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乡村旅游标准

2024-05-14

甘肃省乡村旅游标准(共8篇)

甘肃省乡村旅游标准 篇1

附件

2甘肃省乡村学校少年宫

考核评估标准

2011年10月14日

简 要 说 明

1、考核对象:主要考核“十二五”期间,甘肃省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的单位。

2、评分方法:乡村学校少年宫考核评估标准共7个大项46条内容,每项评估结果栏均设有“符合”、“不符合”,评估人员根据被测评内容确定“符合”或“不符合”,并在相应的选项框中画“√”。

3、考核结果:考核结果作为“以奖代补”的前置条件。符合率达到80%以上为“合格”,符合率达到60%以上为“基本合格”,符合率低于60%的为“不合格”。

4、测评方式:主要采用材料审核、实地考察、整体观察等方法。材料审核以测评上一的材料为主。

5、一票否决项目:①未按规定使用项目经费,挪用项目经费;②未按规定使用项目经费,新建设房屋;③活动项目有安全漏洞,出现安全事故;④违反公益性原则,开办收费特长班、培训班等收费项目;⑤活动不经常,不能发挥乡村学校少年宫作用。

甘肃省乡村旅游标准 篇2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开展,各种旅游形式层出不穷,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在我国广大边远地区发挥了其独特优势,为农村地区的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乡村旅游的发展经验表明:乡村旅游实际上是一种游客与乡村社区居民的双向活动,乡村旅游必须依靠社区的参与。本研究以甘肃乡村旅游为切入点,分析了在甘肃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并探讨了社区参与在乡村旅游中扮演的角色,以期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引言

近几年,旅游业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席卷全国各地,各地方纷纷发展自己的旅游业,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异军突起,逐渐成为全国广大边远地区的特设产业,也是乡村收入的主要来源。乡村旅游活动依靠向游客提供服务而收取一定的报酬,游客在领略了当地风光的同时还享受到了良好的服务。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说,旅游业是一种朝阳产业,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而且能够有效地使农民脱离贫困,这在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甘肃等地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是发展甘肃农村经济的重要方式。

二、甘肃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意义

(一)是推动社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

乡村旅游资源是建立在乡村独特的自然或者人文景观的基础之上的,它存在于乡村社区之中。乡村社区的自然环境、文化因素、人共同构成了独特的乡村文化,这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甘肃的广大地区,特殊的地域环境养育了不同性格的人们,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然而,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这一地区的经济较为落后。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将游客引入乡村之中,带动乡村社区的消费,促进社区经济的发展。并且,这种旅游形式还会形成一个很大的推动力,从而推动乡村地区道路、住房、文化、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发展转变。

(二)有利于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是一种以提供服务为主的旅游方式,在这种发展方式中,社区居民主要提供的是服务和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这种景观只要在保护得当的前提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而这是一种无限循环的发展模式。这与传统的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的发展方式大不相同,只要当地的自然环境没有遭到破坏,那么便可以一直发展旅游业。因此可以说,这是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三)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

乡村旅游并不是纯粹的观看乡村风景,还需领悟乡村风情,了解乡村文化,而这些都要求乡村的居民对本乡村的文化有着一定程度的了解。从历史发展的经验来看,社区居民是缺少这种经验的,参与到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可以普及社区居民的相关旅游知识,增强他们的服务技能,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从而使农民抛弃闭塞的心态,接受现代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通过居民进行本土文化的讲解,使居民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对本土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刻,在保护本土文化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二、乡村旅游中社区的角色定位

社区是人们生活的集体,维系着人们的日常活动与关系,是有多种关系和网络较之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当旅游业逐渐在社区中发展起来时,这种结构发生了改变,那么社区参与究竟在乡村旅游中扮演何种角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

(一)作为引导者角色

近几年来,甘肃的乡村旅游发展较快,这其中就有政府的功劳,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措施,给予乡村旅游各种优惠政策,使得发展乡村旅游有着极大的便利性。然而政府不可能把乡村旅游管理到每家每户、每村每寨之中,因而这就需要社区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自觉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将这种经济发展模式逐渐推广,做好积极示范工作,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乡村旅游之中。

(二)作为监督和管理者

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场所,旅游者只是此地的过客,而社区居民的利益与整个区域环境是绑在一起的,因而必须对之负责。在社区内,居民要承担起自我管理的责任,要利用自己的优势进行组织管理,监督自己的行业,反思在发展上是否存在着不足。为乡村经济发展提出好的建议,促进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

(三)作为产品营销者

社区是旅游服务的场所,在社区内的相关旅游项目通过向游客提供产品和服务得到相应的收入,因此并须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做好一个产品提供者的本职工作,对乡村旅游进行积极的设计、合理的形象塑造包装和大力的旅游活动推广等,从而使自己的产品有着更为广阔的销售空间。

(四)作为服务提供者

旅游活动说到底是一种服务。在社区中旅游中,依靠为游客提供产品和服务来获得相应的报酬,因此必须明确服务意识,运用现代服务理念,在乡村旅游中搞好与游客的沟通,为游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使乡村旅游更具有吸引力,保证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

(五)作为文化传承者

甘肃省乡村旅游标准 篇3

摘 要:乡村旅游示范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应从旅游系统、农业和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三个方面来进行构建,具体可从宏观到微观分解为四个层次。本文共设置了32个指标和相应的权重,并设定了各指标的标准。本指标体系及标准的建立有利于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量化分析和有效评定,以促使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示范区;指标体系;权重;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39(2008)04-0104-05

Study on evaluation index and standards of demonstration plot of country tourism

Li Yan-Na,Huang Da-Yong

(School of tourism,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China)

Abstract:In the earlier study on country tourism,the evaluation index and standards of demonstration plot of country tourism were established. The evaluation index and standards were mainly constructed on 3 aspects,i.e.,tourism system,agriculture and ecological system,and social economical system. From macro level to micro level,the whole 33 index and corresponding weights were established with their acceptance criteria. These evaluation index and standards can be applied to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efficient evalu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ry tourism.

