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化软实力(共12篇)
教育文化软实力 篇1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普遍趋势和潮流,并被公认是20世纪最显著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是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而如今城市文化已经成为城市以至国家综合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只有让城市生命的美达到极致,城市生命才会无限升华。而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为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和提升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同时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和提升又反过来促进该城市的教育文化软实力。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可以进一步使社会认识到高校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并给予支持。当今时代,越是经济发达的城市越重视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越是重视城市文化软实力就越重视教育文化软实力;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又为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高了坚实的经济后盾;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进一步对高校的文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一、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构成
教育文化软实力其实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它把教育和文化软实力两个概念混合成一体。一方面,教育作为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承;激发文化的创造力和活力; 提升国民素质和素养并使之成为国家和城市的最根本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根据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全球战略问题研究专家小约瑟夫·奈(Nye Joseph.)指出,“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是通过吸引而不是通过武力来得到理想结果的能力。”奈很重视文化的作用并放在第一位并将其视为软实力的根本来源。奈认为文化由一系列价值观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而组成的,它具有普适的社会性意义。当进一步探究文化的内涵及形成因素时,教育在文化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奠基性意义。夸美纽斯说过“教指的就是教学与教育,借助于它们使人们称为有文化的人”,教育与文化之间有着密切不可分的联系。张楚廷认为“所谓软实力,实乃文化之力量,大学本身就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胡弼成认为教育文化软实力包括文化核心力、 运行保障力以及拓展深化力。
德国教育 家凯兴斯 泰纳 (Kerschensteiner) 将教育视为一种陶冶, 认为它“是由文化价值唤起来的、个性的有组织的价值观念”,并且“只有那些工作,能够在我们的心灵中唤起绝对的有力量的价值的,我们才可以称它为含有教育意义的工作”。由此可见,教育和文化之间有着密切而不可分割的联系,人们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获得文化,进而在此基础上传播并创造新的文化,而文化的发扬光大反过来又促进教育自身的发展和进步。王冀生认为软实力包括许多方面,但是最基础的就是教育。由此可以归纳出:教育文化软实力指的是通过教育来促进文化的发展、发扬和传播,以期某一文化被其他的更多的民族所接受和认可,从而形成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一种吸引力。文化软实力的源头就是指教育。
考察美国的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历史中各种实际数字表明,美国政府主要通过对他国进行教育资助、进行留学访问、合作项目,音乐影视剧等方式,致力于向外国传播其所谓的“民主、自由、 平等、博爱”的文化价值。2000年克林顿政府在白宫首次举行了“文化与外交”的研讨会。其目的明确地表明了美国政府对教育软实力的重视,呼吁国会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使美国能够完全利用教育软实力这一丰富的资源来加强美国文化对全球发展的影响力。
二、提升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方式
大学是传承优秀文化、创新知识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推进社会和社会文化的发展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素质的要求逐年提高,因此加强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总结众多学者的成果并增加了笔者自己对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认识,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如何提升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
1.培养大学生精神文化内涵,增加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凝聚力。现阶段大学教育重要的办学理念就是培养人才, 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的规模急剧扩大,随之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因此高校应该通过多样化的途径培养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内涵。首先,引导大学生努力学习并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提升内在素质,从身边事儿做起,逐步积累经验培育大学生的时代精神。其次,提倡丰富的校园文化,争取用高雅的文化熏陶他们。引导大学生追求健康向上的高品位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各个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精神需求,促进他们精神文化的全面发展。最后,为大学生提供多样的课外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构建高效的学习平台,提升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创新力。提高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需要推进高效的学习平台,推出 “学习型校园”,鼓励师生在工作中学习、 在研究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能力,构建终身学习的机制。首先,教师应该深熟知材, 为学生搭建适合学生的舞台。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这个舞台,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其次,师生之间要构建和谐的关系。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拓展师生之间的学习和合作。高校可以开展师生论坛、 学习沙龙、师生交流会等形式来拓展高效的学习平台。最后,高校可以通过现代媒体手段扩展学生的学习阵地例如:微信群、腾讯群、邮件往来等以期增强学习效果。
3. 拓展高校的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海内外交流,增强教育软实力的感召力。事实证明,任何办学理念封闭、缺乏沟通和交流等问题的大学是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培养的人才也就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因此,一所高水平的大学需要加强院校之间的、校企之间的以及国外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合作。一方面,高校应积极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到学校为全校师生进行讲学、作报告给学校带来新的知识和理念;另一方面, 高校努力为师生创造机会到国内外其他院校和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学习不断开阔自身的视野。高校应该努力与国内外其他院校及知名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这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推进大学文化的环境和设施建设, 增进教育软实力的保障力。全面提高高校的教育文化软实力,更好地发挥高校的文化的育人价值,需要有良好的校园环境和设施作为最基本的保证。高校可以利用教学楼、宿舍楼、走廊等空间开展了文化建设,设立了宣传橱窗和公告栏, 发布信息,也能较好地发挥宣传作用。会议室、教师休息室等可以用来展示高校的历史及特色等。在文化环境的建设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设立师生活动室,提供书报阅览服务及乒乓球等健身娱乐等设施,努力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让师生在宜人的环境中享受身心休憩。这些不仅为师生创立了积极上进的氛围,而且舒适温馨的环境文化向师生提供正能量,潜移默化地起到了教育和引导作用,成为增进教育文化软实力的保障。
三、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对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作用
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对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努力培养综合的文化人才,为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提供人才保证。文化人才是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人才的匮乏、结构的不合理以及综合型的文化人才的缺失对于城市文化的提升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摇篮,可以积极向地方城市输入各方面的文化人才。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并塑造综合型的文化人才, 高校可以通过产学用合作方式以及定向、 双向、进修等为地方城市提供高层次高水平的综合型文化人才。
2.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许多国家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来看,高校是带动其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依托高校建立起了产业园、科技园等。因此,高校和地方城市可以实施集中有效的合作交流,这不仅能促进地方城市的经济增长,而且促进了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立足地方,以教育文化软实力为依托,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打造文化产业聚集地来推动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3.加大高校教师服务社会文化力度, 推动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和繁荣。高校集中了众多的人才和精英,这些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成为地方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人才来源。高校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高校人才可以通过讲座和培训等方式去唤起人们的文化意识,成为推动城市文化软实力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渠道。
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和提升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同时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和提升又反过来促进该城市的教育文化软实力。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可以进一步使社会认识到高校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并给予支持。
教育文化软实力 篇2
——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媒发展的思考
蒋晓丽 李建华
一、文化软实力与传媒软实力
(一)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SoftPower)一词,最早由原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之一约瑟夫·奈(Joseph S.Nye)在1990年提出。他认为,国家的实力分为硬实力(Hard Power)和软实力两大类,硬实力指军事等强制力和经济实力等诱惑力;软实力指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或政治议程的控制力[1]117。在他看来,“在信息时代,软实力不仅依赖于文化和理念的普适性,还依赖于一国拥有的传播渠道,因为它能够对如何解释问题拥有影响力。”[1]153可以看出,奈将“文化”和“传媒本身”作为信息时代条件下国家软实力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要增强一国软实力,就要提高其文化的“全球普及”程度,这就有赖于文化的“扩散”和“广泛传播”,只有当这个国家的文化与价值观念在国际社会广为流行并得到普遍认同的时候,软实力才算是真正提升了,而这正是大众传媒的重要职责。
约瑟夫·奈关于软实力的观点一经提出,就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也得到我国许多学者的认同。俞可平提出,在全球化时代,要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增强国家实力,仅仅依靠经济和军事等硬实力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政治、文化、道义等软实力。喻国明认为,一个国家存在硬软两种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胡鞍钢认为,即使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力和综合力日益强大,但是媒体落后同样也会被动挨打,而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以文化、制度、传媒建设等为代表的软实力日益受到关注。还有学者提出,在现代社会,一个大都市媒体的影响力,直接耦合了这个大都市的“软实力”。我们认为,软实力就是一个国家依靠自身政治制度、文化价值、国家形象、民族精神等隐性实力来吸引他国的力量,其中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一般而论,生产力发展水平越低,一个国家的硬实力越重要;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软实力越重要。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化、信息数字化的当今时代,国家的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国家整体实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正由一个经济大国崛起为经济强国,在这个过程中,尤其需要不断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使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东方大国由一个文化大国成为文化强国。然而,与美、英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软实力还不够强大。约瑟夫·奈在《中国“软实力”》一文中指出:“中国的软实力比之欧美还相去甚远。”[2]英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国问题研究室名誉主席贝茨·吉尔说:“就文化吸引力来说,中国资源丰富,但她不善于推销文化产品。”一个国家实力的提升,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精神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极大增强,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因此,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实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思想的提出,充分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整体实力增强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
