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成县

2024-06-15

甘肃省成县(通用6篇)

甘肃省成县 篇1

一、区域概况及发展条件

(一)自然环境适宜林果产业发展

成县地理位置在东径105°23′30″~105°57′35″北纬33°29′45″~34°02′45″之间,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陇南山区中部徽成盆地西侧,地处西秦岭南麓土石山区,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境内最高海拔2377m,最低海拔750m,全县总土地面积1690.23km,由犀牛江、青泥河、南河、洛河“一江三河”切割形成山区、丘陵、川坝三个立地类型区。[1]。本县属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1.7℃;年平均降雨量639 mm,年蒸发量1 149 mm,相对湿度75%;年日照时数1625.5h,无霜期208d[2]土壤类型主要有山地棕壤土、浅山丘陵褐土,川坝沟谷潮土和零星水稻土四个土类28个土属62个土种,土壤PH值7.2~8.4之间[3]。植被以落叶阔叶和斜叶阔叶混交次生植被为主,南部和北部山地为天然林区,东西部和中部川坝地为生态经济林区,已查明的野生经济植物1296种,经济林果种质资源44种[4],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63.39%。区域自然环境条件较好,适宜多种林木生长,适合发展林果产业。

(二)社会经济有利林果产业发展

成县历史悠久,是国家命名的“千年古县”。远在夏商时期农业已比较发达,成为陇右一带的富庶之地,南宋时成为抗金要塞,驻军屯垦御敌,对当时农业生产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曾是陕、甘、川的咽喉之地和重要通途,属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5]。解放以后成县一直是省地的小商品粮生产区和农林特产之地。以种养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常期以来占主导地位,林果业则是农业的传统产业和农民的重要经营收入来源。改革开放以来,成县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开发特色产业,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6年全县辖12镇5乡,15个居民委员会,245个村民委员会,1 427个合作社,总户数6.22万户,总人口26.52万人;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8.9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4.8亿元,第二产增加值17.3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85亿元,分别占生产总值的16.57%、59.77%和23.66%,财政收入5.5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 32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 500元/人[6]。社会经济水平明显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社会经济条件有利林果产业发展。

(三)特色经济促进林果产业发展

在党和国家一系列产业政策指导下,省、市、县分别制定了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配套政策和规划。近年来,成县坚持把核桃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型特色产业,紧紧围绕打造核桃产业“规模化种植,品种化栽培,园艺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全国重点县的目标,举全县之力建基地、抓示范、强管理、重改良、树品牌,使核桃产业迅猛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提升。2015年成县核桃产业核桃坚果产量2.144万吨,核桃产值4.288亿元,户均核桃收入达8 930元,人均核桃收入达2 232元。核桃坚果产量占甘肃省总产量的1/4,位居全国37个产量千吨县之列。成县核桃树单株产量为3.4公斤。占农业特色产业总产值的35.65%;草畜、蚕桑、烤烟产业产值1.48亿元,占特色产业总产值的64.35%。特色产业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截止目前,全县已建成核桃基地51万亩1 122万株,其中已结果树489.2万株,未结果树610.8万株。全县户均核桃树达200株,人均核桃树达50株。全县建成丰产示范园34处15 000亩,核桃“两化”示范村32个,核桃专业村200个,在全县形成了11条万亩核桃林带,以示范园建设带动了全县核桃产业规模发展。以核桃为主的林果特色产业经济逐步形成。县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同时促进了林果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调查结果及综合分析

(一)林果发展的现状概述

1. 主要经济林果及种质资源。

主要利用的野生种质资源有:岩桑、漆树、杜仲、辛荑、黄连木、野花椒、君迁子、野樱桃、五味子、野山楂、山梨、山杏、野桃、山定子、棠棣、野李子、悬钩子、山葡萄、猫屎爪、红豆杉、毛粟子等20多种;长期主要栽培的经济林果有:蚕桑、杜仲、漆树、花椒、板粟、黄连木、辛荑、山菜萸、核桃、苹果、柿子、李子、桃、梨、杏、樱桃、葡萄、猕猴桃、楸子、大枣、拐枣等20余种[7]。

2. 现有资源数量及发展面积。

据专项调查资料统计,全县大宗的粮油植物中野生核桃、毛粟、黄连木等资源总株数达386万株;干鲜果品植物中,棒子、山桃、野李子、山杏、野樱桃、五味子、猕猴桃等蕴藏量达426万株,鞣料栲胶、栓皮栎等524万株;悬钩子、猕猴桃等296.7万株[8]。栽培的主要经济林果核桃1 122万株,面积50.54万亩;花椒182.6万株,面积1.66万亩[9];杜仲72.6万株,面积0.42万亩;蚕桑2.8万亩,1864万株;漆树6.2万亩,580万株。资源分布范围广,栽培面积较大,发展有了一定基础。

