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企业管理新模式(精选12篇)
构建企业管理新模式 篇1
摘要:教材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高校教材工作中普遍存在教材研究严重滞后、教材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使用周期短、库存积压严重、音像教材建设进展缓慢、教材征订工作超前等问题。应制定详尽周密的教材订购计划、提高教材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高校教材管理机构要担负起组织新教材编写、出版、教材研究工作, 同时, 积极开展音像教材建设。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创新
一、当前高校教材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 教材研究严重滞后
当前, 高校教育实行素质教育、学分制等, 大大增加了教材供应的复杂性, 也使教材整体构架同国家对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之间缺乏紧密的配合。教材研究是高校教材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直接影响高校的教学效果, 教材质量是反映教学、科研水平和成果的重要标志, 教育改革的最终成果之一亦是形成一本好教材。高校中教材的选用长期以来由任课教师自行确定, 因此多年来使用同一版本教材和使用内容陈旧的旧版教材等现象常有发生。有些教材只注重知识传播, 忽视能力培养, 照搬同类教材体系, 没有体现自己的特色等等。
(二) 教材管理人员的素质需要提高
从专业角度讲, 教材管理是需要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的人员来承担的。但据了解, 从事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工作的人员文化素质并不是很理想, 这就使得他们在具体的业务工作中感到文化、技能上的压力而力不从心, 这是难以适应教材建设工作发展需要的。管理人员工作不安心, 不热爱教材管理工作, 缺乏服务意识, 对工作缺乏热情等也是制约高校教材管理工作发展的问题所在。
(三) 教材使用周期缩短、库存积压严重
每年高校教材的采购量都是相当大的, 但教材使用的周期却在不断减少。原来一次订购的教材可以使用3~5年, 而现在有的教材只能使用1年, 大大增加了教材征订的难度和库存量。主要由于近年来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的飞速发展, 新技术、新知识、新思想层出不穷。教材的内容、发行计划也在不断地修订, 原来的教材不适用了, 就得采购新的教材, 高校教材更新的速度明显加快。再就是任课教师都有自己选用或指定教材的习惯, 如果一门课换一个老师, 就要换一种教材。
(四) 音像教材建设进展缓慢
随着现代教学手段在高等院校中的应用和普及, 教材的外延扩大。如录像片、磁带、唱片、磁盘、幻灯、投影片、教学电影等等通称为音像教材。一般高校都设立了电教中心, 配备专职人员和多媒体教室, 具备初步音像教材的应用和开发能力。但是, 由于教师观念和经费条件的限制, 在音像教材建设上进展缓慢, 大大落后于学校其它工作部门对高科技手段的运用。
(五) 教材征订工作超前
每年分春秋两季预订教材, 一般在6月上旬和11月中旬。6月份预订的教材, 9月初开学就要用;11月预订的教材, 在第二年的3月初上课就要用。可是新华书店编印的教材目录是预订后二年春秋两季用书, 另一方面在征订教材时招生计划尚未正式下达, 招生人数又不能最后确定, 因而给教材的征订计划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
二、建立科学、高效的高校教材管理新思路
(一) 要制定详尽周密的教材订购计划
日常教材管理要做到熟悉教材的出版动态、发行信息, 要熟悉本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 有针对性地做好教材供应工作。教材品种的多样性和教材出版的周期性, 决定了教材管理的计划性:每年6月底要预订第二年春季使用的教材, 12月底要预订第二年秋季使用的教材, 从预订到使用, 时间提前九个多月。所以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报订计划, 同时教材的出版、印刷、发行还要受到出版周期、发行渠道、供书距离、信息反馈等因素的制约, 因此在编定教材的订购计划中, 要周密地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既要满足教学的需要, 又不致造成教材的积压, 编订合理的教材订购计划是教材供应的前提。因而教材管理部门要不失时机地组织人员制定教材供应计划, 把计划制定得既科学合理又切实可行, 并且随着教学计划的调整、任课教师的变更, 也要对教材供应计划作局部的调整, 从而正确处理计划与变化、统一与灵活的关系, 以便保证教学工作的需要。
(二) 提高教材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现代管理是人的管理, 而人的基本素质是管理现代化的基础, 教材管理要实现规范化也必须注重人的素质的提高。
一是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教材管理人员的主动进取精神及良好的工作作风和道德品质, 是做好教材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 要端正为教学服务的思想, 要有乐于奉献、认真负责的精神。
二是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结构。教材管理工作千头万绪, 非常复杂, 涉及面广泛, 因此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科学管理、教育教学、专业及编辑出版发行等方面的业务知识。
三是要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教材工作是一项由许多要素或部门组成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但涉及学校, 还涉及出版、印刷及发行等部门, 教材从编写到出版发行直至使用要经过多道程序。因此要求教材管理人员具备相应的组织管理能力, 如善于洞察和判断、勇于决策的能力, 善于计划、协调和组织指挥的能力等。
四是要提高管理者的素质。这是由传统经验式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迈进的基本途径, 提高的主要方法是边工作、边学习、边研究, 在实践中提高, 在研究中提高, 在学习中提高。
(三) 要担负起组织新教材编写、出版、教材研究工作
社会、经济、科技迅速发展, 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涌现, 在这种形势下, 教材内容的更新、教材的再版周期将大大缩短。因此编写新教材将成为高校教师的一项重要本职工作。教材管理部门要有规划地组织新教材的编写工作, 要组织有较高学术造诣、教学经验丰富, 了解当代世界本课程、本学科的发展动态, 具有编写能力的教师参加教材编写工作。新编、再版的教材内容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要能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先进水平及发展趋势, 有一定的前瞻性, 教材要符合教育本身的规律, 还应具有各自的特色、风格, 体现出创新性, 并适合我国国情。教材管理部门要根据上述精神, 开展教材的评价工作, 从中评选出已出版的质量较高的教材, 作为推荐教材供学校师生选用。为使新编教材及时到达教师、学生手中, 教材管理部门应设法筹集一定的经费, 开辟一定的渠道使新编教材尽早出版、发行。
随着现代声、光、电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教学领域。为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和科学化, 高校必须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一方面要动员广大教师学习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另一方面, 在经费可能的情况下, 增加多媒体投影教室并成立相关的研究机构,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门学科音像教材建设, 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
综上所述, 高校教材管理改革是高校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也是高校办学思想、办学模式改革的内容之一。必须适应这种要求, 向管理要质量, 以质量求效益, 做到既有利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 也有利于促进高校教材管理水平的提高, 实现新形势下高校教材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与时俱进, 深化改革, 解决矛盾, 理顺各方面关系, 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构建教材管理新模式、新体系, 努力使教材管理工作为教学服好务, 为师生服好务。
参考文献
[1]纪有根.浅谈教材书库规范化管理[J].教学与教材研究, 1996 (3) .
[2]李进才.略论高质量教材的编写和选用[J].教学与教材研究, 1997 (1) .
[3]白光义.落实“九五”教材规划加强教材选用管理[J].教学与教材研究, 1997 (2) .
构建企业管理新模式 篇2
探索管理新模式
摘要:
班主任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但因工作压力和责任太大,而让现在不少
中小学陷入“班主任管理怪圈”,尤其是农村学校更为严重。鉴于此,本文在构建班级学习共同体
基础上,建立班级组制度,目的在于构建班级教师全员参与班级管理新模式。让班级组成员分工担
任学习共同体的指导教师,这样优化了教师资源,形成了强大的团队合力,学生被全面关注,弥补
了农村孩子家庭教育的不足。
关键词:
学习共同体
班级组
团队
校的基本单位是班级,一所学校班级管理水
学
平直接决定着这所学校的办学水平。鉴于班
级管理的重要性,当前各中小学在学校管理中特别重视
班级管理。据我所知,不少学校尽管非常重视班级管理,但就班级管理模式而言却显僵化。若去考察我们当前的中小学班级管理,你会发现很多学校基本上采用的是以
班主任制度为核心的班级管理模式。但现在这种单一的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管理模式却慢慢地表现出它的弊
端。自教师绩效工资实施以来,为确保班主任权益,各
校建立了班主任工作津贴制度。可随着班主任待遇的提
高,不少学校却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即“班主任怪
圈”:
班主任管理制度—实施班主任津贴—更多任务量
—提高津贴—再加大工作量—教师不堪重负,不想当班
主任—再提高津贴—工作量再次变大。结果是班主任责
任被无限放大,几乎是一个人“包班”管理,而学科教
师“只教书,不育人”这一现状已经影响到了不少优秀
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升,制约了不少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规模不大的农村初中,几年
前教学质量平平,在全县十多所初中学校中位居中下。
穷则思变,几年前我们大胆实施了以“构建班级学习共
同体”为核心的课程改革。但在改革的实践之中,我们
发现那种传统的班级管理完全依靠班主任的管理模式
阻碍了班级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我们才逐渐意识到,课
改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把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同班级管理
模式的创新结合起来。因而,我们在实践之中开创了“班
级组”班级管理制度,目的在于构建班级教师全员参与
班级管理的新模式。
一、构建班级学习共同体,为建立班级组制度奠
定基础
班级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是我校这几年课改的核心,我们确定以构建班级学习共同体为学校课改的核心缘
于农村初中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的不利现状。农村家庭
家长文化程度低,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留守儿
童的比例大,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多,家庭教育不足,甚至出现“真空”。
我曾对所在学校的学生家庭情况作
了调查统计,全校不到
400
名学生中,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比例竟占到了总数的57.5%。其中留守儿童的比例