(二)文化软实力与传媒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而传媒不但是文化传播的介质和载体,它本身还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首先,文化并非一种自在式存在,它必须借助于文字、声音、图像等大众传媒产品(即符号),才能实现其自为。因而,现实的文化总是以传媒符号作为直观存在方式。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莱斯利·怀特在《文化科学》一书中指出:全部文化(文明)依赖于符号。文字、图像、声音等大众传媒产品符号是负载、传送信息和文化的最重要的代码,斯
图亚特·霍尔据此把传播活动看作是透过媒介的符号产品显现的意义的编码和译码的过程。
其次,从传媒与文化的历史和现状来看,传媒与文化如影随形,贯穿于传媒产生和发展的始终。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甚至认为,“文化是传播的同义词,实际上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同构、同质”[3]99。再次,媒体的影响力不但直接耦合了文化软实力,它本身也成为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当今传媒化社会,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媒的实力。李良荣教授认为,传媒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力量,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而在信息时代,现代大众传媒不但是文化的引领者,更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软实力的核心。在约瑟夫·奈的叙事框架中,大众传媒本身就被看作是文化软实力。
与国家实力一样,传媒实力也可以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传媒硬实力主要指传媒的资本、技术、人才等外显的、可测度的、可衡量的实力,如资金投入、技术水平、设施设备、节目时间、收视率、发行量、名牌主持人、员工学历等;传媒软实力指传媒的传播理念、传媒公信力、传媒自身文化、传媒影响力等潜在的、无法用量化指标来衡量和表示的实力。对硬实力的投入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收到成效,其业绩显而易见;软实力作用的方式和效果往往是间接性的、渗透性的,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传媒的硬实力的资源配置方式可以被轻易克隆、移植、借鉴,强有力的竞争跟进者因此有可能后来居上。但传媒软实力是一种内隐的精神力量,能对同行、受众产生持续不断、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他媒体很难效仿和复制。一旦依靠传媒软实力取得竞争优势,会产生很强的传媒影响力、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忠诚度,而且这种地位很难被撼动。传媒硬实力的提高增强了传媒的传播力,但不一定能增强传媒的影响力(传播效果);传媒软实力的提升则增强了传媒的吸引力、亲和力、引导力和影响力,使传播效果深远而持久。
二、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媒发展的思考
30年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出了一个足以改变整个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四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已经成为世界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并且正在崛起为经济强国。作为中国总体改革开放的一部分,与国家经济实力的大幅提升相适应,中国传媒业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也同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1978—2006年,报纸从186种增加到1 938种,增加了9.4倍;期刊从930种增加到9 468种,增加了9.2倍;图书从1.5万种增加到23万种,增加了14.3倍;出版社从105个发展到573个,增加了4.5倍;出版系统利润从3.23亿元增加到46.49亿元,增加了13.4倍[4]。广播电台从99座增加到263座,增长了1.66倍;电视台从38座增加到287座,增长了6.55倍;广播电视台达到1993座,教育台44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5.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6.6%[5]。从传播新技术的利用来看,截至2007年底,中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量累计达到2 616万[4];2007年,手机用户达到54 728.6万户,移动短信5 921.0亿条,平均每部手机每天发/接3条短信;无线市话用户达到8 454.4万户,短信311.2亿条,平均每部无线市话每天发/接1条短信[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年1月17日发布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全国网民数达到2.1亿人,略低于美国的2.15亿,居世界第二位,互联网普及率达到16.0%,手机网民数达到5 040万人[7]。从媒体创新来看,我们仅以电视媒体为例,中国电视媒体从改革之初的黑白电视接收模拟信号发展到今天的数字付费电视、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不仅实现了电视媒体自身技术的数字化, 更重要的是实现了跨媒体互动交融,构筑起了多媒体新平台,这些预示着中国传媒业即将迎来媒介技术创新时代。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传媒实现了体制机制创新,经营管理体制已从原来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轨道上来。到目前为止,国内有100多家出版社实行企业体制的管理,有1 000多家报刊进行企业化、市场化的管理;通过市场融资、股份制改造,数十家出版、发行、报业集团公司成立,中国出版业市场竞争主体越来越强大,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有影响力。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传媒在硬实力得到大发展大跨越的同时,软实力也得到了明
显提升。由世界三大品牌价值权威评估机构之一的“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及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经济组织“世界经济论坛(WEF)”共同组织评审、发布的第四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2007年)榜单中,CCTV品牌价值超过600亿元,位列第三,并且还进入了2007《世界品牌500强》前100名(第7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Mundell)教授认为,CCTV“已经跻身于世界级企业和世界级品牌行列„„这是了不起的成就”[8]。从品牌影响力范围来看,中国传媒业有42个品牌进入《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比例为8.4%,位居各行业第三;在进入世界500强的12家中国品牌中,传媒业只有CCTV一个品牌,只占8.3%。但从同样由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2007《世界品牌500强》榜单来看,在世界范围内,传媒排在各行业之首(40个品牌进入500强,占8%);而在世界前20强中,传媒就占了8个,达到40%[9]。我们在欣喜地看到中国传媒软实力得到明显提升的同时,与世界传媒品牌的这些数据进行对照比较,也清楚地看到:中国传媒软实力与世界传媒软实力还有着很大的差距。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传媒业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传媒竞争进入白热化,竞争已经成为中国传媒发展的主旋律。竞争催生了媒介技术的革新、媒介形态的创新和传播理念的更新,掀起了新旧媒体之间的竞合战略,推动了中国传媒业的大跨越和大发展,继而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国家和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但不可否认,我国传媒竞争还是低水平的,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不良后果,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内容同质化、媚俗化。同一城市中,大众传媒的编辑思路、受众定位基本相同,无特定受众群,栏目设置、采编内容、报道策划方式等相互抄袭,缺乏新意。同质化的结果是受众对特定大众传媒的选择性降低,替代率很高。为抢夺受众,许多媒体置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于不顾用庸俗的快餐文化喂养大众,用桃色新闻、传言绯闻、“莫须有”新闻来迷惑受众、抢占市场,欺俗、庸俗、低俗、媚俗之作屡屡出现。二是经营上赢利模式单一,缺乏创新。同质传媒的运营策划的方法相似、营销运作雷同,一味铺摊子、占场子、抢位子,大搞粗放式经营,缺乏独树一帜的盈利模式,缺乏模式更新、体制革新、机制创新。赢利模式单
一、竞争手段趋同使得多数传媒未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传媒市场竞争格局不确定,随时面临重新洗牌的命运。
中国传媒竞争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良后果?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传媒过于注重资本力量、人才力量、技术力量等传媒硬实力的增强,而对媒介文化、媒介品牌、媒介特色等传媒软实力的提升重视不够。软实力的欠缺导致中国传媒上不了天(不能影响世界),落不了地(不能深度影响受众);即使落了地,也产生不了持久的影响力,公信力不够,吸引力不强,受众品牌忠实度不高。
然而,传媒越是发达,竞争越是激烈,提高传媒软实力就越是重要。当今世界各国传媒都高度重视传媒软实力的提高,纷纷将其纳入传媒发展战略的核心。因此,中国传媒下一步发展的战略重点,应当是大力提高传媒软实力。
三、打造传媒软实力
与传媒硬实力飞速发展相比,传媒软实力明显滞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传媒的非理性竞争,致使传媒生态失衡。在传媒生态系统里,每一种媒介都是这个生态系统里的一类物种或一个种群。实验研究和野外观察表明,“在大自然中,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会在同一地方出现,如果它们在同一地方出现,必定会利用不同的生态位。没有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相同的。一旦它们的生态位部分重叠,这时就会严酷地竞争”
[10]147。那么,每一个传媒是否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呢?答案是肯定的。传媒软实力体现特色,彰显独特性;依靠传媒软实力的独特吸引力和影响的长期性,使得自身无可替代。因而,要保持传媒生态平衡,使各种传媒和谐共处,就必须大力提升传媒的软实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提高传媒的三大软实力:公信力、吸引力、影响力。
(一)凝炼传媒精神内核提高公信力
传媒的竞争与发展固然需要传媒的技术、人才、制度等硬实力,但还必须有传媒的精神内核这个软实力。有了高尚的精神内核才可以团结内部力量、凝聚人心,历经磨难而不舍,屡遇挫折而弥坚;才可以铁肩担道义,对真理执著追求,对社会认真负责,对群众利益高度重视;才可以文为民所著、言为民所立、利为民所求,最终为传媒赢得公信力和权威性。传媒的精神内核是传媒信息采集、处理、交换的核心要素,精神内核高尚的传媒能从普通信息内容中透视出民生大计,并通过传媒产品唤起民众的重视和醒悟;精神内核涣散的传媒则只能充当传声筒,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新民晚报》“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的办报宗旨使其历经无数次传媒风暴依旧岿然不动,成为中国大陆迄今出版报龄最长的报纸(近80年报龄)。《北京青年报》在其核心理念中突出了职业操守,用极其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条新闻,以杂志的标准来办报纸,这个核心理念在为他们赢得赞许和称道的同时,更为他们赢得了可贵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被誉为纸面“焦点访谈”的《南方周末》,用“深入成就深度”的核心理念着意打造平民意识和民间立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国弱势群体的代言人,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一份能发行全国的周报,这种公信力是其他传媒所无法取代的。
(二)弘扬传媒文化提高吸引力
每一个媒体对受众都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有大小之别。传媒要在行业生态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使自身的吸引力具有独特性: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专。媒体的独特吸引力主要来自于媒体自身的独特文化。传媒的态度立场、价值判断、经营理念、组织机制、领导体制,媒体从业人员素质,媒体衍生产品,媒体环境,媒体形象等都可以包括在媒介文化的范畴之中[11]6。传媒的传播理念和传播行为都会受到媒介文化的影响,“有了个性鲜明且稳定连贯的媒介文化理念,传媒才能以个性化、人格化的产品实现与目标受众之间的吸引、共振与黏合,在时间序列上维持稳定的受众期待,在差异化竞争中脱颖而出”[12]24-32。传媒如何形成个性?如何凝练自身的文化?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其实,传媒的个性和传媒文化是从传媒的日常工作中形成的,也是在日常工作中得到体现的。从2003年“人乳宴”到2006年的“豪华校门”所引发的关于铺张浪费的讨论,“父母卖肾帮女追星”所引起的关于“孝道”与“溺爱教育”的讨论;报道中,既有“女记者放弃采访,抢救落水女孩”的正面典型,也有“记者抓拍骑车人雨中摔倒”的反面教材„„当传媒在报道这些事件的时候,传媒的态度立场、价值取向、人员素质、媒体形象等已经展露无遗了。
(三)铸造传媒品牌提高影响力
传媒影响力是某种传媒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等被他者接收并接受,进而改变或扭转其态度和行为,产生对该传媒有利的舆论氛围的力量。传媒影响力最集中体现在品牌影响力(Brand Influence)上。品牌影响力有三项关键指标:市场占有率(Share of Market)、品牌忠诚度(Brand Loyalty)和全球领导力(Global Leadership)。胡鞍钢指出: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媒介的渗透能力十分低下,对外宣传无法抗拒西方媒介,也远不适应国际媒介市场的需求,这是中国在国际传媒领域长期被动挨打、处于无奈境地的根本原因。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强势传媒之所以能垄断世界传播话语权,除了拥有超强的传媒硬实力外,还因为他们拥有强大的软实力:他们是世界级的传媒品牌。西方四大通讯社(路透社、美联社、合众国际社、法新社)占据了世界新闻发稿量的4/5, 90%以上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垄断。在2007《世界品牌500强》中,全球网络搜索引擎巨头Google位列世界第三,占据着世界传媒品牌的头把交椅;《纽约时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高水准的报纸,也是最能搞到美国政府内幕的报纸”,位列世界第14,抢占了全球平面媒体的第一把交椅„„这些世界传媒品牌牢牢地控制着世界传播领域的话语权,掌控着整个世界的主要传播活动。当今时代,品牌成了决定传媒影响力的关键因素之一。蒙代尔教授指出:“很多学者和媒体都在谈论‘中国制造’,但是由于品牌和技术这两个企业的关键驱动力的不足,使‘中国制造’在短时间内很难有重大突破。”我们欣喜地看到,作为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CCTV已经跻身世界品牌百强,国际
影响日益增强。中国传媒一定要始终坚持品牌发展战略,不断提高自身市场占有率、品牌忠诚度和全球领导力,打造出更多世界级的传播品牌,能够在世界传播舞台上发出中国的声音,从而改变西方国家一统世界传播领域的格局,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民族一道,建立起全人类共建共享的世界传播新格局。
