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减负

2024-09-30

中小学生减负(共12篇)

中小学生减负 篇1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由政府主导, 已进行过多次教育改革 (包括课程改革) 。实事求是地说, 每次改革都在不同方面, 不同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但毋庸讳言, 就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而言, 时至今日还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这是不争的事实。

笔者以为, 时下减负从教育本身来说, 重要的是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减负, 从课本上开始

课本, 教师教学之本;学生学习之本。减负能否得到真正落实, 必须首先从课本上做起。课本容量多寡, 程度难易, 编排当否, 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目前我们的中小学教材仍然存在着内容上偏大偏全、要求上偏难偏高的问题, 编排上也存在着内容搭配或衔接不当之处。比如语文, 初中除了课本还有读本, 高中有必修、选修和读本。一套语文课本从小学到中学几乎涵盖了古今中外所有的经典。另外, 课本中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章也偏多, 还有大量课外阅读和写作等方面的要求。再有, 现今语文课本 (包括教师用书) 的注解也偏多, 甚至还都有提示和分析。表面上看, 这样做方便了师生阅读, 但实际上不仅增加了课本的容量, 更降低了师生自己动手查阅和动脑思考的要求, 自然也就弱化了他们应有的能力。

其他学科的课本或多或少也都存在着一些不尽相同的问题, 有的是直接增加了内容和难度, 把不适合某年段学生学习的内容安排进来, 或者提出了过多过高的要求;有的是在内容编排上不甚合理, 前后缺乏必然的逻辑联系, 学科之间彼此照应不够;有的是习题设计的量和难度不够, 与课本内容的要求不匹配, 习题看似少了简单了, 但要真正消化吸收课本上的知识, 达到应有的能力, 还需要到课本外去补充;有的是知识交代如蜻蜒点水, 虽浅但不显, 表述含混不清, 不完整, 或如鸭子啄食, 东一口西一口, 不成系统, 却让学生自己去猜想, 去探究……凡此种种的问题, 都会给学生造成不应有的负担。另外, 我们现行的高中课本分设必修本和选修本的实际意义和作用究竟有多大, 是否也是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 值得进一步思考。

笔者无意否定新教材, 也无意否定教材编写应贴近生活, 鼓励探究, 引导创新, 但教材的编写一定要体现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递进性;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一定要好看好用, 还要有相对的稳定性。

因此, 减负必须首先从课本上做起。对于现行的不同学科课本, 应当或减量, 或降低难度要求, 或重新考虑内容的编排和衔接。要体现先知识, 后能力;先基础, 后创新。每学期每学科一本书, 将每节课、每单元课后的小练习、单元复习以及整本书的总复习, 都穿插在课本内, 不给学生再发任何教辅书或练习册。减少课本注解, 去掉“学习指导”或“提示”内容。课本目录应能概括出本册书的基本内容。除却必要的插图, 课本一律黑字白底。五颜六色、花里胡哨的页面看似直观、活泼, 吸引学生眼球, 实际上既分散了学生对课本文字的认读, 不利于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吸收内化, 又影响视力。课本文字不宜排得太密, 要留白, 便于学生在书上作简要笔记。另外, 笔者特别建议, 依我们的国体民情, 中小学课本还是由国家统一编写为好, 地方教材 (包括校本教材) 可以有, 但作为中考、高考命题还是要依据国家统编教材, 这不仅为保证教材编写的科学性、严谨性、规范性, 也为适应随人口流动孩子入学的需要。

二、减负, 从考试上导向

考试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前面讲了, 减负要从课本上做起, 但课本只是个开头, 终端在考试。如果考试这个环节没有把握好, 与课本不搭, 那么最终减负还是要落空。

我们通常说, 考试是指挥棒, 而实际上真正起指挥作用的是中考和高考。因为从目前来说, 中考和高考的权威性是其他考试不可替代的 (恐怕今后相当长的时间仍是不可替代的) 。这个指挥棒的问题不解决, 减负的问题就不可能得到最终解决。

笔者愚见, 就目前来说, 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 完全下放给各学校还不适宜, 由国家统一组织仍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命题上, 中考是否可以再多靠近一些课本, 即真正以课本为“例子”和“样品”来命题, 让师生都感觉到, 只要把课本学好, 就可以取得好成绩, 很多课外负担就少了。考试侧重考基础, 大部分考生得到较高的分数是正常的;反之, 则应视为不正常。这样做更不必担心考生之间拉不开档次, 不利于选拔, 档次一定会有的, 不过是分差大小而已。目前, 各所学校办学水平的最大差异, 不是师资, 不是办学硬件设施, 也可以说不是管理水平, 而是生源。因此, 全面提升中考成绩, 减少差距, 会更有利于缩小各校之间的办学水平、促进各校办学均衡发展, 进而也就更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和提升整个高中教育水平。否则, 高分学生都流向了所谓的好学校, 低分学生都集中到了所谓的“二类校”“三类校”乃至不入类的学校, 怎么设想实现各校之间均衡发展?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怎么能减得下来?

目前, 我国已有十六个省市高考自主命题。在不能完全放给大学自主招生的情况下, 高考仍由国家统一命题组考为好。现在各地方的教材有所差异, 高考命题的题型、材料、量度和难度等也都有所差异, 但均应是大同小异, 因为考的都是基础教育, 应有着同样的信度。教材统一和考试统一的好处是, 一是从备考上就减轻了师生的负担, 二是为大量借读生回户籍所在地参考提供了方便, 三是对备考资料泛滥会起到一定遏制作用。还有就是十六个省市都有自己的考试院, 都要组织自己的命题专家, 都要编写自己的考试说明、备考资料等供师生使用, 国家统考也减轻了各地方的负担。

可能有人会讲, 统考是计划经济时的产物, 我们已经改革了, 怎么能走回头路、开倒车?国家一张卷统考是存在问题的, 但与当今我们高考面临的问题相比, 统考会减少许多问题。再说今天我们实行统考, 并不就是走回头路、开倒车, 我们的课程标准、命题思想、考核内容等都不会成为上个世纪的统考。即使就是走回头路、开倒车也没有关系。

三、减负, 从教学上落实

学生课业负担重否, 应当说主要是体现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上。因此要真正落实减负, 关键是要给教师减负。作为各级领导, 要给教师“松绑”, 让教师有着一种放松的心态, 干着有规律的工作, 过着自己能主导的生活。

但现在的情况是, 在不同地方、不同学校、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对教师“考核多、评比多、比赛多、研讨多、要求多, 自主支配的时间少”的现象。此种情况严重地束缚了教师的身心和手脚, 他们只能是被动地工作, 而不是主动地工作。

作为教师本身而言, 首先, 要相信减负增效, 不论面对什么样的教材、什么样的考试, 不是给得越多、要求越多、占的时间越多, 效果就会越好。当然也要明白, 减负不是没负, 更不是减效。

另外, 近些年来, 被冠之以各种改革创新的理论文章和实践经验不乏见诸各种报端和各种大大小小的学术研讨会、经验交流会以及专家、学者的讲座上。对此, 教师不应盲从。浮躁的心态、盲从的表现、做秀的展示、急功近利的追求带来的不仅是给自己增负, 也会给学生增负, 更会影响教学效益。我们说这不是改革和创新, 只能是“折腾”。重要的还是要遵守教学常规, 扎扎实实地上好每日、每节的常规课。