占
17.5%,组合家庭的比例占
37.5%,单亲家庭的比例
占
22.5%。我还对学生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作了调查统计,小学毕业的比例占
20%,初中毕业的比例占
72.5%,高
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占不到
10%。这一组数据让人
触目惊心啊。这严重制约着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
鉴于这种不利的家庭教育现状,我们充分调动并
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作用,在班级中构建学生与学
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帮、互助、互学的团体,分享各
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通过共同活动
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并对这个团队具
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样的团队就是我校这几年
课改着力构建的“学习共同体”。
在课改中,我校各班所有的学科老师都参与到不
同类型的学习共同体中,去担任指导老师。这些教师,在共同体的学习和生活中不仅在“教书”,更在“育人”。
他们行使了班主任职责,自然而然地进入了班主任角
色。
二、建立班级组制度,构建教师全员参与的班级
管理模式
我校“班级组制度”建设的具体做法是:
取消“班
主任”这一传统称呼,由一个班的全体教师组成班级组,班级组作为一个集体,对班级实施管理,共同承担责任。
班级组成员民主推选班级组组长,负责作好班级管理的统筹和协调工作。
班级组建立好之后,在班级组组长的统一分工和
协调下,班级组成员分工到班级中不同的学习共同体
中去担任指导教师。
我校各班在课改中构建起了不少的有助于激发学
生学习动力,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学习共同体。其中,学生参与面最广的学习共同体是“学习小组”,参与面
达到了
100%。我校各班的学习小组一般由
5~6
人组成,每个班大约有
6~7个学习小组。班级组的建立,在组
长的统一安排和协调下,把班级组成员分配到每一个
学习小组中当指导老师,由一个或两个教师负责和指
导一个学习小组。这样,我们完全有精力和时间把班
主任工作做得更加精细。
由于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
较大。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中的“学困生”
较多。他们学习基础差、习惯差,还往往厌学。在传统的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情况下,对这些家庭教育严重缺
失的留守儿童的关爱是不够的。毕竟班主任一个人管
理几十个学生的一个班级精力是不够的。针对这种农
村学校特有的教育现状,我们在课改中的班级学习共
同体的建设中,每个班均成立专门帮扶留守儿童的“关
爱学习小组”。并让班级组中的每一个成员指定辅导、关爱一位“关爱学习小组”的留守儿童。这种“一对一”的关爱和帮扶大大地弥补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滋润了他们干涸的心田。
三、推进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突破习惯
几年前,在我们实施班级组管理班级的制度之处,除了受到不少老师支持之外,还免不了某些老师的抵
触。针对这种部分老师在对待班级管理中的推卸、观望、迟疑心态,学校想了不少的办法。老师的这种对班级
管理责任的推卸,其实是长期以来“只教书,不育人”
习惯的延续。鉴于此,学校开展了大量的宣传与动员
工作。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分年级动员,学校领导
干部也带头加入班级组。慢慢地,这部分迟疑的老师
心甘情愿地投入到班级组的工作中去了。
要改变一种传统与习惯仅凭思想动员工作是不够的。为了让学校全体老师参加到班级组的工作中来。学
校通过教代会,制定了班级组工作制度,规定每个老师
都要参加到各班的班级组中来,并明确了班级组组长、成员的具体职责。
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几年下来,学校老师的观念、心态发生了巨大转变。以前,在班主任管理制度下,面
对班上的“问题学生”,学科老师总会在班主任面前抱怨,求助。但当我们的学科老师融入班级组之后,面对同样的问题,老师都会相互商量着如何帮助学生。同样的问
题,学科老师的表述从“你班”变为了“我们班”,从“你
还不管管”变为了“我们商量,看有什么法子”。这里
变的是学科教师的观念和心态,他们已由以前“只教书,不育人”班级管理旁观者转变为了班级管理的主人。
(二)融合与探索
班级组制的建立让学科教师充分地参与到了班级
管理中来,但在具体的班级管理中,却往往会因教师
个人的教育理念和风格的不同而产生一些分歧。王老
师为人幽默,管理学生喜欢循循善诱;
张老师雷厉风行,刀子嘴,豆腐心,对学生要求严格;
黄老师做事仔细,对学生关心细微入至,对学生的思想工作也做得点滴
不漏……这里没有对与错的问题,只是风格不同罢了。
但在具体的班级管理中班级组成员时常会出现分歧,甚至有时还会让班级组成员之间彼此不悦。
我们在建立班级组之初,还需加强对班级组的培
训,要让班级组成员在思想的碰撞中形成共同的价值
观,让班级组在学校办学目标的引领下确定好班级组的教育理念和对学生的培养目标。除此以外,学校还
应定期召开班级组交流会为班级组成员之间经验的交
流与分享搭建平台。最终要让班级组成员在班级管理
中求同存异、既分工又合作、并能发挥各自的特长,形成强大的班级管理合力。
我校突破班主任管理班级的传统模式,建立班级组
制度,让所有教师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这种班级管理
模式的改变给学校带来了不少积极的变化。它集中了教
师的智慧,优化了教师资源,形成了强大的团队合力。
最重要的是学生被全面关注,便于分层教学,大大激励
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弥补了农村学校家庭教育的缺失。
参考文献
[1]
薛焕玉
.对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的初探
[J].中国地
构建企业管理新模式 篇3
关键词:以人为本;企业;管理模式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和财富,是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人力资源的拥有和管理已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谁能在人才上抢占先机,拥有一流的人才资源,就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一个成熟健康的企业在管理中既要重视产品的质和量,更要重视对人的人性化管理,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是当代企业的管理出发点,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企业想要增加活力源泉,必须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与积极性,而且深刻挖掘他们潜在的能力,因为企业的员工是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每一个企业都是员工的集合体,所以管理企业就是管理人。一位成功的管理者都明白知道做人的重要性,并且以做人为基本的观念发挥到了极限。一位优秀的管理者,尊重、理解,认识并且带好企业的每一位员工,极大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从而大大激发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让企业内部的更多的人信服并且为企业的共同目标共同努力。换句话说,团结就是力量,只有所有的人共同努力,齐心协力,一起往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一)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新模式必须尊重员工的主体意识。在现在这个社会,员工对于企业的一些可观态度更为坚定,只有企业决策人、管理者努力为员工创造条件并且满足员工提出的一些合理的要求,便能大大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从而产生与企业难以分割的归属感或同化感。并且愿意为企业奋斗,创造,使他们自己意识到自己工作结果对自身有意义,才能更好的意识到经过自己的奋斗对整个社会和企业的具体的一些收获。并且更加明确这种行为是应该的。让他们每个人都感受到自己被受到尊重,明白自己的命运是我们每个人自己所主宰的,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特有的特长与技能,积极有效的实现自身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所激发出来的对生活,对工作的积极、热情是无穷无尽的。所以说,作为企业决策人和管理者,有义务并且应当积极的并且尽力去帮助员工分配并且解决个人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劳动条件,食宿条件等个方面员工切身利益的的问题。与此同时,还需为企业的员工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更好的平台,足以确保每个人都有用武之地,每位同仁都能各施其才
(二)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新模式必须培养员工的献身精神。 其实想要员工对你的管理心服口服,就必须懂得如何去利用人力资源,首先是从人性的特征特点出发,研究与探讨公司企业的每个员工的行为特征,要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企业的发展是与自身是同步进行的,企业是否前进意味着自身至少是否盼望着企业要前进,企业的兴衰成败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如果离开了企业,就比如鱼儿离开了水,将无法前行,以此对所在的企业产生一种依附感。大大提升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增加了员工对企业的献身精神,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自觉为企业奉献
(三)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新模式必须不间断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如果公司员工有极大的创新精神,那么将会推动企业追求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因此,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寻求如何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经过研究探讨,想要改变目前的这种现在,那么必须改变员工心灵深处的传统思想文化,更新并且加固新的思想观念。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决策人,更应当从自身寻找原因-----改变现有的这种意识。并且加强对人才的培养,贯彻落实针对不同人群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简单的说就是对症下药,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被管理制度。在一个就是在企业,更新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加强不同人群的企业制度,使之为更人性化的制度,向员工灌输落实有效的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这个时候,企业还必须拟定科学积极的人才选拨、晋升机制,让企业的每个员工都享受到人人平等的这种竞争机会,让真正有能力有才能的人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加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听取并考虑探讨员工对企业所提出的意见及建议,让员工深刻感受到自己与在企业中存在的价值与动力,加大员工对企业积极工作的信心与动力;企业想要做到这些,必须从实际出发,重新拟定一套实际的、权威性的对员工的业绩考核制度,加强员工与员工,员工与领导等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必须要有团结就是力量的意识,同心协力。企业在这样的不断改善中,才能走到更好,创造辉煌!
