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的创新路径

2024-10-21

中小企业的创新路径(共12篇)

中小企业的创新路径 篇1

与一些工业巨人相比, 小企业有着一些先天的优势:一是适应力强, 二是管理效率高, 三是贴近顾客。有优势就有劣势, 在筹措资金、抗拒风险、降低成本方面, 小企业与大企业比又有着明显的差距。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的创新策略的特殊性。企业家的任务就在于扬长避短, 以快治慢, 以小抗大, 用不断创新开拓生存发展空间。

选择创新模式

如果把技术作为一个整体, 技术创新模式可以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自主创新, 是指企业不依靠外部的技术, 而是依靠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力量, 独立自主地进行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创新活动。模仿创新, 就是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 吸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者的核心技术, 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的创造性活动。合作创新, 即企业间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联合开展技术创新合作。企业在选择战略创新模式的时候不能依靠自己的主观想法, 应该考虑技术创新的风险、资金投入、企业自身资金和技术条件、创新收益、技术的关键与否、模仿的难易程度等进行适当地选择。对中小企业而言, 由于自身实力的限制, 大多应采取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的模式。

如果再把技术分解为多个部分, 技术创新模式又可以分为: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服务创新。产品创新是对产品的功能进行改造、升级, 或者设计制造出新的产品, 工艺创新是对原有的产品生产线进行改造, 服务创新是对原有的物流系统和营销系统进行创新, 提高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对于中小企业来讲, 任何一种具体的创新模式都是不足的。如果把两大类的创新模式结合起来, 就可以形成创新模式组合。企业可以从中选择一种或者几种组合作为自己技术创新的战略。

打破创新障碍

创新需要打破旧有思维、经验、偏见的束缚, 将“死知识”转化为“活智慧”, 发挥想象力, 将企业经营推向新的高度。创新从本源而言, 起源于问题意识, 也就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创新最重要的前提, 就是我们能不能对现有产品、工艺流程、运作模式提出问题。问题意识是创新的一个基本前提。准确地提出问题、界定问题、分析问题乃至解决问题, 也可理解为技术创新过程。

创新的一大障碍在于企业各部门之间缺乏合作。最佳创新企业会重建沟通渠道, 为协作创造实实在在的空间。它们会把企业各部门的人团结起来, 把奖励与创新挂钩。创新企业还会把构建创新型的企业文化作为打破这种障碍的良药。

“对消费者需求缺乏了解”是中小企业最大的创新障碍。博客和网络社区的出现使消费者的想法更容易被了解。雇用一些设计师和研究消费者如何使用产品的市场研究员也会有所帮助。但是, 消费者“未被满足的需求”仍然是难以琢磨的。营销专家舒曼说:“你需要时间, 需要思考的时间, 从每天的工作中走出来, 看看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 看看消费者身上发生了什么。”为此, 中小企业需要借助高效、灵敏、准确的信息系统掌握市场动向, 也可以通过走访客户, 面对面了解顾客需要。因为创新战略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在组织上要保证战略决策在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性, 以便决策能够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转化为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

在产品创新上突破

市场上没有永远畅销的产品, 任何一种产品在市场上的存在都有时间长短之分, 这是由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决定的。产品是为了满足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而产生的, 不同时期的消费者存在不同的消费倾向, 所以对产品也就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能够适应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会在市场上存在;过时的, 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会失去在市场上存在的理由而被市场所淘汰。中小企业实力有限, 可以遵从“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的原则进行产品创新。

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档次的提高, 再去考察一些明星企业的成功, 我们不难看到产品创新中的新潮流, 即从关注消费者基本生理需求转向文化与健康方面, 如各种健身器材、治疗仪器及发烧音响、家庭影院的频频面世;从关注核心价值转向有形价值和增加价值, 这在服装、家具及手表等市场表现得最为显著;从单纯关注经济效益转向重视社会效益, 无氟制冷产品、环保汽车及各种绿色仪器的出现就明示着这种趋势的增强。在具体的产品创新中, 我们应顺应这种潮流, 充分体现出产品的时代特点, 努力做到:产品多功能化, 即不断扩展产品的核心功能, 使其从单一功能向多用途方向发展。这在录像机、VCD的发展中表现得最为充分。操作简单化:功能增加而操作简单是当前新产品的一大特点。洗衣机、照相机的发展最能体现这一特点。外观工艺化:有人把当今的消费时代描述为“感情消费”时代, 喜欢不喜欢日益成为购物的首要标准, 他们不仅要求产品具有实用价值, 而且要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于是, 就要求企业的设计人员充分运用美学知识, 将外观设计作为产品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种造型的钟表、壁画式的电热取暖器等产品的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环保、绿色化。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使得消费领域也掀起了一场绿色浪潮, 绿色冰箱、健康空调、环保汽车及各种节能产品的面世就说明了这一点。推出这类产品的意义不在于经济利益, 更多地体现在企业的社会形象上。

在具体方法上, 可以采用:1.加一加: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进就是创新 (加大, 加长, 加高, 加宽) 例:mp3加上收音机的功能就更贵一些, 海尔冰箱加上电脑桌的功能, 在美国大受欢迎。手机加上照相的功能便价格不菲。还有苹果的Ipod无非是加了个播放器和电影的移动存储, 结果利润远远远大于电脑。2.减一减:省略不必要的 (减少, 减短, 减窄, 减轻, 减薄) 例:移动硬盘是越小越方便携带, 销路就好。大米改成小包装反倒卖得快;目前市面上很多高功能的数码照相机, 却发现90%的功能不会用。这个时候减去很多功能, 就意味着成本的降低也相当于进入一个新的无竞争领域, 满足一部分经济型消费者的需求。3.扩一扩:功能、用途, 使用领域的放大、扩展。海尔为了满足四川农民用洗衣机洗土豆的需求, 扩大过滤孔, 创造出深受当地农民喜爱的产品。4.变一变:方式、手段、程序等 (改变原有事物的形状、尺寸、颜色、滋味、浓度、密度、顺序、场合、时间、对象、方式、音响等) 。当年摩托罗拉V70会旋转的手机以及夏新A8会跳舞的手机, 都是变换款式抢先获得高额利润的典范。5.改一改:针对现有的做法提出意见、建议, 做得更好 (带有被动性, 常常是在事物缺点暴露出来后, 才用通过消除这种缺点的方式来进行创造) 。海尔冰箱将上面改成了电脑桌, 结果深受美国学生的欢迎。6.缩一缩:压缩、缩小、降低。掌中宝电脑、折叠自行车, 还有制造压缩饼干、袖珍收音机、袖珍雨衣、书籍的缩印本、袖珍词典都是采用缩的创意。

在商业模式上创新

“当今环境下, 企业兴盛得靠创新, 在技术上创新, 在战略上创新, 在商业模式上创新。”IBM首席执行官萨缪尔·帕尔米萨诺这样认为。通过商业模式上的创新, 使得中小企业更能迅捷地对顾客需要做出反应, 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

利用网络开展电子商务。电脑网络的出现, 使得企业突破了时空的约束, 它将企业、供应商以及其他商业和贸易所需环节连接到现有信息系统上。这样, 企业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有限资源, 减少流通环节缩短周期、降低成本, 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的企业目标。同时, 电子商务低廉的交易成本和方便的市场准入环境, 使中小公司也可以和远比它们强大的竞争对手一样进行网上在线业务操作。例如戴尔电脑便成功地以互联网提供顾客在网上订购电脑。戴尔公司所采用的直销方式为用户提供电话定购一对一咨询服务, 帮助用户明确用途, 选择最适合机型, 并为用户设立详细档案, 价格完全公开化, 用户购买可通过网站或免费电话下单, 产品直接出厂, 质量能够得到完全保证。戴尔公司的“客户中心”拥有精通多种语言的技术支持工程师, 通过电话解决客户技术问题成功率达75%以上, 为直销的快捷与便利提供了有力保障。由于此举不需通过中间商环节, 所以戴尔电脑能提供更吸引人的价值给顾客, 在1996年12月导入网上直销后, 戴尔电脑网站每周便有15万人次上网, 到1999年底该公司每日销售额已突破1.5亿美元大关, 成为世.界第一大电脑公司。

利用网络进行“定制”化生产。中小企业船小好掉头, 适用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 很容易利用网络进行定制化生产。在网络上, 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可以主动地与企业销售部门、技术人员进行对话, 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产品和服务, 并提出反馈意见。企业则在与最密切的消费群的对话沟通中, 根据更细微的差别将其细分, 从而针对特定的需求, 传送更精确的广告信息, 并推出令消费者满意的产品。日本自行车制造商松下公司利用灵活的生产方式, 在批量生产自行车的同时又采取灵活方式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当顾客来到当地的自行车商店时, 店员就会在特制的车架上测量顾客的需求, 并将顾客所需要的自行车规格传真到工厂。在工厂内, 有关自行车规格的数据将被输入到计算机, 计算机在3分钟内将自行车蓝图描绘出来, 这一过程只需手工操作时间的六十分之一。在生产过程中, 计算机将引导机器和工人的具体操作。该工厂提供199种颜色、18种型号供顾客选择, 自行车可有11231862种变化的可能, 且尺寸能因人而异。它的价格相差悬殊, 从每辆545美元到3200美元不等。顾客在两个星期内就可以骑上定制的自行车。定制营销不仅是一种新的营销模式, 而且是在销售一种崭新的营销观念。它从设计到生产、从产品到服务都突出了“顾客需求”这一主旨。在这一理念下, “顾客需求”作为第一要义超越了成本、利润的价值。既然顾客需求呈现个性化倾向, 企业就只能变革规模化生产下的营销方式, 以变应变, 满足顾客的需求。这正是中企业的用武之地。

中小企业的创新路径 篇2

摘要:行政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系着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也是企业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保证。笔者作为一名高中生,就新时期下企业如何创新行政管理发表了几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创新路径

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行政管理也发生了深刻变革,但是就我国一些企业依然沿用的是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行政管理的要求,创新企业行政管理路径势在必行。

一、行政管理概述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问题,总结出行政管理指的是企业中从事行政管理的部门结合企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对企业日常进行进行管理和调控的一种行为。行政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是经过企业经营者授权才开展的,其主要目的是制定规划企业发展方向。

二、企业行政管理现状

虽然当前很多企业都深刻意识到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行政管理工作,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主要表现在:

(一)行政管理理念落后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在新形势下要求企业行政管理也不断创新,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要,但是依然个别企业沿用的是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将主要精力用于追求盈利,过于的重视生产和市场扩展,对于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视力度相对偏低,没有认识到行政管理的重要性,不知道企业行政管理对于自身的市场发展具有多大的影响。相比于企业在其他方面的投入而言,企业在行政管理方面的投入就相对偏少,行政管理在企业当中的地位弱化,行政管理理念落后,影响了行政管理价值发挥。

