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企业软实力体系(共4篇)
构建企业软实力体系 篇1
一流的教育必须有一流的教师来支撑。结合学校特色创建工作, 我们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 以“打造自信健康的课堂文化”为目标, 以教师的行动反思为手段, 以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为目标, 在反复的行动实践中, 在不断的反思追问中, 教师的意识、境界得到了全面提升, 一支德能双馨的研究型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一、引领心灵成长, 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原动力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力军, 只有教师自信健康, 我们的课堂文化才有可能打造成功。我们为教师搭建多个精神文化平台, 使他们逐步成为高雅的、有素质、有专业追求的人。
1.校长座谈提升境界
每学期, 校长都要分别与青年教师、老教师、有困难的教师进行座谈, 了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中遇到的难题, 并耐心予以解答、指点。每月的全体教职工大会上, 校长都要进行“思想讲座”, 像做人三境界、追寻专业制高点、成功工作三建议、换位思考等理念, 都在悄悄地唤醒着教师的生命意识及职业追求。平时, 校长会随时走进课堂, 走近教师, 以欣赏的眼光领略常态课的风采, 以自己的专业高度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2.领导开放培养意识
每学期, 所有的中层领导都要开放课堂, 面向全体教师展示自己的常态课, 接受所有听课教师的点评, 撰写高质量的反思。活动中, 每位领导都认真准备, 深入思考, 提高自己专业水平, 同时在无形中引领教师主动地钻研教材, 研究课堂, 培养他们自我发展的意识。
3.多种方式健康心态
结合学校特色创建, 我们通过开通“教师咨询室”、建设网上“心灵家园”、开展“三个寄语”活动、心理专家引领、师德建设等方式, 打造教师积极、乐观、向上的阳光心态, 让他们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 实现自身成长与学校工作的双赢。
二、搭建研训平台, 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度
1.反思研讨平台
(1) 集体备课, 让教师在共享智慧和张扬个性中提升。
我们把每周二下午放学后的一个小时定为集体备课时间, 任何人不得随意挪用。每月至少有两次集中在三个教室, 分语文、数学、综合三个大组研讨教材, 从教材解读我思考、交流研讨我提高、聚焦课堂我反思三个方面切实提高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 落实备课的实效性, 以求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2) 教师专业成长论坛, 让教师在活动中拥有成就感和自豪感。
校园网上, 开辟专栏, 以发帖子的方式进行互动交流, 可以随时点击浏览、留言, 互通有无, 在同伴互助中共同成长。我们通过观摩课堂上存在的共性问题, 在论坛上进行的“打造自信健康的课堂文化”交流研讨已经进行了四轮, 促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 关注每个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
2.理论学习平台
(1) 阅读, 让书籍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倡导教师“与书为伴”、“与大师对话”, 每学期阅读两本以上, 开展以“学专著, 写随笔, 促反思”为主题的读书学习活动, 激励教师做到“四勤”——勤读、勤做、勤思、勤写。
(2) 专题讲座, 让教育研究成为学校常态。所有中层领导都为全体教师进行专题讲座, 引领教师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总结经验、提炼思想, 在优化知识结构的同时提升专业素养。
(3) 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 让部分教师和特级教师、教育教学专家、各级名师、学科带头人对话, 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
3.业务竞赛平台
开展业务比武, 以竞赛带培训, 既提高了教师的单项技能, 夯实了基本素质, 又为培养综合型全面发展的科研型教师奠定了基础。
三、精研课堂教学, 挖掘教师专业成长的深度
实践出真知。教师只有在实践中, 在不断的反思中, 才能获得专业成长的力量。我们结合学校特色, 以同研一节课为载体, 通过“七课”活动, 给教师提供真实的情境、真实的舞台、真实的案例, 促使教师把握住课堂生命的脉搏, 逐步形成自信健康的课堂文化。
1.同研, 围绕课堂文化的打造, 给教师确定观察点
在评课反馈通报会上, 结合观察点进行“分析——交流——研讨——反馈——指导”, 提出建议, 教师通过相互学习、扬长补短, 进一步强化学校的研训氛围,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1) 领导开放课。
中层领导开放课堂, 从理念上引领教师营造健康的课堂文化,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 骨干教师引领课。
14位骨干教师演绎特色课堂后, 将课堂精彩片段进行整理, 并阐明设计思路, 发表在“教师专业成长论坛”中, 发挥他们的最大引领、示范效益, 促使教师队伍授课水平的整体提高, 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3) 青年教师亮相课。
青年教师登台亮相, 通过一课多轮的方式, 分别组织教研组长、骨干教师、教研组成员进行分析、指导, 促使青年教师在教材的解读、环节的设计、课堂的评价、课堂的生发等方面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4) 结合青蓝工程打造青年教师。
每两周师傅听徒弟一节课, 并进行点评, 徒弟写好反思;每周徒弟听师傅一节课, 写好听课反思;每月师傅推荐徒弟一篇优秀反思发表在校园网。每周, 学校都要对青年教师的反思进行检查评比, 在促使他们快速成长的同时, 骨干教师也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2.个性展示与大比武
中年教师紧紧围绕“打造自信健康的课堂文化”这一主题, 采取同课异构的方式, 把关注点落在每个孩子身上, 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 使他们的思维品质得到锻炼、发展和提高。结合个性课堂展示, 融全组智慧打造一节最佳教学设计, 随机从各教研组抽取一名教师参加大比武, 打造最健康的课堂、最自信的师生。
3.学区交流与开放课堂
(1) 学区交流。