(二)发展成效及经验总结

1. 认真落实产业政策,正确认识当地县情。

改革开放以来,成县历届领导班子认真落实各项产业政策,不断深化对县情的认识,大力发展县域农村经济,积极培育农业产业。以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产业政策为突破口,组织全县干部群众学习政策,广泛开展讨论、分析县情、乡情、农情、正确认识当地山水农情和发展农村经济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统一了思想认识,明确了“优势在山、潜力在林、产业在农、关键在干”的发展思路,为发展林果产业奠定了思想认识基础。

2. 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突出重点发展林果。

集合当地自然环境优势、资源利用优势、经济用途优势、市场前景优势、生产特点优势、技术依托优势、质量品牌优势、加工企业优势等各类优势资源条件,从本县各类林果中选择了适应性强、生长健壮;寿命长、收益期长;耐贮藏、好运输;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强和市场前景好的乡土林果核桃作为重点发展的林果项目。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突出了发展重点,体现了地域经济特色,辐射带动面大,综合效益高。实践证明以核桃为重点的林果业开发完全符合成县实际。

3. 依托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林果产业发展。

该县是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县。多年来本县把林果产业发展与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的退耕还林,荒山绿化紧密结合起来,整合林业、水保、农牧、科技、扶贫等项目资金和经济技术资源,加快了林果产业开发的步伐。全县以核桃为主导的林果业人均拥有核桃50株、人均核桃收入达到410元。促使林果产业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依托生态环境建设,整合各行各业项目资金,进行林业综合开发,既促使生态环境建设扎实有效,各行各业项目实施进展顺利,实践证明也是加快林果产业开发的一条有效途径。

4. 引进培育优良品种,示范推广培训技术。

全县先后从全国核桃良种基地和科研院所引进各类核桃品种和品系83个,建立试验示范园14处8 200亩[10];开展种质资源调查和选优育种工作。从全县核桃资源中选出优良母树124株,试验筛选出适合当地主栽的核桃品种先后从国内外引进核桃优良品种83个,确定成县主栽品种7个,其中主体品种为清香、香玲;搭配品种为中林、强特勒、陇南15号、陇南755号。

5. 建立林果生产基地,扩大栽植形成规模。

坚持“因地制宜”和“适地适种”的原则,按照“高起点建园、高标准栽植、园艺化管理”的要求,初步形成了南北山区和林缘地带以漆树、杜仲、板粟、辛荑经济林营造为主,浅山丘陵坡地以核桃、花椒、蚕桑等经济林果栽植为主的生产发展格局,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合于成县当地林果产业发展的路子。

6. 面向需求开拓市场,打造品牌争创先进。

成县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扶持发展华龙恒业、宏远土特产等核桃加工企业3个,培养核桃专业合作社50多个,建立核桃协会200个,研发加工核桃仁产品5种9个系列,核桃坚果产品3种6个系列,精炼核桃油1种。同时,不断完善电子商务扶持发展机制,加强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多媒体、全方位推介成县核桃品牌,增加成县核桃的销售量,拓宽了商品流通渠道,产品销售到上海、福州、南京等16个沿海城市。以打造品牌为突破口,积极进行名优产品开发,“成县核桃”通过了国家质量总局地理保护标识认证,被评为甘肃“十大名果”。2001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2006年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确定为“核桃试验示范基地”,2007年被国家评为“核桃标准化示范县”,选育的陇南15号、陇南755核桃新品系先后获得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奖”,2014年10月“成县核桃”获得国家质监总局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三、存在的问题分析

成县以核桃为主的林果产业虽然栽植面积初具规模,生产基地基本形成,产业有了一定基础,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与现代农业产业化的标准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还有较大的发展差距。一是产业开发层次较低,良种推广率只达到了64.8%,科技普及率仅达到83.5%,重栽植、轻管理、技术改造任务艰巨;产业链条短,加工企业少,坚果产品的70%以上以原料出售,营销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管理不规范,产业风险大,经济效益低;“有产品、缺商品”,“有特种、少品牌”。产业开发层次较低,品牌优势尚未形成。二是发展资金短缺,开发投入不足。成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基础薄弱,县级财力和农产投入林果发展的资金有限,生态退耕新栽植幼树面积大,生产周期性长,抚育管理投入需求量不断增加,品种改良、低产树改造,产品加工开发项目建设投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资金短缺和投入严重不足,对后续产业项目建设制约较大。三是劣质低产问题突出,病虫灾害发生普遍。全县现有劣质低产核桃树460万株,占总株数的44.92%,20~30年生的成龄树平均单株产量仅为6.2公斤;5~19年生的初果期树平均单株产量仅为2.8公斤,有5年生以下的劣质实生幼树356万株,占总株数的34.76%,全县核桃平均株产量仅为5.37公斤,形成了幼龄树表弱,结果树不挂果,盛果期树产量低,树龄提前表老,经济性状降低[11]。果树病虫害频繁发生,早晚霜冻交替出现,大小年结果现象普遍。这些问题都制约了林果产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

