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

2024-09-08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精选6篇)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 篇1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

省委发〔2006〕11号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就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省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对于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卫生工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政策措施。通过加快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卫生网络,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组织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全省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不断改善,农民健康水平和平均期望寿命得到提高。但由于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不协调,与农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不相适应。卫生体制改革滞后,资金投入不足,卫生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落后,服务能力低下,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突出。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变。

二、农村卫生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三)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出发,坚持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深化内部改革,提高人员素质,完善服务功能,逐步缩小城乡卫生差距,切实解决农民群众有地方看病、有人看病、看得起病的问题,基本满足农民的医疗卫生需求,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四)主要目标。从2006年起,利用5年时间,健全和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立精干高

效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培养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逐步形成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的长效机制,积极有效地整合农村卫生资源,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农村医疗救助相结合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确保农村群众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主要健康指标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第三、加快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五)基本完成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将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利用中央补助资金和各级财政投入,5年内完成改造建设任务。对中央要求省级配套的建设资金,由省发改委在省级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中落实。建设项目前期费用由市、县政府承担。对近几年利用各种资金已经列建的县乡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国家建设标准进行填平补齐。

(六)加大村卫生室建设力度。除乡镇卫生院所在地外,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设立一个卫生室。村卫生室应设在村民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可与村委会、计划生育室、党员活动室、文化室、学校等统筹规划,统一建设,资源共享,综合利用。村卫生室的建设以市县投入为主,也可以引入市场机制,采取多渠道筹资,引导乡镇卫生院领办、乡村联办、社会力量承办、有执业资格的个体医务人员竞争承办等多种形式。对贫困县、少数民族县和传染病、地方病高发县的村卫生室建设由省上按每村1万元给予补助,补助资金由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筹措。省扶贫办在整村推进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村卫生室建设应加大工作力度。到2008年,争取全省60%以上的村卫生室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到2010年,基本完成村卫生室业务用房的建设和改造任务。

(七)提高医疗设备装备水平。按照功能实用、装备适度的原则,通过争取国家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规划项目和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项目,以及省级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补助,逐步解决县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基本医疗设备。除中央支持外,“十一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安排4000万元,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基本设备通过集中招标的方式予以配备。

四、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农村公共卫生保障机制

(八)坚持“以县为主、分级负担”的原则,建立乡镇卫生院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增加对乡镇卫生院的补助标准,力争到2008年实现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由县财政全额供给。县财政确有困难的,由省财政通过一般转移支付解决。乡镇卫生院实行经费包干使用,业务收入主要用于保证各项医疗卫生业务工作正常运转。

(九)落实乡村医生劳务补助。对全省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乡村医生(每村一人),按人均每月100元的标准实行定额劳务补助,由乡镇卫生院负责考核。所需经费按照分级分担的原则,省财政承担50元,其余由市、县财政解决。

五、全面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素质

(十)加强学历教育和在职人员培训。由省教育和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实施“医疗卫生大中专毕业生进农村计划”,依托省内大中专医学院校,利用5年时间,定向培养在职本科、专科学历人员1万名,中专学历人员2万名。省级财政每年安排卫生人才培养专项经费1000万元,其中850万元用于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培训。对没有工资收入的人员在培训期间给予适当生活补助,补助标准由各市县决定。到2010年,其中60%以上应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5年内每所乡镇卫生院选派3—5名医务人员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进修学习半年以上,主要用中西部地区农村卫生人员培训项目经费给予补助。

(十一)制定农村卫生人员优惠政策。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和城市卫生机构在职或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卫生机构服务。省人事、卫生行政部门要制定我省农村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办法,以稳定农村卫生队伍。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应定期组织人员进修或短期培训,加强继续医学教育。

(十二)建立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的长效机制。要继续大力开展“千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项目,积极探索和建立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的长效机制。严格执行城市医疗机构人员晋升高一级职务前到农村服务一年的制度。实行县以上医院新聘用的大专以上毕业生到农村服务一年的制度。省、市州、县区市三级医疗机构要组织开展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卫生支农工作,认真开展巡回医疗,真正发挥巡回医疗车的作

用。

六、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十三)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政策;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提高农民参合率和保障水平。国家提高对农民的补助标准后,地方增资部分由省级财政承担。力争到2008年,在全省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十四)建立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各级政府要将医疗救助制度和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紧密结合,采取各种措施,筹集医疗救助基金。对农村五保户、特困户、残疾人、优抚对象中的贫困户、独生子女领证户和二女结扎户中的贫困户、因重大疾病造成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六类人员实行重点医疗救助,并帮助其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资助参合人员,要适当降低合作医疗“门槛费”,提高报销比例。各级红十字会、慈善机构应加大对农村生活无助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

(十五)设立扶贫济困病房。从2006年开始,省、市、县三级公立医疗机构都要设立扶贫济困病房,其床位数不少于医院核定总床位数的10%,由省级卫生部门制定实施办法,确保低收入群体和农村贫困人口就医,减轻其医疗费用负担。各级政府都要提高对公立医疗机构补助标准,加大对公立医疗机构基本建设和设备配置的支持力度,降低医疗成本,保证扶贫济困病房的正常运转。

七、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工作

(十六)明确农村公共卫生责任。各级政府要针对本地区农村艾滋病、结核病、乙型肝炎等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制定疾病防治规划,对当地高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制定有效防控措施。按照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落实各级政府的责任。切实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加强县、乡卫生机构产科建设,逐步实施孕产妇住院分娩补贴制度,提高住院分娩率。依法规范产前诊断等服务,采取重点干预措施,加强孕产妇、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大力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加强以改水改厕为重点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

八、全面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

(十七)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县级卫生机构主要承担农村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基层转诊、急救以及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及业务指导职责。乡镇卫生院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等服务,不得向医院模式发展。村卫生室承担卫生行政部门赋予的预防保健任务,提供常见疾病的初级诊治。全面推进县、乡、村卫生机构开展纵向业务合作,实现卫生服务一体化,提高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整体功能。

(十八)理顺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每个乡镇设立一所政府办的卫生院。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的确定要坚持精简效能、分步到位的原则,由省级编制部门会同人事、财政和卫生行政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大中小不同乡镇制定标准,提出指导性意见,由市县核定。打破乡镇卫生院现有人员身份界限,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管理,院长实行公开选拔和任期目标责任制管理。从2006年起,通过有偿等办法解除多余非专业技术人员的劳动合同关系。缺编人员从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已在岗5年以上工作人员中择优选聘,或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医学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护理专业为中专以上)补充。建立绩效挂钩、按劳取酬的工资分配机制,权责明确、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奖惩分明、依法管理的监管机制。撤并的乡镇卫生院,要在妥善安置人员和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实行资源重组或改制,变现资金要继续用于当地农村卫生事业发展。