我们致力于学生自信乐观品质的培养, 在打造语文、数学、英语的同时, 重点打造音体美课堂, 并在学区进行交流, 得到了教研员及学区领导、同行的一致好评。
(2) 面向社会开放课堂。
2011年4月、11月, 我们分两次邀请全体学生家长走进课堂, 现场观摩课堂教学, 让家长与学校、与教师、与课堂零距离接触, 共议孩子健康成长话题。活动结束后, 我们针对班级、学校发放了2 000多份家长问卷, 现场调查了几百名家长。家长们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对孩子所发生的变化、取得的进步感到由衷的欣慰。
课堂的研究、行动的探索, 让我们逐步形成了一套自信健康课堂教学的理论:《自信健康课堂中的“非常教师”》, 用三个“明白”、三个“相信”打造教师;《自信健康课堂评价标准》从六个方面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活质量;《自信健康课堂反思十二条》则指导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回顾课堂, 促使自己在反思中成长。
摘要:在教育教学中, 必须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培养个性, 创新管理机制、培训模式和评价机制, 促进自主发展、提高课堂效率, 才能使素质教育均衡发展。为此通过指导教师专业成长, 激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通过研训一体化, 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素质;通过高效课堂教学, 提升教育质量。
关键词:教师,行动研究,软实力
构建企业软实力体系 篇2
冯印澄绘
2007年以来,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南阳卷烟厂以国家局在全行业开展“创新年”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不断完善创新管理体系,进一步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以理念创新为先导
加强思想引导。通过宣传,全厂干部职工理解了“管理创一流、创新是出路”的管理理念,并认识到这一管理理念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和解放思想大讨论,干部职工敢于不断否定自我,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新变化,积极投身于企业改革发展当中。通过相互交流和学习,干部职工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得以增强。培养团队精神。在各个生产车间、管理部门、班组中开展团队教育和创新型组织创建活动,在全厂范围大力弘扬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着力塑造创新团队,使全厂干部职工有和企业荣辱与共的使命感,有精诚团结和相互协作的集体感,实现思想统一、行动统一。
构筑共同愿景。以烟草行业文化、价值系统和公司的企业文化纲要为参照,以已形成的一些管理理念为基础,充分结合行业形势发展需要,提炼升华出“和谐凝聚力量、超越成就梦想”的核心价值理念和“超越是我们的责任,创新是我们的追求”的核心管理理念。通过组织开展企业文化落地等培训活动,增强干部职工对实施一流管理、打造优秀卷烟工厂这一企业共同愿景的认同感,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体系。
健全创新管理机制
建立创新培训教育机制。开展“订单式”创新知识培训,与上级创新管理部门建立长期培训合作关系,定期邀请省市企联的创新管理专家、教授到厂,为管理人员、班组骨干讲授创新知识,现场指导创新实践。以建立企业管理学院和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为载体,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全面开展创新知识培训,提高干部职工创新能力。
建立季度创新亮点评价机制。在部门总结、提炼、申报的基础上,组织厂创新推进组织的相关评委,从创新、实用、科学和经济等方面,对每季度部门申报的创新亮点项目进行评审。对涉及面广、创新性突出的项目,及时组织评委开展现场指导验收。通过组织季度创新亮点评价,促进各部门全面开展创新活动,形成创新管理经常化和制度化的工作机制。
建立创新成果交流转化机制。对评定的部门季度创新亮点项目,及时在厂网站上发布,并组织各部门开展交流学习。对推广效果较好的创新项目,通过标准化管理,及时使之转化成生产力。组织季度优秀的创新亮点项目参与年度创新成果交流发布;筛选年度优秀创新成果项目参加省市企联等行业外评审、交流活动。
建立创新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加大创新成果奖励幅度,对及时完成创新项目、创新成果突出的团队或职工,不仅进行经济奖励、增加职工的奖金系数,还视其情况使其享受岗级晋升等待遇。增加创新管理责任目标考核指标,年初对各部门下达创新目标计划,年末组织综合考评。实行干部业绩创新能力分级管理,依据部门创新成果多少、优劣等情况,将干部创新能力和年度业绩考核分为创新类、改进类和一般类3个等级,按照“3∶2∶1.5”的比例分配薪酬。
建立厂内创新竞赛新机制。以开展目标挑战和争创省级、厂级卓越绩效金牌榜活动为载体,搭建创新竞赛舞台,建立厂内创新竞赛竞争机制。鼓励广大干部职工在竞赛中提出各类创新突破举措,以竞赛促创新。
建设包容失败的创新管理文化。通过强化激励措施、建立帮扶机制、搭建合理化建议转化平台等,积极培养、建立容许失败的创新管理文化。对能够如期实现的创新措施,按照规定对相关部门和职工及时兑现物质上的奖励和精神上的激励。对不能够如期实现的创新措施,由相关的职能部门积极帮助职工分析失败原因,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大胆尝试。
完善创新保障体系
完善创新管理组织保障体系。成立由厂长任组长,主管副厂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新推进领导机构,并在各部门和一线班组成立相应的推进组织,即建立和完善厂、部门、班组三级创新推进机构。在日常工作中,三级创新推进组织一级带一级,层层促落实,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职能,为活动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建立创新舆论引导体系。利用班子会、部门一把手会议、班组晨会,以及网络媒体、开设专栏等形式,开展对创新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建立创新舆论引导体系,在全厂范围营造出人人参与、人人重视创新的良好氛围。
建立管理评价体系。以提升生产厂管理软实力为目标,探索建立管理评价体系,强化持续改进管理。同时,把创新管理工作与对标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利用管理评价分析平台,建立管理反思平台,并及时将先进企业完成的目标、成功经验与本厂的做法、指标进行对比。鼓励干部职工通过对比和反思,看到本企业与先进企业在生产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差距,并积极进行创新改进。
