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校本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精选9篇)
构建“校本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篇1
构建“校本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普通高级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
(2003-11-17 14:46:10)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1.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职业提出更高的要求 1)新课程倡导基础教育新理念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新的教育理念,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应发挥学生的建构能力和批判能力,教学活动是通过师生反思性和创造性实践进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或简单的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主动参与、充分体验、反思、探究、创新为基础。这种理念的建立,关键靠教师。教师要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也同样是课程的意义建构者。课程改革是一场关系到从教学观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到课程管理的深刻的教育革命,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不仅仅是教学大纲的形式变换和课程内容的增减。
2)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新课程的实施注定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也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这种改变表现在教师角色的变化上,必然要求教师首先由教学计划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构者;教师再也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以及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不仅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开发教育资源,有能力调整课程进程和课程结构,具有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其次要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开启和激发学生参与、合作、探究、创新的强烈动机,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和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和自我评价,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再次,要由裁定学生成绩的“审判员”转变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教师不再是只管“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掌握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
2.教师专业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学习化社会,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教师是专业人员。实现教师专业化,一是要确立教学工作的专业地位,二是要建立与专业性相适应的衡量标准。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是专业知识发展、专业技能发展和专业情意健全。
3.师范教育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滞后性
新的基础教育改革,直接触及到中小学教师,在岗的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但是师范院校的未来教师却对此缺乏了解,他们走上教学岗位后,还需要学校进行职前培训,何时才能适应新的教育改革?这种滞后性至少表现在:
1)现行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不利于未来教师专业化发展 现在的某些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仍然以学科专业课程为主,教育论、教学论、学习论、教育心理、教学设计、现代信息技术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应用类课程较少。师范院校的教育不能为未来从事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职业基础,也不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2)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协调及滞后性
师范院校的教学仍然是灌输式的教学,教学方式似讲解为主,不能全面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不能为未来的教师提供示范和成长的平台。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明显滞后于基础教育改革。
二、“校本培训”理念与模式建构 “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基础,以教学岗位为主阵地,由学校组织和管理的培训。“校本培训”紧密结合教学工作实际,缓解了工学矛盾,能够切实提高教师的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创新能力。
1.培训理念
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方式一般来说有两种。一种是经院式培训,到院校集中进行培训;另一种是在岗进行“校本培训”。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岗进行“校本培训”,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有效方式。我们对“校本培训”的观点是: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得以全面落实的关键,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教师是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教育资源的主体,也是关键。
教师“充电”的重点是教育思想的创新,现代教学理念的确立和教育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
教育科研是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的最有效途径。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教师从伍整体素质是一所学校盛衰兴亡的关键,教师也是学校办学的主体、核心,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的关键。
2.培训原则
实施校本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在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施有效教学的能力,继续教育的课程应以新的教育理念、新知识相教育教学技能为重点,进行课程的整合;在方式上,应采用专家重点指导、自主探究式学习、小组互动交流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对象分层次,定目标,不能搞一刀切,要坚持“三层次四结合”培训原则:
即:突出教师主体,系统整合课程,专家重点指导,反思升华理念,分步分类推进,提高教育能力。“校本培训”与教学基本功训练相结合,与教学改革实验相结合;与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相结合;与树立新课程理念相结合。
3.培训模式
我们采取分层培训、分类指导、分步提高的方式。在职教师培训分两个层次进行,刚上岗的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基本功训练,确定发展目标,举行拜师活动,与高级教师结成师徒关系,专人进行辅导。中年教师压担子,分层次按照不同级别的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进行培养,学校每年举行一次”说听评”课活动,根据各自的特长确定专修方向,进行教育的反思性研究和案例分析探究活动。优秀专家学者式教师,主动承招教育科研课题,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合作研究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发挥创新才能,向名师奋斗,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这种模式结构如所示:(图略下同)
4.建构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校本培训”课程体系
根据现代教师专业化发展素质结构体系,我们建构了旨在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校本培训”课程体系,设计“三组十个模块”的课程结构,注重教师的未来发展,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求。
(靳建设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年第7期)
构建“校本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篇2
那么,如何加强教师专业化培训呢?我们作了校本培训模式探索。
“校本”一词源自国外开展的校本教育改革,大意是“以学校为本”。我国于2001年开始实施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以校为本的教育改革。也就是说“以学校为本”乃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育理念。它主张在政府宏观指导下,社会积极参与,学校自主办学和自主改革发展。因此,我国教育学术界所说的“校本”实质上是指一种重视学校自身力量和学校自身发展的理念。
而“校本教研”则是校本教育改革的一个下位概念,大意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其中教师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走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农村高中信息滞后、地处区位劣势、教育教学资源相对薄弱、教师队伍变动较大,如何对新教师进行培养,让他们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完成大学生到专业教师的职业转变,这是作为农村高中每年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
