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软实力

2024-06-09

高校软实力(共12篇)

高校软实力 篇1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普遍趋势和潮流,并被公认是20世纪最显著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是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而如今城市文化已经成为城市以至国家综合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只有让城市生命的美达到极致,城市生命才会无限升华。而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为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和提升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同时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和提升又反过来促进该城市的教育文化软实力。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可以进一步使社会认识到高校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并给予支持。当今时代,越是经济发达的城市越重视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越是重视城市文化软实力就越重视教育文化软实力;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又为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高了坚实的经济后盾;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进一步对高校的文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一、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构成

教育文化软实力其实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它把教育和文化软实力两个概念混合成一体。一方面,教育作为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承;激发文化的创造力和活力; 提升国民素质和素养并使之成为国家和城市的最根本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根据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全球战略问题研究专家小约瑟夫·奈(Nye Joseph.)指出,“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是通过吸引而不是通过武力来得到理想结果的能力。”奈很重视文化的作用并放在第一位并将其视为软实力的根本来源。奈认为文化由一系列价值观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而组成的,它具有普适的社会性意义。当进一步探究文化的内涵及形成因素时,教育在文化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奠基性意义。夸美纽斯说过“教指的就是教学与教育,借助于它们使人们称为有文化的人”,教育与文化之间有着密切不可分的联系。张楚廷认为“所谓软实力,实乃文化之力量,大学本身就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胡弼成认为教育文化软实力包括文化核心力、 运行保障力以及拓展深化力。

德国教育 家凯兴斯 泰纳 (Kerschensteiner) 将教育视为一种陶冶, 认为它“是由文化价值唤起来的、个性的有组织的价值观念”,并且“只有那些工作,能够在我们的心灵中唤起绝对的有力量的价值的,我们才可以称它为含有教育意义的工作”。由此可见,教育和文化之间有着密切而不可分割的联系,人们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获得文化,进而在此基础上传播并创造新的文化,而文化的发扬光大反过来又促进教育自身的发展和进步。王冀生认为软实力包括许多方面,但是最基础的就是教育。由此可以归纳出:教育文化软实力指的是通过教育来促进文化的发展、发扬和传播,以期某一文化被其他的更多的民族所接受和认可,从而形成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一种吸引力。文化软实力的源头就是指教育。

考察美国的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历史中各种实际数字表明,美国政府主要通过对他国进行教育资助、进行留学访问、合作项目,音乐影视剧等方式,致力于向外国传播其所谓的“民主、自由、 平等、博爱”的文化价值。2000年克林顿政府在白宫首次举行了“文化与外交”的研讨会。其目的明确地表明了美国政府对教育软实力的重视,呼吁国会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使美国能够完全利用教育软实力这一丰富的资源来加强美国文化对全球发展的影响力。

二、提升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方式

大学是传承优秀文化、创新知识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推进社会和社会文化的发展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素质的要求逐年提高,因此加强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总结众多学者的成果并增加了笔者自己对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认识,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如何提升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

1.培养大学生精神文化内涵,增加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凝聚力。现阶段大学教育重要的办学理念就是培养人才, 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的规模急剧扩大,随之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因此高校应该通过多样化的途径培养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内涵。首先,引导大学生努力学习并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提升内在素质,从身边事儿做起,逐步积累经验培育大学生的时代精神。其次,提倡丰富的校园文化,争取用高雅的文化熏陶他们。引导大学生追求健康向上的高品位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各个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精神需求,促进他们精神文化的全面发展。最后,为大学生提供多样的课外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构建高效的学习平台,提升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创新力。提高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需要推进高效的学习平台,推出 “学习型校园”,鼓励师生在工作中学习、 在研究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能力,构建终身学习的机制。首先,教师应该深熟知材, 为学生搭建适合学生的舞台。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这个舞台,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其次,师生之间要构建和谐的关系。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拓展师生之间的学习和合作。高校可以开展师生论坛、 学习沙龙、师生交流会等形式来拓展高效的学习平台。最后,高校可以通过现代媒体手段扩展学生的学习阵地例如:微信群、腾讯群、邮件往来等以期增强学习效果。

3. 拓展高校的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海内外交流,增强教育软实力的感召力。事实证明,任何办学理念封闭、缺乏沟通和交流等问题的大学是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培养的人才也就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因此,一所高水平的大学需要加强院校之间的、校企之间的以及国外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合作。一方面,高校应积极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到学校为全校师生进行讲学、作报告给学校带来新的知识和理念;另一方面, 高校努力为师生创造机会到国内外其他院校和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学习不断开阔自身的视野。高校应该努力与国内外其他院校及知名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这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推进大学文化的环境和设施建设, 增进教育软实力的保障力。全面提高高校的教育文化软实力,更好地发挥高校的文化的育人价值,需要有良好的校园环境和设施作为最基本的保证。高校可以利用教学楼、宿舍楼、走廊等空间开展了文化建设,设立了宣传橱窗和公告栏, 发布信息,也能较好地发挥宣传作用。会议室、教师休息室等可以用来展示高校的历史及特色等。在文化环境的建设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设立师生活动室,提供书报阅览服务及乒乓球等健身娱乐等设施,努力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让师生在宜人的环境中享受身心休憩。这些不仅为师生创立了积极上进的氛围,而且舒适温馨的环境文化向师生提供正能量,潜移默化地起到了教育和引导作用,成为增进教育文化软实力的保障。

三、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对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作用

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对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努力培养综合的文化人才,为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提供人才保证。文化人才是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人才的匮乏、结构的不合理以及综合型的文化人才的缺失对于城市文化的提升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摇篮,可以积极向地方城市输入各方面的文化人才。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并塑造综合型的文化人才, 高校可以通过产学用合作方式以及定向、 双向、进修等为地方城市提供高层次高水平的综合型文化人才。

2.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许多国家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来看,高校是带动其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依托高校建立起了产业园、科技园等。因此,高校和地方城市可以实施集中有效的合作交流,这不仅能促进地方城市的经济增长,而且促进了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立足地方,以教育文化软实力为依托,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打造文化产业聚集地来推动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3.加大高校教师服务社会文化力度, 推动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和繁荣。高校集中了众多的人才和精英,这些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成为地方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人才来源。高校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高校人才可以通过讲座和培训等方式去唤起人们的文化意识,成为推动城市文化软实力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渠道。

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和提升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同时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和提升又反过来促进该城市的教育文化软实力。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可以进一步使社会认识到高校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并给予支持。

高校软实力 篇2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软实力”是相对于一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资源实力等“硬实力”而言的。“软实力”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在他看来,软实力就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或者利诱的方式改变他方的行为、从而使己方得偿所愿的能力;构成软实力的有三种主要资源:文化、政治价值观及外交政策。从这个意义上说,软实力体现为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外交策略等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基础,软实力的说服作用、渗透能力和吸引力主要通过文化来体现。因此,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文化软实力”概念由“软实力”概念衍生而来。在现实中,人们对于“文化软实力”的涵义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和运用方式。一种观点认为:“文化软实力”的意思是“文化这种软实力”,或者说“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作为软实力的文化”。作为这种观点的体现,人们会说:“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见2006年1月5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论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另一种观点认为:“文化软实力”也便是“以文化为基础的软实力”,或者说是“文化所产生的软实力”。这种理解方式与约瑟夫?奈关于软实力载体的界定有关。奈认为,软实力主要来自三种载体或者说资源基础: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和国内政策(当这个国家在国内外努力实践这些价值观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认为合法且具有道德威信时)。

论高校思政教育的软实力 篇3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1

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一所高职院校,要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融入和谐社会构建的大环境.怎样用学校的文化沉淀、人文精神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通过校园文化节、技能节、社团活动,做到以文化育人、文化养人、以文化塑造人,并以此达到学校教书育人的伟大使命,是目前高职院校在新形势、新时期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正确处理大学生思政工作与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面临的新问题。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怎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各项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尽快成为社会有用之材,就要求我们每一所高职院校有效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为达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目的。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和有益的补充,也是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实践环节和有效途径。