Key words:demonstration plot of country tourism;index system;standard

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在表现出巨大的生命力的同时,由于整体建设水平较低、缺乏示范精品项目、没有明确的规范标准等因素,给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本文针对乡村旅游示范区的评价,制订一套科学、统一、可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以求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能进行量化分析和有效评定,使乡村旅游得到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乡村旅游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及权重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课题组建立了一套乡村旅游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旅游系统、农业和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三大部分,从宏观到微观可以分解为四个层次:第Ⅰ层、第Ⅱ层、第Ⅲ层和第Ⅳ层。使用德尔菲法,经过三轮问卷往返的调查,最后共计选取了10个一级指标(第Ⅲ层)和32个二级指标(第Ⅳ层)。然后课题组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所建立的评价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其过程如下:首先,构造判断矩阵,对指标间重要性进行比较和分析判断;其次,对各指标权重系数进行计算;再次,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最后计算组合权重。通过上述步骤,得到了评价体系各层次指标的权重(表1)。

二、乡村旅游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具体内涵及评价标准

对乡村旅游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评价标准,课题组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来进行确定:对已有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的指标,尽量采用规定的标准值;对定性指标,主要采用专家评判法或问卷调查进行综合汇总分析而得到五个等级,既“很好、好、较好、一般、差”。[1]

(一)乡村旅游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具体内涵

1.旅游系统(B1)

(1)景观资源价值(C1)

﹡艺术观赏价值( D1):指乡村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美感度、奇异度、规模度以及经营景观观赏性。该项指标主要根据专家意见来进行评判,可分为五级: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美丽奇特,在国际上有很高的知名度为五级;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美丽奇特,在国内有很高的知名度为四级;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美丽奇特,在省内有很高的知名度为三级;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美丽奇特,在当地有一定的知名度为二级;景观比较常见或普通为一级[2]

﹡历史文化价值(D2):主要指乡村聚落的建筑、历史、宗教文化、民族特色文化等。该项指标主要根据专家意见来进行评判,评判的指标可包括以下方面:乡村聚落中现存传统建筑及文物古迹的修建年代;拥有集中反映地方建筑特色的宅院府第、祠堂、驿站、书院等的数目;拥有体现村镇特色、典型特征古迹(如城墙、牌坊、古塔、园林、古桥、古井、300年以上的古树)的数量;拥有传统节日、传统手工艺和特色传统风俗类型数量;源于本地的诗词、传说、戏曲、歌赋的流传范围等[3]

﹡科学价值(D3):主要指科学考察价值和科普教育价值。该项指标主要根据专家意见来进行评判,评判的指标主要为:吸引科技教育人员数(人),吸引科技项目数(项)。

﹡游乐价值(D4):主要指农事活动及旅游景观的参与性。该项指标主要根据专家意见来进行评判。

﹡资源地域组合特点(D5):指旅游资源的集群性、相邻地区旅游资源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旅游发展现状。该项指标主要根据专家意见来进行评判。

(2)开发利用条件C2

﹡区位条件(D6):从地理区位、交通区位(可进入性)、经济区位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客源条件(D7):从客源数量、客源层次、旅游节奏性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旅游设施(D8):主要指旅游接待和管理设施、游览设施、娱乐设施,如游览道路、娱乐载体、宾馆和停车场等,主要从设施的完备情况来进行评价。

(3)旅游支持系统C3

﹡规划编制(D9):本项指标对乡村旅游示范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审批以及实施执行情况进行评价。乡村旅游示范区保护规划编制后要得到正式审批方具有法律效力,并在实施过程中不能造成新的破坏。

﹡保护修复(D10):保护修复措施反映乡村旅游示范区目前开展保护工作的力度,主要从资源的登记挂牌、规划公示、保护标志等方面评定。

﹡保障机制(D11):政策法规、机构人员和资金支持等因素是实施成功保护的必要保障措施。

2.农业和生态系统(B2)

(1)大气和气候条件C4

﹡旅游气候舒适期D12:该项指标反映的是一地适合旅游的季节的长短,可从气象部门获取气象资料,计算出温效指数(THI)和风效指数(K),然后根据舒适度列线图计算出全年的舒适度日数[4]

﹡空气负离子浓度D13:空气负离子具有杀菌、降尘、清洁空气的功效,其浓度高低已成为评价一个地方空气清洁程度的指标。

﹡空气污染指数D14:是一种反映和评价空气质量的方法,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的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数值形式、并分级表征空气质量状况与空气污染的程度,

(2)水资源C5

﹡饮用水体D15:根据GB3838的I类标准进行评价。

﹡与人体接触的景观娱乐水体D16:根据GB12941的A类标准进行评价。

﹡与人体非直接接触的景观娱乐水体D17:根据GB12941的B类标准进行评价。

﹡一般景观用水水体D18:根据GB12941的C类标准进行评价。

(3)生物资源C6

﹡森林覆盖率D19:由国家环保总局制订的《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验收规定(试行)》,对不同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要求不同,山区70%、丘陵40%、平原10%,课题组参考专家意见,依据此指标值对乡村旅游示范区达标绿化覆盖率作等级标准划分。

﹡物种多样性D20:物种多样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一定区域内的物种丰富程度,可称为区域物种多样性;其二是指生态学方面的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可称为生态多样性或群落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衡量一定地区生物资源丰富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

(4)土地条件C7

﹡土地利用D21:从土地总面积、农田转为旅游设施面积、退耕面积、农业生态旅游地面积等方面进行评价。

﹡农业生产D22:从资源利用率、投入产出比等方面来进行评价。

﹡农产品生产D23:从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粮食单产、人均粮食占有率、食品安全性、农产品绿色及无公害程度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

(5)噪声C8

﹡观光游览地段D24:根据GB3096的O类标准来进行评价。

﹡游客食宿地段D25:根据GB3096的I类标准来进行评价。

3.社会经济系统(B3)

