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南市

2024-07-11

甘肃省陇南市(共11篇)

甘肃省陇南市 篇1

关键词:中考英语,评析,启示

我市今年中考依然是具有双重性的考试:它既是初中毕业的水平考试, 也是为高一年级学校录取新生的选拔考试, 试卷的题型、分值与2009年中考英语一样, 采用闭卷作答的形式, 按标准化测试要求设计,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考完后, 考生普遍反映难度不大, 为了认真领会中考命题指导思想和趋势, 总结初三英语教学的得失, 分析2010年中考英语试卷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试卷特点

1. 注重基础, 突出交际。

试卷重视英语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基础知识。试卷以基础为主, 但在设题时又有一定的能力要求, 做到“降低难度和能力要求相结合”, 活而不难。这一点在词汇题部分和单选题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2. 强调语境, 体现应用。

2010年的命题原则同前几年一样, 着力于通过语境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大纲所提倡的交际性和实用性。

3. 强化语篇, 突出能力。

2010年试卷的测试重点在语篇上, 多年来, 坚持“突出语篇”是英语试卷的命题原则, 全卷通过7个语篇考查考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把阅读能力作为主要考查内容, 着重考查考生理解各种题材和体裁的书面材料的能力以及从各种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分题评析

1. 单词辨音。

考查学生对英语语音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近几年来语音考查题一般采用“三元两辅”的方式。即在五道小题中有三道考查元音两道考查辅音小题。今年单词辨音题考查以元音为主如:元音字母u, o辅音字母x的拼读规则及字母组合ie, gh, 的读音。其中, 第三, 四小题失分较多, 多数学生对x, ie的发音不清楚。

2. 词汇考查。

词语运用历来是学生失分率较高的题型。该题采用明题 (Ⅰ) 暗题 (Ⅱ) 两种题型:学生对Ⅰ反应敏感, 但少数学生不会拼写序数词third, dry的比较级, real的副词。学生对 (Ⅱ) 反应迟缓:6, 8, 10, 12小题错误率较高。

3. 单项选择。

单项选择是这些年来中考试题中一直采用的一种题型, 主要考查考生对英语语法、词汇和交际功能项目的掌握情况。学生对该题比较熟悉, 平时练得多。答对率较高, 达58%。

4. 动词考查。

动词考查是词类考查的主旋律。该题型中有两类题型, 15个小题, 既考查动词时态、语态, 又考查动词和动词词组的语意。学生失分较多的题为第5, 7, 10, 13小题。说明学生对被动语态用法和短语动词的搭配掌握得不好。

5. 按要求完成句子。

该大题有两类型:

第一类:句型转换题。

该题是常规题型, 在历届中考中频繁出现, 学生答对率高达48%。

第二类:翻译句子。

翻译句子是中考必考题型。学生答对率相对高, 但第7小题考生失分最多:翻译句子“我每天步行去学校只需10分钟。“It’s only____me ten minutes to___to school every day.大多数考生没有考虑时态错填写成单词take了, 就随意丢分了。

6. 完形填空。

今年完形填空题所选短文是关于科普性文章的介绍, 试题将重点放在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整体理解, 对上下文的关注和把握上, 很多选项可以直接从文本阅读信息中获得, 如:1, 3, 4, 7, 9, 10等题, 从上下文就可轻易选出。由于试题难度有所降低, 所以考生失分率低。

7. 阅读理解。

中考卷的阅读理解部分是试卷中分值最大一题, 占三分之一。今年的四篇阅读材料涉及到:旅游广告题材、幽默笑话故事、图表阅读、任务型阅读。文章篇幅不长, 生词量不高, 难度都不大, 学生对此题的得分率相对较高占60%。

8. 补全对话。

考查考生不仅具有基本的口语表达能力, 还要有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能力。该题内容不难, 与所学课文联系紧密, 所以考生对此题的得分率也一直相对较高。

9. 书面表达。

今年的书面表达题目较新颖, 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 突出写作主题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相关的切入点。难度不大, 考生能够合理想象, 自由发挥。但要想写一篇非常优秀的作文, 仍有一定的难度。此题的失分率较高。

三、命题对教学的启示

针对2010年的中考英语试卷, 在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1. 夯实基础, 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没有基本的语言知识, 就谈不上语言能力的发展。近几年中考命题特点让我们深刻地意识到:在平时的教学中, 一定要学生吃透教材和考纲, 过好基础知识关, 为语言运用打下扎实的基础;应多归纳, 举一反三, 并创设语境, 活跃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 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中考重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要使所学的知识得到融会贯通, 就一定要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知识、良好的语感、阅读推理和综合判断及书面表达能力, 这样才达到了英语教学“学以致用”的真正目的。

3. 在英语教学中要抓好几个薄弱环节。

(1) 要加强词汇教学。

词汇的记忆与使用是学生学习中的一大困难, 也是教师教学研究的一项老课题。词汇教学效果不理想, 教师必须得反思教学。

(2) 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 只关注阅读题目是否做的正确, 没有注重阅读中对词汇理解、句子理解、主旨大意理解、文化意识理解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即便做了很多阅读习题, 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并不大。

(3) 要加强写作训练。

写是中考必考内容之一。教师不能放松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 在平时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鼓励他们运用所学过的词、句型结构造句, 表情达意。

总之, 2010年陇南市中考英语试卷的命题, 遵循了教育部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英语教学大纲》, 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为初中英语教学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

甘肃省陇南市 篇2

【发布文号】甘政办发〔2004〕151号 【发布日期】2004-12-31 【生效日期】2004-12-3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甘肃省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启用陇南市人民政府印章的通知

(甘政办发〔2004〕151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陇南行署,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

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同意甘肃省撤销陇南地区设立地级陇南市的批复的通知》(甘政函〔2004〕9号),自2005年1月9日起,启用陇南市人民政府印章,原甘肃省陇南地区行政公署印章同时废止。

附件:陇南市人民政府印模

二○○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陇南市农村地区拓展移动支付应用 篇3

一、目前陇南市手机支付呈现的特点

移动支付,也称为手机支付,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设备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它是一种结合了电子化货币、身份验证、移动通信与移动终端的崭新业务,可以使用户随时随地享受多种服务。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6月底,陇南市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量为1424.7万笔金额13,862,694.9万元,其中网上支付、电话支付和移动支付共发生业务553.4万笔,金额1,936,985.35万元,分别占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量的38.80%和13.97%,业务量呈现井喷之势。目前陇南市移动支付业务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政策的引导使移动支付用户数量快速增加。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做好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在农村地区大力发展移动支付的目标。通过近几年的大力建设,目前已显露成效。据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上半年,陇南市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42.7万户,较年初增长5.4万,增长率为14.5%,使用率提升至42.1%。 移动支付的发展速度也十分突出,2014年上半年移动支付快速增长,用户规模达到36.7,使用率为20.1%,较年初提升了11.9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使移动支付具备了一定的基础。2013年陇南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35.8元,比上年增长14.5%,陇南市农村地区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底,陇南市手机网民规模达38万人,较2013年底增加3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1.0%。 截至2014年6月,陇南市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23.6%,农村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为13.5%,城镇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为8.0%,城乡网民规模的差距继续缩小, 手机在农村地区得到了快速的普及,网民数量的增长,为农村地区移动支付的推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新型农民工的出现,成为移动支付的中坚力量。在农村年轻人群中,学历结构主要以初中和高中学历为主,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和交通条件的改善,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间的人口流动也越来越频繁,派生出了一大批具有一定文化素质、思想前卫、具有较高现代金融意识的新型农民工,他们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支付服务需求。数据显示,初中学历人群上网占到36%,较上年增长0.4个百分点,成为上网的中坚力量,也是潜在的移动支付推广的目标。

二、手机支付业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自我为中心商业模式制约移动支付业务的推广。 一是国内的主流电信运营商和主流银行业金融机构都希望以自己为中心建立商业模式,而正是这样各自圈地、各自为战的情况出现,将极大影响了手机支付这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二是三大运营商的网络结构、技术标准、通信协议各行其道,不尽相同,其间存在难于兼容、难于自由无缝接入的问题,因此各类层次通信协议标准如何统一需要一个漫长的解决过程,如此一来便会造成资源浪费,对用户来说是不方便,对运营商来说则是投入成本过大。

上网环境的城乡二元化差别较大。截至2014年6月,陇南市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23.6%,农村网民虽然在近年来保持了较高的增速,但与农村地区人口数量相比,比例仍然偏小。这一方面受限于农村经济水平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互联网业务在农村地区的建设和宣传力度还有待加强。

农村地区居民根深蒂固的消费习惯难以改变。在农村地区,因为各方面的制约,现金交易一直是主要交易习惯方式,加上近年来在农村地区的宣传上也以银行卡、网上银行为主,使农村地区大部分人对移动支付知之甚少。因此,观念的转变对推广此项业务来说更加重要,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运营商的鼓励和大力支持。

金融机构和电信运营商的关系需要协调。移动支付在市场运作的过程中,需要投入更大的成本,解决推广难度大的问题以及推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麻烦,这即涉及到利益又涉及到合作问题,因此,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的推广,需要电信运营商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紧密配合,以铺设银行网络,布放终端铺设,如果没有银行来金融机构与电信运营商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和明确的利益分配机制,该项业务的推广将会面临非常大的困难。

三、农村地区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的建议

从监管角度出发,建立统一的市场标准,对相关业务纳入统一规划已刻不容缓。尽快将移动支付纳入人民银行的监管范围,并组织出台监管标准,以利于此项业务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减少标准不统一带来的各种风险。

