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构建

2024-09-15

软实力构建(精选12篇)

软实力构建 篇1

摘要:随着独立学院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独立学院的发展尤其是独立学院软实力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独立学院软实力建设是独立学院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通过分析独立学院软实力现状, 提出应通过凝练院训与学院精神、丰富师生文化阵地、提炼校园活动内涵、优化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等途径, 加强独立学院软实力建设。

关键词:独立学院,软实力,构建

一、独立学院软实力的内涵

软实力 (Soft Power) 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末由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新提出的, 当时仅属于一个国际政治术语, 把一个国家、地区、组织或个人所具有的“无形的、隐性的、内在的”文化力、政治力、制度力、精神力等归称“软实力”。

大学软实力, 国内学者有诸多观点, 如:李洁认为是大学与外部环境以及内部的文化、政治、制度以及大学精神诸要素相互作用中所体现出来的综合文化力量, 是一种特殊的大学文化。朱光钛认为是一所大学在办学过程中由师生员工共同塑造而成的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大学核心价值观以及内在品质, 其实质是文化软实力。单小霞认为体现为校园的文化设施、文化氛围、文化传统以及学风、教风、作风等, 最为根本的在于人才培养的质量。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特殊的民办高校, 其兴起较晚, 发展模式还在不断探索, 它的软实力更多地体现在其与众不同的办学理念、先进的管理制度、追求发展与创造的氛围、理论、实践与科研并重的人才培养方式等。因此, 独立学院软实力不仅包括办学理念、办学方针、专业特色以及独特的精神和文化氛围, 也包括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它是一种隐形资源, 是独立学院宝贵的无形财富。

二、独立学院软实力构建现状分析

随着独立学院办学规模的逐步稳定, 其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得到了家长、社会的肯定, 在传承、创新、引领文化的过程中对提升一个地区、区域甚至国家软实力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独立学院创办没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 因此必须着力打造和提升自身的软实力, 才能增强办学实力和竞争力, 才能促进内涵式发展。

独立学院在构建自身文化软实力方面面临的主要瓶颈是, 对母体高校的依托与共享所形成的趋同性。很多独立学院在办学过程中由于主办方 (母体高校) 的指导与领导, 内部高层管理者和多数中层管理人员均从母体学校转聘, 所以在规章制度、学科专业、内部管理等方面都与母体高校有很多雷同, 照抄照搬现象很多。尽管很多独立学院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求进行改革创新, 但仍然局限于一些形式, 难以有实质性的突破。在学生组织、学科建设等方面的相对独立给予了独立学院相对较大的发展与改革空间, 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创新。

三、独立学院软实力构建途径

(一) 凝练院训与学院精神。

院训、学院精神是学院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 是学院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的高度概括, 是师生员工精神和力量的凝聚。很多独立学院都沿用了母体学校的校训和学校精神,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激励作用, 但是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的文化积淀、历史渊源等差异难以体现, 因此, 结合独立学院自身特点, 从独立学院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目标出发, 充分体现独立学院办学特色、育人宗旨、人才培养目标等, 能更好地对广大师生员工起到激励、鼓舞和训导作用。

(二) 丰富师生文化阵地。

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经历、家庭等方面的影响, 思维活跃、见解独特, 有着较强的表达需求与交流愿望, 独立学院专职教师多为刚毕业或任职不久的研究生或博士生, 有着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和全身心投入的研究激情, 因此可以充分结合两者的特点, 开展师生论坛、学术沙龙、交流会、辩论赛、演讲赛等各种文化活动, 建立各种文化阵地, 让广大师生在业余时间能够充分的参与其中, 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从而实现教学相长、互为师长。

(三) 创建校园活动品牌。

独立学院有年轻活跃而充满激情的大学生群体, 丰富的校园活动让青年大学生得以有锻炼与施展才华的舞台和空间, 校园活动涉及到文化、科技、体育、艺术、创业等各个方面, 校园活动的开展不能流于形式, 也不能重此失彼, 既要考虑学生的各方面需求与发展的层次, 同时也要注重开展一些引导性的活动, 如创业、科技等方面, 让学生不仅在校园活动中有所展示、更能有所锻炼、有所拓展, 甚至为以后的就业、科创与考研等方面提供一些经历、经验或者思考, 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整体发展。通过各种校园活动组织和开展的经验, 探索和提炼其内涵所在, 建立品牌的校园活动, 融知识、趣味、情感、励志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模式, 通过活动的内涵教育学生、引导学生。

(四) 优化内部管理制度。

独立学院要结合《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 (2010-2020) 》和国家在民办教育的相关政策等, 理解和把握其精神要旨, 修订独立学院董事会章程、独立学院章程,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尤其是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建立高效的人事制度、建立科学的分配制度、深化改革, 优化内部制度, 为独立学院的发展提供规范、科学、有序的制度保障。

(五)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与母体高校一样, 学科建设同样是独立学院建设的核心, 对于大多数沿袭了母体学院专业、学科的独立学院来说, 在依托与共享的基础上, 在学科设置方面不应盲目追求综合化, 更要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贴近市场、贴近实际, 建立、培养和形成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学科专业, 建立有一定基础的学术骨干队伍, 集中于优势专业、热门专业以及新兴专业的教材编写和课程研究, 打造学科专业建设品牌, 只有形成了学科特色, 才能从根本上反映和体现独立学院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 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才, 得到社会的认同与肯定。

四、独立学院软实力构建的思考

加强独立学院软实力构建, 要改变盲目追求扩大规模、追求短期效益的做法, 独立学院应高度重视, 统一思想, 把软实力建设作为学院发展的核心任务来抓。深入调研、积极思考, 避免与母体学校的趋同化或者一体化发展, 研究独立学院自身的发展优势与机会, 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丰富独立学院自身的文化底蕴、挖掘内涵, 科学规划, 找准突破点, 持之以恒, 逐步培养、构建独立学院软实力, 为独立学院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洁, 杜宇.大学软实力:大学发展的另一维度.辽宁教育研究.2007, 7.

[2]朱光钛.从社会视野论大学软实力建设.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26.

[3]单小霞.大学文化建设与高校“软实力”竞争力中国成人教育, 2009, 01.

[4]周楠.当前我国大学文化软实力建设初探.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5.

软实力构建 篇2

一、企业文化软实力构建意义之思考

(一)客观意义。首先是社会转型之必然,目前社会发展已进入现代化进程且步入社会转型期,作为企业不可避免地渗入社会之变革,并应社会需求来转型。二是调整发展之使然。既然社会转型不

可避免,作为企业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课题便不容置否地摆在企业面前。三是创业发展之当然。既然社会由传统转向现代,产品由单一调整为多元,创新机制,创新管理理所当然地成为企业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在企业转型、调整、创新过程中,势必要不失时机,不可或缺的思考构建企业文化的软实力的问题。

(二)现实意义工程公司提出了“转型、调整、创新”的发展战略,着力于资源整合,其规模与前景令人鼓舞。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提前完成倍增计划,打造优强企业,构建企业文化软实力的任务至关重要,迫在眉睫。这是因为,战略决定了文化,文化支撑了战略,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的协调一致,才能够使战略有效推进,进而顺利实施、发展。诚然工程公司乃至我处在经过长时期的积淀,已初步形成了共存共识的文化雏形,但若真正形成企业文化的软实力任务仍很艰巨,尤其是在战略目标快速推进势头上,企业文化的及时跟进更为重要。

二、企业文化软实力构建理性之思考企业文化是把置于企业内部由企业主体的人们长期积淀形成共同持有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这是一种特有的文化。至少具有客观性、长期性、共有性的鲜明特点。从理论层面思考,企业文化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体现了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的辩证统一。它为企业文化软实力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再则,企业文化软实力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同步,体现了企业经营理念与员工思想观念的辩证统一,更为企业文化软实力构建提供了方法依据;再次,任何发展的企业,都具有深厚的企业文化软实力。而构建软实力的企业文化都是不断创新、不断积淀的结果,而非一成不变,因而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为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构建提供了思维依据。

(三)企业文化软实力构建的作用思考企业文化软实力,名为软,实则不然。它对企业战略具有强有力的支撑、催化作用,它组织促进全体员工的目标认同,进而产生积极向上的激情,也能够通过管理手段的创新,催化全体员工的精神动力,进而激活激励员工的创造热情,从而形成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的可喜局面。与此同时还对企业经营过程中,促进人际关系的磨砺,进而不断调节化解矛盾,形成行为规范,进而催发员工勇于承担风险、协作创新。当然也应该看到,如果轻视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构建,也可能会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进而使因循守旧、规避矛盾与风险的固步自封的陈腐观念充斥企业,有可能对企业战略的落实与实现产生消极的损害。从工程公司和我处现状来看,已获取的业绩无一不与潜在的企业文化影响有关,若有效的推进企业的更好更快发展,仍需注重企业文化的影响,进而形成促进企业发展的推动力。

(三)、企业文化软实力构建内容的思考。企业文化软实力构建的内涵在于“实”。首先它是企业发展战略与员工需求的客观实在。准确地体现企业发展战略并转化为优秀的企业文化,达到员工需求与战略目标的统一,才能形成真正的内在力。因此,在当前实施工程公司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就应及时地跟进企业战略目标的用人理念、经营理念、管理理念和激励理念。只有体现自己的行业特色理念才能更好地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我认为,近两年来,工程公司与我处都已经或正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企业文化软实力构建内涵还在于“力”。这应是企业打造华美品牌的客观需求。这个力的核心应体现企业在市场上的应变能力,在同行业中的影响力,在行业跨越发展的辐射力和企业持久的生命力。如享誉“经营之神”的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就是靠文化主导战略制胜的范例。

三、企业文化软实力构建路径的思考企业文化软实力构建绝非易事。也不是单纯空泛的口号,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常态不变,因此就具有路径可言。我认为:首先要靠企业经营者的身体力行。可以这样说,如若企业战略目标是企业文化的根,那么由企业经营理念变化而来的文化则是企业的精神之魂。而企业发展之魂的引领者、践行者就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很多实例证明,但凡比较成功的企业都有独到而深邃的企业文化,但凡成功的企业家,首先都是思想家,如海尔的张瑞敏,蒙牛的牛根生,日本松下的松下幸之助等。他们的经营之道无不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因此,将浓厚的传统文化精华,将世界经营理念精华,将企业发展的内在精神融为一体,势必会形成鲜明、科学、厚重的企业文化软实力而构建这种文化软实力的责任人,当属企业主要经营者。二是靠科学有效的积极引领。这就是在大战略大文化的目标下各管理部门各司其职,各

谋其政,坚持科学的正确的思维方法,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善于总结推广,用典型示范,靠劳模先进的表率垂范。同时坚持不懈的捕捉、分析、规整、提炼形成企业员工的共同认知,以简洁明了,以浅见深、以小观大的文字表述出来,或者将企业战略目标逐项分解传导,由枯燥数据变为生动的现实。以员工的幸福感、成就感、使命感,构成“人尽其责,个个奋进创业创

论军工科研院所文化软实力的构建 篇3

研究所秉承“推动装备信息化、提升国防制造力”宗旨和“保军报国、强企富民”使命,坚持以服务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服务集团公司军民品主业发展为导向,形成了以武器装备信息与控制技术、工业自动化工程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以数控系统、电量传感器、军用基础电子、防化及核辐射监测产品为产业支撑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格局。

