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护理模式

2024-08-27

优化护理模式(共8篇)

优化护理模式 篇1

摘要:目的 通过优化护理模式, 观察重度有机磷中毒抢救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7年10月2013年5月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抢救的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 按就诊时间不同, 将2010年8月2013年5月6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将2007年10月2010年7月6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取洗胃、补液、应用解毒药、血液净化等抢救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护理方法救治, 观察组给予优化急救护理模式救治。分析观察比较两组48 h抢救内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临床症状、全血胆碱酯酶活性、重要器官功能、临床疗效 (用解毒药时间、住院时间、治愈出院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 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48 h抢救内, 生命体征平稳[ (2.56±0.50) 分]、意识恢复[ (2.30±0.69) 分]、临床中毒症状消失[ (2.44±0.62) 分]、全血胆碱酯酶活性≥70%[ (2.36±0.82) 分]及重要器官功能无损害[ (2.06±0.63) 分]得分均优于对照组[ (2.26±0.70) 、 (1.66±0.75) 、 (1.95±0.75) 、 (1.81±0.81) 、 (1.65±0.75) 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用解毒药时间[ (5.21±0.71) d]及住急诊监护室时间[ (4.48±1.17) 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7.71±0.78) 、 (6.81±1.52) d],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治愈出院率 (95.5%) 高于对照组 (72.6%)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687, P<0.05) ;并发症发生率 (9.0%) 低于对照组 (22.6%)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413, P<0.05) ;病死率 (3.0%) 低于对照组 (14.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369, P<0.05) 。观察组护士在抢救过程的人员调配[ (2.52±0.66) 分]、物品准备[ (2.76±0.43) 分]、措施及时[ (2.83±0.38) 分]、主动配合[ (2.61±0.49) 分]、应急能力[ (2.88±0.33) 分]、护理质量[ (2.91±0.29) 分]、工作场景[ (2.73±0.45) 分]评分与对照组[ (1.97±0.83) 、 (2.55±0.67) 、 (2.45±0.80) 、 (2.23±0.84) 、 (2.13±0.91) 、 (1.68±1.04) 、 (1.94±0.85) 分]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结论 优化护理模式抢救重度有机磷中毒, 有助于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及急救护理质量, 减少并发症及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优化护理模式,重度有机磷中毒,急救,护理质量

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是急诊科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症, 发病急骤、病情凶险、变化迅速, 救治过程易出现急性呼吸衰竭、休克、急性肺水肿、中期肌无力综合征、阿托品中毒和反跳等致死并发症, 原因与中毒的程度、治疗抢救是否及时、洗胃是否彻底、阿托品的合理应用及观察监护病情有密切关系[1]。如何建立完善有效的急救护理流程及各项工作的分配、与医生的配合等工作模式, 使护理工作的进行有计划、有预见性, 在抢救工作有章可循, 提升抢救的时效性, 降低病死率是急诊护理的一个重要课题[2]。本研究分析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抢救护理要点, 通过明确判断、有效急救及系统护理等, 以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为准则, 对抢救流程、步骤进一步合理规范, 设计优化护理模式救护, 为有效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提供科学依据和临床经验,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8月~2013年5月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 (以下简称“我院”) 急诊科抢救的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66例为观察组, 其中男10例, 女56例;年龄15~68岁, 平均 (37.56±14.07) 岁;小学至初中文化程度29例,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37例;中毒药物:敌敌畏中毒20例、内吸磷中毒16例、甲拌磷中毒10例、乐果中毒14例、对流磷中毒6例;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服毒量为40~100 m L;服毒后到院就诊时间30 min~3 h, 平均 (0.82±0.29) h。选择2007年10月~2010年7月的62例患者为对照组, 其中男8例, 女54例;年龄16~65岁, 平均 (38.14±15.07) 岁;小学至初中文化程度24例,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38例;中毒药物:敌敌畏中毒22例、内吸磷中毒14例、甲拌磷中毒12例、乐果中毒10例、对流磷中毒4例;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服毒量为50~100 m L;服毒后到院就诊时间30 min~3 h, 平均 (0.86±0.34) h;主要表现症状:神志不清、烦躁、口吐白沫、皮肤湿冷及呼吸困难。根据内科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诊断和分级标准进行病情分级, 均符合重度中毒诊断标准[3]。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中毒到院时间、中毒剂量及表现症状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抢救措施

两组均采取洗胃、导泻、利尿、补液, 应用特异性解毒药, 快速达到阿托品化;吸氧、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并发脑水肿、肺水肿及心衰者予降压脱水等对症治疗;伴有昏迷者予气管插管接上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对服用毒物大剂量或有可能再继续吸收、不明药物中毒及有肝肾脏功能不全导致排泄药物能力降低等的患者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1.2.2 救护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急救护理方法救治, 电话接到或直接送到急诊科的所有急危重患者, 先由分诊护士进行分诊及通知当班医生, 由当班护士逐项执行医嘱治疗及实施抢救;观察组:按优化急救护理模式救治, 模式实施如下: (1) 首先成立一个有机磷农药中毒抢救小组, 由护士长及由科室推荐的2名护理骨干组成。该小组主要负责整理患者救护资料, 查阅最新资料, 小组经过讨论研究, 以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为准则, 对抢救步骤、流程合理规范, 内容全面精炼, 层次清楚, 易于学习掌握等方面制订新的护理模式救护。 (2) 抢救小组定期进行科室护士专业知识培训, 每周培训1次, 每次1 h。主要内容包括:有机磷农药中毒机制、途径、临床表现、抢救措施、用药观察、阿托品化观察指标、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呼吸机、洗胃机、除颤仪、监护仪及床边血液净化等先进仪器的操作步骤及原理。 (3) 抢救小组以情景模拟演练方式[4]进行抢救流程培训:每组3人 (分为A、B、C护士) , 患者进入急诊科候厅, A护士 (组长) 负责快速将患者推入急诊监护室进行抢救, 简单向护送者询问病史, 迅速判断病情, 评估患者神志、生命体征变化, 组织现场指挥抢救, 备齐吸痰、供氧、气管插管及洗胃装置, 快速插胃管洗胃, 保证呼吸道通畅, 检查抢救过程记录、补充用物及补记工作。B护士 (治疗护士) , 负责连接各种监测导线进行心电监护及血氧饱和度监测, 建立两路静脉通道 (用大号留置针) , 取血样标本和留取胃内容物及时送检, 及时遵医嘱给予特异性解毒药, 密切观察阿托品化, 负责完成记录抢救开始时间、抢救过程及执行医嘱内容, 跟A护士复诵抢救口头医嘱和核对安瓿, 负责做好交接班。C护士 (机动护士) 立即通知医师, 协助完成各项抢救准备工作, 及时领取和准备足够抢救的药品, 协助护工去除患者污染的衣物及患者基础护理, 负责抢救室环境次序及安排家属在候厅, 保证抢救通道通畅, 做好患者和家属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 与相关科室的联络及指导交费取药。在演练过程让全科护士熟悉抢救流程要点, 感受到抢救过程分工职责明确以及完善有序的配合对抢救的重要性, 通过演练后对每位护士进行技术考核, 考核合格者才能分组排班。 (4) 抢救后续治疗, 各班 (APN班) 护士分工合理, 职责明确, A护士在本班全程负责监护记录患者意识、生命体征, 保持呼吸道通畅, 密切观察各种并发症的先兆症状, 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处理。B护士协助A护士观察阿托品化指标、临床中毒症状, 负责记录用解毒药时间、剂量、次数, 完善相关治疗及各项辅助检查, 评估患者出院指标。C护士在本班负责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工作, 通过劝慰及劝导, 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 发现有自杀倾向, 积极制止, 强调家属给患者安慰、鼓励、树立信心等正性心理支持的重要性。 (5) 改变急诊科管理模式, 护长由原来的管家婆角色改变为具有专业知识的专家角色, 护长执行一日四查病房, 掌握科室患者的动态及护士当天工作完成情况, 科室质控每周随机检查1次, 每周床边护理查房1次, 通过科室集中学习及护理查房, 找出护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进行反馈、改进, 全面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