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缩小城乡差别。国家应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收入,加大对移动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争取达到移动信号全覆盖的目标,为移动支付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加大对农村地区移动支付的宣传力度。可依托乡政府、村委会等基层机构,通过建立农村支付宣传站等模式有效提高宣传的质量和效率,运营商和银行业金融机构携手进行宣传,在宣传内容上,突出小额移动支付业务安全、便捷的特点。

在终端的铺设上,各家运营商可以从竞争关系转向合作发展,探索互惠互赢的商业模式,开发以自家网络为主,能够兼容其他网络的设备,共享移动支付商机,共同做大做强农村支付市场。

甘肃省陇南市 篇4

1 区域概况

1.1 自然概况

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 东邻陕西, 南接四川, 北靠甘肃天水、定西两市, 西为甘南高原, 是甘肃唯一的长江流域完整行政市。全市辖宕昌、武都、文县、康县、成县、徽县、两当、西和、礼县等9个县 (区) 。地理坐标东经104°01'19~106°35'20, 北纬32°35'43~34°32'00之间。东西长约221km, 南北宽220km, 地形似枫叶状, 总土地面积2.79万km2[1]。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山脉走向的影响, 区域内气候复杂多样, 分布独特, 水平分带和垂直分带均十分明显, 适宜多种生物生长, 形成了“一山有四季, 十里不同天”的奇特景观。区域由东南向西北, 依次从亚热带湿润气候向暖温带湿润气候、温带半湿润气候和高寒阴湿气候过渡, 年平均气温5~15℃, 日照时数1700~2000h, ≥10℃活动积温2600~4600℃, 年降水量450~1000mm, 无霜期166~285d。武都、文县南部及康县东南河谷地带, 海拔低于1000m, 年平均气温高于14℃, 热量和水分均为甘肃最高, 是本省唯一的亚热带温润气候区。甘肃陇南北亚热带气候资源孕育了核桃、花椒、油橄榄、茶叶等优质经济林产品, 其独特的白龙江流域干热河谷气候成为油橄榄等经济林果在我国最佳的适生区域。

1.2 社会经济状况

陇南市共辖宕昌、武都、文县、康县、成县、徽县、两当、西和、礼县等8县1区, 195个乡镇 (其中镇61个, 民族乡4个) , 3201个村、居委会 (其中居委会86个) , 总人口77.85万户281.77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37.01万人, 占84.1%;非农业人口44.76万人, 占15.9%。全市社会经济的总体特征为经济总量小, 产业层次低, 结构不合理, 贫困面大。据统计, 2013年陇南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GDP) 252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3613元[2]。

陇南市山大沟深, 交通、通讯不便, 市场体系不健全, 对经济发展形成明显的制约。由于交通、信息不便, 规划区较为丰富特色林果、中药材等农副产品, 特别是偏远山区群众种植的农副产品存在明显有产品无商品现象, 无法转换为农民的收入。

2 经济林发展现状

2.1 基地规模稳步增长

经济林产业是陇南市发展面积最大、覆盖面最广、群众收益较高、最具开发潜力的支柱产业, 在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截至2013年底, 核桃、花椒、油橄榄三大经济林总面积达到35.91万hm2, 经济林果品10.6万t, 产值34.8亿元。其中, 核桃20.47万hm2, 花椒13.05万hm2, 油橄榄2.36万hm2。挂果面积18.67万hm2, 占总面积的51.99%;盛果期面积11.30万hm2, 占总面积的31.47%[5]。核桃种植居全国第四、甘肃省第一, 成县、康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2013年林果特色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值达900元。在经济林发展上, 陇南市己形成了基地县和一批产业片带、重点乡镇、专业村组、示范园 (区) 、规模种植和经营大户, 为经济林产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

2.2 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

主产县区坚持树样板、强科技、扶龙头、增内涵的发展模式, 建立产、加、销三位一体的产业体系。再加工上走兴办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的路子, 核桃产业注册了“华龙亨业”产品商标, 产品远销国内外, 开发新产品核桃仁5种9个系列产品, 核桃坚果3种6个系列产品。核桃仁罐头4种6个系列产品, 核桃油1种3个系列产品, 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河北及西安等大中城市;花椒产业在主产区成立了北茂、南盛两个营销集团, 兴建油橄榄加工企业11家。在产品营销上加大市场体系建设, 在成县小川镇建成了中国西部核桃批零市场, 带动徽县江洛、西和石峡、康县长坝形成了陇南核桃贸易走廊, 一大批经济林乡镇集散地已经形成。在实施品牌战略上着力抓了“一注册”、“两标准”、“两认证”工作, 已着手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4项, 无公害产地认证14项, 注册商标43件;创出了一批名优产品品牌, 主要品种核桃、花椒、油橄榄被评为甘肃省“十大名果”。

3 存在的问题

陇南市经济林特色产业虽然在规模扩张、基地建设、加工营销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但和做到“最大、最强”的目标相比, 仍然存在很多突出问题:一是品种严重老化退化, 良种化程度不高, 嫁接换优任务十分艰巨;二是管理粗放, 效益不突出。在注重规模、速度最大化的同时, 忽视了质量、效益的同步提高, 陇南市林果特色产业面积均位列全国前列, 但效益产出少, 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3];三是领导、服务机构建设滞后。市县区林果特色产业开发组织领导机构和技术服务机构与产业最大化目标要求不相适应。虽然部分县加快了领导机构和服务机构建设步伐, 但与产业开发的实际需要还有一定差距, 专业性的技术服务网络体系仍未建成。四是龙头企业弱小, 带动能力不强, 市场发育不健全, 产销脱节, 农民增产不增收。

4 发展对策

为了把陇南市经济林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使经济林产业真正成为区域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优势产业, 应该按照“尊重规律、扩大规模、强化科技、健全市场、壮大龙头、打造品牌、提质增效”的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优质高效基地建设为基础, 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手段, 以提质增效为核心, 以兴林富民为目标, 紧紧围绕把核桃、花椒产业做到全国最大, 把油橄榄产业做到全国最强这一主线, 加快推进产业化发展进程, 努力实现经济林产业的新突破[5]。

4.1 科学规划, 扩大经济林基地规模

今后一个时期应坚持把发展经济林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主攻方向, 抓住支撑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切实推进经济林产业化进程, 使潜力较大的产业由小变大、规模发展, 使已经形成规模的产业由大变强、提质增效, 着力构建全市性主导产业优势鲜明、独一性产业形成强势、区域性产业互为补充、地方性特色产品尽显特色的经济林发展新格局[2]。到2020年, 三大优势主导产业面积稳定达到40万hm2。其中, 核桃基地面积稳定达到23.33万hm2, 花椒基地面积稳定达到13.33万hm2, 油橄榄基地面积稳定达到3.33万hm2。把陇南市建成全国优质核桃的主产区、全国最大的花椒主产区、全国油橄榄主产区。

4.2 加快种质资源库和良种育苗基地建设

依托甘肃特色经济林良种苗木繁育工程研究中心, 建设全国最大的核桃、花椒、油橄榄种质资源库, 丰富种质资源, 为育种和扩繁提供优质原材料。同时依据今后三大产业的发展规模, 建设全国一流的良种采穗圃 (品种园) 育苗基地。为区域及省内外基地建设提供优质苗木和接穗, 采用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的手段, 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 提高陇南在全国经济林界的知名度、影响力和贡献力。

4.3 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

核桃以康县、成县、徽县为主, 兴建一批以脱青、清洗、烘干、贮藏和分等定级为主的龙头企业, 着力解决果品混杂、观感差、包装粗糙、发霉变质等问题, 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油橄榄以田园、祥宇、世博林为龙头, 统一商标, 统一标准, 分户加工, 统一包装销售, 避免收购季节压级压价、坑农害农, 加工环节粗制滥造, 销售环节掺杂使假, 自觉维护陇南特色林产品良好形象;花椒以加工花椒籽提取生物质柴油为主体, 兴办1~2个大型加工企业, 废料用来生产肥料和饲料, 延长产业链, 增加附加值,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壮大。与此同时, 根据212国道、平武高速、兰海高速和兰渝铁路走向改善资源存量, 配置专业市场及仓贮设备, 力争把陇南建成西部干果及食用油、调味品交易中心、物流中心, 核桃、花椒、油橄榄信息发布中心及价格形成中心, 打造中国“油橄榄之城”。

4.4 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强化科技服务功能

建立健全科技服务网络, 力争形成“市县 (区) 有中心、乡镇有站、主产区有协会、户有技术员”的科技服务网络体系。以陇南市经济林研究院和甘肃省特色经济林良种繁育工程研究中心、甘肃省核桃工程技术中心为依托, 尽快建成林果产品无公害检测实验室、陇南林果科技培训中心, 发挥陇南电子商务网站、经济林网站和陇南市经济林研究院油橄榄研究所网站的现代媒体的功能, 推销、宣传推销陇南林果产业, 提高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深入开展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 适时组织有关人员到全国产业开发的先进市县学习考察栽培管理、营销和加工技术, 不断提升林果产业开发的档次和水平。

4.5 多渠道争取资金, 实现经济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投入

更新发展思路, 创新开发机制, 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 运用市场经济理念, 加大资金运作力度, 改变投资主体单一的局面, 争取国家投资、银行融资、地方财政奖补、吸纳民资、招商引资共同拉动。抓住油橄榄、核桃产业已经列入国家木本油料作物发展规划的政策机遇, 争取专项支持。

