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地管理

2024-07-30

用地管理(通用12篇)

用地管理 篇1

一、建设用地管理

1、建设用地管理的定义

建设用地管理是对所管辖行政区域范围内城乡建设用地的征用、划拨和出让实施统一管理, 承办由同级政府审批的建设用地的审查、报批工作, 指导、监督、协调各部门的建设用地, 会同有关部门制订有关建设用地管理的行政法规、技术政策和经济管理办法, 负责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的监督。

2、建设用地管理的分类

建设用地按其利用方式不同分为农业建设用地和非农业建设用地。按照土地权属性质, 投入资金来源和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 非农业建设用地又可分为国家建设用地、乡 (镇) 村建设用地和外商投资企业用地。

此外, 还有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土地整理开发复垦管理、土地市场和土地储备管理等。

3、建设用地管理制度

建设用地管理制度包括建设用地的管理、定额、审批、和许可等几方面的规定。政府职能部门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和技术的综合手段, 来配置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各用地单元的用地关系, 保证一要吃饭, 二要建设的基本需要, 严格控制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变而采取的各项管理措施, 是土地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建设用地管理的主要任务

其中建设用地管理的主要工作是: (1) 研究编制各类建设用地的中长期用地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指标, 并监督实施; (2) 依法办理土地的征用、划拨, 城镇国有土地的出让工作和土地使用权转让的监督管理; (3) 清查处理违法用地和违章用地; (4) 制定、完善建设用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各类规章制度; (5) 组织制定国家建设项目和乡镇用地定额指标的编制和实施。建设用地的审批权限一般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来执行。

二、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

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建设用地的申请受理、审查、报批工作。

2、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时,

建设单位应当向建设项目批准机关的同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预申请。受理预申请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家土地供应政策, 对建设项目的有关事项进行预审, 出具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

3、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

市建设用地范围外单独选址的建设项目使用土地的, 建设单位应当向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用地申请。

4、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

部门对材料齐全、符合条件的建设用地申请, 应当受理, 并在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 编制建设项目用地呈报说明书, 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 报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

5、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

市建设用地范围内, 为实施城市规划占用土地的, 经依法批准后, 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公布规划要求, 设定使用条件, 确定使用方式, 并组织实施。

6、以有偿使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

使用权的, 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与土地使用者签订土地有偿使用合同, 并向建设单位颁发《建设用地批准书》。土地使用者缴纳土地有偿使用费后, 依照规定办理土地登记。

三、批而未用的土地管理

1、加快城市建设用地审批和土地征收实施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切实增强主动工作意识, 提高工作效率,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对国务院批准的城市建设用地, 凡未上报或审核同意实施方案的, 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督促城市人民政府尽快编制和上报实施方案, 并尽快向省 (区、市) 人民政府汇报。

2、切实抓好批而未征土地的处理

各地要按照《关于在保增长保红线行动中加快处理批而未用土地等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电发[2009]44号) 的部署, 在全面清理、摸清底数的基础上, 及时制订批而未征、征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土地的处理意见和整改方案, 并认真抓好落实。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城市建设用地批后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 帮助市、县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3、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建设项目用地管理

规范城市基础设施等用地的供地手续。城市公共道路、公共绿地、公共污水雨水排放管线、公共休憩广场等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用地等, 凡以建设项目运作实施的, 必须严格依法办理供地手续。

4、坚决查处违法批地和用地行为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继续加大土地执法工作力度。当前, 要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切实抓好违法用地案件的查处。

5、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监管

健全建设用地动态监管制度。加快运行建设用地“批、供、用、补、查”综合监管平台, 重点对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执行、土地审批及土地征收、土地供应、项目用地开发利用等情况进行动态监管, 切实预防和防止未批即用、批而未征、征而未供、供而未用等现象的发生。

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要加强对建设用地审批事项的督察, 将城市建设用地批后实施作为督察重点, 特别是对调整用地区位的建设用地要加大抽查力度。把违法违规使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纳入专项督察范围, 对问题严重地区发出整改意见, 督促地方政府纠正整改。

用地管理 篇2

 作者:  责任编辑:  来源:

 【字体: 大 中 小 】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第一条 为了加强临时用地管理,规范临时用地行为,保护土地所有人、使用人和临时用地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结合本镇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镇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临时用地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临时用地包括下列范围:

(一)工程项目的材料堆场、运输通道和其他临时设施确需临时使用土地的;

(二)架设地上线路、铺设地下管线、进行地质勘探等需要临时使用土地的;

(三)采石、挖砂、取土需要临时使用土地的;

(四)为选择建设地址对土地进行勘测需要临时使用土地的;

(五)因从事经营性活动需要搭建临时性设施或者存储货物临时使用土地的;

(六)其他确需临时使用土地的。

第四条 临时用地应当严格控制占用耕地、林地。确需临时占用耕地、林地的,临时用地者应当自临时用地期满之日起1年内恢复种植、造林条件。

在临时使用的土地上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第五条 临时用地的期限一般不超过2年,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工期较长的,一般不超过3年。

第六条下列土地一般不得作为临时用地:

(一)城市规划道路路幅用地;

(二)城市广场等公用设施和绿化用地;

(三)居民住宅区内的公共用地;

(四)基本农田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单位内的土地;

(五)公路及通信管线控制范围内的土地;

(六)易燃易爆危险品仓库、电力设施、测量标志、气象探测环境等保护区范围内的土地;

(七)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特用林地和重点防护林地;

(八)其他不宜临时使用的土地。

第七条 需要临时使用土地的,除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情形外,应当向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临时用地的地形图、临时建筑平面位置图和国有土地使用者、集体土地所有者的书面意见,以及依法应当提交的其他有关部门的意见。在城市规划区内的临时用地或者临时使用林地,还应当分别提交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文件。

确需临时占用耕地的,应当提交土地复垦计划书。

第八条 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临时用地申请书等材料之日起5日内审核完毕,予以批准的,划定用地范围;不予批准的,应当及时通知申请人。临时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还应当依法确定临时用地补偿方案。

临时用地的批准权限,按照《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第三十条的规定执行。

对合法的临时用地,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土地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应当给予支持,提供方便和服务。

第九条 临时用地在10日以内且不改变地形地貌的,免办批准手续。

第十条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批准,临时使用国有未利用地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与临时用地者签订临时用地合同;临时使用他人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国有土地的,由临时用地者与国有土地使用权人签订临时用地合同;临时使用集体土地的,由临时用地者与集体土地所有者签订临时用地合同。

第十一条临时使用国有土地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湖南省土地登记办法》的规定,申请临时土地使用权登记。

第十二条 临时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临时用地者应当按照临时用地补偿方案和合同的约定支付临时使用土地补偿费。

第十三条临时用地者应当按照批准文件和临时使用土地合同约定的用途使用土地。

临时用地及地上建筑物和其他设施不得转让、抵押。

第十四条 临时用地因特殊情况需要延期的,临时用地者必须在用地期满15日前向原批准机关提出延期申请并重新办理有关审批手续。

第十五条临时用地期满后,临时用地者必须及时清除废弃物,恢复土地原状;临时占用耕地的,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复垦义务。

临时用地期满后,临时用地者应当及时办理注销登记。

第十六条 经批准的临时用地,在使用期限内因国家建设及其他公益事业建设需要时,应当退出。

第十七条临时用地期满拒不归还的,或者不按照批准的用途使用国有土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归还土地,并处每平方米10元以上30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八条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临时用地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本办法自2001年5月1日起施行。

城乡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研究 篇3

1.当前城乡建设发展展望

(1)城乡发展潜力巨大。现在城市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人口膨胀,建设用地的紧张和交通的拥堵等等原因已经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且在一个区域仅靠大城市带动区域非常有限了。在一个区域,一个省,经济情况如何更重要的还是要看城乡的指标。有更多的城乡能发展起来,壮大起来,这个城市整体就发展起来了。沿海一带包括浙江、江苏省不仅有大城市支撑,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城乡经济指标含量都占很大的比例。现在能够有建设的资源,土地建设资源能发展的主要还是在城乡,它的发展空间非常巨大。现在大城市在这一方面很紧张,城乡土地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现在我们的城乡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城市功能、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包括城市建设应该说处于刚刚起步。

(2)有很好的发展环境。因为它就是承上启下的经济发展的区域。因为我们要发展农村,农村所依赖的不管城镇化,农村的资源,农村的市场都要依靠城乡,我们又为大城市提供产业链下转移,转移发展空间。所以说第二点是发展潜力,刚才我讲第一个就是城乡需要发展,这里讲的是城乡能够发展。

2.城乡建设用地的自身特征

城乡土地利用是一个关系到各方利益的复杂问题,而且由于城乡一般历史悠久,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长期缓慢。具体说来,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城乡里包括了一大部分的农业用地,城乡结合部包括了很大一部分工业用地,例如乡镇企业以及各种形式的私营企业办公用地以及厂房用地等。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由于土地权属关系复杂,即使土地资源闲置也很难有效利用,这是限制其发展的一大顽疾;2)很大一部分农业用地可以有效转化为建筑用地。当前由于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发展,国家对农政策的调整,农田集体承包情况很普遍,大部分农民采取将口粮田集中起来交由部分承包者经营,而自己更多的从事三产经营或者去大城市打工等,因此大量农用地资源可以更有效分配,如果条件合适,完全可以转化成建筑用地。

