕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阳江民营在“刀文化”内涵发掘和外延拓展上做足了功夫, 推行“精美刀具作礼品”的理念, 使具有实用价值的刀具变成了具有艺术观赏性的礼品。阳江民营企业筹办刀具博物馆, 申办工业旅游项目, 将品牌营销与旅游业巧妙地结合起来, 利用“刀文化”来丰富当地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五、结束语
1、在民营企业集群品牌的发展过程中, 地方政府应当鼓励和扶持集群中的动态联盟和创新企业, 将其作为新技术传播的节点和集群品牌营销的支撑点。集群产业组织创新是集群品牌营销的重要基础之一。
2、沿海地区民营企业集群受外贸导向、外资带动的影响较大, 这是集群能够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中小型民营企业一无品牌、二无销售网点、三无广告宣传, 容易引起集群内民营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民营企业在生产模式上大多模仿劳动密集型的港台企业, 很少学习技术密集型的西方企业。民营企业集群品牌营销必须建立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之上。
3、民营企业的集群品牌营销需要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会展营销、招商引资、产业规划、科技推广、信息咨询诸多方面提供战略后勤服务。
摘要:本文讨论了民营企业集群品牌营销问题。集群品牌营销是民营企业集群的一个创举, 它建立在集群产业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之上。作者通过对广东民营企业集群的考查, 提出在民营企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存在着动态联盟。动态联盟和创新企业是集群内新技术传播的节点, 也是集群品牌营销的关键。
关键词:集群品牌营销,民营企业集群,创新
参考文献
[1]、魏守华, 石碧华, 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J], 中国工业经济, 2002 (1) :59-65。
[2]、付跃龙.城市品牌:阳江刀剪工业耗散结构因素分析[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02 (5) :94-96.
[3]、马梓能.佛山可持续发展研究[M],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0.
[4]、Poter.ME. Location Competi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ocal Clusters in a Clobe Economy[J],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0 (1) :15-35.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 篇2
电商市场竞争因时代的发展而变得越来越激烈,大部分商家都在用价格来维持企业的发展,单是靠这一点并不能很好的走出困境,只有有着创新的思路才能够获得成功。通过对电子商务市场的分析得知,企业电商经营的过程其实就是相互交流合作的过程!容商天下就是发现电子商务市场的这一规律,从而立志打造中国企业集群,要用创新理念来占领电商市场。
容商天下为消费者所打造的全新B2B平台是通过创造一个良好的购销环境而让消费者满意。中国企业集群将若干企业集中于同一平台,通过企业的共向努力,利用集群效应获得1+1>2的竞争优势。因此,针对中小企业,尤其是那些在电商领域发展还比较落后的企业来说,利用中国企业集群可以迅速提升他们在电子商务领域的竞争能力。对企业来说中国企业集群不仅是一个相互交流合作的平台,更是对外展示的窗口,他相当于一个精美的企业官网,更可作为企业交易的实用商铺。查需求,查行业,查地区;做维护,做展示,做推广;找公司,找商机,找推广,找采购,找订单......在这里企业所有的需求可以一站解决。
中国企业集群不仅凭借聚纳大量专业市场来帮助企业电商发展,在商品货源方面中国企业集群也是下了苦功夫,据了解,在中国企业集群在选择会员的过程中一直坚持寻找优质货源的思想,目前中国企业集群所销售的所有商品都是从厂家直接出厂发货,商品质量能够得到保障,厂家直接出厂的价格也让消费者的购物资金能够得到保障。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 篇3
联邦教研部部长婉卡表示,“我们鼓励中小企业开展更多的研究和创新工作。因此,我们重点支持至今还没有获得资助的中小企业。他们与区域合作伙伴联合可以挖掘新的创新潜能,并共同研发基于科研工作的解决方案。我们的目标是拓展德国中小企业的科研基础。”
“中小企业-网络C”(KMU-NetC)是新方案“中小企业先行-联邦教研部中小企业创新十点计划”中的一部分。借此计划,联邦教研部将资助联合研发项目,资助新的商业想法、项目和模式,并致力于将科研成果和商业模式解决方案在中小企业中进行推广和应用。所资助项目的主题是开放的,项目也可以是跨技术领域的。区域创新集群和网络将协调所有的联合项目,同时每个项目应至少有2个中小企业参与。此全新资助方案将有2年的试运行阶段。区域创新集群和网络须在2016年11月15日前递交首批项目草案。
企业集群创新研究述评 篇4
一、西方国家对企业集群创新的研究
创新理论的创始人熊彼特发现并提出了集群创新现象, 熊彼特认为:创新并不是孤立的, 它们总是趋于集群, 成簇地发生, 成功的创新首先是一些企业, 接着是更多灵敏的企业会步其后尘;创新也不是随机的均匀分布的, 它总是集中于某些部门及其邻近部门。后来的学者对集群的创新现象也做了深入地研究。见表。
随着企业集群理论的研究的不断深入,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 更多的学者关注集群创新现象, 目前, 对企业集群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集群创新动力机制、企业集群创新扩散与溢出机制、企业集群创新绩效、企业集群创新复杂性等四个方面。
1. 企业集群创新动力机制
关于企业集群创新动力机制的研究, 学者们研究的方向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其一, 是对企业集群创新的生成动力的辨识。Allen Young、Hoover、Krugman分别从“规模报酬理论”角度、“‘集聚体’的规模效益”角度和“规模递增收益”角度, 探讨了不同的企业集群创新生成动力。Brown把这些生成动力归结为自发作用的市场力量。关于生成动力研究, 其最突出的转变就是从对生成动力的辨识、属性和作用的分析发展到其动力生长、动力之间关系和作用机制的分析。其二, 是对企业集群创新的发展动力辨识。Saxenian认为良好的社会交往氛围能促进新知识的产生与传播。Enright认为知识外溢和熟练劳动力市场推动了企业集群创新的发展。Walz认为地方化的知识创造所推动的创新是集群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 许多的学者也对企业集群创新的发展动力进行了分类。例如, Best就认为企业集群创新的发展动力可以分为四种, 依次是集中专业化、知识外溢、技术多样化和水平整合及再整合。总的来看, 上述学者的观点都是基于新古典或主流经济学理论的补充和延伸。其三, 是通过生物学的角度来描述企业集群创新的动力机制, 这也是企业集群创新理论又一新的发展。Tichy借用佛农的生命周期理论, 从时间维度分析了企业集群创新的演进。Ahokangas和Herd认为企业群体是具有优胜劣汰、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规律, 具有自组织、自适应和协同进化的内在动力机制。
2. 企业集群创新扩散与溢出机制
在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中, 他就提到过集群中的知识溢出与扩散创新机制, 及其对区域竞争优势的作用。但由于受各种限制, 他并没有将他协同创新环境这一思路作更深入地研究。近10年来,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集群中知识的外溢及扩散, 根据学者们对“知识”概念的不同理解, 可以将学者们的研究至少分为三个不同的视角。其一, 是基于溢出与集体学习的视角。以意大利的Becattini、Deiottanti、Bellandi等学者为主要代表的新马歇尔主义学派认为, 通过溢出与劳动力转移, 知识以空气中自由扩散的方式在集群内产生扩散创新能力。Asheim和Maskell等经济地理学家则更关注地理与区位维度。在这个视角上的研究并没有解释整个知识的扩散和溢出过程, 对知识溢出机制以及知识溢出区域的实现机制都没有作更深入地研究。其二, 是基于熊彼特主义I的视角。学者们认识到了隐性知识与编码化知识之间的区别, 视企业为技术能力积累的主体, 并且认为新知识的生成过程是互补性知识组合的结果, 是地方化隐性知识和外部编码化知识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它强调了地方系统与全球知识系统之间的关联性。其三, 是基于新熊彼特主义II的视角。Cowun、David、Foray等学者认为, 每个企业都需要使用地方化隐性知识来吸收外部编码化知识, 然而, 这两种知识之间的界限将随着产业的不同以及编码化的激励水平的不同而变化。
3. 企业集群创新绩效
关于企业集群创新绩效方面的研究, 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其一, 企业集群创新绩效来自于集群成员之间的知识外溢作用。其二, 企业集群创新绩效与集群的集体学习关系密切。其三, 企业集群创新绩效与拥有相当数量的创新型企业和集群内部创新相关知识的积累是紧密联系的。其四, 企业集群创新绩效受集群的外部环境影响。这里的外部环境包括集群的创新文化、群内企业的创新能力、集群创新组织和创新模式、集群外部的客户、供应商等。其五, 企业集群创新绩效受许多因素影响, 集群并不是企业创新的充分条件。其六, 企业集群创新绩效是由于集群内企业的相互信任, 使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够在企业间自由传播, 所带来的技术创新的优势。
4. 企业集群创新复杂性