摘要:通过对陇南市经济林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 分析了经济林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进经济林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陇南市,经济林产业化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陇南市十二项规定 篇5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省委常委会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要求,进一步改进市委常委的工作作风,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日前,市委常委会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十二项规定,从规范调研工作、科学议事决策、精简各类会议、规范各类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出国(境)管理、改进新闻报道、严控发表文稿、改进公务接待、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纪律、密切联系群众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要求。

1、规范调研工作。要完善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制度,市委常委每年到基层调研不少于90天,调研的重点应当放在基层一线,深入到普通群众中间,了解真实情况,研究具体问题。要改进调研方法,合理安排调研地点,大兴实事求是之风,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注重调研实效。市委常委调研活动要合理确定时间线路,一般不同时到同一县区调研。调研要轻车简从,尽量安排集体乘车,减少陪同人员和随行人员。

2、科学议事决策。坚持和完善市委常委会议事决策制度。市委常委在决策过程中,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民主,要勇于直面矛盾和困难,敢于直面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充分发表意见;对意见不一致的问题,应充分酝酿讨论,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作出决策;决策意见要充分体现群众意愿,把党的主张与群众意愿紧密结合,做到对党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相统一,避免决策失误。

3、精简各类会议。实行重大会议报告审批制度,因工作需要召开的全市性会议,要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同意后方可召开。要压缩会议数量和规模,能通过文电、视频等方式传达或部署的不再召开会议,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要合并召开。必须召开的会议,要充分准备,合理安排,简化程序,开短会、开务实的会,会议时间不超过1天。要改进文风,提倡讲实话、讲短话、讲管用的话,提倡领导自己撰写讲话提纲或即席讲话。部门召开全市性的会议,每年一般不超过1次,时间一般不超过3小时,只通知与会议内容密切相关的部门参加。要坚持节俭办会,不断减少会议开支,会场布置要简朴,不摆放花草,不发放纪念品,不组织与会议无关的活动。除市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等重大会议外,不搞集体合影。

4、规范各类活动。严格控制各类剪彩、奠基和论坛等活动,工作需要时应按规定程序报批。市委常委到县区参加会议、活动和调研,县区领导一律不到辖区边界迎送,不张贴悬挂欢迎标语和横幅,不铺设迎宾地毯,不摆放花草,不安排超规格套房,不得赠送纪念品和土特产。

5、精简文件简报。要大力减少发文数量,控制发文规格,压缩公文篇幅。市委常委讲话由市委办公室《陇南工作通报》统一编发,不再单独印发,不层层翻印;公开刊发的不再印发文件。

6、规范出国(境)管理。坚持年初报告审批制度,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因公出国(境)管理规定,从严控制出国考察活动。禁止无实质性内容的出访,不安排一般性考察和照顾性出国,杜绝公款出国(境)旅游。严禁通过中介机构联系或出具出访邀请函,出国(境)考察要按程序审批。出国(境)任务必须按照批准的内容、路线、日程执行。

7、改进新闻报道。市委常委出席会议和活动,由新闻单位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一般性会议和活动不作报道。市上新闻媒体要重点报道市委重大决策出台、全年工作部署、重要工作安排、处置重大事件、涉及全局工作或有重要导向、影响的会议和重要活动。市委常委出席会议、活动的新闻报道要精简务实、注重效果,进一步压缩数量、字数和时长,新闻报道文字稿一般不超过800字,电视新闻播出时间一般不超过2分钟。参加一般活动及礼仪性活动播发标题新闻,逐步推行领导同志考察调研播发标题新闻。各类纪念日不刊发署名文章,不做电视讲话。严格控制随行记者人数。

8、严控发表文稿。市委常委代表市委发表讲话和文章,个人发表涉及重大敏感问题的讲话和文章要报市委批准。除市委统一安排和批准外,市委常委不公开出版著作,不发贺信、贺电,不题词、题字。

9、改进公务接待。严格执行公务接待有关规定,市委常委在市内从事公务活动,需在当地就餐的,一般应在机关食堂安排工作餐,或在指定餐饮地点按工作餐标准就餐,提倡自助餐或“四菜一汤”,减少陪同人员,禁止午餐饮酒。禁止超规格接待。

10、厉行勤俭节约。从严控制楼堂馆所建设,严禁豪华装修办公室。严禁为公务用车增加高档配置或豪华内饰。在不造成浪费的前提下逐步换乘国产自主品牌汽车。严格执行住房规定,没有自购房的,一律住单位周转房或租赁房,不租住宾馆。严禁用公款参与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

11、严格遵守纪律。市委常委要自觉遵守党章,带头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在重大问题上旗帜鲜明,在关键时刻和重大事件中经得起考验,自觉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确保政令畅通,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工作纪律,自觉加强党性锻炼。

甘肃省陇南市 篇6

【关键词】现金清分 社会化 存在问题 建议

现金清分,简单地说即为现金的整理和清点。商业银行营业网点每天接收的大量现金,须由网点、支行、分行层层运送并集中清点,送往人民银行。随着货币发行流通量的逐年增大,为提升反假货币工作质量,提高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人民银行在2013年提出了银行付出现金应实现全额清分的目标,同时明确了相应工作的时间进度表。但是现在仅靠以人民银行为主导、商业银行参与的清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将原来银行内部完成的现金清分工作转包给银行外部的社会化清分机构完成已成为一个新的趋势。

一、陇南市商业银行人民币现金清分处理的现状及成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中对商业银行的人民币现金清分职责作出了明确规定:“办理人民币存取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无偿为公众兑换残缺、污损的人民币,挑剔残缺、污损的人民币,并将其交存当地中国人民银行”。但从我们实地调查情况看,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并没有认真履行职责,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商业银行一线网点工作人员对于回收的人民币现钞只是进行简单的人工挑剔后就直接对外支付。由于清分设备普及程度不高,现在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有些商业银行购置的清分设备被闲置,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对于回笼到各商业银行中心库的人民币现钞,普遍的做法是,商业银行整点人员对回笼的人民币只进行简单的包装(点数、换封签、成捆)后直接上缴人民银行发行库,并未充分利用清分机进行全额清分。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推进,商业银行在组织结构上不断精简组织结构,在业务流程上转型为网点扁平化管理和综合柜员制度。同时,近年陇南市人民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造成了银行货币回笼金额逐年快速增加。一线柜台人员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已经没有更多的時间精力对回笼的现金进行符合标准要求的挑剔和整理,对收付的现金根本没有时间实现全额清分。其次商业银行为更大的追求经济利润,对库存现金实行了限额控制。商业银行金库一方面要满足营业网点提取现金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要严格控制库存限额,对于营业网点上交的回笼现金加大清分整点速度,及时将多余款项缴存人民银行,且能够专门投入到现金清分业务的人力严重不足,这样导致全额清分难度加大。

二、实现现金清分社会化的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运营成本

现金清分业务外包后,原来为商业银行金库完成清分工作配置的大量人力物力将得到释放,同时柜台人员不需清分整点,只需清数捆扎,减轻了柜台压力。人工成本及管理成本降低,使商业银行可以将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到核心业务的拓展和创新中去,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有利于商业银行实现风险转移

现金清分业务外包后可以有效防范和规避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的操作风险和技术风险,通过资源外向配置和业务外包,风险由商业银行与清分机构伙伴共同分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风险转移,使商业银行更灵活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三)有利于人民银行现金工作的开展

商业银行通过外包社会化清分,突破了人民银行地市级支行缺乏清分资源投入、完全依靠商业银行清分的限制,有利于人民银行提出全额清分工作的落实,提升了流通中现金的整洁度,对提升人民银行对流通中人民币的监管监督职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现金清分社会化发展中可能存在问题

(一)社会化清分市场监管制度仍不完备

社会化清分机构作为新的参与主体加入了原有的人民币流通过程,这将给现有人民币流通管理制度体系带来极大冲击。目前,我国尚未出台有效政策对社会化清分机构进行约束,社会化清分机构的准入退出及现场现金清分过程均得不到有效的监管,缺乏监管层面的相关政策、制度,已经成为现金清分社会化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瓶颈。

(二)社会化清分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新风险

社会化清分在创新业务模式、降低成本的背后,其潜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社会化清分存在着信誉风险、信息泄露风险、应急风险、依赖性风险等,若服务商发生意外造成无法正常开展现金清分业务,将会影响商业银行自身的现金运营。

(三)社会化清分市场尚未成熟

目前,中国现金清分外包业务在西部省会或中心城市刚开始萌芽,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市场中现有的社会化清分机构在诸多方面都不太成熟,一些公司的资质尚不具备,业务尚未熟悉,流程还不全面,操作仍不规范,存在一定的业务风险。

四、对现金清分社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社会化清分机构的准入退出机制

完善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可以增强社会化清分机构的风险和忧患意识,促使社会化清分机构加强内控建设,在客观上起到规范市场秩序的作用。人民银行尽快建立健全针对社会化清分机构的准入退出制度。外包服务商若要开办人民币现金清分业务须依据相关政策向人行管理部门提交申请,由人民银行对其资质、人员等进行全面审查。

(二)多方面加强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把控外包风险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制定应急预案,确保外包服务的连续性;二是建立责任制赔付机制,明确规定因“服务管理疏漏、服务人员过失”等原因造成的信息泄露、资金损失,将有过失方赔付;三是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机制,保证对外支付的现金符合监管部门的要求。人民银行在支持商业银行引入社会化清分的同时,督促银行选择有信誉、有实力的合作伙伴,加强监督管理,及时纠正银行和社会化清分机构在现金清分中的不规范做法,确保银行资金安全和现金清分质量。

(三)引导社会化清分机构规范发展

由人行牵头组织各社会化清分机构开展工作,履行清分职责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与操作性。即在人民银行监管下统一社会化清分机构的清分设备,并对人员进行统一培训,确保清分标准的统一性,提高清分质量。此外,人行对社会化清分机构的操作流程的合规性、业务风险及应急管理、人员管理、人民币现钞清分质量、机具的稳定性及识假挑残能力等指标要定期考核,并通报考核结果,促进其提升管理水平,引导社会化清分市场规范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国豪.人民币现钞货币运行成本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49-52.

