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软实力

2024-08-25

就业软实力(精选12篇)

就业软实力 篇1

摘要:高职学生就业的普遍依靠就在软实力上, 在学生就业竞争激烈的今天, 软实力甚至对就业保障起到了决定的作用。这就引起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注意, 在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上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随着高职教学的不断创新改革, 教学模式对学生软实力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 如何培养高职学校学生的就业软实力, 以及怎样提高高职学校学生的就业软实力成为了目前比较重要的问题。本文将着重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希望对高职学校的就业软实力的教育有所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软实力,学生素质

就业压力只是相对于软实力比较小的学生而言的, 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还是在不断增加的, 职业教育是一个快速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渠道。为了紧跟时代潮流, 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能够培养符合时代性的优秀技术人才, 专业培养人才软实力。目前高职院校在培养就业软实力上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 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就会降低就业软实力。因此, 重新审视高职学生的软实力培养, 完善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是比较重要的。

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软实力存在的不足

一些招聘单位比较重视高职学生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软实力才能够在未来就业过程中加分, 下面就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软实力存在的一些不足进行分析。

( 一) 高职学生缺少必要的自我认识, 心理抗压能力比较弱。毕业生大多是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 对就业的期望往往比较高, 待遇要求也比较高, 就业环境也没想象中的光鲜。一旦参加工作后, 发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远了, 心理抗压能力再比较弱, 就不能直视工作压力, 长此以往, 恶性循环, 学生就变得畏惧工作了。

( 二) 没有团队合作意识, 职业素养太低。工作的大部分工作还是靠团队之间的合作来完成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有很强的自我意识, 在工作时不能以整体利益为奋斗目标, 过分关注个人利益, 这就直接导致了团队合作不协调。另外, 个人的职业素养也不够高, 这就意味着不能认真完成工作, 无法为企业创造效益。

( 三) 人际沟通能力差, 表达能力弱。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语言表达的症结就在沟通表达能力上。在就业面试过程中, 学生不能够与面试官进行有效的交流, 不能充分表达个人的思维, 这就大大降低了就业率。

( 四) 缺少创新思维能力。一些能够长期积极向上发展的人, 往往有着共同的优点就是创新能力。创新是职场人士具备的基本职能, 学生的创新能力太低, 就业软实力过低直接也就导致了就业机会的流失。

二、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就业软实力的建议

就业软实力和就业保障是休戚相关的, 高职院校应该让学生们重视就业软实力的提高, 有意识地进行就业软实力的锻炼, 不断提高就业软实力。在培养学生的就业软实力的同时, 可以对就业硬实力及就业软实力之间的联系进行知识普及, 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就业硬实力的同时能够重视就业软实力的培养。在此, 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就业软实力给予几点建议, 希望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加就业几率。

( 一)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的人才发展方向主要靠的还是政府宏观策略的导向, 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方向也应该包含在国家教育内容之中。目前的教育体制规定学校应当明确学生的职业发展目标。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第一要务就是确定人才培养的目的, 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然而高职学生的培养发展的大目标还是比较明确的, 即培养出企业所需求的人才。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应该结合相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来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就业几率, 还能够为企业培训职员减少时间, 达到双赢。目前, 社会最喜欢的是复合型人才, 对该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也比较大, 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着重设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方案, 进行更加专业的指导。除了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 还应该增加专业技能课, 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 并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 开拓视野, 增加就业软实力。

( 二) 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为了更加适应社会需求, 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时, 重点应该放在职业教育上, 通过职业教育使得学生能够确定兴趣方向, 建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当今社会企业对于学生的品德重视要大于个人知识技能。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教育时, 加强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增加学生的职业道德、就业观及责任意识。还要加强学生的创新培养, 增强其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及团队意识, 把学生锻炼成为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和爱岗敬业的综合素质的人才。

( 三) 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在校园里接触最多的就是校园文化, 在校园文化中学生能够自由发挥, 让想象力、人际交往能力得到全面的施展和锻炼。所以, 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培养的优势,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项目, 锻炼学生的自身能力和素养, 培养个性发展, 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 提高就业软实力。完善校园文化也是在建设校园氛围, 通过校园文化可以不断陶冶学生的情操, 使学生自发地走向就业软实力的培养过程, 增加就业机会。

( 四) 增加社会实践机会。社会实践是学生走向社会, 在社会和学校之间的一个过渡, 也是提高学生工作经验的有效途径。在社会实践中, 学生可以提前适应工作岗位, 为以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职院校可以为学生组织相关的社会实践机会, 使学生能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清楚工作的职能, 以免毕业时理想和现实差距太远而失望。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锻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利用, 是最实用的教学, 还能引导学生充分了解专业岗位的相关要求, 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为以后就业提前计划。

( 五)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工作对于高职学生的就业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它也是学生就业工作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业指导工作可以大大加强学生和招聘企业之间的联系, 有利于用人单位择人, 也有利于学生就业。高职院校可以增设一些职业素质讲座、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 通过这样的工作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明了个人的职业岗位, 在择业时更加专业。突出的就业技巧也是增加就业几率的必备法器。

三、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甚至学生的责任, 它还是社会的责任。在培养学生的就业软实力时, 企业、家庭都应该发挥其角色的力量。企业在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时, 应该充分给予帮助。加大企业与院校的沟通, 为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实践及专业课程给予充分的意见。增加相应的实训基地, 加大学生与社会企业的联系, 还能够在择选人才入职时为企业增加很大的便利。家庭也应该有效配合学校的就业教育, 家长要加大对学生的就业软实力的重视。对学生不断鼓励, 让其积极参与到各种活动中, 培养学生自身的软实力。还要加大对学生吃苦耐劳的锻炼, 使学生就业时能够适应艰苦的环境。

综上所述, 就业软实力的培养对于高职学生的就业以及就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都是有很大帮助的。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就业软实力的培养, 完善教学模式, 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落实就业指导工作。高职学校是学生职业发展的核心机构, 增加社会对学生软实力培养的作用, 就能够实现学生的就业软实力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晓芳.浅谈如何利用图书馆优势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J].科教导刊, 2011, 27

[2]季凌斌.高职学生就业观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对接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2, 5

[3]聂莉.如何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J].文教资料, 2011, 11

[4]李婷.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电子商务, 2012, 20

就业软实力 篇2

(一)、软实力的界定

国内学者认为,国际关系中的软实力思想可追溯到汉斯·库跟索、克劳斯·诺和雷伊·克莱因的著作中。但是真正最早明确提出系统阐述“软实力”概念的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约瑟夫·奈就在著作中提出“软实力”产生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吸引力、政治行为准则和良性对外政策。他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的吸引力所体现的“软实力”。————2004年,他正式出版《软实力: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一书,认为“软实力”是国家通过自己的吸引力来实现发展目标,而又是靠武力威胁、武力报复一急经济制裁。根据约瑟夫·奈对“软实力”的解释,软实力的————大致包括政治制度自己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文化的感染力、外交的说服力、领导人与国民形象的魅力以及亲和力等方面。

(二)、文化软实力的解释

根据约瑟夫·奈教授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中的表述,国家的软实力集中体现在4个方面的影响力,即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安排上的影响力和外交事务中的影响力。从逻辑上推断,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下位概念。文化软实力是从属于软实力的,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应该包括文化生产力、文化竞争力、文化影响力。

国内学者认为在中国学术的————体系里,文化软实力概念是文化力和软实力概念的延伸,或者说是文化力概念和软实力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文化力概念与软实力概念又是在综合国力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理论也属于综合国力的一个分支。也有学者认为国家文化实力的内涵就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的生产基础上形成的,通过文化的形式在较长的时期内对本国国家公民以及其他国家产生的综合力量,其核心是价值观,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选择力和排斥力,其目的是通过非强制手段达到预期目的的。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分析

(一)、国际:随着国际形势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国际间竞争主要取决于综合国力的竞争。进入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综合国力已突破去过偏重于军事力量的局限性,进入了综合分析和评价的新时期,并且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目前,在世界经济,文化发展中,出现了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和文化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一些西方强国总是企图把自己国家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强加给其他国家。所谓的“人权外交”以及各种各样的“干涉主义”都是政治和文化的关系越来越融合在一起的表现,并且在国际文化贸易领域,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贸易非常不平衡。各国实力差距悬殊。在中国外文局猪般的“2006跨文化传播论坛”上的演讲指出,中国的文化逆差严重。和中国对外贸易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存在“文化赤字”。以图书为例,多年来我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出口的图书主要是到一些亚洲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而对欧美的逆差则达100:1以上。2005年中美版权贸易之比是4000:14。总体看来,在文化领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文化领域方面占有绝对优势。

近几年来,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更注重文化、教育与科技进步对总会让国力的作用。在20世纪初,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额中,文化产业已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这给我国的文化造成巨大的威胁,并在一些领域上形成了国际垄断。

(二)、从国内形势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却忽略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文化的重建。

