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南部

2024-12-03

甘肃南部(共5篇)

甘肃南部 篇1

摘要:银杏为我国特产的著名经济树种, 集保健、医药、食用、材用、观赏及生态防护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是一种市场开发潜力较大的乔木树种。根据生产经验, 从采种、育苗、栽培技术、抚育管理等方面, 介绍了银杏经营管理措施, 为该树种推广和栽培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育苗,建园,抚育管理

银杏 (Gimkgo biloba L) 又名白果树, 为银杏科, 银杏属植物。是现存种子植物中与恐龙同时代的最古老的孑遗植物, 被公认为是“活化石”[1]。银杏在我国分布较广, 主要分布于辽宁、江苏、山东、浙江、陕西、甘肃、云南、贵州和四川等地, 其拥有量占世界总量的70%以上[2,3]。银杏全身是宝, 用途非常广泛, 其种核口味甘美, 营养丰富, 作药膳或入药, 具有润肺、定喘、涩精、止带、缩小便之功效;叶有活血、止痛之功效, 可降低血清胆固醇、扩充冠状动脉。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绞痛、高血压、血清胆固醇过高症痢疾、哮喘等症。树干挺拔, 叶形奇特, 季相分明;根系发达, 枝条坚韧;木材结构细致, 纹理通直, 有光泽, 不翘裂, 既是传统的药用和园林绿化的优良树种, 也是水土保持和制作雕刻工艺品、高级家具和乐器的上等材料。

随着退耕还林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 银杏作为主要的生态经济树种, 在全省乃至陇南地区得到大力发展, 初步形成了以银杏果、叶生产为主的产业链。为了充分利用这一优良资源,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现将多年来的栽培经验总结如下:

1 形态特征

银杏为落叶乔木, 树皮灰褐色, 纵裂, 粗糙;树冠圆锥形至广圆形;枝近轮生, 斜上伸展;冬芽黄褐色, 常为卵圆形, 先端钝尖;叶在长枝上互生, 在短枝上丛生;叶扇形, 有长柄, 淡绿色, 无毛, 有多数叉状并列细脉。球花雌雄异株, 单性, 生于短枝顶端的鳞片状叶的腋内, 呈簇生状;雄球花葇荑花序状下垂, 雄蕊排列疏松, 具短梗, 花药常2个, 长椭圆形, 药室纵裂, 药隔不发达;雌球花具长梗, 梗端常分两叉, 稀3~5叉或不分叉, 每叉顶生一盘状珠座, 胚珠着生其上, 通常仅一个叉端的胚珠发育成种子。种子核果状, 具长梗, 下垂, 常为椭圆形、长倒卵形、卵圆形或近圆球形, 长2.5~3.5cm, 径为2cm, 外种皮肉质, 熟时黄色或橙黄色, 外被白粉, 有臭味;中处皮白色, 骨质, 具2~3条纵脊;内种皮膜质, 淡红褐色;胚乳肉质, 味甘略苦;子叶2枚, 稀3枚。花期3~4月, 种子9~10月成熟。

2 繁殖方法

银杏繁殖可采用播种、扦插和嫁接育苗的方法, 以播种繁殖为主。

2.1 播种育苗

2.1.1 种子的采集及处理

选择优质、丰产、抗逆性强的20~80年生优良实生株系作为采种母树, 适时采种后, 选择饱满, 无病虫害种粒稍加晾干 (以320~400粒/kg种子为佳) , 并用0.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 再用清水洗净晾干后露天坑藏。坑藏湿沙的含水量以手捏成团, 落地即散为宜, 并每月检查1次, 以防种子霉烂变质。播前20~25d, 将沙藏种子取出, 水选除去瘪粒后, 在屋内阴干1~2d即入窖催芽。选择背风向阳, 地势高燥处挖深30cm, 宽100~120cm, 长度根据种子数量而定的催芽窖。将种子用0.5%KMn O4溶液消毒约5min, 取出在清水中漂洗干净后捞出沥干水分, 再放入窖内混沙催芽, 种沙比为1∶1, 厚度以20cm为宜, 上盖塑料薄膜小拱棚催芽。催芽时窖内温度保持在25~30℃, 高于30℃要注意通风降温, 并每隔2~3d翻动1次, 以保持窖内种子温湿度均匀一致, 使出芽整齐, 一般10~20d即可萌动发芽。

2.1.2 圃地选择与苗床准备

选择土壤肥沃深厚, 排水良好的地段做圃地, 于上年秋季施足基肥, 深翻耙细。三月下旬, 按每667㎡施腐熟农家肥3000~4000㎏, 复合肥50kg施入适量基肥, 并用硫酸亚铁、夫南丹进行土壤消毒和杀虫灭菌。南北向作床, 床长2.0m, 宽1.2m, 高约30cm。

2.1.3 播种

3月下旬, 将种子开沟点播于苗床, 沟深2.5~3.0cm, 行距10cm, 株距5cm, 每亩播种量约100~120kg。播后覆盖原土, 厚度以2~3cm为宜。出苗后及时间苗、除草并加强水肥管理。

