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建设用地管理

2024-07-29

加强建设用地管理(通用9篇)

加强建设用地管理 篇1

2.1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规模

国家要建设,人民生活要提高,必然会增加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为了合理利用土地,保护耕地,避免建设用地的自目扩张,需要控制建设用地的供应总量。国家每年提供给农业建设用地的总量,是新增非农业建设用地的供应源头,控制好这个源头,也就控制住了非农建设用地的自目扩张势头。

2.2大力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

据原国家土地管理局保护耕地的问题专题调研组调查发现,1986-1996年10年间,我国经济建设在土地利用上基本是外延发展、粗放经营,以牺牲大量耕地为代价。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建设在大量占用耕地的同时却有不少土地闲置浪费。“八五”期问,全国统计耕地净减少67万多公顷,同期闲置土地7万多公顷。

调查还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率低下,浪费严重。据统计,1985-1994年,全国城市由324个猛增到622个,增加近1倍;城市建成区面积9386平方公里增加到17940平方公里,平均年递增7.5%;城市非农业人口由11826万人增加到19132万人,平均年递增5.5 %,城市用地规模弹性系数(城市用地增长速度与城市非农人口增长速度之比为1.36。目前,全国600多个城市人均用地已达101.6平方米,高于城市人均用地100平方米标准的城市有400多个。因此,根据调查情况开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应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当前,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拟采取以下措施:1)确定城镇合理用地规模和布局,严格控制城镇自目扩张要研究和编制各省市和各县城区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城镇的合理规模、空间布局和增长速度,并严格按规划实施。2)充分挖掘建设用地内部潜力。首先,要鼓励旧城改造。据调查,全国城市需旧城改造的面积约占建成面积的10%左右。旧城改造后容积率可提高1-2倍。我国村镇居民点占地约16万平方公里,如按人均村镇建设用地标准最高限150平方米计算,现有村镇居民点的土地利用潜力达到22%。通过村镇改造,不仅为村镇提供了发展空间,还可退宅还田,增加耕地面积。其次,进行土地置换,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市中工业用地比重偏大。据1993统计,我国大城市工业用地比重为26.6%,高于发达国家约16个百分点,而且不少工业企业占据中心位置,致使土地利用效益低下,生态环境恶化。不少城市采取土地转换、“退二进三”的方式,解决了上述矛盾。例如,天津市天主教维西礼堂和劝业场小学退出该市商业繁华区―滨江道,让位给滨江商厦,使“黄金地段”有了“黄金效益”。

2.3保护和改善城镇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

城镇中的矿企业、交通运输车辆、家庭炉灶,每天都要排放大量污染物。当城镇上空的各种微料和化学污染的浓度相当大时,常形成烟雾。

由于植物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功能,保护和改善城镇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必须保护城市绿地,搞好绿化建设。

调整乡镇企业布局,使之向工业园区集中,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节约土地,提高乡镇企业的规模效益。

2.4实施有利于建设用地内部挖潜的政策

目前,由于内部挖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且拆迁的难度较大。所以,多占用增量土地进行建设。为此,应在地价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上给利用存量土地进行建设予以优惠,降低其建设成本,形成“优惠挖潜”、“调价外延”的机制。

加强建设用地管理 篇2

关键词:集体建设用地

农村建设用地是指乡 (镇) 村公益事业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 以及农村居民住宅用地。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80%左右, 农村家庭户多,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多, 农村建设用地数量就大, 如果不加强管理, 就会造成农村建设用地无序紊乱和大量的土地浪费, 保耕地红线的目标难以实现, 进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为此, 加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已迫在眉睫。

1 当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存在法律意识淡薄, 乱占乱建现象较多

一是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农民建房要依风水, 同时要交通条件好的地方, 不按规划, 随意选址的现象尤为严重。二是以调整产业结构为名, 占用大量的耕地甚至基本农田挖塘建池, 搞种养殖业。三是部分单位部门“以租代征”搞城镇建设现象严重。四是乡镇和村集体修建农村道路时, 没有规划, 无序乱建。五是乡 (镇) 村公益事业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不按规定程序审批, 往往是先建后批或不批。

1.2 农村闲置宅基地、空置住宅和一户多宅、超标准占地现象突出

一是在城市或城镇购房, 举家外迁, 其原宅基地未腾退而空置, 这种现象已经成为空置宅基地的主流。二是一户多宅的现象也越来越多,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新建住房, 而原旧房未拆除的居多。三是超标准占地的现象也十分突出, 已经占了一定的比例, 主要是厨房、畜禽圈舍、道路、地坝占地所致。

1.3 新农村建设和集约节约用地规划落实困难

新农村建设和集约节约用地是适应经济发展形势所提出来的, 是保护耕地发展长远的新目标。然而, 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 农民种地如果太远, 农户大家集中居住, 楼上楼下, 很难满足每家每户生产生活的需要, 导致工作阻力相对较大。

1.4 以新农村建设为名, 建设出售“小产权房”

所谓“小产权房”是指占用集体土地搞建设, 并向集体经济组织之外成员销售的住房。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城市和农村住房价格差异的不断提升, 在乡镇中心区域, 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规划区内, 开发商以修建新农村为名, 出售修建的集体土地房屋出售。

1.5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难度大, 查处难

随着乡镇体制改革, 撤乡并镇将原来的几个乡镇合并为一个镇或街道, 原来的行政村同时扩大, 大的村有几千农村家庭户, 上万的村民, 幅员面积大, 则给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管理增加了难度, 目前, 由于村民的意识和村干部以及土地协管员的待遇、乡镇国土管理部门人员少、无交通工具、业务素质差、经费等问题, 导致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6 村镇建设规划不合理, 落实困难