法国一位外交家说,中国在能够输出自己的价值观之前,不会成为一个大国。中国传媒在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必须不断提高自身公信力、吸引力、影响力等软实力,在世界范围内大力宣传中国惊人的经济成就、政治优势,广泛传播中国文化,不断增强政治经济模式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吸引力,这是历史赋予中国传媒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2]约瑟夫·奈.欢迎中国软力量[EB/OL].《财经》年刊: http: //fund.jr.j com.cn/news/2006-11-24 /000001802863.htm.l
[3]肖小惠.传媒批评[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2.[4]改革开放30年给新闻出版业带来什么———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接受记者专访[EB/OL].http: //media.peo-ple.com.cn/GB/40606 /6814918.htm.l
文化软实力探析 篇3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论断,对于我国实现科学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而软实力更能代表一个国家发展的后劲。本文通过对文化软实力的概念、特征以及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路径的分析,进一步论证了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特征;战略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把“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写进党代会的报告里,说明我们党在推进社会发展中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作用。
一、文化软实力的概念由来
“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前院长、美国前助理国务卿约瑟夫·奈(Joseph Nye)教授提出的。1990年,他分别在《政治学季刊》和《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了《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等一系列论文,文中指出,“同化权力(软实力)是一个国家造就一种情势,使其他国家仿效该国倾向并界定其利益的能力;这一权力往往来自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国际机制的规则和制度等资源。”在这一系列论文的基础上,约瑟夫·奈出版了《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一书,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即如果一个国家可以建立并且主导国际规范及国际制度,从而左右世界政治的议事日程,那么它就可以影响他人的偏好和对本国国家利益的认识,从而具有“软实力”,或者具有“制度实力”( Institutional Power) 。2002年发表的《为何再不能单纯依赖军事力》(“Why military power is no longer enough?”),一文中,他认为软实力就是“让别人也想要你所想要”的能力;在2004年出版的《软实力:世界政治中制胜之道》一书中,约瑟夫·奈把“软实力”明确定义为“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另外,它源自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而在2006年发表的《软实力的再思考》 (“Think Again:Soft Power”)一文中,他将这一概念简单地定义为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或者利诱的方式改变他方的行为,从而使己方得偿所愿的能力。约瑟夫·奈把国家的“软力量”归于三种主要资源:一是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文化;二是能真正实践的政治价值观;三是能被视为具有合法性和道德威信的外交政策。可见,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包括了文化、政治、外交三个组成部分。
二、文化软实力的特征
软实力这一概念是相对于硬实力而提出的。文化的力量本身有其特殊性,它不是一种强制性的力量,它的发挥根本上是靠文化的吸引、靠精神的感召,具有以情感人、以文化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超越性。
(一)软实力是一种潜在的具有开发价值的力量。软实力重在一个“软”字,“软”就“软”在文化魅力上,同时,软实力之“力”其奥秘也在文化特殊“魅力”的强大上。这种软的力量具有超强的扩张性和传导性,可以超越时空,跨越边界,在其自身范围之外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而且这种影响力和感染力不受时间的制约,具有历久弥新的特质。
(二)软实力是一种终极竞争力,而且是居于竞争力的核心部分,是核心竞争力。
(三)软实力资源难于控制。软实力需要长期的艰苦建设,绝对不会像有些硬实力项目那样可以一蹴而就。
三、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路径
(一)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的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
(二)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开拓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途径,充分发挥我国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三)提高文化传播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文化的传播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另一方面必须花大力气提高文化传播力。要把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作为提高文化传播力的战略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壮大总体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营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流涌,让一切有志于文化创造的建设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出具有战略意义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形形色色“中国威胁论”的干扰,我们必须迅速、不断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各国人民更加普遍和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和平发展有利于世界,把中国的发展作为自己的难得机遇,进一步加强与我国的友好合作。这关系着我国硬实力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系着我国和平发展、民族复兴伟业的顺利实现。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战略任务。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张胜军教授认为,软实力必须放在战略层次讨论才有意义。约瑟夫·奈明确指出:“如果一个国家能够使其实力在别国看来是合法的,那么它在实现自己意志的时候就会较少受到抵抗。如果它能够帮助、支持那些鼓励其他国家按照主导国家所喜欢的方式采取或者限制自己行为之制度,那么它在讨价还价的情势中就可能没有必要过多地行使代价高昂的强制实力或者硬实力。”显而易见,软实力的这些功能都是战略意义上的。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共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倪世雄主编,《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我国教育文化软实力培育策略探析 篇4
一、教育文化软实力的特性
教育文化软实力, 一国在教育文化领域的特殊作用力, 是相对硬实力而言的。一直以来, 人们在比较一国国力强弱时, 往往总是会讲到经济实力、军事实力, 对文化实力多有忽视, 更不用说是教育文化软实力了。事实上, 现在的世界强国, 不仅是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较强, 而且在文化实力上也得到了全球的认同, 才能称之为强国。文化软实力代表着其它国家和地区民众对某种文化的理解、认同与接受度, 它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一国的教育文化软实力, 正是通过有效的教育与传播, 一国的文化才能为外界所知晓, 进而被理解、被接受。
具体而言, 教育文化软实力主要表现在其于无声处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消融, 以及构建起有利于文化传播的价值观念。当前比较主流的做法, 也是体现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是一国通过各种有效手段, 如, 鼓励国外学生来本国留学, 向其提供奖学金等, 来促进本国文化对外国人员的影响, 并在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流中占据主动, 完成有机的整合。在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影响下, 使接受本国文化教育的外国人员逐步接受本国的文化思想观念。教育文化软实力一旦形成, 无论是否采取政治措施, 其都会对他国产生影响, 特别是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与博弈中,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对方的价值观念与自己趋同, 促使博弈与竞争向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 进而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这也就是为什么说一国的教育文化软实力非常重要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教育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一) 教育软实力具有修身效应, 有助于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读书人的修身向来十分重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 文化人的修身重要性可见一斑。“仁、义、礼、智、信”,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 也是传统文化中对于读书人修身的具体要求。基于传统文化, 结合现代文明, 构建中国的教育文化软实力, 显然将使得所有受教育者得到修身方面的教育, 重视对品德的培养, 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当教育文化软实力得到认同后, 其对受教育个体就会产生基础的修身作用。一个人的外在行为, 内在品德, 都会有所体现, 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 这就是教育文化软实力的修身效应。它对人们的影响是无处不在且持久的, 对于一个人的思想形成与行为选择都有着决定性作用。
(二) 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指向效应
教育文化软实力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 具有很强的指向效应。一方面, 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内容, 往往得一国文化中对于人才的定义, 对于人们希望下一代人向什么方向发展的描述。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 它指明了应该发展的方向, 从而可以时刻确保其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 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指向是一种软约束。与外在的强迫性不同, 教育文化软实力更多的只是一种文化约束, 从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 到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 这种文化上的约束往往不需要人们特意去强调, 就能对受教育者产生明显的影响。
(三) 教育文化软实力的选择性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它总是在与其它文化进行交流中得到充实与发展的。教育文化软实力在这种文化间的交流过程中, 会发挥选择的作用。一方面, 它对外来的文化进行筛选, 将那些与自身文化不相符的内容进行隔断, 进行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立性。另一方面, 在与其它文化进行交流的过程中, 它会主动地将自己的文化向外传播。往往都是更强势的文化软实力一方向另一方传播。如, 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 一部文化整合的过程, 欧洲文化也是在吸收阿拉伯文化后得以完善的。近代的日本文化, 更是因为其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上表现得好, 才形成了较有竞争力的日本现代文化。应该看到, 即使是进行交流与融合, 日本文化依然保持了其本身的核心内容, 这就是教育文化软实力的选择性在起作用。
三、培育我国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对策建议
(一) 坚持民族文化优先的教育文化软实力培育原则
中国有着全球独一无二的五千年不断代文明, 相对于其它文化, 理所应当地拥有更大的自豪。在培育我国教育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 必须坚持民族文化优先的原则。从各国的教育文化软实力培育经验来看, 无一不是为本国经济和政治服务, 是为了更好地战胜其它文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 更应该坚持民族文化。没有文化的复兴, 其它领域的复兴就会失去方向。一方面, 要从民族文化中提炼出适应于今天时代特色的核心内容。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统的仁义礼智信, 等等, 都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要通过提炼与宣传, 帮助大家更好地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无论是文化的传播者与教育者, 还是文化的受教育者, 始终坚守自信, 才能在与其它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 要正确处理文化创新。不能全盘否定西方文化, 但更不能全盘西化。应该以一种包容与开放的心态, 吸取其它文化的长处, 逐步丰富我们的文化, 构建一个多元一体与共生共存的文化生态系统, 最终形成兼具包容与开放的民族文化, 进而实现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大提升。
(二) 实施以教育为重点的强国战略
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培育与提升, 与一国采取什么样的强国战略有着直接关系。即文化在一国战略中所占的地位, 决定了其发展的高度。当今世界最为强大的国家美国, 在其对外交往中, 文化永远都排在第一位。即使是同为西方国家, 法国、德国等国都对其以好莱坞影视文化为代表的美国文化传播头疼不已。事实上, 这正是美国人的聪明之处, 在无法通过战争与经济手段实现目的的领域, 美国采取的文化传播方式。上世纪初, 美国人用庚子赔款创办清华学堂, 将美国文化作为中国有发展潜质的学生的课堂教学内容, 使他们了解并认同美国文化,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应该从美国人的做法中看到教训, 以我们的孔子学院为例, 近年来国家在孔子学院的发展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出现全球各地, 成为中国文化向外传播的窗口, 极大地提升了他国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程度, 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培育教育文化软实力, 必须实施以教育为重点的强国战略, 将教育摆在更重要的位置。通过建立更加科学民主的高校管理体系, 剔除官本位和学术腐败带来的负面影响, 鼓励更多的高校接收外国留学生, 让更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接受中国教育, 不仅可以加速大学的现代化建设, 更可以为我国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构建提供强大动力。
(三) 以高雅为主题提升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吸引力
