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软实力

2024-10-22

如何看待中国软实力(通用8篇)

如何看待中国软实力 篇1

如何看待综合国力中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一、什么是综合国力及文化软实力

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技术实力的综合性指标。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

一个国家的崛起,从根本上说依靠其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文化作为综合国力,是影响政治进步的重要力量,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前提,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有力杠杆,在综合国力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国际影响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实力的建设。

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文化越来越成为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推动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增强国家综合国力。

二、文化软实力对综合国力的重要性

1、文化软实力首先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感召力,它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凝聚在一种文化的氛围当中,形成伟大的向心力、凝聚力。更为震撼人心的是它令其他的民族也向往也撼动也景仰。因此,各种肤色的人画着中国的脸谱,穿着鲜艳的中国戏服咿咿呀呀有板有眼地唱起了我们的国粹--京剧;许多来自五大洲的人们到“孔圣人”像前磕头作揖,甚至美国、日本、加拿大、瑞典、肯尼亚等很多国家都建起了“学院”;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汉话,比起国人当年的学高潮是有过之无不及,“汉文化”热在全世界方兴未艾;少林武术、太极拳等中国功夫也风靡全球。

2、文化软实力是生产力,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文化作为软实力的主要载体,既是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领域的一个重要产业,体现为强大的生产力。

3、文化通过为经济提供人才、技术、创意、创新的支撑,促进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在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文化在经济领域、经济活动中的渗透无处不在。企业文化的塑造、文化人才的复杂劳动、技术创新的价值增值、产品的文化创意设计、品牌的文化构思、地方特色经济与文化的结合等等,无不在使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促进着经济价值的倍增、经济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竞争力的增强。

4、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及其结构优化。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是近十几年的事情。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这是在党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出“文化产业”概念。报告这一新提法,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

5、文化消费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作为一种内需拉动经济发展。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和国民收入的提高,我国文化消费近年来呈现迅速增长态势。根据有关部门测算,2010年我国文化消费总量在1万亿元左右,到“十二五”末将达到1.5万亿元。文化消费既是一种生活享受,也是一种经济贡献。扩大文化消费,充分发掘我国文化消费的能力和潜力,既可以让人民享有越来越丰富的文化生活,又可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带动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高。

三、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分析

1、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文化因素也发挥出了其应有的作用,“和’咬化建设受到了高度重视。中国一贯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和’,为基础,强调同周边国家和谐相处,不仅为中国的硬实力发展提供了和平的周边环境,而且为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提供了文化基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渐强盛,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被中国文化所吸引。截至2005年,中国接受的海外留学人员己达到884315人。同时,中国不遗余力的加强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共同促进文化的繁荣。到2006年底,中国己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议,其中在46个国家设立了108所孔子学院和12所孔子学堂,增进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为中国正面国家形象的树立做出了贡献。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于2009年1月17日发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文化现代化研究》,依据2005年世界各国的各项指标数据,认为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指数己跻身全球第7位,排在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由此可见,中国文化软实力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增强。

2、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不足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不足,优良传统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巫需完成。在吸收国外优秀飞文化的同时,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质,不能被吸收的文化所同化,只有在立足于本国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的精髓,发掘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之处,才能形成国家强大的软实力。其次发扬中国文化离不开现代化的传播途径,建设现代化的文化传播途径意义重大。近代以来,中国由于特殊的国情发展史,文化软实力建设起步晚,文化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影响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相对于美国美联社、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和俄罗斯俄塔社,中国新华社的世界话语权相对不足:中国的电影等传媒产业发展也不健全,中国文化的现代传媒手段需要进一步发展。

三、怎样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

1、发掘传统文化,构筑普世主义文化体系

文化转化为软实力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这种文化要具有吸引力,二是该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精神能得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人们的效仿、追随并转化为他们的价值、精神。正如李光耀指出:“只有在其他国家羡慕并期望模仿一国文化时,其软实力才得以实现。’所以,进行国家软实力建设,我们不能只是单纯的弘扬传统文化,更要深度挖掘其精髓,对原有的制度性文化进行必要的调整或发展,寻求具有普世意义的东西,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在延续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使中国优秀文化推陈出新、焕发生机。通过文化开放,使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有机结合,提升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发掘同源文化、地缘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作用,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维护多元文化交融的有益性,建构一种更具生命力的良性循环的文化环境,建构一个普世主义的文化思维框架,向世界展示中国富有感染力和包容性、能被世界普遍接受和理解并取得共识的文化体系,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

2、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当前,中国社会正在加速向着以现代经济和现代科技为先导的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模式跨进,面向全球社会,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研究应当立足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之路,确立全球视野。我们应坚持文化独立和文化主权,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可在全球化进程中迷失自我,与传统隔离、脱节,“不能进入文化自恋和自我自足化的误区,要重新发现、探索、阐释东方思想”,“中国文化不仅应该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代表,而且应成为新世纪世界文化中的强音”;确立全球视野,谋求文化对话的对等地位,重新寻找自己的世界文化秩序中的位置,同时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点,用以治理和调整我们的社会生活,使之不断趋向公正、合理、繁荣与昌盛;立足东亚,推动东亚传统的当代重构;秉持“和谐”观念,参与全球伦理的构建,寻求不同国家间的互助合作与和谐发展,以及不同文化的核心价值与人类共存之间的平衡,为全人类的福社而努力。