由于村镇规划事先缺乏调查, 规划选址不切合农村实际, 一是布点少, 不能满足村民建房的需要, 也不方便村民的生产、生活。二是房屋结构设计不合理, 村民不愿意接受, 为此造成村镇规划难以落实。

2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的对策建议

目前,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也将日益成为一个事关全局的社会问题, 是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的重点之一, 必须引起各级的高度重视。应围绕严格保护耕地, 节约集约用地, 规范集体建设用地审批, 加强集体建设用地管理。特提出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的相关意见和建议。

2.1 加大宣传力度, 进一步增强社会各阶层的国策意识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 广泛宣传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使广大干部群众懂得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政策的落实, 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 是关系子孙后代生计的大事, 真正做到依法用地, 节约用地, 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国策意识, 营造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良好氛围。

2.2 加强土地管理体系队伍建设, 强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管理

充分发挥乡镇国土房管所在土地管理工作主力军作用, 在目前乡镇国土房管所人员编制少, 经费紧张, 办公条件差的情况下, 逐步适当扩大编制, 增加人员, 改善办公条件, 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 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乡镇、村社干部和村土地协管员的作用, 逐步落实村土地协管员的报酬, 真正做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管理信息畅通, 网络健全, 齐抓共管的局面。

2.3 制定切实可行的乡村土地利用规划, 做到有章可循

制定乡村土地利用规划, 要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 结合农村村民生产生活的实际, 制定切实可行的乡村土地利用规划, 真正做到规划用得上, 有章可循, 严格按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审批程序和规定, 审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减少或杜绝村民乱选址乱建设的现象。

2.4 加大执法的力度, 维护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秩序

结合土地卫片执法检查, 对违法违规的建设要加大执法的力度, 特别是对单位部门以新农村建设为名, 建设出售“小产权房”, “以租代征”搞房地产开发, 以农业产业化为名违法占用耕地, 修建非农永久性建筑的要严肃查处, 做到人和事一起处理, 决不姑息迁就;对村民违法违规建筑, 限期整改, 影响特别大的, 坚决撤出。维护良好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秩序。

2.5 积极开展土地整治和农村宅基地复垦工作

积极开展土地整治和农村宅基地复垦, 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 保障发展、保护耕地、统筹城乡土地配置, 保障1.2亿hm2耕地红线不被突破, 为子孙后代留下可贵的财富。

加强建设用地管理 篇3

【摘 要】机电安装工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工程。要确保机电安装工程的质量,设计要合乎规范及适用性原则。施工单位在施工中要认真学习机电安装规范,融会贯通,上下协调确保工程质量等。机电安装的规范性、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施工协调性等方面的提高不仅仅会减少监理和施工单位的施工难度,同时也会有利于工程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建筑设计;安全性;机电安装;工程质量;操作性

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是按照国家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规定,对建设项目中涉及土地利用的各项事宜进行的审查活动,是国家管理土地资源的重要途径,为此,我国专门制定了用地预审制度,要求各地方政府严格按照用地预审制度内容,开展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工作。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落实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因此,加强和规范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工作势在必行。

1.项目建设预审的指导思想分析

国土 27号令开门见山地指出“第一条为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充分发挥土地供应的宏观调控作用,控制建设用地总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制定本办法。”

根据第二章的论述和国土 27号令第一条,预审的指导思想为:

(1)预审是土地供应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重要手段之一,预审是土地供应的第一道闸门,预审制度是一项主动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行政制度。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预审的核心依据。除土地管理法第22条和23条规定以外的建设项目用地的布局及其用地规模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供应计划,建设用地的总量必须受到严格控制(尤其是新增建设用地)。

(3)预审是基本建设程序的重要环节之一,是用地审批的前置程序(准入性条件)。预审结论它是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建设项目用地进入审批程序的准入条件之一。

(4)所有建设项目用地的供应都必须进入预审程序,包括增量土地和存量土地。

(5)预审必须坚持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思想。预审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存在的问题

自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实施以来,加强了国家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力度,规范了建设项目土地利用行为,但是实际开展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工作时,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相关意见未落实到位。有些建设项目虽然通过了预审,但是由于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调整了用地内容,此时相关部门审批时并未认真核准各项内容,而且是否按照审批意见进行调整未进行认真核对,导致预审意见无法落实到位,结果出现建设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时出现较多问题。

其次,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未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些问题在政府重点建设项目中表现较为突出,即在用地预审之前建设项目的用地规模已基本确定,到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申请预审只是走走程序,导致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为充分发挥监督、管理作用。

最后,有补办预审情况的发生。少部分建设项目在用地预审之前,已经获得了相关部门的用地批准,但是由于其他原因为及时取得预审意见,因此,不能办理用地预审相关手续,这种情况仅仅对建设项目用地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进行审查,而其是否满足集约用地相关制度要求未进行审查,导致建设项目开工出现问题后才慌忙补办预审手续。

3.加强和规范用地预审工作措施

3.1提高建设项目用地预审认识

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是建设项目用地通过审批的第一个环节,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的重要举措,尤其在保护耕地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用地审批工作人员应提高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

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前,参与预审的工作人员应认真学习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有关国土资源管理的各项规定,充分认识用地预审工作是国家管理国土资源的重要途径,对国家的长远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预审工作人员在开展用地审查活动时应提高思想觉悟,认真贯彻落实政府部门对土地管理的重要思想方针,保证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工作的顺利实施。

3.2明确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的强制性

预审是审查建设项目用地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符合国家供地政策等。审查通过了,才能立项、供地,否则就得打回票,拿回去修改、调整,乃至取消项目。预审意见是建设项目批准、核准的必备文件。预审意见提出的用地标准和总规模等方面的要求,建设项目初步设计阶段应当充分考虑,建设用地单位应当认真落实预审意见,并在依法申请使用土地时出具落实预审意见的书面材料。也就是说,预审意见是必需的,不是可有可无的,没有它就批不了地,上不了项目。