(二)行政管理方式落后

虽然现代管理理念早已形成,并且对企业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始注重人的主体性地位,但是我国依然有个别企业的行政管理方式依然落后,没有实现行政管理模式的而转变,在行政管理过程当中一味的以制度“压人”,显得过于死板和机械化,缺少人情味,容易引起员工的抱怨,降低了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从而让行政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行政管理体制落后

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在行政管理体制的构建上,还显得较为落后,例如:在制定规章制度时,未同国家法律的相关规章制度联系起来,虽然不存在与法律相对抗的现象,但是对企业法治的推进无明显的促进作用。再者就是行政管理制度的市场化适应性相对偏低,显得过于封闭在自己的小环境当中,跟不上市场环境的整体趋势。

三、新时期创新企业行政管理路径

(一)树立现代化政管理理念

首先,企业管理人员、领导,必须要加强自身的构建,学习现代化管理理念,深刻意识到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并针对行政管理给予高度重视,提高行政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加大对应的物质、人才投入力度,为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保障。其次,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必须树立现代化行政管理理念,增强行政管理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

(二)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

在引入企业先进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应当重视起对目标管理模式和绩效管理模式的创新引入,这不仅能够能够更好的推动企业后期管理和生产行为,同时也有利于对行政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在对目标管理进行引入之前,首先应结合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并對市场情况做出相应调查,基于市场使用率的前提下,明确企业后期在市场中的实现目标,同时对企业的工作重点进行改善。除此之外,在行政管理期间,目标管理模式的`作用也相对较为明显。另外,在行政管理期间,目标管理模式可以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例如:在不对当前行政管理行为进行改变的前提下,通过拟定相应管理目标,以事故解决率以及风险控制程度等为标准来进行合理评价,可有效推动行政管理部门不断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从而更好的实现对企业的有效管理。

(三)创新行政管理体制

第一,创新和完善行政管理的技术体系。为了能够更好的推动行政管理工作实现全面落实、持续推广,为行政管理工作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撑非常有必要。例如:采用计算机自带的ECXEL软件来实现对日常管理工作的记录,记录内容应当包含负责人、问题表现、引起原因以及解决措施等相关内容,再将这些信息整理到数据库中,不仅能够实现对各方面问题的科学化分析,同时还可为同类问题提供经验参考。第二,创新和完善行政管理的权利体系。在当前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过程中,经由对企业行政管理框架来进行相应的设计,对行政管理各项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内容和行为规范进行明确表示,确保管理工作的良好操作,实现行政管理过程的科学化实施。第三,创新和完善行政管理的事务体系。在对行政管理事务体系进行创新和完善之前,首先应当针对其工作内容进行完善,主要包含会议管理以及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完善,确保企业中各项事务的职责能够得到充分的认识,使得工作重点得到明确,进而更好的推动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企业若想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高度重视行政管理,要改革和创新原来落后的行政管理理念、方式、体制,构建现代化管理机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推动企业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蒲嫔娟.企业行政管理的创新意义及具体措施[J].经营管理者,(09):111.

企业特色支部品牌活动的创新路径 篇3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强调指出,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大局看问题,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新常态下,国企面临的形势和自身地位决定了党建工作必须走创新之路。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型中央企业的几家核电集团,是我国核电产业的重要参与者,由于其行业特殊性、体量较大、发展较快、面临国际化等方面的挑战,更应该严格按照中央、国务院国资委党委、所属集团党组的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实党建工作任务,尤其是通过特色党建活动创新企业党建工作。

核电行业对加强党建工作

提出新要求

和其他行业项目相比,核电行业的发展和诸多特性为核电企业做好党建工作、创新党建工作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要求来自核电产业发展的特殊阶段。目前,我国核电呈现出较快发展的局面。这些新项目的开工建设也承载了我国调整电力供给结构、促进节能减排、促进国产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培养核电人才、创新核电技术等诸多历史使命。根据中国核电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在运核电装机5 800万千瓦、在建核电装机3 000万千瓦的目标。为了保证这个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各核电企业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尤其应认真开展党建工作、创新党建方式,切实将党建工作抓实抓好,将党建工作转化为促进企业发展的生产力。

新要求来自核电企业的行业特殊性。核电业主公司肩负着安全高效发电、向股东提供合理的投资回报、培养人才等多重使命,建设核电站周期长、投资大、安全质量要求高。为了实现企业中心任务,核电企业应加强党建工作,提高党建工作的创新性、实用性,不断提高企业领导人员、广大党员和职工的执行力,在推动企业和项目科学发展中体现党的先进性。

新要求来自核电员工年轻化、思想多元化、需求多元化的特点。我国核工业历史悠久,除一些有数十年历史的老企业外,在近十几年的核电快速发展过程中,新成立的一批核电企业作为新核电项目建设和运营主体,已成为我国核电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新的核电企业员工普遍年轻,年轻党员比例高,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新颖,艰苦奋斗意识、奉献精神和老一代核电人相比有所欠缺。因此有必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开展新颖活泼、体现时代主流价值特色的基层党建活动,激发他们的活力和参与感。

核电企业创新党建工作

要探索新路径

作为充分参与市场竞争乃至国际市场竞争的中国核电企业,应充分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创新党建工作方式。在现实工作中,如何紧密结合企业实际把党建工作像钉钉子那样钉牢钉实,是广大党建工作者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创新党建工作方式应坚持针对性。企业可通过“党群干部走基层”、召开支部委员恳谈会等多种形式展开深入调研,认真体察企业基层党建工作与中央的高标准要求之间的差距,了解当前面临的矛盾:比如企业党委抓好党建的意愿与党建工作机制制度缺失的矛盾;党支部抓党建工作与有效抓手缺失的矛盾;党员过组织生活强烈意愿与组织生活内容乏味的矛盾。此外,如何做好党员的教育服务管理、做好党的思想理论宣传、发挥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配套组织建设等诸多问题和矛盾,都可能构成公司党建工作面临的核心困难和挑战。只要“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企业党建工作实效性就有了充分保证。

核电企业创新党建工作首先应针对企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中心任务,通过积极有效的工作促进中心任务的部署和落实。在这个过程中,应注重党建和中心工作要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要注重有机结合,避免两层皮、各行其是。可针对核电项目建设中的某个关键环节、重要抢修任务、某个特殊时点,比如机组装料、商运或大修、抢修等阶段性任务,开展周期相对短、目标更聚焦的特色党建活动,在短时间内将党员、员工的主要精力聚焦到某一项任务上,从而提升士气、凝聚共识,促进阶段性中心工作的推进;针对员工思想动态开展工作。核电企业作为典型的人才、技术密集型企业,企业发展关键靠人,所以企业党委的党建工作方式要充分结合员工的心理特点,采取他们乐意接受的方式,想方设法将党建工作落到实处。

创新企业党建工作应把握几个关系。核电企业要根据企业历史、发展阶段、员工组成等特点,创新党建方式,使之成为思想基础牢固、形式丰富多样、党员乐于接受、结果符合预期的特色活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坚持创新和继承的关系,党建工作的创新要在从前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二是坚持执行条规和积极创新的关系。创新要在《党章》、党中央颁布的《准则》《条例》及国资委和集团颁布的文件基础上的创新,要有章可循,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探索。三是注重理念创新和形式创新。首先,要坚持理念创新。企业在策划党建活动主题时,要善于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充分听取党员尤其是年轻党员的意见,在坚持核心思想不动摇的基础上充分创新。其次,应注重形式的创新。针对企业党建工作普遍面临能否接地气的挑战,企业党委要充分从活动的创意、组织开展方式、党员群众如何参与、效果评估等多方面创新,增进党员、员工的参与度。同时可充分借助新媒体,丰富党建工作宣传方式。

核电企业开展特色支部

品牌活动的新尝试

红沿河核电站是我国东北地区首个核电项目,也是中国广核集团走出大亚湾的首个异地项目,承载着我国核电产业规模发展的重要使命。作为一个成立9年的年轻公司,红沿河公司党委肩负着动员和带领全体员工建设好、运营好红沿河项目的历史使命,可谓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一支部一品牌”创建活动成为创新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近年来,红沿河公司党委一直探索和尝试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并于2015年实施了“一支部一品牌”创建活动。该活动在策划、实施、评估过程中,始终坚持与公司中心任务紧密结合,开拓了公司党委、基层党支部的工作思路,激活了基层组织,动员了广大党员将党建工作转化为促进项目科学发展的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实现了党委、员工双受益,党建和项目发展双提高的良性工作格局。

“一支部一品牌”品牌活动的特点在于,首先,公司党委积极引导各基层党支部结合本部门、处室的主要工作,从本部门发展的战略角度考量党建工作,鼓励大家创建与行政工作紧密相关的党建活动。这些活动要有具体的内容,并且要与中心工作高度相关。其次,这些基层党建活动口号必须鲜明、响亮,能让大家叫得响、记得住、易传播。再次,充分动员,让支部所有党员、员工都有参与的兴趣和动力,切实形成一个全员参与的良好态势。最后,建立必要的评估和总结机制,让支部品牌活动从管理角度形成闭环管理循环,并可持续改进。

在做好“一支部一品牌”活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公司党委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支部品牌特色活动的通知。在各支部策划、提炼品牌特色活动过程中,公司党办工作人员与各支部保持实时沟通,及时解惑释疑,引导各支部的思维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接地气和创新是“一支部一品牌”活动成功的关键。伴随各支部各具特色的方案汇总,安全质保部支部结合自身主要工作特点,提出了“聚各方先锋队合力、创一体化品牌支部”的品牌口号,将工程总承包商、主要施工单位的安全监管力量凝聚为一体,形成安全管理一盘棋。生产计划处负责红沿河核电站的生产计划工作,该支部策划了“党员示范岗评选”活动,通过个人晒业绩、团队打分等方式,评选出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群众评价好的优秀党员,并对其经验广泛传播,增强党员示范岗的示范传播作用。

在策划和实施支部品牌活动过程中,部分党支部创新活动方式,引入了很多时尚、新鲜的元素,让党支部活动变得轻松、活泼。物资供应党支部推出了“21天助力计划”支部品牌活动,将党员分为业务能力提升组、体育运动组和英语学习组三个小组,并仿效流行的“中国好声音”的运作模式,由各个成员宣讲自己的21天成长计划,并通过导师转身的方式选定学员,并在接下来的21天里监督、引导其实施21天成长计划。

通过汇总、分析发现,这些活动均能与本支部主要业务工作建立紧密的链接,让大家一看到这些口号、内容,自然就能联想到和哪个支部相对应。过去各支部都非常希望开展一些特色活动,但苦于缺乏创意,有了支部品牌活动这个崭新的载体,各支部活动便以一种跃动、鲜活的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

