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还是不公平

2024-09-13

公平还是不公平(精选12篇)

公平还是不公平 篇1

有论者评说:经济学家们强调效率, 却忽视了公平;现实中公平和效率往往是矛盾的, 一味讲公平, 却又影响了效率。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对此提出了著名的“漏桶原理”。

假定有这样一个贫富分化的国家, 这个国家只有富人和穷人, 他们分别集中居住在东部和西部。国家每天分给他们同样多的粥。东部的富人人数少, 粥相对来说就多, 每天的粥喝不完, 富人就倒了喂小狗小猫之类, 浪费了很多;西部穷人那边人很多, 粥根本不够喝, 很多人饿着, 穷人们嚷嚷着说这样很不公平。

于是政府决定, 从富人的锅里分出一桶粥, 送给穷人吃, 以减少不公平现象。政府的这种愿望和做法很美好, 但不美的是, 为了把粥送到穷人那里, 政府需要增加很多开支, 比如要买装粥的桶, 要雇挑桶的人, 有时更不幸的是, 用的那个桶还是个漏桶, 下面破了个洞。这样, 等粥送到穷人那里, 一路上稀稀拉拉漏掉了不少。为了公平而增加了很多开支, 甚至还漏掉了粥, 这些都是效率的损失, 而损失的多少取决于开支增加的多少和桶的漏洞大小。

其实这个故事要说的意思是:为了缩小贫富差距, 政府用征税的办法, 从富人那里征税, 把税收转移给穷人, 但结果, 穷人实际上得到的却比富人失去的少。差额在转移的过程中消耗掉了一部分被必要的开支用掉了, 另一部分有可能因税收转移方法不严密而漏掉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就像漏桶一样, 为了追求公平损失了效率。

于是, 奥肯说了一句名言:“当我们拿起刀来, 试图将国民收入这块蛋糕在穷人和富人之间做平均分配时, 整个蛋糕却忽然变小了。”这里“蛋糕变小”, 也是说效率的损失。 (摘自:《晚报文萃》2008年3月31日编辑:周南)

点评:要公平还是要效率, 这是经济生活中的一个极重要且难以回避的问题。诚然, 追求公平会以牺牲一些效率作为代价, 但它对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却是十分必要和不可或缺的。富人鼓吹效率, 穷人支持公平。执政者, 必须努力寻求一个相对的动态平衡。其实, 焦点不在于公平与效率本身的歧义, 而是表达的机制和渠道是否顺畅, 程序的正义有时更重于结果本身。

公平还是不公平 篇2

中国大学网 >>

教育与道德密不可分,欲求文化强国,须寻教育破局。

如何培养新下一代?对应试教育的口诛笔伐已持续多年,素质教育却仍“犹抱琵琶半遮面”;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寒门学子“鲤鱼跃龙门”渐现成为传说之虞,教育资源却仍无法自已地被城市化的洪流裹胁着涌入城市。

关注高等教育,既出于对后代能否立足社会的担忧,更饱含着对国家命运的牵挂。正因如此,作为理想中顶尖人才的摇篮,高等学府的一举一动总是牵动着国民的神经。

本期嘉宾:

冯玮

复旦大学湖北招生组组长、历史系教授

刘明望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研究员

进入10月,新一轮的高校自主招生开始吸引社会舆论关注,面向欠发达地区中学推出特殊政策似乎成为一个新的兴奋点。10月11日,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规定出台;10月18日,清华大学2012年自主招生推出“新百年计划”;近日,中国人民大学的自主招生政策表示,将在2012年实行“校长直通车计划”及“圆梦计划”。

继“校长实名推荐”将引发新的教育不公平的一片质疑后,“圆梦计划”要求农村学生“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规定一石激起千层浪,被认为是一种生源歧视。

“教育公平”外衣下,仍是“掐尖”?

新获得北大校长实名推荐资质的有属于湖北老少边穷地区的巴东县一中。实际上巴东一中是很好的学校,能进入校长推荐序列的还是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这些优惠政策并没有抓住教育不公的根源

选拔成绩优异的学生本无可厚非。重要的是,北大“校长推荐制”政策的实质是探索打破分数至上的怪圈。将德育素质纳入选拔评定,“不孝顺者不得被推荐”,这样的政策很难说是为了“掐尖”

南方日报:据教育学者杨东平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调研显示,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在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落至一成,清华级农村生源仅占17%。

几所高校不约而同地宣布,明年自主招生将加大向农村户籍学生的倾斜,这是否体现了国家教育政策里屡次强调的公平原则?

冯玮:教育公平归根到底是要解决资源分配和权利公平的问题,单单靠倾斜不太多的名额是救济不了那么多寒门学子的,而且在现实操作中漏洞很大,并不意味着真正给了农村学生更多的平等机会。举个例子,北大校长实名推荐的事情,新获得推荐资质的就有属于湖北老少边穷地区的巴东县一中。实际上巴东一中是很好的学校,尤其是文科,今年就有两个学生的高考成绩进入全省文科前十名。如此看来,在这个学校能进入校长推荐序列的也肯定是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而在偏远省份、贫困地区学生心中‘北清神话’基本是颠扑不破的,借助这些方式也能提前“掐尖”了。这些优惠政策的附加条款并没有抓住教育不公的根源。

刘明望:北大没有专门针对贫困地区或农村户籍生源的自主招生方案,但北大今年公布的“校长实名推荐制”资质的中学名单中,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的倾斜力度。

选拔成绩优异的学生本无可厚非,即使是国外的名校也是很看重成绩的。重要的是,北大的政策实质上是在探索打破分数至上的怪圈,将德育素质纳入选拔评定,发掘综合素质优异的学生。比如“校长实名推荐制”将“不孝顺者不得被推荐”作为衡量标准,这正是北大的价值观所在。被推荐者如果通过面试,在高考录取时将享受降至当地一本线录取的优惠。即使没有通过面试,在进一步考核观察后,还享受北大在当地一批次录取线下调30分的优惠。这样的政策很难说是为了“掐尖”。

“三代无大学生”能遴选出寒门贵子?

人大这次的“圆梦计划”虽然算得上一项对贫困地区学生实施倾斜的实质性措施,但也是务虚大于务实的,很难说不是“非高分者勿入”

人大的“圆梦计划”无论如何都是对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负起了更大的责任。重要的是在有限的资源和名额下,给予学生们更多的机会

南方日报:自中国人民大学推出“圆梦计划”以来,其中“三代无大学生”才可进入推荐序列的条款却引发舆论热议。人大招办的回应是,学校给了最贫困的学生更多机会,此条款不存在生源歧视。对此两位怎么看?