(四)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新模式必须为精英人才构筑施展才华的舞台。@任何一个员工在企业中,都希望是站在企业的第一线,特别是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往往在企业中主宰了企业一定程度上的成败。因为作为企业的每一位同胞,都不希望自己对企业是一个局外人,都希望在第一时间清楚的了解到企业的最新动态,以及今后的经营方向,以便于今后实施自主经营的决策,这就要求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在对企业人才培养上面和后期发展战略上面着重完善并且确保做好。让每一个同仁都有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并且同时需要给他们进行人才的教育与训练,让他们能尽快成长,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工作,对生活的信心,从而满足了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的成就感有自豪感。
构建高校档案管理新模式研究 篇4
基于高校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构建, 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也由传统的封闭、集中的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 尤其是高校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让高校档案管理者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要求高职档案管理更要突出“以人为本”和“信息化”的理念。
1 高校档案管理模式的概述及重要性分析
1.1 高校档案管理模式阐述
当前高校档案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一是档案集中管理模式。集中档案管理模式是最传统的管理方式, 它是将高校的所有档案进行统一管理, 从整体上控制高校档案资料;二是分级管理模式。档案分级管理是依据高校不同部门或者系别而进行的分散式档案管理模式, 档案分级管理主要适用于合办院校;三是档案分散管理模式。分散管理模式主要是以学校总部为基准, 对各个分校的档案进行管理,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现了灵活的管理模式对高校档案进行管理。
1.2 加强高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首先有助于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发展。高校发展的核心就是教学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会形成各种形式的教学档案信息, 这些档案信息可以准确地记录高校的教学实践活动, 从而为高校的教学计划、教学总结以及教学评价等工作提供重要的信息参考与借鉴, 从而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其次为学生的就业和深造等提供服务。学生档案是学生生涯中重要的信息, 学生档案不仅反映学生的基本情况, 也是社会了解学生信息的主要凭证。通过加强高校档案管理可以充分挖掘本校的优势资源, 体现高校的办学理念, 从而不断丰富高校的办学理念。
2 高校档案管理的现状分析
结合笔者多年的档案管理工作, 我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是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2.1 档案管理意识比较薄弱
当前高校将精力放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中, 而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 其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校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够, 尤其是在资金投入上, 导致高校档案管理的经费不足, 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档案管理岗位设置的不合理性。当前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由各系的辅导员兼任, 而由于辅导员肩负着繁重的学生管理工作、教学工作等, 导致兼职档案管理人员没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中, 影响高校档案信息的收集与整理;三是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工作落实不到位, 高校忽视了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 导致人们档案管理意识不高。
2.2 档案管理工作缺乏特色
基于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教学理念、教育模式的不同性, 高职院校的档案内容也就具有不同性, 这要求高校要依据本校的办学理念构建相应的档案管理模式, 体现高校的办学特色, 但是分析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特性,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普遍存在同质化现象, 同时当前高职院校对档案的管理缺乏统一性, 导致档案管理过于分散, 以教务档案为例, 不同的教学档案集中在不同的院系和教师手中, 导致档案管理部门不能对档案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 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
2.3 档案管理工作的技术手段比较落后
虽然高校已经实现了信息的全覆盖, 但是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水平还不高:首先高校档案信息还没有实现信息的全覆盖, 档案管理系统与高校网络的链接层次还不高, 通过高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还不能实现对档案信息的深入了解, 笔者通过对江西省4所高职院校的深入调查发现:通过浏览各个高职院校的官方网站, 并没有链接到档案信息平台系统;其次高校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系数不高, 高校档案信息系统存在很多安全漏洞, 导致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经常发生泄漏事件;最后当前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系统所提供的信息服务业务比较单一, 主要为查询、复印和借阅等基础性档案服务。
2.4 高校档案的开发利用层次比较低
高校档案资料所承载的信息是高校管理的重要资源, 但是高校却对档案的开发层次比较低, 没有反映更高价值的档案信息, 尤其是高校对档案的编研能力不足, 导致高校丰富的档案信息得不到有效的价值发挥。
3 高校档案管理新模式的构建
3.1 以现代化管理理念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档案管理模式
首先高职院校要重视档案管理工作, 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到高校的规划发展中。高校档案是反映高校信息的重要凭证, 因此高校档案工作的发展一定要与高校的整体发展方向相符, 保证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到高校的整体规划发展中, 同时高职院校也要构建由高校领导负责的档案管理机构, 保证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 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长期目标管理。目标管理就是将档案工作管理划分到具体的职能部门中, 明确他们的责任与义务, 实现预定的档案管理目标, 实现档案目标管理的前提就是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设置科学的档案管理岗位, 形成专职档案管理人员与兼职档案管理共同工作的模式。
3.2 以开放的理念构建高校档案管理信息系统
提高高校档案信息的使用率, 需要依托信息化技术构建档案信息系统:一是扩大高校档案信息向高校师生开放的程度, 及时将有价值的高校档案信息向师生开放, 比如高校将最新获得的科研成果向学生展示, 以便提高科研成果信息的应用率;二是丰富档案信息资源。档案信息化的核心就是档案信息数字化, 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高校要最大程度的将高校档案信息转化为数字化形式, 丰富档案信息资源的内容;三是大力建设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高校要根据工作需要实现高校档案信息系统与校园网络平台的整合与链接;四是加强高校档案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通过各种信息安全保护措施提高档案信息平台的安全, 杜绝网络安全隐患。
3.3 强化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层次
一是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要具备档案信息意识, 了解档案信息的内在价值, 并且根据档案信息资料的价值层次对档案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并且根据档案管理部门的实际情况构建多功能的服务体系;二是以创新的思路实现档案管理与校园文化的结合。高校档案要充分体现高校的文化特色, 加强档案的编研工作, 体现高校的主流文化, 编研工作就是将分散的、不系统的档案资料进行加工, 实现档案信息的逻辑化、系统化, 从而更方便的提供给档案信息需求者, 实现对高校主流文化的宣传与感受;三是加速校际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不同院校通过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 可以实现对档案信息的开发层次, 提高档案信息的使用率, 比如通过校际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可以将获得某校中具有高价值的信息弥补了本校信息资源短缺的缺陷。
4 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高校档案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但同时也面临着者良好的发展机遇, 因此作为档案管理工作者一定要本身实事求是的观念, 认真分析传统档案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以开放、创新的理念构建高校档案管理的新模式。
摘要:高校档案管理是对高校建设过程中的各种信息的储存与记录, 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基于高校档案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 需要结合现代高校管理制度创新档案管理模式, 提升高校档案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高校,档案管理,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瑞.构建高校档案工作新模式之我见[J].陕西档案, 2014 (02) .
[2]翁东东.毕尧翔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档案管理系统研究[J].电子世界, 2014 (07) .
构建企业管理新模式 篇5
近年来,我局路政大队按照依法治路,执法为民的理念,在路政管理中提倡严格执法和规范管理,路政执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公路路容路貌得到显著改善,路政“窗口”形象得到明显提升。但是,随着公路交通的飞速发展在新形势下路政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何使路政执法工作更上一层楼,取得更大成效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改进和提高。
一、加强学习,锤炼过硬的执法队伍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时代赋予了路政管理工作新的内容,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调整思路,与时俱进。
(一)提高素质,提升队伍整体形象。为了提高全体路政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升路政执法队伍的整体形象,我局在路政人员的学习培训上舍得投入,除积极参加省、市两级的路政人员培训外,还集中组织路政人员开展业务知识培训,并定期组织执法人员进行考试,对考试不合格的要求离岗学习,直到合格为止,把每月进行一次政治、业务学习形成制度化。同时为培养队伍团结协作精神增强队伍的战斗力、凝聚力每年都要组织全体路政执法人员进行一到二次军训。进一步提高了路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基层单位的竞争意识,为打造一支过硬的路政执法队伍奠定的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健全制度促进内部管理。开展“规范化中队、治超站创建活动”,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各项责任的落实,陆续出台了《巡查制度》、《学习制度》、《路政稽查(检查)制度》、《考
核制度》、等多种规章制度,明确了每一个队员的职责,并将这些规章制度印发到每一个中队,要求路政人员自觉学习接受制度的约束与监督,对照规章制度和《路政执法人员岗位职责》的要求,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求各中队、超限站,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做到雷厉风行、令行禁止、一切行动听指挥,用制度管理,这些措施的实施提高了路政人员的战斗力。路政队伍高昂士气,饱满的工作热情,过硬的素质和良好的形象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二、依法治路 保障公路的安全畅通