研究所军工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塑造

军工企业文化是指军工企业在长期的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实践过程中,逐步培育而形成适应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要求、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和遵循、具有军工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及传统习俗的总和,它体现了军工企业几十年在军品生产研发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思想品质,塑造了人民军工爱党爱国和万难不屈的坚定意志,包含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老军工优良传统。

作为国家核心保军单位,研究所长期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并将军工文化和现代企业文化有效结合,已初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具有现代气息的军工企业文化,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

企业文化体系建设内容包括企业的物质层文化、行为层文化、制度层文化和精神层文化。

在物质层文化建设方面,研究所借5.12大地震灾后重建的契机,对所办公区域和园区进行了整体改造升级,新建了军品科研大楼,改造了老科研楼和生产现场,重新布局绿化,增加提升科研和生产能力的软硬件,研究所保障科研生产的硬件能力建设不断得到提升。

在行为层文化建设方面,研究所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老军工优良传统与现代企业员工在思维观念、行为态度、知识技能、道德品质、言谈举止、礼仪形象等职业规范和标准相结合,制订并下发了《研究所员工行为规范手册》。

在制度层文化建设方面,研究所开展了“制定”重建工程,对原有的制度进行了“废、改、立”,废除了不适用的制度,修订和完善了已有的制度,查漏新建了多项制度。当前,已形成了能够指导和规范研究所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制度体系。

在精神层文化建设方面,研究所在原有“团结、实干、创新、服务”的企业精神的统领下,形成和发展了“核心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执行文化、质量文化、安全文化、保密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文化理念。近两年来,研究所完成了所旗、所歌、所徽、员工手册等企业标志的设计制作和发布,一系列视觉识别系统也统一规划,起到了凝心聚力的作用。

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提高,起到了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鼓励斗志的作用,增强了员工对所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达到了以企业文化建设促进研究所发展的目的。2014年建成了研究所“158”文化理念体系:

一个主题定位:“搏·和”文化

五大核心理念:

使命:保军报国,强所富民

愿景:建设国内知名、以信息控制专业为核心、细分专业国内领先、环境生态、人文和谐、军民融合的特色研究所

精神:团结,实干,创新,服务

核心价值观:依法合规,创新一流,和谐诚信,互利共赢

准则:认真把每一件事做对,努力把每一件事做好

八大应用理念

科研理念:科技谋发展,创新领潮流

经营理念:诚信拓市场,质量求生存

管理理念:科学抓管理,管理出效益

人才理念:引才育才固基础,爱才用才筑伟业

质量理念:严慎细实,精益求精

安全理念: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保密理念:责任心是保密之魂,制度化是保密之本

廉洁理念:洁身自好,风清气正

研究所军工企业文化的实践和发展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中,研究所始终把“建设一流队伍、树立一流品牌、创造一流环境、实现一流业绩”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目标,着力打造“团结、实干、创新、服务”的研究所精神,坚持依靠全所员工,打好基础,抓好落实。

以领导文化引领企业发展

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研究所以两级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突出抓好领导班子的思想、业务、作风和廉政建设,为引导企业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思想建设方面,所党委着重抓好中心组和中层干部学习,把学习活动作为加强两级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的重要途径,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协调发展意识。

在业务学习方面,通过每年的在岗学习、送外培训等形式,提高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

在作风建设方面,通过建立健全信息网络、疏通信访渠道,坚持干部考核制度、管理失职责任追究、联系群众制度等,不断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树立了求真务实、勤勉尽责的良好作风。

在廉政建设方面,所党委坚持每年初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在干部党员中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号召领导干部严以律己,洁身自好,正确对待个人名利,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求职工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职工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廉洁从政做好表率。

以执行文化推动管理提升

健全管理制度。根据建设现代企业的要求,研究所实施了“制度体系建设工程”,在科研、生产、经营、管理方面建立和完善了各种制度。积极导入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保密认证体系,通过认证,使研究所科研、生产、管理工作逐步朝着标准化管理方向迈进。

加大管控力度。形成了完善的“管理+科研+生产”三条线,坚持年初签订责任书、年底检查责任书完成情况、月度召开工作例会等,形成了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底有考核的管控体系,保证了全所经营活动的有序开展。

nlc202309031019

创新分配制度。以指标量化考核、绩效目标管理为指导思想,以业绩考核为核心,以岗位职责、职能考核为标准,率先在集团内建立了以岗位工资为核心的“岗位+绩效”分配制度,拉开了分配档次,薪随岗变,岗变薪变,大大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加大教育引导。组织中层以上干部参加“中层执行力”培训,围绕“提升执行力”展开学习讨论,深入挖掘和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逐一落实。加大对先进人物与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组织“提升执行力”“众谈执行力”等专题宣传活动,以正面教育为主引导员工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拒绝借口、立即行动”的工作态度已成为研究所执行文化的一大特色和企业文化的一大亮点。

以素质文化加强队伍建设

为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素质,近年来,研究所把“实施人才战略”作为所的主要目标之一,从抓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专门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入手,狠抓舆论导向和教育培训,营造全员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氛围,建立学习型研究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明确各岗位员工的素质标准、职责任务,提高干部员工的执行力;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活动,引领员工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对三支队伍中的骨干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待遇,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所在注重发挥骨干作用的同时,也调动了员工学技术、钻业务的积极性,提高了整体创造力和凝聚力。通过以上措施,研究所员工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不断提高,为单位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以品牌文化塑造单位形象

注重硬件建设。研究所全所上下清晰地认识到,企业形象是无形资产,是走向市场的重要条件。研究所将塑造企业形象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投资数千万元新建军品科研办公大楼,实施招待所装修、科研大楼装修、所区环境美化、员工集资建房、电站改造等一系列工程,新增各种设计、生产、验证手段及设备,开展各种研发、生产条件建设,使全所科研、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塑造了“外看园中所、内看所中园”的特色环境,受到了上级领导、客户的一致好评和赞美。

完成标识建设。研究所加大了企业标识的建设力度。设计完成了所徽、所旗、所歌等企业形象标识;印制了企业宣传画册、员工手册、“5.12”地震纪念画册;统一制作了门牌、信封、便签、水杯、名片、手提袋等办公用品,从而营造了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展现了新时期现代化企业的新形象。

加大宣传力度。研究所紧密围绕所科研生产经营中心,大力加强宣传制度、宣传渠道和宣传队伍建设,加大对内对外宣传力度,充分发挥了宣传工作推动发展、服务基层、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为所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研究所连续获得西南地区部、《中国兵器报》新闻宣传先进单位。

以“和谐文化”提升幸福指数

提高员工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单位发展,研究所不断提升员工工资收入,2014年,研究所员工人均年收入已达10万元,同时,努力创造各种条件提升员工生活质量。在“兵装人用长安车”的活动中,研究所制定了员工购买长安自主品牌车的所内优惠政策,优惠员工车款共计20余万元,员工购买长安自主品牌汽车40余辆,超过全所员工总户数的10%,目前,70%以上的家庭实现了汽车代步。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进行集资建房,从根本上改善员工住宿条件和生活水平。

关心员工身心健康。研究所坚持每年为员工体检,排查员工疾病隐患;为降低物价上涨带给员工的影响,实施就餐补贴;积极为青年员工办好事、办实事,设置“红娘奖”,把青年科技人才的个人问题作为所的重要工作来抓。

关注特殊群体员工。研究所重视离退休老同志的工作,定期向老同志通报所改革发展及经营情况,认真听取老同志的建议或意见。开展重大节日慰问和有益老同志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对困难员工定期调查了解,实行动态管理,坚持探望病人、走访谈心制度。

认真践行社会责任。研究所积极响应集团公司号召,多次组织员工为“5.12”地震、云南干旱、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开展爱心捐款捐物、特殊党费、特殊团费、志愿者等活动,向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乔瓦镇锄头湾村进行定点捐赠,在单位内部多次开展为困难员工捐款捐物活动。成立了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注册志愿者200余人、超过单位人数的30%,建立了工作交流和联络平台,近年来已广泛开展了义务劳动、义务献血、“践行雷锋精神,履行社会责任”献爱心慰问、“走近学校,关爱贫困儿童”等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2013年5月开始实施对口帮扶北川白坭小学活动。各类活动效果明显,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开展丰富文娱活动。研究所坚持经常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如: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象棋等体育比赛,节日趣味夺标运动会,各种主题演讲、征文比赛等。通过此类活动的开展,不但使员工丰富了知识,愉悦了身心,增长了见识,更大的是让员工感受到了研究所大家庭的温暖、和谐,增强了广大员工为共建研究所美好家园奋力拼搏、无私奉献的决心和信心。

以“党建文化”提供政治保障

党建也是生产力,党建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研究所发展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和重要阶段,都离不开党建工作提供的思想政治组织保障,每一次突破都凝聚着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智慧和力量。我们始终坚持把企业发展与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做到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同频共振,努力把党建工作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研究所的竞争优势、发展优势。

军工企业文化建设以来,增强了员工身为军工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提高了员工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促进了研究所健康持续发展。研究所连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全面完成了集团公司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利润率、技术投入比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等体现经营质量和效益的经济指标逐年提升,2013年荣获“中央企业先进集体”、集团公司2011-2013年度“四好”领导班子,2014年建成全国文明单位。

(作者单位:中国兵装集团自动化研究所党政办公室)

(责任编辑:胡 正)

传媒转型时期管理文化软实力构建 篇4

1 对传媒转型的影响因素

1.1 政治文明的影响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制度的提出和发展为传媒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并给传媒角色的创新开辟了新的路径。在政治制度的引导下, 媒体理论的管理和创新方面都实行了新举措。这对媒体转型时期的文化管理有着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的指导意义。

1.2 网络媒体的影响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人们越来越多的以电脑为主要传播工具来进行资源共享, 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获得大量的媒体信息, 大大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和内容量。新闻媒体信息借助于网络媒体进行传播之后, 对其传播的范围而言, 将突破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隔阂, 真正地实现了新闻信息的全球化覆盖。世界各地的人们只要挑选自己想要关注的频道, 就能收到世界各个角落的新闻信息。这一现实状况对传媒的转型来说既存在巨大的机遇, 同时也使传媒的转型面临一些新的问题。

1.3 社会转型期的影响

我国正处在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之下, 大众传媒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例如, 大众传媒凭借信息量丰富、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的优势在对公共政策设置方面的影响力逐渐加大, 大众传媒的社会属性也随之不断的加强, 越来越成为连接政府与民众的双向桥梁。这一趋势无疑能够极大地促进大众传媒公信力的增强, 促进大众传媒的健康发展, 增强大众传媒、公众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为传媒转型提供有利条件。

2 媒体文化需要中西文化的融合

媒体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中国文化的发展是源远流长的, 中国的传媒是以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华作为内容基础的。中国传媒正是以雄厚的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底蕴来面对世界传媒业的激烈竞争的。然而, 在传媒文化的管理上, 只依据中国的文化是不够的, 还要融入西方的文化精髓和管理学。传媒管理者要从中西方文化中取其精华来丰富和改革中国传媒业, 一味的墨守成规只会造成传媒文化管理的落后, 从而与世界传媒文化脱轨。中国传媒文化的管理要以国家的发展和伟大复兴为前提, 要有敢于探索的精神, 要有向其他国家传媒文化的学习精神, 要有勇于创新改革的时代精神。

3 构建传媒文化软实力的渠道

传媒文化的管理价值是随着社会发展的过程应运而生的。传媒文化一般是在少数代表人物的带动下, 发展传媒机构的文化模式。传媒的管理层制定机构的基本理念、基本目标和行为规范, 在引导教育下被大多数传媒人所接受, 在传媒人的言行举止上得到具体体现, 这就体现了传媒文化管理的实际意义。