3、扩大汉语国际影响,增强文化传播能力

我们应该抓住“汉语热”不断升温的契机,提高汉语的国际声望。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很多国家都在有计划的实施自己的语言战略。法国努力协调有34个国家和3个地区构成的法语区的语言问题;西班牙利用“西班牙语世界”这一概念向世界进行语言传播;日本、韩国建立基金会不遗余力地推进日本语、韩国语的国际传播。中国政府应进行长远规划,制定符合国情的汉语推广政策,大力推动汉语的标准化、规范化使用,并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并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以此来加强汉语的国际影响力,维护中国的语言文化利益;形成科学有效的传播机制,扩大在国际传播中的份额,实现中文信息的全球性传播与分享,把我们的优秀文化介绍和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提高中国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4、加快文化产业化发展,打破‘文化逆差”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先后出台了(冷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等,这对于中国文化产业化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化的当务之急是发展跨国文化企业。其次要完善产业运作机制,改革文化产业投资体制,完善文化产业投资政策。再次要打造响亮的中国品牌。国家应制定扶持政策,扶持文化支柱产业的启动,支持重点项目的开发。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加速文化产业实现两个转变的步伐,打造中国文化产业的品牌。此外,还应注重发展非物质文化的产业化。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要进一步创新传承方式,对面向市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作为文化产业予以支持;要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发掘传统技艺,再现传统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要广泛深入地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人物,支持他们以各种方式培养传承人,完善对他们的激励机制。最后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文化产业理念,逐步缩短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差距,迅速建立起自身的文化产业体系并据此实现文化产品的升级换代。国家应对那些投资文化产业的个人或实体采取免税、减税、贴息贷款、税利返还、差别税率等经济手段,鼓励向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使得有逐利性的资本转向文化产业,从而从总体上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结束语

文化竞争是21世纪国际竞争的一个战略制高点,提高文化软实力是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文化需要积极应对回归传统和实现现代化之间的巨大张力,一方面通过自身建设增强自己的软实力,把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与现代高科技和信息传媒手段相结合,形成世界上最具优势的文化竞争力之一;另一方面加大对外交流力度,抵御文化霸权主义,维护国家文化主权,不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在提倡文明多样性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中推动国际文化新局面。

如何看待中国软实力 篇2

传媒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 是构建中国软实力重要支柱。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大众传播媒介无所不在。电话、传真、收音机、电影、电视、网络等和不断出现的新传媒手段, 加强了人们的社会联系。电子网络的出现使现代传媒的功能达到极致。人们的活动方式日趋分散的同时日趋一体化。美国各个行业都在加紧向电子网络化方向发展;从健康网络、远程诊断、电子杂志到远程教学, 现代传媒成了社会软实力的支柱之一。

中国现代传媒对软实力的推动主要表现在科技信息的迅速传递和中华文化的传播上。大量专业词汇经过现代传媒进入普通社会生活。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导致每年新增加的科技术语大约十万多个。 (1) 全世界2/3以上的国家和地区语言中的文化术语都走了一条国际化的道路。电视常常会把一些新事物如“APEC”、“料理”等传播给人们。现代传媒使公众在潜移默化中对文化耳熟能详, 使汉字术语在世界各地普遍化, 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

但是目前现代传媒对中华文化的传播有一些异化, 现代传媒本性和不健全的传播理念导致对文化和社会异化的结果。20世纪六七十年代, 丹尼尔·贝尔 (D bell, 1919——) 围绕“信息时代”的问题, 曾展开一场广泛的国际讨论。他写了两本著名的专著《意识形态的终结》 (1960) ,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1973) 。贝尔对现代传媒导致的文化的异化提出自己看法。贝尔认为大众传媒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扩大了相互间的影响和联系, 同时也“造成对变化和新奇的渴望, 促进了对轰动的追求”。大众传媒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中国许多传媒在利益追逐下只重视迎合大众的感官需要。“为了维持电视视听兼备、通俗易懂的特性, 传播者满足于运用高科技为受众营造一个又一个视听奇迹, 恢弘、奢华的声画之后难掩精英文化的失落。” (2)

现代传媒追求轰动效果的同时导致人们对文化本质理解的扭曲, 对中国文化的传播的某种异化。许多中国大众传媒竭力提倡一种追求享受的生活方式。如电影美化了年轻人崇拜的美国事物。现代传媒使性欲崇拜逐渐取代金钱崇拜。在新教伦理向享乐主义的转变过程中, 现代传媒引导对前者攻击和对后者的提倡, 引起中国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 从而导致中华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异化。

当代美国著名学者曼纽尔·卡斯特在其“网络社会理论”中认为网络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历史趋势, 将建构新的社会形态。现代传媒尤其网络的出现形成特殊的空间形式。在这种情况下, 各种秩序发生系统性紊乱, 社会在较大程度上转向异化。对人心灵的异化导致物欲的无限膨胀。

由于现代传媒的无孔不入使所谓的“形象英雄”到处泛滥。相应的被神化了的偶像明星就为大众提供了一张标识生活方向的简易地图。大众传媒独特的传播广度、速度和深度使之成为无与伦比的“造神机器”, 偶像明星只是商业制造的结果。为了抓住受众的注意力, 中国现代媒体各显神通, 摧毁时空的界限, 拿历史事实为吸引眼球的招牌。当我们对历史还心存疑惑时, 现代传媒动摇了我们的认同性的根基。现代传媒在不知不觉中肢解了原先中国文化的认同性和归属感。现代传媒在表现现实生活时,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为迎合大众追求新鲜的需要, 常常用以偏概全的手法, 误导受众。生活中的某一局部现象不断的被放大, 使人们往往以偏概全的看问题, 中国文化的根基——认同性常常成为受攻击的对象。

对中国传媒对中国软实力建设的贡献必须充分肯定, 同事需要严肃指出中国传媒由于利益追逐导致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某种异化, 而且有加剧的趋势。这对构建中国软实力是个很大的挑战。

2 奥运给中国媒体对外宣传带来的反思

2008年对中国来说似乎是个不平凡的一年。太多的事情突如其来, 考验中国人民和中央政府的应变和承受能力。四月份突然发生的奥运火炬传递中, 遇到的分裂干扰使我们意识到媒体宣传的重要性。笔者当时在美国访学, 并亲身经历了旧金山火炬传递。从整个事件发展过程来看, 中国并没有做错什么, 但开始却陷入有点被动的局面。西方很多人对中国人和中央政府产生误解。继而5月份中国四川发生大地震。中国政府的迅速反应和中国媒体的积极应对给世界树立了良好榜样, 也改善了许多不明真相的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中国中央政府历来重视宣传, 党的宣传策略和优势在建立新中国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958年毛泽东主席提议创办《红旗》, 其中意图之一在于对外宣传党的政策, 让世界了解中国。早在1955年底, 毛泽东就曾针对当时新华社对外宣传思想保守、行动迟缓的情况, 作过指示:“应该大发展, 尽快做到在世界各地都能派有自己的记者, 发出自己的消息。把地球管起来, 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 (3)