因为教学常规、常规课是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总结而传承下来的。无论是教师的教学常规, 还是学生的学习常规, 都是整个教学活动得以有序运行的保证。动辄拿打破常规说事, 难免事与愿违, 甚或造成如古人所讲的“惑乱之道”。就目前来说, 我们的大多数学校虽都有自己的常规存在, 但除在内容上有所异同、表述上有所详略外, 更在落实上有所虚实。要在教学上实现减负, 学校一定应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常规, 教师一定应严谨执行教学常规。

综上所述, 只有“课本、考试、教学”这三者三位一体协同起来:同时减负, 才能达到一定的科学的减负效果。我们的课程 (包括课本) 为什么不可以“砍掉一半”, 哪怕是“砍掉三分之一”?我们的中考、高考是否可以不要搞得那么复杂, 也不要那么难?只有减了量、降了难度, 才会给师生更多的课余时间, 才会有学生更多地自主选择和发展, 也才会有教师更主动地去进行创新思考和实践。

中小学生减负 篇2

减负令,越减学生负担越重

备受关注的小学生“减负令”再度公开征求意见。教育部修改了此前公布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英语或将从统考科目中“剔除”―――新的意见稿中,小学一至三年级不举行统考;从四年级开始,仅语文、数学每学期可举行1次全校统考。同时,意见稿中将焦点之一的“不留作业”改为“少留作业”,取消百分制考核,严禁设立重点班并严格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政策等。

在我国,教育“减负”的政策长期存在。早在1955年7月,教育部就发出新中国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据统计,在过去的58年间,“减负”被国家教育部门喊了9次。几十年来,各地的“减负令”多达上百项,可是现实情况却是: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沉重。

减负令,为何越减负担越重?

从博奕论角度看减负令的先天不足:认真你就输了

囚徒困境(prisonersdilemma)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

经典的囚徒困境如下: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入罪。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分别和二人见面,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

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控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背叛),此人将即时获释,沉默者将判监。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合作),则二人同样判监1年。

若二人都互相检举(背叛),则二人同样判监8年。

囚徒到底应该选择哪一项策略,才能将自己个人的刑期缩至最短?试设想困境中两名理性囚徒会如何作出选择:若对方沉默时,背叛会让我获释,所以会选择背叛。若对方背叛指控我,我也要指控对方才能得到较低的刑期,所以也是会选择背叛。二人面对的情况一样,所以二人的理性思考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选择背叛。这场博弈中唯一可能达到的纳什均衡,就是双方参与者都背叛对方,结果二人同样服刑8年。

以同理推导减负令“怪圈”:

教育部门呼吁减负,对于家长及学生来说,选择有以下三种:

如果所有人都减负(合作),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其他人减负你增负(背叛),你将取得相对优势;

其他人增负你减负(背叛),你就会处于弱者地位。

所以,权衡利弊后的家长有可能选择合作么?绝不可能啊,只有互相背叛,唯有主动增负。

教师怎样为学生减负 篇3

1.中学生留言

——我认为现在中学生的负担重是由于精神不够。青年时期,需要足够的睡眠时间,但由于作业的负担过重,很少有足够的时间睡觉,睡眠不好,精神不好,影响第二日的学习作业,恶性循环是中学生感到负担重的原因。

——虽说还没上高三,但就现在的负担可知高三是多么得苦,魔鬼式教学,疯狂训练,题海战术……试问连军人都承受不了的,高中生能承受的了吗?不过话又说回来,有高考的指挥棒在那儿,这种现状就避免不了,真的吗?

——我觉得这些课业负担就像幽灵一样烦,这样的教育制度简直比八股还要八股,每日往头脑中灌输一些理论的知识、生硬的知识,不能把知识运用到实际,只不过是形式主义。为了那张呆板的高考试卷,剥夺了我们的自由,剥夺了我们的精力。也许你们会说,这样有利于锻炼我们的艰苦创业、刻苦奋斗的精神,但这样的代价是否太多,太大。我呼吁:救救我吧,我受不了,赶快改变我们的教育制度。什么国家倡导的“减负”,那只不过是形式,你们真的能了解我们所体会的“减负”的苦味吗?改变教育制度

——学习成绩可以用题海堆出,但能力却不是可以用大量习题造出的。学校应该传授的不是怎样取得高分,而是教授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活、面对困难和掌握学习技巧。不能因为学习将面临升学或高考,就使学生失去放松和娱乐的时间。

2.教师留言

——学生的课业负担实事求是说是过重的,我校为普通高中,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尽管学校教师十分重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但由于生源自身素质与重点高中有差异,家长期望值高,知识难度大,升学考试压力大,以及高考内容与录取方式、就业压力等原因,学生家长所定的目标过高,自加负担在所难免。我校学生课业负担,我虽感合适,但学生未必感到合适。

——学生课业负担太重。本来走进教室时心情很平静,但一看到学生因应付高考做太多练习而满脸疲惫时,我就有一种深深的焦虑,他们怎样去适应社会。

——课业负担较重主要是由于社会和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方式造成的,班上高分多就是好学校、好教师、好学生。故教师加重学生课业以求达到标准。而改变这一现状,只有国家政策宏观引导,全社会改变人才观才能得以实现。

3.校长留言

——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只是中国教育存在弊端的一个折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从中国教育体制上锐意改革。非义务教育高中阶段学生升学压力过大,大学教育阶段学费昂贵,这两个阶段的教育要下重手彻底解决,已迫在眉睫,决不能等闲视之。否则中国的教育将只会停留在义务教育阶段了。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一个令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要想使学生彻底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通过改革考试方式,转变教育思想,既应减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更应减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但减负绝不意味着降低教育标准,而是让学生在感到负担不重的前提下,会学、善学、学得扎实、学得主动,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4.家长留言

——中国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最突出的一个例子是早晨到校时间过早,大大早于成人的上班时间,造成学生睡眠不足,影响学习效果,也严重损害孩子的健康。

——剥夺孩子的睡眠时间是最不人道和最残忍的。睡眠不足将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进而影响他们的一生,并成为国家的隐忧。

——不正确的教学评价体系(如升学率),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的根本原因,也是形成学校(老师)尤其家长与学生尖锐对立的主要原因。社会上的用人标准,就业压力等等都在误导教育的方向,扭曲学生的心灵,弄得家长也就为这一个孩子而心力疲惫。逼得家长不得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高压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很难保持长久的耐力,现行教育制度的结果,将使未来的社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小学、中学、大学的升学考试压力大,学校之间师资力量不均衡,造成学校分等、学生分层,人为造成入好校难;竞争大,导致学生、家长均有很大压力,失去很多自由时间。宜就近入学,分片上学,宽进严出,因材施教。

二、我国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教师该怎么做?

