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高考即兴评述

2024-07-10

如何看待高考即兴评述(通用5篇)

如何看待高考即兴评述 篇1

2015艺考编导专业高考即兴评述参考

(一)2015艺考编导专业高考即兴评述参考:“汉服毕业典礼”是有必要这样秀吗

事件回放:近些年,很多高校探索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学位服,不断引发社会关注。6月20日,江苏师范大学连续第三年举行研究生汉服毕业典礼,因有教育部门官员应邀出席,所以格外引人注意,也激起了热议。

正方

传统中式学位服合情合理

当下社会广为熟悉的学位服包括学位帽、流苏、学位袍和垂布四部分组成,1994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通过,并下发《关于推荐使用学位服的通知》,称这种学位服“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世界惯例”,将之作为统一规范的学位服,向全国学位授予单位推荐使用,同时要求其他样式的学位服一律废止。

可是,引发质疑和诟病的是,这种学位服中国元素很少,西方特色突出,基本上照抄自欧美学位服。探索中国传统特色学位服和毕业典礼,江苏师大等高校的做法值得肯定和称赞。

反方

汉服“演出”是一种跟风

现代大学的根基在哪里?陈寅恪在借为王国维撰写碑文之际,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才是一个现代大学得以自立繁荣,学术得以创新,文化得以传承,人性得以涵养的根本。一所大学,尤其是一所大学的主导者不去思考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只知去跟风,只知去考虑在技巧层面去吸引媒体的聚焦,恐怕不是学校之福,更非教育之本分。

所以,从教育部门官员到大学的领导教授,别把精力花在如何经营汉服“演出”和仪式的恢宏精美上,而应该多踏踏实实地考虑如何在日常教学、科研中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的义理深深植入这所学校的魂魄。我们不能不说,目前的大学问题多多,弊病丛生。钱学森之问,其实是每个大学都要应对和解决的,而不是靠几次古装的“演出”就能回应的。

中立

穿不穿汉服,也应有边界

设想如果今天中国所有的大学毕业典礼都采取穿汉服、行汉礼、奏汉乐的形式,确实会让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了一点“中国特色”,至少会让人们对传统增加一份印象,对国学增添一份了解。不过,从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看,我认为弘扬传统并不体现在某些形式(如礼仪)上,而在于两件事:

一、现在在高等教育体制中,究竟有多少真正的国学课,究竟有多少非国学专业的人才获得了良好的国学训练;

二、现在从事国学的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激活了国学的智慧,让年轻人从中受益?如果从事国学的人不在这些实事上做功夫,只注重一些形式,事实上并不利于国学在千百万普通人心灵深处扎下根,不利于国学的真正复兴。

笔者认为,江苏师大毕业典礼采取穿汉服、行汉礼、奏汉乐的做法,勇气可嘉,精神可贵。这种做法如果仅限于个别学校无可厚非,但如果全面推广,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笔者看不出有什么必要。

2015艺考编导高考即兴评述参考阅读:从清华博士当电工看教育的双重价值

谢邦鹏清华博士毕业当电工(《中国青年报》11月24日),有人赞扬其作出了适合自己的人生选择,也有人为其深感不值,比较典型的观念是,读了博士,再去做电工,浪费了时间、金钱,还不如高中毕业就去做电工,还有人嘲讽说,博士只起到一个进电力公司的敲门砖作用,甘于在电力公司当普通电工,这一公司的福利有多好,云云。

博士毕业做电工——如果一直做电工的话,有的支持者指出,他现在做电工,今后不一定做电工为其开脱——单从经济账算确实有些算不过来,假如读到本科毕业就去做电工,将省下至少5年读书时间,这5年每年收入10万元,不需要支付学费、生活费,一进一出,就是至少15万元的差别,5年就是75万,何苦去读博士呢?

这笔账,其实早就有人算过,有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上大学没什么意义,不如早一点工作,节省加上挣的钱,在其他同学大学毕业时,自己已是小有积累,可以开办公司了。如果继续这样的算法,既然上大学没有意义,读高中也没有意义,还不如初中毕业就去打工挣钱,到同学大学毕业时,自己已工作七八年了。

这只看到教育的“功利价值”,而忽视了教育的“非功利价值”。教育的功利价值在于,通过教育,可以让受教育者获得更高的报酬。在国外,还专门调查教育回报率。考虑教育的功利价值无可厚非,但教育还有比功利价值更高的非功利价值,即完善自我,充实人生。这在60岁老人还参加高考、考研中体现得最充分,读书不再是为了找一份好的工作,而是作为一种生活追求。

在我国,当前,读书的功利价值还远超过非功利价值,因此大家习惯用功利价值来分析教育的发展和受教育的选择,但这很不全面,甚至会把教育引入功利的死胡同——当功利价值无法实现时,教育就变得毫无价值。教育的健康发展,应该非功利价值为体,功利价值为用。

具体而言,就是每个受教育者在选择教育时,要首先考虑自己的个性、兴趣、人生追求,再结合功利的价值,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学校和职业。读博士之后从事电工,如果本人乐在其中,则表明其把读博士作为自己的兴趣、追求,另外,他对教育回报的理解,也非传统的意识,做电工对他来说,并非学非所用。

我国的教育发展,也应该从只关注功利价值到重视功利价值和非功利价值。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也是如此,需要注意的是,在所有求学者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是喜欢动手、摆弄机械、工具,超过与公式、理论打交道的,让他们学习、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技能活,就是满足受教育者的非功利价值追求。

但他们的非功利价值追求,被现实的功利价值所扭曲,甚至被扼杀,一方面,技能活被视为低人一等,社会地位不高;另一方面,晋升、发展空间狭窄,难大富大贵。因此,很多学生从小就被父母要求重视升学考试科目学习,哪怕学生对技职类课程十分感兴趣。

这种扭曲的功利价值观需要回归,除了唤醒大家重视教育的非功利价值外,还必须消除劳动的等级观念,不能让各行业、劳动岗位,有太大的“功利价值”差异。在国外,行业、岗位间的薪酬、社会福利待遇相差并不大,因此,受教育者、劳动者,会更注重个体的兴趣、个性,即实现自身的非功利教育价值追求,一名哈佛大学毕业生,去做出租车司机,或者开卡车,不会被人认为这有多离谱。也不会引发是否是教育浪费、人才浪费的争议。而在我们这里,则是争议不休。

2015艺考广播电视编导高考即兴评述范例参考:奶爸崛起,冲破性别固化

找到事业与家庭的平衡点,不应只是年轻母亲们应做的事,也应成为每个年轻父亲的必修课

《爸爸去哪儿》节目取景新西兰,几乎引起当地舆论的轰动,鉴于中国已经是新西兰的第二大国际游客来源国,这样的旅游营销确乎是一件“用钱都买不来”的好事。

然而,这个在美国媒体看来“推动向家庭伦理的回归”的节目,在新西兰却“见惯不怪”。新西兰是历史上第一个给予女性选举权的国家,95%的新西兰父亲愿意分担家务、照看孩子,连橄榄球比赛现场都能见到许多抱着孩子的男人。

不过,这样的国家还是太少。今夏的两部婚恋电视剧,日剧《昼颜》直击丈夫待妻子如冰箱摆设一般的冷漠现实,美剧《满足》则聚焦中年夫妻经营婚姻的不易。在“父权社会”特征依然凸显的当下,父亲沦为儿童成长中“醒目的缺席者”,自然是许多国家的共性话题。

今天的女性,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也有不错的经济收入,早已不必再把婚姻当做穿衣吃饭的抵押物,但能否进一步摆脱家庭的牵扯,却依然是个时代之问。有人计算了下,爸爸一年付出的家庭劳动价值只有妈妈的1/3。虽然也有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丽丝·门罗那样养孩子做家务和写作两不误的女强人,但对大多数的母亲而言,一肩挑两担显然是难以承受之重。毕竟,不是每个丈夫都能对妻子说出“你是总指挥,我是总干事”的话。

但事情也在起变化。过去10年间,澳洲全职爸爸数量翻了一番;英国在2010年就已经约有1/6的家庭,经济来源于母亲一方;美国承担孩子主要照看者角色的“奶爸”数量,已经达到200万人。数据或许还不够形象,生活中的小细节更能说明问题。韩国的男士洗手间中出现了婴儿尿布更换台,美国的沃尔玛超市考虑增设便于奶爸结算的“男士通道”,芭比娃娃也推出让父亲与子女一起玩的建屋积木系列„„奶爸这一群体的崛起,已然汇聚成冲破社会性别固化的一江春水。

男性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正如美国作家汉娜·罗辛新著《男性的终结》的书名所述,正在走向终结。虽然尚无法断定女性会是全球“性别战争”的获胜者,但女性已经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崭露头角,也越来越在家庭分工上有了更多话语权。“照顾好孩子才是好男人!”无数妻子敢于喊出现代社会的文明与伦理吁求。

回头审视“爸爸去哪儿”的问题,父亲必须“亲临”儿童教育第一线吗?教育学和社会学上的道理不必再赘述,想想网络上疯传的达芬奇、莫扎特、安徒生等名流和他们父亲的故事,就能够醒悟“养不教,父之过”的道理。男人带孩子真的难为情、没时间吗?看看贝克汉姆、威尔·史密斯等明星大腕,连出席社交活动都不忘带上孩子,显然不完全是为了耍帅。与妻子共同分担抚养和教育孩子的义务,是对孩子的负责,更是对妻子的尊重。找到事业与家庭的平衡点,不应只是年轻母亲们应做的事,也应成为每一个年轻父亲的必修课。

有机构曾专门研究过女性辞去工作回归家庭的现象,得出结论是:善于理财、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创造的价值,抵得过职业女性的薪金。假如家务劳动真有那么大价值的话,男性家庭成员,是不是也不应游离于创造家庭价值之外?