时至今日, 中国媒体宣传取得巨大成就。但实事求是地说, 通过奥运看还存在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为:观念落后;管理体制不够灵活;以“授者”为中心, 而不是以“受者”为中心;对内宣传和对外宣传区分度不够明显等。西方世界普通民众从中国渠道接受的信息有时有“雾里看花”的味道, 从西方新闻渠道得到的信息有时歪曲事实。所以只要反华、分裂和敌对份子在西方社会现身说法往往很容易混淆视听, 引起误解。今年四月的分裂份子的反面宣传有较大市场就很能说明我们存在的问题。

现在中国经济实力空前强大, 世界各国都有了解中国的真相和发展成就的浓厚兴趣。但中肯的说, 我们的媒体对外宣传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 中国整体形象与经济形象不完全一致。美国社会是个多元的平衡态, 没有一项政策出台不受部分民众指责, 但是绝大部分市民尊重事实, 尊重对方的权利和自由。二战以后, 美国社会主流民意和政府意愿一致时期不多。这也就说, 政府之间的良好外交或是恶劣关系不能完全代替民间社团和普通民众之见的理解和关系。过分重视政府关系, 忽视民间关系, 这也是中国媒体对外宣传不足造成的原因。

分清学术研究和实战研究。在“中国威胁论”日益加增的氛围中, 提升对外宣传的整体水平异常重要。提升对外宣传的战略地位和整体水平是提高中国软实力极端重要的传略举措。中国媒体有必要仔细研究美国对外宣传机构——“美国新闻署”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USIA) 。 (4) 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 传播理念和方式日新月异, 传播有“点对面”走向“点对点”的趋势。对外宣传必须重视海外华侨和海外学子的意见和作用。奥运圣火传递时广大华侨主动迸发的爱国热情, 和青年学子自发的网络抗拒西方不实报道显示了我国媒体对外宣传巨大的空间和呼应前景。

奥运会在中国的成功举办是一个中国媒体对外宣传的良好契机, 不应视为检验对外宣传的成果, 而应视为提升对外宣传战略层次和整体水平的开端。中国媒体在国家软实力的建设中应当多有作为。

3 中国媒体如何支撑中国软实力建设

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已取得巨大成就。在文化上, 我们则要大力构建软实力。中国媒体任重道远。世界上没有一个大国有中国这样悠久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文化的力量是大国角逐的最终力量, 是中国从世界大国走向世界强国的重要武器。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是中华文明的复兴。“今后10年, 软实力的增强与否是决定我国实力地位变化的核心要素。硬实力的增长已是一个常量, 关键就看软实力是否能够跟上。” (5)

文化攻势可集中表现在对外汉语的普及上。通过汉语在世界上的推广传播中国文化。为了推广汉语文化, 中国政府在1987年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这种软实力的提高应视作与经济发展等硬实力同等的地位。截至今年3月, 共有238所孔子学院在69个国家和地区成立。 (6)

那么中国媒体在以“孔子学院”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传播上该有何作为?笔者提出“媒体孔子学院”的概念。即利用各种媒体设立有形和无形的孔子学院。主要的媒介方式有利用网络、卫星电视、报纸杂志海外版、免费媒体书籍等方式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 以网络孔子学院为核心的组成的推广中华文化和打造中国软实力, 综合的媒体宣称和教育领域。以孔子为代表儒家学派历来倡导“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 强调“忠恕;仁、礼;和为贵”, 主张“仁政;民为重、君为轻”的治国理念。中国文化特色不在于传统经济和物质生活的水平, 而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大力推行和弘扬儒学可以把世界各地的华人联系起来, 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精神素质, 也有利于国家经济运行素质的提高, 更是国家软实力上升一个台阶的重要标志。最新的权威资料显示, 遍布168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华侨多达8700多万人, 他们手中拥有的资金高达2万多亿美元, 近17万亿元人民币, 超过2004年中国国内一年国内生产总值 (13.6万亿元人民币) 。其投资能力令世界各国政府刮目相看, 是不少所在国家经济的中流砥柱。媒体攻势可以加大吸引海外华商投资国内经济建设的力度。

这里顺便论述一下软实力建设中对汉语宣传的理解。推广汉语的同时需要推广汉语拼音, 甚至先推广汉语拼音。我们应该反思一下, 到底是推广汉语还是推广汉语拼音?汉语拼音综合了各种方案的优点, 在汉语拼音公布50周年时, 国内主流媒体高度评价“于推进中华文化功不可没”。汉语拼音产生不过50多年, 而汉语产生5 000多年。拼音和西语体系外形接近, 易于西方人第一步接受和学习汉语。不过, 仔细想想, 恐怕我们忽略了更加重要的东西, 西人接受拼音后再接受汉字不说容易使其混淆、增加负担, 更重要是会认为汉语是西语字母体系的下阶语言, 无形中会降低对方方正正的方块字的汉语的独特含义的理解和附属文化的认识。其实推广汉语是第一位的, 推广了汉语才真正推广了中华文化, 真正提高了长久的软实力。而到底用什么拐杖则不能喧宾夺主。战略对待战术问题需要慎重。别人愿意接受我们是因为和他不一样而不是和他一样。对于这个问题, 中国媒体有责任进行讨论, 慎重对待汉语传播的选择。以使媒体软实力构建事半功倍。