1督促监督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预习习惯, 听课习惯, 复习习惯, 作业习惯, 作息习惯。

2从思想上杜绝“高负担=高质量”

一般,我们所说的“课业负担”是指学生在课业方面应当担负的责任、履行的任务和承受的压力。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实际上是指要减去超出学生所能承受的量或限度的那一部分,并不是放任学生不完成课业任务。

教师在针对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而进行的——系列教学活动中,首先就要明确教育目标。要想更好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就要通过各种方法提高我们的教学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不是盲目地加大学习量。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关键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杜绝“高负担,高质量”的片面质量观。

3在教学中把握关键,减轻学习负担

当学生在学习时能够准确地把握关键知识,就可以更快速地对知识进行理解记忆,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还可以提高学习质量。同时,只要找到了知识的重点所在,学生对学习也就充满自信,学习负担自然就会减小。

(1)在关键知识处重点讲解

对关键知识着重讲解,也可以进行反复讲解,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学生的记忆效果。学生掌握了关键知识,对其他知识的掌握也就会更加容易,更加快速。学习就会在学生的心里变得更加得心应手。心理压力少了,课业负担也自然会减轻。

(2)在关键知识处进行提问

提问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教师利用提问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关键知识的认识与思考,更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应努力让学习在学生的心中成为一种乐趣,一种需要,而不是一种负担。

4在布置作业时把握关键知识,减少低效和无效劳动

研究发现,练习题量的多少并不是与学习成绩成正比的,如果学生内心反感,无论做多少练习题都是无效的。如果作业中许多都是机械重复的知识,做多了学生自然会失去兴趣,产生反感心理,影响他们正常掌握知识。

可见,为学生布置作业未必“多多”就会“益善”,而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精心选择,抓住知识的关键所在布置作业,做到精益求精,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而非增加数量。

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负担过重,畏惧或厌烦学习,把学习视为一种迫不得已、很难接受的事情,就会出现明显的抵触“课业负担”的行为。

教师在布置练习题的时候,事先——定要认真考虑,抓住每一个重点知识来选择需要布置作业的内容与多少。使学生认真做,仔细体会,从作业中感受知识的乐趣,从而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再谈中小学生“减负” 篇4

从1957年毛泽东主席提出“课程要减少, 分量要减轻, 为的是全面发展”, 到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主席明确提出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如今各地都相继提出了一些“减负”的措施。但是由于没有明确的法规措施或者虽有法规措施却难以真正得到落实, 加之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提高班、才艺班的存在, 寒暑假都变成了很多学生的第三个学期。还有的是学校想法“减”, 家长却变样增, 学生的负担不但没有减下来, 家长的经济负担反倒增加了。作为一名工作多年的一线教师和学生家长, 我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 通过观察、交谈, 比较充分地掌握了多数学生及家长的心态, 也看到了一些怪现象。多数学生是极不情愿参加名目繁多的各种补习班的, 也不愿意在回家后还要为完成繁重的家庭作业付出过多的时间, 而不少家长提起上学的孩子, 也往往心中充满苦涩, 尽管千方百计地创造各种条件, 却往往收效甚微。教师普遍能认识到给中小学生减负是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 但由于教学评价体系变动不大, 应试、升学仍然左右着学校的办学方向, 所以有不少教师一边应付着课程改革, 一边仍按“老方法”教学, 总怕某个知识点没讲到, 千叮咛、万嘱咐, 生怕哪种类型题学生没掌握, 总是要费尽心机地找些典型题让学生多做几道, 把英语单词多写几遍, 再加上搭配的各种练习册、辅导书, 于是, 做作业时敷衍了事的应付, 一手持两支笔、三支笔写作业等怪现象就出现了……

如何才能使“减负”成真, 增效明显呢?

一、教师要充分认识自身在“减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党和国家给了教师很高的定位: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 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在课程改革后, 教师的职责确实发生了变化, 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不过, 教师仍要下大功夫抓好教学中的必要环节, 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扎扎实实备好每一节课, 尽心尽力讲好每一堂课, 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切实向有效教学迈进。要十分注意避免布置过多的、重复的作业挫伤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增加他们的厌学情绪, 也不要为蝇头小利而被一些唯利是图的书商小贩所利用, 否则既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又增加家长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改变旧的教育观念, 真正确立起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教育理念。有人可能会认为“减负”与增效是相矛盾的, 即如俗话所说, 又要马儿好, 又要马儿不吃草。其实, 我们不是让马儿不吃草, 而是要想方设法让马儿吃好草。要认识到教师的职责不是把课本、教参上的文字重复讲出来, 让学生听明白, 不出错误就行了;不是让学生机械地记背, 重复地不断地巩固练习, 使学生成为只会应试, 缺乏创新的低能者。而应在新形势下, 努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多思多想, 设计出先进新颖的教学思路, 广泛开展启发式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同时, 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既要授人以鱼, 又要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动手、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适应, 才能培养出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父母应做好家庭的教育工作

作为和孩子朝夕相处的双亲, 决不可采取违反客观规律的过急做法。看不到孩子的优点, 没有夸赞, 经常斥责, 单一命令, 经验育人, 往往会造成父母和孩子关系僵持。而应“平等沟通, 科学育人”, 在家里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注意习惯, 锻炼和提高孩子的自制能力。古人曾有精辟的论述:“上学以神听, 中学以心听, 下学以耳听。”其含义是把学习者分成三个等级, 上等的是入神地听讲, 中等的是用心听讲, 下等的是马马虎虎地听讲。所以, 要想孩子学习好, 就要在平时注意多利用一些好的时机、好的事例, 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让孩子在课堂上用心、入神地听讲, 若有不明白的地方, 课外再及时请教老师或他人。这样有学有问, 知识才能学得扎实。当然, 也要掌控好孩子在校外的活动时空, 帮助他们抵御社会上不良因素的诱惑, 引导他们阅读一些中外名著, 有选择地看看电影、电视, 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户外活动, 这对他们的成长发育必有益处。

三、有关教育部门也需适时有为

“减负”与抓教育管理、抓教育质量并不矛盾, 越是“减负”越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教育, 而不能把正常的“减负”与抓学生的教育质量对立起来, 认为放松对学生的管理教育, 就是“减负”。几年前, 温家宝总理还曾提及“素质教育, 绝不是不要考核”, 而是要求对学生的考核综合、动态、持续, 不能用简单的单一的卷面考查方式, 这其实是对有关管理部门及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9年初, 温总理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作了题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讲话, 谈到教改问题时说, 现在在教学中, 我们比较注重认知。认知是教学的一部分, 就是学习。在认知方法上, 我们还有缺陷, 主要是灌输。其实, 认知应该是启发, 教学生如何学习, 掌握认知的手段, 而不在知识本身。解放学生, 不是不去管他们, 让他们去玩, 而是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 留下思考的时间, 留下动手的时间。所以, 既要通过学习、培训等一些有效措施, 让教师掌握新课程的实质, 做到有效教学, 引导学生进一步学好新教材, 也要对现行的一些有弊端的教育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的“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要与基础课程改革相衔接”。还要加强对学校工作的检查, 对一些不恰当的做法加以引导、纠正, 对个别人的不良做法要有明确的处罚和约束。

给中小学生“减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而是关乎到新课改成败与否, 关乎到素质教育能否真正得到落实的一项紧迫任务, 是一个需要各级管理部门和教师、家长、学生乃至全社会共同解决的复杂问题, 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努力争取早日让孩子愉快地学习, 健康地成长。

摘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对端正教育方向, 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深入分析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诸多原因, 提出应从根本上、源头上解决问题;要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突破口, 有重点地推进“减负”工作;要从多方面下大力气调整现有教育体制, 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最终重整创新精神,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实现“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

关键词:中小学生,减负,新课改

参考文献

[1]温家宝.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社, 2010.1.11.

学生减负 篇5

对小学生“减负”,我举双手赞成!

