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工业

2024-08-27

甘肃工业(精选9篇)

甘肃工业 篇1

本刊讯今年以来, 甘肃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解决工业突出问题, 力促工业经济提质增效。上半年甘肃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3.6%, 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5.66%,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86个百分点, 轻工业增速高于重工业。

目前, 工业增加值在甘肃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高达45.38%, 既是甘肃稳增长的核心动力, 也是富民兴陇的重要支撑。为此, 面对国内市场更趋激烈的竞争, 甘肃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确保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以上。据悉, 甘肃安排了3000万元专项资金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载能企业进行电价补贴;安排了7000万元资金重点扶持规模在500万至2000万元的工业企业整合重组、兼并联合, 使其尽快达到规模以上标准;安排2亿元贴息资金, 扶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

为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 甘肃与全国63家重点民营企业建立了长期联系机制, 积极促成意向项目早日落地, 同时深化与央企的战略合作, 并与湖南、安徽等多个省份开展经济合作对接活动。今年, 甘肃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到位资金将力争达到580亿元, 增长25%以上。同时, 甘肃将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 力争年内建成60个以上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着力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力争到年底全省担保机构达到300家, 落实担保额165亿元, 效增长20%左右。

甘肃工业 篇2

甘肃武威工业园区始建于1993年,是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的首批省级开发区,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工业园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CSIP甘肃武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已被认定为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园区以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坚持以食品加工、生物技术、农副产品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为主导产业,全力夯实园区发展基础。园区总体规划面积12 km2,现已建成7 km2,入驻企业105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户,就业人数达8700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7.8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92.5亿元,上缴税金4.7亿元,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5.7亿元,建成道路交通网络70.1公里,核心区具备“七通一平”的建设条件。

甘肃工业 篇3

木制家具大约出现于3600年前的夏、商朝早期, 甲骨文中即有家具模型记载。随着手工业发展, 家具作坊规模扩大, 明代苏州、北京成为家具业制作中心。明末清初, 中国传统家具工艺和造型达到很高水平。1840年鸦片战争后, 外商来华开办家具厂, 仿制欧洲古典式或美式家具, 中国新式家具无论品种款式和工艺在外来因素影响下都有很大变化。20世纪30年代, “中式”和“西式”家具厂应运而生。

甘肃木器业起源较早, 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有狄道油漆家具和秦州雕漆家具。民国28年 (1939年) , 大业木器厂在兰州东稍门外成立, 这是甘肃第一家现代家具生产企业, 制造较为新式的中式家具。据1944年 (甘肃经济概况) 载:兰州当年新增19个木器厂 (店) , 全省约有45个, 从业500人, 产量约2万件, 资产约2.5万元[1]。

2 甘肃家具工业发展现状

2.1 现状

我国家具行业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 已建立起了门类齐全、完整的现代家具工业体系, 2014年我国家具产值达到1.2万亿, 已成为家具生产大国、出口大国、消费大国, 得到世界家具行业广泛关注[2]。与传统家具制造业相比较, 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即现代家具制造业, 其特点:具有加工材料多元化、外观多样化、风格时尚、款式新颖;行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 生产工具越来越现代化, 融技术、材料和工艺于一体。2013年甘肃省家具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45亿元, 同比增长20.13%;完成销售17.55亿元, 同比增长21%[3]。

甘肃省每年近百亿元的家具消费促进了省内现代家具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涌现出一批生产技术水平较高、企业规模较大、产品质量有很大提高的家具生产企业, 逐步形成以酒泉、武威为中心的民用、办公家具和以兰州东部地区为中心的酒店宾馆、公寓、教学家具集中生产区域, 全省现有生产企业600多家, 占全国家具企业5万余家的1.2%, 从业人员3余万人, 占全国300余万人的1%。除酒泉富康、甘肃华一等十几户规模较大, 产值突破千万元以外, 其余企业规模偏小, 多为小微企业;全省较大的销售市场有20多家, 营业面积100万m2, 主要集中在兰州市、天水市、庆阳市、酒泉市等城镇人口较集中的地区, 其中经营面积超过10万m2的商场有五六家, 知名度较高、比较有影响的家具卖场有兰州月星家居、居然之家雁北店、红星美凯龙、三森美居、酒泉家世界, 年家具销售额约50亿元。

甘肃省现代家具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已成为吸纳农民工和消解城市富余劳动力的民生产业, 为社会稳定、和谐做出贡献;我省家具企业生产工艺不断改进, 最新生产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家具品牌逐渐形成, 并且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十二五”期间, “甘肃名牌”家具企业共有6户;家具卖场持续建设, 市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销售模式不断创新, 售后服务不断完善, 电子商务和现代营销模式得到尝试;行业协会作用日益增强, 制定行业自律性规定, 培育品牌开展“甘肃龙头企业”等评选, 组织行业交流学习、开展标准培训和企业管理等级评审等, 作为政府和会员的桥梁纽带, 为本省家具行业和企业做了大量的有益和务实的工作, 得到了政府和企业的认可。

2.2 甘肃省家具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甘肃省家具生产企业小微居多, 企业管理、工艺技术落后、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雷同、布局零散、竞争手段简单、品牌意识不强、家具卖场过剩等问题, 制约着甘肃省家具行业的发展。

(1) 家具生产企业普遍存在厂房简陋, 设备简单, 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 集约化程度低, 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在价格上缺乏竞争优势。 (2) 研究开发人才缺乏, 没有专业的设计师, 新产品多是“克隆”外地产品, 设计跟不上消费者的需求。 (3) 随着人们家具需求不断向定制化、高档化、艺术化、个性化发展, 本地产品在中高档家具卖场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小, 多数是广东、河北、四川等省产品。 (4) 品牌培育意识不强, 缺乏自主品牌, 宣传不够, 缺乏战略, 产品大多在本省销售, 部分在周边省市销售。 (5) 生产布局零散, 没有形成集群效益, 资源配置难以形成整体协作和市场竞争优势。 (6) 家具产品销售渠道简单, 竞争手段以压价销售为主, 形成恶性竞争。 (7) 甘肃省家具卖场持续扩张, 经营面临较大的成本上升压力, 流通领域竞争愈加激烈。

2.3 建议与措施

(1)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创新服务理念, 建立行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引领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低碳环保、营销拓展, 培育品牌。 (2) 在引导家具生产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时, 要不断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 (3) 实施品牌战略, 强化企业树立品牌意识, 培育地域名牌产品和企业。通过提升品牌知名度拓展市场占有率, 改变我省品牌建设滞后的问题。 (4)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引导企业进行资源整合、产权制度创新、股份制改造, 突破以往的粗放式经营、家族式管理模式。 (5) 支持和推助家具园区的建设, 鼓励企业到园区发展, 形成集群优势, 延伸产业链, 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 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6) 组织行业专家对企业进行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加快人才培训。积极开展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 为行业培养高素质的的设计、开发、营销、品牌等人才, 改变我省技术工艺落后和人才匮乏的局面。 (7) 家具卖场的无序竞争要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加强规划与调控, 完善市场准入和监管机制。现有卖场要逐步转型升级, 不断完善服务手段和内容, 在“坚持传统”和“寻求创新”中赢得发展机会。 (8) 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双创”的良好战略发展局面为契机, 助推甘肃经济发展。

3 前景

家具行业是房地产、汽车、教育之外的又一大消费领域。随着甘肃省人们收入的增加、城镇化的加速推进, 住房面积的改善, 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给民用、办公、酒店、公寓、教学家具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1) 我国每年有1000万对人结婚, 每年有1200万个新生儿出生;在二胎政策全面放开之后, 每年又将增加700万新生儿, 每年有超过12亿m2的商品房交付使用, 每年有700万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加上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每年有1300万农村人口将移居城镇, 家具刚性需求数量将不断增长。

2) “十三五”期间, 随着城市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消费倾向、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变, 将会带动对高档和个性化、定制化家具的需求。同时,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 广大农村对家具的需求日益增长, 农村家具市场在“十三五”期间会有更大的发展。

3) 更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融合到家具生产体系之中, 生产模式从大批量生产向精细化、柔性化、定量化方向发展;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 互联网、电商、现代物流等现代营销方式和策略的推广, 将会刺激人们对家具的巨大需求。

4) 环保家具的市场空间广阔。绿色、环保、安全是现代家具发展的主题, 广受消费者的青睐。

5)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的推动下, 会带动对办公家具、宾馆酒店家具、教学家具、实验室家具、休闲家具的需求。

4 结语

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 中国家具行业也在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过程中不断发展, 家具行业未来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一带一路”等战略逐步推进, 为甘肃省家具行业和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环境。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推动下, 家具作为刚性需求, 既是物质产品, 又是一种艺术创作, 在满足人们使用要求的同时, 会体现出更多的商品价值、艺术欣赏价值, 为人们的生活添光争彩, 为我省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

摘要:木制家具生产和贸易在全球林产品生产和贸易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文章通过甘肃家具工业的历史和现状, 指出了甘肃家具产业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甘肃家具工业,历史,现状,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甘肃省志 (第35卷) —轻纺工业志.二轻[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1995 (5) :129-135.