1.3 评价指标

1.3.1 评价早期抢救成功指标

48 h抢救内观察两组患者指标: (1) 是否生命体征平稳; (2) 是否恢复意识; (3) 是否临床症状消失; (4) 是否全血胆碱酯酶活性≥70%; (5) 是否重要器官功能无损害共5个项目的内容作为评定早期抢救成功的依据。采用1~3级评分 (完全=3分, 基本=2分, 无改变=1分) , 得分越高, 表示抢救成功指标高, 患者预后越好, 反之越差。

1.3.2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

包括用特异性解毒药 (氯磷定+阿托品) 时间、住急诊监护室时间、并发多器官功能损害、治愈出院及病死率。

1.3.3 评价满意度

比较常规护理模式和优化护理模式医生及患者的满意度,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法, 调查参加抢救的医生及患者或家属 (1例患者1例医生、1例患者或家属代表答卷) 对护士在抢救过程中人员合理调配、用物准备齐全、主动配合、及时有效措施、应急处理能力、有序的抢救工作场景及护理质量等共7个项目, 每个项目分3个等级, 分数按3~1分, 分别代表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48 h抢救内成功指标

应用优化护理模式救护, 观察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恢复、临床中毒症状消失、全血胆碱酯酶活性≥70%、重要器官功能无损害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用解毒药时间及住急诊监护室时间短于对照组, 治愈出院率高于对照组, 并发多器官功能损害及病死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医生及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

观察组在抢救过程中, 医生及患者评价护士的抢救技术更熟练, 人员调配、物品准备、措施及时、主动配合、应急能力、护理质量、工作场景方面的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3.1 优化急救护理模式的必要性

据有关统计资料报道, 急性药物毒物中毒在我国全部疾病死因中位居第5位[5]。如何提高它的抢救成功率, 使病死率降至最低, 是急诊医务工作者面临的一大艰巨的任务。由于急诊科突发事件多, 未知因素多, 处理有机磷农药中毒急诊患者最初阶段会造成一种忙乱状态, 护士容易存在分工不合理和职责不明确。急性呼吸衰竭是导致有机磷中毒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6], 如果抢救不及时、护理不当, 患者可在短时间内死亡, 直接影响抢救效果及增加病死率[7]。据报道, 科学规范的急救护理程序减少了急救时护理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8], 为了使我院急诊科急救管理规范化, 并确保医疗质量安全, 笔者回顾性分析了两组临床救治资料, 结合查阅最新资料及总结多年来成功病例的经验, 优化救治护理模式并应用到临床实践, 使每位护士如何把握抢救最佳时机, 做到瞬间判断病情, 果断采取救治措施, 为危重患者赢得抢救时间, 有计划、有预见地进行护理, 达到提高护士急救意识, 早期识别各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培养出观察力强、动作敏捷、急救技能高的急救护士, 使急诊真正成为生命绿色通道, 为急诊科学化管理创造了条件, 同时也为提高单位信誉度创造有利条件[9]。

3.2 提高管理者护理理念及护士综合素质

急诊抢救工作中护理人员的娴熟技能及抢救分工配合的管理是提高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关键之一[2]。笔者作为急诊科护理管理者, 不断更新护理理念, 改变急诊科管理模式, 优化人力资源[10], 优化急救护理模式应用到临床实践, 通过实行每日4次查房, 掌握科室患者的动态及护士工作完成情况, 查漏补缺, 防患于未然;通过情景模拟演练, 让每位护士全面掌握抢救流程要点, 感受到抢救过程分工职责明确以及完善有序的配合对抢救的重要性, 抢救每一个环节自己所担任的救治任务, 改变以往机械性地执行医嘱治疗及实施抢救, 变被动救治转变为有预见性主动抢救;通过抢救小组定期进行科室护士专业知识培训, 让每位护士掌握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特征及抢救措施、用药观察、阿托品化观察指标、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及时发现问题及处理;通过科室质控检查及护理查房找出护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进行反馈、改进, 全面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同时, 流程化管理是一个细节化、反复持续评估的过程, 需要团体精神, 全员参与, 要求实施者在实施过程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进行改进, 使整个抢救流程更合理及更符合并贴切患者的需要和利益。观察组在抢救过程中, 医生评价护士的抢救技术更熟练, 人员调配合理, 医护配合密切, 应急能力、抢救配合能力全面提高, 抢救工作忙而不乱、有条不紊, 维持有序的工作场景, 增加了患者的安全感及医护人员团队协作的精神, 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3 优化急救护理模式的优势及效果