(1)社会因素C9

﹡社区参与D26:从从业人员中社区居民所占比例、居民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社会地域容量D27:分别设计针对游客和当地居民的调查问卷,综合评价获得当地的社会地域容量的容量值(容量值不一定要得到具体的量值,可以是一个定性评价结果)。

﹡公共卫生D28:从公共设施(主要看休息场所、厕所、广场等是否满足旅游者需求)、乡村的清洁卫生状况、提供医疗服务的便利程度和服务水平等三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

﹡社会安全D29:从犯罪率、游客在街道和景点等场所是否有安全感及是否碰到被盗被抢事件等方面来进行评价。

(2)经济因素C10

﹡生活水平D30:根据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进行衡量,课题组参照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中的标准,设置相应的乡村旅游示范区生活水平五级标准(表2)。

﹡效益水平D31:包括示范区的年接待人次数、示范区的年旅游收入及GDP的年均增长率。课题组参考《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和《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两份文件综合得出五级效益水平标准(表3)。

﹡科技管理D32:该指标主要是对示范区管理是否科学合理以及示范区农业发展蕴涵的科技含量这两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评价主要采用专家评估法。

五、评价体系的数学模型。

在确定各指标权重和评价标准后,我们运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评价体系总分值:P=∑32i=1C璱W璱

其中,P为评价总得分,Ci为单项指标的得分,Wi为单项指标的组合权重。评价采取100分值,80分以上为优秀,既达到示范区标准,低于80分的则说明还未达到示范区标准。乡村旅游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目的是通过运用指标体系能够科学、公正、客观地衡量乡村旅游示范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经济效益、社会文化水平,以确保乡村旅游示范区在乡村旅游中处于领先水平,使其切实发挥示范的作用,同时还可利用该体系得出各个关键指标的分值。

参考文献:

[1] 郝杰.旅游景区价值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报(西部论坛),2005(S1):82-83.

[2] 中国国家旅游局.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S].2002.

[3] 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试行)[S].2005.

[4] 吴章文.旅游气候学[M].北京:中国气象出版社,2001.

(责任编校:夏 冬)

甘肃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篇4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43号)精神,努力培育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让每一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重要意义

制定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是省委、省政府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全局、进一步加快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惠及全省乡村教师和乡村学生的重大民生工程,对于解决当前我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稳定乡村教师队伍,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总体要求

(一)基本原则。

1.师德为先,以德化人。着力提升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引导乡村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乡村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重视发挥乡村教师以德化人、言传身教的作用,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保乡村教育正确导向。

2.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合理规划乡村教师队伍规模,集中人财物资源,制定实施优惠倾斜政策,加大工作支持力度,加强乡村地区优质教师资源配置,有效解决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短缺问题,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结构。

3.提升质量,提高待遇。立足省情,聚焦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最关键领域、最紧迫任务,多措并举、定向施策、精准发力、标本兼治,加强培养补充,提升专业素质,提高地位待遇,不断改善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工作生活条件。

4.改革机制,激发活力。坚持问题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拓宽乡村教师来源,鼓励有志青年投身乡村教育事业,畅通高校毕业生、城镇教师到乡村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任教的通道,逐步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以及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使用机制。通过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带动建立相关制度,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工作目标。

到2017年,力争使全省乡村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优质教师来源得到多渠道扩充,乡村教师资源配置得到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稳步提升,各方面合理待遇依法得到较好保障,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逐步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良好局面。到2020年,努力培育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为我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三、主要任务

(一)严格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建立健全乡村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乡村教师头脑,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切实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党建工作,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积极关心教育乡村教师,优先发展甘于奉献乡村教育的优秀教师为党员。强化师德教育,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法治教育、责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全过程,形成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励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和教育广大乡村教师履行主体责任,践行师德规范,严守师德底线。

(二)有效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建立省级统筹规划、统一选拔、严格标准、精准招考、优中选优的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补充机制,着力破解结构性矛盾,补足配齐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为乡村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持续输送大批优秀高校毕业生。积极争取扩大国家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岗计划实施范围和规模,参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岗教师政策,实施“幼儿教师特岗计划”,重点支持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补充乡村教师,适时提高特岗教师工资性补助标准。高校毕业生取得教师资格并到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任教一定期限,按有关规定享受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统筹省内师范院校招生计划,改革培养模式,精准免费培养“小学全科”、“中学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实施精准扶贫教育支持计划,每年选拔一批家庭困难、学业优秀、有志从事乡村教育的优秀高中毕业生到师范院校就读,定向培养、协议服务。根据健康状况,采取自愿原则,通过协议返聘退休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到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支教讲学,并给予一定经费补助。

(三)大力提高乡村教师各项待遇。全面落实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乡村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省级财政继续给予综合奖补,使乡村教师待遇总体上高于县城教师。全省乡村教师在享受甘肃省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乡镇工作补贴200—600元基础上,对58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按每月不低于300元标准发放生活补助,并对获得荣誉的教师适当提高标准。切实提高乡村学校班主任待遇,严格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批转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部门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意见的通知》(甘政办发〔2009〕109号)要求,《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意见》,在绩效工资实施总量的30%范围内(即奖励性绩效工资),按每人每月不低于300元标准,依据边远程度和工作量,实行差别化班主任津贴和寄宿制学校双岗教师岗位补助。县市区要根据教师与任教学校距离等实际情况,给予乡村教师一定的交通补助。各地要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及时足额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费。各市州及县市区政府要监督用好医疗保险基金,每年组织乡村教师进行1次体检,对于条件艰苦的偏远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要组织专家下乡巡诊。在现行制度框架内,做好乡村教师重大疾病救助工作,建立绿色通道,特事特办。乡村教师夫妻双方均在同一县域内工作的,在自愿的情况下,由县市区负责选调一方到离家就近学校工作。