互联网的出现, 改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 也改变了我们的信息传播方式。每一个人, 只要有一个互联网的终端, 如移动网络的手机、电脑等, 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发起者。正因为如此, 人们将现在称为真正的市民文化时代, 流行文化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传播。但应该看到, 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播, 任何一种文化软实力的展示, 都不可能以流行文化为全部内容, 最终决定其是否能够在文化交流中赢得重视, 还是取决于该文化的精神内涵, 即高雅文化部分。中国有着灿烂的文明与悠久的历史, 我们强大的民族精神与人文底蕴一样, 足以成为我们教育文化软实力源源不断的动力。比如, 天人合一的思想, 与当今时代的爱护自然, 保护地球的思想如出一辙, 都追求对自然的尊重, 与自然的统一。特别是中国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思想, 更是使得我们的文化在对外交往中具有天然的优势。“和而不同”承认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在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与多样基础上, 通过文化交流, 最终实现更高文化层次的统一与协调, 这无疑是所有文化进行交流最为理想的状态。可以想象, 我们的文化在对外交流中, 更容易获得人们的理解与认同, 绝少会引起别人的反感, 从而更有利于我们顺利完成文化的交流。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认同与文化交流, 可以使得我们的教育文化软实力更为有效地展现出来。因此, 在我们的教育中, 应该人以更加自信的心态, 围绕着和谐为题, 将我们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精神实质与普世价值, 向更广的领域进行传播, 完成我们通过文化向外展示中国, 显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目标。
摘要:教育文化软实力关系到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与长远, 是一国文化教育与文化传承事业的大事。本文在阐述教育文化软实力特性的基础上, 分析其重要意义, 探讨培育和增强我国教育文化软实力的策略, 以期为提升我国教育文化水平服务。
关键词:教育文化,软实力,培育,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吉发.政治学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韩勃.软实力:中国视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3]唐代兴.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中国文化软实力 篇5
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习近平主席说过,文化软实力不仅是中国梦内在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可以说,没有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在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中都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提高我国的软实力。
在区域之间,文化的作用对内多表现在能激励士气、凝聚人心、整合力量上;对外多表现在能提高吸引人才、资金和技术的竞争力上。文化能创造不同于科技、经济等的新的发展动力,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
第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带动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在市场机制下,文化可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大类。文化事业是一种公益性文化,文化产业则是通过产业与市场的运作,创造出文化内容,为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用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于强化国家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整合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文化具有社会整合和导向的功能,文化整合功能是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而导向功能则能够推动社会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进步。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发展的精神积淀,是凝聚各民族力量的桥梁。
第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展现出社会主义文化魅力。文化与思想的发展是没有疆界的,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气质、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制度体系等内容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国同时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他国影响。依靠自身的政治、文化、价值观念、外交亲和力等软力量来吸引他国。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孔子学院是“走出去”文化策略,在国际软实力竞争的大环境下,是我国的一项文化外交政策,向世界展示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把汉语言文化推向了全世界,使世界更好的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并且提供了互相交流的平台。
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公平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积极引导产业方向,丰富文化产业内涵,延伸文化产业链条,提高文化产业附加值。要积极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大力培育发展动漫游戏、网络文化等新兴文化业态,加快出版发行等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要着力培育龙头企业,鼓励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经营水平,切实使文化产业做大总量、做优质量。
汨罗:文化软实力升级 篇6
这里有文艺晚会,表演者各显身手,挥洒激情,观众们欢声雷动,如痴如醉;
这里有他们独立创办的《和谐人地》专业报纸,采编人员布局谋篇精心策划,读者竞相传阅,认真点评;
这里有感人至深的学习情景,领导带头学习,干部职工你追我赶啃书本,考资质……
摸索了近一年的时间后,2009年,文化建设在汨罗市国土资源局全面开展。
2011年11月25日,汨罗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叶光辉讲述着他们的文化故事。
用 报
“重视文化建设,是在2009年我应同学之邀到他工作的地方上海某福利院参观,发现他们院内到处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我认为他们一个福利机构能做得这样好,我们作为行政机构又何尝不可呢?”叶光辉说。2009年,他刚一上任,就发现了《中国国土资源报》妙用。
“我是从乡镇党委书记来国土资源部门的,不懂业务,但是,我发现《中国国土资源报》的信息非常及时,也很实用,比如有详细的土地登记、矿业登记、土地转让、矿权转让、国土资源执法等案例,就决定每期必看。”叶光辉一直有看报的习惯。
他不仅仅是自己读报,而且发动全局的干部职工读报。这不是一个形式,因为他会常常组织业务探讨。在他的影响下,全局干部职工基本上都养成了读报的习惯。
《中国国土资源报》的订阅量从2009年的3份,提高到了2010年的60余份。
不仅仅是读报,叶光辉还灵活用报。
今年7月,地籍股遇到了一宗土地登记的案例。当时,汨罗市房产局直接给一宗土地发了房产证,土地已经从张三那里卖给了李四,而地籍股和分管副局长也不敢肯定初始登记到底是先发土地证还是房产证。
最后,找到了叶光辉。他们知道叶光辉喜欢学习,喜欢看报,希望他能够有个解决的办法。
叶光辉听了情况后,马上说:“前几天《中国国土资源报》上就有这个情况的详细介绍,这个肯定是要先发土地证的。”
于是,他们找来报纸看后,建议房产局先吊销这宗地的房产证,要先办理土地证。
这是有法可依的,汨罗市房产局和土地交易人也都心服口服。
叶光辉还常常用到的一份报纸就是《人民日报》,他曾经用此报解决了局党组好好先生的问题。
“我们局党组一共9个人,刚好有3类性格,一类火爆型的,有3个,我就属于这类。一类平和型,有3个,还有3个是属于‘好好先生’类型。”叶光辉介绍说。
对于“好好先生”类型的,叶光辉是不赞成的,因为局党组是要给予自己意见的。之前的几次会议他也提到过,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刚好那次,他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社论《不要当“好好先生”》,如获至宝。马上将这片社论复印3份,自己分别交给局党组3个“好好先生”,并笑着说:“好好看看,一切尽在不言中。”
他们立刻就明白了叶光辉的意思。从此以后,彻底改变了作风。
还有一次,在2011年2月份,叶光辉打算处理两个干部,因为在元月份的考察结果上,这两个干部工作懒散,工作效率低下、作风不正。
于是,在大会上,叶光辉向200余名与会干部职工每人印发了《人民日报》社论《从严管理干部是对党和人民的负责》。
“当时,很多人都不知道我这样做的目的。然后,我又在会上强调了对干部管理不严是犯罪,是辜负了领导和人民的期望,也是放纵干部的表现。不但害了少数人,也严重影响了我们国土资源干部的形象。”铺垫做完后,叶光辉将两个国土资源所所长降职调离了岗位。
到这时候,所有人才恍然大悟。有干部职工事后非常赞赏叶局长的这种学报用报、有的放矢的举动。
课 堂
国土资源大课堂也是汨罗市国土资源局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
2010年初开始,国土资源大课堂每个月举行一次,一直持续到现在。国土资源大课堂在每年年初定好主题,主讲人都是汨罗市国土资源局各股室股长或者业务骨干,对象是全局的干部职工。
叶光辉自谦地认为“这是我们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
年初定好选题后,各主讲人就开始准备,最长的准备了半年时间。
“我们的很多股长和业务骨干都是老职工了,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了,不需要学习了。但是,在我们大课堂的备课当中,他们常常会发现,哦,原来自己以前的经验是错误的,因为现在的政策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叶光辉说。
然后,他举了几个例子。汨罗市国土资源局执法大队大队长是从一般职工做起的,是典型的老经验主义。今年讲课后,他感叹地说:“幸好讲了课,不然我还会继续犯经验主义错误。”还有一些股长,在平常开会的时候,连一句话都说不出,表达能力很弱,但是,通过准备后,却能够将一个小时的课讲得很精彩,反响很好,极大提升了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有些讲课人对公开讲课不放心,便提前在叶局长等局领导面前试讲,然后,要他们评价讲课的效果,态度非常认真。
不过,对于一些政治敏感问题,比如胡锦涛书记的“七一讲话”,这些股长和业务骨干都把握不准,局里便请了省委党校、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党史教授来讲课,以提升干部职工的政治素养。
考 证
国土资源是一个业务和专业性都很强的部门,只有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才能提高干部职工的素质。
叶光辉想的办法是发动全局职工考取各类从业资格证书。这样可以让他们不得不去学习,比如学习土地交易、土地登记、矿权交易、法律顾问、会计师等。同时有了从业资格证书后,将来也可以独挡一面,不会全部依靠局里。
最开始发动考证的时候,叶光辉为了提高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做了两个动作。首先是自己带头考证。
“去年我报考的是土地登记代理人资格证书。这样做除了带头作用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如果我都可以拿到证,那么一般的干部职工就再不能够找借口说忙没时间考证了。当然,年龄超过45岁的就不做要求了。”叶光辉最后拿到了资格证书。
其次就是奖励。以前有证书的,比如律师证、会计证、工程造价师等,都统一发给奖金,按照考试的难易程度,给予不同的奖金。最高4000元,最低2000元。然后,新报考的干部职工也按照这个标准进行奖励,叶光辉的土地登记代理人奖励了2000元。不过,这个举措要求在报考期间的所有费用都自理,只有通过了才有奖励。
之后,整个汨罗市国土资源局干部职工考证积极性空前高涨。今年,一共有63人报考各类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尤其是,副局长阳舟在已经拿到了土地造价师资格证的基础上,今年又拿了土地登记代理人资格证书。
氛 围
如果说用报是实用,那么办晚会和办报则是在创造一种文化氛围。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6月30日,汨罗市国土资源局自办了一台庆祝晚会,这个晚会的最大特色就是“所有的表演人员全部都是汨罗市国土资源局的职工和家属”。从排练到上台,仅仅用了不到两月的时间,从搭台子到最后唱戏,只花了一万余元钱。
“当时,我们邀请了汨罗市政府、政协,岳阳市国土资源局等相关领导出席晚会,他们的评价都非常高,尤其是岳阳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黄琪说‘没有想到汨罗市局还能够搬出这样的晚会来。’”叶光辉提起5个月前的那台晚会,至今仍激动不已。
其实,这台晚会在汨罗市国土资源局从开始到结束都是一个热门话题。
决定要举办晚会的时候,除叶局长外,局党组其他8位成员各自都分配了一条线,负责数个股室或者国土资源所的节目收集,然后再由局节目组统一进行分配和安排。
最开始的时候,有人提议说请几个外面的专业歌唱或者舞蹈人来,这样会好看些。叶光辉当即就否定了这个意见,因为“我们要展示的是自己干部职工的风貌,要自己活跃起来。
晚会结束后,知道了领导和同事们对晚会的评价,所有汨罗市国土资源局的人都感到很骄傲。
直到8月,还有人在谈晚会的话题。
另外一个营造文化氛围的举措就是自己办报纸。
刚进汨罗市国土资源局的时候,叶局长便拿着自办的《和谐人地》,说这是局文化建设的直接产物。
“我们不想办一份正规的党报党刊,今天局长讲话,明天副局长到哪里视察,这些都不要的。我们办报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怎么做人,怎么做事,给予干部职工一个工作的指导。二是谈工作感受,希望给干部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在这样一种氛围中,感受局里对每个干部职工的关爱。”叶光辉说。
不过,叶光辉在主张办报的时候,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当时,有的同志认为办报,搞文化建设是作秀,不会有什么作用,还不如抓好业务来得实在。但最后,叶光辉说服了他们,先办几期看看效果。
报纸出来后,在局里引起很大的震动。大家都觉得这是自己的心血和智慧产物,都非常爱惜,有个职工一次就投了3篇稿子上去,离退休干部也非常踊跃,各展其才。
有一次,老局长还打电话给叶光辉说第三期报纸没有收到,要他留一下,希望能够尽快送到。以前持反对意见的几个同志,每次收到报纸都会非常认真地看,有的发现了错别字,还很重视地指出来。
“这说明《和谐人地》已经成为离退休老干部与在职干部职工交流的一个平台了,也成为我们在职员工施展才华的一个平台,文化氛围就慢慢开始形成了,文化能够将全局干部职工团聚在一起。我们的下一个举动就是办一个文化小册,打算将汨罗的屈原求索精神、龙舟拼搏精神和骆驼奋进精神结合在一起,既要有地方特色,又要服务大局。”叶局长自豪地说。
教育文化软实力 篇7
(一)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由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方面组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 时代的进步, 软实力在综合国力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传统文化则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 它不仅能够促进硬实力的发展, 而且在国际交往和国家安全的保障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为国家之间冲突的深层次原因还在于文化的差异和冲突。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伟大民族,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丰富而独特的传统文化。在这片肥沃的国土上, 地域辽阔, 民族众多,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共同的根基和精神家园, 是维系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它哺育了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塑造了他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坚强不屈, 奋发向上的品格, 成为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新的时代, 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 成为增强中国综合国力, 塑造中国形象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 大学生是建设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