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在抢救过程中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并发症, 而中毒救治过程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 可提高其临床救治效果[11,12]。本研究从两组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 观察组死亡2例, 病死率为3%, 其中1例抢救现场死于急性呼吸衰竭, 另1例治疗过程出现心搏骤停, 抢救无效死亡;并发症发生6例, 占9.0%, 其中有2例患者在洗胃过程中出现呼吸不规则, 节律快, 血氧饱和度为70%~80%, 护士紧急开放气道, 通知医生, 配合气管插管, 接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及药物措施治疗, 由于早发现、及时实施抢救, 2例呼吸衰竭抢救成功。大剂量短时间应用阿托品药物治疗, 可加重心肌缺血性损伤, 诱发各种心律失常[13,14], 及早应用足量阿托品联合氯磷定, 早期阿托品化可提高预后率、降低病死率[15]。观察组有3例患者护士在监护过程发现监护仪的心电图波形出现室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 经排除各种干扰, 及时报告医生, 由于及时发现, 及时治疗, 3例病例全部治愈;对照组死亡9例, 病死率为14.5%, 并发症发生14例, 占22.6%, 其中2例患者在洗胃过程出现呼吸衰竭, 抢救无效死亡;6例治疗过程出现恶性心律失常, 死亡3例;4例阿托品中毒, 2例死亡;1例死于中期肌无力综合征;1例因反跳死亡。结果表明, 常规护理模式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存在护理目标不明确, 工作主动性不够, 护士机械性执行医嘱治疗及实施抢救, 在抢救监护过程无法识别危及生命的各种并发症, 增加下一步抢救困难, 影响抢救效果及急救护理质量。观察组患者应用优化急救护理模式, 患者一旦入院, 护士进入规范的抢救流程, 每组ABC护士抢救工作有条不紊, 分工职责明确, 配合默契, 全程密切监护及记录患者意识、生命体征、洗胃过程、临床中毒症状、药物观察等, 使护士能早期发现和治疗呼吸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 防止阿托品中毒和反跳的发生, 降低并发症, 缩短用药时间及住院天数, 节约卫生资源和降低医疗费用[16,17], 明显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由此可见, 建立完善有效的急救护理模式抢救急危重患者, 可以全面提高护士综合素质, 增加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感, 医生对护理抢救技术的认可, 增加医护人员团队协作精神, 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及急救护理质量, 减少并发症及降低病死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优化护理模式 篇2

“四情四趣”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有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和更积极的学习乐趣。“四情四趣”的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锻造各方面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丰富的情感,满足终身发展的需要。经过半年多的时间,我一直在摸索中前行,并努力向优秀老师学习,看着他们有声有色的课堂实践和比较成型的学生展示,深感羡慕。

一、教学回顾

(一)作为一名教师,在备课前要吃透教材,力求备课准确到位,做好课堂教学预设。因此,必须明确编者意图,明确每节课所学的知识点、知识块在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整个学段所处的地位、作用。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都做到心中有数。教师不能完全依赖教材,照本宣科。可以将相关的课外材料引入课堂,使现有的课本与课外的材料相互补充,使我们的课堂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教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我们需要科学重组教学内容,大胆的改造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为生所用”。

(二)课堂教学需要预设,但也不是按部就班,连说开场白、过渡语、结束语都预设好,甚至将语气、手势、表情都事先设计好了,这不是教学而是演戏。同时,过度强调现场生成教学,可能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就到哪里。预设与生成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去完成预设的目标。

(三)无效预设或低效预设,不能完全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不能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有效的预设应有教学梯度,而不是盲目的、随意的,它应促进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整个课堂不能过分注重课堂的生成而忽视了有效预设,致使教学无法向纵深发展,时间也无法掌控。过去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的收获,现在则把生成当成一种价值追求,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我们说,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一堂充满生成活力的课必须要创设有效的预设。

二、取得的成绩

(一)“四情四趣”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原来死气沉沉的传统课堂焕发了勃勃生机

传统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灌输——接受”,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新理念,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踊跃发言,谈感想、谈收获。新理念让学生在“听中学”、“看中学”、“想中学”、“议中学”、“演中学”。这就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在交流中实现了“生生互

动,师生互动”,使学生处于主动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是每一位学生,关注的是学生的一切,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很快,学习目标性强;学生合作意识进一步加强,合作能力有提升;小组长的组织领导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四情四趣”课堂的构建,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做中学”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表演能力、合作能力;“想中学”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议中学”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答能力,“演中学”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是潜移默化的:

1.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显著提高,渴望回答问题。2.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展示自己。3.整个课堂气氛空前活跃。4.学生集体荣誉感显著增强。

三、教学中的困惑

(一)怎样编制导学案,才能在课堂中激起学生的情感和乐趣

编制导学案怎么样做才能达到学习内容、时间安排、学生现状的有机融合?怎样才能过程完整的做到堂堂清?每个环节时间的掌控应该怎样做?真正去做时每个环节预先设计留给的时间都不够用,怎么办?

(二)怎样进行科学的小组评价

怎样进行科学的小组评价?随着课堂实施的逐步进行,我们发现小组评价轮廓比较粗犷,不知该如何进行科学的小组评价?怎么样细化我们的评价体系,为学生的行为导航?

小组长各方面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可是仍旧有程度差些的孩子无动于衷,很少发言,采取措施也是不动不摇,不肯参与怎么办?

从哪些方面量化学生的行为?才能合理的评价调控学生的言行?

(三)管理课堂秩序的问题

1.合作交流随便乱说话现象难以避免。

2.老师的示范作用减弱,如语文课上范读少了,而这也是有弊端的。

3.导学环节需要每篇课文都要做,费时费力又费脑,不做又无法掌控课堂,还是只做精读重点的课文。

四、整改措施

(一)增强课堂导学能力

教师更为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些什么和感受到什么等等。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板书也许是学生来写,总结也许是学生来写。

(二)准确地把握教材

自主实践必定会引发学生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储

备丰富的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不能局限于教材范围的知识,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三)提高课堂管理能力,把情趣融入到课堂中

优化护理模式 篇3

1 护理管理模式优化方法

1.1 常组织。

所有护士都参与科室管理, 共同制订完善的工作制度及规范的标准操作规程, 工作中才能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 因为完善的制度才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其次护士长将科室内各项工作按自愿原则进行分配, 做到项项工作有专人管理, 事事有人做, 有事做, 既分工, 又合作。护士长根据每天工作需要, 实行弹性排班, 做到合理安排, 每周进行工作总结, 每月进行一次业务学习, 学习新制度、新业务、新技术及药物配置质量情况分析, 发现新问题及时处理, 以达到持续质量改进的目的。

1.2 常整顿。

所有物品有其固定的存放位置, 并明确分类和清楚名称, 30 s可取出和放回原位, 提高工作效率, 用尽的物品及时补充, 并保持完备状态, 每个操作台的护士每天检查存放的消毒物品及一次性消耗物品并及时补充, 护士长定期抽查,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并写在班表上, 及时反馈给大家, 情况严重的在每周工作总结会上进行讨论。