三、研究结论及发展建议

(一)环境条件比较优越,适宜发展林特经济

成县山川丘陵兼备,气候温和湿润,光热水土自然条件适宜多种经济林果生长,经济林果栽培历史悠久,种质资源和生产经验比较丰富。充分利用占总土地面积70%的浅山丘陵地和生态建设机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林果,既可发挥资源优势提高山地利用率,又可利用生态工程的国家投资促进林果产业的发展,用经济林果的经济效益维持生态工程的长期效益,可建成生态、经济、社会三效兼顾型的持续林果业。

(二)社会经济条件较好,林果发展潜力较大

成县是旱作农业区,林果业一直是农业的传统产业。当地具有发展林果业的传统习惯。发展县域经济潜力在山,优势在经济林果。山区广大农民既有从事林果业的传统经验,又有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发展林果业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又符合当地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应在现有发展基础上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优势,资源利用优势和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适地适种、选择重点、突出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挖掘名优品种、打造优质品牌,发展林果产业的潜力和优势很大。

(三)发展栽植初具规模,加强管理任务艰巨

全县经济林果发展面积已达到62.5万亩,生态退耕的核桃栽植面积达到50.54万亩1 024万株,基本实现了全县核桃发展全覆盖。其中低产劣质树460万株,劣质低产问题比较突出。林果新发展栽植空间不大,今后应把产业开发的重点转移到加强管理和技术改造上,要在强化抚育管理的同时,重点进行劣质低产树改造,嫁接换优,改良品种,强化科技投入,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提高效益。

(四)生产发展有了基础,配套建设增加投入

以核桃为主的林果产业发展中良种引进、试验示范、科技培训、技术推广进展顺利,生产基地基本建成;建成了以小川为中心的核桃交易市场,发展了以华龙恒业为代表的营销加工企业,培养和锻炼了一批营销服务队伍,拓宽了县内外的营销渠道,产业框架基本形成,积累了发展经验,奠定了发展基础。应在此基础上,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兴办龙头企业,抓好产品加工开发,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巩固建设成果,不断创新产业发展。

(五)产业框架基本形成,提高挡次势在必行

生产基地、营销市场、加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框架基本形成。但是由于发展层次低,科技推广和良种普及率不高,服务功能不强;骨干企业少,加工技术落后,优质产品少,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不高,抗风险能力还很脆弱。因此,要依靠科学技术增加科技投入,加快产业技术改造,完善服务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推广先进技术,举办科技示范样办,发展产业协会和经合组织,大办骨干企业,适应产业发展,开发优质产品,化解产业风险,提高产业发展挡次。

(六)林特产品优势较大,应当实施品牌战略

当地历史以来是一个林特产地,又是核桃适生区,发展经济林果自然条件较好,栽培历史悠久,种质资源丰富,曾荣获“植树造林先进县”、“蚕桑基地先进县”和“中国核桃之乡”等荣誉,“成县核桃”已通过国家地理保护标识认证,评为甘肃“十大名果”、“白米籽”核桃仁获国际林产品银奖。开发林特产品优势较大。应当立足资源优势,挖掘资源潜力,实施品牌战略,开发名优产品,加快品牌认证,力争打造成一流的特色产业。

参考文献

[1]成县农业区划办.成县土地资源及土壤调查报告[R].1982.

[2]成县气象局.成县农业气候及气象资源汇编[C].1998.

[3]成县农业区划办.成县土壤调查报告[R].1982.

[4]成县农业区划办.成县野生经济植物调查成果汇编[C].1989.

[5]成县农业区划办.成县综合农业区划报告[R].1982.

[6]成县统计局.成县2015年全国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统计资料[R].2016.

[7]成县农业区划办.成县林业区划报告[R].1982.

[8]马朝阳.甘肃成县野生经济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3,(2).

[9]马朝阳.成县花椒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甘肃农业,2007,(11).

[10]马朝阳.成县核桃良种引进及示范推广技术总结[C].全国干果大会论文集,2004.

[11]马朝阳.成县核桃低产树的成因及控制改造措施[J].甘肃农业,2008,(4).

甘肃省成县 篇2

1、负责学员的报到,建档工作。

2、组织召开班委会,选举班长,班委员会成员工作。

3、承担学员的管理及考勤工作,并督促学员及时上交培训会务组安排的实践材料、学习讨论材料、心得体会等。

4、负责培训教师的准时到位授课、中途休课、课程接转及培训讲义的收交等工作。

5、作好培训教师的考勤工作。

6、负责学员培训期间的安全教育工作。

7、及时上报学员培训期间发生的突发性事件。

8、安排学员认真打扫培训场所的卫生,保持培训场所干净整洁。

9、组织培训教师开展评卷、登分、证书的填写等工作。

10、完成校领导安排的其它相关工作任务。

甘肃省农广校成县分校培训管理制度

1、认真贯彻执行省、市、县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有关精神。

2、不断创新培训机制,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方式,不断提高培训效果。

3、课堂培训、电教培训、基地培训、学员讨论情况、经验交流效果等符合培训计划规定。

4、坚持采取有效措施,定期监督学员自学情况、交作业情况,并有记录。

5、培训时考勤记录齐全,管理严格,到课率高。

6、认真组织教师评阅学员作业、考试试卷,严格执行《学员管理制度》。

7、培训档案健全、齐备,整理装订规范,项目管理进程符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求。