复杂性科学兴起于20世纪20~60年代, 但明确提出“复杂性科学”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近十几年来, 国外的一些学者尝试运用复杂性理论研究企业集群创新。例如, Daneke研究了非线性经济和美国创新的进化过程, 他利用非线性理论和自组织理论完善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认为集群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中心, 将对其他的社会要素产生重要的影响。Rycoft和Kash从技术、生产和组织三个方面分析了集群创新向复杂性的转变, 认为在复杂环境中集群创新的成功依赖于对组织网络的适应。总的来说, 关于复杂性理论在企业集群创新方面的应用还只是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
二、国内学者对企业集群创新的研究
国内学者开始对企业集群创新的研究也是最近几年, 国内学者通过借鉴国外的理论, 密切联系国内集群发展的现状, 进行了多角度、内容广泛的研究。魏守华在企业集群创新的动力机制方面, 王缉慈在企业集群创新绩效方面, 仇保兴在企业集群内部创新的扩散方面等, 都做了深入地研究。也有学者结合不同的学科方法来研究企业集群创新。黄鲁成、刘友金将生态学理论与区域创新理论相结合;陈雪梅用生物学知识来描述企业集群创新现象的动态演化过程。也有许多学者尝试运用复杂性理论来研究企业集群创新。
三、结论
综合以上国内外学者对于企业集群创新的研究, 国内外许多学者多角度的对企业集群创新问题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企业的空间聚集所能够带来的创新优势。与国外企业集群创新的研究相比, 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 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对我国的企业集群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目前大多关于企业集群创新这方面的研究集中在宏观的层面, 较少有从微观层面展开的研究, 对企业集群创新效应的分析, 也较少深入讨论其内部的机理。已有的相关理论研究, 偏重于把集群作为一个基本单位进行研究分析, 往往对集群有个深入详尽的分析, 但具体到集群内部的基本组成单位—集群内企业与集群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则分析较少。同样, 对于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分析较多, 而对市、县的分析较少。由此可见, 关于企业集群创新的研究还有着广泛的研究空间, 有待于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魏守华:集群竞争力的动力机制以及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 2002, 3
[4]胡恩华: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5]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6]孙伟黄鲁成:产业群的类型与生态学特征.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2
[7]陈雪梅:技术集成创新的动态演化.经济管理, 2003
[8]Porter M.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 篇5
关键词:企业集群 航空产业 创新决策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a)-0129-02
在科技、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航空产业逐渐演变成以要素和资源为形式进行全球化配置的价值链。绝大多数航空产业公司的主营业务集中在机械设备制造、零部件加工、电子仪器、设备维修等方面。由于航空产品对时效性要求较高,因此机场周边便成为了航空产业集群的聚集地。产业集群内涉及的利益主体非常复杂,诸如核心企业、地方政府、研发企业等,受地理位置等要素影响,彼此间联系紧密。同时,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各个主体都在创新上不断努力,其中,地方政府和核心企业两大主体对产业创新能力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分析这两个主体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对创新力的影响方式和途径,对于整个航空产业集群的发展意义重大。
1 航空产业集群中对于企业创新决策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
在产业集群网络中竞争力基本取决于技术创新,高质量的技术创新会让企业自身和其他相关主体加速发展。有学者将企业的创新归纳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实现知识技术化,第二步是实现技术产品化,第三步是实现产品市场化。对航空产业领域的高新技术而言,技术创新是把双刃剑,其可能给企业带来巨额收益,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主要包括决策的风险以及决策过程中的风险。同时在决策过程中势必会受到企业发展方向以及来自社会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这使得本就复杂的决策过程更加难以掌握。
2 航空產业集群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1)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企业是整个集群网络的核心,是航天技术创新的发起者和实施者,核心企业的决策会对其上下游产业链相关企业的发展方向产生影响。虽然核心企业以创新主体的身份在集群中自居,但是依然需要整条供应链相关企业对其进行保障,从而驱动整个价值链上的创新活动,若产业链中上下游没有及时创新则会反噬核心企业的创新效果,因此核心企业可以将部分环节分包给在该领域技术过硬的上下游企业,一方面可以加强对自身的保障性,另一方面专注核心内容研发,缩减成本提高竞争能力。
(2)核心企业和学研组织:航空产业集群企业中的很多核心技术均是与科研机构、学院等合作完成,由企业支付研发费用而学研组织主要负责研发,二者之间共享研究成果。学研组织在给企业提供技术和知识的同时还为其输送大量专科创新人才,因此人才资本在推动航空产业技术创新中作用显著,而学研组织则是科技创新的操作者。
(3)地方政府和核心企业: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能否实现技术创新中占有主导作用,机场的建设、后期的发展均和当地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核心企业在进行创新升级过程中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在创新决策上其博弈的主体便是企业和政府。在集群发展初期产业链未打造完成,运营尚未得到健康有序进行,此时需要获得政府的支持;发展至成熟阶段依然需要政府为其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4)地方政府和学研组织:我国的大学大都是公立学校,其发展均要受政府的支持,学研组织在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过程中也需要接受政府的资金支持,另外还需要当地政府为其建设知识产权保护法规,防止研发成果遭窃取和利用。学研组织是知识、创新技术的提供者,因此会对企业创新实施过程产生影响;与此同时,学研组织升级可以反馈于企业促使其降低运营成本。
(5)行业协会和地方政府:行业协会是产业集群中专门搭建的联系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其职能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代表企业向政府传达共同的请求和意愿,其二是协助政府推行各种政策和法规。作为非盈利性组织的行业协会存在的意义即协调集群网络中不同利益主体见的关系,维护行业间的和谐发展。五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3 航空核心企业与地方政府间博弈静态模型
3.1 博弈模型的假设
地方政府、核心企业是整个产业集群中的主体,核心企业的策略集记为S1,即S1={不创新、创新};将地方政府的策略集记为S2,即S2={不作为,支持}。模型假设如下。
假设1:进行博弈的两个主体有完全信息,双方均完全了解对方策略集,同时掌握各个策略下收益状况,双方在策略选择的时间上保持同步;假设2:地方政府可以获得核心企业因创新的部分取得的收益,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核心企业的支付成本、收益成本存在差异,因此政府所获得的额外收益也应相应调整;假设3:核心企业和地方政府在企业创新过程中都要承担和支付一定成本。
3.2 模型的构建
核心企业和地方政府混合策略的矩阵如表1所示。
在表1中T表示政府不作为且核心企业未创新状态下,企业所必须上缴政府的税收;R表示未创新升级时核心企业获得的收益;a表示企业创新升级后给当地政府带来的额外收益;b表示未获得政府支持下企业创新的收益;C1、C2分别表示企业未获/获得政府支持下支付成本;d表示获得政府支持后企业技术升级创新反馈给政府的收益;e表示获得政府支持后企业升级创新后得到的收益;g表示获得政府支持后企业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
4 建议和意见
(1)营造更好的技术创新氛围:政府支持是企业创新的保障,航空产业集群对于政府的依赖性非常强,如今世界范围内机场发展日渐成熟,所以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对于技术创新意义重大。自1984年开始国务院已经批准建立民用机场管理机构,其主要的职能一方面是管理驻扎机场的单位,另一方面则主要给政府及时反应产业集群中的情况,协同政府进行监督管理。
(2)畅通沟通机制、制定行业规范:行业协会是以政府和企业中间人的身份存在,其不仅实时将企业的意见向政府传达,同时将政府的发展、规划动态快速传递给企业。通过成立行业协会能够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另外规模较大的行业协会可以得到政府的授权负责许可证发放、资格审查等相关事宜。
5 结语
