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中小学(共12篇)
甘肃中小学 篇1
早在1999年, 国家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提出“城镇中小学教师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任教经历, 才可聘为高级教师职务”的规定, 新时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第四章“义务教育”部分, 再次明确提出要“实行县 (区) 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将实行校长、教师流动作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 进一步提升了教师合理流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甘肃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 教师流失现象相比中东部地区更加严重, 教师合理流动政策也显示出更加积极的流动意义。2012年, 甘肃省教育厅在《甘肃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 (2012—2020年) 》 (以下简称《规划》) 中提出“为推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 我省将建立教师和校长合理流动机制, 确保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与教师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合理流动”, 由此拉开了甘肃省县域中小学教师流动的序幕, 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甘肃省的14个市 (州) , 只有少数县市 (州) 出台了相对完善的教师流动制度, 且有关的流动政策和文件中也存在很多的不合理因素, 县级教育部门基本上是完全按照市 (州) 出台的政策进行县域内的教师流动, 多数地区都没有明确的有关教师流动的规章制度, 多数教师流动政策都停留在形式和注重参与人数层面。教师合理流动制度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对缓解西部地区严重的教师流失现象更具有特殊意义, 优秀教师只有进行合理的流动才能实现其流动的真正价值, 才有利于教师流动政策的完善和政策目标的最终实现。
一、甘肃省中小学教师流动政策的现状
为了全面了解甘肃省县域中小学教师流动政策的现状, 笔者通过互联网和甘肃省2007~2013年教育年鉴搜集了甘肃省14个市 (州) 出台的有关教师流动的政策文本和相关的调研报告。下面分别从政策类型、政策目标、政策要素、保障和监督措施等方面对甘肃省县域中小学教师流动政策进行现状分析。
(一) 政策类型
我国的教师合理流动政策是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本土化的产物, 是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而开展的活动, 国家最早关于中小学教师流动政策制定的文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 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的《关于“九五”期间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建立教师流动的有效机制, 采取切实的政策措施, 鼓励教师从城市到农村, 从强校到薄弱学校任教”, 随后颁布的一系列教育文件中也有关于教师合理流动的规定。在这种背景下, 各省市依据当地的经济和教育发展等状况, 在坚持国家宏观流动政策的前提下, 采取了不同的教师流动形式, 总体来看, 主要以支教、校际间合作和刚性流动三种形式为主。通过对甘肃省14个市 (州) 出台的有关教师流动的政策文件进行调查, 我们发现:甘肃省县域教师流动形式以教师支教形式为主, 部分区域采取了校际间合作, 基本不涉及刚性流动形式。
(1) 通过对14个市 (州) 出台的有关教师流动政策的统计与分析, 各个县基本上都有涉及支教政策, 但支教方式有所不同, 主要有: (1) 结对帮扶和对口交流。兰州市、金昌市、天水市、武威市、酒泉市、庆阳市、张掖市、甘南藏族自治州7个市1个州主要采用了这种支教方式。 (2) 优秀教师与骨干教师送教下乡。14个市 (州) 全部采用了这种支教形式。 (3) 县 (市) 域内城镇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支教。14个市 (州) 全部采用了这种支教形式。 (4) 紧缺专业教师、骨干教师到薄弱地区轮流任教和联校走教。定西市和临夏回族自治州采用了这种支教方式。 (5) 农村教师到城镇学校顶岗培训和脱产培训。白银市、天水市、酒泉市主要采用了这种支教方式。
(2) 县 (市、区) 域内校际间合作。兰州市、庆阳市、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金昌市、白银市等11个市 (州) 采用了这三种形式: (1) 建立学校合作交流制度。 (2) 建立支教、跟岗学习制度。 (3) 建立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定期定点指导制度。
(3) 刚性流动。“刚性流动”形式的特点是教师在流动时需要迁移户口, 调动人事关系, 这种流动形式弹性小。目前该省基本没有市县采用教师“刚性流动”形式。
(二) 政策目标
甘肃省的教师流动政策以教师支教形式为主, 部分区域采取了校际间合作, 基本不涉及刚性流动。教师支教形式的流动目标主要是缓解师资短缺, 缩小师资差距, 帮助农村中小学、薄弱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努力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均衡发展, 流动方向基本都是单向教师流动;区域内校际间合作的目标则是双方通过学校管理优势互补、干部教师定期交流培训、联合开展教学研讨活动等途径充分开发、利用两校的教育资源, 进而推动教育的发展, 流动方向可以是单向流动, 也可以是双向流动。无论是支教政策, 还是校际间合作交流政策, 其追求的最终功能目标是一致的, 就是要实现县域中小学优质教师资源均衡发展, 整体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与水平, 努力向教育公平理念靠近。
(三) 政策要素
通过调研发现:甘肃省一直以来都没有对教师流动政策的交流对象、交流比例、交流类型、交流期限、交流范围与交流方式等做出明确规定, 直到2014年省教育厅出台的《关于推进县 (市、区) 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的实施办法》才出现相对完善的教师流动政策, 其中重点规定了不在交流范围内的五类教师, 但对流动教师的各个流动要素仍旧没有具体详细规定。只有庆阳市在2008年《关于在全市开展中青年教师对口交流锻炼活动的决定》中明文规定了流动教师的交流对象、交流范围、交流方式等比较详细的流动组成要素。部分市县虽然出台了教师流动的相关政策文件, 但是内容却相当空洞, 基本上没有涉及具体实际操作内容。
(四) 保障和监督措施
教师合理流动是促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新举措, 但教师流动势必会涉及教师的利益得失等方面问题, 因此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措施来保障该制度的顺利实施。通过调查发现, 一方面, 该省的保障措施侧重于规定职务晋升需有支教经历和规定通过师德师风建设来提高广大教师参与流动的积极性, 例如, 甘肃省在2011年就提出“教师在晋升高一级职务前必须在农村学校任教一年以上, 否则不予评聘高一级职务”的规定;2012年《甘肃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 (2012—2020年) 》也指出, 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务 (职称) 时, 要有1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2年以上在薄弱学校任教经历。此外, 各个市县也在工作、职务 (职称) 晋升、研究生考试等方面对流动教师采取优先考虑和政策倾斜的规定, 以此来吸引教师流动;通过增加流动教师的生活补助、交通补贴、住房补贴等措施也是大部分市县采用的流动保障措施。但各市县的补助金额各有不同, 例如, 交通补贴这一项在月补助上从50元到150元不等。
同时, 只有少数市县提到对流动教师监督方面的规定, 流动政策相对完善的庆阳市也只提出“经考核不合格者要延期锻炼;因态度不端正, 不努力工作, 在师生中有不良反响, 甚至有违纪行为的, 要给予纪律处分”这样模糊的规定。大部分市县都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 不仅没有一套及时、有效的反馈纠偏机制来保障流动教师的合法权益, 而且没有严格的监督机制对流动教师的流动质量进行监督、验收, 因而造成部分教师抵触情绪较为强烈和流动教师积极性不高, 存在勉强应付完成流动任务等问题, 这都严重影响教师流动制度实施的有效性。例如有些教师反映, 自己已经完成了流动支教或任教任务, 可是职称评定时并没有体现出原来说的优先考虑, 与之相关的交通费补贴、生活费补贴也迟迟不能解决等等。
二、甘肃省县域中小学教师流动政策问题分析和建议
(一) 政策类型失真, 应把握政策类型, 争取做到双向交流
教师流动形式的选择或创新的依据是地域性特点, 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教育发展状况, 因此教师流动没有固定的模式。通过对甘肃省的教师流动政策进行分析可以看出, 该省的流动形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支教是教师流动的主要形式。但教师流动不等于教师支教, 合理的教师流动应该是区域内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师资的双向流动, 不仅包括了如支教那样由优质学校、城市学校的教师向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的流动和支持, 同时也包括了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的教师向优质学校、城市学校的流动与进修。[2]因此, 我们提倡双向教师的合理流动, 拓宽弱势学校教师流向相对优质学校任教的渠道。
(二) 政策要素不完整且缺乏科学性, 有必要科学完善政策要素, 确保流动政策程序有序进行
通过对甘肃省现有的教师流动政策进行分析, 笔者发现:一方面, 该省制定的教师流动政策大都缺乏具体实施细则、实施目标、方式和评价方面的指导, 流动政策要素相对模糊。虽然我们主张教师流动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 但是由于教师流动政策涉及的群体广泛, 且实施要素多, 如果没有一套相对完善的实施程序可供操作, 就很难确保该项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和公正性。特别是在我国教师流动制度发展不成熟的时期以及西部教师流失现象严重的情况下, 上级部门政策上的模糊规定, 下级的教育部门或学校也就难以有效实施该项制度。因此, 各市县有必要以国家相关制度为准则, 对教师流动的政策要素加以科学完善, 包括流动教师的选派、流动区域、流动年限、流动程序等, 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教师流动的公平、公正和有效。
另一方面, 该省现有的教师流动政策的政策要素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缺乏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例如, 通过对教师流动年限这一项规定的统计, 甘肃省的各个市县中, 只有3个县 (天祝藏族自治县、临潭县和临夏县) 明文规定教师的支教时间为2年, 大部分市县的支教和流动任教、培训年限都是半年或1年。教师流动年限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流动时间过短, 流动教师尚处于适应阶段, 对流入学校及学生的情况未能深入了解, 难以发挥流动教师的创造力, 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也不利于整个教育组织的发展。流动时间过长, 则容易造成职业倦怠, 影响教师流动的质量。只有符合科学的流动年限才能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提高教师流动的效率。根据卡兹的卡兹组织寿命曲线图理论, 组织低于1.5年不够成熟, 超过5年出现老化现象, 1.5年至5年之间是出成果的黄金阶段。依据这样的理论分析, 流动与新成员交流合作的持续时间最佳年限是大于1.5年小于5年, 因此, 我们主张教师流动期限应依据中小学课程及其学段划分与中小学教师聘期等因素进行合理确定, 以2~3年为宜。同时, 我们也发现, 教师短期交流培训是大部分地区比较热衷的教师交流方式, 比如很多地方会强制组织教师到定点培训学校培训交流学习。因为这种短期交流方式比较容易进行, 也不会对培训教师的教学进度产生很大影响。但笔者认为, 这种短期交流培训只有建立在培训教师积极参与的基础上才会显示出培训的意义和价值, 被动的“赶鸭子上架”只会使培训教师产生抵触情绪, 使这种交流学习培训流于形式, 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只有具备一套完整、科学的教师流动程序, 才能确保教师流动的有序进行和实施。因此, 制定一套县域中小学教师流动实施方案与实施细则, 做好流动人员的选派接收和管理服务工作, 是当前甘肃省县域中小学教师流动政策实施的当务之急。
