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传统医药

2024-08-26

甘肃传统医药(精选10篇)

甘肃传统医药 篇1

民间传统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 在有效的实践和丰富的知识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 是极其难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下简称非遗) , 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也有值得开发利用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1 甘肃民间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情况

甘肃省地处黄土、蒙古、青藏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 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全省地形复杂, 海拔550至5 808米, 各地气候差异较大, 地质土壤多样, 中草药种类繁多, 历来为我国中药材重要产地之一。甘肃省拥有优质中药材最佳生态区域, 形成了当归基地、党参基地、黄 (红) 芪基地、大黄基地、甘草基地等具有一定规模的中药材生产基地。据统计:甘肃省有植物药1 036味, 分属181科624属1 203种17亚种114变种6变型 (共1 340分类群) [1]。仅民间有“七”字名药材称谓的, 像藤三七、金牛七、雾七、小桃儿七等药用植物就有79种, 分属于27科59属75种4变种[2]。长期以来, 甘肃省所购销的常用中药材一直在180种上下, 还有一部分分散在民间自采自用, 更多的药用植物尚未被认识。

巴甫洛夫说:“有了人类, 就有医疗活动。”甘肃各民族先祖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同疾病的斗争中, 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和知识, 既有中医的针灸、艾灸、接骨、正骨、推拿、拔火罐、中药炮制技术等, 也包括少数民族的甘南藏医药、天祝华锐藏医药、哈萨克族医药等。甘肃省从2004年开始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 在现已确定的4 133项中, 与民间医药有关的有82项, 其中民间医药知识53项、传统医药29项, 仅占总量的2%。现已申报成功的6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中, 只有甘南藏医药一项;3批省级333项非遗项目中, 只有7项民间医药 (见表1) , 占省级非遗项目总数的2%。这与甘肃省丰富的民间医药资源极不相称, 但却没有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2 甘肃民间传统医药保护与开发的现状

2.1 民间传统医药严重濒危

在现代化、国际化、科学化、规范化和医药保健多样化选择等背景下, 民间传统医药文化遗产常常被轻视或舍弃, 出现了生存危机。甘肃省已经确立的82项民间医药项目全部濒危。

传统医药存活在众多杰出传承人的记忆和技艺里, 传承人的口传心授是非遗传承的最重要途径。在非遗的发掘与保护工作中, 传承人被称为漫漫岁月长河中的“提灯人”, 传统医药文化在他们的手中不断发扬光大, 然而, 甘肃民间医药传承人面临着数量少且年高体弱等问题。民间医药大多通过家庭承袭、师徒相授等方式不断传承发展, 长期以来受“传男不传女”思想的制约, 有的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因为没有传承人, 而导致“人亡艺绝”的现象一再发生, 给世人留下很多遗憾。据统计, 甘肃传统医药代表性传承人60岁以上的超过60%, 有些已经无法履行传承义务。由于受现代西医高科技手段的冲击, 民间医药市场逐渐萎缩, 从业者收入普遍较低, 再加上没有相关的鼓励政策和激励机制, 许多从业者纷纷改行, 民间医药传承后继无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塞西尔·杜维勒就曾担忧地说:“当年轻一代失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走进档案室、博物馆、图书馆, 从活态变成历史记忆的危险。”

2.2 各地传承保护不平衡

就甘肃省民间医药保护与传承现状而言, 各市 (州) 由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差异, 民间医药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地区医药资源丰富, 通过发掘整理工作, 编纂出版了医学著作, 有其较完整的医学典籍和理论体系, 并且建成了特色鲜明的研究中心和大型医院, 比如平凉市历来重视传统医药文化资源的整理、保护与开发工作, 灵台县曾经诞生了“世界针灸医学鼻祖”———皇甫谧。近年来平凉市紧紧抓住皇甫谧医学文化研究开发这一主线, 加大遗址、遗迹保护和历史考证力度, 加强历史文化和针灸医学研究开发, 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进一步弘扬皇甫谧针灸文化, 丰富其科学内涵, 打响皇甫谧针灸文化品牌, 让平凉这颗“陇上明珠”在新时代绽放出绚丽的光芒。有些地区虽然医药资源丰富, 但尚未收集、整理或刚刚起步;有些地区民间医药仍然零星散落在传承人手中, 属于“家传秘方”, 尚未得到政府或相关部门的重视, 更谈不上保护和开发利用。

2.3 产业开发体系不完善

民间医药非遗是区域间复杂交错的文化形式, 是不受行政区划界限制约的。但甘肃目前的开发还是处于零散、盲目、各自为政的状态, 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的实施步骤, 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 传统医药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虽然也有甘南藏医药、平凉皇甫谧这样的特色医药文化遗产, 但没有整合打造成为像北京同仁堂、浙江胡庆余堂、云南白药、贵州苗族医药等享誉全世界的知名品牌。甘肃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充分认识民间医药工作的重要性, 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 要把民间医药列入本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统筹协调促进本地区民间医药工作的健康发展。

3 甘肃民间传统医药保护与开发的路径选择

3.1 深入开展普查、发掘和研究工作

普查是对民间医药进行有效保护、对濒危民间医药项目进行抢救的基础。 (1) 通过普查摸清一个地区流传的民间医药的主要类别和形态、蕴藏情况、流布地区、传承范围、传承脉络、衍变情况以及采集的历史; (2) 通过普查发现承载民间医药的传承者、采集者, 收藏有代表性的民间医药医书, 总结采药经验等; (3) 通过普查记录各地区医药的原始形态与现状等。

甘肃需要将“杏林觅宝”活动继续深入推进, 需要确定专门机构和人员深入发掘中医古籍古方, 民间单验方和中医药诊疗技术、方法, 并整理出版, 向基层医务人员和群众宣传推广, 提高群众对中医药的认知。重点要针对中医药文献中没有记载, 无法在现有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中得到合理利用、存在失传可能的中医药诊疗技术和方法、方药、器械等进行收集整理, 并认真做好筛选、验证和评价。同时, 对民间传统医药的研究整理还需要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学者的参与, 一方面对传统民间医药在技术层面有一个较为系统的梳理, 另一方面还特别需要从具体的技艺中归纳总结出民间通过长期实践建构起来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和文化人类学意义, 从而勾勒出作为非遗的民间传统医药产生、流行、传承、发展的历史脉络, 为更好地保护这些非遗提供借鉴。在这方面, 甘肃应当借鉴苗族传统医药研究的经验。例如, 其中既有像陆科闵著《苗族药物集》 (专著) , 欧志安著《湘西苗药汇编》、《湘西苗医史考》, 陈德媛、罗廷华、张厚权共同主编《苗族医药学》, 包骏、冉懋雄主编《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中国苗药彩色图谱》, 邱德文、杜江等主编《中华本草·苗药卷》等重点从医学视角去说明苗族医药的功效、使用方法及医用特点的书籍, 也有从文化层面去建构苗族传统医药理论体系的成果, 如雷安平等主编的《苗族生成哲学研究》, 杜江、田华咏、张景梅主编的《苗族医药发展史》等[3]。

3.2 保护传承人, 建立健全保护与传承机制

保护传承人是建立非遗传承机制的重要内容。培养“传习人”是传承机制的另一个方面, 而解决传承危机的关键是“传承人”的保护。通过传承人的传授, 培养的新的传承骨干即“传习人”, 使他们习得、接受、掌握民间医药遗产的技能[4]。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保护措施条款中对“传承”加上“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的说明, 意味着“教育”是传承机制的重要手段。在民间医药非遗保护中, 一手抓保护“传承人”, 一手抓培养“传习人”, 才有可能使民间医药非遗世代相传下去。

为充分发挥具有中医药 (含民族医药) 一技之长的人员在基层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解决他们的执业资格问题, 2013年6月5日, 甘肃省卫生厅决定对全省民间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进行考试, 考试合格者颁发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农村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 可以享受公共卫生服务补助[5]。这项措施必将激发民间医药传承人的传习热情, 使得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其中。

3.3 把民间医药保护与开发纳入城镇医疗保障体系

20世纪是工业的世纪, 化学工业合成物质遍及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 化学合成药成为药物的主流。但是, 人类社会在享受化学工业成果的同时, 也为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南怀谨先生曾说过, 西医救命, 中医治病。过去一段时间里人们发现, 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日益明显, 新的疾病不断出现, 甚至疾病谱也在不断改变。许多疑难病症用化学合成药难以治愈或治疗效果不理想, 于是人们便转向天然药物———传统药物和中医中药, 这已成为当代医药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有调查显示, 城镇居民中70%的患者愿意接受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全国各省、市行政区域基本都设立了设施较为完善的中医医疗机构。据统计, 中国西部地区纳入国家西部开发计划的12个省、自治区中, 地方级中医医院仅占西部地区市级数的31%[4]。全国有藏医医院57所, 甘肃的甘南州除了临潭县外, 其他6个县各有一所藏医院。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 中医药医疗服务已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在社区卫生服务中, 中医药服务已成为适合中国国情和具有服务特色的服务方法。甘肃要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服务甘肃全省医改大局, 进一步挖掘扶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潜力, 支持中医药服务渗透到疾病防控、应急处置以及医疗救治等各个领域[6], 把民间医药保护与开发纳入城镇医疗保障体系, 使其在现代社会发挥独特的健康服务功能, 从而焕发新的生机。

3.4 培育一批中医药龙头企业, 促进民间传统医药保健品产业化

传统医药在养生保健和延年益寿方面拥有系统的理论和多种有效的方法, 其中根据“药食同源”理论, 可研制开发具有延缓衰老、调节免疫、抗疲劳等多种功能的保健品, 蕴藏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传统的医药产业化是人类医疗模式由单纯治疗转向预防与保健相结合模式的需要, 是创新药物研究开发的需要, 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国家新公布的《关于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重点项目、骨干企业 (机构) 和重点区域建设工作的通知》中, 甘肃省被确立为全国唯一的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 国家计划用3年时间扶持省内一批龙头中医药企业, 并在全国形成试点经验[7]。

甘肃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 建设藏医药研发加工基地。以甘南州和天祝县为重点, 加快高原藏药材种植基地、保护基地、研发基地和交易中心建设, 实现规范化种植和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藏药饮品加工和成药加工, 推动药材种植、药品制造、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 形成藏医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产业链。支持甘南佛阁制药厂、玛曲独一味科技公司、夏河拉卜楞藏药厂等企业加大技术改革投入, 构建藏药生产加工和市场营销体系。积极采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艺, 努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档次, 做大做强藏医药产业。支持甘南藏医药研究所建立和完善藏医药科研体系, 加大研发力度, 推动传统藏医药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要大力开发优质的中药材, 积极与省外知名药企合作。中医药资源是甘肃省具有独特开发利用优势和发展战略产业的物质基础。甘肃的中药材既是中医治病的药物资源, 也是化学药品、国际植物药、食品工业等的重要原料。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 市场要什么就做什么, 思路要开阔, 例如中药饮片市场非常大, 特别是中药饮片中的颗粒剂、小包装饮片, 市场需求量很大, 而甘肃的很多医药企业可以做中药饮片和中药饮品的深加工。通过民间医药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可对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科技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同时可以带动药材加工业、运输业、储藏业、饮食业等相关产业群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汝能.甘肃中草药资源志[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2]杨静, 张洁, 王勤忠, 等.甘肃省民间“七”字名药材品种调查[J].西北药学杂志, 2000, 15 (4) :78-79.