3.城乡建设用地的存在问题

(1)目前少数开发商大量开发商囤积土地,出于自身经营步调考虑,致使土地长期闲置,从而形成征而不建、征而不管、征而不拆。这对土地规划管理部门的统计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城乡在道路建设、相关停车场建设以及其它配套建筑方面跟不上。由于有些新建住宅位于偏远地区,距离市区或商业区较远,故建筑开发商在建筑前期规划上做好统筹,在道路建设方面考虑充分,另外,应在每个小区设置充足的停车位以及其它相关公共配套建筑,保证其建筑的有效性。

(3)要充分考虑到当地历史特色和民族特色。有些城乡小镇具备悠久的历史,地方特色很浓厚。故在进行建筑开发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保留和沿袭地方特色,禁止盲目追求所谓城市现代化,杜绝所谓豪华、新潮建筑形式,减少所谓华而不实的“街心花园”,合理利用有限土地资源。

(4)城乡土地征用规划混乱,农用地、工业用地、建筑用地等分配不合理现象长期存在。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而地方政府以及相关园林、城市规划部门等协调不够,对新建住宅存在仓促上马的问题。另外,由于部分农村宅基地分布散乱,山区或半山区单家独户现象普遍存在,而平原地区则是建筑密度过高,交通问题一直是老大难。除此以外,城乡工业企业由于规模有限,数量有限,其规模效益以及产业集聚效果达不到,反而盲目扩建厂房,与地方政府协商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却长期不出效益,造成大量资源闲置浪费。

4.城乡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对策措施

(1)加强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建设。完善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责任机制,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办法》,督促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单位履行补充耕地的法定义务。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控制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制订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用地标准,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制度。建立耕地征用高税制度,提高耕地征用补偿标准,大力推行“先补后占”制度。

(2)促进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优化。城镇化的推进必然带来城市用地需求的增长,必须正确把握城镇化发展形势,适度引导城镇建设用地的增长。在强调区域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坚持“有保有压”和“非均衡发展”原则,优先保证重大工程及重点区域的用地需求。引导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和村镇体系。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区内整合,在空间上实现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居民点减少相挂钩。

(3)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按照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和标本兼治的原则,协调土地利用和生态建设,逐步提高土地生态环境质量。针对全省土地生态环境局部好转,总体恶化的局面,根据不同的承载力提出不同的土地利用调控措施。

(4)强化区域土地利用调控。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和全省经济社会整体结构为目标,以发挥地区优势、推进产业梯次为重点,制定产业和区域发展政策。加强经济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合作,将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劳动力和市场优势与较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技术、资金和管理优势结合起来,吸引发达地区的传统产业向区内的转移,实现共同发展,合作双赢。

(5)完善规划实施体制机制。加强规划和管理立法工作,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条例,建设土地利用规划法规体系,严格执行规划管理法规法律,健全土地执法体制。建立衔接统一、逐级控制的规划体系,加强横向协调和纵向协调。

参考文献

[1] 许坚,包纪祥. 当前土地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1(12).

[2] 陈晓炜,赵世强. 土地利用规划的风险管理[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02).

[3] 杜莺. 完善我国土地规划体系的探讨[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06).

[4] 林二鹏. 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几点看法[J]. 广东土地科学,2003(05).

广西出台措施严格建设用地管理 篇4

民生工程优先供地

《意见》指出, 对国家鼓励类和允许建设的重点急需项目优先供地, 保障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用地。

在土地供应过程中, 各地要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限制用地项目目录》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 对不符合产业政策、不符合城乡规划和不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项目一律停止供地。

同时, 发展改革和国土资源等部门要把好项目立项关、用地预审关和供地审批关, 对设计方案不合理、占用耕地过多、占地规模过大、达不到节约集约用地要求的建设项目, 不得核准或批准立项, 不得通过用地预审, 不得批准供地。

非生产性企业不单独供地

《意见》指出, 工业项目原则上要向开发区 (园区) 集中, 从严控制开发区 (园区) 以外工业项目的土地供应。

根据《意见》, 将加强开发区土地利用管理, 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对非生产性企业和投资少、规模小的一般工业加工项目不单独供地, 可采取租赁标准厂房的方式解决生产经营场所问题。开发区 (园区) 公益性和服务性设施由开发区 (园区) 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实行资源共享、共同使用。

建立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制度

《意见》还指出, 要建立健全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制度。对已按批次批准农用地转用、征收的建设用地供应情况, 实行年度跟踪检查, 重点检查土地供应率以及是否按批准的用途供地。对前两年度、上一年度及当年土地供应率未分别达到90%、70%、45%的市、县, 暂停办理其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审批手续, 并相应扣减其下一年度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办法 篇5

统筹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土资发〔2009〕2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计划单列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解放军土地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他直属单位,部机关各司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明确了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措施,对建立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开展土地整治、明晰土地产权、规范集体土地流转、加强农村建设用地管理、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把学习贯彻落实中发〔2009〕1号文件作为当前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各项工作。现就围绕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目标,做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切实保护耕地,为农业稳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一)严格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考核和审计,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各地要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 -2020年)》(下称《纲要》)确立的耕地保护目标和任务层层分解落实,作为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国土资源部已将省级政府目标考核结果,作为下达土地利用计划和实施计划奖惩的重要依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协同审计、监察等部门,尽快建立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今年3月至4月份,各省(区、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在政府的领导下继续组织开展耕地保护目标履行情况的自查工作,国土资源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抽查。

(二)稳定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实行永久保护。各地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调整好基本农田布局,对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和农户,采取特殊保护措施,实行永久保护。永久基本农田要设立统一保护标志,建立公开查询系统,接受社会监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除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外,还要设立基本农田整备区,加大区内土地整治的资金投入,引导建设用地等其他地类逐步退出,将零星分散的基本农田集中布局,形成连片的、高标准粮棉油生产基地。

(三)积极探索建立基本农田经济补偿机制,调动各方保地养地种粮的积极性。国土资源部将及时总结各地经验,配合财政部门尽快开展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试点,研究和建立约束和激励并行的基本农田保护新机制。各地要进一步 增加投入,提高基本农田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基金,对农民和农村集体管护、利用基本农田给予补贴和奖励;引导政府资金和社会资金共同参与基本农田建设;积极配合财政部门加大对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较重地区的财政转移支持力度。

二、加快土地确权登记,全面建设与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制度要求相适应的土地产权制度

(四)明晰农村土地产权,依法确定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要根据法律规定,加快明确农民集体土地的主体。以此为前提,推进集体土地的登记发证。对村民小组所有的土地,有条件的可将《集体土地所有证》直接发放到村民小组农民集体;没有条件的可采取“组有村管”的方式,在明确村民小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将《集体土地所有证》发到村,由村委会代管。同时,对无权属纠纷、经济关系清晰的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也要给予登记发证。

(五)按照急需优先原则,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对需要流转的农用地,要尽快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工作,并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做好登记发证衔接,确保承包地流转前后的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改变,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不受损害。对需要流转的集体建设用地,要重点开展集体所有权和使用权确权登记,特别要 开展集体经营性用地的认定和确权,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提供条件。对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涉及宅基地调整的,要优先进行登记发证。综合改革试验区、城乡结合部要尽快完成集体土地登记发证,适应先行先试的改革要求。对于没有纠纷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要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同步完成。

(六)依据土地确权登记成果,保障农村集体土地在征收和流转中的权益。征收集体所有土地办理征地手续时,必须依据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资料和证书,对农民进行补偿。集体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和流转,必须做到产权明晰,界址清楚,没有纠纷,保障土地流转和交易安全。没有经过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所有权主体不清或使用者不明的集体土地使用权不允许有偿使用和流转,不得进入市场交易,以保障集体土地各方的经济权益。

三、积极开展土地整治,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

(七)搭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平台,整合各类土地整治活动和资金。各地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部署,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为基础搭建土地整治(即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下同)平台,运用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资金,配合各级政府引导、聚合各类资金,共同投入项目区集中使用。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专账管理、统筹安排、各计其功”的原则,对田、水、路、林、村实施整治。各地要以土地整治为载体,整合协调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废弃地复垦以及未利用地开发等各类活动,发挥土地整治的整体效益,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

(八)创建衔接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大对土地整治的支持力度。各地要完善各类土地整治工作的衔接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政府和各方投入土地整治工作的积极性。土地整治区内涉及农用地整理的,安排土地整理专项资金给予支撑;涉及建设用地整理的,优先安排城乡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给予配套。各省(区、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统筹使用中央分配的、省级留成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专项资金,全面支撑和推动土地整治。

农村建设用地和宅基地整理所节约的土地,要首先复垦为耕地,调剂为建设用地的,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纳入土地利用计划管理,优先用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用于其他建设的,依法办理用地手续,缴纳有关税费,所得收入严格用于整理区内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反哺乡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九)实施重大工程和“万村整治”示范工程,发挥土地整治示范作用。大力推进《纲要》所确定的七大工程建设,保证补充耕地任务的完成。今年,国土资源部还将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万村整治”示范工程建设,示范工程以村为单位,按照“农民自愿、权属清晰、改善民生、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总要求,开展土地整治活动,实行“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国土资源部重点抓好1000个国家级示范点,各省(区、市)开展9000个省级整治示范工程建设,形成国家、省两级土地整治示范工程体系。国土资源部和各省(区、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明确目标任务,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协调配合提出项目名单,搞好项目论证,落实资金安排,共同推动示范工程建设。

