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地合理利用优化模式

2024-08-26

用地合理利用优化模式(精选3篇)

用地合理利用优化模式 篇1

0 引言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和持续繁荣发展的文化伦理形态, 它实质上也是人与自然的一种良性关系, 强调人们应该从单纯追求物质财富的观念向丰富思想内涵的层面转变, 可以说,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中共十八大报告中,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党在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形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这意味着新时代的发展更加强调均衡、可持续和以人为本。

在我国经济迅速增长, 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 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成为旅游地发展旅游十分突出的矛盾。不合理的旅游用地布局、土地粗放型利用方式给旅游用地内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严重阻碍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 优化旅游用地的土地利用方式, 创新旅游地开发模式成为解决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

旅游用地的优化利用主要以生态文明视角、旅游用地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为基础, 注重整体功能打造, 优化规划布局, 将绿色系统的构建作为重心, 使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从而达到旅游用地在土地质量、景观质量、生态质量上的优化。

1 旅游用地利用模式研究概述

1.1 旅游用地利用模式的研究背景

1.1.1 国内旅游用地利用模式研究进展

目前, 国内对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的旅游可持续性发展[1], 仅针对旅游用地利用模式的研究甚少, 少量文献从旅游用地的空间功能布局和生态效应进行了研究。如吴郭泉 (2009) 在旅游用地规划中引入生态新理念, 探讨了基于生态理念的旅游用地规划创新, 提出了基本理论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等, 旨在形成社会经济、土地资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2]。梁栋栋 (2004) 利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得出旅游地在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土地利用的特点, 认为合理的功能分区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旅游用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3]。

国外旅游用地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 旅游用地规划是早期国外学者们关注的问题。1959年夏威夷洲的规划是旅游用地规划的开山之作, 到20世纪80年代, 多个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都开始参与旅游用地规划的编制[4]。而国外的研究中, 涉及到旅游用地利用方面, 直接提出旅游用地模式的研究还是相对较少, 主要集中于探讨旅游用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5]。如Page和Rosamonda ellen研究了加拿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模式和所有权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研究表明, 在娱乐型旅游用地建立之后, 会造成保护区内珍稀动植物的退化和减少, 使当地生态环境处于危险的境地[6]。

2 国内旅游用地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新兴旅游地不断崛起, 旅游用地需求日益扩大。新增旅游用地多出现于城郊和乡村, 由于前期规划中开发定位不准确以及后期施工的不合理, 导致旅游用地占用面积大、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我国旅游用地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1) 大量旅游用地的需求与建筑用地指标紧缺之间的矛盾; (2) 旅游用地利用模式滞后,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相对低下; (3) 旅游业效益提升的同时不注重旅游用地生态状况的维持, 造成旅游用地质量降低; (4) 旅游用地管理机制尚不明确, 在法律、政策上存在一定缺陷, 加剧了旅游用地规划的难度。

3 TOLD模式

近年来, 吴必虎、徐小波 (2010) 基于大量新型旅游开发实例的考察和分析, 提出了一种“TOLD (Tourism-Oriented Land Development, TOLD) 模式”, 即旅游导向型土地综合开发模式, 是指在一片相当大规模的地区范围 (从几平方公里到数百平方公里) 内, 以旅游开发为先导和主要功能方向, 并结合房地产产品、户外运动产品、商务会展产品及其他更多业态进行规划建设的土地综合发展模式。TOLD模式可以划分为生态导向型低度开发、文化导向型主题开发、市场导向型多元开发3个类型。它是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重新开发、补充开发等方式, 形成具有一种或多种主题, 兼容多种旅游或非旅游活动, 集中多种休闲、游憩、娱乐、商业、运动、度假等功能的复合型土地开发方式[7]。

TOLD模式最核心的要素是旅游功能的复合性开发, 在功能创建上侧重房地产与旅游业的结合, 同时需要地方政府与投资商共同合作, 并且实现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紧密合作或组合机制, 以此来达到旅游区多元功能的格局。

4 旅游用地EOS利用模式基础

4.1 生态文明视角

生态文明即生态环境文明, 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 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 积极改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尹成勇, 2006) 。