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公路交通环境整治工作,巩固“国检”成果,自今年年初以来,大队就将公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作为路政管理的中心工作来抓,通过采取集中时间、集中人力物力、加强领导、协调联动使公路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领导到位,务求工作实效,大队成立了公路交通环境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靠前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职能部门配合抓的工作格局。为完善检查监督机制,局成立以纪委牵头的督查小组,定期、不定期对治理情况进行检查督导,确保工作时间、质量、力度三到位。在治理过程中对破坏公路交通环境的行为,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做到看得见、管得住、见效快。对违法占道、乱搭乱建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予以制止,并处以重罚,形成严管高压态势;同时加强路政人员责任感严格考核和奖惩。把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纳入目标绩效考核,与评先评优、干部考核、奖励和使用结合起来。对工作中组织不得力,或不达标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过硬奖惩。(二)、宣传到
位,营造工作氛围,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良好道路交通环境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全民改善道路交通环境意识。在宣传中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在电视台、日报上、播放和刊登《治理通告》、以国省干线为重点,通过在交通要道悬挂宣传标语、在过境集镇设立宣传咨询站,面对面地向广大群众进行路政管理法律咨询和政策宣传、日常巡查中利用路政巡查车载广播,在公路沿线巡回播放公路法律、法规录音、同时路政人员还主动到公路沿线所在的相关部门、工程单位和商户进行上门宣传,送发宣传资料,有针对性地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使其深入了解公路环境治理利民的理念,认识到各种侵占公路的行为对公路及交通造成的严重危害性,及加强公路环境整治的必要性,为实施公路的综合治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部门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为确保综合治理达到预期效果,在治理过程中,一方面搞好横向联系,积极向当地政府汇报路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争取当地政府对路政工作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主动与当地土管、交警、工商、城建等部门加强联系,做到部门协调、齐抓共管、相互配合,从而使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四)措施到位工作成效初显,在执法过程中,为确保执法规范、合理合法,路政执法人员挨门逐户事前上门送达相关法律文书和通知,为综合执法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做好“铺垫”。针对城区路段公路占道经营情况复杂、清障难度大的实际,积极与相关社区、村组负责人进行上门沟通,多方了解公路沿线住户具体情况,分析清障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矛盾事前调解工作。确保综合执法干出成效。截止5月初累计拆除私搭乱建的建筑物、构筑物56处
495平米,拆除各类违章广告牌匾132块,清理占道经营摊点38处,取缔路边加水点、商棚21家,取缔占道为市12处,清运垃圾和各种堆砌物0.7万立方米,有效改善了公路行车环境。构建了畅通、安全、舒适的公路交通环境。
三、创新思维,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十一五”以来,我县公路国省主干线逐步改造升级,通乡通村公路不断发展,全县公路技术等级全面提高,但公路两侧红线控制问题还相当突出,主要是在红线控制区内违章建房多,公路街道化严重,公路两侧成片开发不协调,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公路规划和道路功能的充分发挥,增加了公路建设和改造的成本。为进一步加强路政管理,确保公路的安全畅通,搞好全县公路红线控制工作,大队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积极寻找支持,在局党委的带领下通过协调,一公安县人民政府出台《公安县人民政府关于严格公路沿线建房管理的通告》,对公路沿线建房、公路沿线乡镇规划、乡镇政府是公路沿线建房监管第一责任人等内容作了规定。二公安县人民法院在我局成立了《非诉案件执行室》强化了公路沿线建房管理力度,明确了公路沿线建房管理责任,同时县局积极与国土、城建、交通、公路、水利、电力等部门协调配合,有效规范了公路沿线建房管理,真正控制了公路“红线”,杜绝了新的违法建筑。
打造国、省道公路“畅、洁、绿、美、安”是路政常规管理的永恒主题。日常巡查监督管理尤为重要,一是按照国省道中队天天查、县道三天一巡查;路政协管员协查、举报与大队三天一抽查(查路况、查中队出巡率)相结合的方式实施立体监管。按照“三
定”原则和“四个必须”的要求认真开展巡查工作,“三定”即定人员、定路段、定责任;“四个必须”即每次巡查必须2人以上;必须携带清障工具;发现堆物占道必须督促当事人在4个小时内予以清除;发现新的违章建筑,必须立即责令当事人停工,并在24个小时内对建筑地域予以恢复,彻底消除安全隐患。大队对巡查工作不到位,处理不及时的当班巡查人员及中队将按照《稽查(检查)管理规定》进行处理。目前我县国、省道公路无新的违章建筑发生,堆物占道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路容整治,路况良好。
二是加大超限超载车辆的治理力度,坚持治超站点24小时全天候作业与“源头治理”相结合。大队长期坚持到企业宣传公路管理法规,阐明超限运输车辆对公路的损坏,同样也会制约企业的发展,要求企业尽量控制单车装运总质量,以减小超载运输对公路的员害。通过细致的工作,不少企业纷纷表示,要把好货物出厂关,尽量不超载或少超载,决不以牺牲公路交通环境为代价谋求企业的发展。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我们始终按照上级部门的指示精神,采取“科学检测、卸载放行”经济处罚与卸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管理,通过综合治理,超限率从原来的 20 %以上,下降到了5%以下,四、文明执法,树立良好的“窗口”形象
路政执法人员牢固树立执法为民、依法行政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寓服务于执法工作之中,把管理对象同时作为服务对象,坚持以人性化服务为宗旨,始终坚持把提供优质高效的路政服务作为路政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大队在县行政服务中心开设了路政服务窗口,派专人负责行
构建企业管理新模式 篇6
关键词:体育场馆;器材;管理;新模式
在当今学校建设发展中,对体育部门的硬件设施投资力度明显增大,其中对体育场馆中器材方面的资金投入占了很大部分,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因此,对体育场馆中器材实施科学而有效的管理非常重要,在确保成本降低、质量保证、延长使用等方面有着现实意义。
一、提高思想认识,进行规范化管理
作为管理要有设想与思路,体育场馆中器材的管理系统应该包括对器材的计划、预算、评估、订货、采购、使用、储备等部分,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管理来说,要达到“高效、低耗、优质、完备”的目标并为教学、科研、群体和训练服务的目标,另外,对人、物、财等资源进行综合管理,使之达到最优化。管理思想上要重决策并明确目标管理,重信息和时效并紧跟时代步伐。
1.编制体育场馆中器材的计划与预算。为了减少漏洞,把好关,必须建立一套制度,要深入调查研究,为方案的制订与设计做准备。要了解教学、科研、群体与训练所制定的建设规划,并预测今后可能发展的情况,以便确定体育场馆中器材的规模、数量和档次。要搜集国内外主要生产厂家的资料并通过有关使用单位,了解体育场馆中器材的实际使用情况。根据需求,编制计划,作出预算,并提出合理的措施和建议,保证下一步工作的顺利进行。
2.建立订货与采购制度,确保体育场馆中器材的供货质量。对每件体育场馆中器材要选订三家以上厂家供货,使供货商之间有一个质量、价格和服务的竞争。每选定一个新厂家供货时,一定要坚持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决不允许购买不合格的“情感产品”。要选购性能好、质量达标、价格低、费用省、供货周期短、服务好的生产厂家。当然,在选择供货厂家时,应对该厂家的生产能力、产品质量、价格、运费、生产、信誉情况、服务水平等方面的资料进行登记,建立供货单位档案,为正确选择供货厂家提供科学依据。
体育场馆中器材的采购有现货采购和期货采购两种基本形式。要根据需求,确定采购方式,对于零星的小额体育器材,宜采用现货采购方式,对于需用量较大,需求有规律的大额体育器材,适于用期货采购方式,当然,要根据市场行情、货源、价格等因素适当灵活调整。同时,在采购时提醒供货厂商要严把质量关,要确保把不合格的体育器材拒之于门外。
3.加强体育场馆中器材的使用管理。体育场馆中器材的使用管理,是对各类人员所需各种体育器材的领取、使用、保管、交回等环节进行管理,并把使用意见及时反馈生产厂家。体育器材的使用管理方法主要是器材耗损定额和ABC分析法。体育器材耗损定额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按正常操作使用所耗损体育器材的数量标准。确定合理的体育器材耗损定额,是控制体育器材合理使用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技术水平和学生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ABC分析法又称重点管理法,通过计算对比的定量分析进行归纳、分类、分清重点和一般,找出主要原因,对主要原因进行重点管理。
4.制订严格的体育器材保管与养护制度。建立入库验收制度,体育场馆中器材的管理应由专人负责,对入库体育器材分门别类,体育器材出库应有登记单,各类人员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规范,并对各类人员进行考评,同时制订出库体育器材盈亏控制值和使用耗损控制值,使制度健全、责任明确。当然,体育器材的保管不仅仅是简单的清点数量,还要做好对体育器材的定期养护工作,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的科学知识。
二、确立管理机构的高效化、现代化运转
管理机构的高效化、现代化是管理科学化的组织保证。要做到管理机构的高效化、现代化,首先要在体育器材管理体制上正确处理好集权管理和分权管理的矛盾,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层次对体育器材管理的积极性。
1.正确处理各层次关系,努力培养优秀人才。在体育器材管理的各个过程中,结构上要协调好各个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使每个层次做到有的放矢,明确职责、权利与范围。而且在纵、横向领导之间建立起一种上通下达的立体网络,使各种信息、管理的决策能及时反馈、确立。当然,要处理好各层次间关系,一定要有优秀的人才,因此,对于这方面人才的开发与建设,应加大力度,要有政策倾斜,使这方面人才脱颖而出,为各层次管理高效、良好运转作保证。
2.建立岗位管理和考核办法,充分调动积极性。在体育器材各类人员的管理上要注意以职能需要定岗、以岗定人,采取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和考核办法,例如,在交货验收方面,勤登记、勤清点,核对体育器材名称、价格、数量、质量及来货形式;在保管、养护方面,勤整理、勤清洁、勤修理、勤核账,使物、账相符,确保体育器材的出借率和使用率。要进行每半年小盘库一次,每一年正规大盘库一次,发现问题按考核奖惩办法执行,并且要拉开奖励差距,以充分调动各类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落实两级管理责任,灵活运用经济手段。体育器材的管理体制上总的实行校、院(部)两级管理为好,但是两级管理的责任要明确、做细、做充分,要把责任落实到人。在坚持大计划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院(部)的作用,使基层都来参与大计划的调整。把对体育器材的管理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的办法转变为以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办法,重点注意经济手段的润滑剂、催化剂作用。
三、实行管理方法的最优化、科学化
任何管理都是对某一具体系统的管理,系统价值工程就是通过对经济活动的功能和费用的分析,研究如何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即人、财、物、时间、信息等),以最低的总费用实现必要的功能,满足需方的要求,从而大大地提高其价值。系统价值工程可以挖掘体育器材管理的潜力,充分发挥管理效益,提高管理水平。
1.组建结构有序、目标明确的管理系统。首先要对价值实施分析,进行实施分析就要收集有关器材信息(例如设计思路、依据、价格来源、使用要求等),在收集的基础上进行功能分析,要做到定量化,还要进行功能评价,功能评价后,再确定改进新方案,对新方案进行技术性、经验性、社会性评价,在此基础上确定最优方案。
2.大力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努力培养新型的各类管理人员,扩大管理人员知识面与学历层次,把计算机、多媒体等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体育器材管理之中,开创管理新局面。
3.改进管理程度,实现理性转变。使管理由执行性向决策性转变,从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从定性管理向定性与定量管理相结合转变,由单一性管理向多样性的综合管理转变。
参考文献:
[1]田芝莉.大学院(系)级器材室发展方向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1998,(1).
