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合理模式

2024-07-29

构建合理模式(精选12篇)

构建合理模式 篇1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职业教育精神,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推进素质教育, 构建一个充满生机、有特色的社会主义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体系, 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课作为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具体教学中, 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实现素质目标值得探讨。

1 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改变教育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就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而言, 是指培养以掌握基本卫生职业理论、基本实践技能、基本工作方法为重点,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中等医学职业者。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 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 从素质教育角度来策划和组织教学实践活动。由于临床课基本知识覆盖范围广、理论性强, 学生在学习中易产生疲乏和厌倦心理。在临床课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1 注重绪言课

绪言课是各门课程的第一节课, 也是每位教师与学生的第一次接触, 其教学效果的好坏至关重要。教师一定要充分准备, 精心设计好绪言课的教学氛围。首先, 必须注重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修养在教学中具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 学生常常因为喜欢某一位教师人格中的某一特点, 而喜欢听这位教师授课。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中斯基所言:“在教育工作中, 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 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的人格作用。”其次, 要充分准备教学资料, 使纯理论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如讲解健康评估在整个医学课程中的地位、作用时, 先让学生想象河面上桥的作用, 以及桥倒塌后的结果。然后教师总结这门课程就像这座桥, 一边是医学基础课如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一边是临床课如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等。这座桥若是倒塌了, 你将无法从此岸到达彼岸。再次,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讲到每一科的相关名词解释和研究范围时,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自己认为是这一学科的疾病名称、表现等, 然后概括这些疾病的特征, 最后教师讲解准确的概念及研究范围。

1.2 深刻领会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取舍教材内容的基础和依据。教学大纲把教材按主次、轻重分为掌握、熟悉、了解3部分。教师首先必须弄懂每节课的主次、轻重, 否则虽面面俱到, 但缺乏重点。许多临床课的疾病是按系统进行讲授的, 每种系统的疾病间有许多相似或相同的地方, 而且不同的系统间也有着一些内在联系。若所有疾病都按病因、发病机理、病理、临床表现等顺序讲解, 学生易产生厌倦心理, 而且容易将各种疾病混淆。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 领会教学大纲的实质, 找出各种疾病间的内在联系, 选好切入点, 讲好、讲透每个系统中的重点疾病。如在内科呼吸系统疾病的讲解中, 应以慢性支气管炎为疾病的“主干”, 向“树根”方向追溯急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向“树枝”方向展开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心病, 以及支气管扩张症、肺炎、肺脓肿、肺癌等;所有“枝杈”上最终所结的“果实”都将是慢性呼吸衰竭。教学中教师应先将这棵疾病分化“树”画出来, 交代清楚, 再按此顺序进行讲解。这样在学生头脑中就形成一个整体概念和认识, 了解各种疾病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具体学习中, 就很自然地联系整体观念去看待每种疾病, 有利于培养学生用发展、联系的观点去思考问题, 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同时这种教学方法能够避免教学中的重复现象, 利于在有限课时内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1.3 教学中注重引趣、引学、引用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前提, 讲授理论知识时, 教师应尽可能运用学生熟悉的现象, 激发学生热情, 引发学习兴趣, 导出学习问题。例如, 讲解肺结核病时, 先提出问题: (1) 牛奶为什么要煮沸5分钟后饮用? (2) 结核病医院的医护人员为什么要戴口罩?问题一提出立即唤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活跃了学习气氛。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陶行知曾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在每个章节后精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病例资料, 学生自己分析、讨论。在选择病例时要难易适宜, 既让学生体会到应用知识的乐趣, 用成功树立自信;又让学生产生学之太少的紧迫感, 从而更加努力学习。也可以开展病例讨论点评。病例讨论既能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使其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又能锻炼逻辑思维,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讲授每一章节前, 教师还应让学生复习基础知识, 并在教学中进行检查, 必要的可进行概括。

2 改革实习课教学模式, 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锻炼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 使学生毕业后走向临床岗位, 能够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独立进行处置。完整的实习课包括实训室内的实训、课间见习及生产实习3部分。

2.1 实训

实训室内的实训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和锻炼学生怎样对待病人、怎样进行检查, 熟悉检查环境及要求, 掌握正常生理状态, 学会服务艺术等方面。我们的做法是:严格学生进入实训室要求。每次进入实训室前对学生着装严格检查, 着装规范者方可进入, 进入实训室走路要求步子轻, 上课不许化浓妆;为了使实训环境与临床环境接近, 实训室内没有配备供学生坐的椅子, 同时严禁学生上课期间坐在检查床上;学生在练习中不许边看书、边进行操作等。在具体的教学中, 每4位学生为一组, 轮流扮演病人与医护人员。扮演病人角色的学生, 在接受扮演医护角色学生的检查中, 体会和感受到不同工作态度对于病人的身心影响, 从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扮演医护角色的学生通过实际操作, 深刻体会不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操作基本功, 在实际操作中将面临很大的障碍, 从而促进其自觉学习基本理论知识, 强化和巩固各项基本技能操作的训练。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设计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由于中职生年龄偏小, 对任何事物充满了好奇, 教师应因势利导。如在护理课的各种注射操作中, 除了安排在模拟人身上训练手法外, 还安排在学生身上对练, 这种练习, 锻炼了学生实际动手的平稳心态和本领, 培养了他们坚强的毅力、乐于奉献的品德。为了尽可能接近临床, 每次实习课后要求学生必须将实训报告在24小时内完成, 带教教师应认真批改报告, 并将优秀的报告在各班级内展评, 从而使学生的实训报告逐渐规范。实训室内的实训, 虽然仅仅是进行操作训练, 但其在潜移默化中奠定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基准, 培养了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对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起到积极作用。

2.2 见习

长期以来, 课间见习往往是教师唱主角, 学生集中起来听课, 收效甚微。为了提高见习效率, 除教师精心选择病例外, 还应把主角让给学生。学生的潜能就像空气, 可以压缩于斗室, 可以充斥于广厦, 把学生放在多大的空间, 学生就会发挥多大的能量。我们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明确交代见习目的, 见习中教师只起巡视指导作用。见习结束后, 学生写出见习体会、随笔。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与病人沟通的技巧, 又能将所见所闻、所做所想记录下来, 了解各个层次病人的需求、心理状态, 积累必要的临床资料。

2.3 实习

要使学生在10个月实习中有所得、有所悟, 笔者认为学校在实习阶段不仅要强化实习管理, 更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实习前组织有经验的教师或实习医院的带教教师进行实习前指导, 在指导中交代清楚: (1) 实习中以教学大纲要求的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 (2) 在实习中力求钻研、吃透1~2本专业书, 尤其是在校学习时的教材; (3) 重视各项基本技能操作的动手能力训练; (4) 思维力求与带教教师同步; (5) 有意识培养自己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和与各种病人沟通的技巧。像这样的实习指导, 既能够有效防止学生在实习中仅从兴趣出发, 盲目翻阅各种期刊杂志, 猎奇古怪疾病;也可以避免学生实习中充当带教教师的“记录员”。

(2) 要求学生每月向学校交2~3份医院见闻, 内容包括遇到的典型病例, 各种操作检查及病人治疗观察的体会, 临床中新理念、新视角、新技术、新特药的应用等, 从而培养学生采集、书写各种临床资料的能力, 扩大学生视野, 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大有益处。

(3) 编印实习简报。实习简报能及时反映实习生整体状态, 对于实习生中好人好事大力弘扬, 对于不文明的实习行径严厉抨击;刊登实习生反馈的新理念、新视角、新技术和新特药的临床应用, 便于教师了解临床动态, 及时、准确地删减、编排教学内容, 做到教学与临床接轨, 教学服务于临床;反映实习生在实习中的知识需求方向, 调整教师教学动态, 激励在校生刻苦学习、珍惜校内学习机会。

(4) 改革毕业考试模式。为了强化实习管理制度, 全面体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必须对传统的纯理论考核方式进行改革。笔者认为较合理的考核应该包括:医学理论考核、基本操作技能考核、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考核 (由实习医院完成) 、毕业论文或完整病例考核。蒉

摘要:在临床课教学中, 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模式, 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从注重绪言课, 深刻领会教学大纲, 在教学中注重引趣、引学、引用3方面探讨优化教学模式, 渗透素质教育理念。从实训、见习和实习3方面探讨素质教育的实施。

关键词:临床课,教学模式,素质教育

构建合理模式 篇2

中共桂阳县委政策研究室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键性问题,人才工作是战略性工作。当前,桂阳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能不能实现我县经济发展方式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依靠资源能源消耗方式向依靠科技进步、循环推进方式转变,是事关今后长期发展的战略问题。要实现这些目标,关键是要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推动我县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作用,着力做好四个关键环节的工作,进一步构建合理的人力资源体系。

一要坚持三个并重,抓好引才环节。当前,我县正着力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产业、发展大企业,越来越需要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专长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引进人才是开掘人才资源的必要举措,也是弥补本地人才不足的一条重要捷径。我们要着眼于建设一支有利于当前桂阳经济社会展形势的人才队伍,把好人才引进这一道关口,切实为桂阳转型跨越发展选准才、选优才。要坚持就业环境和创业平台并重,打造人才集聚洼地。切实树立并坚决贯彻“经济发展,人才先行”的思想理念,充分重视人才在推动经济发展,提升经济增长后劲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的巨大作用,全力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关心人才、支持人才的用人环境;制定和完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广开“绿色通道”,提供无障碍、一站式、个性化、全方位服务,为各类优秀人才来桂阳施展才华和抱负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同时,要积极搭建就业创业平台,以我县“一园六区”产业项目建设为依托,把园区作为人才就业创业的载体,形成依托园区引项目,通 1

