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靖远县

2024-07-29

甘肃省靖远县(共5篇)

甘肃省靖远县 篇1

2014年10月,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 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到2025年,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m2,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亿。并对完善体育设施提出明确要求:“推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在乡镇、行政村实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100%全覆盖”。体育设施作为人们进行身体锻炼、体育竞赛和社会交往的载体, 是体育运动开展的主要物质保证。体育设施的数量和质量, 不仅是群众健身活动开展及竞技水平提高的基础, 还为地区经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甘肃省是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 地市间、县区间体育场地设施发展现状差异明显。在体育场地设施规划建设方面, 把握良好的政策机遇期, 立足县区社会经济发展实际, 合理布局, 将为全省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产业发展目标提供支撑。

1 靖远县公共体育设施发展现状

甘肃省有86个县, 在自然条件、经济发展、人口分布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靖远县隶属于白银市, 地处甘肃省中部黄河上游, 位居黄土高原西北边缘, 面积为5809.4km2, 下辖18个乡镇, 人口约48万。近年来, 县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县委、县政府对体育工作十分重视, 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 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整体素质作为根本目标, 使得体育场地设施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

1.1 社会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现状

靖远县体育场地建设无论数量还是质量, 在全省都处于落后县。全县唯一的体育中心所属场地, 已完成工程建设总量的80%, 仍然处于在建状态;全县目前还没有室内体育场馆。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 教育系统拥有体育场地设施占比较大, 约为90%以上;体育系统场地数量仅占全县体育场地设施总量的1.5%左右, 其他系统占比约为7.8%。近年来, 基层公共体育设施通过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 相继落实了“一村一场”、“一乡一站”、“一县一中心”、“体育惠民工程”、“体育提升工程”等, 极大改善了农村体育设施及场地。目前, 已实施完成“一村一场”75个, “体育惠民工程”4个, “体育提升工程”6个。体育场馆缺乏、分布不均衡等已成为制约本县体育事业发展、体育文化交流的主要因素之一。

1.2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现状

根据教育部门提供的数据, 目前全县拥有中小学校近300余所。从第六次全国场地普查数据可以看出, 全县教育系统拥有规模、质地不等的田径场58个、室外篮球场197个、排球场21个、羽毛球场17个, 场地总数为193个。其中:靖远一中、靖远二中、靖远三中、靖师附小、西关小学、靖远四中 (在建) 等六所学校田径场为塑胶跑道, 其余为煤渣跑道, 仅靖远二中田径场为400m标准田径场, 看台可容纳观众1000人;室外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大多为水泥场地, 少数为沙石地或泥土地;以区域分布看, 县城地区学校最多, 共15所, 拥有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也最丰富, 有田径场11个, 篮球场51个、排球场12个、系统体育场地设施数量增幅明显, 约为58.37%。但教育系统中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利用率低, 仍是制约本地区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群众健身场所缺乏的制度瓶颈。

2 靖远县体育场地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得益于靖远县委、县政府多年来的大力支持, 通过体育、教育等系统的不懈努力, 全县体育事业发展较快, 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与兄弟县区相比, 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2.1 大型体育场馆建设滞后

近10年来, 靖远县经济快速发展,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但全县一直没有大型公共体育场馆。惟一的大型体育场为县体育中心仍处于建设中。由于缺乏相对专业的训练场地设施, 县曲棍球队只能借助靖远师范附小的场地进行训练。不但无法满足训练需求, 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靖远师范附小的正常教学活动。现有体育设施条件不但无法承办省市综合性运动会和较大型的专项体育竞技比赛, 同时, 也难以满足广大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和开展群众性体育比赛的需要, 直接影响了全县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2 基层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缺乏

