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易(精选9篇)
社会交易 篇1
一、引言
当今国际发展格局中,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成为国家之间的竞争焦点。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政府对文化战略地位的认识不断加深,我国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十八大”报告再一次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表明政府已经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长期的目标来执行。我国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综合效益大幅提升,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支撑性产业。但文化产业的投融资现状已经严重制约了其自身的发展,寻找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创新的突破口势在必行。推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是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更是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引爆点( 顾江,2007) 。而文化产权交易所作为文化资产价值量化的重要环节,可以有效实现资本与文化的对接,为文化产业注入金融资本畅通渠道,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重要保障。
我国文化产权交易所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2009年的萌芽期、2010年的繁荣期和2011年的整顿期。仅仅三年时间,我国文化产权交易所便经历了萌芽、繁荣、整顿三阶段的剧烈震荡,充分说明我国文化产权交易所的发展还处于探索之中。针对我国文化产权交易市场运行的实际情况,国内学者试图总结出其存在的问题。王顺育等( 2012) 认为,国内文化产权交易市场处于发展初期,其发展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交易制度法规不完善和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笔者认为,监管机制的缺失和滞后,导致文化产权交易所不得不自行探索交易规则和发展路径,不规范行为的产生在所难免。同时,文化产权交易所作为独立的第四方交易平台,其除了有股东、艺术家、发行人、经营商户、消费者( 收藏者) 等的利益,还有银行、鉴定机构、仓储交收机构等第三方机构的利益,如何满足这些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也成为文化产权交易所在探索自身发展时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黎友焕、龚成威( 2008) 认为,社会责任的履行,符合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不仅能满足制度和监管的要求,而且能为自身赢得长期、可持续的增长。因此,在社会责任运动席卷全球的背景下,社会责任是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它能够在满足制度和监管要求的前提下,提高责任竞争力和社会认可度。文化产权交易所担当了社会责任以后,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达到一种均衡状态,最终走向健康和繁荣。
二、文化产权交易所社会责任内涵
社会责任是20世纪以来凸现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众多学科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国际社会普遍认为: 任何有有实力和有能力的社会机构都应当对整个社会践行责任,尤其是市场经济主体,它的每个决定、行为都要考虑其对社会的责任。
( 一) 企业社会责任内涵
博文( Bowen H R) 于1953年在其著作《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中提到,“企业家有义务按照社会所期望的目标和价值,来制定政策、进行决策或采取某些行动”,这是企业家社会责任的最初定义。继博文之后,国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广泛研究,研究对象也从个体( 企业家) 转向组织( 企业)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生产要素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伴随着跨国公司生产线的转移逐渐扩散到发展中国家。国内学者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时,更注重与国内实际情况相结合。李伟阳、肖红军( 2011) 将企业社会责任界定为,在特定的制度安排下,企业有效管理自身运营对社会、利益相关方、自然环境的影响,追求在预期存续期内最大限度地增进社会福利的意愿、行为和绩效。到目前为止,国际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仍未统一,黎友焕、叶祥松( 2008) 指出,“社会各界包括企业界和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争论从没有停止过”。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不断出现新思想、新概念、新观点和新热点,研究对象也从企业转到所有社会组织。
( 二) 文化产权交易所社会责任内涵
ISO26000自2010年出版发行以来,便作为统一社会责任理念和思想的工具在全球得到广泛应用。黎友焕、魏升民( 2011) 认为,ISO26000的发布使原来只针对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 CSR) ”转变为针对所有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 SR) ”。除了企业或经济组织,学校、医院、学术团体、中介机构或是一般意义上的政府机构都应该承担社会责任。文化产权交易所是我国文化要素市场的新生经济组织,承担社会责任也是大势所趋。但是,有关文化产权交易所的研究主要围绕文化产权交易所的意义、功能及其运行实践等方面展开( 廖继胜,2014) ,对文化产权交易所社会责任的研究较少。
文化产权交易所作为经济组织,与一般的企业社会责任有共通之处,对社会、利益相关方应该承担责任。但文化产权交易所的交易标的是文化产品和文化产权,因此文化产权交易所社会责任又有其特殊内容,即文化责任。
笔者认为,文化产权交易所社会责任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时期,文化产权交易所对社会、利益相关者以及文化应该承担的经济、法规、安全、文化以及其他相关的责任。
三、文化产权交易所社会责任建设的意义
在推动文化强国伟大事业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产权交易所作为一个多功能、综合性交易服务平台,同时对接政府、企业、资本、文化,其社会责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一) 促进文化商品流通
在文化产权交易所出现以前,我国文化商品流通模式主要包括: 工作室模式、学术交流与工艺收藏、作坊加工、画廊展览、策展与拍卖和收藏品集市。由于整个交易流程的保障机制和监管机制存在弊端,这些传统的流通模式很容易产生真假纠纷、价格欺诈等现象,增加了文化商品交易成本和市场风险,直接削弱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
文化产权交易所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在文化市场体系中提供固定的交易场所、完整的交易规则、专业的交易人才,同时为客户提供权威专业的投资咨询、评估鉴定、金融服务、仓储物流等中介服务,推动解决了传统文化商品交易过程中的鉴定、评估、保险、定价、物流等基本问题,为文化商品流通市场提供了最优质的服务,既实现了经营目标,又保持了强劲的竞争优势。
( 二) 增加社会精神财富
文化商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都具有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的性质。文化产权交易所履行社会责任能促进文化商品生产、扩大文化消费,从而增加社会精神财富。
与物质商品不一样,文化商品是精神性产品,其承载着的文化资源一般表现为一个民族或群体在精神气质方面的集体性特征,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具有如物质商品一样的消遣、娱乐功能,即商品性,可实现物质财富增值。另一方面,具有认识、教育、审美功能,即社会性,潜移默化,能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重要影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文化服务,实现社会的精神财富增值。
( 三) 提高文化创造活力
要提高全社会的文化创造热情和文化创造活力,必须解决文化工作者愿意创造、能够创造、可以创造三个方面问题( 徐家林,2014)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繁荣了文化消费,文化工作者能获得丰厚的收入和知名度,使之意愿创造。政府持续推进加强创新型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文化工作者的文化创新能力,使之能够创造。但在低效的市场环境下,由于人类行为的有限理性,文化工作者本身会滋生不确定性和道德风险,导致文化商品私下交易泛滥,文化创造的纯洁性遭到破坏。文化产权交易所搭建的版权和其他文化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恰好为文化工作者解决了交易问题,使之可以创造,提高了全社会的文化创造热情和文化创造力。
( 四) 拓宽文化企业投融资渠道
文化企业的主要资产形式是品牌和无形资产( 主要包括版权、著作权和专利技术) ,这类资产的市场价值评估缺乏权威的标准和方法,难以得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认同,文化企业上市融资的道路更是异常狭窄。为应对我国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2011年7月6日,我国首支国家级文化产业基金———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在北京成立,但面对庞大的资金缺口,政府基金的作用更多的是创造良好的舆论和政策环境。
文化产权交易所一边连着银行、保险、风投、担保等金融机构,一边连着影视公司、出版社、传媒企业、演艺公司等文化机构,它是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之间的桥梁。文化产权交易所在文化与资本对接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对于拥有优质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电影电视等版权的文化企业,可通过权力质押获得融资; 对于影视制作、演艺、展览、动漫、游戏等需要采购大型设备的,可通过融资租赁获得贷款。
四、文化产权交易所社会责任建设实践
我国文化产权交易所从2009年萌芽开始,历经六载,仍处于发展初期,其社会责任建设也仅仅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以广东省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的社会责任建设实践为例,对当前我国文化产权交易所社会责任建设实践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尝试性探讨。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成立于2010年,是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文化产业功能服务平台,也是广东省文化市场体系建设重要成果和广东省文化强省规划重点项目,在广东省乃至全国皆具有一定的市场地位和社会影响力。研究发现,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已经开始把社会责任建设的具体措施纳入到日常管理中,但未树立社会责任理念并将之制度化,没有实现社会责任实践的常态化。
( 一) 文化产权交易所社会责任建设成就
1. 践行经济责任
经济责任是文化产权交易所作为自负盈亏的经济个体前提下,迎合盈利动机首先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同时,文化产权交易所承担经济责任又能改善其生存和发展的经济环境,进一步推动自身发展。如今,文化产业已经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是城市经济的新载体和新形式。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新发展,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创意产业占全球GDP的7% ,并且每年以10% 的速度增长。有关专家预测,到2020年,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创意产业经济产值将达8万亿美元,超过全球石油的销售收入。目前广东省虽然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但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水平整体上还不够高,文化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流动不畅,应大力培育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 黎友焕,2012) 。2014年4月28日,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积极开设钱币邮票电子交易服务,在新的交易模式下打造新的交易平台,在同一平台内实现电子化交易与实体交易的互为补充,经济效应大幅提升。与前两年相比,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2014年交易总额爆发性增长( 见表1) ; 2015年交易总额预计将突破500亿元。同时,电子交易服务从根本上改变了广东省内钱币邮票流动不强的现状,不仅推动了行业交易方式改革,也进一步推进了文化与互联网、金融结合的快速发展,适应了广东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
单位: 亿元
资料来源: 根据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 2012—2014 年交易数据整理而得。
2. 践行法规责任
法规责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权交易所作为行为主体必须承担的社会义务,是履行其他社会责任的前提条件。法律法规是控制和规范市场秩序一系列规章制度,不仅能保障文化产权交易所的利益不受侵犯,更能保护其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文化产权交易所的法规责任主要有: 遵守国家法律、遵守政府有关规定、执行内部规章制度以及执行行业规范。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以依法办事为宗旨,提出了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交易规则、公告通知“四位一体”的守法合规体系( 见表2) ,自觉维护市场经营秩序,合法参与市场竞争。
