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教育(共11篇)
中小学生教育 篇1
日前, 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指出, 义务教育阶段三至九年级要切实开设劳动与技术教育课, 地方和学校可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程, 学校要安排劳动家庭作业, 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务。
现状:劳动教育在学校被弱化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相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 近年一些地方在劳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劳动教育总体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 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 在家庭中被软化, 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 劳动意识缺乏, 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
此外, 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也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削弱, 现状不容乐观。从学校来讲, 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占用, 师资、场地、经费缺乏, 劳动教育无计划、无考核;有的把劳动当惩罚手段, 劳动多教育少, 忽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培养。
从家庭来讲, 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 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 只要学习好, 什么都不用干。从社会来讲, 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有所蔓延, 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被淡化。
措施:有条件学校可开展养殖
意见指出, 要切实抓好相关课程、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家务劳动等关键环节。在课程方面, 意见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三到九年级切实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 高中阶段要开好通用技术课, 要明确并保证课时。地方和学校可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其他学科也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 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
在校内劳动方面, 意见要求学校组织开展校内劳动。如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如普及校园种植, 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 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予以精心呵护, 有条件的学校可适当开展养殖。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 进行手工制作、电器维修、班务整理、室内装饰、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 提高学生劳动意识。
在校外劳动方面, 意见要求中小学校结合研学旅行、团日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 规定小学、初中、高中每学段都要安排一定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
此外, 意见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家务劳动, 要求学校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 布置类似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务。
(选自《京华时报》2015-8-4)
加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 篇2
法制课程 把法制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形成法制教育课程体系,使法制教育成为常规课程,是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图为柳州市城中区河东小学开展法制教育进课堂活动,每个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设立法制教育课。(图片来源:柳州市城中区教育局网)
普法活动 举办法制知识竞赛是普法活动的重要形式,能引导青少年在竞赛活动中知法懂法,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图为崇左市宁明县人民法院联合县团委在宁明县民族中学举办青少年法律知识竞赛,学生积极参与。(图片来源:广西法治网)
法制讲座 学校联合公检法等部门举办法制知识讲座,让专业人士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讲解,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图为百色市田东县近期举办的“少年与法同行,成长涵育文明”法制教育专题讲座。(图片来源:田东教育网)
模拟法庭 让青少年亲身体验案件的审理过程,能有效促进青少年深刻、直观地理解法制的内涵,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图为南宁市举办的一次少年模拟法庭展示活动。(图片来源:新华网)
聘任法制副校长 中小学聘请专业人士担任法制副校长,能使学校的法制教育成为常态,提高法制教育的权威性和针对性。图为北海市地角中学校长罗树飞(右)向法院干警杨钉(左)颁发法制副校长聘书。据悉,北海市目前已实现中小学法制副校长“全覆盖”。(图片来源:广西法院网)
中小学生教育 篇3
“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坏人可以骗”……看着以上这些条款, 是不是觉得很新鲜?这是前段时间在网上热传的“英国小学生守则”。而美国、日本等国的“小学生守则”, 虽然和英国的不尽相同, 但相比于国内的《中小学生守则》, 还是显得更加接地气, 也更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
回头再看看我们的《中小学生守则》, 通篇诸如“遵守法律法规、热爱科学、珍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等条款和内容, 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 就是高度抽象化和理想化。我们当然不能说这有什么错, 但是太过抽象化和理想化的东西, 显然不符合中小学生, 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 难以真正抵达儿童的精神世界, 也就难以真正起到规范和引导的作用。
已经“服役”近十年的《中小学生守则》, 是该到了做进一步的完善和修改的时候了。
首先, 即便是“守则”, 也应该与时俱进, 而不能一成不变。纵观国内中小学生守则的10条内容, 虽然条条都有道理, 却缺乏时代特色, 粗略一看似乎放之四海而皆准, 细究起来又发现与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存在严重的脱节。
其次一点, 虽说国情不同, 但是对于从小培养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提高他们的基本道德素质, 这在全世界范围内应都是相通的。我们在修订《中小学生守则》时, 何不进行一些有益的借鉴与学习呢?目前国内的《中小学生守则》, 给人的感觉是太注重从大处着眼, 太注重培养“未来”人才, 却往往忽略了让孩子从现在做起, 从细节做起。而英、美、日等国的小学生守则, 倡导学生从现实中必须做到、也能做到的小事做起, 这不仅体现出教育者实事求是的作风, 更是在培养下一代脚踏实地做人的品质。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 篇4
看完了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感恩是无时无刻都存在,原来感恩并不是一件那么困难的事情。
当我们刚刚出生,还在哇哇啼哭的时候,就已经在感恩。感恩父母,感恩医生,感恩大自然,感恩全界……无时无刻我们不在感恩。
在我们无助的时候,有人伸出了一只援助之手,你第一时间想到的事情就是感恩,感恩是多么伟大啊!在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感恩父母,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因为正是他们辅育了你,在你为目标奋斗的时候,给你说一两句鼓励的话,才使你坚持到今天取得这样的成就。由此可见,感恩是多么神圣啊!
记得民间有一句俗语: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连动物都懂感恩的含义,所以我们也要懂得他人给你的爱是无限的,要学会去感恩、去报答,所以感恩是没有界限,没有隔阂的。
海伦·凯乐的经典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观念,告诉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大自然与造物主赐予的一切。要学会感恩大自然,感恩大自然中的所有的生物,是它让我们存活,如果人类要是失去了那参天的大树,空气中就没有新鲜的氧气成分,到时候天空变得灰蒙蒙的,白色垃圾漫天飞舞,人类只能用氧气罩生活,后果不堪设想。
感恩,其实并不是那么难以做到,我们小学生们只要白天在学校遵守纪律、好好学习,晚上在家时,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倒杯茶,这就是最好的感恩方法。对于大自然的感恩你只要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植树节那天抽点时间和家人一起去植树,这就是对大自然最好的回报。
让我们展开翅膀在感恩中快乐成长吧!