过项目引人才,借助人才兴产业、做大产业促发展的良好局面。要坚持专业人才和特色人才并重,树立科学人才观。我县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县份,面临着产业转型发展的诸多挑战,加快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步伐,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工业园区建设需要大量的有较高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我县生猪、油茶、烤烟等特色农业产业对有丰富实践经验与一技之长的实用型、特色型人才要求较高,所以我们在人才引进的时候既要重视高素质、创新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也要重视符合桂阳特色产业发展要求的技能型、实用型乡土特色人才。真正做到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围绕桂阳发展来确立,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根据桂阳发展来制定,人才工作的成效用桂阳发展来检验,一切唯发展是举,一切唯发展是图,着力构建符合桂阳本土实际、体现桂阳发展特色的人力资源体系。要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并重,加快项目建设步伐。人才就是资源,资源就是项目,项目就是资金,资金就是发展。我们在着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同时更要注重招才引智,坚持“两条腿走路”。在招商和引才工作中,要深刻认识二者的重大意义,讲求科学的招商引才办法,牢固树立埋头实干的工作作风,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以项目是否真正落地作为检验招商的成败标准,以人才能否发挥实效做为衡量引才的优劣准则。要积极探索,创新方式,坚持以项目为依托,把招商引资和引进人才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实现项目投入与人才引进齐头并进,形成依托项目吸纳人才,通过人才做大项目的良好局面,取得引资和引才“双赢”。

二要做好三个施教,抓好育才环节。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的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的思想观念,深入实施人才资源开发优先战略,不断加大人才开发的资金投入

力度,切实加强人才教育培训工作组织领导,积极利用各类资源开展人才教育培训,围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不断创新人才教育培训手段,探索各类人才人培养模式,在具体工作中努力做好三个“施教”。一是因需施教,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充分了解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以及各类人才的培训需求,统筹兼顾、全面协调,研究制定科学的人才教育培训计划。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手段,采取深入企业调研、发放需求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重点对象访谈等各种方式,调查了解我县人才构成的能力素质现状,分析掌握推动我县转型跨越发展的人才薄弱环节,尽快把最希望了解的知识、最渴望掌握的理论、最迫切解决的问题,最需要提高的技能转化为相关培训课程,改变“教什么学什么”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做到转型发展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人才成长缺乏什么就补充什么。二是因岗施教,突出人才培养重点。要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培训重点。针对非公有制企业领导人才,要围绕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宏观决策、综合协调能力,开设一些专题班次。针对专业技术型人才,要依托重大项目建设,注重引导他们在我县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重点做好一批科技攻关课题,提升我县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针对我县充裕的劳动力市场,有关职能部门要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展各种培训活动,全力构建新型劳动力培养基地,真正实现人口大县向人力资源强县的重大转变。三是因势施教,突出人才培养导向。要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追赶长浏望,领跑大湘南”奋斗目标和“二四三”发展战略,结合当前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把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到提升发展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的综合能力上,做到有的放矢。要结合当前各项工作重点,用加快桂阳转型

跨越发展的主题统一各级各类人才的思想和行动,全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技能拔尖,大局意识浓厚的人才队伍。

三要做到三个结合,抓好用才环节。“人才发展,以用为本”。做好人才的任用工作是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创建“创业型城市”和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更是企业实现跨越发展、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努力做到三个结合,用好现有人才。一是主导与主体结合,增强人才智力支撑。把以政府为主导和以企业为主体有机结合起来,把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县委县政府的经济与发展计划,真正做到谋划发展的同时考虑人才保证,研究政策的同时考虑人才导向,部署工作的同时考虑人才措施。要把企业作为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人才干事创业的主要平台。坚持任人唯贤,不论资排辈,用人之长,不求全责备,以水平、能力、实绩大胆选用人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以智力发挥撑起企业发展,以企业发展助推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增长。二是开发与利用结合,提高人才利用效率。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支持人才开发战略,鼓励支持企业设立人才研究开发机构,壮大高新技术研发人才队伍。力求达到用好一个人才,发展一个企业,带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批百姓的目标。把重视合理利用现有人才,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基础工作,要注重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在健全人才开发体系,改善工作生活条件,营造尊重人才社会氛围等方面不断有所作为,为优秀人才的大量涌现并切实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提供保障,形成鼓励人才敢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激发人才干大事业的良好局面。三是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结合,畅通人才流通渠道。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发挥有形人才市场要素配置人才资源的主渠道作用,切实推进各类人才和用人单位两个市场

主体有效对接,形成人才就业找市场,单位用人找市场的人才配置机制;搞好人才市场的网络化建设和劳动力市场建设,实现人才资源共享;继续完善无形人才市场建设,建立健全统一有序、开放竞争的人才流动机制,打破人才的地区、单位和所有制壁垒,融入更加广阔的人才市场体系。

构建合理模式 篇3

摘要:实训室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主要实践平台。但目前对于高校艺术实训室运行管理方面,缺乏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应用模式和科学的运行管理方式。该文针对目前高校艺术实训室运行管理方面的不足,探讨了如何建立起科学高效的运行管理模式。

关键词:高校;实训室;运行管理

当前,我国高校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主要通过实训室和企业两大途径进行。艺术设计实训室既要服务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需要,又要能体现企业工作的现实要求,实训室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主要实践平台。但目前对于高校艺术实训室如何才能取得良好的运行管理效果,究竟应该如何进行,缺乏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应用模式和科学的运行管理方式。

1高校艺术专业实训室运行管理模式目前存在的問题和不足

随着各国高校艺术专业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相继加大对艺术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投入,很多高校在硬件设施上基本都达到较为先进水平。但在实训室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方面却沿用一些陈旧模式,使实训室没有发挥到应有的重要作用。具体问题与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面向范围窄,使用效率低

艺术专业实践课程种类多,开设的实训室的类型也多,但很多高校各个实训室只针对对口的课程开放使用,只允许师生在规定教学时间内使用,对有教学安排以外教师所进行的科研活动或商业项目也不支持使用,并且很多实训室规模小,设备有限,能进行实训的项目有限,使实训室的使用效率低。妨碍了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也不利于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或限制了师生承接一些锻炼性强调实战性商业项目。

1.2管理模式落后,未能体现特色性

高校一直是以学科专业建设与资源合理配置利用原则来组织实训室管理的。然而,根据调查,大多数高校艺术实训训室管理模式比较落后,归属不明确,实验室没有明确归置到艺术相关系部。而由于艺术专业教育的特殊性和侧重点不同,艺术实训室的管理模式与其他专业实训室的管理模式就会有所不同。各高校应根据艺术专业自身的学科特色,科学设置艺术实训室运行管理机构,有助于理顺管理的层次、结构,理清管理职能。只有这样,艺术专业实训室才能发挥艺术实践活动的特色要求。

1.3管理人员职责简单,人员管理观念落后

实训室管理职责范围简单,管理人员只负责管理看管仪器、设备,对实验器材与设备性能的先进性不了解,不能跟课程实训教师共同参与实训环节。并且很多高校采取一个管理员同时管理多个实训室,管理人员较少,难以形成规范管理的形态。

以上是很多高校在艺术专业实训室管理上具有的通病,而这些问题与不足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那么高校建设具备最新科技技术仪器与设备的实训室,就不能物尽其用,从而发挥其应有的重大作用。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艺术专业实训室运行管理模式,是很多高校当务之急的需求。

2建立科学合理的艺术专业实训室运行管理模式

针对以上所列举的问题与不足,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艺术专业实训室运行管理模式。

2.1提高艺术专业实训室的综合利用率

艺术设计具有综合性,不论是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哪一门课程,很多课程之间都具有连续性或递进关系,互相存在某些逻辑联系。所以有些课程,不能单独在一个实训室完成的,可以分别在不同实训室完成。例如《书籍装帧》课,课程前部分需要在电脑设计实训室设计制作,后半实物制作部分,则需要进行打印、装帧,则需要在广告制作实训室完成,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从设计到制作的整个过程得到全面实践,对设计流程有全盘直观的了解,也对电脑设计效果与最终实物之间存在的不同有确切认识,对以后进入社会行业进行该设计时,有一定把握。

每个实训室,不能只完成单一的实训课程,而是多个实训室根据课程的需要,交叉使用;另外,也可与社会行业接洽,获取一些项目,利用实训室现有仪器和设备设计制作,即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也能利用实训室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

2.2建立多个艺术实训室各具特色的管理规范

同时,不同的设计专业又有其各自特色,在对实训室的需求方面,有不同的特殊要求。因此在管理时,应对不同实训室,根据其特色进行不同管理。例如,有些实训室设备或仪器价值昂贵,如三维特效电脑实训室、高级效果图实训室、艺术摄影室等,需要在安全方面制定严格管理措施,在使用前及使用后,实习检查制度,及时发现坏损与丢失情况;使用时间方面也有按教务安排执行;而有些实训室主要注重借助场地进行模拟方面的实训,如广告制作实训室、二维动画手绘实训室、模型制作室,其仪器设备价值并不高,但学生使用频繁,特别是有些综合制作课程,学生经常需要在课内外时间抓紧完成,这类似的实训室,则在时间、设备、安全等管理制度上,有一定的宽松度。

所以,艺术专业实训室,要根据各实训室的场地、设备配置、使用需求等因素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不能统一标准。

2.3让实验管理人员参与到实践教学中

社会上艺术行业的设计理念和创新,很多借助于设备仪器的性能更新和设计材料的换代,因此在实训室建设时,应经常对实训室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更新他们对实验仪器和设备的知识结构与操作能力,使实训室管理人员除维护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外,并具有专业的实践操作能力,在该实训室的实践教学中,协助教师工作学生认识仪器设备的功能作用,更好地完成实践任务,拓宽硬件知识。

3结论

目前,用人企业对艺术毕业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艺术专业学生毕业以后就业选择时,必须熟练掌握一些实践技能,达到设计行业岗位要求,才能顺利就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室作为培养艺术人才的重要教学场地,它的建设与管理直接影响到实训教学、科研和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积极探索实训室的运行管理模式,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对高校培养人才和提高自身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高一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实训室制度改革探究[J].时代文学,2012(07).

