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图书馆

2024-07-21

甘肃省图书馆(精选12篇)

甘肃省图书馆 篇1

1 甘肃省图书馆建设与发展

甘肃省图书馆创建于1916年, 至今已有90余年的发展历史。它从一个偏于一隅的小小藏书楼, 逐步成为服务大众的公众图书馆, 并向现代化数字图书馆迈进。建馆以来, 甘肃省图书馆始终坚持公益性、普遍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 承担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 传播先进文化, 服务大众, 开展社会教育等重要任务。

1.1 甘肃省图书馆馆舍建设与发展

早在1910年, 甘肃提学使陈曾佑就曾奏请在省城创办图书馆, 经过几年的酝酿准备, 至1916年正式筹建, 1917年初经省长公署批准, 定名为甘肃省公立图书馆, 馆址在当时的学院街5号。此后在1932年, 更名为甘肃省图书馆, 1942年更名为甘肃省立兰州图书馆。1944年, 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刘国钧先生在兰州创办了国立西北图书馆, 馆址在兰州市曹家厅, 1945年国立西北图书馆因经费困难停办, 1946年复馆, 1947年更名为国立兰州图书馆, 1948年迁至通渭路。1949年8月兰州解放, 兰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分别接管了省立兰州图书馆和国立兰州图书馆, 并于同年10月令两馆合并, 定名为兰州人民图书馆, 以通渭路原国立兰州图书馆所在地为馆址, 由甘肃省文教厅领导。1951年归隶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 并更名为西北人民图书馆。1953年复归甘肃省文教厅领导, 更名为甘肃省图书馆。1986年甘肃省图书馆迁入新建于南滨河东路的馆舍, 建筑面积18 073平方米, 书库主体15层, 可容纳250万册藏书[1]。2003年对馆舍进行改扩建, 增加业务办公楼。

1966年3月按照文化部文厅图字24号指示, 将存放于辽宁省图书馆的文溯阁《四库全书》移交甘肃省图书馆收藏, 存放在永登连城大经堂内。1971年8月, 将此书迁于新建后的榆中甘草店专库内。2001年12月28日, 将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楼列为甘肃省“十五”规划和文化建设标志性工程之一, 在兰州市北山九州台奠基。2005年7月8日, 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竣工开馆, 建筑面积5 757平方米, 并将位于榆中甘草店的《四库全书》搬入新馆。目前, 甘肃省图书馆3处 (甘草、九州台、南滨河路) 馆舍总面积达3.4万平方米。

1.2 甘肃省图书馆机构及人员变化

甘肃省图书馆经过90余年的发展, 已逐步建成机构相对健全, 学科结构合理, 文献种类齐全, 服务形式多样的综合性图书馆。解放前, 省立兰州图书馆职工未超过10人, 国立兰州图书馆职工曾达45人, 馆长之下分设采访、编目、阅览和辅导特藏4组。1949年两馆合并时人员为30人,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截至2010年9月底, 甘肃省图书馆共有在职职工229人, 其中研究馆员4人, 副研究馆员24人;设有党委办公室、综合业务处、行政办公室、计财处、采编部、典阅部、报刊部、历史文献部、信息咨询部、研究辅导部、现代技术应用部、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甘肃省分中心、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和会议展览中心、继续教育中心、保卫科等17个业务行政部门。此外, 甘肃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办公室、甘肃省图书馆学会办公室、甘肃省《四库全书》研究会办公室及《图书与情报》编辑部均设于馆内。

1.3 甘肃省图书馆藏书发展变化

甘肃省图书馆藏书建设始终遵循思想性、综合性、地方性、针对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分工协调原则, 不断根据时代发展和读者需求修订采选方针, 优化藏书结构, 逐步形成了重点藏书与一般藏书相结合, 基础理论与普及读物相结合, 特色藏书与热门藏书相结合的藏书结构。

建馆之初, 甘肃省公立图书馆共有藏书约4万册, 全系兰州各学校所藏前清时兰山、求古、五泉3书院的图书。至解放时, 甘肃省立兰州图书馆藏书约为6.7万余册, 国立兰州图书馆藏书为98 975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藏书量由解放时16万余册发展到目前的350万余册 (至2010年9月底) 。其中中文书刊270万余册, 外文书刊40万余册;宋、元、明、清等刻本1 284种, 59 491册。在宋、元刻本中有《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汉隽》等;在明刻本中有《永乐南藏》、《三国志通俗演义》等;清版书中有享誉海内外的文溯阁《四库全书》, 共3 474种, 36 315册。另外, 还有30余种日本刻本、10余种朝鲜刻本, 及敦煌汉文写经31件, 藏文写卷32件, 藏文梵夹式写经319件, 1 128页, 金石拓片1 000余种 (包括东汉镌刻的《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唐代镌刻的《哥舒翰纪功碑》、宋代镌刻的《莫高窟造相记》等) ;有名人尺牍近500通, 其中有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 清代王文治、左宗棠及近代鲁迅先生等的手札, 宋、元、明、清至近现代的珍贵书画原件1 500余幅, 11件明清诰命和太平天国时期的契约票据等;报纸287种, 期刊4 516种, 地方特色文献31 933种[2]。我馆还与美国国会图书馆、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等二百多个单位建立了书刊交换关系, 并在文化部支持下被指定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出版物的17个收藏单位之一。

1.4 甘肃省图书馆自动化和数字资源建设与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甘肃省图书馆自动化水平和数字资源建设也迈上了新的台阶。

甘肃省图书馆于1984年成立了现代技术研究应用组, 申请专款购置MC6800计算机1台, 开始尝试计算机在图书馆业务工作中的应用;1986年新馆建成后, 成立了现代技术应用部, 并与省计算机中心合作进行外文图书数据的存储检索实验;1988年参加了文化部重点科研项目“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 (ILAS) ”总体设计方案论证会, 并作为项目合作单位, 派人参加了ILAS的研制开发;1994年成立了“甘肃省图书馆计算机应用小组”, 撰写了《甘肃省图书馆资料管理自动化系统可行性论证报告》;1997年, 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 购置软硬件设备, 建设书目数据库, 建成了以ILAS应用软件为核心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进入21世纪后,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 甘肃省图书馆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于2004年建成了图书馆自动化网络系统, 提高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促进了全省的文化发展。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甘肃省图书馆不断加大数字资源建设力度, 将中文普通图书、中文报刊全部制作成机读目录供读者查询。同时, 还购买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人大报刊全文检索数据库》、《NSTL外文数据库》、《万方视频资源数据库》等9个商业数据库;先后建成了《沙尘暴研究专题数据库》、《四库全书研究专题资源库》、《甘肃地方戏曲专题资源库》、《甘肃省图书馆周末名家讲坛专题资源库》等20多个各具特色的数据库。

1.5 甘肃省图书馆学术研究与交流发展

解放前, 刘国钧先生倡导成立的兰州市图书馆协会为有组织地开展兰州地区学术研究、学术交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1979年后, 在原有研究、探索的基础上, 成立了甘肃省图书馆学会, 从此, 甘肃省图书馆学术研究、学术交流进入了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稳定发展的时期。为有效提高学术研究水平, 甘肃省图书馆采取科研奖励等办法, 鼓励职工钻研业务, 提高科研能力。通过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馆作学术报告, 承办学术交流研讨会、科学研讨会、学术年会等提高全省的学术研究水平, 促进行业学术交流。

2 甘肃省图书馆的服务与实践

甘肃省图书馆自建馆以来, 立足西北, 放眼全国, 始终本着“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 收集信息, 传承文明, 服务大众, 奉献社会。按照“服务、合作、创新、超越”的办馆理念, 不断创新服务模式, 提高服务质量, 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目前, 甘肃省图书馆通过搭建多种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满足了读者的不同需求。

2.1 建设网络平台, 服务互联网用户

我馆自建和合作建设了各类网站, 如甘肃省图书馆网站、甘肃省文化共享工程网站、甘肃省农业信息网站、甘肃广播电视大学网站等, 为广大互联网用户服务, 并随着网站各类数字资源数量的日益增多, 网站访问量也逐步增大, 服务人群不断扩大。

2.2 建设分馆、流通站, 服务基层读者

甘肃省图书馆在强化阵地服务的同时, 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和服务领域, 提高资源利用率。我馆针对甘肃许多市 (州) 、县图书馆和单位购书经费紧张现状, 打破区域、行政和行业界限, 在市 (州) 、县基层图书馆、社区、学校、文艺院团、部队、政府机关等单位建立甘肃省图书馆分馆、流通站52个 (截至2010年9月底) , 将甘肃省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与服务资源不断送到广大读者身边。

2.3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 服务人民群众

甘肃省自2003年实施文化共享工程以来, 通过中央财政、省财政、地方财政联建、援建、自建等方式, 已在全省市 (州) 、县 (区) 、乡村、街道共建立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16 000余个, 截至2010年9月底, 每个服务点都能接收、使用文化共享工程提供的各类资源为广大群众服务, 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开辟了更加便捷、有效的途径。

2.4 提供盲文图书, 开设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室, 服务弱势群体

甘肃省图书馆始终致力于推动甘肃省残疾人文化事业的发展, 在各阅览室、借书处设置残疾人专座, 有针对性地开展代借、代还、预约、上门服务。2010年5月, 甘肃省图书馆与甘肃省残疾人联合会共同在馆内建立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室, 内有电脑、读屏软件、助视器、录音机、有声读物、盲文图书等, 为盲人朋友提供专项服务。

2.5 开展参考信息咨询, 服务政府、企事业单位

甘肃省图书馆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和人力资源, 积极开展各种参考信息咨询服务。一是与省委、省政府等机关单位建立多种形式的联系, 定期寄送省图书馆编辑的专题资料, 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服务;二是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 服务于企、事业单位, 根据对方需求, 开展资源查询, 提供定题服务。

3 甘肃省图书馆的未来———数字图书馆建设

数字图书馆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等多种技术对各种文献资源数字化, 并将其组织起来在网上传递。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具有“数字化”和“图书馆”2个基本特征。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精神的具体实践, 是建设甘肃文化大省, 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 也是向全国乃至世界进一步展示甘肃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客观需求。甘肃省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应用, 将对促进甘肃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与和谐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甘肃省,图书馆,建设

参考文献

[1]甘肃省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九十年[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6.