3.3准确把握预审项目类型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建设项目层出不穷,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用地预审工作的难度,为此参与预审的工作人员,应参考国家和地方有关用地预审工作的相关规定,熟悉不同建设项目预审内容之间的差异,从而对能准确判断预审项目类型。例如,有些地方对建设项目的新建、扩建等均要求预审,而有些地方只预审国家、省单独选址的建设项目等。

为了提高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工作效率,规范用地预审行为,应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相关规定开展预审工作,例如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应免于实行审批制,同时针对不同的情况,适应与之对应的备案制与核准制,即对于规模较大和一些明文规定的建设项目需要从实现的社会公共利益角度对其进行预审,而其他建设项目的则实行备案制即可。

3.4充分发挥预审工作引导作用

加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工作的理解,充分发挥预审工作的引导作用。建设用地预审工作并不是单纯表达通过或否决意见,而是通过与申报部门的沟通和交流,积极的引导其依法用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尽最大努力做到科学用地。

同时,用地预审部门应在国土资源约束范围内保证国家产业政策项目用地,为此,预审部门应积极引导其他申报部门寻找其他可供项目建设的用地,如无法满足新增建设要求,则应考虑使用存量土地,充分发挥预审工作的引导作用。

3.5充分利用用地预审法律效力

任何制度的实施必须有法律作支撑,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也不例外,因此为了加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工作,应充分利用用地预审法律效力。

国务院颁布的一系列有关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对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工作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即凡是未通过预审的建设项目均不得办理用地手续,从中能够看出国家赋予了用地预审工作一定的法律效力。为此,预审部门开展预审工作时如遇到不符合先关规定的建设项目,应督促其对用地规模、用地形状进行整改,否则不予审查通过。

4.总结

目前,我国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工作实际落实时还存在较多问题,为此相关部门应根据当地土地资源特点,积极探讨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工作的有效措施,不断加强与规范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工作,从而使建设项目用地不但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要求,而且还符合国家有关集约用地的相关规定,不断提高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詹长根.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1.

加强建设用地管理 篇4

各村(居)委会,镇直有关部门:

为了贯彻落实《福建省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管理办法》,构建农村和谐人居生活环境,促进村镇用地集约利用,按照“规划先行、程序简化、规范收费、强化监督”的指导思想,根据《福建省村镇建设管理条例》《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莆田市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管理若干规定的通知》(莆政综[2007]16号)、《城厢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管理有关规定的通知》(莆城政[2009]99号)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镇实际,经镇党委、政府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对农村村民住宅用地审批等工作进行进一步明确,现将有关规定通知如下:

一、规范审批程序,严格用地管理

(一)审批程序

1、申请翻建程序。个人申请→村委会审核、公示→镇村建站、国土所确认→镇政府审批。

2、申请单独住宅建设用地程序。个人申请→村委会审核、公示→镇政府审核(国土所、镇村建站实地勘测)→报区政府审批。

3、申请在农村住宅小区内建设住宅的,由村委会统一申请,按照农村用地转用报批后,分批办理供地手续。

4、下列情形的,其申请住宅建设用地不予批准:(1)申请人年龄未满18周岁的;

(2)已有一处达到的或接近法定用地标准住宅的;(3)将原住宅出卖、出租、赠与或改作他用的;(4)原住宅在拆迁安置中选择货币安置的;(5)位于耕地保护区、地灾区或四邻有纠纷的。

(二)审批管理

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住宅,每户住宅面积限额为80-120平方米,其中家庭人口在3人以下(含三人)的每户不超过80平方米;4-5人的每户不得超过100平方米;6人以上的每户不超过120平方米。利用空闲地、荒坡地或其他未利用地建设住宅的,每户可以增加不超过30平方米住宅用地面积。独生子女申请住宅用地的,其子或女凭独生证按2人予以计算。

1、申请

农村村民申请单独住宅建设用地的,应当持下列材料向村(居)委会提出住宅建设用地申请:

(1)《农村村民住宅用地与建设申请表》一式五份;(2)户口簿及家庭成年成员身份证复印件;

(3)申请人同意退出原使用的住宅用地并交由村委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重新安排使用的承诺书(没有旧住宅的除外)

根据我镇各村人口分布情况,原则上3000人以下的村每年申请新建不超过3宗,3000-5000人的村不超过5宗,5000人以上的村不超过7宗。

2.审核:

村(居)委会在接到村民住宅用地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依法召开村(居)委会议或者村(居)民代表会议进行审议,在本村张榜公布征询本村(居)村民的意见;自张榜公布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本村(居)村民未提出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应当在《申请表》中签署意见,证明申请人的原住宅用地情况和家庭成员现居住情况,并在2个工作日内报镇人民政府审核。

镇(街)人民政府收到村委会上报申请单独住宅建设用地有关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组织国土资源所,村建站一同到实 地勘测,并对是否符合住宅用地和建设申请条件,是否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是否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等事项进行审核,审核符合条件的,报镇党委政府联席会议研究通过,镇(街)政府在每月15日、30日集中上报区建设局、区国土资源分局审核,审核后按月集中由区人民政府审批。

3.批准:经区政府批准用地的,由区建设局(或规划办事处)办理《村镇个人住宅建设许可证》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国土资源分局核发《建设用地标准书》后,由镇(街)政府组织镇村建站及国土所一同到实地放样,划定四至范围并发放上述两证。

