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公平(精选8篇)
交易公平 篇1
改革开放以来, 在工业、农业的土地被大面积的集中使用。这也是今后一个时期的总的特性, 但是这期间也有很多的问题存在, 像是怎样土地的收集才是最为合理的, 在交易的过程中怎么才不属于违法, 等等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理解, 下面针对相关的信息展开了讨论, 希望能够带给大家更多的启示。
1土地使用权交易制度身份化之体现
1.1发达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交易制度
目前, 国有土地使用权可以在国家设立的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上公开自由流通, 用于批准用途的各种开发项目建设, 交易价格通过市场竞争形成, 交易方式几乎不受限制, 只是存在进一步加强规范和制度完善的问题。如国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 一般采取招标、拍卖方式, 其承包经营权可以转让、抵押等。
1.2贫困的集体土地使用权交易制度
对于集体土地使用权交易, 我国现行采取的是重控制、轻流转, 重自用、轻经营的总体立法思路。a.集体农业用地使用权交易制度。根据《土地管理法》第63条的规定, 集体农业用地使用权除依法批准转为企业建设用地的两种情形外, 禁止任何改变用途的出让、转让或者出租。另据《担保法》第34条规定, 承包的荒地使用权可以抵押, 但需经发包方同意。2003年的《农村土地承包法》把农地承包分为家庭承包和其他方式的承包, 虽然实际上承认了集体农业用地的一定市场化承包经营, 但仍然设置了诸多限制。b.非农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制度。《土地管理法》第63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但是, 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 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权依法发生转移的除外。”另据《担保法》第36条规定:“乡 (镇) 、村企业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单独抵押。以乡 (镇) 、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 其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同时抵押。”
2土地使用权公平交易模式构建
2.1公平交易模式构建的法理依据
2.1.1权利制约权力。“要防止权力滥用, 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我国土地使用权交易制度的身份化及导致的分配不公, 就是选举机制和政府失灵情形下滥用征地权的典型。因此, 要有效制约政府滥征地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构建公平的土地使用权交易制度, 让农民有足够强大的权利来约束政府的权力。当他有能力捍卫自己的权利和利益时, 他的这些权利和利益才不会被人忽视, 人们越是有自保的力量去进行自保, 他们就越能免遭他人的侵害。
2.1.2公民的基本权利。集体土地属于农民目前仅剩不多的最重要物质财产, 集体土地所有权构成农民财产权的核心, 因而也构成国家必须尊重和保护的宪法基本权利。平等性是集体土地财产权的核心价值, 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切实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的前提和基础。
2.1.3宪法授权。我国《宪法》第10条第4款后段明确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这是我国土地使用权进行转让流通的直接宪法授权规范。该条规定的土地使用权没有特指国有土地使用权, 当然应包括集体土地使用权。这是构建我国土地使用权公平交易模式的根本法律依据。
2.2公平交易模式的基本原则
2.2.1用途区分原则。“从来没有哪个制度否认过宪法的征收权, 重要的是对征收的法律限制。”因此, 我们不能因为现行过度征地而导致的分配不公就全盘否定这项制度。明智的做法是严格区分土地的公共利益与商业用途, 按照不同的正当法律程序进行规制。
2.2.2规划许可原则。集体土地直接涉及国家宏观经济、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等重大问题, 为实现集体土地资源的有效配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对集体土地使用权交易设计国家强制规划许可证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2.2.3平等交易原则。集体土地使用权平等身份的取得, 是有效实现公平收益权能的前提和基础。经依法规划许可后进入市场交易的集体土地使用权, 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在市场准入、市场定价、交易方式、税收政策和证照手续等方面完全平等。
2.2.4公平分配原则。土地使用权公平交易模式制度构建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有效制度设计, 充分实现农民的土地公平收益权, 并有效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最终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在交易过程中, 要遵循公平合理的土地市场交易原则, 较好地平衡、协调农民、集体、政府和土地使用人的利益。
2.3公平交易模式的主要内容与正当程序
由于我国集体所有的土地主要集中在城市郊区和广大农村, 集体土地特别是基本农田除了属于市场经济中的一般商品外, 还承担着供养相应农业人口的社会保障功能。因此, 对集体土地平等进入一级市场交易进行合理的限制性立法规范是土地公平交易模式的主要内容和正当程序。
2.3.1许可申请与批准。根据土地使用权交易规划许可原则, 划入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范围内的集体土地, 必须由所有人申请并经依法批准取得正式交易许可证, 方可正式进入市场交易。凡是未获得正式交易许可证的土地, 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进行交易, 自私进行交易的, 结果违法无效。
2.3.2交易主体与标的。集体土地使用权交易的双方当事人是土地使用人和集体土地所有人乡农民集体、村农民集体和村民小组) 。土地使用人种类不受限制, 可以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等。集体土地交易的标的是集体土地的使用权, 而非所有权, 且是附有期限的使用权, 具体期限可在法律限制范围内自由协定。
2.3.3交易定价与方式。交易价格由双方当事人按照市场化方式协商确定。国家应建立规范化的土地市场交易中介机构, 并定期发布土地市场交易行情, 为当事人进行有效市场交易提供参考。交易只能以公平市场价格进行, 不得以低价、赠送或其他变相方式等逃避国家的税收。
2.3.4交易纳税与分配。集体土地使用权交易所得依法归集体土地所有人和全体农民所有, 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截流、挪用或其他方式占有、支配集体土地使用权交易收益。土地成交后, 土地所有人应依法向国家交纳土地使用权交易税, 具体缴纳比例和方式由国家立法确定, 税款由交易主持机构依法代扣代缴。税后所得, 应在集体与农民之间进行实际分配。
2.3.5登记公示与生效。土地使用权交易结束, 双方当事人应依法向土地交易登记管理机关进行登记并公示, 交易行为自登记之日起生效。
结束语
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 在交易以及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遵照相应的法律的规定, 只有这样才会避免很多的不必要的麻烦。上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对于今后大家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
交易公平 篇2
一、填空(20题)
1、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
2、禁止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禁止伪造产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禁止在生产、销售的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
