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南部山区

2024-07-04

济南市南部山区(精选9篇)

济南市南部山区 篇1

1 引言

济南市南部山区范围和边界的确定主要是以市人大批准的“地下水补给区”的划定范围为依据, 西起马山断裂、东至东梧断裂, 南部以长城岭地表分水岭为界, 北以石炭二叠系火成岩为边界。本文的研究范围三川流域, 是指南部山区的东南部岩溶发育较差的碳酸岩和风化裂隙较为发育的变质岩混合区, 也就是隶属于历城区之内的锦绣、锦阳、锦云三川的流域范围, 且根据研究需要, 特将卧虎山水库包括在研究区范围之中。地理坐标为经度116°56′41″~117°18′45″E, 纬度36°20′55″~36°42′15″N, 总面积415.44km2。

研究区地貌类型以低山丘陵为主, 地势南高北低, 海拔30~900m之间。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降水年际变化大, 年内分配不均匀。土壤有棕壤与褐土两种类型。植被类型有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灌草丛、草地和果园等, 其中针叶林为主要的林地类型。

2 数据源与数据处理

2.1 数据来源

获取的数据包括遥感数据、专题数据、统计数据以及野外调查数据等。以遥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 经过预处理后结合一些非遥感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2.2 图像数据

本文的遥感数据包括1995年、2000年landsat TM数据及2004年ETM遥感数据, 分辨率为30m。遥感数据的获取时间分别为:1995年6月, 2000年6月和2004年5月。此外还使用了研究区1∶500 00地形图;1∶100 000行政区划图;1995年、2001年和2003年1∶100 000济南市土地利用现状图;1989年1∶500 00济南市土壤类型图。

2.3 观测统计资料

本文所使用的统计资料有1995年、2000年及2004年林业资源调查资料;历城区历年降水资料;济南市南部山区的研究数据以及规划资料;野外实地考察数据 (包括土壤田间持水量及自然含水量、样方调查所得到的各种树种的基本数据等) 。

3 景观尺度上的生态水文效应分析

3.1 三川流域景观结构的水文调节能力分析

一个区域的水源涵养能力主要与降水、蒸发、径流、植被、土壤、地质、坡度等因素有关。地质与坡度属自然因素, 岩石的透水性、水蚀性和坡度的大小都影响地面径流的大小以及补给地下水的水量。植被涵养水源主要通过树冠层截留降水和地面枯枝落叶层吸水来完成, 而植被这两部分涵养的水源仅占总涵养水源量的20%左右, 剩余大部分的水量是在植被的作用下, 通过土壤来完成。土壤水是4水 (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 转换的一个重要环节, 植被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用于生长和蒸散, 土壤的重力水又可直接补充地下水。

研究区有林地主要是大面积的刺槐林、侧柏林、松林所构成。因此根据现有统计数据中3者所占比例, 对有林地的渗蓄系数做一定的调整。按照济南市历城区1995年、2000年及2004年林业资源调查数据统计资料, 研究区有林地中, 刺槐林、侧柏成熟林及松林所占的相对比例由表1可见。

3.1.1 植被拦蓄量及其空间分布

植被是影响水源涵养能力最关键的因素, 森林植被首要的生态功能是涵养水源, 它具有截留降水、抑制地面蒸发、增加土壤下渗、缓和地表径流等功能。森林通过这些功能的综合作用, 发挥其涵养水源和调节径流的效能, 对地表径流产生直接影响, 从时间上可以延长径流时间, 枯水期补充径流水量, 洪水时能减缓洪水流量, 起到调节地表径流的作用;在空间上, 林地把地表径流转化成土壤水和地下水, 或通过蒸散把水分返回大气, 进行水分的再分配和循环。

林地涵养水源主要通过林冠截留降水和林下枯枝落叶层吸水。不同植被的截留渗蓄能力相差较大, 截留量是植被对降水的最初分配, 取决于植被的截留能力、树种、林冠结构、年龄和密度等, 在环境因子中与蒸发这些水分所需要的有效能、风、降水强度和湿度等有关。林冠主要以截留、穿透雨和径流形式使降水再分配, 致使降水到达地面后很不均匀。灌木林由于其林冠枝叶表面粗糙, 叶面积大且嵌合紧密, 截留率较大。另外, 林分郁闭度大小与林冠截留量也有密切关系, 郁闭度越大, 树冠截留率越大。同时林冠截留率随降雨强度的增加而递减, 但绝对值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大, 达饱和后截留量不变。在本文研究过程中, 由于是比较三川流域3年间不同景观结构对水文过程的影响, 水文资料是以流域年平均降雨量为基础, 没有考虑不同降雨强度对林冠截留的影响。

根据山东大学鲁开宏、山东农业大学王知符、杨吉华等和中科院生态中心裴铁凡等所做的济南石灰岩山地多种植被类型, 以及其他学者所做的有关济南南部山区植被得截留渗蓄系数, 参照南部山区水文观测资料确定系数见表2。

根据研究时段三川流域历年的平均降水量 (1995年为596.8mm, 2000年为721.2mm, 2004年为1 080mm) , 在GIS支持下, 分别计算出三川流域的年平均植被截留量, 得出年平均植被截留量的空间分布图。

计算结果表明, 研究时段内三川流域年平均植被截留量分别为1995年299.03mm, 占其年降水量的50.11%;2000年325.02mm, 占其年降水量的45.07%;2004年509.42mm, 占其年降水量的47.17%。虽然研究时段3年的截留量逐年增大, 但是植被的截留量所占当年降雨量的比例却呈现先降低后增高的趋势, 这主要与研究区有林地面积的变化有关。

3.1.2 枯枝落叶拦蓄量

枯枝落叶层是森林调节水分分配、吸收、转化降水的第2个作用层, 它把过多的水分吸收、储存起来, 减少地表径流发生, 当吸水达到饱和时水分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缓缓下渗补给森林土壤。同时, 枯枝落叶层作为森林土壤的覆盖层, 阻断了土壤毛管孔隙的直接相连, 抑制土壤水分蒸发, 提高了土壤含水率, 起到蓄水、保水的作用。枯枝落叶层的水文功能主要表现为截持降水、阻止地表径流、抑制土壤蒸发等。枯枝落叶积累量的多少, 是影响森林涵养水源的重要因素。森林类型不同, 林地上枯枝落叶层蓄积量及对降水拦蓄能力的差异也很大。

利用研究区景观要素分布图, 在GIS支持下, 得出枯枝落叶拦蓄量的空间分布, 结果表明, 研究时段内三川流域枯枝落叶拦蓄量分别为1995年0.240 2mm, 占其年降水量的0.04%;2000年0.244 6mm, 占其年降水量的0.03%;2004年0.187 4mm, 占其年降水量的0.02%。

3.1.3 土壤的滞蓄作用及其空间分布

植被的根系与须根串联缠绕分割土体、形成富有团粒结构的土壤, 在强化降水入渗性能、增加土壤水容量、消除超渗径流等方面来保证降水顺利下渗并不断形成地下径流流入各级水网系统。土壤持水与渗水是涵养水源的主体, 一般可占涵养水源总量的80%左右, 所以, 对研究区各类土壤的含水状况进行测定, 并对重点保护的土壤斑块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识别, 是加强研究区水源涵养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土壤对降水的滞蓄量与土壤的物理性质关系密切, 土壤对降水的滞蓄量与非毛管孔隙度关系密切, 其蓄水能力可用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对降水的短期滞蓄量表示, 即:

W=H×P.