(三) 保障和监督机制不完善, 必须强化保障和监督措施
教师是社会人, 有着各种各样的需求, 物质待遇的基础, 精神满足和实现自身理想与价值是最高价值。对教师而言, 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及提高薪酬待遇、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等方式可以提高教师的流动意向和积极性, 有利于流动政策取得更好的实施效果。但单纯依靠这些过软或过硬的激励措施势必会使流动教师队伍在动机方面出现一些不和谐现象, 例如, 很多教师因职称评定或职位升级制度明确提出要具备教师流动经历的指标才选择流动。因此, 在观念方面, 教育决策者要加大教师流动的宣传力度, 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流动教师观。只有让教师了解了流动的意义和价值, 才能提高教师的内在驱动力, 使教师认识到教师流动的价值不仅限于教育均衡方面, 而且也对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把行政强迫的命令转化为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同时, 合理、公平的教师经济补贴也是政府应关注的问题, 2001年国家人事部、财政部颁发了《关于实施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的方案》规定了包括甘肃省在内的全国634个县、市 (分为四类地区) 实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3], 从补贴的金额看, 科级干部的补贴才330元, 而甘肃省农村中小学和边远地区教师补贴的金额也只在50元到150元不等, 这样的津贴补助连教师周末回家探亲的车费都不够, 因此根本就无法吸引优秀教师流动任教和支教。所以, 教育政府部门有必要从法律上保障流动教师经济补贴的公平、公正, 避免流动教师的心理落差, 挫伤流动的积极性。
另外, 缺乏严格的监督机制也是甘肃省县域中小学教师流动制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任何一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阻碍和偏差, 需要采取一定的政策来保障实施者的利益, 也有必要制定科学、有效的监督、检查和纠偏机制来完善政策, 最终达到政策目标。因此, 教育部门应制定强有力的教师流动的监督问责制度, 首先, 监督主体应多样化, 不仅包括流动教师群体、相关的纪检法律部门, 而且还应包括广大社会群体。其次, 要保证监督过程的程序化, 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监督程序, 不仅仅是通过考评、考核这样的方式对流动教师的流动质量进行监督, 而且应建立健全政策监督、纠偏机制, 加强教育政策的监督、检查。
(四) 有关教师的各政策相关者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 阻碍了教师流动的顺利开展和实施效果
教师合理流动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和保障条件才能促使该制度的顺利开展。教师流动势必会涉及教师管理制度、教师选任制度、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教师评价制度等有关教师的各项制度, 因此需要财政、人事、组织等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但通过对甘肃省各县市的教师流动政策进行分析发现, 各政策相关者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 为了维护各自的既得利益不受损害, 各个群体往往会采取各种手段规避不利于自身的政策。因此, 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在利益调整中发挥自身作用, 重新调整利益分配关系, 构建利益冲突消解机制, 尽量照顾各政策相关者的利益来减小教师流动政策实施的阻力。
参考文献
[1]王昌善, 贺青梅.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制度: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现行相关政策文本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4, 13 (5) :5-12.
[2]陈正华, 范海燕.教师轮岗制的问题与政策建议[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09 (12) .
[3]李红超, 于启新.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师工资制度探析[J].教育财会研究, 2009, 20 (1) .
甘肃中小学 篇2
督查结果显示,甘肃部分地区农村学校仍采用煤炉供暖方式,设备普遍简陋,供暖成本高,取暖效果不佳,存在环境污染、煤气中毒等不安全隐患。金昌、嘉峪关、张掖、武威、酒泉等地大部分农村学校已改为锅炉取暖,天水、平凉、庆阳、临夏回族自治州、白银、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农村学校主要取暖方式仍为 火炉取暖。
少数农村中小学、教学点取暖经费短缺问题仍然突出。例如甘南藏族自治州属于高寒阴湿地区,取暖时间长达7个月之久。现有中小学生均采暖补助标准 虽超出普通地区一倍,但供暖资金仍存在一定缺口,一些规模较小的农村学校(含教学点)和需要24小时不间断供暖的寄宿制学校,取暖经费不足的问题仍然突 出。
督查中发现,农村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学校和幼儿园取暖经费缺乏财政投入保障。高中学校取暖经费普遍由学校自筹,部分学校原有负债较多,冬季取暖费用占用了学校大部分公用经费,经费压力较大。
甘肃中小学 篇3
摘要:县域教师流动制度是实现义务教育中小学优质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的一项强有力的措施,通过对甘肃省的县域教师流动政策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甘肃省县域教师流动政策存在政策类型失真、政策要素缺失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甘肃省的教师流动政策进行科学分析才能保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保证政策目标的最终实现。
关键词:教师流动政策;县域中小学;问题分析
【中圖分类号】G635.1
一、政策类型失真,应把握政策类型,争取做到双向交流
教师流动形式的选择或创新的依据是地域性特点,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教育发展状况,因此,教师流动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因地制宜的形式。通过对甘肃省的教师流动政策的分析可以看出,该省的流动形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出台的教师流动政策明确提出优秀教师到农村或薄弱学校流入的单向流动,支教成为教师流动的主要形式。但教师流动不等于教师支教,合理的教师流动应该是区域内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师资的双向流动,不仅包括了如支教那样由优质学校、城市学校的教师向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的流动和支持,同时也包括了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的教师向优质学校、城市学校的流动与进修。[1]因此,我们提倡双向教师的合理流动,拓宽弱势学校教师流向相对优质学校任教。同时,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在全省范围内统一开展教师流动并不现实,因此,我们主张教师流动以县、市为主,区域内的教师流动在共同的经济和文化背景下进行。
二、政策要素不完整且缺乏科学性,有必要科学完善政策要素,确保流动政策程序有序进行
通过对甘肃省现有的教师流动政策进行分析发现:一方面,该省制定的教师流动政策大都缺乏具体实施细节、实施目标、方式和评价方面的指导,流动政策要素相对模糊。虽然我们主张教师流动制度的实施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但由于教师流动政策涉及的群体广泛,且实施要素多,如果没有一套相对完善的实施程序可供操作,就很难确保该项政策实施的有
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名称“甘肃省县域教师轮岗制度实施效果研究”(项目编号:2022014skzy009)
作者简介:邓红(1970- ),女,江苏南京人,博士,兰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理论与实践;张莉(1987—),女,河南南阳人,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效性和公正性。特别是在我国教师流动制度发展不成熟的时期以及西部教师流失现象严重的情况下,上级部门政策上的模糊规定,下级的县域教育部门也是无从下手实施该项制度。因此,必须对教师流动的政策要素加以科学完善,包括流动教师的选派、流动区域、流动年限、流动程序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教师流动的公平、公正和有效。
另一方面,政策要素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缺乏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例如,通过对教师流动年限这一项规定的统计,甘肃省的各个县市中,只有三个县(天祝藏族自治县、临潭县和临夏县)明文规定教师的支教时间为2年,大部分县市的支教和流动任教、培训年限都是半年或1年。教师流动年限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流动时间过短,流动教师处于适应阶段,对流入学校及学生的情况未能深入了解,难以发挥流动教师的创造力,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不利于整个教育组织的发展。流动时间过长,也容易造成职业倦怠,影响教师流动的质量。根据卡兹(Katz)的卡兹组织寿命曲线图理论,组织低于1.5年不够成熟,超过5年出现老化现象,1.5年至5年之间是出成果的黄金阶段。依据这样的理论分析,流动与新成员交流合作的持续时间最佳年限是大于1.5年,小于5年,因此,我们主张教师流动期限应以 2~3 年为宜。我们也发现,教师短期交流培训是大部分地区比较热衷教的教师交流方式,比如很多地方会强制组织该校教师到定点培训学校培训交流学习。因为这种短期交流方式比较容易进行,也不会对培训教师的教学进度产生很大影响,但这种短期交流培训只有建立在培训教师积极参与的基础上才会显示出培训的意义和价值,被动的“赶鸭子上架”只会使培训老师产生抵触情绪,使这种交流学习培训归于一种形式,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三、保障和监督机制不完善,必须强化保障和监督措施
对教师而言,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及提高薪酬待遇、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等方式可以提高教师的流动意向和积极性,有利于流动政策取得更好的实施效果。但单纯依靠这样过软或过硬的激励措施势必会造成流动教师队伍在动机方面出现一些不和谐现象,例如,通过对一些流动教师的调查就发现,很多教师因职称评定或职位升级制度明确提出要具备教师流动经历的指标才选择“赶鸭子上架”的参与式流动。因此,在观念方面,教育决策者要加大教师流动的宣传力度,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流动教师观。只有让教师了解流动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到教师流动的价值不仅限于教育均衡方面,把行政强迫的命令转化为教师自我发展、完善的需要。