[3]吴正彪, 杨赛.从技术层面到精神层面的文化构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9) :164-165.

[4]文化, 乔成栋.民族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中医儿科杂志, 2006 (5) :23-24.

[5]田小东.甘肃民间中医有机会“升级”做村医[N].兰州晚报, 2013-06-06.

[6]王艳明.甘肃卫生部门向民间征集中医药方[EB/0L].http://news.xin huanet.com/society/2011-09/25/c_122084314.htm.

[7]王家安.国家计划3年内在甘肃省建一批中医药骨干企业[N].兰州晨报, 2013-06-05.

甘肃传统医药 篇2

本卷共分为1大题5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1.合作、利用、借鉴的同时,必须头脑清醒,绝不可忘掉把__放在第一位。A.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 B.马列主义意识形态 C.国家的主权和安全 D.民族传统和利益

2.(★★☆☆☆)__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的基石,同时也为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提供了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A.事物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规律 C.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3.生产直接相关的行政执法活动,其主要实施机关是__。A.省、市两级行政执法机关 B.乡镇级行政执法机关 C.县级行政执法机关

D.市、县两级行政执法机关

4.2011年1月24日,我国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单机容量最大__发电机组开始在向家坝电站进入正式安装阶段。这标志着我国清洁能源重装工艺及安装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A.水轮 B.汽轮 C.风力 D.柴油

5.公文具有其他任何文献形式无法替代的功能是__。A.执行的 B.强制的 C.权威的 D.凭证的

6.关于业主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中的业主共有,表述不正确的是__。

A.占用业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场地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属于业主共有 B.建筑区划内的道路,但属于城镇公共道路的除外,属于业主共有

C.建筑区划内的绿地,但属于城镇公共绿地或者明示属于个人的除外,属于业主共有 D.建筑区划内,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车库,属于业主共有 7.向级别与本机关相同的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某事项应使用__。A.请示 B.报告 C.通报 D.函

8.中国倡导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__。

A.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 B.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C.消除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之间的隔阂和裂隙 D.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

9.“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根本无法判断他是封建农民生产的,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农业工人生产的。”这说明__ A.使用价值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B.同一种物品的使用价值会随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C.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D.一种物品具有的使用价值并不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

10.死刑的犯罪,经过20年后,如认为必须诉讼的,须经__批准。A.全国人大常委会 B.最高人民检察院 C.最高人民法院 D.公安部

11.按百分比计算,如果名义GDP上升__价格上升的幅度,则实际GDP将__。A.小于下降 B.超过不变 C.小于不变 D.超过下降

12.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的政治保证是__。A.坚持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B.坚持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C.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3.下述社会关系中属行政法调整范围的是__。A.各社会组织内部的管理关系

B.行政机关缔结买卖合同而形成的关系

C.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使某一行政管理权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D.行政机关与相对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民事关系 14.下列会计科目,年末可有余额的[ ] A.主营业务收入 B.营业外收入 C.本年利润 D.利润分配

15.银行汇票未用退回的应由[ ]向清算中心发送“退票”请求。A.出票社(行)B.付款社(行)C.客户

D.出票行主管部门

1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应该成为__。A.由国家直接经营管理的经济单位 B.由国家统负盈亏的经济单位 C.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实体 D.拥有全部资产所有权的经济实体 17.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等价交换”是通过__贯彻的。A.价格波动 B.不等价交换 C.国家宏观调控 D.统一的市场

18.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是__。

A.商品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 B.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

C.资本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 D.生产资料市场、期货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 19.新中国成立后,从__年起宪法以根本法形式确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组织形式。A.1954 B.1975 C.1978 D.1982 20.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__。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

21.我国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13条修改为:“公民的__不受侵犯”。A.财产 B.私有财产

C.合法的私有财产 D.合法的经济收入

22.1020年,中国北方与北宋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有__。A.辽 B.金 C.西夏 D.大理

23.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是__。A.独立自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D.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24.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是__。A.用和平方式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 B.世界各国主权平等的原则

C.尊重各国国情、求同存异的原则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5.银行汇票未用退回的应由[ ]向清算中心发送“退票”请求。A.出票社(行)B.付款社(行)C.客户

D.出票行主管部门

26.梁启超读到一本书时说:“在卢梭民约论前约数十年,有此议论,不能不视为人类文化史最高出品。撰者固自负,亭林亦复推重。乾隆间,此书列入禁书;光绪之季,吾曾私自传印,以为播送民主思想之工具。”这本书是__。A.《革命军》 B.《变法通议》 C.《日知录》 D.《明夷待访录》

27.线性消费曲线与45度线之间的垂直距离是__。A.自发性消费 B.储蓄

C.可支配收入 D.总消费

28.2010年1月11日,2009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胡锦涛主席向获得2009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__颁奖。A.谷超豪、孙家栋 B.王忠诚、徐光宪 C.闵恩泽、吴征镒 D.叶笃正、吴孟超

29.通常,在微机中所指的80486是__。A.微机名称 B.微处理器型号 C.产品型号 D.主频

30.公文在制发的程序上,必须履行法定的__。A.审批手续 B.会签手续 C.登记手续 D.承办手续

31.下列关于我国国情的表述,不正确的是__。

A.2010年我国的GDP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B.我国提出要协调区域发展,把全国分成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经济区 C.我国的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

D.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夏季盛行偏南风,冬季盛行偏北风

32.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压带和气流是__。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 B.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 C.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风 D.副极地低气压带和东北风 33.经济、文化中心。A.沈阳 B.长春 C.哈尔滨 D.呼和浩特

34.要真正实现行政职能体系的合理配置,最根本的途径在于__。A.认识行政职能的重要性 B.改革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 C.真正实现政府行政职能的转变 D.进一步细分、明确行政职能

35.下列哪种情况不可以采用越级行文的方式__ A.国家林业局致文某县林业局要求调查该县某处森林发生重大火灾的原因,该县林业局调查清楚后向国家林业局行文报告 B.情况特殊紧急

C.需要检举、控告直接上级机关

D.某市人民政府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拟在某园林场内建一座具有一定规格的某市植物园,为此,决定向上级机关致文请求批准

36.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这个理论体系包含邓小平理论。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代表邓小平曾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具体的法律思想。判断下列哪一项不是邓小平理论法律思想的重要内容__ A.“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 B.一手抓建设和改革,一手抓法制 C.用法律措施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D.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37.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第六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全体代表。本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的主题是__。A.“构建和谐侨社” B.“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展示侨胞良好形象” C.“增进共识,凝聚力量,反对台独,促进统一” D.“维护中国统一—新疆、西藏的历史与现状”

38.法律解释是法律适用中的必经环节。关于法律解释及其方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A.“欲寻词句义,应观上下文”,描述的是体系解释方法

B.文义解释是首先考虑的解释方法,相对于其他解释方法具有优先性

C.历史解释的对象主要是法律问题中的历史事实,与特定解决方案中的法律后果无关 D.客观目的解释中,一些法律伦理性的原则可以作为解释的根据 39.西方行政学诞生于__。A.法国 B.英国 C.日本 D.美国

40.出口拉动向依靠__拉动转变。A.扩大内需 B.消费增长 C.消费与投资

D.消费、投资,出口协调

41.隔日发现存款存入款项串户,应使用活期存款隔日冲正交易中的[ ]进行冲正。A.隔日冲存 B.隔日冲取 C.隔日补存 D.隔日补取

42.账面价值又称为__。A.票面价值 B.股票净值 C.清算价值 D.内在价值

43.抗日战争时期,下列4人在对日作战中以身殉国的国民党将领是__。A.左权 B.罗炳辉 C.叶挺 D.戴安澜

44.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首先是__。A.社会的全面发展 B.经济的全面发展 C.人的全面发展

D.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45.制发公文的目的和要求一般取决于__。A.机关党政一把手 B.行为对象及行文内容 C.执笔者本人

D.行文机关及行文内容

46.__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A.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C.八荣八耻 D.文化艺术

47.法律汇编是__。

A.将某一部分的法律规范进行加工整理 B.对原有规范性文件加以适当变动

C.在不改变内容的前提下,按照规范性文件涉及问题的性质或按发布的时间先后顺序汇编成册

D.一种立法活动

48.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__。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 49.存款人销户时,需交回[ ] A.各种重要空白凭证和开户许可证 B.各种重要空白凭证 C.开户许可证

D.不需交回各种重要空白凭证和开户许可证 50.下列哪项不是要素收入__ A.市长工资 B.股票分红

甘肃传统医药 篇3

关键词:高校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高校体育由于受竞技体育的影响,教学大纲、教材大多是来自竞技运动项目。在多年的实践中虽然取得显著的成绩和长足的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显出教材单调、枯燥,学生上课兴趣不高的弊端,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上课热情不高,课堂气氛沉闷,无故见习者多,不能积极参加课堂练习的现象普遍存在,失去了体育课本身具有的生动活泼、身心愉悦的感受。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材落后,教学模式枯燥,教法单调,练习乏味,教学大纲已不适应发展的实际情况等。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独特的风格,较强的思想性、趣味性、集健身、娱乐等为一体的活动大受学生的喜爱。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改革和创新学校体育教材陈旧、教学形式单调的现状。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实意义:

1.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符合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终身体育”,高校体育教育也必须围绕这一指导思想来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身体练习为基础手段,并在愉悦身心的运动中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不断的练习,有助于人体的机能形态、体质、体能向着健康强化的方向发展,并能有效地调节人的心理活动,从而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并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人体健康和身体素质的发展还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利于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又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将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环境。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选修课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特别是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传统体育形式和内容,占到了全国传统体育项目的70%,其构成了蔚为壮观的体育文化资源。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身具有民族性、表演性、竞技性、审美性、健身性、教育性等功能,深受广大学生所喜爱。如果在高校合理开发、利用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可以缓解民族地区学校体育经费短缺,体育设备匮乏等困难;并能积极推动学校体育改革的发展,形成学校体育教学的独特风格,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更好的挖掘、发展和继承,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教育的地位与作用起到积极的作用。

3.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利于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是在古代经济文化背景中形成并流传下来的,由于社会价值的变迁,其教育价值肯定有局限性,甚至有悖于文化建设所需求的方面。在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方面应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剔除其不科学、具有迷信色彩的成分。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场地、器材、规则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进一步弘扬优秀的传统养生、娱乐与健身方法,弘扬健康向上、科学合理的优秀文化内涵,并赋予其新时代竞争与奋进的精神内涵。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开展应以使学生了解相关运动及背景材料和简要运动规则为主,各高校可根据师资、场地、资金、专业设置等情况开展适当的活动。要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尝试,就应在有关院校和体育科研部门之间开展协助,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汇编。并尽可能地通过实地考察、观摩表演或民族运动会等增强感性认识,提高业务水平。新教学内容的开拓是艰难、繁复的,需经过不断地摸索、实践、总结、改进。

结束语:目前,对于高校来说,适时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知识教学是十分必要的,这将进一步拓展教学范围,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的深化改革。相信通过有关领导的充分重视和相关机构的协作及教师的努力,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成效。有关的教师要加强理论和技能的培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对他们的理论培养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用短期培训、讨论会、专题讲座等形式,扩展他们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理论业务专业水平,更新观念,转变思想,使教师以崭新的精神面貌积极地参与这项改革,把他们培养塑造成为热心的宣传者、积极的参与者、忠实的拥护者及解决的执行者。使民族体育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得到开展。

参考文献:

1.刘继鑫.民族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探索[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1).