二、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

目前,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本科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以理論教育为主,内容涉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时事政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教育方式为老师教授教育和自我教育为,用这种教育模式来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很积极的作用,但面对当今90后的大学生,没有实践环节、没有直观作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无法实现科学、系统和高效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如果离开了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和现实需要,便会显得苍白无力、无所适从。十八的胜利召开,为高职教育迎来了第二个春天,继续推行改革开放,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教育大发展的好时机。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转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大国,高职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思想的转变,形成了新的道德和价值的取向。促使了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发生了转变,高校内出现了一些学生学习迷茫、生活失落甚至轻生。尤其是面对知识的日益更新,单纯的知识传授已经满足不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已经相当迫切。正如此,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1.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有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正如教育社会学家科尔所说:物体在空间里的摆设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房间以其物质形式表示着该场所与机构的精神与灵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人的心理陶冶学生情操,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则从人的心灵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也会激发起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祖国的热情与品德,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品德与精神风貌。这种优良的校园人文和环境氛围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具备的无形和有形的功效。只要学生长期处于一种温馨和友好的校园环境之中,一段时间的潜移默化,定会化作成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风尚和行为习惯,久而久之久形成了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一种好习惯。

2.心理学者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不仅为成功的体验所鼓舞,也为道德的体验所驱动。因此,获得道德的体验是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条件之一。道德体验的基础在于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关爱,因此最基本的道德体验是道德的道德感和同情心。没有正义感、没有对是否善恶的爱与憎,就失去了对道德与不道德的情感体验;没有同情心,对别人的不幸与痛苦熟视无睹、麻木不仁,也不会有任何道德与不道德的体验。和谐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实质上是通过和谐校园文化活动来体现的,也就是通过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或者说是思想道德意识与思想道德实践互动的过程,因此,和谐校园文化活动在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第一,和谐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内容主要围绕引导学生吸收人类社会先进的传统文化成果,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以达到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来感知认识事物的能力,以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第二,学生良好品德的构成来源于对情感的体验,也必然是行动的动力。学生在和谐校园文化活动中通过多次参与和尝试、用亲身体验来验证自己所学知识的正确性,并由此产生情感和信念。第三,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坚强的意志,形成了个人在成功和失败面前的承受力。

三、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思考

和者也,天下之达到道也。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她包括环境文化和历史文化沉淀。高校校园环境是学生直接熏陶于其中的身边环境,这种环境不仅是物质的,也是文化的,因为它的承载、渗透着人们赋予它的某种文化价值观念。学生通过耳濡目染、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着样园环境中所承载的各种文化,无形中影响着大学生的成才。优美的环境使人身心舒畅,易被其环境所承载的文化所感染。因此,大学环境的优化构成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1.和谐校园文化是传承与创新的统一

校园文化不仅是教书育人的精神土壤,也是代表一种引领社会生活方式和生存姿态,对文化的不懈追求与创新是高校的应有使命。传承的目的在于发展。要发展,就必须创新,唯有不断创新才能使校园文化与时俱进、富有活力。

2.和谐的校园文化是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校园文化是适应社会文化的,校园文化是时代的风向标和晴雨表,最先感受人类社会变化,而实现文化上的超越。没有适应性,学校难以从社会上获得发展的资源;没有超越性,社会也难以从学校获得发展的动力。适应与超越的统一,也是学校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状态。

3.和谐校园文化是"以人为本"的真实体现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并与维护和实现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结合。广大师生既是和谐校园文化成果的开创者,又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享受者。

总而言之,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途径,最终目的是营造一个适合大学生成长、成材的更好的环境和气息。

参考文献:

[1]党的十八大报告

[2]陈秉公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版

[3]罗港铁著《思想政治教育学专题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版

高校继续教育软实力初探 篇4

关键词:继续教育,软实力,创新

随着相关各级专业项目评估的实施,继续教育硬实力得到了较大提升,同时,创新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使得社会对相关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评价标准发生转变,进而使个人和团体的继续教育学习出现了“高新尖”、“短平快”、“专业交叉重组”和“注重创新创业”等新特点。因此,如何在硬件环境不断改善的基础上,发挥柔性因素作用,提升继续教育“软实力”,强化其在社会与师生心目中的影响力、吸引力、感召力与聚合力,推进其各子系统科学运转,保证其走上内涵与外延协调发展之路,增强其对高校办学目标实现的贡献度与知名度,发挥其在人才培养、创新发展、科学研究、技术转化和文明传承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就成为继续教育从业者所面临的紧迫问题。

一、高校继续教育软实力的内涵及特点

(一) 内涵

本科生、研究生、继续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发明发现是当事人通过不同渠道进行继续学习,获得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补充与灵感而促成的。高校继续教育认知活动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与施行的重要意义,不仅包含继续教育自身硬条件的支撑,更重要的是,蕴含着对高校继续教育从业人员文化素养、价值理念,以及自身的环境氛围和所倡导的精神追求等方面体现出的软性资源的依赖。因此,在充分利用继高校深厚的人文精神沉淀,持续稳定增长的教育投入,逐渐合理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充沛且素质高的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有利因素,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硬实力的同时,增强其软实力,实现其品牌建设、内涵发展目标,就成为进一步推动继续教育建设发展,提升其整体综合实力与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高校继续教育软实力,是指采取一定方法,通过吸引而不是强制继续教育广大师生员工与校外人员,来达到继续教育办学目标的能力。

(二) 特点

1. 相对于仪器设备、场地等硬实力具体、量化、显性特点,高校继续教育软实力作为一种特殊的隐性资源表现出非物质形态特征。

2. 高校继续教育软实力不是先天就有的优势,而是随国家政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变化,通过与校园文化、社会文化等的交流融合,以及广大从业人员的积极工作,并在所产生的劳动成果与社会经济效益影响下,其创造创新能力、主导协调能力和包容适应能力的集中反映和必然结果。

3. 高校继续教育硬实力可以通过集中人、财、物,在短时间取得较大成效,但软实力的培育和塑造却具有信用特点,即蓄积时间长,影响因素多,维护成本高,且易丧失;作为后发优势,软实力一旦塑造成型,其特质稳定,不易被复制,有较强的独特性。

4. 高校继续教育软、硬实力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软实力看似软,实则硬,因继续教育的价值理念、文化意识、发展模式等如得到校内外广泛认同,甚至效仿,将极大促使其在谋求内部支持与外部协调过程中获得至关重要的人力、政策与环境支撑。硬实力要发挥作用,必须得到继续教育从业人员配合,否则其所产生的功效将大打折扣。

二、高校继续教育软实力的现状及成因

(一) 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仍存在一些不足

在传统体制下,高校基础条件薄弱,继续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大多数偏向于传统的成人后教育,管理、教学模式单一,同时受“肥水不流外人田”思想的影响,高校继续教育在部门和院系建设、管理与运转上,大多各自为政,“等米下锅”与垄断并存,因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缺乏吸引力,影响了其软实力的培育。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各高校对继续教育资源做了不同程度整合,出现了一级、二级、混合等多种管理模式,在运行上也体现了从物到人的转变。但是,在利益均衡、观念滞后的影响下,其资源整合力度仍偏弱,继续教育平台规模较小,经费筹措渠道单一,无法与国外高校继续教育进行同质竞争,同时在规划、评估、考核、激励等机制上存在重视不够等缺陷,导致继续教育在目前情况下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弱化了软实力。

(二) 高校继续教育文化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

高校继续教育文化,是指从事高校继续教育工作的社会群体在校园环境中形成的,与社会文化及校园文化系统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之间有一定差异的价值观念、思想理念和心理倾向,是继续教育对校园文化系统中占主导地位的精神文化内容的表现方式进行选择的结果。它体现继续教育发展的历程和建设成果,蕴藏推进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与智力因素。高校继续教育文化主要包括继续教育的精神、制度、物质与行为文化。

当前,在“继续教育不能成为高校育人体系主流”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决策者在经费分配、人员配置、建设重点等方面程度不同地降低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影响了继续教育文化在凝聚人心、规范行为、推崇道德、健全人格、引导价值、科学评判等方面积极作用的发挥,造成其软实力的感召与协调作用弱化与异化,并使其在适应社会与高校日益强烈表现出的社会发展一体化、经济技术创新化、知识信息爆炸化、社会生活快餐化、思想文化多元化、沟通交往功利化、管理人性化、运行灵活化态势的总体环境中,处于被动地位。

(三) 高校继续教育从业人员面临诸多困难,降低了其软实力的亲和力与凝聚力

软实力的提升,其出发点与落脚点都在于从事继续教育管理、教学的工作人员。但是,由于长期思想认识不足,继续教育人员定位出现了偏差,不少人员编制被侵占;部分高校政策导向不明,加重了相关从业人员的失落与挫折感,缺乏必要而有效的维护更新;激励政策与机制的长期缺乏,造成从业人员心态失衡,队伍稳定性差,高端人才无法引进。