(十九)强化村卫生室服务功能。每个村至少配备1名专职或兼职取得乡村医生从业资格的村医。村卫生室实行标准化管理,建立门诊登记制度、处方使用制度、传染病报告制度、一次性医疗用品销毁和登记制度、疫情处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做到诊疗有登记、开药有处方、收费有凭据、转诊有记录、疫情有报告。

九、依法加强农村卫生监督管理

(二十)加强农村卫生监督管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依法实行卫生全行业管理,严格农村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准入审批和监管。加强农村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村食品卫生、学校卫生、职业病卫生、传染病防治、医疗服务市场等卫生执法监督力度,依法打击和取缔非法行医、无证生产经营等违法活动,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

(二十一)依法加强农村药品监管。建立健全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和监督网络。各级政府都要把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纳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合理布局供应网络,扶持县级监管网络的建设。鼓励符合资质的医药企业到乡镇开设药品销售网点,加大对农村药品、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加强药品价格监督,规范收费标准,严厉打击非法药贩向农村销售假劣药品、过期失效药品和假劣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切实保证药品质量和群众用药安全。

十、加强对农村卫生工作的领导

(二十二)党委和政府要对农村卫生负全责。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卫生工作的领导,将农村卫生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并纳入政绩考核。省委、省政府决定成立“甘肃省农村卫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农村卫生重大政策部署与协调。在省卫生厅设立专门的农村卫生管理机构,负责农村卫生日常管理工作。市(州)县(市、区)政府也要根据事权划分,强化责任,切实做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制定农村卫生工作考核与奖励办法,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兑现奖惩,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 篇2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 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成就显著, 城市规划法律法规和实施机制基本形成,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城乡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务必清醒地看到,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城市规划前瞻性、严肃性、强制性和公开性不够, 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丛生, 特色缺失, 文化传承堪忧;城市建设盲目追求规模扩张, 节约集约程度不高;依法治理城市力度不够, 违法建设、大拆大建问题突出, 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 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蔓延加重。

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 对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解决制约城市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 开创城市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 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依法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 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 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着力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着力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着力创新城市管理服务,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二) 总体目标

实现城市有序建设、适度开发、高效运行, 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三) 基本原则

坚持依法治理与文明共建相结合, 坚持规划先行与建管并重相结合, 坚持改革创新与传承保护相结合, 坚持统筹布局与分类指导相结合, 坚持完善功能与宜居宜业相结合, 坚持集约高效与安全便利相结合。

二、强化城市规划工作

(四) 依法制定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的重要作用。依法加强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 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规定的原则和程序, 认真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由本级政府编制、社会公众参与、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上级政府审批的有关规定。创新规划理念, 改进规划方法, 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 增强规划的前瞻性、严肃性和连续性, 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坚持协调发展理念, 从区域、城乡整体协调的高度确定城市定位、谋划城市发展。加强空间开发管制, 划定城市开发边界, 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 引导调控城市规模,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功能, 确定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思路, 逐步调整城市用地结构, 把保护基本农田放在优先地位, 保证生态用地, 合理安排建设用地, 推动城市集约发展。改革完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 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 推进两图合一。在有条件的城市探索城市规划管理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合一。

(五) 严格依法执行规划

经依法批准的城市规划, 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必须严格执行。进一步强化规划的强制性, 凡是违反规划的行为都要严肃追究责任。城市政府应当定期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城市规划实施情况。城市总体规划的修改, 必须经原审批机关同意, 并报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从制度上防止随意修改规划等现象。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规划实施的基础, 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区域, 不得进行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实施以及对违规建设的处理结果, 都要向社会公开。全面推行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健全国家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 实现规划督察全覆盖。完善社会参与机制, 充分发挥专家和公众的力量, 加强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建立利用卫星遥感监测等多种手段共同监督规划实施的工作机制。严控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设立, 凡不符合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建设的, 一律按违法处理。用5年左右时间, 全面清查并处理建成区违法建设, 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设。

三、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六) 提高城市设计水平

城市设计是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鼓励开展城市设计工作, 通过城市设计, 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 协调城市景观风貌, 体现城市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单体建筑设计方案必须在形体、色彩、体量、高度等方面符合城市设计要求。抓紧制定城市设计管理法规, 完善相关技术导则。支持高等学校开设城市设计相关专业, 建立和培育城市设计队伍。

(七) 加强建筑设计管理

按照“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 突出建筑使用功能以及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保, 防止片面追求建筑外观形象。强化公共建筑和超限高层建筑设计管理, 建立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后评估制度。坚持开放发展理念, 完善建筑设计招投标决策机制, 规范决策行为, 提高决策透明度和科学性。进一步培育和规范建筑设计市场, 依法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和清出。为建筑设计院和建筑师事务所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鼓励国内外建筑设计企业充分竞争, 使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培养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民族自信的建筑师队伍, 进一步明确建筑师的权利和责任, 提高建筑师的地位。倡导开展建筑评论, 促进建筑设计理念的交融和升华。

(八) 保护历史文化风貌

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 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 促进建筑物、街道立面、天际线、色彩和环境更加协调、优美。通过维护加固老建筑、改造利用旧厂房、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 恢复老城区功能和活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 保护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历史建筑, 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 展现城市风貌。用5年左右时间, 完成所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

四、提升城市建筑水平

(九) 落实工程质量责任

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落实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等五方主体质量安全责任。强化政府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监管, 特别是强化对工程监理的监管, 充分发挥质监站的作用。加强职业道德规范和技能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深化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改革, 推广工程总承包制, 加强建筑市场监管, 严厉查处转包和违法分包等行为, 推进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实行施工企业银行保函和工程质量责任保险制度。建立大型工程技术风险控制机制, 鼓励大型公共建筑、地铁等按市场化原则向保险公司投保重大工程保险。

(十) 加强建筑安全监管

实施工程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 重点抓好房屋建筑、城市桥梁、建筑幕墙、斜坡 (高切坡) 、隧道 (地铁) 、地下管线等工程运行使用的安全监管, 做好质量安全鉴定和抗震加固管理, 建立安全预警及应急控制机制。加强对既有建筑改扩建、装饰装修、工程加固的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排查城市老旧建筑安全隐患, 采取有力措施限期整改, 严防发生垮塌等重大事故,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十一) 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 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污染, 缩短建造工期, 提升工程质量。制定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和验收规范。完善部品部件标准, 实现建筑部品部件工厂化生产。鼓励建筑企业装配式施工, 现场装配。建设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 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积极稳妥推广钢结构建筑。在具备条件的地方, 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