3、经营者不得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4、禁止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要求的工业产品。
5、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
6、生产者不得伪造产地,不得(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
7、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8、国家监督抽查的产品,地方不得另行重复抽查;上级监督抽查的产品,(下级)不得另行重复抽查。
9、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不超过(五千元)。
10、由于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11、销售者应当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和其他标识。
12、(县级以上监督检查部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可以进行监督检查。
13、销售者不得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产品和(失效)、变质的产品。
14、投标者不得串通投标,抬高标价或者压低标价。投标者和招标者不得相互勾结,以排挤竞争对手的(公平竞争)。
15、销售者不得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
16、经营者不得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
17、国家对产品质量实行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对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以及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有质量问题的产品进行抽查。
18、经营者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监督检查部门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 法所得的,予以没收。
19、拒绝接受依法进行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的,给予警告,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情节特别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20、侵犯商业秘密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 根据情节处以(一万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单选(20题)
1、下列产品属于《产品质量法》调整的范围是(D)
A.药品质量
B.建筑工程质量 C.食品卫生质量
D.建筑材料质量
2、某省于2008年元旦开通有线电视公共频道,该有线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每月抽取2万元的大奖1名。关于该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违反了不正当竞争法
B.有利于电视事业的发展,应该提倡
C.是有限电视台正当的竞争手段
D.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因为奖金额超过了国家规定的3000元的限制
3、《产品质量法》所称的“货值金额”以(A)计算
A.违法生产、销售产品的标价
B.违法生产、销售产品的实际售价
C.违法生产、销售产品的当事人自述的价格 D.物价部门的评估价格
4、甲商场与乙公司因为货款问题产生纠纷,甲商场拒绝出售乙公司生产的产品,并对外宣称乙公司产品中含有有害身体健康的物质,所以拒绝销售,乙公司的经营因此受到严重打击。关于这一事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商场的行为属于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B.商场的行为属于侵犯他人商业秘密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C.商场低毁了该企业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D.商场有权决定是否销售某件产品,因此商场的行为属于正当的经营行为
5、按《产品质量法》规定,销售者的下列行为可以减轻或从轻处罚的是(D)
A.不知道该产品是《产品质量法》禁止销售的产品 B.提供出产品的进货渠道 C.举报出该产品的生产窝点
D.有证据证明其不知道该产品为禁止销售的产品,并如实说明其进货渠道
6、乙工厂为了增加自己产品销量,模仿某著名厂家甲生产的同类产品的包装,足以使消费者认为该产品是甲工厂生产的。关于这一事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A.两种产品的包装类似,足以使消费者产生混淆,故乙工厂行为属 不正当行为
B.尽管包装类似,如果消费者经过仔细判断仍然能够区分出来属于乙工厂生产,就不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
C.乙工厂的产品如果表明了自己的商标和厂址,就不构成侵权
D.如果甲工厂没有就该包装申请专利权,则乙工厂的行为就是正当行为
7、隐匿、转移、变卖、损毁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封扣押的物品的,处被隐匿、转移、变卖、损毁物品货值金额(B)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A.三倍以下
B.等值以上三倍以下
C.50%以上一倍以下
D.20%以上三倍以下
8、某商场在电视上做广告,声称其新进一批法国巴黎时尚服装,现正进行打折优惠,消费者纷纷前往购买,后来消费者发现服装并非产自法国,而是由国内厂家生产的,则该商场的行为是(B)。
A.假冒他人注册商标行为
B.虚假宣传行为
C.伪造产地的行为 D.正当广告宣传行为
9、生产者、销售者对抽查检验的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检验结果之日起(C)日内向实施监督抽查的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其上级产品质量监督部门申请复检。
A.七
B.十
C.十五
D.三十
10、甲厂获悉其竞争对手乙厂发明出了一种新型产品后,组织人 员借参观的名义进入乙厂偷偷拍下该产品的照片。甲厂通过对照片进行分析制造出了与乙厂相同的机器,并投入大规模生产,给乙厂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乙厂向法院起诉,要求甲厂停止生产,并赔偿相应的损失,关于该案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甲厂不构成不正当竞争,因为偷拍照片的技术人员并不能代表甲厂
B.甲厂构成不正当竞争,但只能停止生产这种机器,而不能赔偿损失
C.人民法院无权管辖此案
D.乙厂的诉讼请求应予支持
11、依照《产品质量法》的规定,下列何种产品属于该法所称的产品(A)
A房屋 B公路 C冰毒 D电力
12、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A)论处。A行贿
B受贿
C馈赠
D折扣
13、售出的产品不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或者产品质量与其说明不符,(C)应当负责修理.更换.退货,给购买产品的用户赔偿损失。
A.生产者 B.供货者 C.销售者 D.运输者
14、经营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给被侵害的经营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被侵害的经营者的损失难以计算的,赔偿额(B)。A侵权人在侵权期间所获得的利润
B.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 C.被侵权人在侵权期间所受的经济损失
D.被侵权人在被侵权期间因被侵权所受的经济损失
15、依照《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人身伤害的,侵害人应当赔偿的费用中不包括下列(B)A、误工费 B、残疾赔偿金 C、护理费 D、医疗费