[2]谢丹.钞票处理业务风险防范分析[J].金融经济,2009年12期.

[3]杨晓龙.钞票处理中的风险及其管理.西部金融.2010.68-68.

[4]邓海燕,肖睿.钞票清分社会化问题思考.西部融.2011.49-50.

甘肃省陇南市 篇7

新课程方案实施以来, 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在教材及其教学模式等方面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体育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也有许多创新, 体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但相比较而言, 目前城市小学体育教学已趋于规范和完善, 但是广大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和限制, 还和城市小学存在较大的差距, 亟需规范和提高。农村体育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前提。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丰富程度, 决定着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水平,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 我国教育领域一直误认为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对课程资源开发的认识仅局限于教材的修改、更新和引进上, 使得大量的体育课程资源未被开发和利用, 没有做到人力、财力、物力、环境等因素的充分整合。由此可见, 走出传统狭隘的体育课程视野, 合理有效的去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逐步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存, 使体育课程更加适合地方和学校的具体教学特点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同时也成为今后体育课程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2003年,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农村中小学教育内容的选择、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学活动的开展, 在实现国家规定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 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 突出农村特色。陇南市地处甘肃省东南部, 辖武都区、徽县、礼县、康县、宕昌县、成县、两当县、西和县、文县1区8县, 是甘肃省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 总面积约2.79万km2。全市共有240多个乡镇, 3400多个行政村, 全市共有小学1402所, 在校学生331265人。居住着汉、藏、满、回、壮等13个民族, 人口约260多万, 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数的84.5%。全市当地经济以农业为主, 属于我国经济落后的地区。在这样的情况下, 陇南市农村小学在推进课程改革和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发应用体育课程资源等诸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去把握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体育教学思想、教材内容和教材教法更新的良好机遇, 全面提升陇南市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进一步丰富体育课程内容, 更加合理应用和开发农村体育教学资源, 这将对促进陇南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甘肃省陇南市所辖武都区、徽县、礼县、康县、宕昌县、成县、两当县、西和县、文县等1区8县的54所农村小学体育课程资源。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设计了《陇南市农村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教师调查问卷和学生调查问卷, 实地现场发放、现场填写回收。其中发放教师问卷92份, 回收87份, 有效问卷86份, 有效回收率93.5%;发放学生问卷540份, 回收532份, 有效问卷522份, 有效回收率96.7%。对获得的相关数据通过常规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和分析。

2.2.2 实地调查法。

按照调查提纲, 就体育课程的授课情况进行现场观摩, 同时就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实地考查。

2.2.3 访谈法。

从本研究的实际需要出发, 为进一步补充问卷调查不能穷尽的问题, 对陇南市部分县 (区) 分管学校体育工作的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 结合各县 (区) 所统计数据获取相关资料信息。

3 陇南市农村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应用的现状

3.1 农村小学体育教师配备不足, 教师教学工作量大, 专业化程度不高

调查显示, 每周教学工作量在16至20学时的教师占总调查人数的70.9%, 有8.2%的甚至超过了20学时;54所农村小学绝大多数小学每周安排两节体育课, 个别学校体育课被挤占;村级小学和村教学点几乎全部是非体育专业教师兼任体育课, 大部分是班主任组织本班体育活动。

3.2 农村民间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传统体育项目有待进一步开发

调查显示, 目前陇南市农村比较普遍的传统体育项目有跳皮筋、跳绳、拔河、踢毽子、丢沙包、滑冰、抓石子、捉迷藏、放风筝、滚铁环等。其中学生课余参与率较高的有跳皮筋、跳绳、拔河、踢毽子、丢沙包, 分别占调查学生人数的81.40%、75.58%、72.09%、58.14%和55.81%。如果将这些传统体育项目资源引入体育课堂, 在实施中进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开发与利用, 开发出适合本地并具有本地特色的农村小学体育课程资源, 是完全可行和有必要的。

3.3 农村小学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单一, 体育竞赛活动开展不足

陇南市农村小学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课外活动时间55.3%的学生做广播体操, 51.9%的学生做眼保健操、42.6%的学生自由活动, 整体上中心小学优于村级小学和村教学点。课余体育竞赛活动开展方面, 每学年举行一次田径运动会的中心小学有72.7%, 所占比例最高;而每学年举行一次田径运动会的村级小学和村级教学点分别占29.9%和14.3%。总体上来看, 每学年举行一次田径运动的学校只占到39%, 有61%的学校不举行田径运动会, 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开展较差。

3.4 农村小学体育器材、场地设施资源匮乏, 自制体育器材存在很大空间

调查中发现, 有6.98%的学校场地器材能满足、16.28%基本满足体育教学训练的要求。面对困难体育教师也做了一些大胆尝试, 经常动手制作体育器材的占20.93%, 有时动手制作体育器材的占34.89%, 偶尔动手制作体育器材的占39.53%, 从不动手制作体育器材的占4.65%。由此可见, 自制器材, 解决器材紧缺问题是有很大开发余地。受学校体育器材短缺的影响, 陇南市农村小学大部分学生都动手自制过橡皮筋、沙包、毽子、铁环、毛蛋等简单体育器材。其中沙包和毽子所占比例最高, 分别占调查人数的34.09%和25.86%。

3.5 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资源认识不够, 获取体育信息的途径落后

通过调查, 其中能够正确回答体育信息概念的占38.9%, 基本正确的占46.3%, 不正确或不知道的占14.8%。目前, 陇南市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获取体育信息的途径主要是体育教材、报纸、电视、杂志和网络等, 分别占调查人数的67.4%、48.8%、32.6%和29.1%。由此可见, 陇南市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很差, 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一些比较传统的途径, 先进的网络技术还未被充分利用的占31.1%。同时, 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机会少, 同行间相互缺少业务交流。

4 对策及建议

4.1 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保障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小学的一项非常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这项任务的完成需要靠体育教师积极而努力的工作, 需要全社会各个群体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更需要相关部门的政策提供必要的制度和政策保障。就制度层面上, 陇南市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将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建设纳入课程改革计划当中, 确保课程资源开发应用及其责任主体的落实。同时为农村小学提供足够的体育教师和体育场地器材, 保障体育教师开发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的合法性。

4.2 地方政府部门的经费支持

课程资源开发离不开必要的财力和物力的支持, 这与教育经费相对紧张的陇南市农村小学目前的现实状况形成了一定的矛盾。所以在经费方面, 陇南市各级政府部门应有计划的为学校体育教学划拨出相应的经费, 改善体育课程的教学条件及环境, 在经费能够保证的前提下进行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 要不失时机的抓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良好时机, 大力争取国家课程建设项目的经费, 同时从地方教育经费中拨出专项经费用于课程资源开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 以确保课程资源开发的顺利有序进行。

4.3 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推动农村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与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同时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态度, 直接决定了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应用的效果。在对陇南市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调查中能够明显地发现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激发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以及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促进, 都需要学校领导提供必要的时间、经费和场地器材以及规章制度的支持, 才能达到保障和激励体育教师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的积极性, 为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保障。

4.4 教学制度相应的调整革新

陇南市农村小学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尚有不足之处, 突出表现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安全至上、分数至上的管理理念突出。有的农村小学校长坦言, 学校为了安全, 绝对不允许教师和学生在体育课时间进行有风险的体育项目和外出进行体育活动, 有的甚至怕学生外出会养成学生不安心学习的习惯, 耽误其他课程学习。这些现象严重阻碍了农村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因此要在农村小学逐步改变目前封闭的、呆板的教学管理制度, 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弹性教学管理制度, 鼓励体育教师关注身边的体育课程资源, 因地制宜, 灵活机动地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5 体育师资培训机制的完善

教师本身是最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可以使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获得最直接的效益。发挥体育教师这一最有价值的体育课程资源功能, 就是要使他们掌握有效的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和方法, 因此建立对现有体育教师的培训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培训可以促使体育教师转变观念, 了解体育课程理念, 提高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应用的意识, 建立和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体育教学观念和能力, 帮助体育教师理解和认知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 并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所转变和体现。

参考文献

[1]张虎, 苏蕊, 崔丽.体育课程资源的内涵及其开发利用问题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 18 (6) :113-115.

[2]李玉辉.甘肃省陇南市农村小学课外校外体育资源现状与开发利用[J].甘肃高师学报, 2011, 16 (2) :107-109.