资料来源: 作者根据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官方网站“政策法”和“交易规则”相关内容整理而得。
3. 践行安全责任
安全责任是指文化产权交易所通过制度安排,对风险管理和控制以及对市场运行监管,实现资金安全、货物安全、交收安全、交易安全。
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是践行安全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安全和控制风险的关键。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创新性实现资金监管、鉴定、仓储交收、登记结算业务监管四分离的制度安排,规范了文化商品交易行为、维护了文化商品市场秩序、同时保护了投资会员的合法权益。投机是每个交易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但过度投机会扰乱市场运行。为稳定市场交易价格,减少投机的可能性,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制定了涨跌幅制度、停复牌制度和再托管制度; 同时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对异常交易行为进行重点监控,坚决防范恶意炒作、打击内幕交易和遏制市场操作。
4. 践行文化责任
文化软实力之所以“强”,是通过文化产生的强大影响力和辐射力来显现的。但在文化全球化趋势下,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文化、文化创意很容易变异甚至消失,大大冲击了文化影响力。所以,文化责任是文化产权交易所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方式,主要是维护文化安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以及增加文化影响力。
文化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其产品往往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如果在市场上创造出可以交易的产权,不仅有利于鼓励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交易,也有利于维护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传承( 邓建志,2012) 。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通过推动文化资产产权化和文化产权交易来打造文化传播特色路径,从而践行文化责任。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将传统文化和文化创意转化为实际的文化产品,并将文化资源开发为文化产权,通过文化产权交易实现文化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和广泛传播,最终增加文化影响力。同时,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向社会大众公开大量版权项目、艺术品项目、资产处置项目等文化产权交易信息,增加了交易透明度,减少了交易费用,大大提高了市场交易效率,增加了文化辐射力。
( 二) 文化产权交易所社会责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管理责任缺失
文化产权交易所社会责任的认识还处于低层次、低水平上。笔者查阅了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在内的27家文化产权交易所的官方网站,未发现专列的“社会责任”板块和社会责任有关制度和组织。这表明文化产权交易所虽然有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行动,但是社会责任理念尚未得到重视,相关制度安排与组织建设也未建立,管理责任缺失。
2. 信息披露不足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主要是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必要的社会责任信息,并且接受社会大众监督和管理。笔者以“社会责任”为关键字在上述27家文化产权交易所官方网站页面上进行搜索,未找到相关内容,且信息披露的内容主要是业务公告和交易规则。这表明文化产权交易所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自愿性和完备性不足,渠道受阻。
3. 行业标准缺失
行业标准是行业协会制定的以对成员进行管理和约束,形成有效集体行动的自律性规则。行业社会责任标准在相关行业的社会责任建设中具有重大意义,能促进行业社会责任的提高,有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2012年10月,全国27家文化产权交易机构共同发起成立第一个全国性文化产权交易行业自律组织——全国文化产权交易共同市场,并发布了《共同诚信自律宣言》,但行业交易规则、社会责任标准至今都未发布。
4. 评价体系空白
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众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是推动社会责任运动的重要力量。衡量一个组织是否优秀,不仅要看它的经济绩效和财务绩效,更要看社会责任承担情况。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主要从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障角度出发,构建一套经济责任、文化责任、环境责任、社会和谐责任的指标体系,考察被观测者的社会责任绩效。目前为止,文化产权交易所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这一领域依旧处于空白状态。
五、强化文化产权交易所社会责任建设的对策建议
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并成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文化产权交易所不能被动回避而应当采取适当措施积极应对。现阶段,我国政府、文化产权交易所及社会各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强化文化产权交易所社会责任建设。
( 一) 强化文化产权社会责任投资
社会责任投资指在投资过程中用科学的金融分析手段评价投资对社会和环境产生的影响,并将其计入投资决策的考虑因素中,强调履责与盈利的同步性。社会责任投资是一种新的投资理念,其绝不仅仅应用于证券投资领域,文化产权投资领域也应该纳入社会责任投资,而且必将是一个重要领域。文化产权社会责任投资强调投资对象应具有社会责任概念或可持续发展概念。目前,我国文化产权投资领域涉及的投资对象有文化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范围十分广泛。文化产权交易所推介产权项目时应该注重筛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文化商品和拥有良好社会责任声誉的企业。
同时,一些研究认为,社会责任基金绩效优于常规基金,社会责任表现较好的机构经营更稳健、管理更完善,从而财务绩效更优( Renneboog等,2008) 。文化产权交易所作为文化和资本的对接平台,其社会责任建设强化途径首先应当考虑成立社会责任投资基金,将社会责任意识引入文化产业金融化进程中。
( 二) 提高内部社会责任管理水平
文化产权交易所要以积极的心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社会责任理念并将之制度化,把社会责任管理目标的组织落实,提高内部社会责任管理水平。一是树立社会责任观念,把强化社会责任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同时通过制度的形式使之成为行为准则。二是将承担社会责任纳入文化产权交易所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制定社会责任发展战略规划,并将社会责任战略纳入到整体战略规划和经营管理中,并坚持不懈地付诸实践行动。三是加强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通过高素质的管理者将社会责任实质融入日常管理。
( 三) 实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机制
在某种程度上,社会公开机制具有最大的监督和制约功能。通过信息披露机制,能树立良好形象,打响社会知名度。良好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机制对推动社会责任建设和社会责任投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产权交易所应当积极行动起来,制定针对性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并统一实施,才能真正促进其社会责任建设的快速发展。一是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信息披露的内容。增加文化产权交易所履行社会责任状况的信息披露,如员工权益、消费者投诉状况、与第三方机构合作状况等。二是完善信息披露的方法。文化产权交易所应该定期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和不定期发布社会责任危机处理结果。
( 四) 构建行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行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是评价文化产权交易所社会责任建设程度的统一标准。多重的社会责任标准不但会引起同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混乱,而且也不利于整个行业和社会对各个文化产权交易所社会责任建设的具体评价。要构建一个最优的行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必须统一由一个部门来牵头,整合同业资源,进行市场协调,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反复论证和调整评价指标,同时参考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最新进展,才能够逐步形成适用于全行业的评价体系。从便于评价体系的优化和推广角度来看,笔者认为应该由全国文化产权交易共同市场来负责这项工作,并邀请资深社会责任领域学者专家参加研究。2014年10月,广东省社会科学综合研究开发中心发布了“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建设100强”和“2013年广东省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建设20强”,促进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沟通和社会责任绩效的提升。全国文化产权交易共同市场可以依据其发布的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本行业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并对全国文化产权交易所的社会责任建设情况进行评价和排名,向社会公开说明文化产权交易所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有助于利益相关者判断其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最终达到推动我国文化产权交易所社会责任工作健康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顺育,韩冰,王旭超.文化产权市场发展问题研究[J].产权导刊,2012(11):30-33.
[2]黎友焕,龚成威.环境规制下的国外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及启示[J].世界环境,2008(3):26-29.
[3]顾江.文化产业经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9.
[4]李伟阳,肖红军.企业社会责任的逻辑[J].中国工业经济,2011(10):87-97.
[5]黎友焕,魏升民.ISO 26000与企业社会责任战略[J].标准科学,2011(4):96-101.
[6]廖继胜.文化产权交易市场相关研究综述[J].理论月刊,2014(5):130-133.
[7]熊广勤.我国文化产业产权交易定价难点及解决途径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2(1):88-89.
[8]黎友焕.广东文化强省建设[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204-205.
[9]邓建志,袁金平.传统文化产权的法经济学分析——基于文化资源稀缺性的视角[J].湖南则政经济学院学报,2012(136)30-34.
[10]Renneboog L.,Horst J.T.,Zhang C.The Price of Ethics and Stakeholder Governance:The Performance of Socially Responsible Mutual Funds[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8(14):302-322.
社会交易 篇2
高明电大04级(秋季)电子商务班梁建军
最近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中国电子商务法律网于2007年3至4月份在国内各大电子商务网站发起了一项名为“电子商务交易安全性与法律状况”的调查,这次调查分为3个版本:参与电子商务的个人版、参与电子商务的企业版和交易平台企业版,其中参与电子商务的企业版是针对那些没有自己的经营性网站而利用其他的网站平台进行交易的企业或者公司而设计的。这次调查问卷一共收集了550份有效问卷,其中个人版的有效问卷441份,参与电子商务的企业版的有效问卷85份,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版的有效问卷13份。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中国电子商务法律网分别对这三部分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初步获得了一些信息,很值得思考。
第一部分、参与电子商务的个人对电子商务交易安全性及法律的认识
这次参与调查的个人用户80%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参与C2C的有将近60%,参与B2C的近39%,参与B2B的近1%。在这些个人用户中,电子商务最吸引他们的原因包括:33%的人认为是降低成本,25%的人认为是节约时间,17%的人认为是操作方便,8%的人是为了寻找稀有商品,7%的人是出于好奇或兴趣,5%的人认为是提供送货上门服务,3%的人认为是安全可靠,认为其他的有2%,而认为是商品或服务质量较好的则为0。
对于什么是参与电子商务的个人在电子商务中最关心的问题,47%的人认为是安全问题,22%的人认为是网上所提供的信息是否可靠(这两项内容都在某种程度上与网上交易主体身份认证有很大的关系),16%的人认为是商品或者服务质量,6%的人认为是成本问题,5%的人认为是付款是否方便,3%的人认为是配