以上原因使高校继续教育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面、年龄结构不尽合理,其数量、质量不能满足继续教育灵活化发展的需要;高学历、高职称人员稀缺,断层现象严重;通过纵横两个方向在激励、职业发展等方面进行的比较表明,继续教育高端人员流动性大,一大批有经验、懂技术的骨干相继离开继续教育管理教学、开发保障等岗位,而高校新进高层次人员又不能或不愿从事此项工作,留下的又干不好。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念受到冲击,致使继续教育凝聚力与亲和力大为降低,影响了软实力建设与提升。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提升高校继续教育软实力

(一) 以思想理念转变为先导,加强对提升继续教育软实力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

在国家、地方和高校共同努力下,继续教育硬件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由于金融危机影响,由于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人员规模的扩大,以及社会对后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评价模式的变化,对高校继续教育在专业开设、课程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等造成的压力,但受长期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缺陷的影响,继续教育在利用现有装备技术、发挥从业人员主观能动性等方面存在隐患。因此,相关决策层及继续教育从业人员,都应从高校人才培养链的完整性、科学性,以及在国家管理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的背景下继续教育如何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上,彻底转变继续教育只是高校获取部分经济效益的一种手段、继续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会降低高校自身形象等陈旧观念,在稳步增强继续教育硬件实力的前提下,不断在继续教育的学术研究环境氛围、从业人员道德价值理念、人才培养对象之创新成果的推广、自身魅力等软实力方面,加强建设,从而使继续教育的作用、地位与功能逐渐为广大师生员工及高校其他子系统所认同,并为充分发挥自身综合竞争力奠定基础。

(二) 以强化文化建设为核心,增强继续教育软实力的感召力与吸引力

高校继续教育功能与作用的实现,其根本就在于继续教育之精神风貌、道德评判与价值吸引等内在文化精髓的存在,它通过人的传续,对物的操作,从而形成继续教育自身及从业人员在精神素养、价值道德、理想信念、人文修养、人格特质等方面的独特特质,不断发挥凝聚、润滑、黏合、统合功能,给人以同化、激励和熏陶。

在继续教育文化建设进程中,既要处理好继续教育所处微观本体与学校和社会所处宏观主体之间、继续教育从业人员与继续教育本体之间、继续教育本体与社会同行业之间的关系,又要通过与高校校园文化的融合,吸收其合理、先进的养分,从而体现出共同的教育背景、深刻的人文特征和多元化价值理念。这既是继续教育文化的生存基础,也是其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的重要理论依据和进行实践检验的试金石。

(三) 以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增强继续教育软实力的亲和力

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就是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以此带动社会经济前行。继续教育人才队伍站在其软、硬实力的交汇点上,起着融会、沟通、协调、配置、运用两种实力的作用。

首先,将人事制度改革作为继续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合理确定其与高校本部相关人员比较的基点,实现按劳取酬;根据“鲶鱼效应”原则,增设临时和流动编制,以解决管理人员与教学人员数量不足、整体素质偏低、群体活力不够等弊端;设置若干继续教育体系的关键和高端岗位。其次,将系统培训作为人才队伍建设助推器,通过灵活多样的培训,逐步增强其对本职工作和组织的满意度和归属感。最后,以长效激励机制为人才队伍建设调控器,通过充分发挥职称评定的杠杆作用,制定、实施表彰奖励制度等,全力调动从业人员主观能动性。

(四) 以科学评价体系为保障,大力推动高校继续教育软、实力创新环境平台的构建

高校继续教育软实力是一个包含规章制度、人力资本、文化氛围、价值道德、敬业精神等子系统在内的大系统,要实现软实力大系统协调运转,就要建立一个目标明确、程序合理、层次分明、项目科学、操作简便、结果公正的评价体系,以此引导子系统的整合。

首先,利用高校相关平台进行深入宣传,形成系统内外加强继续教育软实力建设的公共舆论,并通过继续教育成果展示、实际功效示范,使这种舆论内化在继续教育系统各组成模块中,从而获得广泛的实践价值认同。其次,以继续教育诚信体系建设为纽带,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拓宽评价渠道。目前,通过自主创新、原始创造获得的科研成果,其真实性与可靠性正成为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先前简单核定招生规模、仪器设备利用机时数、研究成果数量与等级的基础上,通过本质、结构、心理和调控等分析,加强对继续教育人力资本和自身环境在道德信念、理想价值、个性品质、环境氛围等方面的考评。最后,以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对象的创造、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为契机,打破专业壁垒,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程序,为继续教育软实力创新平台的构建做出努力。

中国软实力和硬实力 篇5

09管道(1)班沈迅

090728106 如何看待中国的软实力与硬实力

软实力是美国人发明的一个新词汇,望文生义,就是指以政治,经济,文化作为吸引别人的手段,以区别于用军事装备威慑别人的硬实力。

中国近些年也施展了不少软实力手段来和别国打交道,中国用援助外国作为软实力的手段近二十年用了很多,不论是对非洲的铁路,公路,医院,体育场,政府大楼的基础设施的援助,还是对东南亚国家贸易优惠,大量进口东南亚商品,使东南亚对中国出现大量贸易顺差的情况,而前者招来的是西方国家甚至是非洲国家自己对中国殖民非洲的指责和抱怨,后者招来的是东南亚国家在中美南海争端问题上对中国的沉默或反对。

可以看出中国对外大量援助这样的软实力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多少政治上的好处,中国软实力体现出的保护中国利益的效果并不明显。

日本是一个软实力强,硬实力弱的另一个例子。日本占据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40多年,日本的电器,汽车,动漫曾风行全世界,但日本在全世界的形象仍只是一个经济动物,日本被普遍当做一个经济巨人与政治侏儒的代表,这和日本因被美国占领缺乏独立的军事威慑力密切相关。

英法的经济力量几十年来逊于日本,就是因为英法是核大国,掌握了核力量,才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而俄罗斯的经济实力只排在世界第十,俄罗斯没有一样可拿的出手的民用高科技产品,但几十年来仍雄踞世界超级大国地位,让美国在苏联解体20多年后仍对俄罗斯心存畏惧的关键原因就是俄罗斯的核导弹数量。

俄罗斯在常规武器上无论是只有一艘老旧航母的海军,还是陆军,空军的装备都远赶不上美国,而正是俄罗斯的核力量这个杀手锏武器让美国忌惮,也正是这个原因,美国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因为有可能抑制俄罗斯对美国的杀手锏的威慑力才让俄恐慌不已,反应强烈。

中国的核力量少是让美国对中国的恐惧远远少于对俄罗斯恐惧的重要原因,中国被西方称作世界三大国之一(中美俄),中国的软肋就在于核弹数量与美俄的不匹配,也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力不匹配,与中美俄三大力量的重量级对比不匹配。

中国国防经过60年特别是近20年的发展,无论是中国陆军的99式坦克,空军的歼10,歼11,甚至歼20战机,海军的现代化驱逐舰,新型潜艇,甚至在造航母上,都与俄罗斯接近或达到了同一量级,甚至在一些武器的技术指标上还超越了俄罗斯,但中国并没有俄罗斯那样的底气,俄罗斯可以自豪的声称俄的核导弹可以在30分钟内毁灭美国,俄之所以底气硬,就在于和美国实力相当的核弹头数量。而中国就没有底气说这种话。

同样美国对中国微不足道的核威慑力量并不放在眼里,这也是之所以出现美国的航母数十年来随意在中国周边海域游弋,而并不去俄罗斯沿海去挑衅的原因

中国唯一可以对美国有重量级威慑效果的就是增加核导弹的数量,而增加数量并不是一件难事,因为中国在几十年前就早已掌握了洲际核导弹的技术,在制造核导弹上不缺技术,而只是一个加法的算术题而已。

很明显,中国在常规武器上无法和美国竞争。中国即使拥有了航母,大概也不是美国航母的对手,中国要造出和美国的11艘在数量和质量上相对等的航母,恐怕还是相当遥远的目标。而近期美国对中国步步紧逼有愈演愈烈之势,中国人普遍已有了四面楚歌的危机感。而中国增加核导弹数量对美国最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大幅增加中国的核导弹数量才足以威慑美国对中国大陆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对中国的干涉,就像美国不敢干涉俄罗斯对车臣问题的解决一样。俄罗斯当年出兵格鲁吉亚,打垮了格鲁吉亚的武装力量,美国也只是抱怨一下而已,因为美国清醒的知道他无能为力帮格鲁吉亚抵抗俄罗斯,否则有面临与俄罗斯爆发战争,使自己毁灭的风险。