[2]中国家具年鉴—2015[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5 (6) :14.

甘肃工业 篇4

一、培训目标

1.系统学习与市场营销专业岗位工作技能相关的理论知识,为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2.获取全国通用的权威职业资格证书,为求职就业增加砝码;

3.为今后的职业资格提升、个人身份提高打下基础;

4.享受国家对技能人才的倾向政策,为今后个人在不同城市间的积分入户提供便利。

二、培训内容

1.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营销师(基础知识)

2.营销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营销师(四级)

3.模拟题训练

4.考前冲刺

三、培训方式

1.专项集中培训

2.个别指导

四、培训时间

甘肃工业 篇5

一、甘肃省工业结构现状分析与评价

对一个地区的工业结构进行调整, 首先要对该地区目前的工业结构状况有详细了解。对工业结构状况的分析指标有很多, 在此, 主要从工业结构效益、轻重工业的协调程度、工业专业化系数、工业结构素质及人口文化素质五个方面对甘肃省的工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

(一) 工业结构效益

工业结构效益的评价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其结果若小于零, 表示结构劣化;若大于零, 表示结构趋优。其中, Pi表示第i个行业的产值;Ti表示第i个行业的产值利税率;P表示地区工业总产值;T表示平均利税率。选取的行业 (依据《中国工业经济年鉴》) 主要是:煤炭、石化、电力、钢铁、有色、建材、机械、轻工业、纺织、食品共十个行业。2008年 (1-11月) 上述十个行业的产值利税率、各行业产值及工业总产值如表一所示:

注:表中数据出自《中国工业经济年鉴》 (2009)

根据上表所列数据, 利用公式 (1) 计算可得甘肃省的工业结构效益为:-0.021522, 结果小于零, 表示结构劣化, 效益偏低;全国的工业结构效益为:-0.009015, 表明我国整体的工业结构劣化, 同时也间接说明,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是粗放式。

(二) 轻重工业的协调程度

对于轻重工业的协调程度可以用地区轻工业产值占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表示 (也可用重工业产值占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表示) , 公式为:

由此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重工业化的程度。一般来说, 该比值越小, 重工业化程度越高。若用重工业产值, 则比值越大重工业化程度越高。

此外, 由于各地区工业的发展条件各不相同, 在利用这一比值分析轻重工业是否协调时, 一方面要考虑轻重工业的产值比重, 另一方面还要重点考虑该地区重工业与轻工业的相互服务状况。

2008年甘肃省轻工业总产值为3948694万元, 工业总产值为36704632万元, 根据公式 (2) 计算可得, 甘肃的轻工业总产值占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0.1076, 说明甘肃省的轻工业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仅占10.76%;同期, 全国的轻工业总产值为145429亿元, 工业总产值为507448亿元, 轻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0.2866, 轻工业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为28.66%。说明甘肃的工业结构严重偏向重工业, 且与全国的差距比较大。而根据2009年甘肃工业百强企业排名, 其中99%是石化、有色、电力、冶金、煤炭、机械等企业, 因此, 该结果基本符合甘肃的工业现状。

甘肃省的工业发展, 一方面是建立在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基础上;另一方面是依靠国家的政策扶持。而农业基础相对较弱, 不利于发展轻工业。因此, 从这一角度考虑, 重工业比重大一些是相对合理的。

从甘肃省轻重工业的相互服务状况来看, 甘肃工业结构是以资源性为主, 在2010年5月国务院出台的《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发展意见》中指出, “甘肃资源相对富集, 工业基础相对较好, 但产业竞争力不强, 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也说明了这一点。甘肃的工业支柱产业主要是石化、有色、电力、冶金、机械、食品等, 重工业主要是自我服务与循环, 与轻工业的融合度较差, 对轻工业提供的技术装备及非农产品原料较少, 且主导产业多是行业上游企业, 产业间的关联度低。因此, 从轻重工业的相互服务状况来说, 当前甘肃省的重工业比重是不合理的。因此, 综合来看, 甘肃省的轻重工业不协调, 相互间的服务状况有待进一步改进, 行业产业间的关联度较低, 但是, 形成了资源型的主导工业产业, 可以取得较好的比较收益, 在全国的地域分工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三) 工业专业化系数分析

一个地区的工业专业化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基于数据的局限性, 在此仅从产值角度分析。由此分析的结果可能会与实际有所偏差。地区工业专业化系数主要是通过该地区各行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与全国相应行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相比较而得到。在对结果进行分析时一般取正差值, 其取值范围为0~100。差值意义为:差值越大表示地区工业结构特色越明显, 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就越具有互补性。表二所示为根据表一相关数据计算的结果。

注:表中A代表煤炭行业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表示值下同) ;B代表石化;C代表电力;D代表钢铁;E代表有色金属;F代表建材;G代表机械;H代表轻工;I代表纺织;J代表食品。

根据上面的结果可以看出, 甘肃省的工业专业化系数为40.11%, 处于中下游水平。因此, 从产值角度分析的工业结构特色不明显, 专业化程度不高, 反映出主导产业自身发展不足的状况, 与全国其他地区的互补性不强, 但是, 甘肃省的石化行业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

(四) 结构素质

分析甘肃省工业结构的结构素质是通过工业化结构比重数这一指标来分析, 公式可以表示为:

该指标在使用时, 若不考虑工业劳动者与社会劳动者的比重, 则侧重于分析一个地区的工业化水平, 在考虑这一比重时, 则侧重反映一个地区工业结构的结构素质。

由此反映出2008年甘肃省工业结构的结构素质较低, 与全国的差距很大, 产业竞争力不强, 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相应的工业结构的应变能力较弱;在考虑工业就业人员的情况下, 甘肃省的工业化水平也较低。

(五) 人口文化素质

一个地区的人口文化素质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质量。因此, 在工业结构调整中, 不能仅仅关注一个地区的硬件设施, 还要考虑其软件基础。在此, 通过分析甘肃省的人口文化素质状况, 希望能为甘肃省的工业结构调整提供一个软件指标。所用指标是依据学者程前昌与毛蒋兴在文献《中国人口文化素质指数及空间分布》中所提到的人口文化素质指数进行分析。所用公式:

其中, Wi表示该地区第i类文明程度的人口比重的相应权重 (权重值为学者程前昌与毛蒋兴在文献《中国人口文化素质指数及空间分布》中计算所得) , Xi表示该地区第i类文明程度的人口数, Pi表示该地区的总人口数。文明程度划分为五类, 第一类为大于等于6岁的人口中属于文盲半文盲的;第二类为接受过小学教育的;第三类为接受过初中教育的;第四类为接受过高中教育的;第五类为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所需数据如表四所示:

注:表中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

根据公式 (3) 计算可得, 2008年甘肃省的人口文化素质指数为:-0.011372;全国的人口文化素质指数为:0.221988。

说明2008年甘肃省的整体人口文化素质偏低, 与全国的水平差距较大。人口中有较大部分是未上过学及只上过小学的,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甘肃省的工业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工业经济效益不高, 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这将直接影响甘肃省的经济发展, 因此, 在对甘肃省的工业结构进行调整时需要充分考虑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

二、甘肃省工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

基于上述数据分析及当前甘肃省工业发展实际, 对甘肃省工业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如下:

(一) 结构性问题

从轻重工业比例来看, 具有明显的重型化特征。甘肃省工业的发展就是以资源能源为导向, 在国家政策影响下, 优先重点发展重工业。改革开放以来, 轻工业虽有所发展, 但明显不足。从2000年到2008年甘肃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由1087.31亿元增加到4034.09亿元, 重工业总产值由826.01亿元增加到3374.24亿元, 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75.97%提高到83.64%;而轻工业总产值由261.3023亿元增加到659.85亿元, 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4.03%减少到17.10%, 轻工业发展明显落后于重工业。

从工业产业结构考虑, 甘肃省的工业产业结构单一, 工业支柱产业占比过大。2009年甘肃省石化、有色、电力、冶金、食品和机械等支柱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4.1%, 其中石化、有色更是占到重点支柱行业增加值总额的40.4%。

从工业内部组织结构来看, 甘肃省的中小企业发展滞后。2009年, 甘肃省规模以上1897户工业企业中, 工业中小企业达1865户, 占总数的98.2%, 完成增加值510.34亿元, 从业人员38.38万人, 增加值、资产和从业人员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4%、41%、57%。根据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提供的估计数据, 全国中小企业总数约在1000万家左右, 在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部工业总量的60%、57%、40%、60%。与全国水平相比, 甘肃中小企业发展滞后, 中小企业中科技型和外向型企业不多, 企业发展环境较差、竞争力不足。

(二) 工业主导产业质量不高, 关联性产业配套水平低

甘肃省主导产业主要是石化、有色、冶金等产业, 这些产业基本上都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尽管, 近几年来, 节能减排力度不断加大, 投入也不断增加, 但由于政策执行效力及企业发展资金的限制, 节能减排的任务依旧很艰巨。由于长期来, 甘肃省工业的发展主要是依托资源优势, 企业的开拓创新能力不强, 主导产业基本都是行业上游产业, 产业链短, 关联性产业配套水平低;产品主要是以原材料及初级产品为主, 深加工程度低, 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及高竞争力的产品比重低。并且由于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 主导产业所依赖的资源, 除镍以外, 很多都难以为继, 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的资源约束问题日益突出, 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受限。

(三) 增长方式粗放, 结构调整的资源环境压力较大

甘肃省的工业经济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但工业的发展是在利用资源优势条件下的粗放式发展, 是以牺牲环境和大量的资源能源消耗为支撑的, 质量不高, 形成的是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格局, 整体工业结构素质偏低。经济社会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未实现良性循环。

此外, 甘肃省的工业从业人员的整体文化素质与全国水平相比, 仍有较大差距, 这对我省工业的粗放式发展起了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 也使得工业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缺乏软件基础。

(四) 潜在支柱产业发展不足, 工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系统的更新受限

一般来说, 潜在支柱产业可以从两类产业来考虑, 一类是:现在已有一定发展, 且发展潜力大、前景好、应予以扶持的产业;另一类可认为是除第一类之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般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竞争中掌握市场主动权有重要意义。

目前, 甘肃省已有一定发展, 且发展潜力大、前景好、应予以扶持的潜在工业产业主要是有色金属新材料、精细加工、生物工程等。当前这一类工业, 由于技术及政策扶持不足等因素的影响, 其发展较弱。对于可发展为潜在支柱工业产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主要是新能源类, 如风能、太阳能。甘肃省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 如风能, 资源总储量为2.37亿千瓦。但是, 该类产业虽然有一定的资源及技术优势, 也有一定的政策扶持, 却由于开发成本较高, 获利能力较弱, 而使其发展不足。因此, 工业结构的调整会受到限制, 工业系统的更新缺乏一定的基础。

三、工业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建议

财政政策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工业结构调整中, 应发挥财政的引导、激励及约束作用, 推动工业结构调整的有效进行, 从而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服务。

(一) 优化财政政策体系, 做好政策的重点倾斜和整体协调工作

财政改革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将产生重要影响。甘肃省应当抓住有利时机, 在工业结构调整中, 结合自身实际, 根据工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对财政政策的实行做到“有重点、有统筹”, 推动工业结构调整有质有量的进行。其中, “有重点”是指要重点倾斜, 根据甘肃目前的工业结构现状, 财政政策要重点向支柱产业的调整及潜在支柱产业的发展倾斜, 以有效提高支柱产业的素质, 更好的发挥其对经济的支柱作用;同时潜在支柱产业的发展也为甘肃省工业系统的更新打下良好基础。“有统筹”是指要整体协调, 统筹兼顾, 在重点倾斜的同时要兼顾其他行业部门, 避免出现“短板效应”, 如中小企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不能忽视, 从而提高甘肃省工业对风险的抵抗能力, 提高总体竞争力。

(二) 调整优化支出政策体系

财政支出政策是政府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工业结构调整中, 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财政支出政策的作用, 但是, 在财政支出政策的实行中, 要有针对性, 有灵活性;要针对不同行业及其发展阶段选择运用合适的支出政策。

一是完善和推行财政贴息与财政担保政策。在对甘肃省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与升级过程中, 因其涉及的范围及规模较大, 所需资金较多, 需要财政的支持, 采取一定的贴息政策可以有效缓解这些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 并能推动这些企业产业链的延伸, 提升其发展的质量。对于新能源行业、有色金属新材料、精细化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可以为其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 降低其发展成本, 推进其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推进财政补贴政策改革, 推行以奖代补政策。甘肃省潜在支柱产业的发展及各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可以试行“以奖代补”政策。对能够率先发展达到预期目标的, 可给予适当的财政奖励, 可以有效调动潜在支柱产业的发展,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积极性。三是建立和完善专项资金体系, 如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新能源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 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效用, 推动工业结构协调发展。四是优化投资结构, 坚持财政性投资的适度性。财政投资对工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工业结构调整中, 可以充分发挥投资的导向作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及其他潜在支柱产业的投资;对现有资源型企业采取弹性投资, 能耗低、污染低的保持投资规模, 而高能耗、高污染的则减少投资及不投资。从总体上保证投资适度原则, 防止投资过热。

(三) 完善政府采购政策体系

政府采购政策主要是通过采购规模增减及采购方向的变化来调节经济,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具体到工业结构调整中, 根据甘肃省工业结构现状, 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推行激励型政府采购政策, 在利用财政资金进行的政府采购中, 可适当划出部分采购订单用于中小企业, 在相同条件下鼓励优先采购中小企业的产品, 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对于省内工业自主创新产品, 在相同条件下, 也要鼓励优先采购, 以推动省内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二是推行绿色节能的政府采购政策, 如在同等条件下, 优先采购绿色、节能、环保产品。由此利用政府采购政策的导向作用, 推动节能、绿色、循环产业的发展, 延伸支柱工业的产业链, 扶持新能源等产业的发展。

(四) 改革和完善税收政策, 为工业结构调整提供良好的税收环境

税收政策推动甘肃省工业结构的调整, 主要是通过税收政策的激励性作用与惩罚性作用。具体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一是提高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税负及实行差别税率, 使其加快技术改造与升级, 降低能耗与污染。二是完善资源税体系, 扩大征收范围, 优化税率及计税方式, 推动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三是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潜在支柱行业, 考虑实行即征即退的增值税政策, 退税比例可根据行业发展状况确定;实行在一定时期内免征营业税的政策, 以扶持这些行业的发展。四是对中小工业企业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 为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税收环境。五是考虑开征环境税, 使工业结构调整向节能、绿色环保方向推进。

摘要:本文对甘肃工业结构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财政政策建议, 以推进甘肃工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

关键词:甘肃,工业结构,财政预算

参考文献

[1]张少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财政政策 (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2]刘再兴.工业地理学 (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3]程前昌, 毛蒋兴.中国人口文化素质指数及空间分布 (J) .人文地理, 2009 (3) .

[4]刘伟平在全省推进工业跨越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甘肃省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gansu.gov.cn/, 2010-12-27.

[5]甘肃省统计局.2009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甘肃省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gansu.gov.cn/, 2010-3-9.

