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2024-09-01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精选8篇)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篇1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文化也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很多优秀的文化值得我们去借鉴。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而闻名。其后,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中华文化愈丰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影响,举世罕见。

由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复杂多样,文化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层次。但中国文化大致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1.宗法文化 2.农业文化 3.血缘文化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例如: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面,血缘关系十分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因此十分重视家族家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国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宗法文化对封建统治和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直至今日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它有四种形式的文化内容: 物质、行为、制度、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所以,它与一般的宗教是不同的,它的魅力在于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说服力的。中国传统文化,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言必行、行必果”的诚信态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责任意识,“和而不同”的包容思想等,都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诉求。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思想道德营养,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延伸阐发,既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树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不断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中吸取养分。

深厚的家国意识是中国人的一贯遵循。中国古人经常习惯于把自身利益同国家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生命同天下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国家事务,在奉献国家的事业中体验生命的快乐与价值。普通人而言,爱国主义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对祖国的感情,是可以具体化、生活化、大众化的。人们的爱国情感的表达,在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富强祖国中所有对国家建设有益的行为,都是爱国的表现。

民本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源远流长,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资源。从“民为贵,君为轻”的治国理念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政训,再到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都是民本思想的高度概括。今天,我们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更是基于传统思想文化土壤对民本思想的提炼。虽然民本思想并不能等同于现代民主思想,但是二者都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力量,可以说,民本思想就是民主思想在古代社会的朴素表达。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倚重的社会道德规范之一。对于个人来说,“人无信不立”,诚信乃立身之本。对于社会来说,诚信首先是守信,在社会活动中重承诺,讲信用,守合约,以诚正己,作为立业之本;其次是正直,不欺人、不欺己、不欺心,在职业活动中不允许有欺骗行为,杜绝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欺行霸市;第三是重义,不仅要信于约,更要信于义。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时期,个人诚信、社会诚信、行业诚信、商业诚信等领域问题严重,将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社会的共同呼声。提倡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诚信为本的道德准则,将有利于培养人们在社会生活各领域中的诚信意识,促使诚信成为一种人们的主体伦理精神。

敬业蕴含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为众多贤人志士所践行。中国古代敬业尽责的人物层出不穷。例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王猛为相,临终不忘国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

和谐友善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元素。“礼之用,和为贵”,在处理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时,传统文化总的指导思想是“和”,强调以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来对待自然、社会和他人,以一种宽广的胸怀处理各种关系,主张“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价值,必将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人类文明进步和谐发展的成果。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希望中国和各国学者相互交流、相互切磋,把这个课题研究好,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造福人类。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沉淀下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是寄托灵魂、激发民族创新的智慧源泉。新的时代条件下,只有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才能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篇2

一、年初中国钢材价格涨声依旧

新年伊始,中国钢材价格涨声依旧,继续高位运行态势。统计数据显示,1月份全国流通环节钢材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8.8%,再创历史新高。进入2月份后,全国主要城市6大品种的钢材价格全面上涨,预计整个1季度都将保持较高的上涨水平。

产品价格构成中,涨幅较大的主要是板材类产品。今年1月末,全国主要城市1mm冷板价格环比上涨3.9%,3mm热卷价格上涨1.8%,中板价格上涨1.6%,2月份的涨幅更大。

二、成本推动依然是中国商品价格上涨的主导因素

从年初钢材价格上涨的影响因素分析,显著提高的生产成本依然是推动物价上涨的最重要因素。强劲的成本推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国内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价格提高。据统计,1月份全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8.9%,涨幅比上月提高0.8个百分点,创下自2005年7月以来31个月新高。

二是境外境外进口价格提高。在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连续数年大幅上涨的基础上,最近又传来了2008年度国际市场铁矿石协议价格(基准价格)涨价65%的消息。虽然新价格要到今年4月份才开始执行,但其涨价效应却已经在上年4季度就开始发挥,并一直延续到今。

国内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价格和境外初级产品进口价格,构成了现阶段中国钢材生产成本的主要部分,其价格高低变化表明了钢材生产成本的增加或减少。正是上述两个方面生产成本的大幅增加,才使得今年初中国钢材行情水涨船高。

除此之外,今年1月份全国信贷投放明显过多,已经达到8000多亿元,同比增长16.74%,超过2007全年1/4的额度;以及春节因素和南方雪灾对工交生产的冲击,导致市场上资金较多,需求预期旺盛;一些地区物资供应偏紧,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钢材价格的上涨。但这都属于临时性因素和可调控性因素,因而是可以消除的,不会成为支撑价格上涨的长期因素,更不是今年初钢材价格再创新高的主导因素。

单位:元/吨

三、年内商品价格的成本推动力相当强劲

从发展趋势来看,由于上述推动价格上涨的中长期因素的继续存在和进一步发生作用,各项生产成本的继续增加,中国钢材后市行情将保持较高运行水平。

今年刚刚开始,国际油价便突破了100美元/痛。石油价格再创新高,作为最基础的原材料的石油价格大幅上涨,势必影响到中国钢材生产、流通、消费的方方面面,加大几乎所有钢材产品的生产成本。近期铁矿石协议价格(基准价)上涨65%以后,有观点认为中国钢铁业的生产成本将上升20%左右。一些迹象标明,国内外重要钢铁企业正在酝酿新一轮提价。毫无疑义,钢铁产品的大幅提价,其涨价效应必将向下游行业及其相关商品传导,并波及到其他行业。如果石油、煤炭、化工、物流等行业也一起参加进来,纷纷提价,今后中国商品价格的成本推动力势必相当强劲。

受其影响,在不出现大的意外情况的前提下,中国钢材后市价格行情的总体趋势应该是高位运行。

四、两大方面将成为影响年内物价走势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首先是世界经济有可能显著减速,将严重影响中国钢材出口。今年国内外经济趋势和世界各国政策干预方向,都存在很大反差,甚至是完全相反。正当我们重点抑制经济过热和防范全面通货膨胀之时,西方经济大国却在为经济减速而担忧,忙于降息和减少税收,以免陷入衰退困境。

进入新的一年以来,次贷危机蔓延、全球经济失衡、美国经济数据下滑、世界经济减速,各种坏消息不绝于耳。根据最新预测,美联储估计今年美国经济增速为1.3%至2.0%,低于此前预测的1.8%至2.5%。美联储指出,尽管已经采取了降息行动,但由于住房领域尚未出现稳定的迹象,金融形势也还没有稳定,经济增长的下行风险依然存在。种种迹象表明,如果次贷危机的损失及负面影响大大超出预期,2008年美国经济就有可能陷入衰退,甚至是严重衰退,从而拖累世界经济显著减速。这就使得今后的中国钢材价格走势,具有了很大的变数。搞得不好,高成本推动下的价格上涨,便可能让位于价位下移。

有观点认为美国经济发生衰退对中国钢材价格影响不大,这不符合实际情况。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2007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额为2327亿美元,相当于2007年中国全部出口总额12180亿美元(国家海关总署统计数据)的19.1%,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目的国。由于对美国出口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一旦美国经济出现大的问题,消费者捂紧钱袋,消费能力大幅下降,并且其负面效应扩散到全世界,必然波及中国外贸出口,进而导致中国钢材价格的较大波动。今年年初的数据已经开始显现了这方面的消极影响。海关总署统计数据表明,今年1月份,中国对美国出口额为191.6亿美元,同比增长仅5.4%,增幅比2007年回落了9个百分点。由此成为今年1月份中国全部出口总值同比增幅回落6个百分点的主要原因。前不久发生的全球性股市暴跌,并由此引发了中国股市的大幅回调,反映的就是投资者对于经济前景的担忧,也证明了中美经济难以脱钩。

美国是中国钢材出口的主要目的地国家。这不仅表现在钢材的直接出口上,更重要的还是钢材的间接出口。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 中国钢铁出口量不断增多, 2007年中国钢材和钢坯的出口量为6908万吨,已经成为全球头号钢铁产品出口大国。如果2008年美国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世界经济显著减速,预计全年钢铁产品(钢材、钢坯、生铁、铁合金,下同)出口下降幅度超过30%,出口量回落到5000万吨以下水平,甚至减少得更多。不仅如此,在直接钢铁产品出口减少的同时,中国汽车、船舶、机械、家电、小五金等耗钢产品的间接出口,也会因为美国经济衰退和世界经济减速而相应减弱。由于现阶段中国钢铁产品的间接出口量远远大于其直接出口量,因此综合考虑,世界经济显著减速后,对于2008年中国钢铁产品实际出口的冲击,可能要比我们预想更加严重。全部钢铁产品出口(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折算成粗钢,在最坏的情况下,将比上年减少6000万吨以上。