[2]郭向东, 蔡奕明, 宋焱.存继典籍传承文明[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7.

甘肃省图书馆 篇2

一走进图书馆一楼大门,就能看到磐安籍书法家陈心昌先生写的高尔基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法功底深厚,遒劲有力。走上二楼,在图书馆的门口,贴着入馆前的告知指示,进入书馆后可以看到书籍整齐有序地归类为十种,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文学、艺术、历史和地理,最后一位是综合性图书。图书馆的布局很是精致,左边是图书,中间是服务处,右边是三张供读者看书的桌子和一排学习查找用的电脑,墙壁上挂着精美的书法作品,还透着淡淡的墨香。

有人说,图书馆是读者的精神家园,是生命的禅堂,我觉得很有道理。在这里,没有像大城市里的图书馆那样宏伟大气,但同样静逸而沉稳,同样不缺少前来看书的人,学习的人。在这里与其他图书馆一样没有喧闹的声音,只有轻轻的.翻书声,只要你来到这里,总会有所收获,而这就是我快乐的源泉。我们知道知识就像是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而读书就像是登山,看得越多,就爬得更高,看得越远。在这里,一排排整齐而有序的书籍就像是一座座长城,每一页纸上都指引着我们登上更高的山峰。

在这里我们可以大胆地吸取知识的甘露,不用担心内容是否健康,知识是否谬误,都是经过专家和管理人员严格把关的精品好书。这真像凯勒所说的那样,“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在阅读中提高了我们的精神境界、文化修养,了解了许多未知的奥秘。我把这里作为课外知识的补给站,课内知识深化和巩固的加油处,每次来这里我都有新的收获。

有天放学后,我登上学校后山狮峰山,俯看图书馆的位置明明是在我目视的下方,但在我的心中却是无比的高大。在我的心中,它不仅仅是我停泊心境的蓝色港湾,还是最高的港湾。它虽然面积只有几十个平方米,也只在房子的二层,所处的位置也并不高,但承载着知识的高度和呈现着文明的力量!在那里,留下了我的脚印和我的梦想。

下山后,我来到了图书馆,不仅看到了它的高度,还体会到了它的厚度,有了它,我感到心有所依。再看一页一页的书本,一张一张的纸张,书架上一层一层的书籍,是那样的沉稳,是那样的厚重,真像一见门就看到的陈心昌先生写的高尔基名言一样:“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甘肃省图书馆 篇3

甘肃的藏书文化源远流长。两汉时期官学私学的兴起,“五凉”时期河西儒学的兴盛,隋唐两宋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佛教典籍的大量传入,元明清三代各府州县儒学与书院的建立等等,都深刻地影响了甘肃的藏书事业,为现代图书馆的产生提供了丰厚的积淀。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甘肃省公立图书馆于1916年正式创办,这是甘肃省内首个具有一定规模、有别于学校书院、为各阶层民众提供阅读服务的现代图书馆。在几代图书馆人历经百年的不懈努力下,其已成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和全省文献资源、数据建设、古籍保护、文化共享、馆际协作以及业务研究交流的中心, 成为全省文化战线上的一面旗帜。省图的发展壮大,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一个世纪,参与了陇原大地百年来革命和建设、改革与发展的变迁。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图书馆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进步,基本形成了以省图书馆为龙头,市、县两级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公共阅览室、农家书屋共同组成的图书馆建设与服务体系,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当前,全省上下正在深入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构建体现时代发展趋势、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凸显地域特色、与全面小康社会文化建设指标相衔接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今年9月20日,我们又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这是目前“一带一路”建设中唯一以文化交流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平台和国际化盛会,充分展示了多种文化、多元文明交融互鉴的现实可能和合作共赢的光明前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提高全社会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任务越来越重,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我省图书馆事业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如何紧跟时代步伐,顺应社会变革,不断改革创新,进一步推动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是我省图书馆事业面临的重大课题和肩负的庄严使命。我们一定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抓住历史机遇,牢固树立全心全意做好公共文化服务的理念,进一步增强改革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在传播知识、传承文化,播撒文明、启迪智慧,改革创新、服务群众等方面下更大的工夫,不断提高图书馆工作的水平,努力开创我省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借此机会,我讲几点意见,与大家共勉。

第一,传承优秀文化,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出贡献。图书馆是文化典籍的宝库,是人类文明成果的荟萃之地,在传承文化、播撒文明,陶冶高尚情操、丰富精神世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弘扬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打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以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典籍馆藏丰富的优势,开辟多种渠道,运用多种形式,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和教育,增强全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向心力。要积极参与民族文化保护重大工程,加强古籍抢救、搜集、保管、整理、出版和研究工作,逐步实现古籍的科学管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更好地展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第二,强化服务职能,积极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文化得以世代传承的重要载体;图书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民群众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的殿堂,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阵地,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性设施,也是各级政府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实现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通过阅读,了解信息、学习知识、愉悦身心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大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进一步推动形成全民阅读的良好风气,是时代赋予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按照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积极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便捷高效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阅读内容健康、知识丰富、有益身心的图书、报纸、期刊等出版物的基本文化权益。要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加快建设县乡图书馆和农村、社区图书阅览室,开展“送书下乡”、流动图书室等便民服务,切实解决基层群众看书难等问题。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设施、文献、技术等资源,积极开展讲座、咨询、展览、培训等特色服务,不断拓展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更好地发挥图书馆在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文明素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三,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活力。改革创新是中华文化保持生机活力的力量源泉,是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创新体制机制,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要体现人文关怀,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优化服务环境,完善便民措施,千方百计为读者创造温馨宁静的学习环境。要加快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深入落实我省文化共享工程及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建设,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和资源建设能力,实现“省、市、县、乡、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最大限度地满足基层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村群众的文化知识需求。

第四,加强对外交流,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当今时代,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互学互鉴、共同发展已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和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图书馆是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平台。要积极向世界各国推

介我們优秀出版物,介绍和传播我国优秀民族文化,展示我国文化建设的最新成果,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促进中外文化相互交流和借鉴。要主动与世界各国的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等建立广泛联系,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等方式,加强业务研讨和学术交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服务模式和管理经验,不断提高自身服务水平。

第五,加快人才培养,为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推动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关键在人才。在当今信息时代,要向全社会提供良好的知识服务,必须具有一支热爱图书馆事业,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硬的图书馆工作者队伍。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努力培养一批专业型、研究型、创新型、复合型和外向型人才。要根据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帮助图书馆工作者更新观念、补充知识、扩展视野、强化技能,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水平。要进一步办好高等学校的图书馆专业,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要加强后备人才培养,为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岗位聘任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图书馆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希望广大图书馆工作者不负时代重托,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立足本职、放眼世界,抓住机遇、改革创新,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程中贡献智慧和力量。希望甘肃省图书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再创辉煌。

(2016年10月20日)

甘肃省图书馆 篇4

多媒体资源的建设与服务是当前以及将来数字图书馆最重要的发展领域之一,甚至有人认为多媒体资源是未来图书馆的生存之本。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 IFLA) 于 1999 年成立了视听与多媒体专业组织,几经讨论通过图书馆视听和多媒体服务的指导原则,并从2007年开始先后多次召开了多媒体资源与服务相关的国际会议。在甘肃省公共图书馆多媒体资源建设与服务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文化部曾几次发布了与公共图书馆多媒体资源建设与服务相关方面的指示。尤其是,甘肃省于2002年4月开始实施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其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源建设,更凸显了公共图书馆中多媒体资源建设与服务的重要性。[1]多媒体服务最早出现于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

2012年2月3日,文化部、财政部文社文发(2012)5号印发《“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实施方案》。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未成年人提供公益性上网场所,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活动,是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的需要,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先进文化占领新媒体阵地的客观要求,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应有之义。”[2]

2 甘肃省图书馆多媒体阅览室与服务

2.1 甘肃省图书馆电子阅览室

甘肃省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拥有100台多媒体电脑和一台管理服务器(皆为联想产品,CPU双核,内存2G,硬盘500G,独立显卡1G,HD Audio声卡,Marvell Yukon网卡,DVD-ROM驱动器,17英寸以上液晶显示器等),千兆到桌面。对外网络接口采用电信网50M,教育网100M光纤宽带接入。

电子阅览室是综合利用文本、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多种不同类型媒体信息,为读者提供视觉、听觉等多途径的信息,集互联网信息查询、文化共享工程信息资源服务、数字图书馆服务、培训、网络通讯、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甘肃省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除了传统的文本信息资源服务以外,为读者提供的多媒体服务主要有:

1)以光盘(模拟和数字)的形式为广大读者提供电影电视、文化艺术欣赏、休闲娱乐、饮食健康等方面的需求。甘肃省图书馆购买的多媒体资源以光盘为主。现有视听光盘9450种,涉及的学科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哲学、宗教、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历史、地理、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健康、饮食、旅游、影视剧等,中外经典影视剧是视听资料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

2)视频点播。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点播甘肃省图书馆网站中存储的视频资源。这些视频点播系统有《知识视界》、《万方视频》、《畅想之星随书光盘云服务中心》。

3)收录有视频、音频资源类型的各种专题网站,如甘肃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专题网站。

甘肃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于2003年启动,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截止目前已拥有各类资源超过15TB,其中包括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地方戏曲、兰州往事、甘肃电影、甘肃陇剧等各类影视剧、文化旅游、农业技术、电视台自制栏目等的自制视频数据库。

4)Internet服务。读者通过终端随意选择、查阅网上资源、浏览Internet上的各种信息,进行实时咨询等服务。这里包括类似网吧的服务功能,如影视、网聊、游戏、视频会议等大众娱乐休闲等内容。但是控制在健康有益的范畴。

5)工作人员、读者的教育培训。针对工作人员、读者的需求,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的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知识、计算机操作、数据库资源检索、网络资源检索等内容的培训。

甘肃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规模宏大,服务齐全。读者除了可以享受健康的休闲娱乐,还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来查找学习资料、科研资料,从而提升了电子阅览室服务层次、功能及效率。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互联网,喜欢足不出户,远程访问网上的资源,远程培训、网络视频会议也成为时尚。但是电子阅览室以其独特的优点依然被人们所青睐。尤其是现场学习或培训,可以拉近彼此的心灵距离,使学习或培训更亲切、生动、形象、直观,增强所接受内容的感染力和信服力。加上,电子阅览室工作人员热情、耐心、细致、专业的服务,这是任何远程服务所不能具备的。

2.2 其他多媒体阅览室

甘肃省图书馆除了以上多媒体服务外,还利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设施构建了其他多媒体学习环境,如多媒体报告厅、视障阅览室等具有多媒体资源服务功能的多媒体相关阅览室,为多媒体资源建设与服务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馆舍条件和实体空间。

2.2.1 多功能报告厅

甘肃省图书馆的多功能报告厅装备有笔记本电脑、投影机、大型投影幕、智能控制系统、扩音系统、灯光系统及近280个读者坐席。在多功能报告厅,人们置身于舒适的、完美的光声环境中可以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得到逼真的画面、清晰的声音,从而获得完整、高效、及时的信息沟通与交流。

甘肃省图书馆除了实现了会议、演讲、报告和培训功能的开展,还利用春节和假日播放爱国主义影片、讲座。甘肃省图书馆多功能报告厅的服务,仅“周末名家讲坛”,自2006年开办,至今已经免费为读者举办了350多场,推出了许多像《科学家与作家的对话》(裴钢、王安忆),《走近视觉新天地》(陈逸飞),《世界顶级交响乐面面观》(王勇、潘寅林、毕袆),《中国当代人文教育中的缺陷》(梁晓声),《中国外交面临的新挑战、新难题》(王逸舟),《甘肃的文学生活》(莫言)等一大批优秀的视频讲座,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甘肃省图书馆“周末名家讲坛”始终坚持公益性、知识性和普及性于一体,内容新颖、生动活泼、健康向上,具有很强的原创性,赢得了社会广泛的赞誉,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许多市民把到甘肃省图书馆听讲座作为自己周末一项固定的假日活动。

2.2.2 视障阅览室

甘肃省图书馆视障阅览室现有实用技术、中外名著、生活知识、教学辅导等盲文图书3000余册,音像资料、MP3等有声读物2000余件,配有联想电脑8台(带耳麦),阳光读屏软件一套,盲文点显器2台,多功能数码助视器2台,“听书郎”8台,卡带播放机2台。这些盲文图书、有声读物及各种高科技设备为甘肃省视障人士打造出最人性化的阅读服务。据甘肃省残疾人联合会统计,甘肃省现有各类残障人士共计187.1万,其中视力障碍人士约31.4万。甘肃省图书馆视障阅览室专门为视力残疾人提供阅读和外借服务,并开展各种培训和对盲人读者免费接送、提供午餐等帮助服务。

2.2.3 其他多媒体资源阅览室

甘肃省图书馆文献检索室、自(社)科开架库,都配有电脑(配置类同电子阅览室)。甘肃省图书馆现有带光盘图书5677种(附有具有实例程序源代码或语言发音力的光盘,以增大书的阅读价值和效果),这些视听光盘涉及的学科范围广泛,并以专著居多;资料光盘(主要包括计算机、外语、摄影美术等方面的实用技术、标准等)638种。甘肃省图书馆完全可以将现有的电脑配上耳机,为读者提供在这些阅览室多媒体资源小规模借阅服务。

甘肃省图书馆所购买的多媒体资源,读者都可以通过甘肃省图书馆联合目录来查询。

甘肃省图书馆除了针对视听资源大多提供馆内阅览、放映、外借、刻录或复制等传统视听服务,提供有针对数字化多媒体资源提供点播、直播、文件下载等形式的数字化多媒体服务,还提供针对视听文献、数字化多媒体资源、多媒体空间、多媒体设施等的集成服务需求。当然,还可以开展信息共享空间服务以及一些与多媒体资源相关的特殊服务,如数字电视服务、盲人数字图书馆服务、音像资料的自助借还服务、德语(其它小语种)音像多媒体资料服务等。[1]

3 特色多媒体资源建设

3.1 意义

在各图书馆数字化的馆藏中。多媒体资源以其丰富的信息承载能力,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图文并茂的直观展现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的青睐。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仅 2010 年上半年,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到 2.65 亿;网络视频新增用户 2 500 万,增幅高达 10.4%[3]。作为甘肃省图书馆馆藏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资源,如何进行合理的数字化,以方便、快捷、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方式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成为甘肃省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重点问题。

3.2 建设现状

甘肃省图书馆非常重视挖掘和发展本馆资源特色,在地方文献、地方人物、地方风情等方面建设了丰富的特色资源或特色数据库。目前,建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库6个,共计9000 min,700GB的资源量[4]。

1)重视自有版权资源的建设。如甘肃省图书馆举办的“周末名家讲坛”现场讲座资源。2)征集优秀资源。甘肃省图书馆与省信息办、省农业信息中心等部门积极合作,争取从外部获得大量的优秀文化资源。3)委托专业机构制作资源。4)接收捐赠资源等方式。甘肃省分中心的资源建设严格按照文化共享工程的规定进行广泛化搜集、标准化制作、规范化传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4]总之,甘肃省图书馆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地选择、整理和加工特色资源,综合利用多种媒体的技术,建成了具有独特的色彩和风格的多媒体资源,增加了甘肃省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4 一些思考

4.1 加强电子阅览室和网站管理

阅览室的各种服务功能都要通过计算机的软、硬件和各种数据库来实现,因此计算机软、硬件设施设备和数据库的维护管理尤为重要。由于电脑系统都安装了还原保护系统,很多应用软件和阅读软件的更新不及时,软件版本不兼容,导致某些文件无法浏览全面,因而要及时地对阅读软件、应用软件进行更新,及时解决计算机故障,保证所有计算机正常运转。其次,不但要从思想意识上努力为未成人营造良好地学习环境,更要努力学习当前的计算机、网络、通信、信息技术,从技术上有效地防范黄、赌、毒、反动、暴力等不良信息。

图书馆的多媒体资源只有通过图书馆网站才能最方便、快捷的对外进行自我展示、提供服务和信息沟通,图书馆的网站是图书馆对外提供多媒体服务的重要窗口,应及时对其进行良好地维护,加强栏目建设,充实栏目内容,及时更新和维护多媒体数据库内容和设备。建立方便、快捷、高效的读者信息(对多媒体数据库使用情况)反馈通道,加强监督和指导。

4.2 针对读者需求,多样化资源类型

美国市场学家温德尔·史密斯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提出了资源市场细分的概念。其原理是基于快速发展和膨胀的市场需求,任何一个产品形态都已经很难满足消费者无比浩瀚的需求。细分市场是针对消费者的需求、动机、购买行为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来划分的。[3]差异化是图书馆多媒体数据库建设的必然选择。在新的环境下,甘肃省图书馆应充分了解各种多媒体资源特点,制定出适合本馆的多媒体资源协调建设策略。

甘肃馆多媒体资源已经成为用户日常文化生活、娱乐休闲、阅读与学习中的重要信息资源。从总体来看,社科类的资源占大多数,而自科类的相对不足。甘肃省图书馆应结合甘肃省经济、文化、科研、教育等的发展相对落后,多数人对突飞猛进的现代化技术缺乏更深的了解发展的现实状况,增加相应类型多媒体资源,充实本馆的资源。

图书馆除了重视本馆视频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拥有自主版权的视频资源数据库,作为一位图书馆的工作者还应充分认识到:当今,图书馆不仅仅是专业、权威、系统、完整广大知识和智慧的唯一提供者,而且还应该成为广大读者进行探索和发现知识的伙伴、援助者、指导者、促进者、引导者。所以,图书馆还应加强对一些优秀、专业、权威多媒体资源的收集充实本馆的网站以及多媒体专题网站的推介。