在台湾问题上也要让美国体会到自己若干涉中国的统一,也有面临自己毁灭的风险。这样中国对台湾问题的解决也将水到渠成。否则台湾将永远成为中国未来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与喉中刺。美国之所以几十年来一直敢向台湾售武而不敢向车臣售武,中俄核力量悬殊,中国对美国的核威慑力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

俄罗斯的核武器令俄在全世界不怒自威,俄罗斯相对来说缺少软实力。但对维护国家利益而言,硬实力比软实力要有用,硬实力能让别人不侵犯你的国家利益,而软实力只是使别的国家获得利益,是虚的东西,并不能保证自己国家的安全与利益。

所以中国未来武器系统中得杀手锏不是常规武器,常规武器固然重要,在对付中小国家时确实有作用,但象对付美国这样的大国,最重要的是研发能穿透美国反导体系的核导弹系统,包括陆基洲际核导弹,能远航世界各大洋的弹道导弹核潜艇,要有和美国核潜艇一样的远航战备执勤能力。

现在美国要全力遏制中国的发展,正不断对中国步步紧逼,在美国逼人太甚的情况下,不能排除中国恢复核试验的可能性。一方面警告美国中国仍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核大国,另一方面也可检验中国核武器的可靠性,在中国几十年不进行核试验的情况下,避免中国核威慑杀手锏这最后一张王牌变成了纸老虎。

中国在若干年后大幅提高核弹数目后可以考虑象俄罗斯一样向世界公布中国核弹头数量,不必象现在一样藏着掖着,避免美国在低估中国核能力的情况下产生误判引发战争,而在美国了解中国核弹数目后由于威慑作用反而更不容易引发战争。

软实力提升硬实力 篇6

校长陈小平认为,学校能够在短时间里赢得社会的认可,得益于学校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常抓不懈。“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激活了这个资源,学校就能迸发勃勃生机。”陈小平校长深有感触地说。

该校有一位女教师,因个性较强,加上思想上有情绪,因而工作不够认真,不遵守学校考勤制度,工作状态不佳,有时还体罚学生,结果在教师全员聘任中落聘了。陈小平校长一方面找她谈话,对她进行批评教育;另一方面对她进行人文关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给她调换了教学岗位。这件事对她触动很大,她对自己的过去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此后,她在新的岗位上慢慢地改变了自己,现在她重新得到了师生的认可。

陈小平校长在全校教工大会上强调:“如果你不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你可以去从事其他职业。既然你已经选择了当教师,就要担当起人民教师的责任。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敬业奉献的思想。”为此,学校多管齐下抓师德师风建设。同时,为教师营造好的环境,营造教师的精神家园。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去橘园采摘橘子,去乡下吃农家饭,去山区泡温泉……给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让教师精神愉悦。

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这是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著名的论断。陈小平校长努力践行这一观点,乐于担当新思想、新理念的引领者。

“教师不但要有高尚的师德,更要有崭新的教育理念,精湛的教学艺术。因为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立校之本,教师的教育理念对提高教育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陈小平校长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树立教师新理念的意义。

学校集中全校师生的智慧,把培养学生“做一个有责任的地球公民”作为办学目标,提出了“教育是灵魂对灵魂的塑造,教育是智慧对智慧的启迪”和“帮助学生设计人生,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的办学理念。

新理念犹如一面旗帜!“没有思想的教育是比较随意的教育。有了新的教育理念就不会被社会牵着鼻子走,被应试教育牵着鼻子走。”陈小平说。

学校通过举办“做有责任的地球公民”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为“帮助学生设计人生,引导学生走向成功”,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近年来,该校成功地举办了三届体育节、白鹿诗会、防震减灾演练和两届文化艺术节。学校还创办了《白鹿》校报和学校网站,成立了白鹿文学社、校报记者团。《白鹿》校报荣获了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优秀校内报刊评比“最佳校报”一等奖,并成为中国校报网江西省展示校报。白鹿文学社荣获全国优秀文学社团及“全国百佳”文学社团称号。该校还获得江西省中小学校园集体舞比赛二等奖,九江市中小学校园集体舞比赛一等奖,九江市少年儿童故事大赛一等奖,九江市“新苗杯”少儿田径比赛团体总分第四名。素质教育开展得红红火火,学校荣膺“九江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称号。

2011年9月28日,校长陈小平带领60多名教师赴山东杜郎口中学观摩、学习,耗资十多万元,这足见庐山区二中的课改决心。此前,该校曾组织教师到洋思中学、衡水中学等全国知名的课改名校参观学习。

从杜郎口中学观摩、学习回来之后,该校的课程改革就全面铺开。学校成立了课改工作实施领导小组,下设课堂督查评价和导学案编写指导小组,班级小组建设指导小组和课堂教学实施小组,三个小组分别制定出相应的有效课堂新标准或细则、办法。

为打好课改这场攻坚战,该校进行了“热身运动”,强化教师培训。为使教师掌握新课改的精髓,该校开展了“三个一”活动,即读一本书,写一篇文章,回答一个问题。学校邀请市教研室专家现场指导集体备课,举办“课堂教学开放周”活动,课改实验教师轮流上公开课,通过课堂反馈,一起切磋、反思,进一步修改学案、课堂指南,使之更符合学生实践。

多种形式的宣传发动工作,有效地把教师的思想搅动了起来,把新课程的理念渗透到教师的思想深处。黎昭铜老师在《在教改中前行——杜郎口经验借鉴》一文中说:“杜郎口中学坚定地、毫无保留地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想说就说,想唱就唱,想动就动,教改的成功就体现在这里。我认为传统的教学,千篇一律的要求把每一位学生都克隆成一个模样,使大多数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开放的课堂,是放飞希望,让学生在五光十色的知识原野里吸取多种营养,让他们在自由的天空中展翅飞翔,这是新课改的一条重大的生命线,与我校提出的‘帮助学生设计人生,引领学生走向成功’办学理念非常吻合。”

观念就是财富,思路决定出路。掌握了新课程理念的该校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人人踊跃参与,个个奋勇争先,教学改革大潮滚滚东流去。

记者听了由魏苛老师执教的一堂语文课——初一课文《绿色蝈蝈》。教室的课桌摆放与杜郎口中学基本接轨,摆成6个方块,学生面对面坐,便于讨论。教室的三面墙壁挂满了小黑板,每一个学习小组一至两块,并在小黑板左上方写上学习小组的名字,比如:卓越组、飞翼组、傲风组、人初组等。像杜郎口教学模式一样,课堂由学生唱主角。学生讲,学生带读,学生正音、解词,学生归纳总结。记者问魏苛老师:“按照传统的教法,这篇课文需要几个课时?而现在安排几个课时?”魏苛说:“按传统的教法要三个课时,而现在只要两个课时。”教学效率大为提高。

“对于课程改革,我们不搞一刀切,对个别一时不采用杜郎口教法的教师,允许其按自己的方法教。因为教育是无法克隆的,教无定法,但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培养模式都要改变。”陈小平校长说。

宽松的环境为教师展示教学个性提供了平台。在追求高效课堂的目标下,教师们各展所长,在课改中展示真我的风采。学校在两个平行班级进行教改试验,用“看书提问——讨论点拨——随堂检测”模式开展课堂教学,仅一年半的时间,两个班的学生平均分提高了30多分。

为了拓宽育人渠道,该校语文教师欧阳正平老师组织学生成立了白鹿文学社,指导学生写作。先后有100多人次荣获春蕾杯、中少杯和茅盾杯、语文报杯等全国中小学生各类作文大赛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辅导学生在《中国校园文学》《语文报》《作文导报》等报刊上发表了200多篇优秀作品,荣获了全国优秀文学社和全国“百佳文学社”称号。

辛勤耕耘结硕果。2010年,庐山区二中荣获九江市新课程改革先进学校称号,欧阳正平老师荣获九江市新课改先进个人称号。2011年,该校又荣获教育部中国教师基金会评选的全国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称号,陈小平校长和欧阳正平老师还荣获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称号。荣誉的花环是闪闪发光的,但荣誉的背后是艰辛的付出。

庐山区二中把科研兴校视为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该校以课题为抓手,把学校工作中的问题专题化、课题化,增强教育科研的研究性、目的性。该校共申报立项了9个课题(其中国家级课题2个、省级课题5个、市级课题2个),已有2个结题。

