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型虚拟社区

2024-06-15

交易型虚拟社区(精选7篇)

交易型虚拟社区 篇1

互联网的兴起促进了虚拟社区的出现, 虚拟社区最早是由Howard Rheingold提出的, 他认为当人们进行了足够长时间的讨论后会建立一定的人类情感和人际关系网, 这时虚拟社区就会产生。交易型虚拟社区作为虚拟社区的一种, 具有虚拟社区自身的特点, 即虚拟性、非时间性、非地域性以及开放性。在具有这种特点的环境下, 充分了解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尤为重要。目前众多学者对交易型虚拟社区中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因素做了大量研究, 这些因素包括消费者自身的因素, 也包括外部因素。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 对虚拟社区中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研究进行了梳理, 在完善研究的基础上找出目前的研究不足, 并未为后续研究提出建议。

1 交易型虚拟社区中购买意愿研究现状

交易型虚拟社区中购买意愿的研究集中在基于不同的理论对影响因素的研究, 这些理论涉及理性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计划行为理论、感知价值理论以及感知风险理论, 而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消费者自身、零售商及第三方、产品或服务、环境四个方面。

1.1 理论基础

1.1.1 基于理性行为理论的研究

1975年, Ajzen和Fishbein提出了理性行为理论 (TRA,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 该理论认为, 人是理性的。Hansen等曾经对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做了对比研究, 研究消费者在两种不同理论下的购买意愿, 结果发现对在线消费者购买意愿的解释和预测, 理性行为理论不如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运用在网上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研究更合适。基于理性行为理论研究消费者网上购物的研究非常少, 而已有的研究多是对购前的接受阶段, 具体到网上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研究更是少之甚少。

1.1.2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购买意愿研究

1986年Davis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了技术接受模型 (TAM,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 该模型初始是用来预测用户对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的, 而随后的研究逐渐将该模型应用到消费者行为研究领域, 解释外部因素对消费者信念、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Gefen等, Lin等基于该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 发现消费者在只通过网站进行信息的收集和获取时, 感知有用性和易用性会对使用意愿产生明显的影响, 且感知风险与购买意愿呈负相关;我国学者钟小娜, 张通过研究证实了感知风险对购买意愿的直接影响;纪淑娴在此基础上增加信任变量;孙岑基于该模型对大学生网购意愿进行了分析。然而并不是所有学者都认同以上观点, Bellman, Tibert等[5]发现, 购买意愿是受态度影响的, 虽然感知风险对购买意愿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影响效果并不显著, Mathieson, Karahanad, Dishaw等指出, 消费者的态度越积极, 其购买意愿越强烈。

综上所述, 虽然基于该模型对购买意愿的研究非常丰富, 但是研究结论并没有达成统一, 感知风险如何影响购买意愿这一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1.1.3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研究

在1985年, Ajzen发现人的行为并不是完全出于自愿, 而处于控制之中, 于是在原模型中加入感知行为控制变量, 这个新理论就是计划行为理论 (TPB,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orhen对瑞典和丹麦的消费者进行了调研, 发现感知行为控制对行为意愿有正向的影响, 而且加入感知行为变量的模型能更好的解释消费者购买意愿;Gopi等的研究表明消费者对网络购物的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确实对购买意愿产生正向的影响作用;张辉等通过研究证实了计划行为理论比理性行为理论更适合预测消费者购买意愿。

1.1.4 基于感知价值的研究

感知价值是顾客在购物过程中的感知收益和感知成本的差。网络环境下只能通过网站展示的信息和他人的评价做出判断。Eggert, Tam等指出感知价值对购买意愿的驱动更大;我国学者王崇等, 钟凯等基于感知价值理论研究得出感知价值会直接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 且情感价值对购买意愿的影响最大。

1.1.5 基于感知风险的研究

1960年Bauer将感知风险应用到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中, 并定义为:消费者的行为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可能会产生很多令人不愉快的结果。Jarvenpaa, Ellen等, Marine研究了感知风险和购买意愿的关系, 得出感知风险对购买意愿产生间接影响作用。我国学者潘煜等提出基于信任和感知风险的网络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因素模型;江若尘等通过研究发现消费者感知的产品本身带来的风险对情感信任有明显的负向影响。综上所述, 基于感知风险对购买意愿的研究颇为丰富, 大量研究结论也说明了感知风险对购买意愿有负面的作用。

1.2 影响因素

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 纵览已有文献, 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消费者特征、零售商及第三方特征、产品或服务特征以及环境特征等内容, 如图1所示:

1.2.1 参与者特征

在交易型虚拟社区中, 消费者、零售商及第三方是一项交易活动的直接参与者, 参与者的特征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1) 消费者特征

消费者特征是企业细分市场重要的参考变量, 文章将探讨人口统计变量、消费者的态度和情感对购买意愿的影响。

Bellman等, Girish, 赵芬通过对人口统计变量包括年龄、性别、收入状况、文化程度等的研究解释了网络消费者购买意愿。消费者态度和情感是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Andrews等, Matti等, 沙振权等证明了消费者对网上购物的态度是影响消费者持续购买意愿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Menon, Mazaheri研究得出愉快的情感、受鼓舞的情感对重复购买意愿更为重要。

(2) 零售商及第三方特征

目前对零售商及第三方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誉、隐私与安全两个角度。

Doney等指出当消费者感到零售商和第三方平台具备良好的信誉时, 消费者对零售商的信任就会随之增加;Jarvenpaa等, Ruyter等, Kalyanam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商家的信誉可以使消费者感知到的风险降低;Heide等发现, 高信誉的零售商让消费者产生更高的消费兴趣。我国学者黎志成等认为零售商的信誉代表着企业的形象, 消费者更乐意购买信誉度高的产品或服务;蒋侃研究得出零售商的信誉通过信任这一变量对行为产生影响。

隐私与安全是影响购买意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Bhatnagar对传统环境和网络虚拟环境中的消费者做了对比研究发现, 网络消费者更关注购物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例如信用风险、财务风险等;Miyazaki, Liao指出消费者是否采用网络购物的方式, 取决于消费者对网络购物安全和隐私的风险感知;我国学者黎志成对传统经营模式和网络经营模式下消费者行为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 网络购物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会影响在线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孙岑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对他们参与交易型虚拟社区购买意愿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 他们更关心购物的安全性。

1.2.2 产品或服务特征

产品或服务特征包括产品或服务类型、价格、口碑、已购买人数、差异性等内容, Peterson等通过研究证实了产品或服务的特征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Chaudhuri, Porat等, Bobbitt研究发现, 不同类型产品会对消费者情绪产生影响。

Bristor, Murry, Philip Kotler认为口碑是一个产品信息的重要来源, 消费者往往为了降低购买风险, 将口碑作为参考依据;我国学者毕继东, 王佳, 沙振权等研究口碑信息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1.2.3 环境特征

(1) 文化环境

不同的文化环境会使消费者具有不同的信仰和经历。Davis等比较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两国网上消费者面临相同的环境因素产生的情绪反应的差异, 结果发现, 低任务的环境能够积极影响美国网上消费者的高兴水平, 这种高兴情绪进而影响他们网上购物意愿;然而, 在相同的情况下, 对中国消费者网上购买意愿产生的影响并不明显;Constanza等以智力在线消费者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一个有信任倾向的文化环境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结果显示信任的文化环境对消费者持续购买意愿有很明显的积极作用。