在与人类生存环境息息相关的旅游用地利用方面, 旅游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利用方式的构造, 都应以生态文明理论作为思想指导, 以低污染、高效率、高效益作为发展目标, 科学处理好资源保护、效益保障和高效利用的关系。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趋势, 能为现代旅游业提供发展保障和建设指导。因此, 生态文明理论是旅游用地优化利用模式理论基础的核心要素。

4.2 旅游用地可持续利用

旅游用地可持续开发利用是指在特定的时期和特定地区条件下, 对旅游用地资源进行合理地开发、使用、治理、保护, 并通过一系列的合理利用组织, 协调人地关系及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以满足当代人以及后代人生存发展的需要。

旅游用地的可持续利用理论是旅游用地优化利用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持续利用也是旅游用地优化利用的前提条件, 其实质就是在旅游区土地资源质量不退化的基础上, 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水平, 保持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景观质量, 实现旅游区土地的永续利用, 达到旅游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4.3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 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劳动, 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

而旅游用地的集约利用旨在采用科学的生产方式和合理的管理措施, 将较多的旅游生产资料和管理活动投入到有限的土地上, 改变落后的土地利用方式,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提高土地利用率。旅游用地的集约化生产, 对紧缺的旅游用地进行高效利用, 是节约土地资源的根本途径。

5 EOS模式概述

5.1 EOS模式概念

旅游用地EOS (Eco-oriented overall system, EOS) 开发模式, 即生态导向型整体系统开发模式, EOS模式是一种以生态为中心的旅游用地的土地利用方式, 旨在有限的旅游用地上, 依据用地现状, 最大限度将土地集约利用起来, 赋予其复合型旅游功能。并且以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当地旅游发展为宗旨, 生态绿色系统区块配置应占有较大比例。同时, 在功能区中建筑材料必须环保且可重复利用, 注重景观设计与环境的融合, 开发出的旅游项目不能对生态保持造成负担, 最终形成具有多元旅游功能的生态格局。

5.2 EOS模式内涵

5.2.1 整体功能开发

旅游用地的功能决定了旅游用地的开发程度, 旅游用地的功能大多具有叠加性, 即不仅具有旅游功能, 同时且兼具农业生产或者工业生产等其他功能。因此, 在进行旅游功能分区布局规划时, 首先应该充分考虑该用地原有用途, 在已经存在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挖掘, 减少资源的浪费。其次, 在功能区分方面, 应采取全局策略, 注重每个区域之间功能差异性与互补性, 即每个分区都具有不同功能, 在整体上要求功能齐全, 在空间上要求形成连续的不间断区域, 以突出规模效应和群体组合优势, 满足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需求, 有效避免了布局中功能的重复, 也使有限的旅游用地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另外, 需要根据旅游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选取不同类型的因子系统来确定各功能分区大致界线范围[8]。

5.2.2 绿色系统构建

旅游区内的绿色系统兼具满足旅游区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和作为旅游游线上某一旅游点的作用, 在旅游活动开展的同时, 减小旅游活动的污染造成的负面环境效应, 提升环境品质。

旅游区内绿色系统可由湿地公园、景观绿化和绿色廊道组成。湿地公园适用于有水体存在且原生植被良好的区域, 可人工栽种涵养水源的植物, 既保持水土又有利于生态。景观绿化即为人工有意识地在旅游景点周围种植景观植物, 栽种的植物不仅自成景观, 也提升了旅游区的绿化率。绿色廊道是绿色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作为连接各旅游片区的重要交通道路, 既是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旅游景区的特色旅游项目。同时, 绿色系统的构建也包括用绿色规章条例来保证绿色系统的维持。如绿色廊道一般禁止产生废气污染的机动车驶入, 采用清洁能源车或者仅能步行;园区内的建筑外形应与环境相适应, 不得破坏景观视觉效果, 并使用太阳能或者电能等清洁能源。

5.2.3 土地集约利用

土地的集约利用主要是在有限的土地上, 通过改善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利用结构来达到低消耗、高产出的目的, 以此应对土地资源尤其是旅游用地相对缺乏的问题。国内有学者认为旅游用地集约利用的前提条件是可持续发展, 在重视数量增长的同时, 追求质量的改善、效益的提高和能源的节约, 重点在于优化旅游用地结构和充分发挥旅游用地的潜力, 关键在增加旅游用地的投入, 提高产出[9]。