[2]彼得·S·潘德.西格玛管理法[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任建标.运营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金汉信,王亮,霍炎.仓储与库存管理[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创新求实构建家长学校管理新模式 篇7
1 摸清底数, 做好基础性管理
1.1 严格管理四到位。
一是领导机构组织到位。校长任家长学校校长, 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商讨解决问题;二是计划安排到位。每学期以《家长读本》为主, 以在家长中调查的热点问题为辅, 选定讲座题目, 指定专人备课授课, 解决1-2个突出的问题;三是活动经费、场地到位;四是制度措施执行到位, 每年期末考评。
1.2 主题活动五突出。
一是家长委员会成员突出代表性。二是对家长的要求突出广泛性。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文化背景、职业、子女情况各不相同, 要求和需求多种多样, 各班根据学校总目标、策略, 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授课要求。三是专题讲座突出针对性。做到“三讲”共性问题全员讲, 热点问题公开讲、个别问题分层讲。四是大型节日活动突出鼓励性。学校不失时机利用大型活动联系家长, 宣传学校, 请家长代表为获奖学生颁奖, 以家长身份提要求、提希望。五是家校访互访突出经常性。学校对每位教师的家访定任务、定要求、定期发放、收交《征求意见表》, 及时归纳、整理, 及时反馈信息, 为学校教育提供资料。
2 分类定位, 抓实针对性指导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家长采用分层培训。制定出各阶段家庭教育的指导内容、方法和途径, 大大提高了家庭教育指导的成效。
2.1 低年级学生家长从两大方面进行指导:
学生刚入学, 家长信心足, 投入时间多。一是家长帮助掌握一般教育知识与方法。二是符合低年级学段学生特点的家庭教育重点, 抓好孩子的习惯养成教育。
2.2 中年级学生家长:
这个时期的孩子在经过了两到三年的学习生活后, 容易产生两极分化的现象。孩子间不大明显的差距显著拉大。除了孩子学习上的分化外, 还表现在思想品德上的分化。要把指导的重心放在帮助家长分析原因和规律, 以及预防措施;如何注意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如何帮助孩子选择交往伙伴等。
2.3 高年级学生家长指导重点是:
帮助家长掌握高年级学段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 并对孩子的遗传因素、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擅长及条件进行充分了解和全面分析, 以便适时地帮助孩子进行恰当的选择, 有的放矢的进行培养, 并且把这种培养同早期的理想教育结合起来, 使孩子得到充分、愉快的发展;指导家长认识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引导家长努力创造良好的情感环境;指导家长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加强对孩子的学习心理指导等。
另外, 我们还注意对特殊群体子女的家庭教育进行个别指导。对于这些孩子来说, 他们在学校生活中本来就有自卑感和失落感, 如果不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就会降低指导家庭教育的效能。
3 特色培训, 强化家长素质提高
我们以家长需求为主体采用预约培训, 以家长实际水平为基点采取分层培训, 以家庭成长为目标施行激励强化。
3.1 师资培训多元组合
由党支部书记、正副校长、政教主任、德育骨干、离退休老同志、校外家长学校讲师团讲师、优秀家长代表、班主任等组成教师队伍, 确保师资队伍的多元化。将省培训录制成光盘, 让教师集中在一起系统学习《小学生家长读本》等家长学校教材, 为每个班主任订购了《教师如何指导家庭教育》一书, 开辟了专题论坛让教师们互相交流学习情况, 并写出心得体会, 使教师指导水平得到提高。
3.2 教学活动照单请客
3.2.1 家校预约拉动内需
设计《家长学校学习预约卡》, 在每一期家长学校开班前一周发给家长, 主要是征询家长目前家教中的疑难和急需的家教知识。然后将家长的“家教疑难”和“急需知识”进行汇总、梳理和整理, 再分学段、分年级、分班级准备每一期教学内容, 实现“以学定教”。充溢人文关怀的家校预约, 使教学活动由内容固定变为灵活机动, 由此也拉动了家长的“内需”, 家长和学校、教师之间多了沟通的话题, 广大家长也由牵强应付变为积极参与。
3.2.2 对话互动交融沟通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家长学校不应是承载家教知识的单一的载体, 还应该成为家校携手、共同探讨育人之道的平台;对于教与学, 也不能看做是简单意义上的知识机械叠加过程, 它应该是一个民主平等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基于上述认识, 我们在家长学校教学过程中大胆借鉴教学新理念, 尝试了对话互动教学法。即对一些家教常识, 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宣讲、引领;对于家长提出的家教疑难, 则适时“下放权力”, “退居二线”, 把讲台让给家长———组织广大家长“现身说法”, 让家长和家长、家长与教师在较为宽松的氛围中, 通过交流、讨论, 合作解决个性问题, 共同总结教子之经。在实施过程中, 有的班级不仅组织部分优秀家长交流成功的做法, 还约请部分家长反思家庭教育的失败之举。面对面的交流, 使教学活动由单向灌输走向了互动开放, 由居高临下走向了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的倾听沟通、交融共建。每一位家长都真正进入了角色, 大家在互动中共享着教育智慧和实践经验, 在交流中实现着共建共进。而教师则如同主持人、倾听者、合作者, 始终都悉心地倾听着、记录着, 且不失时机地与家长们交流看法, 交换意见。
3.2.3 办班设点答疑解惑
一是开办家长培训班。每学期开办1-2期, 集中大部分家长到学校参加培训。
二是设立家长函授点。将学生家庭以居住地为单位进行划分, 在每个社区设立函授点, 利用相对集中的居住条件, 和社区联合进行家教知识宣传。
三是开设家长学校热线电话。
四是设立“家长热线”心理咨询服务站。聘请顾问, 针对家长、学生的心理障碍, 进行答疑解惑。
五是开设家长接待日。学校值周领导轮流接待, 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
六是建立了一报两卡———《青园小报》设立家教专版, 家长、老师、孩子共同参与办报。优秀班报及育子经验的专刊, 在校园内已经成为令家长驻足的一道风景墙。定期填写家校联系卡学习预约卡。
3.3 反馈作业自主选择。
布置一种自主性“家庭作业”———将学习所得、实践效果、家教心得以及对学校教育、教师教学的要求等记录到《家教实践反馈卡》上, 学校定期汇总。
3.4 评价方式不拘一格。
在教学活动中坚持“两多”:多开展课堂讨论, 根据学校实际确定论题, 引导学员交流讨论, 从中明辨是非;多组织活动, 看学校情况、孩子表现, 听课堂教学、学校汇报, 评学校工作得失、提改进意见建议。“三有”:教师教学有计划、有检查、有记载;学员学习有作业、有心得论文、有考评成绩;阶段工作有总结、有评价, 有表彰。
对学员的评价考核突出其学习实效, 除常规考试之外, 还有多种辅助措施, 一是知识竞赛;二是论文、案例评比;三是优秀家长评选, 每学期举行一次“十佳家长”评选活动。将评比结果、典型事迹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展示, 起到良好的影响带动作用。
总之, 家长学校教学新方式的施行, 打造了宽松的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家长的和谐交融的平台, 不仅使学校和家长之间少了回避和冷漠, 多了话题与平和, 也让广大家长得以在鲜活的持续性学习过程中逐步而自觉地走向了“为孩子的成长而成长”的道路上来。
摘要:家长学校管理模式是开办家长学校的核心内容, 为了使家长学校办学达到实效, 我们采用了严抓基础性管理、突出针对性指导、特色强化培训的办学方式。构建了家长学校管理新模式。
构建企业管理新模式 篇8
平煤股份建矿有50多年历史, 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 煤炭赋存条件越来越差, 自然灾害越来越多。面对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 平煤股份通过构建“提质增收”及“成本控制”双轮驱动的经营管理模式, 强化煤质管理, 加强成本控制, 在原煤产量下降的情况下, 实现了企业效益稳步提升。
一、目前平煤股份生产经营的主要特点
1. 地质条件复杂, 安全及生产投入越来越大
目前, 平煤股份大部分矿井处于二水平及三水平开采期, 随着矿井开采年限的增长, 开采深度的增加, 煤炭赋存条件越来越差, 煤层薄、埋藏深、倾角大、煤层不稳定, 自然灾害多, 矿压大, 瓦斯突出日益严重。一方面, 为确保安全生产, 在瓦斯治理、防突措施等方面采取了更高的标准, 实行了更严格的措施, 安全投入越来越大。另一方面, 随着矿井的开采范围由近而远, 开采深度的增加, 矿压越来越大, 支护形式的改变和巷修费用的增加, 导致生产成本不断升高。
2. 成本管理压力大
平煤股份成本构成中, 职工薪酬成本及材料费成本所占比重较大, 是成本构成中的大项, 与中国神华等条件较好的煤炭生产企业相比有较大差别。2010年平煤股份成本构成中, 职工薪酬占48%, 材料费占14%。要降低成本, 必须降低吨煤职工薪酬及材料费, 由于平煤股份建矿时间较长, 人员多, 包袱重, 瓦斯治理人员投入又较多, 降低职工薪酬成本较困难。尽管平煤股份职工薪酬成本较大, 但人均工资却仅有5万元左右, 远远低于其他煤炭企业。因此, 职工薪酬成本不但不会下降, 反而可能会不断上升。由于巷修费用、瓦斯治理投入越来越多, 材料费也不断呈上升趋势。成本管理压力较大。
3. 煤质较差
平煤股份为确保安全生产, 减轻工人劳动强度, 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2008年开始实施区域瓦斯治理工程和提高采掘机械化装备上水平“两大战役”。由于解放层煤层较薄, 在解放层开层过程中, 出现大量的矸石, 灰分高, 发热量低, 再加上平煤股份很多矿井煤层赋存条件差, 断层多, 在机械化采煤过程中, 带来大量矸石。
二、平煤股份“双轮驱动”的经营管理模式的构建
平煤股份大部分生产矿为分公司, 煤炭由运销公司统一销量, 各生产矿没有销量自主权。由于当时煤质相对较好, 煤质较稳定。公司根据当时情况, 从2005年开始将各分公司生产矿作为成本控制中心, 只下达成本指标, 不达利润指标。公司根据各单位计划成本对各单位拨付成本资金, 销售收入全部上交公司。根据这一政策导向, 各单位对成本控制非常重视, 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对本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办法和激励约束机制等规章制度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成本控制意识, 成本管理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但是, 近年来, 由于平煤股份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 加上公司从2008年实行“两大战役”, 这一考核政策的局限性渐渐显现出来。由于对各生矿只考核成本, 不考核利润, 加上对各单位煤质政策奖罚力度不够, 各生产矿对煤质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只重视产量、规模的提升, 而不注重煤质的提高, 在煤质管理方面没有采取切实的措施, 煤质工程欠帐较多。尽管公司产量上升较快, 但效益不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因此, 公司从去年开始, 修改完善了目标成本考核办法, 实行“双浮动、双控制”目标成本考核体系。“双浮动”即目标成本随煤炭产品质量完成情况上下浮动, 工资指标随目标成本完成情况上下浮动。“双控制”即指对未完成目标成本的单位实行工资和货币资金双控制。“双浮动、双控制”目标成本考核体系, 对于强化成本管理, 提升煤炭产品质量, 促进企业效益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煤质浮动成本没有与洗损成本有机结合起来, 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煤质不断下滑的被动局面。
今年以来, 受安全生产及矿井核定能力限制, 平煤股份原煤产量比去年减少将近400万吨。要增加职工收入, 确保企业效益不断提升, 必须转变经营管理方式, 提高煤炭产品的质量。为此, 今年在“双浮动、双控制”目标成本考核体系的基础上, 实行了“提质增收”及“成本控制”双轮驱动的经营管理模式, 一手抓煤炭产品质量, 一手抓成本控制, 将煤炭产品质量的提升与成本控制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提质增收方面, 以市场为导向, 根据市场对不同种类的煤炭产品的需求、质量要求以及对应的售价关系, 按照“售价—质量—成本”之间的基本关系, 完善了煤质考核政策, 通过折吨和利润指标双控制来强化煤质管理。
一是对生产矿选煤厂实行成本及利润指标双控制。2011年, 同时对各生产矿下达成本指标及利润指标。按超利或欠利额的30%增加或减少目标成本, 目标成本超支或节约等额与工资指标挂钩, 并按一定比例与货币资金预算挂钩。