甘肃传统武术美学特征与传承 篇4

武术美学是以存在于武术文化中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武术美学是武术哲学与现代美学的交叉学科。本文对甘肃传统武术美学的研究,不在于鼓励武术的本质向花拳绣腿方向发展,而是指导国人在不同时期对不同武术形式的认识与价值判断。不同的武术形式应该按照各自发展方向和社会功能而日趋完善,不应该、也不可能背负所有的武术功能于一身而踌躇满志、寸步难移。武术美学不仅要指导习武者提高自身的思想修为和攻防技术的艺术价值,还要提升武术爱好者的欣赏武术的认知能力和审美水平,尤其还要指导人的终极关怀和精神追求,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和伦理观。

2甘肃传统武术内容与传承

西北地区自古地幅辽阔,地形复杂,多民族融合,甘肃作为西北五省的交通枢纽和经济文化的交汇地,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见证和统领着武术在西北各地300多年的发展与传播历程。在解放前就已形成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的西北风格特点的拳种和套路。其形成过程中,甘肃的驻军和过往客商不同程度地带来了全国各地的各种拳种套路,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具有西北风格特点的拳种内容。浪里淘沙,目前在甘肃比较流传的传统武术主要有通备武艺、八门拳术和西棍等内容,其中社会影响最深的是通备拳艺。

2.1通备武艺

通备武艺是经马凤图、马英图两兄弟和当地武术前辈以融通兼备为主要理论框架,突破门户之藩篱,根据通备劲力规律将劈挂拳、八极、翻子和戳脚等拳械技艺融为一体,近百年发展成为西北广泛传播的拳械套路。拳术包括四路劈挂拳(又叫马家通备劈挂拳)、八极拳、翻子拳和通备十路弹腿等基础套路。

劈挂拳动作包括由滚、勒、劈、挂、斩、卸、剪、抹、掠、摈、伸、 收、探、弹、砸、插、擂、猛十八个基本招法组成。在套路演练中追求正、顺、活、合、快、力、巧、精、妙、绝十字要诀[1]。在甘肃的马氏劈挂拳演练中发力汲取了八极拳的寸劲,翻子拳的翻扯劲,穿插劈挂拳的轱辘劲与鞭打劲。动作时而连绵不绝,行云流水;时而嘎然而止,山崩地裂;时而快速敏捷,闪转腾挪;时而左右穿行, 上下翻飞;尤其二路青龙拳,三路飞虎拳注重腿法的训练,充分反映了南拳北腿的武术风格。

八极拳以六大开八大招为主,追求崩、憾、突、击、挨、戳、挤、 靠等劲。发招进手多用“顶、抱、担、提、胯、缠”技法,重视“崩撼突击”和“贴身近发”。马凤图先生对八极拳有一个题词“岳山八极, 开门短拳;七刚三柔,龙翔虎潜”。八极名家刘云樵先生在他的 《八极拳》一书中,也强调八极与劈挂的融会贯通,讲“八极是刚中有柔、劈挂是柔中调刚,八极之功成,当得虎背熊腰之态;劈挂之功成,每具猿臂蛇腰之致”[2]。

翻子拳就是在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提到的“八闪翻”,甘肃传习的有站桩翻、萃八翻、健宗翻、掳手翻等。套路短小精悍、动作灵活、拳法密集多变、招法迅速连环。风格是“脆如斩钉截铁、快似利箭穿革、硬同重锤击石、弹如强弓满月”。快是翻子拳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对技艺速度的最高追求,口诀曰“出招必准,中者必损”“双拳密如雨,爆竹一挂鞭”。翻子拳、 劈挂拳与戳脚相配为伍,长短互补,也追求吞吐发力,辘护翻扯、 搅靠劈重;注重以腰发力、浑然一气,其特点是套路简洁实用、技法敏捷凶悍、发力迅猛遒劲、架势俯伏闪动、势如暴风骤雨、全套一气呵成。

通备器械保存了若干重要的古兵器技法,最具有典型的是六合大枪、双手刀(剑)、风磨棍三大系列,还有奇枪、提袍剑、劈挂刀、苗刀、拦门撅、三节棍等。近数十年来,吸收了西北陇上鞭杆,通过劲力和技法改变,逐步形成了源于陇上而又不同于陇上的劈挂鞭杆技法、技术套路[1]。苗刀的招式集成枪、棍、刀之艺,招式发而不隐,暴而不柔,力尽发而不留余地;动作朴实无华、招招不空、一气呵成、独具一格。

2.2八门拳术

八门拳是流传在我国西北地区古老的地方拳种,相传有200余年的发展历史,最初始于兰州,后经过不断发展,逐渐传到西北其他地区。兰州八门拳被称为封手拳和炮捶,青海称八门拳为驷意八门拳;武威称为封手八快。八门一词最早出现于《太白阴经》,八门拳以八卦原理为拳理,拳打休、生、杜、惊、死、伤、 景、开八门,对应闪、展、腾、挪、松、紧、滚、缠八种动作[1]。八门拳械中的鞭杆,左挑右劈,前打后击,凶猛异常。这种风格独特、结构严谨、劲力饱满、变化多端的器械,在演练者手中似蛟龙缠身, 魅力无穷。尽管在历史上相传八门拳的英雄人物很少,毕竟练习此拳种的人地处西北文化较落后,成为达官贵人机率较低,但它为保护个人财产,生命安全起到积极作用。

2.3“北腿”与“西棍”

在武术界,“北腿”是我国北方武术流行中鲜明的特点之一, 内容有查拳、华拳、长拳、少林、谭腿、八极拳、翻子拳、劈挂拳和八门拳等。其中,谭腿被公认为北腿的主要代表,“手是两扇门, 全靠腿打人”是北腿的典型特点。甘肃传统武术由于传播来源多样而内容庞杂,马氏兄弟根据通备劲力规律将劈挂拳、八极、翻子、戳脚和弹腿等拳术技艺融为一体,改良和创编后的马氏通备劈挂拳二、三、四路才是甘肃乃至西北武术“北腿”的集大成。在套路、击技上常常是手领脚发,手防腿踢,上下配套,前蹬后撩, 左勾右挂,外摆里合,明圈暗点。与上肢的劈、挂、撩、拽相结合, 动作凶猛而又细腻,粗狂而又精湛。“西棍”是从棍的粗细长短来区分为齐眉棍、条子和鞭杆,技法特点上称:单手条子,双手棍, 掉手鞭杆;棍打轮子,条打褶子,鞭打梢把。甘肃棍法兼收刀、枪、 剑、鞭之法,相互为用,融为一体,变化多端,神妙莫测。据记载, 棍有炮棍、天启棍、秦安壳子棍和疯魔棍等60多种棍法套路;条子有丧门条子、黄龙条子、梨花条子和西域条子等20多种套路; 鞭杆有五虎群羊鞭、黑虎鞭、缠海鞭杆和劈挂鞭杆30余种鞭法套路。棍法基本有撒、撅、提、拦、搬、卷、封、闭、摆、扎、扣、拨、缠、 劈、扫、挑、点、撩、砸、盖和压等24种[3]。西棍有短有长,技法长短结合,互为补充,充分体现棍为诸兵之魁的本色,尽显“长一寸强一分,短一寸险一分”器械技击特点。鞭杆练习要求:身械协调, 长短倏忽;走鞭换手,身灵步活;伸屈吞吐,刚柔相济;起伏转折, 快如闪电;纵横交织,力贯鞭稍。讲究鞭犹蛟龙缠身,身似猿猴攀纵,眼如狸猫捕鼠,步象雄鸡斗勇。[4]

3甘肃传统武术的美学特征与意义

武术美学不但研究武术文化中的美学思想,还研究不同武术拳种攻防技术中的身体艺术特征,以及技战术使用中的美学价值[4]。甘肃传统武术美学特点主要表现在精神美、武德美、技艺美和动作名称与歌诀美等方面。

3.1精神美

中国传统武术的美首先是精神美,充分体现在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救亡图存、大无畏的民族精神。甘肃人民如果没有自强不息、海纳百川的豁达精神,融会贯通、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就没有各种武术拳械在甘肃的传承与发展,也就没有通备武艺、八门拳术的不断创新与完善,更没有西北武术风格的繁荣与彰显。以通备武艺为例,马凤图先生继承了“理象会通,体用俱备;通神达化,备万贯一”为主旨的通备拳论,结合中国古典 “兼收并蓄,刚柔相济,扬长避短”的美学思想,以戚继光“各家拳法兼而习之”的思想,一生积极倡导和促进武术的跨门派跨地域的交流与融合,将短打八极拳、快打翻子拳和戳脚与劈挂拳的通背劲融会贯通,穷尽毕生精力创立了通备武艺技术和理论。将通备武艺的“文通武备”、“融通古今,兼备内外”、“博取众家之长, 融会贯通”的蕴意用于实践,不断领悟身心合一、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最终达到“拳艺、书艺、医艺”三艺并重的精神追求。由于拳理与指导思想的高水平和高境界,打破了武林排外守旧传统, 使通备拳艺在理论与技术等方面迅速完善与发展。成为当今传统武术领域中独树一帜,自成体系的通备武学。“通备”思想也蕴含美学“真”“善”的思想与“美”的最终追求。在“通备”思想的指导下,甘肃的其它传统武术或多或少在理论与演练风格上受其影响。理论上突破门户之藩篱,传承文通武备、内方外圆的思;技击动作在艺术造型上沿用旧势,外柔内刚,气韵优美;发力上讲究猛冲狠击,硬脆冷弹;节奏上讲究刚柔相济,崩撼突击。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外俱练”、“形神兼备”、“快慢相间”、“刚柔相济”的美学审美观。

3.2武德美

“武德”提倡一种大美与大善的结合,要求武者必须崇尚伦理、仁爱忠信、文武兼备。武术界通过对武德的强化、武技的规范、规则的制约、美感的提升等,最大化弱化和消解武术中的暴力元素,使武术呈现出适度体现暴力元素,又巧妙消解暴力的二律背反态势。弱化和消解暴力是武术技击美的特质,美本质上就是德行的外观,也是和谐社会理念下武术的生存发展策略[5]。在甘肃,武术传承主要是师徒、家庭传承和学校传承,师徒与家庭传承有着严格的择徒、授艺和授德的过程。拳师是非常重视继承人的选择的,择徒通过品德、身体状态与体型、毅力与吃苦精神多方面考察,对外恪守“择人而教,宁缺勿滥”的信条。对内遵从儒家“在家为孝,入为国忠”的最高道德标准。通备大师马凤图先生终身实践“文通武备”的精神,“国家危难,匹夫有责”的情怀, 解放前在军政两界为国家安定,武术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解放后以高超医术,悬壶行医,名播秦陇,著有《马凤图医案、医话、医论》;后又以精湛武技为师育人,完善通备拳艺孜孜不倦。