构建合理模式 篇4

一、教育经费合理负担和补偿的理论依据

公共财政学认为, 社会产品按其受益范围来看, 分为公共产品、混合产品和私人产品。公共产品是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的, 它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的产品。非竞争性即消费者消费某产品时并不影响其他消费者从该产品中获得利益。非排斥性即在产品消费中, 很难将其他消费者排斥在该产品的消费利益之外。混合产品是在性质上介于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之间的产品。而我国高等教育属于混合产品的范畴, 一方面, 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消费不能独占。在设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 一人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的消费, 明显表现出公共产品的性质;另一方面,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非常短缺, 上大学竞争之强烈, 在所有消费产品和服务中是名列前茅的, 没有通过大学入学资格的人无法享受到正规的高等教育, 从这个角度看, 高等教育产品又具有竞争性和排斥性。因而, 高等教育这种产品属于混合产品的性质, 决定其经费投入应该依照混合产品均衡规律来进行。在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构成中, 高等教育的提供者除了像公共产品那样接受来自国家财政拨款的支持之外, 一定程度的私人产品属性使其有理由要求受益者支付一定的费用。由此可见, 高等教育的混合产品的属性为高等教育经费的合理负担, 即从政府、社会、企业、个人多渠道筹资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实行教育经费合理负担与补偿的主要理论依据还有两个, 一是“利益获得”原则, 二是“能力支付”原则。

所谓“利益获得”原则, 是指为了合理地负担教育经费, 教育经费的负担应与收益相结合, 谁从教育中获得好处和利益 (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 谁就应支付教育经费, 获得的好处和利益越多, 支付的费用便越多, 反之亦然。因此, 政府、企业与个人在负担教育经费时应根据各自的收益来决定, 同时不同的个人在负担教育经费时也应依据收益来决定, 它集中体现了市场经济中等价交换的原则。所谓“能力支付”原则, 是指所有从教育中获得好处和利益的人 (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 , 都应按其支付能力大小提供教育经费。能力越大, 支付越多;能力越小, 支付越少, 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的内在客观要求。教育不仅使社会受益, 而且使个人受益。国家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根据社会受益大小而决定对高等教育投资的规模, 社会成员个人也会根据自身的预期收益而决定是否接受高等教育。因此, 从高等教育中受益的个人及社会的有关方面根据获得的利益和支付能力分担一定的高等教育费用是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的。

二、高等教育经费分担的主体分析

在任何社会中, 教育经费均来自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形成了国家集中的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和劳动者个人收入三部分。国民收入的分配由国家、企业、劳动者个人三部分构成, 那么教育经费也基本上由这三者分担。

(一) 国家和社会

高等教育具有混合产品的属性, 具有明显的外部性。高等教育通过向社会提供高层次人才, 提供新知识, 新科学技术,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的昌盛, 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高等教育的社会收益率, 即社会收益与社会成本之比也是相当高的。据萨布沙卡洛夫80年代中期的测算, 非洲、亚洲、拉丁美洲、中等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 其高教社会收益率分别为13%, 13%, 16%, 8%和9%, 高于物质资本的一般收益率。由于社会是高等教育投入利益的主要获取者, 因而, 各级政府理应代表社会或国家支付高等教育的部分费用或大部分费用, 这是与“利益获得”原则吻合的。

(二) 个人及家庭

受教育者个人——学生是高等教育的最直接受益者。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后获得了知识, 增长了才干, 培养了能力, 从而增加了他们一生的经济收入, 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 增强了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扩大了就业机会, 增加了地区流动的可能性, 获得了更多的医疗保健知识和更好的保健条件, 改变了生存环境, 改善了生存条件, 提高了生命价值, 拓展了视野, 有了更高更广的事业平台。大学生的直接受益同样也给其所在家庭带来类似的好处, 因此, 学生个人及其家庭理应在高等教育经费分担中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 企业

企业是高等教育成果的主要享有者。企业通过接纳吸收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各类高层次人才, 大量应用高校专利成果, 实施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 从而降低了企业成本, 提高了生产效率, 增加了企业利润, 壮大了经济实力。因此, 企业是高等教育成果重要而且是具体的受益者, 企业应该在高等教育经费的分担上承担一定的责任。

三、高等教育经费合理分担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由于教育对经济和社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人们开始增加对教育的需求, 然而要谋求教育的发展, 则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予以支持。但是, 相对于需求来讲, 教育投资总是短缺的, 也就出现了当前的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 也就需要有其他主体对教育经费进行合理分担。随着我国改革开放, 市场经济的深入, 把非义务阶段的高等教育完全由政府当作一种社会福利事业来办, 既不合理, 而且在日益膨胀的教育需求面前也不太可能。同时, 居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少年抚养指数下降 (指0-14岁人口数与15-65岁人口数的比率) , 居民对教育的投资意愿也日益加强, 这为教育经费的合理负担与补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吸纳高等教育产品——大学毕业生, 这要求其必须对成本进行一定的补偿, 并且由于带来的高收益, 也驱动企业愿意承担这一部分费用。

四、教育经费合理负担和补偿模式的构建

我国是一个发展的大国、穷国, 由于财力的局限, 制约了国家在短时期内不可能对教育投入有较大的增加。要摆脱高教经费不足的困境, 必须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经费合理负担模式, 也正如《高等教育法》第六十条所列:“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 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使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一) 政府仍是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负担者

高等教育具有明显的外部效应, 作为这种收益代表的政府, 自然应补偿其成本。但是,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济的起飞与高速发展都得依靠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因此, 实行教育经费的分担与补偿, 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撒手不管, 相反, 我国刚刚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为了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 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国家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从世界范围来看, 在各国的教育经费来源构成中, 各级政府拨款都占相当比例。从国际比较, 目前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在世界上几乎是最低的 (世界平均约5%) , 2001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最高, 仅为3.19%, 长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而这两年又有下滑的趋势, 我国政府承诺的要达到4%的目标, 不仅没能实现, 反而越差越远。这应该引起我国的高度重视, 要切实地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关键是要落实在经费投入上, 不能仅仅停留在文件上、口头上, 一定要落实在行动上。一旦政府对教育的投资达到4%, 就能大大地丰富教育资源, 从而改变教育的面貌, 高等教育无疑也能因此而受益。

从世界范围来看, 教育经费主要靠政府拨款, 而不少国家政府拨款又主要靠税收。从税收中划出一部分作为教育经费, 这是最稳定的来源, 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都不同程度地通过税收来解决教育经费问题。国外通过开征教育税或者指定某税种的税收收入用于教育的做法值得借鉴。各国的实践证明, 从累进税中划拨高教经费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式。这种税项涉及整个社会几乎所有分享了高教成果的个人和企业, 同时, 由于它是按收入多少确定税率高低的, 因而也较好地体现了“利益获得’, 和“能力支付”这两条原则。

(二) 个人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负担者之一

由于高等教育总体上是一种收益内在化的“私人产品或服务”, 并且受教育者的私人收益率高于社会收益率, 且愈是高层次教育, 私人收益率则愈高, 因此, 受教育者应该支付一定的学习费用, 即学费。如果经费都由政府负担, 结果是少数人受益多数人 (纳税人) 负担, 而且当高等教育达到一定规模后, 政府也无力全部负担。所以高等学校收取学费是必要的。

但具体操作时还须慎重进行。原因主要出于对教育机会均等的考虑。且不说文化阶层及性别对受教育机会的影响, 就经济阶层的差异而言, 已经有研究表明, 与学费水平逐年提高相伴随的是来自低收入家庭学生比重的下降, 以美国为例, 收入在15 000美元以上的美国家庭, 子女未升入大学的比例仅为13 .3%, 而收入在3 000美元以下的, 则高达80 .2% 。这种巨大反差的存在至少提醒我们, 考虑经费时不能只从经济学理性的角度出发, 在要求受教育者也应承担部分教育经费的同时, 政府有必要制定一系列的配套措施, 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和贷学金的设立, 以大规模的助学贷款系统来解决低收入群体在子女受教育问题上的负担。使处于不利群体的有才华的青年能够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与保障, 使高等教育不至于成为制造社会新的不平等的机制, 这才能保证效率与公平兼顾, 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至于不同背景的受教育者承担教育经费的份额及方式, 还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 企业也应负担和补偿部分高等教育经费

企业是教育成果的主要摘取者和教育投资的主要受益者。因此, 从利益原则出发, 企业也应该参与高等教育经费的负担与补偿。这种补偿可以通过直接创办和管理高等院校, 向学校提供捐赠, 设立专项奖学金和定向奖学金, 帮助偿还毕业生就学期间所贷贷学金等途径来进行。在我国不少有识之士已看到了这一点, 他们或以资金, 或以实物赞助学校。如青岛啤酒公司投入150万元在青岛大学设立教育基金。实际上, 向高校赞助还有利于企业的另一个效应, 那就是广告效应和让学校的学生了解企业, 有利于吸引优秀大学生到企业谋职。企业赞助应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风气。

(四) 接受社会捐赠是高等教育经费的补充

为拓宽筹资渠道, 吸引更多投资, 缓解高校经费危机, 近年来, 我国许多高校开始重视社会捐赠, 相继建立了接受、管理和监督社会捐赠的机构——高校基金会、董事会等, 吸引了大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捐赠。如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于1994年成立, 截至2001年底, 基金会累计收入人民币49 823万元, 其中2001年全年累计收入人民币25 970万元。但社会捐赠只能是教育经费的一种补充来源, 不一定很稳定。

我国高校的社会捐赠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是巨大的, 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捐赠数量和规模上, 而且表现在捐赠形式单一上;不仅表现在捐赠范围狭窄上, 更表现在捐赠工作非规范化上;不仅表现在社会各界对高校捐赠的认识上, 更表现在政府支持和引导政策的缺失上。所以, 发展我国的高校捐赠任重道远。

(五) 高等学校通过直接向社会服务赚取补充经费

学校除了收取全日制学生学费外, 还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 通过为社会提供服务和校办企业、医院等来获得收入, 用于补充办学经费。当然, 在这方面最有优势的要数高校, 它们既可以为社会培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又可以凭借先进的实验设备和高科技人才优势等有利条件为工商企业界服务, 还可以直接办高科技企业、附属医院等, 而这些都会获得一些收入。尤其是近年高科技迅速发展, 为高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我国在这方面一直比较重视, 尤其是以前在为各类学校办好校办产业、开展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方面, 政府和教育部门都做了许多工作, 成效也很显著, 但近年由于市场经济的挑战, 这方面逐步滑坡, 就高校来说, 1994年也只占7.8%, 远远低于美国。有些学校的校办企业甚至出现亏损, 有相当多的校办企业名存实亡,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不起折腾。我国急需出台新的优惠政策等来扶持校办企业, 帮助学校在为社会服务方面焕发新的生机。

总之, 以上论及的高等教育经费补偿机制, 虽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但是比较符合高等教育投资的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 同时它也使高等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建立在提高教学质量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 从根本上缓解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短缺的状况, 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促进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http://www.guni-ap.org/cn/newsdetail.asp?MID=12&NewsID=58

[2]罗公利.高教成本分担制度中的社会捐赠[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4年, (3) , 73.