送是否及时。
尽管目前我国的信用卡并不普及,网上银行的安全措施也不甚完善,但是这次调查中在电子商务中个人一般使用的支付方式却有51%的人选择网上银行支付,24%的人选择第三方(如网上交易平台等)所提供的支付方式,只有7%的人选择现金支付,6% 的人选择邮局汇款,10%的人选择银行电汇,1%的人选择手机支付,1%的人选择其他的支付方式。这与网上银行支付系统的快捷方便是有很大关系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支付方式的便捷性还是参与电子商务的个人的首选。
由于交易者的身份不确定,31%的人表示在电子商务中曾经有过上当受骗的经历。而当问及在电子商务中有过或者假设有受骗的经历,受骗后是否进行或者会进行投诉、向哪个部门投诉、效果怎样或者感觉效果会怎样的问题时,有45%的人选择不投诉自认倒霉,这与个人对于目前电子商务中投诉机制的信心不够有很大的关系。余下人。中有55%选择向网站投诉,6%的人选择向工商局投诉、6%的人选择向消费者协会投诉、6%的人选择向中国电子商务诚信联盟投诉、2%的人选择向法院投诉、3%的人选择向其它部门投诉。但关于具体的投诉效果还是值得我们进行一番思考的。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个人用户在网站是个人在电子商务中受到欺诈或者发生纠纷时所首先考虑到的投诉对象,参与电子商务的个人似乎对国家相关部门将给予其更为充分的保护还没有足够的意识。在现在我国还缺乏相关的法律对交易平台网站在电子商务交易中所处的地位进行相应规范的大环境下,网站对于网民上当受骗或者网民之间的纠纷的协调能力还是有限的,但是从实践来看,网站出于经营或者其他因素的考虑对于投诉所采取的相应措施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另一方面国家的相关部门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目前对于这部分的监督和救济的优势还未充分体现出来。电子商务交易中很多情况下对方当事人都是虚拟的,这次调查中85%的人都表示愿意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交易当事人
进行身份认证,只有4%的人表示不愿意,而另外11%的人则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于我国前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电子签名法》,2%的人根本不知其为何物,也不感兴趣;19%的人虽然没有听过电子签名法,但比较感兴趣;54%听说过电子签名法,但是没有什么了解;24%的人对电子签名法比较了解。
《电子签名法》施行后,电子签名也将被赋予和手写签名相同的法律效力,对于确保电子商务交易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有23%的人表示不愿意在交易中选择电子签名来确认交易双方的身份,不愿意的理由中77%是由于费用问题,都觉得如果是收费的话就没什么兴趣了,8.4%的人认为电子签名仍然不安全,其余的14.6%的人则认为没有这个必要或者说电子签名的作用不大。77%的人表示在交易中愿意选择电子签名来确认交易双方的身份,愿意的理由几乎100%都是出于安全考虑。
对于具体的身份认证方法,85%的人愿意接受通过身份证的认证,36%的人愿意接受通过手机或电子邮件的认证,40%的人愿意接受通过信用卡的认证,58%的人愿意接受电子签名认证,40%的人愿意接受通过红盾标志(针对企业,工商局给从事电子商务的网站颁发的备案标志)的认证,37%的人愿意接受通过电子版的营业执照(针对企业)的认证,32%的人愿意接受通过居住地址进行认证,27%的人愿意接受通过网络公证进行认证,7%的人愿意接受其他的方法进行认证。当然这些认证方法还可以在某些情况下同时采用。
第二部分、参与电子商务的企业对电子商务交易安全性的认识
这次参与调查的85家企业中参与B2C电子商务的为56%,参与C2C的是33%,参与B2B的为11%,还有一家是参与U2B的(消费者联合对企业通过网络实施的商务活动)。
这些企业中有41%都是2004年以后成立的,其中33%的企业有属于自己的经营性网站,42%的企业有属于自己的非经营性网站,25%的企业没有网站。64%的企业认为目前我国经营性网站进行互联网信息服务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也即通常所谓的ICP许可证)“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0万元人民币”的要求过高,36%的企业认为这种注册资本要求不高还能够接受。这些企业参与电子商务时有87%采用网上银行支付方式,53%采用现金支付,56%的企业采用邮局汇款,69%采用银行电汇,6%采用手机支,18%采用其他的支付方式。
调查显示,56%的企业认为开展电子商务最关键的环节是交易信息的真实性。在问及“制约和影响开展电子商务最关键的因素”时,有12%的企业认为制约和影响开展电子商务最关键的因素是法律法规的状况,27%的企业认为制约和影响开展电子商务最关键的因素是安全认证机制,28%的企业认为是政府税收政策,2%的企业认为是企业信用,22%的企业认为个人信用,8%其他。作为参与电子商务的企业客户,58%的企业都对客户觉得网上交易主体身份不确定而对交易不放心的状况表示比较担心。
对于何为电子商务交易中最重要的问题,55%的企业认为是交易主体的信用问题,24%的企业认为是交易安全问题,9%的企业认为是商品或者服务质量问题,5%的企业认为是交易成本问题,5%的企业认为是配送是否及时的问题,2%的企业认为是其他的原因。在这些企业参与的电子商务中,79%的企业有过由于交易者身份不确定而交易不成功的案例,其中24%的企业有过很多不成功的案例,55%的企业有过不多的案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调查中,有48%的企业目前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方法对网络交易主体身份进行认证,52%的企业没有采取过。85%的企业表示愿意采取一定的办法对交易当事人进行身份认证,6%的企业表示不愿意,9%的企业表示无所谓。表示愿意的理由是出于安全、诚信、交易的成功率等方面的考虑,而不愿意的理由是觉得需要耗费人力、物力,太过麻烦。
第三部分、安全与质量:六成网民不信任网上购物
网上购物安全吗?新浪网最近一次有近2万人次参与的在线调查表明,超过6成的被调查者认为网上购物的安全和网上商品的质量问题是阻碍他们网上购物的主要原因。本人最近亦对身边朋友、同事、网友做过调查如下: 安全问题1: “我的账号被盗了”
朋友小斌说,今年4月22日上午,他的淘宝网账户被人盗用了,他在报警的同时向网站申请冻结他和盗用者的账户,但网站只冻结了他的账户。淘宝网公关部的工作人员表示,网站不是侦查机关,很难判定是非,为防止恶意行为,在公安机关介入调查前,网站不能随意冻结其他人的账户。工作人员认为,淘宝网的支付平台系统本身没有问题,网友账户被盗可能和电脑中了病毒或账号信息外泄有关,网站只能建议网友安装防病毒“安全控键”和防盗“数字证书”。
安全问题2: “我买的货有质量问题”
同事小顺说,他在易趣网买了个CPU,收到后发现是坏的,便提出退货,可卖家却不同意退货,还出了一份检测证明,证明商品售出前是正常的。小顺要求网站暂时不要将已打到交易平台的货款付给卖家,但网站提出让小顺提供收到货时商品有无问题的证明,这可难坏了小顺。
易趣网公关部的刘小姐说,网站已根据卖家的证明向检测人员作了核实,基本采信;可小顺却没有相应的证明。网站会进一步调解,若调解不成,网站会依据自己的判断对受骗者全额赔付,对另一方也会有相应处理。刘小姐表示,网站一向要求网友“先验货后付款”,有问题可当场拒收;邮寄的货物可送到有资质的部门检验,并将检验结果和相关联系人交给网站,以便网站处理。安全问题3: 品牌货是真的吗 ?
“网上有很多品牌化妆品,价钱比商场的便宜很多,可我不知道那些货是
真是假。”网友张小姐的担心或许也是很多人的顾虑。本人在网上随机查找了几家化妆品店看到,店主都表示自己的商品是从机场免税店、香港及品牌原产地等处进的货,可对此谁又敢轻易相信呢。
对此,淘宝和易趣都表示,若出售品牌物品,必须获得厂商许可,否则只要被举报,网站就会立即删除其物品。但两家网站又都表示,他们不是知产专家,因此无法对每一位卖家都去核准。
“网上开店卖自己的物品可以,若成批经营品牌物品就是侵权。”天坛律师事务所的宋绍富律师认为,在网上卖品牌物品也应向工商局注册经营许可证,并有义务纳税,同时也应向品牌所有者申请授权,但目前相关部门对这方面的管理还不到位——现实中的品牌经营往往都有地区专属或排他性,但网上却没有地域限制。
第四部分、初步结论:
社会交易 篇3
关键词:社会信用;政府监管;博弈论
一、引言
从市场经济中政府和交易者的关系看,社会信用问题的实质则是政府对交易者信用监管的有效性问题,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一点显得尤为突出。有关学者的研究报告指出(Wright,2001):有40%的在线买家参与在线拍卖时遇到了这种网上欺诈和信用缺失问题,主要是因为欺诈能带来巨额收益。我国学者(吴联生,2002)则运用简单模型计算分析了中国企事业负责人和会计人员违背会计规则的成本与收益,认为对企事单位负责人的处罚口径过窄,力度不够,政府加强监管能有效提高企事业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的信用。这种分析虽然针对的是传统实体市场的信用问题,但对虚拟市场也是适用的。虚拟市场欺诈行为盛行,使得社会信用难以建立,除了如前述学者分析的原因外,还在于政府对交易者缺乏有效的信用监管(许进、刘明华,2007)。因此,从博弈论的视角看,社会信用的形成不仅是买卖双方之间和卖方之间博弈的结果,也是交易者和政府博弈的结果。
二、交易者和政府博弈模型的建立
(一)有关博弈情境的假设
第一,政府和交易者的博弈是一个两阶段的动态博弈。二者行动的时间顺序如下:政府决定一个监管力度;交易者决定守信程度。
第二,政府的发现概率(即监管力度,)为p(0≤p≤1);交易者的失信收入为Φf(0≤Φf≤1),同时,它给社会带来的损失为αΦf(α≥1)。
第三,如果交易者的失信行为被发现,政府对他的惩罚与他失信程度的平方成正比,即βΦ2f(β>0),β为惩罚因子,表示对交易者失信程度的惩罚度;其中的μβΦ2f(0<μ≤1)成为政府的净收入,μ为转移因子,表示惩罚中转移为政府净收入的比例;政府的监管成本为c(c>0)。
第四,设交易者的折现因子为δ(0≤δ≤1),折现因子是交易的时间偏好和时间长度的函数,交易者越看中当前的利益,δ就越小;時间越长,也δ就越小;政府的折现因子为1。
第五,交易者所有失信行为,只要政府进行监管就能查得出来。由于受到监管成本和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制约,现实中无法做到这一点;但可以通过无限加大监管成本c而等效地实现。
(二)交易者和政府博弈的基本模型
当交易者失信时,设交易者和政府的期望收益分别为Et和Ea,根据前述分析和上述第二、三、四项假设,则有:
Et=Φf-βΦ2fPδ①
Ea=-αΦf+μβΦ2fp-cp②
②式对Φf求一阶导数并令其等于0,可得交易者最优失信值为:
Φf*=③
③式表明,最优的失信程度与惩罚力度、交易者的贴现因子以及政府的监管概率成反比,即政府监管的力度越大,政府对失信交易者的惩罚越大,交易者的失信程度越低;而交易者越看中当前利益,其失信程度则越高。
将③式代入②式,可以得到:
Ea=--cp④
④式对p求一阶导数并令其等于0,可得政府最优的监管力度(发现概率)为:
p*2=⑤
⑤式表明,在给定对交易者失信程度的理性预期的情况下,所需要的监管力度(发现概率)的平方与惩罚力度、交易者贴现因子的平方以及政府的监管成本成反比。即惩罚力度和政府的监管成本越大,所需要的监管力度就越小,交易者越看中当前,政府对其监管力度也应该越大。
三、交易者和政府博弈模型的求解及讨论
前面建立了交易者和政府博弈的基本模型,现对上述模型在不同条件下的解进行讨论。上述基本博弈模型中,交易者的折现因子是一个不确定变量,因此,这里讨论折现因子不同时模型的解。
第一,当2αδ-μ<0时,根据⑤式,p*2<0,显然不存在这样的p值;同时,=-c<0,则Ea是关于p的减函数。由于0≤p≤1,故最优的监管力度p*=0(即不监管,无为而治),此时,最优的交易者失信程度Φ*f→∞。据此,可以得到模型的最优解,并定义如下:
(p*,Φ*f)=(0,k)(k→∞)⑥
⑥式也是2αδ-μ<0时模型纳什均衡解。根据⑥式,在δ<的情况下,即使惩罚因子β→∞,政府最优的监管概率仍然为0,而此时这些交易者就会肆意失信,从而使失信程度Φ*f→∞。也就是说,对于看中当前利益程度在0,的交易者,最优的事后信用监管无法控制其失信行为。控制其失信行为唯一的对策就是改变δ值,使他们的δ≥,从而使δ<的交易者不复存在。而δ值取决于交易者的时间偏好和时间长度,一般而言,交易者的时间偏好是一种个人特质,是一个慢变量,政府无法改变交易者的类型。因此,改变δ值的唯一途径在于改变时间长度,即交易者获得失信收入与接受惩罚的时间间隔。因此,对交易者进行更加及时的事后信用监督,甚至变事后信用监管为事前信用监管或事中信用监管理,是降低这类更看中当前利益至δ<程度的交易者失信行为的有效途径。当然,事前信用监管相当困难,所以提高信用监管的时效性,实行实时信用监管,是控制δ<的交易者欺诈行为的唯一措施。可见,对此类交易者信用监管的主旨是研究并实施有效的实时监管模式。
根据⑥式,显然,这种情况下,即使政府实行了最优的信用监管,交易者的最优失信程度总是大于零,可见,这种情况下,不存在完全杜绝交易者失信行为的监管。
第二,当2αδ-μ≥0时,根据⑤式,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讨论:
当>1时,则(β<),P*2=>1,显然,无法取到满足条件的p值。此时,=-c>c(-1)≥0,Ea是关于p的增函数。由于0≤p≤1,故最优的信用监管力度p*=1,相应地,最优的交易者失信程度Φ*f==。据此可以得到模型的纳什均衡和最优解:
当δ≥且β<时,可得:
(p*,Φ*f)=(1,)⑦
当≤1时(即β≥),由公式⑤,最优的信用监管力度,p*=此时,交易者的最优失信程度Φ*f==。据此,可以得到模型的纳什均衡:
当δ≥且β≥时,可得:
(p*,Φ*f)=(,)⑧
⑦式和⑧式决定,即使政府实行了最优的事后信用监管,交易者的最优失信程度总是大于零。此时,也不存在杜绝交易者失信行为的信用监管;最优的事后信用监管不是杜绝交易者的失信行为,而是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β<和β≥的两种情况下,可以将对δ≥的交易者失信行为分别控制在不超过和)不超过的范围之内。
四、不同条件下博弈双方的收益与行为选择
(一)不同情况下交易者的收益
将上述不同情况下模型的解代入基本模型①中,可分别得到政府和交易者采用最优决策时交易者的收益:
第一,当δ<时,可知(p*,Φ*f)=(0,k)(k→∞),则:
Et(|p*,Φ*f)=βΦ*2fp*δ=k(k→∞)⑨
第二,当δ≥且β<时,可知(p*,Φ*f)=(1,),则:
Et(|p*,Φ*f)=Φ*f-Φ2fp*δ=⑩
第三,当δ≥且β≥时,可知(p*,Φ*f)=(,),则:
Et(|p*,Φ*f)=Φ2f-βΦ*2fp*δ={11}
⑨式、⑩式和{11}式表明,在所有政府实行了最优的信用监管的情况下,交易者最优的失信程度所得到的期望收益都严格大于0,而交易者守信时,他的收益则恒等于0。
(二)不同情况下政府的收益
将上述不同情况下模型的解代入基本模型①、②中,可分别得到政府和交易者采用最优决策时政府的收益:
第一,当δ<时,可知(p*,Φ*f)=(0,k)(k→∞),则:
Et(|p*,Φ*f)=αΦ2f+μβΦ*2fp*-cp*=-k(k→∞){12}
第二,当δ≥且β<时,可知(p*,Φ*f)=(1,),则:
Et(|p*,Φ*f)=-αΦ2f+μβΦ*2fp*-cp*=-c<0{13}
第三,当δ≥且β≥时,可知,则:
(p*,Φ*f)=(,),则
Et(|p*,Φ*f)=-αΦ2f+μβΦ*2fp*-cp*=-c<0{14}
根据{11}式、{12}式、{13}式和{14}式,在所有可能的情况下,即使政府实行了最优的信用监管,政府的预期收益还是严格低于0;即使在政府实施信用监管的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的社会福利损失,即,政府的预期收益仍然严格低于0。而这部分低于0的负收益即是实行有效信用监管所需要的额外成本。
参考文献:
1、吴联生.会计与秩序与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J].经济研究,2002(4).