多年来, 靖远县通过利用国家体育总局专项、体育彩票公益金、省体育局“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建设等计划, 相继落实了“一村一场”、“一乡一站”、“一县一中心”、“体育惠民工程”、“体育提升工程”等, 使得全县基层体育设施条件得到不断改善。但是, 作为一个全省范围内的大县, 拥有18个乡镇共175个村, 有很多乡镇村还是没有公共体育设施。全县社区、行政村体育场地设施无论在规模与数量上, 还是整体环境上都比较滞后, 普遍档次不高, 几乎找不出一处亮点可提供样板和示范, 以供各地参观学习。同时, 基层体育场地设施大多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存在破坏性使用、人为损坏、使用效率不高、周边环境脏乱差等问题, 管理及维修资金缺乏, 维护难度较大。

2.3 居民住宅区体育健身设施匮乏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以及《甘肃省全民健身条例》都明确规定:“新建、改建和扩建居民住宅区, 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划和建设相应的体育健身设施, 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但综观全县居住小区规划建设, 上述规定并没有得到切实执行和落实, 除少数小区配置健身路径外, 其他居住小区大多没有配套建设体育健身设施, 尤其缺乏篮球场以及小型广场类健身场所, 导致目前日趋升温的群众自娱自乐的健身活动 (如健身舞) 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群众意见较大。

2.4 体育场地设施分布不均、开放率低

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 全县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中约有90%以上为教育系统拥有, 体育场地设施分布不均的矛盾尤为突出。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 在实际操作层面, 由于向社会全面开放存在安全、管理、经费等诸多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到目前为止,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尚未真正实现向社会开放。

2.5 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投资结构单一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规定, 靖远县财政每年把体育事业费、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 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 确保了体育事业经费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步增加。但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方面, 投资建设方式单一的矛盾非常突出, 社会资本投入比例极为有限。靖远县体育公共产品建设资金投入, 对政府财政资金有着极强的依赖性。

3 对策与建议

3.1 明确体育场地的公益属性

依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统计数据, 目前我国97%的体育场地设施由政府投资兴建, 绝大多数体育场地设施系公共体育产品, 公益属性应该明确。政府投资建设体育场地设施, 并以此为公民提供体育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责任。

3.2 鼓励多种资本投资、建设、经营体育场馆

发展体育事业仅靠政府财政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应充分发挥民营经济作用, 利用土地划拨、税收优惠等政策, 积极吸引社会力量介入, 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参与投资建设。在经营方面, 采用承包、租赁、股份制、服务外包、委托经营及BOT等模式, 实现体育场馆的良性运行。

3.3 加快县级大型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进度

按计划尽快完成靖远县体育中心工程建设, 完善场馆配套设施, 以改善目前大型体育场馆缺乏的现状。

3.4完善地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布局

充分利用政策机遇期、国家帮扶计划及甘肃省丝绸之路全民健身长廊工程等, 改善目前部分社区、乡镇村公共体育设施缺乏的现状。提升体育公共设施管理水平, 形成能够满足群众健身、休闲活动的体育公共服务模式。

3.5提高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和开放率

积极开展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可行性研究, 加快解决县区体育场地设施分布不均、利用率不高等突出矛盾。在缓解群众健身场地不足的同时, 还可以在体育场地建设中, 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和建设投入资金, 真正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提升教育系统体育场地设施利用率, 对人多地少、地价高昂的县区来说尤显意义重大。加强科学化管理, 扩大现有体育场地开放率, 可以最大程度满足本地区群众的健身需求。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数据统计、综合对比等方法, 对白银市靖远县体育场地设施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根据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甘肃省县区体育场地设施发展趋势等, 对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公益属性定位、经营管理模式及靖远县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布局、开放等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靖远县,体育场地设施,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石生泰.甘肃省公共体育场馆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9, 12 (1) :12-14.

[2]鲍明晓.体育产业[J].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1 (12) :45-46.

[3]周述实.中国西部概览[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0.

[4]全国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 甘肃省体育场地设施调查数据 (未出版) , 2014.10.