4.3 多媒体资源的标引与检索技术有待探索

由于视频资源信息量大描述难度高。如何对大量复杂多样的多媒体进行标引、著录;如何对这些海量信息进行组织、建库,以达到快速、有效的检索的目的,成为当前视频数据库建设发展的一个技术瓶颈。如果要从根本上对这些信息进行科学处理,需要复杂的媒体分割和组织技术,它涉及多媒体处理、人工智能、数据库、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快速索引等问题,而目前这些技术还有待我们探索。目前国内视频数据库能做到内容检索的只有武汉缘来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其将视频资料脚本中的每一段标上对应的时间段,在脚本中检索到所需要的标志特征后,显示出该段解说词,进而显示出该时间段的影视内容。这种方法比较好地解决了音视频数据库的内容检索问题。[3]

4.4 注重多媒体资源的品牌建设

甘肃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她地处黄河上游,位于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处,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宁夏。甘肃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民族众多,拥有汉,回,藏,蒙古,裕固,东乡,保安等45个民族,其中东乡,裕固,保安族为甘肃特有民族。甘肃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个性鲜明、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社会经济与历史文化。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是甘肃乃至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它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多媒体资源是甘肃省数字资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品牌多媒体资源建设则是甘肃省数字资源建设重中之重,起着决定性因素。甘肃省图书馆应量身订做一些高品质多媒体数据库,内容应涵盖甘肃珍贵古籍(如甘肃境内所藏宋、元、明清时期,包括汉文古籍、民族文字古籍、简牍等),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甘肃藏戏、花儿,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酒泉市肃州区河西宝卷,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族民歌,兰州太平鼓,甘肃省敦煌市、华亭县曲子戏等),西北地方文献等。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具有创造价值,在制作过程中应注意知识创新,深度挖掘隐性知识。

摘要:作为最重要的甘肃省大众文化服务机构,甘肃省图书馆收藏有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开展了多样化的多媒体资源服务。如何使多媒体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已成为甘肃省图书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甘肃省图书馆,多媒体,服务,资源建设

参考文献

[1]黄勇.公共图书馆多媒体资源建设与服务调查[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25(04):50-52.

[2]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2.

[3]赵阳.高校数字图书馆特色视频数据库建设浅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2(25):39-41.

图书馆工作职责图书馆职能 篇5

2、做好本馆与有关单位的联系与协调及内、外接待工作;安排有关会议,作好记录,督促实施。

3、负责组织检查全馆纪律、安全、保卫、卫生及保密工作。

4、负责全馆日常的财务收支、业务统计、各类报表等工作。

5、负责全馆各类文书档案,人事、读者档案。

6、负责馆舍、固定资产(仪器设备及家具)的计划编制、购置验收、分配发放、登记入帐等管理工作和设施、设备维护维修的组织实施及协调。

7、负责收集、汇总全馆人员考勤、考德、考绩、评比、奖惩、鉴定及各种科研成果等材料,并组织归类、存档和上报。

8、负责办理全馆人员考勤、奖金发放,办公用品、劳保用品领发及申报工作。

9、负责读者借阅证的办理、发放、验证、补证、换证及收费工作,协助流通部、期刊部做好证件清理、回收工作。

10、组织协调好宣传报导工作。

11、负责临时用工和勤工助学工作。

12、负责报告厅和总服务台的管理。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区别 篇6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 区别 管理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对图书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原本以图书、报纸为主体的传播平台有了革命性的创新,衍生出多种新的传播知识的方式,如网上图书馆、网络期刊室等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数字图书馆创造了所需的技术手段和设施,动和促进图书馆数字化。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数字图书馆具有许多优势。但人们在对数字图书馆寄予厚望的同时,数字图书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针对数字图书馆的局限性,如何加强数字图书馆的管理,从而使图书馆的各种活动能规范、优质、高效的完成呢?

一、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区别

数字图书馆就是指利用互联网或其他网络为其馆藏品和服务作为主要渠道,向信息需求者提供数字化信息服务的图书馆。传统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的母体,数字图书馆是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是传统图书馆的分支、组成部分。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服务方式不同。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是以物理的图书馆为中心被动为读者服务,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能局限在一定的地区和在一定的时间段里为读者服务。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渠道是互联网、无线互联网以及广电网,它服务的对象范围广、人数多,面向全球所有网民。2、馆藏结构不同。传统图书馆是以纸质载体为主,藏品历史悠久,种类丰富,经典众多,但藏品体积大,占用空间多,存储密度小。数字图书馆的存储介质不限于印刷体,存储的载体有光盘、录音带和各种类型的数字化、电子化装置。3、阅读方式不同。数字图书馆的阅读方式称为电子式阅读,快捷、信息丰富、可交互性,但容易产生疲劳,不适合深度阅读。传统阅读为纸质阅读,比起数字媒介阅读,有助于培养阅读者的抽象思维能力,适合深度阅读。4、图书馆管理员工作的任务不同。统图书馆管理员主要任务是对文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保存、传播。而数字图书馆管理员不再是被动的信息资源管理者,而是利用文献信息的导航员,是信息采集者、管理和传播者。

二、数字图书馆的管理策略

虽说数字化图书馆存在许多优势,但它也同样面临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进程。针对数字图书馆的局限性,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从而促进其发展呢?

1、统一技术标准

中国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库是分散建设的,为了达到全社会的共享并避免重复建设,必须有一个国家认可、大家共同执行的技术标准。如互联网上的信息虽然丰富多样,百度、新浪、雅虎等都为读者查找信息资源提供了搜索引擎,但是搜索到的信息网址分散,类型繁多,链接时十分繁琐,而且随机找到的信息质量多数不高,信息的随机变化性很大。数字图书馆所面临的技术问题可归纳为信息资源建设、存储与压缩、分类、索引和检索、安全性、用户界面等技术挑战。然而急需解决的且最关键的是统一技术标准。这就要求中国数字图书馆发展战略组搞好示范试点工程,通过全文检索、信息的动态发布、个性化信息服务将数据库中的信息发布出来,从实际出发,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组织虚拟资源,建立特色的虚拟馆藏,力争在信息社会继续保持图书馆作为信息集散中心的主导地位,为广大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并在此过程中总结经验,加以推广。

2、保护知识产权,规范法律意识

信息数字化提高了信息的可利用性,为用户获取及利用信息提供了方便,但也造成了对数字信息资源产权保护的困难。因为计算机网络使信息浏览能以极快的速度跨越地域的限制,面向无限多的用户。版权人对信息使用和扩散的控制能力大大减弱,对信息所有者产生了利益威胁,如王蒙、韩寒等著名作家纷纷状告网站侵权,中华文化信息网在建设中,都遇到相关的版权问题。如何既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同时,又让各类文化、科技的文明成果纳入数字图书馆,以使其为更多的人服务,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应当主动参与网上法律规范,保护信息所有者的知识产权。

3、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体系的六大要素之一。这就要求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准则。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必须注重对现有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突出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同时,要花大力气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并配备若干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發展和网络化管理作好人力资源的准备。以求在推进中国数字图书馆的过程中,不断培养既懂技术,又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复合型的信息化人才。

4、实现管理机制的创新

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要求管理者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观念,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图书馆实行高效、科学的管理。手工作业的业务模式不能适应自动化发展的需要,因而图书馆必须构建新的运作方式,实现数字图书馆的有效建设。

首先,管理人员应要实现思维创新和体制创新,健全机制、明确分工、完善流程,采用先进的设备和管理手段,保证其正常、良好地运转,充分发挥数字图书馆的积极作用。其次,要把面向用户、解决实际问题当作中心工作去抓,突破传统的线型业务流程和以资源结构划分的封闭组织体系,重组业务模式,从而使图书馆的各种活动能规范、优质、高效的完成。

【参考文献】

[1]李冠强.《数字图书馆管理理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6

[2]郭卫真.《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复合图书馆对传统图书馆的挑战 篇7

1. 复合图书馆在新时代的定位

复合图书馆是以用户方便、有效利用纸质文献资源与电子文献资源为目标, 有效屏蔽异构的、多类型的、多途径的信息资源取用上的困难为技术方法的信息资源管理新模式。我们为什么将现代图书馆称为复合图书馆?从目前阶段以及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 我们还不能将图书馆称为数字化图书馆。首先,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不少的图书馆将书目数据搬上了局域网或因特网, 将一定量的信息在网上组织起来, 供读者查阅和检索。这种网上图书馆不一定要有对应的服务实体, 而是对全社会服务, 还不能算是数字图书馆, 只能算数字图书馆的初级形式。其次, 电子图书馆时代, 它主要是对电子图书馆收藏特色的概括, 收藏品基本为电子出版物, 阅读手段通过电脑, 它不提供网上服务, 缺乏传输, 如光盘载体、电子辞典、电子杂志、电子图书等。虽然它是电子载体, 但并不提供网上信息和上网服务, 传播手段还是人工。再次, 虚拟图书馆 (即网上图书馆的别称) 时代侧重无实体的特征, 这个阶段是广域网环境下的多馆资源的数字化及网上提供和馆藏资源的共置共建共享问题。最后, 走向数字化图书馆时代, 它的主要特点是特色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及网上提供利用 (联邦检索) 。