土地的集约利用不仅仅是对旅游区内已经利用起来的土地进行改善, 而且包括旅游区内已经退化、污染、废弃的土地。这些土地资源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 最终使得这些地块得以再次利用, 减少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避免再次寻找用地资源, 提高了单位土地利用率。

5.3 EOS模式评价

EOS模式在TOLD模式基础上, 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土地功能的优化配置, 与TOLD模式相比有如下几种优点:

1) EOS模式在TOLD模式注重对旅游功能复合性开发基础上, 提出旅游功能的差异性发展, 避免旅游功能重复、冗杂;

2) TOLD模式是主导地产与旅游的结合, 而EOS模式创新提出旅游区绿色系统的构建, 并将该系统与旅游产品相结合;

3) EOS模式将土地集约利用植入旅游用地的利用模式中, 更加强调对土地资源利用的优化配置, 而非一味地追求旅游功能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1]韩雪, 杨俊孝, 姚娟.基于可持续视角的旅游用地利用模式研究——以乌鲁木齐南山风景区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2, 37 (6) :165-167.

[2]吴郭泉, 唐景薇.基于生态理念的旅游用地规划创新初探[J].福建林业科技, 2009, 36 (1) :118-120.

[3]梁栋栋.不同类型旅游地的旅游用地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 2004.

[4]周丽.国内外旅游用地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1) :135.

[5]赵莹雪, 董玉祥.旅游用地时空演变及其环境效应研究[J].地理科学, 2009, 29 (2) :294-299.

[6]Page, Rosam onde Ellen.Effects of land-use patterns and land ownership on biodivers ity in the natural areas of the Niagara Escarpm ent World Biosphere Reserve[D].Mas.thesis.Un-iversity of Windsor, Canada, 2003.

[7]吴必虎, 徐小波.旅游导向型土地综合开发 (TOLD) :一种旅游——房地产模式[J].旅游学刊, 2010 (8) :34-38.

[8]王珍子.区域旅游用地规划与管理研究[D].赣州:江西理工大学, 2005.

[9]邓飞虎, 田巧莉.基于集约利用理念的旅游用地评价内容研究[J].当代旅游, 2012 (12) .

新农村建设用地合理利用研究 篇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用地,用地合理性分析,用地合理利用评价,用地合理利用优化模式

本文从调查和分析国内外农村建设理论实践入手, 以农村建设用地为对象, 通过分析农村建设用地驱动力、构建农村建设用地合理评价体系对农村建设用地进行研究, 并以江苏省邳州市为例对农村建设用地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证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客观上要求农村土地利用具有合理性, 以保证在今后时期内逐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对解决我国目前主要的“三农”问题,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 农村建设用地合理性分析

1.1 规模定位

从微观角度, 农村建设用地合理利用即是一个村庄内部建设用地结构的优化整合, 主要包括:居住、生产、公共服务、道路广场、绿地五个功能分区。

(1) 根据邳州市居民的生产生活的需求, 配置相应的设施, 根据邳州农民的生活习惯和喜好配置居住建设用地, 根据主要的经济发展类型确定需要的生产用地类型, 以及绿地的合理分布, 树种的选择等。基础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健全是重点, 另外生活废弃物的处理以及居民的活动中心是建设的重点。合理规划生产建设用地, 以特色经济和主导加工业来支撑中心村镇产业发展。

(2) 根据村落的规模, 确定各功能区及其规模。按照我国《村镇规划标准》 (GB50188—93) 对农村的级别规定确定村庄规模级别, 然后确定需要配备的基础设施以及面积。主要设立的公共服务包括:居委会 (村委会) 中小学, 托儿院 (托儿所) , 卫生院 (所室) 等, 其面积行政管理为0.2~0.4m2/人, 教育机构为1.5~5.0m2/人, 文体科技为0.3~1.6m2/人, 医疗保健为0.1~0.3m2/人, 商业金融为0.2~0.69m2/人。

1.2 结构定位

根据邳州市的特定情况将宏观农村建设用地分为三类:

一是集中在邳州市周围地域的农村建设用地, 其建设活动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城市用地压力, 疏散城市人口。建设主体部分应为村域内积聚中心村, 集中建设, 提高人口密度, 与市区相协调, 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 合理引导中心村的建设活动以及经济活动, 控制中心村规模, 有规划、有步骤地引导零星居民点向靠近市区中心村集中。