第一,加强文化建设是我国深入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需求。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要保证我国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和思想文化对经济基础的巨大反作用。既要运用法制规范进行“硬调节”,也要运用道德进行“软调节”,促进经济行为主体正确处理利益关系,促进市场的健康发育。第二,加强文化建设。建立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抵御西方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根本措施。在改革开放不断扩大的过程中,西方腐朽思想文化,其中包括个人主义价值观和腐朽颓废的生活方式也通过各种渠道传播进来,日益腐蚀了人们的思想和破坏了社会风气。因此我们更要加强文化建设,从根本上提高人们一直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能力。第三,目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短时间要完成由传统封闭落后的社会形态向现代化的历史转变就面临诸多问题。因此又面临着极为不利的严峻的不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国仍处在并非完全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又陷入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困境中,并且近几年,自然灾害频发,如2008年的冰雪灾害和四川大地震,给国家发展带来严重挑战。中国所面临的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活力,充分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功能、整合功能。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崇高爱国的传统精神,虽然在中国历史上有其时代性,同时它也具有超越各个时代的普遍意义。第四,在文化产业,中国也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如在一些西方国家中,美国作为最大的文化输出国,控制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积木的生产和制作。每————向国外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达到30万小时,互联网上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站点中有94个设在美国境内。文化产品是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甚至超过航空航天和电子产品的出口额。韩国的文化软实力也得到迅速提升,如2002年,韩国文化产品市场规模达到157亿美元,海外出口额为5亿美元,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5%。韩国对外文化输出被称为“韩流”。如韩国电视剧,大量挤占了亚洲市场。2005年在中国放映的韩国电视剧超过50部,集数超过3500集。最后,一个国家与民族的良好国际形象的塑造也离不开文化力的建设。在过去由于冷战模式的对抗和中国文化输出不够使得西方国家对中国大多不了解,欧洲不少人对中国的了解仍处在完清王朝的风雨飘摇时代。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从七八十年代的“政治中国”走向了90年代的“经济中国”的时代,并且中国正面形象的国际评价得到提升,但由于文明对话、语言、文化的差异十分复杂,仍未过半数。一些国家仍存在冷战意识,对中国和平崛起仍抱有戒心,对中国的发展仍存在质疑。为此,我们不应忽略文化软实力间的和谐互补。在新世纪的国际话语平台上,我们应抓住时机,增进中西方文化交流,重塑我国形象,提高国际地位。

从国际和国内的形势来看,文化软实力建设已迫在眉睫。我国如果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就必须壮大文化软实力。中国作为一个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尤其是经济崛起、国力腾飞时,我们应更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的潜力,着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本国的文化软实力。

三、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提出“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明确把“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的文化发展战略,标志着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而在以市场化手段提供主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将是提升文化软实力最基本的途径。在这些经济市场流通的政治文化载体的运载下向全球蔓延,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软实力攻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竞争力是文化软实力的源泉。在全球一体化的格局中,文化企业的竞争力和文化产品的竞争力是文化竞争力的源泉。人们通过购买文化产品和服务来进行消费。谁的产品和服务能占领市场,谁就有竞争力。有了竞争力,不仅可以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还可以传播和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通过文化影响创造国际化的中国文化亲善友好的外部环境。

(一)为此若想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力练好内功,突出重点,搭好桥梁是三大关键。其

实,练好内功就是抓好国内文化建设。首先在文化建设的内容上,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意识,光大中华优秀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的诸多特点是与现代经济建设和社会现代化发展方向一致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历几千年的演进,已经形成了一种高水平的文化形态,培育了自己独特的优势即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主体性、中国传统文化是整合为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动态系统。以上三个优势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理念是充分开放、整合凝聚和不断创新的。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优秀内容值得继承与弘扬。因此,我们应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为我所用。其次,在文化建设体制上,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充分发挥国家、社会和个人作用,整合各种力量资源。我国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很少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本来是中国的国宝和中国的功夫,但是把它们结合起来搬上电视荧幕,推动动画片《功夫熊猫》的却是美国的好莱坞。这不得不让中国人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的深厚文化积累,多样的文化形态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宝贵文化资源。如何把这些文化资源通过文化产业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这就需要文化创新。最后,在政策和条件上,国家可以利用产业政策、税收政策、文化基金和文化大奖等方式进行积极干预和引导。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杠杆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严格的法律保障、良好的政策扶持和宽松的外部环境。其最终目的就是强其肉体,多出精品使新成果不断涌现。这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前提和基础。

(二)、突出重点。就是在文化建设上重点搞好涉及国际基本利益的重大和持久影响的方

面。提升文化软实力,无论是精神影响方面还是文化产品,要强调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可能为发展中的我国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如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网络业起步比较晚,但由于政府对文化产业战略意义的高度重视,一步步推进了韩国特色文化产业的行程。韩国已成为一个公认的文化出口大国。2002年,韩国出版、电影、广播电视等9项文化产业相当于当年GDP的6.57%,其中海外出口额为5亿美元,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5%,形成了具有“韩流”特色的文化输出。而我国拥有几千年文明的成果和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些都应得到大力弘扬,不断创新,培育我国文化的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名牌工程和名人效应,积极向海外传播,形成在国际竞争中属于自己的文化优势。

(三)、搭好桥梁,做好文化对外传播工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推动中国文化走向

世界要多种形式并用,既要注意双边交流与合作,又要注意国际多边舞台。随着现代交通、通讯和信息传播手段的快速发展,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活动的深度、广度大大拓展,越来越多向双边发展,利用国际舞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覆盖面更大,效率更高,影响更深。重视多边文化合作,女里争取主办权和话语权,积极参加和举办国际性大型文化活动。目前为止,中国已经与148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在法国、埃及、韩国等国建立了36个中国文化中心。自2004年开始,在全世界建立孔子学院,孔子学院的数量目前已经达到156所。中国在美、法、俄、印等国举行了中国文化活动。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至2006年,共组织出访团379个,2631人;接待来访图案313个,5605人,在国外举办展览演出107场,并且通过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2012上海世博会这些国际性活动给中国文化深入、广泛的融入世界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也给中国争取本土文化的“主权”————其文化的附属化、边缘化、和残缺化提供了可能。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温情叙述,向世界展示中国发展的社会动力与价值观,并且在奥运会举办

期间,中国文化的影子无处不在,新闻发布厅有古诗、书法和国画,餐厅里边有故宫和四合院图像,公园里有风筝和戏台,有关部门还专门印发了建议的汉语教材。这些都让外国朋友感到新奇。通过文化的传播工作,是西方人民亲眼目睹了中国的文化,亲身聆听了中国的文化,了解了中国文化的真实面目,有力的消除了中西方长期的误解,缓解了中西方的冲突,促进了本国文化的近距离交流,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所以无论是政府、组织还是民间,年至个人都应该充当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友好使者,从而推动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持续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

三、文化软实力与和平崛起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实在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形势下提出的。中国软实力最终要解决的是国内问题而不是国际问题。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落脚点和目标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和促进各国各民族文化的互相学习、互相融合,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创建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而这一目标主要体现在中国的国际道义、内外政策和外交实践三方面上。

第一,中国主张与其他国家求同存异、互相学习、尊重别国的文化制度和文化等选择,而

不是其实和排斥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国际道义(或称国际道德)是指“表达着大多数国家真实意志的对外行为规范,其核心是主权平等。”在任何行为主体都应该自觉维护国际道义原则。而中国政府倡导国际公认的道义,遵循并维护国际道德,强调无论国家大小、强弱、贫富都一律平等,一视同仁,友好相处,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主张在经济利益上双赢、共赢、互相合作,各民族创造的文化和时代没有优劣之分,确立的制度、信仰、价值观都没有高下之别。

第二,在外交政策上,中国提出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为精神。推动

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政策。中国政府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保五个方面的主张。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行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互相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的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方面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在政策上体现为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政,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反对各种形式和各个领域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强调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多由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坚持在对话交流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中国文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中国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

第三,在外交实践上,中国政府体现了外交政策与外交行为的高度一致。中国遵循着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国际法以及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积极发展与所有国家的关系,平等相待、彼此尊重、共同发展。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多边体制,推进多边合作,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相互了解与沟通,以实际行动证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人的大国。中国政府和民间组织采取了“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尊重文化多元性,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利用双边关系和多边舞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展示各国实力和文化的活动,用实际行动推进了世界各国文化平等的沟通、交流和融合。实践证明,中国提升软实力不是搞文化霸权主义或文化帝国主义,而是为了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信任,进一步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的本土文化是一种追求和谐的文化,温家宝总理曾指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又是以和为贵,就是和的文化。当然我们还要

就业软实力 篇3

一、关于软实力

(一)软实力的界定

软实力一词最早由哈佛大学著名学者约瑟夫·奈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提出。奈认为,软实力指的就是:“一种通过让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获得预期结果的能力。这是一种通过吸引而非强迫获得预期目标的能力。它可以通过说服他人遵从或使他人同意那些能够产生预期行为的准则或制度来发挥作用。”其实,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简单地说软实力指的就是一种诱使他人作出有利于自己利益决定的一种影响力。

(二)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众所周知,软实力的发挥与作用都是建立在一定实体实力之上的。而这种实力被广大的学者称之为资源,产生软实力的资源。相应的资源为某一种软实力的产生提供必要的条件。因此,对资源的划分也就成了对软实力进行具体划分的一种依据。如,美国在战后一跃升为资本主义超级大国,并凭借其发达的金融贸易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由美元为国际流通货币的庞大的金融秩序,同时依托其强大的黄金储备,长期以来美国的经济都影响甚至左右着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其在贸易金融市场的影响力更是无可替代,而这种广泛的影响力,就是美国的经济软实力,毫无疑问它是建立在美国经济资源基础之上的。可见,不同的资源构成了不同的子软实力,不同的子软实力又构成了统称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母软实力总和,即国家软实力。

(三)软实力的两极

构成国家软实力的子软实力有很多,通常有政治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经济软实力,军事软实力等等。应当注意的是,软实力是一个政治学概念,其最大特质当属其国家主权性与价值观的体现,但在诸多子软实力中,只有政治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最具备一个国家的主权特点。同时,政治与文化构成了一个主权国家立足于世界的基本框架,脱离了以上两种因素,则不能称其为一个国家,转换到软实力上亦是如此。

因此,笔者认为,文化软实力和政治软实力构成了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两极,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下面,也将从这两方面展开讨论。