(四)切实改善乡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把改善乡村教师住宿、食堂、办公条件与实施“全面改薄”、建设周转宿舍等工程相结合,因地制宜,整体推进。每个乡建1所乡村教师活动中心,设立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室,为教师身心健康提供服务。所有乡村学校实现“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全覆盖,并为乡村教师提供必要的信息化设备。按照“节约、安全、卫生、实用”的原则,通过维修改造或新建扩建,为每所乡村学校修建一所食堂,并配备餐桌椅等相应设施设备。按规定标准,为乡村教师修建集办公、住宿为一体的周转宿舍。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45号)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的通知》(甘政办发〔2010〕159号)精神,从2016年开始,将解决村一级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住宿问题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周转房予以解决;把乡一级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住房纳入保障性住房范围,由县市区政府统一解决。足额保障乡村学校取暖费,百人以下乡村学校公用经费按照百人核定。

(五)重新核定乡村教师岗位编制。乡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按照城市标准统一核定,其中村小学编制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教学点编制按班师比的方式核定。县级教育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并报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逐年合理消化、多渠道解决2003年以前县级政府聘任的代课人员问题,到2020年力争实现无代课人员的目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乡村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炊事员、校医、保安等工勤人员配备问题。通过调剂编制、加强人员配备等方式加大对人口稀少的教学点、村小学和幼儿园的倾斜支持力度,重点解决教师全覆盖问题,确保乡村学校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严禁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长期使用临聘人员;严禁任何部门和单位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占用或变相占用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职工编制。

(六)稳步推进乡村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各地要研究完善乡村教师职称(职务)评聘条件和程序办法,加大对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倾斜支持力度,保证指标分配乡村教师所占比例不低于人数比例;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并公示评聘结果、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实现县域内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总体平衡。改革乡村教师职称(职务)评聘制度,实行评聘合一,动态管理,将分设的中学和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统一为初、中、高级。乡村教师在评定职称(职务)时,达到初级、中级职称(职务)晋升年限的,经师德考核和课堂教学能力测试合格后可直接认定相应职称(职务)。在晋升高级职称(职务)时,不作外语成绩(外语教师除外)、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师德素养、教育教学工作业绩、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城市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称(职务),应有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2年以上(累计)的经历,县域内教师职称评定,中级以上必须有乡村任教3年以上经历。

(七)有序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为组织城市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提供制度保障。积极探索“大学区”管理体制,推行学区走教制度,进一步加大教师交流轮岗力度,促进优质教师资源特别是音体美等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在学校之间、乡县之间、城区之间、县际之间合理流动。各地要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多种途径和方式,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县域内重点推动县城学校教师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乡镇范围内重点推动中心学校教师到村小学、教学点交流轮岗。

(八)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各市州及县市区政府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把乡村教师培训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予以保障。在加强省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同时,市州要建设教师培训中心,县市区要建设教师发展中心,乡村要建设教师活动中心,积极构建乡村教师、校长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到2020年前,对全体乡村教师、校长进行每人360学时的培训。将师德教育作为乡村教师培训首要内容贯穿培训全过程,推动师德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全面提升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积极利用远程教学、数字化课程等信息技术手段,破解乡村优质教学资源不足的难题,同时建立支持学校、教师使用相关设备的激励机制并提供必要的保障经费。加强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音体美等师资紧缺学科教师和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训。按照乡村教师实际需求改进培训方式,采取送培下乡、顶岗置换、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网络研修等多种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革命老区和藏区学前教育转岗教师、藏区双语教师培训,不断丰富培训内容,着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开展“巡回支教”活动,每年安排一批城市优秀教师、校长到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中小学和幼儿园支教挂职。每年选派一批优秀大学生赴藏区开展双语顶岗支教。鼓励乡村教师在职学习深造,提高学历层次。从2015年起,“国培计划”集中支持乡村教师校长培训;从2016年起,“省培计划”新增经费倾斜支持乡村教师培训。

(九)着力加强乡村学前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乡村学前教育发展实际,按照适应需求、逐步到位的原则,严控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分级负责,创新学前教师队伍建设思路,探索应急性教师补充和长期性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机制,进一步加大乡村幼儿园教师培养储备与培训力度,逐步建立一支关爱幼儿、师德高尚、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高素质、专业化乡村幼儿园教师队伍,积极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具有我省特色的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体系。

(十)逐级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建立与待遇水平相挂钩的荣誉制度,对乡村教师予以鼓励。省政府将对在乡村学校从教20年以上的教师予以表彰;市县政府要分别对在乡村学校从教10年以上的教师给予表彰。引导和动员社会力量建立专项资金,对长期在乡村工作的优秀教师予以物质奖励。适当扩大省政府“园丁奖”表彰数量,名额分配重点向基层一线和乡村教师倾斜。对乡村从教20年以上教师的子女,在省内教师招考时,同等条件下优先招录;市州及县市区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高中升学照顾政策。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甘肃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由省政府有关部门和市、县、乡各级政府分级组织实施。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把落实实施办法、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十三五”规划,认真研究谋划,统筹安排部署,扎实有效推进。各市州及县市区政府要严格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成立由宣传、编制、发展改革、教育、财政、人社、建设、民政、卫生计生、扶贫等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加强衔接沟通,密切协调配合,形成有效合力,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统筹推进实施办法的贯彻落实。

(二)明确任务清单。省教育厅要编制乡村教师发展规划,统一规划和部署全省乡村教师发展工作;省编办要制定乡村学校编制标准和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学校编制管理,确保乡村学校编制需求;省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省教育厅编制乡村学校食堂、周转宿舍和活动中心建设规划,加快建设步伐,进一步改善乡村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省人社厅、省财政厅要完善并督促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着力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省人社厅、省教育厅要进一步完善乡村教师职称评聘改革办法,加大对乡村教师倾斜支持力度,解决乡村教师职称评聘问题,促进县域内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总体平衡;省卫生计生委要制定乡村教师体检和就医工作方案,积极服务乡村教师健康需求。各地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乡村教师诉求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的实施办法,进一步完善定岗定编、职称评聘、待遇保障、条件改善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明确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推进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和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报上一级教育部门备案,同时向社会公布,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各市州政府于2015年底前将本市州实施办法报省政府备案。

