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

2024-07-14

公平(精选12篇)

公平 篇1

2006年我国颁发的新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由国家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义务教育制度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不收学费、杂费, 由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保证其实施。”[1]由此, 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学生的入学机会和受教育权利得到了法律的保障, 义务教育机会公平基本达成。然而教育公平并非只有机会公平这样简单, 教育质量公平更是现阶段判定教育是否公平不可忽视的因素, 教育质量公平问题已经成为现今研究教育问题的新主题。

一、质量公平:城乡义务教育的新议题

1. 城乡教育机会公平基本达成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国家政策及法律的引导, 我国城乡义务教育有了显著的发展。就城市学校来看, 其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日益上升, 无论在教师学历、管理和培训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教育经费的投入也受到国家机制的保护, 减轻了城市部分家庭的负担;在学校建设方面, 不断优化办学设施,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孩子自身的受教育权利也得到了相关法律的严格保障。与此同时, 国家把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 而曾经有关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巨大的说法也渐渐消减, 和城市相似农村孩子也能在义务阶段平等地接受教育。近年来, 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机制越来越完善, 经费投入也逐年增多, 教师队伍逐渐壮大, 农村孩子不仅在入学方面受到保障, 国家免除学杂费, 同时还对农村家庭困难学生提供一定补助, 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形势喜人。

我国对此做出承诺:到2015年, 全国义务教育巩固率将达到93%, 实现基本均衡的县 (市、区) 比例达到65%;而到2020年, 全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 实现基本均衡的县 (市、区) 比例达到95%。[2]当然, 在城乡义务教育都取得一定数量的成绩时, 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仍旧存在的问题。城乡适龄儿童在接受教育的机会方面已经基本上达到了平等, 然而机会平等就代表着一切平等吗?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在教育质量方面也达到了吗?

2. 城乡教育质量公平成为时代新议题

当义务教育的机会公平问题得到少许缓解时, 教育质量水平问题却日益突出, 具体表现在:教育资源的配置出现失衡, 尤其表现在城乡教师资源的分配上;区域间 (尤其是城乡间) 义务教育水平差距仍旧明显, 学生的家庭与社会教育环境不一, 而城乡课程、教材设置却无差别统一。此外, 国家有关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在实际施行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缺憾。由此可见, 教育的机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初级阶段, 是一种表面的公平, 而要理解教育公平的内涵, 则需对教育质量公平问题以及引起教育质量公平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

(1) 城乡师资资源分配不合理。国家多年来一直着力于提高城乡中小学教师数量, 而教师数量的提高并非一定能带来教育质量的提高。国家在增加教师数量的同时提出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主张, 对于教师学历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然而, 严格的标准却并不是城乡教育质量同等提高的保证, 据调查可知, 城市普通初中专任教师中, 拥有硕士学位者占拥有硕士学位教师总人数的65.5%, 而农村拥有硕士学位者仅占11.2%;而城市小学专任教师中, 拥有硕士学位者占拥有硕士学位教师总人数的68.6%, [3]而农村拥有硕士学位者仅占14.9%。[3]从以上数据我们发现, 高学历教师大部分集中于城市, 而农村高学历教师却寥寥无几。此外, 城市教师参加职业培训和学术性交流会的机会明显多于农村教师, 间接导致了农村部分教师的知识与现今多元化社会脱节, 自然对教育学生也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且城市教师在教师工资、福利水平以及工作条件方面优越于农村教师, 这也决定了城市教师生活方式与农村教师生活方式大相径庭。城乡教师在学历、受训机会、工作、生活条件等方面有如此差异, 又岂能安心本职教学工作, 城乡教育质量公平又如何保证。

(2) 城乡教材设置不合理。据我国教育部相关规定, 从2001年起, 要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材建设, 完善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 提高教材编审质量。教材的改革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进而使学生加强对校外世界的了解, 也对提升教育质量有着显著的作用。而现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所使用的教材, 其内容设计与城市的生活结合紧密, 版本多样, 更新频繁。然而, 教材内容过度与城市生活结合, 忽略了农村生活, 使教材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城市化”倾向中, 这种倾向会造成城乡学生的认知差异, 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城市学生有着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生活经验, 他们对于这些内容的接受就容易、更深刻一些;而由于现实条件的制约, 农村学生较少有机会能亲身体会这些新鲜事物, 相对来说, 他们对于教材内容的接受比较浅薄, 农村学生正在为教材的“城市化”买单。[4]与此同时, 关于城乡教师的授课方式也引起了争议, 城市教师多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设备配合教材进行教学, 使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课本内容, 更深入理解学习内容;而农村学校的教学设备虽配备齐全, 但使用率低,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偏重于照本宣科。而正是这种有差别的教学方式, 导致了学生接受知识程度不一, 也因此影响了城乡的教学质量公平。

(3) 城乡学生教育环境不一。社会、学校和家庭为学生提供的教育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个性、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然也是决定城乡教育质量公平的重要筹码之一。家庭环境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等其他家庭成员的受教育水平会影响到孩子的受教育水平, 对形成孩子的性格、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城市学生的家长从事的职业多种多样, 对于学生接受不同的社会文化有着促进作用;而农村学生家长多数是农民或进城务工人员, 他们很少有机会和时间让孩子接触更广泛的世界。并且, 城市学校通常会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外出游学实践, 参观博物馆、天文馆, 并与当地大学结对子, 由大学生到校内和中小学生进行互动等, 而农村的学生却很少有机会参与上述活动。

(4) 教育政策执行不严。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重视程度的增强, 各种教育政策纷纷颁布, 以保障我国教育的发展。当然, 在现实社会中, 教育政策执行不力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表现较为明显的是教育政策“缺席”和教育政策“无能”。教育政策“缺席”是指迫切需要教育政策来进行管理的教育教学活动却没有相应的政策来规范和引导。我国的教育政策往往是教育问题发生后制定的, 具有滞后性且缺乏时效性;而教育政策“无能”是指已经制定的教育政策经过一段时间实施后, 由于政策自身的局限性或是在执行过程的失误, 造成该政策预想的效果无法实现。如“撤点并校”政策, 该政策其出发点是为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而忽略此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学生上学安全隐患, 因而实施困难。教育政策“缺席”和“无能”会直接损害受教育者的权利, 自然也会影响教育质量公平的实现。

二、公平转型的必然趋势:从机会公平走向质量公平

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也是文明社会进步的标志。而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伴随着教育机会公平的稳定实现, 教育质量公平的问题渐渐浮出水面, 成为全国上下讨论的热点。教育质量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实质和深层次要求, 近年来我国教育公平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甚至学校之间, 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还存在明显差距, 教育质量的公平深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 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的问题,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4]

三、多方作为:走向教育质量的公平

目前城乡义务教育在教育质量公平方面还需努力, 我国应从实际出发, 倡导教育公平必须兼顾教育机会和质量, 教育机会公平和质量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人人入学的情况下, 国家和教育部门才有资格提出均衡教育质量的措施。而同时, 教育质量公平又反作用于教育机会公平, 不断提高的教育质量对教育机会公平提出新要求, 义务教育从机会公平走向质量公平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

1. 加大教师资源配置力度, 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要保障教育质量的公平, 最重要的是做到提升教育资源配置力度, 合理配置教师资源。首先, 要进一步改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提高教师入职的“门槛”, 从源头上保证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素质, 避免师资力量的良莠不齐;在此基础上加强城乡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 实行城乡学校“一对一”互助模式;并为广大教师, 尤其是农村教师提供固定的在职培训机会, 使其教学能力和师德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与此同时, 国家尤其要注重对农村教职工进行政策倾斜, 在工资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上为他们提供保障, 以免除农村教职工的后顾之忧, 也可以对其他教师产生一种无形的“吸引力”, 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走进农村, 为农村注入新的生机, 城乡教育质量公平也随之得到保障和改善。

另外, 加强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的交流与合作, 还要发挥远程教育的作用, 建立网络教学平台, 充实城乡的教学资源, 加速城乡教学信息的整合与协作。这对于扩大城市学生视野和改观农村学生认知有着重要的作用, 使得城乡学生都能平等地享有社会各式各样的教育资源, 感受社会的美好和多元。

2. 完善教育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我国要加强对教育公平的政策保障, 不断探索、制定更多、更合理的政策以保证城乡教育质量达到公平, 并尽力避免教育政策“缺席”和“无能”带来的危害。在“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已经普及的地区要赋予其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让其根据当地教育实际自由发展, 并以达成和维持教育质量公平为中心, 总结经验和教训, 为实现全国性的义务教育质量公平提供示范。而对于“普九”制度尚未完全完成的地区, 国家要给予政策倾斜, 加大教育资源与经费的投入, 免去其发展的后顾之忧。

3. 构建合理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教育质量最终是否达到公平, 不是某个学者或者教育部门就能断定的, 因此, 构建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成为必要。因此, 有学者建议:教育部门要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确定合理的监控目标, 明确各部门职责, 对教师资源的建设、教学设施的配置和教学经费的投入进行相应监控。此外, 还要注重发展“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体系, 因为只有教师才明白自己到底教的怎么样, 也只有学生才知道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 让教育教学活动的两个主体一起来判定教育质量是否达到了公平。当然, 我们还要建立独立于教育部门以外的监控体系, 给予社会各行各业对教育质量监控的权利, 使监控结果更透明、更清晰、更直观, 并将其监控结果积极反馈至教育教学活动中来, 进一步确保教育质量的公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19/200606/15687.html, 2006.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wgk/2012-09/07/content_2218783.htm, 2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0[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4]王琪.失语与言说——农村学生面对英语教材城市化倾向的窘境与出路[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0 (10) :137-139.