16、对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可以根据(B)和整体印象相近,一般购买者施以普通注意力会发生误认等综合分析认定。
A大部分
B、主要部分
C、部分
D、小部分
17.一户人家在为家中老人祝寿时,高压锅突然爆炸,儿媳妇被锅盖击中头部,抢救无效死亡。据负责高压锅质量检测的专家鉴定,高压锅爆炸的直接原因是高压锅的设计有问题,导致锅盖上的排气孔堵塞。请分析,判定生产者承担产品质量责任的依据是(D)。
A.产品的购销合同约定 B.产品的默示担保条件 C.产品的明示担保条件 D.产品存在的缺陷
18、公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A)用户、消费者购买其提供的不必要的商品及配件
A、不得强制
B、可以允许
C、限定
D、允许 19.某毛线厂生产的毛线经质量检测,属三等品,厂家为了促 销.谋取不正当利润,在产品标识上将该批毛线标记为一等品出售。该厂的行为属产品质量法规定的(C)行为。A.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B.以假充真
C.以次充好 D.掺杂掺假行为
20、下列不属于商业贿赂行为的是(C)。
A、在帐外给付现金
B、出国旅游
C、赠送小额广告礼品
D、给予回扣
三、判断(20题)
1、销售者对抽查检验的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检验结果之日起60日内向实施监督抽查的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其上级产品质量监督部门申请复检。(错)
2、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自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起计算。(对)
3、公用企业或者其他贪污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的,省级或者设区的市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被指定的经营者借此销售质次价高商品或者滥收费用的,监督检查部应当没收违法所得,可以根据情节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对)
4、投标者串通投标,抬高标价或者压低标价;投标者和招标者相互勾结,以排挤竞争对手的公平竞争的,其中标无效。监督检查部门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
5、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可以直接适用《产品质量法》处理案件。(错)
6、《产品质量法》所称的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的产品。(错)
7、投标者可以串通投标,抬高标价或者压低标价。投标者和招标者不得相互勾结,以排挤竞争对手的公平竞争。(错)
8、监督检查部门工作人员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时,应当出示检查证件。(对)
9、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错)
10、经营者可以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错)11.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由生产者承担赔偿责任,销售者不承担赔偿责任。(错)
12、经营者销售商品,不得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条件。(对)
13.某商店正在销售一批电热毯,并明示该批电热毯有漏电的毛病,降价处理。根据规定,该商店不能销售该批电热毯。(对)
14、投标者不得串通投标,抬高标价或者压低标价。(对)15.《产品质量法》和《民法通则》关于人身受到损害要求赔 偿的诉讼时效期间的规定是一致 的,即均为一年。(错)
16、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但不得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错)
17.根据规定,建筑预制构件的质量不适用《产品质量法》。(错)
18、通谋投标行为包括投标者之间的串通投标行为和投标者与招标者的勾结行为。(对)
19.国家按照国际通用的产品标准和技术要求,推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对)
20、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竞争手段获得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对)
四、名词解释(5题)
1、不正当竞争
2、商业秘密
3、经营者
4、产品
5、商业贿赂
五、简答(5题)
1、工商部门对涉嫌违反《产品质量法》的行为进行查处时,有哪些职权?
2、对销售产品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如何处罚?
3、经营者在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不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的行为有哪些?
4、经营者不得采用哪些手段侵犯商业秘密?
“明码标价”剑指公平交易 篇3
为了表示贯彻执行的决心,发改委于5月12日再发出《关于开展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专项检查的通知》,责成各地对所有在售楼盘均应“检查到位,无一遗漏”。如此信誓旦旦,令市场对其效应不敢掉以轻心,而我相信倘若雷厉风行,楼市交易秩序将得到明显导正。
“一房一价”规范的何止是房价
很多人以为“一房一价”只是为了杜绝房产出售方基于自己利益之考虑,动辄拉抬房价、侵犯消费者权益的市场现象与行为,事实上那只是发改委“明码标价”规定的部分要求,其他还涉及:一次性公开全部房源,以免阶梯式哄抬房价;明示折扣条件,降低价位操作空间;详列物业服务内容、标准及收费依据;乃至土地性质及其使用起止年限、车位价及其配比率……等计30余项,相当雷同于中国台湾当局要求房屋中介业于执行业务时,必须提供给买卖双方的“不动产说明书”,将所有与商品房价有关的组成部分均予详列,以利消费者对该物业有充分认识、全盘知情,不至因误解(导)而购买。
实为导正交易秩序的长效机制
有人把“明码标价”理所当然地视为第三轮调控的环节之一,并悲观地认为它无法达到目的,但我并不这么看。
“一房一价”本质上是促进楼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看似打“房价”一点,其实扩及公平交易之全面。严格来说,不应被当作是压制房价的临时性措施,其相关规定在当前买气衰竭的状况下,能起到的作用确实并不明显,毕竟敢于逆势上涨的楼盘实属凤毛麟角,惟一旦市场荣景出现,房产商基于利益最大化,必然意图在价位上大做手脚,这个时候“明码标价”将发挥功能,使各种因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欺诈行为难以得逞、无所遁形。
今后不再有“到手价”做法
譬如以往部分开发商会在广告宣传中,以充满想象空间的虚假、夸大之产品要素(价格、规划……等)信息,刺激目标客户冲动购买,乃至营销手段中常用 “先次再好”(销售顺序)、“以次充好”,及超低价“广告户”促销、抬价的做法与花招;再譬如:房产中介业者惯常以不存在的房源、明显偏低的价位,“钓鱼”、勾引、误导有意购买者入瓮,或只标注“到手价”,使客户忽略税费支出及其中风险……凡此种种均为“明码标价”之规定严禁行为。
透过上述分析不难理解发改委之良苦用心,相信只要能落实执行,不但将改善市场乱象,更强化房产业者往品牌之路迈进的决心,因为“浑水摸鱼”状态的终结,将开启楼市公平交易时代的来临,从而形成“催生更多优质房产商”的良性循环。
“凶宅”公示非创新之举
如果要问我“一房一价”的相关规定有无可补强之处?我倒认为有三点值得商榷。
首先,是所有散落在规定中应予明示的制式内容完全可以“不动产买卖说明书”的形式汇整、具体呈现,让消费者一目了然。
其次,之前许多来自中央的各种通知,为免“一刀切”导致与地方发展不匹配,往往要求地方依据自身状况提出实施细则,但“明码标价”无此顾虑,实应全国制定统一操作之范本,便于发改委检查组后续监督执行成果。
如何保护网络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篇4
公平交易权是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享有的获取公平交易条件的权利。公平交易权的核心是消费者以一定数量的货币可以换得同等价值的商品或者服务, 这也是衡量消费者的利益是否得到保护的重要标志。除此之外, 衡量某种消费是否是一种公平交易, 还包括在交易过程中, 消费者是否得到实际上的满足或心理的满足, 当事人是否出于自愿、有无强制性交易或歧视性交易的行为等。