四年二班侯禹勃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
我在电视里观看了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节目结束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于丹老师说“正为本,孝为先。”她是想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正义和公正的品质,但在这之前,我们都要有一颗孝敬父母的心。于丹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男孩与大树》的故事。故事里的大树无私的为小男孩付出了自己的一切。而我们的父母就像这棵大树无时无刻都在为我们奉献着。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养育了我们,毫不保留地奉献着他们的一切。我们一定要从小就有一颗孝敬父母的心,爱自己的爸爸妈妈。现在的我们还小,我们能做的就是听从父母的教诲,专心用功地读书,学好知识本领,只有这样,我们在不远的将来,才能更好地报答我们的父母,尽我们的一片孝心。
于丹老师教育我们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对亲朋、对好友、对陌生人,我们都要有爱心。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能奉献自己的爱心,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少些冷漠多些帮助;少一丝困惑,多一片阳光。在同学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伸出双手帮助他;在路人发生争执时,我们要替他们和解------总之,让生活多些爱,我们都要努力的付出。
于丹老师还教育我们要自立、自强、自信。我们只有自立、自强、自信才能成为新时代的骄傲。我一定要向于丹老师所讲的,做一个“干茶叶”一样的人。经受生活的考验,在其中舒展自己,丰美自己,奉献自己。把本无色无味的“生活之水”变成一杯甘醇的“香茶”。
我一定会记住于丹老师的教导。做一名有孝心,有爱心的自立、自强、自信的小学生。
浅析中小学生素质教育 篇5
关键词:中小学生 素质教育 分析
中小学生的素质高低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所以,中小学生的素质问题就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其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将来的盛衰强弱。基于此,下面就对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的提出、目标、内容和培养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对中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向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1.素质教育思想提出
素质教育这一新的教育思想提出,有一个逐步明确过程,基本上分为了三个阶段:为有效的适应我国的教育发展需要,针对我国的基础教育实际情况,国家提出加强双基要求,提出了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及发展智力的要求。在1985年5月19日,邓小平在全国的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有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后来“素质”一词有在中央有关教育方面的文件政策中多次出现,但此时还没有提到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这一概念则是在第三阶段,即八十年代中后期才正式明确提出来。可见,素质教育这一思想是在克服应试教育不足倾向的实践中自然产生的,是在国家教育改革深化过程中不断探索而形成的教育理念。
2.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
2.1按照我国教育的方针为依据,教育的方针是我国按照社会经济方面的要求,为了实现其目的所规定的教育方针,其是我国指导制定中小学生素质地根本指导思想。
2.2注重基础教育性质,所以我国中小学的教育就成为基础性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主要是为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基础教育,为了培养四有人才奠定的重要基础。基础教育内容及层次应该制定说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依据。
2.3注重素质教育内容、层次。只有按照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呢人及其层次科学的分析,结合中学生身心发展客观的规律,提出了素质教育目标,进而使得其不仅有科学性、还可行。
所以,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目标需要面向全体的学生,使得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的全面发展,注重对其思想品德的培养,提升其素质,成为社会主义的高素质“四有”新人为国家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
3.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其主要包含了思想道德品质及政治素质。
3.2基础文化科学知识及素养教育。其中主要是对基础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科学素养培养,基础技术训练及智能提升、兴趣特长培训等。
3.3价值观教育,则是指人文精神教育对整个世界认知及消费观念的教育。
3.4生理体育素质的教育:主要包含了青少年男女的生理成长过程各自不同特点的教育、体育知识技能教育、体质体能锻炼、提升培养教育。
3.5心理素质的教育。主要指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健全的人格,激发培养中学生强烈的进取心,鼓励他们的奋发有为等多方面教育。
3.6劳动技能教育:主要是指对中小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地培养,对劳动基本知识、基本技术的掌握。
3.7审美教育。包括审美观念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教育。
3.8挫折教育。主要包括人生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困难、挫折,如何克服困难、挫折都教育,培养他们勇于在逆境中成才的坚强信念。
4.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优化培养方法
4.1激励方法
第一,知识激励法。由于中小学生正处于求知的最好阶段,而各种教材的内容又是各科知识的精华提炼,所以,教育者可利用这些知识固有知识内在的强烈吸引力,最大程度激发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和进而产生创新思想以及创新能力。第二,故事激励法。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古今中外成功名人的故事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不断向上的学习精神,这主要适应于历史、语文、地理等等课的教学。第三,竞争激励法。利用中小学生普遍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讲清成功者如何光宗耀祖,又为自己一生奠定良好基础。采取竞争激励的形式,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集中到学习上来。第四,辩论激励法。在课堂中,有些问题可采用让学生自己开展讨论或辩论的方法,使他们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程度,这样更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使学生容易记住和记得牢。第五,中小学生都有着好奇的心理特征,对事物富有新鲜感。因此,教育工作者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在课堂中突出一个“新”字,以此来吸引学生,使他们感到自己好像是一个勇于探索的发现者和研究者。最大限度发挥他们蕴藏的素质。
4.2丰富想象创新能力
首先,要发展学生思维来培养丰富的想象力。例如,要解一道题,写一篇文章,学生事先要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展开积极的思维,这样才能在头脑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新形象,这种新形象的产生,还需要教师从多方面引导学生。
其次,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点拨、整合,抛砖引玉,学生才会形成一定的想象力,他们会畅所欲言地发表看法,提出观点往往是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这些看法和观点都来源于想象力,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水到渠成的创新效果。
在素质教育中,应把努力提高开发少年儿童潜能为目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充实好学生的知识基础,重视儿童心理特点因素,用良好和谐的环境与促进儿童兴趣等为手段,他们的高效记忆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就会积极地、完善地产生,他们的创新能力就会充分地培养出来。
4.3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职能的结合,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环境
中小学生接触媒介往往在家里或网吧里,对中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所以,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详细向家长阐述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提供指导孩子利用媒介的方法和建议,并利用家庭和谐、宽松的气氛,让家长不失时机地结合孩子的特点,培养孩子的健康媒介批判能力。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媒介素养教育工作,积极为其实施提供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建设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网络。
5.结束语
总之,教育工作者应千方百计采用各种各样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蕴藏的潜能,努力提高他们的各种素质。使他们能够轻松地得心应手地学习来达到素质教育要求的各项内容,为祖国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是国家也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梁启超.少年中国说[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甘肃人民出版社.