二、政治软实力

所谓政治软实力,指:“国家以柔性方式运用政治资源去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能力”。按照我们之前对软实力的理解,政治软实力也可以宽泛的认为是一种政治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产生于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府的政治价值观、公信力、执行力、政治稳定性、国家责任感、国民的幸福指数、国家形象、领导人个人魅力等等。但之所以是软实力的表现,就在于它们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受影响者自愿支持一国政策。现代的民主、自由、平等的政治思想和中国古代的仁、义、礼、智、信的政治思想,都是以人们自愿接受为前提,促使别人接受一国政府政策的。

在国际社会提到一个国家的政治,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国家的政治价值观,政治价值观是与其执政党密切相关的,每个不同党派都有自己党派长久以来标榜的政治价值观,这一套政治价值体系也最直观的展示出一个国家政治在国际上的第一印象。同时,国家政治软实力强的实质是人民的意志能够有效地、及时地得到体现,变成国家的意志,而这一切也与执政党的性质密切相关。因此,政党就成为了决定一个国家政治价值观的关键因素之一。

人民的立场是我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政治上的平稳安定,百姓的安居乐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对一个国家政治价值观的最好诠释。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发展中国家乐于借鉴和学习中国模式的原因,而这一种认可也是一个国家政治软实力的一种表现。

如果说政治价值观更多的是比一个国家政治软实力的内在表现,那么政治公信力则是一个国家活跃于国际舞台,政治软实力的外在重要表现。就像一个人想要立足于社会所需要的一样,一个国家,想要在国家间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并在国际交往中左右逢源,公信力就成为国家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外在特质。公信力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使公众(可以是其他国家也可以是国内的民众)信任的力量。当一个国家在很大程度上的都被其他国家所信任时,那这个国家的政治举措将得到很好的回应与支持,进而可知这个国家的政治软实力自然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公信力的产生是一个国家在长期的政治生活中,秉持国际公平正义价值观,说到做到负责任行为才能逐渐形成的。公平正义是指在国际交往中,以广泛的价值认同而非个别国家的利益诉求作为评价标准,为追求更加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而进行的国家行为。说到做到负责任则是指承担与自身实力相应的国际义务,并在国家交往中兑现所做承诺并为之负责的能力。

对于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而言,政治软实力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治软实力之所以成为构成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一极,是因为它是一个操作性最强的实力要素,其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受政治软实力的影响。因此,重视和发展我国的政治软实力将对我国参与国际竞争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文化软实力

如果说国家软实力就像一个人,那么政治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就是他的两条腿,只有这两条腿默契的配合,人才能够前进,国家软实力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文化软实力指:“一个国家的文化资源及其软性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能力,是一个国家整体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体现为一个国家文化的吸引力、同化力和感召力。”可见,文化软实力的产生也是基于文化资源的存在和应用之上的。而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古往今来,每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成为其生存发展和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一极,文化软实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发展,民族崛起所必须的价值取向。同样,各国文化的多样性其首要的反映便是其整个民族的价值的表现。因此,通常情况下,文化与价值总是相伴出现。软实力的产生则是让他人或者是别的文化认同这样一种价值。而认同就意味着多方面的含义。产生认同首先要求一国的文化已经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文化特质,鲜明地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文化。其次,这种文化要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或者说创造性。这就意味着,文化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种优秀的文化都是善于借鉴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文化,这种发展的关键在于包容和创造,一味保守与排外的文化是不会产生软实力的,当然,也不是说这样一种借鉴与吸收是不加选择的,每一种文化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他有着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否则,这样一种吸收将很容易演变成文化的入侵。最后,文化需要走出去,形成一整套良好的运作系统进一步形成文化产业。只有具备了以上三种条件的文化才更容易产生认同感,从而提升文化软实力。

应当注意的是,一个国家产生文化软实力的文化也必须是惠及全体国民,产生社会公益效应的文化,文化的创造性也必须来源于此。文化是人民创造的也只有通过人民和吸收文化新元素再加工才能不断创新,基层的广泛的社会文化才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内功。没有内功的文化既是走出去也是不能产生软实力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大国,五千年的历史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但这些优秀的文化只有转化为文化软实力,才能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新形势下的文化竞争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需要看到的是与发达国家的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还有一定的差距,优秀的文化只有接受竞争的考验才能更加优秀。因此,习主席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形于中而‘发于外, 切实把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搞好,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健全文化管理体制,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

大学生就业与软实力的培养 篇4

为了能够顺利就业, 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前积极进行就业准备, 但他们的准备也仅仅是忙于考取诸如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第二学历证书, 甚至包括机动车驾驶证等能够证明其一定实力的硬件。当很多人拿着他们制作或简单或精致的应聘书去面试时, 他们的硬件方面如文凭、资格证书、计算机证书、英语等级考试证书大多都具备, 然而却仍然难以顺利就业,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据上海某高校2005年对80多家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 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软实力”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 反倒是计算机、外语水平、专业知识等传统指标逐渐退居二线了。企业最怕有硬学历但缺乏软实力的大学生。

何谓“软实力”?它是指一种吸引力和影响力。如今单位招人标准, 不仅包括学历、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专业技能等智力因素的要求, 也包含了职业道德、职业心理、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要求, 并把后者即所谓的软实力, 看作是更加重要的方面来加以考查。而当前, 一方面源于高校大量扩招引起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的相对匮乏, 使得大学教育中往往忽视了对大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 但更主要的还是大学生对自己个人成长发展认识上的不足, 往往只比较注重学历、外语水平等硬实力的培养, 却恰恰忽视了个人思想品德、创新精神等内在的个人素质培养, 而这恰恰是用人单位最为看中的个人素质中的软实力部分。专业知识固然重要, 但专业知识掌握得多, 并不代表专业能力就强。要将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地转化为专业能力, 很大程度上需要“软实力”来铺路搭桥。

应该说, 就业竞争力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基本内核的关键资源或关键能力的组合, 是毕业生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硬实力是参与就业竞争的基础, 软实力是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和显著标志, 是就业竞争的外在表现力。学问相同的人在求职择业时的表现不同, 往往是他们的竞争力的差异所致。大学生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在建设硬实力的同时, 必须努力发展就业竞争的软实力。事实上, 就业竞争软实力体现出来的强烈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对大学生的顺利求职、成功就业起着决定作用。因此, 大学生应把就业准备重点放在软实力的储备上。

一、提高心理素质, 增强承挫能力

大学生不仅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 更是社会的中流砥柱, 他们的素质体现着一个社会综合素质的高低。而当代大学生在求学期间, 更多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心理素质的情况, 使一些人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 总是表现出一脸的茫然, 影响到自己的择业选择。尤其在求职过程中, 一旦遭遇失败, 便一蹶不振, 很多学生在择业时还普遍存在好高骛远, 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做法, 仍然把自己定位为“天之骄子、“社会之宠儿”, 根本没有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的残酷性, 仍然把目标选定在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外企等单位中, 这样就更加造成了自己就业的困难。大学生要冲破就业心理误区, 最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

1、自我反省。

大学生除了要客观地分析就业环境外, 最主要的是要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 应当明确自己的择业发展方向、爱好特点、性格气质、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等等。

2、进行适当的社会比较。

要将自己与社会上其他人做比较, 特别是要通过与自己条件、地位类似的人比较来认识自己, 而不是孤立地认识自己;其次, 通过自己的行为结果来认识自己;要通过社会上其它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认识自己;通过对自己参加社会活动结果的分析来评价和认识自己, 即在客观上寻找评价的参照尺度来认识自己。

3、调整好就业心态。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第一, 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合理的就业目标和多次就业、逐步到位的职业发展意识, 降低职业期望值, 珍惜就业机会, 大胆竞争。第二, 单位的好坏没有一个统一标准, 最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 多考虑个人发展空间和锻炼机会, 少考虑单位名字、牌子、地理位置等易变因素。第三, 保持积极健康的就业心

团队精神是团队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与目标, 而相互协作, 尽心尽力的意愿与作风。其核心就是团结协作, 优势互补, 从而发挥“1+1>2”的战斗力。从我国的特殊情况来看, 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 因为独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更多的关爱和宠溺, 因而具有更强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识。而仅有出色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知识储备还不足以在求职场上争得先机, 还需要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通过交流和表现将自己的优势转化为胜势, 进而缔造成功的个人事业, 而缺乏与人有效沟通的技巧可能会限制事业机会和发展。

对大学生来说, 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立足的重要资本, 是求职就业的一个重量级砝码。沟通能力是一种能证明自己和让对方发现你才能的能力, 它包含了一个人从衣着打扮、言谈举止到处事和应变等各方面的行为的能力。一个具有沟通能力的人, 可以将自己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进行充分的发挥, 并能迅速地给对方留下“可信”的印象。

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摘要:软实力与硬实力共同构成人才的核心竞争力。现实中大学生往往忽视“软实力”的培养。大学生应注重心理素质、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团队精神, 创新意识等, 把就业准备重点放在软实力的储备上。

就业软实力 篇5

--全向打造中国电信宽带服务品牌

硬实力是指企业能够生存下去的实力和基础,从目前来看,中国电信具有宽带,移动互联网天翼品牌两大优势。但对基层分公司的而言,如何维系这两大品牌的优势,提高服务水平是关键。而对个人而言,硬实力是指积累知识和掌握业务水平的程度,所以,电信公司要积极创造条件,对员工进行业务培训,培养员工的融会贯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具备更好的执行力,才能确保每一项新业务的推广和运用。简而言之,就是打造一支专业化强,执行力高,纪律性严的宽带维护队伍。从接触用户的第一层面给用户最好的感知来提升用户对电信宽带的认同。总而言之,拓展业务、服务百姓的硬件设施是营造信息产业和谐生态环境的必要前提,而员工拓展业务的全面素质营销服务能力这一硬实力才是不竭动力。