3.3技艺美

武术动作的技艺美包括动作的力量、节奏、攻防和艺术造型等。如果是非正义、反道德之战,即使打斗力量非常迅猛、速度敏捷,动作飘逸、节奏灵动,而给人的感知是丑陋与卑俗的,并非愉悦之美[6]。尽管甘肃流传武术拳种繁多、技法多样,但通过相互交流、实践、融会贯通。体现出整体技击动作简洁朴实,雄壮犀利; 刚柔相济,绵里藏针;势雄力猛,势险节短;大开大合,起落钻伏; 猛劈硬挂、敏捷凶悍的西北传统武术特征。蕴含了西北民族人民粗犷豪爽,胆大心细的性格特征。武术作为内涵丰富的人体建设方式,是人体体现技击动作的科学系统规范。武术就需要不断的交流、对练和实战,才能取得不断的进步。西北人民也推崇以弱胜强、以小胜大、一击制敌的武术文化。要想抓住战机取胜,一要增强应变能力、使步法快、出手快、力强劲整;二要加强攻防意识,以意行拳,发力凶猛,心动气达手到。只有学会身、心、意的自我控制,才能通过人体的技击活动完成对人格秉性的禅修与体悟,来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天人合一”,最终以有限去突破无限, 达到武术之最高之境界,体悟宇宙更高的智慧。

就“艺术地把握世界的方式”而言,东方民族仰仗的是“体悟”的力量。这与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范畴的思维特点是一致的,以对世界的浑沌之悟与比兴而言,构成了东方以意象为核心的美学特征。劈挂拳对“意”和“象”的要求是:腾如龙、猛如虎、 狠如鹰、机警似猴、腰灵似蛇,滑如油、冷如冰、快如电、行如风、 站如钉。武术美学的“象”就是根据“意”,通过比拟、象征、联想、 想象等心理活动所选择的身体形象表达,给人以体悟的艺术空间;棍法动作要求:简约凝炼,古拙朴实,粗犷勇猛,荒率清晰;换手调把,梢把并用,招断势连,势尽力存;哄闪虚幌,棍法密集,扫扎劈点,变化莫测。外显古朴遒劲之形,内含刀枪剑鞭之法,抡棍快时“好似蝴蝶乱金鸡”。追求人随棍出,棍随人行,最终达到“形神兼备”的和谐美。

3.4动作名称与套路歌诀美

中国的诗词文化历史悠久,古代诗词意境优美,诗意幽远, 词性对称,字句平仄押韵。甘肃传统武术动作的名称与歌诀都体现美。如劈挂拳的鹞子穿林,野马奔槽,莽龙翻身,燕子抄水,青龙出水,青龙戏水,白马跪道,青龙蛰伏。八门拳的鸳鸯腿、叶底盗桃、黄羊探蹄、喜鹊登枝等。不仅是词语美,意境更美,而武者根据自己对武术动作名称意境的理解和技击实践对动作造型 “势”的演绎更能体现美。例如,八门通背拳歌诀“:八门通背英雄服,左右双捶赛猛虎。花手能顾上中下,寸腿十字又冲捶。捞肘偷步背心打,花手炮捶莫轻发。左砍右劈鹏展翅,拧身单鞭左右使。 左右鸾炮穿袖腿,上打下撩并肘膝。画眉三展急如雨,撕肘随带鸳鸯腿”。描写简洁,比拟恰当,意境活泼,充分体现套路中动作对称,劲力纯厚,委婉矫健的运动特点,也表现了八门通背拳“三拳两腿一花手”技击特点;北棍棍法有:黑驴滚缠,独狼下山,丹凤朝阳,凤凰展翅,乌龙摆尾,黑虎掏心,拔草寻蛇,朴鸽旋堂,蝎子立尾,鱼跃龙门,金刚抱琵琶,悟空盗扇等。取“象”不仅有传统的龙、凤、虎、蛇,还有北方特有的驴、狼、鹞、蝎等,还取意于神话故事,充分体现了北棍棍法的名称美和意境美。

4甘肃传统武术的传承

甘肃传统武术传承途径主要是师徒、家庭传承和学校传承, 师徒与家庭传承有着严格的授徒、授艺和授德的过程,授徒规模一般不大,却是甘肃武术的主要传承方式,代表着该拳种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学校传承也分为武校传承和高校传承,武校传承由于受到竞赛目的和武术比赛规则的限制,主要以竞赛套路教学为主,传统武术套路为辅,比赛时增加难度动作后减弱了西北特色技法与风格的彰显;高校传承由于受到教师资源、学生质量和教学大纲的限制,导致传统武术拳械传承内容少之又少,并且质量不高,人数不多。以通备武艺与八门拳为例,尽管马氏四杰及其子女与门人为马氏通备拳械的传承做出了不懈努力,甘肃高校也都有马氏劈挂拳的教授,但仅限于劈挂拳一路抹面拳, 二路青龙拳、三路飞虎拳和四路太淑拳几乎不见踪迹。八门拳只在民间传承,甘肃高校只有分手拳零星教学内容。由于拳术是器械传承的基础,西棍在高校的传承除了少量鞭杆教学外几乎是零[6]。总之,目前西北拳械的传承面临尴尬境地,武术之乡的传承也只是零零星星,不成系统。在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和网络已成为传播西北传统武术的有效手段,它不仅影响着西北传统武术的传播速度与面积,还有助于甘肃传统武术的保护与传承。但是,目前在书籍方面关于西北传统武术的专著较少,还没有西北马氏通备拳械的专著。互联网上尽管有一些西北特色的高质量传统武术视频,但主要是组合动作以集锦方式出现,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根本看不懂也学不会。西北传统武术既注重实用技法又注重套路演练的意象造型,尤其是通备拳械将技法、招法的精髓和格斗理念发挥到了极致,仅靠视频很难掌握其精髓。所以,只依靠视频与书籍保存是很难将优秀的西北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下去的。毕竟,武术是靠体悟和言传身教来传承与发展的,没有身体在练习与实战中的体会与感悟,是很难得到运动中的力量控制和情感体验。我们应当加强甘肃传统武术研究与学习,不断挖掘其在当代的社会价值,努力为西北传统武术的现代生存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确保西北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本质特征和民族特色得到良好传承。

5结论

甘肃传统医药 篇5

甘卫中发〔2012〕250号

关于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和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督查情况的通报

各有关市州卫生局: 为切实推进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建设,及时掌握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和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进展和存在的问题,省卫生厅会同有关市州卫生局组成省市联合督查组,于2012年6月13日至6月27日对2011列建和2012年上半年申请创建甘肃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和示范县(市、区)的兰州市七里河区等19个县区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实地督查,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此次,督查组重点查看了19个县(市、区)的政府部门、综合医院、中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抽查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从督查的情况来看,自省政府《甘肃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和示范市县建设方案》(甘政办发〔2011〕135号)和省卫生厅《甘肃省中医药先进和示范市(州)、县(市、区)建设实施方案》(甘卫发〔2011〕258号)下发以来,各市州、县(市、区)政府高度重视,陆续启动了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和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已有11个市(州)的48个县(市、区)申请创建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和示范县(市、区)。

二、工作进展

(一)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方面。各县(市、区)将中医事业纳入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政府工作目标,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卫生、财政、人社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制定了实施方案和创建规划。古浪、民勤、庄浪、临洮等县以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县(市、区)卫生局配备了分管中医工作的领导和专职干部,将中医医疗机构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并落实中医药优惠报销政策。

(二)加强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方面。各县(市、区)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置了中医临床科室、中药房和中药煎药室,配备了中医诊疗设备,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从服务理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体现中医药文化的特点。

(三)加强农村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各县(市、区)积极派人参加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培训班,开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为各级医疗机构配备中医药人员并组织开展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对临床类别医师和以西医为主的乡村医生进行中成药临床应用培训。

(四)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方面。各地中医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创建中医特色专科和重点专科,根据当地疾病谱制定常见病和中医优势病种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积极应用中医非药物疗法、中药饮片和全省统一调剂使用的院内中药制剂为患者服务。充分发挥县级中医医院的龙头带动作用,为乡村培养中医人才,接收乡镇卫生院中医人员进修学习。设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师资队伍,普及推广中医适宜技术。综合医院设立中医科和中医药管理科,开展中药饮片、中成药、针灸、推拿等中医药服务,将中医药内容纳入医院日常业务工作考核指标,建立中医科室与西医科室的会诊、转诊制度。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提供基本的中医医疗服务,配备负责业务培训的专兼职人员,定期对本院职工和乡村医生进行培训和指导检查。多数村卫生室有一名中医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用中医或中医适宜技术看病治病,能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宣传中医药预防疾病知识。

(五)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方面。各创建县(市、区)疾控预防、妇幼保健机构成立中医科,卫生监督机构成立中医药监督科,医疗卫生机构设有固定的中医药健康教育宣传栏,能提供中医药健康教育资料,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宣传和公众健康中医药咨询活动。居民健康档案记录中有中医体质辨识和健康指导内容,针对老年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及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慢性病制定中医药保健方案。兰州市七里河区中医体质辨识和健康指导工作开展较好。

(六)促进中医中药的协调发展方面。县(市、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能够及时转发省上出台的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的文件,有条件的地区已逐步开展相关工作。如民勤、宕昌、陇西、庆城、宁县、华亭、庄浪、康乐等县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开展中药材大面积种植、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打造、中药制剂、中药新药研发等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层面。一是绝大多数县(市、区)没有以政府的名义出台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县(市、区)成立创建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或示范县区领导小组后,没有召开会议,没有研究和解决问题,没有将创建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计划。二是有部分县(市、区)政府没有建立与下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共同推动中医药工作的协调机制,没有向相关部门分解发展中医药的工作任务,没有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三是在财政投入方面,陇南市宕昌县设立了中医专项经费30万元,庆阳市宁县设立了创建全省中医药工作示范县专项经费50万元,临洮县将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床位补助提高到了同级综合医院床位补助标准的1.5倍,其他县(市、区)对创建工作从财政上给予的支持有待加强。

(二)卫生行政部门。一是作为创建工作牵头部门,部分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对创建工作重视不够,对开展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二是创建档案不健全、不规范。有的县(市、区)工作干了不少,但是没留下记录和资料,督查时无法全面反映工作情况。三是适宜技术推广、乡村医生培训等工作开展情况不平衡。陇西、临洮、庄浪、华亭、宁县、庆城等县(市、区)开展较好,康乐县、宕昌县、康县没有统一印制《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一、二、三册),没有开展《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和《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培训工作。