1.3常清洁。

规定配置台物品不能摆放太多, 配药前使用75%乙醇喷洒, 配药后先使用清水清洁, 后使用75%酒精消毒台面, 还包括传递窗口、治疗车。配置间地板每天用0.5%健之素消毒, 每周进行一次墙面、货架、工作鞋子等的清洁消毒。严格按抗感染管理要求进行垃圾分类处理, 配置间紫外线消毒2次/d, 非配置人员不得随意进入, 并设质控督导员负责监督检查, 负责控感人员坚持每月进行空气质量监测, 以便随时进行整改, 台护士负责每天记录工作区域温度湿度情况, 以便及时地对设备进行清洁维修保养。

1.4 常规范。

要求任何物品都有固定的存放位置和摆放整齐、标签明显, 在每次使用后及时补充和归位, 有菌、无菌物品严格分区、分类放置, 制定配置程序及措施, 规范配置人员行为, 避免污染药物及环境, 配置的药物达到合格标准。

1.5 常自律。

护士长带头遵守有关规章制度, 严格管理, 人人根据常规和制度进行工作, 养成取放物品规范, 工作认真负责的习惯, 还包括配置工作服的整齐穿戴, 使配置人员时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制订配置间的纪律要求, 使配置药物人员保持认真、严谨、慎独的工作态度, 同时做好自查、自纠与互查、互纠, 主动寻找改进的机会, 提高静脉药物配置速度和提高团队合作精神。

2 结果

实施优化护理管理后效果, 见表1。

3 讨论

静脉配置中心的工作管理还属于一个新领域, 各项措施和制度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配置中心的工作与外界相对分隔, 大多数操作都是在无人监督下执行, 加强配置人员的素质教育, 提高道德水平, 加强自律能力非常重要。优化护理管理模式是用来提高安全, 改善品质、环境, 增加效率, 提升企业形象及竞争力的一种有效技术。我科室通过实施优化护理管理, 从表1可见优化护理管理实施前物品没有明确的摆放, 寻找物品很消耗时间, 实施后工作场所整洁, 物品摆放一目了然, 取物方便, 增快配药速度。PIVAS摆药区、成品区空气洁净度保持在30万级, 一更区10万级, 二更区、配置间1万级, 配置工作台局部100级, 空气细菌培养合格。病房无反馈患者因PIVAS配置的药物发生不良反应, 全体护理人员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充分体现合作精神, 配药速度增快, 药物按时送到病房, 减轻病房工作量, 沟通小组定时深入病房了解情况, 护长就跟进措施, 从而提高病房满意度。总之, 将优化护理管理运用到医院管理工作中, 既改善了工作环境, 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更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形象及竞争力, 增强了工作人员的凝聚力, 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沈建平, 宗希乙.400种中西药注射剂临床配伍应用检索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8.8

[2]马瑞生, 谢广艳, 翟所迪.静脉药物配制中心临床输液配伍禁忌的调研[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06, 3 (5) :9-10.

[3]刘晨, 马全武.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277例不合理配伍处方分析[J].安徽医药, 2008, 12 (10) :971.

优化护理模式 篇4

1 门诊分诊工作程序优化和质量管理

1.1 应用多媒体显示系统使分诊工作清晰化、透明化

在原有的工作流程基础上, 引入多媒体系统, 将分诊工作与多媒体结合, 提高分诊效率。门诊候诊区均设置就诊信息公告显示屏, 屏幕滚动显示各科室、专家诊疗情况。分诊护士通过与各诊室的网络信息连接, 及时获知医生的诊疗情况并安排下一位患者就诊。通过运用多媒体显示系统, 分诊护士可以更好地组织有序的候诊, 提高就诊效率, 也减少了等待过程中的医患矛盾。

1.2 对护理工作的质量管理

1.2.1 端正仪表, 文明用语

按护理部要求统一护士的仪表, 淡妆上岗, 长发盘起, 对护士进行定期礼仪培训, 使护士的服务更亲切, 更加人性化。在与患者的交流中良好的语言可以消除患者的紧张、不安的情绪, 更多地了解病情, 给患者以心理上的慰藉, 促进其主动配合诊治。因此, 我们非常重视对护士工作用语和语态的规范, 根据不同科室的特点制定了常用语和忌语, 并进行交流训练。提高了分诊护士的亲和力和交流能力。

1.2.2 提高分诊护士分析判断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 现代医学分科越来越细, 这就对护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护士不仅要有优良的服务态度, 还要具备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对就诊患者做出准确地病情判断, 及时分诊到相关科室, 减少因不正确分诊而导致患者多处就诊, 延误诊治的几率。因此, 不断加强护士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使分诊护士掌握本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部分少见病的症状和体征、化验指标和临床意义等, 科室每周组织业务学习一次, 并要求护士及时了解各科室开展的新业务、新技术、新设备, 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每季度结合三基理论及操作考核对相关的专科理论知识也进行考试。积极鼓励护士参加大专及本科段的学习, 丰富了护士的理论知识, 使护士的分析判断能力得到提高, 分诊质量大大提高。

分诊护士在分诊工作中, 常常会遇到不少危重患者或就诊患者人数多而又集中的情况, 这就要求分诊护士要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能够及时有效地疏散分诊危重患者到相应的科室进行及时的治疗和护理[2]。为此, 我们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 定期组织分诊护士进行学习。并组织院内其他科室进行实战演习, 模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训练护士的组织协调能力。提高分诊护士对此类情况的应急处理协调能力, 提高其整体素质。

1.2.3 健全规章制度, 落实岗位职责

根据各科室分诊的特点, 制定各科分诊工作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定期组织分诊护士学习, 并进行考核。每月护理部对分诊工作进行定期和随机抽查, 确保制度的实施。

定期对各科分诊单元进行业绩量化考核, 考核内容包括基本素质 (仪表、语言、行为等) 、设施管理 (工作场所及诊室卫生, 物品管理) 、意见簿和投诉反馈等。通过考核评分情况, 将量化考核成绩与月奖金、年终评优、职称晋升等挂钩, 促进护理措施切实、高效地实施。

2 健康教育模式和实施的管理

2.1 采用嵌合式和独立式两种健康教育模式

门诊患者具有流动性大, 病种多, 患者和家属文化层次差异大等特点, 而大多数患者非常渴望懂得更多健康知识。为此我们将健康教育护理路径嵌合到分诊、候诊、诊间就诊、各种检查治疗过程中及就诊后等五个流程中, 形成五段式门诊健康教育护理路径[3]。针对不同的流程制定了相应的健康教育方式和内容, 提升了门诊护理服务流程的内涵。另外针对专科特点和患者需求开展了一系列独立式健康教育包括:疾病健康教育讲座和科普健康宣传资料、特别病种联谊会 (如哮喘之家、糖尿病联谊会等) 和专家义诊咨询等。通过这两种模式的健康教育的实施, 既满足了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 又密切了护患关系, 提高了患者对门诊工作的满意度。