式中, W为土壤滞蓄量 (mm) , H为土壤平均厚度 (mm) , P为非毛管孔隙度 (%) 。鉴于研究区的区域特点, 及植被根系的发育情况对土壤物理性质 (容重、空隙度等) , 在本研究中, 土壤厚度统一采用60cm的土壤厚度。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对降水的蓄水能力。

在研究中认为同一类型的土壤具有相同的理化性质, 总孔隙度不随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地理条件而改变。因此, 土壤滞蓄量在研究中的分布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是一一对应的。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 计算出两流域的土壤滞蓄量, 并在空间上直观地表达出来。经不同土壤类型的调节之后, 三川流域的平均植被水源涵养量分别为1995年50.46mm, 占其年降水量的8.46%;2000年46.48mm, 占其年降水量的6.44%;2004年49.48mm, 占其年降水量的4.58%。3年之间的差别主要是由于有林地, 尤其是刺槐林等阔叶林比其他景观要素有更高的土壤入渗能力和土壤空隙度, 致使其土壤蓄水能力较大。

因此, 对于有较好林地尤其是阔叶林发育的区域, 应减少植被破坏、开荒种田、取土烧砖、工程建设和和地面硬化等所引起的植被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毁灭性破坏, 保护植被土壤也是最重要、最有效和成本最低的“水利工程”, 是涵养功能区水资源的关键。

3.1.4 流域生态水文功能综合调节能力及其空间分布

不同地形特征对于降雨的分流有重要的影响, 是影响一个地区景观的水文调节能力的重要因子。作为判定不同景观结构的森林水文功能综合调节能力指标。显然, 森林水文功能综合调节能力是一个反映研究区森林水文功能一般状态的指标, 对流域不同景观结构的森林水文调节功能有着一定的指示作用。

在ArcView3.3支持下, 进行空间叠加运算, 得出两流域的水文功能综合调节能力及其在空间的分布。计算结果表明:1995年三川流域的水文调节能力平均为349.73mm, 即1995年三川流域每年平均可对1.45×108t的降水进行调节, 相当于其流域平均降水量的58.60%;2000年三川流域的水文调节能力平均为367.75mm, 即2000年三川流域每年平均可对1.53×108t的降水进行调节, 相当于其流域平均降水量的50.99%;2004年三川流域的水文调节能力平均为559.09mm, 即2004年三川流域每年平均可对2.32×108t的降水进行调节, 相当于其流域平均降水量的51.77%。因此, 1995年三川流域的水文功能综合调节能力比2000年以及2004年的水文功能综合调节能力强。对照该流域研究时段3年的景观类型图和其水文功能综合调节能力空间分布图, 可以发现, 其主要原因是三川流域1995年的有林地面积比例以及刺槐林所占比例大于其他两年的比例。可见, 阔叶林地在南部山区的森林水文生态效应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2 不同景观结构的水文特征分析

流域水量平衡方程通常用下式表示:

P=R+E+△S

式中P为流域平均降水量 (mm) , R为径流量 (mm) , E为蒸发量 (mm) , ΔS为流域储水量变化 (mm) 。由于三川的水源补给主要是山岭裂隙水源出露而形成径流, 而山岭裂隙水源的量主要取决于降雨量, 因此可将山岭裂隙水对径流量的影响归结为降雨对径流的影响, 忽略不计。去除山岭裂隙水源量对径流的影响, 根据流域水量平衡方程并结合该流域的降水量、径流量和蒸发量, 计算出径流系数以及蒸散发量占降水量的比例。可以看出三川流域1995年平均蒸散发量为212.80mm, 占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的35.66%;2000年平均蒸散发量为317.42mm, 占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的44.01%;2004年平均蒸散发量为466.12mm, 占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的43.16%。该流域3年的径流系数和蒸散发相差较大。在同一流域中, 地形因素对流域产流的影响可以忽略, 因此造成两流域径流系数和蒸散发比例相差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其不同的景观结构。

3.2.1 不同景观结构对流域蒸散发的影响

不同的景观结构使流域的汇流条件和蒸散发条件发生改变, 从而产生不同的水文效应。三川流域1995年平均降水量比2004年少44.7%, 其年径流深却比2004年低37.5%, 径流系数是2004年的1.13倍, 即2004年比1995年少产流13%左右, 蒸散发占降水量的比例却比1995年多17%。森林植被对河川径流的影响取决于植被蒸散发量与裸露地蒸发量相对大小的关系, 不同植被类型在水分吸收、蒸腾上差异较大, 一般而言, 乔木林的蒸散发量大于灌木林, 灌木林大于草地, 草地大于裸地。因此, 虽然2004年乔木林的面积低于1995年, 且蒸发量低的裸露地面积增加, 但是由于乔木林破碎化程度越高, 边缘长度越大, 其蒸发量也就越大。因此森林的破碎化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流域蒸散发的大小。

3.2.2 不同景观结构对流域径流量的影响

三川流域1995年的径流系数为0.59, 旱季 (10月~次年3月) 径流量占总径流量的12.28%, 雨季 (4~9月) 径流量占总径流量的87.72%, 雨季径流量是旱季径流量的7.14倍;三川流域2004年的径流系数为0.51, 旱季径流量和雨季径流量分别占总径流量的6.35%和93.65%, 雨季径流量是旱季流量的14.74倍。三川流域1995年的植被覆盖率和森林面积比例均高于2004年, 尤其是枯枝落叶层的拦蓄作用和土壤蓄水作用都很强的刺槐林, 这大大增强了三川流域对水分的转换能力, 致使旱季径流量的比例相应提高, 径流年内分配趋于平稳。因此, 三川流域1995年对径流的调节作用比2004年的调节作用强。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 景观要素由于林冠截留量、枯枝落叶层厚度、土壤蓄水能力及土壤入渗率等的不同, 导致不同景观要素对水分的再分配和运移能力相差较大, 致使该流域在不同年份产生了不同的水文调节能力, 也影响了流域的蒸散发和枯、雨季的径流比例。因此, 可以说该流域在不同年份的不同景观要素的空间结构, 改变了流域降水的分配形式和水分在各景观要素中的运移方式, 产生了不同的水文生态效应。如果根据降水量、蒸发量、土壤含水量及流域坡度等, 对流域景观结构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 则可以优化其水文生态效应, 使水资源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在干旱、半干旱区的中小流域, 森林植被对径流成分的调节作用非常明显, 森林植被具有对降水的多层拦截, 阻止或延缓地表径流的产生, 增加壤中流和地下径流的补给作用。

4 结语

在GIS支持下, 对三川流域3年的不同景观结构的水文生态效应进行了初步分析, 主要结论如下:不同景观要素的林冠截留量、枯枝落叶层厚度、土壤蓄水能力及土壤入渗率等存在差异, 导致不同景观要素对水分的再分配和运移能力相差较大。三川流域3年不同的森林景观结构, 致使该流域产生了不同的水文调节能力, 1995年该流域的水文调节能力较强, 而2004年的水文调节能力相对较弱。研究结果表明:有林地的面积比例, 尤其是阔叶林的面积比例在该流域3年的水文效应差异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在森林总面积相同的情况下, 大斑块面积的森林更有利于水源涵养。所以, 在研究区进行小斑块面积的造林, 其水文调节功能并不理想, 而大范围的封育措施效果会更明显。

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对周边环境造成显著的生态影响, 进行合理的生态建设和景观格局优化, 成为改善目前生态环境问题的有力措施。对于目前自然景观, 尤其是森林景观连通性差、破碎化、面积减少的自然景观格局, 通过以下措施进行优化:一方面要保护现有的林地面积不再减少, 另一方面是要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特点通过人工措施重建生态林地。

摘要:在GIS支持下, 对三川流域3年的不同景观结构的水文生态效应进行了初步分析, 研究表明不同景观要素的林冠截留量、枯枝落叶层厚度、土壤蓄水能力及土壤入渗率等存在差异, 导致不同景观要素对水分的再分配和运移能力相差较大, 三川流域3年不同的森林景观结构, 致使该流域产生了不同的水文调节能力, 1995年该流域的水文调节能力较强, 而2004年的水文调节能力相对较弱, 有林地的面积比例, 尤其是阔叶林的面积比例在该流域3年的水文效应差异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在森林总面积相同的情况下, 大斑块面积的森林更有利于水源涵养, 在研究区进行小面积的造林, 其水文调节功能并不理想, 而大范围实施效果会更明显。

关键词:水文生态效应,景观结构,空间分布,三川流域

参考文献

[1]郭晋平, 王石会, 康日兰, 等.管涔山青扦天然林年龄结构及其动态的研究[J].生态学报, 1997, 17 (2) :184~189.

[2]郭晋平.森林景观生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3]靳丰山, 段秀铭, 寿冀平, 等.济南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及保护对策[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1 (2) :56~58.

[4]济南市环保局.济南市南部山区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规划[R].济南:济南市环保局, 2003.