减负:听上去有点可笑。主要原因: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希望(望子成龙)。家长对孩子(望子成龙):1是孩子长大以后有出息 2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老师对孩子(望子成龙):1是对家长 孩子 自己有个交代 2当然不希望自己下岗 所以她们忘了孩子身上的书包有多重。我们孩子在重重压力下,还能有童年的乐趣吗?考试的重压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以致部分学生厌学情绪很严重,学习被动,成绩下滑。一旦成绩不好,学校、家长为了梦寐以求的高成绩就会加倍增加练习次数,增加作业量,进行题海战术,以此来提高成绩,小学生课业负担也随之越来越重。长此以往就形成恶性循环,负担是越加越重,越重越加。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中央电视台在北京市曾做过一个调查:现在的小学生有60%都不喜欢上学,认为上学很苦、没意思。但又不能不上,这个比例不正显示了课业负担过重带来厌学的恶果吗?对小学生“减负”,减轻了我们学生的课业负担,多了玩的时间、多了能够受自己支配的时间,这是好事呀!

我只要一想到孩子未来的前途和出路,应试教育制度眼下又不会变,就只能硬起心肠‘添砖加瓦’。如今社会到处都在谈论减负这个话题,有许多人提倡它,也有许多人反对它。之所以有人反对它,是因为人们不完全了解它。上面减负,下面各级学校只好照办,于是学生们的作业没了,在校时间短了,游戏时间长了,这样做必然会导

致一些学生成绩下降。孩子们的成绩下降了,家长们自然不同意,自然会将责任推到减负的头上了,从而有些家长们反对减负了。

就新政看学生的“减负” 篇6

下面我来给学生的“学业负担”分分级。首当其冲,高考和中考;次之,小学升中考;最末,近年来的小学基础教育群体。当然,以上的受压对象,主要是学生。但是,随着社会加速发展,基础教育工作者,却越发体会到,小学阶段的负担,正在呈现有过之而不及的劣态。

针对课业负担,一线教师,每天的教学实务里,总会有“作业”这项,这次的《指导意见》对作业这块的解释是:学校要建立学生作业总量控制和协调机制,做好各学科作业量的平衡工作,保证学生休息和睡眠时间,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其它年级每天书面家庭作业问题控制在1小时以内。优化学科作业设置,杜绝机械性、重复性作业,提倡布置活动性、实践性、研究性和选择性作业,不断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任何教育政策的执行或者说最后落实都未必“事与愿和”。对于学习负担一说,谁最有发言权?从法律角度来说,任何片面之词在公正面前都是显得势单力薄。那就分别道来吧。

一、教师说

对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对此教育问题,真是“恨铁不成钢”。首先,现时代教育改革倡导“学生全面发展”,相对改革开放时期的教学,从科目、从内容、从量和质上都有了增加,总的来说,就是德、智、体、美、劳五育的落实。不难算出,“负”多了。再加之教育者教育水平等客观因素,本来1+1+1+1+1=5的事就加了码,最后成了1.5+1.5+1.5+1.5+1.5=7.5。“担”就重了。那从近十年看教育,应该可以排除以上的“教育科技含量落后”之嫌了吧?事实不尽然。社会改革下的副作用出现了,诸如学校升学考试制度、教育行政与学校评价制度等“祸首”。这时不得不问一个伤IQ的问题了:教育为了什么?教育最原始的本质是什么?这也可能解释了为什么教师会给学生施压:重复性的背诵性的抄写式的作业,题海战术,老师课堂上采取的灌输式教学……本来有趣的知识学习,扭曲成“喝中药”,教育者摆脱不了生搬硬套,学生被迫式接受,试问:人的情感首先就是不愉悦的,还要其接受,这难道不是隐性学习负担吗?

我们不难找到下面的影像:孩子一脸的凝重与疲惫,终日难见笑容;没有了与父母的亲昵,成天无奈地坐在书桌旁;动人的音乐与假日的旅游成了难得奢侈的享受。人的主观性被破坏,能动性从何而来?谁来帮教育者们验证“我们是否正做着表面事半功倍实际却事倍功半的教育事业”。教育者是成年人,统筹好教育工作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别忘了,教师是被定位为专业技术人员一职的,如何对受教育做到趋利避害,因势利导,成人子弟,是这一教师职位所赋予职责,做不到,从法律上判,就是失职。

二、家长说

教育组成因素里,家庭教育不容忽视。 因为地域的客观原因,深圳存在着关内(深圳市内)与关外之分,种种因素造就了家庭教育这块的质量差。尤其对身处宝安(关外)这一特殊群体的家庭监护人素养。从一线数据可以看出,一个大额班里,受到家长关注的孩子的学习专注度和各项习成均优于放任散管的孩子。家长方其实是处于被动的地位的,对于后者,他们的家庭教育更多的是依赖于学校,绝大部分原因归究于民生问题“养家糊口”,减负对他们即意味着卸压,让孩子玩去吧,只要不出安全问题就行,成绩在次,谋生才是硬道理;对于家庭物质条件较优厚却“找不出时间陪伴孩子”的,作业没有了,午托班晚辅导还要不要上?这是让他们感到纠结的地方。没有实质数据支撑,估且按照中国人“孩子要富着养”的伪心态,选择要上吧。那素养较高的家庭对此政策又是如何反应?以下是减负文件实施一个个月后在家长群中收集到的调查反馈。

家长一:孩子本来就不太自觉,现在这一个月来几乎没去做过数学作业,问他为什么不做,就一句话没有作业,数学对他来说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是语文和英语就完全比以前要下降,真担心这样下去他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

家长二:现在他真以为是完全意义上的没作业,不会像高年级的孩子一样主动复习预习,等习惯养成了再减负也不迟,所以对低年级的孩子还是不能减负,害了他们。

家长三:孩子变得慵懒了,回来书包一丢,我们家长布置的作业根本是不予理睬。如果减负就是让老师课堂上不再布置,那么是不是要对现下的应试制度做下改革呢?是不是以后的高校名校都不再对孩子择优录取了呢?只是一个减负并不能解决问题的矛盾根源。

家长四:我们家女儿完成了其他作业之后就会自己拿练习辅导册出来做。英语已经养成一种习惯,每天都是把所有学过的读一遍。从第一单元开始。

家长五:我发现小孩不爱做作业了。以前有作业回来就做,现在先想着是玩,要到晚上八点钟才开始做。

除了以上反馈,我们也不排除理性家长对孩子抱有的非理性期望: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能上好学校才能找好工作,好的影响才能造就好的人才等等,那随之而来的,就是家长自行给孩子“加码”,减负就被挡在了家门口。

政策的发布实施,科技人文含量多少,相信以上数据是具公信力的,切切实实来源于政策受者,这也应证了那句话:“政策是一回事,执行中又是另一回事。”

三、学生说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化学特级教师罗滨曾去一所小学调研,和一位五年级孩子的对话,让她印象深刻。她问孩子:“如果你给老师当老师,你最想做什么?”孩子说:“最想给老师布置作业。”罗滨很好奇,接着问:“给老师留什么作业呢?”孩子回答:“让老师抄课文。”“抄多少遍?”罗滨随口问道。“抄50亿遍。”孩子说。“这个回答,让我一辈子难以忘记!”罗滨说,“50亿遍,可见孩子多么讨厌老师布置的重复作业。”