冯玮:人大这次的“圆梦计划”虽然算得上一项对贫困地区学生实施倾斜的实质性措施,但也是务虚大于务实的,很难说不是“非高分者勿入”。即使是家中“三代无大学生”的贫苦学生仍要成绩很好才能上人大。

而且目前各省的教学大纲重点不一样,在自主招生考试中,农村学生的优势可能仍会低于城市学生。所谓政策优惠往往也会给某些有“特殊背景”的人钻空子的机会,这些招生方案能否真正起到推进招生公平的作用,还需要商榷。

刘明望:据我所知,在“圆梦计划”里,人大会组织专家组对被推荐考生的平时成绩、竞赛获奖、社会工作、个人陈述等进行综合评价后,最终确定其面试资格并上网公示。面试将在北京进行,考生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人大还将为其赞助参加面试的必要费用,这是非常人性化的。

和北大一样,人大的“圆梦计划”无论如何都是对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负起了更大的责任。大学与大学之间招生政策和特色虽然不同,重要的是在有限的资源和名额下,给予学生们更多的机会。

探索自招优惠政策,高校动力何在?

名校当然希望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尤其是在每年招生竞争那么惨烈的情况下。推出偏向老少边穷地区学生的政策,能很好地彰显学校价值观,是一个赢得社会认可的噱头

高校尝试出台任何一项优惠政策,目的都在于取得最大公平值,而不是制造新的不公平。质疑的声音主要集中在操作层面,但这是道德范畴问题,不能完全希望从政策或者制度层面解决

南方日报:既然社会上指责的声音这么大,高校为什么仍要致力于推出各种自招优惠政策的努力?

冯玮:可以说人大推出的“校长直通车计划”和“圆梦计划”选择在一个合适的`时机。重点大学或者说名校当然希望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尤其是在每年招生竞争那么惨烈的情况下。

目前中国的重点大学“去农村化”现象太严重了,可以说就连校名中有‘农业’两个字的大学里,农村来的学生都难以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现在推出偏向老少边穷地区学生的政策,能很好地彰显学校价值观,算是一个赢得社会认可的噱头吧。

刘明望:城乡差别、区域差别、重点和非重点大学的差别长期存在,这就引发了一系列对于公平的探讨。现在学校尝试出台任何一项优惠政策都希望取得最大公平值,而不是要制造新的不公平。

目前质疑的声音主要集中在操作层面上,担心权力的寻租。但这是道德范畴的问题,而不能完全希望从政策或者制度层面解决。北大也一直在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不断完善监督管理办法。我相信只要是在阳光下运行,接受大众监督就不会有问题。所有的政策都不可能完美和完全公平,但应该逐步完善推进,而不是一味苛责。(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杨春)

舆情综述:改善农村地区教育 不能光靠精英自救

大学自主招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行教育制度缺陷,公众长期对其寄予厚望。随着近来“寒门难出贵子”相关话题甚嚣尘上,农村生源学生的晋升之路再次引发舆论关注。无论是各高校对自主招生的亦步亦趋,还是南科大教育改革的先行先试,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挫折。中国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配置等问题,仍然是教育领域舆论的焦点,教育改革任重道远。

三成网友认为寒门贵子难“圆梦”

中国人民大学发起“圆梦计划”,此举措意在扶持农村学生,它给自主招生带来了新气象。然而,这种呼声并非空谷足音,早先“寒门难出贵子”的相关报道经常见诸媒体,现今高校,尤其是综合实力较强的高校,其农村学生招生数量越来越少,此现象引发舆论对农村教育状况的担忧。今年的教育话题中,“寒门难出贵子”和南科大的教育改革是两大舆论焦点,从数据上看,前者的相关话题微博数多达40多万条,后者所出现的变故更是一度引发各界关注,其改革进退维谷,既见证了中国教育之艰辛,也从侧面反映了教育改革存在的利益纠葛。

作为一种补救政策,“圆梦计划”可能将在局部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从舆论的争议可以看出,它产生的新的不公平也极其明显,不仅“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要求看似滑稽,而且计划不具备普适性。在《重庆时报》的题为《“圆梦计划”换不来穷孩子的春天》的评论文章中,作者认为类似的计划改变不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现状,“如果人民大学的‘圆梦计划’,被理解为教育平权的举措,那么很容易给民众错觉。”在微博上发起的调查中,三成的网友认为,该计划不能保证选出的就是真正的寒门学子,只有17%的网友认为,该举措值得赞赏。

自主招生争议不断

自主招生一直被视为高考之外的辅助性招生措施。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在提到自主招生的意义时,认为自主招生“应该变成我们高考的一个重要的新的补充,一种发现创新拔尖人才的渠道,一个能够找到真正的偏才、怪才的路径,让这些被通常的考试所淘汰的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然而,从“校长推荐制”到“自主招生联盟”,教育招生领域凡是涉及“自主”,一经出台往往就备受质疑。

公平?不公平? 篇3

毋庸置疑,生活中的确是存在不公平的。不说“大鱼吃小鱼”、“优胜劣汰”这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公平,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公平又何尝少呢?官家子弟平步青云是何等容易,平民后代每上一级台阶却要付出数十倍的努力。从古代的屈原、李白,到“文革”期间被无情打击的所谓“臭老九”,“英雄无用武之地”,还不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但我们不能因此就一概而论,认为在不合理制度下每个人都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因为一个无德无能的人在任何制度下都是不会得到他们盼望的所谓“公平”的。所以,如果大家都认为自己没有投胎到有权有势的人家就是命运不好,就是大大的公平,那么,这种思想的实质岂不是最大的不公平?更何况个个都指望生于权贵之家这一愿望本身就只能是黄粱美梦,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一个不思进取、无德无才的人是没有资格说什么命运公平不公平的。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某青年在竞争上岗的过程中落选了,他来到海边准备跳海自杀。一位渔民发现后,听他叙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就从沙滩上捡起一粒沙子又扔在地上,要那位青年把它捡回来。青年说自己没法捡回来,因为沙滩上同样的沙子实在太多了。渔民又从口袋里摸出一颗珍珠扔在沙滩上要那位青年把它捡回来,结果青年很容易就捡回了那颗珍珠。渔民说,你看,一颗珍珠扔在沙滩上,你想叫别人不捡它都不可能,这说明了什么呢?青年说了一声“谢谢”,头也不回地走了。这个故事无非告诉我们,如果你并不是一匹良马,就不要怨恨这世上缺少独具慧眼的伯乐,自己没出息再怎样怪命不好也是白搭。

还有些所谓的不公平,如果换一个角度想一想,也许就没有我们原来认定的那样不合理了。比如,你羡慕人家贪官污吏要什么都有人送,可人家锒铛入狱之时,不也羡慕平民百姓一生都不可能犯收贿罪么?你怨恨自己残疾缠身可曾想过张海迪、史铁生逆境成才呢?但愿有些正常人不会又因此羡慕人家碰上逆境。

有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正是我们内心有着太多的浮躁,我们才难以平心静气地工作和学习;正是因为我们有着太多的不切实际的幻想,我们才沉不下心来做眼前的小事;正是因为我们驾驭不了诱惑的干扰,我们才耐不得寂寞修炼自己;正是成天怨天尤人的生存心态,搞得我们体验不了简单生活方式的乐趣……