[3]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106.

[4]张继华.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经费筹措经验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1998, (3) 23.

论如何构建合理的自我评价机制 篇5

自我认同是一个人对自身经历以及价值等方面进行认识和解构必经的一个过程。但实际上在自我认同过程中,来自外界的评价和认同也会经常对我们自身的认同产生一定影响。虽然并不是每次自我认同都要寻求外在评价和认同体系的参考,但一旦因为自身行为和观念被别人批评、嘲弄,甚至表扬时,总不免影响我们自身的认同水平。

那么如果保持内外评价体系的合理关系,让自我认同模式处于有则改之无则加冕的一种良性的发展模式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调自我认同的首要位置。自我认同和外来认同都可能对我们自身的发展有良好作用,但如果因为外界出现偏颇的评价结论时,也会产生重大的消极影响,所以我们要保证首先以自我认同为主,外界认同为辅的认同模式。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人云亦云、从众、随大流等消极观念和行为的产生。另外,如果上升到对方评价明显带着贬低、压制甚至欺凌等不恰当动机在里面时,我们更应该坚定自我认同的分量,而不是因为对方的片面批评从而形成过于自责的负性情绪。当然,在排除和筛选雕掉来自外界负性评价后,对于那些理解自己、体谅自己、宽容自己的鼓励性评价,应该更多的进行分析和理解,有利于我们自身成长的,我们就要积极采纳。但无论怎样,都要清晰的意识到,以自我认同为主的认同模式应该自始至终都应该坚持。

2、无论任何条件下,首先都要能做到接纳自我。只有先抱着不排斥、不厌弃的心态接纳自我,才谈得上更好的改善自我,才能有助于改善现状。在我们自身人格、性格、思想发展过程中,总不免有缺点和不足。出现不足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宽容接纳自己。如果不从内心深处很好的接纳喜欢我们自己,就容易经常性的否定自己、责备自己、甚至毁弃自己、伤害自己。正视并理解我们自身发展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勇敢的承认我们的能力不足以及犯的各种错误,给我们自身一个改进的机会。就象面对我们身体上的伤口,很多人可能容易做到照顾、关心和养护。但面对自身缺点和不足,大家往往难以做到心平静气。当然说到这一点,我就不能不提起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一些被曲解和错用的不当教育方式。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总喜欢教育孩子要首先进行自我反省,即使在孩子没有一点错误的时候,还是要孩子总结自身的错误,

甚至在孩子做一些无关乎道德方面的错误的事情出错后,总有家长进行以点带面、绝对化的评价孩子。就算是走路没走好,下的结论是没出息,没有价值,没用,以后生活中一定是一塌糊涂,统统失败。而不是用一种合理的客观的角度来帮助孩子分析问题的所在。那么研究这些家长的行为模式,也是没有从根本上接纳自我,他们因为自身自卑、价值感的缺乏,才容易出现一些错误的教育方式。相反,如果首先抱着接纳孩子出现的所有问题,并且抱着鼓励和欣赏的心态,让孩子在失败中去乐观、客观的分析自己、理解自己,从事件的所有当事人去分析各自的对错和问题,教会孩子站在更客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那么我想孩子自然就容易形成一种合理的自我认同体系。而不是因为家长的反复批评,负强化了孩子的一些消极行为和情绪,从而让孩子丧失尝试解决问题的信心。长此以往,后果可想而知,不合理的 自我评价 和认同体系,一定会影响到健康人格的构建,影响到自身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3、自我评价 要把握住评价的度。如果是对一件事情的评价,那么要先针对这个事情本身,而不能过度评价和过度联想。要抓住主要因素的主要方面,次要因素也可以考虑,但应该给它一个合理的认知。比如因为工作没做好,挨了领导的批评。进行 自我评价 时就要认识到自己能力不足是导致领导责备自己的关键。而自尊心很强、容易产生自责情绪的人往往就联想到自己人格的不完整不健全是所有的根源。即使这件事情可能别人有主要责任。也会因为自身评价没有把握好度,结果因为过度自责而造成更大的自我谴责。相反,如果是推卸责任的人格倾向,那么就要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别人身上,从而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形成旁若无人,事不关己的情况。

4、自我评价体系中首先要确定合理的可比对象。自我评价时,总不免要寻求参照物加以比较。这是人类进行自我学习的常用模式。通常人们习惯跟别人比,而且喜欢跟那些没有共同背景却经历悬殊的人比较,比如一个人一般背景的人总喜欢和比尔盖茨比,跟李嘉诚比,跟那些十分有能力的人比。不是不可以比,但因为背景相差很大,就缺乏可比性。如果一味的和缺乏可比性的人比较,和那些比自己优秀很多的人比较,那么失落感是不可避免的。相反如果和那些比自己能力差很多的人比较,也会导致自满的情绪。过低过高的自我评价都会影响到自我认同感。和情况比较相近的比,就具有很大的可比性了。另外,和自身情况纵向的比,也会有利于对自身能力进展的把握。只要总体上比以前有进步,那么就是值得高兴和表扬的,尽管和自己比的时候可能也还无法赶上很多优秀的人,但只要自己努力了,一定有可能超越他们。

★ 安全生产工作机制

★ 合理近义词

★ 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思考论文

★ 中美高校青年教师发展机制比较探讨论文

★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研究论文

教学评价机制的合理构建 篇6

《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讨论稿)》指出:“评价与考试的改革必须体现新的教育评价观念,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评价要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积极主动的态度;要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由此可见,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是学业,而且要推动人的潜能的开发;评价的功能不仅是甄别和选拔,而且要让学生在评价中得到教育,增强自信;评价的主体不仅是教师,而且是学生的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等。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在立足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上,积极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一方面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二、综合评价内容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对于学生学习的评价,评价内容应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同时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对学生学习情感与态度的评价等几个方面。评价的组织形式,既可有静态的笔试,又可有动态的操作和口试,从而充分体现出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态度水平,即实现知识与技能、学习与合作、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重目标相结合的评价,体现教育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

我们不能仅用笔试分数这一把尺子衡量学生,而应该多几把评价尺子,实行分项考核评价,灵活运用笔试、口试、实践操作等多种评价形式,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的综合评价,不但能减轻学生压力,而且能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教师通过综合评价,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从而全方位、多层次、发展性的评价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又使学生获得多次成功的机会。

三、改进评价形式

1.过程评价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能力的过程,是师生在共同活动的生命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过程。因此,我们应将教学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作为教学评价的重点,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活动与事件的评价,其重点是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而作出的判断,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根据。就评价学生在一堂课中的表现来看,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1)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在操作、小组活动、小组讨论等环节中的表现);(2)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情感和自信心方面的表现;(3)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交流情况(在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和讨论问题上的表现);(4)学生在思维水平上的表现(创造性、灵活性等)。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应引入激励机制,以评选“智慧星、认真星、进步星、表现星、合作星”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的即时评价,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心里播下希望的种子,而且能使学生明确今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2.课外评价

评价学生们掌握知识的能力不能仅局限于一堂课的教学情况,应当在课外得以适当延伸,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课外可以设计与本课相关的实例课题,让学生去探索研究,或由学生在生活中找实例来说明所学的内容。如在教完《认识钟表》一课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天的作息时间表,我们再根据学生设计的合理情况予以评价。这样就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3.阶段评价

可将学生的学习时间划分为若干阶段,展开阶段考核评价。通过设计表格,在表格中体现自评、互评与教师简短的评语,尽可能在内容和形式上,除反映学生的阶段特征外,还能反映学生的连续特征,既能记录学生的阶段发展情况,又能记录学生整个受教育过程中的各方面发展情况,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教学评价职能,使教学评价落实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这不仅是对学生的努力的肯定,也指出了今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四、扩大评价主体

1.师评生

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的评价具有权威性,对于学生来说,他在学习上的每一点进步,一旦得到老师的肯定后,内驱力往往成倍地激增。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面向学生个体,有针对性地从学生学习的情感、动机、态度、自信心、思维方法、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包括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适时、正面、积极的评价。做到:对于思维方法有创新的学生要给予大力表扬;对于学困生要重视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大胆肯定,及时表扬,并提出努力的方向;在指出学生不足时要委婉,不能伤其自尊心和积极性。在评价过程中,可以采用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通过即时性激励评价,使学生逐步养成敢于质疑的习惯,同时学生创新意识也得到了保护。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老师可通过延时评价,这样不但能纠正学生思维的偏差,而且能为学生提供一次极好的思考、改正的机会,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培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生评师