五、推进节能城市建设

(十二) 推广建筑节能技术提高建筑节能标准, 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支持和鼓励各地结合自然气候特点, 推广应用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技术, 发展被动式房屋等绿色节能建筑。完善绿色节能建筑和建材评价体系, 制定分布式能源建筑应用标准。分类制定建筑全生命周期能源消耗标准定额。

(十三) 实施城市节能工程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 加大工作力度, 全面推进区域热电联产、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等节能工程。明确供热采暖系统安全、节能、环保、卫生等技术要求, 健全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估监督办法。进一步加强对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的技术改造和运行管理, 提高热能利用效率。大力推行采暖地区住宅供热分户计量, 新建住宅必须全部实现供热分户计量, 既有住宅要逐步实施供热分户计量改造。

六、完善城市公共服务

(十四) 大力推进棚改安居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以政府为主保障困难群体基本住房需求, 以市场为主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大力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 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 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危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 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解决群众住房困难。打好棚户区改造三年攻坚战, 到2020年, 基本完成现有的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完善土地、财政和金融政策, 落实税收政策。创新棚户区改造体制机制, 推动政府购买棚改服务, 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构建多元化棚改实施主体, 发挥开发性金融支持作用。积极推行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因地制宜确定住房保障标准, 健全准入退出机制。

(十五) 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认真总结推广试点城市经验, 逐步推开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统筹各类管线敷设, 综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 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新建道路必须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 老城区要结合地铁建设、河道治理、道路整治、旧城更新、棚户区改造等, 逐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制定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标准和技术导则。凡建有地下综合管廊的区域, 各类管线必须全部入廊, 管廊以外区域不得新建管线。管廊实行有偿使用, 建立合理的收费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和运营地下综合管廊。各城市要综合考虑城市发展远景, 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 编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专项规划, 在年度建设计划中优先安排, 并预留和控制地下空间。完善管理制度, 确保管廊正常运行。

(十六) 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加强街区的规划和建设, 分梯级明确新建街区面积, 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 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 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 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 促进土地节约利用。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 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打通各类“断头路”, 形成完整路网, 提高道路通达性。科学、规范设置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 提高道路安全性。到2020年, 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提高到8 km2, 道路面积率达到15%。积极采用单行道路方式组织交通。加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系统建设, 倡导绿色出行。合理配置停车设施, 鼓励社会参与, 放宽市场准入, 逐步缓解停车难问题。

(十七)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以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为突破口, 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统筹公共汽车、轻轨、地铁等多种类型公共交通协调发展, 到2020年, 超大、特大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40%以上, 大城市达到30%以上, 中小城市达到20%以上。加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促进不同运输方式和城市内外交通之间的顺畅衔接、便捷换乘。扩大公共交通专用道的覆盖范围。实现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 m内全覆盖。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改革公交公司管理体制,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和运营, 增强公共交通运力。

(十八) 健全公共服务设施坚持共享发展理念, 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合理确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 加强社区服务场所建设, 形成以社区级设施为基础, 市、区级设施衔接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配套建设中小学、幼儿园、超市、菜市场, 以及社区养老、医疗卫生、文化服务等设施, 大力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 打造方便快捷生活圈。继续推动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 (站) 、博物馆、科技馆免费向全社会开放。推动社区内公共设施向居民开放。合理规划建设广场、公园、步行道等公共活动空间, 方便居民文体活动, 促进居民交流。强化绿地服务居民日常活动的功能, 使市民在居家附近能够见到绿地、亲近绿地。城市公园原则上要免费向居民开放。限期清理腾退违规占用的公共空间。顺应新型城镇化的要求, 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在住房、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和证照办理服务等方面, 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

(十九) 切实保障城市安全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地下管网改造工程。提高城市排涝系统建设标准, 加快实施改造。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和安全设施建设配置标准, 加大建设投入力度, 加强设施运行管理。建立城市备用饮用水水源地, 确保饮水安全。健全城市抗震、防洪、排涝、消防、交通、应对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体系, 完善城市生命通道系统, 加强城市防灾避难场所建设, 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和危机管理能力。加强城市安全监管, 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应急救援队伍, 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 形成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

七、营造城市宜居环境

(二十)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河湖湿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 建设海绵城市, 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缓解雨洪内涝压力, 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鼓励单位、社区和居民家庭安装雨水收集装置。大幅度减少城市硬覆盖地面, 推广透水建材铺装, 大力建设雨水花园、储水池塘、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等雨水滞留设施, 让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不断提高城市雨水就地蓄积、渗透比例。

(二十一) 恢复城市自然生态制定并实施生态修复工作方案, 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湿地、植被, 积极推进采矿废弃地修复和再利用, 治理污染土地, 恢复城市自然生态。优化城市绿地布局, 构建绿道系统, 实现城市内外绿地连接贯通, 将生态要素引入市区。建设森林城市。推行生态绿化方式, 保护古树名木资源, 广植当地树种, 减少人工干预, 让乔灌草合理搭配、自然生长。鼓励发展屋顶绿化、立体绿化。进一步提高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城市建成区绿地率, 改变城市建设中过分追求高强度开发、高密度建设、大面积硬化的状况, 让城市更自然、更生态、更有特色。

(二十二) 推进污水大气治理强化城市污水治理, 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 全面加强配套管网建设, 提高城市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整治城市黑臭水体, 强化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收集, 抓紧治理城区污水横流、河湖水系污染严重的现象。到2020年, 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力争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以中水洁厕为突破口, 不断提高污水利用率。新建住房和单体建筑面积超过一定规模的新建公共建筑应当安装中水设施, 老旧住房也应当逐步实施中水利用改造。培育以经营中水业务为主的水务公司, 合理形成中水回用价格, 鼓励按市场化方式经营中水。城市工业生产、道路清扫、车辆冲洗、绿化浇灌、生态景观等生产和生态用水要优先使用中水。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加大城市工业源、面源、移动源污染综合治理力度, 着力减少多污染物排放。加快调整城市能源结构, 增加清洁能源供应。深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健全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环境监管能力, 加大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倡导文明、节约、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 动员全社会参与改善环境质量。