其次是国内房价处于观望期,有可能引发钢材消费力度的减弱。国内运行环境加大钢材行情压力。局势的发展还不仅如此。如果出口受阻,国内钢铁产能严重过剩,势必引发国内钢铁企业的销售价格竞争。竞争的结果,将是销售价格的震荡走低,由此产生钢材行情的向下性调整要求,进入一个利空循环。

从2008年中国钢材市场的运行环境来看,在境外市场萎缩的同时,国内市场由于防范经济过热和全面通货膨胀,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国内消费需求的过快增长也会得到一定抑制。特别是目前对房地产价格“拐点”的争议和商品房买卖双方的观望态度,将相应阻滞房地产项目施工力度和进度,从而影响到建筑钢材的消费,打压钢材价格的强劲上涨势头。

虽然美元贬值、生产成本增加和中国出口量的下降,对国际市场钢材价格产生提升作用,但是如果世界经济显著减速所导致的需求减弱,超过了上述三个方面的影响,国际市场钢材价格还是会出现跌落。况且,在美元贬值的同时,人民币则加速升值,又会对冲美元贬值的通胀效应。

高物价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高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在抑制需求和刺激供应,从而为今后行情的下跌提供了条件。比如石油价格突破100美元/桶之后,就引发了人们对经济前景的担忧,全球股市应声跌落。如果近期国内钢材价格涨幅过大、涨速过快,势必引起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中央重点防范全面通货膨胀的大环境下,就有可能导致新的抑制措施的出台。

人民币的加快升值,也会冲减铁矿石、废金属、煤炭等原材料进口价格的上涨力度,降低进口成本。据初步测算,今年1月份人民币升值幅度超过了2%,呈现明显的加速度局面。

当然,世界经济增长减速和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中国经济降温和抑制通货膨胀。但是,如果其经济减速或升值幅度大大超出预期,尤其是如果美国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势必会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冲击,扭转下阶段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形势。搞得不好,几乎所有的初级产品价格都会下跌。有关资料表明,1998年美国经济衰退曾导致油价下跌了约50%。在这种情况下,铁矿石、钢材产品价格也不可能安然无恙。

五、具有风险意识,谨慎应对世界经济可能出现的减速风险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提示美国经济有可能出现严重衰退,世界经济存在明显的减速风险,以及国内房物价形势出现“拐点”,并不意味着这种情况马上就会发生。如果世界各国齐心协力,措施得当,也有可能避免糟糕局面的出现。但是,中国的调控部门和工商企业,一定要重视风险的存在,更加注重扩大内部需求,避免盲目炒做。要未雨绸缪,及时防范。

1. 谨慎实施从紧货币政策。

为了防范经济过热,避免全面性通货膨胀,有必要继续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但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要掌握节奏和力度。在次贷危机的损害尚未完全体现,世界经济局势明朗化之前,暂缓加息是必要的。抑制流动性过剩,应当更多地借助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2. 大力开展南方灾后重建。

春节前南方发生的严重雪灾,给我国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但也孕育了灾后重建的巨大投资需求。要大力开展灾后重建,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作用,以此作为扩大内需,应对世界经济减速的一个重要方面。

3. 谨防高位被套。

中国该如何看待 篇3

中国应当关注法国南海政策正在发生的变化,加强研究,要把有关动向放在整个亚太安全的大视野中来分析。

我们在对法美合作保持警惕的同时,也要留意法国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安全关系的发展,特别是拥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法越关系可能给南海问题带来的复杂影响。在殖民时代,法国曾是越南的宗主国,越南也经常利用法国殖民时期的资料文献来“印证”其在南海的非法声索。从法理意义上讲,法国必然偏袒越南。法国出于私利向该地区输送先进潜艇、战机和军舰的做法正在给地区军备竞赛“火上浇油”。

不过,法国毕竟远离南海,受制于军费削减及其他方向的牵制,不太可能把主要精力和军事资源投入南海问题。相较西亚北非、印度洋而言,南海在法国的对外政策中排名靠后。

法美加强在西太平洋的合作并不必然意味着法国将在南海问题上开启明显的“选边站”模式。法国所强调的“航行自由”、“遵照国际法”、“和平解决”等,并不完全针对中国。如今除了美日等个别国家,其他域内外国家谈论航行自由都不具很强的指向性。

法国外交具有传统的独立性,不会在南海问题上完全追随美国。与美国加强对华战略遏制的企图不同,法国主要还是主张通过接触影响和引导中国的对外政策行为,将中国的对外行为规范在当前西方主导下的国际秩序中。中法关系远比法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重要,法国不会不顾及这一点而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撕破脸”。

如何看待企业文化 篇4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

对于企业文化,管理咨询这样比喻它:

企业文化在企业中像是一个发动机。企业用什么来激励员工,正规制度讲究的是物质奖励、金钱刺激,这是很重要的,但是只有这些物质激励是不够的,在物质奖励的基础上,一种晋升机制和对员工职业生涯的规划这样的企业文化才是最有效的激励。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也担当者指南针的角色。企业设立制度,是为了对企业的行为有规范。然而,市场的变化,靠制度实际上很难跟得上,这时候,企业员工的行为就要靠企业文化做引领。

企业文化还可以作为一种消毒剂存在于企业中。企业文化可以让企业超越唯利是图,让企业员工在利和义之间,个人追求与团队合作上寻找到平衡。

企业文化还是一种胶水。如果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完全建立在自利的基础上,企业将不得不靠制度来防范员工的背叛或者任何有损于企业的行为。用信任的文化去影响新来的员工,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建防盗门的成本,也许是更好的办法。

企业文化在企业中也可以作为一种心灵鸡汤来调剂工作。好的企业文化能给企业员工带来预约以及极大的满足感,就像是心灵鸡汤一样。而人们需要这样的鸡汤并且喜欢陶醉在此。

总体来讲,企业文化还是一种无形的资产,但是其作用却是实在的。这种无形的文化是企业发展的一种思想指导。

管理咨询将企业文化做出了种种的比喻,廊坊管理咨询将企业文化做出了种种的比喻,这也充分证明了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来讲是多重要,企业必须要将企业文化的建设做到最好的一个规划。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周边形势 篇5

国家安全形势的发展变化,归根结底取决于国家自身的实力;也取决于建立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和调整。冷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急剧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问题没有解决,发展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南北差距愈来愈大。国际安全形势总体稳定的态势继续发展,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也在不断增多,新挑战新威胁不断出现。当前,我国的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国家安全形势上看,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只要工作做得好,那将是机遇大于挑战;否则,则将是相反。

周边地区在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中处于“首要”地位,中国的周边包括六大“板块”,分别是中亚、南亚、东南亚、东北亚,以及西亚与南太平洋的部分地区,可将这六块地区统称为中国的“大周边”。当前中国周边地区的多个国家政局动荡不定,多个地缘方向滋生乱局,周边不稳趋于常态化、持久化、复杂化与联动化。周边形势动荡既有自身矛盾错综复杂的“内因”,也有大国角逐与干涉的“外因”。周边动荡加剧对中国构成诸多严峻挑战,中国应加快制定“大周边战略”,通过积极、有效、妥善应对周边不稳,不仅为自身持续与完全崛起营造更加有利的周边环境,而且也为周边的和平稳定与世界的和平发展作出应有的重要贡献。

以下是我从政局方面上看待我国的周边形势:

一、周边各方向多个国家与多个地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动荡

中亚不稳以吉尔吉斯斯坦政局异动最为突出。2010年4月7日,吉尔吉斯斯坦政局发生突变,首都比什凯克爆发大规模反政府示威。

南亚则有多个国家政局剧烈动荡。阿富汗首当其冲,巴基斯坦紧随其后。美国奥巴马政府强力实施“阿富汗-巴基斯坦新战略”,大举增兵阿富汗,对巴基斯坦一再实施越境打恐,引发极端势力与恐怖组织强烈反弹,致使南亚恐怖袭击活动有增无减。对于美国“阿富汗新战略”的黯淡前景,英国《金融时报》载文指“美国正在阿富汗走进死胡同”。