有句话说得好,“上帝给每个人的都不会太多”,幸运其实掌握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手里,所以,每一位有志青年都要坚信,“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真正的幸福人生还是要“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论公平责任原则之不公平 篇4

一、公平责任原则之“公平”理论溯源

公平责任原则, 顾名思义, 出于“公平”的目的而设立的原则。何为公平, 公平一词来自于美国行为科学家斯塔西·亚当斯在其著作中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 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该理论的基本要点是:人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付出的劳动代价及其所得到的报酬与他人进行比较, 并对公平与否做出判断, 公平感直接影响职工的工作动机和行为。因此, 从某种意义来讲, 动机的激发过程实际上是人与人进行比较, 做出公平与否的判断, 并据以指导行为的过程[1]。显而易见, 斯塔西·亚当斯的公平理论里所体现的公平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 一种进而可以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的价值尺度。

约翰·罗尔斯把平等与自由结合起来, 作为社会公平的标准, 其公平观包括两个原则: (1) 每个人都拥有尽可能广泛的基本自由, 只要这种自由与他人所享有同等基本自由不相矛盾 (平等自由原则) 。 (2) 社会和经济利益方面的不平等如果不可避免, 且为社会发展所必须, 那么这些不平等至少应当满足下面两个限制条件:差别原则和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即要最有利于最不利者且机会完全自由的开放, 没有歧视、封闭和垄断[2]。罗尔斯的公平观, 我认为, 更多的是侧重于人和人之间的平等和自由, 关注到如何让最少受惠者获得最大利益, 使最少受惠者与最大受惠者之间实现相对的平等。

马克思主义公平观是建立在唯物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理论, 恩格斯指出:“公平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或者反映其保守方面, 或者反映其革命方面的观念变化的神圣化的表现。”[3]由此可以看出, 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观里更多的强调了相对公平, 绝对的公平是不现实的, 只有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 不同的阶级中, 不同的历史环境下, 由一定的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公平。

二、公平责任原则在中国法律中的适用

公平责任原则作为侵权责任三大原则之一, 其适用范围的规定显得很模糊。相对于其他两大归责原则而言, 如过错责任原则强调的是“过错”二字, 在中国民法中, 对“过错”的追究是有具体的适用条件的。无过错责任原则强调的是严格责任, 即使没有过错也要承担责任, 因此, 在中国民法中对无过错责任作了具体的规定, 不允许法官任意扩大或缩小适用范围。

公平责任原则的设立实际上是为了弥补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适用中的不足, 在司法实践中, 当既不能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也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时候, 公平责任原则可作为适当的补救。根据民法通则第132条规定, 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此条很显然将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的权利赋予了法官。个人认为, 法官拥有自由裁量权并非坏事, 可以弥补中国法律刚性有加韧性不足的缺陷, 有利于体现法律的人性化的一面, 但过分地依赖这个自由裁量权, 尤其在公平责任原则适用的问题上, 就会造成公平责任原则的滥用。

目前中国民法中, 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的情形, 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而其监护人尽了应尽职责时, 由监护人根据公平责任原则适当承担民事责任; (2) 因紧急避险造成他人损失的, 如果险情是由自然原因引起, 行为人采取的措施又无不当, 则行为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但受害人要求补偿的, 可以责令受益人适当补偿; (3) 因见义勇为遭受损害的, 受益人应依公平责任原则予以适当补偿; (4) 当事人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 但一方是在为对方的利益或共同利益进行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损害的, 可以责令对方或者受益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

三、公平责任原则适用中的不公平

然而, 最近几年, 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范围随着法官的自由裁量越来越大, 对此而产生的质疑也越来越多, 比如重庆“烟灰缸伤人案”, 案情大致是从楼下经过的行人被楼上扔下的烟灰缸砸伤, 伤者遂将二楼以上的二十几户居民全部起诉, 法院要求居民承担证明责任, 由于这些居民无法履行证明责任, 结果判令由二十几户居民共同分担医疗费用。且不说此案后来的新发展和变化, 就案件本身而言, 适用公平责任原则就没有体现设立公平责任原则的初衷。

首先, 从纯法理的角度考虑, 此案是否实现了公平呢?根据斯塔西·亚当斯的理论, 公平应当是一种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的主观感受, 而这二十户分担医疗费用的居民当中, 除了有一位是真正的肇事者以外, 其他都是无辜者, 作为无辜者的十九户居民如何能从审判的结果中体会到公平的感觉并进而产生积极的主观感受呢?其次, 罗尔斯的《正义论》中谈到公平是让最少受惠者获得最大的利益, 使最少受惠者和最大受惠者实现相对的平等。此案中如果最少受惠者是受害人的话, 那么最大受惠者应该就是肇事者了, 如果要实现两者之间的平等, 莫过于找出肇事者, 赔偿受害人了, 可是, 将无辜的十九户居民都拉扯进赔偿案, 即使能使受害者获得权益的补偿, 而肇事者依然逍遥法外, 何谈两者之间的相对平等?相反, 十九户居民因这样的审判结果, 成为新的最少受惠者, 那他们的公平又如何实现呢?再次, 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观指出, 对公平的追求同人类发展的利益始终是一致的,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好的法律是应该适应人类发展并受当时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 在审判的过程中不仅要严格依照法律, 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了解立法者的意图, 法律是实现公平和正义的手段, 因此, 追求法律上的公平也应该是和人类发展的利益是一致的。可是在此案中, 适用了公平责任原则后, 不仅没有使得肇事者受到应有的惩罚, 也无法在大多数人的心里设立一个预防的警戒线。

其次, 简单套用公平责任原则处理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无法涉及的领域是很牵强的, 此案中, 受害人和二十户居民都没有过错, 就考虑适用公平责任原则, 大家平均分摊赔偿费用, 似乎问题得到了解决, 可是要是延伸到其他的领域, 就会发现要乱了套了。例如, SARS, H1NI病毒的流行, 传播人和被传播者都是没有过错的, 那是不是感染者都要追究传染自己病毒的携带者或者所有SARS和H1N1病毒的传播者的责任呢?那么这既是个庞大的诉讼群体, 也是个复杂的追究过程, 关键是, 感染上病毒的人一考虑到自己要承担巨额赔偿责任, 很可能都要躲起来不去治疗了, 那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传播给更多的人, 后果不堪设想。

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的条件是当受害者与加害人都没有过错的情况下, 出于公平的考虑而作的选择。在本案中, 加害人究竟是谁还无法弄清, 就想当然的把20户都列入了加害人的名单, 是不公平的。因为真正掷出烟灰缸的只能是一户, 一户的责任平摊到20户, 并不是实现公平的最佳选择。更何况, 如果能确认是哪一户所为的话, 该户掷下烟灰缸的行为能说是无过错的吗?