另一方面,缺乏严格的监督机制也是甘肃省县域中小学教师流动制度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任何一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阻碍和偏差进而导致该项教育政策偏离原来方向发展,因此,教育部门应制定强有力的监督问责制度,首先,监督主体应多样化,不仅包括流动教师群体、相关的纪检法律部门,还应包括广大社会群体。其次,要保证监督过程的程序化,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监督程序,不仅仅是通过考评、考核这样的方式对流动教师的流动质量进行监督,还应建立健全政策监督、纠偏机制,加强教育政策的监督、检查。
四、有关教师的各政策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阻碍了教师流动的顺利开展和实施效果
教师合理流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和保障条件才能促使该制度的顺利开展。教师流动势必会涉及到教师管理制度、教师选任制度、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教师评价制度等有关教师的各项制度,因此,需要财政、人事、组织等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但通过对甘肃省各县市的教师流动政策进行分析发现:各政策相关者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为了维护各自的既得利益不受损害,各个群体往往会采取各种手段规避不利于自身的政策。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在利益调整中发挥自身作用,重新调整利益分配关系,构建利益冲突消解机制,尽量照顾各政策相关者的利益来减小教师流动政策实施的阻力。
[1]陈正华,范海燕.教师轮岗制的问题与政策建议[J].教学与管理,2009,(12):9-11.
甘肃中小学 篇4
据甘肃省教育厅网站消息, 近期, 有网民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给教育部及省纪委留言, 反映一些部门违规向中小学变相强制推荐教辅材料, 一些地方存在教辅材料散滥、管理使用不严等问题, 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对此, 教育部及教育厅领导高度重视。要求各市州教育局及有关部门对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和清理, 重点对中小学教辅材料选用工作进行自查自纠, 向驻厅纪检组、监察室提供相关问题线索, 对于排查中发现的违规问题, 要坚决予以纠正并对相关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处理。
甘肃中小学 篇5
河西学区新庄小学邵生明
二00六年十月一日至三日,自己有幸才参加了由省教科所举办的甘肃省中小学课改研讨会.这是自己从教多年来感受最深的一次研讨会.通过三天的学习,自己无论从认识上,还是思想上,都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将对自己以后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三天中,听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吴琳老师作的公开课<去年的树>和她作的专题讲座,听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于永正老师作的公开课六年级作文课和他的专题讲座,听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贾志敏老师的“语文还是要讲八字宪法及公开演示课《我不怕鬼》,同时还听了吴正宪,刘得武老师的数学课和他们所做的报告。通过学习和听课,自己感慨很深,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体会:
“新的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是开放的,民主的,自由平等的,课堂始终属于学生的,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确立一种现代的教育本质观。即教师是教育行为的主体,学生则是自身学习与生活活动的主体,师生双主体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教育活动的目的。”
于老师和贾老师等他们的课都可以说是给学生营造了充分的读书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想象、思考的空间,书让学生自己读。这也是讲学的教育专家们的课中成功的地方,他们说“:读是学生经历认识,感悟阅读材料的必由之路,也是磨练学生语感能力的不可逾越的一步。学生在阅读和学
1习的过程中,在文本情景中逐步使读者和作者实现心灵的交流,情感的沟通,并使学生在经历读的过程中,同时实现智的启迪,把握阅读策略,掌握阅读过程。”的。贾老师还说:“书让学生自己读是小学生语文教学的核心思想和必经遵循的基本教学规律。问题让学生自己提。读而能问,即使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这也是阅读教学必须充分体现的特征。教师要把握时机,放飞学生,给他们提供置疑的时间和空间。敢于提问,是一种良好的阅读意识,他是促进学生由理解性阅读向创造性阅读的重要策略,是由读会走向会读迈出最成功的一步。”听了几位专家的课,他们都撇开教案,打破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程序,让学生提问、自学,并将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情让学生自己抒。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气与智慧。将情感真正溶入教材,在语言文字中畅游,感受作者,体会思想,有效把握阅读教学的个性。这正是于老师“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教学特色,于老师在他的讲座中说;“话让学生自己说。这不仅仅是为了表达主体的理解结果,或者说对事物认识过程的陈述。更是一种及强的言语交际活动。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由不敢开口说到敢开口说即要经历一个心理反复冲突的过程,又要经历一个经验不断积累的实践过程。而学生要实现这一跨越。教师必须抓住阅读教学主阵地,给每个学生创造出公平合理的机会,人人参与的机会,说往往构成激活课堂思维的灵魂,构成学生主动发展的关键。”在他的作文教学中,他结合教材例子,着力发掘学生说话的源泉。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时空,营造说话的氛围。使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说的愉快,说的尽兴。只有将教学过程开放化,让学生想说就说,想讲就讲,学生说才会体现个性化。只有将交际形式多样化,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学生说才会落实全员化。
通过学习还看出专家们在课堂上着力营造课堂民主、和谐的氛围,建立合作、伙伴式的新型师生关系这一新理念。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认可每个学生的认知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让学生能够有自主选择的空间。而不是强求一律。承认学生的差异,并采取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方式。时时再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个性化的、富有激励性的环境,给学生自主选择和自主发展的空间。这一空间的主要阵地在课堂上,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这种氛围,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新课标,新课程倡导发挥教师的教学特长,展示教师教学个性。更注重遵循教学规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专家老师们的课正是体现了这一点,他们的课堂上让更多的学生主动读书,自主学习。教师则不断诱导,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放手让学生大胆想象,说自己最想说的话,干自己最想干的事。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会,会中创。这样的课堂是开放的,民主的,自由平等的,课堂始终属于学生的,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利于学生发展和创造的,是我们每个教师要达到的境界。实践证明,还课堂于学生,还学习于学生,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返朴归真的本质所在。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自己将用这一次学到的好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和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同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吸取教育专家们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习他们的教育教学经验。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河西乡新庄小学邵生明
甘肃中小学 篇6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 现代教育思想 教育技术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结合我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大力提升我市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有力促进全市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提高,我市进行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是当务之急。平凉市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点带面地开展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随着培训工作的深入,教师现代教育意识不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和能力不高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一.教师培训态度不端正,学习积极性不高
我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分9个模块进行,为时5天时间。有部分教师培训态度不端正,学习不积极,抱着应付的态度,以混资格证为目的。上课缺席现象时有发生,教学人员与管理人员多次提醒,但每期均有注册完就走人的学员,以至于影响整个教学工作,有个别学员至今不参加小组互评,影响整个班级不能顺利通过。由于没有听课,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自评,什么时候该进行小组互评,作业托人捎来就完事了。
二.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态度不积极
通过几期的培训我们逐步了解到,一线教师不愿意用多媒体教学。有老师认为按照培训时的这种模式进行设计一节课不现实,他们说一线教师太忙,无法这样操作。
新课标要求,每位老师要转变观念。不一定每位老师每节课都这样设计教案,但是要时时刻刻在教学中贯穿这种思想。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渗透到每节课的教学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而不是扼杀学生的个性、创造性,以灌输知识为目的。老师若不能改变教学思想,按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进行设计,除了“人灌”外,还要加“机灌”、“网灌”,肯定会将学生灌死。而学生没有参与余地,更谈不上创新与实践。
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全员培训,其最大落脚点是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我们是一线教师,要把培养健全人格的学生作为我们的终生奋斗目标,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渗透现代教育思想;通过我们一线教师的不懈努力,逐渐改善目前这种畸形的教育。