网络交易与传统交易不同, 消费者不能实际接触商品对其进行辨认, 只能通过经营者提供的信息来决定是否购买产品或者接受服务。由于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信息分布不对称, 为了追逐利益的最大化, 经营者往往会刻意隐瞒对其不利的信息, 更有甚者还会编造虚假信息来欺骗消费者, 使网络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受到侵犯。因此, 切实维护网络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显得尤为重要。
二、网络交易中侵害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的现状
( 一) 格式合同中的霸王条款
格式条款是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 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 采用格式条款的合同称为格式合同。格式合同提高了交易效率, 受到了网络经营者的青睐。但是格式合同大多是由经营者制定的, 没有与消费者就合同条款进行协商。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 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 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并借助技术手段强制交易。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内容的, 其内容无效”。格式合同中依然存在大量的霸王条款, 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的权利、免除或者减轻经营者自身的义务。消费者购买时因为粗心没有注意到霸王条款, 或者即使注意到了但是基于供小于求的关系而不得不接受, 或者经营者将霸王条款放在不起眼的位置难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一旦受到了侵犯, 也会因为产品或者服务标的金额小、诉讼成本过高, 费时费力等原因而放弃索赔。
( 二) 网络消费欺诈
网络消费欺诈是指经营者作为信息的占有者, 利用其优势地位, 通过网络技术编造或隐匿商品或服务以及经营者自身的相关信息, 或者采取不正当的方式诱导消费者, 使得消费者在错误认识的前提下进行消费。
网络消费欺诈的典型表现:
1. 虚假身份欺诈
在网络交易过程中, 卖方身份欺诈主要是指经营者通过一定的手段, 如发布虚假的身份信息或者不发布卖方身份信息, 使消费者在对卖方身份产生错误理解的情况下进行网络交易, 导致消费者的权利受到侵害。主要包括冒用知名商家的名称、标志, 发布虚假的资质证明或者发布与知名商家名称以及标志相似的标志等。
2. 虚假信息欺诈
虚假信息欺诈集中体现为捏造自身的良好信誉、夸大商品质量等。网络经营者花钱雇人进行虚假交易并给出好评, 使其交易量虚高, 让消费者误以为其商品质好价优。有的经营者采取盗用其他网店同种商品宣传图的方式, 或者对其拍摄的商品图片进行技术处理, 并对其进行夸张描述, 以次充好, 以假充真, 误导消费者进行购买。也有经营者通过给消费者返现的方式诱导消费者删除对其不利的差评, 刻意隐瞒商品的真实情况, 误导消费者。
三、我国法律关于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条将公平交易作为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的一项基本原则加以确立。该法第十条将公平交易原则具体化, 以列举的方式具体规定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从该条可以得出, 除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形以外, 消费者如果要起诉经营者侵犯其公平交易权, 就应该对经营者提供的产品存在质量问题、价格不合理、计量不正确、经营者存在强迫交易等情况负有举证责任。否则难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消费者自身的公平交易权。第二十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第二十三条第三款规定了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形。第二十四条完善了“三包”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了消费者的退货权。第二十六条对格式条款进行了限制。第五十五条规定了惩罚性赔偿制度。
四、我国保护网络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的建议
( 一) 建立网络交易监管机构
2014 年12 月24 日锦州市工商局成立了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分局, 对网购当中以次充好、虚假宣传、仿冒商标、涉网欺诈等违法行为进行查处。2014 年11 月21 日食品商务网报道广东省拟建立食品药品网络监管机构, 打击非法食品药品。由此可见, 现目前我国只是部分地区成立了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局。而且广东省拟成立的食品药品网络监管机构针对的对象范围狭窄, 只是针对食品和药品, 对于衣服、电器等没有涉及。
我国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局, 对网络交易进行监督和管理。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局可以受理网上投诉, 消费者认为网络经营者存在虚假宣传、质量不合格、价格不合理等侵害其公平交易权的行为时, 可以对经营者住所地的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局进行投诉。如果消费者通过网络交易平台购买商品, 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不能提供经营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 消费者也可以向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住所地的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局进行投诉。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局对属于本辖区范围的投诉及时进行查处, 并将处理结果在网上进行公布; 如果不具有管辖权, 应将投诉及时移交给有管辖权的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局处理并告知消费者。
( 二) 建立第三方网络交易商誉评价机制
第三方评价机制必须是中立的, 不能代表经营者或者消费者任何一方的利益, 只能发布客观的信息。我国可以通过法律授权消费者协会, 使其成为权威的网络交易商誉评价机构, 对网络经营者的基本信息、资质证明、产品信息与证明、交易情况与信用状况等情况进行科学调查和分析后, 在其官网张贴出资信调查报告以便于消费者查阅。对于网络经营者的评估认证结果, 通过特殊电子标识符贴置于网站主页。法律还应赋予商誉评价机构对有信赖标志的经营者进行动态监督的权力。对于商誉差的经营者, 将其拉入“黑名单”。
( 三) 规范格式合同
网络经营者可以拟定格式合同, 但应尽可能地提供与其商品相关的详尽、通俗易懂的信息, 并向消费者明示其格式条款。对于可能影响消费者利益的条款以特殊符号进行提示, 对某些专业性条款要给出相应的解释。格式合同还应当留给消费者充足的考虑时间。政府有关部门应对网络交易中最普遍、数量最多的交易行为, 制定电子合同交易范本供网络交易的经营者参考。如咨询服务业、虚拟产品交易等。通过法律法规授权信誉评价机构对网络交易经营者的格式合同文本进行随机抽查, 对“霸王条款”进行删除。
五、结论
通过前面对网络交易现状进行的分析以及对如何保护网络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 通过采取建立网络交易监管机构及第三方网络交易商誉评价机制等措施, 能够有效地弥补消费者与经营者信息不对称, 切实维护网络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参考文献
[1]师伟.我国网络交易中消费者公平交易权保护的法律对策[D].西南政法大学, 2014.
[2]吴笑寒.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的相对性[J].法治与社会, 2014.
[3]刘文静.网购过程中消费者公平交易权保护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7.