(三)落实经费保障。按照“中央奖补为主、省级统筹安排、市县适度配套”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各地政府要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点保障领域之一,将所需经费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形成稳定投入机制,确保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乡村班主任津贴、寄宿制学校双岗教师岗位补助以及培训、体检等专项经费及时足额到位。要制定严格的经费监管制度,规范经费使用,加强经费管理,强化监督检查,坚决杜绝截留、克扣、虚报、冒领等违法违规行为,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四)实施整体推进。各地政府要把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与依法治教相结合,认真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决维护好乡村教师合法权益,切实保障各方面合理待遇;与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相结合,把涉及职称评聘、教师调配等方面该放的权力放下去、放到位;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结合,补足乡村教育发展短板,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与抓好“全面改薄”相结合,着力改善乡村教育条件,提升乡村办学品质。

(五)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发挥教育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定点、定向的原则,深入实施《支持革命老区教育跨越发展行动计划 》、《精准扶贫民族地区教育支持计划》,选拔最优秀的青年教师到贫困村任教,培养最适合的骨干教师到贫困村从教,让贫困家庭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六)强化教师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教师管理专门机构建设,完善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为乡村教师逐一建立师德、业绩、培训、荣誉、健康档案,健全完善乡村教师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乡村教师退出机制,严格实行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在广泛听取学生家长意见的基础上,对考核不合格、不适应岗位需求的,通过转岗等方式及时退出教师队伍。以提高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核心,优化培训内容,改革培训模式,创新培训管理,落实主体责任,完善评价机制,提高培训实效。

(七)突出宣传教育。各地政府要加强宣传引导,认真组织开展“最美乡村教师典型”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广大乡村教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乡村教师和乡村教育的浓厚氛围,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绚丽甘肃 美丽乡村单行材料 篇5

—— 记秦亭镇赵尧村美丽乡村建设纪实

赵尧村位于清水县秦亭镇政府东部3公里,省莲寺公路穿境而过,海拔高度1750米,常年降水量660mm左右,无霜期110-151天,年平均气温5—8℃,属于高寒阴湿山区,全村4个村民小组,275户,1242人。全村有耕地面积3919亩,人均耕地3.1亩,2014年人均产粮455公斤,有劳动力807人,2014年劳务输出486人次,全年人均纯收入4516元。全村共有党员42名,其中女党员2名,预备党员2名。近年来,赵尧村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村紧紧围绕“兴产业、强基础、惠民生、增收入、促和谐”的工作思路和“川地大麻、适地核桃、普遍劳务、户户畜禽”的产业发展布局,积极发展以大麻、核桃、劳务为主的三大主导产业。同时,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明素质和健康素质为根本目的,积极组织实施,初步形成了事业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态优美的良好态势,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先后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清水县十佳示范新村”、“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领导班子团结有力,为文明示范村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1.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也是创建文明和谐村的必然要求。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立足全局,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按照“一手抓经济工作、一手抓文明创建”的总方针,紧紧围绕抓学习增素质,抓文明增动力,花大力气、下真功夫,从点滴小事做起,从细枝末节做起,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通过完善班子成员学习制度,提高了班子成员的政治素质、党性修养和综合能力,提高了领导能力和决策水平;通过加强班子团结、在班子成员中间,形成矛盾不过夜、不拖拉、不积攒、及时沟通的班子团结意识和工作局面;通过完善班子成员考核制、分工责任制等措施,提高了领导班子的业务管理能力,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真正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科学、规范的管理工作中常抓不懈,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2.大力推行村务公开制度。结合“三资清理”工作的扎实开展,在全村形成了日常事务月公开,热点问题周公开的村务公开制度,对群众关注度较高、较敏感的村级债务、农村低保、项目建设、两委换届、“双联”工作等一些重点问题实行即时公开,真正创造了村级事务公开、透明的办公环境。

3.实行村干部分工和包挂制度。为使各项工作开展有序,2

责任到人,措施到位,杜绝推诿扯皮现象发生,提高工作效率,经村两委会研究决定,实行分工负责制,同时包挂各村民小组,按照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4.抓好政策理论学习。坚持每月一次党员中心组学习。并经常不断地组织村委成员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重要精神,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二、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为文明示范村创建提供现实依据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积极争取下,依托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支撑,新农村建设工作亮点纷呈,先后实施建设了一期赵尧二坊和二期赵尧一三四组新农村建设工程,共涉及全村4个村民小组123户649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循“规划尤为科学,布局结构合理,工程质量一流,环境更加优美,群众普遍满意”的原则进行建设,二期工程又对二坊新村农户住宅建设图纸进行了优化,将平面屋顶优化成斜面屋顶,在做好屋顶防水的基础上用小青瓦瓦房,既不失传统的民俗风格,又经久耐用。在全镇甚至全县东片区乡镇树立了新农村建设的新标杆。

镇村两级齐心协力,紧抓“双联”历史机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先后完成了全村核桃产业区域的3条9.4公里产业路建设,新修柳林河赵尧段堤防工程400米,新建便民桥一座,完成了新农村二期工程的人饮工程建设,拓宽3

和硬化大小巷道11条3600多平方米,为村级小学和幼儿园进行了师生教舍优化改造,在各自然村公路沿线安装太阳能路灯27盏。并先后结合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以及千名科级干部下基层活动,对全村4个自然村进行了大规模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对村内的柴草乱摆乱放、家畜家禽管理以及破旧房屋拆除等问题进行了强有力地清理整顿,并在全村成立了专门的保洁队伍,建立了环境卫生整洁长效机制。累计共清运垃圾5.3吨,新建垃圾填埋点1处,新建垃圾池1座,配垃圾箱14个,拆除破旧危房12间,拆除破旧院墙和违章建筑600米,刷白土房9600平方米,建花坛5个380平方米,栽植绿化树200余棵,绿化面积1200平方米,使全村整洁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三、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为文明示范村创建提供思想保障