[4]甘肃省人民政府.2008甘肃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甘肃省陇南市 篇8

该褐铁矿大地构造位置处于秦岭褶皱系中部, 位于南秦岭加里东———印支褶皱带中, 属马槽湾-陈家山铁锰钴锌多金属成矿带。2012年, 勘查单位对该铁矿开展普查工作, 区内发现十五条矿体, 矿床规模接近中型。本文通过对该矿地质特征及矿石特性的分析, 对其开发利用价值前景进行分析判断并提出相关建议。

2 矿床地质

2.1 矿体地质

铁矿区自北向南可分为Ⅰ、Ⅱ、Ⅲ三个矿段。现将各矿段主要矿体分述如下:Ⅰ矿段:该矿段圈定3条铁矿体, 分别是1、2、3号矿体, 以1号矿体最大, 2、3号矿体次之, 其特征:1号矿体:赋存于志留系中上统中段 (S2-3bs21、S2-3bs22) 中厚层粉晶灰岩、钙质板岩与志留系中上统上段 (S2-3bs31、S2-3bs32) 中厚层粉晶灰岩、绢云母粉砂质板岩的接触部位, 受F1北西向断裂所控制。矿体地表断续出露长度约1320米, 真厚度在6.15-23.76米之间, 平均厚度11.50米, 厚度变化系数14%。矿体形态为层状、似层状, 矿体产状与F1断层一致, 倾向40°-75°, 倾角65°-80°, 矿体最低品位38.65%, 最高品位68.35%, 平均品位43.32%, 品位变化系数10%。

Ⅱ矿段:该矿段见3条铁矿体, 分别是4、5、6号矿体, 以4号矿体最大, 5、6号矿体次之, 其特征:4号矿体:赋存于志留系中上统中段 (S2-3bs21) 中厚层粉晶灰岩与志留系中上统中段 (S2-3bs22) 钙质板岩的接触部位;其地表控制长度650米, 呈断续出露。矿体真厚度在1.13-24.87米之间, 平均厚度12.36米, 厚度变化系数90%。矿体形态为层状, 似层状, 矿体产状与F7断层一致, 倾向325°-360°, 倾角48°-56°, 向北沿倾向控制延深14-28米, 矿体平均品位49.31%, 最低品位31.33%, 最高品位55.50%, 品位变化系数19%。该矿体由上至下具有厚度变大, 品位变富的趋势。

Ⅲ矿段:该矿段见9条铁矿体, 分别是7、8、9、10、11、12、13、14、15号矿体, 以11号矿体最大, 7、8、9、10、12、13、14、15号矿体次之, 其特征:11号矿体:赋存于志留系中上统中段 (S2-3bs21) 中厚层粉晶灰岩与志留系中上统中段 (S2-3bs22) 钙质板岩及印支期石英闪长岩的接触部位;受F15断裂控制。地表控制长度310米, 呈断续出露, 矿体真厚度在5.91-24.66米之间, 平均厚度12.11米, 厚度变化系数107%。矿体形态为层状, 似层状、凸透镜状, 矿体产状与F15断层一致, 倾向70°, 倾角85°, 矿体平均品位31.77%, 最低品位32.53%, 最高品位38.39%, 品位变化系数12%。该矿体控制延深19米, 由上至下具有厚度变小, 品位变富的趋势。

2.2 矿石质量

2.2.1 矿石结构构造:矿石结构主要为他形晶粒状结构、隐晶结构。矿石构造主要为致密块状、条带状、角砾状、鲕状、结核状以及土状、蜂窝状构造。

2.2.2 矿石物质组成:矿石矿物组合简单, 金属矿物主要为褐铁矿, 次为赤铁矿。脉石矿物以方解石为主, 次为石英、铁白云石、绢云母等。

2.2.3 矿石有用组份:矿石有用组份

主要为铁。全铁品位一般为32.53%~68.09%, 最高68.35%, 全矿床平均品位TFe46.84%。其他有害组分锌、硫、磷、硅等含量均较低 (见表2) 。

2.3 矿体赋存规律

矿床受志留系中上统白水江群中、上段 (S2-3bs2、S2-3bs3) 层位控制, 铁矿体多数赋存于灰岩与板岩接触部位, 矿体对岩性无选择。同时, 矿体产出亦受构造制约, 矿体富集地段主要是在岩层背斜翼部、层间裂隙及NW向、近EW向断裂破碎带。

3 该铁矿的可选性

2011年12月, 酒钢技术中心矿物研究所对该矿的采样进行选矿试验, 试验用样品的原矿铁品位41.56%, 杂质二氧化硅含量为26.99%, 主要有用铁矿物为褐铁矿。褐铁矿集合体嵌布粒度不均匀, 大多在0.3~0.05mm之间。脉石矿物以石英、碧玉为主, 高岭土次之。

选矿试验采用焙烧磁选-反浮选工艺时, 得到的试验结果为:焙烧矿在-200目97.8%的磨矿细度下, 经一粗两精弱磁选别, 获得精矿铁品位55.75%, 回收率91.06%的选别指标, SiO2含量15.92%, 选矿比1.33倍。对该磁选精矿再进行反浮选提质降硅试验, 闭路试验可获得精矿铁品位60.34%, SiO2含量11.96%, 产率56.33%, 回收率74.07%, 选矿比1.78倍。

选矿试验采用强磁选-反浮选工艺时, 得到的试验结果为:原矿在-200目95.1%的磨矿细度下, 经一粗两扫强磁选别, 可获得综合精矿铁品位52.48%、回收率77.26%的选别指标, SiO2含量12.37%, 选矿比1.62倍。采用阳离子捕收剂进行反浮选进一步降硅, 闭路流程一粗一精两扫, 可获得精矿铁品位55.01% (烧后铁品位60.34%) , SiO2含量9.67%, 流程产率50.72%, 回收率66.61%, 选矿比1.97倍。

从选矿试验结果看, 本矿石较为难选, 表现为精矿品位较低、杂质含量较高, 同时最终的回收率也较低, 尾矿品位高。但与市场采购精矿相比, 该矿石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各工艺下的最终流程试验结果见表3。

4 开发利用前景分析

4.1 褐铁矿含铁量一般为37%~55%, 吸水性很强, 一般都吸附大量的水分, 在焙烧或入高炉受热后去掉游离水和结晶水, 矿石气孔率因而增加, 大大改善了矿石的还原性。所以褐铁矿比赤铁矿和磁铁矿的还原性都要好。

4.2 该铁矿主要以褐铁矿为主, 在扣减烧损后品位有明显的提高。酒钢技术中心矿物研究所于2011年12月对该矿进行的选矿试验结果表明, 该矿采样品位为TFe41.56%, 烧损后的品位为TFe45.89%, 烧损后铁矿品位将提高4%。而该铁矿的平均品位为46.84%, 其中平均品位在48%以上部分矿体的铁矿石资源量占矿床资源量的40%左右。根据炼铁用铁矿石一般工业指标, 褐铁矿石、菱铁矿石在扣除烧损后的品位如果达到TFe50%, 就可无需进行选矿而直接入炉。这说明该铁矿部分富铁矿无需选矿可直接入炉。

4.3 从上世纪末开始, 国内外的钢铁厂就开始了褐铁矿直接入炉技术的研究和运用, 在使用20%的块矿使用量时, 褐铁矿的配比只能达到4~8%。而水城钢铁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炼铁厂于2005年进行的褐铁矿富矿直接入炉试验表明, 褐铁矿在1200m3高炉直接入炉的使用比例可以达到11%。

4.4 该矿以往的工作程度较低, 以往所进行的勘查工作仅仅根据地表露头及旧坑道的编录估算了粗略的矿石量, 对矿体的深部延伸及矿体厚度均未进行有效控制。如果对该铁矿投入一定的勘查工作, 该矿的资源量将有进一步增大的可能。同时该矿周边分布众多褐铁矿矿点, 形成区域性褐铁矿成矿带。如果对该区域的铁矿进行整装勘查及开发, 有望取得更大勘查成果。

4.5 省内距该矿最近的酒钢集团榆中钢厂, 在完成地震灾区恢复重建项目后的铁产能将达到225万吨/年。如果内在铁矿原料中使用6%的高品位褐铁矿块矿, 每年的褐铁矿块矿需求量将达到20万吨以上。榆中钢厂在完成二期项目后产能达到500万吨时, 每年的褐铁矿块矿需求量将达到40万吨。因此该褐铁矿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4.6 该铁矿距酒钢集团榆中钢厂的运距约470公里, 目前正在建设的兰渝铁路预计2015年通车, 该铁路建成后到酒钢集团榆中钢厂的运输状况将大为改善。矿区附近地表河流、泉水发育, 生产、生活用水极为方便;矿区西部约两千米有白鹤桥水电站电力网供电, 矿区供电条件十分方便。

5 关于该矿开发利用的相关建议

5.1 针对该矿以往勘查程度较低其情况, 应对该铁矿区投入一定的勘查工作, 探明其资源分布情况, 进一步提高铁矿石资源储量。在进行下一步勘查工作时, 可考虑利用电法物探手段发现成矿有利构造及矿体深部延伸情况, 为坑道、钻探等勘探工程提供依据。

5.2 针对矿体的品级分布特征。对该矿TFe品位在48%以上的部分矿石, 可以联系到周边钢厂进行直接入炉冶炼试验。如果该矿产出的富褐铁矿能够满足直接入炉的要求, 这部分矿石应分别采出后破碎到一定的粒度, 作为富矿直接供应钢厂, 可省去细破、磨矿、焙烧、磁选等工艺, 节省下相关工序的生产成本。

5.3 对于该矿TFe品位在48%以下的分布矿石, 如果经过进一步的勘查工作, 证实这部分矿石的资源量能够满足要求, 可考虑建设一座能够对以上矿石进行处理的选矿厂, 对这部分矿石进行选别后销售到钢厂。