在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中,该校注重全员参与,人人身上有指标,个个肩上有担子。每个教师都要结合自己任教的课程,开展课题研究。结合课程改革实际,该校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启动“青蓝工程”建设,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结成师徒对子。

该校实行开放式教研,邀请专家到校指导,邀请兄弟学校的教师来学校一同备课。2010年12月,该校举办了“课堂教学开放周”活动,全区各中学100多名教师参加了听课、评课的交流活动。

该校积极推荐青年教师承担区、市级以上公开课任务,参加优质课评比,让青年教师获得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邹月英、廖北水两位教师,分别获得九江市初中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江西省初中优质课比赛二等奖。2009学年该校教师参加省市级赛课、说课竞技及教学教研论文评比80多人次,其中获国家级奖2人次,省级奖17人次,市级奖31人次。

欧阳正平老师,是江西省中小学学科带头人、九江市骨干教师、庐山区十大明星教师。他在繁重的教学之余,潜心教育科研,近年来,先后在各级报刊发表20多篇教学论文,多次获得全国教育教学论文大赛奖项。他承担了国家级科研课题实验和省级课题研究并通过了验收。今年暑假,他在江西教师网创建了“庐山区语文名师工作站”网站,帮助辅导青年教师成长,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引领示范作用,先后荣获九江市新课改先进个人称号和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称号。

教育科研的推进,从整体上提升了教师的素质。学校现有在编教师124名,其中省中小学学科带头人1人,省骨干教师5人,市教学明星1人,市学科带头人3人,市骨干教师13人,区明星教师2人,高级教师90人,一批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已成为庐山区第二中学师资队伍的核心力量。

高校软实力 篇7

1. 高校体育文化理念层面上的发展特点

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理念的发展呈现出两个基本特征, 其一是高校体育文化理念的发展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社会性, 体现了时代和社会对高校体育的期望, 肩负着时代和社会的使命与责任;其二是高校体育文化理念主要来源于政府或教育者的有意识、有目的设计, 并直接灌输与推进。

2. 高校体育文化在制度、行为层面的发展特点

高校体育文化在制度、行为层面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军事训练内容阶段, 内容主要涉及军事体操和军事技能的活动;第二是竞技运动内容阶段, 内容有球类活动、田径、游泳等;第三是复合阶段, 内容基本涵盖了目前所有体育文化内容, 既有竞技运动的, 又有娱乐和休闲的。高校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也经过了由单纯的体育课, 到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 再到体育课与课外和校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的过程, 同时体育课也由单一形式发展成为体育课与体育活动课、理论课和实践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等多种形式。高校体育文化在制度、行为层面的发展与三个因素有关:一是高校体育文化理念的发展, 可以说, 有什么样的高校体育思想, 就有什么样的高校体育文化的制度与行为;二是体育自身的发展, 体育手段以及形式的日益丰富和多样化, 为高校体育文化在制度与行为层面的选择创造了条件;三是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及高校体育文化在物质层面的发展。

3. 高校体育文化在物质层面的发展特点

高校体育文化在物质层面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是单一化阶段, 在该阶段高校体育设施、器材、教材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主要单一为高校体育教育服务;第二是社会化阶段, 在该阶段高校体育设施、器材、教材和师资队伍的建设还为社会体育活动服务。高校体育文化在物质层面的发展的特点有三个:第一, 在发展的时间跨度上, 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高校体育文化物质层发展的不平衡;第二, 在发展的空间跨度上, 每个阶段不同的地域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第三, 高校体育文化物质层的建设主要依靠政府的行政拨款来实现, 因而往往与高校实际体育文化需求不适应。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高校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1. 高校校园体育精神塑造先进的高校精神

高校精神是高校文化软实力的内核, 是高校水平和发展特色的集中表现。它是由高校的校训、校规、历史、地域文化、学科特色和知名学人 (包括教师、学生、校友) 的品格、气质以及创造力共同孕育的。高校精神是高校的立校之基、办学之本, 是高校在办学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和高校人的共同的价值追求, 是高校文化的精髓, 是高校之魂。现代体育的一个重要功效是让参与者在体验竞争性的同时体验和感受荣辱观、集体主义观, 从而锻造团队精神和协同配合的品质, 就此形成群体内在的凝聚力。

2. 特色校园体育文化培育学校品牌

个性特色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同时, 在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 也要借鉴商业领域的品牌战略理论, 努力打造学校的文化建设品牌。通过建设自己独具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品牌, 增强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进而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校园文化作为高校发展“软实力”的主要内涵, 是最积极的因素之一。体育及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参与人数最多、开展最广泛、持续时间最长、对人产生极其深远影响的文化活动。它以其特有的魅力与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强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更成为校园文化对内、对外展示的窗口。

3. 校园体育文化培养高校育人氛围

大学生能否得到全面的发展贵在其所在学校的育人环境, 一所学校是否具备良好的育人环境, 很大程度取决于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严格的管理制度与管理规范, 诸如运动竞赛有具体的规则和裁判方法, 使每个参与其中的个体, 都必须严格地遵循;通过观看体育比赛中运动员的公平竞赛、公开竞争、求真求实、遵守规则、尊重对手的体育道德精神, 从而使得参与者自觉地养成遵章守法的良好习惯, 来教育和感化学生, 培养高校良好的教风、学风、考风。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1. 加强领导、提高体育教师业务素质和体育观念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学校领导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组织保证, 他们的办学指导思想、行政决策等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与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因此, 学校领导应采用经常和体育教研组成员开研讨会, 身体力行地参加体育活动提高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认识, 改善他们的办学思想。利用校际间的交流机会汲取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 做出有利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行政决策。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 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和体育观念。一方面, 体育教师可通过有计划定期地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 不断提高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甚至学历水平, 提高师资队伍整体质量;另一方面, 体育教师在培养人才职能的基础上, 还应开展经常性的体育科研活动, 不断推出优秀成果, 让自己的体育教育理念、运动技术紧跟时代步伐。

2. 提升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品位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 是校园人的精神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 决定着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方向。如可以有计划地开办体育版报、体育标语、体育新闻广播等, 建立良好的学校体育校风, 形成师生共同的体育意识、体育观念和体育精神, 使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充满整个校园, 影响人们的言谈举止, 从而营造出高品位的校园体育文化。

3. 完善学校体育管理制度

制定切实可行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长远规划, 建立健全学校体育的各项规章制度、各类教学文件和教师档案。这些制度除教育部颁发的课堂常规,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外, 还应让学校体育的管理方式、教学活动、竞技比赛、运动场馆、运动器材管理等都制度化, 并且保证其严格实施, 有效进行, 逐步使这些规章制度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由他律过渡为自律。从而使学校体育工作得以广泛开展。

4. 重视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

各种体育建筑、雕塑、场地、设施等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 它们凝聚和展示着人类的智慧, 体现着人们的意志和价值观念, 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因此, 要重视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 包括建造体育场馆, 添置设施, 并合理使用己有的场地设施和体育用品, 使学校体育物质文化环境达到使用功能和审美需求的和谐统一, 更好地发挥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环境的作用。

教育是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地进行自我教育实现的。良好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所营造的向上的体育精神, 会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体育对人心灵的启迪和熏陶, 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塑造, 进而与校风、学风相结合, 融入到学校独特的氛围之中。体育是身体和心灵结合的良好媒介, 在体育运动之中, 学生作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在与大自然的亲近过程中, 在与同类竞争的过程中, 感受到自然之美好、人类之美好。总之, 在国家明确提出加快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大好背景下, 我们必须抓住机遇, 开拓进取, 制定本校的体育发展战略规划, 努力建设和丰富校园体育文化, 使高校体育文化能在高校软实力的建设充分发挥作用。

摘要:校园体育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研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机制构建, 探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设想及策略。构建适应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长效机制应提高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促进校园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 更多地体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蒋玲, 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素质教育中最理想的潜在课程[J.]体育与科学, 2001, (22) .

[2]谭红, 陈中林.论校园体育文化的特性及价值向度[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 .

[3]王艳云.探析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9) .