近年来,赵尧村以创建文明示范村为目标,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村民道德、文化素质作为重点工作常抓不懈。按照村级阵地“六室八有”的标准,加强了村阵地建设,完成了赵尧村老年活动中心建设并投入使用,设立了“赵尧村农民文化活动室”,安排专人管理,规范各项制度,活动室内为村民提供图书、报纸借阅以及棋牌、乐器、秦腔戏剧音响等活动器具。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开展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场所。同时,认真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利用农闲时间,在各个自然村统一组织开展“文明家4

庭”、“文明个人”等评先树优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极大促进了村民讲文明、树新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开阔了村民的文化视野。

甘肃省乡村旅游标准 篇6

为确保全省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健康持续发展,巩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为全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现就进一步加强全省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目的和基本原则

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是深化农村卫生改革、强化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必然要求。其目的主要是强化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指导,全面提高乡村医生素质,巩固农村卫生服务网底,规范医疗及用药行为,使农村卫生服务运行有序、安全有效。

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一要坚持政府领导,预防为主、防治与保健并重,全面开展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工作;二要坚持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卫生管理制度化、科学化;三要坚持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使医疗行为规范化、法制化;四要坚持服务和监督并进,在服务中强化管理,在管理中巩固服务成果,以有力监督保证服务质量。

二、进一步完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内容

积极推进“三制、四统一”。

“三制”即聘任制、工资(劳务补助)制、养老保险制。乡村医生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院对提出申请人员的业务水平、医德医风、身体素质等进行考核后,择优聘任。乡村医生受聘后,与卫生院签订目标责任书,其报酬(劳务补助)由卫生院按技术水平、完成任务情况统一发放。乡镇卫生院应逐步实施为乡村医生缴纳养老保险金制度,解除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

“四统一”即行政统一、业务统一、财务统一、药品统一。

行政统一管理:乡镇卫生院要协助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负责村卫生所(室)统一布局调整,对村卫生所(室)行使行政管理职责,实行综合目标考核,建立和落实责任制。

业务统一管理:村卫生所(室)的各项预防保健、医疗、药品管理、健康教育、人员培训、医德医风等业务活动,都统一由乡镇卫生院按照与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签订的《目标责任书》要求,安排并负责检查指导、考核评价。统一建立门诊登记制度、处方使用制度、传染病报告制度、一次性医疗用品销毁和登记制度、疫情处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及业务档案。

财务统一管理:乡镇卫生院要统一村卫生所(室)医疗服务收费标准、规范票据等,加强对收费的管理。同时要求村卫生所(室)建立固定资产等专帐,并对其业务收费标准、药品价格及票据进行定期审核。

药品统一管理:村卫生所(室)的药品按照基本用药目录,由乡镇卫生院统一计划和审批。应积极推进药品集中采购代配。

三、进一步强化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措施

(一)村卫生室的设置要本着既方便群众,又便于管理的原则,除乡镇卫生院所在地外,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设置一所卫生室。人口较少、距离较近的行政村可联合设置村卫生室,人口数量较多、服务半径较大的村可适当增加乡村医生人数,人数相对较多的乡镇卫生院可与村联合设置村卫生室。

(二)乡村医生的聘用要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在取得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或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卫生人员中聘任,新聘乡村医生原则上从取得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人员中聘任。乡镇卫生院要与乡村医生签订聘用合同书,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建立定期考核、续聘、解聘制度,实行优胜劣汰。乡村医生报酬要坚持多劳多得、按劳取酬的原则进行考核发放。

(三)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要统一工作程序,统一规章制度,统一考评奖惩,统一监督管理。村卫生室要逐步做到三室分开,要建立乡村医生技术档案,统一处方笺、门诊登记、传染病登记、计划免疫多种表册登记和各种统计报表。严格执行各项医疗工作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实行全天候应诊制度和逐级转诊制度,做到防保有卡证,看病有登记、用药有处方、收费有票据、消毒有记录、财务有帐目、宣传有固定栏。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认真履行公共卫生各项管理职能。

(四)完善药品统一采购。药品批发网络健全的地区,村卫生室用药计划由乡镇卫生院审批后,由有资质的药品批发企业配送。药品批发网络不健全的地区,村卫生室的药品由乡镇卫生院设立药库,从资质健全的批发企业采购代配。完善乡镇卫生院药品代购分发规章制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操作管理。选用集中招标的中标药品,以县为单位统一药品价格。

(五)进一步统一收费标准。村卫生室的各种医疗服务收费及药品价格要统一标准,明码标价,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乡镇卫生院要定期对村卫生室收费和药品价格进行核定和监督检查,做到本乡镇所有村卫生室各种收费标准的统一。

四、进一步加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组织领导

甘肃省乡村旅游标准 篇7

目前张掖市共有11所学校立项成功, 甘州区共有4所学校立项成功。 据初步调查, 由于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和学生对实施好“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重要意义的认识不够, 大部分学校“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开展得不够规范, 严重制约了“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的实施。

通过我近校三年实施“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的实际, 在实践的基础上, 通过反思和总结, 我们认为实施好“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 对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成长以及学校特色创建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开展好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 为我们扎实地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抓手

乡村学校少年宫的活动可以说涉及了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科技教育、社会实践、读书活动, 既给我们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了平台, 又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选择的空间, 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抓手。

二、开展好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 为我们进一步推动新课改搭建了平台

新课改的课程体系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部分, 其中校本课程由学校具体负责开发并组织教学, 各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 个别学校在这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但总体而言, 到目前为止, 大部分学校还没有开发出规范、成熟、科学的校本课程, 将校本课程同国家课程一样纳入到教学计划中的学校更少,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学校缺乏开发校本课程所需要的师资、场地、设施等条件, 而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设可以给各校开设校本课程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师资支持。