软实力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一种凝聚力,可理解为企业文化。提升软实力,关键是人,即如何发掘员工最大潜能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服务好客户,吸引住客户,是软实力的核心价值所在。因此,要把激励员工积极性与任务量化结合起来,本着科学、合理、公平的原则,特别是在进行营销任务分解时,对于基层员工应本着“从轻”的原则。优化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不断在员工的职业生涯中挥毫浓墨,把员工的价值体现融入企业利益链。当然,另一方面,公司也要严格考核,配套相应激励措施,通过表彰宣传、奖励激励和政策扶持等措施,努力营造“同工同绩效”的良好工作氛围,真正从经济上激励、生活上关心基层一线的员工,真正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落到实处,引向深处。

就业软实力 篇6

关键词:竞技体育文化;软实力;高校;路径

从1987年国家教委发布《关于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文件中确立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以来,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已经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在此期间,我国一些高校分别办出了各自的特色,如清华大学的跳水队、北京大学的乒乓球队、武汉理工大学的篮球队等。这些高校特色竞技体育文化的发展不仅极大地提升了高校竞技体育文化软实力,而且对这些高校软实力的整体提升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此可见,对高校特色竞技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及其对高校软实力提升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不容小视。

一、软实力、高校软实力与竞技体育软实力

(一)软实力

软实力一词是由美国著名学者Joseph Nye首次提出的。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既包括军事、科技、经济等硬实力,也包括了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等软实力。他认为软实力是能够左右他人意愿的能力,同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制度等这些无形力量资源关系紧密。国内学者对软实力较具权威的界定是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力、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吸引力、基本路线和发展战略的执行力、国民的凝聚力、民族的创造力、文化的感召力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等[1]。

(二)高校软实力

与国家综合实力一样,高校的综合实力也囊括了软实力和硬实力。对于高校软实力的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有:申小蓉认为一所学校特有的核心价值观和内在的品质,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特有文化[2]。彭凤仪认为大学与外部环境以及内部精神、文化、制度等要素相互作用所体现出来的综合力量[3]。胡凯认为它是指每一所高校整体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一种维护本校利益、实现本校战略目标、推动学校进步和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应该包括:根植于民众心中的大学精神、独具匠心的办学理念、丰富精彩的校园文化、独具魅力的自身特色、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卓有成效的育人氛围。

(三)竞技体育软实力

竞技体育软实力是一种隐性的、强有力的能力。苗治文等人认为竞技体育的软实力是指竞技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并具备的竞技体育的思想与文化的吸引力、价值标准与政治制度的感召力以及人性修炼与精神文明的影响力等内在的、人化的综合竞争能力。由此可见,竞技体育软实力是一种精神力、一种凝聚力或是一种吸引力。高校竞技体育软实力集中体现在高校竞技体育文化和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以及高校竞技体育训练竞赛等方面。

二、高校特色竞技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对高校软实力提升的积极效应———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

武汉理工大学特色竞技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所产生的积极效应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第一,带动效应。武汉理工大学篮球队的建设极大地带动了大学生参与篮球活动和比赛。第二,社会效应。武汉理工大学武术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武术比赛并多次夺得佳冠,且在中南地区也多次夺冠。第三,明星效应。武汉理工大学篮球队培养了一批校园篮球明星,如刘佳、刘久龙、代怀博等人,这些明星不仅是校园球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人物,而且吸引了广大球迷参与到篮球运动中来。第四,交流效应。武汉理工大学篮球队与台湾艺术大学、日本筑波大学展开了广泛的交流活动就是最好的证明。

三、高校特色竞技体育文化软实力对提升高校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在高校软实力提升中开展高校特色竞技体育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路径主要有三条:其一,树立品牌意识,打造高校独具特色竞技体育文化。每一所高校的竞技体育资源都是有限的,唯有集中力量办特色竞技体育文化,形成品牌效应,才能更好地提升高校特色竞技体育文化影响力,使其能够更好服务于高校软实力的提升;其二,大胆创新,改革高校竞技體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高校特色竞技体育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改革是发展的动力,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畅业已成为高校竞技体育文化发展的绊脚石,因此,改革现行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畅通运行机制是提升高校软实力的有效举措;其三,重视高校特色竞技体育文化的宣传和推广。高校特色竞技体育文化建设的成效如何与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只重视高校特色竞技体育文化建设而不注重宣传和推广,那么,高校特色竞技体育文化所产生的效果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要想提高高校特色竞技体育文化建设对高校软实力的积极影响作用就必须采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策略,既要抓好高校特色竞技体育文化建设,还应抓好高校特色竞技体育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基金项目:武汉市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12027)

参考文献:

[1]苗治文,李伟,李勇勤等.中国竞技体育软实力及其提升路径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7):874-876.

[2]申小蓉.对高校软实力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6):209.

就业软实力 篇7

近年, 大学生就业成为国家、社会、高校、学生及家长关注的焦点问题。许多学者认为, 提升大学生就业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所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 美国哈佛大学约瑟夫·奈教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软实力”和“硬实力”共同构成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硬实力”是参与就业竞争的基础;“软实力”是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和显著标志, 是就业竞争的外在表现力。事实表明, 在大学生就业力体系中, 与学位、外语、计算机、专业技能等“硬实力”相比, 语言表达素质作为一种“软实力”, 以其强烈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对大学生的成功求职、顺利就业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一、语言表达素质在大学生就业力体系中显得尤为关键

第一, 它是用人单位对人才选择的一项基本要求。作为人的一种基本素质, 语言表达素质越来越被社会各行各业所看重, 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的八种核心技能中, 交流与表达即语言表达素质被排在了首位。许多用人单位也把语言表达素质作为对人才选择的一项基本要求, 在大学校园里, 我们随处都能看到一些用人单位所张贴的招聘启事, 80%以上的用人单位都把“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素质”作为一项必备的招聘条件。2009年5月, 笔者在许继集团参观时, 一名高层管理人员就明确表示:在招聘人员时, 他们要求应聘者除具备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外, 还要能说会写, 即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素质。第二, 它是大学生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众所周知, “双向选择”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形式。双向选择的过程就是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互相沟通、互相了解, 从而达成共识的交际过程。在这一交际过程中, 大学生需要借助某种有效手段向用人单位很好地展示自己, 使对方对自己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毫无疑问, 语言成为大学生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重要手段。大学生借助语言手段展示自己的过程, 就是对自身语言表达素质的展示过程。

二、大学生就业力对语言表达素质有着强烈需求

就业力是20世纪50年代由英国学者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将就业力定义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范泽瑛等在《关于毕业生就业力培养模式初探》一文中认为,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获得工作的能力, 包括保持工作以及晋升的能力。本文所谈的大学生就业力指的是求职能力和保持、发展工作的能力。语言按照载体不同可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因此本文将语言表达素质分为口语表达素质和书面表达素质, 书面表达素质指的是应用写作素质。根据上述界定, 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力对语言表达素质的需求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大学生的求职能力对语言表达素质有着强烈的需求。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 使大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毕业前后基本上处于一种强烈的求职过程中。他们在寻找单位的过程中, 通过打电话、发求职信等形式与招聘单位进行联系;在面试的过程中, 以口头形式与招聘人员进行交流。“求职者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与语言表达能力密切相关, 语言表达的优劣在大学生求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见, 大学生的求职能力离不开语言表达。一是对应用写作素质的需求。大学生在得知招聘单位的用人信息后, 除电话联系外, 一般情况下, 还会通过电子邮件发送求职信和简历的形式与招聘单位取得联系, 以使对方对自己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 用人单位也要通过对应聘者求职信、简历的初步了解来确定是否给予面试机会。在这种情况下, 求职信的撰写、简历的制作则显得非常重要。二是对口语表达素质的需求。在面试过程中, 大学生与招聘人员之间的交流主要以口头语言的形式进行。比如, 自我介绍、回答招聘人员的问题、与招聘人员进一步交谈。为取得面试成功, 大学生必须使自我介绍简练而又不俗气, 回答巧妙而又凸显自我, 交谈得体而又彰显个性。简练而又不俗气的自我介绍、巧妙而又凸显自我的回答、得体而又彰显个性的交谈都体现了对口语表达素质的需求。

第二, 大学生的工作保持、发展能力对语言表达素质有着强烈需求。大学生的工作保持、发展能力对语言表达素质的依赖, 在处理职场人际关系和日常工作事务中可以得到切实体现。一是对口语表达素质的需求。比如, 在办公室对上级和同事进行称呼、问候是必需的, 就某一话题与上级和同事进行交谈或闲聊也是不可避免的;在某种情况下, 对上级和同事的安慰、赞美等礼节性语言运用也是经常发生的;参加某一活动时即兴发言也是很常见的。在说话时, 由于自己所处的场合不同、时机不同、身份不同, 所选用的语气、词语和句式也会不尽相同。二是对应用写作素质的需求。在处理日常工作事务中, 大学生将要与应用写作打交道。比如, 工作开始之前所制订的工作计划, 工作完成后所写的工作总结, 年终考核时所写的述职报告, 竞聘某一领导职位时所写的竞聘词等。在进行应用写作时, 格式的规范、内容的实用、语言的适度等都需要一定的写作技巧, 而这些技巧的把握程度则体现了对应用写作素质的需求。

三、良好的语言表达素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

第一, 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求职能力。大学生通过在语言表达素质课堂上的学习、训练和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的语言实践锻炼, 使自身具备了良好的语言表达素质。在求职时, 大学生结合自己所学而撰写的以诚感人、以情动人的求职信, 所制作的简明而又美观的简历, 都会增加被招聘单位注意的几率, 从而为自己获得面试资格奠定基础。在面试时, 大学生简练的自我介绍、巧妙的回答方式、得体的交谈都会强化招聘人员对自己的良好印象, 从而为自己被录用打下基础。第二, 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工作保持、发展能力。在毕业后的工作中, 大学毕业生所写的目标适中、步骤可行的工作计划, 所写的点面结合、分析到位的工作总结, 所写的反映工作情况的工作简报, 都可以增加上级和同事对自己工作的认可度。在日常工作中, 对上级、同事合适的称呼和问候, 与上级、同事合理有度的交谈、聊天, 对上级、同事安慰、赞美等礼节性语言的运用, 都可以密切与上级、同事的关系。工作认可度的提高和关系的密切使自己不但能够保持住这份工作, 而且还能够获得晋升、发展的机会。

总之, 语言表达素质在大学生就业力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大学生应注重对自身语言表达素质进行培养, 力争发挥语言表达素质这一“软实力”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从而促进自己成功求职、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董妙龄.大学生公关能力在社会就业中的作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9, (3) .