4.监管:①放样:镇村建站、国土所在建房批准公示期满3个工作日内按审批图纸及占地面积进行放样,规定四至范围,并发放放样通知书。电力、供水部门在放样后方可给予办理临时用电、用水手续。②核样:基槽开挖后或基础施工完毕后,墙体砌筑前或框架结构一层柱筋绑扎前由镇村建站和国土所到现场核样,并发放核样通知书。镇村建站负责层数和建筑面积控制,国土所负责用地面积控制,发现超面积、超层建设的,要及时予以制止。制止无效的,要及时报告镇领导,并按违章建筑进行查处。村民建设住宅应选用农村建房通用设计图或委托有资质单位设计,竣工后向国土所、村建站申请验收,验收合格之日起30天内依法申请办理土地初始登记手续。村民住宅建设必须在取得合法审批手续后,方可动工建设,严禁未批先建或少批多建,建设过程中,出现四邻纠纷争议的,由所在村调解处理。

二、严格规费征收,加强使用管理

各有关部门、各村(居)要严格按照规定征收和使用有关规费,严禁在审批宅基地时巧立名目搭车收费,一经发现,从严处理。

(一)收费标准

1.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经审批后,按批准面积向村委会缴纳土地补偿费:水田(含菜地)40元/平方米;旱地(含水浇地)35元/平方米;果地、林地和其他农用地30元/平方米;旧宅基地和其他未利用土地15元/平方米。

2.农村村民经批准在小区内建设住宅的,其小区配套的土地补偿费、设施配套费按使用权平摊面积予以平摊。

3.新建、翻建、扩建住宅每户应向村委会缴纳建房保证金,建房占地100平方米以内的,收取保证金4000-6000元,100平方米以上的,收取保证金6000-8000元。困难户、低保户、五保户、计生二女户等可酌情减免。建房户按审批要求规范建设的,在竣工验收后三十天内退回保证金。如建房户未按用地审批面积、未按规划建设的或竣工后未及时清理平整施工现场的,待问题整改到位后退回保证金。

4.根据《福建省村镇建设管理条例》第三十条规定,农村村民未取得建设许可证或违反建设规划要求进行建设的,由镇村建站,国土资源所责任其立即停止建设,限期改正,并按已形成的建筑面积每平方处100元至200元的罚款,罚款可由所在村委会代收。

村委会应召开代表大会,通过以上村民建房收费办法及标准,并予以公示。

(二)使用管理

镇财政设立新农村建设专户。村委会根据镇国土所交款通知书向住宅建设户收取土地补偿安置费,按照“村收镇管”原则,村委会将收取的费用及时转入镇财政专户,村委会要使用土地补偿费的,须向镇政府报告,经核准后,回拨使用。土地补偿费必须全额用于本村的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或用于发展生产、安置或补偿被用地农业人口,或用于补偿收回的农村村民旧宅地用地,不得侵占、挪用或以其他方式非法使用,使用情况应定期公开。

(三)建筑垃圾清运

原则上应当由建房户自行及时清理,无法做到的应当以有偿服务的办法聘请村级保洁员清理,镇村建站及所在村负责督促建筑垃圾清理到位。

三、落实监管制度、维护土地秩序

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镇国土所、村建站、村级协管员的动态巡查制度,切实加强农村村民建房用地的日常监管,及时发现和制止各类违法用地行为,要落实国土协管员“五个一”制度,发挥村级协管员和村级组织作用,从源头上遏制违法行为发生。对未经批准非法占地,非法买卖土地建房的,发现一处查处一处,通过严格执法整肃农村土地秩序;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以分户为名义多次、多处申请住宅建设用地,凡有两处(含两处)住宅以上的村民必须签订拆除旧房承诺书,并限期拆除旧房,农村村民住宅小区用地批准后,不得变相进行经营性房地产开发或用于不符合规定条件的村民建房,违反规定的,将依法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要对土地违法问题较为严重的村,停止办理村民住宅用地审批手续。

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加强建设用地管理 篇5

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文件

黑土资发[2002]132号

关于加强畜禽饲养地和设施农业用地及养殖水面用地管理的通知

各行政公署、市、县国土资源(环保)局,省驻农垦、森工系统国土资源局: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255号)下发后,各地对“农用地”中“其他农用地”的“畜禽饲养地”(指以经营性养殖为目的的畜禽舍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设施农业用地(指进行工厂化作物栽培或天然形成的专门用于水产养殖的坑塘水面及相应附属设施用地)”的管理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好新的《土地分类》标准,规范畜禽饲养地、设施农业用地和养殖水面用地(以下简称“三项用地”)管理,根据有关政策法规的规定,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规划控制,搞好总体布局

“三项用地”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各地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和指导下根据本地土地资源特点和经济发展需要,对“三项用地”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尽量利用未利用土地,禁止占用基本农田。“三项用地”应主要由承包农户利用自身的承包地或在承包农户之间通过土地流转方式解决。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和科技单位,为发挥其示范推广作用,也可以小范围向农户租赁承包地解决“三项用地”,但应严格控制用地规模,严禁借机滥占耕地。凡需要使用农户承包地作为“三项用地”的,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严格控制用地规模并不准改变农业用途。属于“三项用地”减少的耕地,要做好地籍变更调查登记工作。

二、健全制度,规范运作程序

1、领取申请审批表。凡属“三项用地”的,均应到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领取《畜禽饲养地和设施农业用地及养殖水面用地申请审批表》。

2、签订使用土地合同。其他单位和个人需要使用农户承包地作为“三项用地”的,应在征得集体土地所有权单位同意后,由经营者与承包农户签订使用土地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使用年限等;使用非农户承包地的,由经营者与集体土地所有权单位或国有土地使用权单位签订使用土地合同。土地使用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三十年。其中对农户承包的土地,其使用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剩余的年限。承包农户利用自身的承包地作为“三项用地”的,也要征得集体土地所有权单位同意。