航空产业集群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当地政府、学研组织和行业协会,五者之间相互作用且都会产业技术、知识的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该文通过对其相互关系进行剖析,研究各主体对于产业发展的影响,同时建立核心企业与政府博弈的静态模型,旨在为航空产业集群的发展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刘艳革,周万坤.高技术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创新与模仿策略演化博弈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4(3):63-66.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 篇6
近些年来, 绍兴地方政府通过加大对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的投入和支持, 优化集群创新环境, 使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绍兴中小企业集群还处于初级阶段, 存在着创新能力不足等弱点, 制约着集群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 提出解决措施, 为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二、绍兴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现状
浙江是我国最早出现企业集群的省份之一, 绍兴则是浙江企业集群比较典型的地区。绍兴企业集群主要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 依靠民间力量, 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逐渐形成了纺织、印染、袜业、衬衫、珍珠、领带、伞业、五金等30多类企业集群, 其中规模相对比较大的企业集群有柯桥纺织业、嵊州领带业、诸暨大唐袜业、上虞伞业等。绍兴企业集群发展特点是以“民营经济为主、第二产业为主、轻纺产业为主”, 凭借产业传统和区位优势, 错位竞争, 把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产业做大做强。随着集群企业的发展, 特别是集群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 结构调整的不断加快, 集群效应日益显现。集群中小企业通过内强素质、外拓市场, 实力不断壮大。绍兴集群中小企业以其灵活的运行机制和市场适应能力, 在推进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就业、扩大出口、繁荣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 集群中小企业数量居多
绍兴具有代表性的企业集群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柯桥区的纺织业集群。柯桥区纺织企业集群内的企业规模普遍比较小, 大企业数量少, 现有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不到20家, 以中小纺织企业为主。在全区6000多家纺织企业中, 中小企业占到90%以上。第二类是诸暨的大唐袜业集群, 在诸暨从大唐镇全镇分布着的大大小小的10000多家袜子生产企业, 到店口镇以海亮、盾安为支柱而形成的40000多家中小企业, 一百多万人口诸暨人创办了10万余家企业。其中民营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5%以上。第三类是嵊州的领带业集群。目前嵊州有1900多家领带生产企业, 从业人员五万多人, 年产领带3亿多条, 占国内产量的90%, 世界的40%。其中年产100万条以上的领带企业只有50多家, 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只有10家。集群内企业仍然是以中小企业为主。
(二) 创新主体意识日益增强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起, 绍兴各个产业集群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 开始逐步利用先进科学技术, 不断引进和使用先进的机器设备, 并通过产科研联合攻关, 加强产品研发创新, 掀起了第二次创业的高潮。纺织、领带、袜业、伞业等产业开始由简单模仿逐步走向自主设计新产品, 由依赖进口设备逐步走向自主生产设备, 由生产低质量、低档次产品逐步走向生产高质量、高档次的名优产品, 极大地促进了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 为加大创新力度, 提高绍兴企业集群整体竞争实力, 绍兴市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战略联盟, 先后加入该联盟的有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台湾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等十家两岸三地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以及绍兴市22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大企业集团。随着战略联盟攻关成果的不断涌现, 对绍兴市整个企业集群的结构升级都将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同时,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与绍兴政府联合建立的绍兴纺织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也开始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方面的服务。
三、制约绍兴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突出问题
绍兴中小企业集群不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效益上, 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大大加快了绍兴区域的工业化进程。但是绍兴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严重制约着绍兴中小企业集群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壮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创新不足
创新不足制约了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后劲。中小企业集群所采用的技术多为引进或模仿, 自主创新较少, 普遍缺乏持续创新能力。集群内没有形成创新网络, 中小企业资本规模偏小, 创新投资风险大, 外部性强。为减少研发投资成本和降低创新风险, 集群内的技术模仿动机远远超过了其创新动机。群内中小企业都愿意成为“免费搭车者”, 而不愿意自主创新。创新动力的严重不足制约了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 集群的封闭式结构丧失创新活力
中小企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关系是柔性、动态变化的关系。各企业之间是一种既相互竞争又彼此合作的关系。集群的发展需要集群内企业彼此相互促进和补充, 共同协调发展。也需要其他相关行业和机构的支持。集群内企业与机构间的基于信任的网络化交易, 在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的同时, 也导致了整个集群的封闭式结构。当集群内企业习惯于内部网络化交易后, 逐渐不愿或不敢与集群外部企业或机构进行交易活动, 这样, 集群便成为一个封闭的系统。整个集群对于外部知识、技术的获取能力以及对于外部环境应变能力不断减弱, 竞争优势逐渐减弱, 进而导致集群衰退, 竞争力不断下降, 直至集群解体。
(三) 协同创新不够
绍兴中小企业集群由于存在产品结构、产业分工定位等方面的问题, 很少有合作创新现象。这样, 使得企业集群的很多潜在优势不能得到发挥。一方面, 集群中大型企业自身实力强, 资金雄厚。而中小企业资金不足, 技术水平低, 两者之间的巨大差距造成集群内大小企业难以协作创新, 集群优势难以发挥。另一方面, 处于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企业成员之间缺乏有效的产业分工机制, 集群成员各自为战, 相互竞争, 产品同一性现象严重。由此致使整个集群呈现出平面重复, 无序扩张, 利益耗散和恶性竞争, 严重制约集群整体竞争能力提升。
(四) 创新人才缺乏
企业发展需要熟练的工人, 更需要高层次的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人才。现有集群内的企业管理者、技术人员等基本都是文化水平不高的本土人, 他们缺乏专业知识, 没有创新能力, 依赖行业积累的经验, 难以适应现今国际化、高技术化发展需要。人力资源特别是高层次科技型创新人才的极度匮乏, 已直接影响着绍兴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进程。
四、促进绍兴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 建立健全服务体系
首先有关行政部门需要联合成立能够提供综合服务能力的有关组织, 在相关政策范围内为中小企业提供基本政策性保障服务、融资协调服务等各种优惠性、帮扶性、支持性综合服务。其次各类专业性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社会化的服务。服务的重点在于信用担保方面、融资方面、软硬件技术服务方面、信息咨询服务以及人才专业化培训方面等领域。同时要充分发挥有关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机构的作用, 更加有力地为中小企业提供实质性的服务。按照政策支持发展, 兼顾防范风险的原则。以企业自身市场化操作为主, 政2府0支14持为年辅第的1思1路期下中, 促旬使刊高成长性的创新科技中小企业在时完善的代金 (融总政第策5支7持0下期, 获) 得快速和健康的发展。