东南亚政局动荡以泰国为首。支持泰国前总理他信的“红衫军”反政府示威者从3月14日开始便占据首都曼谷的闹市区,与政府军及亲政府势力不时“擦枪走火”。此外东南亚地区形势动荡还体现在海洋方向上,尤其是南海形势更趋复杂,其中既有海盗活跃威胁海上通道安全,也有南海海洋权益争端加剧,包括岛礁主权争议、专属经济区划分冲突、海洋渔业与油气矿产资源矛盾等,而越南、菲律宾等国企图借助美国等域外大国介入南海争端,企图使双边争议“多边化”,美国也极力“插手”南海问题,致使南海形势更加敏感复杂。

东北亚形势主要因韩国“天安号事件”而骤然紧张。在朝鲜半岛方向,韩国于5月20日公布“天安”号事件正式调查结果,认为导致2010年3月26日韩国海军“天安”号警戒舰爆炸沉没的原因,是遭到了朝鲜小型潜水艇发射的鱼雷攻击,美国和日本政府随即分别表示“强烈谴责”导致“天安”号沉没的行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同日表示,中方主张各方应冷静克制,妥善处理有关问题,避免局势紧张升级。朝鲜则于5月21日发表声明对此予以坚决否认,指如韩国以“天安”号事件为借口对朝鲜进行报复,朝鲜将采取一系列强硬措施加以应对。此外日本政局持续动荡,朝鲜政权“换代”进程明显加快。

西亚动荡主要是“两伊问题”。伊拉克自伊拉克战争以来安全形势难有根本好转,而伊拉克“大选”之后的新政府因为党派矛盾而一再“难产”,伊拉克政治前景也难以明朗。伊朗朝野双方围绕2009年“大选”结果爆发激烈冲突的“选举后遗症”仍未彻底消除,而伊朗核问题更是错综复杂。

综上所述,当前中国周边动荡呈现普遍化、常态化、复杂化乃至一定程度的联动化,其中又以一国内部的政局不稳居多,也有两国之间的冲突甚至对抗,还有大国强权的介入与角逐,不同类型的问题相互交织,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并存。尤其是“天安号事件”、吉尔吉斯斯坦“变天”、伊朗核问题僵局、巴基斯坦恶性恐怖活动频发等“四大危机”同时“发作”,并分别引发东北亚、中亚、西亚、南亚四大“板块”“震动”不已,致使中国周边形势复杂而严峻,“变”、“乱”、“险”交织,“变脸”不断、“乱象”纷呈、“险象”环生。面对“乱云飞渡”的周边环境,中国应准确“把脉”、从容应变。

二、周边国家政局动荡主要包括三种情形

中国的周边国家大部分属于发展中国家,少数属于发达国家,按其政治体制、所处社会发展阶段与“稳定程度”,也可大致分成“成熟民主国家”、“转型国家”与“问题国家”三大类,周边国家政局动荡可依此分为三种情形:

第一类是所谓“成熟民主国家”的政局演变。如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其主要属于“政党政治”与“选举政治”的范畴,包括主要政党围绕选举与执政权所展开的权力斗争,在野党对执政党的监督,立法机构对行政机构的权力制衡等,其政局波动具有周期性、规则性、暂时性与可控性,确定性相对较大,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对华政策与双边关系的调整变化。

第二类是从所谓“威权体制”转向“民主体制”的“转型国家”的“转型阵痛”。中国周边国家政局动荡多数属于此类,其政局动荡具有中期性、常态性,不确定性与风险较大,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双边关系变化与地缘政治经济利益易受冲击。例如,中亚的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乌兹别克五个“斯坦”国家均系从“前苏联”解体而来,体制上不同程度带有“前苏联”的痕迹,哈、塔、乌三国政权“新老代际问题”突出,土国新总统尚在摸索之中。

第三类则是西方所谓的“问题国家”的政局混乱,其发展极端则是成为严重影响地区稳定的所谓“失败国家”,其政局异动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突发性与高度不确定性。例如,美国著名的国际问题刊物《外交政策》2010年第四期推出所谓“2010年失败国家排行榜”,将中国周边多个国家列入其中,包括“第六名”的阿富汗、“第七名”的伊拉克、“第十名”的巴基斯坦、“第十五名”的也门、“第十六名”的缅甸、“第十八名”的东帝汶、“第十九名”的朝鲜等。

三、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与各种根深蒂固矛盾是周边国家政局动荡的根源或“内因”

一是国内政治日趋“两极分化”与深陷“民主困境”所致。周边多个国家均已形成以两大主要政党为首的“两大阵营”和朝野对峙僵局,如日本的民主党与自民党、印度的国大党与人民党、泰国的“反他信”与“亲他信”势力等,对立双方分庭抗礼、长期相持不下,以至“党争”、“政争”不已。而“民主化”更使得周边一些国家政府权威下降。

二是国内经济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国际金融危机更是激化社会矛盾。城乡与不同阶层之间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社会矛盾趋于尖锐,各种弱势群体以暴力或非暴力手段激烈抗争。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周边国家经济发展,致使经济大幅下滑、失业问题严重、社会动荡加剧,例如吉尔吉斯斯坦与泰国等。

三是“三股势力”(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离主义)与部族民族矛盾作祟。以“基地”组织为首的国际恐怖主义继续活跃于西亚、南亚、东南亚与中亚,伊拉克、阿富汗与巴基斯坦成为全球恐怖活动的“重灾区”,阿富汗“塔利班”“卷土重来”,巴基斯坦“塔利班”正在向南亚以外地区流窜,印度反恐频繁拉响“警报”,印度尼西亚破获多起恐怖阴谋;印度东北部与缅甸等存在严重的民族分离主义,民族分离主义武装组织不时制造暴力事件;阿富汗、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部族与民族矛盾突出。

四、大国争夺激烈等其他因素催生与加剧周边动荡

一是大国在中国周边争夺地缘战略利益。美国不断加大对中国周边地区的渗透扩张,自西面推行所谓“大中东”与“大中亚”战略,将“反恐重心”由伊拉克“东移”阿富汗与巴基斯坦,通过占领伊拉克与阿富汗、遏制伊朗、渗透巴基斯坦,进而“打通”西亚、南亚与中亚,并诱使中亚国家“向南发展”以削弱俄罗斯与中国的地缘利益;在东面借“天安号事件”强化美韩、美日同盟,加紧“重返”东南亚,对缅甸“诱”、“压”并举,企图以湄公河流域开发与南海问题为“抓手”、加大“介入”力度,加紧寻觅新的“战略支点”。与此同时,美国还对西太平洋第一、第二“岛链”军事部署加快重组,力图构筑多层次战略打击与纵深防御体系。

二是西方大国对中国周边调整与实施“民主改造”战略,激化干涉与反干涉矛盾,加剧周边动荡。美、欧等西方大国将中国周边作为“民主改造”重点目标,对中亚调整“颜色革命”策略、企图稳步推进“民主”,对伊拉克、阿富汗进行“民主手术”,对巴基斯坦推进“民主转型”,对伊朗、缅甸、朝鲜三大所谓“问题国家”软硬兼施,通过互联网、非政府组织、反对派等企图实现“政权更迭”。美国在中国周边持续实施“民主改造”的“终极目的”则是围堵所谓“威权大国”中国以及俄罗斯。西方大国一再在中国周边地区推行所谓“民主”,致使周边多个国家跌入“民主陷阱”、陷入“民主乱象”、难以自拔。

三是周边资源与能源争夺加剧。美国在优先掌控伊拉克能源的同时,加大力度攫取阿富汗“万亿美元级”矿产资源,同时觊觎南海油气资源。俄、美、日、印度加紧角逐中亚、东南亚油气资源,各方围绕陆地能源输送管道建设与海上战略通道安全展开复杂博弈。