再次, 在央视《今日说法》的案例中, 专家谈到适用公平责任原则对此案的评论是, 如果让受害人承担所有的不利后果, 是不公平的, 而采取20户平摊的方式对这20户尽管也是不公平的, 但这是小不公平, 牺牲20户的小不公平, 保全受害人的公平, 是值得的。因为法律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公平, 相对的公平才是实现法律救济的根本目标。乍一看, 和罗尔斯《正义论》里面的公平观惊人的相似, 但细细推敲, 其实该观点是有瑕疵的, 是对罗尔斯公平观的断章取义。公平既然要有利于最少受惠者和不利者, 当然反过来的意思就是要不利于加害者了, 任何案件里面一旦涉及到公平, 一定有处于不公平地位的两个相对人, 所以要想实现公平, 必须要找到处于不公平状态的当事人, 当受害人成为最少受惠者或最不利者时, 导致这个不利状态的当事人才是不公平的另一方。所以, 出于以上考虑, 我认为, 维护受害人的利益是对的, 但是另一个当事人应当是那个无法找出的加害人, 而不是包括加害人在内的20户居民。对于受害者来说, 20户居民平摊后的费用相对于他的损失是小的, 可是对于这20户居民, 会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 工作条件, 教育程度的不同, 对赔偿款的承受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

综上所述, 公平责任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并不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原则, 是存在很多争议的。归根结底, 一是公平责任原则界定不够明确, 导致适用过程中过度的依赖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很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二是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往往会导致新的不公平产生。因此, 公平责任原则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有人提出, 可否引入刑法中的“疑罪从无”和“无罪推定”原则来看待适用公平原则的民事案件。专家的观点是否定的, 但我认为, 我们适用法律不是光看法律是怎么规定的, 关键是要了解法律为什么这么规定, 刑法中之所以设立了“疑罪从无”“无罪推定”, 目的就是改变中国过去的诉讼制度中“不能放过一个坏人”的着眼点变成“不冤枉一个好人”的着眼点, 充分的保障个人的基本权利。因此, 公平责任原则中无论对错各打50大板的做法, 归根结底还是延续了旧法律制度中“宁错杀三千不放过一个”理念, “疑罪从无”“无罪推定”这样的改革对民法中部分旧的司法理念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与其直接适用刑法“疑罪从无”“无罪推定”原则, 不如针对民法的特点设立相关的理念, 从而扩大部分法律原则的适用范围, 这样, 才能真正做到公平。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词条, http://baike.baidu.com/view/46978.htm.

[2]吕世伦, 公丕祥.现代理论法学原理[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6:72.

游戏公平与不公平教案 篇5

宁强荣程中学:刘苦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游戏输赢的奥秘,掌握制定游戏规则的原则 ;

(2)了解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机会的均等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

2、能力目标:经历猜测、实验、收集与分析实验结果等过程, 体验游戏对双方公平准则。

在学习和探索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类比、化归、归纳等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在学习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及发展“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游戏是否公平。

教学难点:列举所有机会均等的结果。

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上课开始,值日生发现某位同学座位下有纸屑,按照班规,应该让这位同学罚扫地,但该同学辩解垃圾不是他仍的,很冤枉,不该罚扫;双方争执不下,于是老师提出方案:方法是写下两张签,一张罚,一张免,让该同学抽签,抽中罚则罚, 抽中免则免。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样做公平吗?为什么?(从机会的角度去分析游戏公平的含义)新知探究:玩游戏大家都讲究公平。如果游戏不公平,谁也不喜欢作为吃亏的一方。你认为什么样的游戏是公平的游戏呢?

让学生达成共识:一个公平的游戏应该是游戏双方各有50%赢的机会。

1.如果是三个人玩的游戏,应该是多少机会呢?看课本的第112页的“游戏1”。

两个人玩的“抢30”游戏。游戏规则: 第一个人先说1或1、2 ,第二个人要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这样两人反复轮流说数,每次每人说一个数或两个数都可以,但是不可以说三个数。谁先抢到30,谁就得胜。

和你的同伴玩一玩这个游戏,不过,在游戏开始前,建议你们双方先考虑一下有没有克敌制胜的策略。游戏开始后,双方报数要快,不允许拖拉。引导设问:这个叫做“抢30”的游戏是不是公平的游戏?

请两组同学玩这个“抢30“的游戏。看看谁能抢到30。建议在玩游戏之前让学生考虑如何才能克敌制胜。

可以按照如下的策略思考:要抢到30,就必须先抢到什么数呢?29行不行?明显不行,对手就可以抢到了30。28行不行?明显也不行,对手就可以抢到了30。27行不行?只要自己抢到27,对手就只能报28获29,下一次自己就能抢到30获胜。同样的道理,要抢到27,就得让对手只能抢到26或25,自己就要抢到24。为了抢到24,就得让对手只能得到23或22,自己就要抢到21„„最后,要先抢到3,就得让对手先开始。所以这个策略就是,让对手先开始,对手加1我就加2,对手加2我就加1,这样每次的总增加量为3,所以自己就牢牢控制了所有3的倍数。不要说是30,就是数到300,3000,30000都还是我最后获胜。

引导设问:通过上面的分析,同学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2.引导:请看课本第112页的“游戏2”,这个游戏是不是公平的?

准备两个筹码,一个两面都画上×;另一个一面画上×,另一面画上○.甲,乙各持一个筹码,抛掷手中的筹码

游戏规则:掷出一对×,甲得1分; 掷出一个×一个○,乙得1分

你觉得这个游戏公平吗?你认为甲和乙谁赢的机会大呢? 如果你觉得公平,说说你的理 由。和你的同伴玩几回,看看你的感觉对不对。肯定学生的分析,进入游戏。

3.做游戏3:这是一个抛掷三个筹码的游戏,准备三个筹码,第一个一面画上“×”,另一面画上“○”;第二个一面画上“○”,另一面画上“#”;第三个一面画上“#”,另一面画上“×”.甲、乙两人中一人抛掷三个筹码,一人记录。游戏规则是:掷出的三个筹码中有一对“××”或“○○”或“##”,甲方赢;否则,乙方赢。思考、讨论、交流:该游戏是否公平? 教师统计两种意见的人数。

学生两人一组,每人抛掷8次,记录结果,判别游戏公平与否。教师让一位学生统计全班抛掷次数,观察游戏中谁的成功率较大。

讲述:下面通过实验来估计这个游戏的公平性。请按照表11.2.1.来完成这个实验。引导设问:结果发现,这个游戏偏向于甲方。由此我们可得出什么结论? 分析这个游戏:通过画出树状图来分析结果。4.知识应用:

(1)一个国际大师与一名初学者在下棋,两人下了100盘都是初学者输,旁观者说这个游戏不公平,请说说你的看法。

(2)一对夫妇第一胎生下一个女孩,于是他们认为:第二胎应该生一个男孩,老天才算公平你这样认为吗?第二胎生男女孩的机会到底哪个大一些呢?