2015编导艺考编导高考即兴评述参考阅读:另类任性”张扬正向价值

27岁的小查是江阴环卫系统一名既普通又特殊的工人。说普通,因为他是处理泔水的一线环卫工人;说特殊,因为他大学毕业没去自己家的公司上班,而是每天开着宝马车来从事环卫工作。他认为自己还年轻,脏点累点没什么,就是想找一份稳定的、喜欢的工作,想锻炼一下自己,在任何岗位只要努力,都能干出成绩。

传统观念里,生于富贵之家的大学生有殷实的家底作支撑,在择业方向上往往有更多选择,但无论他们如何选择,都很难将开宝马与收泔水、“富二代”与干脏活、大学生与环卫工联系起来。正因为这样,小查的“另类”举动,被许多人解读为“有钱就是任性”。然而,这种追求自我磨砺和自我实现的“任性”,正是小查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也恰是很多“富二代”需要汲取的品质。

许多时候,不是社会变化太快,而是我们的思想不够解放。难道大学生就不能从事环卫工作?许多环卫工作内容,比如推广垃圾分类,泔水发酵制肥等,恰恰需要知识型人才。难道“富二代”就不能干脏活?很多时候,越是养尊处优、娇生惯养,越需要在吃苦耐劳中增进社会阅历和品格毅力。所以,对“开宝马运泔水”这样的案例,我们完全没必要另眼相看,而应当用开放和欢迎的态度,去接受这些“另类的任性”,去鼓励每一个有志青年,到基层的大舞台上锻炼成长。

2015编导艺考编导高考即兴评述参考阅读: 问不倒的校长,校长本应是读书人

看到《嗜书成瘾藏千册,校长本色是书生》的新闻,第一感觉是杨明章校长“很厉害”,用学生的话说,杨校长是个“问不倒的人”。学生所问,既可以是《时间简史》,也可以是科比的24号球衣,甚至是“鹏菲婚变”。

学生遇到这样的校长,一生之福;家长遇到这样的校长,方可心安;教师遇到这样的校长,实在不易;教育遇到这样的校长,真乃幸事。这一切皆源于杨明章校长自身的修养,修为人之德,修从教之道,修做校长之本,而这些“修”的全部要义在于他的爱读书。

教育是人学,是传播文化和文明的事业。从一定意义上讲,校长首先应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读书人。校长应有校长的味道和样子。校长的读书不仅是为了示范引领,更是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读书,让自己变得丰富,有气质,有内涵,变得儒雅,有学养,或者说更像一个校长。

面对当下教育的短视与功利,更多的人期盼着教育的改变。怎样才能改变呢?捷径就在于读书。教育的改变应从读书开始。因为只有通过读书,我们才能够弄清楚教育究竟应该从哪儿出发,要到哪里去,从而把控教育的准则和规律。只有通过读书,我们的内心才能宁静下来,校园才能够温馨起来,师生的教育生活才能幸福起来。

在今天这个人人讲“唯物”、个个逐“名利”、全民求“实际”的大背景下,不读书的校长很难从各种纷争中留得一方净土,自然会沾上不少的世俗气,到头来虽然接了“地气”,却少了底气,更有一些校长或许有了不该有的戾气。犹太人有句话说得好:“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不过是个邮差”。邮差的使命在于把邮件送达,校长的使命却不仅仅是把学生送至毕业,学生更需要的是校长的一路陪伴,良好品质的一生相伴。若干年后,从学校走出的孩子,除了空叹一段逝去的光阴,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东西,那便是教育的失败、学校的遗憾,更是校长的悲哀。

笔者这些年参与并见证着阆中市中小学校长的成长、学校的变化、教育的发展。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校长成长的快慢、学校变化的大小、教育发展的水平,甚至师生的精气神儿和幸福指数,都取决于校长读不读书、读什么样的书、用不用心引领师生读书。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或许有些绝对,但有一个带头读书的校长,会有一个书香浓郁、幸福味浓厚的校园,这倒是千真万确。

“永远的校长”不在于口号的响亮,而在于校长之于学生、之于教师的改变和影响。相对而言,读书是最大的改变、最大的影响。这种改变和影响对他们来说是终身的。因此,做校长当学杨明章,做永远的读书人。

2015编导艺考编导高考即兴评述参考阅读:被铁锤砸痛的岂止是教师?

学生的铁锤敲醒我们的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配合,让学生的心结有倾诉的地方、倾诉的对象。

近日,一则“上海女教师被男生铁锤敲头”的新闻在网络广为流传。说的是上海某中学一名17岁男生用一把长约10厘米的榔头,袭击他的英语教师。造成老师头部8处伤口,颅底骨折,送医时还有脑震荡且出现短暂失忆的症状。有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涉事男生认为这名英语老师一直批评侮辱他。目前,该男生已被刑拘。看罢新闻,很多人都摇头,感叹现在的学生真难教。就像一句俗语所说的,豆腐掉到柴灰里——吹不得拍不得!

这虽是一起个案,却暴露出我国当前教育的一些问题。我国是有着文化传承的大国,有很好的尊师重教传统,从古至今流传着数不胜数的尊师故事,可眼下的新闻却让人很无语。

学生的铁锤砸下,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纱布裹满头部的受伤老师形象,让人无比揪心。揪心之余更应该反思,尽管学生也有行为过错,需要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但我们更应该从中反思,以减少类似事件。笔者认为,首先要反思的是老师。长期以来,有些老师还受着“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以师者、长辈的身份,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面对学生。除了上课,平时很少抽出时间,俯下身子,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不是先调查分析原因,然后做耐心细致的开导,而是简单粗暴地一顿训斥了事。这样下去,师生之间心存芥蒂,偶起冲突也就不足为怪了。

一份调查表明,学生认为老师最重要的品质,依次是民主、公正、责任心、幽默、倾听、多才多艺。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把学生看作是身体正在发育、知识正在增长、性格正在形成的活生生的人,是每位教师必须牢记的。同时,老师们还应明白,教育不仅只是知识的传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到伤害、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

而走进学生的心灵,老师要有爱心、耐心。教育如果没有了情感,没有了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过程中,对于那些行为习惯不好、暂时学习成绩欠佳的学生,老师除了“一碗水端平”,公平、公正地对待他们之外,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反复引导、唤醒、激励,使他们在学校里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有尊严地生活。

铁锤砸痛的不只是老师自己,也砸痛了学校教育。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的学校常常把升学作为学校工作的唯一目标。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做题、考试。有的学校不是在校门口、教室里赫然挂出诸如“多考一分,干掉千人”、“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等雷人的标语横幅吗?这样去引导学生,学校不出问题才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很少有人顾及,他们的心结很少有人去关心、去解。于是,高分低能、智商高情商低的人层出不穷,孩子的情感愈发荒漠化,这不仅扼杀了学生自由发展的个性、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使一种具有暴力和专制倾向的暗示植入学生的灵魂,构成对民主社会发展的威胁。

学生的铁锤敲醒我们的学校,要把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落实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配合,多与学生家庭沟通,让学生的心结有倾诉的地方、倾诉的对象。只有这样,教师受伤害的事件才不会重演,那把充满戾气的铁锤才有可能在校园里永远消失。

2015艺考编导高考即兴评述参考阅读:行政垄断诉讼敲响依法治教警钟

在大力推进依法治校的同时,教育部门更应当以身作则,将懂法、知法、守法、用法、敬法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的行政管理、服务和决策行为之中。

近日,深圳市斯维尔科技有限公司诉广东省教育厅涉嫌行政垄断一案引起业界重视。案件的起源是广东省教育厅在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广东省选拔赛“工程造价基本技能赛项”比赛中,指定使用软件程序。该公司认为此行为涉嫌违反《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故起诉广东省教育厅。该案目前正在审理中。(《法制日报》12月4日)

在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背景下,不管广东省教育厅是否违规,其被诉的事件本身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敲响了警钟。依法治教最直接的体现之一就是教育部门的依法行政。而依法行政不能仅仅将法律思维、法律意识停留在纸面和口头,而应当落实到具体行为和工作细节之中。对于法律框架下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要有明确而清晰的认识。

就案件本身来说,广东省教育厅通过其在赛事规程方面的行政权力,以部门红头文件的形式限定赛事使用的软件,这种行为本身或涉嫌违反《反垄断法》第32条的规定。据笔者了解,广东省教育厅的此种做法在全国职业教育大赛各省级选拔赛中并非首例。当然,行政部门涉诉并非坏事,只要各级各类教育主体予以重视,恰恰可以起到以司法实践推动落实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教的作用。

教育部门依法行政的落脚点在于依法履行职责。教育部门是否依法履行职责的判断标准,就是“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即是否有法律规定或法律授权。为了明确教育主体的权、责、利,为教育系统各主体确立行为边界,各级教育部门应加快建立面向教育系统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明确教育部门在教育系统改革和现代化治理中该做什么、怎么做好工作,明晰政府和学校的职责权限。教育部门不仅要把该放的权放开、该管的事管住,还要把权放到位、把事管到位。

避免权力滥用或权力失范是教育部门依法行政的应然要求,教育部门应当建立起长效化、动态化的行政监督机制。“让权力走在阳光下”是教育部门依法行政的重点环节,也是避免权力滥用或权力失范的重要途径。只有让教育权力公开透明地展现在公众面前,保障利益相关者、专业人士和专业团体、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和监督权的有效行使,才能切实推动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各级各类学校依法、依章、依规办事。

而且,教育行政部门要意识到,教育决策不能仅仅关注结果的合法性,还要注重方向和程序的合法性、合规性。政务信息公开不应当只是决策结果的公开,更需要决策程序和决策机制的公开化、透明化。教育部门做出的行政决策或行政行为,不能仅仅“就事论事”,还要充分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保障教育决策的方向、程序和结果合法、合规、合理。而决策结果的科学性与合法性,依赖于决策过程中利益相关主体、专业团体和人士的有效参与。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充分听取专家和利益相关主体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决策事项的受众范围等的不同,建立不同层级和差异化的教育决策集体讨论、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合法性评估等机制。如果广东省教育厅在决策过程中,及时进行专家论证,对相关文件及内容的合法性进行专业评估,在很大程度上会免于被诉。