学生对课业的憎恶感为何如此强烈,当然,需要从各方理性角度思考。首先,学科特点的影响。如,数学学科所具有的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谨性,英语语法及单词识记的枯燥性等。教育者常说的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不保证每位学生对学校科目都能一一热爱,一旦兴趣不到位,后续的上课认真听讲,课后按时完成作业就略显“强买强卖”了,打个比方,“对于一个喜爱游戏的学生,让他在电脑旁坐一整天,他不会觉得累,因为他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快乐。对于一个不愿动笔写日记的学生,哪怕让他一学期只写一篇日记,他也觉得是一种负担”;其次,学生自身的心理原因。一些学生性格内向,学习过程中,当遇到困难而又没有能力解决时,不善于向老师、同学求助,落下的知识点越来越多,不愉快和自卑的体验使他们陷入痛苦、忧虑之中,因而对学习失去信心。第三,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当。本文上面已经提及,家庭教育因素的重要性,父母的主导倾向是什么,对孩子有任何期望和要求,往往暗示或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动机。如溺爱,如期望过高等;最后,学校教育的因素。教师的教育教学手段是否欠妥,师生关系的处理问题,对学生评价的公正性,民主性。

减负措施的出现,说明教育自身有了病症,除了做好对症下药,还需保证良药下了肚,后续还须按时复诊。教育就像一杆秤,一边是教育对象,另一边是教育影响,只有二者均衡发展,教育事业才能可持续发展。

“学生减负”再思考 篇7

一、“学生减负”的实质内容

学生的学习负担是指什么?是人在学习中对认定的目标、承担的任务和责任所带来的压力的一种体验以及为之消耗的生命[1]。它既是一种主观体验, 又是一种客观消耗 (生理、心理、时间等) 。当前中国学生知识记忆学习负担过重是普遍问题, 而思考、实践、动手等学习负担则过轻。所以, “减负”的实质是对每个人合理的学习负担的追求。教育需要满足多元智能基础所带来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因此学校课程的丰富化与可选择化成为必然趋势。

二、“学生减负”的社会原因

学生负担从哪里来?事实是, 过重负担是“无解循环”的应试“漩涡”所催生的产物。家长无奈于就业市场中唯高学历、重点大学学历的用人现状;学生无奈于家长、教师、考试评价对分数的不断强化和升学竞争压力;教师则无奈于同类学校不减负带来的竞争压力和家长不愿减、学校还要评的多重压力;教育管理者也很无奈:随着教育经费的不断投入, 学校升学率是考察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政府也无奈: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是考察教育部门的升学率……当短期指标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矛盾时, 短期指标的仓促完成阻碍了人的长远发展。因此,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 标本兼治, 综合治理。“中国的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重点大学”, 这一观念与诉求在中国有其深厚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它的解决需要政府不断提高家庭与社会福利, 不断完善不公正的社会用人机制和大学招生制度。学生减负的问题其实是社会问题。因此, 从系统论的视角审视“学生减负”的社会原因后, 我们应当适当区分“学生减负”与“学校减负”, 形成明晰的思路, 准确定位, 各履其责。

三、“学生减负”中学校承担的责任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 本校与其他学校共同制定了相关规划, 分为短期、中期与长期三类任务。一是短期内将“减负十条规定”中的指标视作大多数学生的合理负担, 以各种行政手段推进“减负”。既在时间、课程、作业、考试、教辅等方面达到或靠近规定标准, 又同时使学生考试成绩达到区内一流水平, 实现“必须减下来”的短期目标。二是将学生负担情况作为学习成本纳入学校质量标准体系内, 变革学校管理机制。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两所学校特有的四维质量评估体系, 即结果维度 (学生分数指标) 、过程维度 (教师教学过程优化情况) 、外在维度 (家长与学生反馈意见) 以及内在维度 (学生学习负担控制) , 四个维度都已有相应数据收集系统和制度设计, 与教师绩效工资全面挂钩。因此, 中期目标即维持态势良性发展。三是将大面积提升教师能力与建设丰富可选的课程体系作为长期任务。目前, 我们通过覆盖所有学科的十余个课程建设项目的启动实施以及“十二五”规划课题“促进小学教师专业自觉的学校机制研究”的开题和深入推进, 以教师技能大赛和家长开放日活动为载体, 通过微格分析, 磨砺教师能力,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 若能配合外部政策与制度的改进, 促进家长观念的逐步转变, 我们相信, “轻负高质”的教育理想终能在学校“围墙”内实现。

参考文献

也谈为学生减负 篇8

一、学生要减负教师是关键

教师是我国教育方针、政策的执行者, 教师水平的高低, 决定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每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为此, 为学生减负首要的任务就是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 提高教师教学工作的能力。“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如果我们的老师没有坚实牢固的文化基础和传播知识的能力, 教育就无从谈起。其次, 为学生减负, 教师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还必须讲究, 做到精讲、精练和精学。也就是说,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只有吃透了教材, 才能把握好教学的全过程;只有吃透了教材, 才能提升教材的内容;只有提升了教材的内容, 才能做到精讲, 才能举一反三的让学生练习, 学生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和用最少的精力学习到最多的知识。

二、加大课改的步伐, 是实现学生减负的有效途径

1. 树立课程意识, 实现课程意识与教学意识的有机结合。

过去教育教学论强调的是怎么教的问题, 这是单一的被动的教学意识, 不足之处就是忽略了对教学内容的周详考虑;而新教育课程论强调的是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先确定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内容, 再考虑教师如何去教, 学与教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2. 大胆尝试问题教育与去问题教育有机结合的方法。

陶行知曾说:创造始于问题, 有了问题才会思考, 有了思考, 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 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我国教育的特点:“去问题”教育。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 老师通过讲解、提问、作业等方式消除学生的一个个问题, 最后学生没有问题走出教室。美国的教育特点:“问题”教育, 学生总是带着问题走进教室, 教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 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 最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

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 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 年级越高, 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 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 那算是非常成功的, 所以美国的学生年龄越大, 年级越高, 越富有创意, 越会突发奇想。

中国教育, 学生虽然学懂了知识, 但却失去了思维;而美国教育, 学生的知识量虽然比同年龄的中国学生少很多, 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却比中国学生强很多。中国灌输式的教育, 培养了学生大量的摄取知识的能力, 美国放开式的教育,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探究与创新的能力。因此, 我们要把中西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有机的结合, 形成:问题———去问题———问题的教学模式, 放飞学生学习的情趣, 让学生轻松的学习。

3. 大力倡导素质教育, 尊重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权利。

素质教育是一种理想教育, 它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艺全面发展的同时, 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需要、兴趣、爱好和专长, 使他们的需要、兴趣、爱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专长得到充分展现和发展, 做到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较好结合, 既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学习的权利, 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 把分数与升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分数与升学不是它的目的而是结果。注重学习过程, 关注学习能力, 特别是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 能使学生摆脱应试的缠绕而轻松地实施自己的学习计划。素质教育是一种境界。它把学生好学、乐学, 教师喜教、乐教作为我们教育教学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这种境界的实现, 才能实现学生的最终减负。