2.2 扦插育苗

扦插育苗分硬枝扦插和嫩枝扦插, 以硬枝扦插为主。

2.2.1 硬枝扦插

硬枝扦插插条于前一年冬季, 选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幼龄母树, 剪取1~2年生木质化枝条作插穗, 插条分年龄每50枝绑扎一捆, 选择排水良好处窖藏。窖长、宽各lm, 深40~50cm。先在窖底铺一层厚约10cm粗沙, 再在其上铺一层5cm湿沙, 压实后将插穗直立摆放, 周围用沙填实, 上盖l0cm湿沙后覆土至地平。

翌年3月中下旬, 将插条剪成长10~15cm的插穗, 每个插穗保留2~3个饱满芽, 上切口离芽0.5~1.0cm, 切口平直, 下切口剪成马耳形, 分品种每50根捆成1捆。插前将插穗1/3浸入ABT生根粉溶液中处理。扦插株行距为10×10cm, 扦插深度为插穗的1/2, 插后浇透水。为了提高地温和保持苗床湿润, 用塑料薄膜作拱棚覆盖。中午温度高, 太阳光强时要揭开两头, 通风透气。4月下旬棚外用遮阳网遮阳, 防止阳光直射膜内温度过高, 灼伤插穗。一般60d左右生根, 生根后拆除塑料拱棚, 加强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2.2.2 嫩枝扦插

嫩枝扦插扦条选择当年生半木质化枝条, 分上、中、下剪取插穗, 插穗长度约15cm, 上端截成平口, 下端剪成马耳形, 保留插穗上部3枚叶片, 插穗下部叶痕进行刻伤及皮层局部刻伤。扦插时先用清水将基部浸泡2h后, 再按株行距10cm×10cm进行扦插, 扦插深度以4cm为宜。、插后及时遮荫、以棚内光照强度平均7000Lux左右为宜, 高温时喷水降温, 棚内温度控制在30~32℃最佳, 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 基质含水量15%~20%。发现变色腐烂病株及时清除并喷洒0.3%高锰酸钾或多菌灵800倍水溶液消毒。

2.3 嫁接育苗

分春季嫁接和夏秋季嫁接。砧木选择生长健壮, 根系发达的1~2年生实生苗。春季嫁接在3月中上旬树液开始流动时进行。夏秋季嫁接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为宜。嫁接方法春季采用带木质部嵌芽接, 夏秋季采用T字形芽接。接芽选择枝条中部饱满芽。嫁接后15~20d解除塑料条, 使接芽抽枝生长。春季嫁接在接芽萌动时要及时抹去砧木上的其他萌芽和萌条, 同时抹去芽片上萌发的多余芽, 避免浪费养分。

3 栽培管理技术

3.1 栽植与建园

3.1.1 银杏密植丰产园

银杏密植主要以早果、丰产为目的, 通常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建园, 株行距一般可采用2.0×4.0m, 每亩株数为83株左右。随着树冠扩大, 产量上升, 可逐步疏移, 最后成为每亩50株或40株。

3.1.2 银杏采叶园

此模式以采叶为主要目的, 栽植一般用l~2年生实生苗, 圃地要求背风向阳、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疏松, 切忌在低湿盐碱地和银杏多次育苗的重茬地建园, 株行距一般采用0.3×0.6m, 即每亩3000株;具体密度可视土壤肥力和地形等因素而确定。

3.1.3 四旁多边栽植

用于四旁多边栽植的银杏, 一般采用高干型, 干高应在2.5m以上, 株距以5~10m为宜, 随着树冠的扩展, 再进行间伐或移栽, 并应以5∶l高接雄株, 以利授粉。

3.2 栽植

银杏栽植技术应掌握“状、大、足、干、浅、实、透、高”八字要求。“壮”即要求苗木粗状, 尖削度大, 根系完整。“大”即要求挖大穴。“足”即要求施足有机肥。“干”即干土栽植, 根系舒展。“浅”即浅栽。“实”即踏实。“透”即浇透水。“高”即高培土, 待水渗透尽, 上面用干土培成土堆, 高20~30cm, 利于保墒和抗寒。采用这种栽植方法, 成活率高, 树势旺。

3.3 适时施肥

银杏幼树生长期应于每年春、夏、秋三季适时施肥。一般春施长叶肥, 即在幼树或成年结果树的小年, 应在谷雨前一月施肥, 可提高座果率;如成年树是大年, 应在谷雨后半月施肥, 可适当减少挂果量。施肥以速效肥为主, 按产量50kg/株计算, 施人粪尿200kg;如施化肥, 以复合肥为最好, 每株2.5~5.0kg, 小树可适当减少;采叶田每亩施尿素或复合肥10~20kg。夏施长果肥, 一般在7月上旬施, 以速效肥为主, 施肥量可比春季适当增加。采叶圃在5~8月份进行根外追肥2~3次。可于7月中下旬喷施l%尿素或0.6%喷施宝和叶面宝。秋施养体肥, 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采果前后施。施肥种类以农家肥等有机肥为主, 施肥量根据树体负载而定, 一般按每斤果2kg施肥。采叶圃按每亩施用量3~5t。另外, 为增加叶片营养, 促进同化作用, 有利花芽分化和种实长大, 可在5~9月旺盛生长期进行根外追肥, 前期以氮为主, 后期以磷钾肥为主。