公平交易执法所工作总结 篇5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四化四联动”开展公平交易执法工作,切实提高行政执法的效能和水平。
09年以来,我市公平交易执法工作针对取消“两费”、面临金融危机和灾后重建的新形势,按照“四个统一”的要求,先后制发了绵阳市工商局《关于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公平交易执法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在执法办案中推进行政指导,服务恢复重建加快发展的意见》和《办案先进单位和办案能手评选奖励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全系统牢固树立起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以人为本、执法为民、服务发展、构建和谐的指导思想。准确把握执法办案工作重点,服从和服务于加快经济发展、加快灾后重建,全面提高监管执法的效能和水平。全市涉及公平交易执法的行政复议案件2件,行政诉讼案件5 件,复议、诉讼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 0件,撤销原具体行政行为的 0件。加大了对支柱型名优企业、重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帮助和支持企业解决经营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经营者的一般性轻微违法行为,重在加强行政指导,促进其规范合法经营,我局年内共采用行政约见、行政建议规范企业经营31户次。同时,加大了对不正当竞争、垄断经营、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灾后重建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尤其是加强了对涉及灾区的食品、建材、农资等商品的监管工作,全市分别开展了食品、建材、农资等专项检查各二次,立案查处不正当竞争案件43件,食品经营违法案件350余件,建材经营违法案件160余件,农资经营违法案件70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案件 5件7人,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展执法行动70余次,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生效行政处罚决定7起,查处网络经营违法新型案件1件并跨省执行回罚款15万元,执法办案的领域有了拓宽,办案水平有了提高,切实肩负起了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的责任,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确保灾后重建工作顺利进行。
二、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
自去年以来,我局的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紧紧围绕重点领域和行业,进一步将治贿执法向工程建设、产权交易、土地出让、资源开发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领域拓展,严厉查处违背中央宏观经济政策、灾后恢复重建,以及政府新增工程项目中的商业贿赂案件。由于体制、机制健全,全市商业贿赂案件总体呈下降趋势,09年共立案查处商业贿赂案件10件,处罚款15.5万元。
三、以保护知识产权为重点,加大打击假冒、仿冒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执法力度。
查处利用境外登记的企业名称,以委托加工、授权使用、监制等名义加工生产“傍名牌”的农资、服装、电器、太阳能热水装置等产品的案件100余件。查处假冒、仿冒我省名酒案件47件,捣毁制假窝点4 处,没收假仿冒酒7000余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2件4人。
四、开展对虚假登记和非法登记代理行为的专项整治工作,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秩序,重塑工商部门形象。
今年以来,我局针对一些企业在办理登记时提交虚假证明文件和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等虚假登记比较严重,非法登记代理屡禁不绝,作假手段花样翻新的情况,牵头联合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打击虚假登记和非法登记代理行为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川工商绵[2010]2号),成立了工商、公安局长和检察院检察长为组长,相关业务科、处、支队负责人为副组长,抽调了10人开展日常整治;对XX年年1月1日以来新设立的企业以及各登记代理机构代理登记的企业的注册登记的真实性进行了拉网梳理,重点审查股东的身份、住所、企业开户银行证明、验资报告、注册资本的真实性,代理机构的登记代理情况。立案查处“两虚一抽”案件130余件,涉及企业800余户,移送成都、德阳等地工商部门案件600余件,移送司法机关3件3人,虚假登记案件占全市全年案件总数的4%,罚没入库占全市总入库数的30%,有效地维护了市场竞争秩序。
五、大力开展“扫黄打非”和反假币、反洗钱工作。
今年以来,我局根据中央、省、市对扫黄打非的统一安排,立足工商职能,先后安排布置了20余次对40余种政治性非法出版物以及“**文化衫”、非法销售卫星地面设施等的封堵查缴行动,迄今我市辖区尚未发现有政治性非法出版物;收缴卫星地面接收设施100余台,确保了政治安全。同时,与相关部门一道,集中开展了反假币、反洗钱集中统一行动工作。
六、大力推进公平交易执法办案信息化建设,百分之百完成补录案19075件,占全省补录案件的三分之一;在办案件300余件全部实现网上实时运转,已结案60件。
根据省局《关于全面加快推进公平交易执法办案信息化和联网应用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我局也将今年确定为全市系统公平交易执法办案信息化建设年。切实按照省局对此项工作的统一要求,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为确保目标任务的实现,我局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及时转发了省局川工商办[2010]67号文件,并作出了相应的安排布置,要求各县市区工商局首先清理好XX年年以来立案查办的案件案卷,为以后的案件录入工作做好准备。二是我局成立了公平交易执法办案信息化和联网应用建设领导小组,由邓开培局长任组长,杨纯忠副局长为副组长,公平交易科科长和信息中心负责人为责任人的组织机构,公平交易科和信息中心落实专人具体负责,小组办公室设在公平交易科。同时要求各县市区工商局也要成立相应的专门机构,落实专人开展此项工作,并确定将此项工作的开展情况纳入对各单位的目标考核。三是局领导要求各部门各司其职,加强协作,形成合力,特别是信息中心要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以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与有效连接。四是按信息化的要求投入120余万元添置了应用设备,并于7月中旬集中全市各县市区工商局相关人员集中时间进行了培训,推进了此项工作的开展。五是局领导带领责任科室负责人和信息化录入专业人员深入到各县局实地指导、督促此项工作的开展,通过以上措施,全面推进了我市的执法办案信息化建设的运用。七、继续保持打击传销高压态势,依法规范直销企业经营行为。
今年以来,我局联合公安、教育、宣传等部门到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工地、学校、广场等地集中开展打击传销宣传活动11次,局领导通过电台广播宣传打击传销1次,散发张贴宣传挂图1500余份,捣毁传销窝点10处,驱散传销人员150余人,立案查处传销案件3件,移送司法机关3人,录入并上传传销组织者信息20条。对直销企业在绵网点(店铺)130余处进行了全面检查,约见安利、玫琳凯、天狮等直销(申牌)企业负责人6次,促进了直销企业的经营行为的进一步规范。