三、用好网络这一时代的教师

中小学生减负 篇9

曾几何时 , 家长望女 成凤, 望子成龙心切, 一切以学生学习为重;学校争名求利, 一切以学生成绩为先。学生在双重压力下, 身心疲惫, 苦不堪言。学生眼睛近视了, 身体孱弱了, 这与我们的教育初衷背道而驰。“见兔而顾犬, 未为晚也;亡羊补牢, 未为迟也”, 善者行, 恶者改, 是该“减负增效”了, 这确实事关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事关创新人才培养、建设富庶文明幸福中国的建设的大局。我们从不反对培养人才, 我们需要研究的是国家需要培养怎样的人才, 学校怎样培养人才。毫无疑问, 中国需要培养学术一流、创新一流、道德一流的人才、要成为技术对外输出、学术对外输出、文化对外输出的人才大国。中国也需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有技术特长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学校应格外注重“寓教于乐”“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蔡元培先生曾说“与其守成法, 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减负增效”就要“堵疏并举”, 发展个性。要想“减负增效”就应该严控学生作业量、减少考试次数, 拒绝超负荷补课, 同时将重点转移到研究学生的个性发展, 研究课堂教学上来。这是一个“细致活”,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引发社会关注, 引导家长重视

“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工作”要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 引导大家正确认识, 引导家长正确对待。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减负”忧心忡忡, 他们担心“减负”后学生不学习, 教学质量下降;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 无人管;“减负”是一阵风, 过一段时间又是老样子。我们要让人们有一个正确认识、深入理解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引导社会、家长与学校思想统一, 相互配合,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把学生的负担减下来。否则就可能出现“校内减负, 校外增负, 老师减负, 家长增负”的现象。我们要让人们明白, “减负”不是没有负担和任务, 不是没有作业, 不是“放羊 式”的课 后自由。“减负”是要减掉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现在学生课业负担主要表现在教师教学 “超标”, 学生接受困难;学生学习“超时”, 加课、补课, 不按时放学, 双休日照常上课、补课, 上校外补习班等;学生作业“超量”, 资料多、作业多、考试多。幼小的身心, 难堪如此重负。为数不少的学生丧失信心, 厌倦学习, 甚至产生焦虑、忧郁、恐惧等心理疾患。“减负”不等于“无负”, 有些方面还需要“加负”。“减负”要减去那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事倍功半的“高投入, 低产出”的“过重负担”, 适当的学习负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需, 适量的作业有利于促进其良好思维能力的形成, 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家长应与孩子多一点沟通, 多一点理解, 多一点鼓励, 让他们快乐多一点, 成就感多一点, 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选择未来适合自己从事的职业, 并从学生时代开始培养自己适应未来职业需要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上名牌大学不是孩子的唯一出路, 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做到的, 量体裁衣, 量力而行才是理智的选择。

二、苦练“内家功夫”, 科学指导学生

学校不能把目光单纯地锁定在升学率上, 如果学校成了书院, 学生读死书, 死读书, 变成了读书的机器, 路子会越走越窄。让学生到更广阔的天地中锤炼, 激励成绩优秀的学生上高中, 鼓励中等生和后进生到中职技术学校读书。学校必须学会两条腿走路, 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学校领导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让教师给自己加压是减负增效的前提。“减负”应以“增效”为前提。“减负”不能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如果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 课堂教学效率又没提高, 教育质量下降就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我们改革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重视课堂教学研究, 改进教学方法,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积极开展“有效课堂教学”。这是“减负”之后仍可“增效”的重要保证。这要求教师要有“一桶水”, 才有给学生“一杯水”的资格。学校有责任鞭策教师履职, 教师有义务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人格特点、能力、价值观确立理想的职业目标, 通过探索职业需要和体验职业过程, 锻炼学生查找信息、解决问题、适应社会、与人合作的能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符合当今社会发展潮流的有用之才。教师本身不要有认识误区, 减负不能被曲解为“要马儿好, 又要马儿不吃草。”我们是要让马儿吃好草, 而不是不吃草。“好草”从哪里来?当然从教师那里来。要减负, 教师首先要在教学思想上转变过来。教师的职责不是把课本、教参上的文字重复讲出来, 让学生听明白, 不出错误, 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 教师的职责应在于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达到完整, 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均得到相应的发展。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课余时间。指导学生自己制订学习计划。“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通过预设学习目标,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减少时间的浪费, 提高学习效率。计划要符合“全面、合理、高效”的要求。制定计划不要空, 不求大, 不追远, 不要脱离学习实际, 要符合自己目前的学习水平。激励学生逐步执行自己的计划。对于执行得不好的地方, 要分析原因, 提出改进措施, 然后调整修改计划, 使计划越定越好, 使学生自己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的能力越来越强。督促学生高质量完成家庭作业。作业要能够被大多数学生经过一定努力顺利完成, 让学生明确教师对作业质量的要求, 注意巩固、运用学过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而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进而形成一定的能力。

教师更应该因材施教, 为孩子个性化发展提供帮助。减负给孩子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这样教师有必要引导家长针对孩子在学业、习惯或综合素养方面的实际情况, 实施一些个性化的家庭教育。对于学业稍显不良或者存在偏科现象的孩子, 家长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对症下药、查漏补缺的个性化学习内容。对于习惯不良的孩子, 家长可以趁机和孩子从头做起, 从一件事做起, 打一场培养好习惯的家庭持久战。学校和家长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可以开展自主读书活动, 参加各种辩论赛, 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定期组织报告会;可以进行小发明、小制作活动, 还可以进入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走进社会, 了解社会。这就为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做好了准备。

三、加强家校合作, 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有责任开办好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可以使家长学习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 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 进而加强“减负增效”的时效性, 从而实现由经验型育人向科学型育人的转变。建立家长委员会制度, 家长委员会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中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家长委员会可以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定期举办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 参与组织各种社团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利用“迎进来、走出去”的形式, 有效利用人力资源, 开拓教育资源的新空间。可以根据家长的专业特长举办各种专题讲座, 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工作。这样, 可有效地挖掘家长资源和潜能, 发挥家长所长, 使家长成为学校工作的大后方, 为“减负增效”“添油加醋”,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校教育资源、人力不足的问题, 提高学校工作的效率。

小学生何以率先实现减负 篇10

至于小学生何以率先实现减负, 先需要再次厘清一个人们似乎熟悉的问题———“为什么?”

前不久, 有位“老教育”谈到一件闹心事, 听了着实让人“纠结”。他的外孙在一所“名校”读六年级。自从春节以后, 老师就开始“紧扣”, 为了备考“小升初” (这是坊间“俗称”, 因为确实“升”学管用, 其实早已规范为“六年级期末考试”了) , 每天的作业总要写到晚上11点以后。虽然孩子一直“坚持”, 但是“坚持”状态可想而知。后期, 或是因为烦了, 或是实在累了, 反正不那么顺条顺理儿了。于是, 老师便给家长支了个“招儿”, 说孩子要是困了, 就让他先洗个澡;如果还困, 就再用冷水给他擦把脸。这些办法实在有些“那个”, 真让人不知说什么好。其间, 姥爷真够细心, 每天借着“家长签字”的机会翻看作业, 原来作业内容大多已经重复多遍, 偶尔也能遇上眼“生”的, 连他也不会做。于是, 他大惑不解了:小学用得着这样吗?那心疼的样子, 也着实让人心疼;那焦急的神态, 也着实让人焦急。毕竟他已年过古稀, 毕竟他是教育前辈。于是, 在替他心疼和焦急之余, 不能不替他问问:这样做到底是为什么?