中国媒体对中国文化的普及不仅对中国有利, 而且对世界有利。这是在于中国文化的特点决定的。中国文化就是和平文化、大同文化。在中国最早诞生了“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人类共和思想。人类共和的底线是求大同存小异, 就是不同文明互相包容、互相学习、互相尊重、互相对话。包容需要宽广胸怀, 这是中国文化一大特色。中国文化的经典著作《道德经》提出“上善若水、以德报怨”的伟大思想。

中国文化会帮助更多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大同文化认为, 中国的持久繁荣富强依赖于世界的普遍发展。任何一个社会, 如果只有少数人富裕, 多数人贫穷落后, 那么这个社会就不会和平稳定。在世界范围内各国人民和平共处, 有赖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只有少数国家发达, 多数国家贫穷落后, 世界是不会真正和平共处的。21世纪世界有两大趋势:其一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从西方世界向东方世界扩展;其二是文化全球化的趋势, 由东方世界向西方世界扩展。可以预料, 经济全球化美国是主角, 文化全球化中国则是主角。

在这个宏伟的民族复兴过程中, 中国媒体可以也必须大有作为。大力支撑中国软实力的建设, 这是中国媒体在中国软式力构建中的战略任务。

参考文献

[1]张志毅, 张庆云.新时期新词语的趋势与选择[J].语文建设, 1997, 3, 15.

[2]陆军, 李晨光, 张卓.电视传媒的可持续发展:科技与文化[J].新闻前哨, 2003, 4, 29.

[3]杨永兴.毛泽东为何倡议创办《红旗》.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4]该机构存在于1953-1999, 其后其功能分到Bureau of Public Affairs和Broadcasting Board of Governors/BBG.2008年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John McCain竞选纲领中意图恢复原先机构.参见http://en.wikipedia.org/wiki/United_States_Information_Agency.

中国企业如何构建“软实力” 篇3

“软实力”的差距

《当代经理人》:在“软实力”的维度上,哪些世界级的成功企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别在哪些方面的“软实力”最为突出?

谢祖墀:我们提出,软实力有四个维度:成为技术和创新的领导者、富有魅力的管理和领导力、成为有责任感和影响力的企业公民,以及抓住客户物质和精神上的渴望。许多世界级企业在这几个维度上各有建树。

《当代经理人》:中国企业在“软实力”的构建上,与一流企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这其中,哪几个方面的“软实力”是中国企业特别需要提升的?

谢祖墀:目前在软实力的培养上,国内企业比较突出的一点是他们开始重视企业社会责任(CSR)。比如很多企业在四川地震赈灾时的慷慨解囊,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和赞赏。

除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国内的企业还可以在软实力的第二个维度“富有魅力的管理和领导力”上面多下功夫。很多成功的跨国公司在这方面都有所建树。

企业领袖本身是企业的一面旗帜,是企业品牌的一个“特写”。目前国内也有很多鼎鼎大名的企业家,他们才智过人、独当一面,但是其国际知名度却不尽如人意,中国的企业家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上升空间。

此外,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企业做得还很不够。中国企业擅长模仿和引进技术,模仿很方便,也很快速,会给中国企业带来一些后发的优势,但是建立在模仿之上的优势难以维持,也难以让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立足国际市场。现在很多中国企业已经认识到模仿最终只是一条“末路”,并开始致力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比如华为,他们拥有一支上万人的庞大的研发队伍,每年将巨额的资金投入研发,这种对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在国内企业中是罕见的,也正是这种对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视,帮助华为迅速崛起。

软实力的培养和发展,需要“制度”来保驾护航。很多国企自信满满,觉得自己有鲜明的企业文化,可是当它走出去、进军海外的时候,这种“文化”就销声匿迹了。将软实力的发展制度化,能够保障软实力的发展延续,也能够在企业“走出去”的时候,将软实力轻松地复制到海外,使海外的员工和顾客接受并信服。

《当代经理人》:你认为,中国企业应该如何补上“软实力”的短板?

谢祖墀:尽量认识到了软实力的重要性,很多企业在具体执行的时候还是会觉得无从下手。对企业而言,要想成功打造软实力,首先必须对软实力的不同发展方式有所了解。我们曾提到过软实力有四个维度,这四个维度其实也可以说是企业的软实力的四个表现方式,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维度开始着手。

“软”与“硬”的融合

《当代经理人》:依照你的经历和视野,你认为,中国企业在“软实力”的层面,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哪些中国企业在“软实力”上的突出表现,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谢祖墀:许多中国企业也开始着手培养软实力,从软实力这四个维度来衡量,比如华为、海尔等重视技术创新已成为本行业的技术领先者;也有越来越多企业开始重视企业社会责任。

《当代经理人》:在“软实力”和“硬实力”的搭配以及相互融合方面,请你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谢祖墀: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企业的发展大多是重视“硬实力”的建设,看重“硬”的指标,很多中国企业迅速的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长起来,在规模和资金方面积聚了强劲的“硬实力”。但在“软实力”方面却稍逊一筹。在企业发展的第一阶段,看重基本能力建设是必需的。不过仅凭基本能力不足应付下一阶段的挑战。中国企业必须更成熟一些,在发展硬实力的同时适当的发展软实力,更佳者能运用巧实力(smart power)实现企业的目标。

巧实力,是企业均衡利用其软实力和硬实力,从而“软硬兼施”的能力。简言之,就是该用软实力时就用软实力,该用硬实力时就用硬实力。表面上看,软实力与硬实力似乎是对立的,实际则不然。软实力和硬实力是可以互相转化、互相结合的。

硬实力拥有者,往往可以通过高强度的手段立即获取短期利益,但却未必能确保长期利益;但如果完全依赖软实力,凝聚力会相对较弱,一旦新挑战出现,看似稳定关系或状态便容易生变。因此,适度地善用巧实力,才能让企业真正发挥它的实力,一方面使硬实力的成果能持久,另一方面避免软实力成为空中楼阁。

比如,英特尔核心处理器技术在业界长期处于领先水平,这当然是一种硬实力,但这种硬实力的生成,则是源于其长期坚持创新和科研所积累的软实力。英特尔在业界长期处于领先水平的硬实力,又形成了其业界权威形象的软实力。灵活运用这些软、硬实力,就形成英特尔在核心处理器行业强大的巧实力。