2、敖华.社会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特征和主要趋势[J].中国流通经济,2010(5).
3、侯平.政府信用文化与建立社会信用体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2).
4、李依霖,王树恩.基于发达国家经验构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11).
5、林凤萍.政府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取向[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9).
6、许进,刘明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政府监管[J].宏观经济管理,2007(11).
7、徐秀玲.略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8、王雨本.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6).
*本文属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8CSH008);郑州市科技攻关基金项目(10RKXF563)。
社会交易 篇4
(一)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
大部分学者的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仅有利于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而且有利于增加企业竞争优势,提高企业价值,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张兆国,2010)。社会责任带给企业的并不仅仅是成本的亏损,更多的是一些正面影响和效益的获得(王成,2010)。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两者之间不相关或者负相关。滞后一期的企业社会责任对当期财务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当期财务绩效对当期企业社会责任有显著正向影响,两者之间存在交互跨期影响,即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先负相关后正相关(张兆国等,2013)。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总体与企业价值存在负相关关系(Brammer,2006;Matthew Brine,2007;May and Peter,2008)。
(二)噪声交易与股市效应关系研究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金融市场不确定性的长期存在,噪声会长期存在,使得股票价格可能长期偏离基础价值。噪声交易的本质是使价格偏离内在价值(章融,2003;韩俊华,2014)。我国证券市场的噪声交易过度问题相当严重,表现在机构投资者对股价的操纵、中小投资者的盲目跟庄等方面(杨胜刚,2002)。
国内外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关系都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其最关注的是企业的市场价值,股票市值是企业市场价值最直接有效的表现形式。当前研究多集中于企业市场价值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容易忽略股票市场中噪声交易的存在。因此,本文立足于上市公司,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后短时间内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和噪声交易产生的股市效应,明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及其信息披露的重要性,进而有利于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适应能力。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利益相关者理论将利益相关者分为股东、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员工、政府和社区共七类。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并不是只为股东的利益服务,还要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升企业价值。
噪声交易模型将市场中的投资者分为两类:一类为理性交易者,一类为噪声交易者。噪声交易者错误地认为他们拥有对风险资产未来价格的特殊信息。他们对这种特殊信息的信心可能来自技术分析方法,或者其他咨询机构的虚假信号,而他们的非理性之处在于他们认为这些信号中包含了有价值的信息,并以此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噪声交易者的资产需求给理性投资者带来了一种额外的风险,使得理性投资者的无风险套利机会变得有风险,从而形成套利限制,而套利限制的存在为噪声交易者创造了生存的空间。因此,在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股市效应关系时,非常有必要考虑噪声交易的影响。
股东作为所有者,对企业资产拥有所有权,企业履行对股东的责任符合持续经营假设的要求;政府作为权力机构,出台的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与企业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企业履行对政府的责任同样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披露对股东和政府履行责任的信息,实质上是向市场传递利好信息,噪声交易者可能基于这个信息进行片面操作,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企业披露对股东和政府履行责任的信息与股市效应正相关,噪声交易对股市效应有放大作用。
供应商和员工是企业生产经营链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关系,企业就可以较低的价格获得高质量的原材料,从而保证关键投入的质量和供应的充足性;企业履行对员工的责任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员工就可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企业披露对供应商和员工履行责任的信息,实质上是向市场传递利好信息,噪声交易者可能基于这个信息进行片面操作,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企业披露对供应商和员工的责任信息与股市效应正相关,噪声交易对股市效应有放大作用。
企业利用债务融资可以发挥杠杆作用,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收益,但是,债务融资同时会增加企业财务风险,导致企业资不抵债甚至破产。因此,履行对债权人的责任能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有利于保障企业持续经营。企业的偿债能力反映了一个企业的资金实力,可以向资本市场传递利好消息,噪声交易者可能基于这个信息进行片面操作,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企业披露对债权人履行责任的信息与股市效应正相关,噪声交易对股市效应有放大作用。
企业履行对消费者的责任,可以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品牌忠诚度,吸引潜在的消费群体,从而使企业销售收入增加。企业的发展可以带动一方的经济发展,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形成品牌效应。但过多履行对消费者和社区的责任会短期内增加企业的成本,进而降低企业利润。目前我国股市投机行为盛行,股市投资者比较看重企业短期盈利能力,而非长期发展能力,过多披露对消费者和社区履行责任的信息属于向市场传递利空信息,噪声交易者可能基于这个信息进行片面操作,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企业披露对消费者和社区履行责任的信息与股市效应负相关,噪声交易对股市效应有放大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其长期可持续发展,向市场传递利好信息,噪声交易者可能基于此信息进行片面操作,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5: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与股市效应正相关,噪声交易对股市效应有放大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推出的《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中2013 年度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100 强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由于本文研究的是上市公司,因此对上述企业中属于集团企业的,以其上市子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09 ~ 2013年的数据,剔除数据不全的企业,最终得到29 家上市公司5年的面板数据,共145 个样本。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锐思数据库以及《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本文采用Excel2007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利用Spss18.0、Sata12.0进行数据分析。
(二)变量设计
1. 被解释变量。本文基于事件研究法(Ball and Brown,1968;Famaetal,1969)选取累计超额收益率(CAR)作为衡量企业股市效应的指标。事件研究法的基本思想是设定事件产生影响的时间段为事件窗口,计算事件窗口期的日异常收益率和累计异常收益率,并用这两个指标的统计检验量衡量事件影响的显著程度。计算CAR时需要对股票日收益率和指标日收益率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回归,如公式(1)。
Rit=αi+βi Rim+εit公式(1)
其中,Rit是股票i在t时期的实际收益率;Rim是市场在t时期的收益率;εit为随机扰动项。
用参数估计期数据估计αi和βi,估计期过长会因为市场环境的变化导致模型的显著性降低,因此本文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公告日(设公告日t=0)前60天作为估计期,即t=(-59,-1),并假定在事件期里αi和βi保持不变;然后,计算出事件研究期内每只股票每个交易日的超额收益率,如公式(2)所示。
其中,ARit是事件期股票i在t时期的超额收益率。
本文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公告日后15 天作为事件研究期,即t=(1,15)。最后将事件期内每只股票的日超额收益率进行汇总求和,得出每只股票在事件期的累计超额收益率。
计算日收益率时,为了减少变量异常极端值的影响,本文对日收益率的结果取对数,日收益率计算如公式(3):
Rit=ln(pit/pit-1);Rmt=ln(pmt/pmt-1)公式(3)
其中,pit表示股票i在第t交易日的收盘价格,pmt表示沪深300指数在t交易日的收盘指数。为了避免权重股的影响,本文选取沪深300 指数作为市场收益率的计算指数,该指数能弥补对市场的反映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这一缺点。
2. 解释变量。
(1)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评价指标。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他们有的分担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有的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有的对企业进行监督和制约,因此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考虑他们的利益或接受他们的约束。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是一种智力和管理专业化投资的制度安排,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企业能否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要求,而不仅仅取决于股东。本文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分为7类,即股东、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员工、政府和社区;采用年报分析与社会责任贡献率相结合的方法,引用市场中一些受社会大众认可的指标,构建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本文利用SPSS18.0对上述指标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593,大于0.5,Bartlett球度检验的概率值为0,小于5%,因此该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可以接受。
分析过程中,对主因子相关系数矩阵进行了方差最大化旋转,并根据旋转后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选取四个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5.596%,表明这4 个因子能涵盖大部分原始数据信息,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2所示。
表2中,根据各个主因子中各个指标的载荷量来决定各个指标对主因子的解释程度,平均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税费支出资产比在主因子1上载荷较大,分别为0.910、0.843和0.778,将该因子命名为csr1,代表对股东和政府的责任;应付账款周转率、现金应付账款比率和员工贡献率在主因子2上载荷较大,分别为0.923、0.909 和0.564,将该因子命名为csr2,代表对供应商和员工的责任;流动比率、现金比率和资产负债率在主因子3 上载荷较大,分别为0.917、0.914 和-0.719,将该因子命名为csr3,代表对债权人的责任;消费者贡献率、销售增长资产比在主因子4 中载荷较大,分别为0.870和0.836,将该因子命名为csr4,代表对消费者和社区的责任。
注:提取方法:主成分。旋转法: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a.旋转在5次迭代后收敛。
然后利用回归法得出各个因子的得分,在此基础上以各因子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得出各个样本公司社会责任的综合得分,命名为CSR:
CSR=(24.914csr1+ 18.647csr2+ 17.109csr3+ 14.926csr4)/75.596
(2)噪声交易指标。根据噪声交易理论可知,噪声交易会使股票价格偏离股票的内在价值。证券保持流动性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存在一定的噪声交易,因此证券流动性指标——换手率,可以作为衡量噪声交易的重要指标。股票市场上存在过分偏离的市盈率向其均值回归的现象,因此市盈率也常被用来衡量市场风险。考虑到本研究观察期较短,市盈率变化较小,难以衡量,最终选取换手率(TOR)作为衡量噪声交易的指标。换手率计算公式如下:
换手率=(某段时间内的成交量÷流通股数)×100%
其中,为了增强数据的可比性,换手率的计算期间与累计超额收益率(CAR)的计算期间相同。
(三)模型构建
为了检验假设1 ~ 假设4,本文构建了比较模型(1)和模型(2):
为了验证假设5,本文构建比较模型(3)和模型(4):
其中:∂0代表均值截距项,α0代表截面个体成员截距项,βj(j=1,2,3……)为回归系数,Vit为误差项,i=(1,2,…,N)表示各个公司,t=(1,2,…,T)代表时间跨度。
四、实证研究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3 可以看出该面板数据的横截维度stock从1 至29共29 个取值,时间序列维度year从2009 ~ 2013 年共5 个取值,属于短面板数据,且观测样本在时间上的分布非常均匀。
表4给出了整体统计量、组间统计量、组内统计量的标准差、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变量year的组间标准差是0,表明不同组的这一变量取值完全相同。变量stock的组内标准差为0,表明分布在同一组内的数据属于同一家上市公司。csr1~ csr2数据已经过标准化处理,其均值为0,标准差为1,即整体样本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平均水平设为0,统计样本在5 年内平均有16.6 家处于平均水平以下,占57.24%。本文样本选自《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中社会责任综合评分前100 强企业,由此可以推断出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总体水平不高,有待进一步提升。指标CAR为正表明股票收益超出市场收益水平,CAR为负表明股票收益未达到市场平均水平。5 年内平均有16.4 家企业股票收益率未达到市场平均水平,占56.55%,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处于平均水平以下企业所占比例基本一致。通过表4 还可以看出,整体统计量和组内统计量是按145次计算的,组间统计量是按29 个公司计算的,T=5 表明平均每个截面有5个观测值。
(二)回归分析
根据Hausman检验,模型(1)卡方统计量为14.22,对应的伴随概率为0.0462,因此,应该拒绝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的系数无差异的原假设。也就是说,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不一致,固定效应模型更合适,模型(2)也能得出相同结论,固定效应回归结果如表5、表6 所示。由表5 可以看出,企业披露对股东和政府履行责任的信息与CAR在10%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企业披露对供应商和员工履行责任的信息与CAR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企业披露债权人履行责任披露的信息CAR正相关,但不显著;企业对消费者和社区的责任披露与CAR在10%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由表6 可以看出,噪声交易与CAR正相关,但不显著。仔细比照两个表中变量的系数可以发现,噪声交易的存在扩大了各个社会责任变量对CAR的影响程度。
表7、表8 是对模型(3)和模型(4)进行固定效应回归的结果。回归结果表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总体情况与CAR正相关,但不显著。这表明我国股市中投资者整体对上市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关注度不高,股票市场信息传递机制存在缺陷。噪声交易与CAR之间的关系前面已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假设1、假设2和假设4得到验证。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噪声交易与股市效应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总体情况对企业获得累计超额收益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效果不明显。这可能是导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整体水平低下、投资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关注度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企业很好地履行对股东、政府、供应商和员工的责任对企业获得累计超额收益率有积极促进作用,企业很好地履行对消费者和社区的责任却会降低累计超额收益率,企业履行对债权人的责任对累计超额收益率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第三,噪声交易的存在扩大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企业获取累计超额收益率的影响程度。
综上所述,企业履行对消费者和社区的责任虽然对企业获取累计超额收益率有负面影响,但从长远看,有助于企业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品牌忠诚度,提升企业未来业绩,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投资者素质也在不断提高,投资理念逐渐转变,企业的长期发展能力会越来越受到关注,履行社会责任并进行披露会越来越重要。因此,从长远角度出发,企业仍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张兆国,梁志刚,赵寿文.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理论解释与经验证据[J].财会月刊,2010(12).