(二十三) 加强垃圾综合治理树立垃圾是重要资源和矿产的观念, 建立政府、社区、企业和居民协调机制, 通过分类投放收集、综合循环利用, 促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到2020年, 力争将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到35%以上。强化城市保洁工作, 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统筹城乡垃圾处理处置, 大力解决垃圾围城问题。推进垃圾收运处理企业化、市场化, 促进垃圾清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对接。通过限制过度包装, 减少一次性制品使用, 推行净菜入城等措施, 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利用新技术、新设备, 推广厨余垃圾家庭粉碎处理。完善激励机制和政策, 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 基本建立餐厨废弃物和建筑垃圾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

八、创新城市治理方式

(二十四) 推进依法治理城市适应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新形势和新要求, 加强重点领域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 形成覆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的法律法规制度。严格执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行政决策法定程序, 坚决遏制领导干部随意干预城市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的现象。研究推动城乡规划法与刑法衔接, 严厉惩处规划建设管理违法行为, 强化法律责任追究, 提高违法违规成本。

(二十五) 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明确中央和省级政府城市管理主管部门, 确定管理范围、权力清单和责任主体, 理顺各部门职责分工。推进市县两级政府规划建设管理机构改革, 推行跨部门综合执法。在设区的市推行市或区一级执法, 推动执法重心下移和执法事项属地化管理。加强城市管理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 提高管理、执法和服务水平。

(二十六) 完善城市治理机制落实市、区、街道、社区的管理服务责任, 健全城市基层治理机制。进一步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以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建设。增强社区服务功能, 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加强信息公开, 推进城市治理阳光运行, 开展世界城市日、世界住房日等主题宣传活动。

(二十七) 推进城市智慧管理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 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融合, 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市政设施运行管理、交通管理、环境管理、应急管理等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 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推进城市宽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网络安全保障。积极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到2020年, 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和其他一系列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措施, 不断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二十八) 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以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推动城市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实践, 促进市民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社会风尚, 提高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意识和能力。从青少年抓起, 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将良好校风、优良家风和社会新风有机融合。建立完善市民行为规范, 增强市民法治意识。

九、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九) 加强组织协调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支持力度, 建立城市工作协调机制, 定期研究相关工作。定期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研究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中央组织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要定期组织新任市委书记、市长培训, 不断提高城市主要领导规划建设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三十) 落实工作责任省级党委和政府要围绕中央提出的总目标, 确定本地区城市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集中力量突破重点难点问题。城市党委和政府要制定具体目标和工作方案, 明确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 加强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领导, 落实工作经费。实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监督考核制度, 确定考核指标体系, 定期通报考核结果, 并作为城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 篇3

苏发„2011‟31号

(2011年10月13日)

近几年来,全省各级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发5号)和《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做好新形势下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苏发„2005‟35号)精神,大力推动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全省人民政协工作取得了新的显著成绩。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部署要求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提高人民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推动我省人民政协事业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省人民政协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更加重视发挥人民政协在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中的重要作用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各级党委要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对人民政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是否重视人民政协工作、能否发挥好人民政协作用作为检验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保证中央和省委关于人民政协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二)人民政协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政协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开展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把推动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人民政协事业,永葆人民政协的生机与活力。

(三)当前江苏正处于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紧扣“十二五”发展的主题主线,全面落实胡锦 涛总书记对江苏工作“六个注重”的新要求,全力实施“八项工程”,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必须切实发挥

人民政协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形成共建江苏更加美好明天和人民更加美好生活的强大合力。要发挥好政协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中的重耍作用,善于运用政协这一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活动,不断增进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和思想认同。要发挥好政协在推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广泛发动参加政协的各界人士紧紧围绕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要发挥好政协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政协把发扬民主、增进团结、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作为履行职能的重要着力点,协助党委、政府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全省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团结各界人士为推进“两个率先”、建设美好江苏共同奋斗。

二、更加重视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

(四)切实把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党委在政治协商中的主导地位,统一部署协调并认真组织实施政协的政治协商,不断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把政治协商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切实做到“三在前”、“三在先”,即重大决策协商在党委决策之前、人大通过之前、政府实施之前,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要先协商后决策,对重要人事安排和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要先协商后决定,在制定重要地方性法规时要先协商后提请审议。建立健全重大决策执行过程中的协商机制,以政治协商推动决策的贯彻落实。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要坚持民主仍商、平等议事、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原则,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尊重多数、照顾少数。

进一步完善政治协商的内容。党委、政府制定的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财政预决算报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起草和修改过程中的重要地方性法规、政府规 章,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方案、行政区划的重大调整、机构改革和重大体制改革方案,事关民生的重大问题,对发展全局和社会稳定具有影响的重大政策调整和重大建设项目,同级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领导和同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主要领导的建议人选及其他重要人事安排,各党派参加人民政协工作的共同性事务、政协内部的重要事务和有关爱国统一战线的其他重要问题,以及其他有必要进行协商的重要问题,都应纳入协商范围。

进一步改进政治协商的形式。既要通过政协全体会议、常委会议、主席会议、常务委员专题协商会、政协党组受党委委托召开的座谈会、秘书长会议、各专门委员会会议开展政治协商,还应根据需要召开由政协各组成单位和各界代表人士参加的内部协商会议、开展书面协商等收集意见建议,增进各方共识,汇聚各方智慧。

进一步规范政治协商的程序。党委应根据工作重点或政协党组提出的建议,研究确定在政协协商的议题,也可视情况临时提出协商议题。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为政治仍商提供必要条件,提前将协商需要的相关材料送交政协,并积极支持政协围绕协商议题组织开展活动。政协要围绕协商议题,组织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政协委员进行认真准备,积极建言献策。协商活动由政协具体组织实施,党委、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要重视并参加协商活动,主动就协商议题通报情况、听取意见。加强协商过程中的互动交流,使参与协商的各方能够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政协要及时汇总整理各党派团体、政协委员提出的意见和 建议,并以书面形式报送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政协报送的协商意见和建议,要认真研究、积极采纳。

(五)建立健全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作为构建社会主义监督体系、完善权力运行制约机制的重要环节,认真倾听来自政协的批评和建议,自觉接受民主监督。要不断完善民主监督知情、沟通、反馈、落实等工作制度,畅通民主监督渠道,支持政协委员通过提案、视察和参与工作检查等活动开展民主监督。党委、政府的监督机构及主要新闻媒体要密切与政协的联系,加强工作协调和配合,切实提高政协民主监督的质量和实效。进一步丰富民主监督的内容。积极支持政协围绕宪法、法律、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财政预算执行,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和重大专项规划的实施,重大工程建设,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参加政协的单位和个人遵守政协章程以及执行政协浃议,政协建议案和提案的办理落实等情况,开展民主监督,切实帮助党委、政府改进工作。