二是分布于东部平原区, 是零散分布、规模较小的、以合并为主的村庄建设为主导的空间地域。其基本特征:选择村庄经济实力比较强, 或者地理位置比较优良的村庄作为聚居点, 采用一次性整体搬迁或有计划逐步搬迁实现村庄合并。其发展策略:有规划、有步骤地引导零星居民点向中心集中, 在确保基本农田保护区不被侵占的同时适当发展工业企业。

三是限制发展地区, 主要为西部和南部的低山丘陵地区。这些地区相对来说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同时受采矿等的影响, 造成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规划严格划定开山采石区, 对采石地区及时进行生态环境恢复工作。

从微观角度农村建设用地主要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应进行村庄功能区的合理布置, 主要包括功能区的完善类型的确定和相应的面积规模, 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是完善的重点。

(1) 公共服务设施。教育设施规划。根据邳州市2020年预计人口规模, 对照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对学校设置及必备办学条件的有关要求的规定, 镇区根据每5000人一所幼托的配置标准, 各聚集居民点各配置一所幼托;按照镇域人口每1.0~1.5万人配置一所小学, 镇域面积较大的乡镇, 可以在社区及村庄内适当配置小学;按照镇域人口每4万人配置一所中学, 中学集中布局于镇区范围内;按照市域人口每10万人配置一所高中, 高中根据服务半径分片配置。医疗设施规划。邳州市的医疗设施按照医院、卫生院、卫生室三级布置。市区设综合性医院及必要的专科医院;各镇镇区配备卫生院;各居民点配备卫生室。城乡社区形成完整的卫生服务网络, 要完善医疗保健机构的配置和设施建设, 使传染病防治、疾病控制、计划免疫等均达到省标。

(2) 基础设施布局规划。公路系统。以连霍高速公路、两横 (310国道和323省道) 、三纵 (250省道、中心城区西外环延伸线-宿邳公路、251省道-邳睢公路一级公路) 以及一条放射状公路 (机场路) 组成邳州整体公路框架。另外全面提高邳州中心城区至市域各乡镇、村庄的公路技术等级, 达到高级次高级路面要求。规划期末, 邳州市至市域各城镇的联系公路等级达到二级以上, 与连霍高速公路以及国省道相连接的城市出入口道路达到一级公路以上标准。供排水系统。随着邳州市各乡镇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社会对自来水的水质、水量要求越来越高, 改善供水状况、改善农村饮用水卫生条件、实施全市村镇统一供水工程十分必要。根据用水人口、用水量标准和自来水损耗预测供水量, 全市规划总供水能力为51.05万m3/日。邳州市及周边主要城镇及区域管网附近农村实施区域供水, 另外在地表水资源较贫乏乡镇, 合理开采地下水, 建设井群式自来水厂, 对地下水开采进行集中管理。电信、邮政、广电系统。全市以邳州622局为主汇接局, 覆盖全市用户。市域近期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30线/百人, 固定电话局用交换机总容量58万门, 移动电话普及率20部/百人, 移动电话用户31万户。远期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40线/百人, 固定电话局用交换机总容量79万门;移动电话普及率40部/百人, 移动电话用户63万户;住宅的有线电视覆盖率达100%, 环境卫生规划。村庄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 镇区和社区设置垃圾中转站, 垃圾中转站以压缩式为主。近期城区生活垃圾进入位于西郊的垃圾处理场卫生填埋。远期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无机垃圾回收利用, 有机垃圾仍以卫生填埋为主。

1.3 视觉定位

在进行农村建设和布局时, 不仅仅是考虑人们工作、居住、交通、休息的功能需要, 还应该注重布局、建筑物的美观以及与当地的特殊景观相结合, 创造的特色景观。

邳州市在进行新村建设时参照省建设厅对农村居住模式的要求是要倡导省地节能型住宅。控制独立式住宅, 引导联排和双拼住宅, 推广公寓式住宅。市区周围, 如运河镇域内保留农村居民点应采用城市型公寓式宅区, 享受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

另外, 对于邳州市内的弱质生态空间内的村庄要着重建设相应的生态保护用地, 主要类型包括沿路沿河防护带、风景名胜区、水体空间和山林空间等生态用地。

2 农村建设用地合理利用评价

2.1 农村建设用地合理利用评价

运用建立的农村建设用地评价指标体系和确定的权重, 对邳州市土山镇的刘井村农村建设用地评价, 根据选择的有关方法和指标, 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如下:

(1) 给出各指标的量化值。评价指标的量化值可分为两类:第一类, 定量指标, 即可直接由统计资料或通过计算得到的, 如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比例、农民人均收入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指数等, 如刘井村建设用地为29.35hm2, 耕地为85.73hm2, 通过换算得出建设用地比例为0.342;第二类, 定性指标, 即根据经验和专家意见对各项指标的满足水平进行模糊量化的, 如建设用地结构合理度、社会人文环境等, 由于前湖村庄建设起步较早, 在建设用地以及和力度方面优于刘井村, 通过专家以及经验得出前湖村为0.8, 刘井为0.6。

(2)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多指标评价中, 由于各个指标的单位不同、量纲不同、数量级不同, 不便于分析, 甚至会影响评价的结果。因此, 为统一标准, 首先要对所有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以消除量纲, 将其转化成无量纲、无数量级差别的标准分, 然后在进行分析评价。

2.2 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对港上镇前湖村和土山镇刘井村的建设用地评价, 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1) 在建设用地开发层面, 前湖村得分0.233, 刘井村得分0.217。前湖村优于刘井村, 前湖村在前期的开发中前湖投资较大获得较好的效果, 街道的整洁和生活的舒适, 引起了居民更强的改善环境的欲望, 给村庄的进一步改善奠定了基础;前期的农村建设用地重整并没有引起刘井村的注意, 在村庄的政治方面明显落后, 但是村民有改善环境, 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 村委会应给予合适的引导, 在建设用地开发方面加大力度。

(2) 在建设用地集约程度方面, 前湖村得分0.297, 刘井村得分0.330, 虽然前湖村在人均建设用地以及闲置和低效用的比例方面略微优于刘井村, 但是由于主要的经济来源为银杏的种植, 建设用地所占成本较少, 在其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指数方面与以粉丝加工以及大蒜、棉花等经济形式为主的刘井村相距甚远。

(3) 在建设用地综合效益方面, 前湖村得分0.228, 刘井村得分0.216, 农村居民点的主要效益体现在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方面, 经济方面相对次要, 在前期的农村建设用地的重整中, 前湖投资较大, 有较高的生态、社会收益。刘井在经济方面略有突出但是在建设用地社会和生态收益方面有较大差距。

3 农村建设用地合理利用优化模式

在实际操作中针对不同的村庄类型, 邳州市形成了不同的建设模式, 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3.1 农民公寓化

公寓化模式适用于城中村和城市空间扩张范围内的城市郊区村庄。该模式的具体做法为:政府给予城中村和表现出较强城镇化趋势的城郊村庄适当的政策引导, 采用一次性整体搬迁、公寓化安置, 由政府或村庄自筹资金建设小区或公寓, 配套完备的基础设施, 逐步吸引周边类似条件村庄推进社区建设。其具有的基本特征为: (1) 基础设施、管网等与城市 (镇) 相衔接, 有利于城市 (镇) 的外延扩展; (2) 集中居住有利于节约集约建设用地; (3) 搬迁后的村庄节约面积可用于“城乡挂钩”增抵城市建设用地指标; (4) 因涉及二元结构转变, 要求政府统一组织协调。

3.2 村庄归并

村庄归并模式多适用于因便于耕作等因素自然形成的规模较小、布局较为分散的自然村庄。该模式具体做法为:选择村庄经济实力比较强, 或者地理位置比较优良的村庄作为聚居点, 采用一次性整体搬迁或有计划逐步搬迁实现村庄合并;在政府或村庄自筹资金建设完备的农村基础设施后, 逐步吸引周边村庄人口向该聚居点集中。

邳州市八路镇祠堂村行政村面积6.67km2, 现有村民1146户、4321人, 分散在18个自然村。该村现有居民宅基地面积86.67hm2, 村内空闲地47.33hm2, 废汪塘面积53.33hm2, 户均占地约0.12hm2。

邳州市选择该村进行新农村的建设试点。规划户均占地约188.761㎡, 30排, 每排40户, 主干道12m, 其中8m宽的水泥路面, 没侧各1m的下水道, 1m绿化带, 排于排之间4.5m水泥道路, 0.5m宽的地下水道。规划通过整理合并成一个行政占地面积约30hm2, 户均占地188.761㎡, 新增耕地面积157.33hm2。