教育行政部门不仅是依法治教的重要主体,还依法享有指导、监督学校依法办学的职责和权力。在大力推进依法治校的同时,教育部门更应当以身作则,将懂法、知法、守法、用法、敬法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的行政管理、服务和决策行为之中,不仅要追求实体正义,更要注重实现程序正义,将依法行政落到实处。对此,教育行政部门可谓任重道远。

2015广播电视编导艺考即兴评述范例参考:超级中学高中‘监狱式’管理话题 :更该拆除的是心中的“高压电网”

近日,市民老陈经过太平北路时,发现南京外国语学校分部的围墙上,装了类似高压电网的东西,上面还挂着高压警示牌。“学生不小心碰到电网出了事,那怎么得了?”对此,老陈有些担心。还有人调侃:“南外作为重点中学,汇集了各路学霸,围墙加电网,堪称‘监狱式’管理。”(《现代快报》12月5日)

学校是教书育人之地,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与学生的生命产生关联,发挥着潜在的育人功能。而类似高压电网的设计,尽管是学校出于安全角度的考虑,并不真的“带电”,却带给师生负面的、消极的情感体验,透露出浓重的圈养味道,背后则是学校教育理念的走偏。

学校就该有学校的样子。理想的校园一定是营造了适合学生学习、生活的氛围温馨的“场”,身在“场”中的每个人都受到无声的熏陶与感染,产生如家般的温暖。现实中,一些学校精心打造走廊文化、墙壁文化,任由学生在围墙上涂鸦,让学生在充满文化的校园里快乐成长。国外一些学校甚至根本就没有围墙。教育因此散发出一种美,做到了环境育人。

而追求一种美的健康的教育,学校管理者不仅要拆掉围墙上的高压电网,更要除去心中的“高压电网”,换种方式对待师生,换种角度看待教育。2015艺考即兴评述参考:关于爸爸去哪儿电视节目社会话题:奶爸崛起,冲破性别固化

找到事业与家庭的平衡点,不应只是年轻母亲们应做的事,也应成为每个年轻父亲的必修课

《爸爸去哪儿》节目取景新西兰,几乎引起当地舆论的轰动,鉴于中国已经是新西兰的第二大国际游客来源国,这样的旅游营销确乎是一件“用钱都买不来”的好事。

然而,这个在美国媒体看来“推动向家庭伦理的回归”的节目,在新西兰却“见惯不怪”。新西兰是历史上第一个给予女性选举权的国家,95%的新西兰父亲愿意分担家务、照看孩子,连橄榄球比赛现场都能见到许多抱着孩子的男人。

不过,这样的国家还是太少。今夏的两部婚恋电视剧,日剧《昼颜》直击丈夫待妻子如冰箱摆设一般的冷漠现实,美剧《满足》则聚焦中年夫妻经营婚姻的不易。在“父权社会”特征依然凸显的当下,父亲沦为儿童成长中“醒目的缺席者”,自然是许多国家的共性话题。

今天的女性,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也有不错的经济收入,早已不必再把婚姻当做穿衣吃饭的抵押物,但能否进一步摆脱家庭的牵扯,却依然是个时代之问。有人计算了下,爸爸一年付出的家庭劳动价值只有妈妈的1/3。虽然也有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丽丝·门罗那样养孩子做家务和写作两不误的女强人,但对大多数的母亲而言,一肩挑两担显然是难以承受之重。毕竟,不是每个丈夫都能对妻子说出“你是总指挥,我是总干事”的话。

但事情也在起变化。过去10年间,澳洲全职爸爸数量翻了一番;英国在2010年就已经约有1/6的家庭,经济来源于母亲一方;美国承担孩子主要照看者角色的“奶爸”数量,已经达到200万人。数据或许还不够形象,生活中的小细节更能说明问题。韩国的男士洗手间中出现了婴儿尿布更换台,美国的沃尔玛超市考虑增设便于奶爸结算的“男士通道”,芭比娃娃也推出让父亲与子女一起玩的建屋积木系列„„奶爸这一群体的崛起,已然汇聚成冲破社会性别固化的一江春水。

男性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正如美国作家汉娜·罗辛新著《男性的终结》的书名所述,正在走向终结。虽然尚无法断定女性会是全球“性别战争”的获胜者,但女性已经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崭露头角,也越来越在家庭分工上有了更多话语权。“照顾好孩子才是好男人!”无数妻子敢于喊出现代社会的文明与伦理吁求。

回头审视“爸爸去哪儿”的问题,父亲必须“亲临”儿童教育第一线吗?教育学和社会学上的道理不必再赘述,想想网络上疯传的达芬奇、莫扎特、安徒生等名流和他们父亲的故事,就能够醒悟“养不教,父之过”的道理。男人带孩子真的难为情、没时间吗?看看贝克汉姆、威尔·史密斯等明星大腕,连出席社交活动都不忘带上孩子,显然不完全是为了耍帅。与妻子共同分担抚养和教育孩子的义务,是对孩子的负责,更是对妻子的尊重。找到事业与家庭的平衡点,不应只是年轻母亲们应做的事,也应成为每一个年轻父亲的必修课。

有机构曾专门研究过女性辞去工作回归家庭的现象,得出结论是:善于理财、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创造的价值,抵得过职业女性的薪金。假如家务劳动真有那么大价值的话,男性家庭成员,是不是也不应游离于创造家庭价值之外?

2015广播电视编导艺考即兴评述参考阅读:关于大学教育话题:象牙塔精神不能丢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最重要。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贝克尔教授所说:“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继续创新的人才。”作为培育人才的最主要渠道之一,大学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与此同时,变革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科技飞速发展,全球化日益深入,人们的交往日趋便捷、频繁,整个社会的变革速度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代。变革的时代需要改革,身处其中,大学迫切需要与时俱进,其改革不可避免。

纵观世界范围内的大学,改革是主旋律,只不过具体的侧重点不同,总的来说是一种技术性改革,即对不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大学教育模式、学术研究结构等进行改革。中国的大学也面临着改革,并且改革之路已然徐徐铺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明确要求。这也得到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近日引发的“985”“211”争议的背后,实际上就是中国大学改革之问。

无论大学如何改革,正确处理好“象牙塔”与“服务器”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是根本性问题。所谓“象牙塔”,原指超脱现实社会,远离生活之外,自隐于理想中的美满之地,后来意指大学是那种暂时摆脱世俗社会的束缚和利益纠葛、保护师生无拘无束地进行知识探索的场所。人们用“象牙塔”来形容大学,这本身就寄予了良好的希望。“象牙塔”标志着大学校园与世俗社会之间存在着一道看似不可逾越的“防火墙”。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大学与社会之间是截然对立、“老死不相往来”的。大学是一种社会性显著的组织,不可能不与社会发生交集。也就是说,“象牙塔”不意味着“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表示大学在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时,能保持独立自由,不被各种价值所同化,不受制于社会上的各种利益群体。可以说,象牙塔精神是大学之魂。

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认为:“大学的使命有二:一曰学生之训练,一曰学术之研究。”但现今的大学使命显然不止于此,还包括服务社会,即所谓的“服务器”,或者称之为“助推器”“发动机”,指的是大学由于自身具有无可比拟的智力资源优势,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比如世界各国和地区重要的科学技术园区,大都依托大学建立和发展起来,其中著名的有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中国台湾地区的“新竹”和北京的“中关村”等。美国教育家布鲁贝克曾以美国为例指出,20世纪美国的大学仅次于美国政府成为社会的主要服务者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工具。

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在经济市场化、行为功利化、利益多样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面前,作为社会“服务器”,大学容易过度迎合市场之需,实用主义行为准则大行其道,变得只见“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导致被市场“俘虏”,在商业化中迷失方向。大学的“服务器”功能面临畸形化的危险,象牙塔精神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如今的乱象是,为了晋升、毕业等现实利益和物质利益,在一小部分大学教师和学生们中间,诸如抄袭、剽窃等灰色学术和改写、“炒剩饭”等学术垃圾时有存在,“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概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赤裸裸的金钱气息。他们虽身在“象牙塔”,但心早已奔向了“名利场”。

一言以蔽之,现今的一些大学师生低着头走路,往往过于“脚踏实地”,较少仰望星空。实际上,大学成为社会“服务器”并不意味着要彻底走出象牙塔,在经世致用的同时,应始终胸怀象牙塔精神。因此,现今的大学在进行技术性改革的同时,不妨多一点理想主义,少一点现实主义。

2015年艺考编导高考即兴评述阅读:乐见“最美味论文”被围观

近日,陕西师范大学女博士孙灵霞的博士论文《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极其作用机制》被媒体报道后,受到众多网友围观,迅速成为社会热议话题。

这篇获得专家全票通过的论文,只因为研究主题和吃有关,引来了部分公众的质疑和批判。有网友认为一篇研究八角茴香与卤鸡肉之间关系的论文居然能写出8万字,着实有点“小题大做”,这样的研究太无聊,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类似“这得用多少只鸡才能成就一篇博士论文?”这样充满揶揄意味的言论也不在少数。

显然,这篇论文被公众和媒体误解了。在公众的认知中,硕士、博士的论文应是一种高深的、理论化的研究,是阳春白雪、不食人间烟火的,怎么会和“茴香”“卤鸡肉”扯上关系?而媒体冠以“史上最美味论文”的名号进行报道,八角茴香和卤鸡肉这两样食材放在一起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烹饪。实际上,该论文研究的是专业领域内的风味可控问题,通过了解卤煮的温度、火力、加热时间等因素,从而达到风味的调控。笔者倒以为,“最美味论文”作者用严谨的方法研究日常饮食中的一种菜品,踏踏实实做应用型研究,值得肯定和赞许。