2.2 健康教育实施的质量管理

2.2.1 影响健康教育质量的因素

影响门诊健康教育质量的因素主要来自护理人员和患者两方面。

护理方面:许多护士仍然觉得健康教育不是她们的职责, 缺少主动进行健康教育的意识, 缺少必要的方法和技巧;护理人员相对不足, 近一半的护士认为缺乏健康教育时间;门诊护士专业知识缺乏及护理程序运用较差。

患者方面:患者地域、文化层次等背景情况的多样化和需求的不同给健康教育的开展带来困难;由于就诊量过大, 造成护士相对不足, 患者与护士接触时间太少使健康教育的实施流于形式。

2.2.2 管理措施

针对以上的问题, 我们采取了一些管理措施: (1) 明确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职责, 组织护士学习相关知识, 按不同专科制定专人负责监督学习; (2) 门诊低年资护士实行轮转制, 安排其到不同科室门诊和病区轮转工作, 从而拓宽专业知识面和锻炼工作能力; (3) 鼓励护士参加学历和人文教育, 定期组织专家讲座, 提高护士的人文素质和宣传、沟通技巧; (4) 通过定期的问卷调查, 评估健康教育开展效果。

3 小结

通过对分诊工作和健康教育这两个门诊护理服务流程的重要环节的程序优化和质量管理, 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 减少了不必要的医患矛盾, 提升了门诊护理服务质量, 使得患者对门诊服务的满意度大大增加。同时也拓宽了护士的专业和人文知识, 增强了护士的语言沟通能力, 提高了门诊护士的整体素质。然而我们仍需不断地评价效果, 进一步总结经验, 探索更新更好的护理途径, 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孙敏敏, 初玲, 吴心芳.做好门诊分诊护理质量管理的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 (24) :4365.

[2]翠艳.做好门诊护士的几点要求[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5, 5 (10) :1924.

优化护理管理 控制医院感染 篇5

1 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护理因素

1.1 护理人员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护理人员是医院的一线工作者, 在工作过程中很多人认识不到医院感染是护理质量的组成部分, 并对卫生部出台的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掌握不好。甚至无菌概念不清, 造成了无菌切口或注射部位化脓感染, 以及交叉感染等, 直接影响了医疗护理质量, 给病人增加了不应有的痛苦, 甚至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在工作过程中, 仅仅重视护理操作而忽视感染预防工作。

1.2 护理操作不规范

有些医护人员对其造成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日常工作繁忙, 特别是抢救急危重症病人时, 更是不能严格执行护理操作技术规范, 形成了造成医院感染的一个大隐患。

1.3 手卫生意识及执行力度薄弱

目前相当部分医务人员主观上普遍存在着洗手知识缺乏, 特别是对洗手指证、洗手方法以及手消毒剂的使用缺乏正确认识[3]。造成没有正确认识手卫生的重要性, 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客观上, 一些科室及诊疗区域间应有的洗手设施及干手设备不完善, 造成了护理人员在不同病人之间进行操作不洗手或不能规范洗手, 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

1.4 护理防护薄弱

职业暴露高发 目前护理人员配备不够科学, 护士缺编问题严重。造成护理人员严重超负荷工作, 致使护理人员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心理疾病 (焦虑症、抑郁症等) 增多, 从而增加了职业暴露伤害的可能性。另外护理人员也缺乏相应教育培训, 自我防护意识淡薄以及防护用具不到位, 应急处理欠规范, 极易发生职业暴露, 导致针或刀片等利器刺伤, 从而发生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

2 防范对策

2.1 强化院感培训提高防控意识

医院感染预防工作任重而道远, 而预防感染首先要提高护理人员的认识。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及新上岗、实习、进修护士进行医院感染专题讲座, 要求各级护理人员, 必须熟悉医院感染的各项知识, 培养发自内心的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的意识[4]。科室护士长利用晨会时间进行医院感染控制内容专项提问, 或护理部将医院感染控制的基础知识与护理的“三基”培训有机地结合并进行定期考核, 实行末位淘汰制度。从而在思想上夯实了护士的院感意识, 在行为上规范了护理操作规程。

2.2 强化无菌观念

规范操作标准 无菌技术操作是医务工作者的基本功。有必要从思想上提高对无菌技术意义的认识, 从制度上落实统一规范技术操作。认真做好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 为医疗操作提供安全的医疗用具。在操作过程中, 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做好有侵入性操作病人的日常护理, 预防各种插管引起的感染。

2.3 完善手卫生设施

落实手卫生制度 医院应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手卫生设施 。病房及诊室应设有足够的非手触式水龙头, 洗手池旁应有洗手图和文字说明。尽量使用洗手液, 使用肥皂的要保持肥皂干燥, 容器要定时清洁。应根据实际情况使用纸巾、干手器等干手, 擦手毛巾应统一消毒。选用手消毒剂时, 应尽量选用医护人员感觉舒适、易接受的手部消毒剂, 同时提供手护理霜, 加强手部护理[5]。另外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制定手卫生管理制度, 成立手卫生管理小组, 将手卫生纳入全院目标责任考核内容, 定期进行考评。加强手卫生培训, 定期进行手卫生教育, 规范洗手, 使医护人员要养成自觉洗手和手消毒的习惯, 在不同病人之间与各项诊疗操作前后要做到规范洗手和手消毒[6]。

2.4 科学护理配置

强化职业防护 护理人员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7], 为了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与健康。预防工作过程被利器刺伤, 降低医院感染。医院应加大人力、物力投入, 缓解护士缺编,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规范护理工作行为, 改进医疗设备, 完善防护措施等, 为护士创造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 减轻护士的紧张状态。提高护理人员正确掌握锐器伤的处理流程, 预防锐器损伤。同时, 护理人员还应加强自身营养与锻炼, 增强机体抵抗力, 按照规定接种各类疫苗, 这些都是减少职业损伤、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途径。

3 小结

护理管理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优化护理管理将直接影响医院感染的发生。通过强化培训,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完善必要的防护设施以及科学的护理配备, 有效地提高了护理人员安全、预防意识, 真正落实好各项操作规程, 减少职业损伤, 从而减少因护理人员的原因而造成医院感染和自身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郭英霞.门诊口腔科医院感染的护理管理[J].全科护理, 2009, 7 (10A) :2588.

[2]刘蓉芳.加强护理风险管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3 (17) :15-17.

[3]徐光琴, 胡春泉.廖蓉.黔南地区执业医生、护士清洁手状况问卷调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7, 6 (4) :275-277.