八、2010年,全市共立案查处各类经济违法违章案件3248 件,结案3240件,结案率99%,对处罚过的900户企业中的 750户进行了回访,回访率达83%,上报备案案件7 件,达100%;省局交办案件1件在规定期限内办结并回复。
九、当前正集中开展的工作即2010年的工作重点
1、集中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根据党委、政府的要求,结合工商职能,重点查处无照、超范围、挂靠、租借执照等方式从事工程建设违法行为;查处工程建设领域中的合同违法行为;查处工程建设领域中的商业贿赂违法行为;查处工程建设中销售、使用不合格建辅材料违法行为等四种重点行为,目前已进入前期情况摸排阶段。
2、切实巩固查处虚假登记违法行为的成果,配合登记业务部门督促虚假登记企业规范登记行为,目前涉及此类企业达600余户。
3、进一步推进并完善执法办案信息化建设与运用,适时、准确地开展上网运行,提高上网运行质量。
4、着力提高执法办案的水平和质量,努力拓展对互联网经营中违法行为的监管。
5、进一步加大防传销宣传和对传销行为的查处,规范直销行为。
6、加大打击“傍名牌”、商业贿赂、反垄断、食品经营违法等经济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扎实开展经济检查工作。
7、紧紧围绕“四高目标”,加强公平交易执法队伍建设。公平交易执法队伍要着力向建设高素质队伍、运用高科技手段、实现高效能监管、提升高质量服务的目标发展。
交易公平 篇6
关键词:消费者;经营者;公平交易权;相对性
公平交易权是消费者的一项合法权益。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时有获得公平的交易的权利。但是在社会生活中,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经常得不到实现,由于消费者和经营者相比,始终是处于弱势地位。尽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权,对此项权利的理解也有不同的声音,明确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的内涵,让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能够发挥作用,对于保障消费者权益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对“消费者”的认定
关于消费者的概念,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本法未作规定的,受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保护”。第六十二条规定:“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参照本法执行。”国家标准计量局1985年6月颁布的国家标准《消费品使用说明总则》规定:“消费者为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由此可见我国消主要从消费主体和消费目的以及消费方式三个个方面来定义,主体必须是个人,不包括单位、社会团体和政府,目的主要是用于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需要而不是通过转手而获取利益。
二、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的相对性
从上可以看出消费和生产的紧密联系,作为两者主体的消费者和经营者也是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必然会产生很多消费需求和进行相应的消费行为,而这种消费需求只有经营者才能满足,生产者生产商品,销售者进行销售或提供服务,这是一种相互对应的关系,他们两者互相依赖形成了一个生产--消费的市场。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他们之间又充满了矛盾和对立。经营者在面对市场中激烈的竞争就必须要采取节约成本、提高技术水平、改善经营管理模式等方法来获取利益。这其中难免就会有部分经营者不顾法律道德的约束,为图私利用偷工减料、欺诈等方式来赚取利润。这几年我国的毒奶粉、瘦肉精等有毒有害物质被添加到食品当中,假冒伪劣商品也在市场中随处可见,这些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层出不穷,逐渐使消费者对经营者失去了信任。对消费者来说,他们由于缺乏对市场信息的了解,以及在面对很多大型企业时势单力薄,单凭一己之力无法有力的维护自己的权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基于此给予了消费者倾斜性的保护,但是在现实中有很多消费者在面对侵权事件发生的时候并没有用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去合理的维护自己的权益,有相当一部分人都采取了沉默的方式,即忍气吞声,抱着一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得过且过,而有一部分完全反其道而行之的消费者则采取了过激的行为来维权,像多年前的王海知假买假,还有消费者砸冰箱、砸汽车、进行一些侮辱性的行为,甚至还因维权不利而冲击消费者协会。这虽然也是消费者面对权利受到损害甚至威胁到生命安全的情况下却状告无门的无奈之举,但也在另一种层面上违反了法律,是一种以暴制暴的手段,不仅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引起更多的纠纷。
三、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冲突解决机制
1.完善对市场的监管及管理
高效加强市场监管,要做到创新监管理念,拓展监管领域,完善监管机制,转变监管方式,丰富监管手段,实现市场监管效能的全面提升。创新监管理念,就是要刚柔相济,宽严有度,明确监管目的,注重执法效果,实现监管执法与规范发展的良性循环。拓展监管领域,就是要坚持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监管并重、低端市场与高端市场监管并重,不断拓展对新型业态、新兴行业、新兴领域的监管。完善监管机制,就是要大力推进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建立依法、科学、高效的长效监管机制。转变监管方式,就是要向长效、规范监管转变,向事前规范指导、事前预警防范转变,向协同监管与综合执法转变。丰富监管手段,就是要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将科技手段与监管职能更好地结合起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市场监管效能。要进一步加强数据建设,提高工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进一步深化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强化部门间信息共享;进一步加大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力度,全面推进信息化应用。
2.加强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法律意识
法律在我国实际应用中一个很大的阻碍就是社会大众的法律意识普遍匮乏,在遇到侵权事件发生的时候很难正确合理的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对经营者来说,很少有人进行生产销售的唯一目的就是去损害他人的利益,他们有些是根本不懂法,不知道哪些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有些事在面临巨大的生存和竞争的压力时选择投机取巧以至于侵害到消费者的权益。对消费者来说,他们本是双方中较為弱势的群体,法律为保护他们规定了各种各样的权利和救济途径,但是他们并不很清楚的了解这些规定,在面对权利受到侵害时,人类最原始的保护欲促使他们总是采取一种他们认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例如打砸商铺、冲击消协,当然这起其中也必然存在执法不力的情况。但是希望他们都能尊重法律适用法律的前提是他们都能清楚的知道这些法律法规,经营者知道自己应该怎样进行生产、销售活动,以及违反法律会受到怎样的惩罚,消费者也知道自己所拥有的权利,应该怎样合理的适用他们,还有在权利受到侵害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来救济。