高校软实力 篇8

软实力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软实力》一文中提出,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军事、资源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 还包括文化、科技以及国家凝聚力等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只有两者兼备的国家, 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纵横驰骋、争取主动。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 培育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人文精神、行为规范。如我国传统儒家思想中“为政”“敬德”“忠恕”“孝悌”“义耻”的道德教化; 《大学》“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治家、平天下”的政治抱负。又如道家思想中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理念的追求; 《诗经》代表的现实主义气质; “盛唐之音”显示出来的慷慨襟怀; 宋元的山水意境等通过文化艺术体现出来的艺术审美资源, 构成了中华文化独特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是中华文化产生凝聚力、吸引力和世界影响力的重要源泉, 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渊源。

2 提升普通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必要性

2. 1普通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有助于提升高校的综合实力

文化是软实力的灵魂,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软实力发展取决于其是否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主动。而普通高校的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文化集中反映在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等上面, 也是高校建设的重要内涵, 普通高校文化软实力的提高能够彰显其发展水平和品牌的树立。目前, 大多数普通高校的战略规划仅仅停留在“硬实力”的发展规划上, 还没有意识到文化软实力规划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只有把加强普通高校文化软实力放在与硬实力的建设的同等战略位置上, 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和推进普通高校文化软实力的提高, 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促进普通高校又好又快的发展。

2. 2 普通高校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有助于高校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

高校文化是展示高校形象、高校学风的重要体现, 而其文化价值观的输出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吸引力和说服力, 对于普通高校学生价值追求、文化心理以及生活方式都能产生重大的影响。学生是高校的主体组成部分, 提高高校文化软实力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 使之成为每个学生的行为标准, 最终转化为每个学生的自觉追求, 通过高校文化软实力的提高, 学校的整体素质也会得到提高。高校在实现我国人才强国战略上提供了最基础的保障, 因此, 重视高校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不仅关系到高校自身的发展, 也关系到我国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国向文化资源强国的转变。

2. 3 提高普通高校文化软实力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个社会的和谐, 在本质上也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 没有和谐文化也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因此, 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潜在软实力,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具有导向作用, 对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培养高素质人才都有十分重要意义。同样, 通过高校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对广大普通高校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这种影响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其中, 学生人文道德修养、构筑健康的人格、培养跨世纪的人才也是一所高校和谐发展理念的反映。通过这些反映, 促进了校园和谐, 社会的和谐。

3 普通高校文化软实力路径的构建

3. 1 结合自身实际, 创办特色文化专业

由于各所高校发展水平不同, 文化资源禀赋特殊, 在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的时候必须因地制宜。在一些建校几十年的高校, 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已经具备较成熟的发展理念和较深厚的文化底蕴, 特别是一些百年老校文化底蕴越发成熟, 而在一些普通的年轻高校, 大多是处在起步或者成长阶段, 在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时更加重视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根据自身所处的领域、学科发展一批自身独特的专业作为特色项目, 来提高自身的文化软实力。例如某地因玉器加工制造闻名遐迩, 当地的高校就开设玉器雕刻专业来加快自身发展, 壮大其影响力。特色文化专业作为自己的独特专业逐渐成为普通高校成长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社会的发展, 要紧跟社会需求的步伐, 要符合整个社会发展的潮流。但也要与自身的硬件设施、师资、科研等硬实力相结合, 做到一手抓硬实力, 一手抓软实力。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质, 创造独一无二的校园文化, 树立品牌校园。

3. 2 广泛开展校园的文化活动, 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古人云: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有位哲人也曾说过: “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是他周围的环境。”学校的校容校貌, 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 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学风建设活动、辩论赛、科技文化节等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思想意识形态, 让他们自觉地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他人价值、社会价值统一起来,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发挥学校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社会的高端人才, 也为提升普通高校文化软实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而构筑全面的校园文化体系。

3. 3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 提升文化软实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力和创造力的生命之魂。校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以此引领校园文化的发展活力, 提升校园文化发展的软实力, 是与时俱进, 迎合社会发展的趋势。而大学又与社会发展进步息息相关, 校园文化的建设顺应了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唱响文化旋律, 用先进的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文化在校园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用先进、和谐、优秀的校园文化凝聚人心, 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理念, 提高践行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念渗透和贯穿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有效地发挥文化引领功能, 不断提升校园品位以及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和道德境界, 使校园文化呈现良性发展趋势, 不断地提升校园文化的软实力。

4 结 论

我们应该认识到, 对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不可能像投资那样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正因为普通校园文化软实力的源泉是文化, 其既需要历史沉淀的开掘, 也需要春雨润物的培育, 不可能一蹴而就。普通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建设需要高等教育事业与学校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 是一个恒久的过程, 这也是普通高校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可行之策。

参考文献

[1]李蕙羽.大学生“软实力”与就业竞争力的提升[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9 (3) .

[2]高硕.提升高校软实力的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 2010 (5) :13-16.

[3]唐踔.论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J].文化学刊, 2011, 3 (2) .

[4]张伟.如何提升高等院校软实力[N].中国教育报, 2007-12-24.

[5]姚伟均.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6]李丽娜.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焦虑与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7]黄珂.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 2011 (9) .

高校软实力 篇9

一大学创新型人才的界定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创新型人才”的种种属性。有将其基本属性概括为“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创新性”;有用“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来概括其基本素质。笔者认为, 创新型人才, 是与常规人才相对应, 以个性自由、独立发展为前提, 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高度发展并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

二我国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1.“硬实力”有一定优势

第一, 科研经费不断增长。“十一五”期间, 全国大学累计获得科研经费1000多亿元。教育部直属大学的科研经费则占到全国大学的55%。2008年我国大学科研经费总额达650多亿元, 年增长20%, 半数来自于企事业单位和地方委托的产学研合作项目。

第二, 实验室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依托大学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总数的63%, 国家工程实验室占总数的1/3, 国家大学科技园60多个。2008年大学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固定资产达21亿元并逐年上升。

第三, 图书馆建设。图书馆开始实现资源建设的结构性变革, 依托良好的网络环境和先进的数字化平台, 电子资源利用率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水平相当。

第四, 办学规模扩大, 配套设施不断完善。近年来, 国家和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都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学校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大学也新建了学校功能性建筑。校园宽带、无线上网全区覆盖, 多媒体教室、中央空调、一卡通等配套设施日益完善。

2.“软实力”建设相对薄弱

然而, “硬实力”的优势未必都能化为胜势, 中国的创新型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还远远不及世界先进水平, 还存在诸多不足:

第一, 科研体制落后。我国的科研体制是仿苏联的, 有科学院研究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企业研究机构, 机构重叠, 力量分散;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使用效率低下;存在着严重的官本位现象, 领导为政绩往往不论实际, 一味地做大项目, 宁做保险性的项目不做开放性的项目, 限制了创新型人才的成长。

第二, 人才评估制度简单。现行制度存在评价简单量化。从职称评定到人才奖励都将论文发表、科研项目数量作为硬性指标, 把时间花在跑项目和应付评估上。这种以学术定向的研究型人才的评估制度, 很难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我国不同类型高层次人才的要求。

第三, 培养模式的局限性。高校的教育思想、内容、方法、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制度、人事与管理体制的改革, 不适应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局限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如人才培养规格单一、专业和知识面狭窄、教学内容陈旧、实践环节薄弱、教学制度不灵活等。

第四, 缺乏创新思维的氛围。学生对学习的选择机会和自由发展的空间不大;对有特殊才能学生在选课和培养途径方面特殊措施少, 为学生禀赋和潜能开发的环境不宽松。这都不利于鼓励学生提出学科前沿的创新性课题和有创造性成果, 不利于学校形成重才、爱才、支持冒尖的良好环境;难以形成独立思考和追求真理、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和严谨学风。

第五, 交叉学科环境的缺失。如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院系建制的基础是一级或二级学科, 忽视了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横向联系, 不利于学科互动和交流。学术资源的分配、教师编制、学术评价都指向传统的单一学科, 对交叉学科成果不重视、教师不愿冒险进行交叉学科研究, 制约着学科交叉的深入推进。

三高校如何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软实力”

1. 完善培养体制

国家应健全创新型人才培养政策, 加大产学研的结合力度, 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使其有效地运用到人才培养和项目研究中去。十年来我国大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阶段探索出了一系列模式。在本科阶段, 大学应引导学生开阔视野获取既全面又专业的知识, 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硕、博阶段应以专业创新为主, 为学生创新和实践提供平台, 可申请组成创新实践团队, 由基地提供资源进行创新实验和项目研发实践。

2. 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估制度

对大学的评估, 应适宜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所占的比重, 考核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果。对人才的评估, 要关注其成果的创新性和对行业发展的推动力;要设立有引导性和鼓励性的奖励;要建立人才评价标准,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评价与聘用制度。