甘肃省靖远县 篇2

为电网安全保驾护航

国电靖远发电有限公司检修部 继电保护班

国电靖远发电有限公司检修部继电保护班是一支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文化层次高、安全素质强的青年队伍,现有员工13人,其中35岁以下青年9人。多年来,继电保护班以严谨的工作作风、过硬的技术素质、积极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公司上下的一致认可,并于2009年被共青团白银市委授予“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在全班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设备保护正确动作率100%,重合闸动作正确率100%,故障录波完好率100%,班组负责检修维护的公司220KV、330KV升压站实现安全长周期运行3000天。

一、强化班组安全教育,狠抓责任落实

班组首先从员工的安全教育入手,把安全教育作为班组管理及员工培训的重要内容“天天抓、时时抓”,及时掌握员工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动态,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思想引导。班组成员每年定期参加以春、秋季安全生产大检查、安全月活动、事故案例现身说法交流会等为主题的安全学习教育活动,使每个人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设备的缺陷、隐患,进行认真整改和不断完善,牢固树立了“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责任心。为了让安全理念深入人心,班组结合实际情况制订了详细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与所有成员分别签定了安全目标责任书,明确了每个岗位的安全职责,要求每个人严格执行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为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二、深化生产管理目标,狠抓创新创效

继电保护班在严格执行电网公司、公司及部门各项规章制度

甘肃省“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申报材料的同时,紧紧围绕公司全年安全生产奋斗目标,倡导常态化的生产管理机制,深入开展规范化、标准化检修管理,先后完成了大量的技术改造和反措工作。2009年8月至12月,继保班配合完成了白银750KV变电站330KV送出工程靖白I、II、III线保护改造换型工作,历时120个日日夜夜,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优质安全地完成了任务书上所有保护改造项目,共计节省电缆5万多米,节约调试费20余万元,保护投入率100%,经试验正确动作率100%,线路投运一次成功。

三、优化学习教育模式,狠抓技术培训

继电保护是一个专业性强、技术含量较高的工种,因此技术培训是班组常抓不懈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年年初,班组都将制定全年的培训制度及目标,通过每周现场考问讲解、技术问答,技术讲课等多种形式,狠抓技术培训。班组还多次安排班员参加业内技术报告会、技术讲座,拓展人员思路,激发人员对新技术的学习热情。班组积极参加公司工会、团委开展的技术比武、岗位练兵活动,并定期组织理论考试,检验学习效果。2009年,共组织技术讲课60余次,现场考问讲解100余次,大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为电网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继电保护班在创建“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活动中,实现了无异常及以上设备事故,无人身轻伤及以上事故,无设备误操作和个人差错,未发生一起不安全事故,实现了人身和设备事故零目标。今后,继电保护班将把创建“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活动作为凝聚青年、团结青年、带领青年建功立业的有效形式,不断强化班组成员的安全意识,再创企业安全生产的新局面。

甘肃省靖远县 篇3

1 区域地质概况

矿区位于阿拉善南缘加里东褶皱带和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交接的东部[1]如图1所示。属北祁连加里东金、铜、铅锌、铬、铁、钨、稀土成矿带, 是甘肃省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之一[2]。

区域地层主要为下奥陶统、下志留统、泥盆系, 其次是石炭系、二迭系、下三叠统和山间盆地沉积的新近系中-上新统甘肃群、第四系。阿拉善南缘加里东褶皱带和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接触线为一区域性深大断裂, 两褶皱带在碰撞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次级的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带。区域上侵入岩不甚发育, 分布零星, 为加里东期侵入活动, 岩性有基性、中性、中酸性, 以中酸性为主。代表性岩体有两个。一个是米家山英云闪长岩岩体, 呈岩基状产出, 面积10.3km2, 侵入于中下奥陶统阴沟群中。另一个是扁强沟石英闪长岩, 呈岩株状侵入于下志留统肮脏沟组中, 出露面积为2.08km2。