中国企业由小到大,在很长时期内绝大多数企业还奔波在生死之间,更多是做大做强硬实力,而忽视软实力的建设,更少谈得上巧实力的运用。不过,在全球企业实力的壮大过程中,也往往是硬实力的培养先于软实力。如果要求中国企业在起步阶段就同时具备软、硬实力,稍显苛刻。但是,现在不少企业已经脱离生死线,硬实力积蓄到一定阶段,企业家们对巧实力的思考运用也应提升到战略高度。

如何看待中国软实力 篇4

缘起

“软实力”概念看似新鲜,但其内涵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一点也不陌生。“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一切可以量化为物质力量的实力都是“硬实力”;而一切不可以量化、却可以转化为精神力量的实力都是“软实力”。因此,以往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宣传思想文化教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弘扬、良好国际形象的树立、政策策略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文化产业对积极健康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社会效益的追求,均属文化软实力建设。由于文化软实力同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存在很大的交集,所以,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同样适用于文化软实力建设。由此联想到,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也必须走自觉、自信、自强之路。自觉

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自觉,最重要的是使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决策者,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一个国家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而如果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苏联解体就是典型的例证。当时,苏联的军事实力不仅完全可以和美国“叫板”,而且常令美国和西方寝食不安;但是这样的硬实力并不能避免它解体。苏联的解体不是因为硬实力不行,而是因为文化软实力大厦的坍塌。尽管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价值观的迷失和意识形态防线的崩溃则是最深层、最直接的原因。当迈步于中国文化软实力自觉之路时,这是必须深刻认识的第一要义。

自信

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自信,最重要的应体现为对中国文化根的尊重和扬弃、对中国文化魂的坚守和创新、对外国文化的包容和借鉴。所谓中国文化的根,是指古代传统文化。它源远流长,以儒释道为主要内容。由于受历史和科技水平的局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难免有封建糟粕和迷信杂质,但其主体内容博大精深,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软实力要素,其理性价值和伦理精神适应人类社会发展趋势,至今仍然闪烁着耀眼的生命力之光。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讲仁义、倡忠勇、敬孝悌、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合和、求大同等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统一的文化血脉。所谓中国文化的魂,是指植根于中国国情并开花结果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魂,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锐利的思想武器,可以使我们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正确地辩是非、权利弊、明善恶、察优劣、分主次、导思潮、御谬误、扬正气、振精神、择战略、制规划、统全局、不断开拓新境界。世界各国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长劣短,同时,由于受政治制度的左右和价值观的影响,对中国的认识和所取态度也各不相同。对此,我们作为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敢于宽容差异、包容多样,善于兼收并蓄别国之优长并创新超越。当迈步于中国文化软实力自信之路时,对“根”的尊重和扬弃、对“魂”的坚守和创新、对外国文化的包容和借鉴,是不可或缺的三个环节。

自强

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自强,最重要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努力。一是大力繁荣发展人文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提高中华民族智力素质和谋略水平。二是切实搞好宣传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推进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水乳交融地渗透进思想理论、文化教育、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各个领域,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三是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不断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不断开辟文化产业的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四是不断加大对文化软实力平台、载体、传媒、产业的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占领科技制高点,不断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传播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能力。五是加强中国国家形象的设计,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贯彻落实的措施,使热爱祖国、勤劳勇敢、独立自强、正直守信、尊重人权、文明礼貌、热爱和平、崇尚和谐等优秀品格成为中国形象的指代词。当迈步于中国文化软实力自强之路时,至少必须有上述六个方面的艰苦努力。

科学发展

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科学发展,首先要夯实经济基础、增强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后劲。存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文化软实力属于上层建筑,只有中国经济蓬勃发展,才能为之提供充足的资金,以便更好地建设队伍、开展研究、更新平台、提升科技水平、增强和扩大影响力;只有各项政策都能代表中国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才能维护中国社会和谐稳定,才能使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理论主张、理想信念、核心价值、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精神宣传为大多数人所认同、所欢迎。因此,为了做大做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既要坚持以人为本、本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统筹兼顾的方法,协调思考文化软实力建设内部的各个环节、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同时又要把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来思考来部署,使文化软实力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国防建设、生态建设相互支持、相互策应、相互补台,而避免相互矛盾、相互干扰、相互制肘。总之,走好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自觉之路、自信之路、自强之路,皆离不开坚实的经济基础。当三者统一于积极、健康、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之日,就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真正做大做强之时。10级计算机软件(2.)

胡桂东

06号

中国文化软实力 篇5

文化软实力是指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它是相对区别制度、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等因素而存在的软实力形态:在软实力要素构成中,文化软实力是其基石,它构成软实力的深层魅力。

在加强文明的影响力方面,中国具有一定的独特优势。唐朝见证了中国文明传播于周边邻国的过程,包含韩国、日本和越南。15世纪,郑和下西洋则证明了中国古老文明的力量,同时,也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了重要的关系。中国作为亚洲传统的轴心国的地位为自身现代进程创造了丰富的软实力储备。但是优势归优势,只有将这些资源发挥出来才能成为促进中国和平崛起的核心力量。当前,中国文化软实力资源在方方面面都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清除了这些绊脚石,中国文化才能在通向强势文化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现今中国文化软实力资源的现状是:(1)社会核心价值观危机;(2)文化相关产业;(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4)教育体系;(5)国际话语权。这五个方面是现今中国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在20世纪末期,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发生,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遭遇重大挫折。与此同时,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始实施不争论政策,默默无闻、一心一意谋求经济发展。再加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遥遥领先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以绝对优势把控了各个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在他们的信息的狂轰乱炸之下,世界各国的人们有意无意之间接受了他们对“民主”、“自由”、“人权”等话语的界定,几乎忘记了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民主”、“自由”、“人权”,以致这些价值不仅几乎成为举世公认的价值准则,而且似乎唯有西方式的实现方式才是正确的;他们也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塑造各国的形象,一边摸黑社会主义,一边塑造资本主义世界的民主、自由形象。一时之间,一度席卷全球、令资本主义世界胆战心惊的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大大削弱。时至今日,这一舆论局面仍然未曾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在这一格局之中,中国掌握的国际话语权微乎其微,世界各国的人们长期听不到中国的声音。他们只知道西方中的世界,甚至是只知道西方希望他们知道的世界,而不知道中国眼中的世界。比如说,评价中国最大最强公司的是美国的《财富》杂志;评价中国最富有的人的是美国《福布斯》杂志;评级中国所有重大的商业并购事件的是《金融时报》;评价中国企业在海外资本市场上的行动的主要是道·琼斯、彭博社和路透社;总结中国式管理的主要是麦肯锡、IBM这样一些国际咨询机构,他们向世界发布中国企业是什么样的;分析中国行业财务数据的是德勒、安永这样的公司;总结中国商业伦理的事郎咸平这样生在台湾、执教在美国,对大陆的情况有所了解,有了解不多的教授„„