3.4 整形修剪

3.4.1 实生树的修剪

实生树多数是大树, 干性强, 树形呈尖塔形和圆锥形, 大枝多, 细而长, 内膛光照差, 基部光秃, 结果部位外移。因此必须根据各类树的特点和立地条件, 因树修剪, 对过密大枝应予疏除, 对内膛太密的部分大枝进行更新修剪, 促发新枝, 有利结果。

3.4.2 嫁接树修剪

嫁接树—般从嫁接部位向上培养3~4个主枝, 树形呈自然开心形, 半圆形或扁纺锤形, 主枝角度不可太大, —般为45~50度, 要造成大枝少短枝多, 光照好, 成立体结果的树形。银杏生长量小, 所以, 对主侧枝的延长头只进行轻短截, 主枝剪口留外芽, 侧枝剪口留背斜侧芽。营养枝和结果枝比例按4:1修剪, 对过旺的徒长和横生枝要疏除, 也可视情况进行中短截培养, 重叠枝, 并生枝, 交叉枝采用一放一缩, 对纤弱枝无空则疏, 有空回缩。

3.5 病虫害防治

银杏抗病虫害能力较强。常见的虫害主要有蛴螬、地老虎, 病害主要有茎腐病和叶枯病。

蛴槽在6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危害盛期, 地老虎则在4月上旬至5月中下旬活动频繁。在害虫大发生时, 可用油渣、油饼肥或麸皮混合辛硫磷等药剂制成毒饵后, 夜间撒施田间进行诱杀;或采用75%甲拌磷乳油1000倍液开沟灌根, 用量为0.5~1.0kg/667m2。银杏茎腐病防治采用预防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 一般栽前施硫酸亚铁5~l0kg/667m2, 进行土壤消毒;始发病时用25%多菌灵500倍液防治;发病重时可用50%多菌灵700~800倍液防治, 7~10d喷一次, 喷2~3次;发病后还可用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 2~3%硫酸亚铁液喷施, 亦可用1:1:100~120倍波尔多液进行保护。银杏叶枯病发生时可用25%多菌灵500倍液、70%代森锰锌600倍液或50%退菌特800倍~1000倍液喷施防治。

参考文献

[1]曹福亮.中国银杏[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 2002.

[2]王信良主编.银杏规范化栽培与产品加工[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

[3]李新明.我国银杏产销态势与发展策略[J].林业科技开发, 2000, 14 (1) :13-15

甘肃南部 篇2

杰拉什城南的大剧院曾经是城市生活的一个中心,32层阶梯式座席可容纳3000名观众,以玫瑰色石灰岩和白色石料砌成的舞台幕墙在落日余辉中闪耀着金褐色的光泽,舞台两侧的门当年曾经是两道水闸,据推测可能是为了制造水上舞台的效果,

资料

甘肃南部五味子栽培技术 篇3

一、生物学特性

五味子为多年生落叶滕本植物, 其茎皮灰褐色, 皮孔明显;叶膜质, 单叶互生, 叶片卵形、阔倒卵形至阔椭圆形, 长5cm~10cm, 宽3cm~5cm, 先端急尖或渐尖, 基部楔形, 边缘有细齿;花单性, 雌雄同株, 黄白色或粉白色, 花被片6~9, 雄蕊5枚, 雌蕊群长圆状椭圆形, 心皮17~40。果实为穗状聚合浆果, 长1.5cm~8.5cm, 小浆果近球形, 熟时深红色。花期4月~5月, 果期9月~10月。

五味子喜半阴、湿润的生态环境, 适宜在肥沃而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长, 但在土壤黏重、低洼的盐碱地和干旱瘠薄风沙地生长不良。

二、栽培技术

㈠育苗五味子可采用播种、扦插、压条和嫁接等方法进行繁殖, 但生产中仍以播种繁殖为主。

第一, 播种育苗。9月上旬当聚合浆果呈红色并稍变软后, 从优良健壮的母树藤上摘取粒大、果穗紧凑的果穗。采回的果实经堆沤、捣碎、漂洗和阴干后去杂, 即得纯净种子, 贮藏于通风干燥处备用。

五味子种子有生理后熟现象, 而且种皮坚硬, 皮下有油脂层, 干种子直播不易出苗[3], 因此播前必须进行砂藏、冷冻、药剂及变温处理。具体方法为:秋播种子在播前需用55℃~60℃的热水 (自然降温) 浸泡8h, 再用井水浸泡48h (每天换水一次) , 捞出用草木灰拌种, 或用浓硫酸浸种约3min, 捞出冲洗干净后再拌草木灰播种;春播种子于12月上旬用0.5%~1.0%的硫酸亚铁溶液浸种2h, 捞出用清水冲洗后再置于清水中浸泡2d~3d, 每天换一次水, 然后按种沙比1:3的比例将种子与洁净细河沙混合;在室外高燥处挖层积坑 (坑的大小视种子多少而定) 层积催芽, 待30%种子裂口时即可播种。