[3]何爱军.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中小学生伤害案件的教育启示 篇6
一、学校承担“非常规”的注意义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以下简称《解释》) 第七条规定:“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 未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 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损害的, 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即学校在该类案件中承担的是过错责任, 而过错认定又以学校是否尽到相关注意义务为核心。
【案情】
2010年11月15日, 高三女生张某在重庆市求精中学青杠校区文科楼三楼教室参加语文考试时使用手机, 监考老师赖某发现后, 将张某的手机收走。11:30考试结束后, 张某询问此事如何处理, 赖某未明确答复。张某独自在教室外的走廊上等候, 后进入教室旁边的教师办公室。12:30左右, 张某从办公室的窗户跳楼受伤, 后经司法鉴定, 张某伤残等级为一级伤残, 属大部分护理依赖。后张某将学校告上法院, 要求承担50%的赔偿责任。
【判决】
法院认为, 未成年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尚未成熟, 往往不能正确面对压力和挫折, 学校应当充分认识学生的心理特征, 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不良情绪及时进行疏导, 避免出现不良后果。监考教师赖某收走手机后未采取任何措施, 任由张某独自在空无一人的办公室等待未知的处理结果, 让其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以致做出跳楼轻生的极端行为。学校对可以预见、应当注意的事项未完全尽到相应义务, 应对张某的损害后果承担30%的赔偿责任。
本案中, 法院判定学校担责的理由是:“学校对可以预见、应当注意的事项未完全尽到相应义务”。认为监考老师对张某手机被收走后所产生的心理压力“理应”有所预见, 未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未尽保护义务。判例提醒:学校作为学生最直接的教育管理者, 对未成年学生承担的注意义务高于一般人的行为标准, 以免事故发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管理中注意根据不同年龄、认知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学生进行差异化关注, 对“可能”造成学生伤害的危害要有前瞻性认识。
二、学生请求“合法性”的精神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 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 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权利遭受非法侵害, 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 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一) 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 (二) 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 (三) 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对于学生伤害事故该解释也同样适用。
【案情】
学生小张在张掖市甘州区某校就读, 补课期间因上厕所不慎摔倒, 头部着地受重伤, 事发后, 老师让同学将小张搀扶到校医室进行检查, 校医对小张额头的擦伤处进行清洗包扎, 告知其如有不适, 到医院检查。之后, 同学将小张送往教室休息。同学们下课后回到教室, 发现小张倒在教室地上并昏迷不醒, 遂被校领导、老师、同学送往医院救治。小张的伤势经鉴定为重伤, 构成二级伤残。小张将学校告到法院, 要求学校承担医药费、护理费、误工费、伤残补助金等损失80余万元。
【判决】
甘州区法院认为, 按照法律规定及相关司法解释精神, 学校在教育、教学活动和管理过程中, 对未履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其应当预见和注意义务而发生学生损害后果的, 可以认定学校存在过错, 学校应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 对因此造成的损害后果应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最终, 法院部分支持了小张的诉讼请求, 判令学校赔偿各项损失898195.48元的60%, 计538917.28元, 并赔偿精神抚慰金30000元, 合计568917.28元。
本案中, 法院判决理由是“学校未尽应当预见和注意义务”, 按照“过错责任”原则来裁定学校负60%责任。需特别注意的是法院支持了受害人“精神损害抚慰金”的索赔。在学生伤害事故诉讼中,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身体受到损害后除了要赔偿医疗费、伤残赔偿金等外, 还索要精神损失费。虽然对于经历痛苦的人来说, 精神损害赔偿不足以完全抚平其精神受到的伤痛, 但至少会使受害者得到一些经济补偿。有统计表明, 法院判定学校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判决比率为27.7%。
目前, 在司法实践中, 精神索赔往往是双方争议的焦点, 学生因物质性人格受损比精神性人格受损所造成的精神损害更易被法官所支持, 但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所改变。精神损害索赔再次提醒:作为教师, 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各种人格权;只有这样, 才会尽可能地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作为学校, 必须学会对照法规, 明确自己的过错程度, 从而对精神损害赔偿的承担比例作出合理的自我认定。只有这样, 在伤害事故发生后, 才会正确处理事故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 从而促进案件的顺利处理。
三、教师面临“被追偿”的法律风险
《解释》第八条规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以及工作人员, 在执行职务中致人损害的, 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一条的规定, 由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民事责任。上述人员实施与职务无关的行为致人损害的, 应当由行为人承担赔偿责任”。《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十七条规定:“因学校教师或其他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中的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 学校予以赔偿后, 可以向有关责任人员追偿”。即由教师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造成的学生伤害, 学校履行赔偿后有权对教师进行追偿。
【案情】
原告系泸州市某镇中心小学, 被告谭某原为该校一名教师。2003年6月5日, 被告在教学中, 因学生小马做漏一道题, 谭某令小马站起来, 并请全班同学课后都打小马一下, 让其以后记住粗心的“教训”。课间和放学后, 有同学去拍打了小马, 造成小马患“创伤后应激障碍”。经法院判决, 由原告承担赔偿责任。因被告在教学活动中有重大过错, 违反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行为规范的要求, 根据《办法》第二十七条之规定, 提起诉讼向被告追偿。请求法院判令被告:1、支付原告已垫付的76321.14元;2、根据 (2004) 纳溪民初字第39号民事判决书判决, 原告还需赔偿小马的各项费用由被告支付原告。
【判决】
法院审理后认为, 被告变相体罚小马, 违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法》的有关规定, 对致伤小马负有重大过失责任, 应担主要赔偿责任;原告在 (2004) 纳溪民初字第39号民事案中也自认有管理责任, 故应承担一定的责任。由于被告的重大过失行为, 给原告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根据《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 原告向被告追偿的请求法院予以支持。事发后,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被告给予了行政警告处分, 原告对被告也进行了经济处罚, 并把被告调到了较偏远的学校, 被告每月工资为718元, 其履行能力有限, 且被告的侵权行为是发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属于履行职务的行为。据此, 法院依法作出判决:原告因赔偿小马造成的损失, 由被告谭某承担60%的赔偿责任, 并由被告承担全部诉讼费。
本案中, 学生受伤显然是由教师教学活动所致, 在学生伤害案中学校先承担了民事责任。法律规定, 因教师体罚或者其他职务原因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 学校应承担赔偿责任, 但学校在赔偿之后, 可向对损害行为的发生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教师追偿部分或者全部损失, 即“先赔后追”。法律还规定, 由教师“个人行为”所造成的学生伤害, 责任由教师自己直接承担。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实际执行者, 在很多学生伤害案中, 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 无论行为性质如何, 最终教师都难逃其责。
以上案例启示:第一, 学校教育对未成年学生承担着从生理到心理的“非常规”保护义务。第二, 正确面对学生的“合法性”精神索赔, 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各种人格权的尊重。第三, 对教师追偿再次警示教师只有依法执教才是降低职业风险的良药。总之, 在学生伤害事故中, 只有各方责任明确, 并建立有效的救济渠道, 才能维护各自的合法权益。在学校教育中, 只有依法执教, 才能更好地预防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 才能避免“因噎废食”而不是失之偏颇地“过度”保护。
参考文献
[1]刘媚.论学校的安全注意义务.教育学术月刊, 2010 (5) .
[2]解立军.学生受伤害学校如何界定赔偿责任.中国教育报, 2008-03-11.
[3]孟俊红.学生伤害事故的精神损害赔偿.河南教育 (上旬) , 2010 (9) .
[4]杨秀朝.学生伤害事故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适用.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5) .