为了加强支部品牌活动的宣传推广,公司党办组织了支部品牌活动海报设计大赛。海报以各支部最具特色的亮点为重点,为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浓浓的宣传氛围。同时,公司党办组织专业人士对各支部海报作品评选,通过公司官方微信账号等新媒体途径对优秀海报做了广泛宣传报道,进一步促进了支部品牌活动接地气。

由于支部品牌活动创建是一个长期活动,公司党办建立了长效跟踪和引导机制,定期下基层和各支部委员座谈,了解活动进展,帮助解决困难,并通过公司党建工作“一库一表”跟踪进展,定期向党委汇报活动情况,形成良性的跟踪手段,以避免该项活动成为一阵风。同时,召开“一先两优”评审会,每个支部晒支部品牌及日常党建工作成绩,评选出的优秀党支部在公司“七一”表彰会上做经验介绍,以加强经验反馈,推广良好做法,使活动中的一些优秀做法固化,促进长效发展机制的形成。

(作者单位:辽宁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

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篇4

一、中小企业创新面临的有利环境

1. 政府的大力支持

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创新, 特别是企业的技术创新, 中国政府一直在不断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投入。进入21世纪, 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加快,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201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数据显示, 2011年我国R&D经费投入总量为8687亿元, 比上年增加1624.4亿元, 增长23%, R&D经费投入强度为1.84%, 比上年提高0.08个百分点。2006年以来, 我国R&D经费投入增速一直保持在20%以上, R&D经费投入强度从2006年的1.39%持续提高到2011年的1.84%。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 要进一步完善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机制。为了提高企业的参与程度, 进一步提出, 产业化目标明确的重大科技项目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 支持企业参与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 带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强调了发挥税收的杠杆作用, 加大政策性银行对企业转化科技成果和进出口关键技术设备的支持力度, 鼓励商业银行开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贷款模式、产品和服务, 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支持。继续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新兴产业创投计划、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计划和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 强化火炬计划、星火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对中小企业产品和技术创新的政策引导作用, 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加大金融创新, 拓展融资渠道, 支持科技型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融资。

2. 有利的创新网络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企业获取各种资源的效率大为提高, 和各行为主体的联系也日益密切, 企业和各行为主体以市场为纽带逐渐形成一个经济网络。在这个网络中, 合作竞争成为企业间关系的常态。企业间在激烈竞争的同时, 通过专业化分工、共同营销等形式进行知识的转移, 形成核心能力, 从而达成有效的创新合作。这种创新合作的网络如图1所示。

企业员工、高管和股东构成了企业创新的内部网络, 其中股东在企业创新活动中负责投入资金, 目的是获取高额的投资收益。企业高管人员承担创新活动的战略选择和决策, 目的是获得股份分红或更高的收入。企业员工主要参与并实现创新, 其回报是获得奖金和各种荣誉。大学与科研院所、政府、供应商、客户和竞争企业共同构成了企业创新的外部环境。大学与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互动体现在技术交流和合作创新上, 政府认识到技术进步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资金和项目支持。企业和供应商及竞争对手间可以进行技术交流, 收集各种有用信息, 完成知识转移。企业根据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形成的反馈意见, 会对产品改进设计, 从而形成新的创新活动。

二、中小企业创新的路径

1. 用开放式创新替代封闭式创新

封闭式创新属于传统的创新模式, 其强调在企业内部自行组建研发机构, 开发新技术, 创造新产品, 从而获取高额利润。封闭式创新要求企业必须要有独特的创新思想, 对创新实行强有力的控制, 自己研发产品, 推向市场, 自己营销、提供服务。其优点是能保证技术秘密, 独享和垄断研发成果。缺点是企业企业必须样样精通, 凡事亲力亲为, 封闭的资金供给和有限的研发力量导致内部研究效率低下, 创新能力不断下降, 最终会让企业面临创新困境。

开放式创新重在通过企业的创新网络获取和利用外部的创新资源, 通过企业内外部创新资源的整合, 节省人力物力, 提高创新绩效。开放式创新的商业模式要求企业把内部创新与外部创新结合起来, 要能准确界定自己的核心能力, 善于对创新过程进行合理规划并制定出中长期的创新路线图, 在实施的时候, 要坚持“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开放理念。企业要想创新成功, 就要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如把研发机构或创新团队置于繁华的大都市, 那里离大学与科研院所近, 有利于接触到最新、最前沿的科技信息和产品。企业还应营造外向型、扁平化、强调持续学习和不断适应的创新文化。企业领导应扮演创新的倡导者和积极推动者的角色, 不能仅作为创新活动的守门人和把关者, 这样才能为创新活动配置足够的资源, 克服创新活动中的各种阻力。企业要善于寻找具有创新力的供应商, 制造出满足客户要求的有创意的产品, 将供应商和顾客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以对话的方式创造未来。

2. 充分利用利基 (Niche) 市场, 提高创新的成功率

利基市场由于其具有市场规模较小、技术变化速度不快、产品通用性强等特征容易导致国外跨国公司关注不够, 是被其忽视或放弃的细分市场。中国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晚, 研发力量薄弱导致技术对外依赖性强, 又由于其获取的资源有限, 国内资本市场的支持力度不足, 普遍规模实力小, 竞争力不强, 难以在全球市场和跨国公司一争高下, 利基市场正是他们大有作为的创新方向。国内的中小企业只要根据自身的实力, 选择一个合适的利基市场, 集中投入资源, 就能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统计显示, 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优势竞争地位的中国企业, 大多数都是在利基市场中经营发展壮大起来的, 如振华港机1992年成立时, 只有十几名员工, 不到100万美元的资本, 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港机制造小厂商。振华港机看准了全球集装箱起重机市场是一个规模不大 (市场规模大概在40亿美元左右) 的利基市场, 跨国公司不可能投入太多资源来深度开发, 只要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出现, 其就可能放弃市场。振华港机20年来始终专注于该市场, 投入全部资源, 先从外围开始创新, 再集中资源在核心产品上进行研发, 取得了惊人的成功, 其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70%以上的份额。由此可见, 利基市场的创新成功率高, 中国的中小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获得竞争优势, 选择适合自己的利基市场作为创新方向是现实可行的。

3. 根据创新能力的不同, 多种创新方式并举

根据企业创新的能力不同, 创新可分为古典式创新、硅谷式创新和规划式创新。古典式创新是指熊彼特在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的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开辟新的市场;控制原材料新的来源;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新的组合, 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家才能完成。企业家是创新的载体, 只有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才能整合企业的资源, 完成生产要素的新组合, 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带领企业走向成功。硅谷式创新是指具有某方面特殊才能的技术专家、学者担当企业家职能的一类创新。在这类创新中, 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与首席技术官的发明创造能力聚集在一个人身上, 具有很大的风险性, 但创新成功后会带来丰厚的回报。风险投资、资本市场和法律制度的支持, 可以显著提高创新的成功率。规划式创新的技术难度很高, 采用新技术的产品具有突破性的性能, 在市场中可以获得高额的利润。在此类创新中, 组织成为能力的载体, 组织能力是创新的关键。

4. 与时俱进, 积极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本质上是企业的一种发展模式。Hawkins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和它在市场中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之间的商务关系, 是一种构造成本与收入流的方式, 使得收入能够支撑自己发展, 从而使商业具有可持续性。Rappa指出, “商业模式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 是指做生意的方法, 是一个公司赖以生存的模式: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商业模式规定了企业在价值链中的位置, 并指导企业如何赚钱”。在行业竞争日益陷入技术同质化的今天, 商业模式创新逐渐取代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成为创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一种形式。现代市场经济本身处于一个不断进行“创造性破坏”的环境中, 每当“破坏性技术”出现时, 传统产业将变得步履维艰, 新兴产业凭借商业模式创新往往取得巨大成功。商业模式创新在于重新组合自身的资源优势, 整合社会专业性资源为客户提供服务, 内容包括技术、供应源、渠道、营销和组织结构等的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是企业家根据创意综合考虑内外部环境、资源与能力、机遇与挑战对各要素进行创造性配置的过程, 具体包括“感知”、“评估”、“决策”、“实施”和“惯例化”五个阶段。企业的创新团队要通过敏锐的直觉和对企业未来的愿景形成商业模式创新的原始出发点, 充分考虑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 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或出现了更为快速敏捷的竞争对手时, 企业应及时调整组织自身的结构和商业模式。“麦当劳”、“Google”、“百度”、“苏宁电器”等都是商业模式创新成功的典范。

摘要: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 创新事关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 政府的支持、便捷的网络为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创新模式, 可以显著提高创新的成功率,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硅谷式创新,规划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Richard Hawkins.The Phantom of the marketplace:searching for new E-commerce business models[J].Communications&Strategies, 2002 (46) .

[2]M.A.Rappa.The utility business model and the future of computing services[J].IBM Systems Journal, 2004 (01) .

[3]盛亚.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9.

[4]《中国创新型企业发展报告》编委会.2009, 中国创新型企业发展报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9.

试议企业经济管理创新路径论文 篇5

一、经济管理创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我国当代企业的发展形势较为严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我国普遍存在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有的企业内部组织较为松散、人员流动性大、企业发展滞后、观念较为落后以及管理落后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会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并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所以,最大程度上减少企业的经营成本,加大经营收益和管理效率,发展环境友好型以及资源节约型企业是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强烈愿望。因此,我国企业应及时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走环保、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随着经济时代的来临,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企业面临极大的挑战。当今社会对于网络化、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必须要从管理手段方面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从本质上改变经营管理模式,从而保证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以及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使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因此对于其竞争理念和竞争方法都提出更高要求,使企业和政府、社会以及其他有关的行业联系更加密切。

二、实行经济管理创新所包含的要素

(一)对技术的创新只有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够使企业拥有发展前进的动力,在技术创新中不断有新的创造和发明,所以,这些新技术、新发明的研究过程以及实际应用过程都属于经济管理的内容,其中还包括把这些技术成果转化成实际生产力的整个过程以及把这些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到市场当中。

(二)对制度的创新所谓制度创新指的是引入新的管理制度,小的如企业的运行机制和组织形态,大的如国家的经济体制,制度创新从本质上看也可以归结成管理问题。我们知道,我国的改革活动已发展到产权革命阶段,把有关产权的新制度安排引进企业经济中,突破原有的固守所有权在时间和理论上的局限,了解产权是权力,是从出资者的所有权所演变出来的各种行为权利的集合;泛指人们排他性地拥有的所有使他人或者自己都能够受到利益的权利,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生产资源;另外,产权是可以进行分割的,各种权利也可相互分离,并且,也可以将同一财产所具有的产权划分成若干份。只有这样,产权交易和流动才能够真正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经济走上繁荣发展道路。

(三)对管理的创新管理创新的宗旨是通过改变人员行为以提高经济效益。管理人员在以人为本的创新方式中应该先着重改变人员态度,将人员行为加以纠正,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以组织自身为中心的创新方式中,最重要的是让管理人员去改变技术和奖励方法、改善工作环境、增强沟通、修正组织机构等,从而改变人员行为。