(二) 鼓励创新, 提升创新能力
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建立健全其能够技术创新的开发机构, 以提升中小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 也能够带动加强其专业化配套的能力。有一定资金和技术优势的中小企业要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 通过积极主动实质性地开展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 走联合创新的道路, 优势互补, 力争把最新的一些科技成果在企业中进行产业性的转化。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融入到大企业的创新系列中, 围绕大企业的创新提供相关配套系列服务, 以创新中小企业自身产品技术和生产工艺水平, 提升产品的功能和性能, 增加附加值, 增强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 促进集群内各企业间的协作
政府在政策层面上要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能够规范中小企业的行为, 保证公平性和公正性。制定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措施, 以加强对集群内各类型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的引导, 支持成长性中小企业成为带动其他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龙头企业, 使一些中小企业能够形成特色化经营的企业。在制度和规范保障的前提下, 给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提供有效地促进机制, 加强合作意识引导, 使企业形成主动合作创新的氛围, 发挥双方的潜力和优势, 提升集群整体的创新水平。同时, 提高集群中技术、加工生产等信息的流通, 关注最新技术发展动态以及整个市场的变化需求, 提高集群整体对环境的适应性, 避免集群的“锁定”效应。
(四) 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
中小企业应制定完善的企业内部人才培养计划, 强化员工的培金训, 拓融宽具备条件的优秀员工上升的通道, 形成有效N的O激.1励1机, 2制0。1同4Fi时n中an小c企e业更要以全球的视野加快 (C引u进m高u层la次ti、v高e技ty能N人O才.5, 7特0别) 是一些想回国发展的海外创新型英才。企业想要培育出自己优秀的创新团队, 首先就需要引进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是实施自主创新, 推进创新发展的核心因素与根本保证, 是人才资源中最具活力、最具引领作用的核心资源。其次是以项目团队作为主体的引进, 借此引进来带动企业自身项目发展, 推动自身的转型升级。
总之, 在推进绍兴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过程中, 地方政府要以公共服务平台为切入点, 建立健全服务体系, 促进集群内各企业间的协作, 为集群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可持续创新发展的环境。同时中小企业也要积极引进创新人才, 培育创新团队, 提升创新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提升集群整体的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黄海莲, 于中华.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的探讨[J].中国中小企业, 2011年04期.
[2]傅为忠.区域集群式自主创新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 2010年.
[3]徐涛.关于加快推进浙江台州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J].改革与开放, 2011年06期.
[4]董伟, 曾光辉.浙江绍兴县轻纺产业集群的成因、问题及对策[J].北华大学学报, 2006年06期.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 篇7
一、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在遵循全面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原则, 并注意处理好定性与定量、成果指标与过程指标、质量与效益、客体评估与社会评价等关系的基础上, 考虑到指标的可操作性及指标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 首先要对指标进行筛选。根据实际情况, 具体的筛选原则如下:
1、灵敏性原则。
对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预选指标集进行筛选的根本原则是删除那些对评价目标不产生影响的指标, 选择对评价结果有重大影响的指标。
2、独立性原则。
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之间通常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 从而导致观测数据所反映的信息有所重叠。若指标体系中存在着高度相关的指标, 就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为此, 需对指标进行相关分析, 选择独立性较大的指标。
3、可观测性原则。
所选评价指标必须具有明确的含义和统一的统计口径, 可运用一定的统计计算得出其指标值。那些概念模糊、无法实测的指标以及理论上可测而目前操作起来较困难的指标, 不宜入选。
4、简明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大小也必须适宜, 亦即应有一定的科学性。如果指标体系过大, 指标层次过多, 指标过细, 势必将评价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细小的问题上;而指标体系过小, 指标层次过少, 指标过粗, 则不能充分反映实际情况。
5、协调性原则。
在评价指标建立的过程中, 常常会遇到矛盾指标的处理。所谓矛盾指标是指两个难以同时实现的指标。解决这类矛盾的方法为:一是将引起矛盾的指标删除, 但其必须保证指标体系的相对完备性;二是使两矛盾指标相互并存, 其要求是两矛盾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容性, 不是绝对的相斥。在实际应用中, 经常对矛盾的一方指标进行限制, 限定在某一值域范围内。
6、动态性原则。
对于那些指标值变化可以反映企业集群创新能力改善或恶化的指标, 可以选入指标体系。但只对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进行静态描述、指标值不能说明企业竞争力是否改善的指标不宜选入。
二、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结合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现状, 将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四个层次来构建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即中小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发展能力、创新研发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和创新外部环境, 如表1所示。 (表1)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各指标的含义描述如下:
1、创新发展能力 (C1) 。
集群创新发展能力是指集群进行创新所具备的基础能力, 决定了其创新资金的投入能力以及创新过程的持续性。一般来说, 企业集群本身的发展能力越强, 在这种较强的基础上进行集群创新的投入力度就会越大, 创新所带来的收益就会成倍增加。反映企业集群的创新发展能力主要有销售收入增长率、集群的规模、集群信息化的资金投入、从业人员数这四个指标。
(1) 销售收入增长率。该指标反映了本年度比上年度的销售总额变动的百分比, 该指标大于零, 说明企业市场销售情况良好, 处于发展阶段, 企业竞争力在不断增强。
销售收入增长率=本年度销售收入增长额/上年度销售收入总额×100%
其中, 本年度销售收入增长额=本年度销售收入总额-上年度销售收入总额。
(2) 规模以上的企业数量。一般以年产量作为企业规模的标准, 国家对不同行业的企业都制定了一个规模要求, 达到规模要求的企业就称为规模以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当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 (含) 的非国有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商业企业是指当年产品销售收入200万元以上 (含) 的非国有商业企业。企业集群中规模以上的企业数量越多, 集群中技术创新的竞争就越激烈, 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就越强。
(3) 集群信息化资金投入。集群信息化建设越完善, 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知识外溢速度越快, 越有利于创新技术的传播和应用, 使得新技术迅速转化成为新产品。
(4) 从业人员数。集群创新活动的主体是使集群得以持续创新和发展的基本要素, 从业人员的数量能够反映出集群发展的基础是否坚实。
2、创新研发能力 (C2) 。
集群创新研发能力是指企业集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持续不断地开发新技术和推出新产品并获得持续增长的经济效益的能力。反映企业集群创新研发能力的主要指标有:R&D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R&D人员比重、R&D机构数量、产学研合作水平、创新成果转化率。