四、规范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十)明确土地市场准入条件,规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各地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总体要求,深化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今年,在城镇工矿建设规模范围外,除宅基地、集体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凡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取得、并已经确权为经营性的集体建设用地,可采用出让、转让等多种方式有偿使用和流转。以后,根据各地集体建设用地出让、转让等流转实践,总结经验,再推进其他符合条件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进入市场。

近期,国土资源部将下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办法,对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的原则、范围、操作程序、收益分配管理进行明确规定。各地要及早谋划,研究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确保工作规范、有序。

(十一)完善土地资源配置机制,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各地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原则,健全完善市场配置集体建设用地的价格形成机制。充分依托已有的国有土地市场,加快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建设,促进集体建设用地进场交易,规范流转。在各地城乡统一土地市场中,要积极主动增设各类土地交易场所,协调有关部门,鼓励林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在统一的市场中交易,减少土地权属纠纷,提高交易安全。要积极培育集体土地流转的市场中介组织,完善服务功能,降低交易风险。

(十二)制定集体土地收益分配办法,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各地在集体建设用地出让转让等流转活动中,要按照“初次分配基于产权,二次分配政府参与”的原则,总结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经验,出台和试行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收益的分配办法。国土资源部将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研究建立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有关税费征缴和分配办法,保障集体土地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在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和流转等活动中的土地权益,切实增加财产性收入,促进农村致富、农民增收。

五、严格宅基地管理,依法保障宅基地用益物权,促进集约节约利用农村土地

(十三)科学规划宅基地,促进新农村建设合理布局。按照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和控制总量、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总要求,严格划定农村居民点扩展边界,合理确定宅基地数量、布局和用地规模,创造条件,编制好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引导农民住宅相对集中建设,促进自然村落适度撤并。各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在省级下达的农村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宅基地指标,保障农村居民住宅建设用地。农民新建住宅应优先利用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和未利用地,村内有空闲地的,不再增加新增宅基地规模。

(十四)抓紧修订现有宅基地使用标准,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各地要遵循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客观规律,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原则,根据城乡不同的地域特点,区分不同住宅类型,抓紧修订现有的宅基地面积标准,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均用地标准,控制宅基地和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各省(区、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修订标准涉及修改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的,要按法定程序及时提交立法机关审议。

(十五)强化自我约束,探索宅基地集约节约利用新机制。各地要积极探索在集体经济组织内建立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强化内部约束机制,促进宅基地公平分配,提高宅基地利用率。引导集体经济组织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 下,用经济手段调节宅基地的分配使用,规范农村宅基地特别是闲置宅基地的合理利用,促进解决现有宅基地集约利用和超标问题。对“一户多宅”、超标准占地依法应退出而不能退出的,积极探索由集体经济组织实行有偿使用,形成超标宅基地逐步退出机制。

(十六)改革完善宅基地审批制度,简化审批手续。各地要适应农民住宅建设的特点,按照严格管理、公开高效、便民利民的原则,改革宅基地审批办法。在村或村民小组内部建立和完善宅基地“两图一表”制度,即按照宅基地现状图、宅基地审批控制图和宅基地安排计划表,在村民公开监督下,公示宅基地申请和审批结果,公平分配宅基地。村民住宅建设利用未利用地的,经村、乡(镇)逐级审核,批量报县(市)政府批准;涉及占用农用地的(基本农田除外),由各县(市)按当年总量,每年分若干批次向上级人民政府申请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由省(区、市)或设区的市、自治州政府批准。各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规范宅基地审批办法,定期开展抽查,按将宅基地审批落实情况报省(区、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强化监督管理。

六、完善设施农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管理,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十七)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支持设施农业发展。各地要完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用地和畜牧水产、温室大棚等 设施农用地的管理,支持改善生产条件的农业设施建设,鼓励设施农业和规模化种养殖业的发展。除了设施农业附属的管理和生活用房等永久性建筑物的用地,须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按照建设用地管理外,凡未使用建筑材料硬化地面、或虽使用建筑材料但未破坏土地并易于复垦的畜禽舍、温室大棚和附属绿化隔离等用地,以及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用地,均可作为设施农用地办理用地手续。由市、县政府审批,报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不纳入农用地转用范围,不占建设用地指标,但涉及占用耕地的要落实补充任务。

(十八)统筹安排,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等建设用地的支持力度。各地要对关系到提高农村生产和生活水平的农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流通基础设施等农村建设用地加大支持力度,在安排新增用地计划时,要将有关用地指标和宅基地一并单列,挂钩周转指标优先配套,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用地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非农用土地的,由市、县级政府根据工程建设项目用地标准审批;涉及占用农用地的,按有关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并可在本集体内部统筹协调补偿。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坚持严格规范管理。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用地管理新机制,依法依规办理农业和农村各类用 地手续。凡涉及对有关用地政策要作重大调整的事项,应做好全面的评估论证,及时向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报告。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根据法定权限提出明确意见,或继续试行或中止执行。对农村土地利用状况实施有效监管,发挥基层国土所的管理作用,加强动态巡查。加大对违法用地的查处力度,落实问责制,切实保护耕地,维护农民权益,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城乡统筹发展。

国土资源部 二〇〇九年三月六日 服务措施

1、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宣传和引导工作,逐步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体系,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土地流转环境,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2、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逐步向农业产业园区聚集,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对规模经营流转土地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纳入水利、交通基础设施、农业综合开发和中低产田改造建设。

第六条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辖区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监督管理和合同管理的指导。

第七条 乡(镇)和街道办事处,以及村(居)民委员会可以设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站)(以下简称“服务中心”),履行下列职责:

第八条 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托“数字乡村”,建立全市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平台,汇集信息、沟通供求,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当事人和各级服务中心提供及时、准确和完整的有效信息。

第十三条 流转后的土地应当重点发展设施农业。

鼓励受让方在其获得使用权的土地上投资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修建直接用于设施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性的非永久性建(构)筑物,不破坏耕作层的,其占用地可不纳入农村建设用地管理,并免办相关手续及免收费用。

第十四条 对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经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讨论同意,集体经济组织从有关收益中给予一定补偿。

农村居民自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后,自主创业和兴办实体的,在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第十五条 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社。城市工商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可以参与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社,依法进行组建和登记的,享受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同等的优惠、扶持政策。

对本实施细则实施后成立的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社,入股面积达到500至1000亩的,每亩按照5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入股面积达到1000至2000亩的,每亩按照6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

第十六条 各级财政、金融机构应当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行信贷支持。

金融机构应当将规模经营主体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按照《昆明市银农合作意向书》的约定,对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项目,纳入贷款、融资担保的备选范围,为项目开发设计适合自身特点的融资服务产品。对于符合条件的项目优先受理、调查评估、办理贷款、担保事宜,并在贷款利息以及收取的担保费给予适当的倾斜和优惠。

用地管理 篇6

关键词:国土资源管理;农村建设用地;土地流转

中图分类号:P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070-0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进行严格的国土资源管理,使农村建设用地能够合理流转,在保障耕地面积的基础上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的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在进行国土资源管理和农村建设用地流转是必须依据一定的原则,同时也看到当前我国农村建设用地土地流转存在的一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改进。

一、国土资源管理和农村建设用地流转的原则

(一)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必须依法进行国土资源管理,在农村建设用地流转的过程中要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决不能损害和限制农户承包土地的权利。特别是要注意操作的过程中要坚持客观公正性、公开透明性和合理合法性,决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有损公肥私的行为。

(二)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

在进行农村建设用地流转是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特别是需要对土地用途进行改变时更应该倾听农民群众的需求,保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对各项手续等进行完善,避免在农村引起社会群体矛盾。

(三)依法办事,不超越法律的范围

在进行农村土地流转时,必须严格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以及其他的相关政策,做到权证到户、手续完善、程序合法,绝不能超越法律的范围,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甚至损害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四)坚持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长期稳定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土地承包權30年不变,这有利于维护农村的稳定、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因此如果已经完成了2轮土地承包,发包方绝不能对承包地随意的调整,以免破坏农村社会的稳定[1]。

二、当前我国农村建设用地流转的现状和问题

所谓的建设用地指的是用来建造构建物和建筑物的土地,例如军事设施用地、旅游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住宅用地等等。我国的物权法、地产法都对国有土地建设用地的使用权流转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然而当前我国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

(一)法律不健全

由于当前我国的法律还没有对土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的流转程序、收益分配、流转条件进行严格的规定,导致了我国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出现混乱的局面,存在着大量的变相转让和私下转让,造成土地利用的混乱,破坏了土地市场的秩序,混淆了土地产权关系,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2]。

(二)削弱了政府的调控力

由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呈现出无序、自发的情况,严重削弱了政府对于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导致政府不能有效的对建设用地的供应总量进行控制,从而无法准确的实施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重扰乱了土地利用的情况和土地市场的秩序。