(四)对组织的创新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都应该进行创新。在从前的管理理论当中普遍把企业看作是生产函数,视组织创新为技术创新。事实上,这只是说明技术创新对组织活动所作的要求,并不是组织创新自身。我们可以通过组织本身来看组织创新,它是指组织交易的手段、程序或者方式的变化。大致上,我们可将这些变化归结为两种:一是从根本上改变规则结构的彻底创新;二是不改变其原有规则结构性质的前提下进行的组织度量式创新。

三、进行经济管理创新的方式

(一)加强内部对经济管理的监控力度财务管理制度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主要部分来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应该构建一个把预算作为管理中心的财务管理模式,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发展内部生产的整个过程进行控制、计划、组织、激励,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的控制能力和约束能力,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实现财务预算,提高财务管理能力,扩大财务管理的工作领域,进而促进全员和全方位财务管理局面的形成以及发展。

(二)从理念上进行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管理氛围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管理环境,不断完善其创新机制,从而促进企业更好的进行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企业进行理念创新时,要明确战略创新以及危机管理两大概念的含义。战略创新首先是指一个企业制定和实施一个战略计划时必须要有先进性和全局观。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企业要对竞争方式和运作方式进行不断创新,如此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形良好的成核心竞争力,同时保持和扩大竞争优势,让企业自身处于竞争中的有利位置。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危机管理是必须要上好的一课,危机管理是贯穿企业整个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在不同阶段的经济管理中,其危机管理所占的比重不尽相同。事实上,对于能够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的企业来说,危机管理以及风险管理已成为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加强制度创新,健全经济管理制度企业制度创新是企业经济管理的前提,能够为企业创新提供动力。对企业经济管理进行创新是为企业解决怎样合理利用资源以及将资源进行组合,也可认为是给企业建立起市场内部的一个组织框架,从而形成高效运作机制、行为激励以及产品开发活力的完整体系。我国对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创新所实施的有效策略是:第一点,建立起企业内部的员工参与和监督的经济管理决策机制,相对于制度权威性的经济管理制度而言,必须通过制度创新以实现管理柔性化以及人性化的`特点;第二点,对于某些过于重视制度的陷阱去忽略企业的适用性的经济管理制度而言,必须通过制度创新以适应企业环境的变化,从而提高企业经济管理能力。

四、进行经济管理创新的意义和影响

(一)对金融市场变化产生的影响对于当下的金融市场来说,金融工具正在不断进行创新,这为扩大金融服务范围作了良好的铺垫,同时也导致很多风险的产生,如汇率风险、利率风险等等。因此,一个企业如何才能够更好地规避风险已成为现阶段国内外各企业进行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自从中国加入WTO,我国国内的企业有了新的投资方面的机遇,从而促使我国的金融机构把制度不断进行规范,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也进一步增大了投资风险,所以,企业必须在进行经济规划时提高企业的投资合理性、科学性和及时性。

(二)对经济结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很多国际企业和我国国内企业的贸易合作越来越契合,我们国家的产品可以享受较多的最惠国待遇,从而促成很多跨地区经营活动的增加。这就需要我国企业不断调整经济管理战略,加大对资本性项目的进一步开发,调整一部分人员较密集的部门,从而促进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最优化。

五、结语

新形势下企业女工工作的创新路径 篇6

关键词:新形势;女工;创新

中图分类号: D4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7-14-2

0 引言

经济新常态下,煤炭企业面临结构转型升级的重任,煤炭企业转型升级必须要强调职工工作创新机制,通过创新带动企业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企业女工是煤炭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煤炭企业属于特殊行业,因此切实保障女工的利益是发挥女工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 企业女工工作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时期,加强煤炭企业女工工作对促进煤炭行业结构转型、实现节能、高效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具体表现在:

1.1 加强女工工作是提高女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举措

女工是煤炭企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完善,女工在企业中的数量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力量,但是由于女工基于生理条件、生活压力等因素导致其不可能与男性职工一样具有较高的抗压工作能力,因此需要煤炭企业创新女工工作机制,通过人性化的服务模式,激发女工工作积极性。例如我企业通过定期开展帮扶活动,及时帮助困难女性职工解决其生活问题、家庭问题,为其提供了坚定地后盾,大大激发了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财富和精神财富。

1.2 加强女工工作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手段

良好的企业文化对推动煤炭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女工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女工工作可以在煤炭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从而推动煤炭企业文化的良性发展。例如煤炭企业定期开展的女职工安全讲座,通过对煤矿协管安全员的安全培训活动,提高了女性职工的安全意识,并且通过女性职工的示范带动,在全矿区形成了一种安全生产的文化氛围,让女职工家属携手队组职工筑牢煤矿生产的第二道安全防线。

1.3 加强女工工作是创新工会工作模式的途径

工会将企业管理者与职工联系的桥梁,随着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女工参与企业公平竞争的机会在不断加大,但是与此同时女工也在遭受各种冲击和压力,影响女工合法权益的实现,因此加强女工工作对促进工会工作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工会通过寻求女工权益保护与企业发展的契合点,不断拓展工会女工的工作功能,从而为女工工作提供新的平台。

2 新形势下煤炭女工工作存在的问题

经济新常态下,煤炭企业面临的形势越来越复杂,企业女工工作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其具体体现在:

2.1 煤炭企业工会女工组织发展不规范

煤炭企业工会女工组织不规范主要体现在:

一是企业管理者对女工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由于女工工作属于工会工作的一部分,但是有些管理者认为女工工会的存在就是为女工争取各种福利,这样会降低企业的正常盈利,因此部分管理对女工工会组织的建立会存在抵触情绪;二是女工组织发展不平衡。女工组织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有些企业的女工组织在不同的煤矿企业中具有不同的发展效果。另外女工组织的规范化程度也不高,很多企业的女工组织没有明确的规则制度等,导致工作处于无序状态下。

2.2 女工干部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加强女工工作创新的前提条件就是保证女工管理干部队伍素质,然而根据企业女工干部队伍的现状,发现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缺少专职干部队伍。目前企业从事女工管理工作的人员比较少,尤其是缺少专职干部队伍。专职干部是保障女工工作的重要基础,但是很多企业基于利益等方面的考虑,没有足够的专职人员,很多从事女工政工工作的人员多是企业的工会工作人员或者企业其它岗位职工担任,兼职人数比较多,这样一来就会影响女工工作的效果。二是女工干部的薪酬待遇不高,导致其流动性比较大。由于从事专职女工干部的薪酬待遇相对比较低,因此许多从事女工干部迫于生活等压力而选择调岗或者离职。三是缺乏完善的长效培训机制。女工干部队伍素质的提升必须要依靠完善的培训机制,但是企业对女工干部的培训则具有短期性、功利性特点,导致女工干部素质得不到有效提升。

2.3 女工组织的职能优势越来越低

随着煤炭企业改制和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企业为了吸引高端人才,企业加大了对高端管理人才以及技术人才的薪酬待遇,这样一来就会进一步拉大企业不同职工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女工一般处于企业生产的第一线,基于生活、工作的双重压力,导致企业女工一旦出现权益被侵犯时,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一是企业女工参与企业维权的意愿不高。由于女工工会处于企业领导下,因此往往受制于企业管理领导的因素,导致其在帮扶女工维权时存在“力不足”的现象。二是女工解决问题的手段单一。实际中女工维护弱势群体的形式主要是帮助、协调以及参与的方式,导致维权不全面。

3 新形势下煤炭企业女工工作创新的路径分析

针对新形势下煤炭女工工作所存在的问题,我们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建立具有创新性的女工工作创新对策:

3.1 创新企业女工组织发展模式

煤炭企业要清晰的认识到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通过创新女工组织发展模式,提高女工工作的创新:一是要强化组织的运行机制建设。一方面煤炭企业要进一步完善女工工作制度标准,构建以煤炭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标准制度,以此强化对女工干部工作标准的约束与指导。二是提高企业管理者对女工工作的重视程度。把企业女工工作纳入到正常生产经营工作和工会日常工作的同等位置予以考虑,与正常业务工作一同研究、一同部署、一同推进,确保女工工作在以往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改进提高。同时,要采取奖励激励机制,例如企业通过“三八”国际妇女节开展保障大会,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女工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3.2 提高女工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

提高女工干部队伍素质是实现女工工作创新的重要保证:首先煤炭企业要建立长效女职工队伍的培训机制。针对煤炭企业女工干部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煤炭企业一方面要开展定期培训机制,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从而为女工工作提供人才支撑。另一方面企业也要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开展教育培训。例如我企业通过举办“智慧女性·书香家庭”读书分享会,以此提升女工的文化素质,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其次提高女工干部的薪酬待遇,为女工干部提供晋升平台。企业要为女工干部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提高她们的薪酬待遇。

3.3 积极组织评优争先活动,解决女职工的后顾之忧

一是举办评优争先活动,争做学习型女工,宣扬自信、自强精神,帮助女工树立牢固的自主意识以及创新意识,秉持终身学习理念。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切实增强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应为女工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和良好的工作氛围,依据女工的实际需求,开展精彩多样的活动;二是及时解决女工的各种社会生活问题,企业应秉持以职工需求中心的管理理念,及时解决职工蘧临的各种问题。对于处在妊娠期、哺乳期间的女工,在给予他们正常福利待遇的同时,还应加强精神呵护,关心女工身体。定期组织身体检查,为缓解女工的精神压力,可以组织歌舞比赛、乒乓球等文体活动,对于大龄未婚女工,应主动为他们搭桥牵线,开展联谊活动,拓展他们的交友圈,进而解决婚恋问题。因女工自身的特殊性,只有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使其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工作中。

综上所述,企业女工工作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新挑战。企业要增强工会组织的凝聚力,调动起女工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企业又快又好发展。尽管我国企业在企业女工工作创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企业女工工作管理与服务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影响着企业女工工作质量,影响着企业经济效益。为此深入研究当前企业女工工作存在问题,创新企业女工工作策略,是今后企业在女工工作方面的重要方向以及目标。

参 考 文 献

[1] 徐强.新形势下加强企业女工工作的几点建议[J].大科技,2014(22).

[2] 刘晓娟.国有企业工会女工工作创新探讨[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3(11).

[3] 廖红艳.当前企业女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J].