3.3 村庄内部优化

村庄内部优化模式适用于人口、用地规模较大, 不适宜搬迁、合并的或者发展历史悠久, 有自己独特特色的村庄。该模式具体做法为:改外延式发展为挖潜式发展, 由村委会组织对空心村、占用大量耕地分散居住的农户进行统一规划调整;利用政府扶持和村民自筹资金, 利用村内空闲地、旧住宅以及土地使用证以外土地, 完善功能分区、健全基础设施。

前湖村位于邳州港上镇东北部, 全村560户, 由前湖、新庄、冯庄三个自然村组成, 7个村民小组, 人口1862人, 土地面积188.761m2。该村邀请中国矿业大学的专家、学者来前湖村论证研究, 结合“三清三创工作”, 制定改造规划, 结合村庄实际, 制定出长远的建设规划, 实施“九纵三横, 十六板块”村庄整治建设方案。具体举措:一是下大力气整治村庄环境。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建设社区服务中心。

用地合理利用优化模式 篇3

总图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厂址选择、总体规划、总平面布置、竖向布置、管线综合布置、绿化等。本文试从总图设计主要环节布置要点, 探讨合理用地应采取的措施和途径。

2 总图设计全过程对应途径及措施

2.1 厂址选择

厂址选择一般由业主组织相关部门根据拟建企业原料、生产、运输、交通、地质、能源、环保及消防等要求共同确定的。厂址选择是项综合性工作, 目前多数新建中小石油化工项目均位于市政开发的工业园区, 扩建项目往往位于厂区预留地内, 位址均相对固定。

2.2 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设计应依据工厂规模和分期建设的要求进行。近期建设力求集中紧凑, 同时又有利于远期发展。对远期发展的预留, 不仅要考虑主体装置、系统配套工程、管线、运输通道等相应发展的要求, 同时与前期工程相互协调, 充分利用公辅设施, 或考虑前期设施就地扩建,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以减少布置间距, 减少初期生产和远期建设相互间的影响而浪费用地。

2.3 总平面布置

在进行石油化工总平面布置时, 要结合国家规范及地方性法规、地形、风向及原料产品进出等条件, 将工艺装置、系统配套设施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区, 组织协调区块内各设施、建 (构) 筑物之间的关系, 满足工艺流程相互的顺畅关系, 助力企业运营的效能。厂内设施布置需要与厂外设施结合起来进行, 如原料罐区应布置在原料进厂一侧可减少管线迂回、占地及能耗损失。

石油化工企业包含设施繁多, 下面就厂区包含的主要单元进行平面布置简要分析, 即在节约、集约土地的同时, 满足厂区功能分区内各项设施的布置。

(1) 工艺装置。工艺装置是工厂的主生产区, 一般布置在厂区的中心区域尽量减少其对外部环境影响。工艺装置区宜布置在人员集中场所及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对于可联合布置的工艺装置尽量联合布置, 集中控制, 其建筑物也宜合并布置, 以减少单独布置造成防火安全要求的较大间距。

(2) 罐区。罐区占地比率高, 且散发易燃易爆油气, 应设置在道路运输频繁地段之外和外来人员经常往来地区之外;液态烃罐区宜布置于厂区边缘地带既相对安全也节约安全间距布置用地, 但罐组不能靠排洪沟布置, 以免泄露物质进入排洪沟, 顺厂区延伸。大型石油化工企业的罐区其扩展速度比较快, 占地面积也较大, 留有发展余地对长久规划而言是节地的。

(3) 装卸运输。厂内铁路应在厂区边缘集中布置, 避免或减少铁路进线在厂区内形成扇形地带浪费空地;汽车装卸设施靠近原料及成品罐区、厂区边缘地带直接与厂外道路顺畅连接, 减少外部车辆对厂区内部的影响及专用通道的占地。

(4) 公用工程设施。厂内水、电、汽、风等公用设施靠近负荷中心兼顾与周围设施的相互影响。如总变配电所宜布置在厂区边缘, 避免厂外引入的架空电力走廊、埋地电缆占用过多厂区通道, 但也应尽量靠近用电负荷中心, 避免供电线路过长造成的电能损耗。