四是周边“海权”角逐升温,海洋形势日趋复杂。同时,中国“海洋崛起”导致区域海洋格局重新“洗牌”,美国、日本等老牌海洋强国心有不甘,美国更是极力维护“海洋霸权”。特别是在近期,中国周边地区多个海域军事演习“扎堆”,周边海军竞赛浮出水面。五是中国周边地区重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危害周边各国。包括大地震(印度尼西亚、中国青海玉树等)、大旱灾(中国西南五省及中南半岛)、大洪水、台风、海啸、极端恶劣天气、重大疫情等,致使周边安全环境更趋严峻,周边乱局雪上加霜。

五、周边动荡对中国的挑战严峻而复杂

中国周边形势动荡不安尤其是不少国家政局不稳,对中国带来复杂影响。一方面,包括周边国家政局不稳在内的周边形势动荡,与中国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形成了明显反差,反衬出中国政治稳定与经济繁荣的体制优势,凸显了中国发展模式的影响力与软实力的显著增强,进而坚定了我们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周边乱局充分暴露出西方“民主”、“自由”泛滥的弊端与危害,有利于周边国家从各自实际情况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有助于周边国家更好地维护本国主权独立、有效抵制西方大国以“民主”干涉其内政的企图;在周边某些邻国陷入长期“内耗”与难以自拔的同时,中国却能继续保持强劲崛起,彼此力量对比进一步朝中国倾斜,这将有利于中国对“和谐周边”的主动“塑造”。但另一方面,周边动荡也给中国的和平发展带来一系列严峻挑战。

一是周边乱局“外溢效应”直接危及中国的沿边经济发展与安全。中亚、南亚、东北亚、东南亚地区持续不稳定,势必分别波及中国的西北、西南与东北沿边地区,影响中国“西部大开发”与“东北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是邻国政局动荡、极端与恐怖势力猖獗严重威胁中国的海外利益。中国的对外投资经营、工程承包与商贸活动统称“走出去”,而周边地区则是中国经济加速“走出去”的重要方向,是中国开拓海外商品市场、投资场所与获取能源资源的重要地区,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拓展国际经济空间。而周边邻国政局动荡不定乃至发生政变与骚乱,将严重危及中国在当地的投资与人员安全。

三是周边乱局为某些大国“介入”提供了可趁之机,大国加紧争夺中国周边将危害中国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中国的地缘战略依托受到侵蚀,中国崛起更将面临“龙困浅滩”的危险。

四是中国与邻国的既有领土与海洋权益争端更趋复杂。随着中国全方位加速崛起,中国与邻国的实力差距不断扩大,这将引发周边某些国家的“反弹”,一些邻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更加突出,企图通过“大国平衡”战略、借助美国等“制衡”中国,而美国则极力“利用矛盾”。特别是与中国存在海洋争端的某些邻国,其“危机感”与“紧迫感”加深,唯恐争端解决的时间“站在中国一边”,遂加紧强化对中国海洋权益的非法侵占侵蚀,加大对美国的战略借重。

五是周边乱局严重掣肘亚洲经济一体化,影响中国的周边区域合作政策实施与推进。如泰国等东盟某些成员国的政局紊乱对东盟一体化、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10+1”)、中日韩与东盟经济合作(“10+3”)等“拖后腿”;吉尔吉斯斯坦政治“变天”对上海合作组织(“SCO”)的稳定发展构成棘手考验。

六是中国在周边的“大国责任”压力不断上升,周边外交“两难”困境加剧,“不干涉内政”原则备受冲击。西方大国视朝鲜、缅甸、伊朗等所谓“问题国家”为“眼中钉”,认为中国与其关系“特殊”,敦促中国在防扩散与维护地区稳定上承担“大国责任”,无理要求中国放弃“不干涉内政”原则,对“问题国家”施加影响,致使中国在“问题国家”与西方大国之间陷入两难。此外,中国沿边与沿海地区的和平发展、加速拓展的海外利益等面临周边动荡的严重威胁,传统的“不干涉内政”原则面临调整。中国在周边地区既要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尤其是领土领海主权等“核心利益”(“维权”),又要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维稳”)与自身和平发展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兼顾二者难度日益上升。

六、“乱云飞渡仍从容”

尽管周边动荡对中国构成了诸多严峻挑战,但如辩证地看,只要我们准确“把脉”周边乱局并“对症下药”,应对得当并主动作为,上述挑战也可被转化成提升中国周边外交能力、增强中国对周边地区影响力的难得战略机遇。事实上,针对当前周边多个“热点”,中国外交迎难而上、从容应对,充分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风范。

首先,针对吉尔吉斯斯坦政局突变,中国冷静观察、果断决策,在第一时间成立了由外交部负责牵头的跨部门快速反应工作组,分别进驻新疆乌鲁木齐与驻吉尔吉斯斯坦中国大使馆,一面与吉临时政府积极接触、敦促其维护中国侨民人身与财产安全,一面派包机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紧急撤侨行动,将上千名中国商人安全撤离回国。

其次,针对伊朗核危机加剧之势,作为与伊朗传统友好国家及在伊朗有重大投资的国家,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原则性与灵活性高度统一,在各方之间展开积极斡旋,始终兼顾维护不扩散核武器国际机制与尊重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有效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坚决反对以武力方式解决问题,并在西方大国作出了实质妥协的情况下投票支持安理会通过“制裁”伊朗的新决议,为缓和危机、维护西亚地区和平稳定、促进有关各方适时重新启动谈判作出了不懈努力。

再次,针对缅甸即将举行的“大选”与中缅边境不稳态势,中国对缅政策将突出“睦邻、安邻、富邻”宗旨,加大经济援助,支持缅甸政府和平与公正解决缅北少数民族地方武装问题,加快推进中缅印度洋油气输送管道建设。中国总理温家宝于2010年6月初应邀对缅甸进行了正式访问,温总理对缅甸领导人表示,中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缅甸主权和领土完整,祝愿缅甸稳定、团结、发展。中方愿与缅方继续共同努力,推动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在两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中缅双方同意扩大能源资源等领域合作,实施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战略,共同维护两国边界和平稳定。

最后,针对“天安号事件”引发的朝鲜半岛骤然紧张局势,中国冷静周旋、多方协调,苦口婆心、劝和促谈,尽最大努力维护东北亚和平。在韩国“天安号事件”上,中国始终坚持“兼听则明”与“以事实为依据”,反复强调“冷静、冷静、再冷静”与“克制、克制、再克制”,敦促南北双方切实负责和以“大局”为重,强调对事件“真相”的调查应坚持客观、公正、充分与第三方参与的原则,反对仓促武断、鲁莽行事与挑衅滋事。中国一再努力缓和半岛紧张与化解矛盾,力争避免南北双方擦枪走火乃至冲突升级失控,并为朝核问题重回解决轨道争取转机。

七、周边地区对中国的和平发展越来越重要 对于中国外交与中国崛起而言,周边外交与“周边工作”具有“无比重要性”。中国外交有“四个布局”之说,即“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其中,周边不仅占据了“首要”地位,而且周边也是“四个布局”交织并存的地带:周边地区集中了当今世界主要的大国美、中、俄、日、印度等,“周边外交”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大国外交”;周边地区绝大部分属于亚洲与大洋洲的发展中国家,“周边外交”在相当程度上属于“发展中国家外交”;周边地区存在各类次区域与区域合作组织,各种多边机制蓬勃发展,“周边外交”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多边外交”。由此可见,“周边外交”“浓缩”了“大国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多边外交”,是中国外交“四个布局”的高度统一,故周边对中国外交“无比重要”。进一步分析,周边外交与周边工作的“无比重要性”也是由中国的国际定位所决定的,作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属于地区大国与地区强国,也即周边地区大国,周边是中国国家利益对外而言的主要所在,也是中国综合实力的主要所及。具体而言,周边外交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国家安全上,周边地区是维护中国国家安全、捍卫中国主权统一与领土完整、开展反分裂斗争的主战场,是中国防御外敌入侵的前沿与前哨,是中国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缓冲带与战略屏障。

其次,在政治与对外战略上,周边地区是保障中国国际政治利益的重要区域,是中国崛起与成为世界大国不可逾越的环节与必经之地,是中国今后崛起为多极格局中单独一极的主要支撑点与战略依托带,是中国与其他力量中心打交道的主要平台。中国崛起与和平发展对外主要体现在对周边地区影响力的上升,周边地区是中国对外展示实力与施加影响的主要场所,是中国对外发挥国际作用的主要地区,是中国担当“负责任大国”力所能及的主要舞台。