为了实现教育公平,让所有孩子均能享受到同等的待遇,国家花大力气进行了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并为参培学校投资了卫星接收设备与计算机,对部分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的同时,为他们赠送全套全国中小学名师讲课的课堂实录及教学资源;时隔几年之后,又对全国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国家如此重视全国中小学生尤其是偏远山区中小学生的教育,我们一线教师应认真参加培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彻底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一线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师角色由原来中心地位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让学生由原来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学生应该是知识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在应用现代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学媒体由原来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帮助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即作为感知的对象,又作为认知的手段。教学方法应该由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究”、“绘画商讨”、“协作学习”和“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三.总结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是提高教师素质、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力措施,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如何迅速有效地对教师进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是当前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素质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学校和教师担任了培养人的重任,学校的教育思想,教师的教学观念会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新技术的使用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具备这样一种素质:解放思想、善于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学习计算机和网络的新技术,能将它有效地用于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创造能力。希望通过培训,我市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不断加深,运用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同目标和行动。
甘肃中小学 篇7
关键词:农村人口,健康教育,卫生保健提供
健康素养指个体具有获取、理解和处理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判断和决定,维持和促进健康的能力[1]。教师健康素养不但指教师获取、解释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的能力,而且指教师能够利用这些信息和服务来提升学生学习健康理念和技能的水平[2]。教师的健康与学生的健康息息相关,教师是否心理健康、是否患有传染病、是否具备完成各种职能的健康体质至关重要[3]。教师的健康素养不但是自身专业成长的基石,而且还影响着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此外,健康素养还是健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目标,也是衡量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结果或产出的重要指标[4]。为全面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制定了《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 2014—2020 年) 》,目标是到2015 年使全民健康素养达到10% ,到2020 年达到20%[5]。习近平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等时也曾指出,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6]。为初步了解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健康素养现状,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本课题组于2014 年9—11 月对在陇东学院参加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 简称“国培计划”) 的586 名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健康素养现场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调查对象是2014 年9—11 月参加陇东学院“国培计划”培训班的600 名中小学教师,全部来自农村。由于调查时学员缺席10 人,本次共发放问卷590 份,回收590 份,回收率为100% ,其中有效问卷586 份,有效率为99. 32% 。年龄最大50 岁,最小21岁,平均年龄( 35. 15 ± 14. 37) 岁。男性占44. 54% ,女性占55. 46% 。在学历结构上,本科学历最多,占45. 22% ; 任教层次方面,初中教师占41. 00% ,小学教师占40. 60% ,幼师占18. 40% ; 家庭平均月收入3 000~ 5 999 元的最多,占71. 16% 。未婚教师占7. 85% ,已婚教师占71. 16% ; 离婚或丧偶占2. 05% 。
1.2方法
问卷以卫生部制定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 试行) 》[7]作为参考,根据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特点,制定相关的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健康技能,其中健康知识21 个指标,健康行为12 个指标,健康技能13 个指标[8]。所有调查问卷均现场发放,采取不记名,个人独立填写方式,并现场回收问卷。
1.3统计分析
调查数据采用双录入核对方式,然后采用SPSS 18. 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
2 结果
2.1教师健康知识知晓情况
由表1 可见,如果按是否具备健康素养的标准判断,即答对全部知识的80%计算[9],具备健康知识的仅占24. 91% ,低于2012 年全国教师健康知识具备率( 35. 49% )[10]。在21 个所选的健康知识中,586 名中小学教师健康知识掌握程度( 行为正确率) 相对较高的3 项分别为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81. 74% ) 、给孩子打预防针能够预防哪类疾病( 81. 23% ) 、成年人每天正常的睡眠时间( 80. 03% ) ,知晓程度较差的分别是学校的办学目标( 25. 26% ) 、女性的乳房自检( 28. 62% ,仅以女性教师核算) 、成年人每天的饮水量( 32. 08% ) 。
2.2教师健康行为情况
从表2 来看,在所选的12个健康行为中,586 名中小学教师掌握程度( 回答正确率) 总体水平并不高,其中健康行为正确率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在室内经常开窗通风( 81. 91% ) 、曾经接种过乙肝疫苗( 80. 03% ) 、正确回答刷牙时间( 77. 99% ) ; 而正确率较低的是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 7. 68% ) 、经常喝牛奶( 18. 43% ) 、早起空腹是否有喝白开水的习惯( 31. 74% ) 。另外,按是否具备健康素养的判断标准,即答对全部变量的80% 计算,具备健康行为的仅占10. 41% ,只是全国教师水平( 19. 91% )[10]的52. 29% 。
2.3教师健康技能情况
在13 个所选健康技能中,586 名中小学教师健康技能具备率排名前3 位的分别是高压电标识、易燃易爆物品标识和遇到火灾时的处理,具备率分别达到89. 76% ,88. 05 和87. 03% ; 而排名较低的后3 位分别是正确洗手的步骤、认识“OTC”标识和认识放射物标识,具备率分别只有25. 09% ,31. 40 和54. 27% 。如果按是否具备健康素养的标准判断,即答对全部变量的80% 计算,具备健康技能的仅占32. 76% ,高于2012 年全国教师健康技能水平( 22. 78% )[10]。见表3。
2.4教师总体健康素养
如果按是否具备健康素养的标准判断,在21 个健康知识、12 个健康行为和13个健康技能指标中,答对37 个及以上的作为“具备健康素养”,否则作为“不具备健康素养”。从总的调查结果来看,586 名“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较低,只有12. 63% ( 74 /586) ,与2012年全国教师健康素养水平( 18. 50% )[10]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健康技能具备率分别为24. 91% ( 146 /586) ,10. 41% ( 61 /586) ,32. 76%( 192 /586) 。见表4。不同年龄、工作年限、任教层次、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组间总体健康素养具备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4. 842,9. 362,6. 283,4. 990,32. 802,P值均< 0. 05) ; 而在性别、学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0. 497,2. 286,P值均> 0. 05) 。
注: ( ) 内数字为具备率/% 。
3 讨论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特别是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健康素质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11]。健康教育是提高个体健康素养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开展各类健康素养促进活动的适宜切入点[12]。而学校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健康教育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利用,能有效促进我国公民健康素养的整体提升[13]。有研究证明,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学校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健康素养的最佳途径,约1 /2 的教师认为以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能更好地改善学生健康素养[12]。因此,对教师的健康素养进行调查研究具有深远意义。本调查显示,女教师的健康知识、行为、技能和总体健康素养均高于男教师,可能与女性的身份有关,在家是自己孩子的母亲,在学校成了学生的老师,为了孩子和学生更愿意主动去获取与健康有关的信息,并把这些知识运用于生活和教学当中。不同学历的教师健康素养具备率本科、专科和中专学历教师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科学历毕业的教师健康素养水平比专科和中专学历的教师高,可能与受教育背景有关,学历越高,阅读与理解能力相对较高,自我保健意识也就相对较强,往往会主动获取各种健康信息和服务,从而促进自身健康行为的形成。不同年龄教师的健康素养水平也存在差异,20 ~ 30 岁和41 ~ 50 岁年龄段的教师健康素养水平均低于31 ~ 40 岁年龄段教师。20 ~ 30 岁年龄的教师,可能由于健康状况良好,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不高; 41 ~ 50 岁年龄段的教师,可能是由于获取健康信息的途径相对较少,尤其是不经常上网或对计算机的掌握不够熟练所致。