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在于中国至今没有出现被全世界接受的商业媒介,即使国内媒体做再多的报道,也不能左右国际商业舆论,不能赢得在世界范围内的主导话语权。甚至对于发生在中国而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的事件,作为离事件发生地最近的中国媒体,也并不拥有报道这些事件的发言权,而远离中国的国外媒体却掌握了主导话语权。这一局面,长期以来令我国有时只是感叹不已,一腔激愤郁结于心而不得舒张。

当然,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宗教问题上也有许多值得研究的东西不再一一阐述。现阶段,虽然各方面问题比较突出,但也要看到中国文化软实力资源的广阔前景与中国文化复兴的希望。

想要提高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有很多种途径和方式方法,这里我们主要提出三点:①全方位传播,让世界认识中国。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

古国之一,汉文化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物质成就与思想底蕴。现在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而是传播力决定影响力的信息时代。在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谁就能掌握话语权。因此,我们要建立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使我们文化传播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把更多体现中华文化魅力的精品介绍给世界。②多角度实践,让世界看到不一样的中国。根据《世界眼中的中国》的调查显示,对“中国的代表性事物”的了解上,大部分外国人选择了“功夫”、“长城”和“中餐”,认为这些是“最能代表中国的事物”。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以展示给世界更多精彩的内容,这需要我们多角度的实践,多角度的展示,才能让世界看到不一样的中国。如在大部分美国人眼中,梅兰竹菊是中国话固有的唯一符号,马欣乐先生却让他们认识了象形文字在绘画中的魅力,让美国人看到了更丰富的中国画。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热衷,使得马欣乐有机会成为全美最大的死普林斯环球家纺公司的高级设计师和设计总监,中国传统文化通过美国人钟爱的家纺布艺让中国元素在异国走进千家万户,掀起了中国风的热潮,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③重视海外华文教育,调动海外华人华侨的力量。我国现在分布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侨胞约有5000万人,这支力量是中国国家软实力在海外的表现和扩展。因此,我们要重视海外华文教育,并且充分调动海外华人华侨的力量,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如印度尼西亚思源美术馆馆长阮渊椿极力地宣传中国文化,使印度尼西亚人民更多地了解了中国文化并且获得了亚洲国际书法高峰论坛颁发的“传播中国文化贡献大奖”,中国画家马欣乐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了传播东方文化的旅程,为中西文化交流做了很大贡献,他的新作《大唐盛景图卷》再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当前,国内思想文化多元、多变,理想信念、道德规范、文化认同、干部形象、民族和谐等尚有缺憾,歪曲事实、扰乱思想、涣散人心、毒害心灵、污染社会的文化垃圾时见于网络媒体。以上问题如果不能尽快得到解决,那么对内就不利于统一思想、凝聚人心,不利于弘扬正气、振奋精神,不利于团结和谐、增强合力;对外则不利于传播中国声音,不利于树立中国形象,不利于中国掌握更多的话语权,最终必然制约中国影视里的发展。从国际方面来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当下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这使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任务更加紧迫,也使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华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积累了博大丰富的文化遗产,形成了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但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并不等于文化强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并不意味着就具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我们有再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果别人不了解就不会给予我们文化的认同。所以我们对外文化传播和推广的任务就必须加快步骤,让外国人多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丰富,让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对外国人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论中国文化软实力 篇6

中文摘要;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文化以其独特的影响力成为国家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之一。面对时代的变化,中国应当发挥自身优势,扩充文化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

关键字:中国文化软实力国际影响地位实力

正文

中国近些年认识到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性,在推广文化软实力方面大力支持。从巨星成龙、姚明、章子怡等在国外宣传中国形象到着手开办了孔子学院和语言文化学院。杂技表演、书法国画展览,踩高跷、太极拳等等。中国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同时面临很大的挑战。在国内,很多年轻人形成了一种崇外媚洋的思维,周围人会说几句英语就对他刮目相看:喜欢韩星,爱看国外电影,使得中国电影一度失音。另一方面,由于官场比较腐败,人权自由相当不如他国,人们对于自己国家比较不自信,将自己的眼观更多的放在国外。而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拆除古老建筑,不注重当地的文化和习俗,使得中国文化大量流失。目前中国高楼大夏一座座拔起,而代表中国文化的建筑却无声的消失了。从历史上来看。在发动了所谓的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被逐渐唾弃。新中国成立后,又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阶级斗争阶段,特别是文革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尤为严重。由于长期对传统文化及传统节日的轻视,使中国人普遍存在文化上的精神空缺及文化满足上的空虚。恰好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那种多样性及多彩性,弥补了中国人长期压抑的文化需求,所以普遍被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所接受,并迅速扩展开来。