为了全面提升农村高中教师专业化程度,可根据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三元结构目标,分别采取三种基本策略,促进全体教师专业化发展。
1. 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基本策略
农村高中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必须进行分类培训,以切实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1)对新教师实施“入格培训”。核心是要求新教师上好三个“过关课”:一是组长帮扶“过关课”,在学科教研组长指导、帮扶下上好合格课;二是学校定题“过关课”,由学校指定课题,新教师自己备课,独立操作,合格过关;三是随堂抽查“过关课”,学校行政不打招呼,随堂听课,抽查结果要能够合格过关。
(2)对教学有困难的教师实施“补偿培训”。对在教学上有困难的教师,克服他们教学基本功的某些缺陷,有的放矢,实施专项补偿培训。例如进行课堂教学的语言、教态、板书和教材处理,教法选择等训练,使他们尽快缩短与其他教师的差距。
(3)对中老年教师实施“更新培训”。为了使中老年教师更快、理好地更新教育观念,跟上课改的时代步伐,学校定期向中老年教师传达教育教学新信息,介绍课改新动态。同时,分析青年教师的优质课,组织中老年教师学习青年教师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其自觉改进陈旧过时的教育教学方式。
(4)对骨干教师实施“提高培训”。为教学骨干及有潜质的教师提供机会,搭建平台,让他们承担课题,担负各种类型的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鼓励他们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同时提供机会,让他们走出校门,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拓宽其业务视野,提升其学术品位。
2. 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基本策略
针对我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可结合现有的教师培养的方法,构建起自我进修、群体协作、专家引领的“三位一体”的校本教研模式。
(1)自我进修主要是加强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它包括学历提升进修、自我反思、自我学习及各级各类进修培训等。教师个体自我反思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研究活动。
(2)教师群体协作,是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的合作活动,教师专业化发展是通过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进行的,具体的形式可有组织化观摩、反思教学训练、校内建立新老教师传帮带关系、以老带新。开展对话,如:教学研讨、经验交流、课改沙龙等。实现共享,如:共享集体备课的教案,共享学校教学资源,共享反思经验,共享课改成果等。
(3)专家引领包括:专家讲座、借用别人学术著作中的有效经验、网上查询最新教育教学动态等,把专家引领、专著和网络引领有机结合起来,以及时解决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加快我校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进程。
3. 师德修炼———促进教师专业精神发展的基本策略
教师的专业精神是教师职业成功的精神动力。叶澜教授认为:教师专业精神“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保证,是教师教育人格和伦理的核心组成”。其内涵包括:“认识教师从事的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和每个家庭的希望与幸福的重要社会事业;形成对事业的责任感、崇高感和光荣感;具有的敬业和为人类及其文明发展奉献自己为特征的专业精神;乐于从事平凡而高尚的青少年教育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师德是教师专业精神的核心。因此,提升教师专业精神,就必须树立“四个意识”,强化师德修炼。
(1)树立“立志”意识。所谓“立志”,就是形成愿景,包括个人愿景和共同愿景。个人愿景要把焦点放在真心追求的终级目标上,由此引导个人激发对事业的热情,沿着专业发展目标一步一步攀登。共同愿景是指学校教师员工希望共同创建的未来景象。共同愿景是由个人愿景产生的,而个人愿景则是共同愿景的具体体现。共同愿景的目标、使命、核心价值是每个教师一切行动、任务的最高依据和准则。因此,树立“立志”意识,就是引导教师把个人的理想和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融入学校的办事理念、发展目标之中,以形成合力,促进学校发展。
(2)树立“立业”意识。首先,勤奋是立业之基。农村高中教师要做到“四勤”:一是勤于学习,提高学识水平;二是勤于观察,善于发现新问题、新经验、新观点;三是勤思考,善于形成自己的观点,总结自己的经验;四是勤于实践,在课改实践中建功立业。其次,创新是立业之源,农村高中教师要有农村教师的思想,有农村教师的风格,要探索农村高中教育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新举措。再次,育人是立业之本。农村高中教育要树立全面育人意识:一是一切为了农村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二是为了一切农村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三是为了农村学生一切发展服务的意识。
(3) 树立“立德”意识。一是正己以立德。面对农村学生, 教师要淡泊名利, 甘于奉献。二是修道以立德。农村高中教师要有“大爱”情怀, 关怀弱势学生群体, 谋育人之大道, 修师表之大德。三是养性以立德。农村高中教师要少一些世俗习气, 多一些师表风范。
总之,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坚持走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的三种基本培训策略。我们坚信,随着校本培训更深入、更全面的开展,它将有力地推动我校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进程,提升我校教师整体专业化的水平,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瑾瑜.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构建“校本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篇3
一、构建学习平台,提升教师“学力”
发展性教育理念倡导内涵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当今时代,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代言人”,而是与学生地位平等的“圆桌”,课堂的“首席”。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是多层次、复合型、开放式的“知识集散地”,教师的学习就应是更专业,更有效,就要做到“两个明确,一个学会”。
(一)明确学习内容。
教师培训工作必须从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实际出发,使教师明确在一定阶段内学习的具体内容,以切实指导教师的工作。如将“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现代教育理论”、“新课程理论”;“教育科研理论”;“继续教育教材”“现代信息技术”;“班主任工作艺术”;“教师教学技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操作技能”等作为培训内容,对教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培训,切实帮助教师解决了工作中的困惑和疑难问题。
(二)明确学习方法。
在许多教师身上存在没时间看书或看过后无印象或是不能学以致用。针对这些问题,在校本培训中就要引领教师结合自身实际,从充实基础,更新知识、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自身终生学习能力等方面确立目标,制定计划,学会方法。这就需要把握好如下三个环节:一要注意选择性阅读。一般的书可以浏览,重要的书、名著就精读;与题目远的书浏览,与自己研究题目关系直接的书就精读。浏览面不可太窄,精读的面不可太宽。二要善于联系、思考。在教学、研究、写作上均成就斐然的著名中学评议特级老师王牧在,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他“联系思考”的经验说,他从“不大会教课”到“比较会教课”,主要有益于思考中的两个“相联”,其中之一是“人我相联”,即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借别人的智慧,点亮自己的智慧。二是杰出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所注重的“书书相联”,把各家对同一问题的观点看法都拿分析对照,就比较容易理解各家理念的精髓和糟粕,从而比较准确地确定它能够成立的时空范围。
(三)学会反思自悟。
美国学者波斯纳说: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学校对教师队伍反思的培训教材要有针对性,不能千篇一律,如对新上岗教师着重培养在如何提高教育教学技能上进行反思。适应型教师重点培养教育教学策略,包括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策略、交流策略、组织策略、评价策略等方面进行反思。成熟型教师培养重点指向自身教育教学理念和风格的形成,特别要注重从教育教学理念上剖析和认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专家型教师为其创造机会,鼓励参加教研和学术交流活动,在实践和相互交流中进一步开阔充实知识,深化认识,锻炼理论思维,积累直觉经验,提高开拓创新能力。
二、构建交流平台,提升教师“教力”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一语道破交流的重要作用,可见学校为教师构建交流平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一)教师与教师交流
学校的培训往往是培训时安安静静,讨论时热火朝天,讨论专家所讲,跟踪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如何结合?你理解了没有?会不会用……其实就是及时消化。
(二)教师与专家交流
教师在培训中听不明白,研讨没弄清楚的地方,直接与专家交流,在交流中学习效果更加透彻,把单向灌输变成了互动、理解。这样,不但使讨论异常热烈,也会使学习更加专注。但是仍是不彻底,因为还没经过临场教学的检验,也就是还没有真正的“本土化”。
(三)教师与学生交流