[5]王琳, 张祖陆.济南市南部山区生态恢复与重建途径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 19 (3) :71~75.

[6]李英, 张伟, 李爱贞.济南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17 (2) :55~58.

[7]杨国靖.黑河上游山地森林景观空间结构与水文生态效应分析[D].北京:中国科学院, 2004.

济南市南部山区 篇2

三月和四月是雷锋双学月,但这并不意味着,过了这两个月,雷锋精神就不复存在了。为了让雷锋精神得到延续,也为了帮助山区的孩子们,我们形司四班计划举行为期一个月的南部山区支教活动,此次南部山区支教活动我们将与城乡互助工作组合作。综合考虑同学们的时间、孩子们的时间等多种因素,我们最终决定于周六进行支教。我们将把报名的同学分成四组,即分成四批分成四周进行支教。因为是周六支教,我们不排除周末有安排的同学,所以我们尽量考虑到每一个同学,并且尽量让男生女生比例控制在1:1,秉着加强男女生交流的原则进行分组。

虽然近些年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很大的提升,但xx村的教育现状很让人担忧。窘迫的经济条件,使得一些孩子甚至无法完成义务教育;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家长们哪会把精神层面上的教育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读书与否全由孩子兴趣;而幼小的孩子哪里会真正懂得“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未来”的道理,读完初中就去打工甚至成为理所当然;恶劣的环境、低下的待遇吸引不了老师,造成教师紧缺······

这些问题中的大部分都不是我们能改变的,所以希望通过支教来帮助孩子们。我们也知道为期一个月的支教活动是不能彻底的、完全的改变这些现状的。所以我们也希望能通过支教扩大影响,通过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状况,使更多的人关注山区的孩子们,关注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我们相信关注也是一种力量,一种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

此次支教我们选择了南部山区的xx村,xx村位于xx,据了解,这个村

自古就有xx的传统,因而得名xx村。另外xx村有左右闻名的xx水库,xx水库位于xx的上游,村民一般都到xx水库取水喝。

这次支教的主要目的是给这些孩子们带去知识,带去希望,带去追求。并且让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先天是不能决定的,但可以靠知识改变命运。在教授孩子课本知识的同时,还给孩子们开阔视野。在此预祝南部山区支教活动可以顺利的开展和进行。

宁夏南部山区花椒栽培技术 篇3

1 花椒的生长习性

花椒为芸香科花椒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高3~7 m, 果、枝、干、叶都具有香味。5月开花, 8月中旬成熟。喜光, 喜温暖。幼树、幼苗易受冻害, 冬季低于-20℃的低温容易发生。较耐干旱, 一般年降水量在400~500 mm的地方生长良好。最不耐涝, 短期积水能使花椒死亡。花椒最忌暴风, 不易在山顶、风口栽植。对土壤适应性强, 尤喜深厚、肥沃、湿润的砂质壤土。对土壤酸碱度要求不严, 最适为中性或酸性土壤。萌芽力强, 能耐强度修剪。生长快, 结椒早, 一般栽后2~3年开始开花结椒, 生长寿命30~40年[1]。

2 宁夏南部山区适宜种植区域

根据花椒的生长习性, 宁夏南部山区适宜种植花椒的区域为:西吉县的沙沟、偏城、下堡、硝河、将台、马莲、兴隆、什字、玉桥、公易、王民等地;原洲区的彭堡、中河、官厅、河川、程儿山、西郊、南郊、开城等地;彭阳县的红河、沟口、新集、城阳、古城、孟塬、刘塬、川口、草庙、交岔等地;隆德县的联财、神林、沙塘、张程、桃园、杨河、凤岭、上梁、温堡、桃山、杨沟、奠安等地;泾源县的蒿店、新民、泾河源、兴盛、城关、黄花等地。

3 栽培技术

3.1 种子处理

花椒种壳坚硬油质多, 不透水, 发芽比较困难, 需经脱脂处理和贮藏后才能播种。将种子倒入配制成的碱水中 (比例为1 kg种子加0.03 kg食用碱面) , 捞出秕瘦种子, 浸泡2 d, 然后用手搓洗掉种皮油脂, 捞出晾干, 混入少量细土即可播种。把净种子倒入沸水中 (比例为1 kg种子加2 kg沸水) 搅拌2~3 min捞出, 以后每天用温水浸泡, 待少数种皮裂嘴后, 捞出放在温暖处, 上盖湿布, 1~2 d后, 大部分种子裂嘴, 即可播种。用适量温水烫种后, 以3倍湿沙混匀装入塑料袋中, 封好袋口, 选背风向阳、温度适中、地势高爽处, 挖深1 m、宽20 cm的坑, 将袋倒置坑内, 盖上湿沙, 待10 d左右, 种子发芽即可播种[2]。秋天将阴干的种子拌入鲜牛粪中, 并加入少量草木灰, 捏成拳头大小的团, 甩在背阳墙壁上, 第2年春天取下打碎筛出, 便可播种。

3.2 播种

秋播:在土壤封冻前整地, 施入底肥37.5 t/hm2左右, 采取开沟条播。行距20 cm, 沟深5 cm, 播后覆土厚2~3 cm, 播种量150 kg/hm2左右。

春播:在春季3月底至4月初, 开沟条播, 行距20 cm, 沟深4~5 cm, 播后覆土厚1~2 cm, 播种量同上。最后覆草或覆盖地膜, 待出苗后揭去覆盖物。

直播:先在雨季选好的地块上挖直径70 cm、深50~60 cm的坑, 每坑施入底肥5~10 kg, 回土整平, 蓄水。待花椒成熟采种处理后就直播, 每坑10粒, 覆土厚1 cm。翌年出苗后每坑选留1株。

3.3 栽植

平地栽植株行距为1.5 m×2.0 m, 栽植3 330株/hm2。山地栽植应选择山坡下部的阳坡或半阳坡土壤疏松地带。先整地, 后栽植, 可采取等高线反坡带形式定植。栽植时间可在春、秋2季。春季宜在椒苗芽苞开始萌动时栽植;秋季宜在封冻前截干栽植, 栽后培土堆, 翌年古历“四月八”前扒去培土。栽植坑要求挖直径70 cm, 深50~60 cm, 每坑施入底肥5~10 kg[3]。

3.4 整形修剪

因花椒本身多刺, 生产上应采用自然开心形比较合适。当年春季定植后在离地面50 cm处截剪;第2年选留6~8个枝作主枝, 通过夏季摘心, 促其分枝;第3年选定4~6个主枝, 每个侧枝应在距主干30 cm以外, 一般3~4年完成整形。最后去掉中心枝开膛即成开心形。一般定植5年后, 便进入盛椒期。盛椒树的修剪, 必须坚持“因树修剪, 随枝作形”原则, 具体做法为“一疏二平三回缩四短截”。一疏即疏除重叠过密及病虫害枝条, 使膛内外枝条分布均匀, 处处能伸进拳头;二平即对中央长势过旺的枝条、隐芽萌发的徒长枝一律疏除, 扩展树冠空间;三回缩即对过旺枝重回缩, 旺枝轻剪, 弱枝重剪;四短截即对中长结椒枝要进行短截, 使枝条复壮更新, 促进侧枝生长和培养结椒枝组。

对于衰老树的修剪, 应疏去部分重叠、交叉及衰弱的大枝, 保留3~5个方向、角度较好的健壮大枝。骨干枝前边衰弱而中部有强枝者, 回缩到强枝处。内膛徒长枝可短截培养成结椒枝组。对已形成鸡爪形的弱枝组, 要回缩复壮, 疏去膛内过密细弱枝和干枯枝, 以利恢复树势。利用隐芽萌发的徒长枝, 对方向好的外围长枝, 可作主侧枝更新用。利用壮枝作为带头枝, 同时控制背上旺枝, 以利通风透光和平衡树势[4]。

3.5 施肥

每年采椒后施基肥, 应施入农家肥20~30 kg/株。5月初追施速效性氮肥, 混合少量磷肥和钾肥。落花后叶面喷施0.5%磷酸二氢钾溶液, 连续喷施2~3次。

3.6 虫害防治

蚜虫主要为害嫩梢和叶片。为害较轻时可用尿洗混合剂防治, 即用1份洗衣粉+4份尿素+400~500份水混合搅匀后喷雾;为害较重时可用80%敌敌畏2 000~3 000倍液, 或50%久效磷2 000~4 000倍液, 或50%辛硫磷1 000~2 000倍液喷雾防治。花椒吉丁虫以幼虫蛀食花椒枝皮层, 引起枝枯树死。可在10月中旬, 人工刮去虫疤树皮集中烧毁, 并在流汁处涂抹煤油、敌敌畏混合剂 (比例为20∶1) 。在成虫羽化前, 5月下旬左右在虫疤处涂抹25%对硫磷胶囊100倍液, 阻止成虫羽化。从6月中旬起, 在成虫出穴期, 树上喷90%敌百虫1 000倍液或50%敌敌畏1 000倍液防治。

参考文献

[1]杨建民, 黄万荣.经济林栽培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2]窦红梅.大红袍花椒标准化栽培技术[J].现代园艺, 2013 (8) :33.