结语

从本文对陇南市某褐铁矿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前景分析可以看出, 该铁矿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值得进一步投入勘查及进行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甘肃省陇南市某褐铁矿的地质特征、选矿性能、可能的产品开发方案及其他开发利用条件的分析, 对该矿的开发利用前景进行简单评价。

关键词:褐铁矿,地质特征,开发利用前景

参考文献

甘肃省陇南市 篇9

关键词:县域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

一、问题提出

“绘本”一词是从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引进的叫法,是最早诞生于欧洲的一种儿童文学形式。世界上最早的儿童绘本是《比得兔的故事》一书,当时也被称作“图画书”(picture book),它是由英国女作家毕翠克丝·波特在1903年创作的关于儿童体裁的故事书,被认为是现代儿童绘本的开端。[1]绘本拥有精美的画面、诙谐的故事、生动的情节,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情思,是集文学性、艺术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优质儿童读物,被视为“人生的第一本书”。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教育内容与要求”部分的语言领域明确提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要“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形式,引发幼儿对书籍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2]绘本因其独特的魅力与《纲要》提出的“优秀儿的童文学作品”不谋而合,得到广大幼儿园教师的青睐,成为幼儿园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绘本阅读教学也逐渐成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一部分。

二、县域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的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幼儿园绘本藏书量严重不足,绘本阅读教学活动开展程度偏低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组织与实施”部分第八条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所以,高质量的早期阅读环境,可以帮助幼儿做好终身学习的读写准备。绘本藏书量属于幼儿园绘本教学环境创设的内容,幼儿园的绘本藏书不仅要数量可观,而且要保证质量。调查表明,目前县域幼儿园绘本投放数量非常有限,虽然每个幼儿园都布置了“阅读区”(图书角),但是摆放的书籍大多是那些颜色和质量低下、价格便宜,情节被过分简化缩短的童话故事书,种类非常单一,有些幼儿园的启蒙读物甚至只是一些简单的识字挂图。图文结合、画面精美、故事诙谐、情节生动以及蕴含丰富的哲理情思而倍受幼儿喜爱的绘本在县域幼儿园成了“稀缺资源”。

(二)绘本未被纳入幼儿园课程,绘本教学缺乏计划性、系统性

研究者指出,幼儿园课程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课程同属于课程范畴,但幼儿园课程在许多方面是有别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课程的。因为在儿童早期,更多采用的是具体的材料和活动,课程较多地是采用活动而不是上课的形式加以组织。[3]所以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常常包括:启蒙性、生活化、游戏化、注重直接经验、活动化、整体性等。调查显示,35%的县域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中并没有涉及绘本教学,17%的幼儿园教师甚至表示没有听过绘本。目前,大多数县域幼儿园使用的教材中并没有绘本内容,而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已经被规定的教学活动安排占满,只有在亲子活动、教学观摩等大型对外活动中个别教师会依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利用绘本开展活动。由此可以看出,绘本教学并没有真正被纳入到县域幼儿园课程中,幼儿园偶尔开展的绘本教学缺乏一定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三)教师运用绘本开展教学的能力有待提升

1. 教学模式化、套路化

幼儿园开展的绘本教学,教师通常会以这样的模式展开教学,即“谈话引题→逐张出示PPT→不断设问引导幼儿理解画面大意→讲述完整内容→总结故事的教育意义”。在整个绘本教学过程中,教师手中无绘本,幼儿手中也无绘本,单纯以“PPT”作为阅读媒介而不是纸质的图书。阅读是通过书面材料获取信息的一种主动性过程,而这种单一借助多媒体技术,以单纯的观察视觉形象代替文本阅读的做法,简化了幼儿的探寻过程,使整个绘本阅读教学沦为看图讲述,直接影响了早期阅读的教学效果,也使培养幼儿阅读技能、自主阅读习惯成为空谈。其次,绘本的内容是多元的,每一名幼儿都能从中获得不同的收获,而每一次阅读都会带来不同的感受,这正是绘本的魅力所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幼儿应当喜欢听故事、看故事并且还应具备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这些目标的达成要求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以及宽松的阅读环境。很明显,这个阅读目标通过单纯的“PPT绘本教学”是很难实现的。

2. 幼儿缺乏自主阅读的机会

诸多研究显示,3-8岁是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儿童若能在此时养成“爱阅读、会阅读、能阅读”的良好习惯,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将为其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阅读基础。[4]幼儿园开展绘本教学,主要是使幼儿在阅读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爱上阅读,愿意亲近图画书,培养孩子“爱读”、“会读”的兴趣和习惯。调查发现,幼儿自主阅读的环节在幼儿园绘本教学中普遍缺乏,从绘本阅读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在活动导入后,大多会边讲述故事边引导幼儿看图(或PPT),随之抛出一些问题引起幼儿思考,帮助幼儿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自主阅读、自主探索的机会很少,不利于幼儿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

三、建议

(一)丰富幼儿园绘本藏书量,营造书香幼儿园

温家宝总理曾说过:“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5]艾登·钱伯斯在《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中强调:“阅读总是需要有个场所的”。[6]实践证明,良好的阅读环境为早期阅读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支持,对激发幼儿兴趣、提升幼儿早期阅读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园是早期阅读活动的主要阵地,是幼儿进行早期阅读的主要场所之一,幼儿园阅读环境的创设与营造关系到早期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首先,幼儿园绘本藏书的“总数”要多,要足够,让幼儿走近绘本的世界,真正体验到绘本阅读的强大魅力,让孩子由衷地爱上阅读。其次,绘本藏书的种类也应不拘一格,选择不同国家、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绘本,增加幼儿的多元化阅读体验。最后,要充分重视班级活动室阅读区的布置和专门阅读室环境的创设,营造浓郁的书香阅读环境,让幼儿随时随地有机会接触书籍,激发和保持幼儿自主阅读的兴趣。

(二)提升教师绘本阅读教学能力

教师是幼儿早期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幼儿成长中的“重要他人”,是“成人世界派到幼儿世界的文化使者”,教师的阅读兴趣可以直接影响到幼儿的阅读,而且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幼儿教师自身的“绘本素养”,包括对绘本阅读的喜爱程度,对绘本的了解与认识,这些都会影响到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的开展,从而影响到幼儿早期阅读习惯的养成与阅读能力的提升。造成教师对绘本选择无从下手、不能有效的进行绘本阅读教学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自身接触的绘本较少,对绘本的认识和了解还不够,因此有必要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绘本素养”,教师有能力缔造“随风潜入夜”的阅读氛围,才可以充分发挥阅读“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才能把人类高贵的感情融进幼儿的幼小心灵,才能让自主阅读的种子在幼儿的心田生根发芽。

(三)加强家园合作,共同建构阅读氛围

美国费城儿童指导中心指出:在情感方面,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六岁的时光是最美好的也是最糟糕的;在这段时间里,父母专注地、全心全意地进入他们年幼的世界是非常关键的,这样他们能够帮助幼儿尽可能地体会到一个安全而快乐的世界。[7]通过亲子阅读,家长可以更好的进入和了解孩子年幼的世界,营造安全而快乐的家庭氛围。虽然阅读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但家是孩子们最重要的阅读场所,家里更随意、更宽松、更舒适,更为重要的是,父母自身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更深刻,更加根深蒂固。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成长中的两个非常重要的空间,只有将这两个空间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共同的教育理念,相互理解、支持与配合,才能使幼儿真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通过阅读烹饪出童年的味道。

参考文献

[1]苏书巧.幼儿园中大班教师绘本教学的现状及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9.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2.

[3]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

[4]朱鸿菊.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培养浅探[J].学前教育研究,2007(3):28.

[5]赵承,李斌.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温家宝总理参加“世界读书日”活动纪实[N].中国青年报,2009-04-24.

[6]艾登·钱伯斯,并慧贞译.打造儿童阅读环境[M].五洲传播出版社,2011:101.

甘肃省陇南市 篇10

幼儿园文学活动,是以文学作品为基本教育内容而设计组织的语言教育活动类型,它具有三大特点:幼儿园文学活动是围绕文学作品开展的多层次系列活动;幼儿园文学活动具有整合性;幼儿园文学活动提供多种与文学作品相互作用的途径。[1]近年来,伴随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幼教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幼儿园文学活动的开展也表现出了一些共有的现象与态势。对当前幼儿园文学活动现状的个案研究有利于幼教工作者发现自身教育行为的不足,积极探索幼儿园文学活动的实施途径和方法,也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其教育价值,推动幼儿语言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对陇南市几家幼儿园的文学活动开展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考察和分析,并对幼儿园文学活动的开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陇南市幼儿园文学活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陇南市有各级各类幼儿园285所, 其中公办独立幼儿园37所,小学附设幼儿园121所, 民办儿园127所。[2]笔者从中选择了陇南市徽县幼儿园 ( 公立 )、陇南市徽县蓝天幼儿园 ( 私立 )、成县幼儿园 ( 公立 ) 和成县晨旭幼儿园 ( 私立 ) 四所幼儿园作为本调查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实地考察法、文献资料法、 访谈法等,对陇南市这四家幼儿园当前幼儿园教师文学素养的考察、当前幼儿园对文学活动课程资源的选择以及幼儿文学活动实施等三个维度进行调查。