(三)违法用地和隐形市场大量存在,冲击耕地保护

18亿亩耕地是我国的土地红线,然而当前由于流转利益的驱动,一些农民具有比较淡薄的耕地保护意识,集体经济组织也不愿意对耕地进行保护,导致出现了各种违法用地和隐形市场的存在,例如假借房屋出租的形式来私自转让住宅用地、通过联营的名义出租和转让工业用地、低价转让和出让农民的集体用地、未经批准就随意对耕地进行占用和转让等等,这些行为都对我国的耕地保护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冲击。

(四)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的分配存在问题

因为市场机制的缺位和相关法律的不完善,导致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不能充分地体现资产自然属性和土地的市场价值,导致国家土地税费严重流失。再加上我国农村存在的集体经济组织结构不完善、土地产权关系混乱等情况,难以保障农民和农民集体的合法土地流转收益。

三、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对策

(一)对流转制度进行完善

在国家还没有出台相应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法规之前,地方应该先出台地方性的集体用地流转管理办法,对农村建设用地的流转进行规范,做到有法可依。要对集体土地权利的内容进行明确,并且在有形土地市场中纳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对使用权的范围和条件进行充分的明确,建立清晰的土地产权关系。要做到面积准确、四至清楚、权属合法、符合原则[3]。

(二)对集体建设用地产权进行明晰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基础就是土地产权制度,其实质是转让土地权利,因此要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产权进行明细。首先,要做好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登记工作,并对登记范围进行细化,将土地具体权利的主体确定下来。其次,对集体建设用地的相关权力进行进一步的明晰和细化,例如继承权、收益权、抵押权、买卖权、使用权和所有权等等,并明确土地的使用者和所有者应该如何对利益、权力进行分配。

(三)科学的流转方式制定出来

可以借鉴国家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偿使用的模式,来制定科学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方式,也就是实行集体建设用地的年租、抵押、出租、转让和出让制度,实现集体土地的有偿流转,使土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开来。要在土地有形市场中纳入存量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将集体土地的资产价值体现出来,实现农民增收。

(四)将科学的流转分配收益制度建立起来

要参照国有土地基准地价,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最低限价制度建立起来,并在农村集体财产管理中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可以采取一定的鼓励措施,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来完成村庄的改造和搬迁工作,并且整理集体建设用地,对其进行抵押、出租、出让和转让,所得资金仍然用于整理集体建设用地。

四、结语

实现土地两权分离有利于提高现有土地的商品率、产出率和利用率。然而在推进土地流转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正视当前在农村建设用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解决,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张新国. 新农村建设用地合理利用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2(10)

[2]林和明,蔺中,李金成. 广东省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分析与测算[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05)

浅谈加强农村用地规划管理 篇7

关键词:农村,用地,管理

1 当前农村用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居民点散、乱, 建房没有规划

农村住宅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农民建房选址随意性大, 沿路建, 乱圈乱占, 乱搭乱建的现象严重, 村庄星罗棋布, 房屋座落散乱, 朝向高矮不一, 导致整个村庄是“满眼新屋、不见新村”, 既影响了村容村貌, 又浪费了大量土地。

1.2 土地违规现象仍比较普遍

一是一户多宅。主要是建新不拆旧, 新宅易地建成后, 原宅未按规定拆除。二是闲置宅基地。近年来,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许多人进城购买了新房, 并且生活和居住在城市, 其原有老屋大多是土木结构的, 由于年久失修及灾害等方面的原因, 很多已成为破房、危房, 无人居住。

1.3 用地规划滞后, 农民建房违法用地现象严重, 未能节约集约用地

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对农村用地控制过严、指标安排严重不足, 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而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未及时修编, 导致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 大部分新建居民点无法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选址。2007-2010年, 平均每年有近200户农民建房属违法用地, 其中70%不符合规划。许多行政村由于没有编制村庄规划, 农民建房各自为阵, 不能集中布置, 仍然是“只见新房、不见新村”, 村庄面貌和居住条件得不到根本改变;有的新村在建设时虽然进行了统一的规划和安排, 但是没有严格按标准用地, 达不到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如:茶庵岭镇温泉村在新农村建设时, 用地75亩仅安置60余户, 用地规模明显过大。

1.4 农村宅基地私自转让时有发生

少数农民为了谋取私利, 不惜将自己的宅基地、自留地甚至责任田作价卖与他人建房, 特别在城镇规划区内及其周边乡镇, 有的买地者假借当地农民的名义办理建房手续, 以达到逃费逃税的目的。由于买卖行为一般都在私下进行, 并且双方互惠互利, 所以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涉及面较广, 查处难度大。

2 加强农村用地规划, 引导和促进新农村建设

2.1 积极开展农村用地规划工作

国土资源部门将先期介入新农村建设的各类相关规划工作, 加强协调, 确保村庄和集镇等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县级和乡 (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将在进一步摸清农村用地现状的基础上, 明确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和规模。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各地将优先安排、保持同步。已有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 将完善规划内容, 抓好总结推广。依据县级和乡 (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科学编制土地整理等专项规划。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增强规划的公开性和透明性。

2.2 推行收费制度

一是切实维护《土地管理法》尊严, 对占用耕地建房的, 坚决收取土地开垦费。开垦费标准可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适当提高, 以达到保护耕地的目的。二是实行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先确定人均用地标准, 凡超标准用地及一户多宅、空闲宅基地的按面积收取宅基地有偿使用费。

2.3 加大宣传教育和做好村级规划

一是建议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把土地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摆在重要位置, 深入持久、坚持不懈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对乡、村干部, 要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土地法律法规政策的培训, 增强他们的土地法制观念和国策意识, 提高依法管地、依法办事水平。对广大群众, 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 采取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形象直观的宣传教育, 使其知法、懂法、守法, 努力营造全社会珍惜土地、保护耕地的良好氛围。二是建议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将规划延伸到村级, 制订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每个村形成村庄规模控制图、村级基本农田保护图、村级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图, 建立图文并茂的规划方案, 使农村建设用地管理真正有章可循, 有图可依。而且要将图纸在各村张榜公布, 形成村规民约, 让村民知道哪些地方是可以建房的, 哪些地方是不能占用的, 哪些地方是要永久性保护的, 让全体村民对照图纸自觉遵守, 共同监督规划的实施, 要把集约节约用地、切实保护耕地这项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深入民心, 落实到每个人。

2.4 推进宅基地整治

建议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结合新农村建设, 以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 聚合各类涉农资金投入, 科学制定和实施村庄整治计划, 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居民点整治。一是坚持以人为本, 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生产环境条件, 进一步完善村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二是开展闲置宅基地和危房的清理工作, 制定消化利用的规划、计划和政策措施, 加大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力度。对“一户多宅”和闲置住宅, 要制定激励措施, 鼓励农民腾退多余宅基地。凡新建住宅后应退出旧宅基地的, 要采取签订腾退协议等措施, 确保按期拆除旧房, 交出旧宅基地;三是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当地政府应从建新区的出让金中返回一定的比例, 用于乡、村村庄整治。

2.5 建立土地执法部门联动机制和乡镇、村级问责机制

一是为认真贯彻落实土地管理法规和切实保护耕地的政策, 有效防范和遏制各类土地违法违规行为, 建议尽快建立土地执法部门联动机制。二是建议由国土资源部争取国务院发文, 明确各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各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为国土资源监管第一责任人, 其工作像计划生育一样实行一票否决制, 同时明确问责情形和问责方式, 重点是对一级巡查区内的违法占地行为进行监管问责, 建立严厉的问责机制, 从而使国土资源监管工作从国土资源部门单打独斗向全社会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转变。

2.6 实行集中成片建房

一是积极探索农民建房用地管理新模式,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采取堵疏结合、冻结零星用地等措施, 走节约集约用地建设新农村的新路子。二是在尊重农民意愿, 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础上,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调配权属、统一基础设施、统一分摊成本、统一供地联建的“五统一”原则, 实行集中成片建房。武冈的经验表明, 实行集中成片建房这种模式, 既能解决农民建房选址难的问题, 又能集约节约用地、保护耕地。

参考文献

[1]姜长云.“十一五”期间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 2005年1期.[1]姜长云.“十一五”期间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 2005年1期.

[2]苏东屏, 富彩铃.小城镇建设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M].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年4卷2期.[2]苏东屏, 富彩铃.小城镇建设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M].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年4卷2期.