8、经常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开展调研,撰写调查报告,交流培训经验,创新跟踪服务工作,提高培训效果和质量。

甘肃省农广校成县分校教师管理制度

1、热爱农民培训工作,全心全意为培育有文化、有道德、懂专业、会经营、善管理的新一代农业生产主体服务。

2、积极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培训活动,经常深入农业生产一线适时举办各类培训班,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水平。

3、上课时要仪表端庄,思路清晰,深入浅出,创新培训方法,保持课堂的生动、活泼、有趣。

4、坚持培训过程规范有序进行,做到课前认真备课,课中精心讲授,课后认真总结,寻找不足,做到主次分明,面授和实操并重的目的。

5、培训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探讨,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培训效果。

甘肃省成县 篇3

毕家湾矿床位于中秦岭南缘华力西—印支期褶皱带与南秦岭北缘印支褶皱带的衔接部位, 其西北和东南分别为中生代的西—礼和徽—成断陷盆地。

区内出露地层除新生界新近系、古近系和中生界三叠系呈零星分布外, 主要为上古生界泥盆系, 泥盆系为一套浅变质的类复理式沉积建造, 属裂陷海槽环境, 其主要岩性有砂岩、粉砂岩、千枚岩、灰岩、生物灰岩等。

区域内褶皱构造发育, 褶皱轴线总体构造线方向为NWW或近EW向。吴家山背斜为主体构造, 它控制了矿田中矿床的展布, 两翼被不同级别的次级褶皱复杂化, 依次可分成Ⅰ—Ⅲ级褶皱构造。区内断裂构造较为发育, 以东西向为主, 这种断裂常是不同时代地层和不同构造单元的分界线。矿田内侵入岩属于西秦岭岩浆岩北带的东段, 侵入活动比较强烈, 除少量的超基性岩脉而外, 均为中酸性侵入岩。区域浅变质作用普遍, 并有接触变质作用的叠加。

西成矿田西部已知有铁、铜、金、铅锌等矿产30多处, 而以铅锌矿床、金矿最有工业意义, 铜矿有待进一步工作, 铁矿无工业意义。

2 矿床特征

2.1 矿区地层

矿区出露的地层, 属中泥盆统西汉水群 (DX) 第六岩性段 (DX6) 的第三岩性层 (D3X6) , 研究区出露的是DX63—1、DX63—3两个亚层。DX63—1主要有薄层灰岩、炭质结晶灰岩、角砾状结晶灰岩、绢云方解千枚岩组成, 其中的炭质结晶灰岩是含矿层位, 出露于毕家山背斜轴部, 在毕家山矿区内, 厚度大于30~600m;本层是一套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及生物化石含量不同的碳酸岩系, 上部岩性破碎, 含炭质较高, 生物化石主要有珊瑚、层孔虫、腕足类及海百合茎, 密集处可达40%~60%。DX63—3主要出露其下部层位 (DX63—3a) , 岩性有条带状泥质灰岩、方解绢云千枚岩、绿泥绢云千枚岩、条带状泥质灰岩组成。

2.2 矿区构造

总的构造线方向与区域构造方向一致, 呈NEE—EW向。研究区位于毕家山背斜的核部, 该背斜是整个矿床的构造骨架, 对矿体规模、产状和形态的产出起控制作用, 背斜鞍部的构造剥离虚脱带是矿体的主要赋存部位。区内有两条近东西向互相大致平行的断层纵穿研究区, 性质为压扭性逆断层, 与主要褶曲构造相伴产出, 成矿后仍有活动, 产状大体与构造线一致, 呈NEE—EW向, 倾角较陡, 多属逆断层性质。矿区构造格架是受大致南北方向的挤压应力, 形成了NEE—EW毕家山背斜, 伴随产生了压扭性逆断层, 对矿体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作用。

2.3 脉岩与围岩蚀变

矿区内无大的侵入体, 仅见有石英脉, 方解石石英脉及方解石脉, 另外, 还有小的含矿重晶石脉。矿床的围岩蚀变较弱, 且范围狭窄, 主要有硅化、重晶石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等。

3 矿体特征

矿体总体呈似层次、透镜状产出, 矿区范围内矿体规模不大, 矿体北倾, 倾角较陡, 矿石有用组分为铅锌。矿体的顶底板围岩均为炭质结晶灰岩, 找矿的直接标志是硅化、重晶石化。

1) Ⅷ号矿体:位于17—21线之间, 赋存于毕家山背斜的南翼DX63-1的上部的炭质结晶灰岩中。矿体产状:332-4°∠65°~74°;矿体呈似层状产出于炭质结晶灰岩中;矿体长119~249m, 延深239m, 矿体厚度0.40~6.34m, 平均厚度3.09m;Pb品位0.03%~1.31%, 平均品位0.67%;Zn品位1.26%~7.10%, 平均品位3.07%。