2 矿化特征

2.1 矿体围岩

所发现的两个铜矿体赋存于中—下泥盆统老君山组二段第一层 (D1-2l2-1) 中, 其岩性组合为青灰色岩屑杂砂岩、灰色长石泥质杂砂岩与紫红色砂岩、砂砾岩、泥岩互层, 各层厚度一般在0.5~3m。矿体围岩为紫红色泥质粉砂岩, 泥状结构层理构造, 岩石主要由方解石、石英、泥质、铁质所组成。岩石中方解石的粒度在0.05mm左右, 为微晶, 局部呈团状, 并含有石英微粒、细小鳞片状的泥质物等, 呈小团状、丝状的氧化铁 (赤铁矿) 等, 以上矿物相互掺杂紧密堆积, 显定向性分布。成因多为潮坪环境沉积物的成岩产物。赋矿岩石为灰色长石泥质杂砂岩、青灰色岩屑杂砂岩。灰色长石泥质杂砂岩呈砂状结构, 基底式胶结, 块状构造。岩石由长石、石英和杂基物组成, 并含有金属矿物。岩石中的石英、长石碎屑呈棱角和次棱角状, 其粒度在0.2~0.8mm, 分选性差、磨圆度差, 杂基物为同时沉积的绢云母、绿泥石、粘土及白云母等岩屑物, 金属矿物呈团块状、土胶状的褐铁矿及黑色土状钛铁矿, 部分为粒状、丝状、絮状零散分布于杂基物中, 成因为河、湖、海环境肮脏砂质沉积物的成岩产物;青灰色岩屑杂砂岩呈砂状结构、基底式胶结、块状构造, 岩石主要由石英、长石和杂基物等组成, 并含有金属矿物, 岩石中的石英、长石 (斜长石) 碎屑为棱角和次棱角状, 其粒度在0.1~0.4mm, 分选性中等, 磨圆度差;杂基物为同时沉积的呈团状的绢云母、绿泥石、粉状的石英及碳酸盐、方解石等岩屑, 岩石中有丝带状炭质物分布, 金属矿物为土胶状的氧化铁 (赤铁矿) 呈团状分布, 局部有粉状、集合体状黄铁矿分布, 成因为河、湖、海环境肮脏砂质沉积物的成岩产物。

2.2 矿体特征

腰塘沟发现两个铜矿点如图2所示, 共圈定铜矿体五个。各矿点、矿体特征见表1。

区内所发现两个矿点五个矿体均有如下共同特征:

1) 产于中—下泥盆统老君山组二段第一层 (D1-2l2-1) 中。

2) 赋矿岩石为青灰色岩屑杂砂岩、灰色长石泥质杂砂岩, 越接近岩层底部铜矿化越强。

3) 矿体下盘岩石均为紫红色泥质砂岩、砂砾岩。

4) 矿化体中均有使品位提高的裂隙、节理产出。

2.3 围岩蚀变

铜矿体围岩蚀变主要有孔雀石化、铜兰, 次为绿泥石化和石膏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钛铁矿化、褐铁矿化。

1) 孔雀石化:较为发育, 是矿区主要蚀变类型。

(1) 浸染状孔雀石矿化:在青灰色岩屑杂砂岩、灰色长石泥质杂砂岩中广泛发育, 局部可单独成矿, 是早期沉积环境下形成的一种同生矿物, 越接近岩层底部蚀变越强。

(2) 细脉状孔雀石化:与浸染状孔雀石化相伴而生, 一般沿裂隙、节理面产出, 宽零点几毫米到几毫米, 是后期构造作用铜元素得以活化迁移的结果。

2) 铜兰:是重要的含矿蚀变之一, 与孔雀石化相伴而生, 浸染状和细脉状两种形式, 形成机理与孔雀石化相同。

3) 炭酸盐化:一般以鞘膜形式发育于各类岩石表面, 是矿区内发育最普遍的一种蚀变。

4) 绿泥石化:在中—下泥盆统老君山组二段第一层 (D1-2l2-1) 、第二层 (D1-2l2-2) 青灰色岩屑杂砂岩中较发育。与该段的岩性、相变关系密切, 一般岩石粒度越细蚀变越强。

褐铁矿化:胶土状、带状、团块状, 粒状褐铁矿零散分布于灰色长石泥质杂砂岩中。

3 找矿标志

1) 地层标志:中—下泥盆统老君山组二段第一层 (D1-2l2-1) 是一个铜含量较高的地层, 区域上控制着很多砂岩型铜矿。

2) 岩性标志:在中—下泥盆统老君山组二段第一层 (D1-2l2-1) 地层中, 夹于紫红色泥质粉砂岩中的青灰色岩屑杂砂岩、灰色长石泥质杂砂岩等浅色岩石是寻找铜矿化体的岩性标志。