二是对生产矿实行折吨考核。为进一步调动各生产单位加强煤质的积极性, 促进公司煤炭质量的稳定提高和精煤产量的持续增长, 提高企业效益, 下达了《平煤股份公司2011年煤炭产品质量考核办法》的通知 (平煤股份[2011]19号) 。以计划发热量 (入洗煤灰分) 为基础, 按一定比例对实际产量进行折吨, 计算出考核产量, 根据各生产矿目标成本计算出当月计划成本。当实际发热量高于计划发热量, 入洗煤灰分低于计划入洗煤灰分时, 考核产量大于实际产量。当实际发热量低于计划发热量, 入洗煤灰分高于计划入洗煤灰分时, 考核产量小于实际产量。
三是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调动生产矿提高己组煤入洗的积极性, 实现集团效益最大化, 拉大入洗煤与非入洗煤目标成本差距, 每吨煤入洗煤目标成本比非入洗煤目标成本高40元。
四是支持和鼓励基层单位加强煤质工程建设, 对煤质工程公司进行补贴, 努力实现分采分储分运, 克服区域瓦斯治理带来的煤质方面的不利影响。
在成本控制方面, 以精细化管理为导向, 树立每一成本项目都是可控的理念, 不断强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管理。
一是强化全面预算管理, 进行全方位成本控制。首先, 按照集团公司对股份公司下达的财务经营指标, 根据各单位发展要求及生产布局, 结合各单位实际情况, 经过认真测算, 将成本指标层层分解到各单位, 压力传递给各单位。其次, 各单位根据公司下达的成本指标, 按“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的原则进行闭合分解, 压力层层传递, 自上而下形成一套完整的预算指标管理体系。
二是加强成本考核, 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对各单位成本控制主要是通过工资指标和货币资金两个方面来实现。首先, 对成本指标超支的单位, 按照超支额度等额扣减工资指标。其次, 对各单位内部资金结算实行余额控制运行机制。为加大成本管理力度, 防止个别单位成本超支严重, 今年, 公司下达了《平煤股份公司内部资金结算余额控制运行管理规定 (试行) 》的通知 (平煤股份[2011]17号) 。从2011年2月1日开始, 各分公司在计财处开设一个内部结算专户, 专门用于办理发生的日常经营业务。该账户实行余额控制, 结算中心存款余额不得出现赤字。每月月初, 成本科根据各单位当月成本资金计划, 对各单位拨付成本资金, 各单位根据公司拨付的成本资金“模着口袋”花钱。同时, 对成本超支的单位, 与货币资金预算挂钩, 按一定比例扣减货币资金预算。
三是各单位紧紧围绕公司的政策导向, 细化成本构成, 认真区分安全生产投入和非安全生产投入。在确保安全生产投入的前提下, 对非安全生产投入根据成本的容纳度, 分轻重缓急, 各项支出坚持“必须、合理、节约”的原则, 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规模。不断创新成本管理方法, 努力抓住成本管理的关键点、关键环节。对构成成本材料费、劳务费、租赁费、修理费等主要支出项目, 划小核算单元, 进行重点控制。根据产量规模, 优化生产布局, 通过提高单产单进水平, 减少采掘头面, 减少劳务费、租赁费、材料费投入。
三、平煤股份“双轮驱动”的经营管理模式实施效果
浅谈房产档案管理新模式构建思考 篇9
房地产档案是由房地产行政部门进行管理, 文字材料、照片、图表等文件材料可表明房屋的使用权, 土地使用情况以及房屋的自然状态等, 是房地产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档案的收集, 标志着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始。在房地产档案收集的过程中, 要确保资料的完整, 对产权登记、变更以及涉及产权活动的产权文件材料, 整理要规范, 信息要详尽, 以使房屋档案能够实现最大的利用价值[1]。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房产档案管理部门应转变管理观念, 借助高科技建立新型的房产档案管理体系, 以完善房产档案信息, 规范房产档案管理行为。
房产档案具有法律效力, 是除房地产权属证书外唯一能够证明房地产产权归属, 以及判别房地产产权处理的凭证。在处理房产纷争中, 房产档案是重要的判决依据。房地产档案与房屋产权是相互对应的, 即一份产权对应一卷房地产档案。由于部分大城市人口密集, 房屋置换频率高, 产生的高达百万份的房产档案资料给房产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房产档案管理模式处于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局面, 房产档案管理工作仍存在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
二、房产档案管理现状
1) 管理体系不完善。目前, 我国的房产档案管理存在着管理分散, 数据记载失真, 使用较为随意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对房产交易的顺利进行以及房产档案的有效利用造成了阻碍。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房产档案管理力度, 完善档案管理体系, 为房产档案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提供理论依据[2]。房地产管理不仅是一项管理工作, 同时也是一个多元化的管理模式, 因此, 管理部门构建一个完善的管理模式, 对提高房产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2) 管理队伍专业素质薄弱。房产档案管理部门在对档案进行收集之后, 工作人员就会对档案进行归档和管理, 这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应的管理技能。但从目前档案管理现状上看, 房产档案管理人员远不具备这些能力, 这也是房产档案管理存在管理上的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3) 管理模式落后。由于房产的使用权、使用性质以及结构等会因居住需求发生改变, 所以, 档案的内容也需要随时变更, 这无疑增加了房产管理工作的强度。因房产档案文件的形式和规格不同, 所以, 采取的管理措施不能过于单一。随着房产产业形势的不断转变, 房产档案内容的不断更新, 给房产档案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今, 很多房产档案管理人员因管理手段的局限性, 多采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手段, 这不仅会影响档案管理效率, 而且也容易造成档案数据缺失, 降低房产档案的利用效率。
三、解决房产管理现存问题的办法
1) 采用先进管理办法, 完善管理体系。为了适应现代房地产产业的快速发展, 应对房产资料的变更, 实行房产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将有利于提高房产资料利用效率[3]。在建立和完善信息化房产档案管理的过程中, 要做好房产档案收集以及房产档案信息的存储和更新工作, 同时对数据库做好安防措施, 以防止信息外泄, 危害到房产拥有者的利益。在应对房地产产权变动的问题上, 房产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房产信息的动态管理, 即及时地对房产变更做好信息的更改工作。通过对房产档案信息化的管理, 可为房地产档案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创造条件, 有助于房产档案服务工作的有效进行。
2) 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 打造高素质的管理团队。房产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需要档案管理部门提升管理意识, 管理人员提升管理水平, 在此基础上, 进行管理方式转变, 可促使房产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目前, 一些房产档案管理部门的上层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态度并不严谨, 致使房产档案管理工作不规范, 管理较为混乱, 因此, 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 认清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将对房产档案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 对专业人员进行知识技能培训对提升房产档案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房产档案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的高低将决定档案的利用效率。因此, 房产档案管理部门要定期组织档案管理培训活动, 对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予以重视并及时地进行解决。在房产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下, 房产档案管理人员要具备专业管理能力以及专业的管理知识, 成为复合型人才, 如此, 才能使数字化房产档案管理得到良好的实施。
3) 进行房产档案管理模式转型。在现代化的房产档案管理中, 房产档案管理机构首先要对自身职能的转变有清醒的认识, 这种认识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思想上转变, 二是行动上的转变。房产档案管理要向着科技型转变与主动型转变共同发展的方向转变, 针对市场的需求, 将先进的管理模式引用到房产档案管理上, 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档案管理要求。
四、房产档案新模式构建的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房产档案的社会价值愈来愈高, 这与人们对房屋使用方向的转变有很大的关系。为了满足人们对住房的需求, 保障性住房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们住房困难的难题。在对保障性住房的房产档案管理的过程中, 要注意房产档案资料的真实动态数据收集, 这对保障性住房的社会价值体现具有重要的作用。
房产档案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的出现, 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房产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传统的保障性住房房产管理的个人信息收集是由该用户所在社区专门的人事机构进行分管的, 具有封闭性, 虽然有力地保证了个人信息的不被泄漏, 但房产档案利用效率却不高, 实行网络化管理困难。新的管理方式的出现虽然弥补了传统房产档案在管理上的不足, 但却容易出现信息泄漏的情况。为了使房产档案管理更加规范和合理, 将两种档案管理方式进行有机的结合, 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以实现房产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管理。
五、综述
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建立新型的房产档案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房地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 将有助于房地产收集的完整性, 同时也能提升信息的利用效率。想要实现房地产信息化管理, 首先要解决传统房地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管理水平低下, 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采取积极的措施, 注重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从而为房产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技术支撑。房产档案在房产交易活动以及处理房产纠纷问题中, 是重要的依据, 因此, 房产档案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 做好房产档案管理工作。
摘要:随着住房改革的深入, 房地产交易的频繁进行, 房地产档案作为房屋使用情况以及自然属性的原始记载资料, 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房产档案管理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将对房地产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完善房产档案管理, 采用新的管理模式, 是房地产发展的需要, 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房产档案,房产档案管理,新模式构建
参考文献
[1]张雯君.高校房产档案管理新模式构建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 2012.
[2]张永宽.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J].科技资讯, 2014.