(1) R&D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该指标反映了集群研发活动的资金投入状况。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R&D经费/销售收入。
(2) R&D人员比重。集群创新研发能力取决于集群研发活动的人才投入。研发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研发人员人数/从业人员总数。
(3) R&D机构数量。集群的研发机构数量越多, 集群创新研发能力越强。
(4) 产学研合作水平。集群内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项目的水平反映了企业集群的创新研发能力。该指标为定性指标。
(5) 创新成果转化率。创新成果转化为新产品的比率。该指标直接反映了企业集群创新研发能够投入到实际生产的能力。
3、创新产出能力 (C3) 。
创新产出能力是衡量创新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创新最先的产出是科技论文与专利,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开发和工程化研究, 再进行新产品的设计和试生产, 生产出高新技术产品, 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从而促进集群创新水平的提高。因此, 可用专利申请及授权数量、著名商标数、创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和创新产品市场占有率4个指标衡量创新产出能力。
(1) 专利申请及授权数量。指集群内拥有专利项目的总数。从短期来看, 每年的专利申请可能不是当年的研究开发成果, 而是以前多年的研究开发成果;但从长期来看, 企业要持续生存下去, 便应有持续的研究开发, 也就是说企业应能够不断推出新的专利。
(2) 著名商标数。中小企业集群进行技术创新, 增强集群核心竞争力, 最终形成集群的品牌效应。因此, 著名商标数是衡量创新产出能力的重要指标。
(3) 创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创新产品销售率=创新产品销售收入/总销售收入。
(4) 创新产品市场占有率。创新产品市场占有率=新产品销售量/同行业产品销售量。该指标反映了市场对集群新产品的认知度。
4、创新外部环境 (C4) 。
集群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离不开集群所处区域环境的影响, 创新环境条件对创新能力有很强的制约或促进作用, 两者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良好的创新环境条件能提高集群创新能力, 反之, 创新环境条件比较差的集群, 其创新能力就比较弱。集群创新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创新基础设施条件、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创新融资环境、创新政策环境和文化环境。
(1) 创新基础设施条件。良好的创新基础环境设施是集群进行创新活动的必要条件,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知识溢出变得更方便、快捷和有效。基础设施建设越完善、设备越先进, 越有利于提升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的速度, 可用集群年均用于科研的基建经费支出来反映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 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加强技术中介服务, 是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相互转化的有效途径, 是形成成果转移商品化、市场化的重要媒介。因而, 该指标也会对创新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 为定性指标。
(3) 创新融资环境。集群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资金流动性越强, 融资渠道越宽, 对集群的创新活动促进作用越强, 可用集群GDP来体现区域经济环境状况。
(4) 创新政策环境。政府在促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方面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责任, 不但为集群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还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健全政策法规制度体系来引导和干预集群的创新和发展。区域政策环境可用鼓励创新政策先进性来衡量, 该指标为定性指标。
(5) 文化环境。创新的文化环境是指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气氛和创新主体的整体素质, 该指标为定性指标。
三、应用指标时应注意的问题
应用本文提出的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对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过程中, 还需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1、数据资料的真实性。
对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首要的是所收集的资料、数据、情况等具有真实性。
2、指标数据的连续性。
中小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是集群一段时期内积累的结果。因此, 应用指标时应选取集群连续几年的相关数据和资料。
3、定性指标数据的客观性。
在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 仅用定量指标不能全面评价集群的创新能力, 还必须结合一些定性指标来衡量。因此, 在应用本文指标体系时, 可采用德尔菲法确保定性指标数据的客观公正性。
摘要:近年来, 我国越来越重视中小企业集群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中小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扶持。中小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是衡量中小企业集群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因此, 本文从更切实可行的角度出发, 有原则地删选指标, 建立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并详细阐述各指标的内涵及应用此指标体系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Porter.M.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2]王辑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3]刘友金.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企业集群知识溢出对创新的影响 篇8
知识溢出是指一个部门在对外进行经济、业务交往活动时, 其知识和技术的自然输出和外露, 是造成产业集聚的主要动力。同时, 知识溢出是知识的非自愿性扩散, 是经济外部性的一种表现。它能够推动企业集群内部成员的技术创新和企业集群整体的技术升级, 使个体及群体的竞争力都得到提升, 是企业发展和集群创新的动力和主要源泉。从整体来看, 知识溢出可以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 提高整个社会的知识存量。
知识溢出效应是知识的接受者或需求者消化吸收创新知识促进经济增长而产生的关联效应。这种影响与促进作用表现为:先进技术知识一旦得到应用, 就会带动本行业甚至相关行业的技术化, 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及当地技术水平和生产力的提升。知识溢出效应是经济外在性的一种表现形式。从社会福利的角度看, 知识溢出效应带来了整个社会新知识的扩散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当然, 知识溢出效应也可能是负的, 即知识的溢出会使知识的生产者不能获得新知识的全部收益。当知识生产者的收益小于知识生产的成本时, 对个人而言, 他就会丧失生产新知识的积极性;对企业而言, 它就会丧失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对国家而言, 整个社会的知识积累速度就会减慢。这里, 我们主要探讨知识溢出对集群创新的正效应。
企业集群的知识溢出正效应主要表现为: (1) 链锁效应:链锁效应通过与供应商和客户之间向前向后的联系中表现出来。先进企业在产品和加工工艺以及营销等方面, 具有相对丰富的知识, 处在先进企业的供应链或销售链上的企业会从中获取利益而没有支付有关的费用时, 就形成了溢出效应。 (2) 模仿效应:由于知识流动势能较低的企业或地区, 技术、管理水平也相对较低, 势能较大的企业的进入打破了原有的市场均衡, 加剧了市场竞争, 诱使较多的企业竞相模仿来分割利益, 促使它们更有效地利用技术和知识来提高市场竞争力。 (3) 交流效应:交流效应是指企业之间人员的交流互动而产生的溢出效应。由于滞后企业或地区人力资本的水平较低, 先进企业或发达地区对当地雇员进行培训, 当这些雇员流向当地企业或自创企业时, 其在先进企业工作时所学的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也随之外流, 从而产生溢出效应。 (4) 竞争效应:市场竞争打破原有的市场均衡, 向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展示了先进的产品、工艺、管理方式以及它们的盈利性, 其他企业了解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 增强危机感和竞争的意识, 就会迅速地、全方位地卷入竞争之中, 企业相互竞争就需要进行技术创新。 (5) 带动效应:产业结构高级化本质上是指技术的集约化, 即采用先进技术的部门在数量上和比例上的增加。对其他部门增长有广泛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进一步提高整个产业的技术集约化程度, 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演进, 导致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先进技术进入, 技术上相近的其它企业可能对其进行模仿、消化吸收, 一项先进技术被产业内多个企业竞相模仿甚至创新的结果, 促使带来更为先进的技术, 从而增加各产业的新技术含量。