进一步拓展民主监督的形式。除政协全体会议、常委会议、主席会议向同级党委、政府提出建议案,各专门委员会提出建议或有关报告,委员视察、委员提案、委员举报、大会发言、反映社情民意或以其他形式提出批评和建议外,还应包括参加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调查和检查活动,政协委员应邀担任司法机关和政府部门特约监督人员,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民主监督活动,在新闻媒体上开办的政协工作专栏或专题节目中提出意见和建议等。

(六)扎实有效推动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作为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改进工作、提高执政能力的有效方式和重要途径,加强与政协的联系沟通,为政协参政议政创造良好条件。党委、政府有关部门要密切同政协相关专门委员会的协作和配合,给他们的参政议政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坚持和完善情况通报制度。党委、政府每半年向政协常委会通报一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其他重要情况和重大决策及时通报,帮助政协了解全局、知情明政。

支持政协开展调研视察。党委、政府每年提出1—2个重大课题交由政协进行调研,也可选择若干课题,委托政协或邀请政协委员进行调研论证。政协要选择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的课题,深人调查研究,开展

咨询论证,提出意见建议。政协各专门委员会要积极与参加政协的党派团体联合开展调研视察等活动。

支持政协反映社情民意。进一步畅通政协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使其成为党和政府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的重要方面。政协要发挥包容各界、联系广泛、人才荟萃的优势,主动了解和反映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愿望和要求,及时提供决策参考信息。支持政协开展海内外联络联谊工作。重视发挥港澳委员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加强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系。把政协的对外交往纳入对外交往工作总体计划,统筹安排。党委、政府重大外事活动,应视情况邀请政协领导和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以及无党派人士参加。省和有条件的市政协可根据需要组团出访或接待相关团组来访。

(七)加强对政协意见和建议的办理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健全制度、完善措施,认真办理政协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政协的意见和建议送达后,应在三个月内将办理结果以正式文件形式给予答复。对政协提出的建议案,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阅批,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认真办理。对政协提交的重要提案、调研视察报告、社情民意信息,以及以其他方式报送的意见和建议,党政分管领导要认真阅批,有关部门要加强研究、积极采纳。凡是党政领导有具体批示意见的,党委、政府办公室(厅)要纳入督查工作范围。要把政协意见和建议的办理工作,作为考评党政部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客。

努力提高提案办理质量。提案承办单位要主动征询提案者对办理工作的意见,实行开门办理、协商办理;对政协督办的重点提案,要大力支持、积极配合。党委、政府办公室(厅)要加强对提案办理工作的协调,每年向政协常委会通报一次提案办理情况。

三、更加重视加强人民政协的自身建设

(八)注重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在政协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重要机构的作用,尊重和保障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在政协各种会议上以本党派本团体名义发表意见的权利,尊重和保障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开展视察、提出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以及参与调查和检查活动的权利。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和政协领导成员中应占较大比例;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要有1名驻会副主委(副主席)兼任同级政协副秘书长;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在政协各专门委员会负责人中应有适当数量,在委员中应占适当比例;政协机关应有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担任专职领导职务。

(九)注重发挥政协的界别优势。支持政协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并合理设臵和调整界别,扩大团结面,增强包容性。切实发挥政协界别作为扩大社会各界有序政治参与重要渠道的作用,支持政协积极探索开展界别活动的新方法新途径,充分调动各界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十)注重加强政协委员队伍建设。完善政协委员推选创度,优化委员构成,严把委员素质关,坚持既注重代表性又注重履职能力,既强调荣誉更强调责任,真正把有代表性、责任感强、廉洁守法、有议政建言能力的人士推荐到政协组织中。政协委员在届中因工作岗位变动、不便继续履行职责的,应及时予以调整;严重违反政协章程或全体会议和常务委员会决议的,由政协常务委员会依据情节给予警告处分,或撤销其参加政协的资格。政协要强化委员学习培训,在届内对本级政协委员普遍进行一次培训,提高委员整体素质。建立健全委员履职管理制度,加强对委员履职情况的统计和考核,定期向党委有关部门和委员所在单位进行通报。政协委员所在单位要支持其参加政协活动,保障其政治、生活等各项待遇不因参加政协活动而受到影响。

(十一)注重发挥政协专门委员会作用。支持政协合理设臵专门委员会。各级政协专门委员会的设臵应相对统一,以便于对口指导和工作协调。省政协设立10个专门委员会,省辖市政协一般设5-8个专门委员会,县(市、区)政协一般设4—5个专门委员会。要提高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注意选拔德才兼备、热心政协工作的同志担任主任或副主任。省政协各专门委员会配备专职副主任。各级政协要积极探索专门委员会工作的新思路新方式,使其成为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基础部门。

(十二)注重加强政协机关建设。着眼于统一战线相人民政协事业长远发展,重视政协机关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推动政协机关与党政机关及基层之间的干部交流,选送政协机关干部到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校)或出国(境)教育培训,加大挂职锻炼力度。根据政协工作实际情况,解决好政协机构设臵、干部配备、人员编制、工作经费等问题,支持政协机关加强办公自动化、信息化建设。政协机关要切实增强全局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提高政务性服务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为政协有效履行职能、顺利开展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四、更加重视加强和改善党对人民政协的领导

(十三)切实把政协工作纳入党委工作整体布局。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人民政协的领导,支持政协依照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每届党委任期内召开一次政协工作会议,专门研究部署政协工作;党委常委会每年至少一次听取政协工作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政协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高度重视政协领导班子的配备和建设,每届政协领导班子中至少应有1—2名比较年轻、能任两届的党员负责同志担任领导职务,以保证政协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和完善党委、政府领导同志参加政协会议的制度,党委、政府领导同志要根据会议议题,参加政协全体会议、常委会议、主席会议、专题协商会议等,通报情况,参与讨论,听取意见。坚持和完善政协领导同志参加党委、政府有关重要会议的制度,不是党委常委的政协党员主席或党组书记,列席同级党委常委会议和其他有关重要会议;党委仝体会议、常委会议和有关重要会议,可视情况邀请政协党组成员列席;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和有关重要会议,根据需要邀请政协领导同志或政协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列席。完善党委、政府、政协秘书长、办公室(厅)主任联席会议制度,一般在岁末年初,由党委秘书长牵头召开联席会议,研究提出全年政治协商议题、民主监督专题、集中视察课题的建议,报党委批准后实施。