公平 篇2

高兴之余,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兴奋似乎只在于等待饭局,对于小辉的升迁却毫无惊喜。是啊!根本就不惊喜,这是早已预见的结果。4年前,第一次打交道,我就可以肯定这孩子很快会在职场中顺利发展,今天的电话,恰好是个证明。

那是一个暑假,我跟几个老师一起为《市场营销》课程申请精品课。为此,我们需要制作一段讲课的视频,通过视频体现一下实际讲课情况。因为是暑假,我们找不到足够的学生,没法拍到实际上课的情景,于是,紧急招呼了十几个本地的学生参与视频录制。

为了让视频看着漂亮,我们挑了四个形象好、气质佳的帅哥美女做主角在课堂上发言。由于时间紧急,我们只有一天排练时间。在排练的那天,帅哥美女因为各种原因,悉数没到现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好再找四名学生来代替他们串串词,测定、调试一下整个过程的.时长。

这四名学生的角色,很显然是跑龙套的,帮着练练时间,正式录制时是不会上场的。小辉正是龙套演员之一,并且也是表现最二的。别的学生都是拿着稿子念,只有他是脱稿,并且是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讲的。看着他如此投入,我先是有些惊讶,继而不好意思,因为终究是在正式录制时不会让他上场的,最后,还有些内疚,觉得这孩子挺傻挺天真的,不过就是串串词,测测时间。

正式录制的时间到了,四大帅哥美女全部到齐,安排停当之后,录制开始。录制过程并不顺利,有一个帅哥始终不能把台词说得像真在上课,导演狂喊CUT。我的心里暗暗着急。大概进行了两个小时的反复试验,帅哥的状态始终不能入戏。我们等不了了,不能因为一个人而耽误了大事吧,于是,一个备用方案呼之欲出。

写到这里,你可能也会毫不犹豫地给出建议——让小辉上吧!那一刻,我惊讶地发现,这个答案居然那么显而易见地由所有老师一致提出,而这一切,都源于小辉在排练时不合常理的投入。没料到,在最后一刻,角色惊天逆转,龙套演员小辉顺利地成了主角,并且表现得最为抢眼。

精品课的事过去了,但小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像是给我和其他老师上了一课,告诉我们龙套演员是如何能够成为主角的。那件事后,我产生了一种感觉,如果按照小辉的思路去做事,前进的道路上似乎再也看不到障碍。他的思路应该是这样的:不论环境是否健康、机制是否公平,只管实心做事,奋力前行!

作为一个年轻人,在职场中,你是弱势群体。你的能力不高,经验不足,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主题是学习、成长、提高。你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与其探究社会的不公、职场的欺诈,不如学习小辉,先把事情做好了再说,先把能力提高了再说。在这个过程里,你的专注可以抵消一万种不公平,因为当你把自己投身在事里的时候,就忘了公平。

公平?不公平? 篇3

毋庸置疑,生活中的确是存在不公平的。不说“大鱼吃小鱼”、“优胜劣汰”这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公平,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公平又何尝少呢?官家子弟平步青云是何等容易,平民后代每上一级台阶却要付出数十倍的努力。从古代的屈原、李白,到“文革”期间被无情打击的所谓“臭老九”,“英雄无用武之地”,还不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但我们不能因此就一概而论,认为在不合理制度下每个人都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因为一个无德无能的人在任何制度下都是不会得到他们盼望的所谓“公平”的。所以,如果大家都认为自己没有投胎到有权有势的人家就是命运不好,就是大大的公平,那么,这种思想的实质岂不是最大的不公平?更何况个个都指望生于权贵之家这一愿望本身就只能是黄粱美梦,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一个不思进取、无德无才的人是没有资格说什么命运公平不公平的。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某青年在竞争上岗的过程中落选了,他来到海边准备跳海自杀。一位渔民发现后,听他叙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就从沙滩上捡起一粒沙子又扔在地上,要那位青年把它捡回来。青年说自己没法捡回来,因为沙滩上同样的沙子实在太多了。渔民又从口袋里摸出一颗珍珠扔在沙滩上要那位青年把它捡回来,结果青年很容易就捡回了那颗珍珠。渔民说,你看,一颗珍珠扔在沙滩上,你想叫别人不捡它都不可能,这说明了什么呢?青年说了一声“谢谢”,头也不回地走了。这个故事无非告诉我们,如果你并不是一匹良马,就不要怨恨这世上缺少独具慧眼的伯乐,自己没出息再怎样怪命不好也是白搭。

还有些所谓的不公平,如果换一个角度想一想,也许就没有我们原来认定的那样不合理了。比如,你羡慕人家贪官污吏要什么都有人送,可人家锒铛入狱之时,不也羡慕平民百姓一生都不可能犯收贿罪么?你怨恨自己残疾缠身可曾想过张海迪、史铁生逆境成才呢?但愿有些正常人不会又因此羡慕人家碰上逆境。

有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正是我们内心有着太多的浮躁,我们才难以平心静气地工作和学习;正是因为我们有着太多的不切实际的幻想,我们才沉不下心来做眼前的小事;正是因为我们驾驭不了诱惑的干扰,我们才耐不得寂寞修炼自己;正是成天怨天尤人的生存心态,搞得我们体验不了简单生活方式的乐趣……

有句话说得好,“上帝给每个人的都不会太多”,幸运其实掌握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手里,所以,每一位有志青年都要坚信,“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真正的幸福人生还是要“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跳出公平说公平 篇4

高考是竞争性考试, 是获得大学入学资格的考试。考生和家长要认识到, 高考公平是建立在选拔性和考试性上的公平, 那种绝对公平是不存在的, 更不能用“人人上重点”“人人上清华北大”来衡量公平。

站在大学教师的立场, 我比较关注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和改革监督管理机制。高考是把量才尺, 把个人的才学和能力放在首位, 但对高校来说, 如何选拔偏才、怪才, 能否开设“绿色通道”仍然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如何确保更多的农村考生进入重点院校、优质院校也需要从政策方面进行考虑。尽管《方案》有所提及, 但语言寥寥, 有些苍白。并且, 从现实观察, 人们对高考公平的不少诟病恰恰是从这些地方开始的。

对高等学校的生源调查结果显示, 1.4%的学生是来自城镇的, 仅只有0.74%的学生来自农村, 前者考入高等学校的机会是后者的1.89倍, 体现到985、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学校的两者差别更是高达2.42倍。在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热门学科领域, 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考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差距更是显著, 从经济学的入学机会来看, 竟存在4.23倍的差距, 精英社会层次的子女由于其父母的经济资本、文化素养资本、社会地位资本也占据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也有着更大机会考入重点高校和热门专业资源, 而文化教育资源远远不及的农村学生所获得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完全无法抗衡城市精英阶层的学生。刺目的现实倒逼政策必须作出有力的回答:从考试题目设置到录取机会上, 是不是能真正做到“眼”中有农村考生?如果仅仅是嘴上说说, 就高考承担的社会流动和分层功能而论, 显然也是一种嘲弄吧?

当前, 由于法律缺位、政策不稳定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存在, 在招生工作中, 考生和家长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录取的平等权得不到保障, 在以往的政策中, 考生甚至是被忽视的, 所谓的选择权仅仅是纸面上的权利。那么, 在“考生的选择权得到更好保障”的理念下, 录取制度如何跟得上社会期待和民众意愿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院校作出更多的努力, 要从制度上规定录取信息公开到什么程度、什么范围、什么层次, 不能完全听凭高校的自我裁定。只有公开教育机会分配, 打破信息垄断, 才可能为学生家长及社会监督学校校务提供条件, 才能构建公开透明的高校招生工作机制。对有关部门和高校来说, 应主动接受监督, 为社会和民众提供监督的条件。这在新媒体时代不难办到。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 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大学。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指出:“学校是使人从社会底层向社会上层流动的电梯, 学校通过考试来进行选拔, 从而决定人们的社会地位。”个体通过高考改变自己所处位置上的社会资源的质和量的分布状况, 争取自己所期望的职业、社会地位等社会资源。希望我省的考试制度改革可以给考生带来一个可预期、可期待的愿景!