2 集群知识溢出对创新的影响
因为上述知识溢出效应的存在, 对企业集群创新必然会产生影响。具体来看, 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提升创新能力, 降低创新成本
企业知识存量是一个动态概念, 随着时间的变化会使原来的知识老化, 研究开发又使企业知识增加。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的知识来自于集群内部, 那么企业的存量知识就来自于两部分, 一是企业创新所形成的自有知识, 二是企业从集群中获取的共享知识。集群内部的共享知识是由于知识的溢出形成的, 集群内的每个成员都可以无偿地获取。集群环境加速了企业间的知识溢出, 使群内企业能低成本地获取溢出知识, 从而降低企业获取创新资源的成本与创新的不确定性, 提高企业的创新产出。李新安 (2003) 认为企业集群的主体是中小企业, 受规模、资金等因素影响, 单个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较弱, 但当它们进行有机的集聚时就会产生信息共享的邻近效应和社会化效应, 促进企业之间在技术上的相互学习和创新。集群内企业因知识溢出而产生的创新优势效应, 在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等知识密集型产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2.2 形成学习网络, 提高知识积累水平
处于企业集群内的众多企业存在很多的共同需求, 为了能够使自身的技术与竞争者既趋同又保持一定差异, 各企业在竞争的压力下, 会通过各种途径向对方学习和搜索相关技术信息, 进而形成高效知识交流渠道和交错的学习网络, 推动整个群体内浓厚学习氛围的树立。集群内企业可利用集群优势, 同区域内的产学研机构组成联合体, 参加行业协会和地方经济组织, 大量的专业信息通过个人关系、各种社区联系、人员流动等进行交流, 节省了研发和交易成本。新知识的利用速度大大加快, 利用效率也大大提高。Rakesh在2002年的研究表明雇员从集群中的一个企业流动到另一个企业能够形成集群中知识创造与扩散的自增强机制, 尤其是促进集群中隐性知识的流动。同时集群内相关行为主体的非正式交流网络的形成, 也提升了集群内成员企业间知识的共享水平。集群内这种基于知识溢出的知识积累机制的存在, 使集群能够创造出独特的知识, 通过知识溢出机制转化为集群水平的共享知识, 从而不断提高集群整体的知识积累水平。
2.3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
Freeman (1991) 的研究表明集群内知识溢出效应促进了集群创新网络发展和集群经济的增长, 是集群创新产出和生产率提高的源泉。Brenner (2000) 也认为劳动力的高流动性是集群知识增加与转移的持续源泉。Lawson (1999) 发现在剑桥高技术企业集群, 雇员在企业之间及大学与企业之间的经常流动, 不但能够提供广泛的技术、技能, 也能够促进知识的流动。雇员不但本身拥有技术, 他们也会与以前工作的大学或企业保持联系, 这种具有历史延续性、建立在共同信任及理解基础上的联系, 能够促进集群中知识的持续流动。可见企业集群的知识溢出加速技术在各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创新, 整个群体的生产建立在不断更新的技术体系上, 生产效率持续提高, 产品性能持续改进, 生产组织方法更加有效。各类人员从集群的知识溢出中学会更有效的工作方法。并且知识溢出为集群内企业的衍生和发展提供技术、劳动力、企业家能力和市场拓展等完善的便利条件, 降低了开办新企业的创业风险。因此, 知识溢出可使生产成本下降, 提高了企业及集群的生产效率。
2.4 扩大显性知识来源, 提升创新能力
集群知识溢出效应的存在, 使一些研发能力相对较弱的企业可以通过技术许可、公开的专利和出版物、各种技术会议及产品反向工程等方式获得新技术和新专利等显性知识, 从而在短时间内掌握比较先进的技术, 提升自身创新能力。这些知识进入企业内部转化为员工个体及企业知识积累的一部分, 激发出创新思想, 形成创新理念或创新设计, 将这种创新理念或创新设计应用于产品创新或过程创新, 进而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知识溢出在企业内部的交流与共享过程。企业的创新成果通过循环和反馈, 反过来成为企业知识存量的一部分, 有利于企业从外部搜索和吸收更多的新显性知识, 因此企业对外部显性知识的利用具有自增强效果。
尽管新专利和新技术等对提高企业创新绩效具有重要作用的显性知识可以通过知识产权得到保护, 但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是有限的。研究表明, 尽管存在着知识产权和专利权这样的法律保护, 企业和大学在研发上的投资仍然不同程度地溢出给第三方企业, 因此知识的溢出是普遍的。
2.5 激活隐性知识, 提升整体竞争力
集群内部的隐性知识包括具有成员企业自身特性的默会知识和具有集群特性的隐性知识。从技术创新的观点看, 隐性知识是企业创新之源, 这是因为, 隐性知识既包含着发现创新问题的启发性期待, 也孕育着解决该问题的方法预期。同时, 隐性知识又具有二元性, 一方面它蕴含着巨大的价值, 另一方面, 它又是难以学习的。隐性知识嵌入在个体与企业中, 通常需要通过人的行为反映出来, 因此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流是隐性知识溢出的主要途径, 而企业集群恰好提供了这种面对面交流的条件。
隐性知识一般难以模仿与吸收, 集群内部成员企业间的同一产业基础、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以及共同利益使得它们具有理解这些隐性知识的基础。这种基于交互作用和非贸易相互依赖性的集群水平的系统知识的形成, 不仅使集群内企业间的隐性知识溢出变得容易, 而且还提高了群内企业对其他企业的隐性知识的理解与吸收能力。隐性知识流动与转化是企业技术创新的起点和关键, 是形成企业创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激活企业和集群的隐性知识, 有助于企业和集群获得特殊的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集群内知识溢出效应, 使得企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所需的各种知识, 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重要依据, 提高了企业和集群的知识积累水平和创新水平, 增强了整体的竞争能力。
当然, 知识溢出效应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条件。除了上节阐述的政策、文化等因素外, 大量文献表明, 吸收能力与知识溢出效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其主要原因是外部知识进入企业以后不能被企业马上利用, 而是要经过加工整理以及内化为企业的知识后才能发挥作用。另外, 集群社会资本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溢出都有重要影响, 包括集群网络成员之间的紧密程度、信任关系、接触频率等因素。
3 小 结
本文讨论了企业集群知识溢出对集群创新的影响, 集群知识溢出对集群创新的正效应主要包括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增加显性知识累计以及激活隐性知识提高竞争力等方面。当然, 要使知识溢出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一定的条件, 研究表明, 地方政府、文化等外因会影响企业集群知识溢出的效果。因此, 为了集群持续健康发展, 包括企业自身、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等都应该在集群创新效应发挥方面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蒋东仁.产业集群创新的政府行为透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 (12)
[2].孙兆刚.知识溢出的发生机制与路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05:24~26
[3].郭韧, 曾国祥.产业集群的知识溢出效应研究[J].中国市场, 2007, (40)
[4].朱秀梅, 蔡莉, 张危宁.基于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知识溢出传导机制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06, (5)
小企业集群融资模式创新探析 篇9
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却一直是制约其生存和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小企业集群式发展的特点越来越明显, 各地形成了许多具有鲜明特色的小企业集群。这些小企业集群所显示出的效应越来越受关注,特别是在融资方面其独特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创新小企业集群的融资模式对于缓解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小企业集群融资问题分析