新的评价观要求教师、学生从对立状态转入和谐统一,教师不宜实施独角戏似的评价学生的方式,而应让学生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双向甚至多向的活动。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设生评师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评价老师,勇于向老师提问题,发表独特的见解。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挑战”老师。在活动中,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得以培养,整个课堂也充满了活力。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不唯书、不唯师,只唯事实的求知精神,同时也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3.生评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参与评价学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我们要求生生互评时要做到公平、公正,既要赞赏同学的优点,又要委婉地指出不足。在同学们的互评后,老师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说得有道理,既要赞赏别人的发言,又要善意地指出不足。这样,学生在互评中,不仅学会了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而且学会了从知识、语言表达、创新、情感、态度等方面互相评价、互相欣赏、互相帮助。

4.自我评价

认知心理学对“元认知”的研究表明:自我评价是元认知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否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认真地总结各种学习方法,检查学习活动进行的质量与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因此,在课程总结阶段,我们要注重创设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因为,作为学习者的学生本人,他们对学习的自我感受往往比他人(包括教师)更贴切。评价的内容应包括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发展情况、学习态度和情绪情感等方面的评价。这样,学生在评价自己的过程中,达到了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目标。

构建合理模式 篇7

公司治理结构, 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公司管制。它存在的基础就是公司的所有权和法人的财产权出现了相分离的情况, 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在股东、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之间形成一种牵制和制衡, 明确的规定了股东会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公司治理是目前应用范围最广的公司规范形式。也就是说, 公司治理结构具体化了公司的所有权安排。公司治理结构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外部治理模式, 它是指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和利益受到资本市场、人力市场等的制约, 供应商、消费者、政府和投资者都影响着企业外部治理模式。第二种是内部治理结构, 它是指通过组织结构来界定和限制企业内部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责任。经理、员工、债权人影响着内部治理模式。两权分离、信息不对称这些客观现实导致了委托代理理论的产生。委托人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而受托人处于信息优势的一面。如此, 代理人在代理的过程中就有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可能性, 代理人为了一己私利, 有时可能会选择风险比较大而收益比较高的项目, 这样就产生了代理成本。企业必然是想把这种代理成本降至最低, 于是, 由股东会、董事会、高管人员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就必然产生了。公司的绩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的治理结构的有效运行。只有把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利益冲突在完备的契约中解决清楚公司治理才能完善完美。例如, 从外部治理模式上看, 供应商、消费者、政府和投资者都和企业存在着间接的利益关系, 如公司能否兑现承诺给消费者的售后服务条款, 能否如期履行与供应商之间的合同, 能否足额缴纳税款等。

二、财务管理目标下的公司治理

首先, 公司治理的层次是一个逐渐向外扩展的圆形区域, 从公司董事会治理一直拓展到社会治理, 它受到制度和环境的双重制约。个人认为, 财务管理下的公司治理应该秉承着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 公司的经营管理者按照治理者的要求进行管理, 最终达到双赢。财务管理目标影响下, 公司的治理模式逐渐演化为“股东之上”治理逻辑和“共同治理”逻辑模式。

“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逻辑模式认为,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就是运用各种财务手段, 为股东带来最大的财富, 最终使得股东财富最大化, 这种治理逻辑非常重视出资人的地位和权益, 着重于强调出资人和所有人对公司剩余产品和权利的索取权。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所有权之间达到了有机统一, 企业也容易实现其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的目标。但是, “股东之上”模式存在着比较多缺陷:现代企业大多数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 必然导致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目标不尽相同, 也就使二者的利益出现矛盾和分歧。所有者为了自我利益的实现一般不愿意冒风险, 而经营者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通常愿意尝试风险度较大的项目。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所有者和经营者如果再沟通不良的话, 经营者的投资项目和资产处置经常会损害所有者的利益。

“共同治理”的治理逻辑认为, 企业在本质上是一个集合, 这个集合是由多边的契约关系组成的。契约关系的各主体之间是平等的和独立的, 所以也就要求公司治理结构中各主体之间必须平等、独立, 才能平衡和促进企业的发展。在这个契约关系中包含着供应商、经营者、债权人、消费者、政府等多个主体, 他们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他们的平等和和谐是企业效率的保证。如此看来, 在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中, 仅仅重视所有者的利益是远远不够的, 其他利益相关者对经营者的监控亦至关重要;其他经营者的参与才能保证经营者的权威。

三、财务管理下的公司治理的展望

上文我们说过公司治理的最外层就是社会治理, 企业要谋求发展, 就必须考虑到企业发展中应该肩负的社会责任。同样, 在企业管理目标中应该把社会责任放在日程之上, 财务要求上要兼顾社会的要求。企业必须认识到, 企业目标能否实现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努力和奋斗决定的, 同样需要大的社会环境的认可。因此, 企业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所以, 财务管理的目标应该进一步扩展到社会财富最大化这一层面上来。企业生存必然追求经济价值最大化, 但与此同时, 也应实现利益相关者的预期和期望, 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企业在日常经济活动中应该做到保护生态环境, 维护公众利益、帮助弱势群体, 支持公益事业, 这些行为其实对实现企业经济目标是没有助益的, 但是它能在广大公众面前形成良好的形象, 从而更有助于企业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公司治理层次向外扩展的过程中, 社会价值最大化已是必然趋势, 会成为企业发展追求的基本目标, 它兼容了时间价值, 风险利益和可持续发展因素, 是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高度统一。这是目前充分考虑公司治理结构后对财务管理目标作出的最佳选择, 也是企业需要长期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秦岭.财务管理目标再认识[J].经济师, 2011 (5) .

[2]黄津孚.现代企业管理原理[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1 (6) .

构建合理模式 篇8

二、理论教学质量评价学生评价存在的问题

1. 部分学生对理论教学质量评价不够重视。

学生如果要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认真的评价, 需要根据教师课堂的教学活动进行充分分析、归纳, 并总结其效果, 对教师是否完成教学计划作一个基本的判断。这种判断和分析是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学生愿意为评价付出精力的多少, 取决他们对学校教育的期待程度以及对评价效果的关注程度。一部分学生进入我校以后, 有一种脱离了高考独木桥的解脱感, 甚至有很多学生有脱离父母的约束来度假的感觉。这些学生对于学习的重视程度就不高, 对教学的期待感不强。所以当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值降低时, 他们就会不太关注教学效果, 因此, 投入评价的精力会受到影响, 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也会随之下降。相反的另一部分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动机, 他们能够深刻意识到这是他们踏入社会前最后的深造机会。还有就是一些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 会知道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对这些学生来说, 对我校的学习课程就有很强的期待感, 因此, 对于教育水平的高低就更加关注。当然, 是否普及学生对于教学质量评价的意义、作用, 对他们评价的积极性也会有一些影响。

2. 不同课程之间的评价差异。

相对来说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学习起来较困难, 教师讲授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这是由课程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就我院来说, 公共基础类人文课相对要容易接受, 而专业性的基础课如果不配合相应的动手实习操作来加深印象, 那么学习起来会较困难。在学生的评价中体现得也很明显, 这对于专业课教师有一定压力。

三、通过课题的研究建立完善的学生参与理论教学评价体系

1. 多重评价主体参与的理论教学评价体系。

可以在期中时就让学生评教, 在得到学生评教结果后, 第一时间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 出于保护隐私的目的, 只将结果告知教师本人, 然后开展教师的自评, 在自评后改进教学方法, 在期末时再让学生重新评教, 这样学生会更有积极性, 他们的评价得到了重视和肯定, 他们以后对于评教会更加化学教学的讨论在职教领域被广泛开展。从相关文献所反映的信息可知, 诸多同行都试图在优化课堂和实验教学环节上下工功夫, 从而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诚然, 这重视。因为我们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 就是为了改进他们的教学手段、方法, 以提高教学效果。

2. 完善理论教学评价体系。

在这里根据我们课题的要求进行分层次的评价。 (1) 在按照江苏省技工院校教学管理规范要求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编制针对我院学生特点的问卷调查表配合分层次的评价。在原有表格内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三大类的基础上, 按照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的不同层次学生, 按照他们的不同需求进行评价, 以防止因学生层次不同影响评价结果, 以求得到评价最全面的结果。 (2) 在学院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 可以不定期按照不同系别、年级组织学生的座谈会。这种形式虽然不像问卷调查形式那样有明确的结果, 但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对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 在学院创建数字校园的前提下, 创建我院的网络评价平台。利用成熟的软件将纸质问卷电子化, 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完善问卷的内容, 利用软件分析和利用回收的学生评价结果。用平均值调节法减少随意评分对考核工作的影响。并对评分内容进行及时的反馈, 考虑到教师的隐私应直接反馈给教师本人, 以及时改进, 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理论教学质量是学院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研究与构建理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于我院来说刻不容缓。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我院教学质量, 在建立理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过程中, 学校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尤其是学生参与评价, 在评价体系中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 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 是教学评价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

参考文献:

与实践, 2010, (4) .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3]张红伟, 章建石.学生评教如何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N].科学时报, 2007-03-13 (B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江苏省技工院校教育教学课题“技工院校教学质量分层评价体系构建与探索” (编号:2012026) 部分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濮筱薇 (1979-) , 女, 江苏南通人, 大学文化, 讲师, 现从事机械专业理论教学工作。

种教学创新思路在方向上是正确的, 但作为职业教育而言却少了点什么。即上述思路未能充分把握学生将来的就业需要, 似乎与普通中学化学教学要求相匹配了。由此, 建立在岗位需求导向下的教学合理化模式构建, 才是弥补当前教学创新思路中缺憾的重要元素。

鉴于目前针对化学教学实践的讨论已十分广泛, 因此在本文中着重从结构上阐述合理化模式的构建要素。

一、对于岗位需求导向的解读

本文所要阐述的化学教学合理化模式, 是基于岗位需求为导向的。这就意味着, 首先需要对中职学生的岗位需求状况进行解读。根据笔者所在学校展开的岗位调研发现, 岗位需求导向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1.岗位需求的知识方面。尽管作为中职层次的人才培养要求, 主要在于培养一线生产操作人员。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化学理论知识传授却是相当重要的, 该重要性不仅出于对学生适应岗位需求变化的考虑, 也是增强学生职业竞争能力的关注。那么如何界定岗位需求的知识结构呢。关于这一点, 可以从本校毕业学生进入的主要行业来进行把握, 按实际的需要而定具体的科目。为此, 在知识传授的重点上便可以分别从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这两个方面做文章。其他如医药化学、生物化学、化工生产等则可做开拓性的补充。