(2) 网络平台环境

感觉营销理论认为, 为了达到营销目的要以产品或服务为载体, 在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方面, 为消费者创造出一种心理舒适与精神满足的状态。角色理论也指出消费者有时会根据当时所处的环境而改变消费决策。Shih指出, 虽然网络购物中不存在一个实体的店铺, 但是在这种情境下, 环境质量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仍然存在;Constantinides Rory指出网站的氛围对吸引网上消费者停下浏览网页和进行网络互动是极其重要的;Eroglu等提出这种网上环境可以分为两种:高任务相关性的环境和低任务相关性的环境;在此基础上, Eroglu等基于一个网站展示内容相关性对消费者的影响进行研究, 研究表明网站会通过提供与消费者相关的内容, 使消费者产生情感和感知反应。我国学者邓朝华, 李国鑫, 付媛研究了网店氛围对在线消费者的情绪及购买意愿的影响。

2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购买意愿的研究涉及到不同的研究角度, 但研究视角仍不全面, 今后的研究可以有以下两方面:首先, 以往的研究过多的强调影响消费者在线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 而再购买意愿 (重复购买或转换购买) 的研究相对较少;其次, 研究的影响因素相对来说比较集中, 例如消费者特征主要集中在人口统计特征、态度及情感等维度, 而价值观、生活方式及先验知识等维度却很少涉及。另外, 零售商与第三方的特征范围也比较狭小, 大多数的研究都涉及网页设计、网络可靠性等, 而网络稳定性、外部性等内容较少。

交易型虚拟社区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研究仍处在发展中, 颇受广大学者的关注, 其研究领域覆盖信息系统学、心理学、营销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 也包含了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等多个基础理论, 在此基础上, 未来的研究可以将交易型虚拟社区中消费者行为理论作为一门单独的理论更深入系统的进行研究, 为网络营销提供更好的支撑。

摘要:交易型虚拟社区的发展使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研究从传统环境转移到虚拟环境。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方法, 对交易型虚拟社区购买意愿的研究理论基础、购买意愿影响因素做了综述, 以对消费者意愿的研究进行完善和补充, 进而为商家制定营销策略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交易型虚拟社区,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综述

参考文献

[1]Gefen D, Straub D W.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erceived Easeof-use in IS Adoption:A Study of E-Commerce Adoption[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2000, 1 (8) .

[2]Lin, X., Kwok.Wei.An empirical study of product differences in consumers'E-commerce adoption behavior[J].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003 (2) :229-239.

[3]孙岑.大学生网络购物的影响因素即群体差异--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实证研究[J].现代营销 (发展战略) , 2013:13-15.

[4]Bellman S, Lohse G, Johnson E.Predictors of online buying behavior[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99, 42 (12) :32-38.

[5]Hans vander Heijden, Tibert Verhagen, Marcel Creemers.Predicting Online Purchase Behavior:Replications and Tests of Competing Models[C].Proceedings of the 34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2001.

交易型贿赂相关问题分析 篇2

关键词:交易型贿赂,数额,司法认定

吏不廉平, 则治道衰。贿赂犯罪历来是刑法严厉打击的对象。近些年来市场经济的深入持续发展, 一方面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 但另一方面也为贿赂犯罪开辟了一条新途径。2007年《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简称《意见》) 明确了常见的新型贿赂犯罪, 然而《意见》仅仅是一种惩治贿赂犯罪的技术性的规范, 对实践中多发的新型受贿案件中观点较为统一的受贿类型进行了规定, 这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盲点和空白之处。本文主要针对交易型贿赂犯罪问题, 结合司法实践、《意见》对交易型贿赂犯罪的相关争议问题加以研究。

一、交易型贿赂的主要类型

在司法实践中, 一些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 主动提出或者应允以低价购买、高价卖出等方式, 与请托人进行房屋、汽车等商品交易, 从中赚取请托人财物, 且数额较大, 这类行为就属于交易型贿赂。交易型贿赂主要有三种行为方式, 分别为“低价购进型”、“高价卖出型”及其他。

“低价购进型”是指行为不直接收受请托人财物的方式, 而是向请托人低价购买房屋、汽车等。在司法实践中, 低价购进型贿赂方式主要包括低价购买汽车、低价购买房屋两种类型, 购买的汽车、房屋的最终用途并不会影响对该行为的定性。

“高价卖出型”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向请托人高价出售房屋、汽车等。这一类型主要在实践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为高价出售房屋, 赚取差价;另一种为高价出售汽车, 赚取差价。

第三种类型为《意见》中的兜底条款, 即其他类型。比较常见的国家工作人员先低价购买再高价出售从而赚取差价, 即前两种类型的结合。此外, 以物易物也是交易型贿赂的一种典型方式, 主要是指国家工作人员与请托人直接进行物品上的交换, 但两种物品之间存在较大的价格差异。对这种行为性质的认定, 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诸多争议。笔者认为, 对该种行为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能将其笼统规定为贿赂犯罪, 也不能将其排斥在贿赂犯罪门槛之外。

二、交易型贿赂的本质分析

受贿罪的犯罪客体历来是法学理论界争论的热点, 且形成了不同的观点, 如单一客体说和复杂客体说。笔者认为交易型受贿的犯罪客体应当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不可收买性, 或者说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与财物的不可交换性。 (1) 交易型受贿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低买高卖”, 在这种类型的受贿案件中往往存在着两种交易形式:一种为市场交易行为, 即国家工作人员向请托人低价购买房屋、汽车或高价出卖房屋汽车, 在这种情况下, 国家工作人员即可能是卖方也可能是买方;另一种为国家工作人员向请托人出售其手中拥有的国家赋予的公权力, 此时国家工作人员角色固定, 永远为卖方。而这种交易形正是对职务行为不可收买性的侵犯, 完全符合受贿罪的客体。

刑法明确规定受贿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交易型受贿的主体也应该是国家工作人员。对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具体范围如何界定, 刑法第93条对此进行了明确划分。此外, 交易型受贿与传统受贿在犯罪主体方面存在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其往往具有家庭性, 而这是由交易型受贿的对象所决定的。交易型受贿的对象往往是“房屋、汽车”等物品, 这些物品往往具有家庭共有性, 这时有必要考察其家庭成员是否参与到该种犯罪中来, 如果参与进来是否能以“受贿罪”对其定罪处罚。要考察家庭成员是否参与到该种犯罪中来, 其关键之处在于其主观方面, 即参与的家庭成员是否知道这种不正常的交易行为背后存在权钱交易, 一旦有证据证明其明知则可以与国家工作人员构成受贿罪的共同犯罪。

交易型受贿与传统受贿罪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客观方面表现形式不同, 传统的受贿罪客观要件主要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收取或索取他人财物, 为他人谋取利益。而交易型受贿在客观方面主要表现在利用职务之便, 高价售出或低价买进汽车、房屋等物品, 与请托人进行交易, 并为请托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在上文论述中, 笔者已经提到交易型受贿具有双重交易属性, 而权钱交易是其本质属性。交易型受贿的交易行为与传统受贿权钱交易行为相比,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 交易的有形物价值往往是不对等的, 因为在有形物交易行为的背后还存在受贿人手中的公权力与行贿人钱物的交易;其次, 这里的交易行为具有形式上的合法性, 实质上的违法性, 形式上的法是指《物权法》等民法规范, 而实质的违法指刑法规范;最后, 该行为的交易对象不等于贿赂对象, 国家工作人员支付的价款与正常市场价格的差价为贿赂对象。对交易行为有所了解后, 我们还应该对交易的对象———房屋、汽车等物品进行一定的界定。通过对房屋、汽车的分析, 笔者认为交易型受贿的交易对象不仅具有相当的经济价值, 还应该具有可流通性。相当的经济价值包括两种情形, 一是该物品本身的价值就很昂贵, 如珠宝、文物等, 另一种是本身价值较小但属于大宗交易, 如对大量电脑产品的买卖, 这种交易行为在司法实践往往会被忽略。可流通性是指该种物品不被国家限制流通或禁止流动, 如馆藏文物就属于《文物保护法》的规定范围, 不能自由流通, 也就不属于交易型贿赂的交易对象。另外, 股份是否属于交易型贿赂的交易对象, 对于此问题存在不同的理解。笔者认为, 完全可以将股份涵盖其中。因为股份具有相当经济价值, 可以自由流通, 符合上述提到的两个条件。而且股份与“收受干股型贿赂”中的干股并不同, 干股是指未出资而获得的股份, 而股份仅仅是指对公司的部分拥有权, 国家工作人员对股份的获得或抛出是在支付或者获得一定数量的对价后完成的, 而非完全没有出资。