构建与新常态相适应的企业软实力 篇3
会议聘请了全国知名的国企改革、企业党建、心理学、企业文化专家,就新常态下国企改革新思路、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国企党的建设、打造面向新常态的积极组织、新常态下企业战略转型与文化变革和创新作了精彩演讲。期间,组织参观了方志敏纪念馆和上饶集中营。代表们普遍反映研讨会很有必要、很有收获。通过这次研讨,深化了对新常态的理解和提升软实力紧迫性的认识,专家的讲解答疑解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经过红色教育洗礼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纯洁了党性,研讨交流结交了新朋友、增进了友谊。
为与广大读者分享这次研讨会的成果,兹将会议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主动适应新常态 努力提升软实力
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副秘书长、《企业文明》杂志社总编李祖荣在开幕致词中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常态”重大战略判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常态”成为决策层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新常态正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政治、社会、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包括发展模式、运行机制、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行为准则,等等。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坚持用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来看待形势、推进工作。在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而正确认识、逐步适应和习惯当下中国的新常态,关键是要迅速调整心态,因为心态决定状态;迅速调整思路,因为思路决定出路;迅速调整眼界,因为眼界决定境界;迅速调整定位,因为定位决定站位。
他说,近年来中国经济渐入新常态,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政治、社会、思想、文化等多方面。企业也相应面临一系列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新机遇。国有企业的生存环境正在并将继续发生巨大改变,也面临着与过去不同的企业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资国企改革全面深化、混合型经济增势强劲、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中国制造2025”蓝图绘就、产品小型化和个性化趋势明显、互联网+态势迅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日浓、政治生态发生重大变化、政商关系随之嬗变、反腐倡廉力度更强、正风肃纪日益深入、合规尚俭渐成风气、纪检监察工作的管理运行方式发生重要变化等,迫切需要广大企业顺应新常态的发展趋势,理解认识新常态、适应引领新常态,形成新思维,拿出新举措,构建与新常态相适应的企业软实力。不久前,党中央国务院密集发布《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对于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具有重大意义,对于提升新常态下的企业软实力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举办“新常态下企业软实力建设研讨会”,就“新常态”下国企改革,深化国企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新常态条件下的企业文化建设,新常态与心理建设等课题进行研讨交流,有助于对上述意见的深入学习和贯彻执行。
李祖荣认为,所谓软实力,简言之,就是影响他人达其所愿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软实力有所发展又不甚发展、需要发展,而生存发展的环境又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旧常态步入新常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人和组织的未来,影响着企业软实力建设的方向与着力点。与西方先进企业相比,中国企业软实力存在六方面的差距:资源整合能力差,经营管理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人才职业化水平不高,社会责任感不强,跨国经营的能力有待提高。这与新常态要求的转方式调结构促创新从而实现中高速增长、达到中高端水平形成明显差距,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百年”的中国梦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要求有明显差距,与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有明显差距。因此,新常态下企业软实力建设是主动适应新常态和提升软实力的双重需要。这迫切需要顺应新常态的发展趋势,深刻理解新常态、适应引领新常态、形成新思维、拿出新举措,构建与新常态相适应的企业软实力。
改革再造国有企业新优势
我国国有企业承担着重要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责任,搞好国有企业事关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安全。国有企业改革是一场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最艰难、最富有挑战性的一环。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导许正中从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现状、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和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难点等方面,结合《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作了深入剖析:
国企改革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一是建立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二是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现代企业制度趋于健全。三是建立和完善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试点取得重要突破,公司治理结构逐步完善。四是中央企业的调整重组力度加大,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得到优化。五是大力推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六是以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七是加强管理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使中国国企的规模和盈利在全球的地位跳跃式攀升,有的已站在了排头兵的位置。
但总的来讲中国国企在治理和管理、竞争力和创新力以及在制度和技术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很大差距。
国企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治理结构上重叠、复杂,相互制衡、协调关系缺乏清晰的定位;在治理功能上董事会和管理层未能获得相应的权力,制衡不力,效率受损;在增长方式上主要依赖要素投入和规模扩张,企业“大而不强”;在组织架构中链条过长,权力配置上过度分权,总部配置资源、协调内部交易的权威不够;在资产配置上仍存在横向无关产品多元化问题;在价值链的管理中存在“大而全”的状况;在企业人力资源上,特别是对高管的配置、定价、考评过重依赖组织安排方式,排斥市场方式,缺乏有效激励与约束,人才流失、浪费严重,企业内部争夺有限资源的寻租行为腐蚀了企业的制度、程序;在思想上滞后,普遍缺乏大数据思维观念,不能从创新角度看待大数据;在决策上缺乏科学性,以不变应万变或决策失误、质量低下、责任不清;在产品导向上缺乏精准客户需求分析和营销。
现阶段国企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不完善,出资人缺位与越位并存;股权结构不合理;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母子公司关系不顺;存续企业改革滞后。这些问题形成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四大现实困境:经营目标的多元化;国有企业的公有产权性质使人们对国有企业产生的一种心理所有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相关利益群体对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增长的心理认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不完善;职业经理人未市场化。
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原则和任务目标。深化国企改革要抓住六个重点:即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适应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新形势;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标准,以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提高国有资本效率为中心;建立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坚持五项原则:即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把握的根本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坚持增强活力和强化监管相结合,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把握的重要关系;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守的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坚持积极稳妥统筹推进,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采用的科学方法。进而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即到2020年,在国有企业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符合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经营机制;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更趋合理;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善于经营、充满活力的优秀企业家;培育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有骨干企业;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以创新再造国企发展新优势。要坚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科技创新是国企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要使体制机制创新与科技创新互为支撑,为加快企业产品结构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提供支撑。要建立开放灵活的科技创新体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索实施管理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充分挖掘释放潜质和才能。要运用大数据等高科技加强管理,注重决策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经营管理创新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要深刻认识当代经济高度分工与高度整合同时进行,纵分横联成为分工演化的趋势,管理要素的分工带动生产要素重新配置,产业链的高端成为竞争的重点领域,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全球再次配置的分工运行新特点。推进国有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升产业结构和盈利模式;由低端型向高端型转变,提升产品结构和质量品牌;由生产型向研发型转变,提升科技创新和竞争能力。要在新起点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与推进国企党建创新,在企业改革发展中推进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实现现代企业的制度优势与党建的政治优势结合。要建立良法善治的国企激励约束机制,推进企业整合重组,推动大型国有企业整体上市,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主动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国企党建工作