[2]范泽瑛, 谢超, 高磊.关于毕业生就业力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 (10) .

就业软实力 篇8

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内涵

“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 最初都是用来形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之后被广泛运用于其他领域, 其中包括用来形容大学生所拥有的综合素质。就一个人从事或谋求某种岗位来讲, 其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硬实力”是相对于具体专业岗位而言的, 是指从业人员所必须具有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 它是显性的, 是一种相对固定、静态的存在形式, 如专业知识与技能、各类职业资格认证、计算机与英语等级证书等。而“软实力”则是一种吸引力、影响力, 是可以感知的潜在的隐性的力量, 具有超强的扩张性、传导性和可塑性。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创新精神等, 它是隐性的, 是一种持续的作用力。软实力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 是就业竞争力的内在表现力。

加强高职学生软实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是增强就业竞争力的关键。

就业竞争力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基本内核的关键能力的组合, 是毕业生把握并获得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就业竞争软实力体现出来的强烈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对大学生的顺利求职、成功就业起着决定作用。在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的情况下, 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更加理性务实。很多企业明确表示, 同等条件下绝大部分毕业生的专业水平相差不会太大, 但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创新精神以及思想品德等却千差万别。大学生为了增加就业的“砝码”, 比较重视自身的“硬实力”的提升, 如学历、技能、各类资格证书等;而用人单位更看重的则是其“软实力”, 如较强的应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团队精神等。很多学生在就业竞争中败下阵来, 并不是缺乏专业技能, 而是缺乏用人单位青睐的软实力。目前大学生的软实力与社会要求存在着明显差距, 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内在原因, 已成为很多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最大绊脚石。因此, 加强高职生就业软实力的培养是增强其就业竞争力的关键。

二、是高职学生的特质和实际需求对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

与升入本科院校的同龄学生相比, 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应属于高考竞争中的弱者。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和生活动力;自我要求不严, 不良习惯较多;学习方法欠缺, 学习主动性、探索性不足;自卑心理较重等是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这些反映在其思想和日常表现中, 呈现出缺乏理想信念、遇事没有主心骨、情绪缺乏稳定性、遇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人的理解与合作、缺乏良好的沟通能力, 为人处事能力欠缺, 不能有效协调自己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等特质。因此, 高职教育在重视专业技能、动手能力等“硬实力、硬指标”的培养和训练的同时, 更应高度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实际和现实表现, 在励志教育、人格塑造、适应能力和良好思维习惯等“软实力、软素质”的培养上下功夫, 使高职学生的“短板”变长, 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三、是新时期企业对大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 以及协作要求的加强, 企业对从业人员的综合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无论是操作型人才、管理型人才, 还是服务型人才, 都要具备较强的工作责任心;良好的思想品质、较强的沟通能力、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麦可思公司对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标准的调查结果表明, 用人单位除了重视专业基础知识外、更加重视毕业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应变能力、学习能力、主动性和敬业精神。而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综合与系统分析能力、运用特种技术的能力、较强的社会活动和交往能力等六项能力, 是从事任何职业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 高职院校应更加注重对学生软实力的培养, 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

影响高职学生软实力提升的制约因素

一、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我国, 素质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推动和发展, 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 没有真正解决好教育与时代发展要求同步、与社会需求相符的难题。学生关心的只是那些与考试有关的书本知识, 而忽视其他知识以及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也造成一些学生缺乏责任和义务感。进入大学后, 学生学习压力大大减轻, 但仍然要面对各种考试, 如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 各种各样的资格证书考试等, 不少学生错误地认为上大学的目的就是通过考证为将来就业打基础。因此, 学生注重的是学习成绩的提高和书本知识的增长, 而忽视了自身软实力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存在的重专业轻人文思想的影响。近年来, 很多高职院校围绕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大力进行特色专业建设, 深入细致地开展课程改革, 加大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的开发力度等多种教育教学改革, 但重点几乎都是围绕着专业领域, 关注的都是如何突出“办学特色”, 即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应用水平等“硬实力”, 而对更加基础和重要的“成长共性”, 即对学生科学思维、职业规划、人际交往、思想品质和职业素质等“软实力”的培养教育普遍重视不够, 从而出现了与如火如荼的专业课改革相比, 承载素质教育使命的公共基础课却备受冷落的两重局面。甚至一些院校为了加大专业课的实践课时, 压缩公共基础课程课时。作为高职教育, 突出“职业”的特点, 重视对学生“硬实力、硬指标”的培养和训练, 固然无可厚非, 但忽视学生“软实力、软素质”的教育和养成, 不仅过于“短视”和功利, 也严重脱离了高职学生的共性特点和实际需求。

三、高职学生思想上存在认识误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功利思想的影响日益严重, 导致不少学生错误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取得大学文凭, 有了这张文凭自然就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在当今异常激烈的就业形势面前, “多拥有一项证书, 多一个就业资本”又成为很多学生的共识。他们认为多考取几个资格证书就可以增加竞争资本, 能使自己获得更多优势。因此, 在学习上只关心所考的知识, 忽略了其他素质的培养和锻炼。没有意识到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的标准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以致在求职时由于自身的综合素质不高, 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难以就业。

培养与提升高职学生软实力的思路与途径

一、以就业为导向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为了使高职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及市场的要求, 学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根据用人单位和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从“唯分数论”转变到对学生软实力培养的轨道上来。在专业结构的调整上, 应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 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 拓宽毕业生就业的门路。在课程设置上, 应从重知识灌输转向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团队精神等软实力的培养转变, 为学生搭建更加全面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着眼于学生品德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以软实力培养为基础, 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 特别是要培养与高职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协调能力、生存能力以及敬业爱岗、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 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工作适应力。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活动主要包括学生社团活动、班级活动、学生会活动、学校例行活动等, 通过各种学生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 使学生在活动中个性和志趣得以充分发展, 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 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培养, 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和自主能力等得到增强, 自我潜能得以充分的开发。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 应当把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 将企业文化追求潮流、创造先进、领导行业的理念融入文化活动之中, 以增强高职学生在未来就业中对企业的适应能力、对岗位竞争的适应能力以及对企业、社会的认知能力, 使学生将来更好地实现从“校园人”向“企业人”的转变。例如,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我校) 为强化高职学生的校园企业文化的融合意识, 在校园、教室、实习基地、楼道的墙壁上布置国内外知名企业家寄语、优秀毕业生图片等, 突出先进的企业理念、管理规范、行业质量标准等内容的宣传, 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知、体验, 增强职业文化素养。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个性适应能力等多种能力, 从而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三、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就业指导有助于学生熟悉国家的就业政策, 了解社会需求, 正确认识自我,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提高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学校应从高职学生进入校门开始, 通过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 引导大学生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 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根据社会发展实际和新的人才标准, 客观评价自我、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正确处理好自身“硬条件”与“软实力”的关系, 在学好自身专业, 增强硬实力的同时, 也要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 要有意识地从日常点滴小事做起, 努力培养自己的“软实力”, 从而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后续持久发展力。

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积累大学生的工作经验, 全面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使大学生直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对技能的要求, 从而自觉调整期望值与社会需求相符合。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勤工俭学、参观访问、社会生产劳动、业务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促进高职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 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奉献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等, 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个性适应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等也会得到全面提升。

五、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活动

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是指让学生走向社会, 进行多种形式的义务服务, 以培养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志愿服务活动包括公益劳动、社区服务、技术服务、环境治理、慈善工作、为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服务等。通过志愿服务活动, 增强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为他人服务、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懂得在社会职业活动和生活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如我校组织学生参加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志愿者服务等活动,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综上所述, 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软实力, 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企业对人才标准的新要求;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学生参与就业竞争, 提高自身的生存与终身职业发展能力的迫切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强与提升高职学生的软实力, 对于促进学生就业, 解决大学生供需社会矛盾以及实现大学生终身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高职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得成功, 除了有较强的“硬实力”之外, 还要有雄厚的“软实力”。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就是软实力的较量。文章阐述了大学生软实力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在剖析制约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因素的基础上, 提出了培养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软实力的具体思路与途径。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软实力,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沈剑光.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90.

[2]张光华, 王秀丽.探索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3.