3、履行审批手续。“三项用地”的使用单位和个人,均应持填报的《畜禽饲养地和设施农业用地及养殖水面用地申请审批表》及《使用土地合同》等附件,到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履行审批手续。

三、从严把关,加强监督管理

加强建设用地管理 篇6

皖国土资„2010‟119号

各市、县国土资源局:

为合理节约利用土地资源,规范临时用地行为,保护土地所有人、使用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土地复垦规定》、《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现就加强全省临时用地管理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临时用地的范围

(一)生产建设项目临时用地,包括设置的临时搅拌站、预制场、材料堆放场、生产施工道路和其他临时工棚用地;生产建设过程中临时性的取土、取石、弃土弃渣用地和架设地上线路、敷设地下管线、地下工程所需临时使用的土地。

(二)地质勘察过程中需要对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情况进行勘测所需使用的土地。

(三)矿山企业开采小型矿产以及零星分散资源,所需临时使用的土地。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临时用地。

下列土地一般不得作为临时用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城市规划道路路幅用地、城市广场等公用设施和绿化用地、居民住宅区内的公共用地、文物保护单位内的土地、公路及通信管线控制范围内的土地,永久性易燃易爆危险品仓库、电力设施、测量标志、气象探测环境等保护区范围内的土地,其他不宜临时使用的土地。

二、临时用地的期限

临时用地期限一般不超过2年。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工期较长确实需要延长期限的,须按有关规定程序办理延期用地手续。

三、临时用地的申报审批

(一)临时用地申请。临时用地使用单位向所在地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1、临时用地申请书。

2、临时用地协议书。

3、经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查通过的土地复垦方案。4、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用红线标注临时用地的位置和范围)。

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6、城市规划区内临时用地或者临时使用林地的,应当分别提交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文件。

7、生产建设项目批准(或核准、备案)文件。

8、其他规定的材料。临时用地协议书由临时用地单位与被使用土地的使用权人签订。临时使用未确定使用权国有土地的,由临时用地单位与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签订临时用地协议;临时使用已确定使用权国有土地的,由临时用地单位与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和国有土地使用权人签订临时用地协议;临时使用农村集体土地的,由临时用单位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临时用地协议。

临时用地单位应当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组织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和审查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81号)的要求,编制土地复垦方案,对可能因挖损、塌陷、占压等原因破坏的土地范围、面积、地类和程度等进行科学合理预测,提出土地复垦的技术路线和方法,明确土地复垦的时间,落实土地复垦费用措施等。

(二)审查审批。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临时用地申请资料齐全并符合规定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给予审批。临时用地申请不符合规定的,不予批准,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严格控制临时用地占用基本农田。国家和省批准的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重点项目建设,确需临时占用基本农田的,须报经省国土资源厅审查同意后,由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履行审批手续。

(三)提供土地。临时用地经批准后,临时用地单位按约定支付临时用地补偿费用后,由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土地权利人实地划定临时用地范围,提供临时用地。

四、临时用地的补偿。临时用地单位应按照临时用地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规定对被用地单位和农户进行补偿,有关补偿内容应明确写入临时用地协议,并按协议约定支付相关费用。

(一)临时用地的补偿,参照当地征收土地的统一年产值或青苗补偿有关标准执行。

(二)临时用地需占用建(构)筑物及其他附着物的,参照所在地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有关征地拆迁补偿标准给予补偿。

五、落实土地复垦责任

按照“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临时用地单位为土地复垦法定义务人,必须对破坏土地承担复垦责任和义务。

临时用地期满后,临时用地单位应当在一年内落实土地复垦责任,包括清理地上建筑物、建筑垃圾、平整土地、恢复土地种植条件等。复垦后的土地必须达到复垦标准,并经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临时使用的耕地不能恢复原用途的,应当由临时用地单位按永久性用地予以补偿,其补偿标准按省政府公布征地补偿标准执行,并补充与占用耕地(含园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的耕地;临时用地单位不能补充耕地(含园地)的,按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由所在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补充与占用耕地(含园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的耕地。涉及临时占用基本农田不能恢复原标准的,还应当补划数量相等、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所需费用由临时用地单位承担。

六、临时用地管理要求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临时用地管理工作,切实做到依法管理、有序使用、补偿到位、及时供地。

(一)高效快捷办理有关手续。对报件材料齐全的临时用地,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确保临时用地单位能够及时使用土地。对工作人员在临时用地审查、报批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吃拿卡要的,按有关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

(二)必须坚持节约用地。临时用地单位要对临时用地的位置、面积、期限和破坏程度等进行科学论证,把好临时用地选址关,尽量控制或减少临时用地对土地资源不必要的破坏,尽可能地选择使用未利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严防和杜绝项目建设单位随意使用或扩大临时用地的规模。

(三)严格用途管制。对批准使用的临时用地,用地单位不得改变临时用地的批准用途,不得在临时用地上修建永久性建筑物,否则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

未经批准占用土地临时使用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规定依法处理

浅谈建设用地的管理 篇7

1、建设用地管理的定义

建设用地管理是对所管辖行政区域范围内城乡建设用地的征用、划拨和出让实施统一管理, 承办由同级政府审批的建设用地的审查、报批工作, 指导、监督、协调各部门的建设用地, 会同有关部门制订有关建设用地管理的行政法规、技术政策和经济管理办法, 负责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的监督。

2、建设用地管理的分类

建设用地按其利用方式不同分为农业建设用地和非农业建设用地。按照土地权属性质, 投入资金来源和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 非农业建设用地又可分为国家建设用地、乡 (镇) 村建设用地和外商投资企业用地。

此外, 还有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土地整理开发复垦管理、土地市场和土地储备管理等。