中国的最大国情是共产党的领导。党组织在国有企业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这既是党的领导在国有企业的具体化,同时又构成了中国国有企业独特的治理结构。习近平总书记谈国企党建工作时,要求国企党组织做到“三个主动适应”:即主动适应深化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要求;主动适应参与国际化竞争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新特点;主动适应企业党员职工队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发生的新变化。
在研讨会上,主讲党建的专家结合学习贯彻《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重点探讨以下方面的问题:
全面准确地认识近年来国有企业发生的深刻变化及国企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挑战。一方面,近年来国有企业发生了深刻变化:国有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比重有所下降;国有企业作为经济组织的特性日益明显;国有企业结束了只生不死的历史;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正在逐步进行调整;国有企业由依赖政府注资转向借助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融资;国有企业职工逐步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另一方面,当前国企党建工作面临许多新挑战:企业党组织在地位、职能、任务等方面遇到了挑战;企业党组织的政治组织功能与企业本身的经济组织功能之间的矛盾凸显出来;企业党组织在减员增效和维护职工利益之间往往处于两难选择的境地;企业党组织贯彻党管干部原则与董事会、经理层依法行使用人权以及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价值观念的冲突,是企业党组织面对的深层次矛盾。
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从根本上说,国有企业党组织处于政治领导地位,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这是由党的执政地位和国有企业产权的性质决定的。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是我国国有企业的重大特色和独特优势。确立企业党组织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政治核心地位,构建确保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公司治理结构运行机制,是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鲜明特征和本质要求。我们要着力破解国企党建工作难题,使国企党组织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国有企业党组织的主要任务。十八大《党章》第三十二条对此作了明确规定。其中主要有两大任务:一是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的中心任务开展党的工作;二是坚持从严治党,积极有效地搞好党组织自身建设。企业党组织要发挥好政治核心作用、完成两大任务,同时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处理好与董事会的关系,发挥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的“参与者”职能;处理好与经理层的关系,发挥好企业决策执行的“监督者”职能;处理好企业内部各种利益群体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协调各方的“协调者”职能;处理好与企业内各群众组织的关系,发挥党组织的“领导者”和“凝聚者”职能。要坚持从严治党、思想建党、制度治党,增强管党治党意识,落实管党治党责任,聚精会神抓好党建工作,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体制。从实践经验看,把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保证公司治理结构有效运行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有机结合起来,是国有企业领导体制改革必须把握的重大原则。“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是实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与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有机结合的有效办法,要在实践中继续坚持和完善。当前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董事长和党委书记一人担任,必须强化“第一责任人”的管党意识,解决好书记到位的问题。二是党委成员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必须以《党章》和《公司法》为依据,解决好“依法进入、适度交叉、科学换位”的问题。
贯彻党管干部的原则。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和市场竞争需要的选人用人机制:一是从严选拔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坚持好干部标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严格执行选人用人程序,严格把好政治关、品行关、廉洁关,选好配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严防“带病提拔”“带病上岗”。二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以及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相结合。三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完善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市场化选聘、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健全有利于优秀年轻领导人员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加大培养选拔力度,着力优化国有企业领导班子结构。