再次,在经济上,周边地区关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中国重要的外贸市场,也是中国能源与资源进口的主要来源,还是中国能源资源进口战略通道(陆上油气输送管道与铁路、海上航线)的集中区域。周边地区集中了中国海外能源供应与资源保障的主要地区,尤其是西面的中亚与西亚地区,东南面的澳大利亚,以及北面的俄罗斯远东地区。能源与资源进口对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具有决定性作用,周边地区的三个方向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一是西面的中亚与西亚两大地区,中亚里海盆地因拥有2000亿桶潜在石油储量而被誉为“第二中东”,中国对该地区开展了大量能源投资。二是东南面的澳大利亚,仅西澳大利亚州,就生产了全世界17%的铁矿石、21%的氧化铝,18%的镍、45%的钽、32%的锆等,其中相当部分出口到中国;三是北面的俄罗斯远东地区,俄远东油气资源仍将是中国进口的一大重点。

简言之,周边地区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平发展、最终崛起与民族复兴具有特殊重要性,是中国对外维护与拓展国家利益的关键所在,其局势稳定与否也将直接关系到中国国内的发展。而中国周边外交的主要目标之一便是,为中国集中精力于国内经济发展创造、营造与塑造一个基本安定的周边环境,使其不干扰与分散中国的主要精力,并尽量避免被卷进周边地区的战乱与动荡之中。八、一脉相传而又与时俱进的中国周边外交方针 当前的中国周边外交是历史的延续与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周边外交方针具有强烈的历史连续性,以及中华文明“和、和平、和睦、和谐”的鲜明特色,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周边外交“思想脉络”及其实践,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改革开放之前的周边外交,其主要标志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共同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主要成就之一是中国与大部分接壤邻国明确划分了边界。

二是从改革开放到二十世纪末期的周边外交,其主要标志是“睦邻外交”大发展,中国率先摆脱了国际“冷战”格局的羁绊,不以意识形态“划线”,改善了与有关邻国的关系,最终与所有邻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并为集中精力于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总体上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三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周边外交,周边外交方针实现了一系列的创新发展: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2003年10月,温家宝总理在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发表题为“中国的发展与亚洲的振兴”演讲,将中国的睦邻外交政策进一步概括为“睦邻、安邻、富邻”六字方针,他指出:“‘睦邻’、‘安邻’和‘富邻’是中国实现自身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是自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周边外交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顺势而上”与“大周边”成为新的“关键词”。面对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范围“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面对中国崛起加速与“亚洲崛起”加快同步并进,面对周边环境错综复杂的现实“热点”、“难点”,中国的周边外交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多管齐下、全方位推进。

九、以“四片经营”基础,对周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首先,对东北亚地区而言,中国在该地区的邻国有蒙古、俄罗斯、朝鲜、韩国与日本,以及一个“特殊的邻国”——美国。中国在该地区的主要伙伴是俄罗斯,中俄两国在经济与军事合作、维护各自国家的统一以及维持国际力量对比的战略平衡上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两国之间还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美国是中国在该地区的主要对手,美国在日本与韩国维持着大量驻军,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将该地区作为其设想的主要战场,美国还在距该地区不远的关岛基地大力加强了远程投送与远程打击能力,美国将中国的正常崛起视为挑战其霸权地位的主要战略威胁,并与中国的台湾地区保持着密切的军事合作关系,包括坚持对台军售。日本则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是美国的战略盟国,它既没有对其侵略历史认真反省,又对中国的发展强大心怀不满,也不愿看到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和平统一;另一方面,日本也不满足于仅仅作为美国的附庸国,完全受美国摆布,而希望成为更加独立的“正常国家”,日本对中日之间的经贸合作潜力也非常看重。故日本是中国周边外交战略中可以争取的对象,即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进一步发展中日关系。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中国应继续支持半岛的和平统一,同时大力发展中韩关系,并利用共同的儒家文化传统与历史渊源关系来争取韩国,使其减少对美国的依赖。中国还将继续致力于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与“无核化”目标,积极化解矛盾、缓解危机。

其次,对东南亚地区而言,中国在该地区的邻国主要是作为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的十个国家,中国在该地区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为南海问题,即与东盟有关国家在南海岛礁及其海域划分上的争端,中国的主要对手为东盟有关国家以及美国对其给予的支持,而中国的主要伙伴也是东盟的其它有关国家。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南海问题(其中又以南沙群岛及其海域最为突出)现已成为异常棘手、甚至难以逆转的“老大难”问题,东盟有关国家对中国的南海岛礁及其附属海域的非法侵占早已是既成事实,中国的主权领土及其宝贵资源遭到了众多东盟小国的侵吞瓜分,南海问题可谓积重难返。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主要对手是菲律宾与越南两国,越南是因其占据着为数最多的南沙岛礁,菲律宾则是因其态度蛮横且不断带头对中国挑起事端,并仰仗美国的撑腰而忘乎所以。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对策一方面既要现实可行与量力而行,要等待时机,加快自身经济与军事实力的发展,以备后用;另一方面也应尽快开展行动,而不可拖延或一味消极地“搁臵争议”。当务之急应坚持南海争端的“双边属性”,避免形势进一步恶化,并对有关国家的无理取闹及强权行径采取更为有力的坚决措施,决不手软,同时调整对南海资源进行“共同开发”的政策。中国应继续加强与东盟有关国家的传统友好关系,以争取其支持,例如泰国、缅甸以及印度尼西亚、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国,应缓解中越两国在南海岛礁上的矛盾,并对美国军事力量在该地区的卷入保持必要与足够的警惕。

再次,对南亚地区而言,中国在该地区的主要邻国是印度与巴基斯坦,中国在该地区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悬而未决的中印边界争端(印度非法占领了中印边界东段近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中国的主要“竞争者”是印度,而主要伙伴则是巴基斯坦。对于同样正在快速崛起的印度,中国的南亚政策应保持“平衡”:一是继续联合巴基斯坦并给予其更大支持,避免巴基斯坦对美国依赖太深及其安全形势恶化失控,防止南亚力量对比进一步失衡与印度“独大”;二是正视印度的大国身份及其国际地位,大力增强中印两国的经贸合作与科技交流,并与印度就南亚稳定和国际格局多极化等议题展开战略对话,增进中、俄、印之间的三边合作;三是对美国自“9·11”之后在南亚地区军事存在与政治影响急剧增加之势,包括其“阿富汗-巴基斯坦战略”前景、美印军事合作等予以密切关注与高度警觉。

第四,对中亚地区而言,中国在该地区的邻国主要是俄罗斯与中亚五国,中国在该地区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来自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威胁,即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与宗教极端主义这三股恶势力,中国在该地区的主要合作伙伴是俄罗斯以及与中国接壤的三个国家,而中国的主要对手则是“东突”恐怖势力与“疆独”民族分裂组织。中国在该地区的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维护社会稳定与民族团结,捍卫国家统一,包括为此开展的反分裂与反恐怖斗争;二是密切结合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发展中国西北内陆边疆地区经济,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中邻能源开发合作。中国的中亚政策将坚持“安全”与“经济”并举的“双轮驱动”,坚持双边合作与上海合作组织多边合作兼顾的“双管齐下”。对美国自“9·11”之后在中亚地区军事及政治存在显著增加之势,中国既应保持足够的警觉,也可与美国就反恐等问题进行对话与合作。

十、以“大周边战略”为方向,远近结合、稳步拓展 面对当前中国周边地区动荡加剧的态势,我们需要严密关注与持续跟踪,加快制定“大周边战略”,对周边乱局既要分门别类,又要统筹应对,积极促进周边总体和平稳定与发展,切实维护自身地缘战略利益。

一是大力强化“周边是首要”与“维稳”、“维权”并举的意识,集中精力、加大投入、专注周边,科学研判、及时反应、积极引导。应树立“和平发展、重在周边”与“和谐世界、始自周边”的战略意识,整合处理周边事务的体制机制、形成合力,对周边重点国家政局演变前景及其原因深入调研、突出预警性。