目前,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复合图书馆的时代, 这一时代还要持续很长时间, 从文献载体来看, 传统图书馆藏书一般是指印刷型载体, 在近年只有少量的缩微平片载体和少量书后光盘超出印刷型载体范围且传统图书馆的印刷型载体已经发展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要在短时期内使数字化资源赶上传统资源是不可能的, 因而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二者只能是同时共存。我们应把数字典藏和数字服务与传统资源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另外, 传统资源极为丰富, 要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飞速发展的现代科技文献资源短时间内搬上网也是不可能的, 不单是人力、物力不允许, 在信息传输中也有许多技术问题要解决, 并且高技术存储载体纳米技术还没投入使用等, 使复合图书馆的存在将会有一个很长的延续过程。

2. 复合图书馆的资源和存取方式

从资源上看, 复合图书馆有两种资源共存, 即传统文献资源和数字化资源。印刷型文献资源是传统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文献三要素中, 记录方式是印刷, 载体绝大部分是纸张, 记录的主体是知识信息。但在数字化资源中, 书籍、期刊、录音录像带乃至古籍善本、稀世字画甚至X光片都消失了原本的物理形态, 只有相同的物理属性, 能被同时获取, 因此, 我们称为多媒体数字资源。图书馆从事的二次文献工作是传统图书馆的主要工作方式, 其形式为分类编目、目录组织、目录查询、手工借阅, 不管开架闭架, 基本上处于手工状态。复合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是数字图书馆最初数字化处理的物质基础, 数字图书馆的最终目的是直接提供给用户所需的最终信息, 而不是获得文献线索 (二次文献) , 但数字图书馆并不排斥二次文献等书目文摘索引, 同时它们也是数字图书馆的组成部分。

从存取方式来看, 与传统的手工存取方式不同, 数字图书馆依附于网络存在, 其对内的业务组织和对外的服务都是以网络为载体, 得益于网络也受制于网络, 只有利用网络至极限, 才能发挥数字图书馆的强大检索功能。传统图书馆存取的是某一图书馆的文献, 而数字图书馆通过因特网把全球的数字化资源联为一体, 联接成一个巨大的虚拟图书馆, 实现联邦检索。

3. 复合图书馆的馆员定位

复合图书馆对馆员要求很高, 要求馆员必须是具有全面素质的复合人才, 对图书馆学、文献学、检索学、计算机操作和网络数据库知识及世界主要数据库都要有较系统的了解。具体而言, 图书馆员不但要把握传统服务精神, 熟悉传统典藏与书目管理, 而且要了解图书馆的新兴媒体, 并运用这些典藏媒体拓展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扮演起媒体典藏员、信息检索员、新时代知识领航员的角色。首先, 新时期典藏文献已经由单一的印刷型文献载体转变为机读型超文本超媒体载体, 因此, 媒体典藏员必须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载体的刻读技能, 以便对媒体进行检查、复制。同时, 还要掌握媒体的知识信息和媒体的保管知识。其次, 复合型人才的另一个要求是对检索员的要求, 检索是一种精致的工作, 包括手工检索、光盘检索、虚拟图书馆检索、远距离的网上资源利用;检索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系统工程涉及分类、著者、主题、关键词等一系列的知识以及被检索的专业知识。再次, 图书馆员应作为一个领航员的角色, 为用户适应各种数据库和搜索引擎起一个领航的作用。

4. 复合图书馆的信息保存

笔者认为, 要重视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 建议在国家层面立法保障商业化数字资源的长期可获得性, 重视原生数字资源的采集和保存。一要统一规划建立国家级数字资源中心。建立统一的长期保存技术平台、建立Open Access (开放存取) 平台、建立统一规划下的机构仓储平台、为其他开放资源提供存取平台、建立数据储存与灾备系统、建立数字资源保存中心。保存是选择性的, 需要对信息加以过滤。二要注重存储空间的建设。我国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目前还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完整、可靠的解决方案。各方面应重视和研究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 各类型图书馆应积极参与、主动配合

参考文献

[1].赵娟.复合型图书馆建设浅议.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07.2

[2].顾敏.千禧年初复合图书馆的服务及发展策略.图书情报工作, 2000.3

传统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比较分析 篇8

1.1 传统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是一个物理概念, 是一个实体, 一般是指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拥有丰富藏书、宏大建筑, 由图书馆员管理并提供服务的场所。它是收集、整理、保存、传递文献信息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 它通过图书馆工作人员, 利用馆内藏书, 为一定范围的读者提供服务, 包括外借服务、阅览服务、参考咨询服务、文献检索服务和各种情报服务等。传统图书馆的本质是收集、整理、收藏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献信息并提供给人们使用, 这也是传统图书馆生存价值之所在。历史已证明, 人类几千年来的文化遗产与学术成果能够长期保存到今天, 主要是传统图书馆发挥的作用, 而且人们要获取系统文化科学知识和数据, 也离不开传统图书馆。

1.2 虚拟图书馆

所谓虚拟图书馆, 就是指信息时代馆际之间实施协调合作的一种形式, 由若干有着共同目标的图书馆结成网络联盟, 为共同开展服务、共同开发信息市场而实施全方位的合作的一种虚拟运作模式。从发展的角度看是当世界进入网络时代, 具有不同资源与优势的图书馆为了共同开发馆藏资源、共同开拓信息市场、共同解决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而组织建立的在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共享技术与信息、共同分担费用、共同发展的、互惠互利的、松散的图书馆联合体。虚拟图书馆的出现改变了藏书建设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改变了图书馆藏书建设体系结构与内容;拓展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空间和服务模式, 使多馆协作、资源共享不再是空想;使图书馆成为信息高速公路上的重要节点。

1.3 虚拟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电子技术应用于图书馆, 导致了人们对传统图书馆的再认识。随着电子出版物的产生和逐步增多, 网络技术和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迅速发展, 虚拟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理论也应运而生, 这是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和电子报纸发行量激增的结果。由于传统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产生的历史年代不同, 人们对其利用的程度亦有不同, 所以认识也有所不同。对之间的关系大致有如下几种观点:

虚拟图书馆的形成有三个要素:即用户、信息资源和通讯网络。其中的信息资源是要存在于一定的载体之上的。不论其是印刷型或电子型, 都需要一定的机构采集、加工和组织信息资源, 文献信息资源和数据库也都需要有人来建设。除了一部分文献信息资源可以由信息生产者直接以电子形式生产并提供上网以外, 相当一部分文献 (特别是非电子型的文献) 还必须靠具体的图书馆去搜集、加工、整理, 然后转换成电子形式才能提供上网使用。

2 虚拟图书馆拓展了传统图书馆的功能

虚拟图书馆是对传统图书馆的发展, 是图书馆发展史上的一次深层次变革, 是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继续。现代社会, 读者的需求呈多元化、动态化态势, 而且文献信息种类繁多, 变化快, 信息量大, 任何一个图书馆都难以满足读者的多层次需求, 虚拟图书馆包括了世界各地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各图书馆尽可以方便地使用, 特别是一些只在网上发布的信息不一定具有相应的印刷版, 只有通过虚拟图书馆才能获得, 而且其信息的更新也比传统图书馆要快得多。在此基础上, 可以将有限的经费去购买本馆有特色的文献, 而其他的文献需求则依靠虚拟图书馆去解决。与此同时, 虚拟图书馆的出现, 使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向网络扩展。服务内容不再局限于本馆藏书, 服务对象扩大到整个互联网的用户, 服务形式、服务内容都更加多样化。如:开展图文信息服务、文献传输、联机公共目录检索、光盘远程检索服务以及用户培训等。使图书馆变成公共信息资源中心。

3 传统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将共存互补

虚拟图书馆是在计算机网络上对分布于各地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动态搜寻联结的一种行为方式, 它的出现, 并不是对传统图书馆的一种否定, 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 相互促进, 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没有传统图书馆收集、加工文献信息, 虚拟图书馆中的信息环境就会受到限制;传统图书馆也不可能突破原有工作的局限, 有限的馆藏和服务就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3.1 传统图书馆存在的必然性

3.1.1 印刷型出版物读者拥有量非常大。读者拥有量是出版物的价值体现, 读者拥有量的大小, 是其存在与发展的主要条件。在21世纪里, 印刷型出版物的读者拥有量仍然是非常大的。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印刷型出版物优点突出。二是阅读电子出版物需要一定的条件, 是比较困难的。三是即使读者都具备了阅读电子出版物的条件, 在短时期内不少读者因为不习惯而不愿阅读它。

3.1.2 传统图书馆长期以来形成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已深入人心, 它不仅通过书刊的宣传、流通进行信息的交流, 而且还举行各种学术报告、讲座等。图书馆员和读者直接交流、解答咨询、提供适用文献情报等, 这些都是虚拟图书馆不可替代的。

3.1.3 在当今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化发展迅猛的背景下, 网络技术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障碍, 我们在很长时间内还不可能完全依赖网络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另外, 虚拟图书馆的网上服务, 作废必须要有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才能接受, 而上网的费用支出也不是人人都能承担的。

3.1.4 传统图书馆收藏的文献资料都是固定的, 不需要投入其它资源便可直接用于服务。且传统图书馆传播信息的直观性强, 安全性高, 大部分读者对以纸质文献为主的文献资源依然具有极强的依赖性。

4 虚拟图书馆的局限性

4.1 信息存贮的不安全因素。

虚拟图书馆之所以又称做数字图书馆, 是因为它将一切文字、图象和声音等都转化为便于计算机接受和处理的数字信息, 存贮于磁带、软盘、硬盘和光盘等载体上。这种转换, 使得信息资源变成了一些毫无意义的数字符号, 离开了计算机和相应的处理程序, 就难以还原它的本来面目, 甚至难以确定它是否存在。另外, 计算机和网络自身的脆弱也严重地威胁着数字信息资源的安全。