五味子喜半阴、湿润气候环境, 因此在山区应选择地势平坦、水源方便、排水良好、土质疏松、肥沃的半阴坡、半阳坡或阳坡作圃地。于前一年土壤结冻前进行翻耕, 翻耕深度25cm~30cm, 结合整地施足基肥, 施腐熟农家肥30000kg/hm2。翌年春季3月上旬作床, 作床前分别使用代森锌3g/m-2、辛硫磷2g/m-2, 混拌适量细土撒于土壤中杀虫灭菌。南北向做床, 床宽1.2m, 高15cm~20cm, 长10m或依地形而定, 步道宽约30cm, 四周开排水沟, 中沟浅, 边沟深, 做到雨停沟内不积水。

五味子春、秋两季均可播种。春播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行, 秋播以10月中下旬为宜。采用条播法, 行距15cm, 沟深约3cm, 播种量为120kg/hm2~150kg/hm2, 播后覆土厚约2cm, 轻轻镇压后用稻草覆盖, 保持苗床湿润, 一般10d~12d出苗。当出苗率达到50%~70%时, 撤掉覆盖物并用透光率50%的遮阳网遮阳, 避免强光灼伤幼苗, 当幼苗长出4片~5片真叶时, 及时撤去遮阳网。苗期及时进行浇水、松土、间苗、追肥、病虫害防治等。

第二, 扦插育苗。硬枝扦插于早春萌芽前先从优良单株上选取1年生枝条, 剪成长10cm~15cm, 上切口为平口, 下切口呈45度斜面, 带有2个~3个芽的插穗, 再将剪好的插穗下切口置于ABT生根粉150mg/l水溶液中浸泡6h, 然后按株行距5cm×10cm将插穗斜插入苗床上, 深度为穗长的1/2左右。插后搭建塑料拱棚保温保湿, 保持棚内气温26℃左右, 相对湿度90%, 生根率可达75%~96%。

嫩枝扦插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进行。先从果实大、单株产量高的植株上剪取半木质化枝条作插穗, 插条采回后在背风阴凉处剪成长度8cm~10cm, 上切口为平口, 下切口为斜口, 带有2个~3个饱满芽的插穗, 然后将剪成的插穗用ABT生根粉1000mg/l水溶液浸蘸插穗基部5s~6s, 扦插在铺有河砂或蛭石的苗床上。河砂或蛭石铺于扦插床的厚度为10cm~15cm, 扦插深度5cm~7cm。插后立即浇透水, 以后要注意喷水保湿, 扦插生根率可达80%~90%。

第三, 压蔓育苗。春季萌芽前选健壮茎蔓, 清除周围枯枝落叶, 小心将茎蔓从攀缘植物上取下, 用木钉把茎蔓别进预先用锹挖开的栽植缝中, 覆土、踏实、浇水, 待枝条长出新根后, 第二年春季断根移栽。

第四, 嫁接育苗。春季3月中上旬树液开始流动时, 选择生长健壮、根系发达的1年生~2年生实生苗作砧木, 选择粗细适中、充分成熟的枝条, 剪成长4cm~5cm的接穗, 留1个芽, 上切口距芽1.0cm, 芽下保留约3cm;用嫁接刀在接穗芽眼两侧削成3cm长楔形斜面, 外侧稍厚于内侧, 放在水盆内待用;在砧木根茎5cm~6cm处剪去地上部, 用劈刀在砧木中心纵切一刀, 深约3cm, 将接穗轻轻插入, 使接穗厚侧面在外, 薄侧面在里, 形成层对齐, 用塑料条缠紧即可。

㈡栽植与管理

第一, 林地选择。根据五味子的生物学特性, 应选择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的平地或半阴、半阳坡地建园。

第二, 整地。整地质量直接影响苗木所需的光、温、水、肥、气条件, 是提高苗木成活率和生长的关键。五味子适应性强, 不同地块可采用不同整地方式, 一般撩荒地可进行全面整地, 退耕地则进行局部整地即可。整地时间春季可在3月进行, 秋季以7月~8月为宜。

第三, 苗木栽培。早春或秋未冬初均可栽植, 但以春季为好。五味子栽培采用篱架式栽培, 栽前先要确定架式、架向和株行距。一般在平地栽培时以选择行距1.0m~1.50m、株距75cm~100cm、南北行向为宜。秋季定植一般在落叶后进行, 将苗木从苗圃地中起出, 栽植点在距架线垂直投影线10cm~15cm处, 挖直径30cm~40cm、深30cm的定植穴, 再把挖出的土拌入2.5kg左右腐熟农家肥回填到穴内一半, 在穴底培起馒头形土堆;然后把苗木放入穴内, 按照“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技术要求进行栽植, 当土填到2/3左右时把苗木往上轻提, 使苗木根系舒展, 接着分层埋土、踩实, 使苗木达到栽植所要求的深度, 栽植深度为根际以上2cm~3cm。春季定植可随起随栽, 植前先剪除断根、伤根及过长根系, 以利于愈合发侧根, 栽植方法同上。植后及时浇定根水, 使根系与土壤密接。