企业促进“微创新”的路径 篇7

“微创新” 这一概念是360 总裁周鸿祎在2010 年梦想者——网络草根创业与就业论坛上提出来的。他指出了互联网上微创新的两个关键点: 一是从小处着眼,贴近用户需求心理;二是快速出击,不断试错。孙仁祥认为“微创新”的实质在于对用户体验的关注和改进,通过对产品简单的改进打动用户的心,以聚焦精神去做产品的创新。王丽娜等认为“微创新”是从微小的角落进行设计和植入, 即从冷门开始,将视角集中到那些被人遗忘或忽视的领域中, 从而影响和改变市场格局的创新。虽然微创新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但大多数观点基本一致,微创新是以消费者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就是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发现一些简单的现象,通过对产品或服务进行一些改进以打动用户的心,生产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或服务。 它的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1.渐进性。 微创新强调寻求 “单点突破”,灵活的采用“小步快跑”的策略,力图在某个方面打动用户, 在不断试错中对产品、流程、服务、管理等进行稳步改进。 2.以消费者为导向。 微创新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强调用户体验至上,鼓励用户和生产者的互动,甚至是用户直接进行创新,以更加贴近用户需求。 3.草根性。 微创新是自下而上、全员参与、产业链协同的行为,特别是普通员工,他们最贴近客户,最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探索, 更容易形成微创新的理念和良好的创新氛围。 4.连续性。 消费者的需求具有连续性, 当一种需求被满足之后,新的需求会接连不断的出现,微创新就是要跟踪客户需求, 在产品或服务上不断地更新以满足消费者不同阶段的需求。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企业必须要不断的更新观念进行有效地创新。“微创新”作为一种新的创新方法,正以其灵活多变且更贴近用户需求而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虽然微创新没有现成的规律可循,但是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企业微创新经验,总结企业微创新的一般规律,从而为企业结合自身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特点,寻找适合企业自身的微创新路径提供参考。

二、强化促进“微创新”的基础

为了提高微创新的效率和水平,必须要从培养微创新的思考理念、培育和激发企业家精神、 善于利用外在有利因素、着力克服内在不利因素等方面来强化促进微创新的基础。

(一)培养 “微创新”思考理念

为了提高微创新的效率和水平,必须要重视培养微创新思考理念。微创新的思考理念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以客户为中心。企业的微创新就是永远要把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秉承为用户解决问题的思路,去聆听用户,甚至把自己当做典型消费者,对用户新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 在不断的体验中找到自己产品的不足,不断改进,不断试错,这样就使企业能获得较全面的数据,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为用户创造价值,迅速的占领市场。 二是“框架之内”思考。 最具有新意的想法往往就在眼前, 在已拥有的产品、服务中,在已熟悉的环境中。 企业一定要结合自己内部的能力和资源情况进行微创新,突破惯性思维,换个视角思考问题,也就是要设身处地站在消费者角度去思考和逐步改进产品,有的甚至只能算是从复杂应用中或增或减或移植并转换部分功能的简单应用,但它们却有“以小博大、以弱胜强”的大智慧,而企业也不致伤筋动骨。 三是避“热”趋“冷”。 企业在进行微创新时,要积极开发空白市场,寻找 “冷门”,避开“热点”。不要与强者在“热点”进行硬碰硬的直接竞争,要选择被其忽略或者不愿做的业务范围,发现新需求,开辟新市场,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 或者利用消费者期望与现实的差距,找到对手的弱点,开发独特性能或专门化的产品满足顾客需要。 四是持续性原则。 消费者的需求是具有周期性和连续性的, 因此,企业需要持续性的进行微创新。培养员工的微创新思维, 建立持续的微创新文化,要使员工认识到微创新的成效不能看其短期成功,它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各种影响因素的不断变化而发展变化,企业应该连续性的进行微创新以满足客户的需求,赢得客户的关注。

(二)培育和激发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在企业的微创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企业家精神是诱发微创新的构思和行动的一个必要条件。企业家精神是一种综合素质,最根本的特征是创新和承担风险。 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加速,企业家不仅要面临着员工管理多元化,还要应对更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因此,企业家的组织创新能力和谋划决策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要想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就要培育和激发企业家精神。大浪淘沙,适者生存。 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企业家锻炼意志,更新观念,丰富经验提供了平台, 同时也迫使他们主动出击,紧跟市场,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以赢得更大的市场,更多的顾客,获取更多的利润。 培育和激发企业家精神,提高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可有效促进企业对现有资源进行深度的挖掘和整合利用,奠定企业微创新的坚实基础,从而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善于利用外在有利因素

任何一个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都需要与外在环境有机融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利用外在有利因素。外在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国家政策环境,近些年国家对创新的高度重视为企业推进微创新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企业要抓住机会争取政府的有力支持。 如2012 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2015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2015 年6 月国务院出台 《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 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企业创新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环境。 因此,企业要充分依靠政府的支持,利用有利的政策因素推动微创新。 同时,企业还要利用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利用创新网络为推进微创新奠定基础。现在是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 企业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获取各种资源的效率,加强与各行业主体的联系, 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经济网络。在这个网络中, 企业之间要强化合作意识,通过专业化分工、共同营销等形式达成有效的创新合作。

三、加强“微创新”的分类实施

对于企业来说,微创新是一种创新的方式,更是一种生存的策略,企业需要结合产品和服务、商业模式、管理机制等层面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强化微创新的实施。

(一)强化客户定位,促进产品和服务“微创新”

强化客户定位,促进产品和服务微创新,要重视三方面:第一,要从产品导向升级到客户导向, 以积极的态度接近客户、理解客户的生活方式,组织参与客户生活的日常性活动,在参与中获取客户的更多信息,并把这些客户需求的信息通过产品表现出来,这也是微创新“用户至上”的理念,强调对用户体验的关注和改进,通过对产品的微小持续的改变打动用户的心。第二,要洞察和顺应社会文化趋势。 现代社会人们喜欢表现个性,渴望使用能代表他们品味的产品,对那些与他们的想法有关的产品常常表现出强烈兴趣。 因此,保持与客户的长期个性化沟通,迎合甚至适度超前引领社会变化的趋势,创造差异化和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不断的为消费者提供微创新的体验,拉近顾客与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距离, 实现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第三,从“冷门”入手寻求突破。 周鸿祎曾说,改变市场格局的产品微创新,一定是从冷门开始, 从大公司不注意的角落开始。 因此,企业首先要明确自身能力和资源状况,确保自己掌握的资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其次就是要密切的关注市场,勇于实践,主动出击,把自己当作典型顾客,观察市场上被大公司所忽略的细微之处,获取准确而细致的用户需求,及时、有效的为潜在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或服务,形成其独立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 二) 利用外包众包, 拓展商业模式“微创新”

业务外包,就是借助专业化力量提高生产效率。企业微创新的成功者就是把精力集中在使他们能够真正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知识和技能上,集中在经过仔细挑选的少数核心本领上,通过业务外包将一些重要的但非核心的业务交给公司外面的专家去做,自己能集中精力将企业的整个运作提高到越来越高的水准。这种把多家企业最优秀的人才集中起来为我所用的概念正是业务外包的核心。它依靠的不是领先的技术,而是一种观念、一种商业模式。而众包则是由消费者参与新产品开发和设计的创新, 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这些用户往往是产品的领先使用者或领先用户,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或相关知识,能积极的参与新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由于人们更注重个性化的发展,对于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化、多样化的客户需求也为众包的产生提供了市场条件。企业利用众包不仅能充分调动广大用户的积极性,同时还能集思广益,使外部的人力资源为企业所用,为企业节约大量的资金,更能构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 三) 建立有效组织, 推进管理机制“微创新”

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微创新在企业中的成长, 企业管理必须进行相应的优化和调整, 以实现对企业内各种资源的合理利用,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如今的竞争环境,使企业管理层关注的焦点又集中到了顾客身上。为了更好的掌握消费者的需求并及时的对这些需求变化做出反应, 企业需要建立 “有机性——适应型”组织,这是一种临时性的组织,它有很强的灵活性,使企业在市场需求中迅速调整、果断决策、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同时,由于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 企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必定由企业员工共同面对、共同承担。 因此, 丰富的人才资源是企业获得市场主导权的关键要素。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博弈中取得胜利的关键, 也是管理微创新发展的核心所在, 企业领导应该在理解和接受员工的根本需求的基础上,完善激励机制,营造一个员工想要的和谐的工作氛围,提升员工的职业满意度和职业成就感,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四、重视“微创新”的稳定发展

微创新取得明显的成效之后,企业不仅要维持和发展微创新成果,在不断的微创新积累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还必须要培育独特的企业微创新文化。

(一)促进持续的 “微创新”循环

微创新最成功之处就是时刻从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把实现客户的满意度作为企业进行创新时最崇高的目标。对于已经形成的微创新成果,一方面,企业要时刻关注客户体验,并及时的收集客户体验的信息,充分了解顾客对产品、成本、便利和沟通的需求,并针对客户的新需求进行产品内容或者模式上的改变,从而创造顾客满意。 另一方面,运用价值评估方法对产品开发和对原有策略运用适当与否进行再次评估,对于评估结果是有价值的产品,还要根据客户反馈的信息对其进行细微之处的进一步完善,使这些产品或者策略在运用上精益求精。对于评估结果是没有价值的产品,要果断的放弃。 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中,在满足客户体验的基础上对客户满意度进行反馈,企业会得到新一轮的客户需求, 以此形成一个循环系统。而无数次的微创新积累也为企业的颠覆式创新做准备。

(二)培育独特的企业 “微创新”文化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独特的微创新文化,对于提升产品竞争力,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有着重要作用。而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通过员工展示和表现出来的,健康向上、同心同德的员工形象也必将是企业健康有序、生生不息。因此,首先在企业内部要形成微创新思维的氛围,从细节入手,通过变换视角,轻破微调,逐渐改变事物发展进程。 其次,推行全员创新的观念。微创新是以企业全体人员为主体的全员性创新,因此,企业家要尊重员工、依靠员工、激励员工,让员工以主人翁的态度投身到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中。 再次,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观念。在生产过程中, 企业要为员工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使他们在思想上能变的积极而活跃,敢于设想,大胆尝试,不能仅仅满足生产出合格产品, 而应想客户所能想到的,也要想客户所不能想到的,引导客户时刻关注自己的产品, 使所有产品达到最佳效果,让用户无可挑剔,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培养产品忠实的客户群。

五、结语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多变、快变的竞争环境使企业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 企业要想健康成长,持续发展,仅仅依靠那些高成本颠覆式的、耗时长久的大规模创新活动,已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以及日益激烈的竞争。 因此,企业必须重视并利用“微创新”这一创新方法。 本文分析的企业微创新路径,可以为企业决策提供一些借鉴参考,但本文无意暗示或说明某种微创新路径更为有效。 任何一种微创新都需要与具体的环境,与创新者的个人特质联系起来。 只有实现了有效的联系,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 希望微创新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变化,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精彩、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周鸿.欢迎来到微创新时代[J].中外管理,2010(11).

[2]孔仁祥.论微创新助推中小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J].学术交流,2013(07).

[3]王丽娜,李彬彬.基于用户体验的产品“微创新”设计评价研究[J].价值工程,2012(02).

[4]赵付春.企业微创新特性和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2(10).

[5]德鲁·博迪,雅各布·戈登堡.微创新——5种微小改变创造伟大产品[M].中信出版社,2014(06).