“最美味论文”在公众的意料之外,但并非有什么“不对味”。在高等教育精英化时期,研究生论文一般都会偏重于基础和理论层面,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深入,研究生类别从学术型转向学术、应用型并举,研究生的论文选题也开始多元化,涉及到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等诸多领域,大众熟悉的生产、生活问题自然进入了选题视野。这其实并不意味着研究生水平降低,而恰恰是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表现。

尽管“最美味论文”被误读,但笔者倒是乐见诸如此类的论文被公众围观。因为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除了学校自己的内部保障外,更需要来自社会的监督。媒体以大众乐意接受的形式报道类似“最美味论文”的新闻,看似像是“八卦”,却无意中为高校与社会大众架起了一座互相沟通的桥梁,也为高校向社会大众普及科学与教育常识搭建了良好平台。借助媒体创造的机会,高校可以顺势向社会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从而提高大众的科学素养,进而让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的风尚。当然,高校也应敞开胸怀接纳社会大众的质疑与批评,积极而科学地回应社会大众的议论,充分发挥高校引领社会的功能。

2015艺考即兴评述参考阅读:“八角茴香和鸡肉”并非“无聊的研究”

中国少有像肯德基、麦当劳那样,做得非常专业而知名的连锁快餐企业,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中餐口味的不可控因素有关。中餐的同一道菜,不同的菜馆做出来的口味不同,同一个菜馆不同的厨师做出来的口味也不同,甚至同一个厨师心情不同时做出来的口味也不同。

跟肯德基、麦当劳等国际快餐连锁企业比,中式餐馆缺乏标准化生产程序。中式烹饪方式造就了中式餐饮口味的千差万别,这在丰富人们饮食口味的同时,也限制了中餐在现代社会的发展。

孙灵霞的论文正好面对的是这个问题。通过对八角茴香这些作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从数据上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让风味实现可控,使产品质量达到一致性和稳定性,从而让传统肉制品走上规模化工业化生产之路。沿着这样的思路继续往前走,还可以对诸多中餐食品进行相应的研究,使其达到可控、一致和稳定。其结果,必然会促进中餐的标准化和连锁经营的可控化,进而促进中餐连锁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

这并不是一篇无聊的论文,对这一领域的涉足也不是一种无聊的研究,恰恰相反,这样的研究和论文应该越多越好。对此类研究的冷嘲热讽,说到底还是一种无法接受标准化、量化、科学化的思维方式在作怪,是对科学研究的不理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思维方式恰恰是阻碍中餐等很多领域发展的问题所在。

2015年艺考编导高考即兴评述参考阅读:博士奇葩论文“八角茴香论文”背后是科学精神进步

八角茴香(简称八角)与卤鸡肉之间的关系,居然被写成了一篇8万字的博士学位论文。近日,陕西师范大学的女博士孙灵霞的博士论文《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经陕师大官方微博发布后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4版)

该博士论文虽然选择的方向很小,但也是很有深度,它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卤煮的历史入手,研究其与烹饪的区别,分析各地卤肉制品的不同,研究肉制品的传统工艺制作和工业化生产,既符合其博士的研究方向动物资源开发和利用,也符合食品的产业化发展。一个明晰的例子就是肯德基等连锁店,为什么中国的食品缺乏这种产业化生产之路呢?就在于制作停留在手工艺的阶段,没有将其量化,实际上,当工艺拆解开,食材量化后,中国的食品才能走得更远。

“最美味论文”实际上就是一种题材创新,网络曾经转载调侃过很多假大空的论文课题。而为了贴近民生,找一些钻牛角尖的论文研究未尝不可。其实,我们对题材的研究高大上的喜好,导致了长时间以来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浮躁。而科研经费也倾向于一些高大上的选题,似乎小选题小角度的论文不值得研究一样,实际上,以严肃的治学态度来说,从来不曾有小或者低级的课题。前几天,《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杂志刊登了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晓林等的一项研究结论,发生在人染色体5-HT1A基因上的微小差异,可能会影响人们处于恋爱关系中的几率。研究称,单身除了家庭、环境、现实原因外,可能还跟基因有关。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生组织DeCal在其官网上宣布,风靡中国的桌游“三国杀”正式“杀进”该校2012年秋季选修课程表,而想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必须提交论文。

正如那句网络语,无聊也是生产力。做学问更是不应该以功利的角度来衡量,它更需要的是一种潜心研究。学问无小事,避免高大上、假大空的学问造假,多一些“最美味论文”的小角度研究,也许正是提高我国学术论文质量普遍不高的出路。

编导艺考2015编导高考即兴评述阅读:关于微课堂话题:期待微课堂引发鲇鱼效应

点名、发言、交作业,课堂上,只要扫扫微信里的二维码,浙江树人大学教师孙艳艳再也不用担心出勤率了。短短一个月时间,一个基于微信公众服务号的英美文学“微课堂”,从课内走向课外,在浙江树人大学的英语学习爱好者当中迅速走红。(中国新闻网12月1日)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快”“微”等词汇开始流行于网络社会。诸如微博、微信等已成为现代人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新媒体思维也蔓延到了教育领域,微课程、微课堂、微教学、微视频等新事物的出现就是证明。

“微”是小的意思,这里也有快的意思。而“小”与“快”正符合青年人生活节奏,因而微信平台才能够在青年人之间流行。学校以青年人为主体,自然也很容易接受这种人际交往方式。正因如此,“微课堂”“微教学”以其便捷性、交互性、即时性和创新性等特征,吸引了一大批青年教师的广泛关注。在改进教学管理、作业批改、教学反馈等课堂环节,“微课堂”“微教学”能够大大节省师生的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这一角度上讲,“微课堂”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创新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在新媒体时代,既然无法拒绝“微”思想的渗透,就必须探讨一种更为合理有效的“微”教学模式。作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革新,“微课堂”“微课程”的广泛应用前景已有目共睹。而在实践过程中,应注重“微课堂”与传统课堂联结。借鉴传统课堂中成熟的教学体系,借助信息技术,在“微课堂”中实现情境的模拟和还原,以期发挥“微课堂”最大的作用。此外,也应明确,“微课堂”虽然很流行,却仍无法替代传统课堂,至多是传统课堂的一种补充。明确这一点,就应意识到“微课堂”必然存在某些缺陷。但通过对传统课堂的不断反思,并将这些反思应用到“微课堂”的设计中去,“微课堂”必将更加精细化、合理化。

对教师而言,“微课程”“微课堂”将革新传统教学方式,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学生而言,其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总之,“微课堂”的出现,引发了课堂教学的“鲇鱼效应”,无疑会极大推动教育的发展。

2015广播电视编导艺考编导高考即兴评述范例阅读:衡水中学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12月3日的《郑州晚报》用两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调查报道《衡水中学:“高考梦工厂”里的孩子们》,披露并质疑该校的管理、“教育”方式以及学生的不满。

这是一篇可能挨耳刮子的报道。11月3日,教育界著名学者杨东平发表了一篇博文《假如我是衡水中学校长》。杨东平表达了他的一贯态度,即主张教育公平,反对扼杀学生个性、“分数唯一”的办学理念,否定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等“超级中学”的办学模式。11月5日,衡水中学官网发表了署名为学生家长胡子宏的文章,标题是《杨东平要是衡中校长,就该给他几个耳刮子》。

杨东平撰文质问胡子宏及衡水中学:“为何如此暴戾?”胡子宏回应:《我为什么要给杨东平几个耳刮子 》,4记耳刮子,每一个耳刮子都陈述了理由。郑州晚报的记者当然也在吃耳刮子之列。

胡文的核心价值观是:“你们的理论,只是忧国忧民,站高看远,但对我们的孩子的生存提供不了一点实打实的帮助,那我们就会毫不客气地给你们耳刮子。衡中再不好,它让我们的孩子考了个好些的大学„„你要是当校长,你设想得再辉煌,你能保证我们的孩子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吗?我看够呛,我看就该打你耳刮子。”

典型的“有奶便是娘”。你不能给我奶,就没有资格评说我的奶娘。那么,衡水中学是一杯什么奶?奶源是怎么来的?这类地方政府动用行政能力刻意打造的超级中学,被允许违规在全省范围内“掐尖”,把成绩最好的一批学生录取进来,集中当地最好的教育资源,用杀鸡取卵的管理方式,打造出一个“高考梦工厂”。当超级中学在炫耀自己辉煌的高考成绩的时候,那些被掐了尖、招不到好生源的校长们只能把委屈往肚子里吞,各种奖励、晋升的机会就少得可怜。超级中学炫耀升学率,其实是在炫耀权力垄断下的特殊地位。

城乡教育资源分配本已不够公平,一个地方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被集中到超级中学后,加剧了这种不公平,在其他学校就读的农村孩子才是真正的受害者。杨东平否定超级中学,当然要得罪不公平的受益者。

胡文力挺了衡水中学前校长李金池。但是,《郑州晚报》报道说,李金池离开衡中后坦承,当时搞的是题海战术,拼学生、拼老师,“做了不少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有些老师甚至体罚学生,采用棍棒教育,学生累得发昏,老师累得吐血。李校长是不是也该挨耳刮子呢?一名女生对《郑州晚报》记者说:“在衡中生活了3个月,才明白什么是人间炼狱。”衡水中学学生因不堪巨大成绩压力而出事,这是屡有报道的。按照胡文的观点,严格管理能磨练意志,出事的学生、说该校是炼狱的学生,都是意志薄弱者,被竞争所淘汰是正常的。

打个比方,衡水中学其实是不合理的教育体制的一个比较优秀的“助纣为虐”者。但是,胡文的逻辑是,既然有这个“纣”的存在,“助纣为虐”就是合理的,反对“助纣为虐”就该吃耳刮子。这也是很多人为不合理的事物辩护时采取的逻辑。