就业软实力 篇9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理论内涵和构成要素

( 一) “软实力”的概念及其理论发展

“软实力”最早由美国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学派学者约瑟夫·奈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在其撰写的《注定领导》( Bound to Lead) 一书中,约瑟夫·奈认为: “在国际政治中存在两种力量,一种是由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等有形的、能起到支配作用的力量组成的硬实力( hard power) ,依赖引诱( 胡萝卜) 或威胁( 大棒) 的途径来促使他人改变立场。除此以外,还有一种间接地使用力量的方法,这种力量能让其他人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就是软实力。”他认为“软实力( softpower) 是指能够影响他国意愿的无形的精神力,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文化的感染力、外交的说服力和国际信誉以及领导人与国民形象的魅力”[1]。由此可以看出约瑟夫·奈所说的“软实力”是一种可以转化为同化作用的能力,具有使别的国家心甘情愿去做自己希望它做的事情的力量,这是一种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后来,学界对“软实力”的定义大体沿用约瑟夫·奈的提法,将其概括为“通过吸引别人而不是强制他们来达到你想要达到的目的的能力。”

软实力理论甫一提出,即在美国学界引起广泛的讨论,一时间成为美国当时最流行的学术词语之一。随着学界对软实力理论探讨的不断深入,软实力理论开始由国际政治研究领域扩展到各类竞争主体综合实力的描述之中。这些描述将所有竞争主体的力量均划分为“软”和“硬”两个方面,其中,“软实力”是一种精神性力量,与主体的精神状况相联系; 而“硬实力”是一种物质性力量,表现为客观的事物及其数量; 软硬之间相互制约,共同决定竞争主体竞争力的强弱。自此,软实力理论开始广泛应用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科技等各个方面,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盛局面。

( 二) 当代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理论内涵及其主要构成要素

20世纪90年代初期,软实力概念传入我国,在中国,软实力理论得到快速传播和不断发展。在实际运用中,中国学界给“软实力”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其相关研究成果在国内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研究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快速化发展,国内学者开始从“软实力”的视野来分析当代大学生“软实力”现状,特别是他们“就业软实力”的提升问题,以期全面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众所周知,大学生的“就业力”是一种综合实力,是大学生所拥有的各种素养的有机综合,反映一个学生的整体水平和综合能力,这个综合实力也可分为“硬”和“软”两个方面。“硬实力”是指能够通过一定的具体形式量化,体现大学生能力水平的各种“硬件”,如各科成绩单、各类获奖证书、学位证、毕业证、计算机和英语等级证书等。而“软实力”是指虽不能量化但可以通过大学生言行举止和工作、学习、生活体现出来的一种状态,亦即所谓的“软件”,如大学生心理素质、人格魅力、价值理念、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以及对他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等几个方面。从表现形式来看,这种“软实力”是影响大学生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重要因素,是可以感知的潜在的隐性力量。由此可见,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实际上是一种通过吸引用人单位而不是通过其他非常规途径( 如依靠社会关系、弄虚造假等) 来实现理想就业目的的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意识、人际沟通能力、价值观和态度、思想品德等这种经过长时间的磨炼而形成的主观意识是就业软实力的主要内容。”[2]

二、大学生提升“就业软实力”的现实价值

( 一) 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力的全面和谐发展

大学生的软硬实力是大学生就业力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缺一不可。大学生的“就业硬实力”是培养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基础,而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提升是实现大学生“就业硬实力”的强有力的支撑。丰富的学识固然有利于个人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的提升,但一个具有创新思维、诚信意识、精于合作、善于沟通的人更能为自己开创良好局面、把握机遇、获得支持,也更能获得他人、单位、社会的肯定和认同,利人利己。因而,当代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提升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力的全面和谐发展。

( 二) 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力的有效提升

“就业软实力”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是一种终级竞争力,而且居于就业竞争力的核心地位,是核心竞争力的范畴。“硬实力”固然重要,特别是在用人单位无法有效测评应聘者“软实力”高低的情况下,硬实力会起到关键性作用,但这种作用只具有阶段性和暂时性的功效,而不能居于核心地位,不具有长久竞争力。“软实力”产生的效力是缓慢的、长久的,而且更具有弥漫性和扩展性的特质,更能决定大学生的未来。因而,从个体长远发展而言,“就业软实力”的提升更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就业软实力”强的大学生有利于自身就业力的有效提升。

( 三) 有利于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大学生硬实力的发展能为软实力的提升奠定物质基础,软实力的提升能为硬实力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但是,硬实力不会自动地提升软实力,发展硬实力不等于发展软实力,而忽视软实力必将削弱硬实力。”[3]当前,中国各类高校均主张不断完善自身内涵建设,特别是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这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应然所在和内在要求。但是,如何评价大学办学水平却成为一道难解的命题。笔者认为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和用人单位的期望必将成为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因此,当代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如何必将成为高校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印证。

( 四) 有利于高等教育理念的科学发展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能力格局,诸如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第二学历证书,甚至机动车驾驶证等“硬实力”已不再独霸世界,个人思想品德、创新精神、人际沟通能力、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等内在“软实力”正悄然崛起。中国高等教育经过数十年的快速发展,“硬实力”建设已经基本完成预期目标,而“软实力”培育却严重滞后。高校大学生虽在社会上颇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但综合来看主要还是专业背景等因素占据主要原因。在实际工作当中,很多高校大学生普遍呈现出团队意识不强、人际沟通困难、敬业精神较差、职业忠诚度不高等诸多负面现象,以至于高校大学生的离职率和失业率近年来居高不下,严重制约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因而,高等教育应当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在强调学生专业背景、从业资格等硬实力培养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软实力建设。”在实际工作当中,应将涉及学生就业软实力的课程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规划体系当中,并且适当加大相关课程的权重,为学生就业软实力的提升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当代大学生“就业软实力”提升的路径探究

( 一) 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

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专业特长和社会职业需求,选择最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全面、迅速、有效地与工作岗位结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这一教育活动中职业意识培养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职业意识是大学生在求职问题上的心理活动,是自我意识在职业选择领域的表现,是在职业定向与选择过程中对自己现状的认识和对未来职业的期待和愿望。因此,职业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择业态度和择业方式。学校应把握大学生职业意识的现状,帮助学生学习职业知识,掌握职业生涯设计的方法,加强对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引导,以达到大学教育、大学生择业与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和谐统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择业观。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意识教育的重点在于强化职业无尊卑的奉献意识、独立自主的创业意识、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耳聪目明的信息意识及和谐相容的协作意识。科学的职业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就业软实力。

( 二) 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

职业道德是指具有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是所有从业人员在履行本职工作中所要遵循的与本行业相一致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职业道德不仅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是一种具体化、职业化和个性化的社会道德,而且它还是一个国家、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敬业精神,提升其职业忠诚度。“敬业精神是人们基于对一种职业的热爱而产生的工作责任心,也是社会对人们工作态度的道德要求。”[4]具有敬业精神的人会在内心形成对自己职业的高标准要求,从而使人们在从业过程中尽职尽责,保证工作高质量完成。

( 三)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康的就业心理

学生就业心理教育是提高学生就业软实力的一项基础工程,是关系学生就业软实力的重要环节。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多加关注学生在就业焦虑、工作环境适应困难、人际交往障碍等方面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正确的疏导。同时对于刚刚走上顶岗实习和工作岗位的同学来说,学校要主动建立心理呵护机制,通过定期的心理咨询和环境适应性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工作环境之中,尽量减少因工作环境无法适应而产生的离职现象。

( 四) 强化校园建设,为大学生提高“软实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校区硬件、软件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人成才环境。“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加强教室、寝室、运动场、图书馆等硬件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整洁、干净、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 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诸如校园文化环境、校风教风学风、学校人性化管理制度、学科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等软件建设,给学生营造一个宁静优雅、厚德笃学、砺志创新的一流成人成才环境。”[5]同时高校还应适当开展具有就业针对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切实提升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

除此之外,提高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授业的教师,教师的思想品德和品行学风对学生的品德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在教育活动中具有教导性、示范性、权威性特点。不论教师是否自觉,在给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教师所具有的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思想作风、道德品质、学识学风等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鉴于此,建议有关部门要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和职业素质培养,打造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纪律严的高校教师队伍,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

就业软实力 篇10

一、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构成

教育文化软实力其实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它把教育和文化软实力两个概念混合成一体。一方面,教育作为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承;激发文化的创造力和活力; 提升国民素质和素养并使之成为国家和城市的最根本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根据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全球战略问题研究专家小约瑟夫·奈(Nye Joseph.)指出,“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是通过吸引而不是通过武力来得到理想结果的能力。”奈很重视文化的作用并放在第一位并将其视为软实力的根本来源。奈认为文化由一系列价值观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而组成的,它具有普适的社会性意义。当进一步探究文化的内涵及形成因素时,教育在文化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奠基性意义。夸美纽斯说过“教指的就是教学与教育,借助于它们使人们称为有文化的人”,教育与文化之间有着密切不可分的联系。张楚廷认为“所谓软实力,实乃文化之力量,大学本身就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胡弼成认为教育文化软实力包括文化核心力、 运行保障力以及拓展深化力。

德国教育 家凯兴斯 泰纳 (Kerschensteiner) 将教育视为一种陶冶, 认为它“是由文化价值唤起来的、个性的有组织的价值观念”,并且“只有那些工作,能够在我们的心灵中唤起绝对的有力量的价值的,我们才可以称它为含有教育意义的工作”。由此可见,教育和文化之间有着密切而不可分割的联系,人们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获得文化,进而在此基础上传播并创造新的文化,而文化的发扬光大反过来又促进教育自身的发展和进步。王冀生认为软实力包括许多方面,但是最基础的就是教育。由此可以归纳出:教育文化软实力指的是通过教育来促进文化的发展、发扬和传播,以期某一文化被其他的更多的民族所接受和认可,从而形成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一种吸引力。文化软实力的源头就是指教育。

考察美国的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历史中各种实际数字表明,美国政府主要通过对他国进行教育资助、进行留学访问、合作项目,音乐影视剧等方式,致力于向外国传播其所谓的“民主、自由、 平等、博爱”的文化价值。2000年克林顿政府在白宫首次举行了“文化与外交”的研讨会。其目的明确地表明了美国政府对教育软实力的重视,呼吁国会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使美国能够完全利用教育软实力这一丰富的资源来加强美国文化对全球发展的影响力。