在中国传媒界, 这一观点被广泛的应用在实际中。如百度的李彦宏和阿里巴巴的马云, 他们的个人魅力和道德精神都对员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 我国在优秀的传媒文化管理的建设上, 还需要进行更加全面的探究。

3.1 表现领军人物的个人魅力

因为, 传媒企业的领导人的精神魅力对整个企业文化和员工的工作态度具有深远的影响。彰显企业领导人的个人魅力就是表现出了企业的文化魅力。企业的文化、精神和凝聚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企业领导人的非凡魅力所传播的。只有企业内人心凝聚, 团结一致, 传媒企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 传媒文化才能更熠熠生辉。

3.2 注重媒体企业的社会责任

媒体文化管理的表面形象是通过传媒企业社会责任的加强来体现的。传媒企业是社会大家庭的一份子, 要以一种感恩的态度对社会做出回报, 通过媒体传播公益事业, 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中国的传媒企业应当自觉得承担起中国各民族文化安全的社会责任, 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理想。传媒文化管理只有在彰显其社会责任感的基础上, 才能广纳贤才, 提高企业知名度。

3.3 传媒文化的内在需求

培养媒体人对传媒事业的奉献精神是传媒文化的内在需求。要以尊重员工为基础, 遵循公平、公正的工作原则, 重视员工的思想和建议。传媒管理领导应制定相应的管理条例, 让员工参与到传媒企业的活动, 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 建立民主开放的企业文化体系。在这样的轻松的工作状态下, 媒体人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4 跨越文化沟通的必然趋势

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传媒企业在国际间的交流频率日益增加, 传媒企业更多地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这样, 跨文化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传媒企业在跨越文化沟通的重要产物, 但这一过程是非常艰辛且漫长的。为了更好地实现跨文化管理, 合资双方要有共同追求的目标, 从而创造出新时期的企业文化精神。

5 总结

传媒文化管理的转型不但适应了中国文化的发展需求, 更给中国的人们生活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在现今社会, 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力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所以构建和谐的传媒文化是势在必行的。要有正确的发展目标, 高度奉献的敬业精神, 创作出好的作品, 向人们传递和谐向上的正能量。

摘要:中国的传媒文化主要是吸取了西方文化管理的精髓, 同时以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作为传媒文化的扎实基础。中国的传媒文化管理具有自己的管理模式, 而要想实现传媒文化的卓越、快速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企业文化主要是企业家的文化的体现, 对于传媒文化来讲, 外在的形象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 要注重传媒人物的外在形象, 并借此来增强传媒文化对企业所产生的社会责任。并且还要注重传媒人对其职业所表现出的敬业精神, 以此来体现内在的重要性。本文就传媒转型时期管理文化软实力的构建进行论述。

关键词:传媒转型时期,管理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文崇坚, 帅锦平.传媒转型期管理文化软实力构建[J].上海管理科学, 2012 (1) .

[2]胡莹.新闻转型时期中的传媒责任体系构建[D].江西师范大学, 2006.

软实力构建 篇5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推动发展的重要支撑。赤城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省委八届二次全会和全市强势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会精神,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点,以建立覆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着力点,以加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为支撑点,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点,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不断提升县域文化软实力,构建经济发展硬支撑。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升文化的凝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当前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和人们思想意识多元、价值取向日趋多样的新形势以及不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频繁的新情况,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加强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才能构建起建设文化强县的精神基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贵在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正确把握文化发展方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全社会共同理想信念,增强人民群众对优秀民族文化、特色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在以人文精神为内核,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开拓创新的

1变革意识,艰苦奋斗的创业作风,面向群众的优良传统,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为主要内容的老区精神,教育培养广大干部群众热爱祖国、建设家乡、团结奋进、自强不息;旨在以巩固思想道德基础为目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教育、价值观教育,大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着力加强理想信念、社会诚信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星级文明户评选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进一步筑牢全县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文化的保障力

构建覆盖率高、服务力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文化名县目标最基本的要求。“十二五”期间,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一是强基础。积极推进数字电视 “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着力完善城乡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乡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切实加快农民书屋、农家文化大院建设,认真抓好县乡图书馆、文化馆(站)建设和达标改造,积极筹建体育馆、科技馆、全民健身园地、社区文化活动园等公益设施,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二是优服务。充分利用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大力开展文艺演出、全民健身运动、“彩色周末”、农民技术培训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途径和方式,推动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旅游文化、节庆文化互促共融、和谐发展。

三是重惠民。从群众文化需求出发,鼓励扶持文学、小戏、书画、音乐、舞蹈、摄影以及民间民俗等独具特色的文化创作,创作出一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培育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力

针对赤城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制定出台 《赤城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办法》,着力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集群。一是培育地方文化品牌。依托金阁山崇真观、温泉碧霞元君祠、后城朝阳观等历史遗迹,打造以道教文化为主体的历史文化品牌;依托黑龙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大海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资源,打造以旅游观光为重点的生态文化品牌;依托平北军分区旧址、龙延怀联合政府旧址等革命遗址的保护、修缮,打造以老区革命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文化品牌。二是发展文化特色产业。加强麦秸画、根雕、核雕等民俗文化产品保护,研发符合市场需求、艺术精湛、群众喜爱,既体现文化内涵,又经济实用的文化产品,创建文化产业公司,实现专业化生产。三是积极创新文化业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及通信技术等现代科技,积极发展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产业,大力培育文化市场,加快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四、深化文化发展体制改革,不断提升文化的创新力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灵魂,推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建设文化名县的突破口。一是突出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

软实力构建 篇6

时间仅仅过去了四年,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又有了新的追求,开始了新的尝试。武钢通过购买矿权、组建合资或独资公司、参股和共同开发等多种形式,将中国企业海外资源型投资做到了极致,形成了为业界称道的武钢模式,这种模式在满足了企业自身长远发展需要的同时,也满足了当地环境和社会发展需求。然而,比较东风集团入股PSA,后者显然更符合我国企业未来的海外拓展之路。本文拟从两者的比较中,提出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中国企业未来的海外并购之路的建设性建议。

一、“武钢模式”的优势和存在隐忧

位于中国腹地的武钢,既无大型矿山可依,也没有通江达海的便利。为了应对资源匮乏的困局,早在2005年,管理层就将眼光投向境外,提出了投资海外矿山的战略构想,冀望建立可持续的海外资源保障体系,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经过近二十年的开拓和努力,武钢已经基本建立了遍布澳洲、南北美洲和非洲的矿山资源体系,形成了为业界瞩目的海外资源型投资的“武钢模式”。概括而言,“武钢模式”体现了三个优势:

第一,投资地域选择的层级化。在投资地域的选择上,武钢经过周密审慎的分析,以投资环境、资源禀赋、地缘优势和与我国的政治关系等为前提条件,明确细致地规划了资源开发的区域战略,即优先选择政局稳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资源蕴藏量大的澳大利亚;适当选择投资环境较好,矿山品位较高但缺少地缘优势的巴西、加拿大等国;战略性选择资源蕴藏丰富,但政局难有保障的利比里亚、马达加斯加等非洲国家。

第二,投资合作模式的多元化。武钢在海外并购中,没有简单沿用以矿山资源为标的的单纯投资模式,而是将矿权、股权和矿山开发权等诸多权益组合成不同的投资模式:模式一,联合办矿,合作开发。2004年8月,武钢、马钢、唐钢、沙钢等钢铁企业与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合作的威拉拉矿石项目成功交割并正式运营。2007年5月,武钢、宝钢、鞍钢、首钢联合出资创立北京钢企联矿产资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与柬埔寨企业合作开发柏威夏省罗文县铁矿项目;模式二,股权投资,风险共担。2009年,武钢购买加拿大CLM上市公司19.99%的股份并获得bloom lake项目25%的权益,合作开发下属矿区;模式三,完全控股,主导开发。对于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缺少勘探设计、矿山建设和管理的合作企业,武钢则处于绝对控股的地位,主导项目的全程运作。

第三,投资风险管理体系的国际化。在海外资源开发中,政治、法律、融资、财务、运营等各个环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需要企业在战略规划、企业管理和具体执行中,协调各方的权、责、利,建立权力明确、责任清晰、多部门协作的管理体系。武钢依据自身特色,在充分总结国内通行的风险管理模式基础上,借鉴国际上成熟的风险控制机制,建立起“协调统一、权责清晰、管理灵活”的风险管控体系。

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武钢模式”不断充实和完善,在资源型海外并购中独树一帜,极大地增强了武钢集团的全球竞争力。然而,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开始主导下一轮经济增长。以铁矿和焦煤矿等资源并购为核心的“武钢模式”渐渐显出颓势,存在的内在隐忧也慢慢呈现。

一是难以规避的政治和法律风险。现阶段,我国资源型海外并购基本由大型央企主导,集中在原油、焦煤等能源领域和铁、铜、铝、锌等矿产资源领域,一般开发周期长,整体投资大,需要相对稳定的政治和法律环境。然而,我国海外资源型并购的集散地大多是政局动荡的区域。即使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也面临选民政治的不确定性和严苛法律的约束。

二是持续开发诱发的环境问题。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对资源的巨大需求,使中国海外并购具有明确的资源导向性,主要集中在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重污染行业。环境保护意识的欠缺,使中国的海外资源型并购往往被视为自身经济利益至上的“掠夺性开采”。在海外从事资源开发的中国企业也被贴上“环境新殖民主义”、“环境破坏者”的标签,个别与中国企业有关的环境问题也被肆意夸大,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名声,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三是基础设施和辅助设施建设面临的巨额融资问题。中国是国际并购市场的后来者,为了满足国内经济增长对能源和资源的巨大需求,不得不将目光聚焦于各类资源的丰裕地区。然而,早在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之前,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的企业已经将地理位置优越、储藏丰富、品位较高、易于开采的资源瓜分殆尽。中国企业面临的选择是要么到国家治理不善、政治风险较大、生态环境脆弱的非洲开拓创业,要么到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等国家去开采被发达国家企业放弃的“难于开采”或“不屑开采”的矿山。无论哪种选择都注定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改善项目所在地的基础设施和辅助设施,带给企业巨额的融资压力。

此外,劳工保护和工会势力、与项目所在地居民的关系、生活习俗和文化冲突等也会给资源型并购带来众多不易解决的难题。

二、东风集团入股PSA代表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未来发展方向

“武钢模式”在资源型海外并购中优势明显,克服了许多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后,普遍遇到的问题。然而,随着中国经济步入增长瓶颈,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调整经济结构必然会减少对资源型、能耗型企业的依赖,东风集团入股PSA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海外投资思路和模式。

(一)入股PSA,东风着眼于构建全球化的东风—PSA联盟

PSA有过近百年的辉煌,是法国汽车工业的明珠翘楚。进入新世纪后,持续的亏损将PSA集团带入难以自我救赎的深渊。在遍寻全球战略投资者无果后,PSA将目光投向了亚洲的合作伙伴东风集团。而渴望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的东风集团,也需要一种有别于传统的引进品牌、购买技术的合作方式,入股PSA提供了这种契机。不同的诉求、一样的目的将两家企业拉到一起,成就了这次并不被业界看好的合作。对东风集团而言,此次合作能带来以下好处:首先,有助于东风集团实施“走出去”战略。双方明确将由其合资公司——神龙公司成立一个面向亚太的销售公司,承担PSA的亚洲事务,未来由神龙公司全面负责东风集团和PSA在亚洲的全部产供销事务;其次,有利于东风集团整体技术水平的跨越式发展。此次合作,PSA的上海研发中心被纳入双方的战略合作框架,为东风集团、PSA和神龙公司服务。未来随着合作的深入发展,产品研发的知识产权也将双方共享,这将为东风大自主战略注入了新的技术力量,助力东风集团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二) 入股PSA,有利于提升我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的话语权