文化软实力由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组成, 外部因素包括国家的创造力、思想影响力、观念文化的亲和力以及文化产品传播能力和辐射能力, 内部因素包括民族团结精神、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以及传统文化的继承等1。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每一个中国人, 都有责任担当起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任。尤其是大学生, 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历史赋予他们的神圣使命。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然而目前, 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着很大问题。
二、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以汉语为例,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但对于我们的母语—汉语, 在国内远没有英语的地位重要。现在不论参加什么考试, 应聘什么职位, 英语都是必须要过的一关, 但是汉语呢?很多大学生写文章抓耳挠腮, 不知如何下笔, 就是勉强写出的文章也是语句不通, 错字连篇。其次, 从小接触现代科技文化知识的现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 所知甚少, 一些流传千年的风俗习惯, 文化传统正在逐渐消失。再次, 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典籍是经过几千年历史的检验, 留下的精品, 其中保存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但很少有大学生认真地去读, 去背。长此以往, 势必会造成文化的断层。这也是很多大学生在进行口头或者书面表达时, 往往是淡入白开水的大白话, 感受不到那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最后,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庞杂, 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需要我们认真进行整理研究, 给它注入现代气息。
三、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 对传统文化的搜集整理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 需要我们根据时代精神进行挖掘和整理。有时候, 大学生并不是不尊重祖先留给他们的宝贵财富, 而是文化这个概念的内涵太丰富了, 不知道从何入手。所以高校一定要充分利用自己丰富的人力和知识资源, 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整理。
(二) 在大学开设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
当前的大学教育, 法律、经济、计算机等一些实用的社会急需的学科备受青睐, 而文史哲等基础学科却是门前冷落、少人问津。为了继承和发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必须把它作为一门基础的必修课列入学校课程体系, 让各个专业的学生都来学习, 从而带有强制性的为大学生系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三) 开掘学科课程的人文内涵
对于大学的各门课程, 尤其是文科, 教师要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 注重蕴含其中的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比如, 大学语文课, 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文学作品后丰富的文化资源:民风民俗、人文精神、语言文字、审美意趣等等。再比如自然科学课程, 教师可以在史的这部分给学生讲授我们的祖先在这个领域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 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增加他们对我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其他课程亦是如此, 只是在比例上可以适度调整, 力争把中华文化的精髓贯穿课程的始终。
(四) 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要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于潜默移化中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比如, 在校园里播放一些优秀的中国古曲, 张贴古代先贤的诗歌语录, 组织各种形式的诗歌朗诵、古文阅读比赛, 邀请有关的专家学者做关于传统文化的讲座、举办各种民俗活动等等。总之, 要让学生沉浸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 于无形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 内涵丰富, 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是中国软实力的核心内容。现代, 西方文化伴随着西方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正在逐步地吞噬我们的传统文化, 所以, 作为未来社会主人的大学生要承担起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以增强我们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提高民族凝聚力, 淳化社会风气,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并最终增强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 让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黄艳婷, 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国文化软实力, 鄂州大学学报[J], 2012 (6) .
[2]冯友兰.论中国传统文化[M].上海:三联书店, 1987.
[3]何静, 何怀仁.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2.
教育文化软实力 篇8
一、“思想”文化建设:形成办学治校育人的核心理念, 使之成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内驱力和引导力
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营造让学生学会“思想”的环境, 提高和拓宽他们观察和思考问题的广度、深度、高度, 让学生普遍具有一种精神信念。因此, 必须强化办学治校育人的理念文化建设, 为师生构建一个观察世界和思考人生的思想平台。就基础教育而言, “思想”文化建设主要是以“一训三风”为内核的理念文化建设, 因为, “一训三风”体现了多样化的办学理念和校本化的办学思想, 可以凝聚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内驱力和引导力。理念文化有不同的立意主题, 可以从不同的文化领域开发, 从多维度凝聚成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内驱力和引导力。
1.以传统文化引领学校“思想”文化建设, 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渝北教师进修校以“修习”为主题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渝北中学以“莲花精神”为内核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暨华中学以“和融竞进”为内核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仁睦初中以“仁学”思想为内核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汉渝路小学以“礼文化”为核心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和合家园小学以“和合思想”为主题建设学校理念文化。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形成的“一训三风”理念文化, 从历史的维度营造让学生学会“思想”的环境, 凝聚成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内驱力和引导力。
2.以地域特色文化引领学校“思想”文化建设, 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渝石中学以“石文化”为主题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统景中心校以“泉文化”为内核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茨竹中心校以“竹文化”为主题建设学校理念文化。以地域特色文化为主题形成的“一训三风”理念文化, 从区域的维度营造让学生学会“思想”的环境, 凝聚成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内驱力和引导力。
3.以教育思想理念引领学校“思想”文化建设, 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渝北职教中心以黄炎培职教思想为内核建设中职学校理念文化, 渝北实验二中以“情智教育”为主题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龙溪小学以“多彩教育”为主题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空港新城小学以“快乐教育”为主题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五星路小学以“五彩教育”为主题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天一新城小学以“智慧教育”为主题建设学校理念文化。以教育思想为主题形成的“一训三风”理念文化, 从教育的维度营造让学生学会“思想”的环境, 凝聚成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内驱力和引导力。
二、制度文化建设:构建以人为本、充满人文情怀的管理制度, 使之成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制度文化建设的目的, 最终的归宿归应该是:如何使“制度文化”成为引导全校师生成长和发展的路标。也就是说, 我们必须抓住“做人”的根本, 构建与师生成长与发展规律相适应, 而又具有可操作性的育人系统, 这样才能在制度文化建设上真正的有所作为, 方能凝聚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强劲动力。
1.建设民主型的学校管理文化, 凝聚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向心力。民主化是现代教育的显著特征, 也是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动力机制。何谓民主型的学校管理文化呢?统景中心校倡导“温润澄明, 水平持正”的管理思想。所谓“温润”, 就是温馨、亲和的人文精神;所谓“澄明”, 就是清澈、透明的清廉精神;所谓“持正”, 就是端而不争、水平持正的公正精神。由此表明, 民主型的学校管理文化要求管理者清廉律己, 以平等、公平的态度来对待全校师生。如此, 方能凝聚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向心力。
2.建立人性化的教师管理文化, 凝聚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创造力。人性化管理是教师创造力的催化剂。基于此, 空港新城小学倡导“与生同乐、与业同辉”教师文化。具体意蕴有三:一是悦纳自我、热爱生活、时常感动、心怀宽容、知足常乐, 从而用“快乐生活、阳光健康”的理念与策略干好自己的事业, 彰显生命的精彩;二是快乐拟定规划、坚持快乐阅读、勤于快乐思考、同伴快乐互助, 从而用“快乐学习、不断进取”的理念与策略干好自己的事业, 彰显生命的精彩;三是爱岗敬业、爱校如家、关爱学生、充满激情、不吝赞赏、学点幽默、学会沟通、不断超越, 从而用“快乐工作、敬业奉献”的理念与策略干好自己的事业, 彰显生命的精彩。由此表明, 人性化的教师管理文化, 就是唤起教师的职业快乐感和幸福感, 通过教师的乐业引导学生乐学,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 从而享受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创造过程与成功喜悦。
3.建设情感性的学生管理文化, 凝聚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原动力。情感性管理的本质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管理。为此, 花园小学以“我阳光, 我灿烂”为学风, 培育学生文化, 让学校的每一位儿童像朵朵花蕾, 在阳光照耀下, 活泼健康、灿烂美丽地绽放。为此, 学生管理制度文化建设做到常规与特色相结合, “严格管理”与人性化教育双管齐下, 引导学生编写《一日常规歌谣》, 花坛边不再是“禁止践踏”的强令性口号, 代之以“留一步小草茁壮成长, 住一手百花争芳斗艳。”楼梯两侧不再是“严禁追逐”的标语, 代之以“上楼静悄悄, 不挤也不闹。下楼手牵手, 我们慢慢走。”唤起的情感共鸣, 无不让花文化的育人作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学生日积月累, 习以为常, 修身养性, 凝聚成了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原动力, 全面而有个性的精神风貌渐入佳境。市内外来访的专家和领导对教师的优雅、学生的礼貌大加赞赏, 就是一个以人为本, 成功构建制度文化的有力佐证。
学校在制定和执行各项管理制度的过程中, 在严格依法治校的同时, 倡导以德治校, 渗透人文关怀。依法治校, 才有章可循, 这是学校健康发展的保证。而在制度建设和执行中体现人文关怀, 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爱, 更是学校追求的一种“文化”境界。当每一所学校文化都具有了强烈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之后, 才是真正形成区域性的文化软实力, 才能达到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境界。
三、课程文化建设:构建具有“本土”特色, “传承”与“生成”相映成趣的“文化创新”景观, 使之成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创新力和推动力
教育的核心是课程, 课程文化就是学校教育人群的生命与精神世界的充实和完善的过程与结果, 是一种教育学化与人学化的文化。校本课程文化建设, 就是开发能够体现学校特色, 具有“本土”文化特点的课程资源, 使之成为与众不同的课程文化景观, 实现“文化创新”, 从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应和社会效应。
在全球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 把校本课程目标与素质教育思想有机融合起来, 把国外文化和本土文化有机融合起来, 把历史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融合起来, 构建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文化, 能有效激发师生的民族精神认同感、归宿感、荣耀感, 形成课程育人的创生功能。
1.坚持育人性原则, 形成课程目标实现素质均衡发展的创新力和推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即是学校文化软实力的终极目标, 也是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最高目标。课程文化建设如何促进学生素质均衡发展?渝北实验二中根据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的意蕴, 致力开发“七彩辉映”的情智教育校本课程, 培养高雅、文雅、和雅、敦雅、健雅、慧雅、趣雅素质均衡发展的“七雅”少年。一是开发“红色人格教育”校本课程, 实施崇高理想教育;二是开发“青色规范教育”校本课程, 实施文明习惯教育;三是开发“绿色生命教育”校本课程, 实施生态生命教育;四是开发“紫色感恩教育”校本课程, 实施知恩报恩教育;五是开发“蓝色心理教育”校本课程,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六是开发“金色创意教育”校本课程, 实施科技创新教育;七是开发“橙色兴趣教育”校本课程, 实施兴趣特长教育。“七彩辉映”的情智教育校本课程以培养“七雅”少年为目标, 彰显了素质均衡发展的特色创新力。此外, 渝北实验小学建设少儿版画校本课程, 培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小能人”, 同样彰显了促进学生素质均衡发展的课程特色创新力。