游戏公平与不公平教案 篇5

宁强荣程中学:刘苦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游戏输赢的奥秘,掌握制定游戏规则的原则 ;

(2)了解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机会的均等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

2、能力目标:经历猜测、实验、收集与分析实验结果等过程, 体验游戏对双方公平准则。

在学习和探索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类比、化归、归纳等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在学习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及发展“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游戏是否公平。

教学难点:列举所有机会均等的结果。

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上课开始,值日生发现某位同学座位下有纸屑,按照班规,应该让这位同学罚扫地,但该同学辩解垃圾不是他仍的,很冤枉,不该罚扫;双方争执不下,于是老师提出方案:方法是写下两张签,一张罚,一张免,让该同学抽签,抽中罚则罚, 抽中免则免。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样做公平吗?为什么?(从机会的角度去分析游戏公平的含义)新知探究:玩游戏大家都讲究公平。如果游戏不公平,谁也不喜欢作为吃亏的一方。你认为什么样的游戏是公平的游戏呢?

让学生达成共识:一个公平的游戏应该是游戏双方各有50%赢的机会。

1.如果是三个人玩的游戏,应该是多少机会呢?看课本的第112页的“游戏1”。

两个人玩的“抢30”游戏。游戏规则: 第一个人先说1或1、2 ,第二个人要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这样两人反复轮流说数,每次每人说一个数或两个数都可以,但是不可以说三个数。谁先抢到30,谁就得胜。

和你的同伴玩一玩这个游戏,不过,在游戏开始前,建议你们双方先考虑一下有没有克敌制胜的策略。游戏开始后,双方报数要快,不允许拖拉。引导设问:这个叫做“抢30”的游戏是不是公平的游戏?

请两组同学玩这个“抢30“的游戏。看看谁能抢到30。建议在玩游戏之前让学生考虑如何才能克敌制胜。

可以按照如下的策略思考:要抢到30,就必须先抢到什么数呢?29行不行?明显不行,对手就可以抢到了30。28行不行?明显也不行,对手就可以抢到了30。27行不行?只要自己抢到27,对手就只能报28获29,下一次自己就能抢到30获胜。同样的道理,要抢到27,就得让对手只能抢到26或25,自己就要抢到24。为了抢到24,就得让对手只能得到23或22,自己就要抢到21„„最后,要先抢到3,就得让对手先开始。所以这个策略就是,让对手先开始,对手加1我就加2,对手加2我就加1,这样每次的总增加量为3,所以自己就牢牢控制了所有3的倍数。不要说是30,就是数到300,3000,30000都还是我最后获胜。

引导设问:通过上面的分析,同学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2.引导:请看课本第112页的“游戏2”,这个游戏是不是公平的?

准备两个筹码,一个两面都画上×;另一个一面画上×,另一面画上○.甲,乙各持一个筹码,抛掷手中的筹码

游戏规则:掷出一对×,甲得1分; 掷出一个×一个○,乙得1分

你觉得这个游戏公平吗?你认为甲和乙谁赢的机会大呢? 如果你觉得公平,说说你的理 由。和你的同伴玩几回,看看你的感觉对不对。肯定学生的分析,进入游戏。

3.做游戏3:这是一个抛掷三个筹码的游戏,准备三个筹码,第一个一面画上“×”,另一面画上“○”;第二个一面画上“○”,另一面画上“#”;第三个一面画上“#”,另一面画上“×”.甲、乙两人中一人抛掷三个筹码,一人记录。游戏规则是:掷出的三个筹码中有一对“××”或“○○”或“##”,甲方赢;否则,乙方赢。思考、讨论、交流:该游戏是否公平? 教师统计两种意见的人数。

学生两人一组,每人抛掷8次,记录结果,判别游戏公平与否。教师让一位学生统计全班抛掷次数,观察游戏中谁的成功率较大。

讲述:下面通过实验来估计这个游戏的公平性。请按照表11.2.1.来完成这个实验。引导设问:结果发现,这个游戏偏向于甲方。由此我们可得出什么结论? 分析这个游戏:通过画出树状图来分析结果。4.知识应用:

(1)一个国际大师与一名初学者在下棋,两人下了100盘都是初学者输,旁观者说这个游戏不公平,请说说你的看法。

(2)一对夫妇第一胎生下一个女孩,于是他们认为:第二胎应该生一个男孩,老天才算公平你这样认为吗?第二胎生男女孩的机会到底哪个大一些呢?

底线公平:必须做到的公平 篇6

对于社会公正,过去主要从社会伦理、社会价值的层面理解。自罗尔斯提出“作为社会公平的公正”后,社会公正落实到经济利益调节和补偿、社会差距缩小和机会平等等可操作层面,社会公平的研究也就和社会保障研究直接贯通了。近10多年来,积累了许多测量社会公平的指数和方法。但是,对于像我国这样一个并不富裕的人口大国,怎样的社会公平水平才平适合我国国情呢?

适度公平就是底线公平

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公平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要受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一般说来,不能笼统地讲公平,用几个指标对不同国家作横向比较也是说不清问题的。并不是说越公平越好,绝对的公平是从来没有的。现实的需要是公平和效率的统一和兼得,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均衡和协调。

最近,常见到这样的提法:2005年,我国的财政收入已经超过了3万亿元人民币,并不是没有钱。好像有了3万亿,就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了。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强调自己重要,教育、卫生、农业、交通、国防、社保等要求财政拨款年增长率高于GDP或财政收入的年增长率。要知道,都高于平均增长率是不可能的,那么,让谁低于平均增长率呢?

这就要有个“度”,没有“度”,就没有科学,就没有政策。

在美国,离婚时家庭财产在夫妻间怎么分配呢?当家庭财产总计不超过1000万~1500万美元时,康涅狄格州法官判夫妻均分财产;当财产在1000万~1500万美元以上时,则将判给家庭财产的主要贡献者。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财产总计在1000万~1500万美元以下时,均分可以保证双方今后都能过上体面的生活,因而不应过多考虑哪一方对财产的贡献大。同样,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是确保公民在自我保障能力不足时,不至于沦为贫困甚至无法就学和不医而亡,也就是要保障公民最起码的生存和发展条件。这就是适度公平。所谓适度公平其实就是底线公平。底线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理念。

底线公平的“度”怎么确定

“底线公平”是一个描述社会公平度的概念。这个“度”怎么确定?依据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就是要从基本国情出发,从最大多数人民群众最迫切、最基本的需要出发,划出一条线。但“基本需要”随着经济发展会有较大幅度的变化,不太稳定,也不易界定。划线正如打地基一样,应该找到最稳定的基础。我们应该并且可以从“基本需要”中找出更稳定的需要——“基础性需求”,它包括:温饱的需求(生存需求);基础教育的需求(发展需求);公共卫生和医疗救助的需求(健康需求),这就是人人离不开、社会又公认的“底线”。

底线以下体现“权利的一致性”,底线以上则体现权利的差异性。底线公平就是所有公民在这条“底线”面前具有权利的一致性。

经济水平比较低时,政府要守住公平底线,确保每个公民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经济水平提高以后,政府仍要守住这条底线,防止社会保障水平继续上升。底线以下不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领域,而是公共财政确保的领域;底线以上则要靠市场调节。那么在底线以上,政府还有没有责任呢?当然有。但此时政府的责任是调节贫富差距,加强税收能力,而不是搞“福利国家”政策。在福利国家,政府不肯降低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不缴费或少缴费而享受高福利的群体反对社会保障的柔性调节,造成社会保障水平的刚性上升。在非福利国家,企业、家庭和个人在市场调节下有强劲的动机依据经济水平和实际需要调节社会保障水平。均衡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的关系是解决社会保障刚性问题的关键。底线公平是确保社会保障健康持续发展(在现在,走向社会保障扩面和促进社会公平;在将来,防止过度公平和过度福利)的最关键的机制,即“柔性调节机制”:底线以下部分,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是必保的,刚性的;底线以上部分是可以用市场机制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去承担的,是柔性的。

底线公平的重点在“底线”上

底线公平并非最低水平的公平,而是有重点的公平。现阶段,重点在“底线”上,即优先解决弱势群体的需要,解决富裕反衬下的贫困问题、发展必须重视的教育和医疗问题。这些是底线,是公平的底线,也是责任的底线。在这个意义上,底线是必须的,不能含糊的。目前,这种能够做到的、可操作的底线公平,应视为“高水平”的公平。在现阶段能够保证免费义务教育,不正是“高水平”的公平吗?让城乡所有居民都享受基本医疗保障,也是“高水平”的公平。

底线公平特别强调政府的责任,“底线”是政府责任的“底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必须管的事。邓小平常说:“政府要管该管的事情”。“底线公平”的那几件事就是政府最该管的事。

底线公平也是“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执政理念的组成部分。我们追求的发展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什么样的公平水平与这种发展匹配呢?显然,不公平不利于发展,过分公平也不利于发展,底线公平最有利于可持续的和谐的发展。最低生活保障的提供,能够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即期消费,从而促进基本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就业;教育保障和健康保障是提高人力资本的最有效途径。所以,底线公平不仅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还可以成为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底线公平是最容易做到、最必须做到、最能够提高社会整体公平水平的一种“公平”,应以之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起点、着力点和工作重点。