论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篇7
在媒介化生存的社会, 各种媒体发布的形形色色的信息给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一些大众传播媒体, 特别是各种新生的媒体如手机短信、互联网等, 为了商业利益, 迎合成年社会的某些低级趣味和人性中的阴暗面, 传播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的信息, 对一些不良情节和不良心理大加渲染。善于模仿、缺少辨析能力的中小学生难免会被这样的不良文化产品所侵蚀和影响。因此, 如何在中小学思想道德课程教学中增加基础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 引导未成年人在选择和使用大众传媒时, 培养一种趋利避害的能力和自觉意识, 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信息化社会中自我保护、自我教育, 成为当前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大众传媒:中小学生面对的一柄“双刃剑”
我国是传媒大国。电视广播总量世界第一, 截至2006年底, 中国 (不包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 共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498家, 其中广播电台267家、电视台296家、广播电视台1935家。全国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5.04%和96.23%, 覆盖人口均在12亿人以上, 全国电视机、收音机的社会拥有量分别达到4亿和5亿台[1]。报刊的绝对发行量居世界前列, 据《中国新闻年鉴2006年卷》统计, 2006年全国共出版报纸1938种, 期刊9468种。中国的网民总人数已达到1.37亿, 其中学生网民最多, 达到了32.3%, 18岁以下的网民占到17.2%[2]。丰富的传媒资源, 为中小学生接触传媒提供了便利条件。调查表明, 当代中小学生接触媒体的年龄提前, 接触媒体的时间延长, 接触媒体的场合无所不在。中小学生在自由时间经常从事与大众传媒有关的活动:看电视、阅读书报杂志、玩电脑、听广播等, 比例高达75.2%。这些数据表明, 当代中小学生媒介接触行为非常频繁, 传播媒介对中小学生的学习和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有学者甚至认为, 目前中小学生对于社会的基本认识, 对游戏规则的把握, 甚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90%以上的影响是来自传播媒介。难怪有老师坦言, 老师对学生的千言万语, 抵不上一个镜头, 一个影视片段。
毫无疑问, 在中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大众传媒具有诸多积极的影响。对于身心正在迅速发展、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正处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中小学生来说, 大众传媒提供了一个比家庭和学校教育更为生动、有趣的“教育”平台和窗口。无论是印刷媒介、电子媒介还是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 其新颖的传播方式和丰富多彩的传播内容迎合了青少年活泼好动、求新求异的特点, 健康向上的传播内容和形式无疑是中小学生陶冶情操、接受新知、感知世界的重要手段, 针对中小学生开发的影视节目和书籍是伴随他们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
但媒介历来都是双刃剑。“五色可以乱目, 也可以醒目;五音可以惑耳, 也可以震耳”, 对未成年的中小学生更是如此。近年来, 中小学生因受大众传播的影响而产生行为失范的报道比比皆是。总结起来, 大众传媒对中小学生至少有三个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传媒依赖。最极端的表现是网络成瘾。全国青少年中上网成瘾者达到13.2%, 其中初中生和职高学生网瘾现象最为令人担忧[3]。网瘾学生陷入“虚拟世界”不能自拔, 不上网就心神不安, 情绪低落, 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或更能实现自我。二是不知所措。大众传媒时代是一个信息超载的时代, 每天都有排山倒海般的信息迎面扑来, 面对信息的海量, 青少年缺少选择、处理信息所需的成熟思维指导, 易陷入信息的汪洋中不知所措;三是能力下降。当今媒体, 特别是电视的图像化和平面化, 可能导致青少年读写能力的下降、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失以及个性和创造性的退化, 整天与电视为伴, 不善与人交往, 成为心灵封闭的“容器人”。
二、建造防火墙:积极开展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面对大众传媒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前积极的应对之策是大力开展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首先由西方学者提出的一个概念。1933年, 英国学者E·R·利维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合作出版了《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一书, 该书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作者指出, 通过媒介素养教育, 使学生能够防范大众传媒的错误影响和腐蚀, 自觉追求各个领域传统精神的美德和价值观[4]。所谓媒介素养 (Media Literacy) 就是“指人们正确判断和理解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 有效地制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5]这个定义体现了媒介素养的四个要素: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评价作息和传播信息。
媒介素养的概念一经提出, 就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共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世界各地的媒介素养教育发生了从抗拒、批判媒介信息到培养辨别信息和有效利用媒介能力的观念转变, 教育模式也经历了从批判范式、分析范式到表征范式的变迁过程[6]。目前, 在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及北欧的许多国家, 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 媒介素养教育逐渐成为一种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第三世界国家印度和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等也开始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我国大陆在2004年掀起了一个媒介素养教育的热潮。标志是媒介素养教育国家级课题立项, 传媒与青少年发展论坛召开。由此, 媒介素养教育逐渐进入了公众的视野。但到目前为止, 全国只有一两所大学开设传媒素养方面的课程。而在众多的中小学, 还鲜见开设相关课程。
媒介素养教育引入中小学校具有重大意义。中小学生除了学校学习和做功课之外, 他们花大量时间看电视、读图书和看卡通等, 媒体信息直接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影响。他们处于身心发育和成长时期, 辨别和抵抗能力比较弱, 帮助他们成为媒体信息的主动接受者而非被动接受者, 使他们具备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媒体的能力, 这对他们的社会化和健康成长必不可少。进行媒体素养教育可以使他们掌握必要的媒体知识和技能, 懂得怎样合理地接受媒体的信息, 科学地行使自己使用媒体的权利, 从而更好地促进学习和生活。实事上, 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素质教育应有之意。媒介素养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 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具备信息理性的公民。在大众传媒的日益商业化的大潮中, 出现了传媒低俗化、庸俗化的倾向, 在中小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让在电视和网络前成长起来的一代接受“媒介启蒙”教育, 更具有必要性、现实性和紧迫性。媒介素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培养青少年成才的通识教育。
三、三位一体:构建中国特色的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模式
中小学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新课题, 应该将其纳入素质教育这一系统工程之中。中国社科院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卜卫认为, 在中小学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了解媒体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体;学习判断媒体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如何建设性地利用媒体来发展自我[7]。笔者认为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重点包括两个方面:1、认识媒介、学会理性地辨别信息, 对信息作批判性的思考;2、提高媒介的有效利用率, 懂得运用媒介完善自我, 服务自我。当前, 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协作, 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家庭要在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中发挥基础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培养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 首先应从家庭抓起。家庭在所有国家中都是影响青年人生活的最重要的力量, 是最有效的社会控制媒介。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 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有什么样的媒介环境, 父母在媒介使用方面的喜好与评价, 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对孩子媒介观念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应在媒介消费上给子女作出榜样, 在媒介选择与消费上给子女上以适当的指导, 恰当地控制其使用电视、网络等媒介的时间, 向他们讲解媒介上有争议的内容, 与他们一起探讨热点的大众传媒话题, 成为孩子们媒介素养教育的启蒙老师。
学校要在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中发挥起主阵地作用。首先, 有条件的中小学应开设专门的《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根据学生所处年龄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对低年级学生, 主要让他们认识到媒体内容不等于现实内容, 媒体塑造的虚拟现实不等于客观现实;对中年级学生, 重点是帮助他们直接辨识、评价媒体中关于他们的内容, 形成独立的观点;对高年级学生要培养他们利用媒介进行思考和交流的能力, 学会充分利用媒体实现自我。除专门的媒介素养课程以外, 中小学校应在其他课程中渗透媒介素养相关的内容。其次, 借助学校的相关资源, 广泛开展传播活动,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学校可充分利用校报、板报、手抄报、校园网等媒体, 让学生们试着做一个“记者”、“编辑”、“站长” (网站站长) 、“BBS”版主, 或是试着做学生个人主页、博客等。
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 为中小学生构建一个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的传媒环境。无论是加拿大、美国还是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 非政府组织和非赢利组织都在媒体素养教育推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中既包括不同的机构, 还包括了大量的社会工作者、教育者、父母以及媒体专业人员。这些非政府、非赢利组织, 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媒体素养教育活动。比如, “国际教育媒介理事会”就是积极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主要的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其代表来自阿尔及利亚、法国、芬兰等30多个国家, 主要合作从事媒体教育的研究与推广, 并发展媒体教育资源, 培养具有思辨力的公民[8]。对我国来说, 首先, 要积极学习先行者的经验,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介入到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活动中来。其次, 传媒产业要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合中小学生使用的媒介产品, 主管部要严格管理, 控制其产品质量。最后, 政府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 特别是加强对网吧的监管力度, 严格规范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 成立相关机构, 开展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的社会性教育。
参考文献
[1]广播电视人才队伍状况与需求分析.http://www.zjol.com.cn/05cjr/system/2007/06/22/008548306.shtml.