2.岗位需求的技能方面。毫无疑问, 涉及到化学类专业的学生都须具备过硬的动手操作能力, 这对于将来在一线生产工作人员来说更是重要。从目前中职化学教学内容来看, 虽然存在着一定课时的实验教学环节, 但这里需要思考一个问题, 即通常的实验教学能否满足岗位需求下的技能要求。之所以这样问, 在于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为了减少学生的岗位适应期, 还需要在学生化学动手能力培养上进行创新, 以适应岗位的需求。

3. 岗位需求的意识方面。

这里所谈到的意识可以理解为岗位意识, 而这尽管与具体的化学知识无关, 但却是推进学生未来的知识转化、技能释放的重要催化剂。反观当前同行在中职化学教学领域的研讨, 似乎并没有把岗位意识培养纳入其中。那么岗位意识又主要由哪几个要件构成呢。一般而言, 其包括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等。不难理解, 涉及到化学类专业的诸如制药、化工岗位, 都需要一线工作人员具备上述三个方面意识。

以上三个方面的解读, 就为中职化学教学合理化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切入点。

二、解读基础上的合理化模式构建

为了形成相对收敛的教学合理化模式, 这里还需要讨论一下教学目标的定位问题, 该问题的讨论结果将为模式构建提供路径指向。具体而言, 在目标定位上应遵循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 即“工学结合”的特点。在此基础上, 中职化学教学合理化模式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

1.增强知识方面的合理化模式。针对工学结合而言, 也可以理解为基于工作过程。因此, 在增强化学理论知识上应避免“杂”, 而要突出“精”, 这本身就体现为职教与普教目标的差异。在知识够用, 突出实际的价值取向下, 教师应将岗位需求信息进行解构, 将其融入到知识点的讲解中, 诸如针对当前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将发生机理和检测方式纳入到有机化学相应知识点的传授上, 这就实现了岗位需求导向下的教学模式的合理化。为了支撑理论知识传授, 教师还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功能, 来为学生建立起可视的具体印象来。

2.增强技能方面的合理化模式。学生未来在本专业领域的就业竞争能力集中反映在动手能力上, 并考虑学生今后的职业能力提升要求, 在增强技能方面除了应训练他们形成规范的操作能力, 还应在实验的简单设计和数据分析上给予能力拓展。结合当前的团队作业形式, 上述能力拓展可建立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之上。在实验教学中, 学生合作小组围绕一个具体的工作问题, 展开实验方法设计并提出最终数据结论。这样一来, 实际上就培养了他们在未来职场上与人共事的能力。

3.强意识方面的合理化模式。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 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植入学生脑海中。因此, 无论是课堂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操作教学, 都应成为增强意识的环节。笔者根据教学体会指出, 应借助案例教学形式来加深学生对上述意识的理解, 并着重在实验教学的操作规范和数据精确性、实验方法设计上进行意识养成。这样的全方位教学, 才能最终支撑该合理化模式的建立。

综上所述, 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诚然, 针对本文主题的讨论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展开, 但本文仍在独特的视角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三、教学实践分析

以实验教学为例: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 而这些有关物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 因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 (1) 变化前的物质。 (2)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3) 变化后产生的物质。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 并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只是形态上发生改变。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 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 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 试管壁上有水珠, 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从以上可以看出, 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 但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实验3、4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 这种变化叫作化学变化。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

小结: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 本质区别。讲解:这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就是是否生成新的物质, 那么这两种变化有没有联系呢?答案是肯定的:有。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讲解:镁带能燃烧说明镁带具有可燃性, 碱式碳酸铜受热由一种物质转化成三种新物质, 说明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不稳定。像这种可燃性、不稳定性等都需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这是化学性质。而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这属于物理性质。

四、小结

本文认为, 建立在岗位需求导向下的教学合理化模式构建, 才是弥补当前教学创新思路中缺憾的重要元素。在针学合理化模式应围绕着增强知识方面、增强技能方面以及增强意识方面来进行构建。最后, 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黄玉蕊.浅谈中职化学教育评价俩系创新[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1) .

[2]尚衍.分层教学法在中职化学课堂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1) .

构建合理模式 篇9

1 简析成本控制

从经济管理学上定义的专业管理知识来理解企业的成本控制, 指的是先通过成本会计等不同的方法, 预先计算出企业的生产成本限额, 再与实际生产成本相比较, 以比较的结果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其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从字面上来理解成本控制比较简单, 可以从成本和控制两个词进行分析。其中, 成本指的是企业为了实现企业的某个生产目标而产生的成本费用; 控制指的是对企业生产的控制对象进行各种类型的转换, 使得其向预定的生产目标发展。

一般情况下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成本控制, 广义的成本控制是指整个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全部费用, 以实现企业用最低的生产成本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 狭义上的成本控制泛指对于企业某一生产环节所花费的费用进行控制, 以保证实际成本不会超出预额。

2 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意义

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对现代化的企业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经济管理学意义上的财务管理目标是指, 企业的财务管理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所需要达到的预期的目标的结果。就我国企业的现阶段发展而言, 各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不尽相同, 各有各企业的特色,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和影响力的财务管理目标主要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其中利润最大化又包括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企业股东收益的最大化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三个主要方面。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旦确定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也就意味着企业的理财思想和财务管理等问题都要服从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由此可见,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3 财务管理的重要功能

3. 1 倒逼功能

“倒逼功能”指的是企业相关人员借助财务管理活动而采取的成本控制手段。这种倒逼功能是随着财务管理的各项活动的展开而展开的。财务管理进行资金预算活动, 为企业生产限定数量, 并要求必须在规定时间利用有限的资金完成生产要求。在这种刚性的生产资金供给压力下, 促使工作人员快速完成生产目标。包括对原材料采购的人员、生产工人和销售人员都处于这种高强度的压力之下, 以压力产生动力, 促使他们较为圆满地完成任务。同时, 在这种事关企业绩效管理方法的激励和约束下, 企业内部相关人员必然要进行定向流动来应对, 以此促使企业实施全面的成本控制模式。

3. 2 协同功能

由上文我们可以了解到, 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是一个事物的两种不同方面, 但都对企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由于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的特性, 自然地, 它们呈现出协同的特点。众所周知, 依赖于工程领域的方法仍是成本控制采用的主要手段, 通过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来降低成本的发生数量和频次。但是, 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体现的都是长线方法, 无法完全满足企业短线的成本控制需求。因此, 通过财务管理的职能导向, 对企业资金进行监管, 将成本逆向分解到具体人员和具体岗位上, 以此, 在资金量化的前提下, 促使工作人员严格履行成本控制要求。

4 财务管理的作用

在增强企业财务管理成本控制能力的过程中, 许多企业存在较为严重的误区, 即财务管理归于财务部门, 成本控制则分散于企业各业务部门, 完全割裂了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间的密切联系。为此, 我们必须明确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

4. 1 联动各部门的成本控制

当前企业的运转形态促使了财务管理倒逼功能的出现, 各运转形态与组织结构的不同, 使企业财务管理呈现出以财务管理部门为圆心, 其他部门围绕圆心做向心运动。通过这种特有的运转模式, 使得财务管理可以借助资金的流转与其他业务部门进行能量交换,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严密的资金监管机制。经过这种种复杂的环节, 形成财务管理的倒逼功能, 并驱动企业内部运转, 实现联动各部门的成本控制作用。

4. 2 考核各部门的成本控制

企业在强化成本控制时, 通过建立整套的成本控制效果考核体系, 以确保企业成本控制的有效施行, 财务管理部门仍是考核主体。考核的目的不是为了约束业务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 而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建立成本控制目标, 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财务管理技术进行对指标的监控, 最终达到成本控制的目标。

5 企业成本控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利润最大化”是多数现代化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从经济管理学上来说, 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主要措施是“开源”和“节流”。其中, “开源”指的是开发更多的利润增长点; “节流”指的是努力节约生产成本。节约生产成本指的就是企业的成本控制。只有实现以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大的企业利润才能使企业真正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 必须高度重视企业生产成本控制, 以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5. 1 企业成本控制能增加企业利润

企业的利润指的是企业总收入减去企业总的成本后所剩的余额。根据企业利润与企业成本的关系我们可以得知, 通过企业成本控制可以有效增加企业的利润。简言之, 就是通过降低企业的成本来获得利润的最大化。不管企业的总收入是下降还是增加, 都可以通过成本控制来进行调节。企业可以通过对销售的调节, 扩大企业的经营基础, 稳固企业的市场地位, 以此来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5. 2 有利于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

企业股东对企业进行投资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扩大自身财富量。从现实意义来看, 股东作为企业的持有者, 为实现自身利益, 必然会采取一切措施促进企业发展, 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企业具有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它能为它的所有者带来预期收入的报酬, 这种报酬主要通过股份分红和出售股权所得到的现金来实现。而企业的价值则主要体现在企业投入市场所获得的现金收入, 企业的股票价格最终成为影响股东财富的最重要的因素, 企业成本控制的情况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业绩。所以, 企业成本控制直接决定着股东财富的拥有量。

5. 3 能促进企业综合发展

社会上存在的污染问题主要是由企业的不合法操作造成的。有的企业把生产过程所产生的污水、废弃物等直接排放出去, 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究其原因, 企业如此作为的原因主要是缺少资金对废弃物进行处理。试想, 如果企业能对生产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那么, 自然就有能力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物进行很好的处理, 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6 在构建财务管理成本控制合理化模式中应侧重的方面