师生交流是提升“教力”的重要的一环。在培训后,会用相大的精力来进行“消化吸收”,变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在课堂通过师生交流,搜集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困惑由学校骨干教师团队进行专题研究,之后再培训全体教师。
三、构建评价平台,提升教师“驱力”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评价,没有评价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是盲目的。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首先要确定多元评价体系。用“评价”滋养教师文化。要在刚性的评价中融入人文关怀,让评价成为一种激励,激励教师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当评价转化为自觉的习惯,它便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引领教师在常态的活动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构建“校本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篇4
一、不断完善校本培训的保障,使校本培训的发展走向健康的快车道。
(一)领导重视
学校一贯重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把教师继续教育放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势地位。根据“龙城区教育局关于开展校本培训工作的意见”精神,我校大力开展了校本培训工作,各项工作扎扎实实,颇有成效。成立了以史显龙校长为组长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分管校长为为副组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为成员,具体开展工作。定期研究校本培训工作,明确个人职责及任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校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有条不紊地向前发展。
(二)健全制度
学校非常重视校本培训的建章立制工作,根据省、市、区文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学校专门制定了校本培训的实施意见、阶段性计划、校本培训制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并把每周的周五下午第3、4节定为集体校本培训的固定时间,集体培训要求教师100%参加,每次活动有记录,有明确的活动内容和方式,领导小组成员分头靠上指导。使教师明确参加继续教育提高思想政治觉悟、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水平是教师应尽的义务。学校制定了教师队伍建设整体规划,有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教师人人有成才目标与计划。
(三)经费保障
我校把校本培训工作作为赢得教学工作的先导工作,而且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学校在校本培训经费投入有三个方面:一是购置书籍和音像等教师培训资料,充实学校培训资源;二是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外出参加有目的的培训,包括学科培训和学历提高培训;三是支持相关的科研课题,对在课题研究方面做出努力的人员给予物质补助和考核待遇。学校在经费非常紧张,基础建设急需大量资金的情况下,大力支持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培训经费均由学校解决,并及时足额交齐各项费用。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由学校报销差旅。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组织教师外出参加区、市、省级以上教研会议、到先进名校参观考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拓展思路。学校为每位教师准备了继续教育的资料。
二、培训内容体现“三新一德”的重点。即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
(一)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坚持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即经常派骨干教师外出参加各种类型的研究会以及相关教研活动,同时建立外出学习教师汇报制度,即把外出所学所知作汇报后,认为如果有价值,即在相关范围内培训和传达。“请进来”即请不同层次和专业类别的专家做专题讲座,进行专题培训。通过学习,把握了当前校本培训的前沿方向,学习到了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
(二)以科研为导向,以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的培养为重点,灵活多样地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的提高。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党的十七大重要思想为指南,坚持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利用每学期开学前与每周教职工大会组织教职工学习有关时事政治、教育课改信息及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文章,帮助教职工认识把握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及新形势下基础教育的课改理念、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变革。促使全体教职工加强自身师德修养,做“热爱学生、尽职尽责”的典范,为我校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大力支持教师参加学历再提高学习,积极为教师外出学习提供帮助,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师的文化素养。
3、进一步深化新课标的培训学习。全部教师参加了市级以上课改培训,并获得上岗培训证书。
(三)注重课改实效性,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教学的高质量源于课堂的高效益。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坚持科学教法与学法的结合,是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永恒的主题。学校利用假期时间,组织教师集中学习、探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模式,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
1、加强交流协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工作中突出“三新”,即学习新课程、探索新教法、应用新技术;开展“三课”,即青年教师展示课、全体教师课改达标课、青年教师考核课;抓好“四个一”工程,即每位教师讲一节公开课、写一份教学设计、出一份分层试题、撰写一篇课题论文。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2、确定全员教师发展规划,实施名师工程,落实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和“名师”带动作用,实施结对帮扶,加快青年教师成长步伐。
3、抓好个体评价,向管理要质量。将“学生喜欢”“家长满意”“领导放心”“同行佩服”“自我认同”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在学习、借鉴外校管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学校为每位教师建立了教师专业成长记录袋,以记录教师的个人成长轨迹和个性化才艺。
4、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普通话水平的培训。学校一线教师积极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具备了较强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且普遍使用普通话开展教育教学。
三、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彰显学校特色。
(一)基于校园网络开展校本培训。我校充分发挥学校网及信息技术设备的作用,制订“二十五中学教研活动实施方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拓宽校本教研途径,创新校本教研形式,为教师参与教研提供更为便捷的方式,加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业人员的及时交流与探讨,更快地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与能力的提高。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教材》、《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洋思模式》、《学习型组织的创建》等,以高远的目标激励教师、以先进的理念引领教师、以人文的精神感召教师。不断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和业务水平,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念。
(二)基于远程开展校本培训。近几年来,我们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购进各种信息化教学设施和软件,装备多媒体教室3间,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进行校本培训。为了使任课教师能熟练操作以上设备,改进教学方式,我们利用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课时间先后组织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初级培训,上网浏览、使用电子邮件及常用工具软件的培训,网页制作培训,计算机应用技术初级培训等大规模的集中培训。
(三)基于课题研究开展校本培训。
带动全体教师开展校本课题研究,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教研能力和促进综合素质的课题型教师培训。课题研究的主要做法:一是由教导处牵头,定期召开汇报会、总结会,从宏观上把握研究动态,调梳研究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推广研究成果;二是以教研组(课题组)为主体,定期组织研讨会,相互探讨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力争靠集体的智慧取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三是注重课题研究的实效性,突出“问题即课题、课题即问题”,鼓励老师们多写教育叙事、教学案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入手,形成“人人参与,个个突破,全面开花”的科研局面。