3.构建保护经营者的社会团体
消费者除了可以利用司法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权利之外,还可以通过消费者协会来维权,消费者协会相较司法机关的国家机关性质更加的灵活,减少了消费者寻求司法救济所耗费的资源。笔者认为经营者同样也需要这样的一个社会机构来保障他们的权利。我国法律对经营者规定是以规制和监督为主,例如工商行政机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机关都是管理和监督经营者的行为,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但是众多的中小型企业在市场中并不是绝对的处于优势地位,他们在面对垄断竞争的时候也是举步维艰,他们的合法权益也应该得到保护。
交易公平 篇7
一、对不公平关联交易的现状制度分析
不公平交易的发生, 主要是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滥用控制权或重大影响力的结果;提出关联交易有关问题的目的并非禁止关联交易, 而是规范关联交易, 防范不公平的关联交易的发生。不公平关联交易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编制虚假利润和制造虚假资产;2、公司为关联方提供担保;3、占用公司资金或无偿拖欠公司货款;4、控制股东与公司进行不公平的资产买卖;5、收购或转让股权的价格明显高于或低于通常交易条件;6、控制股东的债务与公司债权充抵;7、控制股东掠夺公司利润。我国的关联公司普遍存在利用从属公司的独立人格, 通过非法关联交易, 歪曲公司治理结构、虚增资本、粉饰业绩、操纵利润、规避法律或逃避债务税务, 妨害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阻碍资本正常流动, 引发公司财务风险, 通过不在当竞争加固企业联盟导致垄断, 侵害竞争对手、从属公司以及中小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等问题。
发生不公平关联交易是控制股东及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滥用其控制权或重大影响力的结果。不公平关联交易的发生有其深刻的制度根源。公司法人制度不过是股东为降低投资风险、谋求最大经济利益而借以实现其盈利目标的工具, 作为一种议事规则也是公司制度中的一项基本原则, 但亦有可能被曲解和滥用。控制股东利用其资本优势和选择管理者、作出重大决策、请求分配股息等权利, 拥有了对公司实际控制的能力, 利用自己所控制的公司的决策权实现个人或少数人的逐利主张, 甚至将公司作为不公平关联交易的工具, 追逐其利益的最大化。但其因逃避法律或契约义务受到法律追究时, 往往又主张只承担出资额以内的有限责任, 致使债权人的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害。董事有时运用其控制权, 利用家人、朋友与公司做交易, 目前法律还没有未纳入关联人范围, 因而在认定时就比较困难, 其中表决回避制度并未成为广泛规定, 而是仅限于上市公司关联董事, 未充分规制滥用资本多数决原则, 尤其对于如何证实违法关联交易及判断关联交易的公平性尚未规定统一且具操作性的标准, 这些问题仍有待于相关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由此可见, 现代公司法人制度中“有限责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资本多数决”等原则本身的缺陷和被曲解和滥用成为不公平关联交易发生的重要因素。防范不公平关联交易的关键对滥用这些原则的行为作必要的限制。
二、完善预防公司不公平关联交易的法律制度
防止因资本多数决的滥用而导致不公平关联交易的产生。对于因不公平关联交易而导致利益受到侵害的中小企股东, 可以通过完善中小股东选举权表决权制度、中小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公司非执行董事制度, 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法人制度, 从程序及实体方面确保受害者的利益获得法律的有效保护。
(一) 完善中小股东选举权表决权制度。
公司进行选举董事、监事时, 当股东所持有的股份不足半数, 股东依一股一票表决权所得的投票权平均地投给自己提名的候选人, 可能会出现自己所信任的候选人无法被选举为董事或监事。我们可以通过补充选举规则, 强化少数股东的选举权。即当在选举两名以上的董事、监事时, 股东每拥有一股份, 便获得与候选的董事、监事职位总数相同的投票权, 从而股东可以依自己所持有的股份数与候选职位总数的乘积所获得的投票权, 在候选人数范围内决定自己提名的候选人数并予以投票。即股东既可以把所有的投票权集中选举候选人。从而有效地保障少数股东将代表其利益和意志的代言人选入董事会和监事会,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少数股东与多数股东的利益关系, 预防不公平关联交易的在决策程序中的“合法化”。当某一股东与股东大会讨论的决议事项有特别的利害关系时, 该股东或其代理人不得就其持有的股份行使表决权的制度。它有利于堵住拥有多数股份的控制股东在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交易中滥用表决权的可能性, 对于防范不公平关联交易、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有重要作用。
(二) 完善中小股东代表诉讼制度。
当有控制地位的股东迫使公司为不公平关联交易行为使公司利益受损时, 由于控制股东牢牢控制了公司, 而且往往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公司很难、甚至不可能向侵权人提起诉讼, 以挽回公司的损失。此时, 由于公司的利益是股东利益的根本所在, 少数股东的利益间接受到损害。为防止某些恶意股东滥用股东代表诉讼, 滋扰公司, 破坏公司的运作体系, 可以对原告的身份、持股时间和持股数量作相关规定。很显然, 代表诉讼的原告必须是公司的股东。在持股东时间上, 原告必须在侵害公司权益的行为发生时持有公司股份, 原则上股东不得对其成为股东之前公司受到的损害提出代表诉讼, 但如其行为或后果在原告成为股东之后仍在持续进行或对公司产生影响, 他们便有权提出代表诉讼。在持股数量上, 可规定原告股东单独或共同持股的最低比例, 可规定不低于公司已发行股份的5%。控制股东、董事、监事等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对公司负有信义义务的人均可作为被告, 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司及少数股东的利益。
(三) 完善公司非执行董事监管制度。
即规定大股东以外的社会知名人士在董事会中的任职比例。非执行董事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他们通过定期参与董事会的决策活动而对执行董事起到监督作用。非执行董事在保障关联交易公平、公正、合理进行方面, 扮演着重要角色。上市公司审议需独立董事事前认可的关联交易事项时, 相关人员应于第一时间通过董事会秘书将相关材料提交独立董事进行事前认可。独立董事在作出判断前, 可以聘请中介机构出具专门报告, 作为其判断的依据。公司不应对所涉交易标的状况不清、交易价格未确定、交易对方情况不明朗的关联交易事项进行审议并作出决定。非执行董事有责任保证关联交易是根据正常商业条件进行的, 并不比公司与第三者进行类似交易的条件差, 只有得到非执行董事的签字确认, 关联交易才能生效。
(四) 完善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内控法律制度。