[3]韩新霞.山地花椒栽培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 2012 (4) :105.

济南市南部山区 篇4

基于遥感技术的宁夏南部山区LUCC研究

以1975、1987和的Landsat TM/MSS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技术,运用统计方法和转移矩阵对宁夏南部山区26年来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宁夏南部山区土地利用/覆被的主要类型是耕地,其次是草地和林地;耕地在1987年达到了最高峰,为790312.06 hm2,占总土地面积的70.03%.转移矩阵分析得出,在1975~1987年间,有370770.52 hm2草地和39813.57 hm2林地转化成耕地;而在1987~20间又有316865.89 hm2耕地转化为草地和50729.16 hm2耕地转化为林地.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上世纪70、80年代当地经济发展思路以基本农田建设为中心,鼓励农民进行开荒种地;而到90年代后,国家开发政策的转变和重大生态工程的建设,特别是退耕还林还草,为当地草地和林地的恢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 者:杜灵通 DU Lingtong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西部发展研究中心,银川,750021刊 名:地理科学进展 ISTIC PKU英文刊名:PROGRESS IN GEOGRAPHY年,卷(期):25(6)分类号:P3关键词:LUCC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影像 宁夏

济南市南部山区 篇5

关键词:核桃,丰产,栽培技术,项目概况,宁夏南部

核桃 (Juglans regia) 属胡桃科胡桃属, 原产于近东地区, 又称胡桃、羌桃, 与扁桃、腰果、榛子并称为世界四大干果。其既可以生食、炒食, 也可以榨油、配制糕点、制糖果等, 不仅味美, 而且营养价值很高, 被誉为“万岁子”、“长寿果”。

1 示范区概况

试验示范区彭阳县属黄土丘陵沟壑区, 主要地貌类型为山地、丘陵、残塬、沟台, 塬、梁、涧、沟壑等交错分布。气候属温带干旱气候区, 为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主要表现特征为:冬寒长, 春暖迟, 夏热短, 秋凉早;干燥少雨, 日照充足, 蒸发强烈, 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7.4~8.5℃, 年均日照时数2 518.1 h, 无霜期147~168 d;年平均降雨量350~550mm, 年均太阳辐射量为533.9 k J/cm2;≥0℃积温3 000~5 000℃, ≥10℃积温2 500~2 800℃, 平均海拔1 550~1 600 m, 降雨量分配差异大, 雨季 (7—9月) 降雨占全年降雨量的60%以上。水平地带性土壤为黑垆土, 植被类型有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灌丛、草原等类型, 属核桃适宜生长区。核桃丰产栽培试验面积达133.3 hm2, 示范项目推广包括核桃新品种的引进、树盘覆膜、蘸生根粉、涂保水剂、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

2 保障措施

2.1 组织管理

核桃丰产栽培综合技术示范项目是一项科技含量高、实施难度大的系统工程, 为确保项目按期完成, 成立了核桃丰产栽培综合技术示范项目实施小组, 由县林业和生态经济局局长 (项目法人) 任组长, 主管业务的副局长任副组长, 林业技术推广人员为成员, 具体负责项目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

2.2 项目管理

按照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的要求, 坚持规划一次到位, 按规划设计、设计施工、标准验收、验收结果严格兑现奖惩。一是重视育苗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苗圃和育苗大户, 确保项目建设所需的良种壮苗。二是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大力推行高标准集水整地、大苗栽植、苗木蘸生根粉、土壤施保水剂、树盘覆膜、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 强化管理, 全面提升核桃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三是加快良种引、育、繁、推体系建设。加强新品种科研、开发、繁育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乡土优良品种的研究和开发力度, 大力引进培育和推广一批优良品种, 加快优质品种的推广和应用步伐, 实现核桃的升级换代。要严把整地、栽植、施肥、灌水、抚育“五关”, 做到整地栽植规范、施肥浇水及时、后续管理到位, 为全县核桃基地建设培育典型、树立样板。项目由有资质的单位负责承包建设, 项目建设单位彭阳县林业和生态经济局与工程承包单位签定承包合同, 明确建设规模、内容及质量标准, 确保工程按期、按质量完成。

3 核桃丰产栽培技术

3.1 品种选择

品种以香玲、新疆薄壳为主。为提早丰产, 一般采用嫁接苗。要求苗木品种优良纯正、主根发达、侧根完整、分枝力强, 苗高50 cm以上, 地径大于1.0 cm, 主根长度大于20 cm。

3.2 整地施肥

采取穴状培埂整地方式。按照4 m×6 m的栽植密度进行测设打点, 先开挖0.8 m×0.8 m的柱状坑穴, 用坑内取出的土进行培埂, 埂高20 cm, 埂底宽30 cm, 埂顶宽20 cm。然后用坑四周的表土进行回填, 最后修成盆状集水面[1,2]。结合整地, 施农家肥75 t/hm2, 并根据土壤和树木对养分的需求, 采取氮、磷、钾配方施肥, 提高土壤肥力和果树单株产量[3]。

3.3 苗木处理

栽植前, 对苗木进行蘸生根粉 (ABT3) 处理, 用量为15g/hm2, 以提高成活率。

3.4 栽植

于秋季按照“三埋两踩一提苗法”进行栽植, 栽植密度为420株/hm2。栽植时在坑内施入保水剂 (聚丙烯酸钠、聚丙烯酸钾) 45 kg/hm2, 提高保水保墒效果[4]。栽植后采取树盘覆膜保墒保水措施, 提高树木成活率。

3.5 管理措施

3.5.1 配置授粉树。

核桃属于风媒传粉树种, 雌雄同株。但多数品种的雌花和雄花花期不一致, 为提高坐果率和果实品质, 必须配置授粉树, 授粉树和主栽品种的比例一般以 (13) ~ (1∶4) 为宜, 按株行距配置均匀。

3.5.2 埋土防寒。

于11月底前, 对核桃采取埋土防寒措施处理, 防止苗木抽干死亡。由于宁夏南部山区冬季多为西北风, 在埋土时应将幼树向东南方向压倒埋土, 埋土厚度一般应超过10 cm。

3.5.3 节水灌溉。

栽植后, 立即进行滴灌。以后每年在开花、果实迅速增大、施肥后以及冬旱等各个时期, 根据土壤水分和树木缺水情况进行适时灌溉[5]。

3.6 病虫害防治

在宁夏南部山区, 核桃的主要病虫害是甘肃鼢鼠、黑斑病、白粉病、象鼻虫, 要针对不同的病虫害, 采取生物、化学、人工措施进行综合防治[6]。

4 项目效益分析

通过丰产栽培, 核桃栽植成活率可提高到95%以上, 保存率提高到90%以上, 比常规栽植提高20个百分点, 栽植后一次性提前2年成林;采取滴灌节水方式, 比大水漫灌节水80%以上, 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目标。

4.1 经济效益

核桃示范园经过科学的土、肥、水和树体管理, 5年进入盛果期, 核桃产量 (干果) 可达3 t/hm2, 实现年销售收入4.50万元/hm2, 扣除成本1.05万元/hm2, 净利润达3.45万元/hm2。

4.2 生态效益

一是项目建成后, 林地可减少水土流失39.9 t/hm2, 涵养水源3 840 m3/hm2;二是造林成活率可提高到95%以上, 造林保存率可提高到90%以上, 比常规造林提高20个百分点, 有效降低了造林成本, 缩短干旱山区的成林年限。

4.3 社会效益

一是项目的实施, 可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 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 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准, 有效促进了人类健康发展。二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 可吸纳部分劳动力从事基地建设。项目建成后, 使100多人稳定从事林果业经营管理工作, 促进农民增收。三是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能够使项目区农民熟练掌握核桃丰产栽培技术, 提高其科技意识、经济意识、现代林业意识, 将会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现代新型果农。

参考文献

[1]王艳平.浅谈核桃树的土肥管理[J].山西农业科学, 2009, 37 (12) :88.