从主观方面来看, 交易型受贿主观方面为直接故意, 即受贿人明知交易价格与市场价格之间存在差距, 且这种交易行为的背后存在权钱交易的本质。但是如何认定行为人对这一差距明知, 必须对“明显高于”或“明显低于”有明确的理解。对于该问题的理解, 实务中各地情况不易, 有以低至市场价格2.5折购买房屋被认定为受贿的, 也有以低至市场价8折被认定为受贿的。 (2) 而理论界对该问题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笔者认为判定是否属于“明显高于”或“明显低于”, 要考虑相对比例和绝对数额两个数值, 在认定一起交易行为数额偏离市场价格绝对数额较大的基础上, 还应该规定一个相对的比例。单纯满足数额较大标准却达不到一定比例的, 或者是达到一定比例却不满足数额较大标准的, 均不能作为受贿罪处理。 (3) 关于绝对数额的确定, 交易型受贿必须满足受贿罪的入罪标准5000元, 但是由于房屋、汽车等物品的特殊性, 即使仅仅降低几个百分点, 涉及数额往往达到几万甚至几十万, 因此在司法实践中还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同时结合相对比例。关于比例的确定, 也不可能在全国规定一个统一的比例, 因为房屋、汽车等物品价值较大且相差悬殊, 如果按照相同的比例确定, 往往会出现一宗绝对数额较大而相对比例无法达到的情况, 从未造成司法混乱。因此必须给司法机关在办理案件时留下自由裁量的空间, 使其能够根据当地当时以及案件具体情况分析认定。

三、交易型贿赂疑难关键问题分析

(一) 交易型贿赂犯罪数额认定

1.认定数额的基准———市场价

众所周知, 贿赂犯罪属于数额犯罪, 因此数额对于交易型贿赂犯罪的认定来说至关重要。但在现实市场经济环境下, 房屋等的价格表现形式并不只有一种, 除了成本价之外, 还有市场价、实际销售价格以及评估价格, 那么应该以何种价格作为认定贿赂犯罪数额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在《意见》起草过程中, 专家对此莫衷一是, 存在成本价、评估价以及市场价三种意见。本人认为, 《意见》将新型贿赂犯罪数额认定的基准价确定为“市场价”更为合理。但是市场价如何认定, 却需要具体情况具体考虑。

在新商品交易市场, 市场价的认定不能仅仅依赖经销商所所设定的市场价, 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对于房屋等大宗产品总是存在着种种折扣, 即商品的实际销售价格与经销商所设定的价格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价, 如果将市场价定位于经销商设定的价格, 其明显会扩大刑法的打击面。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折扣价格的认定并非轻而易举, 因为销售商总会针对不同的时期、根据经办人员层级的不同设定不同的优惠折扣。因此, 在新商品交易市场认定市场价格时, 应该以商品的最低优惠价格作为基准。那么最低优惠价格应该如何认定, “要查实交易时销售方内部明文规定了最低优惠价格, 或者虽然没有明文规定, 但经办人员口头陈述了最低优惠价格, 并能查实同期、同质、同地段新商品的最低优惠价格” (4) 。在司法实践中, 销售人员超越公司的最低优惠价格区间, 为了谋取利益, 通过向上级请示而给国家工作人员更低折扣的, 应该认定为受贿。

在二手商品交易市场中, 请托人低价出售自己买进的房屋或高价购买国家工作人员的房屋等, 其受贿价格如何认定。《意见》规定:受贿数额按照交易时的市场价格为准认定受贿数额。但是在二手商品买卖中, 受贿数额的认定并非易事。有人认为应当以请托人购进房屋时的市场价格作为认定基准, 也有人认定应当以行贿行为发生时的市场价格作为认定基准, 本文认为, 应当以贿赂行为发生时的市场价格进行认定, 因为房屋、汽车等商品的价格变化较大, 以请托人购进房屋时的市场价作为认定基准, 过于机械, 不能更好地反映受贿人实际获得的利益。

2.认定数额的时间———交易时

《意见》对交易型贿赂中确定贿赂的时间点规定为“交易时”, 但是什么才算“交易时”, 该《意见》却没有明确的规定。有的观点认为, 应当以行为人实际取得该物品的时间作为交易时,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应该以所有权的转移时间为交易时间点。

笔者认为, 以上观点欠缺考虑均不妥当。第一种观点并不全面, 因为房屋作为不动产与汽车作为动产, 其取得所有权的方式并不相同, 因此认定交易时间必须考虑到动产与不动产在取得所有权方面的差异。而第二种观点貌似合理, 但在现实生活中却缺乏操作可能性。在司法实践中, 房屋所有权的转移必须以登记为要件, 但是有些行贿人或国家工作人员, 为了规避法律, 往往会不办理或者延迟办理房屋登记手续, 此时认定行贿人或受贿人的犯罪事实就存在难题, 同时房屋登记手续的办理需要一定的期限, 房屋等商品的价值波动性较大, 因此对数额的认定也会存在争议。

笔者认为, 对于动产与不动产应该按照其自身特点来确定交易时间, 在我国动产和不动产的交付具有不同的规定, 根据《物权法》, 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 自交付时发生效力。对于汽车等动产, 市场价的认定时间为交付时, 贿赂犯罪的数额认定为交付时当地市场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的差额。另外, 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 经依法登记, 发生效力。因此对于房屋等不动产, 以房屋交付时或房屋变更登记作为交易时间均存在不合理之处。房屋交付往往是在鉴定合同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才能交付, 在这段时间内, 房屋的价格变动较大, 同时, 在司法实践中, 为了规避法律, 很多国家工作人员在接受请托人的房屋后, 不会进行房屋的变更登记。因此应该以交易双方达成协议签订房屋买卖合同的时间作为交易时间。

(二) 对“优惠购物”的司法认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行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 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愈发理性, 这些促使很多厂商采用各种途径吸引顾客, 其中优惠让利就是典型的一种招揽顾客的方式。《意见》对此这种优惠购物的行为进行界定, 认为它属于正常的市场交易现象, 不属于受贿。该规定明确界分了交易型受贿罪与非罪的界限。国家工作人员作为理性的消费者, 希冀以优惠的价格获得商品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 在司法实践中, 很多请托人与国家工作人员会将不法行为进行包装, 以优惠购物的方式进行, 进一步加大了司法认定的难度。因此, 在实践中, 必须明确市场交易中的正常优惠与交易型贿赂的界限。

《意见》对优惠价格的承认具有其合理性, 但另一方面, 加大了司法机关工作的难度, 因为司法机关对于市场中出现的交易价格偏离的情况不能一网打尽, 而必须严格确定该种偏离是否在“正常优惠”价格之内。笔者认为, 要正确认识优惠价格, 必须紧紧抓住优惠价格的三个特征:第一, 优惠价格必须是事先设定的, “这里的优惠价格必须是由经营者实现设定的, 消费者所能获得折扣幅度也是事先设定的, 而不能由经营者接触交易对方之后根据对方的身份的不同而临时决定给予优惠”。 (5) 而交易型贿赂中交易双方的价格是随机确定的, 即是在双方接触后才根据一方国家工作人员身份予以其“优惠”的;第二, 优惠价格的确定是基于一定的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交易双方均有趋利避害的本性。卖方之所以会以优惠价格售出其货物, 其中必有原因, 或者是处理积压商品, 或者是为了缩短资金回流期限, 抑或是在法定节假日等进行的促销活动。但无论哪种原因, 这种优惠必然是符合价值规律的。而在交易型贿赂中, 请托方之所以会给国家工作人员优惠价格, 并非基于以上符合价值规律的各种条件, 而是基于国家工作人员背后的公权力, 这种行为明显违背了市场规律, 其实质为贿赂犯罪行为。第三, 优惠价格针对的消费者必须是不特定的, “交易型受贿犯罪中出现的交易价格固然明显偏离市场价格, 但优惠购物中的优惠价格也有可能明显偏离同类商品的市场一般价格。 (6) 在司法实践中, 认定某种优惠购物行为是否是犯罪, 必须考察该种优惠购物针对的消费者是否是不特定的群体, 该行为是否明显偏离市场规律。也就是说优惠购物是面向社会大众的, 任何人只要愿意支付相应的对价均可以与卖方进行自由交易。在实践中, 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优惠价格”三个特征, 正确区分交易型贿赂与优惠购物。