二、提升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方式

大学是传承优秀文化、创新知识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推进社会和社会文化的发展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素质的要求逐年提高,因此加强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总结众多学者的成果并增加了笔者自己对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认识,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如何提升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

1.培养大学生精神文化内涵,增加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凝聚力。现阶段大学教育重要的办学理念就是培养人才, 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的规模急剧扩大,随之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因此高校应该通过多样化的途径培养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内涵。首先,引导大学生努力学习并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提升内在素质,从身边事儿做起,逐步积累经验培育大学生的时代精神。其次,提倡丰富的校园文化,争取用高雅的文化熏陶他们。引导大学生追求健康向上的高品位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各个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精神需求,促进他们精神文化的全面发展。最后,为大学生提供多样的课外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构建高效的学习平台,提升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创新力。提高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需要推进高效的学习平台,推出 “学习型校园”,鼓励师生在工作中学习、 在研究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能力,构建终身学习的机制。首先,教师应该深熟知材, 为学生搭建适合学生的舞台。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这个舞台,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其次,师生之间要构建和谐的关系。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拓展师生之间的学习和合作。高校可以开展师生论坛、 学习沙龙、师生交流会等形式来拓展高效的学习平台。最后,高校可以通过现代媒体手段扩展学生的学习阵地例如:微信群、腾讯群、邮件往来等以期增强学习效果。

3. 拓展高校的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海内外交流,增强教育软实力的感召力。事实证明,任何办学理念封闭、缺乏沟通和交流等问题的大学是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培养的人才也就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因此,一所高水平的大学需要加强院校之间的、校企之间的以及国外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合作。一方面,高校应积极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到学校为全校师生进行讲学、作报告给学校带来新的知识和理念;另一方面, 高校努力为师生创造机会到国内外其他院校和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学习不断开阔自身的视野。高校应该努力与国内外其他院校及知名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这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推进大学文化的环境和设施建设, 增进教育软实力的保障力。全面提高高校的教育文化软实力,更好地发挥高校的文化的育人价值,需要有良好的校园环境和设施作为最基本的保证。高校可以利用教学楼、宿舍楼、走廊等空间开展了文化建设,设立了宣传橱窗和公告栏, 发布信息,也能较好地发挥宣传作用。会议室、教师休息室等可以用来展示高校的历史及特色等。在文化环境的建设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设立师生活动室,提供书报阅览服务及乒乓球等健身娱乐等设施,努力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让师生在宜人的环境中享受身心休憩。这些不仅为师生创立了积极上进的氛围,而且舒适温馨的环境文化向师生提供正能量,潜移默化地起到了教育和引导作用,成为增进教育文化软实力的保障。

三、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对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作用

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对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努力培养综合的文化人才,为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提供人才保证。文化人才是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人才的匮乏、结构的不合理以及综合型的文化人才的缺失对于城市文化的提升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摇篮,可以积极向地方城市输入各方面的文化人才。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并塑造综合型的文化人才, 高校可以通过产学用合作方式以及定向、 双向、进修等为地方城市提供高层次高水平的综合型文化人才。

2.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许多国家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来看,高校是带动其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依托高校建立起了产业园、科技园等。因此,高校和地方城市可以实施集中有效的合作交流,这不仅能促进地方城市的经济增长,而且促进了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立足地方,以教育文化软实力为依托,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打造文化产业聚集地来推动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3.加大高校教师服务社会文化力度, 推动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和繁荣。高校集中了众多的人才和精英,这些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成为地方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人才来源。高校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高校人才可以通过讲座和培训等方式去唤起人们的文化意识,成为推动城市文化软实力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渠道。

东洋“软实力”观想 篇11

一个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国际问题专家提出的语汇,如今已成为国内自上而下谈论的焦点,并首次出现在十七大报告中,“软实力”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可见一斑。有“软”必有“硬”!“软实力”的提出正是基于“硬实力”增强的前提。在30年突飞猛进般高速增长后,中国的“硬实力”确实让中国人的身板“硬”了起来,如今到了不得不谈“软实力”建设的时候了,如同人登山爬坡的时候需要左右脚的交替一样,这的确是一件好事,说明我们国家的发展更成熟了,并预示着国家整体发展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但“软实力”到底是什么?怎样建设“软实力”?当一批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抛出篇篇论述的时候,我们也在思考,这样一个概念如何落实。“软实力”建设不只关乎国家层面,也不限于专家学者的讨论,重要的在于,这个概念如何在大到国家,小到一企业、一组织、一团体、一个人的建设中系统体现与丰富延展开来。适逢《科技智囊》的记者在日本进行商务考察,对东洋的“软实力”观有所感,并把所观所想的点滴集结成文,从越洋的角度把“软实力”问题拉近到我们身边,让我们在身前身后的比较中也思考思考,如何更好地把握、落实这个问题。

场景1:机场

最初的感受来自对机场的第一印象,尤其是下飞机以后出海关的一路,相信很多经常往来于北京和东京的人们对此感触更深。虽然只有三个小时的飞行时间,但确是两个时空的转换。一下飞机,通道上,一位笑容可掬的服务小姐专门站在那里,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她的前后左右没有柜台,看来她的工作就是欢迎每一位到港的旅客。总是微笑算来也是一件辛苦事!拿着手提行李一路边走边看,抬头之间见到的是工作人员热情的笑脸,笑中满是欢迎,而非“王顾左右而言他”。从身边走过就能随即传来他们的问候,让人感受到每个人的到来就是他们工作的对应点,而非你到你的,我干我的,多的是漠然少的是亲和。取托运行李的时候,一个细节又让我感受不同。我们此行的人不少,所以取的行李比较多,又因为在入关的时候耽搁了一点时间,所以“大部队”多数人员没有一起取行李,而由少数“先头部队”人员代劳,所以认行李的速度受到了影响,等同乘的其他旅客都纷纷出机场了,我们的行李还没有拣完,也只好眼睛盯着流水线一件一件来。人少,流水线长,心里有点着急。这时,一位服务人员跑过来,说了一通也没听明白,看着她连说带比划把我们带到了一边,几件行李放在那里,仔细一看,都是我们的,原来不知什么时候,她已经帮我们把错过的行李提下来了,带我们过来就是让我们再确认一下。一见我们点头认领了行李,她高兴地离开了。她的帮忙救了我们的急,也不禁让我想一个问题:怎么在国内就没有这种情形呢?是岗位设置还是服务态度问题?没太想好,总之,同样是机场留给人的印象却有着鲜明的不同。日本的机场也没有更多的高级设施,有的地方甚至还不如国内用的材料好,但是其整洁、有序,这种宾至如归的感觉都不是概念,实实在在感受到的时候,才发觉差异点在“软”不在“硬”!

场景2:食品工厂

此行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考察日本的食品企业,邀请方特别安排了日本两大食品生产企业:Ashahi(朝日)食品和Japan Foods(日本食品)。

两家企业各有侧重:朝日食品生产的是自有品牌的产品,而日本食品公司做的是OEM的生意,但相同的是内部管理的整洁、高效,具备的随需而变不断创新的能力和100多人的规模对应庞大的营业额。

两个行业巨头给人的印象是安静的,没有人声嘈杂、人影晃动的场面,进到厂房中很少能看到几个人。偶尔迎面碰到一、二个工作人员,他们也是马上贴边站住并轻声问候,等客人过去后他们才匆匆离去。偶然在工作间里看到几个工人,也是在检查机器运行或安静地填写工作单。陪同我们参观的人员按照既定的路线、分工有序地配合着。刚一到朝日食品公司,时间不巧已几近下班时间,但是的所有接待人员精神饱满地一字排开,夹道欢迎我们。我们坐下来听公司介绍的时候,接待人员全部站住一边,包括厂长、经理,就像“停靠在港湾的军舰,随时准备向各个方向出击”。因为是食品企业,所以对卫生的要求很高,不仅生产车间的卫生要求推到了每立方米细菌数的严格控制,对于参观者的参观路线也是经过了严格设计。当然,这种设计不仅是为了符合卫生要求,更重要的是对公司生产机密的保护。看得出前面是做了细致的准备工作,所以接待小组前后程序的衔接是顺畅而自然的。前脚我们刚把参观时穿用的白大褂、手套、帽子放在接待室的桌子上,后脚等我们再转一圈回来的时候,所有刚才穿用的物品又叠放得整齐如初,仿佛刚才的过程根本没有发生过。

在规定的范围内,他们每一个人都一丝不苟地执行,无论是接待参观人员还是在生产线上的工人抑或是清扫人员,他们对待手中的工作是认真的。在参观的过程中,我特别留意了他们的工厂操作间,二米见方的小办公室内,墙面上、桌架上满是细密的工作表,每一天每一项工作任务一目了然,但是每个空格内都有操作者认真的纪录,这些表格不是给别人看的,而实在是用的。在参观过程中,每一个介绍人员停顿的位置,旁边都有相应的展板、展示橱窗、样品,还穿插着一些小漫画、小卡通,让介绍的人讲解起来得心应手、绘声绘色,让参观的人搞得明白、饶有兴趣。基于缜密的安排,认真的分工与协作,我们整个的参观过程时间并不长,但是获得的信息全面而丰富。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的生产设备并非都是最先进的,一条生产线已经用了20年,却依然整洁如新,还在为企业的发展效力。