其实, 这个情况仅是限于城市“特供”。就全国范围而言, 大量小学还保留着“原始”状态, 根本没有这些事儿。问题都集中在一些中心城市, 特别是那里的中心城区。但是, 这些“城里现象”影响之大令人不可小觑。校内有加课, 校外再家教, 课上忙考试, 课下找“教辅”……“无奈”的办学行为和“非常”的市场手段已经相伴而生, 甚至相互借势, 而且开始“传染”给学前教育。近几年“小学化”似乎已有蔓延之势。

其实, 这个现象早已引起社会关注。有人“考证”过, “减负”似乎还是由此创造的一个“新词”。1996年第三版《现代汉语词典》中还没有“减负”一词。经过短短3年, 到1999年进行第五版修订时, 才把“减负”正式纳入其中。最可笑的是, 你要是使用“搜狗”, 在电脑键盘上点击“JF”, 立马儿“减负”二字就在眼前。可见, “减负”的使用频率, 一直也没能让它自己“减负”。一些专家、学者还运用了社会调查的方法和教育统计的技术, 使“减负”由一般性讨论深化为学术性研究。负担过重的种种后果, 或曝光于媒体, 或公开于网络, 谁看了心里也不是滋味儿。

其实, 就这个问题已发过多次“禁令”。10年前就有人做过统计:教育部的“减负”文件已经发了49个, 涉及一日在校时间、每周课时安排、作业总量、考试次数等。如果再加上地方文件, 大概近乎“海量”。6年以前, 天津的6个中心城区还签了一份“共约”, 尽管依然重复那些内容, 但是由于做了, 还是得到了社会认可。后来“共约”瓦解了, 大家明知“不对”, 可不得不继续“不对”。“减负”再次陷入窘境:谁都有想法, 谁也没办法。

“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 这是教育规划纲要对义务教育阶段过重课业负担所作的整体判断。仅就小学生而言, 如果由此对于他们稚嫩的身体、脆弱的心灵所形成的“损害”可以进行“测量”的话, 恐怕程度更为“严重”。要是因此失去童年的享受而造成他们的终身缺憾、要是因此产生厌学的情绪而影响他们的终身发展也能“测量”的话, 大概“损害”的程度还会更深。

教育规划纲要正是在人们面对过重课业负担的“顽疾”, 先是无奈、继而苦恼、最终开始麻木的特殊时期, 提出了关于“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的政策要求, 可谓意义非常。综观教育规划纲要的有关论述, 确实让咱们看到了一个拐点, 这是在小学教育改革漫长过程中的重要拐点。因为它不仅前所未有地表达了落实国家意志的严肃性, 同时也前所未有地强调了遵循教育规律的迫切性。所以, “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与以往完全不同。教育实在等不起了, 孩子实在耗不起了。这个拐点就是一次机遇, 而且稍纵即逝。

至于小学生何以率先实现减负, 更需要切实搞清一个人们曾经不断探索的问题———“怎么办?”

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 全国小学教育改革出现了一次高潮。如果没有记错的话, 好像是上海一师附小先推出了“愉快教育”, 北京一师附小又推出了“快乐教育”。从他们确定的改革主题就能看出, 减负已经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不然“愉快”和“快乐”怎么实现?就在这时, 咱们也没“闲”着, 塘沽实验小学推出的“和谐教育”上了《中国教育报》和《人民教育》。尤其是“半日上课, 半日活动”“作业分层, 当堂完成”等思想和实践, 今天看来仍然很有价值。虽然随着时间流逝渐被淡忘, 但是当时他们的改革气魄和创新精神着实令人敬佩。要知道那时的素质教育还只是号召, 并不是法令。倘若反思这次潮起潮落, 一个根本原因是没有形成系统设计。因为系统设计在任何时候都是解决“怎么办”的关键所在, 减负也不例外。

当然, 这个系统设计不能没有制度体系。既然是制度体系, 就既要设计内部, 也要设计外部;既要搞基层设计, 也要搞顶层设计。其中, 顶层设计统揽全局, 更为重要。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统筹规划, 整体推进”。“统筹”和“整体”绝不是一般的“状语”, 应该是设计乃至实施制度体系的基本思想。比如, 顶层设计肯定会有若干“不得”, 包括不得下达升学指标、不得进行分数排名、不得随意提高难度、不得随意增加课时、不得依据竞赛招生、不得订购教辅材料等, 都是为了“阻断”加重负担的“后路”。然而, 现实是制度确实都好, 就是落实不了。种种原因之中, 执行含糊和配套不力应该是最主要的。执行要是含糊, 推进肯定缩水。特别是个别的“特例”一旦“撕开”口子, 那些看似刚性的“不得”必然由弹性变柔性, 最后变成一纸空文。早就有人建议:要想真正减负, 就得全面“裁军”。任何制度一旦“刚性”, 就要一“刚”到底。所以, 强化督导, 实行问责, 应该作为制度的保障机制。另外, 配套要是不力, 必然难以操作。新办法没能及时跟进, 旧“章程”自然乘机回潮。控制教辅材料就是一例。现行教科书提供的练习明显不足, 可教学过程又必须有一定的练习。教辅材料过多、过滥, 加重学生负担, 可教辅材料毕竟又是一个练习载体。显然, 如此实实在在的矛盾, 仅靠一条“不得”化解不了。因此, 就需要政策配套。听说有的地区已经实行区域编发练习, 政府负责买单, 应该不失为一个“良方”。符合本地实际的练习资源, 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尝试创新。

当然, 这个系统设计不能没有教学标准。有人论及修订以后的课程标准, 觉得还是过于“原则”。作为“一线”教师很想知道自己所任学科、所教年级到底应该达到什么具体水平。“粗”线条的课程标准很重要, “细”一些的教学标准更需要, 否则全凭各自理解, 都在各行其是, 不乱才怪!这些年, “六年级期末考试”总有打不清的“官司”, 就是因为没有一套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标准。试卷一下来, 教课的说超出课程标准, 出题的说符合课程标准。当然, 最后教课的争不过出题的, 因为话语权在出题的一方。再加上出题的得到了授权———体现“区分度”。这样一来, 教课的只能去猜出的题, 根据猜的确定教的。其实, 体现“区分度”也没有什么高招儿, 不是“设套儿”, 就是“拔高儿”。“设套儿”是在题型上变花样儿。比如, 选择题的第一题让你选“全对的”, 第二题就让你选“全错的”, 第三题又让你选“不全对的”。孩子经得起这么“绕乎”吗?难怪家长戏谑此事:敢情考试还带“急转弯儿”啊!再如, 本来数学课程标准只是要求掌握简单的数量关系, 听说有份考卷居然“冒”出了初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题目。绝大多数学生肯定解不出来, 因为他们只学过简单方程。本来两年后唾手可得的东西, 非现在拿来拉开“档次”, 家长怎么不急?“这不是成心往校外‘提高班’上引吗?”有位既干过行政又管过教研、被大家公认的专家型“老领导”, 看了全套小学教科书以后说, 书上的东西根本不难, 要是考的没了“准头儿”, 负担只能越来越重。这话, 的确值得回味。特别是课改以后考试的功能已经定位在增强自信、挖掘潜能上, 不再强调甄别和选拔。谁都知道, 选拔功能也是客观需要, 起码现在谁也不敢说“真没有”, 因为实际情况就是“可以有”。关键是一定要有教学标准, 而且考试要依据教学标准, 不能随意提高标准, 不然“一线”必然乱了方寸。专门请教过一位中学特级教师出身的教育局局长:初中最需要小学干什么?她说:“保护好兴趣, 培养好习惯。”实在经典之极。究竟教学标准定在什么高度, 已经不言而喻。