在司法实践中, 还存在这样一种行为, 虽然此处的“优惠”是卖方事先设定的, 但是却具有一定的排他性, 只有特定的国家工作人员才被纳入该种优惠的交易对象之内。该种行为仍应被包涵在贿赂犯罪的体系之中, 虽然该优惠是事先设定的, 但其针对的对象为特定主体, 优惠价格的背后隐藏权钱交易的实质, 符合贿赂犯罪的构成要件。此外, 若某种优惠价格针对某些主管部门或职能部门, 采取集体售房的形式, 该种行为仍然属于贿赂犯罪, 可能是单位贿赂犯罪中的一种, 首先这种优惠价格的设定针对的对象是特定的, 即主管机关或职能部门;其次, 请托方之所以会给予优惠, 是因为绝大部门主管机关在该项目上的整体的权力, 并且这种优惠条件是有整个主管机关及其内部成员共同享受的, 符合单位犯罪的构成要件。

当前我国反腐力度不断加强, 刑事法网不断严密, 但是贿赂犯罪却呈高发态势。这是因为贿赂犯罪的产生具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政治根源。因此不能仅仅依靠刑法作为控制贿赂犯罪的手段, 毕竟刑法是社会保障的最后关口。我们应该在完善刑法相关问题的基础上, 建立和完善与之配套的廉政建设, 如完善财产申报制度, 完善和建立腐败举报机制, 加强公职人员的思想教育等等。通过采用各种手段, 多管齐下, 整合全社会力量预防和控制贿赂犯罪, 建立廉洁政府。

参考文献

[1]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2]孙国祥.新类型受贿犯罪疑难问题解析[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8.

[3]陈国庆.新型受贿犯罪的认定与处罚[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

我国证券市场操纵型噪声交易分析 篇3

噪声交易理论表明股票市场的噪声是不可避免的, 在我国同样如此, 因为噪声产生所依赖的两个基本前提在我国是现实存在的。首先, 噪声及噪声交易者的存在根源于交易者拥有的信息不完全、不对称、信息有成本。事实上, 由于经济运动自身的不确定性, 以及不同交易者的资本实力、投资理念、风险厌恶程度都不同, 从而付出不同的信息收集成本, 导致交易者掌握不同的信息。所以, 噪声交易者总是长期存在的, 他们对价格的影响也是始终存在的。其次, 由于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攻艰阶段, 长期性经济因素变动的不确定性大, 证券市场还很不成熟, 不完善, 因此众多投资大户常常拆入巨额资金, 较少关注基本面, 而企图通过内幕交易、人为操纵股市进行短期炒作, 以谋求高额利润。所以, 进行短期投资的交易者也总是存在的。一些学者的实证研究也证明, 我国证券市场的噪声交易相当普遍且较为严重, 但我国股市噪声的成因还具有自己的特色, 其中由于政策制度、政策体系等不成熟因素所导致的操纵型噪声交易不容忽视, 这类噪声交易是中国股票市场特有的, 是一种政策性噪声交易。

二、操纵型噪声交易

市场操纵者是与有实力的机构和主力相对应的, 主要指证券市场上凭借资金、信息、技术、心理等方面的优势, 以自身行为在一定时期内影响或控制证券价格的变动, 进而获取超额利润的机构投资者。证券市场的操纵行为中存在着大量的噪声交易, 这是因为市场操纵行为往往需要制造一些成交量, 以便掩饰其真正的交易目的, 并且能为操作者赢得一种相对信息优势, 从而达到其操纵市场的目标。大量的操纵型噪声交易混淆了真实的市场信号, 成为市场上一个重要的噪声源。同时市场操纵者往往还直接发送一些虚假的信息, 使个体投资者直接依赖这些信号信息进行交易, 又导致信息偏差型噪声交易。

Allen和Gale (1992) 将操纵行为分为三种类型:

一种是行为操纵 (Action-Based Manipulation) , 即通过一些行为改变目标资产的价值而实现对资产价格的操纵;第二种为信息操纵 (Information-Based Manipulation) , 即通过散步虚假信息或传闻来操纵价格;第三种为交易操纵 (Trade-Based Manipulation) , 这种操纵行为的实现完全依赖于买卖行为, 制造虚假成交量, 而与公司价值及信息毫无关系。

市场操纵者和噪声交易者都不根据基本面信息进行交易, 但不同的是, 操纵者进行的噪声交易并不纯粹是非理性的行为, 而是符合其收益最大化目标的, 是一种主动性噪声交易, 通过操纵型噪声交易, 给其它投资者带来了虚假的成交量信号, 从而操纵者可以获得相对于其它交易者更为有利的后期信息优势。

中国证券市场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特征是操纵行为严重。我国股票市场是一个典型的庄股市场, 几乎每一只股票都有“庄家”。“庄家”一词发源于赌场。通常, 在一场赌博中, 都会选定一个人做庄, 由他来制定赌博的游戏规则和负责维持赌场秩序, 并以其资金实力直接下场参与及调控筹码, 从而操纵和影响赌局的最后结果。结合我国股票市场的实际运行状况, 借用传统赌场上的庄家概念, “股市庄家”基本上是与有实力的机构和主力相对应的, 主要指股票市场上凭借资金、信息、技术、心理等方面的优势, 以自身行为在一定时期内影响或控制股票价格的变动, 进而获取超额垄断利润的机构投资者, 包括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和其他大资金持有者等。显然, 股市庄家的标的物是庄股, 游戏规则是操纵股票价格, 目的是获取超额垄断利润 (耿志民, 2002) 。从操纵型噪声交易来看, 由于“庄家”现象的普遍存在, 可以说大多数资金实力足够的机构都或多或少地介入了证券操纵行为。

在庄股的价格运行中, 由于有庄家的操纵, 其交易量中包含着大量的噪声交易。这些噪声交易的特殊来源大致有: (1) 庄家在进行股票价格操纵的过程中主动进行的噪声交易; (2) 散户在跟庄时依据虚假的信息所进行的噪声交易。庄家在操纵股票价格 (即坐庄) 的过程中, 必须进行大量的噪声交易, 一方面可以通过噪声交易达到获取信息优势之目的, 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制造交易量混淆自己操纵股票的真实目的。这是典型的噪声交易, 而且是主动性的噪声交易, 其交易者知道他的交易基础并非真实的交易需求或真实的基本面信息, 而是为了达到操纵股票价格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种交易手段。

三对策和建议

1、通过完善股市立法, 加强对股市监管, 促进股市发育, 转换机构投资者经营机制, 强化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健全现货市场, 从而减少股市投资者的短期投资行为, 增加其长期投资的吸引力。

2、提高股市有关政策的稳定性、前瞻性、公开性和透明性, 有利于股市投资者对股市发展形成良好的预期, 以减少股市政策信息噪声。

3、加强咨询业、经纪业、金融业和传媒业有关证券从业人员的管理, 提高他们的素质, 加大对其违法、违纪交易行为的惩罚力度, 以减少二手信息噪声的消极影响。

摘要:经典金融学认为非完全理性的噪声交易者最终将被市场所淘汰, 但是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中的异象和投资者的非理性表现均证实我国证券市场长期存在着大量的噪声交易者, 因此以投资者非完全理性为前提的噪声交易理论被引入到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研究中来。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噪声交易存在的必然性, 其次阐述了操纵型噪声交易的内涵和形成原因, 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证券市场,操纵型噪声交易,对策

参考文献

[1]、郭哗.行为金融理论发展评介—当前行为金融发展存在自我局限[J].经济科学, 2008 (3) .