不同家庭月收入之间健康素养水平也存在差异,月收入低于3 000 元的家庭健康素养最低,月收入在6 000 ~ 9 999元之间的家庭健康素养最高。可能是因为收入高者会主动去寻求自身所需要的健康知识及信息,并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方式,但达到一定水平又有所下降,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另外,在工作年限方面,处于5 ~ 9 a教龄的教师健康素养水平最高,形成向两边逐渐降低的趋势; 任教层次上差异不明显,担任小学和幼儿年级的教师健康素养相对稍高,可能与该学龄阶段的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内容有关; 在婚姻方面差异明显,已婚教师的健康素养最高,其他都偏低,可能是因为步入已婚阶段后,生活变得更为规律,又面临生育和教育子女的责任,因此更注重自己的生活方式与健康行为[14]。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甘肃省586 名农村中小学“国培计划”教师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整体较低,比全国教师健康素养的整体水平( 18. 50% )[10]低5. 87 百分点,但比2008 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6. 48% )[9]高出6. 15 百分点,比2012 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 8. 80% )[15]高出3. 83 百分点,同时也比2013 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总体水平( 9. 48% )[16]高出3. 15 百分点。其中健康行为素养具备率最低,只有10. 41% ,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虽然具备一定的健康知识,但并不能把健康知识转化到健康行为上,可见健康知识理论的知晓与健康行为的掌握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亟待提高。根据知信行理论,如果要树立正确的信念和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方式,就必须提高知识的知晓率。因此,今后在促进教师健康素养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师基本健康素养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还要提高教师健康教育素养的知识和水平。近年来不少中小学教师受各种内外压力的影响,身体都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许多教师出现职业怠倦,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下降,心理健康问题严重。这种不健康的心态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甚至比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更为重要[17]。
甘肃中小学 篇8
关键词:农村地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
引言
计算机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和人脑功能的延伸, 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较高智能的通用工具。我国新颁布的课程标准首次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列为中小学的必修课, 随同“校校通”工程全面展开。甘肃作为西部一个欠发达的省份, 积极贯彻育部决定, 即从2001年起, 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计算机教育, 农村地区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同时又存在一定的问题, 急需亟待改进, 本文分析影响甘肃农村地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农村地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村地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大力投入, 计算机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计算机技术期望值的不断提高,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难度反而增加, 农村地区的计算机教育暴露出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的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虽然以必修
课的形式开设, 但并没有引起学校管理者足够的重视。农村地区的学校领导们认为计算机课是“副课”, 不列入升学考试科目的课程。学校聘用的信息技术教师是非教学人员, 很多信息技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便是管理机房、维护全校的计算机以及帮助其他教师做课件, 这就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教学工作。
2、计算机教师是开展农村计算机教育的关键力量。
但甘肃农村地区的计算机教师严重欠缺。据一项调查, 小学教师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的占14.52%, 而29.03%的教师对计算机只是处于可操作阶段, 另外56.45%的教师根本不会操作计算机, 其中这部分老师年龄比较大, 他们认为已经没有必要了解计算机, 而且在教学过程中, 还缺乏丰富的教学技法和技巧, 使得课堂比较死板, 无法吸引学生。
3、甘肃部分农村中小学技术教育
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以及网络资源的利用情况都不用乐观, 部分农村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基础设施特别简陋。根据统计,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硬件配置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配置档次上都普遍偏低, 同时还存在配置不均衡现象, 即在农村地区的中心或是示范学校的配置要比一般普通学校的配置好。同时, 农村地区的软件条件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4、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 是主体
因素, 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认识比较盲目, 重视程度不够。农村地区小学生学习计算机所占比例相当低, 多数小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 只是停留在“见过”这一层面上, 进入中学以后, 对计算机有浓厚的兴趣, 但学生由于自制力不够, 在上课时很容易就沉迷于上网浏览新闻、玩游戏、聊QQ等, 从而偏离了教师的主导, 使得教师的教学目标很难按规定完成。普遍表示对老师的讲课反感, 即没有吸引力, 而上网可以听音乐、看电影, 还可以和人聊天, 交流思想、看法, 感觉很快乐。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探究
1、领导及其他学科教师观念的强化。
各中小学领导关于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和方针等不能再是一个概念性的轮廓, 而要将其最大限度的纳入到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当中去讨论和实施, 一定要大力支持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 其他学科教师要树立与信息技术教师平等探讨的观念。
2、作为教师, 应该对计算机教育的认识达到一个明确而又准确的标准。
教师在计算机教育的认识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教师在教学中, 对计算机的应用要具有一个相当的水平, 这一点就需要教师首先具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认识; (2) 对计算机知识有相当的认识。这不仅要求教师对计算机的操作有相当的水平, 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对计算机在教学中所具有的真正价值与意义之所在有明确的认识; (3) 教师之间要加强合作与联系, 多进行交流与沟通, 施行集体备课, 共享教学资源, 达到互相促进。
3、基础设施的匮乏, 主要是需要大量的财力和物力。
要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 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多渠道筹措经费的体制。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以适当的方式参与计算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是向贫困乡镇的中小学捐赠设备和教育资源。各地政府每年能够从教育经费中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计算机教育基础设施改善及教学软件的引进、学习及利用, 设备的维护、师资培训和教学研究。
4、改变认识观念, 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教育的认识。
主要方面有: (1) 学校应该对学生开展一门计算机学科导引课程, 让中小学生正确认识到计算机教育的本质所在, 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指引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2) 家长应该在孩子的计算机学习上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让孩子的学习不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 (3) 学生自身深刻了解计算机的价值, 把信息技术当做今后学习和生活的一种必备技术。
结语
甘肃中小学 篇9
1 体育“代课教师”概念的界定
目前笔者能够查到的关于代课教师的解释有以下5种:
1.《教育辞典》中对代课教师的解释为“中小学教师因事或因病一时不能上课,与学校主管部门商得同意请人代为上课,以免耽误学生的学习,代课的人称为‘代课教师’”[2]。
2.张年宏主编的《中国教育百科全书》中的解释为,“代课教师是临时在学校填补空缺代课的人”[3]。
3.梁忠义、车文博主编的《实用教育词典》中认为,代课教师是“临时代理正式教师工作的教师。一般是教师临时因事因病请假,由学校请代课教师代行其职。有的学校因教员缺额,请人长期代课,受聘者被称为代课教师,代课教师虽属非正式教师,在代课期间的要求与正式教师相同,要对学生全负责,教书育人,完成教师工作任务”[4]。
4.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发行的《教育百科辞典》中认为,代课教师是“代替正式或固定教师工作的教师”[5]。
5.徐家智主编的《教育统计实务》中对作为统计指标的代课教师的解释是,“指因教师缺编,长期聘请的顶编代课教师或专任教师因产、病假等而聘请一年以上的代课教师”[6]。
总而言之,代课教师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但相对于我国目前的代课教师特别是农村村级小学代课教师来说,上述5种表述,大致只反映了代课教师一词的原始含义和现代特征的某一侧面,并没有完全涵盖我国农村村级小学代课教师在实际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自1986年底全国统一封堵新增民办教师的口子,对民办教师队伍实行“关、转、招、辞、退”五字方针以来,在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农村村级小学出现的一个新的教师群体,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1)在范围上它包括除公办教师、反聘、兼任教师之外的所有在岗的小学教师;(2)这些教师的工作已不是临时,而是长期在岗,有的教龄长达10年、20年,甚至更长,代课一词已失去了它的本来意义,而变成了一种固定的工作;(3)代课教师作为中小学教师的一种临时补充形式,现已演变成一种固定形式发展到了较大的规模,其成份和关系越来越复杂,涉及面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所以,本文将体育“代课教师”概念描述为:“不享受国家给予公办教师政治与经济待遇的小学体育教师群体”。