王成.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绩效关系探析[J].财会通讯,2010(12).
沈洪涛,杨熠.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价值相关性研究[J].当代财经,2008(3).
曹建新,李智荣.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研究[J].财会通讯,2013(7).
张兆国,靳小翠,李庚秦.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交互跨期影响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13(8).
Stephen Brammer.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stock returns:UK evidence from disaggregate measures[J].Financial Management,2006(3).
陈佳贵,黄群慧,彭华岗,钟宏武等.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陈佳贵,黄群慧,彭华岗,钟宏武等.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陈佳贵,黄群慧,彭华岗,钟宏武等.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黄群慧,彭华岗,钟宏武,张蒽等.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交易过程与交易成本 论文 篇5
一、交易过程与交易成本的形成
交易的过程,也是交易成本的形成过程;交易成本的形成,是伴随交易行为出现的。人们对交易过程有不同的认识,因此交易过程有狭义的交易过程和广义交易过程之分。一般而言,狭义的交易过程是指交易双方事中交易对象位移的过程,即在一定的背景或局限条件下,由交易双方借助于交易媒介,按照双方约定的规则,在约定的时间内把交易对象(可以是有形的实体或无形的服务)从交易的一方转移到另一方,它是通过市场的价格机制来发生作用的。而广义的交易过程则在狭义的交易过程的基础上,还包括交易的事前准备过程和事后执行监督过程。交易的事前准备过程指潜在交易者在事前确定双方交易动机、交易目的、交易条件和范围;描述交换物品的属性、特征、称量与测度。事中的交易过程即狭义的交易过程,可以具体描述如下:交易双方相互寻找对方,进行沟通、交流与谈判活动,起草契约,登记并转移物品入册。事后则对达成的交易进行监督与控制,或强制执行立法,并对违约违法行为进行诉讼。具体而言,交易过程可以分为下面几个阶段:
(一)交易动机的形成过程
交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的交互博弈行为,因此交易双方的动机很重要。交易者必须清楚地了解其动机:缺乏什么,需要什么,他有什么可供选择的交易对象,为达到交易目的需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其交易动机的强烈程度如何,采取何种交易方式(市场的或经济组织的)。交易者在社会分工结构中的地位决定其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和经济活动的范围,而这些因素又限定了其交易动机的复杂程度。
(二)对交易环境的评估过程
交易环境应包括三个要素:一个确定的知识结构;一群由其知识片断所确定偏好的人;一个基本权利结构和一个可交换权利结构。对交易环境进行评估,需要考察下面的因素:交易参与者的角色与地位;交易的对象、交易的数量和交易的频率;交易行为的约束规则;交易技术;交易的场所。
这些因素受制于交易的三个维度:不确定性;资产专用性和交易频率。在交易世界中,存在着随机变化,交易者的不同偏好、信息的不对称及交易者机会主义行事的可能,使得不确定性必然影响着交易过程中博弈双方的合作空间:交易与否的选择,交易契约条款的达成与不断修改,对交易实现的预期程度和契约方式的选择等等。资产专用性确定了交易者进入或退出交易过程的难易程度。它还引发了交易的事前反应,即潜在交易者交易动机、交易目标、交易条件和范围的确立;交换物品的属性、特征、称量与测度的说明。事中的契约的起草与谈判。事后则对达成的交易进行监督与控制,以防止某交易方的机会主义行为破坏执行契约的连续性。交易频率则是交易各方之间在是否合作或不合作的博弈中多次反复的结果。交易各方之间不确定性因素越多,资产专用性越高,交易的频率就越低;反之,则交易的频率则越高。
(三)交易者之间的谈判过程
交易者在交易动机的驱使下,开始尝试相互交换。在交换时,交易者可能会考察个体所处的交易环境,并评估交易的必要性以确定进一步的行动策略:采取合作博弈或非合作博弈,有无必要采取投机取巧的机会主义行为,或者说,在有限理性的条件下,交易者为了实现其效用最大化,将选择偶然的或一次的博弈行为,或是恒常的重复博弈行为。在交易博弈过程中,一方的最佳策略选择是通过另一方的行为模式或偏好信息作出初步判断和理性预期,针对对方的行为采取动态跟随策略,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和策略行为,从而获得满意的博弈结果。
在信息充分的情况下,不确定性和风险比较容易预期,交易者双方了解交易对象的可能性越大,产权界定越清晰,通过博弈、谈判或合作的可能性较大。合作博弈需要交易者双方拥有充分的信息与交流。
(四)交易者之间签约过程
合作意向确定后,则交易双方开始订立契约。交易双方进一步对下列情况作出明确表述:某一价格下,物品的品质和数量的检验,律师的聘请与咨询,合同的起草与修改,保证条款的规定,物品的转移与交易的登记,对违约行为的处罚规定等等。
签约行为受到未来预期对交易者双方的影响。如一方认为其资产的专用性强,则希望签订长期契约,而另一方考虑到未来的风险和不确定,则倾向于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而签订短期契约,因此契约条款必须充分反映双方利益的权衡,且签订的契约内容的修改会反复多次,这延长了签约时间。
(五)契约的执行和监督过程
达成契约后,交易者要实施其契约条款和内容,以实现交易对象的转移。为了防止机会主义行为造成交易损失,交易双方需要设计出一整套与交易相关的制约机制和惩罚机制,以保证交易正常进行,顺利地实现产权的让渡。
对交易过程的刻画,初步勾勒出交易成本形成的大体轮廓,但人们对交易行为和交易过程的认识分歧,造成了人们对交易成本的不同认识。
二、对交易成本的不同认知
人们对交易过程理解的不同,产生了对交易成本的认知分歧,这些分歧主要表现在“新古典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派”的文献中。
(一)“新古典学派”对交易成本的认知是基于狭义的交易过程而形成,该学派认为,交易成本是市场经济交换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成本,亦即所有权(分散的所有权、私人财产和交易)的转移是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而引起的,简而言之,它是使用价格机制的成本,它包括运输费用,佣金,谈判所花费的时间,包括关税在内的各种税收;或被认为是与交换成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即是在既定的制度背景下,个人采取一定的交换形式去获取所指定的机会成本。交易成本还涉及交易的效率、交易数量,套汇能力,均衡的调解、存在和效率等等。当然,有些新古典的文献中还认为,交易成本还涉及如中间人作用、交换媒介等产权的决定问题。于尔格。尼汉斯对交易成本作了较为详细描述,指出交易成本与生产成本一样,是对异质的各种投入品聚合所需费用的一种统称;并指出交易成本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交易者之间必须相互寻找交易伙伴,传达交易信息,交易双方签订的契约必须对商品进行描述、检查、称重及度量;契约的起草;咨询律师;转移所有权,并记录在案;或在必要时,通过诉讼强制执行合同,防止违约的发生。Stavins则进一步指出:一般而言,交易成本在市场经济中无所不在并由产权的转移所产生。因为交换各方相互寻找、进?泄低ê徒换恍畔。有必?约唇??频纳唐方?屑煅楹图屏浚?鸩萜踉肌⒆裳?墒?妥?液妥?粕唐贰R览邓?峁┑恼庑┓?瘢?灰壮杀静扇×街中问剑郝蛘吆吐粽叩耐度肫泛妥试矗ò?ㄊ奔洌?辉诩榷ㄊ谐∩仙唐返穆蚣塾肼艏壑?涞牟罴邸R虼耍?有鹿诺涞墓鄣憷纯矗?灰壮杀局皇鞘谐〗换还?讨蟹⑸?谄笠抵?溆敫鋈酥?浠蚱笠涤敫鋈酥?涞慕换环延茫??嗨朴谏??杀荆?煞治?肮潭交易成本”与“可变交易成本”。杨小?呀灰壮杀痉治?馍?灰追延糜肽谏?灰追延谩F渲校?馍?灰追延檬侵福?灰姿?皆诰霾咔熬椭?榔渌?降慕灰追延茫???ㄔ耸浞延谩⒅?厣唐犯??斐傻姆延茫?换醪患笆痹斐傻姆延茫?葱薪灰资钡母髦址延茫?踔了笆盏取D谏?灰追延糜泄阋搴拖烈逯?帧9阋宓哪谏?灰追延弥附灰姿?皆诰霾叩慕换プ饔梅⑸?蟛拍艿玫降模??山灰状问?朊恳桓鼋灰椎姆延弥??龆āO烈宓哪谏?灰追延弥溉嗣堑幕?嶂饕逍形?狗止さ睦?娌荒鼙怀浞掷?没蚴棺试磁渲貌??忱肱晾弁凶钣诺呐で?U庑┓延茫?际峭ü?谐⌒?髯试矗?允迪峙晾弁凶钣诺墓?讨胁豢杀苊舛???摹?/P>
(二)“新制度经济学”对交易成本范畴的理解,主要是基于对交易过程的宽泛认识
1.从制度角度进行分析,强调了制度成本
交易行为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发生的,交易环境可以看作是交易成本形成的制度因素。因此,可从微观制度与宏观制度角度出发,运用制度分析方法对交易成本进行分析。
对交易成本的定义,最初是从市场交换、市场定价机制的角度来考虑的。科斯认为,有许多因素涉及交易成本的产生: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之间,企业的存在是因为它能减少市场运行的成本。这些成本包括发现价格的成本、谈判成本、签订合同的成本、合同的履行成本。阿罗第一个使用“交易成本”描述了“经济体系运行的成本”。他声称:“市场失灵”并不是绝对的;最好能考虑一个更广泛的范畴――交易成本的范畴,交易成本通常妨碍――在特殊情况下阻止――了市场的形成“;这种成本就是”利用经济制度的成本“,即”交易费用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威廉姆森则将交易成本推广到所有经济制度环境中。他认为,交易成本包括事前交易成本和事后交易成本。事前交易成本包括起草、谈判和维护执行一项协议的成本。事后交易成本包括:(1)当交易偏离了所要求的准则而引起的不适应成本;(2)为纠正偏离准则而作出的双方努力及争论不休的成本;(3)伴随建立和运作管理机构而来的成本;(4)安全保证生效的抵押成本。
以张五常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主张从人类制度的角度来认识交易成本。在他们看来,交易总是发生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背景中的.,它存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其必然包含对自然的历史的人类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秩序或规则,这就引发了制度成本。张五常认为:“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交易成本包括所有那些不可能存在于没有产权、没有交易、没有任何一种经济组织的鲁滨逊。克鲁索经济中的成本……交易成本就可以看作是一系列制度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拟定和实施契约的成本、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监督管理的成本和制度结构变化的成本。简言之,包括一切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也可以把交易成本视为“看得见的手”的成本。他把交易成本产生的原因归因于:(1)人们理性的无知或缺乏信息。(2)最大化行为的普遍存在。因为他认为,人们之所以搜寻和谈判,是因为对其所购买的和消费的商品的不了解。同时,人们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采取的机会主义的行为可能会导致交易成本的过高,造成经济体系的崩溃。诺斯进一步指出,交易成本是执行交易功能的资源耗费,维纳则区分了经济交易成本与政治交易成本,其中政治交易成本是在进行政治交易推进制度变迁中所耗费的资源成本。