3) 蚀变标志:孔雀石化, 铜兰发育处应为铜矿化发育的直观标志。

4 矿点成因分析

4.1 矿点成因

腰塘沟铜矿化点产于中—下泥盆统老君山组二段第一层 (D1-2l2-1) 中, 其岩性组合为青灰色岩屑杂砂岩、灰色长石泥质杂砂岩与紫红色砂岩、砂砾岩、泥岩互层, 根据浸染状孔雀石、铜兰能单独成矿, 并在岩层底部蚀变增强, 铜品位提高的特征, 说明成岩时即有矿源物质伴生, 而矿源物质以贵液形式存在, 在成岩过程中又由于砂岩透水性好, 其下部的紫红色岩石泥质含量较高透水性差, 对贵液起到了较好的屏蔽作用, 含矿贵液在岩层底部浓缩结晶, 所以, 越靠近岩层底部铜品位越高;孔雀石化和铜兰沿节理面、裂隙面成脉状分布, 说明在成岩作用完成后, 由于岩浆及断裂构造作用, 使得铜元素活化, 向岩层中的接理、裂隙中迁移;据以上特点来判断, 该矿点是同生沉积后期改造型矿体。

4.2 成因分析

4.2.1 有利地质背景是形成铜矿的前提

腰塘沟铜矿化点形成于特定的地质背景条件。它位于阿拉善南缘加里东褶皱带和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交接的东部, 两褶皱带以北祁连褶皱带北缘深断裂为界。长期以来, 经历了若干次强烈的构造活动, 为以后形成铜矿体奠定了良好基础。

4.2.2 富铜层位和有利岩性是铜成矿的物质基础

铜矿化体产于中—下泥盆统老君山组二段第一层 (D1-2l2-1) 中。老君山组沉积盆地充填序列受两个Ⅰ级古构造界面控制, 盆地内部在沉积演化上表现出三分性特征, 早期初始充填阶段在盆地边缘形成砾质冲积扇及辫状河沉积, 主要由老君山组一段砾岩和二段下部砾岩组成;中期为相对稳定阶段, 形成三角洲-湖泊体系, 由灰绿色、灰色含铜杂砂岩、砂岩、粉砂岩、泥岩组成, 含植物化石及植物碎片;晚期盆地萎缩, 河流作用强化, 在地层上部形成以砂岩与泥质粉砂岩组合为代表的砂质辫状河沉积, 本区铜矿体即形成于这一时期。区域上阳凹山、腰线子铜矿床就产于该套含铜较高的地层中。

4.2.3 断裂构造是铜成矿的又一主导因素

腰塘沟铜矿化体明显由层位和构造两中因素控制。区域性F0断裂带及其次级的F1~F9断裂带长期活动为铜矿化体的形成提供的良好的动力条件。

4.2.4 岩浆活动是铜成矿的热源条件

测区外各期次小规模的岩浆活动, 为铜元素在层内活化迁移提供较好的热源条件。

摘要:矿区位于阿拉善南缘加里东褶皱带和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交接的东部。属北祁连加里东金、铜、铅锌、铬、铁、钨、稀土成矿带, 是甘肃省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之一。经对矿体赋存部位分析认为, 成矿物质与河、湖、海环境肮脏砂质沉积物的成岩产物相伴生, 属同生沉积, 后期构造运动对铜矿化有进一步改造作用。总结了矿体成因、围岩蚀变及找矿标志, 探讨了矿体成因, 认为属同生沉积后期改造型矿体。

关键词:腰塘沟铜矿点,铜矿成因,辫状河沉积,同生沉积后期改造型矿体

参考文献

[1]甘肃省地质矿产局.甘肃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9.