[2]侣传杰.核桃树水肥管理技术[J].河北果树, 2010 (1) :48.

[3]铁征.初果期核桃树的秋季管理措施[J].青海农技推广, 2009 (2) :33.

[4]卓颖霞.核桃树的秋季管理[J].山西农业, 2005 (10) :13.

[5]王宇萍, 杨晖.核桃树综合管理技术[J].现代种业, 2008 (6) :33-34.

济南市南部山区 篇6

保水剂是一种高吸水性树脂, 这类物质含有大量结构特异的强吸水基因, 在树脂内可产生高渗透缔合作用并通过其网孔结构吸水;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具有超强吸水、保水和释放能力的高分子聚合物, 主要成分为聚丙烯盐酸和聚丙烯酰胺共聚体[2]。保水剂能迅速吸收、储存、缓慢释放水分与养分, 长期保持土壤湿润、疏松;能改善土壤结构, 促进苗木根系生长, 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从而大幅度提高苗木移植成活率。生根粉作用机理是通过强化、调控植物内源激素的含量和重要酶的活性, 促进生物分子的合成, 诱导植物不定根的形成, 达到提高育苗、造林成活率及促进生长[3,4]。现将宁夏南部山区抗旱保水造林技术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不同种类保水剂试验

2005年使用同等剂量的植树宝、旱露植宝、德一丰等保水剂, 在植树穴内将其与土壤充分均匀混合后, 进行山杏植苗造林试验, 以等量的清水作为对照 (CK1) 。植树穴深40 cm, 穴底直径50 cm, 每穴用量10 g, 50 d后进行植苗造林穴内土壤含水率的测定试验, 并于当年观察山杏的成活率。

1.2 不同保水剂浓度试验

2005年选用植树宝保水剂进行试验, 设置的浓度分别为0.10%、0.25%、0.50%、0.80%、1.00%, 以蘸清水作为对照 (CK2) , 对山杏植苗造林进行试验, 每个试验处理苗木数100株, 测定不同浓度处理下山杏的成活率。

1.3 生根粉应用技术试验

2005年使用相同浓度、剂量的ABT 3号生根粉、人81℃生根粉、强力生根粉进行山杏蘸根植苗试验, 以清水作对照 (CK3) 测定不同生根粉处理山杏的造林成活率。

1.4 林地覆盖造林技术试验

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植苗穴内土壤水分的蒸发量, 是抗旱造林的一个重要技术环节。选择了种植穴覆膜、覆草的造林技术试验, 以不覆盖作为对照 (CK4) , 对造林成活率及土壤含水量进行测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类保水剂对土壤含水量及造林成活率的影响

2.1.1 不同种类保水剂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由表1可知, 用植树宝、旱露植宝、德一丰等保水剂处理的植苗穴内土壤含水率较清水对照分别提高12.60、13.06、13.07个百分点。说明保水剂对土壤水分具有极强的吸附作用, 可以很好地保持水分, 这为移植苗的根系有效利用水分创造了机会, 为苗木抗旱提供了基础。

2.1.2 不同种类保水剂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

由表1可知, 不同类型的保水剂处理对植苗造林成活率都有影响, 植树宝、旱露植宝、德一丰处理的造林成活率比清水对照分别提高15.47、13.58、12.18个百分点。

2.2 不同保水剂浓度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

由表2可知, 植树宝保水剂各浓度处理后的山杏当年成活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其中以浓度1.00%时造林成活率最高, 比对照提高16.02个百分点。

2.3 不同生根粉种类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

由表3可知, 生根粉蘸根处理可大幅度地提高苗木造林成活率, 与对照相比, 分别提高15.47、14.98、14.19个百分点。

2.4 不同覆盖方式对造林成活率及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2.4.1 不同覆盖方式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

由表4可知, 覆盖能有效地防止造林地土壤水分蒸发, 保持土壤湿度, 提高地下温度, 促进苗木的成活和生长。覆膜可使山杏成活率提高17.0个百分点, 覆草可使山杏成活率提高7.3个百分点。覆膜效果好的原因在于覆膜能最大限度地限制造林地土壤水分的蒸发, 使植苗穴内的土壤水分在薄膜下形成内循环, 使植苗穴内土壤较长时间地保持较高的湿度。

2.4.2 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由表4可知, 造林60 d后, 膜下40 cm土层平均含水率为19.21%, 草层下为11.03%;分别比对照提高12.34、4.16个百分点。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通过该抗旱保水造林技术的实施, 明显提高造林成活率及土壤含水率。几年来, 通过采用以上抗旱造林技术, 针对不同的立地条件、不同造林任务、不同树种, 采用不同技术措施, 抗旱造林一次获得成功, 成活率在90%以上。抗旱造林不仅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而且促进了幼苗生长, 在苗高、地径、根系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 平均生长高出许多。其缓苗快, 能迅速适应造林地环境, 幼树早期生长迅速, 幼林郁闭也能提前1~3年。采用抗旱造林技术虽然在第1次造林上要增加造林成本20%~30%, 但高出部分通过提高造林成活率, 使单位面积林木省去反复补植、重复造林成本, 从而使总造林成本大大降低, 一般可节省2~3倍的造林费。随着宁夏南部山区干旱缺水问题日趋加剧, 加之年降雨量主要集中在7—8月, 大力发展抗旱保水造林技术, 广泛应用保水剂造林, 生根粉蘸根造林, 使用覆膜、套袋造林, 是宁夏南部山区提高造林成活率、增加土壤墒情最有效办法, 也是当前需要着力推广的造林方法[5,6]。

参考文献

[1]魏东斌, 王铭侬.旱作农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

[2]向龙斌, 唐晓芳.我国保水剂市场研究[J].时代经贸, 2008 (109) :55.

[3]张祚恬, 王秀芳.ABT生根粉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0 (6) :21.

[4]高兰菊.ATB生根粉在扦插育苗中的应用技术[J].国土绿化, 2013 (2) :42.

[5]陈学文.土壤特性对保水剂吸水性能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12) :7030-7031.

济南市南部山区 篇7

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随着西部大开发以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 宁夏南部山区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农业总产值呈递增趋势, 但与宁夏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要求有很大的差距。

(注:数据来源于1991—2010年宁夏统计年鉴计算整理。)

农业经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影响宁夏南部山区农民收入变动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解释农民收入变动的主要成因, 可以弥补传统计算方法要求有大量的数据、样本服从典型概率分布的缺陷。

二、指标选取及数据分析

本文选取8个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y人均纯收入 (元) 、x1化肥施用量 (万吨) 、x2农林牧渔总产值 (万元) 、x3主要粮食产量 (万吨) 、x4主要畜产品 (吨) 、x5渔业生产情况 (吨) x6乡村从业人员 (万人) 、x7农作物播种面积 (千公顷) 、x8农业机械总动力 (千瓦特) , 结合1990—2009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如表1所示。

将原始数据录入DPS数据处理软件, 对其进行关联度分析, 取各年间绝对差的最小值△min=0, 分辨系数为0.1, 得出各个子因素对母因素的关联度, 结果如表2所示。

三、关联度分析

1、化肥施用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化肥施用量与农民收入的关联度为0.61359, 关联度最大。1990年宁夏南部山区化肥施用量为7.046万吨, 农民人均收入为362.5元, 到2009年化肥施用量为30.73万吨, 农民人均收入为2917.74元, 化肥施用量增长了3.36倍, 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7.05倍。1990—2009年化肥对农民收入做出突出贡献, 对粮食产量的短期效果明显, 中长期看对土壤肥力和环境的破坏不大, 1990年宁夏南部山区化肥施用8.48公斤/亩, 2009年增加到23.39公斤/亩。宁夏南部山区地处西部干旱地带, 化肥的施用量一直处于欠量的使用状态, 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对农民收入的增加呈正边际效益状态, 1990—2009年间, 农民收入增加的倍数是化肥施用量增加倍数的2.09倍。