[2]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07年1月) .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3]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 (2005) .http://www.jkr365.com/Get/zhuanti/shehuiguanzhu/.
[4]邱沛篁, 蒋晓丽.媒介素质教育论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
[5]张冠文, 于健.浅论媒介素养教育.中国远程教育.
[6]郑春晔.媒介素养教育: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思想·理论·教育, 2004 (7~8) .
[7]张开.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现代传播, 2003 (1) .
中小学生教育 篇8
近些年全国各地为落实《纲要》, 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不仅为公众提供了走近科学、体验科学、理解科学的机会, 也为促进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资源。科学普及作为一种社会教育, 与学校教育的组织较严密、形式较稳定等特点相比, 更体现出多样性、层次性、终身性, 虽然目前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仍处于辅助地位, 但已逐步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科普活动的广泛开展, 其价值、意义也受到关注。通过分析甘肃省连续举办八届中小学生科普知识网络竞答活动的效果, 尝试评价科普活动教育价值问题。
1 甘肃省中小学生科普知识网络竞答活动
1.1 开展背景
中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书里的萌芽期, 他们渴望从科普活动中获取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但又因为现代升学的压力及教育方式等多方面原因, 导致中小学科普知识教育开展存在诸多的困难。
2006年5月, 借助甘肃省科技活动周的契机, 甘肃省科技厅面向全省中小学生, 举办了“首届甘肃省中小学生科学知识网络竞答”, 旨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宣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 推动甘肃省青少年科技普及教育的发展, 培养青少年的科技意识和科技能力, 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 鼓励优秀人才的涌现。
该项活动针对中小学生年龄特点, 采取网络在线答题形式, 通过活泼多样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普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科普知识教育活动的开展, 注重科普教育与学科教学的结合, 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生活常识与国情省情的结合, 以科普知识教育活动为载体, 丰富素质教育的形式与内容, 培养学会基础科学素养。做好新时期的中小学生科普教育工作, 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 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 是建设创新型省份、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性工作。
1.2 参与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 第一届甘肃省中小学生科学知识网络竞答活动共有800多人参与竞答, 来自省内不同地区的12名学生获得奖励。第二届竞答活动共有7589名中小学生积极参与网上答题, 仅80分以上的参赛者就有一千五百多人。发展到2011年, 第六届甘肃省中小学生科普知识网络竞答活动由原来的甘肃省科技厅一家主办, 变更为由甘肃省教育厅、甘肃省科技厅和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三家单位联合主办, 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参加人数上升至10220人, 参加学校达160多所, 覆盖全省14个市州, 获奖人数也达到200人。2012年, 参赛人数12814人次, 参赛学校达240所。2013年, 参赛人数达到22412人次, 比上年增长74%, 达历史最高水平。
1.3 效果评价
甘肃省科普网络竞答活动开展近10年来, 得到了各学校、学生、家长及社会的普遍认可。活动旨在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的基础上, 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比赛中, 贴近中小学生的求知欲望, 提高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同学们正确使用网络的态度, 网络竞答的开展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竞答内容紧扣科学主题, 拓展青少年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以科普常识为主要内容, 结合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科技热点等内容,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例如:当地震发生时, 在楼房中应如何避震?泥石流到来前有何预兆?人们在避震“自救瞬间”首先选择保护的身体部位等问题从实际问题出发, 引导学生掌握在自然灾害来临之时的一些自我保护技巧, 将伤害降到最低。再如:哪些食物不属于低碳饮食?城市交通工具不属于绿色交通工具?低碳行动的宗旨是什么等问题向中小学生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理念, 增强节能意识, 从小做起, 从小事做起, 积极参与到甘肃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去。而神十飞天、嫦娥探月、蛟龙一号等一系列时事热点更是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的良好契机, 不仅振奋民族精神, 还可以激励广大学生发奋学习。
该项活动的连续举办, 不仅对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科学规律等有了足够的认识, 更是引领青少年关注科技发明、发展动态;引导学生树立主人翁精神和科学的世界观, 鼓励他们涉猎广泛的科学领域, 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培养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领悟并逐步树立创新精神, 为甘肃省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性思维和品格的人才做好准备。
2 中小学生科普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1 必要性
科普具有经济、教育、文化、社会和科学等功能, 在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是一直占据重要地位, 科普教育是使学生感受科技魅力的基础, 是培养青少年科技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加强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工作、提升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 是全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 也是一项贯穿于青少年整体教学过程的、对学生有着重要影响的教学活动, 更是一个领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的过程。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 学校和家长过分追求成绩, 使得我国中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被沉重的课业负担所占用, 过早的抹杀了他们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的兴趣, 长而久之, 青少年的创造力, 想象力被严重束缚。科普教育强调“做中学”、“玩中学”, 基于青少年天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为出发点, 通过贴近生活而又趣味十足的演示实验, 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激发探索欲望。明白“生活处处有科学, 科学时时为生活”的道理, 而实验中展现出来的神奇的变化和现象, 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并推动他们主动思考。
2.2 重要性
一个国家的整体科学素质, 直接反映着这个国家的社会文明进步程度与现代化发展水平, 科学普及的内在价值早已超出科技知识和成果的学习及服务大众生活得范畴, 其所蕴藏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成为带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的强大的动力, 也为科技进步与创新奠定了最广泛、最坚实、最持久的社会基础和人文环境。
中小学生科普教育是是孩子全面、健康成长的基础, 也是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的关键教学活动。为我国人才全面知识结构培养的基础, 对我国国民综合素质培养、人才培养以及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推进自主创新、营造创新环境、建造创新文化、培养创新人才、激励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重要作用。
当今时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加大科学技术普及力度, 激活全体劳动者的创新潜能, 使更多的科技成果得以广泛的应用, 使科学思想在全社会广泛传播, 倡导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和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对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维护社会稳定, 强国富民, 增强综合国力, 加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 结论
中小学生科普知识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 对我国经济、科技水平的提高等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此看来, 中小学生的科普知识教育在现代教育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要以科学的规划为基础, 运用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进行中小学生科普知识教育活动, 促进中小学生科普知识教育的发展。
中小学生的科普知识教育不能流于表面, 仅仅对学生进行科普知识的介绍, 更要深入挖掘学生需求, 帮助学生培养科技意识, 提升他们的科学素质外, 还要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科学知识的传播, 培养有益于科技创新的后备人才。
摘要:科学知识普及活动不仅是对学生科普知识的介绍, 更是帮助学生领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的过程。中小学生科普知识教育工作的科学开展对我国国民综合素质培养、人才培养以及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甘肃省连续7届中小学生科普知识网络竞答活动的效果, 评价分析了中小学生科普活动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中小学生,科学知识,普及,教育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2010-2020) [G].2006.