充分发挥国企党组织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党组织作为执政党的基层组织,具有先进的理论指导和价值追求、健全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严明的组织纪律和优良作风,这是西方国家任何企业都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
国有企业党组织要成为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就要把这种独特优势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优势结合起来,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因此,一要发挥党组织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优势,集中集体智慧,协调各方面关系,统筹大局、把握大势,促进企业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二要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把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先进思想和价值追求,转化为企业的发展理念、经营宗旨和员工准则;打造先进企业文化,培育独特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精神,提高企业的软竞争力。三要发挥党的群众工作优势,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提高职工素质,反映职工诉求,维护职工利益,充分激发蕴藏在职工群众中的创造力量;对违反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四风”问题突出、发生顶风违纪问题,出现区域性、系统性腐败案件的国有企业,既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又严肃追究领导人员责任。
加强国企党组织自身建设。国有企业必须设立党的组织、建立党的工作机构、配备党务工作人员,坚决防止以改革为名撤并党的工作机构、裁减党务工作人员、压缩党务经费开支。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国有企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当前要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内容和方式,不断增强国有企业基层党建工作活力。第二,大力发扬党内基层民主,充分调动国有企业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第三,按照高素质复合型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优秀党务工作者队伍。第四,按照中央部署,在国有企业持续开展创先争优,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应为推动企业科学发展争作贡献。把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发展优势。要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政党竞争的大背景,从社会制度竞争力、政党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视野,充分认识加强国企党建的重大战略意义。
新常态下企业战略转型与企业文化创新与变革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企业文化研究所所长黎群认为,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带来的企业总体战略转型,创新驱动带来的经营单位战略转型以及职能战略转型,伴随战略转型的企业文化创新与变革。
企业文化变革的概念:企业文化变革,是随着企业所处内外环境的改变,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觉改变企业文化中为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增添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文化成分,形成新企业文化体系的过程。
企业文化变革的原因:外因――环境原因:如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等。内因――战略转型:流程再造、业务重组、企业领导人更替、大企业病、经营危机等。
企业文化变革的内容:企业价值观的变革、企业制度和行为的变革(如学习制度的建立、行为规范的调整)、企业标志等物质层面的变革。
企业文化变革的原则:审慎原则――企业文化在相对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因此,企业文化的变革应当审慎地进行;持久原则――企业文化变革不能快速完成,在大企业文化变革的时间更长;系统原则――企业文化变革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相关制度的调整与配合,特别是用人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
企业文化变革的过程:解冻期――使员工改变旧的态度和行为。做法是:把个体从他的习惯动作、知识来源和社会关系中隔离,破坏其社会支持力量,贬低其经验,激发其变革,奖赏改变、惩罚保守。变革期――使员工产生新态度和行为。做法是:通过领导人、顾问和模范示范,使员工产生模仿行为,把员工放到需要变革的环境中去,使员工受到环境的同化。冻结期――使员工新的态度和行为持久化。做法是:检验和奖励单个员工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并通过群体来强化员工的态度和行为。
企业文化变革的方法:价值观管理。当今时代,管理者与员工拥有共享的价值观,已经成为企业拥有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价值观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建立可持续的、有竞争力和更人性化文化的新趋势。企业价值观管理,这种管理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文化变革方式。其主要作用体现在维持企业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并使其与组织的战略目标相结合。