(三)医疗卫生机构。一是中医医院方面。张掖市甘州区和酒泉市肃州区没有区属的中医医院,在创建中应加强张掖市中医医院和酒泉市中医医院建设,带动所在区的中医药先进和示范县区创建工作。康乐县、宕昌县、康县中医医院基础设施达不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要求。康乐县中医医院整体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宕昌县中医医院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较低。在根据当地疾病谱制定并实施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设置基层指导科对乡村、社区卫生机构开展中医药进行业务指导、积极使用全省统一调剂使用的院内中药制剂和中医非药物疗法方面,各县(市、区)中医医院都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正。二是综合医院方面。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是各县(市、区)中医药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县级综合医院都设置了中医药管理科,建立了全院临床科室中医药服务比例、中药使用比例、中医药特色三级医师查房、中医医师会诊、中医非药物疗法、康复治疗人次等中医药服务内容考核体系,但都没有考核分析记录、改进建议和激励措施。会诊记录、三级医师查房记录简单,没有体现中医的辨证施治。中医临床科室日均中药饮片和中医非药物疗法人次达不到60%。西医临床科室没有中医优势病种或病种的中医优势治疗环节,院内参加3个月以上西学中培训班的人员所占西医临床执业医师的比例较低。三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方面。大多数有中医特色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结合当地疾病谱排序确立3个以上的重点发展的中医优势病种,一般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药饮片和中医非药物疗法处方的比例较低。村卫生室利用地产中药材和中医药适宜技术治疗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处方比例达不到处方总数的50%。古浪县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要加大投入,突出中医药特色。四是康乐县、宕昌县、康县、宁县、庆城县、华亭县居民健康档案中中医体质辨识及健康指导内容较少。

四、今后工作建议

(一)提高认识,夯实创建工作基础。创建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和示范市县是建设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的重要抓手,各市州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真正督促创建单位把中医药工作纳入政府议事日程,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个方面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各县(市、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完善考核、检查、激励等工作制度,确保创建工作有序开展。健全创建档案,及时将创建工作中形成的文字材料、音像资料、图片资料等整理归档。

(二)对照标准,圆满完成创建任务。相关部门和单位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可行措施,严格按照创建标准逐项逐条落实工作任务,重点做好中医医疗机构、综合医疗机构、乡村和社区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网络建设、服务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积极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确保创建任务顺利完成。二○一二年八月一日

主题词:

主送:各有关市州卫生局

甘肃传统医药 篇6

1“鞭杆舞”的文化渊源与表演形式

1.1 鞭杆舞的文化渊源

约3000年前,秦人先祖非子因在天水放马滩及秦岭山脉一带为周王室牧马有功,被封为周的“附庸”,号曰“秦嬴”,天水因而成为秦人历史的开端和秦王朝建国的起点。《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秦人首领从中裔到秦非子都“在西戎,保西垂,居犬丘”,并以善养马著称。后来秦庄公、秦文公均居西犬丘、西垂,据《水经注》解西犬丘应该是位于今秦州区西南的杨家寺、秦岭一带。秦州鞭杆舞是当时秦人亦牧亦兵,利用天水这个远离战火的“西垂之地”休养生息,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的真实写照。悠久的历史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天水至今仍保存着许多秦早期文化的遗风,而流传久远的秦州鞭杆舞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秦州鞭杆舞是指在秦州区秦岭乡斜坡村一带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比较古老的秦文化之一,是秦人在长期放马畜牧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民间舞蹈,属于民间社火的范畴,舞蹈动作以养马时的放牧动作和一部分武术动作为基础融合而成,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秦州鞭杆舞只在每年春节时才由斜坡村村民们自发组织表演,以此表达他们祈福迎祥、期盼来年庄稼丰收、生活幸福的美好愿望。跳鞭杆舞时会有专人负责演唱,唱的曲子多为秧歌或小曲,曲调类似于道情,悠扬婉转,细腻动人,而唱词则大多讲述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现在斜坡村的鞭杆舞常用的曲子是《八度神仙》,这首曲子据说已经传唱了几百年。几千年来,鞭杆舞在数代相传下一直延续着,斜坡村人保持着对秦州鞭杆舞的热爱和承传。据载,1955年,斜坡村村民百余人表演的秦州鞭杆舞参加了天水地区农民文艺汇演,获“优秀表演奖”。1999年逐渐在天水市流传开来。从2002年至2004年,天水群艺馆文艺辅导部的全体人员数次到斜坡村采风,他们从原生态秦州鞭杆舞的特点上,结合现代舞蹈和武术的技巧及特点,编排出舞台鞭杆舞,在2004年11月获首届甘肃民间民俗舞蹈类二等奖。2005年参加伏羲文化节,2007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参加了由北京西城区文化委员会主办,伏羲文化委员会牵头的春节表演。

1.2“鞭杆舞”的表演形式

鞭杆舞是以舞唱结合为主要形式来进行表演。最初是四人,最多时可有32人或64人同时舞蹈,舞者分为男女角色,动作各异,但现在流传下来的鞭杆舞的角色都以男性为主,女性充当鞭杆舞中的配角,动作较简单。秦州鞭杆舞者有强壮的身体和良好的武术基础,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鞭杆舞的剽悍、刚烈和粗犷。表演时鞭杆的长短男女不同,一般是男表演者的鞭杆较长,是因为有许多跳跃性动作,而女性表演者的鞭杆较短,女性主要是进行一些辅助性的表演。表演时运用秦州小曲为伴唱,配以二胡、板胡、三弦、大鼓、钹等民族器乐。鞭杆的一端上系有红花,红花代表喜气、祥和;另一端镶有铜铃,主要用于表演时节奏的掌握,表演者右手持鞭杆随着曲谱的节奏从肩膀开始依次拍打身体各个部位,同时进行各种队形的变换,有半圆形、圆形、蛇行等,表演者队形、套路变化迅速,鼓气铿锵,表现出西北人民所蕴涵的粗犷、奔放等特点。“鞭杆舞”活动主要体现在祭祀、娱乐、社交、庆典、礼仪等方面。

2“鞭杆舞”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1“鞭杆舞”的历史价值

秦州鞭杆舞体现了古老的民间社会生活方式及民俗文化,承载着秦人许多重大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秦州西南地区历史悠久,是秦人的发祥地,秦人牧马之说在《史记》中早有记载,早期的民间文化环境和表现形式,在放牧、持鞭赶打牲口,口中喊唱牧歌中而被保留下来,后来演变成民间舞蹈的形式,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民间文化活动,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秦州鞭杆舞保留了秦人早期特别是秦统治时期民间文化生活的传统原生态,是研究秦人秦史社会状况的重要依据,在民俗学研究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2“鞭杆舞”的文化价值

鞭杆舞是秦人在长期放马畜牧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体育娱乐文化。文化的基本核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传统的思想;二是与人有关的价值。按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人类接受某种文化或价值观体系是因为这种文化本身具有给予其拥有者或享用者使用价值的特性,都具有生活意义。从人的生存需要讲,主要是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要,美国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又把它们细化为五个层次,其中最低层次是人的生存需要,而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需要的满足,主要是通过对文化的需要来实现。文化需求是社会生活的主要需求。从这一层面分析,鞭杆舞的娱乐、健身、交往等功能恰好符合“主体的文化需求性特征”,因此,它对满足人的生活需要,提供生活养料,增添生活情趣,使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方面获得了价值的提升。从文化的角度看鞭杆舞,是指人在完成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后,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处于的一种体育文化创造、体育文化欣赏和体育文化建构的生命状态和生活方式。按目前的状况分析鞭杆舞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因此,鞭杆舞的文化价值是指鞭杆舞满足人和社会精神生活需要的文化属性。

3“鞭杆舞”活动作为体育资源开发的功能

3.1 丰富当地民间体育资源

从地域和经济发展程度上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天水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由于众多因素的制约,20世纪90年代以来,天水经济与周边地市相比较,发展速度放慢,尤其是后劲不足的问题逐渐显露了出来。正因为如此,当代现代化的体育资源,特别是广大农村的体育资源非常匮乏。然而,已有千百年民族文化积淀的天水民间不乏如“鞭杆舞”之类本身就蕴藏着丰富体育功能、并且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从鞭杆舞动作的组成可知,它结合了舞蹈和武术的特点,刚柔并济,套路变化无穷。鞭杆舞主要技法中的搬扎扭扣、墩点劈挂、缠绕提扫、飞刮撂挑和各种支撑平衡等技巧动作不仅能够有效的发展力量、柔韧和协调性等身体素质,同时也能很好地磨炼和培养青少年坚强的意志品质。

随着历史的沿袭,鞭杆舞也随之不断演变、发展。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由于受到现代人文观和价值观的冲击和洗涤,鞭杆舞这项民族民间活动形式的宗教色彩已逐渐淡化,而健身与娱乐的价值趋向逐渐提升。尽管年轻人不太热衷于这一古老的表现形式,但是这一古老的表现形式到目前,每到农历正月初三的晚上,村民们首先都会组织进行集中表演,然后根据每个家庭的要求逐个到家中表演。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力挖掘和推广鞭杆舞,不仅能满足当地人的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同时对鞭杆舞这一民间民族文化也能起到传承的重要作用。

3.2 促进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与民族文化共同发展

我国农村,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甘肃省农村,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社会特点、人口素质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比较落后,学校体育的发展更加滞后。特别是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师资以及教材等资源非常欠缺。《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在不断扩大实验和推广的基础上,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将于2005年在全国实行,各地要在新课程标准的实验、推广中,高度重视体育课、课时的落实,到2005年农村中小学须按照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随着我国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全面铺开和新课标的正式实施,这给地方、各学校在教材的选择上有了很大的自主权。从本土知识的角度看待教学,教学的主要任务首先不能局限于对西方知识或其它外部知识的传递和掌握上,而应该放在利用本土知识,创造一个多样化的知识和认识论环境上,使学生“认识”、“理解”和“尊重”知识及认识论的多样性,并利用这种多样性的知识及认识论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从目前看,我们对重视和挖掘本土知识以及使本土知识为地方教育服务的态度及力度还远远不够。因此,我们要借助新课程推广和阳光体育工程实施的东风,在本土人文特征的民族民俗活动中挖掘与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确实有效地开展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学校是体育的摇篮,是原始体育形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民族传统体育进入校园,成为现代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标志着古老的原始体育形态已成为人类社会的一个自成体系的独立分支。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调控,可以通过学校这个环节得以实现。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是在接受中国古代武术的基础上,加以改良,使之便于教学、训练和比赛,并通过学校作为主要渠道向青少年推广,从而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同样的道理,充分挖掘和开发鞭杆舞所蕴藏的健身与文化功能,将其整理成符合当地学校实际的校本教材引入到学校教学中,从而在满足学生学习、促进身心健康的同时,也将会使这一民间民俗文化更好的得到传承和弘扬,从而最终实现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

3.3 维系地方的稳定,构建和谐新农村

心理医学早已证实,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对多种心理疾病有着显著的疗效。鞭杆舞除了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认同力的特性外,还具有娱乐性强、经济实用和当地群众乐意参与等特点。这不仅使参加者尽情享受到鞭杆舞的美妙旋律和身体运动所带来的愉悦感和满足感,而且使不同身份的参加者在活动中体验到平等、相互关切等心理感受。另外,秦州鞭杆舞在当地有一定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能起到团结群众、稳定社会等作用。由此可见,在中国社会加速转型时期,特别是在加快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以及维护社会稳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4 促进旅游开发,加快地方经济发展

天水市是优秀旅游城市之一。因此,在天水将“鞭杆舞”及“鞭杆舞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会丰富天水城市的文化内涵。首先,它能够从一个侧面反应秦文化的个性特征,是人们了解和探寻秦文化的窗口;其次,它具有民族“原生态”独特的艺术表演性、观赏性以及互动性;第三,活动成本低,易于开发、开展,易见成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因此,鞭杆舞是一项具有价值的旅游资源。2005年鞭杆舞进入了“伏羲大典”,在大典中有大批海外华人、海峡两岸和港澳各界人士前来朝宗谒拜,因此说,民间文化的影响是很深远的。与此同时,鞭杆舞伴随着伏羲祭典,也在逐渐形成具有自己独特地域特色的一种舞蹈风格,在民间文化的传承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鞭杆舞不但要满足“文化搭桥,经济唱戏”的需要,同时以鞭杆舞为媒,大力宣传和展示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这对开发天水原生态旅游业、加快地方经济等起到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4 建议

近几年,在天水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鞭杆舞也作为“秦州黑社火”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项目之一,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为了更好、更科学地使鞭杆舞可持续地发展,必须通过提炼和加工,把鞭杆舞引入体育课堂。应该以伏羲庆典为契机,不仅要满足庆典的需要,更应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其教育与健身功能。应当积极挖掘和发挥其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根”教育功能,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摘要:“鞭杆舞”是最能代表秦文化的民间艺术之一。在历史进程中,鞭杆舞所蕴藏的文化功能具有一定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对维护群众团结、社会稳定,增强人们的体质,陶冶人们情操等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挖掘鞭杆舞,对丰富民间体育资源,实现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的共同发展,维系地方的稳定,构建和谐农村,加速地方原生态旅游业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体育资源,鞭杆舞,天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S].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石中英.知识转型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刘雁翔,等.天水伏羲文化资源及旅游开发论析[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4).