2.从产权的转移进行分析,强调了产权是交易成本中的核心
科斯认为,产权的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必要前提。巴泽尔进一步指出,“运用资产取得收入和让渡资产需要通过交换,交换是权利的相互转让”,因此他把交易成本定义为与转让、获取和保护产权有关的成本。对交易过程的比较广泛的理解,使得一部分产权学派经济学家认为:“交易费用在产权从一个经济主体向另一个经济主体转移过程中所有需要花费的资源的成本。这包括作一次交易(如发现交易机会、监督成本的)的成本和保护制度结构的成本(如维持司法体系和警察力量)”。柯武刚则认为:“交易成本是在产权(根据契约)被用于市场商务活动中的交易时发生的。首先,交易成本由信息搜集(在作出决策之前找到足够数目的交易伙伴,弄清他们的地址、他们产品的设计、质量、可靠性以及在大量其他相关的方面)成本构成”,还有谈判成本、缔约成本、监督履约情况的成本、可能发生的处理违约行为的成本。这些信息成本和为契约作准备的成本都是先于交易决策而‘沉淀’的。他们都强调了产权在交易过程中的核心地位,认为交易的核心就是自由选择、让产权获得其归属的过程。因此,“交易成本就是建立和维护产权的成本”。总之,他们把交易成本视为执行交易功能的成本,是在交易中为界定、保护实施产权而消耗的资源的总和。
3.从不确定性出发,加深对信息成本的分析
交易过程是交易者的动态博弈过程,交易环境的稳定与否,对交易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交易者各方劳动分工知识和交易知识的局限性,使得他们面对复杂的交易情况,无法穷尽所有的可能。交易环境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使得交易主体对信息的识别、搜集、分析、加工、综合和处理,依赖于其外部感觉材料的供给状况、交易主体的认知结构及其在劳动分工中的相互地位,引发了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全问题。在参与交易博弈过程的一方,其决策行为取决对另一方行为的判断。对此,达尔曼认为,交易费用就等于信息费用,因为寻求交易方、协商和决策、监督和执行都与信息相关。人们需要搜集有关价格、产品质量与劳动投入的信息,寻找潜在的交易方,了解他们的行为和所处的环境。人们对有关商品及供求情况的信息不充分,导致了协商和决策的成本;人们对交易的另一方信守契约程度的缺乏了解和机会主义的行为倾向,使得监督成本和执行成本存在。因此,人们便可以通过减少不确定性的行为,使影响交易各方的各种因素和行为成为可预见的信息,从而顺利完成交易过程。
4.从机会主义出发,加深对监督执行成本的研究
由于存在不确定性,人们不可能穷尽交易过程中出现的所有可能,因此他们会适时调整其交易策略,“千方百计地谋求自身利益”,因此机会主义行为就会出现在交易过程中:(1)交易各方利用信息不对称、决策不确定而谋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2)当交易偏离了交易准则时,交易各方机会主义式的讨价还价,使得交易的达成费时费力;(3)双方对价格达不成一致意见时,交易中一方被迫接受不利交易条件蒙受的损失;(4)博弈过程中,交易各方对专用性租金的争夺。
新制度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威廉姆森从机会主义动机出发,给出了对交易成本定义的看法。他认为机会主义是研究交易成本的核心概念,它对涉及人力、物质资本特定投入的经济行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他把由交易困难、在交易中接受不利交易条件和交易不成造成的损失都视为交易成本。实际上,这些交易成本都是机会主义行为造成的。机会主义的存在,使得交易各方对谈判过程中契约的达成要求更高的条件:更严格的商检标准、检验机构、索赔条款、抵押标准,并在契约执行过程中采取更大的执行力度,强化履行契约的行为。
三、结语
社会交易 篇6
1人体器官犯罪的成因分析
1.1器官资源极度匮乏,供需矛盾突出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国外,制约人体器官移植 健康发展 的根本原 因都是由 于器官资源过于贫乏。尤其是在我国,千百年来一直奉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传统观念,使大多数国人都认为逝者的身体必须完整才能“入土为安”,否则既是对逝者的不敬,逝者家属在情感上也无 法接受。即便是在 思想已高 度开放的21世纪,捐献遗体 器官在许 多国人眼中仍 是一个敏 感、不能提及 的禁区。要让民众改变 千百年沿 袭而来的 观念、接受器官捐 献决非易 事。据统计,从2003年至2011年间,我国总共 仅有163人捐献器官[2];2010年,由原卫生 部和红十字会启动了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后,情况有所改善,4年来全国共 完成公民 身后自愿捐献器官2107例,获取捐献 器官5787个[3],但与巨大的社 会需求相 比,器官捐献数量仍远远不足。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大约有30万人因器官功能衰竭需要进行器官移植手术,但可供移植的器官数量却仅为1万左右,供求比例达1:30[4]。
由于器官资源严重不足,大多数患者都需要经历漫长的等待,这是一个遭受来自病痛和精神压力双重折磨的痛苦过程, 更有不少 患者因身 体每况愈 下而无法 支撑到寻得匹配器官的那一天。因此,为了争取生存的机会,很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不得不选择冒险,转向非法领域寻求器官来源,这为器官非 法买卖提 供了机会,致使器官非法交 易黑色产 业链逐渐 成形并疯狂扩张。
1.2人体器官分配严重失衡
我国器官移植技术起步较晚,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追赶国外的先进技术,努力填补医学领域的空白,却未能兼顾器官分配机制的研究建立,导致当下器官分配严重失衡,乱象频生。在我国,过去医院 和医生掌握了器官分配的绝对权,即由医生根据自己的 医学知识 决定某个 器官最适合于哪个患者。这本也无可厚非,但由于缺乏相关法 律法规和 监管机构 对医生的分配行为进行监督,再加上器官资源严重不足,逐渐出现了有的患者及家属为求生而企图通过 不正当手 段谋取器 官分配优先权的情况;部分医务人员也因利益诱惑最终放弃了对职业道德的坚守,在器官分配过程中 暗箱操作。监管机制 的缺乏导致此类违法行为无从查证,责任追究难以落实,这些非法 操作已成 为了 “公开的秘密”,最终动摇了器官公平分配的根基。 器官分配失衡不仅是对受助者的不公,更是对捐献者的不敬。
近些年,卫生部门已逐渐意识到以医院为中心的器官分配方式并非科学合理。 2011年,原卫生部联合香港大学组织研发了“人体器官 分配与共 享系统 ”(China Organ Transplant Response System)[5], 该系统根据患者病情紧急程度、供受体间器官匹 配程度以 及等待时 间等标准 对患者进行排序,借助系统实现器官自动化匹配,以最大限度地 排除人为 因素的干 扰, 保证器官公开、公正、科学地分配,并已于2011年4月正式上线运行。然而,由于相关配套措施未及时跟进,截止2013年,我国仅有1/3的器官纳 入该系统 进行分配[6],这就意味着大部分器官的分配还未能实现公平规范。
1.3不惜代价疯狂逐利
器官作为人体的一部分,不能用金钱衡量,更不能明码实价进行交易。人体器官买卖是对人类尊严的践踏,也是对道德和法律底线 的挑战。但在当前 器官资源 稀缺、需求量巨大、交易价格 不菲的情 况下,非法器官交 易因有利 可图而慢 慢崛起。器官交易带来 的高额回 报使部分 人蠢蠢欲动、铤而走险,甚至带动 了医院和 医生参与其中。
在利益的诱惑下,个别不法分子道德沦丧,置法律于不顾,采取各种形式,唆使甚至强迫他人出售器官,妄图从非法交易中牟取暴利[7]。他们的 “目标人群”主要是以下两类人:一种是生活贫困又不幸遭遇家庭变故的人,在绝境中他们很容易被误导,同意以出售器官的方式筹集资金救急;另一类是经济基础匮乏又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个 别年轻人,由于缺乏 正确引导、教育,误将出售 器官视为 改善生活 质量的捷径。然而,尽管供体付出了相当沉重的代价,但他们获得的报酬却并不与之相符,多数收入 落入了 “黑中介”的口袋中。
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器官非法 交易甚至 逐渐渗透 入本应起 着把关作 用的医院和医生之中,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 器官移植手术的开展不仅与医院的名利、 社会影响力以及经济效益密切相关,也关乎到医生的学 术地位、职务晋升 等,在利欲面前,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要拒绝各种诱惑,保持清醒的头脑并不容易;其次, 现行法律 法规并未 对医疗机 构和医务 人员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加之相关监督部门监管缺位,医院和医生的违法行为难以得到及时查处,导致部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抱有 侥幸心理,医德缺失,屡屡违规。 主要表现 为医疗机 构对供体 和受体身 份的审查流于形 式,导致假结 婚、供体冒充 病人亲属提供器官等情况时有发生,或者是医疗机构不细查器官来源,接受来历不明的器官组 织等。尽管他们 没有直接 参与非法器官交易,但却在无形中为非法器官的销售提供了渠道和保护,助长了非法器官买卖的嚣张气焰。
2人体器官犯罪的危害
人体器官犯罪危害巨大,不为法律和伦理所接受。除伊朗外,人体器官买卖被世界各国明 令禁止。人体器官 犯罪是严 重违法行为,不仅威胁 公众生命 健康安全、扰乱医疗管理 秩序,同时也给 社会带来诸多不安定因素。
2.1引发各类犯罪,扰乱社会秩序
器官买卖表面上是非法交易,实则暗藏着更大的 社会危害———在高利益 的诱惑下,不法分子无 视法律法 规,通过盗取 他人器官、组织贩卖人体器官甚至强迫他人出售器官 等非法手 段谋利。非法器官 买卖背后可能 隐藏着故 意杀人、故意伤害、拐卖妇女儿童、盗窃侮辱 尸体等一 系列违法犯罪行为[8],对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公民基本权益带来十分消极的影响。可见,人体器官犯罪的危害远远超出非法交易这一行为本身,若不对此加以整治规范,势必会对公民健康权利和生命尊严造成严重的损害,同时影响社会治安,有悖于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这一共同目标。
2.2助长疾病传播,危害公众生命健康安全[9]
现有的非法 器官买卖 多是由 “黑中介”牵线搭桥、组织联系,极有可能出现医疗条件有限、操作不规 范、为牟利故 意向受体隐瞒供 体健康问 题 (如乙肝、艾滋病等传染性 疾病)等情况,给人民群 众健康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为了遮人耳目,许多非法 器官摘取 手术不能 在规范的 手术室进行,而是由 “黑中介”联系手术 地点, 这些地点通常达不到手术标准、环境脏乱差、设备简陋、缺乏必要的抢救措施,术后没有必要的护 理、复查等程 序,供体生命 安全无法得到保障;而且器官可能在手术过程中受到污 染,产生病变,不仅造成 资源浪费,还可能给受体带来二次伤害。此外,为保持隐蔽,“黑中介”常将多名 供体同时“圈养”,很可能存在集中摘取供体器官的情况,不排除“黑中介”为了节约成本重复使用手术器械,进而造成供体间的疾病传播,严重威胁供体的生命健康安全。
2.3引发极端案件,挑战社会底线[9]