(四)师徒式培训,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或教学水平高的骨干教师和刚走上教师岗位的年轻教师结队,拜师认徒,手把手指导帮助年轻教师尽快上路。
(五)举办学术讲座或报告会,为帮助教师解决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难题。
四、校本培训成果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年来,我们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教师撰写了大量的教学论文和教学案例。校本培训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对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准与课堂教学水平和提升学校品位,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构建“校本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篇5
四川省宣汉中学教科室 龚元光 向朝东
四川省宣汉中学位于大巴山南麓,2004年被验收为“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2006年2月升格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素有“巴山深处桃李园”之称。学校现有11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600人。其中,高中教学班78个,学生5400余人;初中32个教学班,学生2200人。在职教职工447人,其中专任教师365人。2006年,学校被首批确立为“达州市校本教学研究基地校”
近年来,我校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办学规模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办学规模来看,无论是教学班数,还是学生人数,三年来都翻了一番。师资配备数量激增,年龄、教龄年轻化特征日益明显,特别是高中专任教师,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了教师总数的72.3%,其中2003年以来陆续从大专院校毕业生中招聘的新教师和从县内其他学校调入的优秀的初、高中教师,占现有高中教师总数的58%。一大批青年教师的输入,无疑为学校教师队伍补充了新鲜血液,但是,师资数量的增加,加之新课改的实施,也为学校的管理和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通过整合资源,营造环境,进一步健全校本教研的长效机制,培育合格师资,提高办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推名师,育名品(优生),铸名校——成为了我校自身建设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面对问题,2004年学校调整思路,确立了“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为导向,着眼于教学过程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把开展校本教研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先导工程。提出了“立足校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策略,并创造性地从教师教学技能及教学实际现状出发,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不断实践与探索,逐步构建了一套有效推进校本教研的长效运行机制,切实地促进了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使宣汉中学的校本教研工作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一、完善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作为一所基层学校来说,要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涉及面很广、内
会,勤奋刻苦,打好知识基础,强化基本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发展创新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为服务社会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励志笃行”是为做到“厚德勤学”所应有的精神、态度和行为。“励志”指的是宽广、坚忍的品质和态度,具有崇高远大的志向,这是完成学业必须具有的精神状态。体现出每个宣中人对国家、社会所应负的责任。“笃行”即忠实地、全心全意地去践行“厚德勤学”。因此,我们在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的过程中,始终以办学理念作指导,审视这些制度是否能够从机制上引导和改进学校的教研工作,在制度的规范和导向下,使学校的教学研究成为一种融学习、工作和研究为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的常态,从无序到有序,不断发现、研究和解决教师所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促进教师专业能力不断提高。
2、上下结合产生制度。制度的建立,不在于“卡教师”,而在于指导、服务与保障。一个制度的产生,既要符合上级和学校的发展目标要求,又要符合教师工作、学习、生活的实际,得到大多数教师的认同,这样的制度,才有生命力,也才能够得以全面实施。我们在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充分讨论,几经修改,最后形成文本。
二、创新管理机制,务实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只能说有了规范依据的文本,如果不对校本教研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文本也就成了摆设。我们在校本教研的管理过程中,不断创新管理机制,追求务实的校本教学研究。
1、构建“四位一体”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领导机制和管理体系是校本教研制度能否得到规范实施的首要保证。
首先,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明确了领导小组的职责:校长是学校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第一责任人;学校校长及领导成员都分包了学科或课题、听课评课、参加活动、指导教研,并帮助教师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确保教师参加教研和培训所必须的经费投入;整合教导处、教科室、教研组的力量,使之具备促进和指导校本教研顺利开展的职能,形成教学、教研一体化的格局;建立教研激励机制,定期奖励教学研究成果;为教师
为使校本教研形成规范,学校统一制作了实施手册,即《教研组长手册》《备课组长手册》《校本教研工作手册》《指导教师工作手册》《青年教师成长记录》《专题研究登记表》《课题研究进展登记表》等。这些《手册》,既对教师校本教研给予了导向,又有利于检查目标的达成。
3、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校本教研实效。
我们认为,开放校本教研形式,选准校本教研内容,是推行校本教研的关键。
(1)有效的教学反思。
为使教师的反思日常化,并提高其反思能力,我们提出了“八个一”(学、记、听、思、讲、编、读、研)的校本教研要求,即:学,每周学一篇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文章;记,记好每周的教后记;听,每周至少听课一节;思,每周写一次教学反思,提出一条教学建议;讲,每学期主讲一次高质量的公开课(青年教师上汇报课、高级教师上示范课、一般教师上研究课);编,每学期编拟一份标准评价试卷;读,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专著;研,每学期写一篇研讨论文。对青年教师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上述“八个一”的基础上,每周至少听课两节,每期做至少两个案例分析,每期写一篇成长叙事,每期至少上交教育教学故事两篇。
随着校本教研活动的不断推进,教师通过反思、研究,观念不断地更新,教学行为不断地改善,教学水平不断地提升,教师体会到了反思给自己带来的益处,于是很多教师成了自觉反思者,有的还养成了每天记教后记的习惯。学校为此在校报《今日宣中》上辟出了专版,每期刊登教师的教学故事、成长叙事,并编辑出版了《来鹿教育教学故事》系列文集等,让教师们在分析和解剖自己时,体会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
(2)落实同伴互助。
为了使同伴互助得到落实,学校积极为不同层次的教师牵线搭桥,为教师的合作和交流提供了平台。
落实集体教研。充分发挥了教研组的组织协调作用,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教研活动,我校的集体教研形式主要有:集体备课、集体说课、集体听课、集体评课、信息交流、经验交流、问题会诊、课改沙龙、专题
广泛开展听课、评课、公开课展示和教学经验交流活动。我们统一规定了听课的节数、记录的要求、评课的要求,评议公开课坚持了“123”评课机制,即,“肯定一条最值得借鉴的教育教学经验,指出课堂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两点突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三条可操作性建议”,有效地克服评课时只唱赞歌不谈问题的评课形式;规定了各职级教师公开课展示的责任,明确了展示的内容、对象、时间、要求;不定期举办“教学经验交流会”“教学经验观摩研讨会”“教学经验报告会”,印发校内外教学经验材料等形式,广泛开展了教师教学经验交流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共享,促进了共同提高和进步。
开展专题研究。各教研组、备课组把组织专题教研活动(包括研究课、说课、经验交流、教学成果展示等)作为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每期活动达数十次。如:初一数学组的“探究性课堂教学设计”、初二数学组的“专题复习策略”等,在专题研究活动中,推广“五段式”案例研究经验,即采用“个人设计(集体研究)——个人(选人)执教——总结反思、集体再创——再次(换人)执教——总结反思”的方法,以案例为载体,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佳途径。