上市公司应加强对关联交易、对外担保、募集资金使用、重大投资、信息披露等活动的控制, 建立相应的控制政策和程序。上市公司在《公司章程》中明确划分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对关联交易事项的审批权限, 规定关联交易事项的审议程序和回避表决要求。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用于收购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资产 (包括权益) 的, 应当确保在收购后能够有效避免同业竞争及减少关联交易。上市公司确定公司关联方的名单, 并及时予以更新, 确保关联方名单真实、准确、完整。公司及其下属控股子公司在发生交易活动时, 相关责任人应仔细查阅关联方名单, 审慎判断是否构成关联交易。如果构成关联交易, 应在各自权限内履行审批、报告义务。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将大额非经营性资金往来、对外投资、购买和出售资产、对外担保、关联交易、募集资金使用、信息披露事务等事项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及其实施的有效性作为检查和评估的重点。
三、健全关联交易中的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制度
1、关联交易人的法律责任认定。关联交易直接涉及关联人的切身利益, 在其进行交易时大多会牟取私利而违背诚信义务, 实践中可从审查关联交易的目的是否正当, 交易动机是否出于操纵市场、转移利润或财产、虚构报表、逃避税收等恶意, 以考察关联交易。关联交易通常表现为关联公司之间就收益、成本、费用与损益的计摊不合理或不公平, 涉及价格方面常表现为显著低于国际或国内市场上正常合理价格, 变相转移利润, 给予关联公司 (如代理商) 高额利润, 无息融资或以明显低于正常融资成本之利率相互借贷, 对部分人员给予高额工资。因此, 我们应当参考市场交易惯例, 并参考审计、评估等专业机构的鉴定意见来认定关联主体是否滥用控制权。关联交易人通过不公平的关联交易, 给公司造成现实的或明显可能的损失, 侵害了公司、中小股东及公司债权人的利益。
2、关联人应承担的相应法律责任。公司法并不禁止关联交易, 合法的关联交易, 法律给予保护, 但对于关联人违反诚信义务的关联交易, 关联人应对公司应承担的赔偿责任。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利用其关联关系损害公司利益, 给公司造成损失的, 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若关联人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 给公司其他股东、公司债权人造成损失的, 关联人应对内向公司或其他股东承担赔偿责任, 对外向公司债权人承担连带责任。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 依法行使股东权利, 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公司股东滥用股东权利给公司或者其他股东造成损失的, 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 逃避债务, 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 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3、董事应承担的监管法律责任。董事应当对授权事项的执行情况进行持续监督。董事审议授权事项时, 应当对授权的范围、合法合规性、合理性和风险进行审慎判断。董事审议重大交易事项时, 应当详细了解发生交易的原因, 审慎评估交易对公司财务状况和长远发展的影响, 特别关注是否存在通过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的方式掩盖关联交易的实质以及损害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行为。董事审议关联交易事项时, 应当对关联交易的必要性、真实意图、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作出明确判断, 特别关注交易的定价政策及定价依据, 包括评估值的公允性、交易标的的成交价格与账面值或评估值之间的关系等, 严格遵守关联董事回避制度, 防止利用关联交易向关联方输送利益以及损害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重大关联交易应由独立董事认可后, 提交董事会讨论。独立董事在作出判断前, 可以聘请中介机构出具独立财务顾问报告;独立董事应当对关联交易 (含公司向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企业提供资金。) 重大事项发表独立意见。
参考文献
[1]许彩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若干问题思考《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1年第12期)
[2]刘新虹保护中小股东权益对策谈政法论丛 (2002年第4期)
交易公平 篇8
一、商品房计价方式的种类及特点
1、计价方式的种类
按建设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印发的《商品房买卖合同示范文本》第四条之规定, 现行计价方式可以有如下四种:
1) 、按套内建筑面积计算:
即:套内建筑面积=套内使用面积+套内墙体建筑面积+阳台建筑面积;
2) 、按套 (单元) 计算:
即:等于是买卖双方的协商价, 与面积无直接关系;
3) 、按建筑面积计算:
即: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公共分摊建筑面积。
4) 、其它:
除以上三种方式外, 买卖双方另外之约定。
2、几种计价 (量) 方式的区别及特点:
主要从“包含的因素”与“使用面积”的关系、“可比性”等几方面分析、讨论、对比, 从而看出无论哪种计价 (量) 方式, 均与“使用面积”相关 (详见下表) 。
从表中可见, 前三者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一是前三者“包含的因素”各不相同;二是均与“使用面积”相关、但不相等 (即:“共有因素”相同) ;三是前三种计价方式作为购房人对所购房屋的计量面积均无法测量, 即没有“可操作性”和“透明度”。实际上, 不可操作性 (透明度低) 正是交易双方发生纠纷的焦点所在、也正是本文力图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确立使用面积为商品房销售计价标准
实践证明, 计价 (量) 方式的多重性, 是房地产销售市场秩序紊乱的内因:计价 (量) 方式的不可操作性 (无透明度) , 是发生经济纠纷的必然结果。因此, 合理的计价方式必须满足“唯一性”、“可测量性”等基本要素。从以上分析可见, 三种计量方式的共有因素为使用面积, 也只有使用面积是购房人关心的, 并且可以实际测量的唯一一个指标。
1、房款总额与使用面积的关系
∵房款总额=建筑面积×单价
又∵建筑面积=使用面积×K
∴房款总额=使用面积×K×单价
其中K为大于1的系数, 即K=建筑面积/使用面积。不难看出, 对一套房屋而言, 在房款总额确定的情况下, 使用面积单价大于建筑面积单价。
2、确立使用面积为计价方式的的标准
从以上分析可见, 将使用面积作为计价方式标准, 几乎克服了用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套 (单元) 作为计价标准的所有弊端, 并且符合市场交易中的公平性准则, 具有可测量、透明度高等优点。从市场惯例上看, 使用面积作为计价标准, 确保了计价方式具有唯一性和可度量性的特点, 用使用面积作为计量标准, 克服了买建筑面积 (无法测量) 、用使用面积 (不是计量标准) 的双重标准的痼疾;从而使之更加符合市场规律, 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等基本要求。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