公平还是不公平 篇6

自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理论界、学术界和社会媒体都卷入了一场我国收入分配“公平”与“不公平”的大争论,甚至把为了打破平均主义适当拉开收入分配差距的改革也作为造成“两极分化”而加以挞伐。但至今对于收入分配的“公平”与不“公平”还拿不出一个能够取得社会共识的定量指标。笔者认为,要研究我国“公平”分配的定量指标体系,必须走出收入分配“公平”与“不公平”争论的三大误区。

误区之一,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占比“太低”(或呈下降趋势)。其依据是:居民消费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已由1978年的48.8%下降为2012年的35.7%,资本形成占比由38.2%上升为48.1%,认为“劳动收入下降”、“资本收入上升”是资本侵占了劳动的成果,要求政府的收入分配政策应大幅度向劳动倾斜。经本人研究,这一结论是个“伪命题”,是把居民消费支出等同于劳动者收入。实际上居民“消费支出”与劳动者“收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劳动者收入=居民消费支出+银行储蓄+手持现金。用支出法计算居民消费支出,实际少算了储蓄和手持现金这块“潜在购买力”。用国家统计局2004年调整指标体系(将小微型企业收入由劳动者收入列为资本收入)后的2005—2012年有关数据来分析,如果按支出法计算居民消费和资本形成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关系为:2005年居民消费占比为38.9%、2012年为35.7%,呈下降趋势;资本形成占比则由41.5%上升为48.1%,呈上升趋势。如果用收入法计算,则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2005—2012年,劳动收入占比由42.65%上升为43.52%,资本收入占比由34.21上升为41.10%,即劳动收入占比高于资本收入占比。个中原因除了政府分配占比下降和货物及服务贸易净出口占比下降以外,与居民消费与劳动者收入之间的差额有关。2005年居民消费与劳动者收入相差3万亿元,2012年居民消费与劳动者收入相差6.9万亿元。以2012年居民消费+银行储蓄+手持现金=劳动者收入=18.84+6.91=25.75(万亿元),用收入法来计算国民收入分配,则劳动占比为43.52%,比支出法计算的居民消费占比35.7%高7.82个百分点,资本收入占比则下降7个百分点。其实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居民消费、劳动收入占比和资本形成、资本收入占比的关系,与它们之间的实际收入没有必然联系、国民收入分配的比例关系与资本的投入量、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关,不反映劳动者收入和资本收入变动的实际情况。按收入法计算,2005—2012年,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仅提高0.87%,平均每年提高0.29%,而劳动者实际收入平均每年提高12.8%。因此,不能把居民消费在国民收入中占比的下降当作劳动者收入下降,或说成资本侵占了劳动者的收入。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公平与不公平,应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在企业利润分配中是否是按各自的贡献进行分配。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就是公平,不管他们之间是否存在差距。如果生产要素不按各自的贡献分配就是不公平,与它们之间的分配差距大小没有直接关系。

误区之二,中国的基尼系数太高,已接近社会动乱的临界点。基尼系数的本义是主张平均主义最公平。这一系数设计的原意是为了证明社会主义苏联平均分配的制度要比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拉开差距的分配制度优越。基尼系数是将不公平分配的数额÷当年分配总额得出的一个“0—1”的数列。其中0—0.20为分配绝对公平,0.20—0.30为分配公平,0.30—0.40为比较公平,0.40—0.45为不太公平,0.45—0.50为不公平,0.50—0.60为很不公平,0.60—1为极不公平。一些专家、学者将0.45划为“不公平”的警戒线,把0.50划为“动乱”的临界点。认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基尼系数达到0.50或以上,则社会极易出现动乱,如果按基尼系数来评判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与“不公平”,则改革前的中国、越南、古巴和原苏联“最公平”,即平均主义最公平。如果用90多年以前的指标体系来评判现代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度,肯定不合时宜,有失公允。以国家统计公布的2001—2012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基本保持在“0.48”左右的水平属于“不公平”范畴,接近“很不公平”的区间值。其实,中国计算基尼系数的指标也存在欠缺。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行房改,那时福利分房的房价为每平方米4800多元(北京市区),现在已升值为每平方米5—6万元,城镇居民约80%的户参与了福利分房,现在福利分房这一块增值部分未计算进基尼系数公平分配部分。如果将福利分房升值的收入计算进中国的基尼系数,则中国的基尼系数将由现在的0.48左右降为0.39—0.40,属于比较公平的范畴。本人认为现在再用基尼系数衡量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公平与否没有必要。最现实的是要研究中央在2003年党的十六大就提出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要按“贡献”参与分配理论进行定量化,在全国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中确定生产要素各自的贡献,制定出一套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指标体系,以便于各个企业在分配利润时参考。这是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误区之三,中国收入分配“严重不公”,已出现“两极分化”。其主要依据有两个:一是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居民消费的占比愈来愈低,资本形成占比愈来愈高;二是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已达15—16倍,企业高管与一般员工的收入差距已达几十倍、几百倍,甚至上千倍。个人认为,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不能仅看行业间、个体间分配的差距多大?从经济学意义上来看,应看他们的收入是否与其贡献相匹配,只要贡献大于收入,都应列为“合理”的或“公平”的,只有收入大于贡献才能列为不合理、不公平。当然,从政治学和社会道德学范畴来看,社会分配应控制在3—5倍的区间值,这是当今世界各国正在追求的一种公平分配度。现在,真正达到这一目标的国家只有北欧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社会收入差距度仅3倍左右。但他们也有困惑,由于高工资、高消费、高福利,也出现了慵懒和缺乏进取心,缺乏大型企业和超大型企业,整个国家经济规模做不大,国际影响度低等问题。现在这些国家有石油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的收入来支撑高工资、高消费、高福利,将来一旦资源枯竭,将用什么来支撑这些高工资、高消费、高福利。这是当今北欧国家和一些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正在考虑的未来问题。为此,我们决不能照搬照抄。我们在考虑收入分配模式选择时,既要考虑“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同等贡献领取得同等收入”的公平性和进取性的激励,也要考虑低收入群体提高收入的问题。但绝不能把市场经济条件下按贡献分配出现的差距当作“两极分化”来批判。对于所谓的“两极分化”也要辩证分析。“两极分化”从一般概念分析,应该这样理解:高收入者愈来愈高,低收入者愈来愈低。这种现象,在我国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在全国试行最低工资制。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进一步完善了这方面的制度。自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各地已把最低工资标准的增幅提高到GDP增幅以上。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已明确劳动者的收入要与GDP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保持同步增长。这就决定了我国低收入者不可能愈来愈贫困。就是无劳动能力、因病、因失业无收入者,国家都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全覆盖。这些体制机制决定中国不可能出现“两极分化”。或者退一步,就是出现“两极分化”,我们也可以通过累进所得税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予以解决。

综上所述,我国要研究国民收入分配的“公平”,必须跳出上述三大误区,研究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怎样来按贡献进行分配,真正贯彻执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计的“灯亮劳动领取灯亮报酬”的按劳分配原则。

在研究分配“公平”与“不公平”之前,最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做大这块国民收入的“蛋糕”,因此应研究经济的发展,要尽可能创造就业机会,使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辛勤劳动来增加收入。不把经济发展好,不把国民收入这块“蛋糕”做大,仅通过抽肥补廋的办法来切好“蛋糕”则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难以真正强大。

“老师, 不公平!” 篇7

这学期, 我在大班开展了“读经典”活动。孩子们最喜欢的是唐诗接龙比赛, 一方首先“抛球”——念上句, 另一方很快“接球”——念下句, 你来我往, 接得又快又对者为胜。在男孩女孩分组较量中, 男孩总是败下阵来。因为我班的女孩人数较多, 再加上有的女孩家长很重视教育, 提前进行了预习。为了让男孩们回家能养成看书阅读的习惯, 我采用了激将法:“哎, 还男子汉大丈夫呢, 不行嘛, 还是女孩能干, 看来回家多做做准备还是有用的哦!”