[2]王小林.论小学科普知识教育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32 (3) :61-62.
[3]汪华明.浅谈中小学科普工作的意义[J].学会, 2009, 17 (3) :201-202.
[4]王彤, 周晓宇.小学科普知识教学活动开展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性[J].素质教育资讯, 2009, 12 (3) :73-74.
浅谈中小学生的挫折教育 篇9
在21世纪的中国, 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大量出现, 一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孩子, 包办孩子的起居生活, 为孩子的未来尽心竭力铺平道路。面对挫折缺乏正确引导, 容易形成各种心理问题使他们身心不能健康的成长。
一、挫折教育采取的措施
(一) 渗透性教育与集中性教育相结合
渗透性教育是将教育影响渗透在中小学生的学习中, 充分利用各种磨难机会, 帮助中小学生积累挫折经验, 逐步培养正确的挫折认知和良好的对付挫折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可以充分利用生活、学习中的各种挫折情境, 经常性地对中小学生施加教育影响, 使之得到磨炼, 增强排挫能力。这种挫折教育过程自然、真实, 易为中小学生接受, 教育效果稳定而持久。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和教学中的挫折教育因素, 潜移默化的对学生实施挫折教育, 使学生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挫折孕育着成功”的道理, 从而提高学生对挫折的正确认识。
(二)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在挫折教育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外因, 中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内因, 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 应重视中小学生在挫折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中小学生的主动性, 使中小学生主动接受挫折教育, 正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挫折 (包括教育者创设的一定限度内的挫折) , 自觉地形成对挫折的正确认识, 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挫折, 不断积累挫折经验, 正确归因挫折, 消除受挫折后的不良情绪。
(三) 提高认识与实际磨炼相结合
挫折教育是一个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过程, 它首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 提高认识。学校要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阶段性挫折问题及心理水平, 开设不同内容、不同水平的挫折教育微型课程, 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把提高认识与实际的磨炼结合起来。教育者既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现成的磨炼机会, 又要有意识地创造挫折情境, 并引导中小学生自找磨难, 增加实际磨炼的机会, 提高中小学生抵抗挫折的实际能力。只有真正做到掌握知识与实际磨炼的有机结合, 才能增强实际磨炼的科学性、系统性, 提高理论学习的实效性。
(四) 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
挫折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教育在挫折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担负着设计、主持、调整教育过程的任务, 教师应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 从不同角度的信息中筛选和积累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产生深远影响的教育因素去主动施教”。学校应提出科学的挫折教育方案, 并争取家庭、社会的配合。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座谈会、家长学校、家长培训班等形式, 向家长宣传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帮助家长理解挫折教育的本质, 取得家长的共识。
二、挫折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一) 挫折教育应遵循“适度”的原则
在实施挫折教育时一定要根据孩子的承受能力适当给予, 否则适得其反, 将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适度的挫折教育固然能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但过量的挫折则会造成学生心理障。特别是在创设挫折情景中把握好度。
(二) 挫折教育应遵循因人而异的
原则
挫折教育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经历进行开展。学生年龄不同、心理特征不同、经历不同, 那么采取的挫折教育措施、挫折教育度则不尽相同。对于家长过于溺爱的学生, 重点应在实际的情景中磨练他们的意志, 而对于缺乏关爱的留守儿童则重点引导他们对挫折的正确认识,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
(三) 挫折教育应遵循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挫折教育自然也要面向全体学生。对学习成绩差、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开展挫折教育, 对学习成绩优异、性格活泼开朗的学生也要开展挫折教育, 而后者往往是被忽视的。
三、挫折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挫折教育必将成为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挫折能力必然成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挫折教育也必将走出学校, 成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但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家长、社会团体、教育主管部门转变思想, 开拓创新, 建立健全挫折教育理论基础, 完善机制, 勇于实践, 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模式。
当前挫折教育必须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家长、社会的高度重视, 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 端正教育思想, 精心的组织安排好各种教育活动, 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地开展挫折教育。使广大中小学生能健康的成长, 适应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环境, 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栋梁。
摘要:挫折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在重要组成部分, 可采取渗透性教育与集中性教育相结合,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提高认识与实际磨炼相结合, 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等措施, 需要遵循挫折适度、因人而异、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原则。
关键词:挫折教育,渗透性教育,集中教育,自我教育
参考文献
[1]胡寅生.教育学教程。[1]胡寅生.教育学教程。
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探讨 篇10
关键词: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028