[4]雍际春,等.陇右文化概论[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

[5]刘建等.宗教与舞蹈[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

[6]李振翼.伏羲庙与伏羲文化活动[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1(3).

甘肃传统医药 篇7

1. 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符合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学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终身体育”, 高校体育教育也必须围绕这一指导思想来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身体练习为基础手段, 并在愉悦身心的运动中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 不断的练习, 有助于人体的机能形态、体质、体能向着健康强化的方向发展, 并能有效地调节人的心理活动, 从而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并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人体健康和身体素质的发展还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 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利于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又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将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环境。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 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选修课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特别是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传统体育形式和内容, 占到了全国传统体育项目的70%, 其构成了蔚为壮观的体育文化资源。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身具有民族性、表演性、竞技性、审美性、健身性、教育性等功能, 深受广大学生所喜爱。如果在高校合理开发、利用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 可以缓解民族地区学校体育经费短缺, 体育设备匮乏等困难;并能积极推动学校体育改革的发展, 形成学校体育教学的独特风格, 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更好的挖掘、发展和继承, 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教育的地位与作用起到积极的作用。

3. 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利于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是在古代经济文化背景中形成并流传下来的, 由于社会价值的变迁, 其教育价值肯定有局限性, 甚至有悖于文化建设所需求的方面。在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方面应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 剔除其不科学、具有迷信色彩的成分。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场地、器材、规则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进一步弘扬优秀的传统养生、娱乐与健身方法, 弘扬健康向上、科学合理的优秀文化内涵, 并赋予其新时代竞争与奋进的精神内涵。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开展应以使学生了解相关运动及背景材料和简要运动规则为主, 各高校可根据师资、场地、资金、专业设置等情况开展适当的活动。要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尝试, 就应在有关院校和体育科研部门之间开展协助, 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汇编。并尽可能地通过实地考察、观摩表演或民族运动会等增强感性认识, 提高业务水平。新教学内容的开拓是艰难、繁复的, 需经过不断地摸索、实践、总结、改进。

结束语:目前, 对于高校来说, 适时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知识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这将进一步拓展教学范围, 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的深化改革。相信通过有关领导的充分重视和相关机构的协作及教师的努力, 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成效。有关的教师要加强理论和技能的培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加强对他们的理论培养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用短期培训、讨论会、专题讲座等形式, 扩展他们知识面, 优化知识结构, 提高他们的理论业务专业水平, 更新观念, 转变思想, 使教师以崭新的精神面貌积极地参与这项改革, 把他们培养塑造成为热心的宣传者、积极的参与者、忠实的拥护者及解决的执行者。使民族体育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得到开展。

参考文献

[1].刘继鑫.民族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探索[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4, (1) .

甘肃传统医药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择保安族聚居区吹麻滩、安集、别藏3个乡镇的3所中学的学生和家长及大河家镇“保安三庄”群众为调查对象,共计1 164人。

1.2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农村居民对中医药认知度及需求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目标人群对中医药服务的需要、需求和利用情况。

1.3资料处理

建立Excel数据库,计算各类问题不同选项的构成比,以此反映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要、需求和利用情况。

2结果

2.1目标人群对中医药的需要情况

2.1.1目标人群对中医药的认知情况、了解的服务内容和形式。调查对象中听说过、了解中医药的人分别占55.80%和34.43%,不知道或很了解的人很少,分别占7.44%和2.34%;在常见的中医药服务项目当中,知道针灸、中药饮片、中成药和拔火罐的人较多,分别占61.15%、55.75%、54.01%和52.09%,知道按摩、敷贴、推拿的分别占29.18%、23.17%和21.78%,而对熏洗、穴位注射、刮痧和其他项目知道的人较少(10.00%左右或不到10.00%)(图1)。

2.1.2目标人群认为应该提供中医药服务的领域。目标人群认为中医药应该在医疗、康复、预防和保健方面发挥作用的较多,分别占调查人数的48.95%、48.75%、45.63%和44.41%,而认为应该在健康教育和其他方面发挥作用的较少,分别只占17.48%和4.72%(图2);当地较多的居民认为,中医适合在治疗中风、偏瘫、感冒和胃病4种疾病时发挥作用,分别占65.24%、51.57%、37.37%和36.76%,而认为适合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和其他疾病的则较少,分别只占27.00%、18.90%和0.96%(图3)。

2.1.3目标人群对中医药服务的期望。目标人群对中医大夫的需要:中希望增加中医大夫、不希望增加中医大夫、无所谓的人分别占81.00%、3.78%和15.83%;希望开展针灸、按摩、骨伤、推拿、拔火罐、穴位注射和敷贴的人较多,分别占到调查人数的68.70%、53.79%、49.48%、48.78%、47.22%、38.35%和37.13%。此外,还有少部分人希望开展刮痧、熏洗和其他中医药服务项目(图4)。

2.2目标人群对中医药的需求情况

目标人群中认为当地能提供中药饮片、中成药、针灸、拔火罐和敷贴的较多,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59.16%、58.36%、36.21%、29.14%和21.20%,而认为能提供按摩、推拿、穴位注射、刮痧和熏蒸的很少,分别只占11.34%、11.08%、7.59%、4.89%和4.01%,还有9.25%的人根本不知道当地能提供什么中医药服务项目(图5)。

2.3目标人群中医药的利用情况

2.3.1目标人群在有医疗需求时对中医的利用情况。当地居民在由医疗需求时选择中医、西医和随便选择的人数比例大体相当,分别占调查人数的29.48%、39.48%和31.03%。不选择中医的人不选择中医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中医见效慢、没有中医大夫、中医大夫水平不高、中医效果不好和其他原因,分别占57.59%、25.35%、19.09%、14.87%和13.93%。选择中医的人认为,中药效果好、医疗费用低、中医大夫水平高和其他原因,有这些观点的人分别占59.34%、46.71%、20.66%和15.79%。

2.3.2目标人群在疗效相同的情况下对中西药不同剂型的选择。在疗效相同的情况下,选择中成药、中药饮片和西药或随便选择的分别占65.80%、28.09%、21.88%和11.46%。进一步调查发现,居民选择中药主要是因为中药副作用小、价格便宜,选择这两个原因的分别占77.71%和53.73%。而不选择中药主要是因为中药不好熬制、携带不方便、疗程长和其他原因,分别占58.89%、42.80%、39.13%和33.76%。

2.3.3目标人群在患急慢性病时对中医药的利用情况。在患急性病时选择看西医或中西医结合的人较多,分别占到46.53%和45.67%,而单纯选择看中医的很少,仅占9.27%。在患慢性病时,则选择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的较多,分别占36.62%和35.32%,选择看西医的占28.05%,相对较少(表1)。

3讨论

3.1目标人群对中医药服务的需要、需求和利用情况

目标人群对中医药服务的需要迫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人希望医疗机构中增加中医大夫,居民还认为中医应该在医疗、康复、预防和保健等方面发挥作用较多,期望开展特色中医药服务项目来满足医疗卫生需要,超过1/2的调查对象听说过中医,但自认为“了解”中医的比例只有1/3,说明居民对中医药的认知是很不全面和肤浅的,对中医药服务的内容和各种常用技术手段了解有限。进一步提示加强相关宣传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目标人群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未得到充分带动。调查发现,目标人群中知道当地能提供的中医药服务项目较多的仅有中药饮片、中成药、针灸和拔火罐几种,且知道这些服务项目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百分比也很低。由此可以间接地反映出当地的医疗机构所能提供并为当地居民所使用的中医药服务项目(也就是需求)有限,与上述迫切需要相比,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远未得到充分带动。

目标人群中医药服务利用率较低。当地居民在有医疗需求时选择中医、西医和随便选择的人数比例大体相当,只有在疗效相同的情况下,居民选择中成药的比例较高,高于中药饮片和西药,中医药“简、便、廉、优”的优势未得到充分的利用。目标人群在患急性病时,选择西医或中西医结合的较多,只有在看慢性病时,选择中医的才相对较多。可以看出,居民对中医在治疗慢性病时的优点有所认识,而对中医在治疗急性病时能起的作用则了解不多,对中医有着不正确的认识,客观上也反应出当地中医药服务的资源配置率、服务利用率较低,与相关报道一致[4]。

3.2相关影响因素

目标人群的中医药知识相对欠缺,对相关的中医药服务项目不够了解,部分人群对中医药抱有偏见。另一方面当地中医药技术人员的缺少和中医药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低,也是造成居民不愿选择中医药服务的一大原因。不可否认,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与当地相对落后的经济水平之间的矛盾,也在制约整体卫生服务的方式,中医药服务亦不可幸免。

3.3结论

中医药作为重要的卫生资源在我国卫生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次调查表明,居民对中医药的认知水平及当地可及性的中医药卫生服务能力是影响居民中医药利用的主要因素。针对以上情况,应结合实际,加强对当地居民中医药知识的科普宣传及教育,引进中医药专业毕业生到当地工作,有计划地培训已有的中医药技术人员,加大对中医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和投入,并进一步完善医保制度,适当提高中医药在“新农合”中的报销比例。从多方面综合改善中医药卫生服务在当地居民中的利用情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发[1997]3号.1997.

[2]陈贞,彭大力,牛晓兰.浅谈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及发展[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5):32-33.

[3]王庭兆.中医药资源开发对农村集资医疗的作用评估[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8,12(8):12-13.