在东风集团之前,无论是吉利收购沃尔沃100%的股权,还是北汽集团收购萨博的部分资产,两家中国公司都明确表示不改变企业的现有管理体制,不干涉企业的运营决策。而东风结盟PSA,按照PSA与中国东风汽车签署的资本结盟合作关系谅解备忘录,东风汽车出资8亿欧元,拥有标致雪铁龙公司14%的股权。注资完成后,在PSA监事会的14个席位中,独立委员占有6席,监事会主席由独立委员担任。另外8个席位中,雇员及雇员代表、东风集团、法国政府和标致家族各占有两席。东风集团、法国政府和标致家族三方共同控股PSA。

PSA实行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委员会双层管理架构,监事会是决策层,经营管理委员会是经营层。PSA集团鼓励长期持有股票,持股四年,每一份股票将拥有两份表决股权,所以标致家族在协议签署之前拥有PSA集团25.4%的股权和38.1%的表决股权。协议签署之后,在东风集团的要求下,双重投票权的获得时限由持股四年变成持股两年,同时,标致家族承诺从法律上全部放弃多余部分的双重表决股权,以保证三方股权一样、表决股权一样。虽然目前东风集团在新的经营管理委员会没有派驻代表,但从PSA将亚洲事业部改组为中国-东南亚区可以看出东风集团在整个PSA中的份量。

(三) 入股PSA,有利于东风集团获得汽车产业全价值链的运作经验

迄今为止,中国车企在国际并购市场出手多次,将莲花、罗孚、萨博、沃尔沃等知名品牌收入囊中;中国整车也出口拉美、东欧和非洲等地,基本站稳脚跟。然而,全面审视取得的这些成绩,不难发现,中国车企和汽车品牌并没有因为这些收购而引起世界汽车界的关注,也没有获得足够的国际市场管理营运经验。东风集团入股PSA并不是扮演战略投资者或财务投资者的角色,也不是单纯想获得技术或品牌。双方签署的《全球战略联盟合作协议》,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全面提升神龙汽车公司的产销规模;在中国共同创建一个服务高增长市场的研发中心;创建一个新的合资公司,全面负责神龙汽车公司和PSA生产的车辆在中国(大陆)以外的亚洲市场的销售;在产品开发阶段共同策划、建立健全可协同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和相应的运行机制。

单独分析协议内容,PSA专注中国市场和亚太市场的想法,似乎与东风集团的全球战略构想有出入,其实这种安排恰恰体现了东风集团的务实作风。首先,PSA和东风集团都缺乏国际化经验,如果双方合作定位于日趋饱和的欧美市场,将面临国际汽车业大鳄的挤压,发展空间存疑;其次,中国汽车市场是全球潜力最大、增长最迅猛的市场。如果双方真正做到“合资研发、协同制造、统一渠道”,其竞争优势将是其它国内车企和合资车企难以比拟的,未来发展空间、增长空间巨大。其三,东风集团可以借助协议与PSA实现技术研发、技术平台的共享,为东风汽车发展大自主品牌积累迫切需要的资源。正如东风集团总经理朱福寿所言:“集合国内外造车资源、研发经验将会成为东风做强“大自主”的捷径,也是东风自主品牌“抄近道”的绝佳机会。”

东风联姻PSA,更多被解读为另一种形式的“以资金换技术”。然而,深入解析双方签署的协议,我们发现东风集团拥有更大的话语权,掌握了获得技术的主动权和开发亚太市场的主导权。未来东风与PSA合作充满想象,带给东风集团的长期利益值得期待,也给其它中国企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的软实力构建问题

毫无疑问,武钢的海外战略是成功的,东风集团也走在成功的道路上。但是,少数企业的成功掩饰大多企业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资金、品牌、技术等固然是一个企业赢得市场的保障,文化、形象、行为却是持久赢得尊重的法定。所以,笔者建议中国企业要增强实施海外并购国际竞争力,首先需要着力打造扎根当地的软实力。

第一,塑造良好的企业和产品形象。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应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彻底融入到当地民众的生活中,与所在地政府、民间机构加强交流,改善所在地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通过雇佣当地劳动力,提高当地就业人员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给所在地政府和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培训,并在条件成熟时转让部分技术,从而增强当地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在拉美和非洲从事自然资源开发的中国企业,可以向当地民众开放企业内部的娱乐休闲设施和医疗保障设施,拉近企业与当地民众的关系,增加他们对企业的认同,促进了所在地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二,吃透所在地的法律法规,避免因政治、国家安全等因素影响企业的声誉和经营。相对于亚,非、南美等地区,欧美发达经济体更关注企业的合法经营,对于来自我国的投资,部分政客、企业主和民众抱有歧视性的偏见,如果我们仍然利用资本、技术的强势,可能会换来不利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①严格遵守所在地的法律法规,不打擦边球,减少某些政客炒作的借口;②增强企业经营的公开性,将企业专利技术中的非核心部分广而告之,避免因持有偏见的媒体误导,造成企业的经营困难;③引入类似“媒体公开日”的活动,主动邀请所在地媒体、议员、社会贤达参观企业,减少所在地公众对企业的“神秘感”。

第三,以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仁”、“信”为核心,融合汇集所在地的文化特色构建企业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信”代表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忠厚宽和的为人、诚实重诺的本性,用之于企业文化,则体现在善待员工、诚挚对待客户、重视企业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在并购企业文化的整合中:首先,将儒家“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的民本思想与“自由、博爱”西方主流价值观充分融合,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成份;其次,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修为与西方社会中谋求社会尊重与自我实现需要的个人诉求融合,作为企业鼓励员工自我发展的基础。

第四,以中国特色的工会组织为纽带,建立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的沟通渠道。中国特色的工会组织有三个突出的特点:①站在协调劳动关系第一线,坚持依照法律通过协商、协调、沟通的办法化解劳动关系矛盾;②“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代表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利益;③组织各种职工活动,丰富职工的工余生活。企业的核心资产是人。西方工会更多是站在资方的对立立场上,代表劳方的经济利益。当劳资双方产生分歧时,会偏重利用过渡的手段(如罢工)维护劳方利益,在关爱劳方个人发展、与劳方个人相关的家庭情感等问题上,明显存在不足。在并购企业中,中西合璧地灵活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将中国工会深入生产一线、调查职工需求和意愿、主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做法移植到被并购企业,充分听取和了解外方员工的真实想法,减少管理工作中因文化、习俗差异带来的矛盾;其次,利用中国工会组织员工文体娱乐活动、女工活动的优势,拉近中方管理层与外方员工的距离;第三,利用中国工会关心职工问题和困难的优势,建立企业的沟通渠道和平台;第四,利用中式的礼仪庆典活动、集体生日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和技能竞赛活动等,增加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五,以所在地社交习惯和社会风俗构建企业的内外交流体系。在海外企业运用中,语言、形体动作、社交礼仪等非经营性因素会无形中影响企业工作的正常开展,影响企业在所在地的形象。为了避免因生活习惯、人际交往礼仪不同造成的障碍,我们建议:①企业建立之初,企业高中层管理者应该深入了解所在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②以所在地的语言习惯和人们惯常的交流沟通方式为基础建立企业对内、对外的交流沟通机制,避免使用生僻晦涩、容易产生歧意或误解的词语、术语,避免因形体语言的理解不同导致负面观感;③以国际通行的行为模式、社交礼仪为企业日常工作的处事标准;④主动积极地参与所在地的社会活动,尤其是社会公益活动,自觉将企业融入当地社会;⑤不定期地在所在地媒体上发表介绍宣传企业的文章,充分利用媒体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介绍中国的社会风情和人文理念,宣传中国的开放、发展和社会进步,达到让所在地公众了解中国,了解企业,消除误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邓崎琳.武钢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探索与实践.第八届(2011)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

[2] 龚正刚.海外矿石资源开发投资的实践与思考—以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为例.财政监督.2013(02).

[3] 翟赫.东风与PSA缔结全球战略联盟 涉4方面合作.搜狐汽车.2014年03月28日.

[4] 宋黎磊.陈志敏.中欧对软实力概念的不同认知及对双边关系的影响. 欧洲研究.2011(03).

软实力构建 篇7

一、引领心灵成长, 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原动力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力军, 只有教师自信健康, 我们的课堂文化才有可能打造成功。我们为教师搭建多个精神文化平台, 使他们逐步成为高雅的、有素质、有专业追求的人。

1.校长座谈提升境界

每学期, 校长都要分别与青年教师、老教师、有困难的教师进行座谈, 了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中遇到的难题, 并耐心予以解答、指点。每月的全体教职工大会上, 校长都要进行“思想讲座”, 像做人三境界、追寻专业制高点、成功工作三建议、换位思考等理念, 都在悄悄地唤醒着教师的生命意识及职业追求。平时, 校长会随时走进课堂, 走近教师, 以欣赏的眼光领略常态课的风采, 以自己的专业高度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2.领导开放培养意识

每学期, 所有的中层领导都要开放课堂, 面向全体教师展示自己的常态课, 接受所有听课教师的点评, 撰写高质量的反思。活动中, 每位领导都认真准备, 深入思考, 提高自己专业水平, 同时在无形中引领教师主动地钻研教材, 研究课堂, 培养他们自我发展的意识。

3.多种方式健康心态

结合学校特色创建, 我们通过开通“教师咨询室”、建设网上“心灵家园”、开展“三个寄语”活动、心理专家引领、师德建设等方式, 打造教师积极、乐观、向上的阳光心态, 让他们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 实现自身成长与学校工作的双赢。

二、搭建研训平台, 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度

1.反思研讨平台

(1) 集体备课, 让教师在共享智慧和张扬个性中提升。

我们把每周二下午放学后的一个小时定为集体备课时间, 任何人不得随意挪用。每月至少有两次集中在三个教室, 分语文、数学、综合三个大组研讨教材, 从教材解读我思考、交流研讨我提高、聚焦课堂我反思三个方面切实提高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 落实备课的实效性, 以求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2) 教师专业成长论坛, 让教师在活动中拥有成就感和自豪感。

校园网上, 开辟专栏, 以发帖子的方式进行互动交流, 可以随时点击浏览、留言, 互通有无, 在同伴互助中共同成长。我们通过观摩课堂上存在的共性问题, 在论坛上进行的“打造自信健康的课堂文化”交流研讨已经进行了四轮, 促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 关注每个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

2.理论学习平台

(1) 阅读, 让书籍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倡导教师“与书为伴”、“与大师对话”, 每学期阅读两本以上, 开展以“学专著, 写随笔, 促反思”为主题的读书学习活动, 激励教师做到“四勤”——勤读、勤做、勤思、勤写。

(2) 专题讲座, 让教育研究成为学校常态。所有中层领导都为全体教师进行专题讲座, 引领教师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总结经验、提炼思想, 在优化知识结构的同时提升专业素养。

(3) 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 让部分教师和特级教师、教育教学专家、各级名师、学科带头人对话, 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