4.2 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可靠因素。

信息数字化提高了信息的可利用性, 为用户获取和利用信息提供了方便, 但与此同时, 也造成了对数字信息资源产权保护的困难。传统印刷型文献, 面对的读者在数量和范围上有限, 而数字化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传递和利用, 使得信息浏览可以跨越地域的限制, 面向无限多的用户。

4.3 虚拟图书馆的建设受到经济条件和文化素质的制约。

建立虚拟图书馆首先要考虑经济条件的制约。虚拟图书馆设备、使用、维护的费用较高, 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是难以实现的。

4.4 虚拟图书馆的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现代化追求的是一种联合效益, 需要各主体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优势, 从而形成整体优势。目前, 全国图书馆的信息平台缺乏统一规划和技术规范, 各地图书馆只顾自己投入, 重复开发, 难以实现互联互通和共享, 造成人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

5 传统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的将共存互补

虚拟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如果没有传统图书馆选择、收集、加工文献信息, 虚拟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就会匮乏;反之, 如果没有虚拟图书馆提供一个新的信息环境, 传统图书馆也不可能突破原有工作的局限, 有限的馆藏和服务就难以充分满足读者的需求。因此, 在发展虚拟图书馆的同时, 并不能认为传统图书馆已没有存在的必要, 传统图书馆应加快数字和网络化建设。另外, 要把传统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优劣互补, 共同促进社会进步。

摘要:虚拟图书馆是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新产物。本文通过对传统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含义的分析, 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阐述了传统图书馆存在的必然性和虚拟图书馆的局限性, 提出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 应加强两者之间的融合。

关键词:传统图书馆,虚拟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刘兹恒.试论虚拟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关系.图书情报工作, 1997-04-18期刊.

甘肃省图书馆 篇9

一、明确建设发展目标

所谓建设发展目标,是指图书馆向何处发展的问题,具体包括本图书馆在同类图书馆中的地位以及服务对象、服务内容与项目、藏书体系、人才结构、设备设施和发展规模等图书馆发展方面的问题。每个图书馆都应量力而行,在认真分析需要与可能、规模与效益、当前与长远等各种关系后做出恰如其分、适合自身发展的定位选择,进而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其基本使命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的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服务的,其办馆建设发展目标应与所在学校建设发展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服务对象、服务内容与项目、藏书体系、人才结构、设备设施和发展规模等图书馆建设发展各目标都要围绕学校需要和可能展开。如我校作为立足三明,面向海西的地方性高职院校,以轻纺、经管、护理为主要专业方向;其人才培养目标是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就业能力为本位,培养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其办学规模定位是在校生6000人左右;其发展目标是办成一所办学特色鲜明、居全省中上水平的高职院校,我馆的建设发展目标和中长期规划都围绕着学校上述定位和目标确定。明确建设发展目标,是图书馆建设发展的基础,既指明了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又不超越现实,保证高职图书馆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把握高职教育特点,建设特色馆藏

高职教育是培养基层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其课程体系对一般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着力点是专业实践课程,加上高职图书馆文献资源购置经费十分有限,因此其藏书建设应根据高职教育特点,不求各学科门类齐全,而是以专业性、新颖性、实用性为收藏原则进行文献资源收集,并依托学校专业建设的重点展开。如我校重点专业是轻纺、经管和护理,对这些专业的图书文献资料收集要做到“齐、精、深”,不仅要大量收集相关的传统文献包括书、刊、报以及专业会议的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资源,还要善于利用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关系相对密切的优势,了解专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规程等方面的发展动态,及时收集各种最新的、实践性很强的灰色文献,并开辟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特色资源库如实训资源库、职业技能鉴定资源库、专业课程案例库、高职精品课程资源库、产学研合作资源库、实习资源库、就业资源库等,以形成特色馆藏。为建好特色馆藏,还须注意做好五个方面馆藏文献资源采选的校内信息收集平台:校部收集平台、系部收集平台、专业骨干人员收集平台、学生收集平台和流通统计收集平台。

三、加强馆员队伍建设,提高图书馆人员的综合素质

图书馆人员的素质,关系到整个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关系到图书馆职能的有效发挥。作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他们首先应掌握图书馆基本知识,对图书馆的性质、任务和作用有清楚的认识,对图书馆各项工作的意义、内容和要求有较好的把握,并掌握有分类学、目录学、文献学、情报学等基本知识;其次还应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这并不要求每个图书馆人员对所有学科专业都有相当了解,但至少对学校开设的某一主要学科专业相当熟悉,对某一学科专业的主要内容、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主要文献资料和基本工具书等有一定的掌握,以便能有针对性地为相应学科专业的师生服务,实现与教学、科研的良好对接;其三还应掌握相应的计算机技术以及教育学、心理学、外语等方面的知识。多数高职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短,普遍存在图书馆人员综合素质低、复合型人才缺乏等问题,提高其人员素质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解决方式一方面要抓紧图书馆人员的培训学习,加大培训学习的力度,通过在职进修、参与相关专业研讨班学习、短期业务知识培训和技能操作培训,提高其学历层次、专业水平和现代化操作技能,同时可根据业务联系和往来,聘请图书馆学专家学者来馆讲学、作学术报告,聘请相关软件公司和信息库的专业人员作业务和操作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应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及时充实图书馆相应岗位,改善图书馆人员的学科结构和层次结构,使图书馆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四、发展数字化信息资源,提高网络化服务水平

高职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也是薄弱环节,而发展数字化信息资源、提高网络化服务水平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高职图书馆资源需求增长与馆藏资源不足、馆舍面积偏小、经费预算不足之间矛盾的最佳途径。现代图书馆包括纸质文献馆藏、数字化实体馆藏和数字化虚拟馆藏三部分。数字化实体馆藏包括购入的磁带磁盘、光盘软盘、存入本馆电子存储设备中的电子图书数据库、期刊论文数据库以及视频库、试题库、精品课程数据库、应用软件等电子信息资源,虚拟馆藏则是通过图书馆网页链接的付费使用或免费试用的互联网上数据库信息资源。高职图书馆应在引入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要加大数字化信息资源购置比例,并建立网上图书馆,提供便捷的联机检索和网上浏览服务,加强图书馆对网上文献资源的处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把开发网上资源作为重要任务;要积极促进局域网、校园网与外界网络的连接,建立完备的电子信息资源导航系统;要建立和完善网上查询、网上荐书、网上预约、催还和续借图书、网上电子公告、电子论坛、问题解答栏和意见箱等网上基本服务;要设立人性化图书馆门户网站,实现个性化的信息推送服务,如按照特定读者请求为读者提供定制化的WEB页面、信息栏目、实施查询代理等,以更好满足师生需求。

五、开展馆际合作,实施资源共享

甘肃省图书馆 篇10

关键词:图书馆学,图书馆服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对比研究,数字图书馆

图书馆是人类社会知识财富的聚集地, 它具有传递科学情报、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思想教育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能, 它的办馆宗旨是“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服务质量是图书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办馆水平[1]。因此, 如何制定出合理、科学和有效的服务质量评价模式来评价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从而来指导图书馆的工作是当前图书馆学界尤为关注的问题。

1920年, 图书馆领域的关键人物John Cotton Dana提到“所有公共机构都应该为他们的花费做出反馈, 而且这种反馈应当是积极的、明确的、可视的和可衡量的。公共资助的机构应当为它的投资者做些事情, 而且这些事情能够被清晰地描述和彻底的评估”。早在20世纪60年代, 国外图书馆界的学者就开始了对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的探索, 并撰写了很多重要专著。80年代, 一些学者将市场营销学中的服务质量评价理念引入到图书馆学的研究, 使有关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评价模式的研究推向了一个小高潮。随后, 各国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的研究真正从理论研究转向实际应用研究。但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数字图书馆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具有不同于传统图书馆的特征, 因此, 传统的服务评价模式在评价数字资源时有一定的局限性, 需要对传统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评价模式加以修正, 以适应现代图书馆的发展需要。介绍了各个时期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 并比较它们的优缺点, 最后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与设想。

1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的发展

1.1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的早期研究

图书馆早期的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馆藏资源、馆藏大小、馆藏历史等方面, 根据统计的各种业务数据, 例如:藏书量、馆舍面积、经费、人力、借阅量等, 来衡量图书馆的服务质量[2]。在这一时期, 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兰开斯特出版的《图书馆服务的评量与评估》与《图书馆评估》, 在这两部著作中, 作者将新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评价中, 使得评价标准逐步趋于合理化和科学化, 他明确指出了图书馆的服务应从目录利用、参考服务、文献检索、藏书、文献提供能力、技术服务和自动化等方面来衡量。《图书馆效用:一种系统方法》是另一部重要的著作, 作者摩斯首次将数学模型运用到图书馆的评价中, 将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的研究从“定性化”推向“定量化”[3]。