随着时代多元化的发展,物质、精神生活的丰富多样,让处在这个社会的人的身心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包括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刻,身心健康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身心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早已被纳入学校正式的教育中,因为它不但关乎受教育者本身,而且对群体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意大利有句名言:“健康的身体富于健康的体魄”,健康的体魄承载睿智的思维。许多时候,我们却不知道自身是否真正健康,而是生活在自我意识误区的范围内,一旦出现了问题,悔之晚矣!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在人生初期阶段,容易引导成形,对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影响。为此,知道健康心理、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是身心健康的总定义。WHO(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身心健康分别给出了身体健康的十项标志(1. 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的繁重工作;2. 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不挑剔所要做的事;3.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 身体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变化;5. 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6. 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7. 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和眼睑不发炎;8. 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且无出血现象;9. 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 肌肉丰满,皮肤富有弹性。)和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志(1. 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做到自知自觉,既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感到欣慰,保持自尊、自信,又不因自己的缺点感到沮丧。2. 坦然面对现实,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缺陷和挫折,做到“胜不骄,败不馁”。3. 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承认别人,限制自己;能接纳别人,包括别人的短处。在与人相处中,尊重多于嫉妒,信任多于怀疑,喜爱多于憎恶。4. 有较强的情绪控制力,能保持情绪稳定与心理平衡,对外界的刺激反应适度,行为协调。5. 处事乐观,满怀希望,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态度。6. 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有经久一致的人生哲学。健康的成长有一种一致的定向,为一定的目的而生活,有一种主要的愿望)。参考WHO的标志,作为实施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教育机构或教育者,便可以参考制定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标准(或标志),而这些标志是教育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参照的依据,它就好比一面镜子。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对生理健康的判定是很明确的,健康与否,自身是可以感知的。但是,对心理方面的判定就会比较复杂一些,自身难以感知,这就需要外部因素的干预,也就是他人对患有心理健康的人给予提示或引导。尤其正处于身心发育期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身心健康的关系和重要性,就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就遇到过一个女学生,因为多一根手指的原因她变得很内向,夏天也带着厚厚的手套,不喜欢和同学、教师交流,学习成绩也很一般。后来,笔者与她几次的交流,情况才发生了改变。再后来,她的父母给她做了矫形手术,她才变得越来越开朗,学习成绩也好了,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理想的高中。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因身体而自卑的人。当他们在最初阶段获得心理平衡后,也许会有很不同的人生。近年来,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好多学校培养了一批心理辅导专业人才,在学校内部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加强了对心理需要帮助学生的关爱。但总体来说,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还是滞后,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在认识上还把心理问题简单地理解为性格倾向,这也是中国人的一种潜在的文化意识。作为教育机构和教育者,虽说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引导能力,仍然存在着简单化、生硬化、程式化的处理手段和方法。据了解,好多学校一旦发现心理障碍者,处理办法就是休学,没有评估造成心理障碍的具体原因,有可能把学生推向反面,造成更大更深的伤害。例如,有些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来源有可能就是家庭,如果没有深入了解,简单处理,情况会更糟;另一种情况是放任,出现一些因心理问题而行为偏激的学生(这种学生的危害性也显而易见的),就是任由其发展,教师会放松或放弃对他的管理,以后这些学生走向社会也是不安定因素,好多社会当中的实例就说明了这一点。再有就是,教条化地处理。不耐心,不细心。事实上,只要方法得当,中小学身心健康教育是易于取得成果的。所以,应该引起多方的重视,加强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这样做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一、重视生理健康
生理健康是保证心理健康的主要条件,“有健康即有希望,有希望即有一切”这是阿拉伯人对健康的认识。有健康的身体,才会乐观、自信。反过来,干什么事都受身体不行的影响,感觉力不从心,心生忧伤,日久天长,心理就会出现问题。所以教育管理部门要求教学单位要增加学生的室外活动课,提倡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健康强壮的体魄也是健康身心发展的前提。素质教育的要求,也要身体健康。近年来,我区在高中招生考试中也提高了体育测试的成绩,由过去的三项30分,提高到现在的五项50分。这说明学生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这种形式意在强调学生提高身体素质。
在实际情况中,还存在一些身体不健全的人,学生中也不例外。根据观察,这类人往往很孤僻,个性冷漠,不合群体等。对待这种学生,就要特别疏导,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如果方法得当,也不乏身残志不残的成功人士,最出名的怕要数物理学家霍金了。
二、心理健康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各方面发展的保证
心理健康是正确学习的前提条件。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会从前人的知识经验中获取有价值的知识,才会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心理健康的学生都有积极的自我意识,能正确认识自己,能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能分辨是非,能诉说自己合理的需求,能与人和睦相处等。
其次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环境。现在的学生生活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也会面临各种问题:父母的期望、家庭和谐度、学校的学习环境及对环境的适应性,个人的学习成绩、人际交往、升学压力等方面的问题。由于学生心智的不成熟,就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根本就谈不上学习、生活、交往。或许说,人都有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问题。只要不是太突出和影响自身和他人,既为正常。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所以,家庭、学校、社会就要努力营造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和条件。作为实施教育的学校更是责无旁贷。心理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因为近年来,关于学生厌学、逃学、打架斗殴、早恋,甚至殴打教师、父母、毒害父母或自杀的事例已经屡见不鲜,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突出。例如,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2010年6月驻市上蔡高一学生因考试不理想而跳樓的事件。还有网络上不断报道的此类事件,说明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三、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互统一、互为促进的