开展小课题研究。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可能依靠开展几次教研就能全部解决,我们便引导教研组将一个个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转化为一个个“小课题”,开展较为规范的研究,实现教研内容的系列化,使研究逐步走向深入。针对课堂教学的、能够在一学期或一年内完成研究任务的,我们就按照《四川省宣汉中学教育科研管理办法》立项为校级课题或专题;研究周期在两年以上的,就推荐市、省级立项。目前,全校有专题46个,有校级课题26个,市级课题4个,省级课题2个,其中省普教资助金项目1个。基本做到了人人有课(专)题,个个有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由问题转化为课题的《山区城镇中学教师信息素养校本培训策略研究》荣获达州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农村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获四川省第二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一等奖,《初中数学探究性课堂教学设计》获四川省第三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二等奖。
(3)注重专业引领。
学青年教师过关考核办法》《四川省宣汉中学优秀教研组、备课组奖励办法》《四川省宣汉中学教改教研先进个人评选办法》《四川省宣汉中学教改教研成果奖励规定》等相关细则,对照目标,逐项统计,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出优秀教研组、先进备课组、教研先进个人、“人梯奖”一、二、三等奖,给予精神与物质奖励,专门召开全校师生大会,予以表彰。对做得好的,广泛宣传;做得差的,通报批评;带有共同性的问题,及时召开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会议,着手纠正。并且将考核的结果存入教师的业绩档案,纳入教师的评先选优、考核、晋职晋级之中。
三年来,我们运用评价的激励手段,充分激发了老师们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各教研组之间、各备课组之间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可喜局面,营造出了浓郁的校本教研氛围。
再次,激扬先进,推出名师。在教学教研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学校不定期地选送上级进修,进行培训。三年来,先后有18位教师参加了国家级培训,24位教师参加了省级培训,168位教师参加了市县级培训。通过培训,有31人成为达州市中心教研组成员,17人成为宣汉县兼职教研员,12人成为宣汉县学科带头人,12人成为宣汉县课改实验学科指导组成员,8人成为省级骨干教师,17人成为市级骨干教师,78人成为县级骨干教师。
四、构建保障机制,确保健康发展
有效的教研活动,在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健全的制度保障外,还必须有足够的物质保障,才能使校本教研持续、健康地发展。
首先,环境保障。为了使教师有一个宽松、舒适的学习工作环境,学校领导不遗余力为老师创造条件。不仅营造了和谐的人际环境,而且构建了优美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学校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设施,每周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
构建“校本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篇6
(23) | 评论(0)校本培训是学校发展、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叶方舟,它全面提升了教师的人文素质和专业知识技能,进一步提高了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了学校的和谐发展。面对教育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与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我校把“争创金华市校本培训示范学校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完善教师专业发展”
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现将20校本培训工作做一总结。
一、领导重视,增加培训投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深入,终身学习正在变成社会及个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带来了新任务、新问题,更需要以新的教育理念,引导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学校提出了“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为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素养提供了理论依据。一年来,我校强化以校长、分管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为领导的管理机构,在校本培训方面投入明显增加,教师学习机会增多,培训面明显拓宽。
二、健全机构,注重培训实效
为切实做好校本培训工作,建立了以校长、分管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为领导的管理机构。成立了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制订了校本培训的相关制度。在日常培训中,指定具体责任人(校办公室主任、教务主任等),制订具体培训计划,定期召开培训专题会议,研究各项工作,使培训具有实效性,形成了在校长领导下的团结、拼搏、务实的领导集体。
为促进和激励校本培训顺利开展,并富有实效性,学校不断健全完善各项培训制度,将教师的校本培训的态度和业绩与考核挂钩,引导教师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学校给每位老师建立校本培训档案,将教师培训和学习的相关资料进行统一的管理,登记审核。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自主学习,从而使每位教师每学年的继续教育学时都达到或超过了规定要求,真正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三、明确目标,拓宽培训内容
本学年围绕开展校本培训的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教研组、备课组建设为依托,从反思教学常规入手,优化教学模式,构建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新型课堂。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在每个教室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多全体教师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培训。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育,对全校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强化师德教育,最终实现教师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使教师在科研、课改、教学实践中学习并具备胜任教学和革新教学的各种能力,从而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围绕开展校本培训的目标,利用学校自身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积极性,传授丰富的经验及扎实的专业知识,提高全校教师的各方面能力。
根据学校的培训目标和有利条件,制定了校本培训的重点:新课程改革的各项培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相关培训,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的培训。
四、保证时间,明确培训重点
本学年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一是新课程相关内容的培训;二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培训;三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培训以及班主任工作方式方法的培训、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培训等等。
本学年校本培训的基本形式:以全校教师集中培训为主要形式,以教师自学为辅助形式。培训对象:全体教师。起讫日期:月――207月。从整个学年开看,包括利用暑期培训时间,强化了培训的内容和效果,取得的成效也比较明显。
五、强化管理,保证培训制度
1、健全管理制度
为促进和激励校本培训顺利开展,并富有实效性,学校不断完善各项培训制度,将教师的校
本培训的态度和业绩与考核挂钩,引导教师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2、管理规范有序
学校为每位老师建立了档案,将教师培训和学习的相关资料进行统一的管理,登记审核。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自主学习,从而使每位教师每学年的继续教育学时都达到或超过了规定要求,真正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六、质量保证,严格培训考核。
努力创新校本培训内容,确保校本培训的质量。学年度校本培训由校长办公室负责落实,教务处、电教中心负责培训。聘请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及外出培训教师开设讲座交流经第一文库网验,邀请外县市特级教师来校举办讲座,每二周一次教研组进行教研活动。实施“一帮一”互助结对活动,即5年教龄以下青年教师和未教的过高三的教师均配备一名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教师作为其指导教师,进行为期三年的拜师结对活动。充分发挥优秀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市级以上青年骨干教师、市级以上名师在学科上的带头作用,在人格、师德、教学各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带动青年教师发展。实行学期青年教师课堂开放周活动,教务处作好信息反馈收集、记载,并适时与任课教师交换意见。
1、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培训。
我校引导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并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校本培训的首要任务,师德为首,使高尚的师德内化为教学改革中的强大动力。结合市府提出的“崛起兰溪”大讨论活动,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使广大教师提高思想认识,提高师德水平。开展中层干部、年级部主任、教研组长等学年工作思路的阐述、班主任工作经验学习交流、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培训、校本课程开发研讨、各学科课题讨论研究等等活动。要求老师做到教书育人,注重言传身教,热爱学生,好学上进,敢于创新,在蓬勃开展的课改热潮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赢。
2、积极开展新课改培训。