[2]、张世如.中国股市的噪声分析[J].华南金融研究, 2009 (9) .

[3]、杨胜刚, 刘昊拓.金融噪声理论对传统金融理论挑战[J], 经济学动态, 2010 (5) .

[4]、章融, 金雪军.对噪声交易的分类研究[J].财贸经济, 2009 (7) .

网络游戏虚拟交易的征税问题 篇4

批复肯定了在现今国内的网络游戏货币市场中, 存在着普遍的虚拟交易问题, 我国虚拟货币规模究竟多大?据有关资料显示, 当前国内互联网已有几十亿元人民币规模的虚拟货币在流通, 并且每年以15%-20%的速度增长。据一份报告显示, 2007年全国网络游戏中, 活跃付费账户数量为785万人, 每个活跃付费账户的平均收入为每月79元。而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一家调查网联合开展的一项在线调查 (4941人参与) 显示, 83.5%的青年使用过虚拟货币, 其中31.9%的青年“经常使用”, 51.6%的青年“用得很少”。65.2%的青年将虚拟货币用于购买网站增值服务, 此外青年们还将虚拟货币用于兑换、购买实物产品 (61.4%) , 兑换现金 (43.3%) 。当问到虚拟货币的获取途径时, 30.3%的青年称虚拟货币是“父母、亲戚给钱买的”, 66.4%的青年是“自己从网游中挣来的”, 50.9%的青年是“自己赚钱买的”。

以上的数据表明, 网络游戏虚拟货币的流通性大, 增长速度快, 有主要的付费群体, 并逐年递增, 这为《批复》的实施提供前期的依据。

网络游戏的虚拟物品, 一般是指网络游戏玩家在网络游戏中的账号及积累的游戏币、游戏道具、装备等财产。网络游戏“虚拟物品”的属性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以下简称《宪法》)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以下简称《民法通则》) 的精神和要义应属于法律保护的财产范畴。我国《宪法》第十三条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民法通则》第七十五条规定:“公民的个人财产, 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上述法律条文的精神和要义表明:是否属于合法财产, 一是财产取得方式合法或者不违法;二是取得的标的物不为法律所明确禁止。网络游戏玩家通过“购买游戏点卡并付出时间和精力而获得的虚拟物品”是通过合法的方式取得的, 且该游戏不为法律所明确禁止, 因而该“虚拟物品” (游戏账号和游戏装备) , 属于合法财产且受法律保护。

网络游戏“虚拟物品”的交易行为属于提供服务和销售产品, 税务部门应对其征收流转税。法律允许征税为《批复》出台提供了有力的保证。针对虚拟物品的交易特征, 可以采取相应的税收方式。

网络游戏“虚拟物品”交易的技术特征:一是网络游戏的即时性 (即交易“虚拟物品”需便捷, 若通过邮局、银行柜台汇款交易, 则难以即时的操作游戏) , 致使“虚拟物品”交易对电子支付 (即通过银行、电信的电子支付系统) 的依存度较高。二是“虚拟物品”交换 (即使玩家之间在网吧进行私下交易) 的电子数据, 亦储存在网络游戏营运商的服务器中。目前, 我国已决定对网络游戏和移动通讯实行实名登记, 这为税务部门通过电子支付系统、网络游戏营运商等对网络游戏“虚拟物品”交易进行电子化的税收征管提供了条件。

在网络游戏“虚拟物品”交易过程中, 存在一些税收管理问题。

1.网络游戏玩家之间交易“虚拟物品”的纳税的起征点。据《批复》应征收交易者20%个人所得税, 而网络游戏玩家之间的“虚拟物品”交易, 除游戏账号外, 其他“虚拟物品”的交易一般达不到纳税的起征点, 这促使私下交易向合法交易转变。同时, 明确收购网络游戏“虚拟物品”的交易商及服务中间商作为税款的代扣代缴义务人, 以此规范和维护市场及税收秩序, 增加国家的税收收入。

2.对于网络游戏代练、打钱公司征税的问题。对于代练、打钱公司雇人专门生产“虚拟物品”, 或是免费让人玩游戏以此交换其“虚拟物品”, 而后网吧经营者将“虚拟物品”出售且不纳税。对此, 税务部门应加大税务稽查的力度, 通过检查网络游戏运营商的服务器中的电子数据 (据此可查寻网吧交换“虚拟物品”的电子数据) , 了解和掌握网吧的经营情况, 查处偷逃税行为。而针对达到支付个人所得税的雇佣者收取相应费用。

3.关于网络游戏“虚拟物品”运营商、中介商、销售商经营网络游戏“虚拟物品”的税收管理问题。如5173、我有网、交易一起上等网络游戏“虚拟物品”交易中介商, 一般是通过提供依附于银行、电信的电子支付工具和条件, 为玩家实现“虚拟物品”的交易。其主要方式:一是为玩家提供“虚拟物品”的清单和账户, 在收到买家的款项后再通知卖家把“虚拟物品”发送给买家, 并从中提取手续费;二是采用寄售方式即将“虚拟物品”先寄放在网站一段时间, 加价销售后再将“虚拟物品”交易的款项转给卖家;三是为玩家提供游戏代练服务并将代练的游戏账号出售给玩家。网络游戏“虚拟物品”销售商的经营方式, 主要是从网络游戏玩家、网吧、“游戏工作室”等处收购“虚拟物品”后出售。, 税务部门在明确相关税收政策的前提下, 可考虑研究、设计专门的征税软件, 放置在银行、电信的电子支付工具或网络游戏“虚拟物品”交易商的服务器上 (网络游戏“虚拟物品”交易的电子数据均储存在上述工具中) , 以加强网络游戏“虚拟物品”交易的税收管理。

网络游戏中虚拟交易相关问题研究 篇5

一、虚拟交易平台存在双刃剑

虚拟物品交易的存在从早期的玩家线下交易发展到如今的大型虚拟交易平台, 历经了比任何传统行业要短的时代, 但是它迅猛发展的速度是传统行业所不能比拟的, 同时让人为之赞叹。虚拟交易平台的存在, 大大加强了虚拟产品交易的安全性, 使得在异地的两个玩家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交易物品, 这是网络游戏之间的虚拟交易第一次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将玩家之间的虚拟物品交换, 变得更加安全且规范。

但我们逐渐发现, 中国虚拟交易平台在购买者与销售者双方那里的认证方式都相当简单, 这与韩国和台湾的C2C虚拟交易平台市场存在巨大差异, 这是由于海外的身份认证方面已经很完善, 个人信用体系非常全面, 而中国的身份认证、信用体系是远远跟不上国际的步伐, 因此中国在C2C发展上始终具有很大的缺陷, 有先天的漏洞存在。

然而, 在C2C虚拟交易平台上, 只要是有人出货, 就会有人去买。这样一来, 购买方根本不知道出货方所提供的虚拟产品内容为何来路。就因这一特点, 被网络游戏里的不法分子所利用;助了网络分子去盗取他人的游戏财富, 然后将盗窃来的物品洗清或直观变现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如果没有交易平台, 一个盗号者盗取10个帐号想要出售完就可能要几个月时间或者更长。所以换一个角度来说, 虚拟交易平台的存在成了滋长盗窃的温床。

相对而言, B2C虚拟交易平台则可以避免C2C的弱点, 比如:第一、B2C售后服务完善, 服务品质领先于C2C;第二、B2C建立的是品牌信誉, 诚信可靠;第三、B2C的物品直接是游戏厂商提供, 完全由官方管理控制, 不存在赃物的说法;第四、B2C刺激了行业的发展, 巩固了出货商和玩家的交易锁链, 架起了一座坚固的桥梁;第五、B2C对市场进行引导, 使混乱的虚拟交易市场变得和谐规范, 更扩大了交易的规模。

当然B2C模式也有其自身的问题, 当B2C发展形成一定的规模后可能就会产生垄断、控制、打压的现象, 例如从IGE早期的几次比较有针对性的价格调整策略中, 可以看出都是在挤压市场。所以, 无论是B2B还是C2C都有一定的缺陷, 都需要合理的竞争机制, 要有相关的法律来规范市场, 各方需要自觉维护, 相互监督, 逐渐完善虚拟交易市场。

那么, 网游虚拟物品交易平台还应该做出怎样的努力呢?