2、农林牧渔总产值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农林牧渔总产值与农民收入的关联度为0.60727, 位于关联序的第二位。农林牧渔总产值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农民生活必不可缺的部分, 农林牧渔总产值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高低, 也直接影响农民的生活水平。1990年宁夏南部山区农林牧渔收入66534.8万元, 2009年宁夏南部山区农林牧渔收入为787175.4万元, 20年间农林牧渔业产值增加了10.83倍。

3、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农业机械总动力与农民收入的关联度为0.56272, 位于关联序的第三位。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农业机械总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业现代化的推广程度, 机械化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时, 机械总动力的增加必定带来农民收入的增加。宁夏南部山区农业比较落后, 机械化的普及也比较落后, 1990年农业机械化总动力为476996千瓦特, 2009年为1527278.3千瓦特, 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呈不断增加的趋势, 20年间增加了2.2倍, 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为农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农民收入的关联很大, 在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4、渔业生产情况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渔业生产情况与农民收入的关联度为0.50251, 位于关联序的第四位。渔业生产情况, 在总量上产量不大, 在相对量上占农作物的比重不大。农民绝大多数渔业产品用于出售, 所得收入构成农民收入部分, 在农民收入中占相当比重, 与农民收入的关联比较大。

5、乡村从业人员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乡村从业人员与农民收入的关联度为0.47722, 位于关联序的第五位。总量上, 1990年宁夏南部山区农村从业人员75.0011万人, 到2009年宁夏南部山区农村从业人员为109.7374万人, 乡村从业人员数量连年不断增加, 除1992年、1997年、2000年、2005年、2008年、2009年乡村从业人员较上一年有所下降。乡村从业人员属于人力资本比较低的劳动力, 劳动收入也比较低, 乡村劳动力的总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劳动所得的劳动报酬比较低, 在总量上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不大, 也就与农民收入的关联度不大。

6、主要粮食产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主要粮食产量与农民收入的关联度为0.39185, 位于关联序的第六位。1990年宁夏南部山区主要粮食产量为52.23万吨, 2009年主要粮食产量为129万吨, 主要粮食的产量的总量虽然不断增加, 但是用于农民自身生活所用的比例很大, 用于创造收入的比例不大, 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不大。另一方面, 农资价格飞涨, 农民的投入急剧增加;国家一再提高粮食收购价格, 并对种粮农民进行补贴, 但大部分利润被中间商及农业企业所获取, 农民无法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好处。

7、农作物播种面积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农作物播种面积与农民收入的关联度为0.38490, 排在关联序的第七位。宁夏南部山区土地贫瘠, 水土流失严重, 连年干旱, 农村青壮年大部分外出务工, 留在村子里的妇孺和老年人务农, 农作物播种面积1990年为553.8千公顷, 2009年为675.9千公顷, 农作物播种面积不减反增, 到2009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了22.05%, 对农作物产量的贡献连年增加, 到2009年主要农作物总产量增加了149.98%。

8、主要畜产品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主要畜产品与农民人均收入的关联度最小, 关联度为0.35560。1990—2009年, 宁夏南部山区主要畜产品的产量, 虽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但是主要畜产品产量的大部分用于日常生活的使用, 用于出售的构成主要农民收入的畜产品产量占主要畜产品总量的比例很小。

四、结论

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 得出了影响宁夏南部山区农民收入的因素, 排在前三的是化肥施用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业机械总动力, 可见要实现宁夏南部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应不断调节影响农民收入因素的结构, 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 加强农业从业人员技术培训, 加强正确合理的政策导向。

摘要:本文采用1990—2009年的数据, 选取影响农民收入变动的8个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 发现化肥使用量和农林牧渔业是影响宁夏南部山区农民收入差异的重要因素, 并建议调整农民收入结构, 促进山区农民收入的增长。

关键词:宁夏南部山区,灰色关联,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郝英慧、王旭明、李清和:宁夏农民收入增长因素分析[J].宁夏社会科学, 2009 (1) .

[2]胡兵、乔晶:农民收入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与判断[J].经济学研究, 2005 (5) .

[3]曾光、张小菊:长三角地区农民收入差异的实证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5) .

南部山区农民增收的探索与思考 篇8

关键词:农民增收,分析,思考

农民增收是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是“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重要目标, 也是今后几年我区农村工作的重点。 当前山区乡镇因特殊的地理、历史、社会等多方面原因, 农民收人水平普遍偏低, 因此如何缩小山区与平原乡镇的差距, 实现山区农民快速增收, 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思考。

一、山区农民收入偏低的原因分析

我们以平水、 王坛、 稽东三个南部山区乡镇为例。 “十二五”期间, 地方政府致力于三农发展, 山区农民收入增幅均有大幅提高, 但量差依然存在, 2015年最低的稽东镇农民人均收入只有最高的平原乡镇 (杨汛桥镇) 的64%。 从深层次看, 制约山区农民增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 山区自然环境较差

南部三个乡镇除了平水镇中心区域外, 其余多以丘陵为主, 虽已实现“村村”通公交, 但相比之下地处遥远, 对吸引投资带来诸多不利。 同时, 山区乡镇还承担着一定的耕地储备作用。

(二) 缺少致富 “带头人”

目前, 我区的山区现状是, 一些头脑灵活、善于经营、先富起来的人都跳出了“ 山沟沟”, 大都落户在城镇和市区, 余下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 造成已经“出山”的能人不愿回来创业, 而外地人才也很难引入和留住, 人才匮乏。

(三) 工业发展基础薄弱

我区农民收入的特点是以工资性收入为主, 从整个“十二五”期间来看, 工资性收入一直占50%左右, 其中绝大部分来自在本地企业得到的工资性收入。而现实是山区工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 2015 年三个山区乡镇实现规上工业现价产值110.1 亿元, 抵不上一个平原乡镇。

(四) 收入来源单一

从收入来源看, 一部分山区农民收入大量以 “靠山吃山”为主, 收入增长受农产品价格及其收成影响较大; 另一部分还是依赖于外出打工。 单一的收入来源, 使其严重制约收入的有效增长, 尤其是随着农业生产的波动, 还会造成收入的不稳定。

(五) 小城镇带动力欠强

推进小城镇建设, 建立较为合理的社会结构, 不仅可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还可以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 山区乡镇除了平水城镇建设辐射能力较强外, 其他两个小城镇的辐射能力只局限于集镇周边很小的一块, 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拉动山区农民消费有限。

二、带领南部山区全面奔小康的意见建议

针对当前山区交通投资、基础设施水平较低, 工业基础薄弱、城镇化对经济的带动力较弱, 缺少致富“带头人”及农民发展的思路理念等一系列问题, 按照中央“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 的发展理念, 我们认为山区发展应立足自身, 发挥优势, 依托市场, 依靠科技, 加快山区经济的转型升级, 实现经济发展“腾笼换鸟”, 充分开发、利用山区资源潜力, 获得经济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同时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实施政策倾斜, 把山区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一) 统筹规范, 大力推进 “美丽乡村”建设

从地形地貌来看, 绍兴属于一个多山的区域, 其中丘陵和山地为5138 平方千米, 占区域面积的62.23%, 加强对山区的规划、定位, 对发展山区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意义重大。 一是加强空间布局, 推进小城镇建设。 就绍兴南部山区来说, 应依托开发会稽山景区, 保护特色文化村, 发展镇平水副城和镇域建设, 实施“宜游”和“宜住”的战略布局。 减少自然村、搬迁高山村, 实施小城镇建设, 可以提高政府财政资金在社会基础设施投入的效果, 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推动镇域内的生产和消费的繁荣, 方便山区居民就业, 增强经济发展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是做好土地流转, 盘活土地资源。 要加大力度做好空心村的整治工作, 加快土地资源的整合, 优化山区农村环境。 要充分保护农民在林地、耕地上的权益, 征用土地依法给予相应的补偿, 并加大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力度。 允许农民可以土地权益为标的, 参股或抵押, 参与经济建设, 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加大基础投入, 优化发展环境。各级政府要通过财政资金或PPP等模式, 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的作用, 增加对山区水利、公路、水电、通信、菜市场等生态和基础设施的有效投入, 优化山区生产生活条件, 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 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四是增加更多便利, 优化山区宜居环境。政府应将社会资源适当向山区倾斜, 鼓励优秀人才到山区就业, 让山区能够就近享受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 要进一步深化政府行政审批改革, 实行权力下移, 将更多的管理职权下放到镇村一级, 方便山区居民家门口办事。