[6]中国工业经济年鉴 (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

[7]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甘肃工业 篇6

1 矿床地质特征、矿石加工技术性能和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1.1 矿床地质特征

矿区约70km2, 主要出露新太古-古元古界敦煌岩群上岩组和中岩组地层, 铁矿就产于中岩组厚大黑云斜长片麻岩、混合质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中。矿区为一单斜构造, 轴向北西西, 南部地层倾角较陡, 北部较缓。区内岩浆岩主要是一些小面积出露的海西期花岗岩, 与成矿关系密切。矿化带断续长15km, 总体走向近东西, 倾向北-北北东。含铁片麻岩厚度50~300m, 最厚500m以上。目前在3km2范围内发现铁矿体7条, 其中主矿体2条。主矿体长600m, 宽150m, 延深500m。矿石中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 其次为褐铁矿、假象赤铁矿、黄铁矿。脉石矿物为石英、碧玉、碳酸盐类矿物。磁铁矿以粒状集合体形式存在, 粒度粗大, 分布均匀, 粒径0.050~0.125mm, 最大0.4mm, 与石英、碧玉、角闪石相互嵌布, 边界清晰, 容易分离。矿石中-粗粒结构, 条带状、浸染状、块状构造。矿石中TFe平均品位21.61%, S平均含量0.15%;P平均含量0.074%;Si O2平均含量47.26%, 属低硫低磷高硅矿石。物项分析显示矿石中的铁以磁性铁为主, 氧化铁为辅, 磁性铁占有率41.38%~93.68%, 平均68.72%, 赤褐铁含量1.91%~12.75%, 硅酸铁含量0.32%~5.57%, 碳酸铁含量0.25%~1.86%, 硫化铁含量0.18%~1.52%。矿石中伴生元素低于规范要求综合回收指标。

1.2.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为保证所采样品的代表性, 根据矿石不同品级, 分别采集了TFe≥20%, TFe15%~20%, TFe≤15%三件选矿实验样, 按1:1:1比例进行了配制及选矿试验。综合试验样重量600kg, TFe品位21.35%, S含量0.61%, P含量0.19%。工艺矿物学研究表明, 矿石属于浸染状磁铁矿石, 磁铁矿含量占铁矿物的73.63%, 矿石中主金属矿物间嵌布关系简单, 粒度范围集中。选矿试验条件和结果是, 将原矿磨至55%-200目 (0.074mm) , 在1000Oe磁场强度下进行粗选, 粗精矿再磨至80%-325目 (0.044mm) , 取得铁精矿TFe品位64.15%, 回收率75.93%、尾矿TFe品位6.83%的好指标, 铁精矿中有害组分, 如, S含量0.014%、P含量0.022%、Si O2含量7.1%, 均低于冶炼要求指标。对铁精矿再进行物相分析, 发现铁精矿中97.12%的铁矿物为磁铁矿, 可见, 原矿中99.59%的磁铁矿富集在铁精矿, 磁铁矿得到了有效地回收 (见表1, 表2) 。对照酒钢冶炼对铁精矿的采购指标TFe品位≥63%, S≤0.02%、P≤0.02%、Si O2≤10%, 大水峡铁矿选矿后铁精矿指标完全满足采购指标要求。

(%)

1.3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矿区位于瓜州县城南西直距约50km, 至东北方向锁阳镇直距约35km, 均有公路相通, 交通方便。附近有牧户, 水电相通, 网络覆盖;矿区处于祁连山山前冲积平原中下部基岩隆起带, 风化剥蚀严重, 属干旱区, 地表水、地下水贫乏, 围岩富水性质弱, 地下水易于疏干。矿体大部分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 矿床涌水规模小, 属裂隙含水矿床,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矿区构造不发育, 主要工程岩体为块状岩类。岩体厚度大, 产状陡倾, 空间展布形态稳定。岩石强度大, 属较坚硬岩, 岩体质量级别属Ⅲ级。围岩稳定性好, 井下开采不会引发其它不良工程地质问题, 矿区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矿区气候条件差, 严寒和大风影响矿区生产, 矿区地下水属咸水, 不能作为生活用水。矿区及附近未发现有活动性断裂存在, 历史记载该地未发生>7级的地震。矿区其他环境质量良好, 矿山开采不会引发不良物理地质现象的出现。矿区岩矿石中Si O2含量较高, 开采过程中易产生Si O2粉尘, 对人身产生危害。矿区地质环境类型为第二类, 矿区地质环境质量中等;首采矿体出露地表, 埋藏浅, 矿体厚度较大, 倾角30°~50°, 形态和分布稳定, 矿体、围岩中主要工程岩体的级别为Ⅲ级。以上诸多有利因素决定大水峡铁矿矿体适合露天开采。

2 工业指标选择

2.1 边界品位

边界品位作为划分矿与非矿的分界品位, 是对圈定矿体单个样品有益组分含量的最低要求, 一般可采用统计法和类比法对边界品位进行综合分析和选择。大水峡铁矿为低品位磁铁矿床, 矿体与围岩界线呈渐变过渡, 因此, 采用类比法选择边界品位是合理的。采用类比法确定边界品位, 一般情况下其值应不低于尾矿品位的1.5~2倍。根据大水峡铁矿的选矿试验资料, 当原矿TFe品位为21.23%时, 选矿后尾矿TFe品位为6.83%, 因此, 合理的TFe边界品位应在10.25%~13.66%之间取值。

2.2 最低工业品位

最低工业品位是指工业可采矿体、块段或单个工程中有用组分平均含量的最低限, 亦即矿物原料回收价值与所付出费用平衡、利润率为零的有用组分平均含量。最低工业品位可采取统计法确定, 也可采取类比法确定。

采取统计法确定最低工业品位, 就是通过研究单样品位的频率分布, 找出分布曲线突变点, 作为确定最低工业品位的参考。经对大水峡铁矿所有矿体样品的品位进行统计, 统计结果是:TFe品位在17.5%~22.5%之间的样品分布频率为61%, 在22.5%~27.5%之间为18%, 在27.5%~32.5%之间仅为8%, TFe品位小于15%的样品分布频率为13%。可见矿体中以TFe品位17.5%~22.5%的低品位矿石为主。因此, TFe合理的最低工业品位应在17.5%~22.5%取值。

采取类比法确定最低工业品位就是通过对选矿尾矿品位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 一般情况下其值应不低于尾矿品位的2.5~3倍。根据大水峡铁矿的选矿试验资料, 原矿TFe品位为21.23%, 尾矿TFe品位为6.83%, 因此, TFe合理的最低工业品位应在17.08~20.5%取值。

2.3 最小可采厚度和夹石剔除厚度

最小可采厚度是指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 对具有开采价值矿体 (矿层、矿脉等) 的最小厚度 (真厚度) 要求, 是区分能利用资源量/储量与暂不能利用资源量/储量的标准之一;夹石剔除厚度是指矿体内可以圈出并在开采时可以剔除的夹石 (非工业矿石) 的最低厚度标准。根据大水峡铁矿体的产出特征、矿体厚度、主要矿体采用上部露天矿床、深部地下开采、采矿工艺和设备等因素, 通盘考虑可采厚度沿用规范要求, 最小可采厚度为2m, 夹石剔除厚度为2m。

2.4 规范要求工业指标

《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和《矿产资源工业要求手册》 (2012年修订本) 对铁矿石工业指标有明确要求, 其中需要进行选矿的铁矿石, 工业指标要求见表3。

通过以上分析, 对照规范要求, 将工业指标分段, 制定出Ⅰ、Ⅱ、Ⅲ三个方案, 其中Ⅲ方案工业指标为规范要求指标, 并进行对比论证见表4。

3 综合技术经济比较

根据以上指标方案, 对大水峡铁矿床主要矿体进行圈定, 估算资源量, 测算投资、成本、利润、净现值、投资利润率、企业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 并进行比较[6]。比较结果是:地质资源量上Ⅲ方案圈定矿体仅35.33万t, 而按Ⅱ方案工业指标圈定矿体可达253.03万t;总利润上Ⅱ方案最优, Ⅲ方案次之, Ⅰ方案亏损;企业内部收益率Ⅲ方案达11.64%, Ⅱ方案为9.37%, Ⅰ方案亏损, Ⅱ、Ⅲ方案均高于基准收益率8%, Ⅲ方案好于Ⅱ方案, 均属合理, 但Ⅱ方案的净现值 (Ic=8%时) 为422万元, 高于Ⅲ方案的232万元;投资回收期Ⅲ方案最短, Ⅱ方案次之, Ⅰ方案无法还本。总体来看, 从资源利用和经济效益分析上Ⅱ方案最优、Ⅲ方案次之, Ⅰ方案不可行见表5。

4 结论

1) 通过分析比较, 拟定工业指标方案 (Ⅱ方案) 技术上可行, 经济上合理。

2) 按拟定工业指标方案 (Ⅱ方案) 圈定矿体、估算资源量/储量, 比规范要求工业指标多估算资源量/储量218万t, 符合充分利用资源原则。

3) 大水峡铁矿工业指标论证结果为:边界品位ω (TFe) ≥15%;工业品位ω (TFe) ≥20%;最小可采厚度2m, 夹石剔除厚度2m。按此评价矿床工业价值、圈定矿体、估算资源量/储量, 符合国家相关规范要求。

参考文献

[1]雷早田, 刘尚龙, 何伟, 等.甘肃省瓜州县大水峡铁矿地质详查报告[R]. (正在编制) .甘肃嘉峪关:龙泰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2014.