“助纣为虐”者为什么被一些人如此力挺呢?难道有人喜欢受虐?一些受虐者只有依靠这个“助纣为虐”者,自己的孩子才能考上大学。这是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四个人被歹徒绑架为人质,但后来歹徒没杀他们,甚至还表现出一点仁慈。他们觉得是歹徒让他们活下来,对歹徒充满了感激,并拒绝政府的营救,事后也拒绝出庭作证——暴虐超过临界点,被受虐者接受为正常、合理的经历。被绑架的经历,让他忘记了未被绑架时所享受的自由与幸福,把免遭杀害当作是最大的幸福,失去了追求更合理的生活所必须的想像力和认识、思考能力。

衡水中学高考的成功,已经让家长和学生陷入到了这样的困境之中。

2015编导艺考即兴评述参考案例阅读:学校再缺钱也不能把家长当“唐僧肉”去“强捐”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日,广东省高州市一些小学的学生家长反映,为了迎接上级检查,学校花大力气改善教学设施。但由于资金有限,学校便号召家长们捐款,还设定了最低捐款额度。家长们认为,这是一种变相的“强捐”。(12月1日中国广播网)

为迎接上级检查而改善教学设施,这种形式主义之举虽有些令人生厌。但不可否认,教学设施的改善,最终受益的依然是学生。在学校资金紧张、教学设施又不得不改善的前提下,学校向学生家长发出捐款倡议并无不妥。然而,当学校为这份捐款倡议加上最低捐款额度后,捐款办学一事俨然变了味。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免除中小学生的大部分费用,大大减轻了家长负担。但孩子上学交钱少了,并不意味着学校就可以随意向家长们收取一些费用,以弥补自身资金的不足。在家长经济能力允许的条件下,学校倡议其为改善教学设施做出一点贡献,自然是一件值得称赞之事。但无论家长作何选择,捐与不捐,都是家长的自由。不能因为自己孩子在该校读书就必须捐款给学校,而学校更不该设置所谓的最低捐款额度。

学校之所以能够要求家长“强捐”,实则是以学生作为筹码。家长自然都希望孩子学习、成长的好些,为学校发展出一份力其实也是为了自己孩子。但家长主动捐款和被动捐款的心情完全不一样,前者是家长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后者则可理解为学校的以权谋利。诸如,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刚一入学,学校就要求家长为班级买这买那。一般情况下,这种集资建设班集体的行为大都是家长群体自愿的。购买图书、布置教室等等的费用都由班主任抑或家委会直接通知家长来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家校联系,也为孩子发展营造出了更好的环境。然而,一些教师自己缺少什么东西,也在班上告诉孩子们,其目的便是希望孩子的话能够传到家长耳里,从而满足自己的私心。像教师过生日、最近生病等等这些情况,有时虽然是教师在不经意间透露给学生的,但这类话一旦传到家长耳朵里,很可能会被理解为另外一种意思。

家长关心教师、关心教育自然值得鼓励,学校更应善待家长这份对教育的热忱关注。逼迫家长“强捐”,说起来好像是为了孩子,但势必会给家长心理上造成压力。即使一两次家长愿意如此,但时间长了、次数多了,对于学校类似的倡议家长或许就没兴趣了。如此一来,便会使家长对教育的关注减少,从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更为重要的是,学校若是真心为学生发展着想,也不会接着应急上级检查之机要求家长“强捐”。日常的教育过程中,学校为学生所做之事、教师为学生所做之事,家长不会不知道。真正将学生放在第一位,家长对教育的关注才会更大。

2015艺考即兴评述范文阅读:艺体老师“被改行”是教育价值观错位

在应试教育“分数指挥棒”的裹挟下,音体美课程成为可有可无的“副课”,时常被挪用、侵占,甚至直接让位于应试科目。

“开学后教师调整,学校要安排我去教生物课了。”今年新学期开始,山东菏泽市郓城县一所中学的音乐老师王蕊(化名)告诉记者。郓城县教育局师训科科长王洪聚说,今年招聘了15名专职音乐老师,“但仍然不够用”。据了解,农村学生少,虽然任课老师少,但还存在超编现象,这也使得一些音体美老师被调整岗位,改教别的课程,甚至身兼多职。(11月29日《齐鲁晚报》)

长期以来,农村学校音体美教育在执行过程中流于形式,只剩下一个“空壳子”:美术课基本是教师在黑板上画,学生一笔一画简单临摹;音乐课成了流行歌曲的教唱课,稚气未脱的童声传递出与他们的年龄并不相称的情感;体育课要么是集合整队跑跑步,要么是“一个哨子一堂操”。音体美教育徒有其表,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音体美教育的本义,不断被切割、被掏空。

近年来,伴随着全社会对音体美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许多农村地区的音体美教师也开始增多。然而,这种变化不是由于学校对音体美教育价值的观念更新,而是源于教育行政部门自上而下的考核压力。习惯于“钻空子”的机会主义者,通过暗渡陈仓的方式,让音体美老师“改行”教更重要的科目,似乎成为一些学校心照不宣、约定俗成的“潜规则”。

音体美教师成为装点门面的工具,成为所谓素质教育的符号,错得让人痛心。一项调查显示,在贫困地区,超过90%的农村学生喜欢上音体美课程,却因为教育缺失和迷失,导致正当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究其原因,音体美用品的匮乏、音体美教育形式和内容的简单化、音体美教育投入的捉襟见肘以及全社会对这种现状某种程度上的忽略甚至漠视,让音体美教育处于供求严重失衡的境地。

在发展的语境下,效率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资源应该如何被利用,往往取决于哪种方式更有效率。专职音体美老师改教其他课程,说到底是工具理性的产物。在应试教育“分数指挥棒”的裹挟下,音体美课程成为可有可无的“副课”,时常被挪用、侵占,甚至直接让位于应试科目。

音体美教育的形同虚设,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权利贫困”。与“填饱肚子”的营养餐相比,“启迪心灵”的音体美教育的缺失似乎并没有那么“迫在眉睫”,常常成为“被遗忘的角落”。音体美教育的匮乏,导致德育、美育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有些农村学校让音体美教师调换岗位,有些农村学校却面临着“无人可用”的无奈和艰辛。由此观之,农村地区音体美教育要从形式关切走向实质普惠,离不开教育观念的转变、价值排序的重塑和人文关怀的重振。一是要依靠制度“补血”,加大政策倾斜和财政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要争取慈善机构和爱心企业的支持,获得多渠道的社会救助。三是要扩大公众参与,倡导微公益和志愿服务,让更多的老百姓参与其中。唯有众人划桨,才能举起沉重的船桨,推动音体美教育与时代潮流同步前进。

知名媒体人徐百柯认为,更多的琴声、歌声,更多的绘画、操练,意味着更为丰富的心灵和更为饱满的精神世界,也意味着对贫困全面而实质的超越。就此而言,推进农村地区音体美教育从形式关切走向实质普惠,让音体美教育跟上学生的需求,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激发社会活力,给予农家子弟更多向上流动的光亮和希望,给予孩子们更多“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如何看待高考即兴评述 篇2

一、单科考试与综合考试的区别

1. 教师出题的方式不同。

单科考试的出题大多数是直问直答, 课本有现成的答案, 只要学生对课本内容能够熟记, 要想取得高分一般不是太难。所以我们教师经常把它戏称为“贝多芬”时代。而综合考试的出题特点是题目在课外, 内容在课内。有些范围也不明确, 课本没有直接的答案, 如果学生对课本的基本知识不理解, 不懂得审题, 不懂得题目涉及课本的哪个原理, 不懂得答题的方法和技巧, 无论如何是没法拿到高分的。

2. 学生答题方式不同。

单科考试时, 学生只要背死课本知识就不难作答。而综合考试学生必须发挥好识记能力、理解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拓展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 才能较好地做题。

3. 考试目的的侧重点不同。

单科考试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识记能力, 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识记能力、所以考试的题目大多数是直问直答的, 课本有现成的答案, 即使出的题目是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课本知识能力的同时, 也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因为如果对课本知识不识记, 也是没办法答得出来的。而综合考试则不同, 不是考查学生的死记硬背能力, 而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种考查不仅可以从主观题体现, 而且可以从选择题体现出来。例如2010年的高考政治卷中, 选择题第30题:一片秋叶随风飘落, 宣告了其自然生命的终结。有人突发奇想, 用现代工艺把叶子镶嵌在陶罐上, 叶子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陶罐也因彩叶依偎而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光彩。新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 取得了“1+1>2”的良好效果。这一事例说明: (1) 秋叶和陶罐的价值随着关系的改变而改变; (2) 新价值的创造改变了秋叶和陶罐的属性; (3) 观念的创新实现了秋叶和陶罐价值的增值; (4) 秋叶和陶罐的价值取决于其自身属性和人的需要。再如2009年主观题第39题 (6) 问:结合材料, 分析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二重性, 并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 评卷的方式不相同。

以往的单科考试由于题目大多是直问直答, 课本有现成答案, 所以学生答题时必须以课本内容、观点为准, 否则不给分。而文综考试, 只要求学生依据材料结合范围内课文的相关知识点, 回答得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有些答案可以多样化。

二、实行文综考试后, 很多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上犯了一些错误

1. 识记无用论。

由于文综考试的出题特点是考查学生对课本的基本原理、概念和观点的理解和运用, 理论联系实际较强, 有些学生死记硬背课本的知识点, 但因为不是在理解的前提下背, 也不懂得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故背了也不懂得运用, 产生了识记无用论。

2. 迷信资料, 认为资料越多越好, 甚至把资料当作救命稻草。

有些学生认为高考题是用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作为材料, 然后运用课本的知识点去分析理解。如节能减排、金融危机和扩大内需等问题, 对资料中有关这方面的问题的答案都不厌其烦地背, 而不求对它的理解。其实高考题目与平时所做的题目完全相同是不大可能的, 即使是同一材料的问题, 也可以从多角度去考查, 考查的角度不同, 回答也应不相同。