价值观管理的含义和思路。价值观管理认为,领导力的本质是真正关注人的价值观。领导者的工作就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使组织的战略目标与核心价值观协调一致。具体地说,就是创造一种共享价值观的文化,明确或隐含指导各层次与各部门员工的日常工作。价值观管理的思路就是要形成一个企业的共享价值体系。主要工作包括:一是保证价值观念体系本身符合企业发展战略需求。二是使企业员工普遍认同这个价值观念体系。为此,一要梳理提炼价值观,即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参照系,对原有价值观进行梳理,并提出未来发展需要的新的价值观;二要着力培育新的价值观,从确立到被员工接受认同、转化为员工普遍信念,是价值观内化过程,也是让员工接受并遵循价值观的过程。这是难度最大的工作。
价值观管理的重要途径。阶段零――变革的前奏:领导者及其支持团队;建立变革管理团队:1.帮助控制变革计划中的特定预算分配;2.在变革过程中,强化和协调各种不同的角色,确保所有组织成员最大限度地参与变革;3.设计并跟进变革培训计划;4.设计和监督沟通计划的实施;5.设计和协调第三和第四阶段的工作。
第一阶段,提炼价值观:把大家渴望的美好未来形象化,用文字表达出来,并与组织的愿景和使命融合在一起;采用参与的方式,诊断和分析组织当前价值观体系的优缺点,以及它们是如何应对组织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就变革路径(构成组织主导文化的新价值观)达成共识。
第二阶段,项目团队的工作:当组织拥有了鼓舞人心的愿景、富有意义的使命和一套相应的价值观时,就可以认真思考长期、中期和缺项的目标,并明确相应的行动原则。将价值观转化为行动目标,组建和准备好项目团队。
第三阶段,建立新规章制度:基于价值观的招聘和选拔;基于价值观的培训和开发:为了维持和开发公司的每一项价值观,必须学习哪些新理念,忘记哪些旧理念?必须开发哪些知识和技能,才会产生与公司价值观相一致的行为?基于价值观的绩效评价与绩效奖励,如为强化团队文化而实行团队奖励与个人奖励相结合、建立针对杰出团队的奖励机制、在客观业绩评价同时逐步实行主观业绩评价,即对员工的合作能力、主动性、创新能力、可依靠性等公司价值观倡导的方面。
第四阶段,审计组织对新价值观的承诺:文化审计的目的,是通过愿景、使命和价值观陈述中的理想标准对比,客观地衡量某些特定的关键领域中的实际行为和当前的实践。
打造新常态下的积极组织
易普斯咨询创始人、总经理郑华辉从员工心理繁荣的视角,对新常态下的积极组织建设作了演讲:
新常态下组织态度和个人心理变化。郑华辉分析,在中国经济呈现增速换挡、结构升级、动力转换的新常态下,不仅组织面临业绩任务压力增加、资源减少、组织变革、危机频发、环境压力、观念更新、政策挑战等;员工心理状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表现为10个方面:1.心理健康、组织态度、心理资本三者偏低,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偏低;2.按心理健康状态,员工分为精神障碍、心理困扰、心理挑战、心理健康、心理繁荣五类;3.压力和枯竭(高缺乏工作活力、高质疑工作价值)是最大心理挑战;4.心理挑战如压力自2012年以来呈逐年上升趋势;5.面向未来的心理资本偏低;6.管理者对公司未来缺乏信心;7.提升组织态度很困难(如优秀人才离职);8.变革需要适应:从否认、抵制、尝试到承诺;9.员工还会有各种心理困扰;10.危机频发。与此同时,个人面临的压力、焦虑、枯竭抑郁现实与健康、快乐、活力的现实之间,组织面临的担忧、抱怨、疲惫、不满、危机的现实与满意、投入、激情、和谐、平衡的理想之间,也存在着诸多矛盾。这就要求抓住一个核心:即建立心理繁荣――积极情绪、满意人生、积极功能,使正向心理达到最佳状态,负向心理控制在一定状态。
积极建设心理繁荣。研究表明,心理繁荣有利于员工身心健康、家庭和睦、事业成功、持续成长,有利于组织降低风险、促进满意、直面挑战、助力发展。心理繁荣水平与组织态度密切相关:心理繁荣度低会觉得单位各方面都做得不好;心理繁荣度高敢于直面挑战――看轻困难、敢于坚持,助力组织发展。数据表明,感觉幸福的员工,满意度可提高2倍、生产力提高1/3、创造力高出3倍、忠诚度提高9倍、病假少、医疗费少,从而收入增加、利润增加、组织和谐。
心理繁荣的来源。基因占五成,生命境遇占一成,主动行动占四成。基因决定幸福的基础水平。虽然环境无法让我们持续繁荣或困扰,但环境会影响基因的表达,而主动行为则带来持续幸福。因此,心理繁荣=基因×积极环
境×积极习惯。心理繁荣需要心理管理。心理管理的目标,是使当前的压力/焦虑状态向未来的积极大于消极状态转变。心理管理的思路,是负向干预向正向干预提升,即从二级预防(解决困扰)到一级预防(消除威胁)向一级提升(感觉良好)到二级提升(心理繁荣)。
建立积极组织。积极组织建设的着眼点,是建立积极环境,培养员工的积极习惯,提升心理繁荣,减少心理风险和心理困扰,助力组织卓越发展。建立积极组织有五大策略:一是积极组织评估――个体繁荣(压力状况、抑郁倾向、职业活力、情绪状态、心理资本等内容);团队繁荣(团队氛围、团队协作、领导力等内容);管理繁荣(管理制度、管理流程、工作岗位、员工成长与部门发展、跨部门间配合等内容);组织繁荣(对公司认可、公司反馈机制、公司员工关爱、组织承诺等内容)。二是培育积极领导力――积极领导、问题转介、情绪疏导。积极领导力的目标和方法:培育积极氛围,同感、宽容和感恩;构建积极关系:有助个人组织学习、成长、活力的关系;积极沟通:以赞美、支持性语言,强调积极榜样和优势;明确积极意义:工作的崇高目的、长远意义、归属感或工作成果有重要作用;运用员工优势行动计划工具:找到员工的优势,创造条件让他们使用优势,帮助员工重塑工作。三是打造积极的组织环境:优化工作环境与资源,全流程心理管理。四是塑造员工心理繁荣的习惯:关注积极、表达感恩、学会乐观、多行善事、善于原谅、锻炼冥想、支持系统。五是建立心理管理系统EAP,通过单位开展的一系列服务,以多种方法提升员工的心理繁荣,培育积极的心智模式,解决部分员工的心理困扰,建立健全有利于全体员工心理健康的管理制度、内部队伍和工作环境,促进心理与管理的融合,助力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企业软实力体系 篇4
近年来, 国企高管的腐败案件频发, 监管的力度与深度都在加大, 相关文件频出:2010年6月出台的“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着重规范国企的决策行为;12月印发的国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 从审计的角度加强对国企决策层的约束与监督。
国企, 拥有政治与经济双重身份。一方面, 自上而下的公权力对国有企业起着决定性作用, 并以此获得民营企业无法企及的超额垄断利益。另一方面, 国有企业具有市场经济主体的属性, 社会责任与公益目的日益弱化。可以说, 国企腐败源自这双重制度环境下的定位缺失而引发的权力真空。