建设用地批后管理再审视 篇8

关键词:建设用地,批后管理,对策建议

为把有限的土地资源合理地用到项目建设上, 防止批而未用产生闲置土地, 杜绝“屯地”或炒地皮现象, 需要加强建设用地管理。而在当前建设用地管理过程中, 存在“重土地审批轻批后监管”的局面。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集约利用土地, 管好国有土地资产, 规范土地市场秩序, 正确处理“保护与保障”、“服务与规范”的关系, 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就建设用地批后管理进行研究, 以期为建设用地管理提供参考价值。

一、建设用地批后管理概述

(一) 建设用地批后管理内容

建设用地的批后管理主要集中在五方面, 主要是指已批准的建设用地是否按用地批文和出让合同约定的用途用地;是否在约定的开工时间内开工建设;是否按约定的容积率、建筑密度及允许的配套用地指标规划设计建设;是否按规定的投资强度建设;是否在转让土地使用权时达到约定的投资比例。

(二) 建设用地批后管理范围

五种批后建设用地可列入闲置土地, 在建设用地批后管理过程中, 需要加强监测和管理: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或建设用地批文有约定或规定开工建设期限的, 自期满之日起满一年未动工开发建设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或建设用地批文未约定或规定开工建设期限的, 自土地使用权合同生效或建设用地批文颁发之日起满一年未动工开发建设的;在规定的建设期限内虽然已动工开发建设, 但开发建设面积不足应动工开发建设总面积三分之一的;在规定的建设期限内虽已动工开发建设, 但已投资额占总投资额不足25%且未经批准连续中止开发建设满1年的;未按合同规定、约定的投资强度、规划要求、规定用途使用土地的。

二、建设用地批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转而未供土地的清理工作、后续工作量大

一是许多用地单位工作主动性不够。一些不急于动工建设的用地单位负责人认为已享受了供地审批有关规费优惠政策, 可以放缓后续工作脚步, 对初步设计、环境评估等工作抓得不紧。二是供地后续工作需要一定时间。虽然项目用地红线图已出具, 但规划总平面图审查、扩初设计和环境评估等环节时间需要2-3个月时间。三是受客观因素限制。一些涉及安置留地的村级组织缺乏资金或难以向村民筹集资金, 未能交纳土地出让金、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规费, 从而无法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供地审批手续。个别村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 难以确定以招租形式或者招拍挂方式出让安置留地。

(二) 供而未用、闲置土地处置难度大

一是政策处理不到位。由于村安置留地未完成农转用报批以及被征地村村民信访、阻挠施工等原因, 一些企业难以动工建设。二是受规划调整或控制影响, 一些单位至今未能动工建设。三是单位自身原因所致, 如开发区内极个别企业, 因企业资金问题或不急于投入生产而不准备兴建厂房。这些因政策处理不到位和客观因素限制的供而未用、闲置土地处置难度较大, 需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以及用地单位的共同努力, 针对每个项目的不同情况, 逐个研究解决。

(三) 工业用地监督管理不到位

一是部分企业低效利用土地, 前几年以协议方式取得较多土地的个别企业, 实行分期建设, 虽然不属于闲置土地, 但没有充分利用已供的建设用地, 未能及时建成厂房, 投入使用。少数企业在乡镇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单位的督促下, 已建成厂房, 但出现厂房空置的情况。二是工业用地出让价格较高, 企业投入成本大, 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 一些企业难以承受已成交的地价, 要求分期并延迟地价款交纳时间。企业取得土地后, 需要投入厂房基建经费, 购置设备, 大部分企业难以承受偏高的工业地价。三是工业用地批后监督管理不到位。未能及时掌握企业开工、竣工情况, 没有实施工业用地专项验收制度。

(四) 批后监管不力

一是职责落实不到位。批后监管工作一直由行政科室负责, 由于行政科室人员太少, 日常工作繁重, 无力承担大量的野外巡查工作。二是没有做到事前控制。由于不能及时发现问题的苗头、将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阶段, 往往是在违法事实形成后再去处理, 工作难度大。三是缺乏系统的监管制度和手段, 没有建立长效机制。

三、建设用地批后管理工作建议

(一) 严格摸排核查转而未供土地、闲置土地、低效利用土地

应对转而未供土地、闲置土地、低效利用土地进行严格摸排核查, 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1.加快转而未供土地的消化利用工作。应对区域内转而未供土地情况进行详细清查, 对查出的转而未供土地分门别类加以汇总统计、认真分析, 并提出相应整改措施, 加快土地供应速度。成立由分管市长为组长的供地工作领导小组, 对供地进展情况定期通报, 及时掌握供地进程, 加强督促协调。每个供地报批项目都应落实具体经办人员, 实行“包前期准备工作、包跟踪服务、包项目报批”的三包制度。

2.加大闲置土地和低效利用土地的清理处置力度。对闲置土地的业主单位, 明确“五不”政策, 即不办土地使用权证、不办土地转让、不办土地出租、不办土地抵押、不得参加下一轮土地公开出让。对企业闲置土地采取限期开发、无偿收回、等价置换、调整项目、纳入政府储备等方式和途径予以盘活。对低效利用土地项目, 加强督促整改, 未按时竣工的项目限期开发建设, 未达到约定投资强度和利用强度的限期追加投资, 对违约的用地单位严格按合同条款追究违约责任。同时, 发挥土地税收手段的宏观调节作用, 注重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 促进部分企业已取得的存量土地和闲置土地入市, 增加建设用地的供应总量。

3.对废弃矿地、废弃盐田等各种资源加以综合利用。将废弃矿区的治理利用列入工作计划, 并出资负责废弃矿的平整建设, 提高废弃矿地的利用效率;对废弃盐田加以开发利用, 按存量建设用地对待, 办理供地手续, 使昔日利用效率低下的废弃盐田变成投资办厂的沃土。

4.健全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成立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出让土地的全程跟踪服务管理, 明确具体负责国有建设用地出让合同执行和划拨土地监管的工作人员, 按时汇总供地率情况、对未供项目用地情况进行说明。对已批准的建设用地建立供地台账, 按年度对建设用地情况进行定期跟踪检查, 重点检查用地单位是否按照合同约定的要求使用土地, 对土地供应和开发利用情况定期进行评价分析。完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内容, 明确违约责任, 对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的执行实施全程监管。完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制度, 将建设项目依法用地和履行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的情况作为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 差别化管理, 加强批后管理

对于已供的项目用地和供而未用、闲置土地, 应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 引导或督促加强利用, 以达到节约集约用地的目的。

1.抓紧做好已供的项目用地的后续工作。一是加强督促。各有关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以及国土资源、开发区、新管委会等部门、单位督促用地单位或村组织抓紧做好项目规划、环评审批等工作, 交纳有关规费, 用地单位催促设计、环评编制单位做好项目初步设计和环境评估工作, 及早提供给有关职能部门审查, 尽早提供所缺的供地资料。二是加强部门服务。有关职能部门想用地单位之所想, 及时审查用地单位提供的资料, 特别是初步设计涉及规划建设、水利、国土、环保、消防、人防、电信、广电等部门, 应及时组织会审或会签。三是指导村级组织解决安置留地有关问题。有关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对涉及安置留地的村, 应做好自建住宅村民名单落实工作, 对已以协议方式供地, 但村级组织要求改为招拍挂方式出让的, 指导村组织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尽快明确, 并与国土、财税等部门沟通协调。对已交纳的有关规费作为土地收购成本, 补偿给村经济合作社, 再对工业用地实行招拍挂出让, 土地出让收入在扣除土地收购成本、土地收益基金、土地出让业务费、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后专项支付给村级组织。

2.加大供而未用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对供而未用、闲置土地的处置应区别对待, 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一是做好征地政策处理工作。有关乡镇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等, 要做好有关被征地村征地政策宣传工作, 完成安置留地的农转用报批后, 督促有关供而未用的企业及早动工建设。二是催促项目动工建设。项目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以及国土资源部门以书面形式告知用地单位动工建设, 对有关单位按新的规划设计条件要求进行建设、调整项目建设规模、对个别确实不需要建设的, 予以经济补偿, 收回土地使用权, 实行公开出让或划拨供地, 及早开发利用由客观原因造成的闲置土地。三是建立闲置土地监管制度。国土资源部门应进一步健全建设用地批后信息系统管理, 各基层国土所 (分局) 掌握规定的项目开工时间, 并纳入日常的土地执法巡查管理, 及时发现闲置土地。四是依法处理闲置土地。对个别确实属于自身原因造成的闲置土地, 按照《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做出处理。

3.加强工业用地管理。针对工业用地批后管理存在的问题, 应采取六个方面措施:一是优化产业结构, 加强工业项目管理。在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时, 设立前置条件, 不准属于国家限制或禁止用地的工业行业企业参与竞标。对多年来未取得土地、产值、税收等考核指标居前的企业, 采取不设立保留底价和设立前置条件的做法, 让企业参与土地挂牌出让;使企业以合理的价格取得土地, 有效地控制企业生产成本;引导企业安排低消耗、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项目。二是加强工业企业控制指标管理。对投资强度、建筑密度、绿地率、企业内部非生产性用地所占比例等指标, 在土地出让前事先告知, 并在土地出让合同中约定, 通过企业用地验收进行把关。三是完善工业项目土地出让合同管理。根据新版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 对工业项目开工时间、竣工时间以及建筑物性质、面积、建筑密度、绿地率等要求, 明确列入合同条款。对延期开工、竣工或者造成闲置土地的, 按约定交纳违约金, 对闲置土地的, 闲置满一年不满两年的, 依法收取土地闲置费, 土地闲置满两年且未开工建设的, 政府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四是加强工业用地动态监督管理。将工业项目纳入建设用地监测系统进行管理, 将工业项目有关指标输入系统。各基层国土所 (分局) 及时掌握企业开工、竣工情况, 及时发现供而未用、闲置土地情况, 督促企业开工建设。五是完善工业用地验收制度。对已建成的工业项目, 应及时主动申请建设用地验收, 国土资源部门对照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条款, 逐项检查;对投资强度、建筑密度、生产性用房所占比例达不到规定的, 不予发放土地使用权证书。六是加快老工业点改造步伐。对规划功能仍为工业用地的老工业点, 鼓励企业拆建、扩建厂房, 扩大生产性用房, 提高建筑密度和投资强度, 增加建筑面积的, 不收取土地出让金, 并在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方面予以优惠。