3. 促进交叉学科发展, 形成学科交叉的大环境

一是在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交叉学科门类, 从制度上保障。二是进行学科组织创新。单一成熟学科是学科组织生成的基础。做法是建立具有实体运作功能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和学术资源共享、人员自由流动的矩阵组织。

4. 积极推行创新思维教育

帮助学生确立一种新的、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在打好文化基础的同时, 引导学生尽早进入科研领域,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和探索精神。

参考文献

高校软实力 篇10

国家的兴衰, 取决于教育;教育的兴衰, 取决于教师。由此可见, 教师是立校之本, 而师德则是教育之魂。师德作为立教之本, 是因为教师这一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教师所肩负的使命也具有一定的特定性, 时代与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水准高于其他行业, 特别是高校教师, 担负着为国家输送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重任。由此可见, 良好的师德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是教师敬业乐教的动力, 是贯彻教育方针, 提高教育效益的保证, 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催化剂。因此, 它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调节、影响作用。新时代环境下, 我国高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重任。高校能否担当此重任, 一方面教师业务水平是重要因素之一, 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师德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 是提升高校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同时也是高校顺应时代环境的要求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研究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教育作为战略重点日益受到重视。随着教育的发展, 教师的作用日益增强, 对教师道德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师德建设成为教师道德发展的必然路径。加强师德建设, 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是高校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特别是教师经由经验型向专业型的转变, 教师专业化面临着由“教师职业道德”向“教师专业道德”观念的转换, 师德建设研究已日益引起相关学者的关注, 国内外不少学者对高校师德建设进行了相关的思考, 对师德建设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资料收集与综述, 提出了“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等师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论证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探讨了师德建设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虽然学者对高校师德建设进行了相关研究, 但这些研究多局限于对某一方面的论述与讨论, 研究还不够深入与系统。加强师德建设, 必将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师德建设关系着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一方面师德建设相关研究仍有待深入, 另一方面师德建设关系到高校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 师德建设决定着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在价值多元的背景下, 开展师德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理论与现实的双重需要, 需要对高校师德建设作更深入系统的研究。

二、新时代环境下高校教师师德建设重要战略意义

一位师德高尚的教师是学生的“心灵磁场”, 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 关系到输送人才的优与劣, 关系到高校的教学质量与长远的发展。加强师德建设研究, 能够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一位师德高尚的教师是学生的范例与榜样, 教师的品德深刻地影响学生, 指引学生不断追求进步。加强师德建设, 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保障。

大学之道, 旨在培养高素养、高尚灵魂的人。大学教育以育人为己任, 而育人的关键是教师。高校教师师德建设, 不仅是学校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而且对教学工作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加强教师师德建设, 使教师通过自己高尚师德释放出的人格魅力, 引领学生追求团结协作等健全人格, 学生学有所成, 成为具有高素养和高尚灵魂的人才。

师德建设能够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从而决定教师对大学生的热爱和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忠诚, 具备良好职业意识的高校教师才能认真教学, 教书育人。爱岗敬业是师德的基本规范, 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内容。加强师德建设研究, 要求教师具有科学发展观, 与时俱进,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素质关键在师德。求实创新是师德建设的时代要求。加强师德建设, 教师才能为人师表、求实创新, 不断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 创新教学方式与手段, 最终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

三、新时代环境下高校教师建设的主要内容

新时代环境下, 要提高高校软实力, 必须从“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等五个方面研究高校教师师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 爱岗敬业是师德建设的根本基石

爱岗敬业是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根本基石, 因为爱岗敬业是高校教师个体与自我关系的投射, 是教师个体与学生关系的投射, 同时也是高校教师个体与社会、与国家关系的间接投射。高校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爱岗敬业, 以真正实现教师教书育人的价值, 实现教师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义务。

当高校教师自主选择教书育人这一职业, 同时具备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精神时, 才会对高校教育工作的社会意义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才会对高校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有更自觉、更主动的认识。

新时代环境下, 要加强师德建设, 就要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思想素质, 让其认识到“爱岗敬业”是高校教师应该恪守的基本职业要求。爱岗敬业要求高校教师将师德原则、师德规范自觉内化于心、刻意持守。爱岗敬业要求高校教师自觉地、不断地完善自我, 同时要求高校教师能够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 化解各种矛盾, 提高工作效率。

在师德建设工作中, 应把教师能否自觉承负这一道德义务作为重点建设内容, 高校教师能否爱岗敬业、能否顺利完成育人大业, 是衡量高校教师师德修养高下优劣的重要标准。

(二) 教书育人是师德建设的本质要求

教书育人是师德建设的本质要求, 即高校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这一本质要求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对于教书而言, 育人则意味着承负更多的社会义务。首先, 高校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我素质, 才能做好“教书”这一本职工作。第二高校教师还需要担负起“育人”这一重要责任。即必须从教书育人的要求出发,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情怀, 用优秀的文化成果教育学生, 影响学生, 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为社会培养输送合格人才。高校教师师德建设, 要强调教书育人这一本质要求,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用渊博的知识和人格魅力引导和教育学生, 真正诠释“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使教学质量和师德建设上一个台阶。

(三) 为人师表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

对学生来说,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其模仿的榜样, 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 为人师表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师者, 人之楷模也, 学生通常都会度德而师之。高校教师, 作为学生的引领者和导师, 对学生的人生起着重要的影响。为人师表的地位在师德的各项内容中显得尤为突出, 为人师表正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高校教师要在思想、学识、言谈、举止风度等各个方面为学生做出表率, 高校教师作为学生的楷模, 应时时刻刻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修养影响教育大学生, 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四) 开拓创新是师德建设的战略需求

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是师德建设的战略需求。高校教育工作是科学性、思想性和创新性集一体的工作, 因此师德建设工作要开拓创新。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学生在不断成长, 高校师德建设工作就必须创新, 以适应时代的变化。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科学发展观, 博采众长, 变继承性思想为创造性教育思想, 做到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储备和教育育人观念, 以适应新时代对高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五) 与时俱进是师德建设的时代呼唤

与时俱进是师德建设的师德呼唤, 与时俱进要求高校教师师德建设中要做到观念、行动和时代一起进步。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教育也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因此, 在高校师德建设中, 我们必须全面把握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坚持师德建设的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只有与时俱进, 只有充分体现时代性, 才能做好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工作, 才能有力监督和调控高校教师师德行为。

四、新时代环境下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创新研究

(一) 创新师德建设途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发展教师为本, 教师素质师德为本。在新时代环境下, 我们必须不断创新师德建设途径,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高校教师是否具备良好的师德, 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德育工作与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顺利与否, 而且关系到教育事业发展的兴衰成败。因此, 要根据时代特点, 创新师德建设途径, 如可以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先进典型培养、高校人才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创新师德建设。

在师德建设中, 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是有效的形式, 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让高校教师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具备良好的职业意识, 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

教师先进典型培养, 是师德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培养教师先进典型并广泛宣传, 可以以直观形式启发教育并感染其他教师。以先进典型教师培养为契机, 可以促进其他教师不断提高自我素质, 取长补短, 提高师德修养水平。在师德建设中, 要大力弘扬教师师德先进事迹, 营造有利于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

在新时代高校人才环境建设中,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观念。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体现为关怀、发展学生为本及关怀、发展教师为本的“人”本原则。以学生为本, 既包含了新的全面的学生发展观, 以教师为本, 又体现了关怀教师的幸福生存和终身发展, 两者互相依存。

(二) 提高师德建设时效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 新生事物不断涌现, 在师德建设中, 要重视提高师德建设的时效性。即师德建设的内容必须不断进行充实和更新, 使之符合时代精神, 从而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师德建设的内容和形式应贴近教师实际, 教师自己拥护接收并转化为实际行动。

在提高师德建设的时效方面, 首先, 要与时俱进, 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例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后, 各高校应及时对教师进行动员, 切实做好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工作。

其次, 提高师德建设时效性, 意味着师德建设工作必须落实到位。在开展师德建设工作时, 每一位在岗在编的高校教师都必须以身作则, 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以实际行动为学生做出表率。

最后, 提高高校师德建设的时效性, 要求把和谐社会建设和节约型社会建设纳入师德工作内容, 要求每位教师以实际行动为和谐社会建设和节约型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三) 营造有利于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

营造有利于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对师德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要加大对典型教师的奖励力度, 对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教师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营造比学习、比工作、比团结、比奉献的浓郁氛围, 并以此为契机, 促进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工作蓬勃发展。