2.坚持开放性原则, 形成课程资源实现中外均衡开发的创新力和推动力。全世界约有花卉3万种, 原产于我国的就有1万至2万种。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为此赞誉“没有中国的花卉, 便不成花园”。花园小学毗邻花卉园社区, 并因此而命名。重庆市“花卉园”总规模5万亩, 由花卉生产区、观光休闲区、花卉批发市场、管理服务区四大功能区构成, 是集生态农业、花卉园艺、观光休闲于一体的都市型花卉生态公园。放眼全球花文化大观, 利用本土花卉资源, 花园小学开发花文化校本课程, 形成校本课程社区化特色。空港实验小学也坚持教育资源的中外均衡开发理念, 构建“雏鹰展翅”系列活动课程:一是“雏鹰展翅”少年羽毛球系列活动课程;二是“雏鹰展翅”科技教育系列活动课程;三是“雏鹰展翅”励志教育、主题教育系列活动课程。三大活动课程聚焦身心健康、科技创造、品德修养等领域, 形成了基础教育资源中外均衡开发的课程开放创新力。
3.坚持继承性原则, 形成课程功能实现古今均衡拓展的创新力和推动力。5000年的中华民族, 创造了悠久灿烂的和合文化。继承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精髓, 和合家园小学开发“和天、和人、和己”为主题的“三和教育”校本课程:小学低段以“和谐自我”为主线, 开发自我意识教育校本课程, 培养生活自理、行为自律、学习自觉“三自”习惯素养;小学中段以“和谐他人”为主线, 开发文明礼仪教育校本课程, 培养尊师、敬长、睦友“三项”文明礼仪素养;小学高段以“和谐自然”为主线, 开发生态文明教育校本课程, 培养绿化校园、绿化小区、绿化御临河“三绿化”生态文明意识。“三和教育”校本课程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精髓, 又彰显了当今和谐社会的时代精神, 形成了基础教育资源古今均衡拓展的课程融合创新力。
综上所述, 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一项综合性的创新工程, 可以有不同的推动路径。实践表明, 学校文化软实力建设则是最基本的途径。因为, 当学校文化具有了内蕴力和引导力, 亲和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创新力和推动力之后, 它就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文化软实力, 从而成为学校无穷无尽的“能量”——人本力量, 学校才能具有自我提升的内驱力与核心竞争力, 学校才能向着优质化的目标不断进步和发展, 区域基础教育才能优质均衡发展。
摘要:加强文化建设并努力使之形成“文化软实力”, 既是学校实现教育优质化的关键, 又是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本文以渝北区为案例, 阐述了三方面内容: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 要形成办学治校育人的核心理念, 使之成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内驱力和引导力;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 要构建以人为本、充满人文情怀的管理制度, 使之成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课程文化建设方面, 要构建具有“本土”特色, “传承”与“生成”相映成趣的“文化创新”景观, 使之成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创新力和推动力。
关键词:区域教育,学校文化,内涵发展,优质均衡,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赵中建.学校文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2]谢钢主编.学校文化:区域教育内涵发展路径, 重庆出版社, 2015年版。
[3]李继星.把握现代学校文化的发展脉搏, 《中国教育报》2010年2月26日。
[4]宁梅。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打造优质教育品牌, 《基础教育参考》2009年第9期。
教育文化软实力 篇9
自从美国学者约瑟夫.S.奈提出了“文化软实力”概念之后, “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文化软实力是一国文化影响力、凝聚力以及吸引力的外在表现, 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在世界范围的竞争中, 文化软实力的强弱起到了越发重要的作用, 因此, 把握文化发展方向、树立文化自信、激发民族凝聚力成为我国今后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过程中,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思想传播实践活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 文化软实力的不断发展与壮大也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本质规定与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与提升有着很多共通之处, 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关系密切。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2 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软实力提升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借助丰富的精神文化激励人、鼓舞人、影响人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在传播思想文化的同时, 也在文化的发展与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1 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具有价值导向功能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内涵的基本体现, 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体现。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总的观点和根本的看法, 几乎影响到人的所有行为, 因而在思想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要形成强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要把全社会的力量凝聚起来, 都需要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导。因此, 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建设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推进, 多元文化并存, 各种思想相互激荡的局面也将长期存在。人们面对复杂多样的文化氛围和思想环境时, 将面临价值取向的选择问题。具体到我国而言, 中国社会正经历着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调整的重要转型期, 这使得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选择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 并在价值追求上易产生犹豫和困惑。在此背景中, 加强本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不进行积极主动的介入和干预, 本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便会湮没在众多的非主流价值观中, 这不仅不利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 还将使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严重的挑战。
而在树立核心价值观、防御其他价值观念的侵蚀中,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着其天然的优势。思想政治教育是宣传、传播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活动, 能够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政治思想, 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 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国家进行的精神文化的教育, 是精神文化传授、认同、运用、创造的活动。一元主导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元主导性使其具有明确的价值观导向, 使人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明确我国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从而促进了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在当代中国, 坚持一元主导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价值观中处于支配地位, 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导向功能可使人们明确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关键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断发展。
2.2 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文化认同的形成
文化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中, 人们形成了纷繁复杂、风格各异的文化模式。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 文化的交融与发展使社会出现了对文化的选择和遵从, 即文化认同问题。文化认同是社会成员对文化的接纳和认可, 是人们对文化所形成的归属感、信任感。文化认同可使人们形成一致的价值观、理想与信念, 并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上达成一致, 从而激发人们的民族凝聚力。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 各种文化对社会成员的文化选择会形成冲击, 进而影响人们对于本国文化的认同程度, 从而使本国文化影响力的发挥受到限制, 并影响到民族凝聚力的进一步加强。而在全球竞争加剧的背景下, 一个国家若没有强有力的被民众所认可和遵从的文化体系, 则会缺乏民族精神支持和前进的精神动力, 而缺少精神动力的国家是不会有强大而持久的竞争力的。此外, “在这个新的世界里, 最普通的、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 或者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 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之间的冲突”, “文化的冲突正在增长……”, 未来世界的冲突将主要来自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 而对文化的认同程度将决定文明间竞争的成败。
在文化认同形成的过程中,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主流文化武装人的头脑, 提高人们对于不同文化的辨别和鉴赏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精神文化的传播、宣传以及同化的活动。人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不仅学习到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还能够了解其时代价值, 因而更加热爱本国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共同理想、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的教育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而这些高尚的道德情感能够非常有效地激发出人们对于本国文化的喜爱之情, 并进而有利于人们形成文化认同。
3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3.1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人的道德品质、政治思想等方面素质的实践活动。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 不论是理论灌输、还是通过文学、影视作品、歌曲等作为媒介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无一例外都离不开人类文化的承载。离开文化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生动、丰富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文化才能真正打动人、说服人、影响人, 没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文化只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沦为空洞的言语说教, 并丧失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因此, 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挖掘文化的核心价值及优秀内涵, 不仅是文化自身发展的要求, 更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内容的要求。文化的不断发展开拓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新空间和新平台。
3.2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助于抵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负面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主要反映在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上。西方国家在加强自己的经济、科技实力的同时, 还加紧向他国输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企图实现文化霸权。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华盛顿大学的演讲中强调, 美国国务院的核心使命就是冲破中国互联网壁垒, 用美国所谓的“自由、民主、人权”价值观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侵入是我国安全稳定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为了抵御价值观的侵蚀, 我们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除加强积极的正面引导外, 更重要的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意味着本国文化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不断加大, 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通过加强我国本土文化的吸引力, 而不是依靠强制力去约束, 有助于引导人们自觉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抵御文化霸权以及其他文化的消极影响。
3.3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达成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促进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与发展, 并通过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为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文化内容的丰富、文化活动的多样性必然营造出与以往不同的文化氛围, 由于受到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 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得到更新, 精神生活不断丰富, 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悄然发生了改变。文化环境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产生的影响是缓慢而深远的, 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达成的有力支撑。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与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主动影响相得益彰, 共同促进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华.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9 (11) .
[2]塞缪尔,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0.