(十四)充分发挥政协党组在政协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政协组织中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委要积极支持政协党组工作,善于通过政协党组实施对人民政协的领导。要充分发挥政协党组在政协委员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党委成立的政协换届领导小组应有政协党组负责同志参加;政协换届时有关界别设臵、委员名额、人选建议名单,以及政协的届中人事调整等事宜,要在征求政协党组意见后报党委审定,再按政协章程规定的程序办理。特别是政协党组对政协委员履职情况的考评意见和有关建议,应作为政协委员是否留任的重要依据。政协党组要自觉接受同级党委的领导,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定不移贯彻执行党关于人民政协的方针政策,保证党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贯彻到政协全部工作之中。政协委员中的共产党员和政协机关中的共产党员要切实增强党性观念、大局 意识和政治责任感,带头做好各项工作,广交深交党外朋友,努力成为合作共事、发扬民主、求真务实、廉洁奉公的模范。

(十五)积极推进政协基层组织建设。适应新形势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研究探索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的组织形式、途径方法。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可建立政协工作联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政协委员作用。

(十六)努力创造全社会重视和支持政协工作的良好局面。各级党委要重视人民政协理论建设,切实把人民政协理论研究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纳入哲学社会科学总体发展规划。要积极发挥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的作用。要把人民政协理论作为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和培训领导干部特别是新任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的主体班次教学应增加相关授课内容,并保证一定的学时。党委宣传部门要把对人民政协的宣传纳入宣传工作总体安排,作出明确部署。主要新闻单位要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宣传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以及政协履行职能的情况,形成有利于政协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 篇4

浙委办„2010‟66号

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防范工作的若干意见

(2010年6月8日)

为有效维护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及其周边地区良好的治安秩序,切实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我省学校安全防范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学校安全防范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青少年学生和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校园安全直接关系到学生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近段时间来,个别省发生了校园重大恶性安全事件,给部分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失。我省校园安全防范工作虽然总体良好,但不能因此而在思想上、工作上有丝毫松懈。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保护师生安全、维护校园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维护校园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深刻吸取其他省发生的校园重大恶性安全事件教

—1— 训,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把维护校园安全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举一反三,落实措施,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防范工作,严防类似案件在我省发生,切实维护师生人身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进一步落实各级各部门做好校园安全防范工作的责任

(一)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承担起抓校园安全防范工作的第一责任。党政主要负责人要负总责、亲自抓,分管负责人要具体抓、深入抓,建立健全“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学校社会联动”的校园安保工作机制。根据工作需要,进一步健全综治委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工作机制,加强事前风险评估;对学校和广大师生反映强烈、安全隐患突出的重点区域和难点问题,要落实措施,坚决加以整治和解决。

(二)各级教育部门要切实履行校园内部安全稳定的管理职责,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加强对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指导,全面掌握校园安全工作状况,指导学校制定应急预案和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校园安全责任制,把安全管理目标和责任落实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工作环节、每一名工作人员,加快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奖惩到位。建立健全学校保卫组织机构,落实保卫力量。按照国务院《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要求,对列入县级以上治安保卫重点单位的学校,必须设臵学校内部治安保卫机构,配齐配强专职治安保卫人员;对其他未列入县级治—2— 安保卫重点单位的学校,应根据学校内部治安保卫工作需要,配备专职、兼职治安保卫人员。

(三)各级公安部门要负责校园外部及周边的安全保卫工作,并对校园内部安全保卫工作进行指导。加强治安巡逻,落实巡逻工作责任制,严防敲诈、抢劫和伤害师生等暴力案件发生,特别是在上下学等重点时段,要加强维持校门口治安、交通秩序的力量。根据需要,可在校园周边治安复杂地区设立警务室或治安岗亭。依法从重从快打击侵害师生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对发生的涉校违法犯罪案件,加大侦办力度,做到快侦快破,震慑犯罪。加强学生接送车的安全管理,交警部门要会同交通运输、安全监管等部门加强对学生接送车的安全检查、检测,坚决杜绝病车上路接送学生以及超速、超载、无牌无证等车辆非法接送学生的现象发生。加强学校消防安全管理,消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消防安全工作的检查,督促学校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设施设备,指导师生正确使用;组织指导学校开展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和师生紧急疏散演练,使学生、教职员工熟练掌握防范火灾的基本常识和逃生技能。

(四)各级综治部门要定期组织开展校园及其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建立完善校园及其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协调公安、教育、卫生、工商、城建、文化、通信、新闻出版等部门,每学年组织开展不少于一次的校园及其周边环境专项整治,坚决取缔和清理在校园周边违法违规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录像厅、—3— 歌舞厅以及非法经营餐饮、书刊、音像的摊点等,严厉打击校园周边“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五)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校园安全防范经费投入,确保校园保卫人员、警用装备器械以及技防设施配备所需资金落实到位。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切实推进校园安全防范的人防、物防、技防设施建设。

(六)各级宣传部门要正确引导舆论,对突发性校园安全事件组织有关新闻媒体依法有序开展报道,报道要有利于事件的处臵,防止渲染、炒作,防止产生诱发效应。要切实加强互联网监管,及时发现、封堵、删除有害信息。要充分报道各地推进平安校园建设方面的积极措施和先进典型,增强全社会对校园安全的信心和防范意识。

(七)各类学校(幼儿园)要切实加强学校内部安全管理。进一步明确学校安全工作校(园)长负责制,严格落实校(园)长的校园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建立健全门卫值班、实名登记、巡逻防护等各项校园安全管理制度,特别要严格门卫查验和内部巡查,在学生上下学等出入高峰时段,安排学校行政领导和教师在校门口值班,维护秩序,坚决防止社会无关人员及不法分子进入校园制造事端。进一步完善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制度,全面落实安全防范知识进课堂工作,加强对师生员工的安全防范知识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训,切实增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定期组织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建立—4— 安全隐患档案,落实整改措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各类学校要制定完善校园疏散逃生、防范突发暴力性事件应急处臵预案,做到每学期至少演练一次以上,确保一旦出现紧急突发情况能迅速有效处臵。