3. 认为高考试题很难回答, 有恐惧心理。

有些学生对课本的基础知识不能很好地理解, 加上平时没有注意掌握审题的方法和技巧, 所以每到考试时就无从下笔, 产生了惧怕心理。

三、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应针对高考出现的问题, 指导学生正确对待高考

1. 指导学生更新学习观念, 正确认识高考。

长期以来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科要取得好的成绩, 就必须背诵书本知识, 加强记忆, 大量做练习, 加强训练, 而平时不太注意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因此学生只会读死书, 死读书。这种做法已不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 不能适应现在考试形式的需要, 所以必须纠正这种错误的做法。针对“题目在课外, 答案在课内”的出题特点, 在理解课本基本原理概念的基础上, 还需要对知识作进一步分类、归纳和整理。平时做练习时一定要注意答题的方法和技巧。资料要做, 但不能太迷信它, 更不能把它当救命稻草。当然高考相对来说是比较难的, 但只要掌握扎实的基础以及答案的方法, 想取得好成绩完全是可以的, 因而也不必存在恐惧心理。

2.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高考主观题答案回归课本相关知识点是必然的, 但联系材料、联系社会现实和联系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面就比较灵活, 多元化了。所以学生应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大胆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不要被束缚在条条框框里面。

3. 注意时间的合理安排。

有些学生考试的题目写不完, 时间不够, 原因很多, 所以平时做课堂练习或测试时都要强调做一题选择题最多一分钟, 做一道主观题八分钟。这样练多了, 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时间, 提高了做题的效率。

四、综试题对今后的教学启示和复习策略

1. 以本为本, 以纲为纲, 夯实基础, 记死学活。

高考考能力、重素质, 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均离不开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和复习中做到狠抓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的掌握, 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将识记、理解、运用的知识烂熟于胸, 在复习中认真研究考试大纲, 做到点点清、点点明、点点通, 真正将基础知识落实到位, 构筑完整的知识体系, 复习要紧扣基础知识, 使学生真正领会课本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 对原理的理解要准确简练, 使用政治术语要规范。只有如此, 方能“以不变应万变”。试题无论怎样的新、奇、巧, 终究“万变不离其宗”。对知识点的复习还要注意把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区分, 如:“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2. 关注现实、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人文精神, 做好“知识重组”。

一是联系教材中的事例, 以往很多学生并不注重课本中的事例, 只是满足于对教材黑体字的掌握, 处理好黑体字与楷书、小体字部分的关系相当重要, 所以不可忽视课本。二是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特别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 如:“农民工”问题, 让学生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角度去分析、思考, 即劳动合同法、社保、社会主义本质、普遍联系、内因、党的性质、国家的性质、职能、组织活动原则等基本原理去分析。三是关注热点, 联系国内外重大时事, 把社会热点与高考考点有机结合起来, 深入浅出, 以此把握时代脉搏。要把以知识复习带动社会热点的学习和以分析社会热点带动知识复习结合起来。具体做法是:以某个热点问题去分析其所反映的基本原理 (一题多理法) , 或以某个知识点去统帅热点问题 (一理多题法) 两种方法互相渗透, 交替使用。2010年高考文综试题, 以显性或隐性热点问题为载体, 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3. 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答题技巧, 突出做题能力, 突破表达能力。

首先, 认真审题, 审设问和材料。特别要注意设问的范围和类型, 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还要进行材料的筛选, 看材料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找准关键词, 每个关键性的词语中都隐含着信息, 它告诉你应该答什么知识点, 有一个知识指向。有时材料中一个又一个的句号, 都有可能是一个又一个的要点, 它们是答案的依据和切入点, 都是经过整理提炼的, 只要你的脑子里对知识比较熟, 看了材料以后就会知道让你答什么, 但是材料都是隐含的信息, 要注意。如2010年高考第38题第 (2) 问: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影响家庭购买和使用节能灯的主要因素。如果企业要生产节能灯, 应主要考虑哪些因素?第39题第 (5) 问运用经济常识, 说明我国为什么能够以世界7%的耕地, 保证了世界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前者问的是为什么 (即影响因素) , 由关键词家庭购买和使用不难回归课本的相关知识, 得出答案。后者转换问题即怎样做, 由设问中的粮食得出如何发展农业。

即兴评述150题 篇3

3.我看现时中国房价 4.后亚运时期的广州

5.我对药家鑫事件的看法 6.如何看淡香港“紫荆侠” 7.食品安全 8.短评微博热 9.京沪高铁事件

10.北京手扶电梯事故 11.高晓松酒驾入狱事件 12.4.1全国酒驾新政实施 13.“郭美美”事件谁之过

14.广州亚运会带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人或事 15.清华大学“真维斯”楼

16.电视剧“裸婚时代”的带给我们的影响 17.“达芬奇”家居涉嫌欺骗事件 18.少年辍学徒步600里广州擦鞋救母 19.电视征婚的利弊

20.我如何看待明星“隐婚” 21.苹果热

22.我看网络用语 23.菜贱伤农谁之过

24.如何看待名著翻拍成电视剧 25.我看马诺现象 26.诚信 27.门 28.代沟 29.美 30.男人 31.女人

32.如何看待明星做慈善

33.你如何理解“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是微笑”34.我怎样看待整容之风 35.早恋

36.失败乃成功之母? 37.如何看待择校费 38.爱情高于一切吗? 39.我的榜样

40.我怎样看待高考

41.我最敬佩的一位老师 42.我如何看待“追星” 43.细节决定成败

44.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45.辛亥革命100周年

46.我如何看待电影中的植入广告 47.医疗改革 48.留守儿童问题 49.论常识

50.我看建党90周年 51.公车私用 52.我看旧城改造

53.助人为乐为何也有风险 54.城管执法

55.农民工版《春天里》为何打动人 56.我看自立

57.“伪娘”文化等反串之风应该封杀?

58.约束言行、穿着是否等于建设校园文明? 59.高考加分政策该改善还是该取消?

60.各地语文课本删除大量经典文章引发争议 61.大学生军训该不该取消? 62.学历与技能哪个更重要 63.研究生当环卫工 64.与你为邻 65.谈谈雷锋精神 66.自然就是美

67.公民素质与社会道德

68.生活富裕了是否还需要节俭 69.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

70.你如何理解“压力就是动力” 71.时间能改变一切 72.律人不如律己

73.你如何看待拾金不昧

74.你如何理解“态度决定一切”

75.你认为企业用人应该以才为先还是以德为先 76.我们应该怎样杜绝盗版 77.谈谈拜金主义的危害

78.“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79.竞争与合作哪个更重要25.打假主要靠消费者还是靠执法者

80.一次非同寻常的考试 81.个人能力与团体合作 82.昨天•今天•明天 83.学会放弃

84.你如何看待承诺 85.假如你有一百万 86.拒绝诱惑3

87.谈谈你对节约的看法 88.我所了解的鲁迅

89.谈谈你对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看法 90.如何看待“君子之交淡如水”

91.论舍得 92.感谢挫折 93.美丽与魅力

94.你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 95.空巢老人问题 96.美与丑 97.大与小

98.你认为生命和信仰哪个更重要? 99.如何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0.如何理解“鱼与熊掌不可得兼”

101.如何理解“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102.如何理解“诚信为本,一诺千金” 103.如何看待 “三人行,必有我师” 104.如何理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105.如何理解“知足常乐”

106.大学生学习应以专为主还是以博为主 107.谈谈你眼中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 108.如何理解“树挪死,人挪活”

109.谈谈你对体育赛事中所追求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精神的看法

110.你如何看待我国目前存在的中学生出国热现象

111.如何看待学生中存在的“高分低能”现象 112.谈谈你心目中的大学生活 113.我看艺考热

114.如何理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15.如何理解.“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116.沉默是金

117.如何看待网络恶搞现象 118.如何看待“随手拍”现象 119.红灯,绿灯

120.如何看待“芙蓉姐姐”“凤姐”等网络红人现象

121.如何看待新浪微博的加“V”认证 122.如何看待西方节日进入中国

123.很多人崇尚名牌,你认为品牌是否就是产品质量的保证

124.谈谈你对博客的认识

125.现在电视节目中流行一股“造星”风,谈谈

你的看法

126.你如何看待“名人出书热”

127.高中生摆谢师宴,谈谈你的看法 128.世纪的青年应该如何面对未来的竞争 129.谈谈你对大学生“考研热”的看法

130.谈谈你对学生之间相互攀比现象的看法 131.谈谈你对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拥有手机现象的看法

132.你对青少年沉溺网络有什么看法 133.文凭和能力哪个重要

134.站在大学门口 135.身教重于言传

136.谈谈你对家长给孩子物质奖励现象的看法 137.你认为作主持人是文科生好,还是理科生好

138.中学生应该为环境保护事业做些什么 139.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

140.谈谈家乡最让你骄傲的地方

141.你认为环保主要是观念问题还是技术问题 142.人是大自然的保护者还是破坏者 143.网络使地球变小了

144.请你谈谈转基因食品的利与弊

145.请你谈谈对“收视率是万恶之源”这句话的看法

146.请你评析一档电视娱乐节目 147.你最喜欢的一个主持人是 148.你最喜欢的一档节目是

149.电视暴力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150.你如何看待“人云亦云”

151.谈谈你对“短暂”与“永恒”的理解 152.谈谈你对严父慈母的看法

153.剧终人散是人生经常遇到的现象,你对此有何看法

面试、即兴评述教材 篇4

《面试-即兴评述》

即兴评述是艺术高考影视编导专业面试综合考查中的基本考试科目之一,主要考查考生快速思维和组织语言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临场不慌的心理素质。即兴评述实际上是一篇口头上的小议论文,要求考生的评述时间不超过3分钟(字数以600—700字为佳)。考生当场抽题后准备时间也不长,大约在5分钟左右便进入考场作答。

一、什么是即兴评述

1.即兴评述,是指针对某一事件、某一话题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和评论,评述时主要是以发表考生自己(个人)对事件、话题本身的看法为主的考试形式。