3、建设用地管理制度

建设用地管理制度包括建设用地的管理、定额、审批、和许可等几方面的规定。政府职能部门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和技术的综合手段, 来配置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各用地单元的用地关系, 保证一要吃饭, 二要建设的基本需要, 严格控制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变而采取的各项管理措施, 是土地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建设用地管理的主要任务

其中建设用地管理的主要工作是: (1) 研究编制各类建设用地的中长期用地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指标, 并监督实施; (2) 依法办理土地的征用、划拨, 城镇国有土地的出让工作和土地使用权转让的监督管理; (3) 清查处理违法用地和违章用地; (4) 制定、完善建设用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各类规章制度; (5) 组织制定国家建设项目和乡镇用地定额指标的编制和实施。建设用地的审批权限一般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来执行。

二、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

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建设用地的申请受理、审查、报批工作。

2、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时,

建设单位应当向建设项目批准机关的同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预申请。受理预申请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家土地供应政策, 对建设项目的有关事项进行预审, 出具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

3、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

市建设用地范围外单独选址的建设项目使用土地的, 建设单位应当向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用地申请。

4、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

部门对材料齐全、符合条件的建设用地申请, 应当受理, 并在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 编制建设项目用地呈报说明书, 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 报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

5、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

市建设用地范围内, 为实施城市规划占用土地的, 经依法批准后, 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公布规划要求, 设定使用条件, 确定使用方式, 并组织实施。

6、以有偿使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

使用权的, 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与土地使用者签订土地有偿使用合同, 并向建设单位颁发《建设用地批准书》。土地使用者缴纳土地有偿使用费后, 依照规定办理土地登记。

三、批而未用的土地管理

1、加快城市建设用地审批和土地征收实施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切实增强主动工作意识, 提高工作效率,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对国务院批准的城市建设用地, 凡未上报或审核同意实施方案的, 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督促城市人民政府尽快编制和上报实施方案, 并尽快向省 (区、市) 人民政府汇报。

2、切实抓好批而未征土地的处理

各地要按照《关于在保增长保红线行动中加快处理批而未用土地等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电发[2009]44号) 的部署, 在全面清理、摸清底数的基础上, 及时制订批而未征、征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土地的处理意见和整改方案, 并认真抓好落实。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城市建设用地批后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 帮助市、县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3、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建设项目用地管理

规范城市基础设施等用地的供地手续。城市公共道路、公共绿地、公共污水雨水排放管线、公共休憩广场等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用地等, 凡以建设项目运作实施的, 必须严格依法办理供地手续。

4、坚决查处违法批地和用地行为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继续加大土地执法工作力度。当前, 要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切实抓好违法用地案件的查处。

5、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监管

健全建设用地动态监管制度。加快运行建设用地“批、供、用、补、查”综合监管平台, 重点对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执行、土地审批及土地征收、土地供应、项目用地开发利用等情况进行动态监管, 切实预防和防止未批即用、批而未征、征而未供、供而未用等现象的发生。

农村住宅建设用地的规范化管理 篇8

[关键词] 农村住宅建设用地 规范化 管理

为切实解决农村村民住房矛盾,促进新农村建设,根据《福建省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管理办法》及相关文件精神,我区启动了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审批管理工作。随着该项工作的开展,逐渐出现一户多宅、未批先用、地类认定不清、未节约利用土地等问题。农村住宅建设用地管理既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及农村民生问题,又是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唯有进一步规范化管理农村住宅建设用地,才能将基本国策落到实处。

1 当前农村住宅用地利用现状

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标准时点为准,本区域内耕地总面积为15.51万亩(基本农田13.99万亩),其中辖区内纳入农村建设用地管理的规划控制区外有5个乡镇,耕地面积10.55万亩(基本农田10.02万亩)。自2007年开通农村住宅用地审批管理业务以来,共审批农村住宅用地29批1082户,面积108520m2,其中2007年2批97户、用地面积9770 m2,2008年4批183户、用地面积16560 m2,后逐年增长,2011年达到8批283户、用地面积28550 m2。

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列入农村住宅用地管理的5个乡镇基本农田占全区域内基本农田的71.6%,是基本农田集中分布区域,也是耕地保护重点区域;同时,近年来该区域内农村住宅用地需求呈逐年增长态势,自开通管理业务以来,农村住宅新增用地平均每年增长38.4%。切实保护耕地,严格规范农村住宅用地管理已是迫在眉睫,也是国土资源管理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 农村住宅用地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住宅用地缺乏科学规划、合理引导

目前,除了道路等基础设施拆迁安置区及有条件的村集体以统一建设农村住宅小区外,相当部分的村庄因用地条件所限,缺乏科学规划及技术引导,未能建设农村住宅小区。主要以单独申请住宅用地为主,造成了零星分散建房的现状,不利于新农村成片规划、有序建设的开展,也给国土资源住宅用地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2.2 落实“一户一宅”及“旧宅处置”政策缺乏有效措施

在农村住宅用地管理过程中,如何有效管理“一户一宅”及切实解决“旧宅处置”问题,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有效的管理制度。农村子女成家分户、老人轮流随子女生活、旧宅的风水迷信等原因,给界定“一户一宅”带来很大困难,也给拆旧宅等处置旧宅用地造成一定阻力,且收回、调剂旧宅用地很大程度上是依托所在村委会进行,目前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和具体操作办法。

2.3 管理程序不够规范

目前,省、市均出台有关政策及文件,但在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具体过程中,需予以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出现的问题有:一是审批管理程序未能较好地实现无缝对接,造成管理真空,如未履行批后监管,造成移位建设、超面积建设等;二是报批程序不统一,如由乡镇政府上报、国土资源基层所上报及申请者个人上报等情形,上报管理程序紊乱;三是地类认定材料不够规范,造成部分土地占用耕地,未按农用地上报等现象;四是未按规定程序履行管理职能,如未履行先公示后报批、多部门交叉勘察等。