本学年继续把学习、实践、验证新课程理念作为师资培训的重点任务来抓,强化新课改的`思想转变及课堂的落实,不仅由学校教务主任带头开设讲座,还邀请浙江师范大学的博士生给学校教师进行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培训。
3、有针对地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充分利用学校教育信息技术的设备及教师个人笔记本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进行专人和自学相结合的课件制作培训。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切磋,提高了课件制作水平,提升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能力。
4、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力量。
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扶持和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充分发挥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等教师的积极性,开展优秀教师开设示范课、观摩课等活动,想尽办法安排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学习,参与才艺展示的各类比赛。
5、“拜师结对”工作落到实处
为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本年度我们进一步加强管理,充分落实好“拜师结对”的各项规定。对青年教师的教案,作为师傅的骨干教师坚持周周改、周周点评。在强化师徒互相听课的同时,学校全面开展周听课制度,由校级领导、教务处、教科室与师傅、教研组长共同听课、评课,并做到了每课一个要求。指出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整改建议。举行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评比,优质课评比等活动,全面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通过相互听、评课,传授经验,以老带新。促进新老教师共同进步。
6、开展多层次的教育教学培训活动
积极鼓励并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对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学校实行开放政策,增加了外出学习、考察交流的机会。10月,组织全体高三教师去宁波镇海中学参观学习;组织行政会成员及高三备课组长去金华一中参观学习。同时学校又采用“请进来”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学校邀请了金华一中校长高亚军、义乌教研室的郑关根、西湖区教研室主任王耀军、杭州市林肃浩林等特级教师或名师来到学校,给了我校教师很多的经验和启示。邀请市检察院徐科长给教师作安全讲座。这一学年,学校组织了各种校级竞赛,让教师充分展示自己,从而让教师以更高的热情,更多的精力投入培训。要求优秀教师开好示范课,带动课堂教学改革,为教师学习和落实新课程标准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基本功。
7、严格校本培训的考评
校本培训工作纳入教师目标管理考核中,奖优罚劣,以奖激培,以罚促培。评选校本培训优秀教研组,优秀学员。优秀学员在评选优秀教师、晋职时,同等条件下优先。优秀学员、获奖论文作者给予一定的奖金。专项培训在限期内未达标者,例如心理健康教育证书过关等,在年度考核中酌情扣分。集中培训经常迟到、早退,或者旷勤,给予全校通报批评。
通过以上这一系列措施,校本培训既有了明确的内容,又保证了培训质量,且全校教师都能及时参加校本培训,对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构建“校本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篇7
一、领导重视、制度保障
为加快实施区域校本培训共同体活动发展规律的步伐, 我们成立了市级校本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和区域校本培训共同体活动工作指导小组, 建立了一系列校本研究工作制度, 出台了《三亚市中学教师区域校本培训共同体运行方案》, 努力为学校实施区域校本培训共同体活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规范工作制度。为了确保区域校本培训共同体工作的顺利推进, 我们采取了“机制制动、骨干带动、上下互动”的措施。机制制动:我们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 成立了区域校本培训共同体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指导小组。骨干带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区域校本培训共同体活动中的作用。上下互动:从教育局到学校、到教师, 对区域校本培训共同体活动工作形成共识并付诸行动。
———联络员制度。建立了联络员制度, 由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和教研室教研员自带课题, 分工负责, 落实到校。进修学校教师和教研室教研员不是作为课程改革的先行者、培训者的身份参加课改, 而是与教师一样, 上“下水课”、“研究课”、“示范课”, 送课到校, 带课到校, 与教师一起进行扎扎实实的校本研究。
二、共同协作, 推进区域校本培训共同体活动
区域校本培训共同体活动分以下几个阶段向前推进:2009 年9 月, 我市教师培训机构召开10 所有代表性的中学校长参加的校本研训研究动员会;2009 年12 月召开全市中学区域校本培训共同体活动启动大会;2010 年4 月在市第二中学, 政治、体育、音乐等学科做全省区域校本培训共同体备课基本功研训活动观摩, 由省中学教师培训中心组织全省各市县教师培训机构和部分中学校长参加观摩, 并进行研讨交流;2010 年8 月, 在教师进修学校和4 所首席学校开展了“正确把握教材, 提高备课教学技能”学期主题研习活动。推进区域校本培训共同体活动具体步骤如下:
1.召开协调会议。由于涉及到4 所学校联动, 由4 所学校的教导处负责协调, 组织各校相关教研组组长统一策划, 制订出相应的活动计划和操作方案, 为活动的顺利展开做好充分准备。
2.各校相关教研组独立开展准备、实践探讨阶段活动。先开展以“正确把握教材, 提高备课教学技能”为主题的资料搜集和学习活动, 统一组员思想, 明确活动主题和目标, 并进行分工。然后, 各组员以个人或几人合作方式, 分头进行备课设计、课堂实践。最后, 组内交流, 形成本校教研组的集体教案。
3.合作组联合开展“备课教学技能”课堂教学现场研讨活动。由4 所学校合作, 用半天时间, 在一所学校集中展开相关学科的“备课教学技能”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完成现场研讨与对话交流任务。承办学校还必须做好相应学科组整个现场活动的会议记录、讨论记录, 以便于后期反思研讨活动的有效跟进。
4.各校相关学科组独立完成活动反思与小结。结合活动的实际情况, 各校相关教研组老师在现场合作研讨后, 再利用1-2 周时间进行分组反思与小结, 并结合个人体会撰写相关学科论文或活动心得, 组长则负责完成本教研组的活动小结。承办学校相关教研组组长负责完成本次活动的总结, 并分发给相关合作学校的教研组备案。
三、区域校本培训共同体活动的几点启示
以区域校本培训共同体活动为特征的新的校本研训活动, 由于涉及到多所学校, 必须更注重发挥各校间合作与联动的特性, 更多强调相互间的密切合作, 携手共进。因此, 其活动特点、活动形式、活动价值都值得我们去加以认真思考并逐步完善。
1.活动特征。
(1) 活动具有区域联动性。区域校本培训共同体活动从其本质上看, 它具有“跨界学习”的特质或运作机理, 校本研训不是一个学校、一个地区的问题, 而是作为教师的一种学习与工作方式, 不断地和社会的其他方面联系在一起、相互依赖的, 其表现是相互的、双向的。这种相互依赖主要表现为:彼此之间对合作的重要意义达成共识;能够高效及时地获取和相互传达信息;能够以共同关心的问题为导向, 在一个平台上, 各种观点、方法充分地碰撞、交流;能够开辟实质性合作与协调的可能途径, 变潜在的资源优势为可利用的资源, 等等。它突破了过去研训思维狭隘观的束缚, 也与单纯的帮扶式的校际结对有着明显的区别。以往从“校内”走向“校外”的交流, 往往呈现出“‘强者’向‘弱者’的输出”, 或“‘弱者’向‘强者’的汲取”, “我教你, 你学我”和“你帮我, 我学你”, 说到底, 这属于一种“输出———接受”式的单向交流方式, 双方的地位很不对称, 无法真正发挥其平等对话与交流的功能。正因为如此, 本次区域校本培训共同体活动, 突出了“区域”、“合作”和“联动”特性, 合作范围进一步扩大, 合作中的“对话”成分进一步增强。将合作体成员在联动过程中参加的业务竞赛、教研组建设评优等作为一项联动效果来进行动态考量, 也促使各成员相互间配合更加密切, 责任意识也进一步得到提升。
(2) 活动具有互利互惠性。从学校发展的角度来看, 一个学校所拥有和可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 很难完全满足教师开展校本研训、实现专业发展的需要。区域校本培训共同体活动能为跨界学习提供充足的、丰富的资源, 由于其“对话”群体的不断扩大, “对话”成分的进一步增加, 相互配合的日益密切, 参与各方都能从思维的相互“碰撞”中汲取更多的经验, 得到更多的启发, 因此, 它是一项能够获得双赢甚至是多赢结果的活动机制。
(3) 活动具有时代性。区域校本培训共同体活动研训机制, 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我市大力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进程的形势下提出并确立的, 它是我市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的一项重大举措。“校本研训中的跨界学习的发生有利于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 解决区域与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不同学校之间的不平衡问题。这能使相对落后区域或区域内相对弱势学校的潜力和发展空间扩大, 同时又能使之共享或利用先进区域或学校的人力、物力等有力资源, 大大加快其发展速度”。这种多校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方式是当前大范围提升师资整体素质、尽快缩小城乡师资差距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 与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相一致, 因此它具有鲜明的时代发展的烙印。
2.活动形式。区域校本培训共同体活动其展开形式有很多种, 常用的有:教学沙龙、“同课异构”教学展示、师徒结对互动交流、网络交流等。
教学沙龙一般适用于以主题确立、理念的交流、观点的碰撞、相关理论资料学习为主要任务的活动;“同课异构”教学展示一般适用于实践交流阶段, 有利于借助课堂教学这个平台进行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像组内实践准备和校际实践交流一般都采用这种形式;师徒结对主要包括传统的个体结对和教研组集体结对两种形式。前者比较注重个体的专业发展和培养, 后者在关注组员个体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教研组整体的建设和发展;网络交流是一种全方位的交流方式, 可以不受时空条件的限制, 它是区域校本培训共同体活动机制的主要活动模式, 值得进一步加以推广。
3.活动价值。