6. 1 创新财务管理手段

财务管理手段对财务管理工作有着极大的影响, 现代化的财务管理要求财务管理手段的创新, 以适应时代发展。克服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财务管理部门可以采取部门跨界协作的方式。换句话说, 就是财务管理团队要引入专业技术人员, 对资金预算、成本控制等环节做具体、专业的分析, 以保证其合理性及准确性。除此之外, 专业人员不能利用自身优势对其他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干涉或施加影响。为杜绝这种问题, 企业需要完善审计监督机制、规范相关制度。

6. 2 提升财务人员意识

意识影响人的行为。所以, 提升财务人员意识, 有利于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这一措施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 一是岗位培训, 二是部门调研。岗位培训的重点在于通过培训增强财务人员的岗位意识, 而岗位意识的增强还需要创新工作方式。特别是在非公有制企业中, 把强化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活动联动起来开展, 以此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意识。部门调研是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部门调研的长效机制, 及时获取各业务部门的资金需求及运转状况, 保证对企业运转的掌握。

6. 3 对财务管理绩效进行公开评价

对财务管理绩效评价是促进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对财务管理进行绩效评价, 必须先建立针对财务管理人员绩效的考核体系。在建立考核体系时, 要注重考核指标的合理性与公正性。例如, 财务管理部门可以把整个部门都纳入考核的范围, 根据年度资金预算准确率、预算资金使用效益等按照相关原理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在严格的考核机制基础上, 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绩分量化、考核, 并公开考核结果, 对他们进行奖励或惩罚。 ( 下转P137)

摘要: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 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 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也对大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为挽救企业的发展, 增强企业竞争力, 加大对成本的控制能力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但是, 这一措施在实行过程中又出现了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基于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展开对财务管理成本控制的研究, 通过对发展现状、发展中的阻力因素等问题的探究, 寻找积极手段构建成本控制的合理化模式。

关键词:财务管理,成本控制,合理化模式,构建措施

参考文献

[1]林婷婷.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控制问题研究[J].中国商贸, 2014 (3) :64-65.

[2]石文慧.企业会计成本控制下的财务管理模式探讨[J].商, 2013 (24) :160-161.

[3]孙靖.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契合下的模式构建[J].现代商业, 2012 (20) :240.

构建合理模型解三角 篇10

模型一、 数列模型

【例1】 已知: 2cosθ+sinθ=1, 求y=cosθ-sinθcosθ+sinθ的值.

解:由2cosθ+sinθ=2×12, 可看作2cosθ12sinθ成等差数列, 故可说2cosθ=12-d, sinθ=12+d, 其中d为公差.于是cosθ=14-12d.

由cos2θ+sin2θ=1, 有 (14-12d) 2+ (12+d) 2=1, 解得d=-1110, 或

d=12.y=cosθ-sinθcosθ+sinθ=14-12d- (12+d) 14-12d+ (12+d) =-1-6d3+2d.

d=-1110, 或d=12代入上式, 得y=cosθ-sinθcosθ+sinθ=7或-1.

模型二、 向量模型

【例2】 求cos5°+cos77°+cos149°+cos221°+cos293°的值.

解:观察角的变化, 前后相差72°, 正好是正五边形的一个内角, 因此作一个边长为1的正五边形A1A2A3A4A5 (如右图) , 且A1A2x轴的夹角为5° , 则A1A2= (cos5°, sin5°) A2A3= (cos77°, sin77°) A3A4= (cos149°, sin149°) A4A5= (cos221°, sin221°) A5A1= (cos293°, sin293°) .

A1A2+A2A3+A3A4+A4A5+A5A1=0

cos5°+cos77°+cos149°+cos221°+cos239°=0.

模型三、不等式模型

【例3】 已知:sin4Asin2B+cos4Acos2B=1, 求证:sin4Bsin2A+cos4Bcos2A=1.

证明:由 (sin2B+cos2B) (sin4Asin2B+cos4Acos4B) (sinBsin2AsinB+cosBcos2AcosB) 2=1, 等号当且仅当sin2B∶sin2A=cos2B∶cos2A时成立.由此得tan2B=tan2A, 进而推得sin2A=sin2B, cos2A=cos2B, 于是

sin4Bsin2A+cos4Bcos2A=sin2Bsin2Bsin2A+cos2Bcos2Bcos2A=sin2B+cos2B=1.

模型四、方程模型

【例4】 在△ABC中, 求证:cosAcosBcosC18.

证明:设y=cosAcosBcosC ,

则 2y=2cosAcosBcosC=[cos (A+B) +cos (A-B) ]cosC=[-cosC+cos (A-B) ]cosC,

整理得 cos2C-cos (A-B) cosC+2y=0, 这可视为关于cosC的一元二次方程.

∵∠C为△ABC的内角, cosC为实数,

Δ= cos2 (A-B) -8y≥0,

则 8y≤cos2 (A-B) ≤1, 得y18,

cosAcosBcosC18.

模型五、 复数模型

【例5】 已知cosα+cosβ+cosγ=sinα+sinβ+sinγ=0, 求证:cos2α+cos2β+cos2γ=sin2α+sin2β+sin2γ=0.

证明: 设a=cosα+isinα, b=cosβ+isinβ, c=cosγ+isinγ.

由条件知a+b+c=0a¯+b¯+c¯=0.

aa¯+bb¯+cc¯=1,

a2+b2+c2= (a+b+c) 2-2 (ab+ac+bc) =-2abc (a¯+b¯+c¯) =0.

a2+b2+c2=cos2α+cos2β+cos2γ+i (sin2α+sin2β+sin2γ) ,

巧用思维定势 构建合理认知 篇11

一、铺垫诱导,运用思维定势

师:有五个好朋友,他们的年龄分别是10、11、13、14、12岁,看到这组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他们的平均年龄是多少?

师:怎么计算他们的平均年龄?

生1:把五个数加起来除以五。

师:他是用总年龄除以总人数来解决的。

生2:不用计算的,13拿出1来给11,14拿出2来给10,这样五个数都变成了12,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2岁。

师:他是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解决的,不错。

师:这个算出来的12是谁的年龄,和什么有关系?

生3:不是哪一个人的年龄,是他们的平均年龄。

生4:12比最大的小一些,比最小的大一些。

生5:平均年龄和每个人的年龄都有关系。

生6:它是这几个人年龄的中等水平。

生7:这五个朋友的年龄都在12岁左右,相差不大。

师:12岁这个平均年龄和每个人的年龄都有关系,它代表的是这几个人年龄的一般水平。

二、变式设疑,打破思维定势

师:这里还有五个好朋友,不过,只知道这五个好朋友的平均年龄是18岁,他们可能是怎样的一些人?

生1:他们中有些人比18岁小一点,也有些人比18岁大一点。

生2:他们的年龄在18岁左右。

生3:他们是一群高中生,也可能是一群大学生。

师:他们可能是一群小学生吗?

生4:不可能,小学生的年龄哪有这么大。

生5:他们的年龄相差不会太大,最大也不会超过23岁吧,最小也不会小于16岁吧!

师:想知道他们的具体年龄吗?

师出示:10、11、12、14、43。

生6:怎么可能?真有小学生。

生7:我们都猜错了,年龄相差太大了。

生8:有一个人的年龄太大了,平均年龄也变大了。

师:你觉得像这种情况用平均数来表示一般水平合适吗?你认为用什么数更能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生9:中位数。

师:中位数是什么呀?

生10:中位数就是中间的一个数。

师:这么简单,中间的一个数就是中位数。

生11:不对,这些数还要按从小到大排列后,中间的一个数才叫中位数。

师: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生12:中间的一个数是12。

生13: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2。

三、深化拓展,发展思维定势

生1:如果是6个数,中间的数有两个,哪一个才是中位数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如果是6个数呢?还有哪些问题不好解决?

生2:如果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单数,中位数就是中间一个。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双数,中间就有两个数,选哪一个数好呀?

师:能举一个例子说说吗?

生2:还是举年龄的例子吧,6个好朋友,他们的年龄分别是15、16、20、14、17、18岁。

生3:他们的年龄比较接近,用平均数表示就可以了。

师:什么情况下用中位数好呢?

生4:有一个特别大的,就不适合用平均数表示了。

生5:把他们的年龄改成:15、16、20、14、17、48岁。

师:为什么要将18改成48?

生5:这样用中位数表示就更合适了。

师:为什么?

生6:中位数和最大的数没有关系。

师:中位数不受大数的影响。

师: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呢?如何解决?

生7:先把这组数据按顺序排列14、15、16、17、20、48。

生8:中间的数有两个呀?

生9:把中间的两个数加起来除以2。

师:不错的方法,求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你们认为可行吗?

生(部分):行。

师:看来,我们班的同学就是牛,一下子解决了中位数的许多问题。你了解中位数了吗?说一说。

生11:中位数就是几个数中间的数。

生12:不完整,应该是把一组数按顺序排列后中间的数。

生13: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单数,中位数就是中间的那个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双数,中位数就是中间两数的平均数。

生14:中位数不受大数的影响。

师:如果一组数据中有一个特别小的数呢,用什么表示比较合适?