2) Ⅷ-2号矿体:位于17—21线之间, 赋存于毕家山背斜的南翼DX63—1的上部的炭质结晶灰岩中, 矿体呈似层状产出于炭质结晶灰岩中。Ⅷ-2号矿体为隐伏矿体, 矿体长253m, 延深81m, 矿体厚度2.59~3.85m, 平均厚度3.14m;Pb品位0.65%~0.93%;Zn品位1.67~2.89%, 矿体产状:337°~2°∠70°~74°。

3) Ⅹ号矿体:矿体位于17—21线之间, 赋存于毕家山背斜的北翼DX63—1上部的炭质结晶灰岩中, 呈透镜状, 产状344o∠46o。由3个小矿体组成, 自北向南分别用X—1、X—2、X—3表示。X—1矿体平均厚度3.38m, 铅平均品位0.26%, 锌平均品位1.23%。X—2矿体平均厚度1.79m, 铅平均品位0.42%, 锌平均品位1.08%。X—3矿体平均厚度1.21m, 铅平均品位0.10%, 锌平均品位1.21%。

4 矿石质量

4.1 矿物物质组成

1) 金属矿物:主要金属硫化物为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次要矿物有纤锌矿、黄铜矿、黝铜矿族、白铁矿;少量矿物有毒砂、车轮矿、斜辉锑铅矿、硫锑铅矿、硫锗铜矿、辉锗矿、辉砷镍矿、硫银铅铜矿;次生流化物有斑铜矿、兰辉铜矿、铜兰。氧化矿物主要为菱锌矿、白铅矿、铅矾、褐铁矿 (针铁矿为主, 少量水针铁矿) 。其次为孔雀石、兰铜矿、水锌矿、异极矿、硅锌矿、铅铁矾、铅丹、铅黄、红锌矿。

闪锌矿:是最主要的金属矿物, 含量1%~90%不等, 一般2%~80%, 由于多期多阶段成矿作用, 形成黑棕、深棕、棕黄、浅黄等颜色。呈它形粒状, 由于构造破坏, 破裂成角砾状、碎屑状、粉尘状。方铅矿:含量一般1%~5%, 最高达70%, 呈它形不规则状—自形晶 (立方体) 集合体。

2) 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 其次为方解石、白云石、少量高岭石、绢云母、重晶石、绿泥石、金红石、磷灰石等。石英:为矿石中最主要的脉石矿物, 含量50%~90%, 一般60%~80%。与矿关系极为密切。

4.2 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主要有乳滴结构:黄铜矿呈细小乳滴均匀地分布在闪锌矿中, 乳滴呈定向分布, 形成定向乳滴状结构;叶片状结构及乳滴—叶片状结构:黄铜矿呈叶片定向分布在闪锌矿中。还有镶边结构、包含结构、格状结构、骸晶结构、分离脉状结构等。

矿石构造主要有浸染状构造: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呈单体、集合体微莓球体分布在硅质岩、硅质灰岩中。还有角砾状构造、角砾网脉状构造、团块状、斑杂状、网脉状等。

4.3 矿物嵌布粒度特征

氧化矿石:闪锌矿颗粒粗大, 以中粗粒为主, 大于0.074mm者占72.60%, 以它形粒状或粒状集合体嵌布在脉石颗粒间, 与脉石界线清晰, 多呈港湾状。菱锌矿以粗粒为主, 大于0.074mm者占92.1%, 皮壳状的菱锌矿呈环带状分布。方铅矿仍以中粗粒为主, 大于0.074mm者占71.6%, 白铅矿大于0.074mm者占92.9%, 以中粗粒为主, 它形粒状, 呈粒状集合体嵌布在脉石颗粒间。

混合矿石:闪锌矿粒度不均, 形状不规则, 沿脉石颗粒间隙充填或散漫状分布在脉石中, 大于0.074mm者占40.8%。方铅矿沿脉石颗粒边缘裂隙充填呈散漫状分布。略具定向排列, 常交代闪锌矿, 大于0.074mm者占56.5%。

硫化矿石:闪锌矿粒度不均匀, 分粗细两种, 以粗粒为主, 大于0.074mm者占85.8%。粗粒闪锌矿与方铅矿密切共生。方铅矿粒度不均, 大于0.074mm者占76.8%, 粗粒方铅矿沿闪锌矿边缘及裂隙充填, 与闪锌矿、黄铁矿关系密切。

4.4 矿石化学成分

矿石中具工业意义的金属元素是Pb和Zn, 在矿石中Pb:Zn=1:2.64。有害杂质是Sb和As, 分布极少而不均匀。矿石多元素分析结果见表1。

4.5 矿石氧化特征

根据矿石自然类型的分类方法和原则, 可分为氧化矿、混合矿、原生矿。本次研究的Ⅷ、Ⅷ-2条矿体坑道及钻孔均见硫化物且含量较高见表2, 在1312中段CP19-1坑道及1272中段CM17坑道中所取的两个物相样均为硫化矿石。