与安静的工作场面对应的是他们“热闹”的市场表现。为了适应市场,把握市场的需求,朝日食品每月都要对既有产品进行精细的市场调查,搜集消费者的回馈意见,及时对新品进行调整。一个新品如果在一周内的销量没有达到预期标准,就会迅速被淘汰掉,然后再推新品。而日本食品公司,因为做的是OEM生产加工,所以基本上是按需定制。每有客户提出定制要求,他们基本上是第二天回复,只要有订单,只要在现有生产能力可以满足的情况下,马上安排接洽,并组织、调整生产线。对于市场而言,他们从没有真正的安静过,不断地新品投放,不断的产品改进,由此形成了骄人的战绩。以日本食品公司为例,140多名员工,人均年产值达到了280多万人民币。一提到这个数字,那自然是“硬实力”最好的证明。可是,参观一圈后我更感觉到,这样的“硬实力”是“硬”中带“软”、“软”中促“硬”。如果没有高效的内部管理、认真的流程设定和严格紧密的执行,没有克俭成本,没有尊重市场,所形成的“硬实力”就是低密度的,稀松的结构经不起市场的变动和经营的压力。

场景三:公务车

为了接待我们,邀请方特别租用了一辆公务车,每天负责接送。就是这辆公务车,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这辆车是一辆商务车,既非名牌也没有豪华配置,但是司机却在数尺之间营造了一个舒适的空间。一上车,我一眼看到了他放在机箱盖上的整理箱,里面分层放着一次性水杯、咖啡包、小剪刀、便笺、尺子,创可贴等一系列小用品,规整又一应俱全,看得出,只要是乘客有需要,那个小箱子就会派上用场;坐下来再一看,他的驾驶舱周围,大小遥控器、行驶纪录表等各得其所;一抬眼,左上方车顶不大的空间内分隔断放着影碟机抑或是音响,看着很是小巧可爱。而在上下车的显著位置端端正正地写着他的名字,与他搭在椅背的西装上的名卡相对应,看来是持证上岗。车内每一个座位都“穿”着一件白色的提花座套,干净而温馨,有点家的感觉。车里的干净程度就不用多言了,每一个角落和细节都能体会司机的用心程度。车厢成了司机的“舞台”,更是他展现才能的一方天地,看着他这样的精心布置,我都心动得想要试一试,谁说开车是个辛苦活,他在享受他的这份工作,而他对工作的乐趣也感染了乘车的人。

考察过程中,因为安排紧凑,始终没有机会面对面的与司机交流,我看他每次出车前,都要拿过工作夹,认真地填写工作纪录表,也许是行驶纪录表,每到一个目的地,他也会赶快做纪录。我们忙碌地从一个地方赶到下一个地方,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吃饭,到底有没有机会吃饭,只要我们出门,他早已等候在前了。

场景四:浅簟寺

考察过程中一直是商务接待,终于挤出点时间,我们顺路参观了一个日本的寺庙——浅草寺。未到寺前,先穿过一条步行的商业街——类似北京的隆福寺或小商品一条街。小街上人来人往很热闹,两边的小店铺卖的尽是小挂件、小纪念品,琳琅满目价格也不贵,其间夹杂着各式日本的传统小吃,有各式小饼还有茶点,各有风味也做得精致可爱。我们一行人也买了几样边吃边走,吃完了要扔掉废纸的时候,才发现,整条小街竟然在街面上没有丁点的垃圾,即使在边边角角也不见废纸踪影,人们都自觉的把垃圾装到袋子里放到分类回收的垃圾箱内。在这样的小街上,做到这点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穿过小街,我们来到了浅草寺。寺庙不大,但是香火很盛。那大灯笼、香炉、屋顶壁画都似曾相识,特别是一部精致的《般若心经》,洁白的封套中间盖着一方红红的印章,中国文化在这里被推演到了登峰造极,作为寺庙的留念,在国内却未曾得见,遗憾啊!

场景五:餐馆

此次商务考察,邀请方的接待规格很高,特别安排了在帝国大厦的餐厅享受烛光晚宴以及日本传统风味的烧烤还有日本特色的火锅,处处留下深刻印象。在神户,我们品尝了日本独特的火锅,也受到了日本老妈妈体贴周到的招待。他们都穿着日本的和服以及雪白的袜子,慈祥可亲,不声不响地为我们摆酒布菜,虽然上了年纪但是依然脚步轻快、伶俐,总是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品尝他们准备的美味,在东京的烧烤店更是感受到了日本的传统特色,让我们在感受一道道美食的同时也欣赏到了饮食文化的魅力。吃饭的过程中,我们就忙不迭地拍照留影,把这美好的瞬间定格在记忆里。

吃了大餐,也不能落下小吃,在参观浅草寺后,我们等来这样一个机会。日本人爱吃面是出了名的,面馆自然成了我们的首选。正好在浅草寺不远的地方,我们就找到了一个传统面馆,大家满是期待,不料门前还有人排队,就更让人好奇,难道这家面馆真是好到了让人拿出时间等的程度?更想进去看看究竟了。轮到我们了,一个人一个人排进去,一进门,墙上的“菜单”一目了然,各种面的式样、价钱随吃随选,旁边还有从上到下的一排小格子,餐巾纸、筷子等完全自助。

面馆不大,做面,煮面的台面就占去了店里一半的面积,但是工作场面热腾腾的,让食客们看个清楚、吃着放心。整个小店很干净,面馆的招待和煮面的师傅都是日本的传统打扮,看着很是新鲜。招待员前前后后的忙活着,只有一个人,招呼客人、收拾餐具,动作麻利。没用等多久,我们的面就上桌了,看了一眼,一大碗面上怎么就放着一片肉?但就是这一片肉,吃到嘴里,糯而不腻,香得不得了!再喝一口汤,鲜香美味。看来这就是这个面馆的独特竞争力,店子再小也不失服务文化,生意不大也让人可圈可点!

场景六:酒店

考察过程中,对日本酒店的贴身感受也很深。无论是在神户还是在东京,酒店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两个字一一舒服。

就设施、空间而言,日本的酒店也没有特别之处,甚至还没有国内的酒店大,尤其是房间的面积,论豪华程度国内的酒店甚至还有过之,但是其舒适指数却不在一个层面上。被子还是被子、床还是床,马桶也还是马桶,但是实际的质量却只有用了才知道。躺在床上,无论外面多潮湿,被子上只有干爽的感觉,枕头也是高低适度;洗浴间每一个小用品都做到了好用,能节约的就放上节约提示,客人需要用的设计尽量人性化,用起来方便得手。总之,细节之间,舒适指数上升了,自然酒店的经营水平也上升了。

谈档案文化软实力 篇12

一、档案文化是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他认为,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古代文化,因为档案的记忆传承,而生生不息,传承至今。我国档案工作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形成了世界上唯一仅见、经久不衰的档案文化景观。档案文化的传世和传承,使中华民族有了鲜明的个性。档案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就是一种贡献力。这种贡献力就我们今天所说的软实力。档案文化是软实力,是实实在在的一种表现。

二、档案文化软实力的主要特征

(一)记忆传承性。

档案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充分体现档案文化的记忆传承属性。是档案文化的基本特性。它不是无源之水。历朝历代虽在不断更替,但档案文化的记忆传承却不为尧存,不为舜亡。

(二)凝聚归属性。

档案文化的凝聚归属性是档案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属性。主要表现为大致国家、民族,小至我们中间的每一个人都存在档案文化的软实力的凝聚归属性的认同。我们常说,族谱档案也是一种文化,代表着中国民族档案文化最基本的元素。家庭档案正是弘扬档案文化软实力的凝聚归属性的一种有效方式。

(三)支撑创造性。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明确的论述。总的主张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习近平同志强调,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除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外,必须增强民族自信,而民族自信的关键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因此,档案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母体,有责任承担起传承中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重任,成为培育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撑者和传播者。在强调“建设文化强国,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中发出档案的声音。

三、档案文化软实力的独特作用

(一)是解决国际事务的法宝。

最近,南海岛屿问题、“钓鱼岛”等问题剑指中国,档案的原始凭证功能在为国家有效处理国际事务,化解国际矛盾和纷争,在国际对话中赢得主动和更多的话语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日本“购岛事件”。面对日本无耻行径,我国政府就是用档案向世界说明事实真相。档案证明中国在15世纪初就已发现钓鱼岛,并将其作为台湾的附属岛屿进行管辖。明朝初期钓鱼诸岛就是中国领土。就连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国家级档案馆)存放的多份日本政府的历史文件,也证明日本政府早在1885年已认识到钓鱼岛属中国。

(二)是捍卫文化安全的卫士。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许多文化通过档案演绎流传至今,并有档案记载。如,“四大发明”,《史记》、《孙子兵法》等历史作品都是以档案为基础产生的,是最早的档案文化。但是,就是这些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现在也受到安全问题的威胁,上演掠夺篡改文化历史的闹剧。韩国学者以韩国庆州的佛国释迦塔发现的雕版印刷本《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1966年10月)为据,提出雕版印刷和金属(铁)活字印刷是韩国人的“发明”。实际上,活字印刷术是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公元1048年)由毕发明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详细记述了毕发明泥活字印刷及具体工艺过程,1974年在西安西郊出土的单页雕版印刷品《梵文陀罗尼咒》(公元650~670年)已经表明中国是雕版印刷的发源地。1906年在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卷子本雕版印刷品《妙法莲花经》,同样可以证明中国是印刷术的故乡。我们必须高调警惕掠夺和篡改文化倾向。

(三)是维护企业经济利益的利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我国与国外的经济贸易纠纷也日益增长。档案是应对反倾销的利器。应诉国外反倾销需要完整齐全的原始档案资料,档案是应对反倾销的利器。如,入世后我国第一场反倾销案———“挡风玻璃案”中国大获全胜。2001年12月,加拿大对来自中国的汽车挡风玻璃产品进行反倾销,初步裁定中国汽车挡风玻璃产品对加拿大的相关产业造成了损害,对中国产品征收36%~194%的反倾销税。如果败诉,至少会丧失加拿大市场2O年。最后是完备的财务档案为打赢这场“洋官司”的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是百姓利益的守护神。

上一篇: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下一篇:电网调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