[4]余贤容.岗位培训强化新护士职业角色[J].现代医院, 2011, 11 (4) :114-115.

[5]何红燕, 林伟青, 黄雪琴, 等.手污染的控制与医院感染的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10) :1407-1409.

[6]林丽仪, 郭雪兰.血液透析中心人员手卫生的管理[J].现代医院, 2011, 11 (4) :101-102.

护理人力资源的优化管理 篇6

关键词:护理人力资源,优化利用,管理

护理人力资源是卫生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护理人员的合理配备是现代护理模式的基础, 直接关系到医院医疗、护理质量[1]。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现代医学水平的提高, 社会对护理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 加上护理人员的短缺, 提高护理质量和“以人为本”护理理念的实现成了护理工作的一种愿望。因此, 如何在现有的护理人力资源基础上, 优化配置人力资源是护理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结合我院实际情况谈几点体会。

1 护理人力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院是一所集保健、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妇幼保健医疗机构, 全院职工1 550人, 卫技人员1 157人, 医师428人, 护士537人, 病区床护比1∶0.56 (含NICU、PICU、MICU) 。

1.1 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

目前许多医院护士仍按1978年卫生部颁发的《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床护1:0.4配置,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护理模式、护理服务内容和护理服务范围不断扩大, 护士不仅要执行医嘱, 完成护理操作, 还要开展健康教育, 书写护理病历, 临床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增加了护理岗位和护理工作量, 以前的标准已不能满足目前护理工作的需要, 加之病区年轻护士占多数, 因事假、婚假、产假、哺乳假等各种原因, 长年有1人或2人休假, 按1∶0.4配置护士, 护士休息时间得不到保证, 长期不足和超负荷工作, 容易导致护理质量降低和护理工作潜在不安全。

1.2 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由于医院扩建, 近几年来招聘新护士不断增多, 低年资护士数量明显增加, 全院护士537人, 年龄28岁以下283人, 占52.7%。高级职称10人, 占1.9%, 中级职称91人, 占16.9%, 初级以下职称436人, 占81.2%。人员结构不合理尤为突出, 新老员工磨合, 给护理管理、护理服务、护理培训带来难度, 给护理安全带来隐患。

1.3 不分层次、能级配置

近30年来我国护理教育已有长足发展, 已形成了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多层次的护理教育体系, 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 高学历、高职称、高年资护士与日俱增。我院护士大专以上学历388人, 占72.3%, 护师以上职称225人, 占1.9%。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病区护理人员短缺, 一些具有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强的护士其优势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无论学历、职称、资历如何, 首先得按功能制排班完成本职工作, 能力优势被搁置, 体现不出资源优势。

1.4 排班方式欠合理

传统护士排班方式为“正常班大小夜班制”, 中午、晚上值班人员少。白天主管病床医生08:00上班, 交班、查房、出医嘱, 护士交班后处理医嘱 (包括长期医嘱和临时医嘱) , 11:00左右输液开始, 中午12:00后为液体更换高峰时间, 当班护士忙于更换液体, 影响了护理质量;夜班护士一方面要处理白天未完成的治疗, 又要处理急诊住院病人, 往往不能满足病人护理的需要, 且不能有效执行护理查对制度。另一方面, 有些科室由于治疗或护理工作的特殊性, 常需要护士专人护理, 如新生儿换血治疗、产房“一对一”服务等, 这些护理工作白班人多都能很好完成, 但中午、晚上就不能满足护理要求。

2 护理人力资源优化管理与对策

2.1 合理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

护理人员的合理配置是护理工作连续性的基础, 优化配置和有效开发与使用有限的护理人力资源是提高护理质量、护理工作效率的保证。①护理职能部门要了解医院发展规划, 掌握全院工作动态, 建立适合临床实际情况的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②做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 人事科和护理部全面掌握全院护理人员数量、岗位状态和组织形式, 合理岗位设置, 护理工作量与护士人数有机结合, 做到人尽其才, 事尽其功, 动态补充。③护理部制订护理人力资源应急预案, 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库, 当某个病区出现人员不足时先由科内自行协调, 缓解病区的排班困难, 如果实在不能解决, 则向护理部申请, 护理部根据人力资源库统筹协调, 确保临床护理工作的正常运作。

2.2 有计划地培养护理人才队伍, 合理使用护理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的培养是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素质的关键。①护理部制订各层次护理人力资源培养计划和管理制度, 如新员工岗前培训、不同层次护士规范化培训、护师以上人员实行学分制教育等制度, 鼓励护理人员参加毕业后学历教育学习, 创造各种专业深造、业务提高、晋升职称的机会, 使护士结构逐步合理, 在临床一线形成良好的人才梯队。②优化使用护理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了解每位护理人员的性格特点, 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亮点、优点, 并有的放矢地“赋其责、予其权”, 让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护士担任各层次的主管护士, 发挥传、帮、带作用, 使各个层次、不同年资护士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2.3 合理排班, 优化人力资源

排班是对护理人力资源的重新分配, 是完成护理工作、满足病人全方位需求的基础, 合理的排班应考虑病人的病情、手术日及基础护理工作量、病人起居习惯、护士的能力、护士的需求5个因素, 我院护理部制订了排班原则, 并对排班模式进行统一, 各病区护士排班根据上述5个因素采取多种排班方式调整排班, 同时加强护理重点环节的管理。①每班保证2人值班, 中午、晚上增设卡班, 主班负责病人病情观察、巡视、记录, 出入院病人管理和交接班, 卡班负责治疗病人的药物配制, 更换液体, 协助主班对病人进行观察巡视、绘制生命体征等。②弹性值班或机动班, 如门诊注射室上午08:00~09:00注射、输液病人不多, 到上班的中间时段如10:00~12:00为病人集中高峰期甚至延长至下班之后, 科室护士长根据情况, 灵活安排部分护士上班时间延后, 保证高峰时段护士人力;而新生儿病区、产房存在特殊治疗和护理, 利用轮休护士安排机动班, 根据需要随叫随到, 既保证病人及时治疗, 又充分利用人力资源。

2.4 适当运用激励机制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研究中发现, 在缺少激励的环境中人的潜力仅发挥其价值的20%~30%, 而受到充分激励后其能力价值可发挥到80%~90%[2]。基于这一原理, 在护士短缺情况下, 按1∶0.4定编定岗, 根据核定编制发放绩效工资, 缺编岗位绩效工资由在岗人员按工作绩效所得。另一方面给予值夜班护士适当提高值班津贴, 国家法定假日上班支付300%加班工资, 这样可以缓解暂时的缺编, 医院可以节约人力成本, 对护士承担额外的工作量得到一定的补偿, 既提高了护理工作价值, 又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

2.5 加强护理文化建设

护理文化是护理人员职业形象、职业行为、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 是一种团结和凝聚全体护士的无形的、巨大的文化力量, 对护士和护理事业有着深刻影响[3]。因此护理文化建设关键是培养护士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 以病人为中心, 全面提升护士整体素质。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4], 而合理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是现代护理模式的基础。在现有的护理人力资源基础上, 合理优化人力资源, 挖掘护士的潜力, 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 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 才能取得最大化的人力资源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宜, 李娟, 吴钰.我院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及在护理工作中的整合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1) :36-37.