将人体器官作为商品牟利的行为,是对生命价值的 漠视、人类价值 的贬损,更是对人类尊严的亵渎,使长期以来形成的 “生命无价”等观念受 到了挑战 和冲击。 不仅如此,器官买卖 还会凸显 贫富差距, 加大社会鸿沟。若将人体 器官作为 商品进行交易,在患重大疾病时富人可多次重复购买器官保证生命得以延续,面对同样的情况穷人 却无计可 施。长此以往 将会引发弱势群 体的不满,加大社会 矛盾,甚至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严重破坏社会稳定。
3全面禁止人体器官买卖的对策措施
引发人体器官犯罪的原因错综复杂, 涉及多方利益,解决这个问题存在一定的难度。但近年来人 体器官犯 罪已严重 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扰乱社会秩序,解决该问题刻不容缓。
3.1大力倡导公民捐献器官,缓解供需矛盾
器官买卖是严重违法行为,死囚器官的使用在当前饱受争议,医学技术也还未发展到可以人 造器官的 高度,因此,目前公民身后自 愿捐献器 官是最合 乎道德和 法律的器官获取方式,扩大器官捐献来源也是有效杜 绝器官犯 罪的治本 之策。但在中国,由于封建 思想的制 约,加之缺乏 科学的引导和正确的教育,器官捐献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甚至不少人对此持抵触态度。改变这一现状还需政府主导, 通过社区讲座、张贴海报 等形式,加大宣传力 度,帮助大众 破除传统 思想的束 缚[10],提高公民捐献意识,使之树立起“生命可延伸”的思想,认识到贡 献自己最 后的力量帮助他人是一种高尚的行为,是体现博爱的善举。
由于器官捐献在 我国还是 一个敏感 的话题,很少被提 及,多数人对 器官捐献 的流程了解甚少,因此,国家在大 力宣传器官捐献 的同时还 要兼顾加 强对器官 捐献流程的普 及。随着社会 的发展和 观念的变迁,越来越多的品格高尚者愿意在百年后捐献器官、造福他人,要防止公 民因缺乏相关信息而出现“有意捐献”却“捐献无门”的情况。同时,对于已有 的器官捐 献行为,国家政府要予以肯定、大力表彰, 使器官捐 献者及其 家属从中 获得精神 方面的满足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并增强公众对器官捐献行为的认同感[11]。
3.2完善器官分配机制,保证公平公正
在器官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将每个器官的作用发挥至最大限度,全力保证器官分配的公平公正,因此还要继续大力推进“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COTRS) 的发展。尽管该系统上线运行已有时日, 但截至目 前大部分 器官还未 纳入该系 统进行分配,而是仍然沿用医院自行分配的方式,公平性得不 到保障。2013年,国家卫计委出台了《人体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的暂行规定》,强制要求 所有的捐 献器官都必须通 过这一系 统进行分 配[12]。保证 “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COTRS)顺利推行所需的保障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大针对 “人体器官 分配与共 享系统” 的宣传力度,将这一系 统普及给 广大群众,尽力确保每一位有意捐献者都能知晓该系统,以保证每个器官都能通过正确的途径捐献,防止医院私下自行分配。2严厉查处违规 情况。该分配系 统包括了 两个子系统,分别是器官捐献者登记及器官匹配系 统和器官 移植等待 者预约名 单系统,首先应保证两 个子系统 彼此隔离;其次要定期审核两个子系统资料的真实性, 防止出现伪造医学数据、骗取捐献器官的情况;不仅如此,在器官经 系统分配 并实施手术后,医院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回馈患者信息,防止医院未按照器官分配结果执行手术[12]。另外,每一次分配流程都应被永久保留在系统数据库中,如有任何疑异监管部门可 以随时查 询。整个器官 分配过程 受卫计委 和人体器 官捐献工 作委员会的监督,对于分配过程中出现的违规行为,视情节轻重及 危害程度,相关监督 部门可对其处以取消医院移植资质、吊销医师执业证书等 处罚;构成犯罪 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3在该系统中,器官的分配要同时遵循 区域优先 原则、病情优先 原则、年龄优先原则、等待时间 原则和捐 献者优先原则[13],因此这其中还存在许多模棱两可的情况甚至是冲突,系统也无法做出最优判断。比如器官 所在医院 的患者有器官移植的需求,但经系统综合评价后得分较低,而另一家 医院的患 者得分较 高,这样的情况下是遵循区域优先原则还是病情优先 原则?这不仅与 患者的病 情有关,还涉及到器 官运输、调配等各 方面综合条件。因此,还要继续 出台细则,明确每种器官的分配原则,减少每项原则之间的冲突点,避免出现 分配混乱 的情况; 对于当下器官分配中的疑难案例,可从各大医院抽调专家进行讨论,做到分配最合理、科学,使广大患者、医务人员以及医疗机构信服于该系统。
3.3加强公民健康教育和医师道德建设
随着器官交易的公开化,器官买卖行为时有报道,令人不解 的是,这其中有 相当一部分人 是自愿充 当供体出 售器官。 这种行为看似荒谬至极,却在现实中屡次发生。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出售器官的行为都表 现出了供 体的无知 和对自己 生命健康权的漠视。因此,除了对“黑中介”予以严厉打击 外,切断供体 来源也至 关重要。卫生部门应加强宣传教育,帮助民众了解器官对人体的重要意义,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学校尤其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来之不易的生命和健康。
医疗机构和医务 人员理应 充当人民 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守护者角色,但部分医疗机 构和医生 迫于学术 压力和名 利诱惑,在明知器官来源不合法的情况下违规进行器官移 植手术。这种出于 自身发展 和经济收 益考虑而 漠视公众 利益甚至 危害公众 生命健康 的行为必 须受到严 厉谴责和禁止。第一,要加强医生职业道德建设,强化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对医学伦理的信仰,提高广大 医务人员 的思想觉 悟, 培养其高尚的医德医风和医疗职业精神, 督促他们遵守科研道德和职业规范,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第二,要尽快将医学从逐利倾 向日益突 显的商业 模式中剥 离出来,阻断医学事业与商业竞争间的利益连接,并加大监管和 处罚力度,根除医疗 机构或医务人员与器官交易间的勾结行为, 以保证医学的纯洁性和独立性,为广大患者提供公平公正的医疗服务。
3.4强化网络监管
社会交易 篇7
一张社保卡, 记录持卡人社会保障缴费情况, 同时, 搭载了金融服务功能, 可做银行借记卡使用。太原市社保一卡通系统已成为太原市重要的惠民工程, 与广大的太原市城镇职工、城镇居民生活密切相关, 所以, 社会保障卡系统的建设, 决不允许出现终端瘫痪、崩溃等重大问题。目前太原市发放社保卡136万长, 预计到2012年达到200万涨, 目前设计的日交易处理量为60万元, 日交易2万笔, 准确的预算可以预防日常交易量过大, 造成对系统的影响。
目前在太原市社会保障卡领域无人利用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建立交易量预测模型。作者利用遗传算法对太原市社会保障卡交易量进行建模。
2. 改进遗传算法优化
遗传算法是一种模拟自然选择和遗传机制的寻优程序, 因为其局限性常常得到接近全局最优解的次优解。因此, 作者采用改进遗传算法, 从而来实现神经网络社会保障一卡通交易量预算的参数优化。
2.1 染色体编码方法
神经网络初始权值数量较多, 包括输入层与隐层、隐层与输出层的连接权值。对于一些多维、高精度要求的连续函数优化问题、使用二进制编码来表示个体时将会有一些不利之处[2]。作者采用浮点数编码方法, 个体的编码长度等于其决策变量的个数, 来提高神经网络权值和阀值的高要求。染色体个体编码形式为:
式中:w1ij、w2ij (i=1、2、3, j=1、…n, 1=1、2、3) 分别……为输入层与隐层、隐层与输∈入层的连接权初值, w1ij∈[w1min, w1max], w2jl∈[w2min, w2max]。
2.2 适应度函数
遗传算法的特点是使用现有问题的目标函数值, 进行设计运算, 得到下一步的有关搜索信息。对目标函数值的个体适应度的一般过程是:
(1) 对个体编码串进行解码后, 出现个体的表现型。
(2) 通过设计好的函数, 将个体的表现型运算的出目标函数值。
(3) 目标函数值选择优化后, 得出个体适应度。
最优化问题分为:目标函数的全局最大值, 目标函数的全局最小值。对于目标函数求最大值的优化问题, 变换方法为:
Cmin为一个适当该目标函数中比较小的数。
对于目标函数求最小值的优化问题, 变换方法为
Cmax为一个适当该目标函数中比较大的数
2.3 遗传算子
(1) 比例选择
比例选择算子, 目标函数中该算子的目标适应度高, 其被选中概率也相对较高。设种群大小为M, 个体i的适应度为Fi, 则个体i被选中的概率为:
(2) 交叉
交叉算子使2个染色体以算术交叉方式交换, 生成2个新个体。设2个个体分别为PAt、PBt, 则交叉运算后产生2个新个体为:
式中:a为常数参数, 或为由进化代数决定的变量。为了保证参数的正常生成, 设计了自适应的交叉参数:
式中:fmax为最大适应度值;fav为平均适度值;f'为用于交叉的2个染色体中较大的适应度值。
(3) 变异算子
变异算子的作用是产生新个体, 通过非均匀变异操作, 假设该遗传算法中某一个体为:X=x1 x2…xkx j, 若xk为变异位, xk∈【Ukmin, Ukmax】, 则变异得到的新个体为X=x1 x2…x'kx j, 变异位的新基因是:
式中:r为自适应参数。
由上可知, 适应度值低的个体, 交叉、变异概率越高, 而适应度值越高的个体, 其自身个体特性遗传到下一代的概率越大。这样, 既可维持种群的多样性, 防止出现早熟, 又保证了算法的收敛性[3]。
仿真试验
一般将适应度函数定义为:
采用这种适应函数后, 误差越小, 适应度函数的值越大, 个体在群体中就更优[4]。学习误差:
n为训练样本个数, p为输出节点数, (yjk-ojk) 则表示第k个样本相对与第j个输出单元的误差。
考虑到神经网络的规模, 作者采用的遗传运算参数见表1:
主要仿真语句如下: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出, 运用遗传算法优化后神经网络预测误差明显减小, 而单独运用BP神经网络的误差率相对较大。利用Levenberg-Marquardt算法的神经网络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误差小。但是由于BP网络的固有缺陷[4], 其预测效果仍然不是最好。这是因为遗传算法具有全局快速搜索能力, 利用它同时训练BP网络的初权值和阀值, 克服BP算法固有缺陷, 将LevenbergMarquardt算法与遗传算法结合预测后效果会明显提高。
3. 结束语
作者提出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对太原市社会保障卡交易量预报模型, 将遗传算法改进后应用到太原市社会保障卡系统交易量预报中。对新的输入进行预测和判断, 方法直接, 途径简单, 建模精度较高, 可行性高。
摘要:太原市社会保障一卡通是太原市重要的基础信息系统, 为防止出现终端、瘫痪、崩溃等重大问题, 作者提出Levenberg-Marquardt训练函数的预测能力, 误差比基于标准梯度下降的训练法BP算法小, 利用遗传算法改进的BP网络应用到太原市社会保障卡系统交易量预报。实验证明, 通过BP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相结合的交易量预测, , 对新的输入进行预判, 方法更清晰、简介, 模拟性高。
关键词:社会保障一卡通,神经网络,遗传算法,交易量预测
参考文献
[1]蒋宗礼.人工神经网络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56-70.