1.2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的发展期

20世纪80年代, 源于营销学中服务市场的一些评价模式引起了图书馆学者们的关注, 这些评价模式随后被应用到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评价中。1988年, 美国服务市场营销专家Parasuraman A等人根据“全面质量管理”这一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率先提出了SERVQUAL评价模式, 他们认为服务质量取决于用户感受到的服务水平与用户期望的水平之间的差值[4,5]。SERVQUAL通过一种面向用户的问卷调查方式, 将服务质量归结为5个属性, 通过利用22个指标对这5个属性进行评价, 来确定服务质量的高低, 这5个属性分别是: (1) 可靠性, 即独立和准确完成承诺服务的能力; (2) 响应性, 即愿意帮助顾客并提供快捷服务; (3) 保证性, 即工作人员的知识、礼仪以及激起信任和信心的能力; (4) 移情性, 即关心、注意顾客, 并提供个别服务; (5) 有形性, 即物理设备、公共设施以及员工的外在形象。在调查问卷中, 用户的选项不是简单的满意、较满意或不满意, 而是要求用户对每一个问题给出3个值:期望值、实际感受值和最低可容忍值。通过这3个数值来进行评分, 评分按1~9级的标准测度, 1表示最低级, 9表示最高级。

随后, 加拿大学者Francoise Hebert将SERVQUAL用于评价公共图书馆的馆际互借业务, 美国学者Danuta A. Nitecki也将SERVQUAL工具对高校图书馆的馆际互借、文献保存、参考咨询等服务质量进行了评估。这些早期的研究发现, SERVQUAL基本上适用于评价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可以对传统的图书馆评估方法形成很好的补充。但是在随后的研究中, 人们发现若要把SERVQUAL很好地应用于图书馆领域还需要经过大范围内的测试, 它的指标也需要相应地进行一系列调整。从1997年开始, 很多学者对SERVQUAL在图书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虽然得出的结论并不一样, 但都表明, 最初的SERVQUAL需要经过一定的修正才能更可靠、更有效地评价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1.3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的广泛应用期

随着对SERVQUAL可靠性及有效性研究的深入, 20世纪90年代末, 一些研究机构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工作, 主要研究的重点是对原有的SERVQUAL进行修正, 目的在于形成能够被不同图书馆采用的实用型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6]。在这些研究中, 最有影响力的是美国研究型图书馆联合会 (ARL) 根据图书馆的特点, 融合SERVQUAL的质量方面和在用户调查中发现的质量方面而发起的“LibQUAL + TM”评级体系。从1999年开始到2004年, LibQUAL + TM经过了5个阶段的实验, 参与实验的各类图书馆400余所, 在经过综合分析大量调查结果的基础上, 发现在它的第4轮实验中形成的, 由22个指标3个质量方面构成的体系对图书馆服务具有很强的适用性。这3个方面分别是:服务影响、信息控制、图书馆环境[7,8], 见表1。

目前, LibQUAL + TM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广泛应用于全球很多国家的各类图书馆。我国学者不仅将美国对LibQUAL + TM的研究成果及时介绍到国内, 还开展一系列的理论研究, 例如, 将多层次模糊数学模型应用在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9]。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等根据实际情况在对LibQUAL + TM修正后各自进行服务质量的调查[10,11]。

1.4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的转型期研究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 电子资源已经成为图书馆不可缺少的资源。然而,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评价模式在评价数字资源时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 如何评价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引起了国际图书馆界专家的高度关注。以英、美为主的国家和一些国际机构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项目和成果有:1998~2000年, 由欧洲委员会资助的“图书馆电子服务的绩效评价和管理质量的绩效指标体系, EQUINOX Project”项目;2000~2001年, ARL开发的统计和测度计划中的子项目“电子图书馆评价项目, ARL E-Metrics”, 目的是研发电子信息资源及服务的统计指标和评估指标;2002年的“在线网络电子资源使用统计, COUNTER”是一项国际性的由欧美图书馆组织、出版商和中间商参与开发并互相遵守的在线电子资源统计标准;2003年, 由国际标准化组织资助研究并颁布的“国际图书馆统计数据标准, ISO2789”[12,13,14]。

相对于传统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服务质量的研究还很少。由于实践不足, 每种评价模式都有优缺点, 尚需进一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最终使对数字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更为全面和完善。

2 各个时期评价模式的对比研究

图书馆在特定时期不同的服务质量评价模式各有其优缺点。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早期的研究偏向于图书馆的投入资源, 在一定程度上, 这种方法可以客观的评价图书馆服务情况, 因为绝大多数的评价指标值都来自于日常工作中的统计数据, 不受图书馆员与用户的主观因素影响。但是这些方法在关注图书馆到底能为读者提供什么层次的资源时, 却忽略了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情感交流, 例如, 图书馆对用户的影响, 用户在体验服务后对图书馆的感受。因此, 造成的缺点是不能很好帮助图书管理者有效地判断服务的不足和今后工作中改进的方向;其次, 这个时期的研究多偏重于图书馆服务评价的概念、目的、意义等理论性的研究, 研究多为个人学术观点, 并没有形成体系。

SERVQUAL的模式出现为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工具, 它与之前的测量工具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不但可以获得用户对实际服务过程中的评价, 还可以了解到用户对服务的期望值, 从而得知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与用户期望之间的差距, 为进一步改善图书馆的服务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 由于SERVQUAL最初是针对商业领域的服务质量评价, 在应用到图书馆信息服务评价时, 存在很大的不足, 这表现在SERVQUAL的5个维度和22个指标未能全面反映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更多的研究证实可靠性和响应性方面之间存在着交叉, 而保证性、响应性和移情性这3个方面也可能存在一些重合[15,16,17]。

随着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的研究, 出现了一些适用性和可操作性都较强的研究成果, 其中之一的LibQUAL + TM在许多国家和各类型图书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LibQUAL + TM较之前的SERVQUAL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 首先它延续了SERVQUAL以用户感知为基础的评价模式, 重点强调了图书馆这一特殊领域的服务特点, 即为用户提供信息资源的能力, 力求更全科学、客观的评价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质量, 其结果还可以在不同图书馆之间做横向比较, 寻找差距, 真正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办馆思想。然而, LibQUAL + TM在用户能否准确打分、测评指标体系权重的设置、测评层面与测评问题的设置的合理性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质疑[18], 有待进一步改善。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的转型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数字资源使用及服务的评估。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以实用性强的项目、应用程序、系统、统计指标和测量指标为主, 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基础, 进一步强调服务成效和服务品质。该阶段的研究以研究项目为主, 实施研究的主体多元化, 并得到了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图书馆协会和中间商的资助。因为对数字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评估处于起步阶段, 尚未形成固定的体系, 难免存在局限性和不足。所以, 在开展评价时可以考虑分析数字馆藏整体服务、单项服务或单项服务的某个方面的用户满意度、分析不同用户群体的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研究。

3 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 针对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的发展与要求, 提出了3个必要的研究方面。

3.1 评价模式的系统性研究

大量国外研究经验表明, 系统性研究是建立科学有效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的必要条件。在设计和制定评估指标项目时, 应以大量的统计、测算、研究和实践为基础, 兼顾图书馆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使评价指标能够更好地反映图书馆的全貌。对调研结果的处理与分析应遵循可靠、全面、有效的原则。同时, 应扩大评价模式的应用范围, 不断总结经验, 使评价模式不断趋向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

3.2 评价模式的可比性研究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应具有可比性, 而不是仅仅限于某个图书馆或者某几个图书馆单独的评估活动。可比性的优势体现在, 从馆与馆之间的比较, 找出存在的差距;借鉴先进的思想与经验, 增进馆际间的互相了解与学习。但是由于图书馆之间无论从规模还是性质功能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别, 很难在同一尺度上进行比较。因此, 区分不同的层次以便在同一水平下进行比较是评价模式可比性的保障。

3.3 评价模式的导向性研究

甘肃省图书馆 篇11

图书馆能够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图书馆的功能很多,在收集、综合文献资源方面功不可没,保存了大量的文化财富。一个人,当他走进图书馆,眼前的图书琳琅满目,他就会被激发起对文化的喜爱,他就会感觉到文化的博大精深。图书馆是文献信息资源的集散地、是传播文献信息资源的枢纽,走进一所学校,作为一个文化知识传播者,要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如果条件允许,更应组织建立学校图书馆,引导学生自发地对图书馆进行管理。经济情况如果不允许,可以到社会图书馆阅读学习。

图书馆开阔学生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长期以来,一般认为,在学校的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共识,和课本无关的无足轻重,其中隐含的“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教学评价制度严重地制约着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制约着教师教学实践的丰富与完善,自然也影响了图书馆功能的发挥,实际上,经常进入图书馆,能很好地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会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快乐,燃烧起学习语文的激情,使教学同步相长。

丰富学校图书馆

一般来说,学校都拥有一定藏书的图书馆,同学们在这里借阅,老师在这里查找资料,这里是学习的舞台,是师生之间很好的一个交流的场所假以时日,自然受益良多。但目前,一个突出的矛盾是学校图书馆的藏书量、资料的丰富程度,还不能满足师生的需求,图书量不够,很多新的图书匮乏,因此,很多问题得不到解决。鉴于此,学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征集个人藏书,相互交换,另外,还可以与邻校的图书馆建立联系,尽可能地丰富图书馆的资料,满足师生阅读查询的需要。

自行收集整理,补充图书馆收藏

一次,笔者偶然看到一份报纸,被其中的一篇连载文章叫做“慧人慧语”的所吸引,便拿到学校给同学们看,他们都特别喜欢,文章从形式到内容都别具一格,富含强烈的时代精神,同时兼具西方格言的幽默机警,“慧人慧语”以最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思想,而且所有格言充分发挥了中文可以两两对仗的特点,将当今许多热点问题用优美简洁的文句作了总结,把21世纪市场经济下如何学习、读书、做人、处世、谋生和发展壮大之道的奥妙写得趣味盎然,文采四溢,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有很多的句子发人深省,让人耳目一新,推荐给学生,受到学生的欢迎,很多同学进行了抄录。