[2]宗素梅.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思考[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6) :81-82.

[3]陈娟.护理文化建设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护理, 2008, 14 (3) :321-322.

优化护理模式 篇7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基础护理流程,护理质量,工作效率

目前, 临床基础护理流程在优化的过程中, 患者的需要就是其导向, 优化的标准则是患者的满意度[1]。通过对基础护理的流程进行分析思考, 实行简化、增加、改变、合并、分散以及废除的策略, 进行改善、优化, 以此来建立起对应的服务连接, 达到改善护理工作质量, 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现将我院护理工作优化情况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的基础护理主要包含了如交接班、输液、晨会后转病房的时间;查找各方面的漏洞;观察患者的情况等一系列的工作流程。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我院的基础护理流程进行梳理、分析, 查找漏洞以及缺陷, 并对这些不足以及漏洞进行优化, 最后对我院护理工作在优化前后的质量进行比较。

1.2.2 优化方法

(1) 优化术前检查结果的汇报:让护士长对汇报的结果进行初检, 同时, 夜班护士还必须对次日患者需要进行的各项检查工作进行复核。 (2) 优化准备药物的流程:主班护士在对药物进行准备的过程中, 一定要与医生进行及时的沟通;此外, 接班护士在接班的过程中还必须对药品是否齐全进行检查。 (3) 优化输液的流程:夜班护士长对患者所需的液体进行核对, 确保次日交班后能够直接进行配制、注射。 (4) 优化排班流程:我院在护理流程优化前, 排班的顺序为夜班—休息、早班—下午班, 所有护理人员在休息后开始上班, 如果遇到双休日则上责班。经过优化后, 优化后的护理人员排班为副班—责班—夜班—休息, 当遇到双休日时, 由责任护士组上班。 (5) 交接班的优化:将所有护士按照分管患者的不同进行分组, 每组护士由下夜班护士、责班护士以及护士长组成, 在晨间护理的过程中, 必须对床位进行整理, 并根据班情交接表逐项交接。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优化前后我院各项护理工作所需的时间比较见表1。

2.2 优化前后护理工作出现漏洞次数比较见表2。

2.3 优化前后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比较 (以我院每年所收治ICU患者为例) 见表3。

3 讨论

3.1 提高了医院的护理水平

要想提高护理的质量就必须对基础护理流程进行优化[2], 优化后我院所有护士的专科知识以及专业能力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 拉近了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距离, 达到了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目的。我院通过对基础护理流程进行优化, 加强了护士对护理工作重要性的认知程度, 同时还提高了护士在基础护理方面的操作能力。

我院在对基础护理进行优化的过程中, 以基础护理以及生活护理为切入点, 不仅增加了护士对患者进行护理的时间, 而且还为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 使其能够迅速、及时地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以及病情。对于患者在住院期间遇到的各类问题均能够及时解决, 为提高整体护理质量以及基础护理质量提供了保障。通过对基础护理进行优化, 实现了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舒适、清洁的住院环境的目的;此外, 它还为提高危重患者的治愈率, 降低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各类并发症的概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2 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通过对基础护理流程进行合理的优化, 既可以降低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随意性以及盲目性, 又可以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 同时还可以对无菌操作规程以及消毒隔离制度进行兼顾[3]。有效地避免了危重患者出现交叉感染以及内源性感染, 为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

3.3 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

我院进行基础护理流程优化后, 患者及其家属的治疗满意度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在对医院的护理治疗进行评价的过程中, 患者满意度是最为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 它可以反映出患者对医疗服务最真实的体验。经优化后的护理服务形式变得更加全面、实用、具体, 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广泛认可。通过护理优化后, 来我院就诊的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由优化前的89.16%, 提高到了护理后的97.83%。

3.4 提升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我院通过对基础护理流程进行优化, 使患者得到了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护士在患者及其家属的肯定中感到了自身价值得到认可, 其工作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3.5 体会

通过对我院基础护理流程优化前后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时间进行对比, 我们可以发现, 优化前后我院的基础护理指标存在明显的差异, 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对基础护理流程进行优化不仅可以提高护理的工作效率, 而且还可以降低护理工作中出现失误的概率, 提升护理质量, 因此可以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过程中对其进行大力推广。

通过对基础护理流程进行优化, 我院的护理工作达到了零投诉以及零纠纷的目标, 不仅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高度赞扬, 同时也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邱丽红.优化ICU基础护理流程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7) :590-592.

[2]刘晓辉.基础护理流程的优化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30) :654.

优化农民消费模式的思考 篇8

一、我国现阶段农民消费模式所具有的特征

㈠消费总量严重不足

我国农民的消费总额占市场总份额的比重严重偏低, 而且还呈现下降的趋势。从1978年到2007年的统计数据计算看, 农民的消费总额不及城镇居民消费总额的三分之一, 城乡消费水平的比值从1:2.9增长到1:3.7, 这一消费现状, 体现出农民的消费水平是在不增长的情况下, 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在没有剔除城乡价格因素的情况下, 农民的消费总额增长速度仍然十分缓慢。

㈡消费层次明显低下

恩格尔系数农民明显高于城市居民, 消费结构中非物质消费或文化消费比重很低。实际消费支出排在最前面的仍然是衣食住, 这说明衣食住支出仍是农村最重要、最基本的消费, 其中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虽属于小康型消费结构, 但其总体消费结构层次仍低于城市居民。这种低层次, 集中反映在农村的家用电器消费、文化娱乐消费、科技教育消费、旅游休闲消费、生活保健消费、住房消费等新消费热点的严重不足。特别象读书看报、学习现代科学、掌握知识技术等文化科技消费在很多的农村地区仍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事情。

㈢消费观念比较保守

一直以来, 中国农民“贫”字当头, 节俭被认为是消费第一原则, 再加上实际生活中天灾人祸及生老病死等不确定性存在以及子女的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负担过重等原因, 极大地限制了农户的其他正常消费支出, 强化了农户消费的谨慎性心理, 某些农户消费就会出现过度节俭的特征。过度节俭的消费观念必然会降低农户生活水平, 甚至是以健康作为代价, 产生所谓“节俭悖论”。长期以来, 农村大部分农民习惯于先储蓄再消费, 反对“超前消费”。很多农民受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 普遍认为“无债一身轻”, 感到“寅吃卯粮”、借钱消费心理不踏实, 基本上还是习惯于通过储蓄积累实现自己的消费需求。