(二) 发挥优势, 大力发展 “生态经济”

山区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资源优势是林业资源发达, 部分山区自然风光得天独厚。 山区经济应坚持“青山绿水也是生产力”的发展理念, 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一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南部山区现存旅游资源人文资源丰富, 会稽湖度假村、若耶溪文化主题公园、刻石山景区的同康竹文化博览园、 世外桃源岩里村、越峰千年香榧林公园、舜王庙庙会大世界、王坛古越梅海景区, 旅游资源比比皆是。作为各级政府部门着重做好规划与宣传工作, 要发动民间资本参与开挥, 串点成线, 拉长产业链, 形成农家乐、民宿休闲、景点旅游、步行道健身融为一体的旅游产业。 二是积极引导发展生态农业。 鼓励成立特色经济合作社, 促进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的深入合作, 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目前, 如同康的竹笋、兰亭的水蜜桃等成立了专门的合作社会开发特色农业, 对提高农民的一产收入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作为政府应加大财政对农业支持力度, 完善农业保险的相关措施。 三是要大力发展 “互联网+山区”经济。 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 加快农村电商建设, 实现信息互动, 促进产业融合, 加速产品结构升级, 实现产品质量提升。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物流配送机制, 畅通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 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工业经济

山区经济要因地制宜, 准确定位, 发挥比较优势。一是实施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对影响山区环境, 破坏旅游景区风格的产业坚决不予准入, 对已有的也要严格管理, 不达标的逐步淘汰, 加强科技创新,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 二是要加强产业的空间布局。 当前山区企业普遍规模较小, 尤以家庭工业为主, 土地对经济的亩产贡献还较低, 针对山多地少的自然条件, 要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 积极引导家庭工业集聚发展。三是要扶持企业做强做大。政府各部门要将国家的各项政策宣传、贯彻好, 尤其是优惠政策要落到实处, 切实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 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竞争力, 发挥企业龙头带动效应, 推动山区特色产业的深入发展。 四是推进农产品的深加工。结合山区旅游特色, 发挥“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激情, 深入挖掘人文资源, 做好农产口向旅游纪念品的华丽转身。 要拉长农产口的工业链, 实现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 使农产品最终以品种繁多的体闲食品出现在广大消费者面前, 提高产品附加值, 目前象稽东香榧的深加工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五是打响山区经济品牌。选择一些开发潜力大的产业为重点, 实施品牌战略, 提升山区经济的软实力。

(四) 以人为本, 大力提升山区劳动力的素质技能

济南市南部山区 篇9

1 南部山区城乡发展的现状及城乡统筹的需要

宁夏南部山区集中了国家级7个重点扶贫县, 南部山区包括固原市的四县一区西吉县、彭阳县、隆德县、泾源县和原州区和中卫市的海原县和同心县。宁南山区辖7县 (区) , 总土地面积3.05万km2, 占全自治区总面积的58.8%, 总人口223.7万人。南部山区地理面积是宁夏自治区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人口比重也很大, 因而宁南地区的城乡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了宁夏整体发展水平, 研究宁南山区城乡统筹发展现状非常必要。

1.1 贫困人口多且程度深与统筹发展脱贫需要

宁夏南部山区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 被喻为“老、少、穷”地区, 由于自然条件差, 贫困人口多, 按照国家新调整的扶贫标准2300元, 宁夏还有100万人处于贫困线以下, 其中八成左右集中在南部山区, 占全区农村人口的1/4, 贫困人口比较多, 截止2012年, 宁夏GDP为2326.64亿, 人均GDP为36410.64元, 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银川市人均GDP为56317.82元, 南部山区所在地区的固原市人均GDP为12872.20元, 南部山区人均GDP更低, 明显居于全国后列, 贫困现象十分严重, 是国家确定的重点扶持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目前35万极度贫困人口生活在不适宜居住、难以发展的环境里。使得南部山区发展比较落后, 自然条件恶劣给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以及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带来了巨大压力, 以前单一的扶贫、脱贫都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进一步的脱贫工作, 变输血为造血形成良性循环, 需要城乡统筹合理规划科学发展。

1.2 川区和山区收入差距大需要城乡统筹协调

由于川区和山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人们思想观念的差异, 使得山区和川区农民收入差距一直呈现拉大趋势, 2010年宁夏南部山区人均GDP仅为全国26%, 是全区水平的29.6%, 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57.7%, 是全区水平的73.1%, 下面列表比较2012年南部山区农民与宁夏全区和全国农民收入的差距。

数据由来:2013年宁夏调查数据_赵川主编_第二篇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

要使宁夏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山川和谐共济,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是缩小山区与川区差距的重要途径, 也是加快南部山区快速脱贫的迫切需要。

1.3 城镇化水平低需要城乡统筹协调共进

据2012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公布数据, 中国目前城镇化率在50%, 而宁夏固原市的城镇化率为34.85%, 位于固原市的南部山城镇化率则更低只有25.6%, 不到宁夏城市化率50%的一半。宁夏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 川区和山区城乡差距很大, 南部山区工业基础薄弱, 县域经济不发达, 经济水平相对落后, 城镇化水平低。基础设施薄弱, 公共服务欠缺, 还有10%的贫困户处在不具备基本生活条件的深山, 由于交通不畅, 信息闭塞, 为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很大难度, 单一的公共服务成本很大, 实施起来也困难重重, 制约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只有统筹规划脱贫与发展、城市与乡村协调共进, 才彻底改变南部山区的人民生活和居住环境。

2 南部山区城乡统筹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2.1 自然条件恶劣, 发展难度大

南部山区固原市2/3以上的面积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类型区,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资源贫乏, 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常年干旱缺水, 年平均降水量200毫米—650毫米, 人均当地水资源可利用量仅为95立方米, 生活在那的人们日常饮用水困难, 为全国最干旱缺水的地区之一。现在宁夏全区有100万贫困人口, 主要分布在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干旱半干旱山区。土地退化和荒漠化严重, 多数是靠天吃饭, 农业收入低而不稳, 短期内生态退化不可逆转, 难以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当地的民谣说:“三年两头旱, 中间风沙愁, 人畜辛劳苦, 十种九不收。”南部地区贫困人口多, 当地经济发展落后, 人口超过宁夏全区的40%, 经济贡献率却仅占10%。南部山区经济发展的难度大, 也是制约了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因素。

2.2 计划生育控制不力, 土地承载超限

南部山区自然生存条件差, 土地人口容量超过了合理承载能力的8-10倍, 人口、资源、环境严重失衡, 靠天吃饭的状况尚未能根本改变, 土地人口容量严重超限, 加剧了脱贫的难度。新中国成立前南部山区人口增长呈“高出生, 高死亡, 低增长”特点, 1949年后呈“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状况, 据统计, 从1949年到1994年人口增长了3.19倍, 2002年宁夏南部山区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比平原地区分别高出7.1和6.69个千分点, 宁夏是10.1‰, 而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是5.3‰左右, 2010年后宁夏控制在10%以下呈下降态势。宁夏自然增长率高主要是南部山区, 南部地区多是少数民族, 生育政策较宽, 再加生态移民和劳务输出等人口流动, 存在监管盲区和服务空白, 超生现象较为严重, 很长一段时间人口刚性增长。人口压力也是造成山区生态破坏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口不断增长, 导致人地关系失衡, 生态恶化和环境破坏, 南部山区陷入“人口增加—开垦—生态破坏—贫困—人口增加”的恶性循环, 一边生态移民, 一边人口增长, 为脱贫带来很大难度, 区域内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协调。这需要统筹协调各种矛盾, 统筹监管, 统筹治理, 统筹规划, 这对解决南部山区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3 教育水平低, 思想观念滞后