5 结论

毕家湾铅锌矿体产于中泥盆统西汉水群第六岩性段第三岩性层 (DX63—1) 的炭质结晶灰岩;毕家山背斜鞍部的构造剥离虚脱带是矿体的主要赋存部位, 对矿体规模、产状和形态的产出起控制作用;矿体总体呈似层次、透镜状产出;矿石自然类型分为氧化矿、混合矿、原生矿。

摘要:通过对成县毕家湾铅锌矿床区域地质背景和成矿地质特征的分析, 认为, 该矿床主要产于中泥盆统西汉水群第六岩性段第三岩性层 (DX63-1) 的炭质结晶灰岩;毕家山背斜鞍部的构造剥离虚脱带是矿体的主要赋存部位, 对矿体规模、产状和形态的产出起控制作用;矿石自然类型分为氧化矿、混合矿、原生矿。

关键词:地质特征,毕家湾铅锌矿,成县

参考文献

[1]张新虎, 汤中立, 甘肃省矿床成矿系列研究[J].甘肃地质, 2007. (4) :1-14.

甘肃省成县 篇4

网友指出,近日在新浪官员认证微博中,甘肃省成县县委书记李祥的微博“利用微博,广泛宣传成县核桃帮农民卖核桃,引起网民热议。

网友认为,李祥书记用微博来卖核桃,让人好生感慨。为他善于利用现代媒体宣传当地特产叫好,期盼这样的干部再多一些。

网友表示,县委书记微博实名卖核桃,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每天工作都要尽心尽力,在任期内不留任何遗憾。

网友呼吁,领导干部只要踏实做事,无论大事小事,就会得到老百姓的认可。”

甘肃省成县 篇5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成县,生态敏感性,遥感

生态敏感性评价是指在现有自然环境背景下, 人类活动干扰和自然环境变化导致发生区域生态或环境问题的难易程度及其可能性大小, 也就是生态环境问题出现的概率大小。全球变化背景下, 脆弱性从暴露、敏感性和适应性等方面开展研究, 敏感性研究转为在脆弱性框架下展开, 是影响脆弱性程度的一个因素[1,2,3]。敏感性是指人类-环境系统受到环境变化的正面或负面影响的程度。综合各学科领域关于敏感性的定义与应用, 敏感性是指在系统内部、系统与系统之间、复合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网中, 表征某个系统由于其内部或外部因素变化而产生响应的程度[4,5]。当前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多集中在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以及驱动力分析上, 专门针对甘肃省陇南地区生态系统在土地利用变化下的敏感性响应研究还不多见。以陇南地区成县作为研究区域, 建立的敏感性研究方法能够评价生态系统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灵敏程度, 识别出受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的重点区域, 研究结果将成为脆弱性研究的一个部分, 为成县土地利用规划和陇南市综合管理提供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成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 属秦岭南麓徽成盆地、长江上游嘉陵江水系。东径105°23'~105°57', 北纬33°29'~34°21', 总面积1700km2。地貌特征南北为山地, 中部为丘陵。青泥河及其支流切割形成的各地贯穿其间, 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均气温为11.7℃, 无霜期200d, 年日照时数1625.5h, 年均降雨量620.8mm左右, 相对温度75%。全县辖12镇5乡, 总人口26.68万人。县内已知植物种类达1958种, 动物种类54种。粮食作物主要为冬小麦、玉米、大豆、薯类, 荞麦等;经济作物以冬油菜、大蒜和多种四季蔬菜为主;经济林果主要有核桃、柿子、樱桃、板栗等。境内探明的金属矿藏有铅、锌、黄金、白银、铁、锰等17种, 尤以铅锌储量较大, 居全国第二大铅锌矿带, 其地质储量约1100万t金属。

2 数据来源

本研究主要利用2000-2010年的Landsat TM卫星影像, 选取影像时相均在每年5月~10月, 单景影像平均云量小于10%。解译使用的控制影像是2000年TM数据, 投影为Alberds Conical Equal Area, 椭球体为Krasovsky, 中央经线为东经110°, 双标准纬线为北纬25°和北纬47°, 投影起始度12°, 中央经线偏差和起始点偏差都为0。由于所选影像质量较好, 基本无云或含云量小于5%、少雾、季相大体一致, 所以能够满足研究的需要。TM影像有7个波段, 除第6波段空间分辨率为120m×120m外, 其余波段空间分辨率全部为30m×30m。地形图的拼接处理工作在Erdas9.2软件的Image Mosaic Function模块下进行。此外, 由于遥感影像和拼接后的地形图范围都比较大, 根据甘肃省的行政边界对地形图和遥感影像进行了裁剪, 从而使各类图件具有统一的区域。解译的指标体系沿用2000年土地利用/覆盖分类系统, 采用全国二级分类, 一级分为6类, 主要根据土地的自然生态和利用属性;二级分为25个类型, 主要根据土地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耕地根据地形进行了三级划分, 即平原、丘陵、山区和坡度大于25°的耕地。