又一轮比赛结束了, 当我又准备故伎重演, 大肆表扬女孩一番时, 浩浩站起来, 非常肯定地说:“老师, 比赛不公平, 女孩人比我们多, 所以我们才老是输。”我一乐, 这群小调皮, 终于跟我公开叫板了。“那, 你说该怎么办呢?”“挑一样多的人比一次!”于是我请他们各自挑选出十名选手参加比赛。也许是被选中的女孩压力太大, 这次比赛, 她们竟然输了。这下, 男孩们更来劲了, 又是蹦, 又是跳, 还挑衅地对我说:“老师, 怎么样, 没话说了吧!”一时间, 他们还大有翻身农奴得解放的架势。于是, “公平”这个词在我班的使用率逐渐上升, 他们常常为了自己所谓的“合法权益”和我展开激烈的争论, 还给我罗列了种种不公平的“劣迹”:什么谁表现好老师抱了谁, 我表现好, 老师却没抱我;老师最偏爱某某, 老是请他回答问题等等。当我和同事说起这事, 他们都觉得我太惯孩子了。可仔细想想, 他们说的“不公平”难道在我们工作中真的不存在吗?我们是否曾因为心情的好坏, 对同样的事情做出了不同的处理?是否因为和某个孩子的投缘而多了份偏爱?是否因为某个孩子的调皮而多了份偏见, 也许这些并不是我们有意为之, 但孩子们却都敏感地察觉到了, 因为我们无时无刻不处在他们的“监控”之下。

教师的公平、公正, 能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他们道德的成长, 更能提高教师在孩子们心中的威信。我们或许给不了他们绝对的公平, 但至少应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老师同等的关爱。师同等的关爱。

中国教育存在五大不公平 篇8

正如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所讲,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伟大工具。教育公平了,社会才能公平。

同时,我国《教育法》规定: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应受财产状况的限制。

根据笔者的调查,中国的教育不公平至少有以下五方面的问题需要给予重视和解决。

地区和城乡差距造成教育不公平

目前,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明显拉大,使得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造成了教育不公平。

2009年《求是》杂志报道过20个地市的农民人均收入, 上海浦东和江苏昆山是12000元, 甘肃定西是1800元, 仅农民之间收入就差7倍以上。据了解, 一些地市之间的人均财政收入差高达10~50倍左右, 在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情况下, 因县财政困难, 必然造成教育的困难。

前年,笔者在湖南某市调查时发现,在中央明确要求为公检法每人增4万元办公费的情况下,由于当地是“吃饭财政”,通过把教育和农业的财政支出降下来解决政策要求。

一些中小学校,由于地方经费充足,校舍宽敞、楼宇考究、环境优美、设施一流,各种先进设备应有尽有,语言室、电脑室、实验室、钢琴室、乐器室、绘画室、雕塑室、游泳馆、艺术馆、图书馆、体育馆,有的还有升降式广场、休闲晨读公园等。而另外一些地方因财政投入困难,教育经费极低,造成学校场地狭窄、房屋破旧、寄宿困难,有的学校采用的教学手段仍然是一块黑板,一枝粉笔和教师的一张嘴。

最近笔者在河南调查时发现,在紧临京珠高速、京广铁路的一个非贫困县,有一个县城内老初中全校4000多人,仅有两个多媒体教室。全县95%的学校师生共用一个露天厕所,厕所里没有上下水。下雨天,老师、学生要冒雨如厕。由于县财政投入困难,有的学校教师办公场所还在国家禁用的石棉瓦小房子里。财政困难还造成教师工资偏低,几个工作八、九年的中学教师,月收入才只有八、九百元,导致教师流失严重。很多中小学没有本科毕业的教师,教学质量很差。

一些县财政投入困难还造成很多小学不能按国家要求在三年级开电脑课和英语课,直至小学毕业一些学生还没接触过外语和电脑。有的学校没有音乐、美术教师,此类课程也不能开课,导致一些地区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同发达地区和城市孩子拉开了差距。

制度设计偏颇造成的教育不公平

一是就近入学存在问题。义务教育应该就近入学,但是就近的学校是优质学校,如果不拿钱,即便学校守在家门口也不能入学。笔者邻居家离中关村某小学不足50米,由于这所小学是优质学校,各方有钱人都盯着这个学校,愿拿钱让孩子入该校读书,于是学校便把附近的孩子排斥在外。邻居的孩子只好去离家约1.5公里,要过4个路口的小学就读。为了孩子上小学,家长既不能出差,又不能有病,常年风雨无阻进行接送。

广大农村的孩子,因为要就近入学必须在乡下读初中,不能进城市念好的学校。有些地区虽然有优质学校想挖优秀学生,但当地学校又不允许,这也给孩子就读造成不公平。

二是高考录取制度存在问题。我们一些大城市的学校是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通过剪刀差,从农村聚钱、借助全国一盘棋发展起来的,还有些名校是老祖宗留下的。但是,现在的招生制度并非凭分数择优录取,而是给各地方发放名额,在分配名额时,又不考虑人口和生源多少。这种招生设计给一些地方的高中生升大学造成困难。例如河南近1亿人口,每年高中毕业人数96万,能够升省外去学习的只有6000人,北大、清华在全国招生指标是8.3&permil,在河南却是0.1&permil,造成极大不公平。当地学生动情地说,高考对全国考生是过独木桥,对我们省的考生则是走钢丝绳。

三是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严重不均问题。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给不少省区的高考带来很大困难。以河南为例,全国每1000万人拥有普通高校14.22所,河南却不到9所;全国本科与专科在校生之比为6:4,而河南仅为4.5:5.5,本科在校生,同全国差距甚大。从重点学校布局看,河南9800万人口,只有一所211院校 (郑州大学) ,985院校河南没有一所。省内学校少,外边重点学校又招得少,所以他们认为只好在走钢丝中互相挤压,或花大钱到大城市去读那些公办学府兴办的收费学校了。