3.业务竞赛平台

开展业务比武, 以竞赛带培训, 既提高了教师的单项技能, 夯实了基本素质, 又为培养综合型全面发展的科研型教师奠定了基础。

三、精研课堂教学, 挖掘教师专业成长的深度

实践出真知。教师只有在实践中, 在不断的反思中, 才能获得专业成长的力量。我们结合学校特色, 以同研一节课为载体, 通过“七课”活动, 给教师提供真实的情境、真实的舞台、真实的案例, 促使教师把握住课堂生命的脉搏, 逐步形成自信健康的课堂文化。

1.同研, 围绕课堂文化的打造, 给教师确定观察点

在评课反馈通报会上, 结合观察点进行“分析——交流——研讨——反馈——指导”, 提出建议, 教师通过相互学习、扬长补短, 进一步强化学校的研训氛围,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1) 领导开放课。

中层领导开放课堂, 从理念上引领教师营造健康的课堂文化,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 骨干教师引领课。

14位骨干教师演绎特色课堂后, 将课堂精彩片段进行整理, 并阐明设计思路, 发表在“教师专业成长论坛”中, 发挥他们的最大引领、示范效益, 促使教师队伍授课水平的整体提高, 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3) 青年教师亮相课。

青年教师登台亮相, 通过一课多轮的方式, 分别组织教研组长、骨干教师、教研组成员进行分析、指导, 促使青年教师在教材的解读、环节的设计、课堂的评价、课堂的生发等方面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4) 结合青蓝工程打造青年教师。

每两周师傅听徒弟一节课, 并进行点评, 徒弟写好反思;每周徒弟听师傅一节课, 写好听课反思;每月师傅推荐徒弟一篇优秀反思发表在校园网。每周, 学校都要对青年教师的反思进行检查评比, 在促使他们快速成长的同时, 骨干教师也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2.个性展示与大比武

中年教师紧紧围绕“打造自信健康的课堂文化”这一主题, 采取同课异构的方式, 把关注点落在每个孩子身上, 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 使他们的思维品质得到锻炼、发展和提高。结合个性课堂展示, 融全组智慧打造一节最佳教学设计, 随机从各教研组抽取一名教师参加大比武, 打造最健康的课堂、最自信的师生。

3.学区交流与开放课堂

(1) 学区交流。

我们致力于学生自信乐观品质的培养, 在打造语文、数学、英语的同时, 重点打造音体美课堂, 并在学区进行交流, 得到了教研员及学区领导、同行的一致好评。

(2) 面向社会开放课堂。

2011年4月、11月, 我们分两次邀请全体学生家长走进课堂, 现场观摩课堂教学, 让家长与学校、与教师、与课堂零距离接触, 共议孩子健康成长话题。活动结束后, 我们针对班级、学校发放了2 000多份家长问卷, 现场调查了几百名家长。家长们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对孩子所发生的变化、取得的进步感到由衷的欣慰。

课堂的研究、行动的探索, 让我们逐步形成了一套自信健康课堂教学的理论:《自信健康课堂中的“非常教师”》, 用三个“明白”、三个“相信”打造教师;《自信健康课堂评价标准》从六个方面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活质量;《自信健康课堂反思十二条》则指导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回顾课堂, 促使自己在反思中成长。

摘要:在教育教学中, 必须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培养个性, 创新管理机制、培训模式和评价机制, 促进自主发展、提高课堂效率, 才能使素质教育均衡发展。为此通过指导教师专业成长, 激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通过研训一体化, 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素质;通过高效课堂教学, 提升教育质量。

软实力构建 篇8

学校文化特征的生成与学校文化积淀程度是学校发展的一大标志。学校文化能够决定学校物质表象的内涵本质。上海市延安中学长期以来,以传承“延安精神”为己任,坚持延安精神引领学校发展,坚守“老老实实办学,呕心沥血育人”的办学理念,不断开拓创新,适应国家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服务师生发展。逐步形成“一个核心”、“两个增强”、“三个凝聚”的“三位一体”工作模式,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实效。即:以传承“延安精神”为核心;增强组织自身建设,增强组织功能示范;以事业凝聚人,以组织凝聚人,以文化凝聚人。延安精神成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与保障。

上海市延安中学由私人创办于1946年,1949年收归公有后,由中共地下党老党员王亚文同志任校长,致力于面向最普通百姓的教育。春华秋实数十载,虽几易其址,但学校始终坚守“老老实实办学,呕心沥血育人”的办学宗旨。如今学校已成为上海著名高中。在延安中学的长期实践探索中,秉承着这样的延安精神,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民主管理,在继承中创新发展;干群团结奉献,做事踏实规范,力求做得更好。这就是延安中学的教育理念和每一个延安师生的价值追求。

如何将“延安精神”传承好?如何让延安中学持续发展好?这是时代赋予每一个“延安”建设者的历史职责与使命。因此,学校在继承和发扬延安文化中,始终秉承“延安精神”的价值追求,形成“尊重人、关心人、了解人、爱护人、帮助人、凝聚人”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以“延安精神”为引领,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

以“延安精神”引领校风,把“延安精神”作为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用文化“软实力”提升工作影响力、渗透力、凝聚力,激励教工攻坚克难。因此,我们用重墨宣传延安的历史文化,强化延安精神的内涵,这既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学校育人的方向,更是激励、吸引师生共同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在精神动力。

1. 积极开展延安文化学习活动。

本学年,全校一起开展的活动有“走进延安门,永做延安人——熊光楷、寿瑞莉校友捐赠签名书活动”,有“老老实实办学,呕心沥血育人——延安中学蝉联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和郭雄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庆祝大会”,还有“扬延安精神、铸师德风范——教师节表彰大会”等等。

2. 用心筹备微型党课,实现价值引领。

如“怎样看待党在新阶段遇到的新挑战”、“十八大报告解读”等,还有“党组织引领校风,党员引领教风,教师引领学风”各支部微型党课展示等。

3. 竭力打造校园精品课程与文化讲座。

为了让师生更多地了解学校的文化历史,我们对学生开设了有关延安文化历史系列的必修课程,对新教师开设了关于延安历史的讲座等,力求在校园内打造浓厚的延安精神。

二、以组织自身建设为抓手,夯实基础,增强示范

学校文化能否得以坚守与发展,学校干部、骨干队伍建设是重点,强化组织自身建设是抓手。

1. 组织内,增强自身建设

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个堡垒。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扎实推进创先争优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让党员教师在本职岗位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成为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者。鼓励其它民主党派同志积极发挥专业特长,共同谋划科学育人的规律。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与民主党派同志荣辱与共、肝胆相照,共同为师生发展和学校发展更好地服务。如,为十八大建言献策等专题组织生活;支部党员开展承诺活动,接受评议与建议;每年举行纪念“七一”主题活动;党员和党派同志率先开设示范课,共同研究学校发展面临的问题;定期评选党员示范岗;等等。学校形成“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文化价值理念,秉持“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的服务理念。

2. 组织外,增强功能示范

学校工作的重心在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党支部紧紧围绕学校重心工作制定民主规范要求,建章立制,加强学习交流,形成共同愿景;围绕中心促民主,规范学校公众事务处理程序和条例;定期公开推荐、宣传优秀教工事迹,形成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共识。

其一,定期开展教工业务进修学习活动,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开展的教工学习内容涉及的面很广,有时政、教育、科技等,形式丰富多彩,有报告、讨论、参观等。我们还以教师论坛为引领,推进教育研究,如,“探索学科思想,改善教学方式”、“重走青春——班主任交流”等,研究学生,研究教育规律,宣传为学生发展、学校发展服务的教职工价值理念。

其二,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对政治、历史、语文等德育显性学科德育功能的研究。如,结合建党90周年增加有关党的领导内容,由学校政治特级教师秦璞老师开设“我眼中的中国共产党”、“我眼中的雷锋”等主题讲座;升旗仪式上介绍延安老校长王亚文、烈士陈永平的事迹。

其三,加强青年党校建设和对学生社团“旗帜社”的领导和指导,在学生中广泛宣传党的宗旨;带领青年党校学生赴井冈山、延安考察,让这些青年骨干进一步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必然;带领青年党校学生参观航天城、硅酸盐所、临空园区、钱学森图书馆等,让他们看到祖国的发展,从而坚定对党的信心。

另外,向社会辐射,参与社区活动,与延安实验学校等区域内其他学校及外省市学校(陕西延安中学、福州延安中学、井冈山毛泽东红军学校)结对交流。

三、实现“事业、组织、文化”三凝聚,鼓舞人、激励人

学校长期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服务学生发展;重视教师团队作用发挥,以组织建设保证延安文化的传承,创设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搭建平台,促教师发展,以事业凝聚人;加强制度规范化建设,创设组室发展的良好环境,以组织凝聚人;打造学术氛围,营造民主和谐的校园环境,以文化凝聚人。

1. 努力搭建平台,以事业凝聚人

教师工作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事业,营造学校的教师文化相当重要。我们以课程文化、教研组文化建设为引领,创设教师不断突破自我、不断追求更好的发展环境。同时,鼓励优秀教师带动组内同仁共同发展,做到后继有人。课程建设是方向,组室文化建设是动力,其核心是延安精神——“做最好的伙伴,做最好的自己”。

(1)以课程引领,凝聚智慧,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积极推进实践项目的建设,不断进行教改实验探索。在研究学生志趣、探索学科教学思想、努力达成教学要求的同时,我们积极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教学环境。如,我们以国家级课题“探索学科思想,改善教学方式”研究为抓手,集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拓展型课程侧重的拓宽视野和“研究型”课程强调的个性化发展为一体,加强课程整合,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

(2)研究教学,实践探索,凝聚组室持续发展。教研组的教师以课题为引领,坚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加强教学研究,互相切磋学习,促进共同成长。在学校、区和市的各级教学展示活动中,教师们都积极参与,组内积极研讨,在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教研支撑,责任分工,凝心聚力共发展。学校以教研为支撑,教研组依照任教年级形成备课组团队,共同承担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任。各教研组充分发展组内教师的特长与潜力,明确责任分工,保持各项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如,在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学生连续三年荣获“明天小小科学家”和全国创新大赛一等奖;“四小创新包”、物理探究之旅的展板和智慧墙已在全国部分地区推广;等等。

2. 加强制度规范化建设,以组织凝聚人

学校文化建设中制度是保障,通过制度的制定、执行,最后形成共识,才能达到由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的境界。

(1)支部建在教研组,在组风建设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学校形成以教研组长、支部书记、工会小组长为核心的教研组,这对教研组文化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以“教育发展”为抓手创先争优,围绕育人根本任务和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我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学校重心工作,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学校科学、和谐发展。

(2)形成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奖励制度,夯实延安文化根基。我校设立了延安中学教职工特殊奖励、文明班组评选等,并对每个奖励项目都制定了详细的评选规则和程序规定:通过自己或组室推荐申报,展示交流,全校教工投票推荐,校务会根据业绩票数进行讨论。

(3)定期进行述职测评,完善干部推荐考核制度。每学年,校长、书记、工会主席和中层干部都要在全校教工大会上述职;通过全校提名,党委会讨论、考核,校务会聘任,对新上任干部实行上岗一年后重点考核。学校各类制度规范透明,体现学校坚持导向、服务发展、开拓创新、民主管理、团结奉献、踏实规范、力求更好的教育原则。

3.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以文化凝聚人

我们强调骨干带头,师生积极参与。强化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正能量,提升师生人文素养。以文化人,以德塑人。