当然, 这个系统设计不能没有方法改革。方法决定效率, 效率决定负担, 这是明摆着的理儿。它正是减负的关键所在, 也是减负的难点所在。十个手指不一般长, 何况有这么多学校、这么多老师。但是, 有了思路, 才有出路, 这也是明摆着的理儿。这些年, 高效教学在一些学校不也成功了吗?特别是他们在改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 把探索教学规律作为基础, 更加具有推广价值。只是这样的学校还不多, 所以减负的势头还不够。因为每个老师都有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 即使效率不高, 他用惯了, 也不好改, 更别说有的还不愿改, 何况“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的理论还能当“挡箭牌”。要破解这个难题, 只能加大行政力度。先帮助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进行同类“样本”的实践验证, 待形成教学模式之后全面普及。让大家都能按照规律进行教学, 这不就是“教学有法”吗?至于“教无定法”与之并不矛盾。在普及有效方法的基础上, 谁都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有所变化。但是, 不允许“穿新鞋、走老路”。咱们要是再落实了“全面裁军”的制度, 封死随意加课加点的“后路”, 减负效果一定会凸显出来。

中小学生减负 篇11

学生负担始终减不下来,原因之一便是教师对作业不加选择不加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布置了大量不必要的作业。为此,新学期各区教育局都明确要求,凡是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教师必须先做一遍,以亲身体验难易程度和耗时情况。“要让教师来为学生选择试题,而不是学生自己去做大量试题。”

学生的课业负担为何总是减不下来?素质教育的推进为何总是举步维艰?卢湾区教育局局长唐海宝一针见血地指出:“因为我们始终不敢破釜沉舟地真正还素质教育以时间和空间,不敢调整课时,不敢打开校门,不敢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利,这样素质教育自然无法阔步向前。”新学期伊始,卢湾区将调整课时安排,确立每周五为“创新实践活动日”,每周五的下午,让中小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开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并举的素质教育创新实践活动。

闸北区教育局局长顾筱璞告诉记者,本学期开始,“减负”将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对校长、教师和学校提出具体要求。不仅校长是“减负”的第一责任人。“减负”考评还面向一线的每一位教师。对违反教学规律、教学不认真、效益低下、学生反响强烈、家长不满意的教师要进行严肃批评,对经过教育仍无改观的教师,将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直至调离教师岗位。

学生减负如何从理论走向实际 篇12

“减负”, 顾名思义就是减轻学生负担。在减负过程中, 一方面, 减轻学生承受过多的负担;另一方面, 减负不意味着放任不管, 更不是只管“减”, 不管教学质量。减负是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地减轻学生负担。减负对于现代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

1. 增强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激烈, 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背负沉重的学习负担, 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如眼睛近视、驼背的学生越来越多, 一部分就是由于沉重的学习负担造成的, 一些学生有叛逆、逃学等行为,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都是为了逃避沉重的学习负担。适当地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 有利于他们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身心健康发展。

2. 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随着学生书包的逐渐沉重, 学生的成绩也在不断上升, 在一些国际性的数学、化学、物理等竞赛中, 中国学生总是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在人们感叹中国学生会学习的同时, 却对中国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质疑。如许多成绩优异的学生, 在实际交易中却不会算账, 或在英语交际中不会说、不敢说, 出现严重的“高分低能”现象。而怎样实现成绩与能力的正比关系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通过减负和教学改革等途径, 我们正向素质教育迈进, 减负对于素质教育有积极的意义。

3. 促进了学生多种能力的提高

减负使学生处在一个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 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有积极的意义, 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增强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二学生减负难落实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改革开始, 一直提倡对于中小学生减负, 但实际上, 学生的作业越来越多, 负担越来越重。例如一个小学二年级学生的书包就有十几斤, 作业需要写两个多小时, 而且老师布置的作业也很随意, 做80道口算题, 家长抄题;或发几张试卷做完家长签字等。减负为什么这么难落实,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学校、教师对于减负的尺度难以把握

中小学生个体差异较大, 一部分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强, 学习就较轻。而一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较差, 对于知识点的掌握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实现。因此, 在实际的减负措施的执行中, 减负的尺度较难把握。

2. 家长对于减负的不理解

例如, 小学下午上两节课, 一些家长则认为学校不负责任、对教学不重视。一些老师教学方法灵活, 结合学生学习状况进行作业安排。家长反而对老师的教学提出质疑。学生一旦在学习上有不如意就归结为老师不负责任。即使学校认真的落实学生减负工作, 家长也会课后找辅导班、家教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辅导。家长的这种望子成龙的思想阻碍了学生减负工作的落实。

3. 素质教育的形式化阻碍了学生减负的落实

素质教育的提出提高了社会对于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视。然而在实际中, 教学质量的评价制度、学生的升学、人才的选拔等还是以应试为主。成绩在学生成长、成功的道路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使素质教育很难落实。

三将减负落到实处的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 我认为通过以下几种手段可有效落实学生减负工作。

1. 改变观念, 落实改革

学校、老师和家长要客观的、理智地看待学生成绩,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不以成绩看人生, 不用成绩来肯定或否定一个学生的学习。同时, 教育改革应重视教学考核、学生选拔等方面的改革, 淡化成绩在教学评价、升学考试中的影响, 落实学生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结合的教学方向。

2. 认识学生减负的必要性

重视对学生减负必要性的宣传, 使学生家长等群体充分明白和理解学生减负的必要性, 并积极配合学校进行学生减负工作的落实。

3. 改革和优化教学方式

改革、优化教学方式,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最大程度的掌握学习的知识点, 提高学生做题的效率。尽可能拓宽学生对教学知识的认识、领会程度。

4. 优化作业设计

现代教学中, 学生作业多是一个普遍现象, 而对于作业的检查、批改却不认真落实。一方面, 代课老师的教学任务重、事务繁忙, 难以抽出时间进行大批量作业的批改、分析。另一方面, 学生的作业量大, 批改任务过重。因此, 大部分老师直接在学生作业后面写个“阅”字了事, 或是不管是否正确画个“√”完事。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知识掌握的薄弱点不能通过作业及时地发现、纠正, 导致学生做了大量作业后仍然不会, 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所以, 优化作业设计是落实学生减负工作的关键之一。 (1) 确保学生作业适量化。不要作业聚堆, 致使学生不读题、不思考, 胡乱应付了事。 (2) 注意作业的质量, 对知识点安排有针对性的作业, 确保学生能认真完成, 并且老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批改。对于学生作业中的错题进行总结分析, 可单独给学生巩固知识点, 也可将全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课堂讲解, 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这样即使没有太多的作业, 学生也能很好地接受知识、应用知识。

四结束语

学生减负任重而道远, 将这一工作落实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一方面, 要确保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化, 提高人们对于学生减负工作的支持度。另一方面要淡化成绩的影响, 实现公平、公正、灵活的教学评估制度, 促进素质教育的实现, 促进学生减负从理论走向实际。

摘要:“减负”一词越传越广、越喊越响, 而学生的作业却越做越多, 学习越来越累。面对减负与“教学质量”的冲突, 如何避免高分低能, 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使学生减负从理论、口号走向实际, 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减负,理论,实践

参考文献

[1]仓学斌.小学生减负切莫“治标不治本”[J].中国西部, 2013 (27) :15

[2]陈伟.探析让学生减负增效的方法[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 (下旬) , 2013 (6)

上一篇:单层工业厂房结构构件下一篇:法律诊所法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