2 农村村级小学体育“代课教师”现状描述与分析
为准确把握甘肃省农村村级小学体育“代课教师”队伍的现状,深刻认识代课教师问题,近3年来,笔者对甘肃省白银、酒泉、庆阳、天水、武威、金昌、张掖、平凉、嘉峪关、陇南等地区的198名农村村级小学体育“代课教师”的状况进行了调查。本文将以此为蓝本对农村村级小学体育“代课教师”的年龄、教龄、学历、工资待遇与来源等进行描述和分析,展示和把握农村村级小学体育“代课教师”的概貌与特征。
2.1 小学体育“代课教师”的年龄构成
资料来源:根据调查资料整理(下同)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30岁及以下的青年人超过50%,39岁以下的超过84%,调查说明,农村村级小学体育代课教师是一支年龄非常年轻的队伍,是充满朝气,年富力强,具有潜力的后备力量。如果改造和利用的好,有利于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并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2.2 小学体育代课教师的教龄构成
教龄是衡量小学代课教师教育教学阅历和经验的重要指标。表2 显示,这支队伍中的大多数人教龄不太长,也不算短,正处于从生疏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与他们的年龄构成重心比较低有很大的关系。
2.3 小学体育“代课教师”的身份构成
表3可以我们可以看到,体育代课教师在任教之前的身份是非常复杂的,其中学生占大多数。体育代课教师来源和身份的复杂,说明代课教师的管理存在问题,也说明体育代课教师的成因是复杂的。
2.4 小学体育代课教师的学历构成
学历和所受的专业教育是衡量教师素质的重要指标,表中显示,代课教师队伍中中师、中专、高中以上学历的已经达到98%以上。但是,受过师范教育的人不足40%,反映出代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地方没有将代课教师纳入到培训计划之内,代课教师缺乏接受继续教育的途径与机会,代课教师的职后学习处于一种自发和空白状态。
2.5 小学体育“代课教师”的工资待遇
教师的工资水平反映出教师的待遇高低和生活水平的高低,教师工资待遇的高低对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从表5可以看出,大多数教师的月工资200元左右,整个收入水平是比较低的,“代课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是不具有多大的吸引力的,但为什么还存在这么多体育代课教师呢?这里包含着许多深层次的原因。
2.6 小学体育“代课教师”的工资来源
代课教师的工资以村筹为主。代课教师的工资来源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既不同于公办教师的工资,单纯依靠财政拨款;也不同于原民办教师的工资由国家补贴。集体支付;而是由县、乡、村、校四级分别来筹措的。
2.7 对小学体育“代课教师”的政策与管理
农村小学体育代课教师的存在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各地在实际工作中,对代课教师的政策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1)放任自流;(2)全部清退;(3)择优聘用。在体育代课教师的管理上,各地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体育代课教师的资格认定缺乏统一的标准。代课教师的聘用权限不明。对体育“代课教师”的考核有地方参照公办教师的考核标准和考核程序执行,有的地方则非常随意,没有考核,没有档案,有的连考勤都没有,等等,总的来说整个管理比较混乱与无序。
2.8 小学体育“代课教师”的稳定性
由于体育代课教师不享受国家关于公办教师的政治和经济待遇,针对代课教师的专门政策又未出台,“代课教师”无论是时间长短,表现多好,都始终属于临时性的性质,加上代课任务重,待遇不高、管理混乱等等,对体育代课教师的稳定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综上所说,我们可以大致概括出农村村级小学体育代课教师队伍分布广、年龄轻、教龄短、工资低、身份和来源复杂、整体素质不高,缺乏管理等特点。
3 农村村级小学体育代课教师存在与发展原因分析
3.1 低下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孕育体育代课教师的土壤
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小学教师缺编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另外由于偏远的学校和教学点,其自然环境的恶劣,导致生活和工作条件极差,不得不大量招聘代课教师,可以说,农村村级小学体育教师的总体上缺编和局部地区的特殊需求,为体育代课教师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和快速发展的条件。有关研究表明,近几年来,农村地区特别是一些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地区,农民的收入速度明显减缓,从某种程度和角度上讲,生活水平相对下降。农民种田看不到多少希望,而产业结构调整也不到位,乡镇企业也不发达,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差,可供农村人特别是农村青年选择就业机会和岗位不多,相对而言,做代课教师虽然十分艰苦,但是和农民相比,一是体力上轻松许多,二是收入比较有保障,虽然许多地方经常发生拖欠教师工作的事情。因此,一些有门路的人就想方设法进学校去当教师。另一方面,许多回乡的高中和初中毕业生,既不能或不想升学深造,又不想种田去受面朝黄土背朝天之苦,也没有其他就业门路与技能,为了生存,也挤进了代课教师这一行列。
3.2 农民教育热情的下降是体育代课教师出现的直接原因
通过深入到农村村级小学课堂听课,笔者发现,农村教育的内容与城市相差无几。农村教育脱离农村社会的实际,忽略了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造成了农村教育的应试性、唯城市性和离农性,形成了单一的全日制普通学校教育结构。
目前,新的“读书无用论”又抬头,厌学风不仅在中学而且蔓延到了小学。由于农村教育的目标错位,导致农村教育在农民家长眼里,是空洞无用、可有可无的。因此在农民看来,虽然“人才辈出”,但仍“江山依旧”。农村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教育目的的扭曲、功能的单一及作用的偏差,造成农村投资教育的预期收益率较低,这就抑制了农民对普通教育的需求,使农村社会、个人对教育投资缺乏必要的热情,农民对供子女上学的动力大打折扣,由此也降低了对农村教师的标准要求,这是出现体育代课教师的直接原因。
4 农村村级小学体育“代课教师”问题解决的途径和办法
农村小学体育代课教师的存在有其积极的一面,它有助于普及农村九年义务制教育,节约教育经费,稳定教学秩序,缓解农村紧张的就业形势,但从长远来看,由于体育代课教师人数多、分布广、年纪轻、教龄短、工资低、稳定性差等问题必然会给我国农村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规范化建设和科学化管理以及整个队伍素质的提高产生重大的影响,也是我国全面推行全国阳光体育运动的难点和影响因素之一,我们必须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寻找新的途径与对策。
1.加强管理。
尽快出台管理办法,将体育代课教师纳入师资管理范围,逐步提高其待遇水平,中央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改变当前对体育“代课教师”管理的“真空”状态,研究、出台相应的政策与管理办法,特别是要制定体育“代课教师”聘用标准、考核办法、辞退制度等;努力提高体育代课教师的待遇水平,使其与当地公办教师同工同酬,至少应达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努力改善体育“代课教师”的生存状况,逐步将一些长期代课(如教龄在20年以上)教师的医疗、养老保险等纳入社会统筹;明确规定各地、学校聘用体育“代课教师”必须签订劳动合同,明确聘期、权利和待遇等。
2.注重在职培训。
加大对体育代课教师在职培训的投入,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与专业素质,尽管许多体育代课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与教育水平,但他们几乎没有得到在职培训的机会和资助。为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教育水平与教育能力,体育代课教师在岗期间应享有与公办教师相同的教育培训机会,各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加大相应的财政投入,将小学体育代课教师的在职培训和提高纳入当地的教师培训计划,将其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切实、大力加强对代课教师的培训。通过观摩、专家讲座、研讨及城乡教师交流、帮扶等多种培训方式,提高现有体育代课教师的教育素质和教学水平,充分挖掘和培养其中的有用人才,使更多的体育代课教师能够基于其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而不断提高,获取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并最终能胜任新形势下的阳光体育运动所赋予的任务,力求使更多的体育代课教师通过培训有效提升其教育能力和专业素质,达到纳入公办教师队伍的合格标准。
3.加大转正力度。
增加农村教师编制,将合格体育代课教师转正为公办教师,针对当前体育代课教师队伍中不乏合格甚至优秀人才的现状,建议中央政府与教育、人事、财政等部门研究增加农村教师编制,杜绝“有需无编”和“有编不补”等情况,根据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偏远地区的地理环境、生源状况和实际需要设置农村教师岗位,每年安排一些编制将在多年教育教学中兢兢业业、已取得大专学历和教师资格证的优秀代课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在招聘新教师时,也应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聘用合格的现有体育代课教师,使这部分合格甚至优秀的代课教师能够得到公办教师的正式身份,充分发挥他们对农村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积极开展的作用。
4. 妥善的安置。
善待教龄较长的代课教师并为其做好养老保障工作,辞退部分经过培训仍不能胜任的代课教师,但必须采取妥善的安置和补偿措施,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尽快研究、出台清退体育代课教师的合理补偿标准,如借鉴企业买断工龄的做法,根据其代课年限给予适当经济补偿和辞退金,并制定实施办法,保障切实落实。同时,各地政府应积极帮助他们寻找出路,为其提供再就业培训和指导。
摘要:小学体育代课教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研究和解决农村村级小学体育代课教师问题,是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全面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需要。本文从体育“代课教师”概念入手,分析了农村村级小学体育代课教师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农村小学体育代课教师问题的对策和途径。
关键词:农村小学,代课教师,调查研究,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教育辞典编写委员会.教育辞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张念宏.中国教育百科全书[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
[3]梁忠义,车文博.实用教育词典[M].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4]教育百科词典[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社公司,1994.
[5]徐家智.教育统计务实[M].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1997.
[6]孟旭,马书义.认真研究和解决我国的代课教师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4).
[7]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国际教育发展趋势与特点[Z].2000.