约翰·格雷说:“身体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的健康”。反之,精神的健康又会影响身体的健康,这个道理是被现代医学所认可的。二者相承,才能说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程度。现在的一些家庭和学校过分注重孩子应试成绩,大量剥夺了孩子的自由时间,使他们与外界失去了联系。但从孩子们身上出现的问题却越来越多。于是,现在许多有识之士对这种一头重一头轻的教育现状提出很大的质疑。2015年10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访问英国,参观一所学校时就说:中国的孩子玩的时间太少了。
四、身心健康是学校教育的育人目标
中小学生减负“三法” 篇11
笔者以为, 时下减负从教育本身来说, 重要的是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减负, 从课本上开始
课本, 教师教学之本;学生学习之本。减负能否得到真正落实, 必须首先从课本上做起。课本容量多寡, 程度难易, 编排当否, 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目前我们的中小学教材仍然存在着内容上偏大偏全、要求上偏难偏高的问题, 编排上也存在着内容搭配或衔接不当之处。比如语文, 初中除了课本还有读本, 高中有必修、选修和读本。一套语文课本从小学到中学几乎涵盖了古今中外所有的经典。另外, 课本中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章也偏多, 还有大量课外阅读和写作等方面的要求。再有, 现今语文课本 (包括教师用书) 的注解也偏多, 甚至还都有提示和分析。表面上看, 这样做方便了师生阅读, 但实际上不仅增加了课本的容量, 更降低了师生自己动手查阅和动脑思考的要求, 自然也就弱化了他们应有的能力。
其他学科的课本或多或少也都存在着一些不尽相同的问题, 有的是直接增加了内容和难度, 把不适合某年段学生学习的内容安排进来, 或者提出了过多过高的要求;有的是在内容编排上不甚合理, 前后缺乏必然的逻辑联系, 学科之间彼此照应不够;有的是习题设计的量和难度不够, 与课本内容的要求不匹配, 习题看似少了简单了, 但要真正消化吸收课本上的知识, 达到应有的能力, 还需要到课本外去补充;有的是知识交代如蜻蜒点水, 虽浅但不显, 表述含混不清, 不完整, 或如鸭子啄食, 东一口西一口, 不成系统, 却让学生自己去猜想, 去探究……凡此种种的问题, 都会给学生造成不应有的负担。另外, 我们现行的高中课本分设必修本和选修本的实际意义和作用究竟有多大, 是否也是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 值得进一步思考。
笔者无意否定新教材, 也无意否定教材编写应贴近生活, 鼓励探究, 引导创新, 但教材的编写一定要体现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递进性;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一定要好看好用, 还要有相对的稳定性。
因此, 减负必须首先从课本上做起。对于现行的不同学科课本, 应当或减量, 或降低难度要求, 或重新考虑内容的编排和衔接。要体现先知识, 后能力;先基础, 后创新。每学期每学科一本书, 将每节课、每单元课后的小练习、单元复习以及整本书的总复习, 都穿插在课本内, 不给学生再发任何教辅书或练习册。减少课本注解, 去掉“学习指导”或“提示”内容。课本目录应能概括出本册书的基本内容。除却必要的插图, 课本一律黑字白底。五颜六色、花里胡哨的页面看似直观、活泼, 吸引学生眼球, 实际上既分散了学生对课本文字的认读, 不利于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吸收内化, 又影响视力。课本文字不宜排得太密, 要留白, 便于学生在书上作简要笔记。另外, 笔者特别建议, 依我们的国体民情, 中小学课本还是由国家统一编写为好, 地方教材 (包括校本教材) 可以有, 但作为中考、高考命题还是要依据国家统编教材, 这不仅为保证教材编写的科学性、严谨性、规范性, 也为适应随人口流动孩子入学的需要。
二、减负, 从考试上导向
考试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前面讲了, 减负要从课本上做起, 但课本只是个开头, 终端在考试。如果考试这个环节没有把握好, 与课本不搭, 那么最终减负还是要落空。
我们通常说, 考试是指挥棒, 而实际上真正起指挥作用的是中考和高考。因为从目前来说, 中考和高考的权威性是其他考试不可替代的 (恐怕今后相当长的时间仍是不可替代的) 。这个指挥棒的问题不解决, 减负的问题就不可能得到最终解决。
笔者愚见, 就目前来说, 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 完全下放给各学校还不适宜, 由国家统一组织仍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命题上, 中考是否可以再多靠近一些课本, 即真正以课本为“例子”和“样品”来命题, 让师生都感觉到, 只要把课本学好, 就可以取得好成绩, 很多课外负担就少了。考试侧重考基础, 大部分考生得到较高的分数是正常的;反之, 则应视为不正常。这样做更不必担心考生之间拉不开档次, 不利于选拔, 档次一定会有的, 不过是分差大小而已。目前, 各所学校办学水平的最大差异, 不是师资, 不是办学硬件设施, 也可以说不是管理水平, 而是生源。因此, 全面提升中考成绩, 减少差距, 会更有利于缩小各校之间的办学水平、促进各校办学均衡发展, 进而也就更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和提升整个高中教育水平。否则, 高分学生都流向了所谓的好学校, 低分学生都集中到了所谓的“二类校”“三类校”乃至不入类的学校, 怎么设想实现各校之间均衡发展?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怎么能减得下来?
目前, 我国已有十六个省市高考自主命题。在不能完全放给大学自主招生的情况下, 高考仍由国家统一命题组考为好。现在各地方的教材有所差异, 高考命题的题型、材料、量度和难度等也都有所差异, 但均应是大同小异, 因为考的都是基础教育, 应有着同样的信度。教材统一和考试统一的好处是, 一是从备考上就减轻了师生的负担, 二是为大量借读生回户籍所在地参考提供了方便, 三是对备考资料泛滥会起到一定遏制作用。还有就是十六个省市都有自己的考试院, 都要组织自己的命题专家, 都要编写自己的考试说明、备考资料等供师生使用, 国家统考也减轻了各地方的负担。
可能有人会讲, 统考是计划经济时的产物, 我们已经改革了, 怎么能走回头路、开倒车?国家一张卷统考是存在问题的, 但与当今我们高考面临的问题相比, 统考会减少许多问题。再说今天我们实行统考, 并不就是走回头路、开倒车, 我们的课程标准、命题思想、考核内容等都不会成为上个世纪的统考。即使就是走回头路、开倒车也没有关系。
三、减负, 从教学上落实
学生课业负担重否, 应当说主要是体现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上。因此要真正落实减负, 关键是要给教师减负。作为各级领导, 要给教师“松绑”, 让教师有着一种放松的心态, 干着有规律的工作, 过着自己能主导的生活。
但现在的情况是, 在不同地方、不同学校、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对教师“考核多、评比多、比赛多、研讨多、要求多, 自主支配的时间少”的现象。此种情况严重地束缚了教师的身心和手脚, 他们只能是被动地工作, 而不是主动地工作。
作为教师本身而言, 首先, 要相信减负增效, 不论面对什么样的教材、什么样的考试, 不是给得越多、要求越多、占的时间越多, 效果就会越好。当然也要明白, 减负不是没负, 更不是减效。
另外, 近些年来, 被冠之以各种改革创新的理论文章和实践经验不乏见诸各种报端和各种大大小小的学术研讨会、经验交流会以及专家、学者的讲座上。对此, 教师不应盲从。浮躁的心态、盲从的表现、做秀的展示、急功近利的追求带来的不仅是给自己增负, 也会给学生增负, 更会影响教学效益。我们说这不是改革和创新, 只能是“折腾”。重要的还是要遵守教学常规, 扎扎实实地上好每日、每节的常规课。
因为教学常规、常规课是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总结而传承下来的。无论是教师的教学常规, 还是学生的学习常规, 都是整个教学活动得以有序运行的保证。动辄拿打破常规说事, 难免事与愿违, 甚或造成如古人所讲的“惑乱之道”。就目前来说, 我们的大多数学校虽都有自己的常规存在, 但除在内容上有所异同、表述上有所详略外, 更在落实上有所虚实。要在教学上实现减负, 学校一定应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常规, 教师一定应严谨执行教学常规。
【中小学生教育】推荐阅读:
中小学生08-25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09-05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09-30
中小学生创新教育08-01
中小学生作文05-26
城乡中小学生07-31
中小学生减负09-30
中小学生对联07-08
中小学生生命教育刍议06-25
中小学生智慧教育课堂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