(1)倡导志愿者服务,为特殊人群送温暖。学校把志愿者服务活动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教职工利用休息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学校与社区结对,定期帮助社区的困难群众;资源辐射,积极参与兄弟学校的中学教研活动;积极开展“学习雷锋,奉献爱心”服务活动,由教师带领学校“悦火志愿服务队”的学生到街道敬老院、干休所、幼儿园、孤儿院、盲校等进行志愿服务;学校还每年资助井冈山、青海等地区的困难学生……在延安中学,不管是谁遇到困难,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人渡过难关。

(4)学校还定期组织了“延安讲坛”、“道德讲堂”,请专家和学者进校作报告。通过讲坛来提高全体师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师生的爱国情感,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

(2)营造书香校园,孕育研究氛围。为提高教师素养,丰富教师精神文化生活,学校定期开展教职工读书征文活动和摄影比赛,开展教职工课题研究和论文、教育案例评比,鼓励教职工在课外时间攻读学位和业务进修。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经典诵读和读书征文活动,师生合办《延安人报》以宣传延安人敬业奉献的精神,由学生自己创办《鹿鸣》出版物。

(3)培育社团文化,发展学生能力。校园内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学会明辨是非,学会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模联社、环保社、旗帜社、健美操队、时政社等,都是学校深受学生欢迎的明星社团。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多样化和价值多元化,怎样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适应未来国家发展的需要?面对更多学历高、业务强、年纪轻、思想活跃的教工群体,在当今社会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其正能量的作用?学校文化建设还需不断在继承中创新发展,更好地以“核心的价值”聚人心,以“真诚的服务”聚人心,以“有效的载体”聚人心,以“健全的制度”聚人心,从而促进学校更好地发展。

·相关链接·

校长务必重视学校文化建设

文/周满生

学校文化是指一个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认可而共同遵循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它的核心是学校具有特色的价值观念、判断、取向、引导,它们产生于学校自身,得到全体师生的认同和维护,并且随着学校发展而日益强化。这些核心观念是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主流价值观一致的,但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

一所学校特色文化的养成,关键在于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文化的理念、境界、精神,决定学校文化的素养与品质。校长的文化境界、职业操守,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水平。所谓“智慧型”校长,就是指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校长。校长要有丰富的学识、宽广的胸怀和综合的人文素养,具体体现在领导力、凝聚力、协调力、廉洁力等方面,从教育方针的落实、办学理念的确定,到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健康成长、内外环境优化、办学条件改善、课程实验推进、评价方式改革等各个层面,来丰富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校长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而且要学以致用。校长要有大局意识,从战略角度构建学校文化,还要脚踏实地,重视每个细节,努力搭建学校文化建设平台。

学校文化的建设旨在努力净化校园环境,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抑制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学校文化的建设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学校文化的空间不仅在校园内,也在校园之外。学校文化要主动向课外延伸,使学校文化成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黏合剂,对社会大环境的优化作出积极贡献。

学校文化的生成与发展,既受到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影响,也受到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当今,特别要重视加强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现代教育的重要部分,是践行学校办学理念的基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的一项重要职责,它可以陶冶师生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让学生逐步明白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软实力构建 篇9

近年来, 国企高管的腐败案件频发, 监管的力度与深度都在加大, 相关文件频出:2010年6月出台的“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着重规范国企的决策行为;12月印发的国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 从审计的角度加强对国企决策层的约束与监督。

国企, 拥有政治与经济双重身份。一方面, 自上而下的公权力对国有企业起着决定性作用, 并以此获得民营企业无法企及的超额垄断利益。另一方面, 国有企业具有市场经济主体的属性, 社会责任与公益目的日益弱化。可以说, 国企腐败源自这双重制度环境下的定位缺失而引发的权力真空。

在新的时期、新的阶段党中央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 党的十七大将“反腐倡廉”概念的提出充分说明这一点, 同时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反腐工作的有效抓手和载体。廉政文化是政治文化的范畴, 是关于廉政的理念、信仰、知识、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的总和, 是廉洁从政行为在观念和文化上的反映。因此, 要开展反腐倡廉工作要从观念、文化形态源头上进行防治。我公司作为大型国有企业, 应将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作为重点来抓, 为公司的发展构建强大的软实力。

二、我司在廉政文化建设方面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 在省、市公司的领导下, 以及各上级党委的领导下, 南安分公司在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中, 围绕“廉政”的总体要求, 积极依托移动公司广大资源的宣传平台, 大力宣传廉政文化相关知识, 以及对其重要性从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强调, 在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 利用资源, 积极构建廉政文化宣传阵地

一是做好廉洁文化硬件阵地建设。按省、市公司廉洁文化建设的硬件建设要求, 做好廉洁文化上墙, 对领导干部的廉政意识进行耳濡目染的强化。同时, 通过电子屏、手机报、党性书刊等形式宣传廉政文化的重要性, 让广大员工从岗位做起, 树立廉政意识。

二是拓宽宣传教育平台。组织党支部党员和片区经理以上人员、敏感岗位人员到泉州监狱参加警示教育, 抓好宣传教育工作, 不断推进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 切实转变作风, 提高服务效率。

(二) 重视学习, 丰富学习形式。

一是制定学习计划、学习制度。每年, 党支部领导积极参与经贸党委中心学习组学习, 2010年全体党员以答题的形式组织党员学习《廉政准则》, 同时公司每季度下发《南安移动思想政治教育计划表》。

二是开展廉洁从业法制讲座、“创先争优做表率, 廉洁从业当模范”的专题知识讲座等活动开展廉洁讲座, 提高廉洁从政的意识和树立公司良好的工作风气。

三是丰富学习的形式。2010年7月1日, 组织广大党员参观叶飞故居, 以瞻仰老一辈革命家故居的形式, 进行爱党爱国思想教育;还举行“庆七一, 唱红歌”趣味活动, 丰富党员的生活, 并学习红色文化, 增强广大党员的爱党爱国情怀, 增强党员的责任意识。加大了宣教力度, 进一步弘扬了正气, 使广大党员干部“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努力在公司及全社会营造出积极健康、昂扬向上、风清气正的廉政文化氛围。

(三) 整合各方资源, 积极开展廉政文化活动

一是组织参加反腐倡廉诗词、书画展、以及廉政知识竞赛, 选送作品2份参评, 并且去年公司组织人员参加经贸系统党委的廉政知识竞赛, 获得经贸系统团体第一名的佳绩;并积极选派人员参加在全市反腐倡廉演讲比赛等活动, 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二是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公司党支部推荐郑荣奎等党员分别获得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党员, 此次评选为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起了助力作用, 对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树立移动通信良好形象, 推动政风建设、建立和谐企业具有重要作用。

(四) 切实落实“三重一大”制度

年初, 每个营业部经理以上人员都要签订廉洁承诺书。强化“三重一大”会议制度。抓住廉政的重点领域, 对于人事、资源、项目、采购等事项, 强化“三重一大”会议制度。通过检察院“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 加强对合作厂商、供应商和施工建设单位的“准入”管理。

三、当前廉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 公司在廉政文化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 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 在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开展中, 也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 廉政文化的渗透力不够

由于宣传教育的力度工作还不够, 人们对廉政文化的理解并不全面。员工简单地把廉政文化与贪污受贿等现象等同看待, 在具体的实践中又把廉政文化与宣传、教育、文体等活动分割开来, 没有把廉政文化渗透到各种具体的文化活动中, 使员工对廉政文化抱着可有可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等心态, 致使在廉政文化活动中存在员工的参与度不高的现象。

(二) 廉政文化的针对性不强

在具体的实践中, 一些地方廉政文化活动的开展往往流于一种形式, 忽视了廉政文化活动之根本目的是教育我们的领导干部。如一些廉政文化的文体活动, 往往是普通党员参加的多, 真正的领导干部参与的少, 无法真正达不到领导干部受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三) 廉政文化建设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廉政文化还缺乏系统的制度, 建设在资金方面保证, 制约了廉政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宣传和发展。

(责任编辑:吴超)

摘要:廉政文化是政治文化的范畴, 是关于廉政的理念、知识、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的总和, 是廉洁从政行为在观念和文化上的反映。因此, 要开展反腐倡廉工作要从观念、文化形态源头上进行防治。公司作为大型国有企业, 理应将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作为重点来抓, 为公司的发展构建强大的软实力。

城市文化软实力构建中的政府行为 篇10

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 目前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能力和影响力, 提升国家软实力”。“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成为各地的重要工作和战略任务。构建城市软实力是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必然需求, 其中人们精神文化的需要尤其突出和强烈。本文以旅游城市秦皇岛为案例, 分析城市软实力的提升对于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提升城市形象和综合竞争力的特殊作用, 而政府的政策引导行为无疑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城市软实力的内涵和政府角色

城市的文化是一种气氛、特征和灵魂, 城市软实力就是城市与文化互动所产生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及由此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城市文化不仅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存在, 而且还有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存在方式, 更有对外交往交流中运用公共外交政策所体现的影响力, 上述四个方面构成了城市软实力的基本结构和整体, 也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路径依赖。 (表1)

在城市软实力的构建中, 政府是维护和发展的主体, 发挥着支持者、促进者、监督者和引领者等角色。政府在城市功能拓展、发展导向、形象传播、道德提升和危机应对领域发挥的作用大小直接关系到城市软实力构建中的政府执政力的发挥。在城市文化软实力内涵三大领域都存在着政府的主体角色, 主要表现在观念形态文化的引领领域、文化事业的提供和保障和文化对外交流和公共外交的实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塑造方面, 政府的角色体现在完善相关法规、公益宣传等方面的制度制度建设, 以构建平等、和谐的社会秩序;在文化事业的发展领域, 政府是文化事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者、公共服务和财政领域的提供者和支持者, 以满足公民的文化需求、丰富公民的文化生活, 进而提升公民的文化素质;对外文化外交和公共外交领域, 政府是积极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传播城市的文化影响力, 通过对外文化交流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整体水平。

二、城市软实力的特征和政府构建路径

城市软实力构建是一个构成内容复杂而有规则的系统, 文化软实力的评估指标主要体现于城市规划、公民素质、文化公共产品供给、文化经济发展、游客数量和对城市形象认同及友好城市的交流情况等。城市软实力的构建包括内外两个层面, 在内外互动的进程中构建城市软实力。城市内部文化建设的开展、文化观念的塑造和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以文化建设的内部成就提高城市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此外, 城市软实力的构建不是静止的, 而是动态的, 在这个过程中, 政府发挥关键角色。

政府的观念需要更新, 确立以人文本的城市文化建设的规划理念, 提升居民文化素质。城市文化建设切忌出现“见物不见人”的现象, 文化产业GDP, 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文化硬件设施建设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表现, 而人文关怀和公民文化素养是城市软实力的核心。因此, 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要把文化民生作为战略重点, 以提高市民素质为核心, 以扩大市民享受文化艺术的机会为方向, 加快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日常管理运作机制, 提高服务质量, 提高设施的利用率, 保证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性、公益性和公平性。

政府要充分发挥协调合作的角色, 提升城市软实力需要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其中包括政府宏观政策制定部门、具体操作和执行部门, 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对外宣传办公室、教育局等, 文化建设的外围机构和主体, 如研究机构、高校、文化企业和相关产业协会等。建立上述部门的协调机制和途径, 才能全方位、多领域的提升城市软实力。