甘肃中小学 篇10
云计算的出现并非偶然, 早在上世纪60年代, 就有人提出了把计算能力作为水和电一样的公共事业提供给客户的理念。随着存储技术、高速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云计算产业迅速崛起。
国家对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 提出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的战略部署。而企业在信息化发展浪潮下受制于资金、技术、人员、场地等多种原因信息化的资源投入远远不足, 而云计算的出现为企业信息化的普及和提升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目前电信运营商面临着传统业务发展遭遇瓶颈、行业和异业竞争日益激烈, 亟待向ICT领域进行转型和变革。电信运营商对于运营和发展云计算业务在网络、客户规模、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对促进云计算业务发展和普及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通信市场的变革为运营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在20世纪80年代网格计算, 90年代公用计算, 21世纪初虚拟化技术应用的支撑下,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资源使用和交付模式逐渐为学界和产业界所认知, 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它的发展, 是需求推动、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转变共同促进的结果, 满足了用户对信息化、互联网的业务需求, 以低成本、高性能、高可靠及对应的服务提供模式, 是第三次产业革命的重要阶段, 正在成为推动人类迈入智能社会的有一重要的基础设施。
长期以来, 电信运营商一直想实现从单纯地提供通信服务, 到把应用、软件、IT作为一种服务的转型, 以使自身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并且, 对于运营商来说, 可利用云计算庞大的信息处理能力, 提供商业智能分析、用户行为分析等服务, 创造后向价值链。
云计算技术的出现, 打破了运营商的“围墙花园”, 催生了端 (运营商) 、管 (运营商) 、云 (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一体的生态系统。目前,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智能终端销售正以27.5%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 预计2013年全球出货量达到4.45亿部;与此同时, 以谷歌、苹果等为代表的越来越多的应用和内容提供商逐渐参与到价值链中, 他们在通过创新性的商业模式和运营获取增值价值的同时, 也打破了电信行业原有的生态, 电信运营商逐渐沦为应用和内容提供商的业务管道。预计到2015年, 互联网产业链中网络计费的份额将由24%下降至16%, 运营商面临着“被管道化”的危险。
正是鉴于云计算对运营商的重要意义, 中国移动提出了云计算将逐步成为构建中国移动各IT系统的核心, 通过云计算技术降低系统建设和运营成本, 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实现服务创新,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云计算战略愿景。对中国移动来说, 本身在经营分析、网管以及资料备份等方面就具有巨大的云计算需求, 而通过云计算对小型机、磁盘阵列的部分替代可以明显降低运营成本。同时, 中国移动自身拥有坚实的软硬件基础设施, 这一基础设施既是普通消费者的通信基础, 又是OTT (over-thetop) 及其他组织的接入基础, 在推进云计算发展的进程中, 中国移动作为拥有巨大基础设施和用户资源的电信运营商, 既是云计算服务的需求者, 又是云计算服务的提供者。利用云计算, 中国移动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成功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三、甘肃移动在云计算服务中小企业中的探索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甘肃移动发展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但同时也面临着从传统的运营模式向ICT转型的重大转变。近年来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为基础, 积极布局移动互联网。2010年—2012年, 甘肃移动先后搭建了无线城市、城市一卡通、教育云、政务云、企业云等应用平台, 进一步促进了战略转型和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与此同时, 甘肃移动也在积极探索新的行业和新的领域, 试图通过对新行业、新领域信息化的推动, 进一步促进战略转型, 实现可持续发展。
今年以来, 全球经济持续走低, 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的压力和风险巨大。就我省来说, 全省注册登记中小企业9.59万家, 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以上;全省中小企业从业人元225万人, 创造增加值占全省GDP总值的34%;创造税收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41%, 中小企业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增加就业机会和维护社会稳定等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发展下滑已严重影响了甘肃社会经济发展。对此,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先后下发了促进中小企业的指导性意见。2012年4月19日, 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 指出要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建立完善的产业集聚区技术、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等服务平台, 促进小型微型企业集聚发展。2012年3月23日, 甘肃省政府发布了《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明确指出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投入力度, 大力扶持中小企业, 向为中小企业提供管理咨询、信息服务的机构提供补助等。在各级政府加快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 兰州新区的成立, 进一步促进了产业升级, 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了政策保障。2012年8月20日, 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兰州新区的批复》, 同意设立兰州新区。兰州新区以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定位, 通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 推动兰州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甘肃移动联合兰州市政府、IBM在兰州联合签署了“西北中小企业云计算服务中心”合作协议, 并将投入6亿元共同推进西北中小企业云计算服务中心建设, 通过引导和培育中小骨干企业, 优化产业结构, 实现产业升级,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把服务中心建成国家级两化融合示范基地, 推动中小企业走上创新驱动、两化融合、集群发展的之道, 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西北中小企业云计算中心, 利用甘肃移动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优势, 按国际标准建设IDC机房, 采用业界先进的虚拟化技术、服务引擎技术建设, 并提供专业的7*24小时运维服务和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同时, 基于领先的云计算技术, 搭建“企业应用超市”, 提供云主机、移动办公、人员管理、销售管理等“按需购买, 即开即用”的资源出租、测试平台和特色应用等各类云服务和产品, 满足中小企业在基础通信、办公、营销宣传、生产控制等多领域内的信息化需求, 覆盖政府、制造、交通、教育、金融、商贸、物流、医疗、旅游、农业、销售、餐饮娱乐等多个行业。同时, 西北中小企业云计算服务中心还支持PC、手机、平板等多种终端。用户可通过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 用户可随时随地的自助享用服务。
四、对未来的展望
中小企业云计算服务中心将按照“政府支持、企业运营、联合推进”的原则, 由“政府+企业+移动”三方资金投入, 政府进行资金补贴, 企业支付使用费用, 甘肃移动提供免费体验、优惠补贴、设立公共奖励等方式。扩大覆盖面, 形成规模应用。
第一、制定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 推出减免使用费、客户免费体验、专属VIP客户服务等多项优惠措施, 培育一批中小企业信息化示范企业, 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覆盖。第二、通过开展中小企业现状普查工作, 建设全省中小企业的客户规模、行业特性、信息化现状与需求信息库, 将中小企业实施分层分级、需求分类分项服务。第三、对中小企业的需求, 提供信息化培训、讲座、产品演示、体验活动、咨询诊断等多种服务, 促进信息化知识普及, 提高企业人员素质。第四、通过培育一批重点行业领域的信息化标杆企业, 形成“系统集成—应用开发—通信服务—生产管理”的信息服务产业链, 带动上下游企业发展。第五、通过搭架支持第三方合作共赢的云计算服务开放平台 (云超市) , 构建云服务生态系统。在开放云市场中, 客户和企业用户购买由中小企业云平台和第三方提供商 (内部和外部) 提供的应用和服务, 在多种设备平台中使用。
在新疆感受甘肃 篇11
初到乌鲁木齐,便以甘肃人的名义去拜访著名的考古学家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穆舜英。言谈间,舜英先生说她虽出生于上海,丈夫却是甘肃人。在文物考古研究所所在的北京南路,有幢高达20层的楼房特别引人注目,醒目的雕塑金字标明是“甘肃大厦”。入疆伊始,便感受到一缕甘肃情结。
在哈密博物馆观看馆藏文物,藏品中有“兰州湾子”遗址出土的史前器皿。查阅地图,见兰州湾子地处大坂城东北部,是乌鲁木齐县的一个行政村。兰州是甘肃省会,新疆的这个兰州湾子,显然是因早期来自兰州的移民而得名的。
去巴里坤访察古城址及烽火台遗存,从哈密出发,北行100多公里,领略到天山东麓绮丽的草原风光。在巴里坤县城的大街上,不时遇到讲兰州话的行人,一开始并不十分在意,只觉得是来旅行的甘肃老乡。去饭馆用餐,干练的女老板也操一口流利的兰州话,信口问:“你是兰州人吗?”回答:“巴里坤人,从来没去过兰州。”问她为什么说兰州话,她说是地道的巴里坤话。看来,当初来巴里坤定居的可能是兰州人。
到达伊犁首府伊宁市,地质勘探局703地质大队出面接待,负责接待工作的马建中先生是位40开外的地质工作者,说话风趣,和蔼可亲。在几天的接触中,发现他不仅干练,而且有才气,会讲维吾尔、哈萨克、吉尔吉斯、俄罗斯等多种民族语言,有他在,无论是去哪个民族的生活区域,都不会遇到语言及感情障碍。当我探询他的身世时,他说:“我父亲是临夏人。”1949年,其父随马步芳所属骑一师马呈祥部进入新疆,后来参加了陶峙岳将军领导的和平起义,解放后定居新疆。当马建中向我表达想回临夏寻根探亲的意愿时,为我们开车的司机插言说,他的父亲也是甘肃人。在伊犁河畔,竟然是三位甘籍乡亲的聚会。
新疆的公路很好,多是宽敞笔直的等级公路,在这样的路面上,日行千里是轻而易举的事。沿途用餐也很方便,随处都有买大盘羊肉拌面的饭馆,室内加工,露天经销。较之兰州的牛肉面,略显粗放,除具有盘大面多的特点外,味道也很鲜美,且有口劲。在去阿尔泰的路上,临街吃大盘面,录音机播放“上去(那个)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看去时容易摘去时难,摘不到手还是个枉然”,这是一首颇享盛誉的河州“花儿”。询问店主,自称是广河县人,又是甘肃老乡。
畅游苹天苇地的博斯腾湖后便直驱南疆,轮台是第一站。晚餐后,漫步于都护府宾馆前的轮台大广场,又听见耳熟的河州“花儿”:“河里的石头翻三番,水朵者翻给了两番;娘家里去了站三天,想你者站给了两天。”原来是几位来自临夏的青年,在曾经是西域都护府所在的轮台漫“花儿”。在西域故地,不仅频频幸遇乡人,而且不时听到乡音。时过境迁,今非昔比,出行数千里,再也找不到“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寂感觉。
经国家有关方面研究测定,亚洲大陆的地理中心位于乌鲁木齐市西南永丰乡的包家槽子村,地理坐标为东经89°20',北纬43°41'。在坐标点上,设有标志性建筑,四根立柱,高高地托起一个金色圆球,立柱间有圆环连接,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都呈“A”字形,是为英语亚洲的第一个字母。地面用紫色花岗岩板材拼成亚洲地图,并用铜饰标示中心点,底座下设踏步及汉白玉围栏,令参观者肃然起敬。当我们走进“亚洲中心”的时候,便有几位年长的农民随同,并作义务解说,听得出是河西口音。经询问,得知居住在这个包家槽子村的全是来自武威的移民,亚洲中心就在这些武威人的耕牧地上。现已有人斥巨资兴建“亚洲中心游乐园”。对此包家槽子村的武威老乡们表现出极大热情。
甘肃中小学 篇12
传统农业占主流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是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也是甘肃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不断扩大的突出表现。截至2007年底, 甘肃共有中小企业8.95万户, 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以上;从业人员167万, 占全省职工总人数的70.2%;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862亿元, 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2.4%;完成出口交货值33.9亿元, 上缴税金77.6亿元, 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40.8%。在我省工业40个大类行业中, 中小企业涉及了38个工业大类, 有80%以上的中小企业分布在食品、纺织、服装、皮革、医药、建材以及小煤窑、小化工、小冶金等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其中, 属于轻工业的中小企业占44.92%, 属于重工业的中小企业占55.08%;在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中小企业又占78.22%, 其他占21.78%;在重工业中, 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占61.32%, 加工工业占38.68%。长期以来, 甘肃工业经济结构中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以及加工工业薄弱的状况有了一定缓解, 非公有制的中小企业已成为甘肃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点。但与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相比, 甘肃中小企业的发展仍处于低水平、低层次、低效能循环的阶段。