首先, 网游虚拟物品交易平台必须明确观念。交易平台是整个网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台的发展会相应促进网游市场的壮大, 而网游市场的壮大也必然带动平台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 交易平台的努力必须围绕整个网游市场进行, 最重要的方式不仅是扩展自己的资本实力, 还要参与网游市场的规范, 与网游市场的其他参与方合作, 在互惠互利、相互促进的基础上完善对网游玩家的各项服务。

其次, 网游虚拟物品交易平台必须在创新的道路上发展。众所周知, 创新是发展的关键。只有在技术和服务上不断创新, 使交易方进行交易时有安全感和便捷感, 网游虚拟物品交易平台才能在未来的网游市场立足。比如说, 以安全便捷交易为主打的网游虚拟交易平台, 在保障交易安全措施的基础上, 新增短信发布和提示功能, 交易流程上提供了交易暗码, 切分交易和交易摄像等功能, 而即将面世的新技术产品, 游戏内嵌交易NPC, 帮助玩家直接在游戏内进行零风险交易。

二、虚拟交易市场先行与立法滞后

由于网络游戏装备有价有市, 一般“有钱但没时间的狂热玩家”就会来买“职业玩家”的账号、装备。于是, 围绕着游戏币或装备的生产、销售、购买, 正在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虚拟物品交易。然而, 虚拟物品交易市场与以往有形的商品交易市场截然不同, 市场先行和立法滞后给虚拟物品交易带来了种种困惑。

出售虚拟货币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美元, 这催生了一批以玩网络游戏为生的职业玩家, 有经济实力的则开办了代练工厂。一位业内人士透露, 从事代练工作的大部分工作人员很多都是学生。他们生产的“产品”价格也视行情而定, 紧盯着国内众多的虚拟物品交易平台金币价格的波动, 随时选择最佳时机“出货”。

网络游戏虚拟物品交易市场在国外被称为网络游戏第二市场, 这个市场的规模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网络游戏第一市场的规模。过不了几年, 网络游戏虚拟物品交易规模将大大超越网游运营自身的销售收入。但前提是, 虚拟物品交易市场必须得到政府相关部门合法性的认可, 不过, 目前尚没有政府哪个机构来主管这个新兴市场, 致使它仍然徘徊在模糊政策的边缘。

网络交易存在着不稳定性。由于目前我国尚无相关的法律或行业法规来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约束, 从采购和选品上来讲, 虚拟交易是无序的, 不同服务器上的需求种类和需求量也不确定, 给采购游戏金币和装备等带来了不小的难题, 而且虚拟装备没有固定的定价体系, 完全依据买卖双方的需求来定, 不确定性因素随时存在。虚拟交易存在的最大问题便是信用和安全。货品的来源, 以及真假认证, 是令交易网站头疼的问题。要判断虚拟物品是否是通过盗号、外挂等非法途径获取, 以及在交易中存在的诈骗问题, 单靠交易商来认定是非常困难的。经常出现运营某个网络游戏的公司突然人去楼空, 客户电话无人接听;某网游用户集体抗议游戏公司封杀账户;网游玩家群殴闹事等等。

中国互联网发展相对美国来说还不成熟, 我国在虚拟财产立法上明显滞后, 虽然已经有判例保证了玩家对虚拟财产的拥有权, 但是依然缺少强有力的法律支撑。目前的当务之急是从法律上固定虚拟财产的归属权问题, 然后才能谈到如何去规范虚拟财产的交易。

三、网络虚拟货币对现实货币的影响

目前, 网络虚拟货币已经悄然变身, 形成庞大的市场。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市面流通的网络虚拟货币 (简称网币) 不下10种, 网络虚拟货币产生的主要背景是国内小额电子支付的困难。网游运营商采用了这种渠道成本并不低廉的代金券来收取费用。本来只允许人民币兑换网币, 而不许反向兑换。然而随着网游产业的发展, 民间自发出现了各种网币之间的兑换, 甚至可用网币购买通常只有人民币才能买到的实物产品或服务, 形成了类似货币的购买力, 虚拟货币与真实货币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

网络游戏中虚拟物品如虚拟金币、虚拟装备、虚拟动植物和虚拟人对玩家产生的巨大吸引力, 推动了为获得这些虚拟物品而产生的消费, 但因国内电子支付手段的落后和安全性顾虑, 玩家多采用预付现金购买营运商发行的虚拟货币, 再用这些代金券在线购买游戏中的虚拟物品的方式消费。只要游戏的内容足够吸引人, 玩家会通过各种渠道购买该游戏运营商发行的虚拟货币。网游业的发达带动了虚拟货币种类和发行量的激增。

为了聚集人气, 扩大游戏用户数, 提高玩家兴趣和忠实度, 所有游戏运营商都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免费虚拟货币, 而且玩家通过游戏过程还能赢得虚拟货币, 因此, 网游运营商实际上具备虚拟货币的无限发行权。假如虚拟货币只用来购买虚拟物品, 由于虚拟物品供应量是人为设定, 而且制造时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即使发生不同种类虚拟货币之间的交易, 也不会对现实经济有何影响。但是, 若能用虚拟货币购买现实商品和服务, 则过量发行肯定会引起通货膨胀。而此时, 虚拟货币是否转换为真实货币并不重要。

国内不少网络企业都突破了虚、实经济间的界限, 如网易POPO按用户在线时长给予泡币奖励, 这种虚拟货币可以支付手机短信。以一条短信价值1000泡币等于人民币0.4元的支付能力, 可以算出在这项应用中的兑换率;此外还能在网易商城用做购买实物商品的代金券。

虚拟经济的迅猛发展, 引起美国在内的众多经济发达国家的密切关注, 经济学家们用《EQ》做经济研究模型, 用IGE做第二市场样板, 可见虚拟经济对国家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虚拟交易作为新兴行业, 难免出现一些不规范的操作, 但哪个行业初期能做到百分百规范呢?社会要意识到虚拟交易对国民经济的积极因素, 而不能片面地抓住一些点的错误去全盘否定虚拟交易对国家社会的贡献。

四、结束语

加强对网络游戏产业的规范和引导,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在认识上达成理性的共识, 在政策上予以正确引导。另一方面是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比如, 加快制定网络虚拟交易法;认定网络虚拟财产具有真实财产的特性;积极引导各类网络虚拟交易活动来促进社会经济不断先前发展。

摘要:从虚拟交易平台存在的两面性、虚拟交易市场先行和立法滞后, 以及虚拟货币衍生的现实经济问题等几方面分析了当前国内虚拟交易行业面临的相关问题, 指出了处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向和对策;推动我国网游虚拟经济规范地、更好地发展, 服务于社会经济进步。