政府构建城市软实力需要自身能力的提升。政府管理既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关键主体, 政府管理能力的提升是城市软实力构建的基础和保障。包括政府规划能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执法能力等, 具体指政府政策和规划的科学性、政府功能定位的准确性、政府执行政策的有效性和灵活性、政府学习能力、政府办事效率和服务的质量与态度、政府执法的公正性和严格性等。

政府应积极推动大型项目的开展。通过大型项目的实施提升民众的文化素养, 通过文化产业项目促进文化旅游, 扩大旅游市场。境外值得借鉴的经验包括新加坡的“文艺复兴城市”和“重建优雅社会”计划, 如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自1999年推出“社区文化大使计划”, 组织免费艺术演出 (含舞蹈、音乐、戏剧、曲艺等) 。这些大型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提升文化影响力。文化资源、传播力度和社会和谐直接影响城市软实力的构建效果。政府通过大型项目带动城市文化资源的挖掘, 加大传播力度是城市软实力提升和展示的关键。

三、文化软实力构建现状和政府行为———以秦皇岛为例

作为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 秦皇岛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如何挖掘这些资源, 整合这些资源, 利用这些资源,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更好地推进秦皇岛城市软实力建设, 对此秦皇岛市委、市政府的回答是:把握“一条主线”, 推进“三方面融合”, 构建“旅游+文化+生态”融合发展的大格局, 全面推进“宜居宜业宜游、富庶文明和谐”滨海名城建设。为此, 从政府将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 推动文化改革发展。

秦皇岛市软实力建设是城市化、信息化过程中与“旅游立市”密不可分的战略议题, 随着秦皇岛旅游产业的加速发展而得以突显。秦皇岛“旅游强市”的实现必须调动与合理运用城市的全部战略资源、力量和手段, 包括政策、资源和文化力量。在这个意义上说, 秦皇岛市有着独特的城市优势, 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北方, 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位置, 被誉为“京津后花园”, 交通便利, 公路铁路网线发达, 拥有北方最大的天然不冻港和世界第一的煤炭输出港, 优越的区位优势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来此观光。曾先后获得“中国最佳休闲城市”、“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市”、“城市休闲国家标准试点市”等荣誉称号。近年来, 秦皇岛市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仅北戴河区文化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已经占到GDP的25%。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0年至2013年3年增长3倍, 文化事业发展成果已惠及全市。时晓峰说:“我们正按照规划, 着力建设‘文化名城’和‘滨海文化产业强市’。”广电中心大楼、文化广场大楼、报业大厦、图书大厦等文化设施逐步完善。如今, 在秦皇岛市区, 一座座地标式文化设施拔地而起;农村书屋、村民活动中心等各级各类文化活动阵地遍布全市;在暑期, 一幕幕大型露天情景剧、音乐剧、俄罗斯舞蹈表演及接连不断的摄影展、书画展紧紧吸引着中外游客。总的来说, 2009~2013年, 秦皇岛市文化软实力综合得分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 即秦皇岛市文化软实力的水平在不断地提高。

同时, 秦皇岛作为旅游城市, 文化产业受季节影响严重, 旅游企业在淡季经营效益低下, 旺季时又人满为患;秦皇岛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许多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 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 文化特色没有得到充分凝炼和广泛弘扬, 游客对某些参观性的旅游景点并不是很感兴趣, 久而久之, 可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闲置。秦皇岛市文化产业的整体水平不够高, 市场竞争力不够强大, 与国家提出的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要求相差较远。文化软实力缺少强大的产业经济载体, 科技创新水平较低。虽然秦皇岛市近年来一直提倡以技术创新为动力, 提高工业技术水平, 但实际却没有得到预期的提高和发展, 这是由于企业起点低, 资金短缺, 人才缺乏, 技术创新投入较少, 从而严重削弱了企业的持续竞争能力, 导致企业缺乏成长潜力, 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因此, 秦皇岛城市软实力的提升仍需要一个阶段性的过程, 通过发展旅游产业等为载体支撑和提升城市软实力, 在这个过程中, 政府行为起到关键性的引导和决策作用。

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将是当前政府行为中的主要侧重点。目前, 全市正在加快构建“旅游+文化+生态”融合发展大格局, 推动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 由建设文化强市向靠文化实现强市转变, 由旅游产业向全产业融合旅游转变, 全面提升文化的引领力、竞争力和创新力, 在新的起点上, 持续推动秦皇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推动秦皇市文化软实力, 让文化更多惠及民生, 推动发展、促进和谐。

参考文献

[1]陈志, 杨拉克.城市软实力[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8.

[2]王福兴, 王贺锦.城市软实力视阈下的政府执政力探析[J].学术交流, 2011.9.

软实力提升硬实力 篇11

校长陈小平认为,学校能够在短时间里赢得社会的认可,得益于学校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常抓不懈。“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激活了这个资源,学校就能迸发勃勃生机。”陈小平校长深有感触地说。

该校有一位女教师,因个性较强,加上思想上有情绪,因而工作不够认真,不遵守学校考勤制度,工作状态不佳,有时还体罚学生,结果在教师全员聘任中落聘了。陈小平校长一方面找她谈话,对她进行批评教育;另一方面对她进行人文关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给她调换了教学岗位。这件事对她触动很大,她对自己的过去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此后,她在新的岗位上慢慢地改变了自己,现在她重新得到了师生的认可。

陈小平校长在全校教工大会上强调:“如果你不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你可以去从事其他职业。既然你已经选择了当教师,就要担当起人民教师的责任。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敬业奉献的思想。”为此,学校多管齐下抓师德师风建设。同时,为教师营造好的环境,营造教师的精神家园。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去橘园采摘橘子,去乡下吃农家饭,去山区泡温泉……给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让教师精神愉悦。

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这是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著名的论断。陈小平校长努力践行这一观点,乐于担当新思想、新理念的引领者。

“教师不但要有高尚的师德,更要有崭新的教育理念,精湛的教学艺术。因为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立校之本,教师的教育理念对提高教育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陈小平校长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树立教师新理念的意义。

学校集中全校师生的智慧,把培养学生“做一个有责任的地球公民”作为办学目标,提出了“教育是灵魂对灵魂的塑造,教育是智慧对智慧的启迪”和“帮助学生设计人生,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的办学理念。

新理念犹如一面旗帜!“没有思想的教育是比较随意的教育。有了新的教育理念就不会被社会牵着鼻子走,被应试教育牵着鼻子走。”陈小平说。

学校通过举办“做有责任的地球公民”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为“帮助学生设计人生,引导学生走向成功”,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近年来,该校成功地举办了三届体育节、白鹿诗会、防震减灾演练和两届文化艺术节。学校还创办了《白鹿》校报和学校网站,成立了白鹿文学社、校报记者团。《白鹿》校报荣获了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优秀校内报刊评比“最佳校报”一等奖,并成为中国校报网江西省展示校报。白鹿文学社荣获全国优秀文学社团及“全国百佳”文学社团称号。该校还获得江西省中小学校园集体舞比赛二等奖,九江市中小学校园集体舞比赛一等奖,九江市少年儿童故事大赛一等奖,九江市“新苗杯”少儿田径比赛团体总分第四名。素质教育开展得红红火火,学校荣膺“九江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称号。

2011年9月28日,校长陈小平带领60多名教师赴山东杜郎口中学观摩、学习,耗资十多万元,这足见庐山区二中的课改决心。此前,该校曾组织教师到洋思中学、衡水中学等全国知名的课改名校参观学习。

从杜郎口中学观摩、学习回来之后,该校的课程改革就全面铺开。学校成立了课改工作实施领导小组,下设课堂督查评价和导学案编写指导小组,班级小组建设指导小组和课堂教学实施小组,三个小组分别制定出相应的有效课堂新标准或细则、办法。

为打好课改这场攻坚战,该校进行了“热身运动”,强化教师培训。为使教师掌握新课改的精髓,该校开展了“三个一”活动,即读一本书,写一篇文章,回答一个问题。学校邀请市教研室专家现场指导集体备课,举办“课堂教学开放周”活动,课改实验教师轮流上公开课,通过课堂反馈,一起切磋、反思,进一步修改学案、课堂指南,使之更符合学生实践。

多种形式的宣传发动工作,有效地把教师的思想搅动了起来,把新课程的理念渗透到教师的思想深处。黎昭铜老师在《在教改中前行——杜郎口经验借鉴》一文中说:“杜郎口中学坚定地、毫无保留地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想说就说,想唱就唱,想动就动,教改的成功就体现在这里。我认为传统的教学,千篇一律的要求把每一位学生都克隆成一个模样,使大多数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开放的课堂,是放飞希望,让学生在五光十色的知识原野里吸取多种营养,让他们在自由的天空中展翅飞翔,这是新课改的一条重大的生命线,与我校提出的‘帮助学生设计人生,引领学生走向成功’办学理念非常吻合。”

观念就是财富,思路决定出路。掌握了新课程理念的该校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人人踊跃参与,个个奋勇争先,教学改革大潮滚滚东流去。

记者听了由魏苛老师执教的一堂语文课——初一课文《绿色蝈蝈》。教室的课桌摆放与杜郎口中学基本接轨,摆成6个方块,学生面对面坐,便于讨论。教室的三面墙壁挂满了小黑板,每一个学习小组一至两块,并在小黑板左上方写上学习小组的名字,比如:卓越组、飞翼组、傲风组、人初组等。像杜郎口教学模式一样,课堂由学生唱主角。学生讲,学生带读,学生正音、解词,学生归纳总结。记者问魏苛老师:“按照传统的教法,这篇课文需要几个课时?而现在安排几个课时?”魏苛说:“按传统的教法要三个课时,而现在只要两个课时。”教学效率大为提高。

“对于课程改革,我们不搞一刀切,对个别一时不采用杜郎口教法的教师,允许其按自己的方法教。因为教育是无法克隆的,教无定法,但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培养模式都要改变。”陈小平校长说。

宽松的环境为教师展示教学个性提供了平台。在追求高效课堂的目标下,教师们各展所长,在课改中展示真我的风采。学校在两个平行班级进行教改试验,用“看书提问——讨论点拨——随堂检测”模式开展课堂教学,仅一年半的时间,两个班的学生平均分提高了30多分。

为了拓宽育人渠道,该校语文教师欧阳正平老师组织学生成立了白鹿文学社,指导学生写作。先后有100多人次荣获春蕾杯、中少杯和茅盾杯、语文报杯等全国中小学生各类作文大赛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辅导学生在《中国校园文学》《语文报》《作文导报》等报刊上发表了200多篇优秀作品,荣获了全国优秀文学社和全国“百佳文学社”称号。

辛勤耕耘结硕果。2010年,庐山区二中荣获九江市新课程改革先进学校称号,欧阳正平老师荣获九江市新课改先进个人称号。2011年,该校又荣获教育部中国教师基金会评选的全国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称号,陈小平校长和欧阳正平老师还荣获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称号。荣誉的花环是闪闪发光的,但荣誉的背后是艰辛的付出。

庐山区二中把科研兴校视为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该校以课题为抓手,把学校工作中的问题专题化、课题化,增强教育科研的研究性、目的性。该校共申报立项了9个课题(其中国家级课题2个、省级课题5个、市级课题2个),已有2个结题。

在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中,该校注重全员参与,人人身上有指标,个个肩上有担子。每个教师都要结合自己任教的课程,开展课题研究。结合课程改革实际,该校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启动“青蓝工程”建设,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结成师徒对子。