[2]张立群, 李东海, 唐多元, 薛亚丽.基于参数稳定空间PID控制器设计[J].清华大学校报:自然科学版, 2004, 44 (2) :274-277
[3]周明, 孔树栋。遗传算法原理及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9.
交易者如何摆脱交易困境 篇8
在震荡起伏较大的市场中, 追涨杀跌是交易者经常犯下的毛病, 特别是在趋势中后期, 市场存在着寻找方向或突破市场原趋势的选择, 这使得交易者对市场趋势的判断开始犹豫不定, 于是在市场震荡不停的时候总是频繁下单买卖。其实, 这样忽上忽下的市场容易给交易者带来错误的趋势判断, 而当趋势真正走出时, 交易者已经被市场搅得晕头转向, 从心理上已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因而失去挽回损失的时机。
在趋势市场中, 市场有了明确的走势方向, 但是交易者却容易陷入逆势操作的困境。“跌久必升, 升久必跌”的心理始终影响着那些做错交易的交易者, 甚至还在趋势明确的市场中逆势加码, 等待回调扳回“老本”。可是, 当市场价格回调时或许并没有想像中的理想, 甚至在回调一小部分空间后又翻转方向开始新一轮的行情, 而这时的交易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亏损的加大。
无论是震荡起伏的市场还是单向的趋势市场, 随着起伏不定的市场波动, 交易次数的增加和对市场了解程度的增加, 无不让交易者深深地陷入交易困境。但有的交易者虽深陷其中却仍然“斗志昂扬”, 非要用自己有限的交易资金和市场拼个“你死我活”, 这种交易者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死马”一匹。也有不少交易者喜欢采用锁仓的办法来解决燃眉之急, 这种做法实质上是在维持原来错误的同时, 又开始了新的交易。在市场大幅波动后, 交易者的心态已经遭到严重破坏, 再加上新增的锁仓无疑为自身戴上了双重的心理枷锁, 使交易者带来更大的资金亏损。
其实, 只要交易单屡屡亏损或持仓量逐渐减少就应该保持警惕, 做出“交易陷入困境”的正确判断, 从而停止开新仓、减少频繁操作或者利用“止损”、“获利”价格交易指令完成交易, 这是走出困境的不二办法。而对于因逆势操作而陷入困境的交易者来说, 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减少头寸, 只有这样才能把交易仓中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最大程度上避免全军覆没的厄运。在头寸减少后, 交易者的心理压力会有所减轻。这时, 可以将剩余的头寸当成一次新的交易来处理, 并为这些头寸设立新的“止损”, 在价格回调或触发新的止损后全部清仓。
大宗交易中的异常交易研究 篇9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样本
本文以2012年全年发生的大宗交易为研究对象, 从中挑出在上交所上市的股票作为总体, 发现共有303支股票进行了1828起大宗交易, 笔者从中随机抽出100支股票作为研究对象, 这些股票几乎覆盖了各个行业, 其交易时间也较为分散, 笔者认为应该能从中看清中国大宗交易的大致情况。
1.2 研究方法
对交易中是否存在内幕交易进行研究主要采用事件研究法。用事件研究法来检验是否存在内幕交易, 其逻辑在于:内幕交易会使市场对重大信息提早反应, 在信息公开披露前, 股票价格和交易量出现异常波动。因为信息已通过内幕交易渗透到市场, 故在信息披露日的前后, 市场将不会出现明显反应。本文把大宗交易日也即信息披露日作为时间0, 事件窗口期定位前后20天, 即考察 (-20, 20) 区间内的累计超额收益率和相对成交量的变化, 进而得出结论。
1.2.1 累计超额收益率
取得数据后, 先计算个股的每日实际收益率, 公式如下:
累计超额收益率:
倘若时间对股价不产生影响, 则累计超额收益率的均值理论上应该等于或接近于0, 在数据的基础上对累计超额收益率进行t检验, 看其是否显著为非零值, 若t检验显著, 则表明大宗交易事件对股价产生了较大影响。t值为, 其中。
1.2.2 公告效应
从披露日前1天到披露日后1天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与从事件考察期左端点 (t1) 到披露日后1天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之比是公告效应, 即:。若该比例很高, 则说明大部分是由信息披露产生, 信息提前泄漏较少;而该比例很低时, 则说明信息披露对价格的影响很小, 信息在公开披露之前就已被市场获悉, 存在内幕交易。
1.2.3 内幕交易效应
内幕交易效应公式为:。这个比值测度股价波动的总幅度在多大比例上是发生在信息公开披露之前的, 该比例越高, 存在内幕交易可能性越大。国外研究表明, 平均来说该比例在40%至50%时可断言存在内幕交易。
1.2.4 相对成交量
一般认为, 若在大宗交易发生前成交量发生了明显的异常波动, 就有理由相信大宗交易信息提前泄露。
2 实证结果
2.1 价格分析
图1是笔者作的样本在窗口期的日平均超额收益率走势图, 图2为累计超额收益率走势图。从图1可看出, 日平均超额收益率走势在事件发生前20天到前5天走势较平稳, 事件发生后4天走势也较平稳, 但事件发生前后2到5天出现较大波动, 在事件发生前4天开始出现异常, 直到事件发生后第3天日平均超额收益率才逐渐恢复。从图2可看出, 在事件发生前2天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率在0轴下徘徊, 从大宗交易发生前3天开始突然增加, 在前1天和事件发生时达到最高, 之后开始逐渐下滑变得平稳, 虽然第3天有所反弹, 但总趋势是向下的。以上两图说明在大宗事件发生前3天左右股票收益率已开始对事件发生做出反应。
本文对事件窗口期内价格数据进行了计算和检验, 结果见表1。在95%的置信水平上大宗交易发生5天前CAR显著不为0, 说明市场提前反应了。在置信水平为90%时, 从大宗交易之前10天开始CAR显著不为0, 说明市场提前反应。这种现象说明在大宗交易前极有可能出现了信息泄露, 但据此推断市场中存在严重的内幕交易显然太过武断。再看公告效应和内幕交易效应, 经计算, 公告效应为11%, 说明大宗交易信息对股价变动影响较小, 这说明当大宗交易信息发布时市场已经完成了大部分反应, 因此信息很难再造成大的影响。内幕交易效应为43%, 根据国外学者Kiown和Pin ker ton的研究, 内幕交易效应达到40%以上时就可以推断存在内幕交易, 据此可判断大宗交易中的内幕交易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
2.2交易量分析
表2是事件窗口期内日样本相对成交量的分析情况, 从表中大致可看出成交量在事件窗口期的分布情况。图3是日相对成交量走势图, 观察图3可知, 事件窗口期内绝大多数时间相对成交量大于1, 说明在事件窗口期交易往往比较活跃, 另外, 在事件发生前四天左右成交量开始明显放大, 可把这看作存在内幕交易的信号, 事件发生前, 掌握信息的内幕交易者入场交易, 成交量放大加上股价波动很可能吸引一些投资者跟风交易, 交易量在大宗交易发生前一两天内达到最大, 在大宗交易发生后市场成交量逐渐下降至相对正常的范围内。
3 结论
过往对整体上市、资产注入、资产置换、收购兼并、重大合同的签署等重要事件的研究得出国内证券市场内幕交易情况严重的结论。本文从大宗交易这一事件出发得出同样的结论, 内幕交易在交易中仍较多存在。只要是有事件会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 市场上的知情交易者就倾向于利用此进行套取收益或者规避负收益的操作。但由于市场日渐成熟, 大宗交易市场也确实存在许多单纯以获取流动性、调整持股数量等目的而进行交易的正常交易者, 这种交易者会越来越多并逐渐成为大宗交易市场的交易主体。没有对交易中是否包含并购重组、限售股解禁等信息进行判断成为了本文一大缺陷。
参考文献
[1]张新.内幕交易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学 (季刊) , 2003, 3 (1) .
[2]晏艳阳.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中内幕交易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 2006 (4) .
[3]朱玺.沪、深两市大宗交易制度演进及市场交易特征[J].财经科学, 2004 (2) .
【社会交易】推荐阅读:
股票交易——实体交易12-06
防范内幕交易及利益冲突交易的制度06-07
交易过程与交易成本会计毕业论文12-18
文华程序化交易模型 外汇交易的条件05-12
上海黄金交易所现货交易资金清算管理办法12-29
交易制度07-20
交易损益10-14
交易结算10-15
可疑交易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