宁南山区生存条件差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 但教育跟不上, 思想观念滞后也是加重贫困的另一个因素。我区文盲人口 (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 为39.1737万人, 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文盲人口减少22.5924万人, 文盲率由11.26%下降为6.22%, 但仍比全国同期的4.08%高2.14个百分点。而文盲主要集中在宁南山区的农村, 由于南部山区地理环境复杂, 经济发展落后, 使得当地教育经费短缺, 师资力量缺乏, 教育水平低, 再加贫困, 当地孩子入学率低而辍学率高, 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宁南山区60%以上是回族, 长期贫困激化社会矛盾, 民族民生问题比较严重, 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文化对政府行政和社会管理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一些宗教氛围很浓的区域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被相对削弱, 教民相对更愿服从本教首领或本教神职人员的管理, 这就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本族宗教信仰之外的新文化、新思想很难融入, 一些地区民众观念陈旧、思想保守, 不愿接受新生事物, 这些都对南部山区民众的移民脱贫, 转变生存方式带来很大的阻力。新一轮的南部山区脱贫工程将教育、文化等与移民搬迁等工程统筹协调共进。

3 南部山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机遇和条件

南部山区是国家级贫困地区, 自然条件恶劣, 又地处内陆地区, 不沿边、不靠海, 有些地处深山, 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差, 若没有政府统筹规划, 给予特殊优惠政策或大量的外部资金注入, 仅靠自身的力量很难改变贫困, 现实小康。

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以及宁夏地方各级政府对宁南山区实施一系列的有计划、大规模物资救助和扶贫开发战略, 几十年来宁夏通过“三西”开发建设、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2011-2020年) 》, 还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 (中发[2010]11号) 等等, 全力实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攻坚工程, 共搬迁贫困人口100余万, 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在全国基本实现小康, 为宁夏南部山区城乡统筹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下面列表呈现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投入宁夏中部和南部山区重大扶贫资金。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宁夏扶贫网。

(1)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自治区政府的大量资金投入为南部山区民众脱贫和环境治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发展条件。

(2) 宁夏区政府在党中央的支持下, 通过30年的不断努力扶贫移民、连片开发和整村推进等一系列的措施, 使得贫困山区的贫困面貌大有改变。为新一轮的扶贫开发奠定了基础, 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 南部山区实施的退耕还林 (草) 和生态移民, 使扶贫资源和要素更加集聚, 为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经济创造了条件。

4 南部山区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选择

宁南山区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要按照远近结合、统筹规划、标本兼治、分步实施的方针,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统筹城乡教育开发, 尽快缩小川区和山区城乡差距, 实现川区和山区良性互动。

4.1 山区和川区统筹规划, 协调共济

宁夏分为北部川区 (银川平原) 为引黄灌区, 、中部干旱区和宁南山区三大区域, 随着宁夏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 宁夏山区和川区城乡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2012年全区地区经济差异系数的实现程度为57.7%。从全面小康总体实现程度来看, 北部川区大多都在80%以上, 南部山区大多只有60%。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现价绝对量来看, 差距依然在扩大。2013年宁夏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0.3:1,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个百分点。”统筹协调发展是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的关键, 统筹规划是川区和山区协调发展的前提, 宁夏提出沿黄城市带“一堤六线”由“线”及“带”到“区”内涵渐次拓展的发展规划, 川区和山区统筹发展, 打造一个‘南北呼应’的新平台, 汇聚整合资源和生产要素, 充分挖掘川区水土资源, 把中南部地区贫困人口搬到黄河两岸, 统筹城乡用地规划, 合理布局山区农业与生态用地, 实行有计划、科学地政策制定、资源调配是川区和山区统筹共进。促进山川共建共享, 实现和谐发展。

4.2 大力开发生态旅游, 变旅游资源为经济资源

南部山区地势复杂, 干旱的环境不易大力发展农业, 大力开发旅游资源, 将旅游列为龙头产业, 确定了“生态旅游、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 把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 创造南部山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模式———“旅游扶贫开发模式”。

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是2000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旅游扶贫试验区———六盘山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区, 试验区经过十多年的开发, 利用国家国债等各方面资金3亿多元建设旅游基础设施, 开发出以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等70平方公里的面积, 同时辐射须弥山石窟、火石寨国家地质公园等90平方公里, 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可以开发, 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 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结合部, 也是历代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 六盘山还是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 这些旅游资源经过打造形成高原绿岛、红色之旅、丝路重镇、回乡风情四大旅游特色品牌。试验区建立以来, 固原市的年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社会收入均以20%的速度增加。旅游扶贫效应不断显现, 2013年, 固原市接待游客量219.8万人次, 实现旅游社会收入8.89亿元。目前, 当地已有2万多农户通过发展农家乐、果树采摘、手工艺品和土特产销售等方式参与旅游产业发展。如六盘山森林公园脚下的泾源县冶家村三分之一农户都发展起农家乐, 多数农家乐年收入超过10万元。“旅游扶贫模式”是在政府的帮扶下通过旅游这种方式形成一个扶贫的创新机制, 并在当地成功运作, 可为南部山区新一轮统筹扶贫开发和其它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范式。

4.3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国家和地区政府新一轮的扶贫开发工作将加大在连片特困地区教育、文化、就业等民生方面的支持力度, 统筹开发扶贫工作。“扶贫先扶志, 治穷先治愚”, 贫困地区群众长期不能摆脱贫困, 很大程度是人的受教育程度太低, 南部山区处在“生态脆弱———人口超载———资源匮乏———经济落后———教育滞后”的恶性循环中。教育是长期投入长远见效的基础工程, 没有人口素质的提高, 很难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素质性贫困的问题。要坚持发展经济与教育开放相结合的长远的战略原则, 一是加强基础教育的投入, 从顶层设计上保证山区师资力量, 免费普及义务教育, 为贫困地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对贫困人口大力开展实用技术技能培训, 抽调农业、畜牧、林业等部门的高级专家组成贫困地区科技培训专家团, 进行巡回培训, 宁夏区政府为了35万移民, 还建立“清华大学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育站”采用远程和面授相结合的方式, 提升贫困人口自我脱贫的素质和能力。三是制定保证义务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相关政策, 统筹经济增长和教育开发的同步发展。

4.4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实施多产并举发展战略

宁南山区独特的环境适合发展生态经济, 建立大六盘生态经济圈, 开发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 以及相关产业产品深加工, 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链, 改变南部山区的扶贫形式, 创立“产业扶贫模式”, 变原来的“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走一条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十二五”期间, 宁南山区所在地固原市确立把原州区建设成为全市产业集聚的‘核心区’, 建设盐化工循环经济扶贫示范基地、六盘山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等‘五大基地’;培育盐化工及煤电一体化、以草畜和马铃薯为主的特色农业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五大产业。西吉县以种植马铃薯为主, 着力打造“中国马铃薯种植第一县”, 发展以马铃薯为主的特色农业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链。西吉县按照“统一规划、集中连片”的原则, 建设马铃薯高产万亩示范区8个, 总面积8.46万亩。2013年全县马铃薯总产值达18.2亿元, 提供农民人均收入1500元以上, 南部山区固原制定了“以农业为主导型向以工业为主导, 多产业并举”的发展思路, 突出抓好第三产业, 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特色产业, 走出一条由脱贫到解决温饱向全面小康过渡的发展新路。

摘要:通过分析南部山区城乡发展的现状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制约因素, 提出南部山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机遇和条件, 以及南部山区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南部山区,城乡统筹,贫困,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少男.宁夏常住人口超过630万[EB/OL].http://news.xinmin.cn/domestic/gnkb/2011/05/11/10660741.html, 2011-05-11.

[2]宁夏新闻网综合.扶贫攻坚, 宁夏走过的30年[EB/OL].http://www.nxnews.net/sz/system/2014/10/17/011062822.shtml, 2014-10-28.

[3]于瑶.宁夏山区川区须平衡发展[J].瞭望:新闻周刊, 2014, (31) .

上一篇:卫视品牌发展下一篇:交互性多媒体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