[2]袁艳, 刘斯佳, 何海涛, 等.甘肃省瓜州县大水峡铁矿试验研究报告[R].甘肃白银:西北矿冶研究院, 20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 (DZ/T200-2002) [S].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2, 12.

[4]中华人们共和国国家标准.《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GB/T13908-2002) [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10.

[5]《矿产资源工业要求手册》编委会.《矿产资源工业要求手册》 (2012年修订版) [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12, 2.

甘肃工业 篇7

关键词:金融危机,甘肃,工业经济,影响

经济是税收的源泉,税收收入增长主要源于经济发展。甘肃省属经济落后省份,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主导地位,工业税收是税收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在我国实体经济领域的深入和蔓延,金融危机对甘肃省国民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的影响不断加重。本文着重结合金融危机以来有关税收数据的变化和重点税源企业经营状况,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甘肃省工业经济的影响,并探寻有关原因,提出对策建议。

一、经济指标显示:国际金融危机对甘肃省工业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

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甘肃省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外部需求严重萎缩,产品价格急剧下跌,企业开工不足、亏损增加,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更加突出。进入2009年,金融危机对甘肃省工业经济的影响深度显现,主要表现:

一是工业增速下降。

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98.87亿元,同比下降1.7%,西部12省份中只有甘肃省增速下降,14个市州中只有金昌、天水、张掖、庆阳4个市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加,10个市州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分月来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逐月下降,1月份增长1.5%,2月份下降2.4%,3月份下降2.9%。

二是工业经济效益下降。

2009年1—2月,甘肃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9.12亿元,同比下降42.56%;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47.24,同比下降28.74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2.39个百分点。一季度,30户省属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54亿元,同比下降95.31%。

三是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

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延续自2008年8月份以来下降走势,连续回落23.7个百分点,一季度降幅达到历史最低水平,同比下降12.9%,其中,电解镍平均售价为8.59万元/吨,同比下降64.2%;阴极铜平均售价为28 209元/吨,同比下降55.3%;酒钢集团钢材价格平均售价3 400元/吨左右,比2008年7月下降了43%。

四是工业用电量和货运量下降。

一季度全省工业用电量112.03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5.6%;货运量总体下降,虽然铁路货运量同比增长0.32%,但公路货运量4010万吨,同比下降15.44%。

五是企业应收账款和产成品库存上升。

截至2月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应收账款218.07亿元,同比上升9.78%;产成品资金占用194.8亿元,同比上升0.23%。

二、从税收运行情况看:国际金融危机对甘肃省工业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

工业税收增长主要源于工业经济发展,因此,工业相关税收运行情况可以反映工业经济发展状况,考虑到国内增值税的主要税基为工业增加值,企业所得税的主要税基与工业增加值和工业企业利润水平密切相关,二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工业企业的总体生产经营状况,以下将它们作为反映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税种指标来体现国际金融危机对甘肃省工业经济的影响。

(一)分季来看,2008年以来,国内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增速下滑趋势明显,至2009年一季度两税增速均为负值

2008年以来,国内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增速总体均呈逐季下滑态势,其中,国内增值税增速从2007年四季度的14.50%跌落至2008年四季度的-13.05%,其间仅2008年三季度增速略有反弹,为5.61%,2009年一季度降幅进一步扩大,为19.26%;企业所得税增速从2007年四季度的65.87%回落至2008年四季度的14.13%,其间各季虽能维持正向增长,但下滑趋势不减,最终2009年一季度出现负增长,为-38.76%(见图1)。

(二)分月来看,2008年以来,国内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增速同比大幅回落,进入2009年以后两税均呈负增长运行

2008年以来,国内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月度增速同比均呈大幅回落态势,其中,国内增值税仅2008年7月同比增速高于上年,且除2008年1月、7月、12月三个月份外,其余各月均为负增长,2009年1月降幅最大,为-38.69%(见图2);企业所得税仅2008年8月、9月同比增速高于上年,整体来看虽然各月增速不高,但当年有10个月保持正向增长,进入2009年以后,企业所得税开始负增长运行,前3个月降幅分别为26.26%、57.14%、45.02%(见图3)。

三、从重点税源企业经营状况看:国际金融危机对甘肃省工业经济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甘肃省工业结构较为单一,有色、钢铁、煤炭、石化、电力等重点支柱行业为重要的纳税主体,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以来重点企业经营形势较为严峻,产量增长,产值下降,效益下滑。据税务部门统计,2008年度,甘肃省纳税百强企业累计缴纳税收收入190亿元,同比下降3.55%(上年为增长41.6%),占全省税收收入376亿元的50.5%(上年占比为56.7%),其中77户企业来自于第二产业,纳税合计172亿元,占百强企业纳税总额的90.9%。因此,以下从纳税百强企业中选取上述重点行业的个别代表企业,通过着重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其生产经营的影响来进一步体现金融危机对甘肃省工业经济的影响。

(一)对有色金属企业的影响

金川集团有限公司是采、选、冶、化配套的大型有色冶金、化工联合企业,镍和铂族金属产量占中国的90%以上,是中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公司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纳税百强企业榜首位,2008年累计纳税285 252万元,同比下降26.70%。金融危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一是产品价格大幅下降。

在金融危机和国际市场价格影响下,镍价从2008年5月下旬的约21万元/吨开始震荡下滑,12月末,金川公司镍出厂价降到6年以来新低,基本恢复到2003年1月份的水平,约为8.2万元/吨。进入2009年,在国家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企业资金紧张局面有所缓解,下游行业需求稍有增加,1月份镍价略现回升,但之后开始回落,至2月末又下降至8.6万元/吨。

二是市场需求疲软,产能相对过剩。

供给方面,随着2006能扩张较快,世界金融统计局公布,2008年全球精炼镍过剩5.41万吨。需求方面,国际国内经济起色不大,国内几大不锈钢企业减产,导致国内镍需求平淡;同时镍价两年前开始的持续攀升催生了大量替代品的出现,镍产能相对过剩。

三是削减产量。

针对现状,金川公司不得不采取严格执行以销定产,适时适当调整产品结构的措施;同时还进一步降低镍产量,2008年镍产量比原计划减少2万吨,新增的冶炼炉也已停止投产,另有两台高炉装置被改为铜冶炼。

(二)对钢铁企业的影响

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甘肃省重要钢铁生产企业,是我国西北地区建设最早,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钢铁联合企业。2008年居全省纳税百强企业榜第7位,累计纳税61 362万元,同比下降22.82%。金融危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一是2008年产量首次下降,2009年开年产量仍然萎缩。

受金融危机影响,房地产、机电、汽车等用钢行业萎靡,对钢铁产品的需求大幅萎缩,销售不畅。酒钢公司从2008年11月份起,实行限产策略以应对低迷的市场形势,2008年全年生铁、粗钢、钢材产量同比分别下降7.37%、4.97%和2.95%,而2003—2007年产量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4.1%、29.3%和29.5%,2008年产量出现首次下降。2009年1—2月份,企业的产量仍然较低,生铁、粗钢、钢材产量分别同比下降8.7%、9.4%和8.3%。