甘肃省靖远县 篇4

关键词:安全防护,教育现状,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持续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尤其是对中小学生“预防意外伤害, 提高自救能力”的教育要引起重视。四川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坚持11年对学生进行抗震演习, 在汶川地震发生时, 仅用96秒的时间就带领全校2200名师生全部安全撤出。这种防范于未然的安全教育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迪, 安全教育应成为学校教育中的常态化教育, 不仅要让学生重视安全, 更要让他们学会安全逃生的本领。

一、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

甘肃靖远县的300名中小学生, 小学生占了10.7%, 中学生占了47%, 高中生有42.3%。其中男生占总人数的48.7%, 女生为51.3%, 42%在农村上学, 其他58%的学生在城里上学。独生子女有22.7%, 95%的家庭都是完整的且80.5%的家长都能够陪在自己的孩子身边。

2. 调查方法

采用的是走访、抽样问卷调查法, 发放自行设计问卷总共300份, 收到有效问卷300份。主要测量的内容有学生是否掌握一定的安全防护技能、学生在一定危险情况下有没有安全防范意识、学校在学生安全教育上的做法等。

二、结果与分析

1. 青少年在安全防护及教育的现状

(1) 在这随机调查的300名学生中, 遭受伤害的事故及比例

在图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 遭受伤害事故的学生达到了34%, 其中遭受溺水的学生最多, 为6%, 其次为触电和火灾, 各自占了5%。这些数字告诉我们, 青少年在自身的方面, 防范意识低, 遭受伤害的事故较多, 要引起广大学生、家长及学校的高度重视。

(2) 青少年安全防护基本技能掌握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 青少年对常见的自救防灾知识比较缺乏, 防护意识较薄弱, 如果具体的相关事件发生时, 能把知识用于实践的就很难说了, 毕竟人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与在心情平静时面对危险所做出的反应大不一样, 所以我们还应经常进行适当的安全演练。

(3) 青少年在一定危险情况下的安全防范意识

在调查访问的过程中, 当我问到“你选购食品时, 首先关注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时, 有22.3%的学生首先关注的是食品的价格, 有62.3%的学生则认为首先应关注的是食品的生产日期, 其他15.4%的学生认为首先应关注产品的包装。而近年来, 我国有关食品安全的负面消息层出不断, 如三鹿婴儿奶粉事件、重庆火锅石蜡底料等, 造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绝。这说明青少年在食品安全上, 安全防范意识明显不足, 应该好好加强教育。在问到“如果有陌生网友约你见面, 你会怎么选择”时, 有94%的学生都表明会婉言谢绝, 只有2.3%的学生表示乐意见面, 其他依情况而定, 这说明学生在这一方面防范意识相对较好, 也希望一少部分的同学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小心处理, 时刻保持一颗谨慎的心。对问题“你放学回家的路上, 或者出门遇到陌生人有人问路, 刚好顺路, 车上的人再三要求你乘车你怎么选择”时, 有9.7%的学生表示愿意乘车, 65.3%的学生表示会婉言谢绝, 其他会依情况而定。对问题“若出现头疼发热等身体不适, 你的选择是什么”, 57.3%的学生会选择立刻就医, 有29.3%会自己吃点药, 13.4%会挺一挺。在性安全防护问题上, 若学生遭受性侵害, 68.7%的学生将会告诉家长, 19.3%选择不告诉任何人, 12%会选择轻生。这样的一种结果不免让人痛心。这些问题说明, 一方面, 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薄弱, 没有反抗力, 另一方面, 学校和家长的安全教育缺乏实效性, 活动开展了不少, 但效果并不显著, 这也是学校将要主要解决的问题。

2. 学校在青少年的安全防护及教育的现状

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不少, 但效果并不好。数据显示, 虽然有76.6%的学校开展了地震、火灾等逃生演练活动, 但真正学到东西的同学只有37.3%, 39.3%的同学只是觉得好玩, 同时, 85.6%的学校开展过图片展、报告会等安全教育活动, 但40.3%的学会认为没有事迹意义。对安全教育课程, 80.6%的学校开始安全教育课程, 可55.3%学生认为是照本宣科。这些问题说明, 我们学校教育一定要切合当下的形势, 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 要切实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三、讨论与对策