3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3.1 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由于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而遥感数据相对更为客观,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成县各种土地类型的变化情况, 对2000、2010年的遥感影像进行解译, 进行甘肃省成县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利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度对每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进行定量描述, 单一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反映了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研究区域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情况, 其表达式如下:

式中:L———研究时段内某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

Ua、Ub———表示研究初期和末期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

T———研究的时间长度, 当T设定为年时, L值就是该研究区域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变化率。

根据公式 (1) 对甘肃省成县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与动态度进行计算, 计算结果见表1。

2000-2010年间, 从各种类型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度可以看出, 成县各种类型的土地除未利用地、水田、其他建设用地外均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 按照土地利用的变化速度来看, 2000-2010年间成县变化较快的地类分别是林地、草地、旱地和农村居民用地。林地以每年1.46%的速度在增加;草地以每年1.33%的速度在减少;河流水域湿地以每年0.13%的速度在较少。

3.2 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为了综合衡量成县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相互转化的剧烈程度, 利用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对其土地利用类型总量和结构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 研究区域在一定时段内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可表示如下:

式中:LC———区域内研究时段内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

LUi———监测起始时间第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

LUi-j———监测时段内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为第j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绝对值;

T———监测时段长度, 当T的时段设定为年时, LC的值就是该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年变化率。

将成县2000-2010年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的数值代入公式, 计算得出成县综合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度为0.61%, 小于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 说明10年来, 成县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速度比较缓慢。土地利用变化带来地表结构的巨大变化, 影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生态过程, 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影响, 进而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土地利用变化引起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已引起广泛关注, 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可以将区域大气、土壤、水等多个生态系统的变化综合到一起, 从宏观层面反映生态系统受到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4 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敏感性研究

测定敏感程度可以借助某种特殊形式的计算、测量揭示各个影响因素同某项目或某系统的关联程度, 衡量某项目或某系统对各因素的敏感程度, 如目标变动百分比与因素变动百分比的比值[6,7,8]。建立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敏感性指数, 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率与土地利用强度变化率的比值对生态系统在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下的敏感性响应灵敏程度进行表征, 表示如下:

式中:I (j) ———第j年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敏感性指数;

△ES (j-1, j) ———第j-1年至第j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率;

△LU (j-1, j) ———第j-1年至第j年土地利用强度变化率;

ESj———第j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ES (j-1) ———第j-1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LUj———第j年土地利用强度;

LU (j-1) ———第j-1年土地利用强度。

以j-1年作为研究基准年。结果表明, 虽然成县在不同研究时期不同敏感类型的面积及比例各不相同, 但总体而言, 生态敏感性程度高的区域面积和比例均最小, 生态敏感性程度中等的区域面积和比例次之, 生态敏感性程度低的区域面积和比例最高。不同研究时期, 不敏感区域均占据成县面积的大部分区域, 该区域I值在1~8.5之间。

5 结论

敏感性分析和评价是敏感性研究的两个方面, 分别代表着理论分析与实际运用。敏感性分析揭示全球变化背景下复合生态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增强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敏感性评价为决策者和公众提供直观的评价与预测信息, 以便做出符合客观规律和人类自身利益的决策, 二者相互依存, 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以甘肃省陇南地区成县作为研究对象, 对近10年来成县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敏感性分析和评价进行系统研究。敏感性分析研究表明, 成县各种类型的土地除未利用地、水田、其他建设用地外均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 按照土地利用的变化速度来看, 2000-2010年间成县变化较快的地类分别是林地、草地、旱地和农村居民用地。林地以每年1.46%的速度在增加;草地以每年1.33%的速度在减少;河流水域湿地以每年0.13%的速度在较少。本文通过建立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 构建了生态敏感性指数, 评价成县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敏感性。针对成县土地结构的现状及变化趋势, 应发挥区域土地的区位和功能优势, 保持合理的土地开发程度和土地投入强度, 着重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本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土地利用变化, 掌握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以及科学管理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杨志峰, 徐俏, 何孟常, 等.城市生态敏感性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 2002, 22 (4) :360-364.

[2]颜磊, 许学工, 谢正磊, 等.北京市域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J].生态学报, 2009, 29 (6) :3117-3125.

[3]石龙宇, 崔胜辉, 尹锴, 等.厦门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J].地理学报, 2010, 65 (6) :708-714.

[4]高莉洁, 石龙宇, 崔胜辉, 等.厦门岛生态系统服务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研究[J].生态科学, 2009, 28 (6) :551-556.

[5]马育军, 黄贤金, 许妙苗, 等.江苏省沿海滩涂开发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 2006, 20 (4) :28-34.

[6]庄大方, 刘纪远.中国土地利用程度的区域分异模型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1997, 12 (2) :105-111.

[7]欧阳志云, 王效科, 苗鸿.中国生态环境敏感性及其区域差异规律研究[J].生态学报, 2000, 20 (1) :9-12.