第四, 田间管理。为了促进苗木生长, 幼树期每年松土除草3次~4次, 苗木生长期结合除草松土10cm左右, 并从定植穴向外扩展树穴, 促进根系生长。果实采收后全园深耕, 深度20cm~25cm, 9月下旬结束。

幼龄期五味子一般每年施肥2次~3次, 第一次在5月上旬开花后追速效性氮钾肥, 第二次在7月中旬果实着色期追施速效磷钾肥。此外, 在9月下旬结合深翻改土施一次以有机肥为主的冬肥。成年结果期一般每年施休眠期的基肥与生长期的数次土壤追肥, 有时还可进行根外追肥, 基肥每年秋季落叶前施效果较好。基肥以农家肥, 饼肥为主, 也可增施复合肥等, 于秋冬季结合深翻土壤时施入;土壤追肥一般每年施2次~3次, 以氮、钾肥为主;根外追肥在生长期内进行多次。

五味子枝蔓柔软不能直立, 需依附架杆缠绕才能向上生长, 因此在定植后的第2年春季可用长2.5m的水泥柱作立柱, 顺行每隔5m一根, 埋入土的深度约30cm, 再在立柱上中下横拉3根10号镀锌铁丝, 然后每株五味子基部固定一根毛线绳, 当植株生长到一定高度时引蔓上架。

五味子可在春夏秋三季修剪。春剪在芽萌动前进行, 剪去上年结果枝, 对中果技和长果枝疏剪, 并一律截到饱满芽带, 同时剪去膛枝、病枝、重叠枝等。夏剪在5月上中旬进行, 主要剪除膛枝、重叠枝和病虫枝等;对基生枝, 除保留3条~4条用做更新外, 其余一律剪除;同时对过密的新生枝也要进行疏剪或短截。秋剪在落叶后进行, 主要剪除基生枝、病弱枝及衰老的结果母枝。

㈢病害防治五味子主要病害有叶枯病、白粉病和根腐病等, 虫害主要有卷叶虫。叶枯病一般5月~7月间发生, 先由叶尖和叶边侵染, 逐步扩展到叶面, 最终使叶子脱落, 重者影响产量。防治措施是加强田间管理, 注意通风透光, 发现叶上有黑褐色斑点立即摘除并集中烧毁;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1∶200倍波尔多液, 每7d喷1次, 连喷3次。白粉病一般发生于6月上旬, 发病期可喷可湿性硫磺粉200倍液防治。根腐病多在5月后发病, 病株根脖处变黑腐烂, 根皮脱落, 叶子发黄, 植株死亡。防治措施是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灌根。卷叶虫7月~8月发生, 幼虫危害叶片, 初龄幼虫取食叶肉, 3龄后吐丝卷叶取食, 影响果实发育, 甚至落果。防治方法是幼虫卷叶前用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或卷叶后喷施40%乐果乳油1000倍液。

摘要:五味子具有较高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 是一种市场开发潜力极大的灌木树种。结合生产实际, 从育苗、栽培、抚育管理等方面, 详细介绍了五味子栽培技术措施。

关键词:五味子,育苗,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安定国.甘肃省小陇山高等植物志[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 2002.

[2]于文海, 钱海军, 刘福平.北五味子的营养成分利用和栽培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 2007, ⑸.

甘肃南部 篇4

在新石器时代, 生活在这里的先民就开始狩猎、畜牧、农耕生产, 森林不断被砍伐, 开垦土地种植作物, 并用砍伐的树木建造房屋居住。据史书记载, 西汉后由于先进耕作技术广泛应用, 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移民实边规模扩大, 垦荒面积急剧增加, 森林被大量砍伐, 建筑房屋蔚然成风, 特别是陇西黄土高原南部“民以板为屋”, 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 既坚固又美观的建筑形式, 其历史可推至春秋战国时期。《诗经》中有“载其板屋”, 《毛传》中有“西戎板屋”, 《史记》中有“秦之西陲, 民以板为屋”, 《汉书》中有“天水、陇西山多林木, 民以板为屋”, 《水经注》中有“其乡居, 悉以板为屋”等记载。

明代学者何景明诗《陇右送行徐少参》中有“瓦亭之西半山谷, 土室阴阳连板屋”句。清代学者杨应琚《据鞍录》载:“首阳县 (先秦至北魏, 渭源县称首阳县) 城内居民仅数百家, 盖屋皆以乱石压木片, 仅蔽风雨, 板屋之故俗也”。说明先秦至此时当地有森林覆盖, 居民以木板为屋。《续资治通鉴长篇》中讲, 秦州 (西晋时渭源县隶属秦州) 燕子关“其地多林木, 亦产木耳笋”。《古今图书集成》载:“陇右夕阳镇, 西北皆大薮, 材植所出, 戎人久擅其利……北宋置乘进务, 辟地数百里……岁获大木万本, 以给京

《临床医学丛书》设多个专业分册, 包括临床内科学、外科、妇科、儿科、护理、影像、检验、五官、肿瘤、麻醉、中医等20多个分册。将由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凡编著人员, 均在扉页刊登姓名、单位名称并在书中注明所承担的编写内容, 并颁发聘书。欲参编者请将个人简历发至chinazwyl005@163.com或登录http://www.chinayiyao.com.cn下载应聘登记表。