三、开展好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 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条件

我们认为城乡教育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师资水平的差距, 二是办学条件的差距, 三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而通过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设, 一是通过加强对校内师资的培训, 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一部分具有专业技能或艺术特长和民俗文化的人士或大学生担任辅导员, 从而提高师资的整体水平;二是通过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 大幅度提高学校的办学条件; 三是利用乡村学校少年宫的资源, 加大对家长的培训力度, 努力提高家长的个人素养和家庭教育的水平。

四、开展好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 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动力

我们发现理科教师普遍在人文知识方面比较欠缺, 而文科教师普遍在科学知识和素养方面比较欠缺, 而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的开展, 要求教师除了能胜任学科教学工作外, 还要能承担一至两项其他教育活动, 所以我们提出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方法为10 (学科教学工作量) +1 (承担一项阳光体育辅导工作) +1 (承担一项少年宫辅导工作) , 并且纳入绩效考核, 这就督促教师必须改变教育观念, 重新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 同时乡村学校少年宫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物质条件和智力支持, 为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完成提供了可能。

五、开展好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 为打造书香校园、建立学习型组织提供了保障

有资料显示, 2012年全球各国国民读书量的统计, 全球每年人均读书9本, 最多的犹太人人均读书26本, 欧洲国家人均读书13—14 本, 而我国人均读书只有6 本, 如果除去教科书, 人均读书不足1本, 而且近几年显示我国人均读书量呈下降趋势。 温家宝总理曾在微博上说过:“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 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所以我们作为教育部门, 一定要加强对师生的读书要求, 而乡村少年宫的建设, 按照项目要求必须购买规定的书目, 开展读书活动, 这就为我们打造书香校园、 建立学习型组织提供了保障。

六、开展好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 为培养全面发展且个性张扬的农村学生提供了舞台

乡村学校少年宫的活动涉及德育、 体育、艺术、心理健康教育、科技、社会实践、读书等各个方面, 这就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 同时各个学校可以依据各自的地域特点和学校实际, 开发十几种甚至几十种活动, 这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可能。

七、开展好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 为学校的特色创建和品牌建设提供了选择的空间

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涉及面广, 种类多, 我们可以根据学校文化、地域特点、学校实际确立特色发展方向并持之以恒地坚持做下去, 将来一定会创建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学校品牌, 实现特色兴校的目标。

实施好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既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 又是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更是为了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所以, 我们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学生乃至全社会的群众, 都应该充分认识实施好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重大意义的认识, 切实开展好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 把好事做好, 使广大的学生受益, 真实现快乐学习、快乐活动、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2]常武显.山东淄博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发源地[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2 (06) .

浅析乡村旅游营销 篇8

一、 乡村旅游的特点

1. 环境差异。首先,城乡生态环境存在差异。从绿化的角度来说,以上海市为例,根据《2003年上海统计年鉴》数据显示,1990年上海市主要年份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指标,城市绿化覆盖率为12.4%;1995年,上海市主要年份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指标,城市绿化覆盖率为16.0%;2002年,上海市主要年份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指标,城市绿化覆盖率为30.01%;而相邻的江苏苏北农村的绿化率则已经达到了50%。其次,城乡民俗文化也存在巨大差异。各处乡村各处例,且不说少数民族聚居地有多少具有民族风情、在城里欣赏不到的民族盛事,就广袤的汉族乡村大地来说,民俗文化也是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以结婚为例,城里不外乎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传统的婚礼形式,以单纯的家庭操办型为主,大摆筵席。第二种是集体婚礼,客观形式千篇一律。第三种是个性化婚礼,纯粹是一种商家猎奇心理策划下的结果。相比之下乡村的婚礼往往朴实、形式内容都趋向多样化,如结合五千年农耕文化传统的山西北部地区的倒宝壶;福建农村的手帕一方定终身,带副碗筷到夫家等。

2. 主要客源。一方面,就国内而言,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载体,为旅游者提供休闲、娱乐、游赏等旅游功能,这就决定了它对居住在具有城乡一体化特征的小城镇居民难以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其目标客源市场只能定位于有别于乡村的大中城市(特别是高度商业化的大都市),客源是那些对农村及农村景观不太了解的城市居民。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的乡村旅游才刚刚发展,没有像芬兰、匈牙利、荷兰等欧洲国家发展的那么好,对于入境旅游的游客来说中国的著名景点还是主要的目的地。

3. 体验。首先,现代都市人到农村去可以通过参与各种农事活动获得身心的放松和娱乐。通过乡村旅游可以“回归自然”,有利于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健康;可以享受农村的宁静和谐,躲开城市的喧鬧繁杂。其次,可以让城里的孩子们更了解乡村社会,更好的了解农民生活。周末和节假日城市人可以举家到附近农村去放松一下,踏青、摘果、尝农家菜,让孩子回归大自然,明白农民的艰辛,农产品产出的不易,这也可以算是一种忆苦思甜教育。

4. 价格低。与国内著名景点、出国旅游的价格相比价格低,以目前城市一般居民的消费水平到乡村去旅游是经济又实惠的。

5. 员工文化水平不高,管理能力差。人才队伍建设不够。乡村旅游是新兴事物,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来研究和探索。在实际操作中,景点内的从业人员大多为农民,文化水平及素质较低,管理和接待也处于较低水平,加之专业培训跟不上,甚至出现了一些消极现象,如不择手段向旅游者兜售农产品、宰客等。因此,需要对从业人员进行更全面的培训。目前,还缺少熟悉乡村旅游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乡村导游。

二、 乡村旅游的产品开发

1. 乡村旅游产品现状。一方面乡村的自然景观优美,环境宜人,具有浓厚的乡村情调。恬静的农家风情和悠久的乡村文化给都市人带来一种祥和、清新、安宁的感觉。另一方面,在发展乡村旅游工作中,还缺乏完整的、科学的总体规划,多数乡村旅游是村民依托农田、果园等乡村自然资源,自发开展起来的,层次较低,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且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使乡村旅游的规模不大、特色不鲜明,无序竞争的情况比较严重。