甘肃省成县 篇6

关键词:农业部门,农产品,电子商务

1 成县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开展情况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农业部门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当前开展的“精准扶贫”这一核心主题, 着力抓好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工作, 具体着力点可以用十个字来概括, 即参与, 培训, 服务, 协调, 保障。

1.1 参与

为了搞好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工作, 成县农牧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 局党组成员和农牧局基层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电子商务建设工作组, 研究农牧系统如何助推农产品电子商务, 开展了我们如何办、怎样办的主题大讨论。工作组一是筛选确定了成县的核桃、大蒜、大樱桃、土鸡蛋、生鲜野菜、巴马香猪肉等六大主导产品;二是主持编制了《成县特色农产品目录》;三是筛选确定了条件基础好、“三品一标”已认证的陇南市华龙恒业农产品公司、成县广华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甘肃汇丰特种养殖公司等国家级和省市级龙头企业作为首批试点对象, 鼓励其网上开店;四是鼓励农牧系统农业科技特派员结合所服务村农产品特色, 注册网店, 推介和销售本村特色优质农产品。截至目前, 农业科技特派员开通网店已达26家。

1.2 培训

强化教育培训。农牧局与成县农产品电子商务协会多次举办电子商务培训活动, 面向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农业科技特派员、乡镇农技畜牧站长等部门和单位召开了不同层级的培训会议, 普及推广电子商务知识, 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和参与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局面, 同时也为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培养了电子商务适用性人才。农牧局共计举办各类专题讲座12期, 培训人员达230人 (次) 。

1.3 服务

一是做好宣传服务。加强成县农业信息网站建设, 发布宣传成县特色农产品, 推介优秀企业。截至目前, 成县农业信息网发布相关信息426条, 省农业信息网采用221条, 中国农技推广网采用114条。同时, 充分利用微媒体, 及时开通农牧局及基层各单位官方微博12个, 官方微信公众号3个, 据初步统计农牧系统开通个人微博279个。通过“一网一微博一微信”, 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报道推介成县特色农产品、成县农业工作动态, 为网上销售成县农产品做好宣传服务。二是做好监管服务。为了确保所有网上销售的农产品质量, 农牧局组织农产品监督管理站、畜牧兽医局、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等相关职能部门, 加大农业投入品销售和使用检查力度、农产品抽检频次, 特别是对网上销售的农产品, 进行抽检。截至目前, 共计抽检176批 (次) , 抽检合格率达98%。开展农产品专项整治活动5次, 查处办理涉农案件2起。三是做好技术服务。农牧局组织部门业务骨干, 规范编制了绿色食品大蒜、绿色大樱桃生产操作规程、无公害生猪生产操作规程等, 在全县建立了标准化生产基地3处, 开展标准化生产, 从农产品生产源头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1.4 协调

一是全力协调农产品生产组织统一、有序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制定了农产品电子商务协调机制, 定期召开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生产企业参加的网络销售通气协调会, 比如统一农产品销售的质量标准、统一农产品销售包装和根据市场变化, 对农产品市场价格相互协调议价定价机制;二是农牧局充分利用农业系统网络信息资源优势, 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农村中介组织及时互通成县与市内、省内甚至全国农产品市场销售情况和价格波动信息, 协调指导成县生产企业农产品的生产规模, 及时适度调整结构, 培育挖掘新的特色农产品。

1.5 保障

一是政策保障。农牧局对科技特派员等农牧系统的干部个人, 带动所服务村农产品种植上规模、上档次的给予职称评聘上实行优先聘任。二是资金保障。农牧局对网店经营好的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优先安排农业项目, 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对其基地进行改造升级扩规模, 提升农产品生产能力和品牌培育。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基础建设不完全

硬件方面:农村通讯网络已铺设到乡镇、村。但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仍然单一, 成县引进的蚂蚁市集等产品仍没有融入成县电商发展中。成县电商在农产品的收购还处于当地自收或当地中间商收购。

软件方面:成县农民和当地农业企业有使用电子商务的意愿, 但是受制于自身贫乏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文化知识使得这些意愿很难实现。

2.2 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 影响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

成县还没有一家专门的物流公司专门从事农产品运输。物流过程中, 包装、装卸、运输、仓储等节点建设还不完备, 严重影响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2.3 弱品牌和区域特色制约着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

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品牌和农产品区域特色关注度较高, 特色农产品网上交易量占网上交易农产品总量的75%。因此, 弱品牌和区域特色, 也制约着农产品电子商务化的发展。

3 今后工作任务

3.1 强化培训, 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关注、支持、参与电子商务事业

一是农牧局邀请县领导、成县电商协会成员多步骤分层次为农业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牧系统干部职工、农业科技特派员、乡镇农技畜牧站长以及村农民技术员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知识培训, 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和参与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局面。二是鼓励龙头企业领办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公司, 整合资源, 抱团经营, 建立农产品商务中心。

3.2 发挥农业系统信息资源优势, 着力推荐特色农产品

上一篇:质量可控下一篇:小学的投掷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