社址:北京市朝阳区通惠家园惠润园5-3-603《中外医疗》编辑部

《临床医学丛书》招聘主编人员

师”。“渭源白桦岭上多生桦树”, 《读书方舆纪要》载:“渭源县五竹山多细竹, 峰峦奇秀”。这些史料说明渭源中南部自古以来不仅有丰富的森林资源, 且先民用木材建造房屋。

而今, 渭源县中南部如清源、莲峰、五竹、锹峪、会川、田家河、麻家集、峡城等乡镇, 到处可见各种样式的板屋建筑, 虽经历史沧桑, 依然坚固壮观。

渭源境内板屋建筑形式多样, 有平房也有楼房, 有民居房也有临街兼居住并经商的店铺, 另有水磨坊、庙宇等。其共同特点是土木结合, 以木板、木条为主要建筑材料。有纯用木板围成的, 也有正、侧面装木板, 背面用泥土砌成的, 屋顶起先用草或秸秆覆盖, 后改用瓦片。

最普通、最多的是民居房, 既有单坡的, 也有两沿水的, 建筑形式为中间一正屋两侧各套接一间耳房, 与正屋相通, 且耳房较正屋向前凸出, 正屋门凹进去, 耳房只安窗, 老百姓称为“深门浅窗”、“绞插”, 有的在正房门前屋檐下造两根柱子, 称为明柱, 耳房两侧各有一根柱子裹在墙内, 称为暗柱。正房门一般四扇, 两“死扇” (一般不开) , 两“活扇”, 耳房通常为卧室, 内有土炕, 常为老人或掌柜的 (家中的主事的) 居住, 其余地方为客厅, 进深较深, 大多是三到四米, 非常宽敞, 为四合院中的主房。由于渭源中南部阴湿多雨, 为防潮, 屋墙、地面甚至屋顶全用木板, 中、边檩、桴、立柱全用木卯套接, 木板匣在檩槽中, 特别牢固。椽、檩很粗 (一般八至九寸) , 木板也较厚 (常常二到三寸) 。木材种类因地而异, 有松木、桦木、柳木、白杨及其它杂木, 不一而足。建筑风格也各有特色, 有的雕梁画栋, 门、窗、屋檐等多处运用木雕或刻绘, 富丽堂皇;有的四角翘起, 飞檐斗拱, 气势恢宏, 高贵典雅;有的则古朴自然, 古色古香……

小楼房大多为两层, 一般富贵人家才有, 一层建筑与民居房大同小异, 楼梯也用木板, 第二层多用木板套成, 一般面积较小, 常为珍藏贵重物品或富贵家小姐、掌柜奶奶居住之用。

庙宇建筑极类似于民居房, 只是多无耳房, 房内空间更大, 更有气势, 刻绘图案多与佛教有关。水磨坊几乎全用木条、木板套接而成, 只是屋顶用瓦片覆盖, 类似于四川的木楼, 房内磨盘吱吱呀呀, 下面木轮飞转, 水花四溅, 溪水哗哗, 启人发思古之幽情。

店铺板屋多为两沿水建筑, 无耳房, 前檐墙体、门、窗为木插板, 开张时门、窗插板卸下, 关闭时再一块块插上。房屋进深深, 室内空间大, 常常前半部分摆放货物, 后面住人。据老人讲, 渭源、会川、莲峰、麻家集古街道板屋店铺数家数间相连, 鳞次栉比, 绵延数里, 煞是壮观。据考证, 现存店铺, 多为明清时所建, 风格延续前朝, 虽历经几百年风雨, 神采依然, 坚固依旧。有的虽有倾斜, 但卯卯相扣, 如比萨斜塔并不倒塌。

渭源中南部板屋精妙的建筑艺术, 充分体现了先民们的智慧。随着社会的发展, 有的人家将板屋进行改造, 在基本保持原有的建筑样式的基础上, 用砖、水泥代替土坯, 更为坚固, 屋面采用“洋瓦”、琉璃瓦覆盖, 前门面用塑钢或铝合金及玻璃封闭, 屋内、墙壁采用现代材质设计、装潢, 地面也贴上了地板砖或新型木地板, “古为今用”, 今古结合, 显得高贵典雅, 别具特色。绝大多数板屋建筑已拆除或正在拆除, 被现代砖房、楼房所代替, 但其风采古韵如遥远的歌谣, 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摘要:甘肃省渭源县中南部板屋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深入探究其建筑形式和艺术特色, 作为校本教研课题对学生会产生积极有益的启发, 培养他们研究地方史的兴趣, 引导学生从广博的地域资源中汲取历史的养分。

甘肃南部 篇5

关键词:水系沉积物测量,找矿远景区,地球化学特征,南部矿集区,甘肃

水系沉积物主要是通过地面径流或地下水的搬运作用,将岩石的风化产物带入水系,形成天然组合样[1]。通过系统采样分析,研究元素的分布规律,发现地球化学异常,圈定找矿靶区,为后期的地质勘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2]。截止目前,全国区域化探扫面工作已经完成632万km2,并取得丰硕成果[3,4,5,6,7],表明水系沉积物测量可能是目前所有地面找矿方法中效率最高的方法。甘肃省南部矿集区位于秦岭山脉南段的西倾山东段南缘,青藏高原东部,是川陕甘“金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8],因此,有必要在该区域展开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通过样品的测试分析,从元素的含量特征、分布特征、组合特征、异常特征等要素,对甘肃南部矿集区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评价,并结合测区的地质特征,划分有利的找矿靶区。