2.4 地质灾害搬迁户等“民生造福工程”申请用地受限

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因地质灾害搬迁住宅用地需求日浙增多,特别是列入地灾易发区内的搬迁户需要新建农村住宅。但由于近年来,按照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基本农田和耕地占补平衡的有关规定,上述区域农用地中大部分列入基本农田保护区或土地整理区,加上山区林地面积比例较大,能用于审批建房的用地可选择性不大,造成了山区急需解决地灾搬迁户等民生问题而又无符合要求的用地等困境。

2.5 未批先建、少批多占等违法现象仍存在

按现行有关政策,农村住宅用地按每户3人及以下80平方米、4~5人100平方米、6人及以上120平方米审批管理。但受农村传统观念影响,农村村民大部分愿意住大宅楼,不按批准面积建房,而随意扩大住宅面积,部分申请者在办理审批手续过程中,未批先建或边批边建,给国土资源执法管理带来了难度。

3 农村住宅用地规范化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3.1 以“科学规划统一建设农村住宅小区”为主、辅以“散户建设”的管理原则

以统一规划建设农村住宅小区为主,积极为农村提供建房技术服务,采用村庄土地整理和旧村改造相结合的方式,鼓励自然村向中心村、集镇集聚,鼓励集中建设农村村民住宅小区,引导农民科学选址、合理建房、节约用地。村庄的科学规划应以“六个结合”为基本原则:一是与环境卫生相结合,合理预留绿化带及卫生设施用地;二是与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依托农村路网进行规划选址;三是与村庄改造相结合,统筹旧村改造、土地整治及新农村建设布局;四是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集中分散居住的农户,实现农业综合开发利用和规模化种植;五是与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充分考虑当地旅游特色,力求在建筑风格上与自然和谐统一;六是与生态建设相结合,注重保护河流、水库、森林等生态资源,坚持预防优先,恢复补偿为辅,恢复补偿等措施与项目所在地生态功能区划的要求相适应[1]。对无房户、明显低于法定用地标准户及无法达到最基本居住安全和质量要求的危房户,确需新建但客观上又无法纳入农村住宅小区统一建设的,给予考虑单独申请住宅建设用地。

3.2 规范管理程序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流程是开展农村住宅用地管理工作的基本前提。应根据省、市政府有关政策规定,细化办事流程,协调各级审查报批程序,主要有:

以统一建设农村住宅小区模式申请用地的。建议在原有相关规定基础上,增加村民讨论、征求意见会等程序,以充分体现民主性。可由所在村(居)委会拟定可行性意见,提供统一进入住宅小区的用户花名册、拟建设用地基本情况等材料,并充分听取村民意见,按少数服从多数的村民自治原则,初步方案经村民多数人同意后,按有关规定办理。

单独申请农村住宅建设用地的。一是实行公示制度,在本村张榜公布征询本村村民的意见,履行公示程序后,若本村村民未提出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依法予以上报。二是联合审查制度,有关部门应集体会审、联合勘察,对是否符合住宅用地和建设申请条件、是否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是否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等事项进行审核,提高工作效率;三是规范地类管理,对地类认定建议以宗地为单位,提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局部)和土地利用现状图(局部),对认定不清的,可申请上级部门运用有关数据库成果等技术手段并结合现场勘察予以界定。

3.3 完善“一户一宅” 及“旧宅处置”管理制度

“一户一宅”及“旧宅处置”是落实节约集约利用农村土地资源,规范农村个人建房管理制度的根本保障。这方面的主要措施有:一是要求申请户所在村委会在执行公示制度时,将“一户一宅”情况作为重点公示内容,在上报时,提供“一户一宅”公示材料,随附相片;二是以审查申请者户口为依据,认真校对户口本,原则上以一本户口簿为一户作为认定参考标准;三是实行签订旧宅处置合同制度,要求申请新建用地时有旧宅的必须签订“旧宅处置合同”,作为受理要件之一。对原旧宅用地有集体土地使用权证的,可在新住宅用地获得审批后,由国土资源部门统一予以注销。

3.4 地灾易发区内的搬迁户新建农村住宅用地管理措施

在办理地质灾害搬迁户等“民生造福工程”住房用地时,可由民政部门会同国土、乡镇,对有关情况进行调查,按“民生造福工程”有关政策解决,并有地质灾害搬迁户具体人员名单的批准文件等,为审批管理农村住宅用地创造前提条件。鉴于此类问题的特殊性,在申请新建设用地时,可按集体土地置换后申请他村集体土地、基础设施安置区内预留用地解决部分民生问题等办法解决和管理。

3.5 创新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管理新机制

主要创新措施有:一是在上报申请用地时,在申请表内明确标注四至范围、距明显标志物距离等;二是住宅用地经审批后,应督促申请户在规定的期限内、规定的用地四至范围内开工建房,不得少批多建或移位建设;三是建立健全动态巡查机制,能否及时有效制止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巡查是第一要务,巡查到位了,可以将违法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降低执法成本,减少群众损失,考虑到部分乡镇位于距城区较远、交通不便,建议充分发挥村(居)国土资源协管员作用,并通过完善县区、乡镇、村(居)三级国土资源动态巡查机制,充分利用包片干部、村干部、国土资源协管员身在基层一线的作用,实现动态、立体监管体制。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基础,具有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点[2]。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农村住宅用地管理应逐步走向规范化及土地利用节约集约化的轨道,才能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谭民强.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加强建设用地管理 篇9

近年来,我市通过加强经营性用地管理,促进了土地有形市场的健康发展。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擅自提高容积率、改变土地用途、规避土地出让金等不规范行为。为进一步规范经营性用地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国发〔2001〕15号)和《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等有关规定,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经营性用地管理部门职责