小企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小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通过协同作用,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小企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对当地乃至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我国小企业集群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在发展中融资难的问题依然突出。
(一)融资渠道单一
小企业集群发展的资金供应渠道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我国的小企业大多是以家庭作坊发展起来的,经营模式大多以家庭经营为主,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个人积累、家族资产、私人借贷获得,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由于集群内的企业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一旦资金短缺,企业对其上下游企业的带动作用将减弱,最终制约整个集群的发展,形成集群化的融资“瓶颈”制约。
(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滞后
各省市均成立了以政府主导或行业协会组织的信用担保机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资金不足的局面。但是担保机构一般要求企业必须提供抵押、质押或第三方担保的反担保,另外,中小企业担保组织提供的担保形式过于单一,一般只为中小企业的短期资金需求提供担保。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还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信用担保,这些问题限制了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的发挥。
(三)银行信贷政策和意识存在偏差,银企互动少
集群内的小企业大都是民营企业,而银行将资金一般都贷给了政府优先考虑的国有企业和大型项目,小企业很难从正规金融体系中获得资本,另外银行的风险防范措施与审批制度不能满足小企业贷款“小”、“频”、“急”的需求。
三、小企业集群的融资优势
(一)缓解小企业融资的担保难题
由于小企业自身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不确定性高,以及金融机构与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融资意愿较低。集群内小企业业主彼此了解,相互熟悉,从而使小企业很容易获得集群内其他企业的信用担保、抵押担保等担保,有利于小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从而走出因无法提供有效担保而被金融机构拒之门外的困境。
(二)减少违约率,降低信贷风险
单个小企业本身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差,一旦企业经营情况发生变化,极容易违约。如果企业处于集群之内,声誉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好的声誉有利于企业在集群内的长远发展,维持声誉的重要性,使集群内的小企业违约成本提高,企业逃废债务的可能性减少,避免了道德风险。
(三)利用规模效应,降低信贷成本
银行可以通过批发融资获得贷款的规模经济效益,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监督都可以批量进行,减少大量重复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费用,从而克服了银行给单个企业贷款时规模不经济问题,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融资效率,实现银行利润最大化。
四、小企业集群的融资模式创新
小企业集群融资模式应具有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银行交易成本和信贷风险、增加银行收益等优点,在充分发挥集群融资的优势、提高小企业的融资效率的同时,还要能普遍使用与推广。
(一)供应链融资模式
供应链是指企业从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运输、加工制造、分销直至把产品运到最终消费者手中的连续过程。供应链融资是指银行通过审查整条供应链,基于对供应链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的掌握,对其核心企业和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供应链融资的主要产品包括:订单融资、动产融资、仓单融资、保理、应收账款融资、保单融资、保兑仓融资等。
在小企业的融资模式中,传统的融资模式将供应链上下游的各个企业割裂地看待,分别授信、分别管理。然而上下游企业规模不大,授信难度和风险都很大。而供应链融资是依托核心企业,将供应链上下游看作一个整体,针对核心企业上下游长期合作的供应商、经销商提供融资服务的一种模式。其关键点在于,牢牢把握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和上下游的商业业务模式,通过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合作伙伴的数据共享,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提高银行风险控制的灵敏性。
(二)小企业联保模式
小企业联保模式是指集群内的小企业彼此互相担保向金融机构融资的模式。小企业联保小组成员相互之间知根知底,可以有效排除有不良信用记录以及经营不善企业进入联保小组,使风险防范关口前移。由于联保贷款要求成员承担连带责任,成员之间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因而他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相互促进,有利于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同时,联合担保可以大大减少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降低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有助于扩大金融机构对集群内企业的信贷规模。
参考文献
[1]古赞歌, 卜庆军.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 2006 (22)
[2]张秋.中小企业集群的融资优势和障碍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0 (05)
[3]张渭育.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及模式探析[J].财会通讯, 2011 (05)
[4]张炳申, 马建会.改进我国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对策分析[J].经济经纬, 2003 (05)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 篇10
【摘要】 着重讨论产业集群背景下的光伏企业融资模式,旨在为新余市光伏企业融资问题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光伏产业;产业集群;融资创新
一、产业集群概念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是在某一特定产业领域中,大量相互关联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
间上集聚并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在实际的经济领域,由于产业集群所容纳的该类企业在集群的系统化组织中成为市场主体中最有产供销依托、最具竞争力的部分。投资者和金融机构针对集群的运作特征,通过融资制度的持续供给,促使资金要素流向产业集群中的该类企业,实现了围绕产业集群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其本身也在这个过程中演变为集群的有机组成部分。利用产业集群的组织体系来开展该类企业融资的制度供给创新,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者、金融机构、该类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成为各方突破融资难困境新线索。
二、光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1.企业信息不透明和不对称。与其它企业相比,这些企业的经营信息更加不透明,向外部出资者披露其经营信息也更加困难。大多数该类企业很难向外部出资者提供可信和合格的财务信息。由于产权封闭和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往往比其它企业更加担心其商业机密被泄漏,在向外界披露信息时也更加谨慎。以上特征决定了外部出资者在收集企业的信息时会遇到更大的困难,其对该类企业的融资将承担更高的交易成本和更大的风险。
2.融资中的规模不经济,交易成本过高。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需要支付一些固定的交易成本,这些固定成本随着融资规模的增大而下降,即存在着融资的规模经济。由于企业的资金需求属于零售式的小额需求,自然就形成了融资过程中的规模不经济问题。融资规模不经济既发生在企业内部,表现为企业的融资成本普遍高于其它企业,也发生在外部出资人尤其是银行身上,表现为银行对企业的单位贷款额所支付的管理成本高。