1 地质概况

测区地处秦岭造山带的南亚带,印支地帽地槽褶皱带西南缘,西倾山弧形构造的前弧附近,北部紧邻次级白龙江背斜和洮河复向斜,南部以玛曲—南坪—略阳大断裂为界与若尔盖地块北部边缘的松潘—甘孜褶皱带衔接,是秦—祁—昆造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9,10,11,12]。区内岩浆岩相对较发育,主要为燕山陆内造山阶段就位的中酸性岩类,呈规模不大的小岩株侵位于石炭—三叠系的灰岩地层中,具有类型多、分布广、规模小等特点,空间分布上明显受断裂控制。区内断裂空间展布可分为近东西向、北西西向、北东向和近南北向,是区内主要的控矿构造[13]。测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第四系(Qh),白垩系田家坝组(Kt),侏罗系龙家沟组(Jl),三叠系中统光盖山组(Tgg)、郭家山组(Tg)、马热松多组(Tm)、扎里山组(Tz),二叠系大关山组(Pd),石炭系尕海组(Cg)、岷河组(Cm)、益哇沟组(Cy),泥盆系下吾那组(Dx),其中,三叠系中统马热松多组(Tm)是已知金矿床的主要赋矿地层。

2 样品采集与分析

研究区的地球化学景观属于高寒山区[14,15],样品采集严格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规范执行[16],采样点布设在一级水系的末端和分支水系口上,采样部位为适宜水系沉积物各种粒级汇集处,采样介质以代表汇水域基岩成分的砂砾质物质为主,采样粒级为-10~+60目,采样密度5.36个点/km2,过筛后样品重量为200~250 g。样品分析由国土资源部兰州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承接,根据仪器设备条件和规范要求,采用了以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和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为主体的配套分析方案,分析了Au、As、Sb、Hg、Cu、Pb、Zn、Ni、Cr、Co、Ti、Rb、Sn、Ag、Mo、Cd、W、Bi共18种元素,按照质量管理要求,重复样品分析160件,国家一级标准物质样品分析12件,自制标准物质样品分析128件,异常检查样品分析61件,通过对样品分析质量的评述,测试质量真实可靠。

1.第四系;2.田家坝组;3.龙家沟组;4.光盖山组;5.郭家山组;6.马热松多组;7.扎里山组;8.大关山组;9.尕海组;10.岷河组;11.益哇沟组;12.下吾那组;13.实测、推测整合地质界线;14.实测不整合地质界线;15.实测、推测正断层;16.实测、推测逆断层;17.实测、推测平移断层;18.脉动接触界线/涌动接触界线。

3 地球化学特征

3.1 元素含量及分布特征

为了更清晰的描述该研究区各元素的分布特征,采用最大值(max)、最小值(min)、平均值(X)、标准离差(S)、变化系数(Cv)、浓度克拉克值(K)等参数对其进行评价,其中,平均值(X)描述元素的分布、分配特征,变化系数(Cv)描述元素活化分异程度,浓集克拉克值(K)描述元素的富集贫化程度(表1)。

注:Au、Hg的单位为10-9,其余元素为10-6。

从表1可看出,测区Au、As、Sb、Hg、Pb、Cd、Bi等元素的富集系数均大于1,表明以上元素在测区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富集,其中,As、Sb、Hg的富集最为强烈,富集系数达到10以上;相比之下,Cu、Zn、Ni、Cr、Co、Ti、Rb、Sn、Ag、Mo、W等11种元素的富集程度则较差,富集系数均小于1。从各元素的变异系数看,测区内原始数据的变异系数Cv1>1.5的元素有Au、As、Sb、Hg、Mo、Cd,表明以上元素分布较离散,而Cu、Pb、Zn、Ni、Cr、Co、Ti、Rb、Sn、Ag、W、Bi等元素的变异系数较小,指示以上元素在该区的分布相对较均匀[17]。为更清晰的了解测区内各元素的成矿可能性,利用原始数据集的变异系数(Cv1)和剔除平均值加3倍方差的数据集的变异系数(Cv2)制作变异系数解释图(图2),从图中可看出,Hg、Au的变化程度较高,Cv1/Cv2的值均大于10,说明在测区元素高含量的数据较多,指示成矿潜力巨大,且在测区内已经发现大水、忠曲等金矿。其余元素的变化相对较小,Cv1/Cv2的值在1~5之间,说明测区高含量数据相对较少,成矿的潜力较小。通过对测区各元素的参数特征分析发现,Au、As、Sb、Hg的具有较大的成矿潜力,是测区内主要的成矿(伴生)元素。