公平 篇7

1 职业教育公平的内涵

职业教育公平是指公民对职业教育权利享受的均等、对职业教育内容选择权的均等、对职业教育优质资源享受权的均等。公民对职业教育权利享受的均等, 是指每个公民均等地享有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 不因公民的正常差异性而使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产生差异。所谓正常差异性, 是指人为差异性以外的各种差异, 比如人们所处地域的差异、性别的差异、兴趣爱好的差异、民族的差异、家庭背景的差异等。对职业教育内容的选择权, 意味着职业教育接受者有权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认知等方面的情况, 自主地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 包括对所学专业、课程、学习形式的选择。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包括优美的校园环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设备、良好的学风、合适的教材等。对这一切, 每一个职业教育接受者都应该能充分地均等地享受。

2 职业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职业教育公平是社会的基础性公平。根据公平理念所适用的社会领域, 可以将社会公平区分为政治公平、经济公平、文化公平、法律公平和教育公平等, 社会公平是影响职业教育公平的重要条件。职业教育公平的缺失, 将极大地影响到其他领域的社会公平, 甚至会使其延续并进一步放大。因此, 促进职业教育公平, 是缩小社会不平等、鼓励社会流动、社会参与和社会团结的必由之路。

2.1 社会公平是影响职业教育公平的重要条件

作为整个社会公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职业教育公平的水平和状况反映着整个社会的公平水平和状况。在原始社会,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人们不得不采取原始的共产主义制度, 集体劳动, 平均分配财物和社会政治权利, 整个社会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绝对公平状态。这导致原始社会的教育也是如此, 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绝对公平状态。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 原始的共产主义制度解体, 人们进入到一个极不公平的时代, 奴隶主与奴隶之间、封建主与农民之间以及在其他的各个社会群体如种族、性别等之间, 都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不仅体现在劳动和分配领域, 而且体现在政治领域、法律领域、文化领域等所有的社会生活领域, 职业教育领域也不例外。这个时期的教育处于一种绝对的不公平状态。直到近代社会, 在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民权运动等多种力量的推动之下, 社会公平问题才受到广泛的关注, 公平理念开始在政治领域 (如选举权的不断扩大) 、经济领域 (如按劳分配制度的普遍确立以及高额遗产税的征收) 、法律领域 (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念的确立) 、文化领域 (如性别平等、种族平等等) 、教育公平 (如废除双轨制、取消种族隔离、方便女童入学、入学机会均等、开放入学政策、全纳教育出现等) 被认同和实施, 整个社会进入了一个反对特权和崇尚公平的时代。人类对职业教育公平的期望程度直接反映着整个社会公平所达到的水平和程度。

不仅如此, 现实生活中其他社会领域内的公平状况深刻地、多方面地影响着职业教育公平。职业教育公平不是处在一种真空当中。从政治领域来说, 如果主权国家内部的公民不能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 那么也就不会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文化大革命期间, 由于在政治上奉行“以阶级斗争为纲”, 将“敌我矛盾”泛化到一切社会生活领域, 被认定为地 (主) 、富 (农) 、反 (动派) 、坏 (分子) 、右 (派) 的人们及其子女就不能享受同等的教育权利和机会。从经济领域来说, 如果一个社会还存在着多种劳动形式和分配制度, 不同地区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别还比较大, 那么自然会影响到不同地区和社会群体的教育投入能力、教育期望水平、实际受教育的程度以及通过教育所获得的最后收益。在某种程度上, 学校教育体系与社会经济制度之间存在一种“对应关系”。同样, 如果一个存在多样文化的社会中, 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平等、不民主、不公正, 那么反映到学校中来也必然会影响到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出身的青少年儿童的学习成就。其中, 出身于居于支配地位的文化系统中的青少年儿童会比出身于被支配地位的文化系统中的青少年儿童更易于适应学校环境并取得成功。所以, 要想真正彻底地解决教育公平问题, 就要同时提高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领域的公平水平。

2.2 职教公平在促进整个社会公平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职业教育公平是社会的基础性公平, 是矫正社会不公平的重要手段。职业教育公平的丧失, 必将使得整个社会原有的不公平状况进一步加剧。当前, 我国社会的改革开放事业正在向纵深发展, 并且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 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然而, 由于种种复杂的自然、历史和社会原因, 在整个社会蓬勃发展的同时, 人们也看到, 社会收入差距以及由此产生的其他社会差距也日益显现出来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根据国际公认的指标体系, 其严重程度甚至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伴随着不断扩大的社会差距, 人们在意识领域也重新出现了社会区隔乃至社会歧视和社会排斥的意识, 社会成层和分化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如何解决这种社会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如何防止这种社会差距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进一步扩大?政治的决策、经济的手段都是不可缺少的。除此而外, 实现和扩大职业教育公平, 关心农村的职业教育, 关心社会处境不利群体的职业教育, 是缩小社会差别、促进共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实现职业教育的公平性, 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也是国家追求的目标, 更是全社会不懈努力的结果。在社会发展不断加速的今天, 职业教育的公平性会不断提高, 从而促进社会公平不断提升。

摘要:公平是一个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 社会公平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基础性、深远性影响。职业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 是社会公平在职教领域的延伸, 也是一直被视为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本文阐述了职业教育公平的内涵以及职业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公平,社会公平

参考文献

[1]龙春阳, 王强.教育公平的主要需求与教育政策的选择重点[J].科技与管理, 2003 (4) .

[2]郑晓鸿.教育公平界定[J].教育研究, 1998 (4) .

公平 篇8

公平理论 (Equlity theory) 是管理学中几种主要的激励理论之一。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J·斯坦亚·亚当斯在其1965年出版的《社会交换的不公平》一书中提出的。亚当斯把激励过程与社会比较直接联系在一起, 故也称社会比较理论。公平理论认为, 员工把他们的付出 (努力、经验、资历、地位、聪明才智等广义付出) 和获得 (赞美、肯定、薪水、福利、升迁、被提升的地位等广义收入) 与那些在同样工作环境下的员工进行比较, 出现任何不公平性都会带来心理上的不平衡, 从而影响其工作积极性。这种比较可以用以下公式说明:

QI/PI=Qx/Px其中:Q为收入, P为付出, I代表本人, x代表参照对象。

如果比较的结果是QI/PI

如果比较的结果QI/PI>Qx/Px是员工感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高于一般比率的回报, 也会感到不公平, 从而增加付出保持公平。在计量考核的情况下, 主动提高产品质量;在计时考核的情况下, 主动提高班产量。这种不公平感产生的效应是正面的, 为了与前者区分, 本文称之为积极不公平感。当比较的结果是QI/PI=Qx/Px, 员工会觉得公平合理, 心态比较平衡。

公平理论的主要贡献有两点:一是通过人们追求公平的本性把激励和报酬分配联系在一起;二是进一步指出了人们对于公平与否的感受并不是只取于绝对收入的多少, 而且取决于自己收入与付出的比率与参照对象比较的结果, 从而能够解析组织管理实践中的许多现象。

二、公平比较在现代组织管理实践中的新表现

(一) 员工用于公平比较的参照对象更广泛

最初的公平理论认为, 员工用来比较的对象是那些在同样工作环境下的员工, 即同事, 且大多选择那些与自己年龄、能力、受教育水平相近的人来比较, 而在现实社会中员工用于比较的对象却是很广泛的。

1. 把组织内所有成员作为参照对象。

员工并不仅选择那些与自己个人条件 (年龄、资历、能力、受教育水平) 相近的人作为公平比较的参照对象, 而且是选择组织内的所有成员。其中以个人条件不及自己的组织成员为参照对象时 (如新员工) , 如果出现QI/PI

2. 把从组织里跳槽出去的员工作为参照对象。

在现代社会里, 跳槽现象司空见惯, 在职员工通常会将跳槽出去的员工作为参照对象进行公平比较, 从而可能引发组织内同类员工的不安分甚至连锁跳槽。

3. 把同类组织里的员工作为参照对象。

员工最可能选择的外部参照对象是同行业中收入付出比率较高组织里的同类员工, 而且这种比较的范围已不再限于本地区。

4. 把非同类组织里的员工作为参照对象。

员工常常也会将非同类组织里的员工, 尤其是与其学历、资历相同者, 作为参照对象进行公平比较。20世纪80年代初期, 美国有许多工科大学招不到合格的教师, 经过调查发现, 原来是因为工科大学教师的工资待遇远低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改革开放之初的下海热和现阶段的考公务员热都能说明这个问题。

5. 把自己过去的最好情况作为参照对象。

对于有跳槽经历或更换了工作岗位的员工来说, 一般会把自己过去最好情况作为参照对象。现实中有许多人频繁跳槽, 其中重要原因就在于他总想找一个收入付出比更高的组织而不能如愿。

(二) 影响公平理论有效性的因素复杂多样

许多管理学教材或文献资料在介绍公平理论时都会提到, 公平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实践中员工往往倾向于高估自己的付出低估自己的所得, 而对参照对象的相应估算恰恰相反, 从而使主观判断偏离了实际, 但在实践中影响公平理论有效性的因素却是多方面的。