2.即兴评述的题目一般都是议论性的内容,大部分是高中生的知识、常识、时事政治,以及一些热点话题之类,即兴评述的题目通常有以下两种类型:一种是“短语”式,如“珍惜时间”、“诚实守信”等;一种是“句子”式,如“谈谈你对‘语言美’的认识”、“谈谈你喜欢的‘人生格言’”等。

3、即兴评述不能写成提纲或文稿的形式,主要考查考生快速思维和组织语言的能力、口语的表达能力以及临场不慌的心理素质,也是对考生知识功底、文化素质的检验,它要求考生思维敏捷、快速组织语言能力强,记忆力强。

二、怎样进行即兴评述

如何应考,给大家六点建议:

1、认真审题,确立观点:抽到一个题目,要认真审题,知道题目要你议论的是什么。下去准备时,首先要有一个明确而正确的观点,观点既要明确还要正确,只明确不正确也不行。如果是一个短语或一句话,如“珍惜时间”或“我最喜欢的人”等,考生要立刻产生联想,得出评论的方向;如果是稿件的话,则需要考生首先要通读全文,在全面了解了事件的中心、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关键词等基本情况后,提炼稿件的中心思想,迅速得出稿件的观点,得出评论的方向。

2、思考提纲,把握结构:考生在审完题后,明确了评论的论点,再确立论点的提纲结构,即“论点、论据、论证”,因为准备的时间很短,要求又不能写提纲,所以,提纲也只能是一个大致的提纲,关键是把议论的结构“搭”起来。

①考生要根据自己的论点,理清思路,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大致的立论框架,但不要详细的提纲,因为这样容易让自己陷入一个牢笼中,在评述的过程中难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考生应该注意的是,要把开头的部分尽量说得精彩一点,但不能长篇大论。

②考生在进行考试时如果设计好提纲后还有时间,则要在自己的脑海中像过电影似的多想几遍自己刚才的提纲轮廓,避免在评论过程中形成脑子一片空白的情况。有些考生在评述时往往说了一半,甚至说了几句话就说不下去了,其大部分原因就是没有设计好提纲结构,话说一半就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即兴评述设计提纲时切不可把每句话都想好,因为无论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做不到这一点。

③如“高中生早恋现象谈谈你的看法”一题,提纲和结构可以这样设计:

观点:高中生早恋是不对的。

危害性:①影响学习②有碍身心健康 ③影响风气 ④辜负父母老师的期望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①中学生自身 ②家庭 ③学校 ④社会(怎样做)

结论: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发奋学习、立志成才。

3、强行记忆,边想边说:即兴评述对考生强行记忆能力也是一个检验。快速想好了提纲,要反复加强记忆。首先要把大观点和大结构记住,然后再强行记忆分观点的小观点和小结构。说的时候,一边想一边说,不要试图去想准备时的原话,而要说准备时的观点意思。考生切忌背诵,这样很容易由于记忆不深和作答紧张而“卡壳”,另外,也不要用一种流利和主动的“演讲稿”,这样容易给主考官一种“事先押中了题”而临场背诵的感觉。即兴评述过程中偶有不精彩和不流畅都属正常现象,对考试也无太大影响,评论的关键是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4、联系实际、巧用例证:即兴评述是要求应考者谈谈你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而不是让应考者做一篇理论文章或学术演讲,因此,不必把问题想得太复杂、太抽象、太理论化。考生要注意即兴评述是谈论自己的看法,你是怎么想就怎么谈,而不要去揣摩考官的心思,投其所好。考生要注意在评述过程中联系实际,1

包括联系自己的实际、联系自己身边人的实际、联系自己所熟悉的社会环境的实际等,谈自己最为熟悉的、最有感受的人和事,因为这样最容易有感而发、入情入理。考生可以在平常多准备一些生动的例子,正面的、反面的、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人的、自己的和自己熟悉的人的实例。特别是当思维和语言不太顺畅时或一时想不起准备的提纲时,都可以信手拈来一个生动的例子,一方面增加论证的力度,一方面可以边说边理清思路。当然,也不可把评述搞成事例的堆砌,关键是要用的好,用得不留痕迹。

5、自信连贯、一气呵成:可以把收听对象设想成你要说服的人,用以调动自己的评述欲望,坚持“我有理”“我一定要说服你”可以增强评述的主动性、说服性。另外,尽量使评述连贯、流利,即使一时“无话可说”,也要“硬着头皮往下说”,尽量不要让语流出现“断线”“卡壳”。因为这种“断线”“卡壳”会加剧思维的空白和心理的紧张。咬紧牙关,坚定信念,就一定能度过暂时的难关,一气呵成,完成评述。

6、自拟题目、提早练习:考生在平常要注意勤于实践,多加练习。因为对于即兴评述来说,没有平时的知识、阅历的积累是很难在考场严肃、紧张的气氛中发挥自如的。临参加考试前一两个月,课余或学习之余,拿出一点时间,自拟个题目,准备几分钟,就评述几分钟。开始可以准备时间稍长一些,如15-20分钟,然后说上3-5分钟。随着练习的增加和经验的积累,准备时间可以逐渐缩短。关键是要熟悉这套程序和方法。考生可以通过平时自选题目,自我评述的方式在同学、家长面前进行练习,请他们做你的听众,事后,帮你分析不足,挑毛病。当你练了十个八个题目以后就会发现自己即兴评述的能力已经提高和增强了。

三、案例分析(2006年浙江传媒学院“即兴评述”试题)

1、我看“酒香不怕巷子深”

“酒香不怕巷子深”是一句老话,意思是说假如自己有才能,就不应当惧怕被埋没在人群里,总有一天会被发现的。但是在现如今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我个人开始对这句话产生了异议。“酒香不怕巷子深”固然是对自我有足够的信心的表现,但光有信心,我认为还是不足以成大事的,我们更需要有毛遂自荐的勇气。我觉得,既然酒香就应当勇敢地走出巷子,不应该等着伯乐来发现你,而应该我们自己走出去;让更多的人更早地看到我们的价值。

2、我看“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我觉得这种观念在如今这样竞争的大环境中已经显得落后,不合时宜了。我们都是学生,就举个学生的例子。很多同学进了重点中学,就认为已经挤进了名牌大学的门槛,于是在学习上就开始怠慢。又或者很多进了名牌大学的学生,因为自骄自傲而开始游手好闲,这些就是典型的一种“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观念。结果怎样呢?往往反倒是看着不起眼的普通高中的学生经过奋斗进入了名牌大学,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凭借着扎实的功底在就业竞争上把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比了下去。同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国有企业就存在着“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想法,结果在市场机制的改革中纷纷落马。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所以我认为,即使你是皇帝的女儿,如果不提高自身素质的话,也极有可能是嫁不出去的。

3、我看“说长论短”

说长论短看似好像是嚼舌根子,惹人讨厌的行为,但我觉得,也得一分为二地看待。这就要看是说谁的长,论谁的短。心志还不完全成熟的人们,总喜欢在背后议论别人的家长里短。如果是一味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这样的说长论短就不好了;但如果是看别人的好,而兴起了学习的念头,那就是一件好事了。中国人有个习惯,就是谈论政治,总喜欢对国家大事说长论短,同样全面地看待:单纯坐着说话不腰疼地将政治界大为批判一番,显然是不值得鼓励的;但如果真的能从这样的说长论短中吸取经验教训则又不失为一件好事了。

4、我看“美与丑”

关于美与丑的定论和比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认为美与丑的定义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这个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的。比如现在的女生疯狂的减肥,认为身材苗条才是美,可是在唐朝就是以胖为美的;又比如以往观念里认为女孩子就应该要柔媚可人才叫漂亮,但超女出来个李宇春,也让大家对“美”的定义产生了颠覆性的改变。所以我觉得,不要太在意美与丑,现在的丑可能在以后看来就是美,而现在的美,也很有可能在若干年后就变成了丑。但是不论美与丑的标准如何变化,最关键的还是自己要有一颗平常心。

2008年天津师范大学编导专业

四.即兴评述(20%)

两题任选其一作答。

1.国家广电总局近日宣布禁止选秀节目的播出,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700字)

2.对于近几年“老片新拍”的现象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700字)

历年即兴评述及面试问题汇总

1.电影、部门、简单、价格,写一段话。

2.谈谈八十年代发展长江三角洲,九十年代发展珠江三角洲,九十年代发展津京唐地区的看法。

3.如何看待国际恐怖主义对世界的影响。

4.谈谈CCTV年度经济人物——郑东汉。

5.我国大力发展动画事业有什么意义。

6.生命、呼吸、计算机、改变,写一段话。

7.你对明星制在电影产业中的认识。

8.谈谈我国近阶段大力发展新型经济的看法。

9.一个名牌大学的学生,为救一个落水儿童牺牲了,你有什么看法。

10.中国电影集团、美国华纳影视公司、横店集团合资成立了中华横影视集团,谈谈民营、外资进入电影产业的意义,对中华横影视集团的评价。

11.中国变成制造业基地的意义。

12.如果你中了500万,你怎么分配。

13.你如何把冰箱推销给爱斯基摩人。

14.请自我介绍一下。(英汉)

15.你有什么业余爱好。

16.你最崇拜谁。

17.你有座右铭吗,为什么?

18.谈一谈你的一次失败经历。

19.你有何特长。

20.你报应是管理专业的动机是什么,或这个专业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21.你所知道的制片人有哪些,他们都制片过那些影视剧。

22.你平时都通过哪些渠道了解影视咨询。

23.上学期间你都喜欢那些课程,为什么?

24.你参加过哪些竞赛,你认为值得吗?

25.你最近读过什么书吗。

26.对于这次考试你都作了哪些准备。

27.如果你担任一个团队的领导,你认为自己最大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28.你平时都喜欢什么电视节目?

29.你平时都喜欢看那些影片,为什么?

30.你都参与过哪些社会实践活动。

31.你所在城市有哪些知名的旅游景点?

32.作为编导或导演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33.介绍一下你所在高中学校的情况?

34.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你认为你的发展潜力如何?