图书馆书库空间管理新模式的构建 篇10
一、增加图书馆书库空间措施
1. 修缮已有书库空间, 利用多余空间建立馆舍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也带动了图书馆资源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发展, 同时大部分图书馆的规模设计都逐渐显现不适应发展的现象。因此, 我国大部分图书馆都开始着手修建图书馆书库, 尤其是各大高校的图书馆, 通过扩建、新建等手段来满足新形势下图书馆的需要。并将图书馆的修建作为发展的战略计划。通过扩建或者新建图书馆书库一方面可以解决储藏空间不足的现象, 另一方面, 也带来了新问题, 资金的投入、资源的浪费以及空间的占用都会随之而来, 而实际上扩建与新建都不能实质上解决图书馆书库空间的问题。
2. 增加馆外储藏书库的建设
以往图书馆解决书库空间的常用办法是密集建立书库, 虽然可以临时减少空间压力过去, 随着资料的不断增加, 空间同样面临过于饱和的压力。这一现象可以在各大国内高校中看出, 同时许多高校图书馆正在试图通过馆外建立书库的方式来缓解这一压力。并且可以减少因扩建或者新建带来的土地占用、维护成本。也可以通过修建地下空间来储藏图书, 显然这是一个可以令人振奋的工程, 不过虽然解决了空间问题, 同时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搬迁。在实际搬迁过程中, 容易造成资料的丢失与损坏。
3. 利用共同资源共享空间
通过合作方式建立共同空间, 储藏资源, 达到共享的目的, 也是一种解决方法。一方面, 分担了空间压力, 共同复用资源可以修建多个馆藏空间, 另一方面, 达到资源共享, 方面读者阅读。这种模式非常实用区域化合作, 能够解决长期图书馆书库空间不足的问题。因此, 充分利用合作的形式, 需要面临具体的操作与运营, 落实好责任制度, 如何建立资源的版权以及借还关系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实际上, 我国国内的这种模式并没有太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也需要通过设立试点来摸索, 通过试点实际的管理和运营经验来逐步进行推广, 这需要区域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做基础。
二、对书库空间管理新模式的构建
对于新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 首先, 要有一个总库, 然后, 利用空间创建两个分库, 其中一个叫过度库, 另外一个叫临时库。这三部分分别代表不同的功能与用途。一般来说, 总库的藏书量要超过总藏书量的95%以上, 也可以叫做备库, 主要的工作职能是储藏, 不提供任何形式的阅读。这里往往存放的是大量长时间不被借阅的图书资料, 可以采用密集式储藏方法, 这样节约下来的空间可以支持2个临时借阅空间, 这一部分空间一般是不对外开放的, 空间也显得很狭小, 主要是为了储藏书籍资料所以不会有太多活动空间。因此, 总库类似一个大仓库。而作为过度库, 可以从名字判断出, 存放的一般是借阅相对频繁, 近3-4个月至少被借阅过, 同时也很有可能近期再次被借阅, 也叫做高频库, 指的是这一部分图书被借阅几率会大一些, 一般存放万部以下。临时库的功能是存放从总库、过度库借走以后被换回来的资料书籍, 有时候还会存放一些新到图书, 从总库、过度库还回来的书籍, 会存放大概一周左右, 而新到的会比较长一点, 然后会被送到过度库。临时库是面向所有用户的, 在这里可以阅读任意图书, 也可以在任何时候被借阅, 为了节约空间, 一般都不会可以安排摆放位置, 随机就近放置。用户通过图书馆目录系统检索的时候, 系统会通过图书馆引进的技术与设备, 完成对纸质图书的搜索, 每本图书的位置都会通过传感器来获取当前位置, 当一本书被随机放到任何地方的时候, 都会产生系统标签, 同时传送给系统管理平台, 这样用户搜索的时候会显示当前书籍的图书馆位置, 并提供给用户第一手信息。
对于这种模式有利也有弊。首先, 优点是很明显的节约了空间。不论是总库还是过度库, 都不需要考虑人的活动空间, 都可以采用秘籍摆放形式, 完全可以把整个空间都打造成资料的自由摆放空间, 没有必要顾及到人是否感觉压迫, 同时也没有必要留下空间为未来的书籍;运用科技手段可以更便于管理。新模式下, 书库会采用科技技术进行图书的定位操作, 这样管理人员只要通过计算机的指令操作就可以代替以往的人工排序操作, 减少的了大量工作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各类资源。首先, 对于工作人员来说不仅简化了分类, 节省工作时间, 同时资料的摆放通过时间先后随机, 代替了传统的书号摆放, 从上架时间来看可以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往图书馆往往是将书籍按照编号摆放在固定位置上, 借阅者一旦借走以后, 还回来的时候大部分不会在原来的位置, 这对工作人员的再次找寻摆放是一个很头疼的事情, 如果采用新模式, 这种情况将不会发生, 或者很少发生;节约的成本可以再利用。有了更多空间, 就意味这省下更多资金, 可以为读者考虑的机会更多, 也更有机会提高图书馆硬件或者软件的投入, 为读者提供更良好的阅读环境与条件, 同时也增加了图书馆的吸引力。
其次, 缺点是如果引入新模式, 图书馆必须在前期加大投入, 购买相关的设备与技术。而这笔费用对图书馆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在使用初期, 很有可能大部分用户并不适应这种模式, 往往会抱怨, 对于总库的管理, 一些用户会感觉到阅读被动, 而有些时候用户不得不等待很长时间才能阅读到自己想要的书籍, 如果总库的位置较为分散, 那么用户也许会很不耐烦, 体验感会很差。
三、结语
总之, 网络信息化的时代已经来临,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有目共睹, 信息环境的不断变化, 使得用户的阅读习惯也被改变。用户需要做的是利用大部分时间来选择自己的阅读方式, 而不是以往的选择阅读的书籍。所以, 图书馆要考虑的也是这些, 如何解决用户的需要, 提供更多空间来给用户提供思考的环境, 大部分图书馆通过空间的扩展来满足用户阅读的空间, 这样往往会加大资金的投入, 得不偿失, 为了给读者创造阅读空间, 图书馆就应该考虑书库空间在允许的环境下进行新模式的规划构建, 这样不仅不用扩展整体空间, 还可以将节省的资金进行用户阅读环境的改造, 提高图书馆更大吸引力与魅力。图书馆书库空间新模式的构建, 就是为了既能节省空间, 又能吸引读者。
参考文献
[1]王学勤.图书馆书库空间管理新模式的构建[J].图书馆, 2013, (4) :115-116.
[2]顾金媛, 涂中群, 胡新平.基于成本效益的图书馆书库管理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 2012, (11) :131-134.
构建企业管理新模式 篇11
关键词:教育管理;创新;育人;
中国分类号:G40-058
综观学校管理的发展历史,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每一步发展都以管理创新为前提。管理实践也表明,没有管理创新,也就没有管理目标的实现。
一、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一)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是使高校更好地适应高校发展面临形势的需要
当前高校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许多国家和地区高校展开了大学生录取竞争,要面对这种挑战,必须加强高校教育管理。同时,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中国为了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而实现好完成好这些重大战略任务,需要高等教育提供人才支持,这就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
(二)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是使高校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职工和学生数量的大量增加,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管理却没有跟上,使得高校教育管理滞后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速度,这对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提出了现实要求。特别是当前出现了一场以有效学校、开放学校、优质学校、跃进学校、成功学校、丰富性学校、学习型学校、多元智能学校等为特征的“学校重建”运动,这些都对高校教育管理提出了挑战。所以,为使高校更好的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必须进行教育管理创新。
(三)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是解决以往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问题的需要
以往高校教育管理的弊端,突出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校教育管理的观念比较落后,表现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就是习惯于按照传统的经验和管理方式来处理和解决问题,民主化程度不够高;二是高校教育管理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三是高校缺乏对教育管理队伍的优化配置,影响了高校教育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二、育人为中心,“四位一体”教育管理新模式
(一)育人为中心
学生是构成学校的主力军,是学校的主体,要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就要谨遵“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按照学校学生的成长学习规律,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配置最优的教学资源,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搭建良好的教育管理平台。在当代高校办学过程中,转变一些简单的说教、流于琐碎事务的解决的机械做法,结合当前的教育管理重点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自强、务实、感恩的优良品质,确定奋斗目标。同时要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敬岗爱业、勤勉高效、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创新之路必须以育人中心,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
(二)教风为基础。
加强教风建设,以教风带学风。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管理、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要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的时效性。教师的教风对学风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良好教学之风是学生良好学风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在课堂上,教师要用良好的治学态度、治学精神、师德师风、知识的力量、人格的力量感召学生、吸引学生。同时,加强考风建设,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科学性、规范性建设,发挥其在学风建设中的监督作用;加强学生评价体系的建设,发挥其在学风建设中的杠杆作用,确保学生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公正性,正面引导学风建设。
(三)学风为导向
高校学风即指大学生群体在获取知识、培养技能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风气或氛围。具体表现为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旺盛的求知欲,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治学精神,以及顽强的学习意志。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随着学校的扩招, 高校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令人擔忧的是同时带来了学生生源质量的下降和学风的下滑。日常具体表现为学习动力缺失、学习积极性不高、沉迷网络、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不清、就业迷茫、焦虑、被动等现象。为解决这些现象和问题,在实际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提出了学风建设上的“三个环节、两手抓”的方法和措施,即专业思想教育、考风考纪教育、评价体系建设等三个环节;一手抓学历再提升,专升本、本考研、教师资格、职业资格证、英语过级、计算机过级等考试,抓理论学习;一手抓职业技能提升,加强实习、实训、实验、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职业技能大赛等,抓实践锻炼。学生的社团活动、班级管理、评优奖惩等都围绕这几个方面进行,充实和完善了学风建设的内涵,丰富和扩展了学风建设的路径,成效显著。
(四)实践为路径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呈现大众化和开放化趋势,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也有了较大提高。地方院校提出了大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的办学方向,通过大力开展实践教育,引导和带领青年学生走实践成长的道路,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在实践中成才。通过系团组织、学生分会大力开展“第二课堂”;通过实习见习、就业工作,搭建实践平台;建立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结合大学生挑战杯、实验技能竞赛、数学建模大赛、创新实验、毕业论文等科技实验活动;其次,广泛利用校企合作为学生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再次,创新实践教学,强化实践育人。
(五)就业为落脚点
就业是“四位一体”新模式的落脚点,占据着重要位置。在这个模式里,就业这个关乎民生、社会稳定的环节,首先要全面进入课堂、教材、头脑。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要结合学生的成人成才、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对所讲的知识点进行具体剖析和拓展,理论联系实际,知识结合技能,打好基础,学以致用,是学生就业工作的基础。其次,抓好学风建设和技能培训,在校期间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和训练,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再次,加强就业指导。积极开展职业规划、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讲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做好双向选择,实现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陈孝彬.《教育管理学》(修订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程振响.《学校创新:一个永恒的主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
作者简介:
构建企业管理新模式 篇12
一、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拓展了新局面
2005年4月初, 无锡市财政局积极建立了“绩效评价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处”等职能机构, 在全省率先挂牌、配备人员, 形成了“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三大职能、四项工作”的绩效评价和资产管理工作的较为科学合理的管理框架, 为全面履行财政职能, 规范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奠定了基础。
1. 在建章立制中起步