学生家庭收入过低造成的受教育不公平

政府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免费入学的政策,使得义务教育阶段人人可以入学的目标基本实现。但是,由于一些学生家庭贫困,再加上高中、大学收费偏高,仍然造成一些贫困学生面临上高中、大学的困难。特别是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家庭收入低的孩子明显减少。河南信阳高中是笔者母校,当年90%以上是农民的孩子,而今农村的孩子大为减少。我们在学生宿舍发现,多数学生床下从这头到那头摆满了鞋子,而床下只有一双鞋或只有一双拖鞋的孩子,只有几个。校长说,床下鞋少的都是家庭收入较低的、来自农村的学生。驻马店市黄淮大学办了一所与国外大学合办的学院,这个学院因三年后可以出国续读,收费较贵,在本地居民收入较低的情况下,造成大学虽然在本地,可能上学的多为外省发达地区的学生。又如,中山大学的农村学生所占比例已经降到6%以下。北京某名牌大学报到薄显示,农民的孩子也已降到13%。这同中小学中农民子女占在校人数70%以上相比,呈现出过分悬殊。

现在大学年收费普遍在3500元以上,加上生活、住宿、书本费等,一名普通农民全年的收入 (4500元人民币) 都不够培养一个大学生。而资料显示,在欧洲培养一个大学生,所需费用仅相当家庭收入的10%。在我国如何朝这个目标努力,恐怕需从减少高校收费和增加农民收入两个方面去努力。

政府规定执行不力造成的教育不公平

在市场经济冲击下,进入1990年代末,各方面都出现了乱收费。教育也不例外。本来乱收费是要进行整治的,但是由于教育的乱收费,某些主管部门有提成,再加上乱收费的优质学校收入高、受益大,很多权贵名流子孙多通过走后门在这些学校就读,于是他们的话语权处于强势。造成整治乱收费行为对这类学校进行妥协,使反对乱收费的做法退到“三限”标准,即限人数、限钱数、限分数,而且只适于高中。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政府规定的执行力仍然进一步被弱化,乱收费不仅限不了钱数、人数和分数,而且还把这种仅适于高中的规定,扩大延伸到优质的初中和小学。初中、小学、高中收取择校费的情况此起彼伏,力度越来越大。这样就造成有钱、有权的子女就读优质学校,无钱、无权的子女则入优质学校无门。

此外,政府早已做出规定,应允许农民工子女在居住地入学。但是,由于缺乏对政府政策的执行和监督,一些地方的部分学校仍在对农民工子女实行高收费。不久前,中央电视台报道广东佛山,几十名农民工子女的家长指问学校,为什么要让他们“自愿”交18000元赞助费,当问题反映给教育局后,有关领导却说这种情况他管不了,也不应管那么细。这给农民工子女入学带来了很大困难和负担,也造成2000多万儿童只能留守农村,长年累月与父母相分离。

农民工的城市化政策缺失造成的教育不公平

中国的城市化率一年增长一个百分点,这实际上与农民工进城直接相关。但是,这些年的城市化只是在统计方法上作了一个改变而已,实际上进城的农民工并没有真正市民化。农民工在一些城市打工,有的已经超过10年、20年,甚至30年,但是他们享受不到市民的住房政策、子女受教育政策和医疗、保障政策等。例如广东东莞,外来务工人员约等于本地人口的5倍,接近1000万人,地方公办中小学满足不了真正的农民工的需求,很多农民工还只能把子女留在家乡读书。有一部分农民工虽然把第二代带在身边读书,但也大多只能进民办中小学就读。这里为农民工服务的民办学校接近200所,但学校条件同公办中小学差很多。公办学校教师工资一年10~12万元,而民办学校教师工资一年仅2万多元。收入如此悬殊,农民工子女所享受教育质量也必然与公办学校造成巨大差距。

此外,同是义务教育,由于农民工子女进入民办学校,不仅享受不到两免一补,甚至教师的工资还要由这些学生家长来支付。这同样造成教育不公平。

余晖:管办不分开公平难实现 篇9

公立医院的改革, 主要问题是管办分开还是不分开。研究者都比较主张管办分开, 也就是卫生行政部门和公立医院分开。医院组成大的医疗集团, 卫生行政部门只负责行政、准入等管理。现在上海、成都都已经开始这样做, 就是把医院和卫生行政部门分开, 成立医管局, 将医院法人化, 进行集团化运作。这样就可以整合辖区内的医疗资源, 降低成本。而卫生部的思路是, 公立医院是公益性质的, 所以要既管又办, 改革的方向是收支两条线。但这样的方向不免让医院又回到了计划经济时代, 所以很多医院才不愿意充当公立医院改革的试点单位。如果管办不分开, 那民营医院以及其他机构办的医疗机构, 就很难进入市场, 进入市场后生存也很困难, 因为医疗管理部门, 在面对自己办的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时, 不可能做到完全公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余晖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如果公立医院管办不分开, 私立医院与公立医院不可能完全公平。

高考公平与否不只是教育的事 篇10

从宏观层面看, 由于省与省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 其发展教育的能力也必然有差异, 对于考生来讲, 由于生活在不同的区域, 接受教育的机会就可能不平等。就某一地区来说, 由于不同人群经济状况不同, 其子女受教育的机会也不可能是公平的。几年前, 笔者到四川一所规模较大的中职校调研, 其校长说, 该校从建校以来所接受的学生, 除一人是科级干部的子女外, 其他全部是普通工人、农民的孩子。

近几年来, 尽管国家一再强调不能让学生因贫困而上不了学, 各高校也全力解决贫困生的入学问题。但从实际入学情况来看, 进入大学的生源分布比例, 城市学生越来越高, 农村学生越来越少。其中有农村学生总体数量减少、部分农村划入城市的原因, 但主要还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 导致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村孩子, 很难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这个世界不公平 篇11

这次我写信来,是因为我心里有很多困惑和难过,希望您能帮帮我。

我是在村里读的小学,今年刚考到县城上初一。家里人都替我高兴,可我却觉得非常不适应。同学们的英语成绩都很好,可只要我一开口,他们就嘲笑我的口音,现在我再也不敢在学校里读课文了;下课聊天,同学们所说的“微博”、“爱疯”、“雷迪嘎嘎”我也统统没听过;他们用的文具和书包,穿的衣服也都讲究品牌和“潮款”。我什么也不懂,在他们眼里就像是外星人。

为什么世界这么不公平?我出生在贫穷的小村子里,他们出生在什么都有的大城市里?城里的孩子有手机、漂亮衣服,他们会跳舞、弹琴、画画,可是我却什么都不会。家里人知道我上了县里的中学都以我为荣,可是城里的孩子学习和特长样样都比我强,我拿什么跟他们竞争呢?我现在的成绩单都不敢给爸爸看,我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特别失望。

飞不起来的鹰

欲飞的鹰:

看了你的倾诉,我感受到了你的无助和失落。我差一点也要开始抱怨这的确是个不公平的世界,凭什么他们生来就可以享受的东西,你却从未得到过。这样的世界真是太糟糕了。

可是,我转念一想,如果这个世界和你想象中一样公平,也就是说所有人拥有同样的东西,这个世界就会更美好了吗?我们来想象一下,所有人都长成最漂亮的样子,穿着最华贵的衣服,生活在最高级的大厦里,孩子们学习一样的知识,玩一样的游戏,大人们都是大公司的总经理。然而,工厂里却没有人干活,也没有人关心是不是到了该插秧的时节。

如果世界真的变成这样,这将是多么恐怖的事情啊,人们都像一个模子里印出来一样,就连你说个笑话也没人感兴趣了,因为他们全都会讲。这才真要把人逼疯了呢。

我们能不能给你所说的“不公平”换个说法呢?比如我称它为“差异”,每个人所在的位置不同,分工也不同。这样你的问题就变为“这个世界这么有差异”。你轻轻地读一下,是不是感觉会好点?