1. 讨论

对所得数据的分析发现, 青少年遭受的伤害事故比例较大, 自我安全防护意识薄弱, 自我安全防护基本技能掌握的情况也不是很好, 在具体的伤害事故中是否能够实现自我安全防护还需进一步验证。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 68.7%的父母不注重孩子的安全教育, 不是给孩子随口说说, 就是很少提及这一方面的知识, 没有使孩子养成独立的习惯, 从而使孩子缺乏自我安全保护的意识和学习自我保护的相关技能。另一方面, 一些学校不注重安全教育的实践性, 只是“走形式”、照本宣科, 在学生的潜意识里留下不重要的意识, 也就不能很好的掌握各种逃生技能。

2. 对策

青少年的安全如果仅仅依靠父母、学校的保护, 那只能是治标不知根, 所以我们要从根本上预防应对这一现状, 要对青少年进行每一个阶段的定期安全教育。让他们重视安全, 学习相关的安全自救知识, 在实战演练中掌握各项逃生技能, 是他们能够在危险中通过自救来保证自身的安全。我们常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教育可见相当重要。为人父母, 即使你在忙, 也要抽出一些时间来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一些安全教育。学校需要加强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对老师也要进行定期的安保培训。当事故发生时, 能在第一时间, 组织学生进行高效、有序的逃生, 减少对学生的伤害率。同时, 政府要加大安全教育宣传力度, 提升教育服务质量, 让安全教育成为一种社会必须的学习的科目, 因为学生需要教育, 家长也需要教育。

参考文献

[1]蔡永红, 劳凯声.我国青少年安全事故的现状分析[J].统计研究, 2002, (4) :54-58.

[2]吕琦, 魏纯镭.浙江省中小学安全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 (4) :133-136.

甘肃省靖远县 篇5

靖远县地处黄河上游, 甘肃省中部, 总人口为46.7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42.39万人, 农业总产值44982万元 (不变价) 。全县土地面积5809.4平方公里, 粮播面积74.4万亩, 粮食作物总产量17570万公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380公斤。县域内黄河流经154公里, 水资源丰富, 昼夜温差大, 光热资源丰富、土壤肥沃, 四季变化显明, 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沿黄灌区自1972年开始引进水稻试种至今, 已有43年的栽培种植历史, 全县水稻种植主要分布于东湾、乌兰、平堡、北湾、糜滩、三滩、双龙等乡镇, 面积已发展到3.3万亩左右, 成为甘肃省主要水稻产区。目前该产区种植的主栽品种为“宁夏16号”“宁夏23号”两个品种, 属中晚熟品种, 稻米品质较佳, 市场占有率较高。自1992年引进日本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后, 普遍推广水稻旱育稀植育苗技术。

一、水稻生产机械化是农村的现实需要

水稻是靖远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在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水稻常年种植面积在3.3万亩以上, 占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5.4%;稻谷总产量1400万公斤, 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9.3%。在粮食作物生产中, 由于水稻生长发育环境和技术措施较为复杂, 耕作栽培制度要求高, 生产环节多, 季节性强、用工量多、劳动强度大, 综合机械化水平低, 农民劳作辛苦程度大。改变水稻生产“弯腰曲背、人工栽种”的生产方式, 一直是水稻种植区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

㈠水稻生产机械化是增加稻农收入的重要措施

甘肃省靖远县种植水稻的农户约有1.9万户, 约占全县农户总数的24%。稻米是全县人民的主要口粮, 在东湾、糜滩、平堡等乡镇的水稻主产区, 水稻是农民的基本经济来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进城务工农民数量逐年增多, 农村劳动力不断向二三产业转移, 在稻田生产区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已经显现, 尤其是水稻育插秧和收获季节劳动力短缺问题更为突出。因此, 大力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 是解决水稻生产劳动力短缺问题, 稳定水稻生产, 实现水稻生产节本增效, 提高水稻生产劳动生产率, 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之需和迫切之举。