关键词:虚拟交易,网络游戏,虚拟货币

参考文献

[1]、姜奇平.虚拟货币引发通货膨胀[J].互联网周刊, 2006, (40)

[2]、庞云霞.论网络虚拟财产及其盗窃问题[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2008.2

交易型虚拟社区 篇6

一、虚拟货币的特征

(一) 虚拟货币的概念

虚拟货币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虚拟货币是指由一定的发行主体以公用信息网 (Internet等) 为基础, 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手段, 以数字化的形式 (二进制数据) 存储在网络或有关电子设备中, 并通过网络系统 (包括智能卡) 以数据传输方式实现流通和支付功能的网上等价物。狭义的虚拟货币是指由大型商务网站或网络游戏提供商发行的用于完成网上小额支付的虚拟货币, 即时下非常流行的“网币”。本文只研究狭义的虚拟货币。

虚拟货币是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所流通的代用货币。虚拟货币并不虚拟, 在虚拟跟现实有连接的情况下, 虚拟的货币有其现实价值。它是在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两个市场流通, 不仅购买虚拟世界的网络产品, 还以实体货币的结算实现创富增值。

虚拟货币的原始形式是网络游戏中为增强玩家兴趣, 在其打怪擒魔中所无偿取得的游戏金币。这种游戏金币可按规定购买游戏中所需要的武器装备, 以夺取更大的胜利, 这就激发了游戏玩家取得游戏币的兴趣, 从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虚拟货币。各大网络游戏公司都发行冠有各种品名的虚拟货币, 知名的虚拟货币如腾讯公司的Q币、Q点, 百度公司的百度币, 网易的POPO币, 新浪推出的U币米票, 盛大公司的点券, 联众的联众币, 搜狐的狐币等。

(二) 虚拟货币的特征

虚拟货币虽然在本质和职能上与现实货币有许多类同之处, 具有纸币的许多职能, 如作为虚拟财产和虚拟商品的计价标准;作为虚拟财产和虚拟商品的交易媒介;作为网络服务各种费用的支付手段等。但虚拟货币目前尚不能完全代替现实货币, 它还有一些不同于现实货币的特征:

1. 依存载体的单一性

虚拟产品的本质就是一种商品, 对于发行者来说, 其发行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创造一种流通货币, 而是用来便捷地购买自己生产和提供的虚拟产品和服务的中介产品。但网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只能依托于互联网这个载体, 产品提供者与消费者不直接接触, 它离开特定的游戏环境, 就没有任何意义。

2. 流通的非广泛性

虚拟货币是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发行的, 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使用, 其流通范围很有限。这体现在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在空间上, 虚拟货币以互联网为平台, 一般没有跨界进入现实社会的能力。在时间上, 任何一款网上游戏都不能永远存在下去。它有自己的营运周期, 当某种游戏被玩家厌弃时, 网游企业就会开发新的游戏来代替它。这时, 这种游戏的游戏币也就随之退出了虚拟货币的舞台。

3. 与现实货币的非转换性

虚拟货币只是游戏虚拟世界内存在的一种道具, 纯粹是游戏内的消耗品。它与现实世界中的有形货币———纸币和硬币完全不同。而且, 它与现实世界中同样无形的电子货币也不相同。尽管由存款卡和信用卡等所组成的电子货币, 也是通过网络显示数字、传递信息, 是无形的, 但它与传统的现实货币却是直接相通的, 它首先要通过传统货币形式的存款和贷款才得以存在, 而且在使用时也不断转变成现实货币。所以, 电子货币只是现实货币的一种转移媒介, 只是一种电子化的记账和支付工具而已。

4. 非法定性

虚拟货币的本质就是商品, 发行者是生产虚拟产品和提供增值服务的企业。企业对自己的产品产量具有决定权, 这种决定权取决于市场需求。虚拟货币在一定范围内充当交易媒介, 代表的是对于虚拟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力。虚拟货币原本与其他商品一样, 需要用法定货币购买, 而不是任何类型的货币, 更不是法定货币。但随着网络游戏运作模式的不断创新, 虚拟货币的获取途径也在多样化。同时由于它的用途日益扩大, 可以用于网上各种交易和服务, 甚至形成与法定货币间固定的兑换关系, 还有可能发展成与法定货币间的双向兑换关系。虚拟货币作为一种非法定货币, 对其产权界定和保障处于空白, 从而也导致发行者不重视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二、网络游戏运营商、销售商销售虚拟货币的税务处理

据有关资料显示, 当前国内互联网已有几十亿元人民币规模的虚拟货币在流通, 并且每年以15%~20%的速度增长。据权威统计, 有83%以上的青少年使用过虚拟货币, 而且这一数字还在逐年攀升。对于这一庞大的交易, 税收征收是目前税务部门面临的难题。

按照现行的税收政策, 网络游戏运营商、销售商销售虚拟货币的交易行为属于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 税务部门应对其征收流转税。在税收的实际工作中, 税务部门对网络游戏运营商、销售商、中介商进行的虚拟货币交易行为, 大多征收营业税或增值税。但具体征收营业税还是增值税也存在执行税收政策不一致的问题。如对同一网络游戏运营商通过网吧或依托于银行缴费系统销售虚拟货币, 按增值税进行申报纳税;通过电信的电子支付形式销售虚拟货币, 按营业税进行申报纳税。但笔者认为, 对虚拟货币交易征收营业税更符合现行的税收法规。对网络虚拟货币征收增值税, 不符合《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条“所称货物, 是指有形动产, 包括电力、热力、气体在内”的规定。因为虚拟货币没有实物形态, 是无形产品或服务。另外, 对经认定的软件生产企业, 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 尽管征收增值税的税负比征收营业税的税负低, 但也应该按照现行税收政策, 对虚拟货币交易征收营业税。

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已制定有形商品销售、劳务提供和无形资产使用的征税规定, 而未明确关于网络企业虚拟货币交易行为的适用税种、税目。对此, 建议税务部门应对网络游戏运营商、销售商销售虚拟货币的交易行为, 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税收政策, 以规范虚拟货币交易的税收征管工作。

三、个人虚拟货币交易的税务处理

针对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关于个人通过网络销售虚拟货币取得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问题的请示》, 2008年10月28日国家税务总局公布了“关于个人通过网络买卖虚拟货币取得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 这意味着国内个人通过网络收购玩家的虚拟货币, 加价后向他人出售取得的收入, 必须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项目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尽管国家出台了关于个人销售虚拟货币收入的所得税的规定, 但现实中有很多问题需要规范。

(一) 个人虚拟货币交易的合法性

国内所有的网游企业为保证游戏的安全性和平衡性, 都通过用户协议的方式, 将虚拟财产的交易界定为“非法”。依据用户协议, 玩家是不被允许变卖游戏内虚拟财产来获取现实收益的, 如果有玩家用人民币买卖虚拟财产被游戏运营商发现, 就要被封号。

国税总局向虚拟货币的交易收税, 事实上就承认了虚拟货币交易的合法性, 承认了虚拟货币有价值, 承认了买家对虚拟货币的财产权利。这样就与其他部门的规定有抵触之处。如2008年2月, 文化部、工商总局等14部委曾联合发文, 下令“严禁倒卖虚拟货币”。

(二) 征税缺乏可操作性

北京市地税局公布虚拟货币交易税征收细则, 根据个人是否能提供收入证明, 按利润的20%或交易全额的3%两种税率征税。细则规定:个人销售虚拟货币的财产原值为其收购网络虚拟货币所支付的价款和相关税费。对于个人能提供有关财产原值凭证的, 将以个人销售网络虚拟货币的所得, 减去其收购网络虚拟货币的成本, 以这二者的差额, 按照20%的税率来征税。如果不能提供相关费用支出凭证的, 地税局参照如古玩字画等其他财产转让征收办法, 暂时按照交易全额的3%征收个税。

细则中虚拟货币原值的如何确定, 确定标准是什么, 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出售方赚了多少钱, 税务机关不好掌握。同时, 由于不同的网络游戏规则不同, 获得游戏币的难易程度和为此付出的成本也完全不同, 对税率做出统一界定也有其不合理之处。

总之, 网络虚拟货币的发行, 对于发行者来说可以帮助其锁定客户, 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而游戏玩家为了追求和注重消费体验, 他们必须持有各虚拟货币。这样也就导致了虚拟货币的广泛流通。虽然虚拟货币作为一种商品, 不会冲击当前的金融体制, 但在虚拟货币税收征管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正视和解决这些问题关系着网络虚拟货币的健康发展, 也影响着虚拟货币和实体经济的互动。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网络游戏产业在网络经济中日益壮大。本文在探究虚拟货币特征的基础上, 分析虚拟货币交易的税务问题, 为今后虚拟货币交易的税收管理提供启示。

关键词:虚拟货币,虚拟货币交易税,网游企业

参考文献

[1]范晓丽.对我国网络游戏虚拟交易现状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中旬刊, 2007 (1) .