甘肃传统医药 篇9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参加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甘肃省陀螺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比赛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具体比赛场次包括:甘肃队赛前5场模拟赛,甘肃队团体8场和个人21场小组赛,及八强队团体72场和个人83场小组赛。(对手弃权场次已剔除)

1.2.2 访谈法

对甘肃省陀螺队教练与队员进行访谈,了解比赛前后的个人感受。

2 比赛成绩对比分析

2.1 甘肃队赛前训练情况

我省陀螺队队员主要来源是学生,学生平时的课程比较多,训练只能利用有限的课余时间进行。在得到由我校代表甘肃省参赛消息后,开始组队进行训练,时间基本就是一年,前半年每周训练3次,每次1小时。主要使队员学会攻守基本技术和规则知识,并通过逐步练习使其熟练基本技术。后半年进行强化训练,训练时间每次延长到1.5h。

2.2 甘肃队正式比赛表现

由于参赛队伍较多,比赛先分小组进行。团体赛共有22个代表队,分为4个组,每个小组前两名晋级。甘肃男队与贵州、湖北、浙江、内蒙古分在一组,女队与云南、安徽、天津、浙江分在一组。个人赛男女各分为8个小组,小组第一名晋级。

场均得分是代表一个球队稳定实力的重要指标。为了准确了解甘肃队在比赛中的发挥情况,我们将赛前训练时的模拟成绩与小组赛场均成绩进行比较(见表1):

团体比赛数据显示:甘肃男队在正式比赛中的场均得分为23.75分,较赛前模拟成绩的31.2分下滑7.45分。女队在正式比赛中的场均得分为18.25分,较赛前模拟成绩的24.8分下滑6.55分。个人比赛数据显示:个人小组赛场均得分都不如赛前模拟成绩。说明甘肃队整体表现不佳,在正式比赛中都没有发挥出训练时的水平。

2.3 甘肃队与八强队成绩比较

2.3.1 团体比赛数据对比

在团体比赛中,甘肃队分组情况是男团A组和女团A组。规则规定小组前两名才能晋级八强,所以我们用甘肃队小组赛成绩与小组前两名队伍成绩作比较,见表2。

从数据我们看到团体小组赛的名次基本与参赛队场均得分呈正相关,例外情况出现在男团C组和女团C组的比赛中,场均得分较低的队伍名次更前,这是由于在小组第一与第二名之间的比赛中,场均得分较低的队赢得比赛所致。

数据显示:甘肃男队无论是赛前模拟时的成绩,还是正式比赛时的成绩,都与本组前两名有很大差距,说明甘肃男队想要从A组晋级是基本不可能的。与其他小组前两名成绩比较也存在差距,其中仅与B、D两组的第二名成绩接近。也就是说,如果甘肃队能分在B、D两组,出现的可能性要比在A组高。

甘肃女队赛前模拟成绩比本组第二名的成绩略高。说明在这个小组中女队晋级还是有一定机会的,但是正式比赛的失常发挥,使女队失去了这个可贵的机会。而且与其他小组比较,A组第二名的成绩是最低的,也可以说,甘肃女队的分组是有利的,只有在这个组中女队才是最有可能晋级的,但事与愿违,女队没能抓住这个大好机会。

2.3.2 个人单打比赛数据对比

个人单打比赛中,甘肃男队员分别分在C组、G组和H组,女队员分别分在A组、C组和G组。想要晋级八强,必须打出小组第一的成绩,所以我们用甘肃队个人单打成绩与小组第一成绩作比较,见表3。

从上表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甘肃男单选手中,就赛前模拟成绩来说,三名男队员在各自分组中与本组第一都有很大差距,可以说想要从本组晋级可能性很小。而与出现的男单八强选手成绩比较时,有两名队员存在晋级的可能性。

甘肃女单选手中,就赛前模拟成绩来说,三名女队员与本组第一都有很大差距,说明想要从本组晋级可能性甚微。而与出现的女单八强选手成绩比较时,有一名队员应该是有可能晋级的。

就实际正式比赛结果看,一方面分组情况不利于队员在本组晋级,另一方面队员自身没能发挥出原有的训练水平。以至于男、女队员均晋级失败。

2.3.3 晋级的最低要求

我们从小组赛成绩中看出:想要晋级八强,场均成绩至少应该达到八强中的最低成绩,即男团34.6分,女团24分,男单14.4分,女单10.6分。虽然这个成绩并不能保证一定小组出线,因为还要结合具体分组、自身发挥及对手发挥等情况而定,但这至少给我们今后训练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成绩要求。我们要以这个底线为基点,加强训练,逐步提高自身实力。

3 甘肃队比赛失利的原因

教练员和运动员是参赛的主体,他们应该是最了解比赛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他们的主体感受应该是最有说服力和最有借鉴的,所以我们对本届运动会甘肃队的教练和队员进行了访谈,得出比赛失利原因如下:

3.1 技术动作不稳定

从总体的训练效果和比赛表现来看,训练量、训练强度明显不足,训练时间较少且松散,未能很好的形成稳定发挥的技术动作。队员在比赛中观察到:高水平运动员助跑速度节奏较快,击打力度大,衔接抽绳动作稳定有力,保证了较高的四分率。而且他们每次攻击的那种果断、自信、高效和强悍,好像是打在人心上,总有让人心头一震的感觉。而队员对自身技术发挥的感觉是:进攻时,击打力量不足、出手角度不合理,准确性较差。防守时,陀螺旋转速度较慢,旋放角度缺乏威胁,死陀出现次数较多。

3.2 缺乏战术意识

队员在比赛中观察到:高水平运动员比赛时会有意识的观察对手打法弱点,防守采取四边、中间、游动和死陀等不同放陀方式来限制对手命中率或得高分的机率。他们的定位放陀不仅转速快而且角度刁钻。而我们的队员比赛时没有观察对手打法的意识,放陀效果上转速不够,缺乏落点控制。很多情况下想要将陀放在稍微靠边时就会出现死陀现象。进攻时,高水平运动员会仔细观察对手陀螺的旋转方向,来确定攻击角度。就像胡庆华在陀螺运动技战术变迁与发展研究中说的那样:对顺时针旋转陀螺击打其左侧三分之二处,对逆时针旋转陀螺击打其右侧三分之二处[1]。而我方队员比赛中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意识。

3.3 心理素质不过关

教练和队员表示:赛前我们不了解其他队伍实力,高估自身实力,过于自信,认为晋级八强肯定没问题。但当得知与传统强队分在一组时,从心理上就认为肯定打不过,表现出淡漠状态,缺乏取胜愿望。而在比赛时心理紧张,不能正常发挥。队员普遍存在遇强就虚的现象。致使在与实力较弱或实力相当对手的较量中也产生了心理不稳定,导致整体比赛发挥失常。

3.4 比赛场地不适应

队员普遍反映对比赛场地不适应。感觉场地很滑,助跑和制动时都存在打滑现象,尤其是比赛中还出现下雨情况,使场地更滑。但是高水平运动员虽然脚下也有打滑的现象,但他们还是能够很好的适应和控制并稳定出手动作,好像丝毫不受影响。而我们的队员在这样的条件下却不能集中注意力在瞄准和出手击打的关键细节上,产生技术动作变形,稳定性失常。另外,与平时训练时的场地比较,击打效果不好,得高分的机率偏低。

4 结论

1)就训练成绩来说,甘肃省陀螺队团体成绩无论是男队还是女队想要在本组中出线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与本届比赛的八强队伍比较,男团接近八强最低成绩,女团略高于八强最低成绩。即:若分组有利且发挥正常的话,女团较男团更有晋级机会。

2)就训练成绩来说,甘肃省陀螺队个人单打成绩无论是男女队员想要在本组出现的可能性都很小。但与八强队伍比较,有两名男队员和一名女队员已达到了八强最低成绩,即:若分组有利且发挥正常的话,就有冲击八强的机会。

3)就正式比赛的实际发挥来说,甘肃省陀螺队无论团体还是个人都没有发挥出训练时的水平,与全国八强队伍的成绩还有很大差距。

4)甘肃省陀螺队在本届比赛中发挥失常的主要原因表现在:技术动作不稳定、缺乏战术意识、心理素质不过关、比赛场地不适应等方面。

5)第十届全国少数传统体育民族运动会陀螺比赛晋级八强的最低成绩为:男团34.6分,女团24分,男单14.4分,女单10.6分。

5 建议

5.1 严格技术训练

从严从难,一丝不苟是培养运动员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的首要前提[2]。研究和学习高水平运动员技术动作,加强自身技术的改进。包括:进攻时的助跑步伐、出陀手法、击打角度和协调抽绳等动作,防守时的不同旋转方向和控制旋放落点技巧,以及临场应变办法。增加训练时间,严格训练要求,提高训练量和强度。最大限度提升队员的竞技水平。

5.2 提高战术意识

当训练达到一定水平后,除单独进行进攻和防守技术训练外,还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实战训练,增强战术意识的培养[3]。如:根据对手弱点采用不同旋转方式,根据不同防守状态确定攻击方式等。要重视进攻,也要重视防守。防守虽然不能主动得分,但可根据攻方技术弱点,采用不同落点,不同旋转状态,不同时间节奏,打乱进攻队员的思路与战术选择,降低对方得分效率[1]。

5.3 增强心理素质

在重大比赛或旗鼓相当比赛时,心理状态往往是取胜的关键因素。要培养有利于比赛的心理状态。避免过于自信、过于淡漠和过于紧张的状态。比赛不是单纯的比较力量、技战术,更是与对手比精神集中,比心理稳定[2]。遇到实力较弱或实力相当的对手时要保持关注度,稳扎稳打。遇到强手时减少“遇强心虚”的状态,要能稳定甚至是超常发挥,表现出“遇强更强”的信心。并能随着比赛时间推移和情况改变,有计划有层次的调整状态。归根结底还是要刻苦训练,有实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信心。

5.4 明确努力方向

通过比赛各阶段数据分析,我们知道:目前甘肃陀螺水平虽然与全国八强队伍水平还有差距,但是已经有队员接近了晋级的最低成绩,我们应该继续坚持训练,以晋级全国八强为下一个目标,并一步步的去实现和超越更高阶段的成绩线。虽然分组有时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但我们不能仅依赖与这个外部因素,提高自身实力才是硬道理。

5.5 加强交流学习

在今后的训练中重用以赛代练的训练方法,尽可能的利用和创造与外界尤其是与强队交流学习的机会。“送出去学习,引进来指导”,为教练和队员提高个人素养和业务能力创造机会[4]。积累比赛经验,锻炼对比赛各种情况的应对及把控能力。

5.6 适应比赛变化

要做好赛前的各方面适应工作。包括适应场地,适应天气,适应对手,适应饮食作息等。尤其要强调的是:我们应该利用赛前邀请赛的机会做好最后的适应。每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之前,举办地一般都会进行邀请赛,为正式比赛做好各项预备工作,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很好的适应比赛、检验训练效果和了解其他队伍实力的机会,也是一个难得的适应举办地天气和调整饮食作息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胡庆华.陀螺运动技战术变迁与发展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56-160.

[2]王寿皖.运动员比赛前后心理状态探讨[J].辽宁体育科技,1981,5:25-28.

[3]徐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打陀螺训练方法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5:58-61.