二是适时制定“大周边战略”,拓展中国周边的内涵与外延,“做深、做实”周边工作。在坚持“四片经营”的基础上,统筹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与南太“六大块”,打破不同区块之间的分割,形成联动机制。稳步推进区域经济与安全合作,整合与创新周边地区多边合作机制,建构和谐、有序、安全、繁荣的周边新秩序。

三是周边地缘战略坚持“东西兼顾”、“陆海并举”和“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统筹”方针,妥善兼顾地缘“西线”与“东线”,同步开拓“陆权”与 “海权”,统筹应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

四是针对周边国家政局动荡的“三种情形”,对症下药,强化危机管控,维护正当权益。针对所谓“成熟民主国家”的政局突变,防止其冲击与中国的双边关系;针对所谓“转型国家”的政局异动,防止其对华政策出现严重倒退;针对所谓“问题国家”的政局“混沌”,妥善维护中国的地缘战略利益,有效防范海外利益重大风险。

五是有效应对大国地缘角逐,夯实地缘战略依托。与主要大国增加沟通、协调与战略互信,积极应对其对华渗透、挤压与围堵,致力于共同促进有关国家与周边稳定。在反恐、防扩散、抢险救灾、发展援助、“维和”行动等方面自主承担力所能及的“大国责任”,维护中国“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形象。

六是与时俱进、调整与发展“不干涉内政”原则,有效应对周边乱局。改进对所谓“问题国家”的政策,既要反对外力粗暴干涉,又要敦促所谓“问题国家”应以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的大局为重。

七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确保周边总体和平稳定,坚决捍卫中国沿边地区的安全与发展。大力强化中央统筹,充分发挥沿边与沿海省份的积极性。有效防范邻国乱局的“外溢效应”,有效遏制境外敌对势力趁机进行渗透破坏活动。

对冲基金如何看待中国股票行情? 篇6

对冲基金如何看待中国股票行情?

最近中国股票涨势喜人,但包括对冲基金在内的主要海外投资者却并不买账。海外投资者之所以谨慎,一是惮于中国经济放缓,二是担心中国公司债务膨胀,三是对中国股市暴跌的前车之鉴心有余悸,而中美爆发贸易战的危险也让他们无法释怀。还有人说,他们用不着舍近求远,因为像美国股市今年也上涨了5.1%,虽不像中国股票那么引人注目,却也来得踏实。但对冲基金跑输中国股票指数却是不争的事实。总部位于芝加哥的对冲基金研究公司(Hedge Fund Research, Inc.)数据显示,截至4月7日,全球对冲基金平均回报率为2.3%,而主要追踪香港和纽约等地上市的中国公司股票的MSCI明晟中国指数上涨了14%。总部设在纽约的SkyBridge Capital的合伙人Robert Duggan说,目前还没有太多基金对中国股票显得非常乐观,所以多数基金都错过了这波行情。SkyBridge Capital投资对冲基金,管理资产118亿美元,在亚洲市场没有直接敞口。中国生产者价格回升以及大宗商品价格全面反弹提振了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股票,中国内地投资者的追捧也功不可没。在美国,中国技术巨头阿里巴巴集团(Alibaba Group, BABA)和京东(JD.com Inc., JD)股价也大幅上涨。当然,也不乏一些专注于中国的对冲基金斩获颇丰。总部在香港的华富嘉洛(Quam Asset Management)运营着一家以中国股票为目标的多空操作型基金,所谓多空操作是指这只基金会视情况时而做多时而做空。今年截至3月31日,该基金上涨13.2%,略高于MSCI名晟中国指数同期13.1%的涨幅,这让其成为表现最好的专注于中国的对冲基金,并在汇丰(HSBC)每周473家另类资产管理公司排行榜中名列第二。华富嘉洛资产组合经理Jim Fong说,这只基金大部分回报都来自快速上涨的中国股票,例如互联网公司腾讯控股有限公司(Tencent Holdings Ltd., 0700.HK, 简称:腾讯控股)、iPhone镜头供应商舜宇光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Sunny Optical Technology Group Co., 2382.HK, 简称:舜宇光学科技)和在线旅游服务领军者携程旅行网(Ctrip.com International Ltd., CTRP)。Fong认为,今年的上涨与两年前那一次不同,当时中国股市的飙升行情一直延续到当年6月份,随后股灾发生。Fong说,这一次不像上一次那样非理性,经济数据不坏,大宗商品价格也比去年更强。Gregor Stuart Hunter / Laurence Fletcher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篇7

1.1 什么是新媒体

从传统技术上来看,新媒体主要是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以电信网络作为运作平台的媒体形态,它包括使用有线与无线通道的传送方式,比如互联网、手机媒体、移动电视、电子报纸等等。

其次,从信息的呈现方式看,新媒体的信息,主要是以声音、文字、图形、影像等复合形式呈现的,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可以进行跨媒体跨时空的信息传播,进一步看这种信息呈现还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互动性等特征。

第三,从受众接受方式看,这类题材的信息,具有快捷、方便、深化兼备等优势,受众接收新媒体信息,大多不受时间、地点场所的制约,受众可以随时通过新媒体在电子信息覆盖的地方接收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信息。

2 新媒体的特点

2.1 崭新的技术

新媒体的表现形式就是网站、数字报纸、电子期刊、手机报、数字电视等等。这些媒体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传播者非常依赖对新技术的运用。应该说,新技术是新媒体重要的制胜因素。撇开复杂的技术概念单就传播而言,新媒体在数字技术全面运用的基础之上,释放巨大资源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输效率。

2.2 崭新的功能

传统的大众媒体,其特点就是一对多、点对面的传播,而新媒体的传播,最大的魅力就是点对点和互动性。绚丽多彩的表现力,良好的互动功能,大大提升了新媒体的传播效果,同步直播、互动报道等报道方式,已经被广大受众所熟知。

2.3 崭新的效果

与传统媒体传播的“面”的表面效果比照,新媒体传播的效果在于深入的“点”,在于积极的反馈和意见沟通。

约翰·沃纳梅克的名言“我知道我的广告费至少浪费了一半以上,但我不知道究竟浪费在哪里”道出了广告主的心声。日益精明和挑剔的广告主,越来越不愿意接受漫天撒网做广告的传统方式,问题是还有更令人满意的广告到达率吗?新媒体具有自身分众、定向、及时、互动等特性,被业界看作是广告主有目的性筛选目标人群进行商业信息传播的最佳舞台。

传播就是从注意、兴趣到欲望,从而引发记忆到行动。然而,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个传播模式,从注意到兴趣,而后引发“检索”,最后“行动”的同时,导致“共有”(口碑传播)的发生。

3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

3.1 传播方式不同

传统媒体是一对多传播,而新媒体则是多对多传播,在传统媒体中,受众是没有说话的权利,传播权控制在大众传媒手中。以往对大众传播信息的渠道只有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一旦政府控制了大众传媒机构也就控制了说话权,人们有时候会被政府愚弄。然而在新媒体时代,大众既是受众也是信息传播者,因为大众可以通过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工具将信息直接向整个社会传播,政府想隐瞒的事情有时候经过一个网友一揭发就会如溃堤之洪,一发不可收拾,同时,大众也接受着其他个体传播者传播的信息。对此传统媒体应该增加给大众说话的机会,让其说话。

纵观近期的发生的一些公共事件,网络媒体在探究真相、监督执法地过程中扮演了积极的角色。藏猫猫事件就是典型案例之一。

2009年1月29日,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北城镇24岁青年李乔明到邻县盗伐林木,被当地森林警方刑拘并关押在昆明市晋宁县看守所。11天后李乔明因重伤入院,2月13日被医院宣告“因重度颅脑损伤”不治身亡。关于李乔明受伤致死原因,警方称是其与狱友玩“躲猫猫”游戏时,遭到狱友踢打并不小心撞到墙壁而造成的。南方方言“躲猫猫”在普通话里就是“捉迷藏”的意思,这一死因不仅死者家属无法接受,而且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或称赞警方有幽默感,或劝告世人“躲猫猫”有风险,种种搞怪不一而足。

此事在网上一经网络媒体传播转载,网友质疑之声四起,立即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2月19日,云南省委宣传部发布公告称,将会同相关部门组成调查委员会,于2月20日上午前往昆明市晋宁县具体事发地,对“躲猫猫”舆论事件真相进行调查。并面向社会征集网民和各界人士代表4名,作为调查委员会成员参与调查。