1. 管理者的主观判断偏离实际。

常见的表现有: (1) 低估员工贡献的倾向。在组织取得成绩时, 多数管理者往往认为是自己决策正确, 管理有方, 与员工关系不大, 而出现问题时则认为是员工无能或不努力所致。例如, 有的企业把管理层的收入定得很高, 把员工的报酬则压得很低, 而且还经常通过各种苛刻的考核降低员工的实际收入。 (2) 高估自己能力的倾向。多数管理者认为集权可以提高效率, 常常凭借其个人的主观判断决定员工的薪酬等级和职务晋升。 (3) 外部倾向。有的管理者对现有员工老不满意, 总认为可以从外部聘到更好的员工。

2. 部分岗位员工的工作绩效和报酬难以客观量化。

现代组织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管理职务和个人独立工作的职务。由于信息不对称, 对这些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实际的报酬很难像传统生产线的操作人员那样进行明确的量化, 可比性较差。

3. 在组织管理实践中, 员工的贡献是动态变化的, 而报酬往往是相对静态的, 报酬的调整很难与员工的贡献变化同步。

4. 管理者和员工都有规避风险的心理。

管理者为了避免付给员工过高的报酬, 总希望先给员工定一个较低的报酬, 待工作中确认该员工的贡献超过相应的报酬时再给其加薪。而员工却总希望一开始就得到一个有公平感的报酬水平, 否则很难真正全身心地为组织努力工作。

5. 管理者和员工在对收入和付出的认同上不能完全一致。

多数员工认为自己跳槽的机会成本 (如资历的失效、职位的丢失、人文环境的变迁、生活方式的改变等) 为付出而管理者往往并不认同。管理者常把有名无实的职位、日常的尊重、口头赞美等视为报酬, 而多数员工只看重工资、福利等物质报酬。员工常把自身工作能力提升视为自己努力的结果而要求增加收入, 管理者却倾向于认为是组织培养的结果而忽视其要求。

6. 管理者和员工与组织利益的关联度不同。

管理者希望员工看重长期利益, 尤其是组织处于困难时不计较个人暂时得失共渡难关, 而员工往往更看眼前利益。如当企业遇到困难时, 管理者和员工的关系常常变得紧张, 原因就在于员工一般没有风险收益, 自然不会承担风险, 风险也是一种付出。

(三) 员工自我消除不公平感的行为对组织的威胁加大

公平理论认为员工消除不公平感的主要方式是要求增加报酬或自动减少付出。但现代社会里员工消除不平衡的方式不但多样化, 而且对组织的负效应也越来越大, 具体表现为:

1. 利用组织管理考核上的信息不对称, 发泄怨气, 制造矛盾。

例如, 一个区域销售经理可能使企业丢掉大批客户或损失数百万的货款而不承担责任;一个教师的牢骚言语和偷懒行为可能会使学生及其家长对学校产生严重不满。这也正是现代组织管理特别重视组织文化建设和强化核心价值观的原因。

2. 谋求第二职业消除不公平感。

员工上班时间出工不出力, 业余时间干第二职业增加报酬。有的甚至利用上班时间干第二职业。这就是所谓的堤内损失堤外补的平衡心理。

3. 出卖组织的商业和技术秘密。

多数经济组织都有自己的商业秘密 (客户资源) 和技术秘密 (如专有工艺, 专利技术等) , 掌握或能够接触组织秘密的员工为消除不公平感向竞争对手出卖这些稀有资源获利。

4. 跳槽。

跳槽是现代职场中员工为消除不平衡而最直接的方式。一般来说, 员工跳槽对组织是不利的, 除招聘和培养新员工增加成本外, 还会影响到组织的正常运行, 甚至降低组织的竞争能力, 因为多数跳槽者会跑到对手那里去, 此消彼长。

5. 损公肥私。

掌握一定权力的员工往往采取权利寻租和贪污等损公肥私的方式消除自己的不平衡。虽然这种方式他们自身的风险也很大, 暴露后会受到法律制裁, 但同时也损害了组织的社会形象。

6. 另立门户。

经济组织中的个别高层人员产生不公平感后, 会选择另立公司, 成为组织的竞争对手。他不但掌握组织的秘密, 熟悉组织的弱点, 还有可能挖走一批骨干员工, 因此可能会对组织形成严重威胁。

三、公平理论在现代组织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公平管理

公平问题不仅是一个社会管理问题, 同样也是各种现代组织在管理中无法回避的内容。在组织管理实践中, 公平不只是组织管理的目标, 更是提高绩效的有效手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员工产生不公平感的原因和影响公平理论有效性的因素越来越复杂化, 员工自我消除不公平感的行为给组织带来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化, 现代组织应主动进行公平管理, 预防和消除员工的不公平感, 提高组织绩效。

1.应尽可能给员工提供一个有竞争力的报酬和福利。

如果一个组织的整体收入与付出比率略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多数员工不会因与外部参照对象比较而产生不公平感。相反, 多数员工会产生积极不公平感, 主动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珍惜岗位, 组织的经济效益和凝聚力因此出现良性循环。即使偶尔有人跳槽出走也不会引起连锁反应。如果因经济条件限制一时不能做到员工报酬高于同行业, 则可通过降低员工生活成本 (如提供廉价的食宿条件, 解决子女就学, 增加必要的生活福利等) 、改善人文环境 (使人与人相互关心, 和谐相处) 、提高员工参与度 (使其得到尊重) 等措施, 培养员工对组织及其环境的心理依赖度, 即用精神报酬弥补物质报酬的不足。

2.建立一套科学的任职资格体系和透明的职务晋升机制。

科学的制度和透明的程序是预防由内部比较引发不公平感的最有效手段。此外, 还要注重从组织内部选拔重要岗位人员, 不断为有实力的员工提供获得地位提升和价值体现的机会, 增加其收入付出比, 催生其积极不公平感。

3.建立完善的动态化薪酬考核调整制度。

通过定期的薪酬晋级、职务职称晋升等方式, 适时调整那些无法用短期量化指标考核岗位业绩的员工的报酬, 防止出现员工能力和价值提升后, 付出增加而收入调整滞后, 产生不公平感。

4.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应聘员工进行薪酬谈判时, 应根据应聘者的学历层次、工作经验及专业稀缺度, 给予公平合理的报酬水平, 不利用应聘者不了解组织内部信息或求职心切的弱势地位压低待遇。

因为这种弱势是暂时的, 员工虽然暂时忍耐接受, 但弱势消失后, 员工必然会采取措施消除不公平感。对那些有较高广义收入经历的跳槽者, 应认真分析其跳槽的原因和由此产生的机会成本, 如果组织无法提供超过其跳槽机会成本的收入水平, 可以选择放弃, 以免留下隐患。

5.保持新员工与现有员工在分配政策上的一致性。

如果组织内出现某类人员短缺且需以高于现有人员的报酬才能引进时, 应同时调整现有同类人员的报酬, 防止现有人员产生不公平感而流失。对于流动性较强的核心员工, 还应通过改善生活条件、发放项目奖金、增加荣誉、奖励股权和参与组织决策等物质与非物质待遇并举、长短期相结合的综合手段适时增加其收入付出比率。

6.管理者要摆正三种关系。

(1) 摆正管理层和员工的关系, 合理确定管理层与员工的收入差距和责任大小。管理层收入过高和责任下移的现象会引发员工的普遍不公平感。 (2) 摆正物质报酬和精神报酬的关系, 根据具体的员工对象有针对性使用。 (3) 摆正组织发展顺利期和困难期的关系。这两个时期员工的风险是不同的, 在组织困难期, 员工本身已额外承担了失业的风险成本, 没有道理要求员工降低收入, 除非员工有剩余分配权。

7.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建立正式渠道收集、分析员工的意见, 尤其关注那些流动性较强的核心员工和年轻员工的心理需求变化, 防患于未然。

员工的不公平感从产生到采取消除行动有一个心理变化过程的, 一般都会首先选择向组织管理者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反映意见的途径来力求通过外部改变现状, 然后才会采取自我消除的方式。如果管理者能通过正规渠道及早发现不合理之处, 及时消除则可避免和降低组织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谭力文, 徐珊, 李燕萍.管理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2].彼得.德鲁克著, 许斌译, 潘承烈校.管理学前沿.企业管理出版社, 1988

[3].李剑锋, 杨海辰.人力资源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

[4].魏卫, 吴敏.企业人才流失与危机管理[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5 (2)

公平 篇9

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79~80页。

【教学目标】

通过游戏活动,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并会分析、判断规则的公平性, 能设计出公平的游戏规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发问题

1.师:同学们, 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个游戏。老师袋子里有黑、白两种颜色的棋子 (袋中装7白3黑共10颗围棋子) , 规则是:每次从中任意摸出一颗, 记录颜色, 然后把棋子放回去, 摇一摇袋子继续摸。这样共摸10次, 摸到白色棋子的次数多, 算女生赢, 摸到黑色棋子的次数多, 算男生赢。

男、女生各选一个代表摸棋, 再选一位学生来记录 (结果:女生赢, 男生输) 。第二次摸, 结果依旧。

师:男同学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觉得不公平, 我猜里面的白棋多一些。

师:你们想不想看看袋子中棋子的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摸棋游戏, 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探究的兴趣, 又使学生在体验不等可能性的同时, 引发他们对等可能性的思考。)

二、自主探究, 初感公平

师:为什么上面这个游戏不公平?