3.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高,风险较大。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高,如缺乏自己的品牌和主营业务等,对于稳健的投资者来说,这就意味着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和投资风险的加大。由于资产少、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弱等原因,与其它企业相比,各国该类企业普遍有着较高的倒闭率。这就使得外部出资者特别是银行面临较大的风险,使其不愿意向该类企业提供资金。
4.企业信用缺失。社会信用环境恶化,尤其是一部分企业信用意识淡薄和信用价值低下,使得企业取得资金后,出现道德风险而违约、逃废债务的比率要远大于其它企业。
三、产业集群背景下的光伏企业融资能力创新
1.政府要引导并强化产业集群建设。根据本地传统产业,资源优势等具体因素,政府可以考虑规划产业园区,让生产同质或具有前向关联及后向关联的该类企业到同一园区,以产生外部规模经济效益,在宏观上缓解其融资问题。政府要进行制度创新,推动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增强企业之间的信任,强化本地的文化建设,培育企业的“地域根植性。
2.加快产业集群区域民营金融发展。建设为集群服务的区域性中心银行由于制度的原因,我国民营金融发展比较缓慢在光伏企业集群地区建设区域性中心银行,可以更好地提高融资效率,解决集群融资难的问题。区域性中心银行可以发挥地域优势,将更了解产业集群的经营运作状况、管理水平和集群发展前景,可以借助群内企业间的业务联系、竞争与合作对手的情况,对整个集群的发展方向更加准确地进行判断,帮助群内企业制定中长期投资以及发展战略,为光伏企业提供更加高效、稳定的金融支持。
3.加强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和支撑组织、中介组织之间的合作。政府可以通过制定适当的产业指导规划,在产业集群发展中注意选择关联度高、存在价值链整合效应的产业进行优先扶持,并注重原材料、零部件及各种包装储运方面的整体配合的一贯性,使集群内企业间建立相辅相成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加快发展为企业服务的支撑机构和中介组织,如科研院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企业咨询机构等,加强企业与这些支撑机构、中介组织的亲密合作,这样既有利于企业的技术革新,也可以为金融机构提供他们的信用信息,增大了金融机构的贷款倾向。
4.建立产业集群内部的征信机构。征信机构制度在我国刚刚起步,在产业集群内建立信用制度更具有优势和可行性,光伏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更愿意向征信机构提供自身的信用信息,政府为了该产业集群的发展也可以让征信机构无偿使用企业的交易信息,这样也有助于降低投资者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
基于创意的集群企业创新升级研究 篇11
一、创意生成
从本质上而言,创意栖息于人的大脑中,是人类利用其所独具的思维能力深度加工、浓缩、系统化从客观世界所接受的信息,再经过概括、抽象、整理后形成的创造性思想。显然,其产生的物质基础是具有高度思维能力的人脑。因此,在创意形成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有效激发集群企业产生创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从共同愿景、价值共享、授权赋能三个角度实施激励。
1. 共同愿景。由于集群企业的共同愿景来源于成员个体的个人愿望或意愿,是全体成员个体意愿中的共通性内容,成员能在共同愿景中看到自己诉求的片段。在集群企业活动中,一方面成员在为集群企业整体尽力,为实现集群企业未来发展的目标、任务、事业或使命尽责,而另一方面,共同愿景的实现过程同时也是个人愿景实现的过程,成员在共同愿景实现过程中的付出,本质上是在为自己的个人愿景实现服务。因此,为激发创意生成,集群企业应当深入了解成员的个人愿景,积极寻求共同或一致性内容,通过反复告知、推销、测试和咨询,经过从集群企业上层及至普通员工和从普通员工及至集群企业上层的双向互动,最终构建能充分反映员工个体意愿,以员工个人愿景为基础的集群企业共同愿景。
2. 价值共享。创意理应服务于集群企业目标的实现,为集群企业带来商业价值,才能有利于集群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但如果强行将员工的创造性思维受制于集群企业目标实现的要求,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员工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否定,容易挫伤员工创意生成的积极性,并最终导致于员工创意生成的僵化。因此,为激励员工生成服务于集群企业目标实现的创意,在薪酬设计方面,应该让员工有机会参与创意价值的分享。只有如此,员工才会自觉意识到,其创意应紧紧围绕集群企业面临的各项问题展开。而个人在创意生产过程中投入的智力劳动正是以价值分享的形式获取回报。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员工薪酬中除基本的固定工资收入以外,还应安排绩效工资部分,而绩效工资正是员工分享创意价值的渠道。集群企业员工从最大化自己绩效工资的角度出发,在创意生成过程中自然会优先把创意是否有利于集群企业目标的实现,是否有利于集群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是否有利于企业劳动社会化,并最终是否有利于集群企业利润的提升考量在内。一旦员工能自觉考虑这些问题时,那么集群企业已然在保持员工创意生成积极性的前提下,潜移默化地完成了对其创意生成方向的引导。
3. 授权赋能。在传统管理模式下,集群企业依靠行政命令单方面作出决定,强制员工遵照执行。如果让员工获得一定授权,在集群企业的必要指导下,自行选择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手段,则显然会激发成员在工作中的创造性,促使其主动思考,充分发挥创意生成能力的主动性。但是,创意生成本身却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只依靠员工的主动性是远远不够的。为此,集群企业应该为员工形成创意提供支持,赋予其产生丰富创意的能力。在具体操作层面上,要求集群企业充分了解员工的能力,在分配任务时不仅考虑集群企业自身的功利性目标,而且要将是否有利于员工创意生成能力的提高纳入考虑范围,并在适当时机提供员工与其本职工作相关的教育培训。此外,在员工对其工作或集群企业问题提出自己的创意后,集群企业必须提供畅通的渠道,使得员工能有机会在工作实践中应用创意成果,进而能够有机会不断修正、完善和发展其原始创意。
二、创意开发
创意生成后,如果要让他人感知,则需要通过知识形式表达出来。但是,无论创意本身,还是作为其表达形式的知识,都是一种无形的存在。因此,创意若要演变为集群企业的创新升级优势,就必须和集群企业其他资源相结合,寻求合适的物质载体,以承载集群企业生成的各种创意,进而有机会使创意内含的价值最大化。不过,在此流程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并非集群企业生成的所有创意都具有开发的价值,从创意生成及至创意开发,理应有一个规范化的创意筛选的过程。二是创意开发的本质在于创意与集群企业其他资源相结合的过程,为此,需要围绕创意展开集群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为使创意开发具有持续性特征,则涉及的资源配置必然是战略层面上的应用,然而最初创意开发涉及的资源利用却往往只存在于小组、团队、部门中,即仅仅是关于业务层面上的应用。因此,一个有效的创意开发,自然面临从业务层资源如何向战术层及至战略层资源演化的问题,对这一机制的探讨将有利于创意可持续开发的进程。
三、创意保护
法律虽然不约束人的主观思想范畴,但是当创意以知识形式表达出来,依据思想表达二分法,则已然进入法律,特别是知识产权法直接保护的范畴。因此,当一项创意的表达存在于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备独创性特征,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加以复制时,则可以进入著作权法保护范围。不仅如此,当该项创意的表达,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存在于技术领域内,则显然有可能受到专利法的青睐。不过,单单依靠知识产权法保护创意的表达是有限的。因为知识产权法保护对象仅为特定的创新性智力成果。这至少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只有那些前所未有、由人的智力新创造出来的创意表达才能受到知识产权的专有保护。第二,知识产权只保护特定的而非所有的创新性创意表达,相当多的创意表达会处于知识产权法的公有领域,任何人均可自由、无偿地对它们进行利用。另外,即使存在于知识产权法保护范围内的创意表达,如果没有获取相关行政审批,同样无法得到知识产权法保护。基于知识产权法保护的不足,笔者认为,集群企业为保护创意表达,除积极申请相关行政审批以外,主要是指专利申请和商标申请,还应当综合利用合同法和不当得利予以救济。当创意以知识形式表达出来,存在于集群企业中时,集群企业可以通过制定严格详尽的合同,约束知识承载者的自由流动,从而使包含创意的知识保持在集群企业当中。即使知识有必要流出集群企业边界,比如以知识产权许可方式许可他人使用,集群企业同样有机会与被许可者就创意保密以及后续利用方面的权利义务详尽约定。不过,合同法的保护也非完美。姑且不论在一份合同中,约定清楚当事人的所有权利义务是一件难以完成的事情,就合同本身而言,在司法实践中,其对创意表达的保护也受困于合同相对性限制,对合同以外的第三人侵权行为难以提供适当的救济。笔者认为,集群企业利用法律制度对创意表达保护的实践中,应该是以申请知识产权保护为主,同时可选择制定详尽的合同保护,而以不当得利保护为应诉技巧。任何单一性质的保护,从目前的法律制度来看均属不完善。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推荐阅读: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及创新路径11-21
中小纺织企业集群05-26
集群优势成就中小企业07-24
中小企业集群复杂网络09-19
中小企业集群特征论文11-22
集群企业创新11-05
企业集群创新理论综述07-15
企业集群创新研究述评11-01
中小创新企业08-05
创新环境:中小企业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