(一)加强经营性用地建设项目规划用地条件管理。市规划部门在经营性用地入市交易前,应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规划设计条件,明确项目用地位置、用地规模、用地性质、建筑容积率、总建筑面积、绿地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不同用地性质建筑面积的比例以及中小套型住房的面积比例、专业用房等指标。规划设计条件涉及地下室和架空层的,应明确负高、层高、建筑面积及使用功能。

(二)加强经营性用地建设项目土地使用条件管理。市国土部门应按照经营性用地建设项目规划用地条件,实施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明确约定各类土地使用条件。因代征地等原因出让土地面积与规划用地面积有差异的,实际建筑容积率按出让时规划总建筑面积与出让土地面积的比值确定。

(三)加强经营性用地建设项目房屋销售及产权管理。市房产部门应按照规划用地条件和出让合同约定的土地使用条件,办理经营性用地建设项目房屋销售(预售)许可和产权登记。对擅自改变规划用地条件和土地使用条件中任何一项指标的,不得办理房屋销售(预售)许可证和产权证。

(四)加强经营性用地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市建委应按照土地使用权出让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的有关证明,办理经营性用地建设项目施工许可手续。

二、进一步规范经营性用地建设行为

(五)严格经营性用地出让条件。经营性用地出让应提供已对地上建(构)筑物、附着物所有权人进行拆迁安置补偿的“净地”。除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和土地出让基本条件外,应处理好出让地块的土地权属、地上建(构)筑物、附着物等法律关系。对权属不清、拆迁补偿安置未落实的,不得入市交易。经营性用地严格控制毛地出让,因特殊情况确需实施“毛地”出让的,由项目所在地城区人民政府(开发区)会同市国土(及其土地储备机构)、规划、房产部门提出方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 市国土部门方可实施土地出让。

(六)严格控制划拨供地和协议出让范围。经营性用地必须严格执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因城市公益建设实施拆迁还建的项目用地,可依法实行划拨方式供地。对历史遗留的已建成开发性拆迁还建项目用地,经依法处理后,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直接完善供地手续。历史遗留问题用地按实际用地时的土地市场地价标准征收土地出让金。

(七)严格控制经营性用地改变用途。经营性用地出让后,原则上不得改变用途。确因城市建设需要变更用途的,必须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用地单位应持批准文件向市国土部门申请办理土地用途变更审批手续,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变更协议》,或重新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补缴土地出让金。

(八)严格规范划拨土地权益价计算标准。划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得直接用于经营性开发。经批准确需用于经营性开发的,必须依法办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手续。划拨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权益价格,按划拨用地原土地用途评估后由市国土部门集体讨论确定。

三、严格控制调整经营性用地容积率

(九)严格容积率调整条件。国有土地使用权一经出让,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擅自更改规划确定的容积率。若出现下列情形确实需要调整的,应符合国家有关容积率指标的技术规范,且不得影响国家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与开发企业资质相适应:

1.城市总体(分区、专业)规划调整或修编造成地块条件变化的;

2.因城市基础设施、公益性公共设施建设需要导致已出让地块的大小及相关建设条件发生变化的;

3.国家和省的有关政策发生变化的。

(十)规范容积率调整程序。确需调整规划确定的容积率的,按以下程序办理调整手续:

1.建设单位或个人向市规划部门提出调整容积率申请,陈述调整理由,并附规划建筑设计方案;

2.市规划部门从建立的专家库中随机抽调专家,组织专家与市发展改革、国土、建设、房产、财政、城管等相关部门对规划调整方案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进行论证;

3.在“中国·黄石”政府网站或本市其他主要媒体上进行公示,征求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必要时应组织听证;

4.经专家论证、征求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后,市规划部门认为确需调整容积率的,应提出调整建议并附论证、公示(听证)结论等相关材料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5.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市规划部门方可办理后续的规划审批手续,并及时将依法变更后的规划条件抄告市国土部门备案。

调整的容积率指标如果突破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定的,市规划部门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先行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涉及其他规划的须先行调整涉及到的其他规划。同时,严格依法履行控制性详细规划或其他规划的审批和备案程序。

容积率调整的,建设单位或个人应根据调整后的容积率与市国土部门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变更协议》,或重新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容积率调整后应补交土地出让金及相关建设规费。市规划部门凭容积率调整后补交土地出让金及补办的有关手续,发放或重新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十一)规范建筑面积计算差异的处理方法。建设项目符合规划审批条件,因执行不同的计算口径造成建筑面积差异的,以房产部门测量并确认的实际建筑面积为准;市规划、国土部门按房产部门测量并确认的实际建筑面积补办相关手续。

(十二)严格执行调整容积率补缴土地出让金。经审批调整或竣工验收允许提高容积率的经营性用地建设项目,增加的建筑面积应按楼面地价计算补缴土地出让金。涉及原出让时已明确不同用途建筑面积比例及地价的,按不同用途所增加的建筑面积分别补缴土地出让金。

四、进一步加强经营性用地建设项目批后监管

(十三)实行经营性用地建设项目联合核实制度。经营性用地建设项目竣工后,要将建设项目依法用地和履行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情况作为规划核实的内容,由市规划部门会同建设、国土、房产部门对建设项目进行联合核实,形成综合核实意见,作为规划、建设、国土、房产等部门办理相关手续的依据。

(十四)加强经营性用地批后监管。对违反规划设计条件和《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擅自改变规划用途和提高建筑容积率等土地使用条件且已形成违法事实的经营性用地建设项目,由相关部门分别依据《城乡规划法》和《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依法查处。市监察部门应当把经营性用地建设项目规范管理纳入城乡规划效能监察的工作内容,加强监察。

上一篇:浅谈人事管理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下一篇:物理实验的心得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