[6]赵文明,黄成儒.百年管理思想精要[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3.

[7]张伯肙.微创新的10个源头主线[J].销售与市场,2013(04).

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路径探析 篇8

一、企业经济管理概述

企业经济管理指的是企业管理者为了实现预设的经营目标, 对企业的各类经济活动及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设计、规划、组织以及协调的过程。 企业管理者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经济管理规划蓝图及计划,定期评审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从而判断企业经济管理是否达到既定的管理效果,能否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企业经济管理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属于独立性和综合性的管理模式;经济管理行为涉及到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经营状况集中体现在财务信息上,参与经营活动的各项指标与财务指标呈正比关系。 企业经济管理内容包括生产经营、人力资源和内部审核等多方面的内容,涵盖内容较为广泛,但是毋庸置疑,企业经济管理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获取经济效益、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伴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管理已经引起了大多数企业的重视, 各企业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普遍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实施本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作为市场竞争的重要主体之一, 如何进行经济管理创新,减少经济损失、促进经营效益的提升则成为所有企业接下来共同努力的方向之一。

二、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现实意义

(一)弥补企业经济管理漏洞

目前, 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还尚未转变过来,经济管理模式离现代企业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一些企业对于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疏于在经济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加上经济管理缺失实际内容、管理措施落实不当,导致企业经济管理漏洞百出,无法为企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除此之外,企业在制定经济管理计划时, 如果没有参照企业的实际情况,也会使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略显不足,最终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漏洞,可以说,经济管理创新是对与企业经济管理相关的一切活动的再创造,是对企业经济管理行为的补充和完善。

(二)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经济管理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比如企业采购、产品生产、终端销售等,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时,需要对经营生产的每个环节了若指掌, 才能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实现对各个环节的经济管理。 企业进行经济管理创新能够增强企业的sk持续发展能力,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企业资金的合理使用,降低经营成本和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维持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秩序,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转;充分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等。

(三)适应时代发展变化

现代经济呈现出一种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实力,然而,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品牌效应、规模、管理水平目前都还尚未达到获得较高市场竞争能力的要求。 目前,我国的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以传统管理模式居多,已经难以满足时代对企业提出的新要求,如果企业不进行经济管理创新,必要被社会所淘汰。 同时,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在管理手段上将更倾向于信息化管理手段,主要是在经营决策、生产经营、企业管理和信息传递、反馈等方面的应用,信息技术的使用为降低企业经济管理成本和提高经济管理效率提供了一个契机,也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因此,进行经济管理创新就成为企业获得市场竞争力、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必经之路。

三、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具体路径

(一)增强经济管理创新的意识与服务理念

意识是促使人或一个集体进行改造世界的内在动力,企业只有充分认识到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才能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强化为客户服务的理念。 企业可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发展策略,提升经济管理水平。 企业经济管理者需具备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发展眼光,增强企业内所有员工的创新意识,为经济管理创新营造一种良好氛围。 营销环境在市场经济的变化下不断发生着变动,以客户需求为主的现代市场环境逐渐形成,生产经营的产品是否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成为维系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力。 在这种形势,企业需强化为客户服务的意识,响应客户需求,提升产品服务的质量,以优质服务赢得客户与市场,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采取硬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企业应采取硬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培训制度与绩效考核制度充分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减少企业人员流失,提高经济管理的效率。 企业要建立一套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结合员工的性格特点及时调整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做到尊重员工的个性发展与价值创造,营造一种自由、和谐的工作氛围。加强对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利用柔性管理方式使员工自愿参与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并投身到为企业建设活动当中,为企业经济管理提供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三)建立健全经济管理制度

一套行之有效的经济管理制度是确保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顺利进行的保障,对于企业日常的经济管理和运作影响重大,因此,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经济管理制度,为经济管理创新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一方面,企业要全面掌握市场需求和市场环境,创新管理制度、决策机制、激励机制与绩效考核制度,鼓励员工积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员工创造一个公平的成长环境,并提高执行力度,确保经济管理制度落实到位,提高企业经济管理的运作效率。 另一方面,企业要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形成各部门、员工与部门之间相互监督的局面,为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创新提供一个舆论环境。

(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经济管理创新

信息技术以其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手段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占据绝对优势,企业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经济管理创新,为经济管理注入生机与活力。 企业着眼于国际上信息技术的研究发展, 加快信息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步伐,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分析、业绩考核、办公自动化等经济管理方面,促进经济管理工作朝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同时,企业要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获得市场的主动权,通过当前市场的变化及时、迅速、合理调整经济管理内容,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束语

论中小型企业管理创新的实现路径 篇9

1.1 我国中小型企业面临的危机

近几年的倒闭潮使员工人心惶惶, 关于老板跑路, 企业资不抵债而倒闭的新闻随处可见。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 关于我国中小型企业的话题一直没有离开过“倒闭”二字, 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寿命问题一直是业界的热门话题。笔者将导致中小型企业面临危机的根源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其中管理创新是主要根源。

1.1.1 外部环境

(1) 竞争激烈。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市场经济高度发展, 而高度发展必然带来高度竞争。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之下, 中小型企业处于弱势地位, 在规模, 产品, 品牌等方面都不及大型企业, 随时处于被击败的边缘。

(2) 融资难。

一方面, 我国目前的国有大型银行偏好于放贷给大型企业, 这使中小企业很难在银行获得贷款。另一方面, 银行放贷之后对中小企业要求十分苛刻, 一旦发现企业存在问题, 如产品销路不好或者经营不善等问题, 银行则会立即收贷, 这让中小企业非常无奈。再加上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缺乏信任, 只要有一家银行收贷, 其他银行包括民间债主也会一起收贷, 高利贷无法偿还, 资金链断裂, 企业只能宣告破产。

1.1.2 内部环境

(1) 规模小, 抗风险能力低。

我国中小型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 大多以私营企业为主, 企业结构不完善, 组织过于简单化。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 如当人民币升值、成本上升等问题出现时, 中小型企业则处于被动的地位, 利润的下降将会使企业难以运作。

(2) 企业缺乏长远战略。

我国中小型企业普遍缺乏科学长远的战略, 企业一味地追逐短期利益, 缺乏长远规划。企业在产品定位上目光较为短浅, 在更新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技术、引进高科技方面较为被动。企业没有规范性的战略目标, 就失去了方向, 也很难聚集员工们的力量。

(3) 企业缺乏科学管理。

我国许多中小型企业的管理模式是粗放式的, 管理结构是紊乱的, 缺乏科学性更没有前瞻性。管理是企业中必不可少的活动, 它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流程, 掌握着企业的经济命脉, 我国中小型企业缺乏科学管理, 这将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及发展生存。

根据大量实证研究表明, 导致中小型企业破产的原因中, 管理不当占到70%-90%的比重。而人们一向重视的资金不足, 经济萧条及其他原因仅占10%-30%, 由此可见, 管理决定着企业的生存, 我国中小型企业要想在市场升级换代中继续生存下去, 就必须对自身进行创新变革。

1.2 我国中小型企业管理类型

1.2.1 家族式管理

这类管理模式是我国中小型企业中最常见的, 企业员工大多是核心领导人物的亲戚, 核心领导人物通过亲情来对员工进行指挥, 过多的个人情感因素增加了管理的随意性, 同时也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和扩大。麦肯锡的调查数据显示, 只有不到15%的中国家族式企业在第三代之后还能生存下去, 原因便是企业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与管理机制。

1.2.2 脱离基层的管理

这类企业有组织结构, 有明确分工, 有正规的员工守则, 但却没有员工将管理制度付诸于行动, 原因在于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完全没有基层员工参与规划, 也没有听取员工们的真实想法, 导致最终得出的管理制度是死板的, 是不实用的。

1.2.3 不切实际的管理

当中小型企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时, 管理者迫切的想快速发展成大型企业, 于是便一味的模仿大型企业的管理模式。这种“东施效颦”的行为不仅摒弃了自己传统的管理模式, 而且会让企业对新的管理模式出现无法适应的状态, 最终难以发挥作用。显然, 照搬别人的管理模式的方法是完全不可取的。

2 管理创新的内涵与实质

结合前人的研究, 笔者认为, 管理不仅仅是指人力资源管理, 更多的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人, 管理的核心是协调, 管理的目的在于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企业进行管理创新, 首先, 管理者需要摒弃旧的管理思维和方法, 通过借鉴和学习创造出适合企业本身的新的思维方法, 进行资源重新整合, 进一步提高企业的产值, 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和持续发展。这一定义一方面强调了管理创新的功能, 指出管理创新着眼于资源的整合, 另一方面提出了管理创新的目的, 即为给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后, 企业的效益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 中小型企业管理创新的制约因素分析

3.1 企业制度紊乱

我国中小型企业在研究、生产、组织等各环节之间出现了协调性差、管理薄弱、随意性大、产权模糊的问题, 其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而有序完整的企业制度是一个企业成功的首要条件, 这对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3.2 企业观念陈旧

3.2.1 管理者观念

管理者在企业的管理、生产及经营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管理者的观念大多较陈旧, 他们一方面不甘于企业在经济发展中淘汰, 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花精力花金钱投入管理创新改变企业的现状, 最终企业将会败落在管理者这种纠结和死板的观念中。

3.2.2 产品观念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 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 新产品层出不穷。我国中小型企业在产品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地位, 通常都是在等待大型企业做出行动之后, 再进行模仿, 推出新产品。显然, 发布相似的产品在市场中, 中小型企业必将会输给大型企业。

3.2.3 人力资源观念

我国中小型企业管理者对人力资源观念是落后的, 大多数管理者认为没有必要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 有的管理者则认为对企业员工进行了培训之后, 员工会被其他企业挖走或者会要求更高的薪资报酬, 从而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

3.3 企业缺乏战略

战略是指一系列或整套的决策或行动方式, 它既是预先性的, 又是反应性的。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环境里, 企业需要建立战略, 主动预测未来, 而不是被动的对变化做出反应。我国中小型企业的规模不大, 企业对环境的应变能力比大型企业更敏捷, 反应能力更快, 适应能力更强, 此时中小型企业应利用自身优势, 建立战略以主动的预测未来。

3.4 企业文化呆板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人文力量, 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不竭的力量源泉。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发展的灵魂支柱, 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不单单只是指企业标志、企业口号, 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精神。只有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 才能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形成一致的行为规范, 从而产生良好的制度。我国中小型企业就是缺少这样的企业文化, 所以难以聚合员工的力量进行管理创新。

4 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我国各类中小企业大致有三种管理模式, 企业进行改革和创新的侧重点是不同的。笔者为我国中小型企业现有的管理模式搭配了不同的创新方法。

4.1 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创新方法

4.1.1 以制度创新为首要任务

这类企业最大的管理问题是企业组织结构紊乱, 企业进行管理创新, 必须规范化企业的职位级别, 将亲情的影响降到最低, 使企业组织结构由传统的一人独裁亲情指挥分散管理模式转向扁平式分散合作、产权明晰的管理模式, 提升管理效率。