二是钢材价格持续疲软。

从2008年7月初开始,钢材价格开始大幅回落,继而出现暴跌,如螺纹钢价格由最高5 875元/吨,下降至3 700元/吨,跌幅达37.02%。2009年开年在刺激政策和利好信息的拉动下,2月8日螺纹钢价格涨至4100元/吨,之后几个交易日价格持续下行,3月中旬单价跌至3 600元/吨的低位,下旬虽微幅回升了50元/吨,仍低于2008年12月时的最低水平。

三是出口形势严峻。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欧美、东南亚等国经济增长放缓,对钢材产品需求量减少,酒钢公司出口订单大幅减少,出口贸易严重萎缩。尽管国家从2008年12月1日起取消了67个税号的钢材出口关税,有利于降低出口成本,但由于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主要出口地区需求总量缩小,钢材出口环境较为严峻。据了解,酒钢集团公司从2008年10月份起,与东南亚贸易进口商再未签订新的出口贸易合同。

(三)对煤炭企业的影响

华亭矿区是甘肃省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也是全国13个重点大型煤矿之一,华亭煤业集团公司是华亭矿区最大的省属国有大型煤矿,2008年居全省纳税百强企业榜第14位,累计纳税26 396万元,同比增长106.04%。由于2008年煤炭紧缺带动其价格一路攀升,金融危机对煤炭企业的负面影响从2009年开始才有所显现。

一是生产销售降低,库存积压严重。

2009年1—2月原煤产量和销售量分别为238万吨和217万吨,同比分别减少7万吨和61万吨,2月底库存原煤110多万吨,高出去年同期120%,积压较多。煤炭销量大幅下降,直接导致销售收入和利润减少,集团公司效益回落。2009年前两个月,华煤集团公司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比同期减少3 500万元和2 600万元。

二是产品价格不断回落。

2008年上半年全国煤炭市场空前旺盛,煤炭紧缺形成供不应求局面带动价格一路攀升。之后,煤炭消费行业紧缩,煤炭需求减少,该企业库存积压严重,几次下调煤炭价格,如目前混煤价格已由2008年9月的690元/吨降至420元/吨。

三是各方面需求缩减。

金融危机使煤炭消费市场进入严冬,从总体形势看,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四大主要煤炭消费行业产品产量增幅大幅回落,煤炭需求减少。另外,由于实体经济下滑和市场转冷,铁路系统不断缩减运力,要开拓周边市场、追加销量比较困难。同时,本地销售情况也不乐观,需求企业之一的华明电厂资产负债率已达到115%,基本处于停产状态;华亭西华发电公司只有一台机组运行,年用煤量仅维持在80万吨左右。

四、原因分析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推动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今年一季度全国经济发展趋势已显露出积极信号,但从甘肃省工业经济有关数据来看,金融危机对甘肃省的影响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正在加深,工业经济发展仍然处于艰难时期,甘肃省经济运行与全国经济运行相比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分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大环境影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尚未见底,美国等西方国家和我国周边国家的经济仍在持续下滑。尽管国家和省内出台一系列扩大内需、推动工业经济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一些领域出现回暖迹象,但市场总体疲软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

二是甘肃特殊工业结构影响。以原材料、化工为主的单一工业结构和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配地位,决定了甘肃省经济运行主要倚重于工业经济发展。而甘肃省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省份,能源、原材料等资源型产业比重较大,消费品、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小;国有经济比重较大,民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比重较小,“两高一资”产业比重占到了工业总量的80%以上,这种工业机构,势必导致甘肃省经济回升总比其他省市慢半拍。

五、对策建议

(一)用足用好现有政策。

为应对严峻的经济形势,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务院继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今年又陆续下发了钢铁、石化、有色、轻工业等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开展了电解铝企业直购电试点,实施了铝锭等重点工业品收储计划。甘肃省在支持工业发展方面也采取了许多措施,出台了《关于支持企业生产经营促进全省工业稳定发展的意见》,下发了《关于实行重大项目互保共建措施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省物价局出台了实行峰谷分时峰谷电价的有关办法。企业应认真学习,研究吃透国家和省内出台的各项政策,并积极关注政策变化,用足、用好、用活政策,努力在政策中寻求发展商机,趋利避害,加快发展。

(二)加快产业调整。

甘肃工业 篇8

甘肃作为西部工业大省, 工业经济虽然在规模和总量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但在结构、效益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总体竞争力不强。基于以上背景, 探讨甘肃省工业发展现状, 发现制约甘肃省工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提出合理的建议措施对于全面推进甘肃省工业发展, 实现工业带动甘肃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推进现代化发展的战略任务, 以及推动甘肃经济发展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工业竞争力实证测度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工业竞争力的研究集中在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工业技术追赶策略研究。如Joan和Kid对韩国的产业发展经验进行了研究, 指出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追赶路径是在对技术吸收和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产业结构竞争能力。

国内学者通过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工业竞争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使得工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得以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武郭晖、彭晖、李忠斌 (2008) 构建了西部地区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因子分析方法, 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 对西部地区工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 并对西部地区工业行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姜乾之 (2010) 运用ICPO方法对当前云南省的地区工业竞争力状况进行了初步评价, 并结合与浙江省工业竞争力指标的对比结果, 提出增强地区工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综合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对工业竞争力的研究过于集中在对评价对象的得分和排名上, 而缺乏对工业竞争力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基于此本文通过构建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选取包括甘肃省在内的8个典型省市作为分析样本,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找出制约甘肃省工业发展的典型因素, 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二、工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构建指标体系时要尽量避免指标间的关联性并保证指标的真实性、全面性和可行性。本文将工业竞争力分为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三个方面, 在3个一级指标的基础上, 筛选出9个二级指标和24个三级指标。指标体系如图所示:

三、甘肃省工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测算

1. 灰色关联度分析原理及计算步骤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时间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之间越接近, 相对应的序列之间关联度越大, 反之则越小。它弥补了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做系统分析所导致的缺憾。它对样本的多少和有无规律都同样适用, 而且计算量小、十分方便, 更不会出现量化结果与定性分析结果不符的情况。灰色关联度分析是灰色系统分析、评价和决策的基础, 是一种基于多因素的统计分析方法, 是发展态势的量化比较分析。具体步骤如下:

(1) 确定参考的数据序列 (母因素时间序列) 和研究序列 (子因素时间序列) 设参考数据序列为:

(2) 求得差序列、两级最大差值和最小差值

(3) 对于一个参考序列XÁ, 比较序列XÁ可用下述关系表示比较曲线与参考曲线在个点的差计算得到灰色关联系数:

(4) 计算灰色加权关联度, 建立灰色关联度:, 式中为第i个评价指标对于参考指标的灰色加权关联度。

2. 甘肃省工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计算

本文选取了东部的天津、上海、广东, 中部的陕西和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贵州及云南7省市作为比较对象。此外, 在数据处理方面, 本文采用2005年~2011年7年数据, 分别计算了评价对象各级指标在各年度的灰色关联系数, 并用各指标7年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得到各级指标的综合灰色关联度矩阵。由于篇幅原因, 本文重点以8省市各级指标7年数据均值的综合灰色关联系数得分及排序情况为基础展开叙述 (见表1) 。

(1) 计算综合灰色关联系数

采用2005年~2011年指标数据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11版的均值作为综合数据, 计算8省市三级指标的灰色关联系数表, 如表1。

(2) 工业竞争力测度结果分析

由上述数据分析, 可以看出甘肃省2005年~2011年连续7年的综合排名都在第六位 (表4) , 排名相对较差, 反映了目前甘肃省工业竞争力薄弱的现状。通过表3数据分析, 可以看出在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三个一级指标中, 甘肃省现实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两个指标均排在第六位, 成为制约甘肃省工业竞争力提高的两个重要方面;而潜在竞争力排在第四位, 相对其他省市排名较好, 显示了甘肃省工业竞争力发展的巨大潜力, 潜在竞争力已成为甘肃省工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突破点。表2通过9个具体指标对表3中的三个一级指标进一步细分, 更加全面的反映影响甘肃省现实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的相关因素。