(三) 强化用地批后管理, 督促节约集约用地

通过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管理、建设项目检查验收管理、出让合同跟踪管理, 防止虚资圈地行为三项措施, 强化用地批后管理, 督促节约集约用地。

对已按批次批准农用地转用、征用的建设用地的供应情况, 实行年度跟踪检查制度。对供地率达不到要求的镇街, 暂停办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审批手续;对在规定时间内未建成规定建筑面积和达不到规定容积率的, 通过暂缓土地使用权登记证书等措施促使其按规定开发建设, 取消各项优惠政策, 且不再给项目单位安排今后发展用地;对违反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 逾期不开发建设, 甚至长期闲置的土地, 通过收取闲置费、协议收回、无偿收回、公开出让等方式予以处置, 使好项目有地可用, 老项目集约用地, 促进新、老项目节约、集约用地。

(四) 强化配套措施, 促进用地批后管理

1.切实解决征地补偿纠纷。近年来, 因征地补偿问题, 影响了一批项目的开工建设。对于这类问题, 由市政府协调相关部门、乡镇和工业区管理机构, 逐一梳理问题, 依法落实征地各项补偿费用, 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 调解与被征地农民的矛盾, 力求解决纠纷, 保证已批准项目按时落地建设。

2.妥善理顺历史遗留问题。对历史遗留的、闲置多年尚未动工建设的项目用地, 本着“尊重历史, 面对现实”的原则, 由项目所在工业区、工业项目区管理机构和项目所在乡镇政府主动与项目法人取得联系, 通过协商, 采取协议有偿收回土地、限期开发建设、推荐合作开发等办法, 促进项目落地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克源, 张永栋, 程德宝.跟踪监管联合验收联动执法——盐城市强化建没用地批后管理的经验[J].国土资源通讯, 2009 (19) .

[2].郑志成.金华市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管理[J].浙江国土资源, 2009 (6) .

规范用地管理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篇9

1 当前畜牧业发展用地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2007年, 为了鼓励和支持畜牧业的发展, 国家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出台了220号文, 对养殖业用地管理进行了规范。其中, 重要的是把养殖业用地管理纳入农业用地管理, 不需要办理农转用手续, 只需要经县级以上国土资源部门备案即可, 随之而来, 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1个体养殖户备案“难”

随着国家养殖业用地政策的出台, 各地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措施, 如有的地方就规定, 办理养殖用地备案手续必须达到一定的养殖规模和数量, 比如:奶牛养殖场要达到500头、养猪要达到1000头、养鸡要达到10000只等等, 否则不予办理备案。对于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者来说, 受资金、技术、信息和服务等条件的制约, 在发展的起步阶段, 很难达到规定的养殖规模和数量, 得不到用地备案, 影响了养殖户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

1.2 规模养殖用地备案“繁”

国家规定, 对养殖业用地进行分类管理, 对养殖场、养殖大棚等用地实行备案管理, 对配套的管理用房、仓库、道路等仍要按建设用地管理。根据这一规定, 建设一个规模养殖场, 要办理好用地手续, 相当繁琐, 也非常困难。养殖场、养殖棚备案还容易, 只要规模、数量等达到标准即可办理备案手续, 但配套的办公用房、道路、饲料用房等要办理农转用手续就很麻烦了。受土地供应指标的限制, 地方政府根本不可能把有限的土地指标用在发展规模养殖上。因此, 养殖场配套设施建设的土地审批手续就只能“望洋兴叹”了。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规模养殖的扩张发展。1.3养殖业用地管理“乱”随着养殖业用地政策的出台, 各地纷纷出现了以“养殖业”为名, 实为“加工业”“住宅”等用途的非养殖业项目。这种“挂羊头, 卖狗肉”的做法, 破坏了养殖业用地管理。甚至在一些地方, 政府部门为了缓解土地供应指标的紧张局势, 闭门造假, 以养殖业备案手续代替农转用审批, 为招商引资等大开绿灯, 扰乱了养殖业土地市场秩序, 使真正的养殖业发展得不到用地备案。国土部门在查处这类案件的过程中, 也往往无能为力, 往往是边查处、边违建, 查处结束, 违建也已经建好, 对养殖户来说也是沉重的打击。

2 规范养殖业用地的对策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出台的养殖用地政策, 坚持规范用地, 依法用地, 严格用地, 保障用地, 切实推行畜牧业健康发展。

2.1 降低养殖业用地备案门槛

为了鼓励和保护个体户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 应降低养殖业用地备案门槛, 可在不破坏土地耕作层的前提下, 由政府相关部门和农户签订《养殖用地协议书》, 到期原状归还土地, 不得以养殖名义从事个体加工和住宅等项目。只要是名副其实的养殖用地, 只要不占用基本农田, 就应该应备尽备。保护养殖户的积极性, 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2.2 规范规模养殖用地管理

对规模养殖场用地统一实行备案管理, 减少不必要的审批手续。其中, 对于养殖场配套的办公用地、道路用地和库房用地等, 为了缓解土地供应指标的紧张, 只要不是占有基本农田, 可由镇、村和养殖单位签订《土地复垦协议书》, 并缴纳复垦保证金, 确保如期复垦土地, 为各类规模养殖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2.3 严厉打击违法用地行为

国土部门应加强对养殖用地的全程监管, 严厉打击各种以养殖业为名的不法用地行为。严格审查备案审批行为, 对违规办理备案审批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处理, 对擅自改变养殖用途, 从事其他活动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格取缔, 保护养殖业用地管理秩序。

2.4 统一规划, 为养殖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用地管理 篇10

关键词:GIS技术,RS技术,GPS技术,旅游用地

我国是一个旅游大国,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旅游土地资源是关系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针对目前旅游用地管理的诸多问题,本文提出建立基于“3S”技术的旅游用地管理信息系统,目的在于为旅游用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规划等提供技术方法,实现对旅游用地的科学化管理,保证旅游用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最终达到旅游用地的可持续利用。基于此,本文对“3S”技术在旅游用地管理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设想,通过“3S”技术实现对海量旅游用地数据的高效管理,进行对旅游用地的动态监控,向旅游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翔实、直观的旅游用地数据信息,进而为旅游项目开发、旅游用地保护、土地利用变化等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1 旅游用地的概念与特点

1.1 旅游用地的概念

旅游用地是珍贵的资源,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和管理旅游用地关系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旅游用地是一个由旅游地各项与旅游相关的自然因素并结合相应人类劳动成果的自然—经济地域综合体,又是自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从狭义上讲,旅游用地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并确定的各级风景名胜区内的全部土地。从广义上讲,旅游用地指的是旅游业用地,即在旅游地内凡能为旅游者提供游览、观赏、知识、乐趣、度假、疗养、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等活动的土地。根据大多学者的观点,旅游用地的定义集中在以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主体的旅游吸引物用地和以旅游交通旅游饭店等为内容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用地上。

1.2 旅游用地的特点

根据梁栋栋、陆林(2005)的观点,旅游用地的特点可以概括为:(1)旅游用地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2)旅游用地具有复合性,即其不仅包括主体资源和与主体资源相配合的其他资源,而且往往具有多种用途;(3)旅游用地具有持续性,即其在保护得当和进行变动性利用时,用地利用不存在递减性;(4)旅游用地具有多效益性,即其可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只不过效益可正可负。

2 旅游用地管理存在的问题

旅游用地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不可再生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基本载体,也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是旅游用地管理的最根本任务。然而,由于旅游用地管理的不规范,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对土地的破坏也在不断加剧,如过度开发造成景区生态受损、水土流失严重等。总的来看,目前旅游用地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追求短期经济利益,不当开发旅游用地

发展旅游业带来的高额利润,使各方收益主体忽视旅游用地原本的观赏、娱乐等功能,纷纷加大接待设施和人造景观的建设力度,特别是旅游房地产的兴起,使得不少受利益驱动的地方政府纷纷在风景名胜区等高质量旅游用地大肆兴建别墅群、度假村等,不仅严重影响到社会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也造成大量土地资源的浪费和景观的破坏。

2.2 规划建设不善,加大生态环境风险

土地规划建设不当,旅游设施或其他开发项目的布局和工程设计不合理会造成环境恶化、生态受损,以致小气候改变、土地松动、滑坡、洪水等问题,不仅给项目本身带来危害,严重时也会给周边地区带来巨大灾难。如2016年7月印度北部北安恰尔邦比托拉格尔地区发生暴雨引发泥石流,造成至少30人死亡、多人失踪。而造成当地经常发生洪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开发旅游业对森林乱砍滥伐,致使森林面积锐减,给生态带来破坏。

2.3 旅游用地供应管理不规范

在当前旅游开发项目中,大部分都会涉及集体土地,需要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征用手续,而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为了减少开发成本,在实际中很少办理征地手续,大多只是给农民一点象征性的补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土地利用的混乱。

2.4 经营转让中土地使用权被忽视

近几年,景区经营权出让、转让现象呈上升态势,成为旅游景区市场化运作的必然途径。但不少地方政府出台的出让、转让优惠政策,往往将国有土地使用权无偿赠送给承包商,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相关法律法规,也给旅游用地的合理利用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3“3S”技术在旅游用地管理中的应用