(1) 它丰富了校本研训的内涵, 延伸了其外延。以“对话”为本质特征的研训活动, 它需要在更大范围的“学习共同体”中进行。活动模式的推行, 不但使人们对校本研修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客观上也促使传统意义上的教研组这个研训团体得到了“扩容”, 研训空间和交流层面进一步扩大, 研训方法途径也自然更趋于丰富性和多样性。这实在是一种校本研训文化创新。
(2) 催发了新的研训动力。关于校本研训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 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同。但各学校校本研训活动的发展不是很均衡。究其原因, 除了部分学校由于规模相对较小、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缺乏业务“领头羊”、难以有效形成研训氛围等客观因素外, 大家对那种因校本研训的认识疲态而引起的负面影响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对于师资力量相对雄厚的城区学校来说,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取得一定成绩后, 或多或少会出现一段自身专业成长发展的“沉寂期”。区域校本培训共同体活动机制的实施, 从某种程度上唤醒了他们的“沉寂期”, 重新催发了他们进一步成长和发展的动力。
(3) 加快了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进程。校本研训活动的最终指向是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的发展和学校的全面协调发展。作为一个区域性的“学习共同体”, 无论是进修学校相关部门, 还是各校的领导以及参与其中的教师, 都会比以往更加重视校本研训的过程, 尤其是更加关注“对话”的次数和质量, 这自然也会促使参与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教师个体的努力会促使教师群体研修质量的提高, 逐渐形成“群体效应”。这种“群体效应”对形成良好的校本研修氛围, 加快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进程是十分有价值的。
四、区域校本培训共同体活动的几点建议
尽管区域校本培训共同体活动作为一项新生事物, 其发展过程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 有些问题可能还需要我们加以进一步的研究解决。
1.活动的参与面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 各合作组往往采用各校轮流承办的方式完成课堂教学集中研讨阶段任务。由于学校现有条件的限制, 承办学校的场地和设备往往难以保证, 客观上也造成其他合作学校参与教师人数受到限制, 影响了活动参与面。建议合作体各校以学科为单位, 分别同步承担相关集中研讨任务, 让相关学科的所有教师都有机会参与, 从而有效提高活动的参与面。
2.专业引领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的联动基本依靠各校现有的力量, 专业引领的力量显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建议各校可以充分利用相关网络资源进行业余培训,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3.活动经费有待进一步保障。联动体活动次数的增加, 参与人数的增加, 活动地点的增加等都需要一定的经费予以保障。由于义务教育段各校的办公经费普遍拮据, 有时也难免会影响其组织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尤其是举办较大规模的活动, 专家邀请、工作就餐等开支还是比较大的, 很多学校在经费承受上有困难也是难免的。
构建“校本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篇8
【关键词】实效性 教师专业 中学
以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为例,在西部少数民族边远农牧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除了落实国家三级课程改革方案之外,也为探讨少数民族地区课程开发领域提供契机,更为边远地区教师提供了提升素养的平台。
一、校本培训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
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培训活动,也是教师岗后培训的主要形式。
以往的教师专业发展中,由于天祝藏族自治县地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原因,特别是很多边远农牧区的教师缺乏专业理论的支持,加之教学条件落后,教学任务繁重,专业培训机会极少等原因,使得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比较淡薄。他们认为教师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者和实施者,对于其本身的专业发展以及课程开发的意识未被唤醒。
鉴于以上原因,针对边远学校及教师的实际情况,加强县级区域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是唤醒教师专业发展意识的有效模式。同时,由市级、县级培训机构配置比较强的培训力量走进学校,以学校为基地,进校指导,及时解决教师们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困惑,引导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校本培训也将教学一线教师个人反思,集体科研等教研活动情况的信息及时反馈,具有上传下达的作用。教师即是培训者又是指导者,增强了参与培训的教师的信心和积极性。
二、校本培训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
天祝藏族自治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是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地理位置偏远,造成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间的疏离,少数民族地区落实国家三级课程管理,发挥教师在校本培训中的主体作用,不仅有助于满足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独特的发展要求,促进教师、学生、学校完整、独立族群个体的发展,还有助于促进民族地区文化传播,维护区域团结和政治稳定。
天祝藏族自治县的教师多为本土教师,并且拥有相当比例的少数民族师资,他们秉承了多元文化并存的传统,同时对边远牧区多民族共生,相互认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民俗有较强的理解和认同。在很多的牧区,教师是为数不多的“文化人”,他们不仅了解学生的需求,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承担者,所以提高教师的科研以及课程开发水平,直接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校本培训的成果。教师是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他们的能力的提升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以校本课程研究为基础,提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专业素养的途径
1.挖掘区域资源优势,帮助教师获取有效信息
笔者在天祝县古城中学开展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发现,很多老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方面做了大量有效而实际的工作,从本地区、本民族的民俗和文化出发,培养不同族裔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共同进步的民族热情。
有些老师开发了民族舞蹈课,把藏族民间歌舞,如锅庄、山歌、说唱、藏戏、民族乐器演奏等特色民族文化传统的元素带进校园和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民族自信心、自尊心,促进了民族的团结。
2.通过发展性评价,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是不断了解自我、反思和改进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教育学和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的自主发展有两个重要条件,良好的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机制和文化;能及时获取各种真实有效信息,明确自己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发展性评价尊重被评价者的个体差异,重视评价的起点与过程,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参与,最终目的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运用发展性评价,让教师找准突破点,实现教师的自主专业化发展。
每一位教师分析出本班学生的知识准备、认知特点及文化背景,学习、生活各方面的适应状况,进而反思自身的教学是否符合学生特点,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活动。同时,教师集体互助、专业研究人员引领、专题讲座、连片科研等形式都可以支持帮助教师提高专业发展的能力。
3.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针对甘肃省天祝县这样的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农牧区教学资源不足,教学条件相对落后,教育信息相对封闭的状况,具有积极且实际的效果。这样做不仅调动教师热情,鼓励全校教师共同参与,形成自己的学习氛围,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更有助于改善教育行为和教学效果。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需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完善自身,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可以结合实际,以校本培训及校本课程研究开发为基础,开拓一条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国军,许勤.提高市级新课程师资培训实效性的对策【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4).
[2]虎技能,王晓军.以校为本提升边远农牧区教师课程开发素养的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5).
[3]边玉芳,柯李,尚学文.实施发展性评价——为教师自主发展提供模型和工具【J】.北京教育,2010,(5).
[4]陈丹.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J】.北京教育,2010,(5).