城里孩子有他们的幸福和视野,农村孩子也有他们的自由和欢乐。这确实是两种有差异的生活。其实,城里的孩子也有他们的苦,可能你在田野里疯玩的时候,他正挠头抓耳地做着习题;也许你在班级里不是那么出众,可你自由灿烂的童年却不知道羡煞了多少城里的孩子。

我们每个人的长相、性格都是有差异的,你是这样的,我是那样的;你擅长做这个,我擅长做那个,这样,才有了这个充满惊喜和温暖的世界。如果你真的不喜欢某些差异,就使尽浑身的劲儿去改变它吧,如果你认为自己是鹰,那就别停留在原地打转了,请你抖动自己的翅膀,飞起来吧。

重重的壳裹着轻轻的仰望。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在最高点乘着夜往前飞,

让风吹干流过的泪痕,

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

由地区差异看教育不公平现象 篇12

一、教育公平的内涵

所谓教育公平, 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 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教育公平是人类教育发展史上永恒追求的理想和价值, 也是教育本质的内在要求和特有功能。教育的发展受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制约, 同时, 教育公平也受制于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公平。由于社会教育资源仅能满足一部分人受教育的需要, 必然要以不能满足另一部分人的需要为代价。因此, 教育公平问题也就成为了社会的问题。

1. 起点的公平。

教育起点的公平主要是指入学机会的公平, 是国民教育权利的公平。教育起点公平的核心是教育机会公平。即不应有重点学校和一般学校之分, 学校之间差距拉大使教育公平受到很大影响。教育起点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重要组成部分, 对个体发展、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和国家进步有重大综合和持续的影响。通过教育来促进起点的机会公平, 最终达到有利于结果公平,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一个公平和正义的社会, 不能让穷成为穷的原因, 富成为富的原因。

2. 过程的公平。

教育过程公平, 是指每个人享受到的教育应该是一样的, 个体在教育过程中受到平等的对待, 不能说有些学校条件很好, 有些学校条件很差, 教育资源的配置应该是公平的。

3. 结果的公平。

教育结果公平是指所有人学到的知识, 或者根据他的能力获得的东西能够是比较均衡, 学生在某一教育过程结束后, 每个学生都应达到一个基本标准, 能获得与其智力水平相符合的学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道德修养程度, 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实现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结果公平最终体现在教育质量平等, 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是一种实质性的平等。

二、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原因

1. 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直接原因。

从客观方面看, 由于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 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平衡, 我国大学竞争力在各地区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别。从现实情况来看, 我国某些地区高校云集, 而另一些地区, 尤其是中西部省份, 无论是大学数量还是质量, 都比东部地区落后很多, 出现了高等教育资源失衡现象。由于经济发展程度的差距, 不仅仅是教室、桌椅、多媒体等这些硬件上的差别, 待遇上的差别也是导致师资力量发展不平衡的关键所在, 外加各地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直接影响该地区政府支持教育发展的投入, 这点更是直接影响教育发展的程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水平, 经济增长速度制约着教育的增长速度, 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 由于经济发展落后, 导致了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 更不断拉大了区域人才培养上差距, 进而又导致经济增长的缓慢。循环往复, 最终导致区域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从制度、政策等方面看, 教育需求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往往不够强烈, 教育投资见效是相对缓慢的, 为了发展经济见政绩, 地方政府势必优先投入能拉动投资、强力推动GDP增长的项目中, 由此进一步导致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2. 制度性不平等是导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原因之一。

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教育政策和规则不平等。我国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形成的原因错综复杂, 既有历史的影响, 又有现实的原因。除上述各点, 历史文化、地域环境、自然条件、传统生活习惯和文化观念等也是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形成因素之一。

三、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的解决之道

1. 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 切实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要缩小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间的教育发展差距, 要按照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 从实际出发, 更新教育思想, 转变教育观念, 使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2. 对于落后地区, 特别是中、西部地区, 各级政府必须要正确认识、高度重视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

针对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 应积极做出回应, 制定出应对措施, 制定扶持落后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长期计划, 切实在政策措施上真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地位。为了缩小区域差距, 国家和地方应在教育资源和资金分配上对中、西部给予倾斜, 加大对中、西部教育的支持, 尽量优先满足不发达地区。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

师资队伍薄弱和不稳定, 是造成各地区教育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家应采取优惠政策, 吸引和稳定落后地区的教师队伍。例如, 应该让中西部地区的教师有更多的培训和深造的机会, 对他们加强业务培训;应该积极改善落后地区教师的生活待遇和工作环境, 在生活和工作条件上给予必要的关心和照顾, 使他们更好地发挥作用, 为落后地区教育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4. 加快落后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尽早实现优势教育资源共享。

在发达地区正大踏步地实施教育信息化之时, 落后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几乎还处于空白的状态, 而教育信息化的落后将更大程度地加剧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因此, 结合落后地区的实际, 建立适合落后地区的信息化运作模式, 尽早地实现优势教育资源共享, 使教育不平衡的现状趋于缓和。

5. 区域之间可以“手拉手”对口支援。

一是可以通过一个发达地区对口支持一个落后地区, 从财政上拿一笔资金来支持, 用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来做这件事。还有一种可能是建立“学校共同体”, 例如在同一个区域内, 让当地好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建共同体;也可以是不同区域内好的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建立共同体。

要实现教育公平, 必须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 但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实现, 就是取决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 是通过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逐步地加以解决。世界各国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 实现教育公平也大致是相同的途径:政府应坚持教育公平原则, 加大教育投入, 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通过经济发展, 缩小区域差异;通过资源优化, 促进教育机会均等;通过政策调整, 建立健全教育机制。我国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 既是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 同时又作为一个制约因素, 进一步加剧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教育发展地区间的差异, 不但会加剧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上的不平衡, 同时还会造成公民受教育权利的不公平现象, 进而会影响就业机会乃至参与社会其他活动机会的平等, 最终影响社会发展与和谐。总之,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重要基础,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战略选择, 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安定和谐之本。

参考文献

[1]易金生, 王先亮.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原因初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5, (6) .

[2]李红, 许继光.和谐社会呼唤教育公平[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 (1) .

[3]彭静雯, 胡华秀.弱势群体的平等受教育权与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 2006, 4 (1) .

上一篇:管理到位下一篇:经动脉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