甘肃传统医药 篇10

民俗文化,是人文科学中民俗学研究范畴的文化现象,从十九世纪中叶,就在世界各国引起重视,风行一时。而民俗学恰恰就是把大量的民俗文化现象,加以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给人们打开一个认识自己的窗口。千百年的文化演变和时代的进程证明,越是具有地方特点和乡土特色的,越是具备世界意义。西部———虽地处我国偏远贫困地区,但是多姿多彩的文化现象,同样也绘制了这里的民俗文化。“花儿”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西北广大地区,是当地人们喜闻乐见的口头文学艺术形式。作为及具地域特色的农耕文化符号,更是给生息在此的人们一个精神食粮。“百般花头独一枝”的甘肃岷县“洮岷花儿”就以其丰富的语言形态、独特的歌词辙韵、优美的音乐风格、特殊的演唱方法、表现形式、存在价值而蜚声国内外。岷县先后被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甘肃省花儿之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联合国民歌考察采录基地”、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花儿之乡”、更值得关注的是“洮岷花儿”还被列为首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然而,认清“洮岷花儿”发展的现状,如何具体地做好保护和传承工作使之成为甘肃岷县的文化名片,将是迫在眉睫的任务。这里笔者就如何发展“洮岷花儿”从重要意义和途径着手,进行一个初步的分析。

1 大力发展“洮岷花儿”的重要意义

2005年12月31日,《中国文化报》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项目,岷县“洮岷花儿”项目榜上有名。这标志着岷县“花儿”进一步走向了世界,这对挖掘、保护“花儿”和提高对她的研究水平都提供了一个莫大的平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当前,大力发展“洮岷花儿”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1 作为民间口承文化,花儿能真实地反映当地人民群众的生

活面貌,丰富人们文化生活,满足人们日益发展的文化需求。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文化活动有了更多的渴望。因此,民间的“花儿”首先觉醒,并被广大群众所认可所接受,这样也造就了一批有名的花儿歌手,有关“花儿”的活动场所也逐步由田间地头走向大庭广众,各种“花儿会”和”花儿大赛”更是将她提到了另一个高度,对老百姓民间生活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

1.2 大力发展花儿能推动当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有“花

儿”的地方就有“花儿会”。在花儿会期间,县上每年都举办洮河奇石、盆景展和书画交流活动,并举办大型商品交易会。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客商,他们有的交易商品,有的洽谈项目,有的观光旅游,规模一年比一年大,贸易数额一年比一年多,新的市场连续开辟。为推动全县经济发展,搞活流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3“洮岷花儿”能促进民族文化交融发展“洮岷花儿”是汉、

藏、回等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一个文化样本,包含着多个民族的人文历史,民俗、宗教传说,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在那些重岩叠嶂、风光幽雅的名山胜地相继举行花儿会,是当地各民族团结交往和集体娱乐的方式,因此花儿会既是民间音乐的盛会,也是民族团结的盛会。

1.4 多声部“洮岷花儿”具有极高的音乐价值,可以与壮族大

歌、侗族大歌、纳西古乐相媲美,同样都是世界级的音乐,他们成为世界了解广西、云南的一条通道,而岷县的多声部“洮岷花儿”至今“养在深闺人未识”。我们需要迅速抢救自己宝贵的多声部“洮岷花儿”这一世界级的民间音乐,精心培育打造,使之成为宣传岷县传统文化和甘肃文化整体素养的真实名片。

2“洮岷花儿”发展的制约因素

任何一种传统的民族文化在与现代文化的接轨过程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花儿”作为甘肃的传统文化,也无法逃脱这个现状。

2.1 在越来越迅猛的现代都市文化冲击下,这种传统文化的优

越性已经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艰难的挣扎。在大力发展经济、搞活贫困地区高原市场的过程中,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人们往往重视的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产品的开发与经营,而忽略了文化产业的开发与管理,这对于在市场经济中本来就显得相对脆弱的文化产业是一个极不公平的挑战,特别是对“花儿”来讲,则造成深度影响。由于“花儿”反映的内容多为朴实的田园生活,它很少把眼光从田间地头转向钢筋水泥的现代都市,一走进都市就有些格格不入,“洋文化”始终排挤和嫌弃着“土文化”。意识形态的差距使“花儿”这种“土文化”失去了一些青年人们的青睐,群众基础正在减弱;流行音乐,现代社会元素等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对这种文化艺术的了解越来越少,谈起发展和传承,受传群体流失则成了不容忽视的严重现象。

2.2 对花儿的重视程度不够,不管是政府还是民间,人们对“花

儿”的认识和理解的层次还比较浅薄,“花儿”事业的发展得不到有力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对这种文化的研究没有列入省级甚至国家的科研规划,新闻、宣传、文化等部门尚未形成共识。近些年来,人们把对物质文化的追求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位置上,而忽视对文化事业的开发与发展。另外,“花儿”发展缺乏专业的创作者,传播队伍中始终缺少领军人物,同时也缺乏创新。因为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传播和发展都离不开一些具有相当实力的大家们的参与和努力,也离不开对艺术形式及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创新。比如,“洮岷花儿”中的花儿歌手大多是当地农民,演唱者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文化很低非常有限,阻碍了“花儿”的创新和文化内涵的进一步升华。一般都是传唱,而创新较少,缺少具有更高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优秀的“花儿”剧本也是罕见其显,很难再适应人们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化心理和文化需要,这也直接影响了“花儿”的口头传唱和音响传媒的发展,阻碍了“花儿”文化产业的开发与发展。

3 促进“洮岷花儿”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大力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

3.1.1 政府、文化部门要重视“洮岷花儿”,加大对文化发展的支

持力度,经济政策文化制度,都要为此服务搭建平台,尽可能多的组织一些有利于“花儿”传播和发展的民间文艺活动。对于非常贫困的地区,通过类似“花儿大赛”这样的形式,给予一定的投资,在设立奖项、奖金方面可适当放宽,以此调动、鼓励老百姓的热情,让“花儿”在民间真正火红起来。文化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花儿”的商品开发意识,认清市场,把握人们的文化需求心理,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花儿”的民族文化特色,注重文化产业的开发利用。让她走出岷县,走出甘肃。

3.1.2 各级文化单位应该尽快把“花儿”培训工作重视起来,要

在抢救保护“花儿”老歌手的同时,培养发掘新歌手。具体的可以是举办培训班,请老歌手、名歌手把自己的好歌、绝活儿都教给年轻人,只要是感兴趣的、嗓子好的、性格活泼的都可以让他们参加省、县、乡上的各种培训,这是解决失传问题的切实可行的第一办法。要把政府、社会以及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的人才培养才能具有一定的生命力,所培养出的人才也才有可能为“花儿”事业的发展起到真正的模范带头作用。使花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后继有人。

3.1.3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名人效应在事物的传播过程中的

作用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如东北的“二人转”、陕北的“信天游”等,它们同样是属于民间艺术文化体系,若干年前的社会知名度和产业化水平也不是很乐观,但是随着像赵本山、潘长江、阿宝等一些优秀文化人物的出现,加上这些人舞台上的精彩演绎,使这两种民间文化很快走上了一个巅峰,社会知名度越来越高,商业化水平快速提高,而且在我国的民间艺术文化行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岷洮花儿”的发展也可以借鉴他们的发展模式。将农村山间与城市舞台相结合,将传统民俗与现代文化相结合,让她在国家和世界的文化舞台中真正的演绎贫困地区民俗文化魅力。

3.2 发挥教育系统的作用,加快花儿规范科学发展随着现代

化的进程,原来传播、繁衍花儿的社会环境、文化土壤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花儿的传承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要提高“花儿”艺术整体文化素质应该从最基础的教育抓起,将“花儿”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让它走进学校,开设一些以“花儿”的学术研究和以“花儿”为内容的声乐、器乐方面的学习,充分发挥这些院校在信息智能以及人才方面的优势。同时对一些艺术团体的现有“花儿”歌手应该进行定时定量的学习,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加强演唱和表演水平,要逐步使“花儿”由田园走向学院。这样不仅解决了“花儿”演唱者受教育程度低、文化底子薄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新人才的培养,为精英人才的发展做好了准备,同时也解决了“花儿”文化人才断代的危机。为了更好地做好花儿的当代传承,利用高校,尤其是高等音乐院校的师范院系的民族音乐教学活动,最能为花儿的大面积、普遍性的传承发挥作用。因为高师音乐院系的学生都将成为未来的老师,如果这些未来的教师都热爱花儿艺术,都了解、熟悉、懂得花儿艺术,都善于表演花儿艺术,那么,花儿传承就将是另一番景象。高校利用把民间歌手请进来和师生走出去深入民间,使民间传承与高校的教学传承结合起来,必将改变目前花儿日渐凋零的局面。因此,可以说,高校是否将花儿的传承纳入自己的教学日程,也是花儿当代传承中较为关键的问题。甘肃花儿演唱最普遍的地区,今后我们培养的音乐专业学生将是活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者,他们把自己所学的音乐理论和花儿结合在一起,肩负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使命,必将形成一条从小学到大学的花儿文化传承的链条、使花儿在更好的生存环境下得到可持续发展。当然,人才的培养决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做到的事情,更不是说一两个已经成名的“花儿”歌手带出来的学徒就是人才的培养,这里所指的人才培养是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结构体系的,比较规范和科学的“花儿”艺术人才的开发。

3.3 建议建立数据库作为具有如此深厚传统文化根基的地区

来说,建立岷县传统音乐数据库的原始音响信息管理向数据管理的转化,不仅将为传统音乐现代化进行有益的探索,对岷县的民俗事宜及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专家学者们要多对“花儿”做挖掘、整理、调研工作,及时抢救记录大量散落在民间的“花儿”,为理论研究和我们的后代保存下珍贵的资料。

大量资料显示。除了“洮岷花儿”外,岷县的民俗文化及传统音乐资源十分丰富,笔者大致调查分成了四大类。她包括:

(1)民歌类:山歌、号子、小调、长歌。

(2)曲艺类:贤书、岷州道情、曲子弹唱、岷州宝卷、本子花儿、谷子评书、铧片评书等。

(3)戏曲类:秦腔、眉户、秧歌戏。

(4)民间器乐曲:《大红袍》《菩萨令》《大开门》《莲花落》等。

每一种文化现象都有其独特魅力和生存空间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点滴,都具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所以将一般的民俗文化和传统音乐的保护定位成两层含义———保存与发展。而数据库能在保存的容量和保存的效率上大大超越以往的存书手段。并且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使得更多地人了解、学习、岷县的传统文化。这样潜移默化地给该地区的民俗研究和传统音乐文化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机制和有利的发展契机,至少在资料保存方面发展了岷县的民俗文化和传统音乐文化。这个数据库的建立还将有利于与各音乐院校和研究机构开展学术交流与理论合作,使得“学”“术”真正有效的结合起来。建立像岷县传统音乐文献数据库此类具有地区性的小型数据库,还将为全国范围内传统音乐文献数据库架构起一个畅通的音乐信息交换通道,以此达到全社会的音乐资源共享。

“通过生活本身,传统将慢慢地、不可避免地从我们生活中抹去,企图阻止这一点,就等于阻止历史发展地自然进程,是徒劳无功的。”(柯达伊《匈牙利民间音乐》1964:160)我们要做的也许不仅仅是在于记录与保存,更重要的是留给后人一副“活色声香”的音

参考文献

[1]胡小满.对音乐遗产“原生态保护”的思考[J].中国音乐学,2006.

[2]罗德惠.传统与现代间的洮岷[N].兰州日报,2006-6-4(B03).

[3]幺颖.甘肃原生态民歌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视点,2007(5).

[4]柯杨.花儿会-甘肃民间诗与歌的狂欢节[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3).

上一篇:互动合作式下一篇:大数据运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