1.幼儿园教师文学素养的考察

幼儿园教师是文学教育活动的直接引导者和参与者, 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悟直接影响着幼儿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因此,幼儿园教师的幼儿文学素养尤为重要。[3]笔者从四所样本幼儿园分别选取两位共8位承担文学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幼儿教师进行访谈,通过访谈发现: 从文学知识学习经历来看,其中4位在职前教育过程中学习过“学前儿童文学”课程,2位在培训中学习过相关内容,还有2位仅靠自我学习获得相关知识;从深度阅读文学作品数量来看,8位教师中达到100篇以上的仅有1人,50篇以上2人,10篇至40篇的5人;从8位教师掌握的共336篇文学作品体裁来看, 有38% 的作品属于童话、故事,16% 属于儿歌,27% 属于绘本,5% 属于寓言,14% 属于其他体裁。由此可见, 我市幼儿园教师的文学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表现为教师普遍文学素养层次较低,文学知识学习背景较浅,文学作品阅读范围比较狭窄、文学知识的储备量小, 掌握的文学作品体裁单一、数量有限,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因为个人文化背景的影响过于单一化。

2.当前幼儿园对文学活动课程资源的选择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4]吴刚平博士认为:“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 ”[5]在这个意义上,广义的幼儿园文学活动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主要包括文学作品的选择、教师的文学素养以及活动环境的创设等;狭义的幼儿园文学活动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幼儿园文学活动课程资源的选择与利用对文学活动开展以及促进儿童体、智、德、美诸方面发展有重要影响。

首先,从文学作品的选择来看,多属于世界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本身就是语言知识、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结合体。[6]文学作品的题材以及内容的选择会影响活动开展方式及其教育效果。在调查中,四所样本幼儿园所选择的60个文学活动的文学作品中,世界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占80% 以上。

其次,从作品选择的价值取向来看。课程的价值问题是课程的核心问题,课程的价值取向决定了课程中的各种成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发挥其总体功能。幼儿园文学启蒙教育活动课程价值的探究,有利于广大幼教工作者在幼儿园文学启蒙教育活动的实践中统整活动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方法,更充分地发挥幼儿文学在幼儿终身发展中的作用。[7]幼儿园文学活动具有多元化的教育价值,长久以来人们对儿童文学教育价值认识的偏差,导致众多具有多元价值的儿童文学作品没能在幼儿园文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文学作品本身就是语言知识、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结合体,因此幼儿园文学活动常常整合相关的其他学科的内容。广大教师注重文学活动的认知、情感和技能价值,而淡化了其审美和心理发展价值。笔者在四所幼儿园抽听了8个文学活动课程,尽管在文学活动组织过程中,儿童通过听、说、看、做、表演等多种途径来与文学作品相互作用,但组织活动的教师对选择的文学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一例外的先谈了自己的看法,然后提问:“是这样吗?”通过这种先入为主的方式潜在地把教师自己对文学内容的理解强加给孩子,从而淡化了作品的多元价值。调查研究表明,在实践中教师较多的引导幼儿通过听、说、看、做、表演等多种途径来与文学作品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对文学作品全方位的理解。与此同时, 却忽略了学生已有的认知背景和个性化理解的存在,忽略了幼儿在文学活动中的心理感受与心理发展价值。

最后,从文学活动环境创设来看。环境是幼儿园课程的组成部分,幼儿园一直都很重视环境的创设,但由于幼儿教师对环境概念与功能的理解还比较片面和僵化,实践中幼儿园在创设环境时就存在许多问题,如将环境创设仅限于物质环境的布置,只考虑教师教育教学的方便,忽视幼儿主体的需要与参与,为追求新异效果而过度频繁地变换环境等。[8]幼儿园文学活动也要依赖于活动环境的创设进行有效的开展,文学活动环境创设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方面。调查结果显示, 四所幼儿园选取的8位承担文学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幼儿教师中,能为活动创设良好的硬件环境的占8人,例如制作头饰、提供服装道具支持表演,绘制教学挂图、准备户外活动场地及用具等;仅有4人能创设心理环境, 主要有利用情景教学法把学生引入情景、换位思考等。 可见,当前教师创设的环境主要停留在表层,以物质环境为主,缺乏良好的心理环境创设,不能更好地促使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向纵深方向发展。

3.幼儿文学活动实施

一方面,幼儿文学活动的实施更多注重预设的成分, 淡化了生成的部分。这一方面与教师的驾驭能力有关, 另一方面与教师的理念有关。通过查看8位教师的文学活动方案发现,方案预设完整而系统;但在方案实施中过于注重预设的过程,而忽略了课程中生成的教育契机。 在个案《猜猜我有多爱你》文学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设计实施的第一个环节是“教师讲故事”,一个幼儿将手高高举起的同时大喊:“老师,我会讲,我讲。” 但老师却严厉地说:“坐好,听我讲!”从这个个案中发现在实践中,教师对文学活动的实施控制过严,缺乏开放性。教师往往在活动前就做好了设计方案,在活动中过于注重方案的实施,而淡化了对活动过程中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利用。

另一方面,幼儿园文学活动的设计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幼儿园文学活动一般都是系列的、网络状的活动, 包括学习文学作品、理解体验作品、迁移作品经验及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述四个层次。理念上,幼儿在活动中可以通过聆听、诵读、阅读图画书、观看或参与表演等多种形式与含有丰富信息量的文学作品交互作用,从而实现学习文学作品、理解体验文学作品、迁移文学作品和创造性表达自我感受四个层次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发展。调查表明在实践操作中,教师更注重文学作品的学习、理解,迁移文学作品和创造性表达自我感受往往被忽略了。

二、对陇南市幼儿园文学活动课程开展的几条建议

基于以上的现状,对陇南市幼儿园文学活动课程的开展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 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文学素养。教师的文学素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发展,儿童从摇篮开始就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家长和幼儿教师良好的文学素养于细微之处影响着儿童的精神成长。可以通过加强职前培训、 完善在职教育和提升教师自我学习三个方面来实现教师文学素养的提升。

(2) 在文学作品的选择上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经典与时代并重。大的时代背景是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土壤,每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会渗透一定的时代要求, 现代的文学作品在培养儿童社会性方面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因而,要大胆选择和利用现代文学作品,甚至是当下幼儿非常感兴趣的绘本故事、动画片、电影等内容, 充分调动幼儿的兴趣和参与意识。文学教育不光是聆听、 吸收优秀文学作品,更多的是让幼儿思考与表达。

(3) 加强文学活动环境的创设。环境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儿童与作品进行交互作用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理念和思想的载体,我们可以通过创设相关的硬件环境和心理环境来优化文学活动的教育效果。

(4) 在关注儿童个体经验和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 进一步挖掘幼儿园文学活动的教育价值。每一个人对同一文学作品的理解都不尽相同,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儿童的个性化理解,促进儿童个性全面、健康发展的同时, 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和谐发展。

(5) 在幼儿文学活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地开展系列活动,从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表达,从模仿到创造,从接受到应用。

三、结束语

甘肃陇南旅游开发研究 篇11

一、陇南旅游开发的背景

陇南市位于甘肃东南角, 属长江流域, 东接陕西, 南连四川, 为甘肃南下东出之要冲, 总面积2.79万平方公里。全区辖武都、成县、徽县、两当、宕昌、文县、康县、西和、礼县九县区, 居住着汉、回、藏、满、壮等23个民族, 总人口266.9万, 其中农业人口241.47万。

陇南地处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大地形交汇区域, 西秦岭和岷山两大山系分别从东西两方伸入全境, 境内形成了高山峻岭与峡谷盆地相间的复杂地形。全区气候在横向分布上分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三大类型, 有丰沛的降水和近3800条大小河流, 年径流量280亿立方米, 拥有远远高于全国人均占有量的用水。在纵向分布上, 由于受山脉的走向、山势的高度、山坡的坡度和坡向等地形因素的影响, 光、热、水、气和生物资源等农业诸要素, 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点, 特别是气象条件的垂直差异极为明显, “山上积雪皑皑, 山下春暖花开”, “一眼看四季, 十里不同天”。全区37.5%的土地上遍布着郁郁葱葱的森林, 杂花生树, 群禽飞临。1300多种树木, 1300多种药物, 100多种山珍异果, 300多种野生动物隐匿在群山和丛莽之中。红豆杉、银杏、白皮松、大熊猫、金丝猴、藏羚牛等, 这些珍奇的生物显示出神话的魅力。这些都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陇南旅游开发的意义与机遇

随着国内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 旅游市场逐渐从大城市向风景秀丽的山区扩展, 旅游资源丰富的山区迎来了发展的良好机遇, 山区旅游业将从多方面对山区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带来综合效益。陇南在西北有着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 同时地处陕西、四川、甘肃的几个旅游区的包围之中, 有着良好的客源市场, 发展旅游业将会为陇南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英国首先提出过旅游PPT (PRO-POOR TOURISM) 发展战略, 将当地旅游发展中的消除贫困与促进贫困人口发展作为研究中心, 也就是致力于使贫困人口在旅游发展中获得最大的发展机会和利益, 这种PPT战略对陇南旅游发展同样适合, 同样会消除旅游开发带来的一系列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矛盾。

三、陇南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著名管理学者斯提勒 (Steiner) 提出将环境中的优势 (strength) 、弱势 (weakness) 、机遇 (opportunity) 与威胁 (threat) 组合起来, 称为SWOT模型。现今, 国际旅游业已将SWOT模型分析用于编制旅游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旅游开发、营销项目的策划与决策。

区域旅游发展中的优势和弱点代表区域旅游发展的内部条件, 机会和威胁代表区域旅游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 通过对区域旅游内部条件及外部环境的全面分析, 制定或者修改区域旅游整合开发战略, 将在宗旨、目标、方案及营销手段等方面更能够适应区域旅游发展的需要。