[2]陈东海.我国虚拟货币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货币银行, 2007 (11) .

交易型虚拟社区 篇7

本文主要研究虚拟货币的本质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现在, 虚拟经济 (以网络游戏为代表) 成了一项庞大的产业, 参与人数不断增加。如在游戏中, 玩家可以通过玩游戏获得各种宝物, 也可以用虚拟货币从其他玩家购买宝物, 以便逐渐的通过游戏的各个关口, 逐步从低级到高级, 获得成就感和快乐。

对虚拟货币进行研究并对虚拟货币的过度发行是否会导致真实货币的通货膨胀、央行是否应该把虚拟货币的发行权收回、是否对虚拟货币交易征税等等现实问题做出建议是当前各方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虚拟货币与真实货币

1. 普通货币的定义及功能

普通货币定义为:由国家法律规定的, 在商品劳务交易中或债务清偿中被社会普遍接受的东西。货币通常有五种功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2. 虚拟货币的定义及功能

虚拟货币是指一定的发行主体以公用信息网为基础, 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手段, 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在网络或有关电子设备中, 并通过网络系统以数据传输方式实现流通和支付功能的网上等价物。

网络虚拟货币是个“新生事物”, 但发展势头很猛。世界上最早面世的网络虚拟货币是1998年由Flooz.com推出的Flooz币 (董璐, 2005) ;国内最早出现的网络虚拟货币是2000年由中文利网 (China Bounz.com) 以积分形式向消费者提供的虚拟货币。随后, 许多知名网站纷纷推出名称各异的虚拟货币, 如腾讯的Q币、新浪的U币、网易的POPO币等。目前, 网络虚拟货币有数10种 (孙广志, 2006) , 可以分为三大类:游戏币、消费式虚拟货币和交换式虚拟货币。

通常, 虚拟货币具有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这四种功能, 虽然这几种功能只在相应的虚拟世界中有效, 但它已具备了货币的大多数功能。但由普通货币的定义可以看出, 虚拟货币还不是货币, 因为它还不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被社会普遍接受的东西, 它只在其网络世界中被相关参与者接受。因此, 我们也可以说虚拟货币就是货币, 但它又不同于真实货币。

3. 虚拟货币与普通货币的区别

两者主要的不同有两方面。首先, 虚拟货币没有通过中央银行发行, 也没有银行进行虚拟货币的借贷, 游戏币通常由玩家通过游戏本身创造出来, 其它许多虚拟货币由各门户网站发行。从而央行对虚拟货币的供给没有控制手段, 虚拟世界中的商品和货币的平衡由玩家们的消费与储蓄决定。因为没有发行的控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 游戏币会越来越多, 由于虚拟货币与真实货币有一个相对交换率 (汇率) , 其相对于真实货币会贬值。第二方面是虚拟世界中没有利率。利率的缺失,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 减少了储蓄的动机而增加了消费的动机。

4. 基于局部汇率交易系统 (LETS) 的虚拟货币

大多数虚拟货币都类似于局部汇率交易系统 (LETS) , 通过把虚拟货币看成局部货币, 会使我们更好的理解虚拟货币。

局部汇率交易系统 (LETS) 是由麦克尔 (Mchael Linto) 提出的, 其定义为:被自己内部货币支持的交易系统, 该系统是由自我管理的, 允许它的用户在该系统内管理和发行他们自己的货币。因此, 局部汇率交易系统 (LETS) 由参与者发行, 一个参与者从另一个参与者处接收信用。从该定义可以看出, 游戏币就是在网络世界中的局部货币。

虚拟货币与真实世界中的局部汇率交易系统 (LETS) 最大的不同是其不受物理地域界限的限制, 因特网可在全世界通行无阻。而一个普通的局部汇率交易系统 (LETS) 是有地域限制的, 因为任何现存的局部汇率交易系统 (LETS) 仅仅在一些相对小的区域有效。因此, 现实中的局部汇率交易系统 (LETS) 与具体的真实货币相联系, 如人民币就可以看成一个局部汇率交易系统 (LETS) 。而游戏币是一个来自世界各地的成员都在使用的东西, 因而没有疆域的限制。因此, 虚拟货币的发行过度只会导致虚拟货币系统相对与真实货币系统贬值, 而不会导致真实货币系统的通货膨胀。

三、虚拟经济会伤害真实经济吗

我们正看到网上活动的日益扩张, 网络对我们生活的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们在网络世界中的活动的增加意味着人们分配更多的时间到虚拟世界中, 而由于人们的时间是有限的, 从而导致了人们花费在真实经济中的时间的减少,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变得更糟糕, 或许更多的参与虚拟经济, 我们增加了总的效用, 从而增加了整个社会的福利。虚拟经济的价值系统与真实世界的经济原则是不必要相容的。因特网是基于参与者的自发参与, 信息和服务的交换是相互的, 在虚拟经济中很少出现套利交易, 这是与我们真实世界的经济原则不同的。因此, 可以说, 虚拟经济的发展, 是不会对真实经济产生伤害的。

四、结论

随着虚拟经济的增加, 虚拟货币变得重要起来, 各方对虚拟货币的关注会增加起来。如:虚拟货币的过度发行是否会导致真实货币的通货膨胀、央行是否应该把虚拟货币的发行权收回、是否对虚拟货币交易征税等等问题也出现在我们面前。通过本文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网络世界是一个没有疆域的局部汇率交易系统 (LETS) , 只要在这个系统中的虚拟货币没有成为法定货币的前提下, 虚拟货币是不会影响到真实货币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的。因而虚拟货币的过度发行是不会导致真实货币的通货膨胀的, 央行也没有必要把虚拟货币的发行权收回。而对于是否对虚拟货币交易征税这个问题, 因为虚拟世界是没有疆域界限的, 单个国家对虚拟货币交易征税是不可行的, 我们所能做的是把网络这个产业提高到全球的高度来管理, 成立一个国际性的产业组织来管理这个产业, 使之对整个世界的经济良好运行做好管理, 以增进整个人类的福利。

摘要:本文通过对基于局部汇率交易系统 (LETS) 的虚拟货币的分析, 得到这样的结论:虚拟货币不会影响到真实货币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 但虚拟货币对于虚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并建议成立一个国际性的行业组织来管理网络产业, 以增进整个人类的福利。

关键词:虚拟货币,汇率交易系统,虚拟经济

参考文献

[1]殷孟波:货币金融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02

[2]张福军:虚拟货币的理论框架及其命题扩展[J].教学与研究2008 (6)

[3]蔡则祥:网络虚拟货币的本质及其风险管理[J].管理世界2008 (2)

上一篇:药学系本科毕业论文下一篇:构建企业管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