生:因为白棋多, 摸到白棋的可能性大一些, 所以不公平。

师:你说得真好, 确实, 摸到白棋和黑棋的可能性不一样, 游戏就不公平。

师:为什么白棋多一些, 摸出白棋的可能性就大一些呢?请同学们思考。

师:如果我们把10颗棋子编上1至10号, 从10颗棋子中任意摸出一颗棋子, 总共有几种可能?摸出白棋和黑棋的可能各有几种?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有10种可能, 因为每一颗棋子都有可能被摸到。摸出白棋的可能有7种, 摸出黑棋的可能有3种, 所以摸出白棋的可能性大。

师:那你们有没有办法把上面的游戏变成公平的游戏?

生:增加2颗黑棋, 减少2颗白棋, 变成5白5黑, 这样摸出白棋和黑棋的可能各有5种, 可能性一样。

生:可以减少4颗白棋, 变成3白3黑, 这样摸出白棋和黑棋的可能各有3种, 可能性一样。

生:可以增加4颗黑棋, 变成7白7黑。这样摸出白棋和黑棋的可能各有7种, 可能性也一样。

生:只要白棋和黑棋的颗数一样, 摸出白棋和黑棋的可能性就一样, 游戏就公平。

师:现在就按同学们的建议, 在袋子里放10颗白棋10颗黑棋, 看看结果会怎么样。

学生实验, 同桌合作, 一人摸一人记录, 共摸10次, 将结果记录在表中。

学生快速汇报实验结果, 其他学生快速记录, 算出全班的摸棋结果。

师: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组摸出白棋与黑棋的次数不一样多?有个小组甚至出现2次白棋8次黑棋这样的情况?

生:因为有偶然性。

师:对。摸的次数少, 会出现一定的偶然性。从理论上讲, 摸出白棋和黑棋的次数应该一样多, 也就是各占总次数的一半。大多数组虽然摸到白棋和黑棋的次数不是总次数的一半, 但都比较接近一半。全班同学加起来共摸300次, 其中摸出白棋的次数有144次, 比较接近一半的次数。同学们想想看, 如果我们摸三千次、三万次、甚至三亿次, 那结果会怎么样?

生:摸的次数越多, 摸出白棋和黑棋的次数就会越接近一半的次数。

师:对, 因为我们课堂上时间有限, 同学们课后可以再去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游戏为什么不公平”, 让学生体会到游戏公平与可能性有关;通过“那你们有没有办法把上面的游戏变成公平的游戏”这个问题, 让学生从不等可能性转到等可能性上来;有了三年级的基础, 学生对不等可能性已经有一定的认识, 所以学生将不等可能性问题过渡到等可能性问题也就比较顺利。讨论“为什么白棋多一些, 摸出白棋的可能性就大一些呢”这个问题, 让学生体会到判断可能性的大小不是简单地看棋子的颗数, 而应该先思考摸出白棋和黑棋各有几种可能, 再去判断可能性的大小, 这是在三年级认识基础上的发展, 也为五年级学习用数表示可能性作好铺垫。再通过等可能性的实验, 让学生得到进一步的体验, 通过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 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在等可能性的游戏中, 试验的次数少, 容易出现偶然性, 试验的次数越多, 其结果就越接近理论值。)

三、合作交流, 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

师:小明和小华下棋, 谁先走呢?请你替他们设计一个游戏, 确定公平的游戏规则。 (生小组讨论)

师:请各小组组长汇报你们的游戏和相应的游戏规则, 并说说你们的游戏公平吗?为什么?

生:我们组用抛硬币的方法, 规则是:抛一次, 正面朝上, 小明先走;反面朝上, 小华先走。因为硬币只有两个面, 正面朝上的可能有一种, 反面朝上的可能也有一种, 可能性相等, 所以是公平的。

生:我们组用剪刀、石头、布猜拳的方法, 谁赢谁走。用这种猜拳的方法有3种可能, 赢的可能1种, 输的可能1种, 平的可能1种, 输赢可能性相等, 所以是公平的。

师:猜拳的结果总共只有3种可能吗?大家讨论一下。

生:共有9种可能。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列成表格)

生:他们赢、输、平的可能各有三种, 可能性相等, 所以这个游戏也是公平的。

师:这位同学考虑得很全面, 我们要像他这样去思考。前面一位同学说的剪刀、石头、布是三种出拳的方式, 不是三种猜拳的结果。

生:我们组用掷骰子的方法, 规则是:掷一次骰子, 点数是双数朝上, 小明先走;点数是单数朝上, 小华先走。双数和单数朝上的可能各有3种, 可能性一样, 所以是公平的。

师:你们还能确定不同的游戏规则吗?

生:1、2、3朝上, 小明先走;4、5、6朝上, 小华先走。

生:点数大于4, 小明先走;点数小于3, 小华先走;掷到3、4朝上, 重掷。

……

师:骰子可以做成长方体的吗?为什么?

生:不可以, 因为长方体的面大小不一样, 掷到大的面朝上的可能性大一些。

师:对, 物体的形状、材质等也会影响可能性的大小。

……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的交流讨论,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让一部分有困难的学生能得到及时帮助。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方法进行交流, 引导分析游戏规则是否公平要透过游戏规则的表面, 从产生的结果上去分析:有几种可能?可能性相等吗?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让学生明白, 可能性的大小也会受物体形状、材质的影响。)

四、练习拓展, 体验公平价值

1.给商家设计转盘。

四通家电开展庆五一抽奖活动, 奖项是这样规定的:

一等奖价值5000元彩电一台

二等奖价值2000元冰箱一只

三等奖价值500元电饭锅一个

逗你玩无奖

请你设计一个抽奖转盘。

2.学生介绍设计思路。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设计时既考虑了老板的利益, 又考虑了消费者的积极性, 还能用今天学的知识来解释其中的道理, 真了不起。

3.抽奖游戏。

师:为什么抽到有奖的人多一些?

生:因为有奖的可能性大得多。

师:为什么只有小林一个人中一等奖?

生:因为中一等奖的可能性比较小。

师:大家都抽一次, 为什么就小林抽中了一个一等奖, 其他人抽不到?

生:小林运气好。

师:他能保证每次都抽到一等奖吗?

生:不能。

师:对。小林能一次抽中一等奖, 也有可能抽一百次也抽不到一等奖, 刚才同学们说他运气好, 这也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偶然性。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可能性去解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沟通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能够体验到公平性在生活中的价值。并引导学生去分析实际生活中“可能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避免产生认识上的误区。)

五、总结延伸

同学们,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大家课后去思考生活中其他游戏规则是不是公平, 如果是不公平的, 请你想办法把它改成公平的游戏规则。

公平 篇10

众多学者依据对公平的研究对公平的维度进行了划分, 将公平分为四个维度:分配公平 (distributive fairness) 、程序性公平 (procedural fairness) 、人际公平 (interpersonal fairness) 、信息公平 (information fairness) 。

一、相关理论背景

(一) 分配公平

分配公平感是指员工对组织报酬的分配结果是否公平的感受。对组织公平的研究始于亚当斯 (1965) 对分配公平的开创性研究。他认为员工会把自己与他人 (参照对象) 进行对比来判断分配结果是否公平。如果自己的得失较他人相当, 则认为分配结果是公平的, 反之, 则可能产生不公平感。

(二) 程序公平

用什么方法和过程来保证公平, 这就涉及到程序公平感问题。程序公平感是指员工对用于做报酬决策的方法 (即程序) 是否公平的感受 (Greenberg&Colquitt, 2005) 。Thibaut和Walker于1975年, 在对法庭诉讼程序进行研究后发现, 当被告认为整个诉讼程序是公平的 (如他有充分的发言权) , 最终判决结果无论对自己是否有利, 他们都感觉到诉讼是公平的。因此, 他们于1976年提出程序公平理论, 并把程序公平理论应用到组织中去, 由此引发了对程序公平理论研究的热潮。他们认为计划和执行决策的过程才是感知公平的决定性因素, 而非之后所得到的结果的多少。

随后, 很多学者都证实了Thibaut和Walker的这种开创性意见, 即组织公平主要是由感知到的程序公平决定的, 而并非由分配结果公平决定。

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 对程序公平的研究达到一个高潮, 其研究涉及现实生活的领域及人群都很广泛。从大的方面说, 其研究包括田野研究 (field studies) 和实验室研究 (laboratory experiments) 。具体的说, 其研究涉及的领域有:法庭辩论、大学辩论、员工解雇、遣散费的发放、文章投稿被拒、绩效考核等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研究涉及人群有蓝领、白领、学生、学者等。