教育文化软实力 篇10
就业是民生之本, 影响整个社会的生产与发展。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就业问题, 尤其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 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和价值观还存在着某些误区, 往往表现为眼高手低、急功近利、单纯追求考级考证等而忽视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追根朔源,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人自身修养的要求是极高的, 研究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发挥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影响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1. 整个就业形势严峻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 2013年全国有699万名高校毕业生, 是建国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699万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消息, 给2013年打上了“史上最难就业年”的标签。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 被冠“更难就业季”称号。就业难的状况在短时间内不会有明显改观, 如何让自己脱颖而出, 我们的高职毕业生除了加重自己的知识砝码 (硬实力) 之外, 更要注重自身修养, 提升就业软实力。
2. 职业素养较低
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 因此, 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学生也大都只关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 而忽视职业素养的塑造。从笔者所在学校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来看,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较低, 主要表现在无视合同不辞而别、不讲诚信出尔反尔、不守规则自由散漫等方面。
3. 就业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严重缺失
目前, 很多高校重视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教育, 开设《就业指导》课, 并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来抓。传统的就业指导教育侧重于对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具体指导, 比如如何制作简历、面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求职的知识与技巧等。但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观、职业理想与社会需要的矛盾、如何缓解求职过程中的心理压力等问题却关注很少或者不太重视。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的很多东西, 有助于大学毕业生确立科学的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 能有效地解决学生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
4. 求职过程中情商较低
无锡《江南晚报》曾报道过这么一则新闻, 某单位新进了一位计算机专业的实习生, 开始领导安排他做些整理文件的工作, 有一次要他跟同事去张贴海报, 他爽快地答应了。但是直到大家贴完海报他都没现身, 事后也一直“没有说法”。第二天, 该实习生的母亲冲到单位来投诉:“我儿子学的是计算机专业, 怎么老让他做些打杂的活?”2013年笔者曾介绍一名学生去朋友公司面试。事后朋友打电话问“怎么学生没来”, 后来才知道这学生转了两趟公交车好不容易找到公司, 竟然因为觉得路途太远连门都没进, 也没有打电话告诉我或我的朋友。由此可见, 如今的大学生不仅不会跟领导、同事沟通, 还不知如何融入工作团队, 就业情商太低, 到了紧要关头, 甚至出动父母, 这叫人如何放心把事情交给他们做?
二、对高职毕业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 弘扬人文精神, 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
不久前, 一个名为《凌晨四点的哈佛图书馆》的帖子被网友疯传。凌晨的哈佛图书馆灯火通明、座无虚席, 展现出的正是和很多国内高校学生“课上睡觉玩手机, 课余追剧打游戏”截然不同的学习状态, 而后者在高职院校更是普遍现象。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着实让人担忧。笔者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中, 每每讲到理想信念、人生价值时学生都很漠然, 正如徐方在《大学人文十四讲》中所概括的“理想真空”、“精神贫血”、“价值悬浮”一样。而传统文化在弘扬人文精神、提高人文修养上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经过历史积淀并经实践检验的经典, 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感和道德底蕴, 是很好的人文教育的典范。
2. 塑造职业素养, 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创立汽车王国的亨利·福特先生, 是个被尊为“为世界装上轮子”的人。而他在应聘时, 却是因为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小动作而被选中。当他敲门走进董事长办公室时, 弯腰捡起了地上的一张废纸并顺手把它扔进了垃圾篓。就是源于他那个不经意的动作, 他被录用了。从此以后, 福特开始了他的辉煌之路, 直到把公司改名, 让福特汽车闻名全世界。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礼”, 认为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 故“礼者, 示人如曲也”。但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眼高手低, 高谈阔论的同时却很少低头看路, 对一些自认为很容易的事情不屑一顾, 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
3. 培养情商素质, 提高自身的情商水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灿烂的民族文化, 虽然中国的先人们并没有专门明确“情商素质”这个概念, 但他们高度重视“心”“性““命”“德”“志”等的作用。事实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像“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宽容胸怀;“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崇高理想;“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的浩然正气;“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操守;“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等, 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情商素质的集中体现。
三、如何加强高职毕业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1. 礼仪教育
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项目与企业沟通过程中发现, 目前企业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是文明素养、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软实力”。高职毕业生从事一线工作的居多, 在职业礼仪、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方面的要求更高。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重视职业道德特别是职业礼仪教育。
(1) 养成教育。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 炎黄子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 比如明礼诚信、待人宽厚、讲究举手投足和视听坐卧、协调和处理人际关系要讲究“适度”等, 这些观点和规范, 对于提升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是有借鉴意义的。学校可以在平时的养成教育中对学生不断渗透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品质。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 推行的“文明劝导”制度, 已实施两年多了, 效果非常好。比如, 学生吃“游食”、抽“游烟”的现象越来越少, 夏天穿裤衩和拖鞋进教室的少了。但此项制度也仅限于“劝导”, 没有具体的考评机制。笔者认为, 养成教育后期可以建立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学生礼仪评价体系, 把学生礼仪成绩与评优评先、奖助学金的评定等挂钩, 真正使礼仪文化深入人心, 达到促进高职生职业素质提升的目的。
(2) 礼仪课程。学校可根据不同年级及专业设置不同种类的礼仪课程, 对于高职毕业生要有针对性地传授职业礼仪规范, 为学生就职做准备。当然, 在课程的教学方法、手段及模式等方面要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通过理论教学、校内实践和校外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 提供多渠道、立体化的学习平台, 把礼仪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学生职业素质发展的全过程。
2. 情商教育
大学如果只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情商教育, 那是对学生、家长、社会的不负责行为。因为专业知识走向社会后还可以学习和吸收, 但假如情商低的话, 将会被社会无情的淘汰, 可能空有满腹知识, 没有人愿意与你合作。当前高职生情商普遍较低, 尤其体现在就业过程中, 因此加强高职生的情商教育已是当务之急。
情商教育的目标在于“先成人, 后成才”。所谓“成人”就是通过学校的教育使学生成为习惯良好、品行端正、身心健康的人, 也就是情商高的人。古人云:“才者, 德之资也, 德者, 才之帅也。”用“德”来统帅“才”, 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以“才”支撑“德”, 才能真正有益与国家和人民。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光辉历史, 丰厚的文化底蕴可以为我们汲取情商的文化内涵, 但需结合社会的发展与需要, 采用新颖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与传递。
(1) 开设语文选修课, 阅读文学经典。复旦大学投毒杀人案的犯罪嫌疑人林森浩在判决宣布前首次接受记者采访。记者问他在拘留期间都做些什么事, 他说“看一些文学名著”, 他觉得自己作为一名理工科的高材生, 正是因为对文学的修养不够, 才导致了今天的悲剧。正如东南大学教授王步高先生所说, 即便是高职高专, 也要开设语文课程, 主要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感教育, 这是大学道德教育的重要方面。高职院校理工科学生居多, 文学方面的修养普遍不够。无锡和迅亿阳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永贵先生曾应邀来我校宣讲企业文化, 他对来听讲座的学生做了个调查问卷, 其中一个问题是“你读过四书五经吗”, 受调查的同学中只有一个人填的是“读过”。可见, 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技术的目的性非常明确, 但却忽视了对自身素养的修炼。而文学名著都是经过历史积淀的优秀作品,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来提高自己的情商水平。
(2) 实践环节培养和提高情商素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应既有理论又重实习和社会实践, 校企合作是很多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因此在实践环节除了让学生熟悉必要的操作技能之外, 还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情商素质, 即如何协调和沟通人际关系、如何处理突发事件、如何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冲突、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等的能力。学校也可以邀请企业管理人员走进校园, 通过模拟招聘、讲座等形式与毕业生零距离接触, 让毕业生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传统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具体的古代优秀的行为规范, 而在于传统文化背后所表达的伦理道德精神, 在于传统文化背后所蕴含的诚信、正义、谦逊、理性、尊重、真挚等道德品质。因此,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注重对高职生行为规范的培养, 使优秀的传统观念成为他们乐意接受的习惯、自觉遵守的规范和努力追求的修养, 这样才能提升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石世华.发扬传统文化积极影响, 重视学生情商的培养[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3) .
[2]张广胜, 陈辉.情商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J].湖北农学院学报, 2002, (6) .
[3]高红梅.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研究[J].现代营销, 2013, (2) .
[4]张连春, 赵宝新, 赵丽新, 李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情商素质开发的启迪作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2) .
文化增强企业软实力 篇11
坚持继承原则,为重塑企业文化奠定基础
2012年,工程公司被四川省企业联合会、四川省企业文化研究会授予“四川省企业文化优秀奖”称号,这是该公司获“中国建筑业500强企业”“中国企业文化管理十佳单位”、中国“企业文化管理50强单位”、四川省“守法诚信示范单位”等称号后的又一殊荣,更是对该公司把创新企业文化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努力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肯定。
工程公司首先确立了一套既体现全体职工共同价值观念和理想精神,又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系,包括企业精神、企业宗旨、发展战略、市场理念、人才理念、管理理念及职工行为规范等,形成了万众一心、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其次是坚持把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企业精神作为核心内容,通过CI导入与形象策划,逐步培育、丰富,形成了有鲜明特色并被全体职工认可的企业文化体系,先后开展危机文化、安全文化、质量文化、法治文化建设,探索总结了“精品文化”“诚信文化”“楷模文化”“铁军文化”“温暖文化”“廉洁文化”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子文化,既形成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又突出和体现了企业文化的丰富性与实效性。该公司内刊《攀工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窗口,对内激励和凝聚广大职工,对外树立了公司形象,扩大了公司的知名度。在践行文化理念的过程中,把变革的思想、更新的观念植入了干部职工的头脑之中,熔铸为企业的品质,以文化力拉动企业持续发展。
工程公司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广阔的阵地,用软实力激发出企业强劲的内动力:通过“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地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最大限度地凝聚全体职工的智慧和力量,为稳定发展大局打下坚实基础;形势任务教育深入基层,主题教育活动成效显著,党政围绕发展重点谋篇布局,全力推动企业快速稳定前行;各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各项创优申报工作稳步推进,内外部市场开拓取得较好的成绩……成绩已属于过去,但有了丰厚的积淀和丰富的经验,为重塑企业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创新原则,塑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工程公司由原攀冶公司、攀信公司于2011年12月28日整合而成,自身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各有不同,企业文化自成体系。2012年,该公司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公司的总体规划,结合公司的发展战略和愿景目标构建新的企业文化体系。在对基层单位企业文化调研的基础上,下发问卷广泛征求各种意见,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复深入的研讨、提炼和完善,最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
目标为先——明确发展方向
成功的企业文化,只有实现了战略和执行力的和谐统一,才能达到企业与人的和谐发展。工程公司的企业文化,在攀钢二次腾飞的利好背景下,同时根植于自身发展的肥沃土壤内,才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企业精神:诚信、务实、创新、卓越。
企业宗旨:发展企业,造福员工,回报社会,创造和谐。
发展战略:以设计为龙头,做强设计,做优服务,做大总包,做精产品,把公司建成国内综合实力领先、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总承包特大企业集团和技术服务供应商。
理念为魂——塑造行动指南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精神是工作的动力,理念灌输、理念认同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市场理念:讲信誉、树丰碑,交朋友、促共赢。
质量方针:精益求精,持续改进。
安全理念: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就是效益。
管理理念:精细,规范,高效。
人才理念:事业聚人,情感暖人,待遇留人,舞台塑人。
行动为帆——激发不竭动力
“企业,没有了人,就成了止业”。因此,人这个生产力的决定因素,也成为企业文化“落地生根”的直接动力。
职工行为规范:忠诚企业,顾全大局,勇于创新,敢于担当。
廉洁理念:清白做人、干净做事。
探索并不断打造企业发展软实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首次被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成为一个国家、地区乃至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功的企业文化,就是企业软实力。”工程公司在企业文化体系的宣贯中对企业软实力作了如此解析: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种凝聚人心、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无价资本,它能够促进员工对企业、企业品牌和企业代表人物产生感情和崇尚心理,这是企业文化成为企业软实力的重要基础。当前,钢铁行业处于极度疲软的状态,依托于攀钢生存的工程公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困难。越是困难时刻,企业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就更显突出,此时它就俨然成为凝聚人心、积聚力量、助推企业发展的软实力。”