1.1 企业只重眼前利益, 远景与使命模糊, 战略意识淡薄
任何一个企业, 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生存并不断发展, 就必须要有清晰的远景和明确的使命。远景是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回答企业要成为一个什么类型的公司, 要占领什么样的市场位置, 具有什么样的发展能力等问题。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远景目标, 战略意图不明, 就必然会迷失目标方向, 导致经营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投机性。甘肃的中小企业之所以生命周期短, 缺乏核心竞争力,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多数企业没有战略远景, 不知道自己应从事什么样的经营活动, 承担什么样的使命, 只想着赚钱却不懂得培育自己的核心业务, 不懂得打造自己独有的持续竞争优势, 结果是盲目跟风, 简单模仿, 缺乏差异特色和品牌化的声望产品, 受价格波动和行业内竞争对手的冲击, 跌入了机会主义和一味追逐商业利润的陷阱。
1.2 企业所处的发展环境不理想, 政策措施不配套
据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的调查数据显示, 非公有制企业对甘肃市场经济环境的综合满意度为56%, 其中满意度较低的是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 (51%) 、社会经济信用程度 (46%) 、市场秩序 (45%) 、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提供的社会化服务 (44%) 、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43%) 、当地经济技术的开发能力 (43%) 、融资环境 (39%) 等。这些指标虽然不够全面, 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甘肃中小企业发展所处的环境较差。另外,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也很不配套。“非公有制经济36条”出台后, 为贯彻这一政策, 国家各部委计划出台37个配套文件, 至今仍有10个配套文件未出台。省内各部门也出台了一些实施细则和政策措施, 但政策的内容与实施方式脱节, 许多政策规定实际上只是“一纸文书”, 没有落实的条件或有效的办法, 致使甘肃中小企业的发展缺乏沿海发达省份相同的政策制度规定和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
1.3 企业人力资源匮乏,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人力资源应是企业各种资源中最根本的、最具能动性的资源。但甘肃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人力资源极度匮乏。据2008年我们对甘肃6大行业的68个中小企业的实地调查, 甘肃民营企业户均从业人员13.36人, 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7.4%,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3.7%, 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32.5%, 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6.4%。许多中小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开发部门, 企业对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基本处于重生产、轻研发, 重引进、轻消化, 重模仿、轻创新的初级阶段。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因产品严重趋同, 缺乏差异特色, 陷入了单一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 行业平均利润率下降, 经营风险增大。
1.4 企业组织结构单一, 权力过度集中, 管理传统落后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 有效力的企业组织结构应是由“委托代理关系”串联而成的公司制的法人治理结构, 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管理的战略层、战术层、作业层能进行合理分权。但甘肃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至今尚未建立起有效力的组织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 一人所有、一人决策、一人掌控所有权力、一人承担全部风险的家族管理模式, 使除家族成员外的其他所有员工都始终没有归宿感、成就感。员工在这种环境中工作, 考虑的自然是个人利益而非企业的发展, 能在企业留下来的也基本上是以赚钱为目的的低素质劳动力, 而非具有更高事业追求和成就欲望的高层次人才。从而导致甘肃民营中小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低下, 自我发展能力不强。
1.5 企业融资困难, 金融支撑严重缺失, 提升发展面临巨大资金瓶颈
实践证明, 不论是一个产业还是一个企业, 要做大做强, 必须嫁给金融资本。但在现实中实力弱小的中小企业却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各类商业银行及融资机构处于防范金融风险的考虑, 对民营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异常谨慎, 如果企业的资产达不到所需贷款的抵押条件, 企业是不可能得到银行贷款的。加上许多民营中小企业缺乏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 没有真实可信的财务报表, 金融部门难以对其经营状况进行客观评价, 致使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自有资本。融资渠道少, 融资难度大, 已成为目前制约甘肃中小企业发展的重大瓶颈。
1.6 企业营销措施乏力, 重产品推销轻市场培育
客户是企业长足发展的战略资源。先建市场后建工厂, 宁丢利润不丢顾客, 在努力扩大产品销售的同时重视培育企业的忠实客户, 是企业克敌制胜, 持续发展的法宝。然而, 现实中甘肃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急功近利, 盲目跟风, 经营什么业务, 投资什么项目, 生产什么产品, 不是基于市场需求和企业优势, 而是靠经验、凭感觉, 对行业的发展潜力、竞争态势及消费走势缺乏科学预测, 结果导致产品严重趋同、营销滞后, 行业内不同企业为争夺客户彼此诋毁, 相互拆台, 依靠单一价格竞争, 行业规矩被破坏, 企业置于微利经营、保本维持甚至亏损硬撑的艰难境地。
2 促进甘肃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加大政策措施的落实力度, 构建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
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经济政策的落实督查, 尽快建立省非公经济发展协调联席会议制度。经常对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 及时提出新的政策内容和政策建议, 充实、修改已有的政策体系, 堵塞不利于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政策漏洞, 确保有关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制度的建立完善, 从根本上解决政策不配套, 制度不健全, 服务不到位, 领导瞎指挥的问题, 按照“平等准入, 公平待遇”原则, 规范各种行政事业收费制度, 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 切实保障非公有制中小企业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以便为中小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公平的市场环境。
2.2 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建立平等的、市场化的融资机制
一是扩大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 指导、推进和规范中小企业通过合资、合作以及产权出让等方式利用国外资金。二是建立个体、私营企业的担保基金, 大力发展按市场机制运作的信用担保公司, 制定和实施信用贷款管理办法, 开展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通过建立担保基金和信用体系, 为银行和企业搭建信誉桥梁。三是加快国有银行的体制改革, 修订完善投融资政策, 把符合贷款条件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都纳入信贷计划管理范围, 以加大中小企业的投资力度。四是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的社会融资渠道, 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私营企业上市融资。五是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督促各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建立稳定的银企合作关系, 合理确定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贷款期限和贷款利率。
2.3 改变家族式管理模式, 建立有激励力的产权制度和组织结构
实践证明, 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在创业初期确实有很多优点, 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 就需要建立权力适度分散、权责对等的管理机制, 需要建立具有共同利益的产权制度和运转灵活的组织结构, 以使企业的管理由经验走向科学。为此, 中小企业应按以下思路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一是引入合伙人成立合伙制企业;二是吸收外部资本入股, 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制公司;三是实行委托代理制, 聘请职业经理人全权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四是按照责权相等的原则, 进行适度分权, 构筑上下贯通, 运转灵活的职能型的企业组织结构;五是建立完善的有效力的激励约束机制, 使员工在追逐自身利益的同时关注企业的提升发展。
2.4 大力培育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其发展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技术驱动型转变
一是加快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 从提升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引导企业增加技术研发的经费投入, 鼓励支持中小企业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 通过联合攻关或引进消化, 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增设直接服务于民营中小企业的科研基金项目, 鼓励社会各界进行专利技术、实用技术及生产标准的研究与攻关, 为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三是营造宽松环境, 实行重赏重奖, 以激励员工进行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 促进企业的发展方式从简单仿造、资源依托、数量扩张向自主创新、技术驱动、质量提升转变。
2.5 重视营销理念与营销模式的创新, 努力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一是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 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现代营销理念, 真正做到“按需生产, 以销定产”, 提高生产的预见性和计划性。二是重视市场调研, 把握消费需求, 优化产品结构, 从自身优势出发, 培育有竞争力的核心业务和主导产品。三是拓宽销售渠道, 构筑营销网络, 根据产品的服务对象选 (下转P108) (上接P81) 择适宜的分销渠道, 同一地区、同一行业的中小企业应通过携手联合, 共同构筑营销网络, 实行合作共赢。四是突破传统促销的禁锢, 大胆尝试新的营销模式, 通过4P (产品、价格、分销、促销) 、4C (顾客、成本、沟通、方便) 和4R (关联、感受、反应、关系) 的重新整合, 带动中小企业进行营销创新, 进而实现企业营销由生产导向向需求导向、竞争导向的彻底转变。
参考文献
[1]范鹏、魏琦, 2007~2008年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8:104~113.
[2]郑慧娟、柴洪, 对甘肃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7, 28 (4) :395~397.
【甘肃中小学】推荐阅读:
甘肃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 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总结01-05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招生网站-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分数线范文06-06
甘肃礼县07-15
甘肃山区10-20
甘肃高校05-11
甘肃灵台05-11
甘肃妇女05-14
甘肃临洮05-17
甘肃山丹06-05
甘肃电网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