政府应

提高文化安全度,保护文化知识产权进一步吸收世界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以及各国人民共同接受的一些基本价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一方面,增加商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另一方面,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文化产业展现了蓬勃发展的生命力,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通过世博会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规范外资引进和文化产品进口,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大力开展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教育工作,促进公民素质的提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做精雕细刻、潜移默化、入耳入脑、深入人心的工作,并以此带动社会道德规范、法制规范和行为规范建设,促进全党全民族素质的提高。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特别要重视国内政策和外交政策的统筹协调。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加强对外文化宣传。

关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若干思考 篇7

如所周知, 所谓文化软实力, 通常是指一国的文化内容、价值观念、社会制度以及发展模式的国际感召力与影响力。在当今时代, 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 越来越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内涵

1、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前提条件

在古代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儒、道文化为主体, 其它文化为补充的多元传统文化结构。因而,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当前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前提条件。在古代中国, 以孔子和孟子为主要代表的儒家伦理型文化, 主张仁、善、德治以及建立严格合理的社会秩序, 是我国入世实用型文化的典型代表;而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则是出世型文化, 主张道法自然,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提倡“无为”而治。儒、道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流文化, 它们不仅深深烙印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中, 而且还对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心理素质的形成以及国民性格有着深远的影响。此外, 在我国古代, 还有法家、墨家等理论学派都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现阶段我们要充分利用我国传统文化的优势, 使其与现代文明相适应, 加大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 从而增强我国文化产业对世界各国文化的影响力。

2、坚持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

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能够沿着正确道路前进的基础, 而且是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因此, 我们要想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我们除了要继承和发展我国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以外, 还要坚持在全社会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在“一元主导, 多元辅助”的指导方针下, 努力发展在当代中国各领域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

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提升国家综合国力, 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当今社会, 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文化软实力作为我国的精神支柱, 它的不断提升不仅有利于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更好地抵制西方优势文化的侵袭, 而且能够提高我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 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对外开放的底气, 从而早日实现祖国的振兴。

2、有利于增强我们国家各民族的凝聚力、维护祖国统一

任何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都需要一种普遍的社会凝聚力和认同感, 以维护整个民族的协调和稳定, 而这种凝聚力和认同感主要来源于共同的文化。因此, 提高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精神和灵魂, 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一方面, 从国内来看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组成的, 客观上存在着民族风俗习惯和传统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因此, 必须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发展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 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 虽然从总体上说目前我国社会比较稳定, 但是在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支持和纵容下, 我国国内还存在着一小撮民族独立分子, 严重影响了我国多民族的和谐相处。因此, 只有大力发展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国内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实现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维护祖国的完整统一。

3、有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坚持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意大利前共产党领导人葛兰西在深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思想。他认为各国共产党要想取得并巩固自己所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权, 必须先要在文化领域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由于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面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强势冲击, 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变得更加严峻。因此, 要努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 才能从根本上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 坚持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荀子曾经说过:“蓬生麻中, 不扶则直;白沙在涅, 与之俱黑。”[2]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高必然能够带来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健康的的精神环境, 从而提高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虽然现阶段我国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还有一定距离, 但是只要我们不断努力, 加快文化产业的调整与创新, 中华文化必有重新复苏的一天。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人民出版社, 2011年。

中外媒体“围观”中国软实力 篇8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外界开始热议中国的“软实力”;而中国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无与伦比”的表现,也让外媒对中国“软实力”的关注达到了一个高峰。此后,上海世博会、“中国制造”全球广告、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等,每一次中国的公共外交活动,作为中国软实力的象征,都得到了外媒的密切关注。

新华网国际频道:公共外交凸显中国软实力

汶川大地震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和力量,感动着国人,也感动了世界。韩国媒体说,它“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格”;美国媒体说它“让中国软实力真正爆发”。

北京奥运会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吸引了全世界的眼光,除了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无与伦比”的评价,外媒也纷纷在开幕式后发文评析奥运所凸显出的中国文化软实力。

美国《纽约时报》发表题为《和谐与梦想》的文章。文章说,中国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事件,也是文化事件。和谐集体的理想或许和美国梦一样富有魅力。通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国坚定地向外界表明,不仅可以通过西方的自由方式实现发展,还可以通过东方的集体主义方式来发展。开幕式展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但最吸引人的部分无疑是数千名中国人整齐划一的表演??整齐地击缶、跳舞,按照精确的编队快速奔跑,没有任何错误和碰撞。这是当代的集体主义??以高科技展现的中国奇迹般增长背景下的和谐社会场景。

日本《朝日新闻》发表文章,题目是《奥运会是中国成为文化大国的跳板》。文章说,北京奥运会的看点有很多,除了比赛之外,就是重新发现中国的文化力量,中国正在谋求成为一个国际性文化大国。中国邀请日本时装设计师石冈瑛子担任了开幕式的服装设计。张艺谋起用石冈瑛子的理由是,她拥有东方的DNA,并且在国际舞台上表现活跃。北京吸纳跨越国界的创造性,今后也许会成为亚洲文化圈的霸主。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等崭新的公共建筑,也体现了这一点。

美国《新闻周刊》网站发表文章,题目是《孔夫子和奥运会》。文章说,中国强大起来,儒家传统的道德力量开始重新被提及。中国主要依靠道德榜样、礼仪规范和以德服人来赢得世界。北京奥运会象征着一种视野的变化。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国将自己视为一个软弱而不堪一击、历史辉煌不再的国家。现在,中国强大起来,并且开始重新争取万众瞩目的“应得”地位。理想就是建立一个关爱和同情至上的社会,狭义的爱由家庭开始,然后扩展至国家和整个世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论语》名句通过开幕式传递给全球几十亿人。我们看到的是对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所体现的温和学者生活的礼赞。

上海世博会世博会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的又一盛事,也是加强中外交流,提高和展示中国软实力的绝佳机会。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通过上海世博会得到充分体现,中国的软实力通过世博会得以表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正在改变着每一位世博人、上海人和中国人。