4.1.2 以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为最终目的

这类企业会无形中将员工分为内部员工与外来员工, 这种区别对待使外来员工对企业产生抵触情绪, 最终离开企业。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企业规模的扩大, 令企业流失了优秀的外来人才。所以企业应该建立一种新的企业文化, 减少区别对待的现象, 形成一种公平公正的企业文化, 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

4.2 脱离基层的管理模式的创新方法

4.2.1 以管理者观念创新为首要任务

“管理”这个工作看起来轻松, 但实际上却贯通了企业的各种生产活动。进行管理着观念创新, 首先, 管理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 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来管理企业。其次, 管理者还需要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 提高应其对新环境和新问题的能力。

4.2.2 以进行人力资源观念创新为重点

企业通过培训员工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让每位员工接受教育, 提高员工自身素质, 加深对企业的认知, 深化与企业的感情, 促进个人奋斗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相结合, 以更好的胜任本职工作, 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人力资源的效能。

4.3 不切实际管理模式的创新方法

首先, 我国中小型企业应该建立起明确的战略, 佳能成功的奥秘就在于建立明确的战略。佳能公司一开始就明确了“击败施乐”的战略。他们依靠施乐的技术生产产品, 获取市场营销经验, 进入施乐力所不及的日本和欧洲市场, 最终成为施乐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最终这个只有施乐1/10规模的佳能, 取代了施乐称霸10年的地位, 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复印机制造商。佳能的经历证明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往往是中小型企业变为大型企业的一个桥梁。

其次, 企业应根据经济背景的变化而对战略进行不断的创新, 发掘对手没有涉及的领域, 加入创新元素, 与竞争对手相区别, 同时保证企业的各项生产活动与员工能以最大限度的适应新战略。

5 总结

我国中小企业面临倒闭危机的根源是管理创新不足。企业在全球经济背景下要生存、要发展, 就必须找准制约企业自身创新的因素, 找到实现管理创新的路径, 建立全面的管理创新体系, 才能为中小型企业的持续发展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 中国经济的腾飞才有希望, 中国的明天才更美好。

参考文献

[1]周琼婕.企业管理创新的探究[J].中国投资, 2013, (S1) :211.

[2]曾培能.对企业管理创新的探讨[J].时代金融, 2011, (21) :45-46.

[3]贾建平.加强中国中小型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条件[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12) :12-13.

新环境下企业审计的创新路径分析 篇10

一、现阶段企业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 复杂的利益关系

审计工作要求公平公正, 客观独立。但是从目前来看, 受利益关系的趋势, 在审计单位与被审计企业至今, 存在着一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一般都是由企业自主聘请专业会计师, 进行企业的审计工作, 一旦出现问题, 企业就会解雇会计师。在这样的情况下, 会计师从自身利益出发, 往往会抛弃自身的行事原则, 去迎合企业需求, 从而使得审计工作变成了一种表面的形式。

(二) 落后的审计手段

在现代企业审计中, 关注的是企业自身的治理以及对于风险的有效控制。当前许多企业的审计工作仍然沿用传统落后的审计手段和审计观念, 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的阶段, 虽然在形式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 但是基本上都没有关注企业的经营风险。不仅如此, 许多审计采用的方法仍然是传统的手工查账, 效率低下, 准确率差, 影响了企业审计作用的有效发挥[1]。

(三) 匮乏的法制意识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背景下, 相关部门必须引导会计师树立相应的法制意识, 充分发挥法律的监督作用, 强化对于审计工作的监管。对于出现问题的企业以及会计师事务所, 应该做好相应的惩处, 以儆效尤。但是现阶段, 受资源条件的限制, 监管部门往往只能够采用抽查的方式, 对部分审计机构进行监管, 而且多是依照审计行业的自我规范, 实现行业内的相互监督, 这就给审计单位和企业提供了可乘之机, 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和漏洞。

二、新环境下企业审计的创新路径

面对上述问题, 如何才能够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 提升其有效性呢?具体来讲, 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 探寻审计工作的创新路径, 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 进而推动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一) 完善监控体系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 可以将审计人与委托人在审计中的关系看作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委托代理关系, 在两者之间,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存在着风险不对称的问题, 这也就使得代理人往往在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冒险去承担相应的道德和法律风险, 做出截然相反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 强化对于审计行业的法律监督, 实现同行业的相互监管以及审计部门的交叉审计就显得尤其重要。同时, 应该构建相对完善健全的机制, 避免事务所与企业的相互联合, 强化社会舆论监督, 提升审计机构自身的公信力, 对审计监控体系进行完善, 确保企业审计工作的规范展开[2]。

(二) 健全法律法规

依靠法律的强制力与约束力, 可以进一步强化审计行业的机制建设, 确保审计工作的有序展开。因此, 应该加强相关法律的建设, 适当地借鉴一些国外的相关法律法规, 构建具备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 逐步实现审计工作制度的规范化、行事的透明化以及监督的法制化, 对审计人员和企业的行为进行约束, 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有效的贯彻和落实, 发挥审计工作的作用, 对于一些存在违规违纪行为的机构, 应该加大惩罚力度。对于审计机关而言, 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 确保做出的决定能够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仅如此, 还必须促使各级审计机关加强对于法律法规的了解和学习, 确保其能够正确理解审计规范的内容, 从而确保企业审计工作在新形势下的有效展开。

(三) 强化机构建设

在审计工作中, 审计人员是直接执行者, 其素质对于审计的质量和效果影响巨大。因此, 应该强化审计机构的建设, 做好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 使得其能够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法律意识, 对国家相关政策进行贯彻落实, 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 面对新的发展环境, 应该实现审计人员由单一型向复合型的转变, 确保其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够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狠抓廉政建设, 自觉抵御利益的引诱, 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 促进企业向着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3]。

三、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完善,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 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 需要强化自身的内部控制, 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还应该了解审计工作的作用, 正视审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强化对审计工作的监管, 提升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以确保审计工作的有序展开。只有审计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才能够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有效监督与管理, 及时发现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促使企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谢传崎.浅议新经济条件下企业审计的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3) :139.

[2]李志宏.再谈新经济条件下企业审计的创新[J].时代金融, 2014 (12) :147-148.

中小企业的创新路径 篇11

【关键词】 企业会计管理 效率 创新 策略

企业会计管理在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行业内竞争的逐渐激烈,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企业在确保良好经营效率的同时,必须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工作,提高企业会计管理的创新性,以确保良好的内部环境,环节企业资金消耗问题,实现企业经济效率的持续增长,对于企业发展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1. 企业会计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分析

企业会计管理是针对于企业内部会计工作的管理工作,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能确保对企业资金、资产、成本以及企业资金消耗问题的有效控制,对企业相关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评估,确保企业相关财务活动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确保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就目前我国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来说,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过于强调对财务数据的统计和核算工作,忽略了对财务过程的分析工作,导致企业资金管理和资金预算工作中出现河大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影响到企业相关政策的实施和执行,对于企业的发挥咱是极为不利的。

企业会计管理的创新,就是提高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功能的作用,对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目标进行有效的制定,对管理对象进行明确和划分,从而有效的丰富企业会计管理的工作内容,提升企业会计管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企业会计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因此,必须要加强对企业会计管理的创新,实现对经济活动全面、连续、准确、有效的控制和评估,加强企业资金核算工作,实现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和行为的预测和分析,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为企业提供更为稳定的内部环境,提高综合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2. 企业会计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分析

2.1加强对会计管理制度的创新

加强会计管理制度的创新,是确保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措施。首先,企业必须要加强对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视力度,明确会计管理工作的实际作用,抛开传统的会计管理认识和会计管理观念,重视会计管理的实效性和综合作用。企业必须要加强对会计管理制度的制定工作,对相关部门进行督促和监督,对会计管理工作进行划分和明确,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会计管理部门必须要加强对企业会计人员的管理,加强同人力资源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对会计人员进行档案的健全和管理,实行财务部门和人力部门的双重管理,以保证会计人员的实际工作效率;对于外聘会计人员,企业必须要严格监督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态度,保证良好的工作素质,提高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确保企业的良好经营环境。

在实际管理过程当中,企业必须要明确会计管理部门的职责和地位,确定企业会计管理部门的地位和作用,使会计管理部门不受其他部门的干涉和影响,以保证良好的工作环境,实现会计管理部门的高效运行。同时,企业必须要规范企业会计管理流程,相关财务活动首先由会计人员进行审核和分析,再由部门领导进行批示,最后再交由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审核和批示,从而确保相关财务活动的有效性和真实性。企业应该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工作效率的提升,将会计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工作量同会计管理人员的薪资待遇挂钩,提高会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会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2加强对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创新

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必須要加强对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创新工作,以保证会计管理工作的实际质量,避免相关财务问题问题的发生。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决定着企业的财务状况,因此,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企业会计工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造价以及徇私舞弊等问题的发生,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为保证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企业会计工作的落实,必须要加强对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创新工作,首先,企业应该对会计管理程序进行合理的优化和完善,加强对企业会计预测、财务计划以及会计分析工作的监督和落实,对企业资金状况进行合理的评估和分析,对企业债务问题进行有效的统计和清查,保证企业相关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加强对相关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工作,约束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素质,以确保企业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企业的稳定发展。

2.3加强对会计人才的引进,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

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由会计人员具体实现,会计人才的引入和培养,对于企业发展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企业会计人才引进和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首先,企业应该加强同专业院校的合作和交流工作,以确保良好的人才引进途径,对企业会计人员进行及时的补充,并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同时,企业应该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和学者开展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帮助会计人员及时了解先进的会计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以实现企业会计管理的有效创新。同时,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也应该制定全面的会计培训计划,定期对企业会计人员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以实现企业会计人员综合工作质量和工作素质的优化和加强。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必须要保证企业会计人员的持证上岗,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资格考核,以确保会计人员的实际工作效率。此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电算化也逐渐成熟和完善,企业应该重视对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和应用,加强传统会计管理手段同会计电算化的有效结合,以提升企业会计管理质量和效果的提升,实现企业良好的内部环境,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总结:

企业会计管理对于企业的发挥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强对企业会计管理的创新,能够有效提升企业会计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促进企业会计工作的有序开展,维持企业良好的内部环境,为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提供良好的依据和保障。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会计管理制度和体制的创新,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会计管理系统,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工作,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大利.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利弊分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6).

[2] 王韵.关于会计管理体制问题的分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2).

[3] 谢晖.村级财务管理改革相关问题探讨--以广东中山为例[J].财会月刊,2011(14).

[4] 刘美娟.会计管理职能创新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6).

[5] 朱丽萍.新时期企业会计管理职能创新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9).