由上可见,作为新媒体之一的网络媒体,已经突破了传统媒体单一传播的特征,而是多对多传播,并迅速引起了广大网友的互动讨论,从而对政府的调查参与起到了监督作用。

3.2 传播效果不同

传统媒体互动性差,属于单向传播;而新媒体互动性强,属于双向传播新媒体能够实时接收来自受众的反馈信息,能够及时处理来自受众的反馈信息,互动性强,从而有利于加大受众对传播机构的粘性。而传统媒体的传播是单向性,接收受众反馈的周期长,不利于改善传播效果。应对策略:加强互动性,开通多种反馈渠道。如现场热线、短信互动、互联网在线互动等。

开心网是近期受到关注比较多的网络媒体之一。开心网的参与、运营模式与其他门户网站或行业垂直网站又不尽相同。开心网注重用户自身参与体验,通过用户在网站上建立自己的圈子,参与一些小游戏从而达到增加用户黏度的目的,互动性很强属于实名制互动体验式网络社区。

3.3 传播信息量不同

传统媒介属于传播限量信息的传媒。而新媒体可以说是在传播无限量信息。因为人人都可以是新媒体传播信息的主体,每个人都以制造大量的信息来传播。由于新媒体传播的信息是无限的,这样导致很多受众不知道该汲取什么信息,让许多受众无所适从,因此传统媒体应该抓住新媒体这个缺点,传播精品信息,努力提高受众知识文化水平。

现在各新闻网站内容以转载居多,自有原创内容很少,而且内容鱼目混杂,很多假新闻,假消息,让读者无从辨别,很容易受到误导。这也就使得网络媒体在传播海量信息的同时,要做到对信息的过滤识别,对转载的信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做好新闻媒体把关人的角色。

3.4 传播范围不同

传统媒体适应了大众传播的时代,但需要适应小众化的传播。新媒体则是个性化传播。传统媒体传播的特征之一就是信息由传播者发出,受众接收,这样的传播对于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和沟通具有极大的作用,但是我们的时代已经逐渐从大众传播时代进入到一个个性的小众传播的时代,有的学者将其称之为“网络传播”时代。现在传播已经开始分众化,许多网站都有自己的定位,如婚介网站,定位的是那些单身,而又想找对象的人;如空中网定位的是手机用户;如开心网定位的是白领用户。

4 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

4.1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新兴媒体在全球范围内蚕食着传统媒体的市场。用户正在不断地分流。相关数据表明,从2003年起,人均每天看电视的时数,都基本上维持均衡,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每天读报纸杂志的时间,看DV的时间在持续下降,唯一上升的就是上网的人数。中国互联网的用户数量超过20%的增长率增长,预计2010年将达到2.3亿,还是一个保守的估计。

中国电视观众的总收视率水平,受众的市场稳中有降,网民每周的在线时间超过一千分钟,消费者对海量的信息围绕,其中包括大量来自网络的广告。所以默多克说,新兴媒体前进的步伐快的惊人,互联网将摧毁的行业比它要创造的多得多。所以面对这样的变化传统媒体必须要有自己方向。

4.1.1 影响传统媒体的发行:阻碍发行增长

新媒体是自由思想运动者的平台,共享知识和深入交流等属性已经博得了越来越多的受众喜爱,新媒体的受众不断增多,用户将有限的时间重新分配,将实践逐渐向新媒体转移,因此新媒体的出现,严重影响传统媒体发行的增长。

4.1.2 影响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增长:分流传统媒体广告

新媒体内容来源具有高价值、观点深入鲜明等特点,新媒体的价值逐渐获得企业主认可,广告主逐渐消减传统媒体的营销费用,转而投向新媒体,随着新媒体营销价值的提高,新媒体还将继续分流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

如开心网的广告运营模式,就是未来新媒体分流传统媒体广告的方向之一。开心网最让广告商看重得就是注册用户,这些用户都是实名注册,而且会通过自身体验邀请自己的好友、同事参与进来,并不像传统媒体通过传播信息来集中积累受众。广告商在广告投放上也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广告形式,而是通过把自身产品信息,品牌形象植入到开心网的小游戏或者开心网的相关组件中,从而达到产品、品牌体验式的传播。广告形式不仅新颖,而且不容易引起受众的反感。

4.2 传统媒体机遇与挑战并存

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给传统媒体带如此巨大的冲击。虽然现在新媒体的发展并没有足够强大,但是已经有人预言传统媒体的冬天来临了;更有甚者,认为传统媒体将会被新媒体取代。报纸将要怎么发展?杂志是否还会存在?电视是否会走向灭亡,被网络点播所代替?

这些都是传统媒体所担心的问题。但传统媒体三百年发展有着深厚的积淀,它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是新媒体暂时无法取代的。而且一种新媒体对旧媒体的替代通常不是全面的,而是部分的,两者的融合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所以,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要做的是与时俱进,跟随信息时代技术发展的大潮,发扬自己的优点,争取与新媒体共存共赢,走出自己新的道路。

4.2.1 正确看待新媒体的发展,学习新技术下的传播

面对新媒体的进入,传统媒体在经过初期的恐慌,现在开始正确看待新媒体的发展,开始学习新媒体的优点。传统媒体应该抛弃以前居高临下的传播模式,使受众由被动传播变为主动参与,传播方式要更加人性化和具有互动性。

同时,现在很多传统媒体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传统媒体开始尝试学习新技术进行融合发展。要主动介入新媒体,比如网络、电子报、手机报;再进一步参与文化经营,包括报刊等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手机报纸)、文化出版、会展经济,以及和文化有关的事业及社会公益活动等;要实现从单一办报到报业集团到传媒集团的转变。

4.2.2 强化内容优势,提高自身品质

新媒体的很大的一个优势是资讯的海量、传播的迅速还有广泛的互动交叉性。但是传统媒体有着自身的内容优势,统媒体的内容和编辑水准是新媒体所达不到的。传统媒体只要以权威分析、精辟言论见长,就能在内容上取胜。新媒体虽然提供海量的资讯,但是不可避免的夹杂了很多垃圾信息。

传统媒体如果能强化自身的内容优势,把最核心的新闻和最有价值的资讯及时提供给受众,使受众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重要的价值,而不是在网络上费时琐碎的搜索。而且,传统媒体更要发挥自己权威性和影响力。这些都是新媒体所不具备的,也是传统媒体赢得受众的因素。

只有强化了内容优势,发挥了自身的权威性,传统媒体还是有其生存空间的。《华尔街日报》之所以成为一个未受新媒体冲击的典型传统媒体代表,原因正是其高品质文章的不可替代性。这也为其他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一个方向和佐证。

4.2.3 新旧媒体互相融合促进,共存共赢

新媒体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是具备了各种优势的新媒体并没有取代传统的三大媒体,而是成为了传播媒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被成为“第四媒体”、“第五媒体”。新旧媒体之间很难完全取代,他们更多的发生了一种互补效应。

新媒体在尚未取得新闻采集资格的条件下,只有靠转载引用传统媒体的新闻,网络媒体中重要的原创新闻并不多,它的80%的新闻取自传统媒体,因此新媒体得以借住传统媒体发展;而且,传统媒体也借助了网络的广泛传播提升了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双方得以共存共赢。

1998年NBC以2600万美元对Snap Online的并购,随后迪斯尼收购Infoseek 43%的股权,1999年1月新闻集团与雅虎签订合作协议,2005年新闻集团以5.8亿美元收购美国流量最大的网站My Space。

2001年1月,美国在线(AOL)以1035亿美元换股并购了时代华纳公司(Time Warner),从而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传媒集团——美国在线-时代华纳。

时代华纳拥有世界顶尖的新闻媒体,美国在线拥有先进的新媒体技术和高科技设施,双方合并进行了优势的互补。时代华纳获得了美国在线的网络资源和电子市场,美国在线有了可依赖的新闻资源。两者合并不是表面上新媒体吞并旧媒体,而是新旧媒体的一个融合促进,从而追求共存共赢。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媒体的冲击带给传统媒体的不仅仅是挑战或灭亡,而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传统媒体在市场变革下走下去的前提是正视新媒体的发展,走新旧媒体共生共赢的道路。传统媒体抓住这个新媒体出现的契机,就可以在信息时代走出一条发展自身的道路。

摘要:新兴媒体在全球范围内蚕食着传统媒体的市场。用户正在不断地分流。相关数据表明,从2003年起,人均每天看电视的时数,都基本上维持均衡,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每天读报纸杂志的时间,看DV的时间在持续下降,唯一上升的就是上网的人数。中国互联网的用户数量超过20%的增长率增长,预计2010年将达到2.3亿,还是一个保守的估计。中国电视观众的总收视率水平,受众的市场稳中有降,网民每周的在线时间超过一千分钟,消费者对海量的信息围绕,其中包括大量来自网络的广告。所以默多克说,新兴媒体前进的步伐快的惊人,互联网将摧毁的行业比它要创造的多得多。所以面对这样的变化传统媒体必须要有自己方向。

关键词:关键字新闻传播,新媒体,传统媒体,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1]苏晓.传统媒体如何与新媒体进行融合.http://news.163.com/08/0918/09/4M46KUPE00012QEA.html,2008年9月18日.