针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相对薄弱的特点, 积极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意见》, 比较系统地明确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规范要求。为了落实市政府文件精神, 相继制定了《关于实行无锡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制度的实施意见》、《关于实行无锡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基础台账的实施意见》、《关于实行无锡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报告制度的实施意见》等相关规定, 设计了基础管理台账的表格和软件, 积极建立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登记、基础台账、变动报告”三项制度。对纳入部门预算的市级行政事业单位, 核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证。
按照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办公室<关于推进行政事业单位房地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 积极与监察局、发改委、机关事务管理局联合开展了行政事业单位非自用房地产清查工作, 基本摸清了367家行政事业单位非自用房地产的情况。通过政府采购中心, 在社会上公开招投标确定了实施公开招租的中介机构, 确保行政事业单位非自用房地产公开招租的顺利实施。
从提高财政服务效能出发, 立足规范公物仓管理, 修订出台了《无锡市财政公物仓管理暂行办法》, 调整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入库的范围, 将小额的报废资产处置权下放给单位, 逐步提高公物仓管理效能。积极调整了罚没物资与闲置资产处置的记账方式, 规范了资产处置资金的管理。
2. 在规范管理中发展
无锡市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围绕创新的主题, 积极贯彻“开拓求发展、创新争亮点”的指导思想, 以“敢为人先的工作作风, 敢想敢做敢于作为”的精神, 始终做到将资产管理工作融入财政中心工作, 针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特点, 大胆改革创新, 坚持对资产实行分类管理。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管办分离”改革攻坚措施, 制定相应的资产管理办法, 着重构建“学校管理中心、医院管理中心、文化艺术管理中心、体育场馆和训练中心”以资产为纽带的授权管理模式;积极制定行政机关资产配置标准, 对行政机关主要办公设备配置数量、使用年限等作了明确规定;积极试行编制资产购置预算, 选择5家机关编制了资产购置预算, 逐渐形成具有无锡特色的资产管理新模式, 促使资产管理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取得了新的突破。
一是开展资产管理调研。为了进一步履行职责, 拓宽视野, 管好市级行政事业性资产, 广泛开展资产管理调研工作。一路面向省内, 专程奔赴南京、苏州园区以及本市相关行政事业单位开展调研, 着重了解兄弟城市资产配置的有关做法, 了解本市有关行政事业单位相关资产配置现状, 为编制资产配置标准做好准备。一路面向广西, 专程奔赴南宁市, 了解兄弟城市资产管理的做法, 为规范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打好基础。一路面向粤湘, 专程奔赴广东、湖南, 考察学习广州市、佛山市南海区、长沙市三地资产管理的做法, 为拓展资产管理范围、加大资产管理力度奠定基础。同时, 积极吸收兄弟城市的经验做法, 提出资产管理的新思路, 为下一阶段提升资产管理水平研究新办法。
二是制定资产配置标准。在梳理汇总分析2005年底我市行政事业单位现有资产拥有情况、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吸收兄弟城市经验的基础上, 制定了《无锡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的标准》, 分别对行政机关的汽车、部分办公设备等的配置数量、使用年限、规格品种、配置价值有关要素, 提出了初步的标准建议, 在广泛听取多方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后组织试行。在此基础上, 选择5家机关进行了编制资产购置预算的试点。制定资产配置标准, 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参考性的依据;试编资产购置预算, 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起来的做法, 在江苏省尚属首列。
三是组织房屋出租复查。组织力量, 开展了行政事业单位非自用房地产出租、出借情况的复查。借助兄弟单位的力量, 与市监察局、市发改委、市机关管理局等部门, 组成三个检查组, 对有出租、出借行为的所有市级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了复查, 既核查单位到期申报、审批的情况, 又检查单位租赁收入上缴财政专户的情况, 更是配合市级协会、学会脱钩改革, 重点检查协会、学会租赁房屋的情况。通过复查, 进一步增强了市级行政事业单位非自用房地产纳入统一管理的意识。
四是实施两项清理工作。组织力量对市级25家已改制事业单位改制中保留国有股权的情况进行了梳理, 基本摸清了在已改制事业单位中国有股权保留的情况, 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管理提供了相应的依据。组织对行政机关对外投资的情况进行了清理, 掌握了市级行政机关对外投资的家数和投资额, 为加强行政机关对外投资行为的管理奠定了基础。
3. 在不断开拓中提高
围绕构建具有无锡特色的资产管理模式, 无锡市财政局着重在以下四个方面求创新、求发展。
一是积极配合, 全力构建平台。围绕构建“市民中心”融资平台, 积极实施行政事业单位自用办公楼房统一管理, 并按照资产整合的要求, 对市本级行政事业单位自用办公楼房实行统一整合置换, 进一步盘活行政事业单位办公楼房资源, 坚持以整合存量资产, 筹集“市民中心”建设资金。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管办分离”改革攻坚措施, 着重围绕完善“四中心”资产管理, 全力构建“四中心”融资平台, 对学校管理中心、医院管理中心、文化艺术管理中心、体育场馆和训练中心“四中心”实行以资产为纽带的授权管理模式, 充分授予“四中心”资产管理权、资产处置权、对外投资权、收益支配权等权限, 充分给予“四中心”投融资的空间, 让“四中心”在授权范围内, 盘活存量, 用好增量。
二是调整办法, 完善房产管理。积极开展行政事业单位非自用房地产出租、出借情况的回顾总结, 通过对2005、2006两年的公开招租、转让情况的总结、分析, 发现行政事业单位非自用房地产公开招租、转让的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暴露出工作中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为此, 针对行政事业单位非自用房地产实行统一招租、公开转让中产生的问题, 积极研究出台了《关于推进行政事业单位房地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补充意见》,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完善操作程序, 加大竞争力度, 扩大宣传范围, 增强宣传效应, 进一步扩大公开招租、公开转让的成效。会同监察局、发改委、机关管理局联合组织开展驻外机构房地产管理情况的专项检查, 重点摸清市政府驻外办事机构的房地产家底以及运行情况, 为进一步规范市政府驻外机构国有资产管理奠定基础。
三是拓展范围, 规范资产管理。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闲置资产和执法单位罚没物资的管理, 积极做好闲置资产和罚没物资的收缴及变现工作。坚持深入单位、仔细核实, 在做了大量工作的基础上, 总共受理、办结单位处置资产的申请117件;克服种种困难, 收缴各类闲置资产和罚没物资4147件, 组织公开拍卖、变价活动6次, 实现资产变现收入86.31万元。组织对上一年度试编资产购置预算的行政机关“回头看”, 重点查看资产购置预算执行情况, 进一步完善行政机关资产购置标准。同时, 积极做好新一年资产购置预算编制的各项准备工作, 为全面推行行政机关资产购置预算创造条件。
4. 在继续深化中完善
继续深化细化资产管理工作, 突出无锡资产管理的特色, 使无锡资产管理工作切实加强, 不断完善。
一是完善资产管理模式。根据市本级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的特点, 按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要求, 以建造“市民中心”为依托, 实行捆绑管理, 积极整合资产;以构建“四中心”融资平台为依托, 实行授权管理, 坚持盘活资产;以构建新型资产管理模式为依托, 实现规范管理, 不断用好资产三种管理模式, 使无锡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 更切合实际。
二是完善资产购置预算。2006年, 制定了行政机关资产配置标准, 规定了行政机关主要办公设备的人均配置、使用年限、购置价格以及设备规格等主要要素的要求, 分别从新增和更新两个方面规范主要办公设备的购置, 并选择了5家行政机关进行资产购置预算的试编。2007年又扩大到18个单位进行试编, 进一步摸索经验。2008年以来, 本着“总结、完善、提高”的要求, 继续加大探索的力度, 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完善。
三是完善资产统一管理。从2005年制定规范要求, 将市本级行政事业单位非自用房地产实行统一管理以来, 加强调查研究, 不断完善办法, 使行政事业单位非自用房地产统一招租取得明显成效, 共审批、组织公开招租项目374个, 租金收入增长19.96%;实施了卫生大厦、水利大厦、计生委三个项目的公开转让, 转让面积达到15712.30平方米, 转让收入9225.59万元。2009年, 在完善行政事业单位房地产权证的基础上, 实行权证的集中统一管理, 进一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盘活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路子。
二、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创造出新经验
无锡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四年来的实践, 逐步形成了适合无锡实际的资产管理经验, 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赢得了充分的肯定。
(1) 创新理念, 实现资产管理率先规范。透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现状, 不难发现,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相对于企业国有资产管理而言, 基础工作相对薄弱, 资产运作缺乏规范。要真正履行财政管理职能, 切实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必须从建立健全制度着手, 创新理念, 不断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 从而实现资产的规范运作。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基础工作薄弱的特点, 先后建立了“资产登记、基础台账、变动报告”三项制度;针对行政事业单位房地产管理较混乱的特点, 实行了行政事业单位非自用房地产统一招租的措施等等, 都是打破常规的理念, 坚持开拓创新指导实际工作的结果, 事实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2) 创新思路, 实现资产管理率先发展。多年来的实践证明, 资产是资金形成的, 资产管理是资金管理的延续。2005年, 率先提出了统计评价工作实行转轨变型的理念, 将财政支出管理的侧重点从仅仅实施资金的管理延伸到资产的管理, 在履行财政管理职能、拓展财政管理范畴上实现了重大的突破。根据无锡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特性, 创新思路, 积极构建“捆绑管理、授权管理、规范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 推动了不同形式的资产同步规范发展。
(3) 创新机制, 实现资产管理取得突破。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 “资金、政策、资产”管理逐渐成为财政部门的三大管理链。围绕财政收支运行而实施的财政资金管理及财政政策运作, 经过多年实践, 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但由于历史原因, 资产管理相对比较滞后,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 影响并制约了财政工作的整体发展。因此,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自然而然的成为财政部门密切关注的问题, 日益成为财政部门的工作侧重点。要在短时间内跟上资金管理、规范政策的步伐, 早日实现资产管理的突破, 依靠常规的方式方法难以圆梦, 必须创造性地建立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 才能实现“三大管理链”同步发展的目标。几年来, 无锡市先后建立的房产统一管理机制、构建的资产管理模式、探索的资产购置预算等等, 都是围绕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入手, 促进了资产管理取得突破。
三、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力争上新台阶
针对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现状, 无锡市借鉴兄弟城市的经验做法, 按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发展趋势,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已经开始从以下方面着手, 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在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 争取有新的突破、上新的台阶。
(1) 积极完善资产管理办法。根据财政部令35号《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财政部令36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精神, 结合资产管理现状, 针对资产清查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分别制定适合实际情况的行政性资产和事业性资产管理办法, 进一步明确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的要求, 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行为。
(2) 努力完善资产配置标准。根据2007年资产清查资料汇总, 分别测算市级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均办公设备占有数。在此基础上, 参照兄弟城市的经验做法, 完善切合实际的市级行政单位资产配置标准, 不断优化资产配置, 逐步缩小“贫富差距”, 逐步降低苦乐不均, 逐步减少资产浪费, 为进一步科学合理配置资产奠定基础。
(3) 继续探索资产购置预算。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是新形势下资产管理的发展趋势。资产配置标准的制定, 为编制资产购置预算提供了依据。资产管理“三级台账”的建立, 为编制资产购置预算奠定了基础。因此, 结合部门预算的编制, 逐步扩大编制资产购置预算的范围, 创新部门预算编制形式, 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体系。
【构建企业管理新模式】推荐阅读:
构建中职德育新模式07-10
“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大讨论”学习资料06-28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10-28
学生管理模式构建论文05-18
世茂房地产新一年构建面向未来的商业模式10-02
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构建05-30
企业文化如何构建10-22
企业文化构建措施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