(三) 人际公平

人际公平主要指在执行程序或决定结果时, 权威或上级对待下属是否有礼貌、是否考虑到对方的尊严、是否尊重对方等。

(四) 信息公平

信息公平, 主要指是否给当事人传达了应有的信息, 即要给当事人提供一些解释, 如为什么要用某种形式的程序或为什么要用特定的方式分配结果。其中分配公平与程序公平是组织公平的核心 (Colquitt, Conlon, Wesson, Porter, &Ng, 2001) 。Leventhal (1980) 提出了程序公平的6项基本原则:一致性规则 (consistency) , 避免偏见规则 (biassuppression) , 准确性规则 (accuracy) , 可修正规则 (correctability) , 代表性规则 (representativeness) , 道德与伦理规则 (ethicality) 。

二、相关行为研究

程序公平与分配公平的交互作用, 会对个体在与他人或群组中的行为反应产生影响。

(一) 研究表明, 当分配结果的公平性以及效价都比较低的时候, 程序性公平与个体的反应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而当程序的公平性以及效价较低的时候, 分配性公平则与个体的行为反应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 (Joel Brockner, Batia M.Wiesenfeld, 1996) 。

传统的研究均表明在程序公平和分配公平共同作用的情况之下, 如果分配的结果是公平的, 则分配的过程通常被认为是公平的, 或者根本不引起对其的关注;若分配结果的公平性受到了质疑, 则分配的程序将会受到审查。一旦发现分配结果的不公平是由分配程序的不公平所导致的, 员工就会降低士气, 减少工作的努力程度甚至离职;如果结果的不公平不是由分配程序不合理所导致的, 那么员工也会接受这一分配的结果。所以程序公平的感知对人们的反应具有积极地影响。

也就是高程序公平会降低分配公平的影响, 这表现为对决策、决策者以及组织的支持。这与传统观点以及大多数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二) 高程序公平提高分配公平的影响

但有研究者从另一角度提出了与此相悖的观点。当人们接收到一个不满意的结果的时候, 会开始寻求解释他们为什么会接收到这一种结果的原因。研究者假设, 知觉到程序的不公平, 给他们提供了将不好的结果归因于外部的因素的机会;而公平的程序则相对不存在寻求外部原因的机会了, 而是归因于个体自身。因此, 人们可能在高程序公平时更加关注于分配的结果, 对于不等的分配结果持消极态度 (Kees van den Bos, Jan bruins, 1999) 。此时, 程序性不公则在一定意义上表现出了其对人类行为影响上的积极面。

也就是高程序公平提高分配公平的影响, 表现为对自我评价、自尊等的考虑。

三、研究中对程序公平的操纵

通过文献的检索, 对以往研究进行总结, 我们知道实验室研究中, 对程序性公平的操纵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评判过程中使用相关信息的完整性

对于信息的完全使用 (accurate procedure) , 仅使用或参考很少的一部分— (inaccurate procedure) 。如David De Cremer, and Daan van Knippenberg在2003年利用公共物品博弈的范式, 来探讨程序公平与分配公平对人们合作行为影响的研究。实验把被试分为若干小组, 先要求被试完成三次的投资任务, 然后由指定的领导根据组员的表现对其做出评判。若领导依据前面三次投资的结果来评判组员是否表现出了亲社会的行为, 此时为程序公平的;领导只根据之前任意一次的投资表现来评判, 此时则为程序不公平的。此处违反了Leventhal (1980) 提出的程序公平基本原则中的准确性规则。

(二) 决策过程中有无发言权

有发言权 (voice procedure) 和无发言权 (no-voiceprocedure) , Thibaut和Walker于1975年, 以法庭诉讼程序为研究对象, 对于程序公平的开创性研究用的就是这个操纵方法。

(三) 有无偏颇的完全随机化程序

如, 每种条件下程序操纵的概率:ASYM (不对称的) , (.01, .01, .98) ;SYM98 (对称的) , (.01, .98, .01) ;SYM34 (对称的) , (.33, .34, .33) 。考察被试对三种不同概率条件下提议C (即括号中最后一个概率所代表的提议) 的拒绝率。

结果表明在对称性的无偏颇的概率条件 (unbiased random procedure) 下 (SYM98、SYM34) , 被试对于分配的方案的接受率更高。且不论概率的大小, 只要两个相对应的不公平方案出现的概率间是无偏颇, 那么被试在行为反应倾向上则没有显著性差异 (Bolton等人2005) 。

四、功能脑成像研究

第一篇关于程序公平和分配公平的脑成像研究, 使用f MRI (功能核磁共振) 技术研究了被试在经历程序公平/不公平以及分配公平/不公平条件下的脑神经活动 (Gerry Mc Namara, 2009) 。

实验的范式为最后通牒博弈 (UG) , 在实验中, 被试一共完成36轮的游戏, 每一轮游戏均是与不同的对家一起完成, 且相互匿名。游戏一开始先要求游戏者回答三道数学多选题, 答题结束之后会呈现一个12秒的空屏, 计算机进行后台的评分, 以答题的表现为依据来确定游戏双方在博弈中的角色。相比较做的更好的则为提议者。后台评分结束后, 呈现评分结果, 然后呈现角色分配的结果。接着, 由提议者来提出分配方案, 接受者对方案作出接受或者拒绝的选择。

此实验中对程序公平的操纵为角色分配阶段, 答题好且分配角色为提议者的为程序公平条件, 答题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被分配为接受者的为程序不公平条件。

对分配公平的操纵则表现在分配方案呈现上。

f MRI上的主要发现是程序不公平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与社会认知相关的脑区, 例如外侧前额叶皮层 (VLPFC) , 颞上沟 (STS) ;而分配不公平则激活了与情绪相关的部分脑区, 如前扣带皮层 (ACC) , 前脑岛 (AI) 以及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DLPFC) 。

五、未来的研究展望

脑成像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对传统的社会心理现象背后的神经机制进行进一步了解成为可能。Gerry Mc Namara等人在2009年关于组织公平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是组织公平研究历史上第一个脑成像研究, 它为后人深入研究组织公平的神经机制开拓了道路。

作为第一个组织公平的神经机制研究, Gerry Mc Namara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仍然具有一定局限性。研究中对程序性公平的操纵, 实际上与分配公平有混淆。利用角色分配的结果来操纵程序公平与否, 这一操纵实际上也是分配公平与否的一种表现, 在显示角色的分配结果时, 被试在答题情况优于对手的时候明显感觉到了程序的不公平, 但是在另一方面也是角色分配结果的不公平。

此外, 在行为实验方面, Bolton等人 (2005) 的研究第一次利用最后通牒博弈 (UG) 来探讨程序公平与分配公平, 并且开创了无偏颇的完全随机程序来作为程序公平的操纵, 但是其方法的程序上没有把程序公平与个体的意愿的改变相分离, 造成了程序公平与意愿改变两种情况的混淆。所以仍旧存在一些缺陷。

目前尚无针对程序公平与分配公平的ERP (事件相关电位) 研究, ERP在时间分辨率上远远优于f MRI, 可以更好的在时间序列上从脑机制的角度对程序公平与分配公平的交互作用进行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Leventhal, G.S. (1980) .What should be done with equitytheory In K.J.Gergen, M.S.Greenberg, &R.H.Willis (Eds.) , Social exchange:Advanc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pp.27-55) .NewYork:Plenum.

[2]Thibaut J.Walker L (1975) .Procedural justice:Apsychological analysis

[3]Robert Folger (1993) , Justice,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 Beyond Role Requirements, Employee Responsibilities andRights Journal, Vol.6, No.3

[4]Joel Brockner, Batia M.Wiesenfeld, (1996) , An IntegrativeFramework for Explaining Reactions to Decisions:Interactive Effects of Outcomes and Procedur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Vol.120, No.2, 189-208

[5]Kees van den Bos, Jan bruins, (1999) , sometimes unfairprocedures have nice aspects:on the psychology og the fairprocess effec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77, no.2, 324-336

[6]Joel brockner, (2002) , making sense of procedural fairness:how high procedural fairness can reduce or heighten theinfluence of outcome favorabil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fleview, Vol.27, No.1, 58-76.

[7]David De Cremer, Daan van Knippenberg, (2003) , Cooperation with leaders in social dilemmas:On the effectsof procedural fairness and outcome favorability in structuralcooperati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processes.