㈡水稻生产机械化是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 实现粮食安全的技术保障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有效争抢农时, 提高了水稻产量, 而且机械化收获可减少损失3%~5%, 低温干燥可减少霉烂损失4%以上, 机插育秧秧田利用率比常规育秧提高8~10倍, 可大幅度节约耕地。大力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 可以抵御自然灾害的影响, 增强水稻生产防灾减灾能力, 保障水稻生产增产增收。实施水稻生产机械化对于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 保证粮食安全的作用十分明显。

㈢加快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 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力最具有活跃的要素。农业机械化历来是衡量农业发展水平, 反映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水稻机械化生产可替代农民繁重的体力劳动, 节约成本, 适应农村产业化发展需要, 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实现规模经营, 建设现代化农业, 具有重要意义。

二、抓好典型, 选好示范

为搞好甘肃省靖远县水稻机械推广, 采取点上示范, 面上推广方式, 水稻机械示范点设在东湾镇瓜园村。该村位于靖远县城东湾镇黄河南岸, 属黄河自流灌区, 水稻种植业历史悠久, 水稻生产条件得天独厚。项目区土地面积9240亩, 其中耕地面积4600亩, 农作物种植以水稻为主, 水稻种植面积1800亩, 占耕地面积的39%, 水稻年总产量126万公斤。项目实施区土质肥沃、平整, 粮食生产机械化发展条件具备, 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600小时, 无霜期160天。示范点以合作社为实施主体, 共购置“504”型拖拉机4台, 中型旋耕机4台, “久保田”牌水稻育苗机2台, “久保田”牌插秧机4台, “久保田”牌收割机2台, 水稻秸秆草帘编织机2台, 配套建设停机场、维修用房等设施设备, 培训水稻种植专业技术人员200人, 为示范点水稻种植户在水稻生产各环节全程提供有偿性服务, 并通过培训、现场操作等方式进行指导。

㈠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内容

1. 育秧机械化。

以单个水稻生产作业站为单位集中浸种, 积极推广大型循环水催芽器催芽技术和新型精密秧田播种器播种技术。

2. 插秧机械化。

以机械插秧为主, 示范推广钵育机械摆栽技术, 第一生态区和第二生态区以四行和六行插秧机机插为主, 第三生态区以八行插秧机插秧为主。

3. 整地机械化。

水田整地以搅浆整地为主, 手扶拖拉机找平为辅, 搅浆整地1~2遍后用手扶拖拉机找平。

4. 收获机械化。

水稻收获在霜前以机械割晒、机割机拾、半喂入式收获为主, 枯霜后以机械直收为主、充分发挥半喂入式收获机的作用。种子田全部以半喂入式收获机收获。扩大格田面积, 提倡横插竖割, 扩大机械割晒拾禾面积。

5. 稻谷加工机械化。

稻谷收获后进行烘干、清选、除芒、除糙、包装等项机械作业后入库保管, 统一进行室内检验。

㈡示范点效益总结

通过调查水稻种植、收获两个环节实现机械化作业可分别减少劳动用工量40%和76%, 大幅度提高工效;机械栽插比人工手插平均每公顷节约成本450元左右, 每公顷提高单产375公斤以上;机械收获较人工收获每公顷节省成本300元。

三、甘肃省靖远县促进水稻产业机械化面上举措

一是为了鼓励、扶持农民全县群众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 促进农业机械化, 在该县东湾镇瓜园村建立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 并在不同的农业区域进行新农机试验示范, 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二是搞好服务, 推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 有力地推动了农机事业的发展, 靖远县农民购置农机补贴有大型拖拉机、旋耕机、“久保田”牌水稻育苗机、“久保田”牌水稻插秧机、“久保田”牌水稻联合收割机, 水稻秸秆草帘编织机等, 一些专业合作社从平田整地、机械深耕、秧苗培育插秧、田间管理、收割、秸秆回收、加工等环节进行全程服务, 同时为周边水稻产区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 并进行配套技术培训及宣传, 是实现水稻产业机械化的重要措施。

上一篇:高危型HPV感染下一篇:会计规范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