(1) 甘肃省工业现实竞争力不足分析

a.企业规模较小

从企业数量得分, 工业总产值得分, 从业人员数量得分来看, 甘肃省2005年~2011年平均得分比较低。 (详细得分情况及排名情况如表1) 通过以上数据可见, 甘肃省的区域工业现实竞争力较弱。虽然西部大开发十年来, 甘肃省工业经济已取得巨大发展, 但作为一个老重工业城市, 其工业企业规模仍整体偏小,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制约甘肃省工业竞争力提升的直接因素。

b.企业经营绩效较低

全员劳动生产率、总资产贡献率是提升工业竞争力的基础。表3指标的得分及排名情况显示甘肃省工业企业经营绩效偏低, 特别是体现工业竞争力水平中占较高权重的总资产贡献率处于弱势, 直接制约着甘肃省工业结构竞争力的提升。

(2) 甘肃省工业环境竞争力的不足分析

财政科技三费支出是最能反映区域工业进步、技术创新的财力支持环境的最有效指标。甘肃省在这一指标得分为0.5541, 仅排在第7位, 整体不如云南省 (0.5765) , 远落后于四川省 (0.5698) 和陕西省 (0.7654) 。此外, 能够反映区域工业结构生态环境状况的能源消耗强度指标排在第1位。由此可见甘肃省工业结构环境竞争力较差。

(3) 甘肃省工业潜在竞争力发展潜力分析

甘肃省工业潜在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工业创新能力上。二级灰色关联系数 (表2) 工业创新能力的4个分指标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及技术成交量在8省市中排名较高。以上三项指标构成了甘肃省提升工业竞争力的保障体系, 使甘肃省工业潜在竞争力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四、甘肃省提升工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 可以发现:甘肃省工业竞争力水平较低, 构建的指标体系中三大要素指标系数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现实竞争力系数、环境竞争力系数均偏低, 而且远远落后于广东、上海和天津等省市。综合甘肃省工业发展现状, 现提出以下提高甘肃省工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 扩大工业规模要明确调整思路, 发展规模经济, 实现规模效益, 着眼于区位优势和新兴产业,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2. 延伸产业链, 完善产业体系, 建设产业集群、推进工业服务业的发展。

3. 不断提高企业内在竞争能力, 特别是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

4. 推动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提升工业竞争力优势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 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 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吸引和留住优秀科研人才, 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五、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甘肃省工业竞争力不强的现状, 现实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已经成为制约甘肃省工业竞争力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而潜在竞争力则是未来甘肃省提升工业竞争力的重要突破点。结合甘肃省目前工业发展的现状, 本文认为提高甘肃省工业竞争力的重点在于不断激发甘肃省的潜在竞争力, 特别是工业创新能力, 合理利用优势科技资源, 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同时, 改善现实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 完善产业体系, 推动甘肃省的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建立起多层次、高效率的工业竞争力体系。

摘要:工业竞争力是衡量一地区工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既可以反映该地区工业发展现状, 又可以为该地区未来工业的提升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选取包括甘肃省在内的8个典型省市作为分析样本, 对工业竞争力相关指标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发现, 目前甘肃省工业竞争力相对薄弱, 现实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成为制约甘肃省工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方面, 在充分利用潜在竞争力发展优势的同时, 大力加强现实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的发展, 优化工业结构, 是未来甘肃省工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工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灰色关联度

参考文献

[1]林秀梅, 郝华, 宋晓杰.提升我国区域工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 2008, (01) :97-99

[2]金一鸣, 黄丽君.提升郑州工业竞争力的战略构想[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11) :97-98

[3]李明, 黄珊燕, 刘宇嘉.成都市工业竞争力的统计评价[J].统计与决策, 2011, (18) :132-135

[4]姜乾之.云南省工业竞争力现状分析[J].当代经济, 2010, (02) :100-101

[5]冯浩.我国区域工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J].商业时代, 2007, (09) :21-23

[6]李梦觉.湖南工业竞争力的横向评价[J].统计与决策, 2008, (09) :101-103

甘肃工业 篇9

众所周知,城镇化与工业化二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城镇化和工业化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工业化发展带动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而人口集聚必然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基础设施的扩大,从而推动工业化发展。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一国经济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金融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三者之间是否存在内在关系,又存在怎样的内在关系?本文通过建立VAR模型,对甘肃省的金融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内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尝试对此做出相应的解答。

二、文献综述

从现有文献来看,国外学者对城镇化、金融发展和工业化的研究较早。例如钱纳里(1975)通过定量分析,认为在城镇化进程中,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逐渐降低,第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并且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作用过程由紧密型发展到松散型。布莱恩·贝利(1965)通过定性分析,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国的城市化程度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即城镇化会促进经济增长,同时经济增长也会加快城镇化建设,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休·T·帕特里克(1966)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不同。King和Levine(1997)认为,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与资本积累,金融发展才能对城镇化产生推动效应。

在城镇化与工业化的研究上,国内学者得出的结论大致相同。例如姜爱林(2002)认为,城镇化可以促进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也能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动力,二者相辅相成。夏春萍等(2012)指出,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依赖,工业化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建设又可以带动工业化发展。李国平(2008)通过分析指出,城镇化与工业化大致可以协调发展,但是在中西部地区的某些省份,城镇化程度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东北地区却恰恰相反。然而,并非所有地区的城镇化与工业化都能协调发展,刘传玉(2006)以甘肃省为例,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证实了这一点,即甘肃省的工业化阻碍了城镇化发展,甘肃省扭曲的产业结构和不合理的工业布局是导致二者不协调的根源。

国内学者对金融发展与城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金融对城镇化的支持方面。例如,伍艳(2005)分析指出,西部欠发达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由于金融结构不合理、金融市场效率低下,金融发展对城镇化没有起到支撑作用,因此需要通过推行金融区域创新、完善金融机构体系等方式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从而推进城镇化发展。郭璇(2014)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对金融发展与城镇化的支持效应进行研究,她认为金融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具有支持效应。张正斌(2008)在城镇化的衡量指标上分别采用了以人口计量和以收入计量的城镇化率,然后通过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了金融发展与两个城镇化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金融发展通过带动经济发展,提高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郭江山(2011)在构建VAR模型的基础上,对河北省30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金融发展对城镇化建设有促进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在不断增强。

由此可见,现有文献大多是单独研究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很少有人对金融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系统研究,而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城镇化、工业化之间内在关系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基于此,本文以甘肃省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并结合1983~2014年相关数据,研究金融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为今后甘肃省的城镇化发展、金融发展和工业化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三、指标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一)指标的选取

1. 城镇化指标。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的过程,其中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本文采用甘肃省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甘肃省的城镇化率(UR),即:

2. 工业化指标。

工业发展是伴随着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库兹涅茨,1944),随着农业产值比重下降,农业活动逐渐向非农业活动转换,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业部门,因而用非农就业比重可以准确地反映工业化进程(IND),即:

3. 金融发展指标。

金融发展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资金支持,鉴于甘肃省的资本市场发展缓慢,金融机构主要通过发放贷款来支撑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所以本文采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GDP的比值来衡量金融发展水平(FIN),即:

(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甘肃省1983~2014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共计32个样本点。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甘肃统计年鉴》、《甘肃发展年鉴》、《甘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

四、实证分析

(一)ADF检验

通常情况下,经济活动的时间序列数据是不平稳的,它们在时间上往往表现为一致性的上升或下降,即使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真正的联系,在进行回归时也会出现高度的拟合性。为了避免出现此种情况,在进行回归分析前,先要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Dickey和Fuller提出的ADF单位根检验法进行平稳性检验,并借助Eviews 6.0进行操作,结果见表1。其中:检验类型中的C、T、P分别表示常数项、趋势项和滞后期数;当ADF大于临界值时,表明时间序列不平稳;D为各变量的一阶差分项。

从表1中可以看出,原序列IND的ADF统计值小于1%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则说明变量IND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稳定的,而变量UR和FIN的ADF统计值均大于1%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表明变量UR和FIN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不稳定的。对不稳定的变量进行一阶差分后,DUR和DFIN分别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平稳。由此可见,变量UR、IND和FIN不同阶单整。

(二)最优滞后阶数选择

在对VAR模型进行估计前,先要确定最优滞后阶数。本文根据LR、FPE、AIC、SC和HQ原则,确定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1。结果如表2所示。

注:*表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三)VAR模型估计

由上文可知,DFIN、IND和DUR为平稳序列,可以建立VAR模型。通过检验,得出最优滞后阶数为1,构建含有变量DFIN、IND和DUR的VAR(1)模型,矩阵形式如下:

从VAR模型的估计结果来看,对于金融发展指标,滞后1期的工业化指标与城镇化率对其存在较大的影响;对于工业化指标来说,滞后1期的金融发展指标、城镇化率对其均存在一定影响,且城镇化率对其影响更大;对于城镇化率,滞后1期的金融发展指标与工业化指标对其存在一定影响。

(四)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进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前提是确定VAR模型的稳定性。如果VAR模型所有特征根的倒数都小于1并且都在单位圆内,则该模型是稳定的;相反,若所有特征根的倒数都大于1并且都在单位圆外,则说明得到的结果有些是无效的,该模型不稳定。对VAR模型的平稳性检验,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VAR模型所有的特征根都在圆内,则甘肃省金融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的VAR模型是平稳的,因此可以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是分析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或者说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即在随机扰动项上施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后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动态影响。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分别是基于DFIN与DUR、DFIN与IND、IND与DFIN、IND与DUR、DUR与IND、DUR与DFIN的VAR(1)模型绘制的脉冲响应函数曲线图,追踪期皆为十年。其中,横坐标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间数,纵坐标表示单位冲击引起的波动(以百分比表示),实线表示内生变量对冲击的响应曲线,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

1. 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工业化。

由图2可知,给定一单位城镇化冲击,金融发展指标随即做出反应。前两年中,金融发展对城镇化的响应为负,随着时间的推移,城镇化单位信息冲击呈增长趋势并为正响应,但是响应较弱,在第5年时趋于平稳。由图3可知,给定一单位工业化冲击,金融发展指标即期产生负响应,并在第2年达到最低值,随后,工业化单位信息冲击呈增长趋势,从第4年开始转为正响应,在第5年时,脉冲响应有所减弱,并趋于稳定。从经济意义上来说,城镇化和工业化对金融发展都有促进作用。在建设城镇化的进程中,人口和生产要素不断聚集,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不断增加,从而加大了金融机构的获利空间,促使金融发展。工业化发展能够带动经济增长,促使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从而为金融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2. 工业化与金融发展、城镇化。

由图4可知,在前两年,工业化对金融发展的冲击为0,从第四年开始,脉冲响应为负响应,且逐渐趋于平稳。从图5可得,给定一单位城镇化冲击,工业化指标随即做出反应,在整个响应期内,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冲击皆为正响应,在第2年时冲击最大,其响应值为0.07,之后逐渐下降,在第6年时趋于平稳。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甘肃省工业在经济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是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从脉冲响应图中可以看出,金融发展滞后于工业化,这主要是因为甘肃省的金融起步较晚,金融发展缓慢且规模有限,金融机构数量较少,因此金融对工业企业的资金供给不能满足甘肃省工业发展的融资需求。在城镇化进程中,随着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劳动力增加,从而促进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城镇化能够集约利用土地,从而为工业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由此可知,金融发展滞后于工业化,而城镇化能够带动工业化。

3. 城镇化与工业化、金融发展。

由图6可知,在整个追踪期内,城镇化对工业化的脉冲响应为负,在第2年时冲击最大,随后逐渐减弱,在第8年时趋于平稳。从图7可知,给定一单位金融发展冲击,城镇化指标随即做出反应,在整个追踪期内,城镇化对金融发展的冲击皆为正响应,且在第2年时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在第8年时趋于平稳。

经济学家钱纳里在1975年提出世界发展模型,该模型指出,在工业化早期,工业化通过调整生产供给结构来满足城镇化对基础设施、服务、非农劳动力就业等的需求,从而促进城镇化发展。人均生产总值是国际上用来衡量工业化进程的指标,2014年甘肃省人均生产总值为4256.6美元(2014年人民币汇率的平均值约为1美元兑换6.21人民币),根据钱纳里多国模型,甘肃省正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也就是工业化促进城镇化阶段。但是从图6的脉冲图来看,工业化阻碍城镇化发展,两者之间发展不协调,这与理论分析结果相背离。

甘肃省产业结构扭曲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不协调的根源。一直以来,重工业在甘肃省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扭曲的产业结构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不利于人口非农化转换,加上甘肃省走的是以政府为主导(主要是中央政府)的“嵌入式”工业化道路,这种工业布局未能有效地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和城镇化集中。从图7可知,给定一单位金融发展冲击,城镇化指标随即做出反应,在整个追踪期内,城镇化对金融发展的冲击皆为正响应,在第二年时冲击最大,随后下降,在第8年时趋于平稳。从经济意义上来说,金融发展对城镇化有带动作用。甘肃省改革开放30多年里,即使金融市场发展缓慢,金融工具不够丰富,融资渠道单一,但是信贷资金的增加还是对城镇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五)方差分解分析

方差分解用来分析变量的扰动项对于变量变动的贡献度,反映了变量变动的相对重要性。表3和表4分别给出了城镇化和工业化指数的预测方差分解结果。

从城镇化水平方差分解结果来看,城镇化对来自当期自身的因素冲击最大,在第1年达到88.23594,在第2年时已下降到73.73073,随后自身的冲击逐渐减弱。在第1年时,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冲击为4.783242,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影响不断增强,在第10年时,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冲击达到12.18865。金融发展对城镇化的冲击在第2年时最大,达到19.39178,在第6年时趋于稳定,基本保持在17.5的水平,而且金融发展对城镇化的作用要大于工业化对城镇化的作用。

从工业化水平方差分解结果来看,工业化对当期自身的冲击最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逐渐减弱。在第1年时,城镇化对工业化冲击为0,随后逐渐增加,在第10年时,冲击为1.284649,相比而言,城镇化对工业化的影响较弱。金融发展对工业化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强,在第10年时,冲击达到11.66460。

五、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本文运用甘肃省1983~2014年的年度数据,通过建立VAR模型研究了甘肃省金融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动态关系,得到如下结论:

从VAR模型估计可知,城镇化和工业化能够带动金融发展;城镇化促进工业化,而工业化阻碍城镇化发展;金融发展滞后于工业化,但对城镇化发展有带动作用。

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发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并没有同步发展,二者之间发展不协调,其主要原因是甘肃省产业结构扭曲和工业布局不合理,未能很好地吸纳劳动力,不利于人口非农化转换,同时未能有效地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随着人口和生产要素的不断聚集,金融产业得以发展,从而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但是甘肃省金融发展滞后于工业化,金融工具不够丰富,融资渠道单一,因此在未来的工业化进程中,必须加快金融服务业发展,拓宽融资渠道,促进金融工具升级,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政策建议

通过上面的实证结果,针对目前甘肃省城镇化、工业化与金融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 推动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建设。

建设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廊道,以陇海—兰新铁路为依托的城镇群为平台,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协调城镇群之间、城镇群内部城市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动跨区域城市之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等协调联动。同时构建城乡高度融合的一体化功能空间,推动基础设施、产业链条、公共服务向乡村扩散,实现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的协调发展。

2. 加快工业结构调整。

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高度融合的新型工业化发展。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提升石油化工、冶金有色、建材等产业发展水平,调整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后续资源保障能力,壮大产业基地,发展产业集群。同时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培育发展新能源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医药、生物制造、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鼓励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整合资源,引导企业按园区模式布局,发展产业集群。

3. 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加强金融监管。

着力培育兰州西部区域性金融中心,加快金融产业集聚。吸引金融机构进驻甘肃省,支持地方中小银行,鼓励民间信贷机构发展,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鼓励发展以服务农业为主的地方中小银行。进一步培育发展保险市场,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公司债券等多种形式,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拓宽金融服务业。从而为甘肃省工业化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姜爱林.论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J].社会科学研究,2002(6).

夏春萍,刘文清.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工业化协调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的计量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5).

李国平.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关系分析与评估[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5).

刘传玉.工业化与城市化:理论及对甘肃的实证分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1).

伍艳.西部欠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2).

张正斌.宁夏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关系的实证研究[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8(3).

郭江山.基于VAR模型的城镇化、工业化与金融发展动态分析--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石林,肖春梅,张晓燕.基于VAR模型的新疆城镇化、工业化与金融发展[J].企业经济,2013(10).

上一篇:热交换技术下一篇:优化护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