四、陇南旅游开发策略

(一) 陇南旅游产品要素的整合分析与发展策略

1.交通。陇南地处山岭浅丘谷地相间地区, 境内无大的河流, 也无航空运输, 公路交通占整个交通的90%以上。陇南各县空间旅游网的形成有赖于交通网络的完善, 因此, 陇南旅游发展应首先考虑道路体系建设。

根据旅游发展的迫切需要, 陇南必须本着“路随景走”的基本方针, 积极引进资金投入, 进行大规模的道路建设与改造, 陇南省级与地级公路车流量都比较大, 因此也可以树立广告牌的形式吸引资金, 并坚持“谁投资, 谁获益”的原则。

主要对策是优先建设几个旅游交通枢纽和几条旅游主干道, 改善县城与主要景区之间、各景区之间的陆路交通条件。建设以武都、成县、康县、文县为四大中心的交通枢纽, 连接各旅游单元的区内交通网络, 及连接宕昌、礼县、西和、徽县、两当等为辅助的观光、度假旅游专线。同时积极发展对外联合, 优化连接甘南州, 以及四川、陕西两省的陆路旅游通道, 加强与九寨沟、略阳、汉中等地的联系。

2.住宿接待。随着陇南旅游业的发展, 各地区接待能力明显呈现出不足。其主要表现为, 可接待能力较少, 接待质量有待提高, 高档饭店较少、特色饭店缺乏。

具体对策是加大对原有宾馆、饭店设施改造的力度, 并适应现代旅游业对饭店的要求, 高、中、低档饭店按比例发展, 重点扩大低星级饭店, 适度发展三星级中档饭店。以星级系列饭店为主体, 以特色饭店为补充, 适应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努力实现为游客提供住宿、购物、旅游、交通, 乃至邮电、银行、贸易、文化等综合性服务。

3.餐饮设施建设。陇南小吃丰富, 但还未形成以县城宾馆、饭店内餐饮设施为主体、众多中小型餐馆相补充的旅游餐饮业格局, 因此总体水平尚不能适应陇南旅游蓬勃发展的需要。

主要对策是着重推出地方特色风味, 加强餐饮业管理, 全面提高旅游餐饮硬件和软件建设及服务水平, 各地县均可利用自身资源优势, 将陇南特色小吃与山珍野味结合, 让游客真正体会到一种生态健康之旅。

政府可进一步深入开发陇南的传统餐饮文化, 建成风味小吃一条街, 逐渐改进地方特色风味不突出, 一些中小餐饮场所卫生状况偏差、服务质量较低、游客满意度不高等劣势。最终形成特色浓郁、设施先进、服务一流、层次多样、管理规范的陇南旅游餐饮体系。

4.游乐设施方面。鉴于因地制宜的基本开发方针, 陇南旅游娱乐设施建设应与其发展定位———“生态游”定位相一致。除了县城、各度假村、度假山庄可建设娱乐场所外, 景区不宜建设娱乐设施。

各景区可合理布局文体娱乐网点, 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但应与景区氛围相协调, 如可建成集知识性、参与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环保文化广场, 各景区所属的县城可积极组织推出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喜爱的大众型文化娱乐活动, 以及具有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 开办具有当地特色、观赏性和参与性强的旅游展示项目, 如文县白马藏族风情特色的歌舞等。

5.旅游商品。一件好的旅游产品, 其实就是一位无声的“旅游形象大使”。良性旅游产品的开发制造产业对当地经济有着重要的带动意义, 其宣传作用已远远超过了本身的商业特性。

因此, 陇南政府可先搞好旅游市场调研, 了解和掌握各层次游客的经济水平, 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人群的偏好、需求等具体情况做出科学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产品设计和产品营销策划。经过分析, 总结规律, 把陇南本地独有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 融入到旅游商品的设计和开发中, 充分体现各地的本土特色, 并根据具体需要和当地实际来确定生产规模与营销手段, 切忌盲目开发。

例如, 文县可积极发展茶叶经济, 在加快茶叶及附属商品开发和生产的同时, 还要培育规范、成熟的旅游销售市场, 成立统一的营销及管理机构。例如可采用直接销售, 即在几个主要的中心旅游功能区建立销售网点, 进行集中式直接销售。或与各县各饭店、旅行社加强协作, 扩大宣传范围, 组织理想的推销网。还可开展交通运输公司、超级市场、邮电等行业经营旅游商品的业务。

(二) 景区的品牌营销策略和景区的开发策略

1.景区的品牌营销策略。可参照九寨沟的发展模式, 九寨沟在开发初期就进行了高起点的旅游规划, 始终按照“环境第一”的管理目标, 进行超前的国际品牌认证思路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并设计了大熊猫作为吉祥物, 提出主题口号为“童话世界———九寨沟”, 著名歌手容中耳甲的《神奇的九寨》将九寨沟唱给了世界。

对于陇南, 可提出以“生态、健康”为口号的旅游发展策略, 面向市场, 推出以茶叶、生态野菜为主打的品牌商品, 加大投资在景区的宣传上, 致力于对景点的品牌认证。

2.景区的开发策略。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用其经历证明:自然保护区内可以进行旅游开发。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 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为更好的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和物种, 应改变当地社区物质消耗型的资源利用方式, 借助科学人性化的管理手段和现代设施进行管理。陇南景区开发策略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 陇南各县区应加大筹资融资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允许私人投资并商业化, 也可实行以资产为支持的证券化, 通过在资本市场发行证券来募集资金, 缓解政府遇到的资金需求量大、建设周期长和投资风险大等困难, 加大基础建设步伐和速度, 尽快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跨越式发展。聘请专业设计师进行景区规划设计, 以体现当地风情为宗旨, 重视软环境的建设, 进行大规模的各景点景区设计改造。

第二, 加强各景区的联系, 合作发展观光度假游。以现有著名旅游景点为圆心, 链接附近自然保护区, 形成团簇状的生态旅游圈。在空间上打破地域所带来的不利因素, 形成一个由著名旅游景区、景点带动多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活动的经济圈, 形成规模经济, 产生积聚效应, 进而带动周围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三, 深化旅游教育体制改革。陇南的生态资源需要得到很好的开发, 但部分贫困地区的人们因文化意识落后, 认识不到自然山水、民俗风情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更不知道如何去开发利用。陇南政府在帮助其合理开发后, 山区服务水平和服务理念还是与大城市存在较大差距, 山区应深化旅游教育体制改革, 定期委托、派遣旅游从业人员到有关大专院校进行培训、学习, 大力引进人才对当地旅游从业人员和老百姓进行教育培训, 提高服务水平和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积极促进从业人员的交流沟通, 提高专业素质;同时加大人事制度改革, 完善优秀人才收入分配制度, 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 创造促使各类优秀旅游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社会环境, 对吸引到的高级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尽量做到用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同时让老百姓看到开发旅游带来的好处, 让他们不但不排斥外来游客, 还热情好客, 为当地旅游发展铺垫的良好的口碑和基础。

第四, 以骨干企业为龙头, 以资产为纽带, 组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区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该集团下辖景区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餐饮与饭店管理等公司, 集中从事旅游产品的综合开发、市场的整合开拓, 以降低经营成本, 实现规模效益, 提高整体竞争力, 带动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 保护旅游环境, 坚持“可持续发展”策略

陇南工业开发较少, 但由于人口较多, 所以保护环境仍是关键。值得庆幸的是, 陇南地区由于开发景点较少, 还保存有未开发的大面积林区及原始森林, 因此生态环境良好, 不存在已破坏需修复的问题, 现在只需商议如何进行保护。

首先, 法规条令的健全必不可少, 在各种相关法律和法规的基础上, 尽快制定和完善《甘肃陇南旅游环境保护与建设条例》以及各个县的相关法规。

其次, 建立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 监控生态旅游的规范开展。建立森林生态系统的评价指标:包括动植物种类 (数量变化率、自然保护区面积变化率、物种密度、特有物种比率、濒危动植物比率, 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监控。

再次, 提高各景点内旅游景区、景点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强化景区、景点的管理。在提高导游业务素质的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教育, 适时向旅游者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引导, 加强对游客的管理。

最后, 在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经济处罚力度的同时适当在各级保护区外围建立薪柴林和果蔬林带, 解决当地居民生活用柴等问题, 逐渐杜绝在自然保护区内偷猎、盗伐和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 使野生动植物、生态环境完整性得到保护。这样, 才能提高生态旅游者的体验质量, 促成陇南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带来长久的利益。

摘要:文章以徽县、成县、康县、文县旅游资源的实地调查研究为根据, 提出了关于陇南旅游开发的建议。山区旅游业将从多方面对山区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带来综合效益。同时只有保护旅游资源才能提高生态旅游者的体验质量, 带来长久的利益, 促成陇南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陇南,旅游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董锁成.甘肃省旅游开发战略〔R〕.亚洲开发银行技术援助项目甘肃省发展战略研究最终报告, 2007 (11) .

〔2〕白杨, 罗建军, 孙旭东等.山水陇南〔M〕.陇南:甘肃省陇南市旅游局出版, 2004.

〔3〕文县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7.

〔4〕金蓉.甘肃省实施旅游PPT战略的对策分析〔J〕.开发研究, 2007 (3) .

〔5〕石岭.区域旅游整和开发分析〔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毛笑文, 巴爱军.甘肃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对策〔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3) .

上一篇:兽医教育下一篇:VERIC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