如何让企业文化迅速“落地生根”,持续为企业发展添翼护航?日前,工程公司下发了《关于宣传贯彻执行企业文化形象识别系统的通知》,概括了工程公司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指出了今后一段时间建设企业文化的思路和方向。以文化融合为基础,该公司各单位加强了企业文化的宣贯和传播,进一步推进文化融合工作,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首先,坚持“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的“三化”原则,内化于心抓教育,大力宣传公司文化理念,增强凝聚力和渗透力;固化于制抓融入,将文化建设与制度建设、管理创新相结合,构建文化管理的长效机制;外化于行抓养成,规范员工行为,使企业文化真正成为员工的精神支柱和行为指南。其次,切实推进企业形象建设,增强市场主导意识,积极面向客户和市场,塑造公司良好的品牌形象。同时,与公司开展的“基层组织建设年”“转观念、强素质、促和谐”主题教育活动等紧密结合,以文化融合为主线深化企业文化建设,切实推进安全、服务、质量、廉洁、创新、和谐等子文化和群众性文化建设,不断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水平,为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活力源泉。
“金沙水拍震天响,攀工儿女斗志昂。踏遍青山创业绩,挥臂谱写新篇章”。当新的一曲企业之歌开始响彻工程公司“设计及工程、服务、产品”三大核心业务覆盖的广袤领域,企业文化建设的旗帜也随发展的步伐高高飘扬。在不断前进的征程中,该公司力争让日益完善的企业文化,成为公司的生命力之本、凝聚力之魂、创造力之源,成为企业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竞争优势。
(责任编辑:崔小花)
教育文化软实力 篇12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文化软实力构建中的必要性
(一) 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与发展现状
1、内涵
软实力是与硬实力相对的概念, 其首次提出者是美国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约瑟夫·奈。他指出, 软实力是指一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包括该国的民族文化, 政治观念和对外政策。与硬实力不同的是, 文化软实力是内在的, 具有渗透力的。它是一种无形资源, 能在不知不觉中对他国的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而其影响又是广泛而深远的。它体现在一国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 是一个国家文化魅力的具体表现,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 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的三十年, 文化的发展也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 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获得国际认同, 国学热及中国旅游热, 都是我国文化成就的巨大体现;同时, 我国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如影视、绘画、出版物等也获得了长足发展。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虽起步晚发展快, 但基础仍然相对薄弱, 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和挑战, 如传统文化停滞不前, 人们重视度不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纷繁复杂, 却未能得到有效的提炼和宣传;文化体制不够健全, 地方发展不均衡;文化人才缺失, 发展动力不足等等, 总体来看, 同西方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协助以实现持续快速的发展。
(二) 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文化软实力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解决的是社会对社会成员在思想观念, 道德规范与政治观点上的要求, 它既是带有思想性的政治工作, 也是带有政治性的思想工作。而文化软实力体现的是一国的综合文化吸引力与对外面貌, 其中既包括了民族传统文化与国家文化的核心精神, 也包含有意识形态政治观念和对外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许多方面产生了交集。换句话说, 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软实力构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直接参与到文化软实力构建的过程中, 文化软实力的内容在许多方面是直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展开的。同时, 由于各种带有意识形态的西方思潮被当做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实现“和平演变”的重要武器, 这些也就成为了西方国家构建自身文化软实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同这些西方文化的入侵相对抗的过程中, 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软实力构建中的作用就愈发重要。
首先, 在意识形态教育方面,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教育是对抗西方意识形态的根本方法和有效手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十分重视自身文化软实力的构建, 对其自身的西方意识形态的宣扬与鼓吹更是不遗余力。我国由于对文化事业重视不够, 起步较晚, 致使西方思潮纷至沓来, 各种夹杂意识形态的内容街文化产品的包装大举入侵, 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年轻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对于我们自身文化软实力的构建是十分不利的。在这一过程中,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就成为了我们自身文化软实力构建的重要一环。
其次, 在政治信仰方面, 靠着西方媒体的大肆鼓吹及所谓“民主”人士的积极主动宣传, 西方的政体和国体被描述为先进和优秀的代表, 由此对教育程度较低, 政治觉悟不高尚缺乏坚定信念的人产生了较强的吸引力和政治魅力, 这也就成为了西方国家强大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源泉。由此可见, 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构建中绝对不能忽视对我们政治理念、政体和国体的宣传, 而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应在国内的思想战场上消除西方观念的影响,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民大众了解我国当前政治制度的先进之处, 从而凝聚人心, 形成我国文化软实力中的重要部分。
另外, 西方社会为了实现“和平演变”, 鼓吹所谓“普世价值”, 宣扬自己的价值观与道德观, 通过发展自己在价值观、道德观上的信众来扩大自己的文化影响力, 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对我国来说, 既要防止其目的的实现, 又要积极构建我们自己的文化软实力,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实现我们具有中国特色的, 包含传统文化精髓的价值观与道德观的传播和发展。
二、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软实力构建中的价值错位
如前文所述, 由于我国文化软实力构建启动较晚, 本身发展尚不成熟, 未能实现与各职能部门及社会资源很好的协同配合, 而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亦未能很好认清自己在文化软实力构建的大工程中所处的地位以及职能所在, 以致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文化软实力的构建中出现了一些价值错位的现象。
(一) 忽略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和唯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偏颇
伴随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构建, 近几年国内兴起了国学热潮, 从政府到民间都表现出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极大热情。与此同时,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界也为此展开了许多有益的讨论与工作, 试图将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中来。但从总体来看, 一方面,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声音仍然未对此产生足够的重视, 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仍然沿袭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定位, 弱化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另一方面, 也有一部分声音一味强调当前信仰缺失, 道德失范的社会现实, 要求“扶正”民族传统文化, 过分凸出民族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 以为抬出传统文化就可以救信仰, 救道德, 形成我们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竞争力。实际上, 这两种认识都不能很好地指导当前的现实问题。“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统的民族文化是我们产生文化魅力与吸引力的重要源泉, 是构建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因素之一,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新文化与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强调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价值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然而, 在强调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 绝不应忽略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 即意识形态的教育与宣传。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职所在, 同样是包含在文化软实力中的重要内容。可见, 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加入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并予以充分的重视, 但不能因此放松意识形态教育的这根主线。在文化软实力的构建中,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内不谈传统文化的教育或对其过分偏重两种做法都是有所偏颇, 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充分发挥的。
(二) 单纯强调促进个人政治社会化, 忽视了其它方面的育人作用
人才作为一切知识的载体和实践的主体, 是我们所有建设事业最核心的力量。文化软实力的构建是一项大工程, 是提高我们综合国力的重要事业。这样的事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很高, 仅仅在政治上合格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工作培养一批有坚定政治信仰, 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 素质全面且人格完善的建设者。反观我们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只强调爱国主义教育, 强调灌输政治理想与政治信念, 强调个人的政治社会化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却很少或不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人格完善, 培育现代思想观念以及提高民族传统文化修养等方面的作用。其结果可能导致我们有了一批信仰坚定的执行者, 却缺少文化软实力构建的创新型人才和整体架构的建设性力量。总而言之, 缺少综合培育的人才是有所偏废的人才, 势必给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带来不利影响, 而思想政治教育应负担起全面教育的职责来, 不应只抓“政治”思想而不顾“思想”的思想。
(三) 沿袭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未能凸显导向价值
今天, 我们处于一个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 新兴媒体的发展, 网络的广泛应用与发展, 使我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更加的开放化、信息化。这一方面打开了人们的文化视野, 拓宽了人们接触的知识面, 使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 自主性得以提高。但另一方面, 全球化的浪潮正在席卷社会各大领域,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碰撞、对立和冲突愈演愈烈。西方国家奉行文化霸权主义, 利用其经济优势, 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文化渗透, 对我国的主流思想文化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 各种不良思潮, 如拜金、享乐主义等对意识形态教育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面对汹涌而来的新形势, 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渠道,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陈旧, 内容枯燥乏味且过于口号化抽象化, 也跟不上当前社会现实的发展, 难以获得人们的共鸣与心理上的认同感, 实践创新不足且多流于形式, 没能很好地因时而变以适应时代潮流。由此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被削弱, 也就不能够很好地把握对人们思想地导向作用。长此以往, 面对精心包装以各种方式入侵的西方文化, 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只能节节败退, 而我们在文化软实力构建上的努力也只能付之东流。
三、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我国文化软实力中的价值定位
根据前文所述, 为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软实力构建中的积极作用, 必须找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文化软实力构建中的价值定位, 认清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和功能所在, 从而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取得工作效果的最大化。由此, 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软实力构建中的价值定位, 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中立, 这获得了众多学者的一致认同。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流价值观, 引领社会思潮。在多元价值观激烈碰撞的社会文化大环境下, 进行文化软实力建设最困难的, 就是统一思想和认识, 这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在。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首先在理论上创新, 完成内部思想理论的统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同时建设包含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由此才能在实现自身与时俱进的同时推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首先, 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为我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奠定了思想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最终都通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结合得以解决。今天,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 制定正确的理论方针, 最大限度地凝聚民心, 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目标奋斗。
其次, 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爱国主义为主题, 以民族性为立足点。全球化虽带来了多元文化和不良社会思潮, 却也赋予了爱国主义崭新内容, 我们要在谋求国家利益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文化运作规则, 以获取最大化的国家利益。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大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引导群众继承和发展优秀文化, 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 融汇多国文化, 以长远眼光看待多元的社会思潮, 包容一切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优秀文化。努力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也是保持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方向必不可少的部分。
(二) 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为文化软实力的构建提供大量全面可靠的人才, 而这其中要特别重视对青年大学生的培养。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是支撑国家发展的栋梁, 是民族发展的人才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发展, 也就是通过教育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自身素质, 使大学生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水平上得到有效提高。现今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 学科建设自成体系。包含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多个方面。内容广泛, 并处于不断的完善之中。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教育必须与时俱进,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着力点, 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 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为根本目的。由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才能做到前后相继, 持续不断地为文化软实力构建工程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
(三) 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提供可靠的思想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