中小企业的创新路径 篇12

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不仅受到企业生命周期的制约, 还受到各生命周期内矢量性指标的制约, 一般按照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由规模太小到规模经济的路径发展。以制度经济学的观点看, 企业是资本、人力、物力、科技等资源在内部配置的制度, 是市场制度的替代品。企业的发展伴随着产权扩张和价值增值过程, 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产权制度的变迁。制度变迁被看做制度替代、转换、交易的过程, 即以效率更高的新制度代替效率较低的旧制度的过程。制度变迁受企业的文化形态、企业主的观念、产权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企业主的观念会因规模扩大而不断产生变化, 同时企业文化相应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从而造成产权结构变化, 推动旧制度不断改变。因此, 民营企业的发展与制度变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路径依赖关系。制度经济学把企业规模用股权价值来表示, 产权决定了企业的边界, 产权增值也就意味着企业的发展, 从这方面看, 也说明了企业发展与制度变迁之间存在着依赖关系, 这种依赖关系说明企业制度会制约其发展。

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制约因素

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特别是制度的制约。制度制约表现为内因和外因两方面。

1. 民营企业采用封闭式控制权的内部制度制约因素

民营企业家族化, 决定了企业的产权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 与此相对应的也是低效率的治理结构。与现代企业制度的治理结构相比, 由于民营企业的核心控制权全部掌握在家族成员手中, 他们不愿把控制权让渡给职业经理人, 因此这种控制权结构是封闭式的。民营企业要向非家族化制度发展, 就必须把控制权让渡给非家族成员, 但这个转变过程需要支付极高的产权交易成本, 意味着企业要从封闭式控制权向开放式的具有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控制权转变, 要受各种因素的制约。

(1) 物色人力资本需付出高昂谈判缔约成本。民营企业要想物色一个较适合本企业的“能人”——优秀的人力资本, 这个人力资本包含他本人的学习能力、管理经验、知识技能和精神状态等素质。这些素质一般很难被外人准确地度量, 而人力资本所有者为了在要素使用权交易过程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 也有隐藏真实信息的动机。企业主要想了解这个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真实情况, 必然要进行各方面的调查和信息查询, 这就需要支付高昂的谈判缔约成本, 而这个成本就制约了民营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积极性。

(2) 信息不对称和防范“道德风险”需付出高昂的监督成本。民营企业的代理人和企业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 两者之间存在利益上的目标偏差, 如何达到两者之间的协调就是企业主寻找“能人”过程所花费的成本。企业主为了使代理人的利益尽可能地趋向于他本人的利益, 因此在两者的委托—代理关系中需支付两项成本:家族制民营企业主为了防范代理人的“道德风险”所必须支付的监督考核成本;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 由代理人机会主义行为所可能引致的企业利益的损失。这两项成本不仅难以控制, 而且更重要的是所造成的损失难以计量, 家族企业主不愿冒这个风险、负担这项成本, 也制约了民营企业由封闭的家族制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3) 人力资本的不可抵押性造成企业因利益损失而无法补偿的成本。由于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之间存在天然的不可分离性, 因此具有不可抵押性, 这就造成了企业与人力资本之间的矛盾:如果人力资本所有者违反了与企业所签合约中承诺的相关义务, 企业除了自身承担其违约损失外, 无法以剥夺或毁灭其资本存量的方式取得补偿, 企业因利益损失形成的成本具有不可计量性。

(4) 无形资产损失无法得到补偿。民营企业的收益来自两方面:一是企业所取得的有形的财务收益, 即剩余索取权, 这是在会计账户上能够用货币计量的。即使企业放弃了控制权而委托给代理人, 代理人在违背职业道德的情况下所造成的损失, 企业也能够以经营利润的增量来补偿。二是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 如创业者振兴家业、光宗耀祖的成就感, 指挥调动他人的满足感, “企业家”头衔的荣誉感, 以及一些有形或无形的社会网络资本等, 这部分资源具有无形性, 如果因代理人的不道德行为造成了损失, 那么这种损失将无法得到补偿。

由于民营企业存在以上几种内部制度的制约因素, 因此企业主不情愿把企业的控制权让渡给职业经理人, 致使企业采用封闭式的控制权制度。

2.民营企业外部宏观制度环境的制约因素

民营企业采用封闭式的控制权, 不仅是受企业内部制度因素的制约, 还受到外部宏观制度环境因素制约。

(1) 传统的“家文化制度”。我国传统的“家文化”思想在民营企业中表现得很突出, 企业的重要岗位通常是企业主的家族成员, 这种制度安排体现了以强调血缘、亲缘、地缘和“家”的核心地位为基本特征的历史文化, 无形中就把非家族成员排除在管理岗位之外, 造成了人力资源匮乏和流失。

(2)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要素市场不完善。我国市场经济的相关法律政策还不规范, 影响了产权交易的要素市场走向成熟, 如企业家市场、职业经理人市场、劳务市场、资本市场等, 更为重要的是缺失能够对这些要素进行评估的社会中介机构, 这些要素的制度安排决定了民营企业进行控制权交易要承担高昂的交易成本。在这种市场环境下, 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声誉机制维持功能等都无法实现。民营企业一旦放弃对企业的控制, 就不可能获取行使剩余索取权的稳定渠道。

(3) 信用制度缺失。我国的信用评价体系还未形成, 不论对企业的信用评价, 还是对职业经理人的信用评价, 都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和体系, 这使得民营企业主对职业经理人的道德缺失行为无法进行有效地监督, 也造成了企业主在寻找职业经理人时, 因无法全面了解其信用状况而需支付高昂的成本, 企业主只能放弃让渡控制权的想法, 致使企业长期处于一种封闭式的两权合一的控制权状态。

从以上分析可知, 民营企业主之所以采用封闭式控制权, 其主要原因是, 一旦他们放弃了对企业核心资产的控制权, 也就意味着将丧失对剩余资产的最终控制权。

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要素

在民营企业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中, 制度创新是基础和前提, 主要涵盖企业的财产关系、治理结构、分配融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制度创新是民营企业发展的保障, 主要内容包括:

1. 产权制度

产权制度是企业各种制度的基础部分, 有效的产权制度是组织形成“适应效率”的关键。大多数民营企业是家族式的产权制度, 主要表现为传统的家族制产权制度和现代家族制的产权制度两种形式。现代家族制企业接近于现代企业制度, 而传统家族制的产权制度是高度封闭式的, 企业财产所有权高度集中于企业主或其家族成员手中, 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合一。在传统的家族式民营企业中, 企业主的偏好决定着制度变迁的供给, 其创新能力的高低将影响制度变迁的成效。制度是否变迁, 主要由企业主的变迁意愿、变迁知识和变迁能力所决定。企业主的变迁意愿, 一方面取决于变迁是否有利于企业发展, 是否有利于增加家族成员的利益;另一方面, 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如子承父业观念、把经营权交给职业经理人的担忧、企业主个人的权力欲望等。企业主的制度变迁意愿直接决定是否进行制度创新。

2. 组织制度

组织制度决定着企业内部的分工协调、权责分配关系, 具体包括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企业的组织制度必须按照其内外部环境进行设计, 当内部或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 组织制度必须随之调整。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既给企业进行组织制度创新带来了压力, 又提供了动力。民营企业是否需要进行组织制度创新, 取决于企业主对现有的组织制度与环境匹配性的判断, 当企业主认为现有组织制度已无法满足环境要求时, 就需要进行组织制度创新。企业主判断创新的标准, 是组织制度创新的成本和预期收益, 进而决定了组织制度创新与否。当相对价格和偏好的变化足以使预期收益大大超过成本时, 组织制度创新就会发生。

3.管理制度

民营企业是否需要进行管理制度创新, 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内部资源的有限性。当外部环境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发展时, 或内部资源严重不足而制约了企业的生存发展时, 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主就会改变这种现状, 为了使企业适应这种环境, 或有效地运用企业的资源而使资源配置达到与企业生存发展一种平衡状态。当然, 企业主在推动管理制度创新时, 考虑的主要问题就是成本和收益。当环境对企业形成威胁或资源制约而造成的损害程度, 小于进行管理制度创新而付出的成本, 这时管理制度创新就会发生。

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路径

1.产权制度创新

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体系中的核心要素。民营企业首先要在三方面进行产权制度创新:一是实行股东所有权与公司法人财产权分离的产权制度;二是实现股权由“一元化”向“多元化”的转变, 改变“一股独大”现象;三是分散后的股权结构要具有合理性。由此可知, 企业要实现从两权合一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必须突破缔约成本、监督成本、人力资本造成的利益损失成本、无形收益成本的制约, 并在改变股权结构过程中从“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 从“一股独大”向股权结构均衡转变, 最终实现产权的公共化和社会化, 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公共公司。具体实施可采取员工持股、人力资本入股或股票公开上市、法人持股等形式。如果企业主不愿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权, 那么可采取下属子公司上市的形式进入资本市场, 使子公司成为公共公司, 分散经营风险。

2.组织制度创新

企业组织制度创新主要涉及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两方面。民营企业是否需要进行组织制度创新, 主要看企业主对企业现有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对外部环境的匹配情况。组织制度创新的目的, 是解决在特定制度安排下企业内部的管理效率问题, 创新的结果就是实现组织制度与外部环境相匹配。在创新过程中, 企业应根据外部环境, 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大多数是直线职能型的, 这种形式只适用于单一产品的生产企业, 对于多品种产品生产企业, 特别是在目前采用顾客化生产方式下, 这种形式根本无法适应。进行组织形式创新, 可采取实体企业与虚拟企业并存的方式, 建立基于电子商务和网络化形式的虚拟企业组织;可采取集团公司包装下属子公司上市, 进入资本市场的集团公司组织形式;还可采取融入当地产业集群的集群化企业组织形式。这几种组织形式是在全球化网络时代和产业集群大发展的环境下产生的, 同时民营企业的集团化发展也是一种趋势。企业组织结构创新主要体现为三叶草结构型组织、虚拟组织、星型组织、扁平化组织等。这些新型组织结构的一个共同特点, 是通过企业的组织重构, 简化内部组织结构, 弱化等级制度, 促进组织内部信息交流、知识共享、每位成员参与决策, 使得企业组织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更敏感、更具灵活性和竞争力。

3. 管理制度创新

企业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和资源供应的有限性永远是一对矛盾。如何寻求两者平衡的结合点, 并使企业能够适应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 就需要进行管理制度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管理观念和方法创新。主要针对企业的流程重组、建立学习型组织、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等进行管理观念创新, 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 给管理带来新的活力。

(2) 治理结构创新。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优化内部结构, 要按照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 优化家族制治理结构, 提高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的运行效率。

(3) 营销管理制度创新。企业可利用全球化的网络信息, 采取以电子商务为主的网络营销, 以虚拟企业的形式整合内外部资源, 改变营销渠道和营销策略等方式。

上一篇:实践感悟下一篇:废弃火炸药处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