三、大力加强学校人防、物防、技防建设

(一)加强人防建设,严防不法分子进入校园制造事端。各级公安、教育部门要加强校园保安队伍建设,强化对校园保安人员的教育和管理,选派政治可靠、品行端正、业务过硬的人员担任学校保安。每一所学校(幼儿园)都要根据校园规模,配足相应的保安人员。公安部门要根据校园保安的工作特点,定期对学校保安人员进行安全防范专业培训,不断提高校园安全防范能力。

(二)加强技防建设,提高校园安全保卫工作科技含量。严格按照浙江省《DB33/768-2009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技术规范》(学校部分)的标准要求,在学校外围道路交叉口、学校出入口及主要通道、学生宿舍(公寓)楼出入口及公共走廊、财务室、食堂膳食厅、体育场馆、体育场制高点、网络中心、配电房、重要办公室等重点部位,安装紧急报警(求助)装臵、视频安防监控系统、CK报警系统以及红外线入侵报警系统等,监控中心要落实专人值守看护,并与当地公安机关110接处警平台联网。切实加强对学生上下学、寄宿制学校夜间等重点时段的安全监控和巡护,及时对存在隐患的校门、围墙、教室和宿舍门窗进行改造加固。落实人员、经费,及时对技防设施进行检查维护和更新,确

—5— 保技防设施设备正常使用。

(三)加强物防建设,提高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能力。每一所学校(幼儿园)必须配备一些简易实用的橡胶警棍、钢盔、催泪喷射器、防刺服、防割手套、约束绳、防护钢叉等防护器械,并妥善保管和使用,提高保安人员的自防能力,确保遇到突发情况时能够及时处臵。

四、努力形成学校安全防范工作合力

(一)建立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公安、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积极协作配合,依靠属地群防群治队伍,开展校地、园地联防,加强警校共建,建立健全定期会商制度和校园综治安全隐患举报制度,及时分析研判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各类矛盾因素,形成源头预防治理有效、内部安全管理有力、外围治安防控严密的工作格局,不断提高维护校园安全的能力和水平,力争不发案、少发案,坚决杜绝重大涉校恶性案件的发生。

(二)加强社会矛盾排查和高危人员的管理控制。乡镇(街道)、社区(村组)要认真排摸涉校矛盾纠纷,特别是对居住在校园周边的对社会严重不满、有极端行为倾向、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等高危人员,以及与学校、师生存在重大矛盾等可能影响学校安全的重点人和事,要认真排查,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化解和管控措施。存在上述人和事的家庭,要积极配合,落实有关管控措施。学生家长要切实负起对子女的监护责任,特别是在学校节假日和学生课余时间要加强安全监管,预防绑架、溺水、—6— 交通等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社会各界要关心支持学校做好校园安全防范工作。

(三)强化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督导检查。各地要把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作为“平安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综治委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加强督查指导,狠抓责任落实,对安全隐患多、治安状况差、群众反映强烈的地区和单位,要挂牌督办,限期整改,消除隐患。对尚未取得办学许可证的民办教育机构要进行清理规范,对存在安全隐患拒不整改的要坚决予以取缔。教育部门要认真制定学校安全工作考核目标,将其纳入教育督导评估体系,组织人员每学期对学校开展一次以上的安全检查,督促学校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

(四)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落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责任制。对因工作不重视、措施不得力、保障不到位而导致校园重大恶性安全事故发生的,要严肃追究当地相关领导的责任;对于学校、幼儿园内部安全管理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的,要严肃追究校长、园长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对于校园周边治安秩序长期混乱、涉校暴力性事件频发的,要严肃追究当地有关部门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 篇5

础建设的意见

二○一二年二月五日

宁委办发〔2012〕6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有关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部署要求,切实加强新形势下基层信访工作,打牢基层信访工作基础,提高基层预防和处理信访问题的能力,现就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基层基础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基层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前沿阵地。加强基层信访工作,打牢信访工作基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基层群众的根本利益,对于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市“三争一创”目标,确保信访工作绩效位列全省首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层是化解信访矛盾的首道关口,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基层基础建设,提高基层及时就地化解矛盾的能力,有利于从源头上解决信访问题,保持全市信访形势总体平稳有序。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信访工作基层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五有五无”创建活动,突出重心下移、源头治理、责任落实,进一步整合资源、健全制度、规范流程,全面加强信访工作基层基础建设,提高基层信访工作水平,为争当江苏和谐稳定“首位市”打下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通过加强信访工作基层基础建设,实现“六个第一时间”,即: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对接诉求;第一时间搭建平台、协调会办;第一时间转办交办、明确责任;第一时间督查督办、跟踪问效;第一时间包案负责、息诉停访;第一时间报送信息、反馈情况。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切实减少越级访、重复访、集体访,确保不发生因信访问题引发有影响的群体性事件和恶性事件,力争到2015 年,各区县信访工作绩效在全省考核中优秀区县达标率达100%。

三、主要内容

(一)强化基层信访工作责任

1、区县党委、政府全面负责本地区信访工作,根据地区实际,制定加强信访工作基层基础建设的实施意见。切实加强对基层信访工作的指导,对信访问题较多、群众上访量大、工作较薄弱的地方,及时采取措施,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信访工作整体水平。建立健全党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研究信访工作制度,及时研究信访工作,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措施,推进事要解决。区县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认真落实包案责任,解决信访

疑难问题,深入一线指挥处置重大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切实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担负起保一方和谐稳定的责任。区县信访部门按照党委、政府的部署,具体负责信访工作基层基础建设的组织实施。加强对信访重点人员的管理教育工作,组织信访干部和街道(镇)、社区(村)工作人员,认真落实“四必访”(信访重点人员生病住院时、家庭出现变故时、重大活动前、重要节日前必须上门访问)。

2、街道工委、办事处和镇党委、政府全面负责本地区信访工作。主要领导是信访工作第一责任人,对本地区信访工作负总责,要亲自协调处理本地区的重要信访事项;分管领导对本地区信访工作负直接责任,要抓好各项具体工作落实;其他领导要切实承担“一岗双责”,协助做好相关工作。根据《信访条例》和上级要求,及时发现和处理本地区信访事项,办理上级交办的信访事项。加强对社区(村)信访工作的指导,及时帮助社区(村)协调处理各类矛盾纠纷。

3、社区(村)信访工作任务主要是:了解掌握信息,及时向上级领导和信访部门反映社情民意,超前消除矛盾隐患;积极主动化解各类矛盾,防止矛盾激化升级;认真负责地为群众提供服务,排忧解难,引导群众有序信访。