2. 乡村旅游产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根据乡村旅游的特点和产品特色开展,注重体验的深度开发和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旅游商品的生产与销售是提高乡村旅游整体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但是乡村旅游商品就存在开发力度不够,特色开发不够两个问题。要开发出一些新颖的、让游客自主参与的具有特色的活动,同时要加快乡村旅游商品的开发就要生产出一批符合当地特色的上档次的乡村旅游商品,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促进农副产品的销售,提高乡村旅游的附加值。

三、绿色营销的市场需要

1. 消费的需要。消费需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绿色消费是较高层次的消费观念。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和环保,注重绿色消费。“绿色意识”的增强,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成为时尚和明智之举。以“绿色食品”为例,从国际市场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对绿色产品的需求量极大。在英国,目前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大大超过了本国生产能力潜力。每年进口量占该类食品消费总量的80%,德国则高达98%。农村是受污染和被破坏较轻的地方,生产安全、优质、低能耗、少污染的绿色产品,恰是人们向往“绿色”的最好去处。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现在中央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而乡村旅游正是这个精神的强力推动力。绿色理论是关于环境保护、绿色经济、资源与环境成本和价值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理论。乡村开展绿色营销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耕地广阔,提供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环境优美,一些乡村处在山区里,远离现代的污染,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可持续发展优势。

3. 绿色营销和乡村旅游的协调之处。乡村旅游的大部分商品正好满足绿色营销的概念。首先,很多乡村都有着良好的森林覆盖,如湖南省林业厅2006年完成的一次调查显示,全省林地总面积1.9亿亩以上,森林覆盖率55%以上,林木绿化率54.8%以上。要想保持原始的自然生态平衡,净化空气需要做的就是要保护这些绿色植被。其次,现存旅游区提供给游客的食物标榜的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没有过多的农药和化学物,用的是自然有机肥,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价格不高,可谓经济又实惠。这种原始的劳作方式,与自然和谐相处已在人们的心里根深蒂固,能够吸引国内外众多的城市游客,而且还是可持续发展的。再次,需要注意的是要尽量不让游客带来一些白色污染或破坏环境,要注重保持乡间的优良环境。

四、加强乡村文化游中的网络营销

1. 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互联网使得整个地球变成了地球村,通过计算机显示器,人们可以了解到任何东西。加之电子商务的崛起,消费者无需四处奔波劳碌,就可以任意挑选自己所需的产品。传统的营销一般只在企业所在本省开展营销活动,费时费力,网络营销则不同,通过互联网,可以传播到任何有人的地方,而且在网上的营销信息是二十四小时工作,只要人们喜欢,任何时候都可以看到企业的信息。

2. 网络营销提供了功能强大的营销工具。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得因特网扮演起了一个功能日渐强大的分销渠道的角色。网络营销采用各种电子信息网络技术,为企业开创了面向全球的营销橱窗。利用网络可以使乡村这些地理位置相对弱势的地区开展同大景区等有实力的企业相同的营销强度,可以把自己区别于其他旅游地的优势资源展示在消费者的眼前,利用逼真的图像,辅之以图案、声音等展示自己,吸引消费者。

3. 降低成本。乡村一般是贫困落后的,由于本身人力、物力资源的有限,很难组织起有效的、大范围的营销活动。网络营销则不同,只需几个技术人员就可以与众多的消费者沟通,发布产品信息,了解市场需求,进行市场调研,还可以节省大量的广告费用。据有关研究表明,利用因特网发布广告的平均费用仅为传统媒体的3%。

4. 选择商品的高效性。网络营销应用电脑存储大量的信息,可以帮助消费者进行查询,所传送的信息数量与精确度,远远超过其他传统媒体。同时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及时更新产品种类和商品的价格,因此能及时有效地了解和满足顾客的需求。

五、在乡村文化游中运用整合营销

企业所有部门为服务于顾客利益而共同工作时,其结果就是整合营销。整合营销传播的最大优势在于“以一种声音说话”,既用多样化的传播行销手段,向消费者传递统一诉求。由于消费者“听见的是一种声音”,他们能更有效地接受企业所传播的信息,准确辨认企业及其产品和服务。对于企业来说,这也有助于实现传播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其相对低成本的投入产出高效益。这就有利于乡村旅游资源的最佳配置,有利于突出乡村旅游的特色,有利于让更多的游客和潜在的客户了解、选择并推荐乡村旅游。

六、因地制宜,合理选择营销方式

由于乡村所经历的历史、所在的地理区位和当地发展战略等条件的制约,一部分乡村开展乡村旅游较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还有一部分尚未开始,本文就此从已发展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两方面说明合理选择的应用。

1. 已发展地区。主要指依托大中城市、主要旅游景区或凭借乡村自然文化特色以开发的乡村,这部分地区经过开发,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已小具规模,在消费者心里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应做好进一步开发配套设施的建设。

营销重点:突出自身特点,重视品牌的建立。可以考虑依托大中城市、主要旅游景区的宣传,加强影响力,进一步开拓市场,把现有的作强、做大、做出特色。根据整合营销的精神,宣传是最好有当地政府的配套宣传,把广告和产品设计等营销手段整合应用,统一口径,一致宣传。借助网络,整合自身特色,融入绿色概念,开展网络整合营销,以顾客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突出来乡村旅游与其他旅游的差异性。

2. 欠发达地区。要有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加强配套实施的建设,重点落实到到此一游的重要性。来这样的地区旅游,由于比较偏僻,交通不便等因素,游玩一两天从各方面说都不合算。所以要注重细分市场,主攻那些有着浓厚乡土情怀的游客到此处度假,长时间居住,修身养性。

上一篇:办培训班心得体会下一篇:角色实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