3.2 元素组合特征

元素组合特征是元素在不同地质体内相互之间亲和性的具体表现,不同的元素组合关系反映了不同的地球化学信息[18]。利用统计软件SPSS对测区18种元素做R型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图3),当相关系数取0.45时,全区元素可以分为6大类:(1)Cu—Cr—Ti—Ni—Zn—Co—Rb—Sn—Bi;(2)Pb;(3)Au;(4)As—Sb—W—Ag;(5)Mo—Cd;(6)Hg,其中,Pb、Au、Hg则独立的分为一类,说明测区Pb、Au、Hg成矿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时,根据因子提取条件,以初始因子载荷矩阵特征值大于1为选取标准,前七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4.69%,包含元素变量的大部分信息,为了更清晰地表达公因子的载荷分配,对成分矩阵进行正交旋转,以正交因子载荷绝对值大于0.5的元素作为该因子的主要载荷元素,得到因子成分结构式。从表2中可以看出,各因子的元素组合与聚类分析基本相同,因子F1主要由Ti、Ni、Zn、Cr、Cu、Co、Rb、Sn、Bi元素提供,反映基性、超基性岩类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因子F2由Sb、As、W、Ag元素提供,属于中—低温阶段元素,反映了构造热液对区内元素的富集影响,因子F3~F7分别由Cd、Pb、Hg、Au、Mo元素提供,既有中—低温成矿元素Au、Hg、Cd、Pb,又有高温成矿元素Mo,指示测区成矿具有多期多阶段的特征。

4 元素异常特征与找矿预测

4.1 单元素异常特征

利用多元统计软件SPSS对全区化探数据进行处理,剔除特高值和特低值,使之符合正态分布,求得剩余数据的平均值(X)和标准偏差(S),按照(X+3S)得出各元素的异常下限,从表3中可以看出,测区所测元素与中国不同景观区水系沉积物中39种元素背景值相比较,基本都呈高背景分布。应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Geo Expl软件,先用计算的理论异常下限值成图,再根据异常图的图面圈定效果,对比区内地层、构造及已知矿(点)化分布情况,最终确定出实用异常下限,圈定出各元素异常图,全区18个元素共圈出单元素异常195个,且各元素具有较明显的浓度分带特征。

注:Au、Hg的单位为10-9,其余元素为10-6。

4.2 找矿远景区

本区共圈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综合异常15处,且多数综合异常具有规模大、组合复杂等特征。测区主要成矿元素为Au,其次为As、Sb、Hg、Ag等,主要的伴生及指示元素有Cu、Cr、Ti、Ni、Zn、Co、Rb、Sn、Bi、Pb、Mo、Cd等。结合测区已知矿区的成矿地质条件(地层、岩体、构造、矿化蚀变等),元素背景场和异常分布特征,根据远景区划分条件,在测区内共圈定找矿远景区6处(图4),A级找矿靶区2处,B级找矿靶区4处,其中靶区A(1)为已知矿床(大水金矿)。现以靶区A(2)为例介绍。

靶区A(2)由综合异常HS-4组成,位于研究区的中部,恰若矿(点)区的西北部,出露的地层有第四系、白垩系、二叠系、石炭系,岩性主要为灰岩,以及淡肉红-灰白色中粗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灰绿-深灰色隐晶质-微粒辉石闪长岩等。同时,异常区构造相对较发育,在异常区的南部和北部(图外)分别分布一条近东西向的断裂,在西部分布一条北西向的大断裂,此断裂沿北西向穿透了整个研究区,该综合异常几乎被断裂包围,推测该异常成因可能与中酸性岩浆的侵入和断裂关系密切。

该综合异常以Au为主元素,特征组合还有Ag、Hg、Pb、Rb、W、Sb、Cd、As、Mo、Zn等,元素组合复杂,且各元素的异常形状各异。组合元素中Au与Hg、W、Cd、Mo的异常套合关系相对较好,其他元素相对次之。且Au与Hg、W、Cd的异常强度高、规模大,都具有明显的内、中、外三级分带特征,主成矿元素Au在该异常区的最大值为654.00×10-9,异常总面积达1.78 km2,成矿潜力较大;而作为主要的伴生和指示元素,Hg最大值为72 466.00×10-9,面积约3.64 km2,W最大值为24.40×10-6,面积约1.94km2,Cd最大值为10.70×10-6,面积约1.03 km2(表4,图5)。该异常总面积4.044 km2,整体上受断裂控制,且在异常的东南部已发现恰若矿点,因此加大勘查力度,可在该异常区内找到新的矿点。

5 结论

(1)甘肃南部矿集区地处西倾山,地形复杂,属高寒山区,通过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定异常,缩小找矿靶区,为后期找矿工作提供可靠的地球化学资料。

(2)通过测试分析发现,本区所测18个元素的背景值均高于高寒山区,其中Au、As、Sb、Hg、Pb、Cd、Bi异常分布明显,高值点多、离散性强,多富集在断裂构造带与岩体中,且金的异常与已知金矿(点)床套合较好。

(3)应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测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合测区已知矿区的成矿地质条件和地球化学背景,圈定异常并优选出6处找矿远景区,其中A(2)成矿远景区为下一步寻找Au矿的有利部位。

上一篇:信息采集方式下一篇:听力技巧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