㈣愚昧消费比较普遍

主要表现是赌博消费和封建迷信消费。一些地区赌博成风, 不管男女老幼都在忙里偷闲玩麻将和“挖坑”, 这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也成为他们消费支出的一个重要项目。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地区甚至出现开车去城镇上豪赌的场面。封建迷信在广大农村仍十分盛行, 很多农民四处花钱找“先生”、“大仙”看病免灾, 算命看相、看风水等。这些愚昧消费不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反而浪费了大量的钱财, 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有的甚至带来极大的社会危害。

㈤畸形消费正在蔓延

“随大流”和盲目攀比是我国最主要的传统消费动机, 至今影响很大。在这种心理作用下, 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不是需要什么买什么, 而是大家买什么就跟着买什么。因为不买大家都买的东西就会显得穷酸被人鄙视。而且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 这种炫耀攀比的心态就越严重。目前农村比较典型的消费攀比主要体现在重大节日和婚、丧、嫁、娶、建房等消费上。虽然农民平时日常消费非常节俭, 但一到过年过节或者家里办大事, 往往迫于社会压力, 大铺大摆, 大吃大喝, 高额消费。另外, 礼仪性的人情消费名目也越来越多, 价码也越来越高。

二、促进农民消费模式优化的条件

㈠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可持续的稳定收入

众所周知, 我国农村消费市场长期“疲软”, 主要制约因素是农民口袋里缺钱, 导致购买力不足。最近几年, 全国自上而下、全力以赴地解决“三农”问题, 目的就是要从农民增收入手, 在源头上缓解农村居民扩大消费需求动力不足的矛盾。从实施情况来看, 经过此前的诸多努力, 成效已经显现。但是, 由于农业基础薄弱, 抗风险能力还很差, 绝大多数农民依然依赖于靠天吃饭, 加之农产品价格波动比较大, 致使农民的收入依然不能稳定增长, 有时还出现倒退。为此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改造既是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措施, 又是稳定和扩大农村消费的战略措施。所以增加坚实的物质基础是推进农民消费的主要动力。

㈡推进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建设步伐

当前农民收入虽然有了大幅增加, 但由于稳定的增收机制和发达的社会保障救助制度尚未完全建立, 农民对未来支出预期的增加仍制约消费的增长。因为我国农村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 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十分迟缓, 现有保障机制整体上农村严重滞后于城镇水平, 令农村居民普遍为难的上学难、治病难、养老难, 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阻碍农民扩大消费的羁绊。正是面对这一社会现实,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 以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三项制度为社保建设重点, 帮助广大农民逐步实现“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基本要求。通过积极完善社会保障, 增加广大农民的消费安全感, 让其放下包袱, 在更大程度上释放消费需求, 从而使巨大的农村消费需求潜力尽快转化为现实购买力。

㈢方便安全实惠的良好消费环境

与城市相比, 长期以来制约农村居民扩大消费的环境因素主要在于交通不畅、供水不便、用电成本高、交通和通讯设施差等等。这些至关农民消费升级的基础设施不配套, 农民即使买得起大件家电、现代通讯设备、交通工具, 也因耗费太大而不能经常地使用。此外, 农村文化娱乐设施短缺、市场管理混乱, 也与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求极不适应。上述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只能依靠政府部门统筹安排、牵头实施。

㈣良好的文化素养和乡风文明

在结婚大操大办、人情往来不断等落后的消费习惯影响下, 农村出现越来越多的消费误区, 主要表现在婚、丧、嫁、娶消费上, 盲目攀比。这些消费误区像一个“吞钱黑洞”, 正在把农民手中不多的余钱一点点“吃掉”。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设施环境的“硬件”建设, 更要宣传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道德素质。尤其是各种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发展观念互相碰撞之际, 文化的特质更显示出“硬实力”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促进农民消费模式优化的思考

㈠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快速提高农民的购买力, 为农民消费模式的优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目前农业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要想使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 走精细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道路, 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此外, 为了增加农户的外延收入, 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 或者积极开展区域性劳务合作, 规范和组织劳务输出, 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合理转移。为此, 首先要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 简化农民跨区就业和进城手续, 妥善解决进城民工的工资待遇、劳动保障和子女教育问题。其次, 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开展清费治乱减负的综合治理。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实行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的通知》要求, 认真做好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工作。与此同时, 还要定期开展复查, 注意和防止涉农负担反弹, 切实把减轻农民负担的每一项工作落实到实处。只有把这些工作做好, 才能使农村经济步入良性发展, 使农民收入切实增加。

㈡改革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 加大政策向农村倾斜的力度, 解决农民后顾之忧, 为农民消费模式的优化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

目前,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是覆盖城市范围, 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相当薄弱, 养老、医疗、子女入学、住房等问题时时困扰着农民, 当务之急是在农村建立社会保障救助制度, 把农户收入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限度。一要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逐步提高社会应负担的比例, 彻底使农民摆脱“小病不用看, 大病看不起, 重病只等死”的状况。二要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使农民老有所养, 解决后顾之忧。三要完善贫困地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使扶贫规范化和制度化。四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涉农补贴和对农业投资的惠农系列政策, 在体制上创造有利于农民发展的长效机制, 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㈢创造良好的农村消费环境, 优化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为农民消费模式的优化创造完备的客观条件

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比如电力供应不足、电压不稳;水利设施不配套, 用水不便;道路交通运输建设滞后, 商业网点和流通不通畅等。这种消费环境制约了农民消费模式的演进, 因此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也是促进农民消费模式转变的措施之一。不能用老眼光看今天的农民, 也不能简单的把农村居民消费等同于城镇居民消费。要以市场为导向,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和收入层次的农民消费需求特点, 生产开发出符合农民口味的经济实用、质量合格、售后服务规范的消费品。要降低农村商品流通成本, 加强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 有力地保护农民消费者的利益。还要确立强烈的市场意识, 在结构调整上有新的突破。必须大力推进绿色农业、循环农业, 用现代工业理念“经营农业”, 把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作为“经营农业”的“火车头”, 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和“一镇一业”特色, 为农业结构调整导航。否则, 农村经济无法提高, 农民收入无法提高, “三农”问题永远也得不到彻底解决。

㈣促进农村文化建设, 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提升农民认识水平, 为农民消费模式的优化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

上一篇:甘肃工业下一篇:无固相钻井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