在新的时期、新的阶段党中央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 党的十七大将“反腐倡廉”概念的提出充分说明这一点, 同时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反腐工作的有效抓手和载体。廉政文化是政治文化的范畴, 是关于廉政的理念、信仰、知识、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的总和, 是廉洁从政行为在观念和文化上的反映。因此, 要开展反腐倡廉工作要从观念、文化形态源头上进行防治。我公司作为大型国有企业, 应将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作为重点来抓, 为公司的发展构建强大的软实力。
二、我司在廉政文化建设方面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 在省、市公司的领导下, 以及各上级党委的领导下, 南安分公司在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中, 围绕“廉政”的总体要求, 积极依托移动公司广大资源的宣传平台, 大力宣传廉政文化相关知识, 以及对其重要性从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强调, 在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 利用资源, 积极构建廉政文化宣传阵地
一是做好廉洁文化硬件阵地建设。按省、市公司廉洁文化建设的硬件建设要求, 做好廉洁文化上墙, 对领导干部的廉政意识进行耳濡目染的强化。同时, 通过电子屏、手机报、党性书刊等形式宣传廉政文化的重要性, 让广大员工从岗位做起, 树立廉政意识。
二是拓宽宣传教育平台。组织党支部党员和片区经理以上人员、敏感岗位人员到泉州监狱参加警示教育, 抓好宣传教育工作, 不断推进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 切实转变作风, 提高服务效率。
(二) 重视学习, 丰富学习形式。
一是制定学习计划、学习制度。每年, 党支部领导积极参与经贸党委中心学习组学习, 2010年全体党员以答题的形式组织党员学习《廉政准则》, 同时公司每季度下发《南安移动思想政治教育计划表》。
二是开展廉洁从业法制讲座、“创先争优做表率, 廉洁从业当模范”的专题知识讲座等活动开展廉洁讲座, 提高廉洁从政的意识和树立公司良好的工作风气。
三是丰富学习的形式。2010年7月1日, 组织广大党员参观叶飞故居, 以瞻仰老一辈革命家故居的形式, 进行爱党爱国思想教育;还举行“庆七一, 唱红歌”趣味活动, 丰富党员的生活, 并学习红色文化, 增强广大党员的爱党爱国情怀, 增强党员的责任意识。加大了宣教力度, 进一步弘扬了正气, 使广大党员干部“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努力在公司及全社会营造出积极健康、昂扬向上、风清气正的廉政文化氛围。
(三) 整合各方资源, 积极开展廉政文化活动
一是组织参加反腐倡廉诗词、书画展、以及廉政知识竞赛, 选送作品2份参评, 并且去年公司组织人员参加经贸系统党委的廉政知识竞赛, 获得经贸系统团体第一名的佳绩;并积极选派人员参加在全市反腐倡廉演讲比赛等活动, 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二是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公司党支部推荐郑荣奎等党员分别获得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党员, 此次评选为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起了助力作用, 对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树立移动通信良好形象, 推动政风建设、建立和谐企业具有重要作用。
(四) 切实落实“三重一大”制度
年初, 每个营业部经理以上人员都要签订廉洁承诺书。强化“三重一大”会议制度。抓住廉政的重点领域, 对于人事、资源、项目、采购等事项, 强化“三重一大”会议制度。通过检察院“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 加强对合作厂商、供应商和施工建设单位的“准入”管理。
三、当前廉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 公司在廉政文化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 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 在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开展中, 也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 廉政文化的渗透力不够
由于宣传教育的力度工作还不够, 人们对廉政文化的理解并不全面。员工简单地把廉政文化与贪污受贿等现象等同看待, 在具体的实践中又把廉政文化与宣传、教育、文体等活动分割开来, 没有把廉政文化渗透到各种具体的文化活动中, 使员工对廉政文化抱着可有可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等心态, 致使在廉政文化活动中存在员工的参与度不高的现象。
(二) 廉政文化的针对性不强
在具体的实践中, 一些地方廉政文化活动的开展往往流于一种形式, 忽视了廉政文化活动之根本目的是教育我们的领导干部。如一些廉政文化的文体活动, 往往是普通党员参加的多, 真正的领导干部参与的少, 无法真正达不到领导干部受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三) 廉政文化建设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廉政文化还缺乏系统的制度, 建设在资金方面保证, 制约了廉政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宣传和发展。
(责任编辑:吴超)
摘要:廉政文化是政治文化的范畴, 是关于廉政的理念、知识、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的总和, 是廉洁从政行为在观念和文化上的反映。因此, 要开展反腐倡廉工作要从观念、文化形态源头上进行防治。公司作为大型国有企业, 理应将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作为重点来抓, 为公司的发展构建强大的软实力。
【构建企业软实力体系】推荐阅读:
软实力构建09-15
企业人才体系构建10-22
构建企业薪酬体系论文10-09
构建企业培训体系08-01
企业培训体系及构建09-30
构建民营企业服务体系10-12
从构建诚信体系入手建设企业廉洁文化07-12
企业财务文化软实力10-03
如何构建企业科技进步发展潜力指标体系?05-15
电网企业“三集五大”新型管理体系构建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