比如启示性的、立志型的、感悟型、劝人向善的、引人知足的、有关人生价值的等可谓字字珠玑,箴言比比皆是。类似这样的资料,师生均可自行收集整理成册,补充到学校图书馆收藏起来。图书馆收藏将会得以不断丰富、个性化,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利用现代科技,加强图书馆的建设

如今网络发达,科学技术快速进步,数字化正成为一种趋势。单纯的依赖纸质图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要,当然更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这就需要充分利用数字化的电子文献。为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要尽量地延长开放时间,满足同学们的需要。同时,要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培训,并设立电子文献服务部,制定培训计划,就计算机基础知识、网页制作、介绍各种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系统维护、故障的排除等进行培训,以提高在岗人员的岗位技能,适应发展要求,更方便地为学生为读者做出服务。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市赵店子高级中学)

甘肃省图书馆 篇12

无论是高校图书馆还是公共图书馆,其本质属性和基本职能是一致的,都是社会文化传播、交流的中介机构,为社会公众保存文献并对社会成员进行文化教育[3]。所以,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都要以社会公众的利益最大化为前提,对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整合的利弊得失的评价应以此为前提。

1 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整合的益处

1.1 促进社会文化的传播交流以及图书馆自身的建设

首先,整合极大地丰富了馆藏文献资源。一般来说高校图书馆为迎接教育部的评估,对图书馆的投入相对都比较大,特别是近几年高校图书馆更是在图书藏量、设备数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其次,整合使读者社会面扩大。通过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整合,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群从校内扩大到本行政区域内的全体社会成员,因而促进了社会文化的传播交流;最后,整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读者群的扩大使图书馆面向更多的读者阅读需求,这无疑成为图书馆提升内部服务的原动力之一[4]。

1.2 促进本地区图书馆的业务规范化

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分别代表了一种图书馆类型,一般具有相当的实力。高校图书馆其优势包括:(1)高校图书馆逐步形成了具有专业特色的藏书体系,而且学科门类齐全,是本区域藏书量的主体;(2)高校有一支高素质的开发研究专业队伍,这支队伍既有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人才,也有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的综合使用,有利于保证地方文献整合工作高水平持续发展;(3)拥有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服务技术和设备,有最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文献信息资源实现了网络化管理。而公共图书馆在地方文献建设、社会读者服务等许多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所以,二馆整合是一种强强联合,有利于促进本地区文化事业的大发展,整合的结果是使本地区图书馆的业务模式,业务标准等走向规范统一,使资源共享更易实现。同时,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都与本行业系统有着广泛的社会、业务联系,从而使整合后的图书馆成为联系两系统图书馆的重要纽带。

1.3 改变了图书馆资金投入的单一模式,投入资金相对增长

二馆整合,图书馆建设资金由一方投入变为多方投入,接受社会捐赠增多,会使投入到图书馆建设上的经费相对增长。当然,我们应该认识到,由于社会的急功近利性,使每一笔投入都要有回报,往往资金投入有限。但是图书馆的投入效益是隐性的,对读者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式的,有的也许几十年后才会显露出来。正是通过潜移默化式的影响,提高了全体社会公众的文化素养和劳动技能,从而发挥社会经济效益。

1.4 极大地改善了办馆条件,增强了图书馆的软实力

一个图书馆的藏书量越大和设备更新越快,固然可以提升图书馆的硬实力,也给图书馆的发展打好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注重这些硬实力发展的基础上,也同时需要注意服务质量的提高。图书馆的硬件实力再好,如果服务质量差,馆员的素质不高,也同样不会受读者的欢迎。事实上,有统计显示最吸引读者进图书馆的不是这种硬件设施,而是需要靠馆员的良好服务态度,否则这些硬件设施就只能作为一种摆设了,读者会敬而远之。图书馆整合的结果使图书馆的资金投入加大,图书馆内外业务交流频繁,馆员素质提高,服务内容多样化,图书馆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从而提升了的图书馆的软实力。

1.5 使高校图书馆取得独立的法人地位

在我国的图书馆管理体制下,高校图书馆不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而公共图书馆可以具有法人地位,这一点很重要,它可以使高校图书馆从管理图书馆到经营图书馆的转变,为图书馆在许多方面的发展获取了更多自由空间。

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不论是在资源方面还是在服务方面,互补性强,公共图书馆可借助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优势提高服务能力,高校图书馆为扩大服务效益可携手公共图书馆。二者整合可概括为:一是有利于地方社会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二是有利于图书馆服务项目增多,服务层次提高;三是有利于馆员之间的业务学习交流,提高馆员自身素质。

2 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整合的弊端

2.1 图书馆藏书建设的主旨发生变化,不利于图书馆形成特色、专业藏书

由于读者群的社会化,主要是读者年龄群由单一年龄群转变为全体人群,读者职业结构由教师和学生职业转变为全部社会职业,读者的阅读需求不再单一化。一般来说,社会读者的阅读需求以娱乐消遣,精品时尚,时事政治、经济及农业技术为主,而高校图书馆的藏书建设紧密结合科研需求和专业建设,研究型和专业性的藏书多。以高校图书馆的藏书,既要满足社会读者需求,又要进行专业建设,会使整合后的图书馆投入资金相对减少,不利于图书馆形成重点的、特色的、专业的藏书。

2.2 导致图书馆的分布在地域上不均

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一般分布在不同的地域,整合后使一些读者距图书馆的地理距离较远,不利于图书馆向全体社会成员推荐其各项服务。

2.3 会出现多头管理,不利于图书馆的发展

就此问题和一些同行进行探讨,大家众说纷纭,整合有整合的道理,分有分的理由。但通过以上的分析,作者认为在一定的地域内,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整合,合二为一,其总体来说其益处大于弊端,并且在实践上大家也在努力探索,但要处理好数据规范一致及业务衔接问题。

新的整合模式不仅要将高校图书馆和城市公共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而且要进行人员和图书馆服务等的整合,不仅仅是资源上的共享,更是文化上的重塑,这种整合是全方位的。我们要避免形式上的合,而功能、结构、形象上的分,避免合而不整或整而不合,而要使整合后的“新图书馆”成为一个新的完整的文化单元和知识机构[4]。

3 对整合后图书馆的工作设想

3.1 积极推进电子资源建设

读者需求的无限增长和图书馆所能提供的文献数量之间的矛盾会永远存在。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上,电子资源建设一次性设备投资大,但后期电子资源补充快速,价格较纸质图书便宜,发展电子资源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2 积极开展文献传递服务

中国高等学校文献保障系统是由教育部发起的全国性文献保障体系,提供古籍影印本、建国前的各类报刊影印本、国外报刊等一系列普通图书馆很难获取的珍贵文献。图书馆可针对社会读者阅读需求的复杂性、多样性,积极开展文献传递服务是很有必要的。

3.3 合理开发馆藏资源,兴办和发展文化产业

充分利用图书馆取得的独立的法人地位,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可开展电子阅览服务、馆内复印打印服务、为读者提供小商品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科技查新服务、外文资料的翻译等有偿服务项目。同时积极促成济源市企业科技技术资料的购置资金直接投入图书馆,主要以集体读者证办理,由企业以年费形式(资料购置资金转移到图书馆)统一交纳,图书馆及时为企业用户提供优质服务。通过以上有效途径,充分开发利用了馆藏资源,促进了本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可以拓展图书馆的资金来源。

3.4 管理上实行学科馆员制

实行学科馆员制,引入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加强了学术研究,有利于提高馆员素质。对学科馆员的可参照教学部门的学科带头人管理制度,实行年度聘任。学科馆员可以代表图书馆参加省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也可参与图书馆内部事务的讨论、决策,平时的主要工作是对馆内外的用户培训和信息咨询服务。从其它高校图书馆的经验表明,实行学科馆员制容易出人才、出活力、出成绩。被聘为学科馆员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个人的学术水平和业务水平的象征。

3.5 为职业学院的“工学结合”搭建平台,提升双师素质

针对企业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缺乏文献资料,员工培训缺乏场地和设备的情况,图书馆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相应的文献保障,通过校企密切合作这个重要纽带,为职业学院“工学结合”搭建平台,把教师科研工作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图书馆第一时间了解企业的相关文献资料需求,将此需求提供给相关人员,从而引导教师从企业生产、管理出现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问题中遴选科研课题,进行科研立项及科研攻关,最后可将成果提供给企业。教师的科研与企业生产实践结合,提升双师素质[5]。

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整合是一个新的工作尝试,它可使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从校内走向校外这个广阔的社会空间,读者群体的重大改变使图书馆需要重新定位,制订相应的工作目标。对图书馆来说,只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构建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图书馆服务创新体系,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摘要: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无论是在资源方面还是在服务方面,互补性很强,公共图书馆可借助高校图书馆的丰富的资源优势提高服务能力,高校图书馆为扩大服务效益可携手公共图书馆拓展服务空间。通过对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整合的利弊进行客观分析,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图书馆整合是可行的,并对整合后图书馆的工作提出了设想。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整合

参考文献

[1]史成玲.校市整合型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以池州师专图书馆为例[J].池州师专学报,2006(3):139-141.

[2]贾军.地方院校图书馆与本地公共图书馆的合作[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5(2):14-15.

[3]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修订本)[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4]程卫东.城市发展与公共图书馆[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6(3):46-48.

上一篇:自动化测试下一篇:网络体系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