(二)加强基层信访工作场所建设

1、区县人民来访接待中心适应形势和任务需要,设立固定的接待场所。接待场所可以与矛盾调处中心、维稳中心、法律援助中心等场所资源共享。

2、街道(镇)也要设立固定的来访接待室,接待室可以与街道政法综治中心等场所资源共享。

3、社区(村)要有相应的接待来访场所。

4、在来访接待场所配置电脑、网络设备、空调、应急用药、饮水设备等,张贴《信访条例》和相关法规,公开信访工作有关制度和领导接访时间安排等。

(三)加强基层信访工作队伍建设

1、区县信访局:内设机构 2—4 个,根据工作形势和任务需要,适时调整相应机构,并适应工作需要适当配备工作人员。

2、街道(镇):建立信访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领导任副组长,配备专职信访工作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另外增加一定数量的兼职信访工作人员。

3、社区(村)委员会:有人负责信访工作,社区(村)信访协理员不少于 1 名,每个村民小组、居民小区信访信息员不少于1名。

4、信访岗位津贴。区(县)、街道(镇)信访工作人员享受信访岗位津贴,信访岗位津贴由区(县)或街道(镇)财政支付。根据社区(村)、村民小组、居民小区信访信息员工作绩效及考核办法,街道(镇)可以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信息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具体数额由街道(镇)确定并由街道(镇)财政支付。街道(镇)没有独立财政的,由区(县)财政支付。

(四)加强基层信访工作制度建设

1、建立健全信息报送制度。落实《信访信息工作规范》(宁信字〔2011〕50号),健全市、区(县)、街道(镇)、社区(村)、村民小组(楼栋)五级信访信息网络,建立信访信息逐级报送制度。区(县)每季度向市报送信访信息,街道(镇)每月向区(县)报送信访信息,社区(村)每周向街道(镇)报送信访信息,村民小组(楼栋)随时向社区(村)报送信访信息,确保信息渠道畅通。各级信访信息员及时收集、掌握并随时报送动态性、倾向性、苗头性信访信息,第一时间报送重大紧急类信访信息。在重大节日、重要活动等敏感时期,实行信访信息每日报告制度。

2、建立健全排查化解制度。街道(镇)、社区(村),建立定期排查工作制度,排查分析本区域的矛盾纠纷和苗头隐患。在重要节日、重大政治活动以及越级上访、信访问题增多等特殊时 期,组织开展集中排查。对排查出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办法,落实化解责任,做到发现得早、化解得了、处理得好,确保小事不出社区(村),大事不出街道(镇),问题不上交,矛盾不上行。

3、建立健全陪访和代理信访事项制度。区县、街道(镇)和社区(村)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实行信访事项分级陪访、代理。对涉及全局性、政策性问题或超出基层职权范围,一时难以解决的信访问题,由属地领导或信访工作人员陪同信访人到上级有关部门进行走访,或由信访代理员代表信访人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矛盾化解和人员教育、疏导工作。凡实行陪访或代访的(集体上访的,推选并陪同 5 人以下代表到上级反映情况),在信访绩效考核时均不纳入扣分项目。

4、建立健全包案负责制度。属于区县、街道(镇)层面的信访问题,实行区县、街道(镇)领导包案处理,相关社区(村)确定 1 名工作人员参与调处,积极配合做好工作。包案事项办结后,及时写出办结报告,经包案领导审阅后报上级信访部门。一时难以解决的信访问题,以事发单位为责任主体,联合属地(居住地)区县、街道(镇),共同做好人员稳控工作。

四、工作要求

1、注重源头治理,预防减少矛盾。加强法制宣传,引导群众依法有序信访。加强信息预警,定期滚动排查矛盾纠纷,做到情况早预报、工作早介入、苗头早控制。加强矛盾化解,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把信访重点人员稳定在当地。

2、充分整合资源,实现合力共治。按照整合资源、规范运行、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有效整合基层司法、综治、信访等工作资源,实行联合组织、联合调处、联合会办、联合督查,实现力量整合、信息汇集。

3、完善工作机制,确保规范有序。进一步强化机制建设,全面提升基层群众工作和基层信访工作效率水平。总结推广“大信访”工作格局和“三访一包”、领导干部下基层、陪访制、代理制等经验做法,以及“网格化”、“扁平化”等社会创新管理模式,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社会救助、思想教育等方法,使各类信访问题和影响稳定的矛盾隐患处置在小、化解在早。

4、强化督查考核,明确工作责任。逐级建立挂包联系点,对于信访矛盾突出的街道(镇)、社区(村),分别由区县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主要领导挂钩联系。以目标考核、专项督查等形式,对基层信访工作机制建设情况、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和指导。区县因地制宜制定和完善基层信访工作绩效考核办法,逐级签订信访稳定工作责任书,明确职责任务,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 篇6

《若干意见》强调要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和推广节能绿色建筑建材, 指出:要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 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污染, 缩短建造工期, 提升工程质量。制定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和验收规范。完善部品部件标准, 实现建筑部品部件工厂化生产。鼓励建筑企业装配式施工, 现场装配。建设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力争用10 年左右时间, 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积极稳妥推广钢结构建筑。在具备条件的地方, 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要推广建筑节能技术。

提高建筑节能标准, 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支持和鼓励各地结合自然气候特点, 推广应用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技术, 发展被动式房屋等绿色节能建筑。完善绿色节能建筑和建材评价体系, 制定分布式能源建筑应用标准。分类制定建筑全生命周期能源消耗标准定额。

《若干意见》还对工程质量、建筑安全、城市节能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指出:要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落实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等五方主体质量安全责任。强化政府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监管, 特别是强化对工程监理的监管, 充分发挥质监站的作用。加强职业道德规范和技能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深化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改革, 推广工程总承包制, 加强建筑市场监管, 严厉查处转包和违法分包等行为, 推进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实行施工企业银行保函和工程质量责任保险制度。建立大型工程技术风险控制机制, 鼓励大型公共建筑、地铁等按市场化原则向保险公司投保重大工程保险。

要加强建筑安全监管。实施工程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 重点抓好房屋建筑、城市桥梁、建筑幕墙、斜坡 (高切坡) 、隧道 (地铁) 、地下管线等工程运行使用的安全监管, 做好质量安全鉴定和抗震加固管理, 建立安全预警及应急控制机制。加强对既有建筑改扩建、装饰装修、工程加固的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排查城市老旧建筑安全隐患, 采取有力措施限期整改, 严防发生垮塌等重大事故,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上一篇:靠结果生存学习总结下一篇:综合工时申请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