35.你最喜欢的一句名言是什么?

36.什么是真正的友谊?

37.你家长是从事什么行业的?

38.知识等于智慧吗?

39.你如何理解“代沟”?

40.谈谈你对高三生活的感受?

41.你如何看“酒香不怕巷子深”?

42.你如何看“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43.你如何看“说长论短”?

44.你如何看“美与丑”?

45.WTO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46.航天精神给我们的启示。

47.你如何看待中学生的审美观?

48.谈中庸之道。

49.谈奥运明星的广告效应。

50.谈一谈你的父亲和母亲。

即兴评述模拟题目

1、学历与技能哪个重要?

2、奥运福娃

3、假如你参加奥运会。

4、万里长城不足2500里的警示。

5、研究生当环卫工。

6、你对八荣八耻的理解

7、网络使地球变小了。

8、业精于勤。

9、你如何理解“郁闷”?

10、圣诞节被人喜爱超越春节。

11、刘翔与中国体育。

12、反腐与社会发展。

13、从《满城尽带黄金甲》看中国电影发展。

14、国外留学。

15、可怜天下父母心。

16、伊拉克战争与美国。

17、谈高分与专业课。

18、新闻与绯闻。

19、细节决定成败。20、普通话推广难。

训练题目:

1、超级女声现象

2、从《大长今》等韩剧评韩流热潮

3、关于奥运(奥运给中国带来的——)(畅想2008)(2008的我)

4、节约社会,从我做起

5、保护环境是每人的责任

6、未来人才的基本素质

7、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8、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9、我看网络

10、我最喜欢的节目主持人

11、我中学时代的一个朋友

12、我看电视广告

13、谈奥运明星广告效应

14、我向往的地方

15、谈我的成长之路

16、我的友谊观(人生观、世界观等)

17、我的人生格言

18、我的愿望

如何理性看待高考命题作文的回归 篇5

如何理性看待高考命题作文的回归

作者:汪国旺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2年第03期

2011年安徽高考语文卷的作文题是“时间在流逝”,属命题作文。这是安徽省自2006年高考语文自主命卷以来的6年中,第三次出现命题作文。2011年高考作文题型同是命题作文的省市还有江苏、浙江、天津、广东、山东、湖北、四川,在当年全国17套高考语文卷中,命题作文的比例接近一半。

众所周知,高考之于平常教学无疑是有着“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的。在新一轮课改已走过整整10年历程的今天,面对传统的命题作文在高考中大面积“回归”的现象,不少教学一线的老师深感困惑甚至无所适从,这给开展高中阶段的作文训练和指导高考作文备考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那么,高考作文的命题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嬗变;热闹纷乱的表象背后,高考作文题型的变化究竟呈现出怎样规律性的脉动;广大一线教师又如何坚定课改信念,扎扎实实搞好作文训练、科学指导考生备考:本文拟对上述问题作些探究。

一.繁华落尽 几度转身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高考命题作文一统天下的格局基本不变。素有语文“半壁江山”之谓的高考作文,也往往成为一道令广大考生头痛不已的“紧箍咒”——考生普遍担心的便是怕作文“跑偏”。因为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这些命题作文多是要求站在意识形态的高度来立意,带有浓厚的政治说教与道德拷问色彩,写作更像是千篇一律的思想汇报,如“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1977年全国卷),“读巴甫洛夫《给青年一封信》有感”(1980年全国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2年全国卷)等。此类命题作文,考生能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小,为了获取高分,往往只能背离个人内心真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个性体验,一味去拔高和“升华”。当年那些充斥“高、大、全”人物形象和“假、大、空”思想情感的所谓高分作文,如今看来着实令人难以卒读。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渐入深水期,在经济大变革的宏观背景下,社会生活日益多彩斑斓,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激烈冲突振荡,各种新旧思潮尖锐对立;很多传统的思想观念急需重新审视与定位,落后的思维方式也亟待转变。这些复杂多元的社会因素投映在高考作文中,便是讲求全面分析语料、重视逻辑思辨的材料类作文开始大行其道,如日中天。本世纪初,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国家急需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与之相适应,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开始日渐深入人心;而那种以应试为唯一教育目标,严重束缚学生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的应试教育,俨然成了众矢之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及时颁布实施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的课程标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揭开帷幕并

紧锣密鼓地推行开来。语文教改更是备受关注——审题、立意宽泛,行文不拘一格甚至可以是天马行空的话题类作文,此时闪亮登场,并一度被视为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法宝、对抗“应试教育”的利器而备受追捧,迅速成为高考作文的一道靓丽风景。

但话题作文并未能因此而兴盛多久:题材过于宽泛,淡化审题,不限文体,可随意为文……话题作文的这些优点,也成了它的致命缺陷。因为话题作文在鼓励学生自由、有个性表达的同时,却忽视了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忽视了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异化了作文评价的标准,大大弱化了高考作文的甄别、选拔、激励、指导功能。比如2002年全国秋季高考话题作文“心灵的选择”,2003年上海秋季高考话题作文“杂”,2004年安徽北京春招卷话题作文“寻找”,2004年上海秋季高考话题作文“忙”……有人说,此类高考话题作文初中生甚至小学生都能写,而且得分未必会比高中生低——此说并非戏言。

事实说明,少加或不加限制的话题类作文,的确很难反映高中生思维发展的实际水平以及作文训练的真实状况。这种考试与训练“两张皮”的做法,其后果便是直接导致高中作文的训练陷于停顿——考生只需考前“临时抱佛脚”,凭借宿构、套作这些“三脚猫”的功夫来应付足够。于是,一种介于收敛与开放之间的作文样式——新材料作文又再度兴盛,花开遍地;而与此同时,久违了的命题作文也出现渐趋回暖的迹象。

近些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多个课改省份仍在持续不断地努力探索高考作文的命题样式,但总体态势是话题作文日渐衰落,呈“无可奈何花落去”之势;而命题作文又异军突起,与正大行其道的材料作文形成抗衡的格局,让人颇生“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慨叹。

二.精准把脉 掌握律动

就命题作文(含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包括新材料作文)三类主要的高考作文题型而言,这三者究竟在沿着怎样的轨迹进行演进,看似芜杂的现象背后到底有无规律可循?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事物的静止、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和变化是绝对的;这种运动和变化又总是遵循其内在规律而进行。高考作文的命题变化自然也不能例外。纵观高考制度恢复后30多年来全国卷和各省市卷作文命题的状况,从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再到如今命题作文的回归,作文题型的稳定同样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虽然几经变迁,或轮转迂回,或相持共存,但纷繁芜杂的表象背后,这种变化其实也是有着一定的规律可循的。

首先,高考作文题型的变化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则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最重要手段。“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凡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重要事件或发生的重大变

化,都会或快或慢、或直接或间接地投影在语文中,自然也会影响到高考作文的命题。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作文题材内容的选择上,也体现在作文题型样式的变化上。

社会生活对于高考作文题材内容的影响表现得更为直接、快速,如2008年一年里,我国发生了年初南方雪灾、5月汶川地震、8月北京奥运等诸多重大事件,当年的高考作文中便有全国Ⅰ卷(“抗震救灾”材料作文)、四川卷(命题作文“坚强”)、安徽卷(命题作文“带着感动出发”)等多个省市高考作文题材迅速与之呼应。相对说来,社会生活对于高考作文题型变化的影响则不是那么迅速直接,它往往会有一个较长的缓冲期,经过一定的沉积与累聚后才可能显现,如前文所述话题作文冲击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又取代话题作文等,皆是如此。

其次,高考作文题型的变化必须契合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遵循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这是实施一切教学行为、检测教学效果的必要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已经初步完成了从具体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过渡,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基本成熟;同时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发展迅速。这使得他们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都明显增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前言中指出:“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可以说,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和水平,既是高中作文教学的原点基点,也是高考作文命题的重要依据所在。

同时,高中的作文教学,无论是单篇文章的审题、立意、选材、结体,还是整个高中阶段作文的序列训练,都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和基本要求。2000-2005年前后话题作文的兴起,虽然某种程度上拓展了学生自由表达的巨大空间,但却忽视了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只能是昙花一现;而淡化作文的审题、立意,天马行空,随意为文,显然也违背了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因此也注定了衰落的命运。

高考作文题型的变化,深层的其实是理念的碰撞与修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前高考命题作文的趋热回暖,既不是一种简单的循环轮替,也不是一种有限度的“复古”,而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理性回归。

三.扎实训练 科学备考

既然高考命题作文大面积“回归”,其实质是对课改理念的正确领悟与践行,是对作文教学基本规律的自觉找寻与尊崇,那么,广大一线教师又如何来正确开展高中作文教学,科学指导高考作文备考呢?我觉得以下三点尤为重要。

首先,教师自身应不断加强课改理论学习,不断提升新课程素养。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

验)》,自觉更新观念,以全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引,尽快走出迷茫与误区,使自己的作文教学能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

其次,教师在开展高中作文教学时,应特别注意要认真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研究高中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只有深入了解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状况,全面熟悉和把握教学对象思维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教师才能针对性地设计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目标,避免让学生陷入诸如“为文造情”的尴尬境地。教师还应自觉研究和遵循高中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围绕作文教学的各个基础环节展开认真而踏实的训练。

第三,教师应端正态度,有的放矢,科学指导备考。作文既然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就绝不应成为高考备考的盲区,但教师如果指导不得法,亦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教师自身一定要端正态度,坚决摒弃那种直接猜题押赌的侥幸心理和危险做法,遵循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规律,仔细研究考纲,确定好备考的大方向。在备考的最后阶段,教师应重点帮助学生整理和储备作文素材,充分涵养写作“底气”;同时,根据考场作文的特点,侧重在审题立意的“准确、深刻”上加强指导和训练,培养考生自信的心态和“控场”能力,以求高考中能最大程度发挥出平时作文训练的真实水平。

上一篇:煤矿爆炸材料及爆破管理规定下一篇:郑人学艺的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