结语

当前, 高校所处的时代环境凸显了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加强教师师德建设研究能够不断提高高校软实力;教师师德建设对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及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教师的观念意识、品德情操、文化价值观等对大学生有深远影响。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加强教师师德建设, 能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关系到高校的教学质量与水平, 更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研究, 能够为高校教师师德培养提供相关的培养方案, 促进师德的提升, 同时促进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

摘要:师德兴则教育兴, 教育兴则民族兴。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研究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从提高高校软实力视角入手, 重点从“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等五个方面, 探讨新时代环境下高校教师师德教育建设的重点内容, 同时提出新时代环境下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高校教师,高校软实力,师德建设

参考文献

软实力制胜 篇11

目前中国茶企单一品类企业,诸如安溪铁观音、华祥苑等虽然能够在各自品类中占据10%的市场份额,但在整个茶业市场上,尚没有企业能够占据1%的销量。这是目前中国茶叶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缺少全品类的龙头品牌,地域特色明显,品类特色明显。如果这个市场,能有30—50家企业,占据50%的市场份额,才是真正合理的市场。

茶叶产品传统化特征明显,茶叶商品化程度不高,以农副产品包装上市交易的方式是行业的主流,茶企商业模式未能摆脱传统的影响,营销渠道盈利能力有限,这就是当今茶叶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目前整个市场还处在起跑阶段。

未来,产品型的企业要形成以标准化为核心的工业化发展,摆脱小农生产的束缚;作为流通服务型企业,则要培养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意识;整个行业都应该在产品质量控制上下功夫,形成全行业的共识,为消费者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并且加快产业链的开发。

深创投华北京津地区总经理刘纲:

仍然看好茶产业的投资机会。目前这个市场总量大,但产业链分散,地域性很强,都是一些地域性或者品类品牌,缺少企业化的品牌。但是这个市场仍然有一定的风险,以我们深创投而言,之前也有过投资,但是最终而言,应该算是一个失败的案例。

目前的茶行业,归根结底还是隶属于农业范畴,农业产业链长、企业分散度高,且受到天气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周期较长,这些不利因素都加大了投资成本及投资风险。这也是很多风险投资一直在观望的原因。因此,现在资本进入这个市场,选择投资对象时非常谨慎,会主要考察企业的生产规模、是否有全国性的渠道、品牌意识、资金规模、领导者和团队的个人素质、企业的管理经验等等。

现在很多茶企都定下渠道扩张的目标,希望以此吸引资本进入并且上市,但事实上,资本的进入是有条件的,企业还是应该从软实力方面提升自己。目前,整个行业洗牌在即,优胜劣汰明显。

达晨创投投资副总监李永林:

随着中国消费结构的升级,茶叶市场会越来越大。但这个市场相比于其他消费品市场,更为特殊。我国茶叶一直沿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茶树种植和经营以农户为主体,整合难度大;茶叶生产工艺简单,缺少技术核心力和附带价值;产品质量、原料、感观品质等很难保持稳定、行业标准缺失等等,整个行业还处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这些原因都让投资者对茶产业望而却步。

这个市场仍然具有投资机会。关键是企业要从产品质量控制的角度出发,控制全产业链,尤其是上游。企业具备了完整的产业链,才能实现对产品的完全控制,保证产品安全。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够灵活调整产品结构,保持产品的高附加值,越做越大乃至实现上市。

达晨创投在2011年投资了综合性茶叶品牌连锁企业“华祥苑”,他们从基地种植、粗加工、渠道、品牌等方面进行深耕,产业链做得非常完整。

高校软实力 篇12

增强大学文化软实力建设, “必须搞好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 要以精神文化为核心, 以物质文化为依托, 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但是, 决不能忽视大学文化宣传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推动和促进作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高校媒体承担着导向作用、培育作用和传播作用”。当前, 一些高校在实施大学文化建设工程中对自身媒体建设重视不够, 文化宣传工作跟不上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设步伐, 从整体上影响和制约了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提高, 这也是目前大学文化建设普遍不尽人意的重要原因。深化高校媒体改革, 加强高校媒体建设, 进一步做好文化宣传工作, 从而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 已经成为高校当前必须解决的课题。

一、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宣传工作, 牢牢把握正确导向, 为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高校党委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宣传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必须站在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的高度来认识加大文化宣传的重要意义, 正确引领文化宣传工作的发展, 切实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 进一步明确文化宣传的指导思想, 把握文化宣传的正确导向, 旗帜鲜明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积极主动地在校园网、校报、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引导师生关注的文化动态, 用强大的正面声音占领文化宣传阵地, 形成昂扬向上、团结向上的舆论主流。

文化宣传要主动开辟并占领校园网、校报、电视台、校园广播等校园传媒阵地, 自觉抵御现代传媒给社会、高校和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充分利用校园各种媒体及时报道、广泛宣传、深入挖掘具有大学文化内涵、大学精神实质的传播内容;要利用传媒的优势全面提高大学文化传播能力, 扩大大学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 将大学人优良的学术风气通过校园媒体熏陶大学师生, 辐射、影响周围, 甚至更广的范围、更深远的层次。

二、加强校园媒体整合, 为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创建一个有力的平台

校园媒体的建设要与时俱进, 才能更好的完成自身的文化宣传使命。高校媒体自身在形式与传播途径、传播方式和受众上存在先天的不足, 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宣传的传播质量和传播效果,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自身功能的发挥;“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媒介环境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强大的冲击, 也带来了受众观念的变化”, 所以对高校媒体整合是当今高校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媒体整合是提升高校媒体文化宣传品质的重要举措。”校园媒体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 对校园文化宣传具有同构建设功能”, 不仅要研究、传播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同时还要通过各种媒体的整合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从而对引领校园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校园媒体的整合是基于单个媒体的基础之上, 把分散的、各自独立的校园媒体联合起来, 将看似不相干的各种媒体的人才、设备集中起来, 统一调配和使用, 使之相互交融, 以发挥最大的合力, 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高校媒体要实现实质性的整合, 充分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功能, 必须从改革管理体制入手, 建立起主管单位与主办单位分离的新型管理机制, 优化资源配置, 使各种媒体在时间上相互配合、内容上相互补缺、作用上相互提升;在管理方式上, 学校党委应充分认识到高校媒体整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理顺关系, 组建融校报、校园广播、电视台、校园新闻网、宣传橱窗等各种校园媒体为一体的新闻中心;在设施条件上, 在高校资金短缺、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 全力优化资源配置, 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要做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最大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价值;在发展理念上, 要更好地发挥不同媒介的传播优势, 达到最佳宣传效果, 一方面, 不同媒介要有不同的宣传侧重点, 通过联动报道, 让新闻事实得到立体化呈现, 另一方面, 建立稿件统筹使用和调配制度, 根据体裁、题材和时效性协调使用, 力求各得其所、各尽其用, 从而提高稿件利用率。

三、大力传播大学文化, 为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提供强有力的内容支撑

大学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传承、坚持创新中形成的文化积淀, 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建设与传承大学文化, 不断提高大学文化软实力, 是高校传媒一项重要的功能, 也是高校传媒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媒体作为大学文化的参与者兼建构者”, 在宣传报道学校各个层面大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其本身的文化形态又是大学文化的直接体现, 是形成大学文化认同的助推器。

在文化传播过程中, 高校媒体要充分发挥文化的传承功能, 通过文化宣传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文化视野, 造就他们雄浑浩博的文化气质, 培养大学生一定的文化吸纳能力, 积累更加雄厚的文化资源, 从而为大学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要大力应倡导人文关怀, 通过精心策划、认真采写, 对一些典型人物和事件进行重点报道, 突出其模范功能, 着力追求新闻价值与文化宣传的最佳结合, 推动良好风气的形成;要努力展示文化建设成就, 通过设立专题、专栏等形式积极地反映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和成果, 反映学校的精神面貌, 展示广大师生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的精神, 活跃校园文化, 激发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和兴趣。

总之, 在增强大学文化软实力建设工程中, 要高度重视校园媒体的文化宣传作用, 充分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此更好的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 影响并助推大学文化硬实力的提升, 从根本上增强大学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朱小翠.和谐校园文化构建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3) :174-175.

[2]杨建平.创建高校校园和谐文化[J].江苏高教, 2005 (5) :110-112.

[3]林爽.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J].理论学习, 2006. (6) :43.

[4]熊晓武.提升学校软实力打造学校硬品牌[J].江西教育, 2007, 11.

上一篇:城市景观亮化设计研究下一篇:监测点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