鉴于上述问题,为扭转旅游用地管理的不利局面,本文提出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及与其相关的技术,如专家系统(ES)等建立的旅游用地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旅游用地,以实现对旅游用地的动态监测、调查、统计、制图,进行旅游用地分析与评价,实时更新用地管理信息等功能,从而更加科学合理地利用旅游用地。

3.1 应用“3S”技术管理旅游用地的优势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一种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遥感(Remote Sensing,RS)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乃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探测对象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体系。全球定位系统(Goble Positioning System,GPS)是以人造卫星组网为基础的无线电导航系统,它由太空系统、控制系统和用户系统三大部分组成。GPS可以为遥感实况数据提供空间坐标,为新增地物等进行全天候快速定位、及时更新GIS的数据信息,保证信息适时、有效。应用“3S”管理旅游用地具有传统管理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1 可处理海量土地数据

旅游用地管理数据量大,关系复杂,众多地图和地图所包含的信息及相互关系加上分片管理的特点,给数据管理、查询、变更带来巨大困难,使得相关部门难以对海量数据进行质量的管理和监控。3S技术则能较好地处理这方面的问题。

3.1.2 功能强大,便于扩充

“3S”技术不仅本身具有多种强大功能,而且很容易跟其他信息技术相结合,进行功能联合和扩展,实现灵活多变的应用,在旅游用地管理上快速且方便。

3.1.3 操作相对简单

长期以来,旅游用地管理基本上都是以图纸、文本的形式保存和管理的,各种文件种类多、数量大,管理起来耗时耗力效率较低,而通过3S技术进行文档管理,则相对于传统手工操作容易得多。

3.2“3S”技术在旅游用地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3S”技术在旅游用地管理的具体应用可通过建立旅游用地管理信息系统来实现,即应用GIS、RS与GPS集成技术建立旅游用地管理信息系统,服务于旅游用地调查统计、用地规划管理、用地动态监测、用地分析与评价和用地日常档案管理等工作,以利于旅游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的正确决策。其管理框架如图1所示。

3.2.1 旅游用地调查统计

利用GIS、RS、GPS的数据采集、数据转换功能,将旅游用地数据信息(包括旅游用地的原始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地图数据等)录入存储到GIS的数据库中,可以实现对旅游用地的分布、数量、状态及权属状况的系统调查和统计,并在需要的时候,生成图件、表格等将调查统计结果输出显示。

3.2.2 旅游用地规划管理

旅游用地规划管理是通过旅游用地管理信息系统,以旅游用地利用现状数据为基础,根据规划指标和土地自然属性,结合当地旅游资源和经济发展,拟定用地方案,编制出旅游用地专项规划,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需要,按法定程序对规划进行调整和修改。制定旅游用地科学规划是保证旅游用地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要重点加以对待,必要时可建立专家决策支持系统对其进行决策辅助。

3.2.3 旅游用地动态监测

旅游用地动态监测主要是对旅游用地利用动态变化信息的获取和整理,包括对用地利用、用地质量、用地权属、地价和用地利用规划实施等的监测,利用遥感与GIS技术研究区域内旅游用地利用情况的变化,揭示其空间变化规律,建立引起其用地改变驱动力系统,为旅游用地的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翔实的基础资料。

3.2.4 旅游用地分析

应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各种模型,除能够对旅游用地进行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DEM分析、最优路径分析、空间集合分析等外,还能进行旅游用地适宜性评价、发展预测、交通规划、土壤侵蚀分析等工作,为相关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可靠依据和指导。

3.2.5 旅游用地评价

旅游用地评价是根据用地动态监测反映出的情况,分别对用地进行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从而判断旅游用地方案是否需要调整,以及如何调整。该功能可通过在旅游用地管理信息系统中设立专家咨询子系统实现。

3.2.6 旅游用地档案管理

对旅游用地档案的管理主要包括对历年旅游用地审批文件、权属文件、年度用地计划、账目、用地单位的材料等传统纸质档案录入或扫描到旅游用地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以方便管理和随时调用。

4 结语

应用“3S”技术,建立和使用旅游用地管理信息系统,对旅游用地进行自动化、智能化管理不仅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旅游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职能优化的重要任务,甚至是进行旅游用地整体监控及改良日常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和唯一选择。可以想见,随着“3S”技术引入旅游用地管理,管理部门以旅游用地管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将能更加有效地制止破坏用地和不当利用用地的行为,适时协调旅游用地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及时出台相应政策,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旅游用地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德举.土地评价[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96.

[2]毕宝德.土地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徐勤政,刘鲁,彭珂.城乡规划视角的旅游用地分类体系研究[J].旅游学刊,2010(7).

[4]梁栋栋,陆林.旅游用地的初步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5).

[5]陈述彭,鲁学军,周成虎.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崔学峰,邵社教.“数字规划”的支撑技术与实践[J].太原科技,2001(5).

用地管理 篇11

关键词:测绘技术;乡镇建设用地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 P6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8-41-2

0 引言

正如前面所讲述的那样,测绘技术在国家经济建设以及国土资源管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无可取代,具有广泛性、基础性、前瞻性的特点。具体来说的话,测绘技术是实行乡镇建设用地科学管理的基础,同时也能够为乡镇建设用地管理者做出相关的规划管理的整体部署提供一些重要的参考。

1 测绘技术在乡镇建设用地管理中所具有的作用

1.1 测绘技术在建设用地的管理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建设用地在选址上依赖于乡镇以及邻近的用地的整体规划,甚至包括附近的耕地保护状况,这就需要管理者编制完整的地理信息资料,也就是对包括地籍、地形等基本信息在准精确测绘基础上的整理。这也就是为什么测绘技术能够在乡镇建设用地中所发挥重要作用的原因。

1.2 测绘技术是乡镇建设用地管理的技术保证

通过以往我们在乡镇建设用地管理中的经验来看,在进行乡镇建设规划的整体工作中,从刚开始的建设用地报批,再到进行编制“四方案”所应该进行的征地实地勘测检查、最后是对耕地占补平衡补进行相应的地块勘测,甚至相关部门在对具体施工过程进行违法用地面积的测量中也都是需要大量的用到测绘技术。所以可以说测绘技术是在乡镇建设用地的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保障与被保障的关系。伴随着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工作范围的扩大,相应管理领域的延伸,测绘技术必将在乡镇建设用地规划管理中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进一步明确该技术的作用对于相关的管理者十分有必要,充分利用测绘技术和成果为乡镇的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以及作用。这也是提高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精度、效率的必经之路。

2 测绘技术在我国乡镇建设用地管理规划中的一些应用实例

2.1 乡镇规划土地建设的勘洲定界

为贯彻落实国家实行的耕地保护制政策,各地政府部门严格控制关于非农建设违法占用相关区域耕地的状况发生,这无疑也要求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在本地的建设用地审批工作中有更加规范的操作。最近的一段时间以来,各地政府部门根据国家、省的相关具体测绘规程进行了本地的土地建设用地的的测绘工作,先后为很多发电厂项目以及一些乡镇的土地规划等建设项目开展了关于地籍测量以及相关的勘查工作。在所有开展的项目中,各级政府部门在土地勘测以及定界工作中,始终都坚持着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秉承着负责、严格的态度,始终严格按照《土地勘测定界技术规程》等规定的要求进行每一项操作,在充分利用現有资料的基础上,扎实认真的对各地乡镇建设用地的面积、种类调查和土地使用状况进行了具体的勘测定界工作。为了尽可能的保证在勘测过程中的准确可靠,在具体的建设用地的勘探过程中,建立了相当细致而又严格的质量验收检验制度。同时,为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测绘调查成果的准确性和效率,应该始终坚持“一图多用”的基本原则,如在某项目中的土地勘测定界工作过程中,结合该项目的具体情况以及测量的地貌、地形于一体的土地勘测定界图表,使之能够更加直接广泛的应用于本辖区的乡镇建设项目的地籍变换、用地报备、征地管理理、设计规划等具体的应用之中,为相关的建设施工单位节省了200多万元的费用。

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经在之前的《建设用地勘测定界技术规定》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土地勘测定界规程》,并且获得批准,并于2007年9月1日起正式开始实行。这一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在土地勘界过程中的依据、任务以及规程,进一步规范了土地勘界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这无疑也为测绘技术在乡镇建设用地方面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2.2 在乡镇建设用地竣工之后复测中的相关具体应用

在乡镇建设项目项目竣工之后进行、具体勘探是我国实现乡镇用地批后监管的重要技术保证,是防止建设过程中产生的诸如异地建设、批少用多等问题的重要部分。在2005年某镇的建设规划用地项目用地过程中,从开始的项目实地勘测到竣工后的复测,负责施工的建设方基本上全部采用了在当时来说最为领先的测绘技术,对当时建设方已经征得但是并没有使用的近200亩耕地做出了退还的决定,真正实现了乡镇建设用地管理的规范化、准确化。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乡镇建设项目开展了以地籍测量、竣工之后的具体测量为一体的土地测绘工作。通过对大量乡镇建设项目竣工后进行具体测量,调查清楚了乡镇的建设指标问题以及为批后复查提供了可靠地保证,乡镇建设中存在的大量没有按照规定平面布置图建设等违法违规项目进行了及时的处理。如:一些建设中存在的规定用地与实际用地不符合的问题,监督建造单位没有依法依规进行严格土地管理措施,未按规定程序相关的补办用地手续,同时对该建设工程中未经批准的6.397顷进行了相关处理,及对这些未利用土地的具体分布位置、数量状态、以及闲置的原因等情况进行了测绘统计,数据分析。