该校实行开放式教研,邀请专家到校指导,邀请兄弟学校的教师来学校一同备课。2010年12月,该校举办了“课堂教学开放周”活动,全区各中学100多名教师参加了听课、评课的交流活动。

该校积极推荐青年教师承担区、市级以上公开课任务,参加优质课评比,让青年教师获得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邹月英、廖北水两位教师,分别获得九江市初中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江西省初中优质课比赛二等奖。2009学年该校教师参加省市级赛课、说课竞技及教学教研论文评比80多人次,其中获国家级奖2人次,省级奖17人次,市级奖31人次。

欧阳正平老师,是江西省中小学学科带头人、九江市骨干教师、庐山区十大明星教师。他在繁重的教学之余,潜心教育科研,近年来,先后在各级报刊发表20多篇教学论文,多次获得全国教育教学论文大赛奖项。他承担了国家级科研课题实验和省级课题研究并通过了验收。今年暑假,他在江西教师网创建了“庐山区语文名师工作站”网站,帮助辅导青年教师成长,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引领示范作用,先后荣获九江市新课改先进个人称号和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称号。

教育科研的推进,从整体上提升了教师的素质。学校现有在编教师124名,其中省中小学学科带头人1人,省骨干教师5人,市教学明星1人,市学科带头人3人,市骨干教师13人,区明星教师2人,高级教师90人,一批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已成为庐山区第二中学师资队伍的核心力量。

软实力构建 篇12

一、软实力、国家形象与文化贸易

“软实力” (Soft Power) 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提出的, 奈认为软实力是一种吸引的能力, 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来自三种资源:文化、政治价值观及外交政策。

20世纪90年代“软实力”被介绍到中国, 王沪宁教授对软实力资源的理论作了最初的评价, 作为软实力重要资源之一的文化受到了国内学者的关注。2007年“软实力”第一次被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2012年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开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发展“文化软实力”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那么, 如何增强文化软实力?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对于国家而言, 国家形象是国家软、硬实力在全球场域下的整体呈现, 是全球社会中公共信息传播和国家对外交往实践综合作用的结果。国家形象是多层次的, 文化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构成, 目前和平发展的世界潮流不断挑战着政治乃至军事高压的合法性, 文化恰恰具有赋予权力扩张合法性的作用。

于是, 全球范围内国家形象的建构重心从政治话语、经济话语开始转向文化话语, 积极打造中国文化国家形象,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在国际关系中, 如果一种政治思想和文化价值观被其他国家的人民普遍接受, 就会获得一种集体认同, 高度的集体认同影响着国际关系。而思想原则和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物质载体的强弱, 对外文化贸易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一个国家对外文化贸易的强弱决定了这个国家文化价值观的传播能够走多远。

可口可乐、麦当劳、好莱坞以其凌厉的攻势将美国的生活方式、文化价值理念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冷战时期的苏联以潮水般书籍、电影等文化贸易和文化交流活动影响着广大的社会主义阵营, 塑造着社会主义的集体价值观。可以说, 五十年代我国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版贸易以及六十年代初期我国与亚非第三世界国家的出版贸易和非贸易形式的文化活动在树立国家形象、争夺国际话语权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苏联模式影响下的出版贸易机制

五、六十年代苏联对中国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从“一边倒”的政策开始的。早在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 公开宣布“一边倒”。

1950年2月, 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务约》, 中苏同盟关系以法律的形式正式固定下来, “一边倒”方针最终得以实施。全方位地学习苏联, 从理论到实践, 从政治体制、军事武装到经济、文化建设都全面学习苏联, 文化在这种巨大的集体认同感的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全方位的学习苏联的社会氛围中, 苏联模式对新中国对外出版贸易机制的建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在新中国开展对外文化贸易的初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又在体制结构上埋下了隐患。

建国初期我国对外出版贸易机构管理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模式。苏联经济模式拘执于“由中央统一领导的经济”、“集中的经济”的原则, 强调中央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统一领导和集中管理。建国初期我国对外贸易机构的管理与调整深受苏联模式的影响。

第一次对外发行体制调整, 是在1955年底完成的。当时调整的目的主要是把进口书刊的国内发行业务划出去, 以贯彻专业化分工原则。1949年国际书店成立, 1952年国际书店成为实际上垄断书刊进出口的贸易机构。1955年起将该店兼办的国内发行业务完全交由国内发行机构办理, 其中外文图书, 一律交由新华书店发行, 原由国际书店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外文期刊自1955年起统一交由邮局发行。

随着进口、出口业务的不断扩大, 特别是有鉴于书刊进口工作的性质、对象、渠道均不同于出口工作, 所以在1958年对外文委主管国际书店后, 就开始酝酿第二次体制变革, 强调国际书店“以出口为主”。

1963年, 经过对外文委和国家科委多次研究, 并经中央批准, 决定将国际书店书刊进口业务划出去, 另成立中国外文书店, 归国家科委领导。国际书店则专营书刊对外发行业务, 同时从对外文委划归新成立的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领导。

1964年1月, 国际书店进出口正式分开。国际书店刚成立时, 归属于新华书店总店, 1952年三反运动前后由出版总署直接领导, 后来出版总署并入文化部, 即改由文化部领导, 此后就是对外文委、外文局。领导机构迭经变动, 因此方针任务也有了许多改变, 直到1964年机构基本定了下来才算调整完毕。这一系列的调整, 基本上没有脱离中央集权制的苏联对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 即苏联模式。 (如图所示)

三、出版贸易 (包括非贸易发行) 软实力与国家形象的建构

五十年代的中国, 更确切的说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出版贸易的运行模式大概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在“学习苏联”的政策下, 大量的引入苏联作品。从马列主义著作、科技文献、社会科学著作到文学作品, 都全面引进苏联的, 并及时组织力量从俄文翻译, 总印数以亿册计。翻译苏联书籍是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政府行为。

第二种情况是引进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部分作品翻译成中文;中国的部分作品译成外文, 供给苏联以及其他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这种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出版贸易活动在团结各国人民, 重塑集体认同感, 构建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兄弟情谊, 抗击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文化的入侵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贸易运行模式的数量是不对等的, 犹如“洪流”和“溪涧”, 反映了社会主义内部的等级结构, 围绕着莫斯科向周边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辐射。

我们以文学作品为例, 翻译俄苏文学在五十年代形成了一个高潮, 据统计, 1949年到1959年这十年中, 除1952年出版译作为12种外, 其余年份均在20种以上, 1950年甚至高达38种。前六年中年均26种, 后四年年均也有12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与舒拉》、《静静的顿河》等优秀文学作品在中国大地上广为流传, 培养着一种跨国界的、国际主义的社会主义认同观。同时, 中国的古典文学、五四新文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以及荣获斯大林文学奖的作品也被翻译到社会主义国家。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的两部作品即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是最系统翻译到国外去的文学作品, 除了显示本民族的荣耀和尊严, 也共享了社会主义世界的主题和精神, 促进社会主义世界的团结和凝聚。出版贸易活动构建了一种兼容民族和国际层次的社会主义的国际认同观。

1954年出版总署就对国际书店的性质、任务和方针有了明确的规定, 国际书店是统一书刊进出口的贸易机构, 原则上不应进行非贸易性的工作。但受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影响, 对外文委在1958年提出:“国际书店应以出口为主。对外发行要配合国家外交斗争。”

在1962年又提出:“对外发行要配合国际革命运动”。“文革”期间, 甚至提出“对外发行要促进世界革命”。因此,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非贸易发行占了很大的比重。

60年代初期, 中国在第三世界亚非地区与苏联展开竞争, 试图取得第三世界文化外交中心的领导权的地位, 非贸易发行在加强对外宣传, 树立国家形象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宣传机器的扩大加剧, 苏联和东欧共产党国家在海外人员的报告让莫斯科形成这样一种印象:中国的宣传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上在发展中世界的许多角落都已占据主导地位。

《共产党人》杂志的一名记者于1963年早期从北非旅行归来报告说, 在阿尔及利亚到处都有大量的中国宣传册, 而苏联的印刷品只能在阿尔及尔的书店中看到。即使在书店里, 中国的出版物也被摆放在中央的位置, 书店经理宣传说:“中国出版的小册子主题多样而又紧跟时代, 印刷精美, 版式简洁, 阿尔及利亚人都乐于购买。”在非洲和拉丁美洲, 除了用广播电台进行宣传外, 中国用16种语言向外散发数百万份文献资料, 并以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编辑的《北京评论》作为主打刊物。中国除了利用诸如官方代表团这样常规途径散发材料, 还投资与当地小型出版社建立联系, 以获取更多的渠道进入当地传播网络, 并避免当地政府对外国文献的控制。

关于软实力, 约瑟夫·奈曾经说过, “软实力是一种通过让他人做你想做的事情而获得预期结果的能力。它是一种通过吸引而非强迫获得预期目标的能力。” (P.86) “软实力是一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的方式达到期望的结果的能力。” (P.21) 也就是说, 软实力的方式应该是吸引, 而非强制。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传播者在输送传播主体意识的同时, 要考虑接受者的接受心理, 应该是一种“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而非强力输出, 文化征服。反观五、六十年代我们的非贸易输出基本上是以政治类书刊为主, 输出方式是一种电闪雷鸣般的宣传, 对外发行渠道主要是依靠各国共产党办的图书发行机构和进步友好人士开设的书店, 不少同家的统治当局对我国出版物往往存有不同程度的疑惧心理。比如, 1959年, 我国向叙利亚出口毛主席著作单行本《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三千册, 结果被当局扣押。

实践经验证明, 出版总署为国际书店制定的方针是正确的, 采用贸易发行可以在政治上避免授人以柄。

四、结论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存在的客观状态, 从根本上而言它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但它又不是一个绝对客观的反映, 它是公众对一个国家的总体印象、评价、看法, 充满着主管情感和个体态度, 因此, 从本质上来说, 国家形象又是可以被塑造的。

建国初期在苏联模式影响下我国出版业建立了高度集中、统一管理、专业分工明确的出版贸易机制, 在这种体制结构下, 我国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展了广泛的出版贸易, 与一些非社会主义国家也开展了积极的联系。这些文化出版贸易过程呈现一些特点:苏联和东欧地区的国家每个国家都只有一个或两个政府主导的垄断性的图书进出口机构;对外书刊贸易活动受党和国家政策的变化影响比较大;这些国家都有一个自上而下的、统一的、多层次的国内发行网络, 网络覆盖能力很强, 社会主义国家的书刊在社会主义世界有着畅通的发行渠道。

这些贸易特点对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文化生活产生了立竿见影的功效, 保障了社会主义世界公民共同的集体认同感的培养。

中国在亚、非、拉非社会主义第三世界国家的出版贸易以及非贸易发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新中国的国家形象, 尽管对外传播的效果并没有最理想。

摘要:五十、六十年代中国对外出版贸易在构建社会主义集体认同感, 塑造新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上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本文主要对苏联模式影响下新中国的对外出版贸易机制的形成进行了梳理, 分析了建国十七年对外出版贸易 (包括非贸易发行) 软实力在建构国家形象上所起得作用。

关键词:软实力,国家形象,苏联模式,出版贸易机制,非贸易发行

参考文献

[1]李明滨著.中国与俄苏文化交流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2]沈志华, 李滨主编.杰·弗里德曼.1960年代苏联对发展中世界的政策与中国的挑战.脆弱的联盟:冷战与中苏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3]Keohane, R.O., &Nye, Jr., J.S. (1998)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Foreign Affairs, 77 (5) .

上一篇:煤矿工作面管理下一篇: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之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