[2]中国广告协会网.新媒体营销革命.h t t p://w w w.c n a d t o p.c o m/g u a n d i a n/jingcaituijian/2009/6/18/dea3a819-8bd0-46fc-b39a-c0154eac3dd6.htm,2009年6月18日.

[3]王修明.新媒体发展的现状与趋势.http://gbdsj.zhuxi.gov.cn/n100c14.aspx,2009年5月18日.

如何看待与营销中国中产 篇8

中产的出现

今天的中国,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从农民工到新富群体的转变甚至会在一夜之间上演。社会人群结构在重新构建之时,人群所属的阶层也在随之改变。这就意味着产品和品牌的营销要紧密跟随目标群体,关注该群体的变化特征、行为逻辑,然后制定营销策略。

关注中产阶层的消费,首先要大致了解中产阶层是如何诞生的。回顾中国30年的阶层之变可以发现,在1977年之前中国的阶层分布是非常固化的,那时的中国处在计划经济阶段,也就是说在恢复高考之前,中國阶层属于“先赋型”阶层,即一个人出生是什么阶层,一辈子就是什么阶层,没有什么多元化的路径可以让他所属的阶层发生改变,那时候可以说没有中产。随着1977年恢复高考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关于阶层的概念悄然发生了改变,我们称之为“后制型”,即人们开始相信,一个人可以通过努力改变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主导自己的命运。从此之后,各种新的创富浪潮让中产阶层在中国逐步发展壮大起来。1984年,国家提出“务工经商”的概念,此时,出现了第一轮的打工潮。接着在20世纪80年代末又开始出现了留学潮。1992年,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激励下,立志利用知识改变命运的“九二派”出现了,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公司法》通过,这代表着人们可以创办自己的公司、主导自己的命运。21世纪初,随着加入WTO,中国更加开放,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社交媒体为大众舆论提供了途径,草根明星备受关注。如今,90后正式登上社会舞台,中国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创业大潮。未来十年,相信依然是中国的黄金十年,中国的发展仍会日新月异。在这些变化与进步中,中产阶层群体不断清晰、不断壮大,引领着社会发展的潮流。

但是关于中产是谁?或者中产如何定义?他们究竟有多少钱?有什么样的标志?这些问题在学界和商界都众说纷纭。一开始我们用西方的标准来定义,后来又按照中国的标准来划分,无论如何,这些都能说明一点:中产阶层已经存在,并开始成长起来,只不过没有被及时地赋予定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数据显示,中国的中产阶层已经占据总人口数的23%,并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

中产的特征

中产阶层的存在对一个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个群体很稳定,能够自食其力,能享受品质生活,有圈子、有修养、有内涵,他们喜欢从容消费,有品牌建设力,也有鉴赏力。这里我们并不需要强调中产一定要有多少钱,这些特点更多代表的是消费学意义上的中产阶层特征。总体来说,中国的中产消费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在模仿中区隔。回顾中产消费的特点,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中,最初,中产为了寻求身份认同和身份构建,他们曾模仿一些暴发户、富二代,跟从这些人的消费模式;他们还曾模仿西方的中产阶层,来建构自己并向别人炫耀。渐渐地,他们发现,模仿只能得到与别人相同的表面,却抓不住内涵。于是,他们开始进行调整,并最终形成自己的消费特征。如今,在中国,很多奢侈品是由中产阶层来消费的,随着经济实力的不同,他们甚至还会跨入高端阶层消费的领域。根据模仿程度的不同,一些社会学者对中产阶层进行了更细致的市场区隔(见图1)。而如果从年龄的角度来区分中产还可以进行这样的划分:1975年之前的群体属于美式模仿的群体,更重视品牌带给他们的精神满足感;1975年之后的则更加独立和自我,他们更加注重品牌的文化和内涵。中国的中产阶层还具有消费不平衡的特性,比如一些人只钟情于某一个方面的消费,他们可能吃的一般,但穿的、用的都很好。事实上,中产阶层可能从未认真界定过中产品牌究竟有哪些,但他们消费的一定是能够标识自己的品牌,未来他们还会不断地振荡、调试,从而练就成完全意义上的中产阶层消费。

在蜕变中着眼未来。现在的中产阶层很重视知识,很多中产阶层中的财富新贵都是留学回来的。他们强调知识、圈子、国际化、下一代的发展,着眼于未来的规划理念,靠社会资本赢得机会和财富(见图2)。他们希望释放更多的时间回归家庭,希望取得家庭和事业的平衡。他们会用心经营自己的人脉圈子,会对圈子进行分类,比如,朋友、事业伙伴、兴趣相投者,他们的圈子相对比较多元化。中产所追求的成功是财富的积累、自我的成就、家庭的美满和理想的实现。所以,中产阶层的一个比较有特点的符号就是非常多姿多彩的人生。他们很忙,但并不是工作狂,很多中产阶层家庭中都会有一个人为家庭做出相应的牺牲。

中产的营销

中产阶层是抱着对物质和精神双高标准的要求来生活的。一项调查显示,中产阶层每天出门上班之前在镜子面前会停留很长时间,男性平均花费的时间是14分钟。由此可见,中产阶层对个人的形象有很高的要求。此外,中产阶层旅行的活跃度很高。总之,中产阶层具有很强的文化符号,他们重视格调,不断塑造属于自己的经典品牌。他们很在意有投资价值的东西,但他们喜欢一个品牌不仅是喜欢有形的价值,更喜欢无形的内在。他们会选择一些低调的奢华,但不会炫耀。相信,在未来的黄金十年里,将会有很多的品牌得到不断壮大的中产阶层的青睐,高端品牌也会有一定的调整。所以,我们必须要研究如何让品牌走进中产阶层的心中。

能够影响中产阶层消费理念的传播方式,一种以兴趣为导向,一种以内容为导向。无论是兴趣导向,还是内容导向,要想征服中产阶层的心,品牌主和广告主都必须要清楚以下几点:要想满足中产的需求就必须做到时时创新,产品设计要独特,要有文化内涵;相较其他消费阶层,中产阶层更为关注财经、娱乐、法制;要关注中产阶层的新圈子,包括社交媒体对他们的影响,现在的社交媒体对中产阶层的影响很大,中产阶层就是社交媒体的主力军;在中产阶层中存在着明显的口碑传播,他们很重视家庭和朋友带给他们的信息;中产阶层会特别关注富一代、富二代还有暴发户青睐的品牌;企业应当充分考虑专门为中产阶层这个群体建立子品牌、独立品牌,但在此过程中,高端品牌切忌将品质、消费对象直接下移至中产阶层,这样会损害高端品牌形象;要把握中产阶层的价值观以及他们对优质生活的憧憬,进行有效的品牌传播,例如LV的广告受到很多人的喜欢,因为它诉求了大家的心灵理念,并能产生共鸣。

正如“凡客体”所描述的那样:“爱奋斗,爱享受,爱追潮,也爱领潮,我是社会的一块砖,只朝社会需要的那里搬,我不是神马暴发户,也不是神马富二代,我和他们都不一样,我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我是中产!”中产,营销中绝不可忽略的宝地,你准备好去占领了吗?

(作者系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副总经理)

上一篇:初三期末品德评语下一篇:一支铅笔_小学生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