生15:中位数。

师:中位数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

师:中位数这么好,以后我们不要平均数了,用中位数就行了。

生16:不行,一组数据中出现偏大或偏小的数据时,用中位数表示这些数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但一组数据比较接近时,用平均数比较合适。

师:看来它们各有优点,我们千万不要喜新厌旧。

……

教学思考

一、运用思维定势要把握“适度”

思维定势可以有效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但同时也容易使人的思维刻板、固化。因而,教学时我们要根据这一特性,适度使用。如本案例中学生在解决平均数的问题时,就是充分利用在学习平均数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定势,很快解决对数据“10、11、13、14、12”的分析,在此过程中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障碍,这都得益于学生在平均数学习中形成思维定势。然而,如果用此思维定势去分析所有的数据,必然不可行。平均数对数据集中趋势的反映受具体数据特点的影响,因而,适度使用已形成的思维定势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熟练解决问题的技巧,更能为他们思维进一步发展留下必要的空间。

二、运用思维定势要善于“求变”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更多地利用定势思维的积极作用,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如何利用定势思维的消极影响。其实,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时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可以促进教学,有时利用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也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上述案例中,当要求学生根据“五个好朋友的平均年龄是18岁”来分析五个人的具体年龄时,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势自然引导他们认为每个人的年龄都与18岁接近,似乎已解决了问题。然而,当教师出示五人的年龄分别为“10、11、12、14、43”时,学生原有思维定势产生的成果被打破了,思维定势的负面效益突显,形成强烈的认知冲突。如何解释这组新出现的数据集中趋势呢,自然就需要一种新的表述方式,中位数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同时,负面影响有效加深了学生对平均数与中位数的区分。从以上情况不难看出,运用思维定势开展教学时不能一成不变,要按需利用,重在实效,贵在灵活。

三、运用思维定势要突出“发展”

教学中运用思维定势解决问题,更多的是促进原有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更加稳定,更加模式化与固化。这样做可以保证学生形成某一内容稳定的认知结构,但不利于他们的思维进一步拓展。如在上述案例中,学生运用平均数描述数据趋势的定势思维碰壁后,思维不是停止了,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寻找更加合适的描述数据的方式。当发现中位数成为合适的描述方式时,学生原有的定势思维得到更多内涵,即当数据较为集中时适用平均数来描述,当数据有个别较为突出时适用中位数描述。此时,学生在学习平均数过程中形成思维定势即得到运用,又得到发展。

构建合理的高职院校绩效评估体系 篇12

近年来我国高校各种水平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层出不穷, 评估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的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大量出现, 办学质量良莠不齐, 因此, 形成一套有效的考核评估体系对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办学质量以及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绩效评估的概念

一般认为, 绩效评估就是评定者对与评定任务有关的绩效信息进行观察、收集、组织、提取以及整合和实际评定的过程, 近些年来, 绩效评估理论被引入到学校评估当中。随着经济市场化的成熟、教育大众化的需求, 使得学校功能不断拓展, 高职院校的教师工作不仅能在教学课堂上提高教学质量, 让学生学到最新最实用的技能, 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 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 表现突出, 这些都是绩效问题。建立绩效评估体系, 既是对高职院校整体水平的评价, 也是对专业以及个人能力的评价, 可以依据绩效评估对全体教职工的工作进行评定, 也可以计算报酬和实行奖惩制度。当今很多高职学校倾向于培养高学分高学历的人才, 对专业课程给予了充足的肯定和重视, 而忽略了文化课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 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资源供给上相对缺乏, 学校所提供的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学习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大多数学校所提供的环境还不够合理, 还需要不断完善。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于高职院校资金的投入, 确保学校设备能跟上学校的教学要求, 确保学生的学习过程没有障碍, 能够顺利开展教学活动。为了保障这些因素的顺利进行, 对高职院校开展绩效评估体系迫在眉睫。

二绩效评估的意义

对高职院校实施效能监督和绩效考评, 首先可以强化学校管理部门的效能监察以及工作督导, 学校的纪检部门可以采取强有力的形式, 设立管理部门投诉中心, 对于各种不良作风进行检查监督, 杜绝不良作风的发生。其次, 实施绩效考评, 可以把绩效考评纳入学习的年度考核, 也能够对教师起到告诫和明示的作用, 绩效评估对于高职院校整顿学校建设、加强学校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学校的管理存在这样那样的薄弱问题, 各种硬件软件设施比较落后, 还需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构建高职院校的绩效评估体系能够使高职院校处于更加规范、便捷、和谐的运行状态。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打破以往的封闭式教学, 应该把课堂变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日常的学习中, 教师与学生应该多交流沟通, 交换想法意见, 不仅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而且还可以使教师加强对学生的了解, 在教学方法上做到因人而异,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在学生和教师的合作中, 学生不仅能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 同时, 教师也能在合作过程中正确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 避免学生偏离主题, 学生自身对教学知识的思考和发散思维能激发自己的兴趣, 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从而使学习不再乏味枯燥。学校可以根据教师授课状况进行课堂质量监测, 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进行成绩检测, 通过定量定性的分析, 进行有效的绩效评估, 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 以及学校整体质量的提高。

三评价指标与权重

1目的性原则

绩效评估体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在制定高职院校绩效评估体系时, 要注意结合高职院校的学校特点, 结合相应的政策, 充分明确建立评估体系的目标, 根据这个目标合理定位, 确定评估体系中的指标制定以及权重选定, 这也决定了各个学校的绩效评估指标的专一性和针对性。例如, 在教学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调节, 最终能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这就要求学生加强自控能力, 结合教学的目标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 进而在课堂上进行实施, 最后要对自己进行评价, 目标是否完成, 教学资源是否合理利用, 这些都可以作为高职院校进行绩效评估时的目标。

2系统分类

绩效评估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有机整体, 它包括课程教学。课程研究、教学管理以及实验教学、技能教学等, 这些方面在评估指标的制定中都要考虑周全, 缺一不可, 同时, 高职院校的绩效评估标准需要有若干个相互独立的并且相互关联的子指标体系构成。在进行指标的权重确定时, 应该遵循分类评价的原则, 针对不同的高职院校, 不同的院系、学科以及同一专业内不同类型的教师可以采用同一个指标体系, 但是不能采用相同的指标进行分值, 因此, 不同的学校应该根据自身不同的情况将要考核的人员进行分类, 比如教师部、后勤部、管理部等, 分别进行不同的评价权重, 从而调动各个人员的积极性, 使学习内的各个环节都能高效、有序地进行, 进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促进学校的正常运作。

3定量定性结合

绩效评估的指标应该尽量选择定量指标, 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高职学校有不同的培养对象, 培养目标, 例如有的学校培养的是专业技工人才, 有的学校培养的是食品加工人才, 有的则是第三产业的服务人才, 它涉及社会、经济、政府的政策等方方面面, 有的指标虽然比较重要, 但是很难进行量化, 因而要针对不同的指标采取不同的方法, 对这些难以定量的目标采取定性的原则, 在调查统计上采用调查问卷或者采用德尔菲法对目标进行衡量和评定。

4动静指标结合

由于高职院校是顺应社会发展而诞生的产物, 针对不同的社会需求, 高职院校培养不同的高素质人才, 由于社会的需求对高职学生有特殊的要求,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 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不仅要反映高职院校的现状, 而且还要反映社会未来的变化趋势, 利用静态的指标能够反映高职院校的绩效现状, 比如学校管理体系是否合理、师资力量是否完善、学校设备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等等, 利用动态的指标能够预测绩效的前景, 包括学校输出人才的质量, 人才的方向, 人才的就业率等等。

5指标的操作性

在绩效评价中, 指标的分解要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上, 要根据学校情况进行适度分层, 使操作起来更加顺手容易, 如果指标分解的过细, 那么就会导致计量比较复杂, 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也比较难统计和评估, 同样, 指标太少太粗放又会导致误差太大而不准确, 缺乏数据性和可靠性, 为此, 高职院校可以采取积分制, 对于不同的教师或者学校管理人员给予不同的积分, 实行累加, 最后进行统一评估, 给予不同的奖励, 既调动了学校全部人员的积极性, 又对学校的教学状况进行了评估, 从而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四评价指标的选定

1立项指标

高职院校的立项一般包括教学改革的立项和企业合作立项, 另外还会有一些来自政府部门的合作项目, 政府的项目一般是指各级政府给学校下达的教学或者科研任务, 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性质所限, 这类项目不是太多, 再者由于政府有关部门的计划任务往往规模也比较大, 研究的难度比较高, 经费也比较有保障, 各个学校都会竞相竞争, 因此, 对于这类的指标单位分值可以相对提高些。对于那些与企业合作的项目, 来自企业的技术以及经费, 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来自企业的经费能大大提高学生实践环节的条件, 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立项的评价需从项目的来源、项目的大小以及项目的创新性、可行性等多方面加以考虑, 选择适当的评价指标。

2成果指标

研究的成果主要包括论文、专利、技术转让等, 这些也是绩效产出的基本形式, 论文是指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绩效比较重要的形式, 论文水平的高低影响了评估的结果, 针对不同的学校, 要根据各自的情况将论文评估细化, 做到适当适度;专利也是高职院校教师进行工作评定的重要方式, 那些获得国家专利局批准的职务专利也是高职院校的绩效业绩, 我国将专利分为发明、外观设计以及实用新型这几类, 高职学校可以根据需要将专利进行区分, 赋予不同的权重。高职院校还可以采用教学成果情况、教学质量监督指标、优质课程数量等进行教学品质方面的评估, 同时, 教师培养的技师数量也是对他们职场业绩的评价基础, 以市场取向为主导, 将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毕业生就业率、稳定率等作为绩效评估也包含在其中。

3延伸指标

延伸指标不是如课堂教学质量那样及时反馈的, 它是指对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后续认可和考察, 对于质量较高的成绩加以肯定, 这主要包括用人单位对学校的评价、科研奖励、论文被引用数量等, 还包括学校所有人员对于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作出的贡献, 以及获得的荣誉称号等质量指标, 这些延伸指标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教师的思维, 提高了教学积极性,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加大对学生的培养力度, 努力为国家和社会输出高质量、高能力的合格的人才。

总之, 绩效评估是以管理和技术为目标制定的评估方法, 通过对高职院校评价指标与权重的分析, 确立了指标的分类模式, 再者通过评价指标的选定, 将指标分为立项指标、成果指标以及延伸指标这三大类, 通过这些综合因素的分析, 对高职院校绩效评估体系有了初步的构建, 坚持这一体系, 对于高职院校今后教师绩效的提高, 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守龙.高职院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J].江淮论坛, 2010 (1) :178-181.

[2]李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估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4) :150-151.

[3]刘蓓, 潘文, 王潮临, 等.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绩效评估之实证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1 (11) :12-15.

上一篇:小学成语学习方法下一篇:化学常态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