(5) 生活区。生活管理设施是对内管理、对外联系, 同时包含生活服务设施, 宜集中布置为厂前区, 厂前区要远离工艺装置和油罐区, 且布置在厂区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及厂区边缘, 以便于管理、保持环境洁净。工厂规模较小时可不设厂前区以减少用地。

(6) 污水处理场。污水处理场宜位于厂区边缘地势较低处或厂区外的单独地段, 使各类污水管线尽可能多地采用自流方式流入处理场, 利于保障事故状态下充分将可能造厂污染的水体拦截在厂区内。

(7) 火炬。由于全厂性高架火炬有的在事故排放时可能不完全燃烧而产生火雨, 故全厂性高架火炬宜位于生产区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鉴于高架火炬布置区的防火、辐射热半径较大, 为了减少厂区占地, 火炬可考虑设置在厂区围墙以外的独立地点。地面火炬因为火焰全部封闭在燃烧室, 辐射热对外界的影响不大, 控制其防火距离时按照明火设备考虑即可。

(8) 消防站。消防站的位置应使消防车迅速、方便地通往厂区内各街区, 并能顺畅通往厂外有关设施和居住区, 超出服务半径的场所, 应设消防分站。消防站的布置除按要求远离易燃、易爆介质 (区) 外, 还应注意避开人流、设施障碍物利于消防出车。

(9) 通道。具有区划界区、防火分割、管线敷设、运输组织功能的通道宽度应留有余地, 一方面为后续发展时管线管带乃至道路扩建时提供用地;另一方面, 宽裕的通道也可为不期而至的装置界区扩建留有余地。在布置时尽量使得各界区横平竖直, 小的界区可在满足布置要求的基础上, 相互合并购成一个大的界区, 体现规模化一体化的要求, 便于操作管理及节约用地。

综上, 在符合防火、安全、卫生、检修和施工等规范、规定的要求前提下, 兼顾利于保障人身安全和改善作业环境, 同时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创造必要的条件, 总平面布置是一项需要综合考量各因素的系统工作, 合理用地的制约因素众多, 但前提明晰也就利于开展工作了。

2.4 竖向布置

当厂区建设在山区或自然地形坡度很大的地块, 总图竖向设计对于合理利用土地就显得相当重要。竖向设计首先要满足生产的工艺连接、各设施及场地排水的设计标高, 还要考虑交通, 即在规范允许和实际使用的要求下设计道路坡度和场坪标高, 连接所有的单元;厂区对应分成若干个台阶段, 通过道路来连接这些台阶段, 使之能够适应总图平面布置的要求, 满足工艺及交通技术条件。

竖向设计应与总平面布置动态交互进行, 通过合理的竖向设计, 使得工艺流程、物料传输更加适合地形条件。另外, 各台阶之间设立挡土墙时, 在地质条件及投资许可范围内尽量采用直立式钢筋混凝土挡墙, 可大大缩小两台阶之间的距离从而有效地节约用地。

2.5 管线综合布置

石油化工企业厂区内有工程管线遍布整个厂区, 在总平面布置时, 对系统管线的路由及敷设形式等要统一考虑, 合理安排并适当集中, 以使其路径短捷顺畅、减少迂回;在保证各种管线相互之间及其与建 (构) 筑物在施工、维护、安全和扩建互不发生干扰和影响的条件下, 采用合理的最小间距;对较集中管线可采用共架或共沟的铺设方式。为此需协调原料、成品、水、电、暖、蒸汽等各专业的外管线, 从中取得一个相对的平衡。

2.6 发展用地的预留

单元预留地有明确的要求时, 可根据实际单元需要分散在厂区内, 亦可以作为项目建设的临时施工用地;各单元在界区范围确定时, 应留有余地, 减小后续布置时用地不够的风险, 成熟的装置、系统单元可预留小一些, 不成熟的可预留大一些, 尤其是对非标设备多的单元, 界区的预留应占据主动以免造成用地面积过紧需另辟单元建设的局面。厂区预留宜在厂区外的一端作为未来的发展端利于统一规划。

3 结束语

在设计任务中只有结合好工厂生产、发展所需之各方条件并统一考虑, 才能运用总图设计合理用地并达到紧凑布置、和谐布局的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GB 50187-2012.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S].

[2]SH/T 3053-2002.石油化工企业厂区总平面布置设计规范[S].

上一篇:食道鳞状细胞癌下一篇:糖尿病合并消化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