韩国、印度媒体称世博会提升了中国软实力。中国在硬实力方面已经成为争夺世界第一、第二的强国。在资本方面,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外汇储备,军事能力也超过防御水平。但中国一直被认为在代表精神和文化力量的软实力方面很薄弱,尤其是秩序意识更是处于不及格水平。中国政府计划以世博为契机改变这种不均衡现象。因此中国馆摆满展示中国文化的展品及影像,摆放的位置也都便于和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行比较。看到屹立于世博园正中的中国馆的雄伟仪容,游客们颇感自豪;看了里面的展品,更会为自己国家的优秀文化而感动。他们还通过在场馆外面排队来培养秩序意识,世博正是软实力的训练场。世博会的组织者指出,世博会的主题发展始于3个问题:什么样的城市会使生活更美好?什么样的生活会使城市更美好?什么样的城市发展会使地球变成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上海在努力回答这些问题。或许德里和印度的其他城市也应该这么做。

中国制造全球广告2009年底,中国商务部联合4家商会,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投放了一则30秒钟的广告。广告内容提示,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制造”产品其实也是世界上各个贸易体共同分工协作、盈利共享的。该广告有利于重新打造与巩固“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上的声誉,也有助于凸显中国软实力。

专家认为,商务部在全球推出中国制造形象广告的行为,体现了我国政府的一种战略关切,展现了中国制造的软实力。在面临新的世界形势之际,中国的这一宣传举措,对建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继去年底“中国制造”电视广告片在美国播放之后,今年6月28日至8月8日,在英国广播公司(BBC)世界新闻频道再次播放,累计播放次数约400次。广告围绕“中国制造、世界合作”的理念,用时尚、流行的元素演绎了新时期中国的自信和包容。分析人士认为,在金融危机阴霾尚未散去、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的背景下,主动出击展示国家形象,是一次很好的尝试,有利于提升中国的软实力。

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30秒长度的电视广告片??《人物篇》,以“中国人”概念打造中国形象,汇聚了50多位中国名人,并于国庆之前通过BBC、CNN等国际主流媒体面向全球播出;另一部分是15分钟的专题长片??《角度篇》,用于外事活动展示,力图从更多角度、更广阔的视野展示当代中国社会。对此,中外媒体和学者纷纷表示,国家形象广告也是展现“软实力”的重要渠道。香港《文汇报》发文说,该宣传片的推出,是中国官方近年来旨在增强中国软实力、提升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又一重大举措。这标志着中国开始更自信、主动地展示“软实力”,争夺国际话语权,国家公关时代已来临;而融合过程还需面对诸多问题及挑战。北京奥运之后,中国加快展示“软实力”,借助国际媒体的影响力来客观报道中国。国家形象广告无疑成为展现“软实力”的另一有效途径。由官方主导开展国家公关,塑造良好的国家声誉和品牌形象,对于增强中国国家的软实力大有裨益。

《人民日报》:经济硬指标提升文化话语权

我国目前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已达29个,成为世界上入选名录最多的国家,这反映出在日趋强大的经济实力面前,国际社会对我们文化价值的确认。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贾磊磊认为,在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进程中,社会经济实力(硬实力)是文化发展与传播的现实基础,如果没有经济强有力的支撑,文化的软力量不仅会失去彰显的平台,而且文化本身也会面临衰微的困境。经济的硬指标是体现文化软力量的重要标志。

现在,中国之所以受到世界普遍关注,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综合国力的提升。正因为此,我们在国际舞台上才有了文化的话语权,有了相对平等的谈判条件与相互磋商的议价能力,同时,我们的文化也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美国著名国际问题学者约瑟夫?奈认为,中国在经济上的巨大成就是软实力得以提升的重要根源,是中国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吸引力越来越大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与其他认同不尽一致的地方是,文化的认同实际上具有一种“反向认同”特征。人们不会平白无故地对一种文化感兴趣,人们感兴趣的文化往往是那种能够引领社会发展、促进经济繁荣的文化。人们在确认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之后,反过来才会对其文化的价值产生认同。以《文明的冲突》一书而闻名于世的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强调,硬实力决定软实力,硬实力是软实力的基础,物质上的成功会使文化和意识形态更具吸引力,而经济和军事上的失败则必然导致文化的自我怀疑和认同危机。所以,尽管文化有时会成为社会舞台的重要角色,但经济依然是文化繁荣与发展的基础,文化全面建设的真正实现必然有赖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新华网国际频道:部分媒体评论中国软实力

◆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青山?妙在该国《外交论坛》月刊上发表文章,称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在两个意义上很重要。“第一,对中国来说,促进文化政策具有很大的培育文化产业意义,促进对外文化交流与帮助国内企业走出去有关;第二,作为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重要外交手段,对外文化交流值得期待。”

◆香港《文汇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梳理中国软实力走向世界的体现: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到“一国两制”、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再到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的出色表现。该文指出,中国从不像美国那样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强加于别国,不在别国强行推行自己的政治体制,提供经济援助从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更不会诉诸武力解决争端。在国际舆论的视野里,中国已经是一个发展路径具有普适性的国家。中国的经验或中国模式被接受为一种“软实力”,从而对国际社会生成吸引力。

◆美国《纽约时报》发表题为《中国的“软实力”正趋于灵活》的文章指出,为了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中国政府正在对各个领域的活动家和机构投资。外交部设立了一个全新的公共外交办公室,而中央更是要求传媒“走出去”,希望在国际传媒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在国内,中国正在举办举世关注的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的电影与文学也正在享有空前的世界关注。在教育方面,中国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开设了282个孔子学院,以传播中国的语言及文化。

◆新加坡《海峡时报》发表题为《中国对南亚实施软接触》的文章,说中国提升软实力是为打造良好的国际形象。中国在与南亚次大陆的小国发展关系时,软实力的使用似乎更为显见。文章称,中国通过文化遗产、开办孔子学院、为留学生提供高额奖学金、迁徙而来的大批中国人,以及通过文学、艺术、电影、时尚、武术和美食等方面的文化影响力,给南亚国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上一篇:“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德育工作阶段性总结下一篇:我的老爸最幽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