3 测绘技术在乡镇建设用地管理中的意义

3.1 为乡镇建设用地管理打下优良的基础

测绘技术最大的用途在于乡镇地籍管理和乡镇用地监察。它具有准确、详细、全面的特点,可以为地籍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管理数据。有了具体的测绘成果,乡镇建设用地管理的监察工作可以更好地做到准确、细致,有的放矢,更加有利于管理部门进行事前的准备和事后的整理,可以更大的提高土地监察工作的技术含量。测绘成果可以反映某个时段的乡镇建设土地的利用现状,应用测绘成果可以迅速的确定案发地点、土地被侵占的范围及程度以及地形地物变化情况,为下一步管理部门采取具体措施提供了根据。

3.2 测绘数据处理便捷可靠

在具体测绘成果的基础上,可以更方便地进行地类、地块的划分以及所有地块界线的采集,地类代码的录入,自动获取所需的地块面积,同时可以对相关的地块数据进行量化,确保数据准确性。此外,测绘数据汇总工作快捷、简便、数据准确,同时能够利用利用数据库技术,对全辖区的测绘数据进行高效的应用与管理,可以更加方便地得到各种地块的分类统计结果,并可汇编辖区的用地报表。

3.3 测绘技术在乡镇建设中的应用范围广泛

测绘技术在乡镇建设中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除了具体指导辖区建设用地的用地管理工作外,还可以延伸服务于辖区其他涉及用地管理的方面,与其他系统平台进行结合工作。

4 结语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测绘为实现我国现代化的乡镇的建设用地管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为各种的乡镇建设用地规划向深度、广度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技术平台。它不仅是乡镇建设用地管理数据的基本来源,也成为了建设用地管理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技术依托,在我国城镇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也为测绘技术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应用领域,我们可以预言,不久的将来,测绘技术在乡镇建设用地管理等各项活动中必将有着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 考 文 献

[1] 俞建康.测绘技术在建设用地管理中的应用[J].浙江国土资源,2007,10:44-45.

[2] 曲德本.关于测绘技术与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探讨[J].民营科技,2010,11:178.

[3] 叶嘉安,朱家松.提升地理信息数据可获取性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J].地理信息世界,2004(04).

对村镇建设用地管理的若干思考 篇12

1 村镇建设用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多年来的调查和对村镇建设用地管理问题的研究, 我认为目前我国村镇建设用地管理中由于种种原因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1 村镇建设规划起点不高, 执行规划缺

乏严肃性, 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相衔接, 影响了基本农田的保护和村镇建设的发展。有的城镇虽有规划但起点不高, 有的则是不依规划随意性强, 造成了城镇建设一层皮、跨度大、基础设施难配套的现状。有许多村镇建成长条状, 沿公路两侧接“长龙”, 有的长达三、四公里之多, 不但影响交通安全, 而且造成了基础设施难配套, 污水、垃圾难处理, 更主要的是一些工业污水和废渣对基本农田产生污染, 妨碍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1.2 土地有偿使用运作不规范, 村镇建设资金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近几年, 一些乡镇搞村镇建设也想到了以地生财的路子, 但运作很不规范。一般是由乡镇财政出资, 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把土地征用过来, 然后再租赁给建设者。由于招商引资政策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出租土地的价格都比较低, 造成政府土地收益率低, 使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缺乏资金, 形成风尘土飞扬, 雨天路上水汪汪, 夜晚不见路灯亮的凄惨景象, 村镇建设搞的无声无色。

1.3 政府对加快村镇建设的用地管理政策不够明确。

村镇建设涉及面较广, 各级政府应制定村镇建设用地的优惠性政策。目前这项工作明显滞后于发展的需要。突出表现为有的地方尚未制定这方面政策, 有的虽已制定了相关政策但不够具体、明确, 操作中弹性太大, 过于务虚。这使的村镇建设用地管理中的优惠政策难以落实, 起不鼓励作用, 影响了村镇建设的进程。

2 搞好村镇建设用地管理的对策

针对当前村镇建设用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政策, 要认真调查研究, 因地制宜, 积极探索适合当地村镇建设发展的用地管理模式。为进一步加强村镇建设用地管理, 我认为应主要采取以下对策:

2.1 高起点做好村镇建设规划, 为村镇协调发展打好基础。

要搞好村镇建设, 关键是高起点做好小镇建设规划。村镇建设规划中, 要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 合理确定人口规模, 既要坚持建设标准, 又要防止贪大求洋和乱铺摊子。应有效地作到“三个集中”, 即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工业企业向小区集中。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要做好县城城镇体系规划, 明确村镇发展重点, 合理确定空间布局。二是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 合理确定村镇人口规模和用地规划。三是高水平做好村镇建设规划的修编。在规划中对农民建住宅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农村集镇独门独院的居民建筑模式, 搞好住宅小区规划, 注重城市化、社会化, 提供统建联建, 向公寓式多层住宅拓展, 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2.2 积极盘活存量土地,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用活用好闲置和低效利用存量土地, 对解决小城建设用地紧张问题有较大的作用, 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第一, 落实土地储备政策, 统一调配使用闲置存量土地现有类型比较多, 由于信息不灵, 自发调剂难度比较大, 也不利于国家加强土地管理和调控。因此可以由各级政府设立的土地储备机构, 对闲置存量土地实行政府统一调控。按照省政府《土地储备办法》对城镇范围内的无主地、产业结构调整或其他原因调整出的原国有划拨土地, 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又无力继续开发和不具备转让条件的土地, 因实施城镇规划和土地整理政府全收购的土地;依法收回的荒芜、闲置的国有土地等, 实施收购储备, 定期发布储备土地信息, 供用地单位选择。通过储备中心调剂, 促进和加快闲置土地的盘活, 同时也可增加政府土地收益。第二, 制定鼓励使用闲置存量土地的有关优惠政策。一是鼓励城镇内未入工业小 (园) 区的工业企业实施“退二进三”, 原行政划拨土地, 企业原址由国土资源部门收回后出让, 出让金75%由政府投入搬迁的改造企业使用;已办理过土地出让手续的, 原址企业可以转让, 按规定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 改变用途的补交出让金, 补交的出让金75%由政府投入给搬迁改造企业使用。二是鼓励将停产企业、批多建少及其它的闲置企业用地, 进行转让、出租、开发利用。三是对利用闲散土地的, 按征用非耕地收缴税费。同时, 根据用地项目性质、用地年期, 可以进行划拨和出让、出租方式供地, 政府收益给予适当优惠。四是鼓励进行旧城改造, 旧城改造供地的出让金应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涉及拆迁安置, 用地指标优先给予安排。四是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办法, 允许乡镇村办集体企业用地、个体工商业户生产经营性用地、民营和联户企业用地、私人住宅用地流转, 其流转范围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并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2.3 加大村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力度, 为村

镇建设筹措资金。城市化建设, 关键是资金。村镇投资的主要渠道应该是乡镇、民营企业的积累, 但是在目前的财政体制和投资体制下, 通过土地的有偿使用, 提高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和租赁国有土地的比例, 增加政府土地收益, 为村镇建设筹措资金仍是主要选择。现阶段采取的措施主要是:a.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 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在实现村镇规划中, 国有土地使用权要严格控制在市、县政府手中, 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转让、非法交易。政府要根据市场供求情况和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 有计划地调节土地供应量, 保持适度的土地出让、租赁规模, 从而使城镇出让地价总水平持在较高的价位。b.规范土地出让行为, 合理确定基准地价。政府要制定土地征用、土地交易、地价管理、有偿使用和出让金使用管理一系列规范政策, 建立以标定地价为核心的城镇地价评估体系。c.政府要加大村镇建设中违法用地的打击力度, 严厉查处各类违法用地行为, 使原来一些地价不高的城镇恢复土地应有的价位。严格实行土地证年检制度, 结合村镇二、三级市场的清理整顿, 在规范土地一级市场的同时, 严厉打击土地隐形市场, 防止国有土地资产流失, 从而促使村镇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

2.4 积极为村镇建设解决用地计划不足的矛盾。

首先国土资源部门在年度非农用地计划指标分配时, 在保证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情况下, 对村镇建设用地要适当倾斜;其次, 充分利用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可以用作折抵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偿指标, 用于村镇建设;再次, 积极推行原非农用地复垦为耕地后置换村镇建设用地指标的办法, 将已闲置的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非农业建设用地, 经有批准权的部门批准后, 有计划地复垦为耕地, 复垦后新增耕地面积被确认后, 可用于置换村镇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总之, 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好现有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 认真细致地调查研究, 积极开拓小城建设用地管理的新思路, 就一定能真正把村镇建设成为规模适度、功能齐全、新型的县、乡两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基本国情的选择, 对加快城市化进程, 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允洲.制度创新之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实践与理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1, 8.

上一篇:税务人员执法风险下一篇:智能学习助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