[8]David De Cremer, Daan van Knippenberg (, 2002) , How DoLeaders Promote Cooperation The Effects of Charisma andProcedural FairnessJ, 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Vol.87, No.5, 858-866

[9]Gary E Bolton, Jordi Brandts, Axel Ockenfels, (2005) FairProcedures:Evidence from Games Involving Lotteries, TheEconomic Journal

效率即公平,公平即道德 篇11

诺贝尔奖得主弗里德曼认为只要有效率就是道德的。这句话隐含的前提是,效率是在公平游戏规则下所取得的效率。

帕累托最优就是效率的最优,给定资源和技术,每个参与者都最大化了自己应得的福利份额。既然最大化就说明已无法更大,除非你侵占降低别人的福利。

从经济学角度看,破坏可能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道德问题。如果你以伤害降低别人福利的手段增加了自己的福利,这就是不道德。例如,一个职业经理人利用职务便利伤害股东的利益,就是违反商业道德的行为;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破坏了环境,伤害子孙后代的福利,也是违反商业道德的行为,一个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出售劣质或有毒食品,也是违反商业道德的行为。上述不道德行为方都利用了自己的地位便利,在其他参与人无法知情和作为的情况下,有意识地伤害其他人的利益,达到为自己牟利的目的。

有意让其他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福利受到伤害,是有违公平的。道德是关于公平的行为。杨小凯一直强调《摩西十戒》对于西方商业的影响。《摩西十戒》的核心是人神契约,人和神都能契约,不就是公平吗?公平是契约精神的前提,这比我们常说的遵守约定的契约精神的意义其实更要深远。

强调公平其实还有一层意义。帕累托最优是理论上存在的,但我们无法知道经济是否已经处在这个状态,或者离这个状态有多远。唯一能把握的是人们是否都遵从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如果人们都遵从公平的游戏规则,就可以假定我们离最优状态不远,或者在通往最优的道路上。

有人可能会问,我们在商务谈判时,运用各种战略和技巧,目的就是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而这往往以逼迫对方让步为结果的。这算不算不道德?答案是,商务谈判时,只要没有欺骗行为,讨价还价没有道德问题。因为规则是公平的,商务谈判时,任何一方都应该有随时退出交易的权利,自由的进入和退出就是公平的体现。

但一旦契约签订,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以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和权利牺牲相关方福利以提高自身福利,就是不道德。区别就是看是否遵守规则。商务谈判时大家采用策略,故意不披露一些信息,这是规则容许的,并没有违法规则,对方也知道你会采用手段,而且有着随时退出的权利自由,规则对大家都是公平的;而在签订协议后的违背规则的不道德肯定在一方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行为方故意而对方不知情是不道德行为的一个重要特性。犯罪行为也具备这个特点,偷窃,欺诈肯定是行为故意和对方不知情,区别是已经到了用法律进行规范的程度,本质其实是一样的。

遵守游戏规则的社会是一个道德的社会。那么,道德的社会是如何形成的呢?博弈论里的囚徒困境循环博弈游戏做了最好的说明。参与者终于意识到,提高互信,就可以做出对双方都有利的决定,互利即道德。所以,道德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所有人的福利。

如果我们把游戏规则做一些变化:第一,在游戏过程中增加新的参与者,由于互动需要多轮循环,道德建立的过程会因为新人的加入而被拉长。这说明,一个人口不断流动的社会,道德的建立需要更长的时间。第二,通知参与游戏的双方,游戏可能在任何时间被终止。由于双方都没有了长期打算,就会孤注一掷尽快得到对自己有利的结果。这说明,用限制时间来干扰游戏过程,道德形成过程就明显会受到干扰。可见。人们理性地认为,只有做长期打算,道德才是有意义的;如果一个商业关系没有长期维持的必要,则道德建立的意义也就差很多了。很多旅游景点的欺诈成风就是一个证明。

固定的人群,长期的预期,利益分配的关系,这些都是建立道德规范的要素。这对企业建立自己的商业道德文化很有启发。

中国现在公共道德很差,但中国人一个个体到西方国家往往非常守法和礼貌,因为中国人适应能力很强,一旦出国马上就采用了周边人们都接受的行为规范。而中国人在海外的一些不好的行为,往往是一群国人在一起时发生的,因为当一群人在一起时,他们的行为规范是这个群体的规范。

一个好的道德环境,一定会带来更高的效率。但由技术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所不断推动的商业分工过程使经济和社会已没有了那种稳定,现代商业不会再给道德足够的时间来发育了。更甚者是,已有的道德规范也面临挑战而在不停地崩溃着!道德是一个非常受制于环境的东西,一旦大环境无法支撑维系过去的道德,冲垮它比建设它要容易得多。

公平 篇12

赣南,东倚武夷,南限制五岭,西靠罗宵,北有云岭,地势周高中低,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由于地处偏远,赣南汉唐以前,统治者视之为蛮荒之地。后来随着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张九龄受命凿拓中原通往岭南的大皮岭路,赣南的区位优势才逐渐突显,社会顺势开化。赣南地区重视兴办教育的优良传统,据《赣州市志》载:赣州汉代就有私塾,隋唐有县学,宋明两代赣州书院兴盛。赣南学校教育早在两汉便奠定了基础,民间的书院、社学和私塾,各类教育体制极其完备。到了两宋时期,赣南教育事业得到大发展,兴教讲学授徒之风蔚然盛行。

畲族民族教育曾经有过兴盛的历史。畲族,作为赣南地区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东晋以来,随着中原汉人的数次南迁,赣南土著畲族社会急剧流变。尤其是明中叶,王阳明在平定舍民起义后颁布实施《南赣乡约》,礼乐教化百姓,自此开创了畲族教育近千年来的新局面。

畲族民族教育的衰颓。畲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其划分和认定都是80年代后,从专家学者的研究来看,他们的划分标准是按姓氏,从很大程度上他们与客家人杂居在一起,客家教育传统在畲族也传承和发展。而就族群而言,畲族由赣南土著主体民族向边缘族群转变,汉文化影响也不断加大加深,畲族文化传统渐失,族群组织与民族凝聚力减弱,其自身民族教育发展显得相对迟缓。

畲族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流变。从社会地理而言,赣南畲族居住地地处闽粤湘赣四省交汇的峻林地带。由于地处政治文化边缘,长期以来对外交往极其有限,这严重限制了当地财富的再生与增长,同时也影响着当地文化的转型与新生,以致畲族教育丧失了“源头活水”,被动地接受商品经济的浸染。更令人担忧的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畲族学生辍学外出打工的现象十分普遍,许多畲族家长有“读书无用论”的观点,传统的文化教育的认知正在改变,严重制约着畲族民族教育的发展。

2、教育公平与民族教育

2.1、教育公平的含义

根据《辞海》对公平的解释:“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和品质,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社会、道德、政策等)、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重要活动的重要道德性质”,公平是属于伦理学范畴的。根据《辞海》对社会公平的解释,公平有下面两个方面的含义:公平既是一种社会伦理现象,又是一种社会平等状态;既是一种人们对行为的主观评价,又是一种客观的存在状态。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已成为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2、教育公平视野下畲族教育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教育公平具有相对性和时代性的特点。教育公平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公平的理解不同,一成不变的教育公平标准是不存在的。目前在民族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在畲族教育中尤其是边穷地区面临的教育不公平问题更为突出。同时,民族教育同质化现场严重,作为一个散居民族,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才是特色,在大众教育普及的今天,赣南畲族教育普及的大众化教育还没有完全完善,民族特色教育又是个空白,这影响着民族教育的发展。

3、畲族民族教育对促进民族教育公平的现实意义

3.1、族群重教传统的弘扬问题

民族意识教育对一个弱小民族而言尤其重要,历代封建政府统治者采取“以俗教安则民不偷”来教化畲民,要化民就俗。畲族这个民族之所以能在与封建政府斗争中生存下来,依靠的就是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在民族意识教育,要以提高民族自尊心为重点。以民族历史,培养子孙民族意识,以延续民族的优良教育传统。

3.2、畲族家庭教育传统的继承问题

家庭教育犹如万丈高楼的基石,关系着高楼的稳固。家庭教育是其族群意识、生产技能等各方面知识传授的最主要途径。可以说,畲族其民族秉性或者说民族特色,畲族不为别的民族得以保留的主要途径是靠家庭教育。要重视包括待人接物、荣宗敬祖、尊老爱幼、勤俭节约、婚事礼仪、生活常规以及学习文字等等家庭教育。通过耳濡目染、口耳相传、亲身实践的形式进行,使后代受教育者或获取知识、树立行为规范。

3.3、民族区域教育资源的开发

课程作为文化的载体,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从我国教育的统一性来看,在课程讲授上都以汉文化为主,与少数民族生活和民族文化脱离,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很多优秀成分没有得到反映,丰富灿烂的少数民族文化没有得到传承和传播。在新教改的背景下,为适应畲族学生发展的需要,做好民族区域资源的开发十分必要,可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等形式,让民族学生学习民族先进文化,培养民族人才。

4、建设民族教育体系:师资队伍、民族教育优惠政策

发扬民族传统,构建新型资教体。必须拓展家族内部多样式的集资、聚资渠道,把社会负担分解成家族、族民责任,然后由社会、家族、家庭和个体共同承担,最终实现族民自救。政府要继续完善民族教育投入机制,加大对少数民族经费投入、招生政策照顾、师资建设优惠政策,实施对口支援等帮扶行政策,举全社会之力,促民族教育发展。

摘要:赣南畲族是山区散居民族的代表,其民族教育有着兴盛、衰退的流变过程,通过教育公平的视角审视民族教育,对于推进少数民族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赣南,畲族,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宋鸣.赣州市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

[2]蓝希瑜等.试论赣南畲族传统教育颓变[J].韶关学院学报,2006, (5).

上一篇:组合化学法下一篇:零点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