构建“校本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篇9
以校本研修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姓
名
邵
润
生
单
位
六 安 市 毛 坦 厂 中 学
指导教师姓名
周 卫 国
2012年 10月 22日以校本研修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教师专业化新的愿景正在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正在经历着转型,本文试图从校本研修的实践出发,结合反思,以教研组实践团体作为有效的学习型组织形式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进行若干探索。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修;教研组建设
苗逢春博士主持的论坛中“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和生存现状”中提到了我们赋予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重大的历史价值,但却忽视了承担这一使命的脆弱的弱势人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他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就自己的地位和生存现状讨论最为激烈。
近期某知名学校校长在浙江现代教育技术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信息技术教师,你会下岗吗?》,放在论坛上后引起广大信息技术老师的的强烈反响。引发我们关于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华东师大教育信息技术系胡小勇在电脑教育报上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提供了些建议。文中说到“对于学科教师来说,专业发展是保证和拓展该教师群体生存发展的大事。谈起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可谓不尴不尬、一言难尽。因为,普通学科教师只需“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在管好本学科教学之后便高枕无忧。而与此不同,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只是主任“技工”任务,而兼任教学工作。甚至于只有在为学校管理层和学科教师扫除技术操作障碍时,他们的价值才能得到“重视”。那么,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出路何在呢?”他从三方面谈了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从以上现象进一步表明,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已从“打工型”教师开始转向关注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进行转变。谋求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途径也很多,本文试图从基于团队合作的校本研修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校本研修的界定及其必要性
教师的自身发展不仅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更是学校教育内涵不断提升的动力之源。而校本研修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校本研修包含校本培训与校本研究两方面的含义,具体指:由学校根据本校及其教师的需要,以问题为中心,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培训资源,组织指导教师从事适合本校教育教学需要的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继续教育活动。校本研修的目标是让教师从“教书匠”发展为“研究者”,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使教师成长终身学生的先行者、探索者和示范者。
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压力较大,这不仅表现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繁重,还表现在信息技术教师往往还承担着其他一些繁杂的工作。比如计算机维护、网络软硬件维护、多媒体教学系统维护和其他学科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支持等等。又因为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可能参差不齐,信息技术教师还要做好为部分学生补课的思想准备。这必然会进一步加重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负担。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责任所致,积极面对,在所不辞。由于动机的不同,信息技术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动力来源和发展意愿、发展方式也与其他学科教师产生了较大的差别,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信息技术教师聚在一起
交流时,往往偏重于技术方面的交流居多,有很多教师具备了相当专业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但对教学不感兴趣。并且一般层面高一点的教学研修往往是骨干教师参加,而其他教师参与的就很少,所以通过校本研修,使每个教师都得到发展,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二、建立互助分享开放有效的校本教研制度
一位教师曾经这样写道:教师是一个孤独的职业吗?教学被描述为一种孤独的工作。表面上看,我们整日和学生在一起,怎么可能是孤独的呢?但是,我们确实是孤独的,尤其是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形式中。因为我们在课堂里的位置和身份,我们与学生的确有隔膜。同样,在办公室里,我们从不谈自己的教学,我们不想让他人知道我们的问题,因为我们害怕他们认为我们是不称职的教师。
显而易见,这种孤立是不幸的,因为我们有很多东西需要从彼此身上汲取。教师之间的合作不仅可以摆脱彼此孤立的感觉,更易于促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在传统的教研活动中,传达布置教育教学精神、任务居多;教学理论学习多,与教学实践结合少;个体领会独立操作、盲目性多,集思广益的“头脑风暴”少。长期来,传统的教研模式使教学研讨的实效、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实效大打折扣,无法真正起到不断更新理念、从“以学生为本”的角度创新教学方式的作用。因此,重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开放的、动态的校本教研制度,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快速发展和自主教研意识的觉醒。
(1)完善、实化教学常规活动。围绕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从教研过程、内容、方式等三个角度进行研究和实践,从过程中注重交流、对话在、互动和分享,在方式上采用教学案例研究,教学微格研究等。我们组有五名青年教师,我们以争创市级青年文明岗及县级优秀教研组为我们的努力目标。开展教师“六个一”活动:①、每周写一点读书摘记;②、每周向教研组(备课组)提供一个本人教学中遇到的值得探讨的真实问题;③、每月撰写一篇教育叙事研究(教学故事)或一篇教学反思或一个教学个案研究,并至少选择一篇上传到海盐教研网;④、每学期上一节校级研讨课;⑤、每学期自己制作一个课件;⑥、每学期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主持、参与一项校级以上课题或编制一份试卷。
(2)开发、丰富非常规的教研活动。通过区域(片)级的教研交流,促进共同提升;与不同类学校,如小学、高中的交流研讨,促进了新课程教学衔接的思考,利于上下延伸;通过县教研室的网络教研平台,促使教研突破时空限制,利入更深入进行反思与争论。
三、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研修策略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校本研修常见的模式有课题带动模式、集体充电模式、师徒结对模式、观摩听课模式、个人自修模式和校际交流模式等。在校本研究方面采用了行动研究法、教育叙事法、课堂观察法和案例教学法等。最近又出现了使用网志BLOG网络虚拟社群开展校本培训的新模式和相应的研究方法。还有网络学习共同体模式,同侪互助模式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的关注。但由于校本研修中专业发展的提供者是学校和教师本人,是独立进行的,很容易出现校本教研泛化,重形式轻内涵的现象,所以要制定策略,提高校本研修的实效性。
1、以问题为导向,明确专题去除随意
段青老师(海南省信息技术教研员)曾调研过教研组活动情况,他说:在某重点中学的一次信息技术教师座谈会上,大家很认真地探讨了学校应该如何开展校本教研的问题。如规定每周二是教研组活动时间,每学期每位教师须听课15节以上,参加集中备课不少于4次等。但当问及这些教研活动能否回答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疑问,是否有效地改善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状态时,教师们的语气中透露出明显的不坚定。的确,无论以前还是现在,大多学校均安排有各种各样的教研活动,如听课、集中备课和上观摩课等。但大多只是作为活动的空壳而存在,缺少明确的有价值的目标,缺少实质性内容,只是年复一年地在同一层次上简单重复着。因此,作为校本教研,必须革除随意讨论的弊端,突出问题意识,加强专题探讨,落实“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教研目标。
(1)理论学习确定中心发言。理论学习主要立足教研组理论学习和以论坛、沙龙等平台开展的同伴交流。教研组理论学习确立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专题,保证学习的目标明确、主题鲜明。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碰到了很多的实际问题,如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和技术,备课的新思维,教学的现场与教学细节的关注,信息技术的说课、听课与评课,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都给我们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所以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能切合教学实际,把握教改动向。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先后组织组内成员收集资料并交流了信息技术课中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的探究学习,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等专题理论知识。
(2)日常教学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这并不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没有问题,而是没有关注问题的意识和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及把这些问题提炼为教研主题的能力。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深度思考与反思的过程。教师面对的课堂教学问题是复杂的、难以预测的,一味的模仿不能解决问题。如“课堂上怎样使学生不玩纸牌游戏而与自己的边讲边练达到同步”的问题,就是非常值得信息技术教师探讨的。为什么学生乐意玩纸牌而不听教师讲课?毫无疑问,在当时情况下纸牌的吸引程度要比教师上课更加吸引部分学生。那么教师是否应该反思以下几个问题: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何进行更好的教学设计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的课堂的驾驭能力是否还欠缺?甚至是,能不能剖析游戏本身有用的价值所在,找出其吸引学生的地方(计算机游戏教学法就是其成功范例),将其引用到教学中来?等等。
(3)行动研究围绕问题。行动研究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教育研究活动,是一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密切结合本职工作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以直接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走向行动研究,行动研究其基本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的问题。它是由教师或行政人员来操作的,以帮助地方学校决策和教师改进教学的方法。每个行动都力求有明确的方向和研讨的专题,并形成基于问题、教师合作参与的比较式教研模式。研讨流程为: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教学推广。近年来我们先后结合教学现状开展了如下的行动研究课题。如《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教与学》 《分层合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等,通过这些课题的研究试图处理在教学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以上课题先后在县市级获奖。又如,以学校“生活能力”校本课程为平台,我组开设了flash动画制作的校本课程,使教师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从而据推动教学学习相应的课程理论知识,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自觉从课程结构的整体出发,全面理解分析学科知识的结构,对所学的课程有全面总体的认识。我组教师撰写的论文《在初中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使 用Internet》、《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分层合作学习” 之我见》、《浅谈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常见困难及其对策》、《初探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网络道德品质的培养》先后在杂志上发表或论文评比中获奖。
2、基于项目驱动的团队合作研修模式
项目研修模式要求研修过程要基于某个具体项目进行。项目研修模式具有独特性、多目标性和生命周期性等三大特点。所谓独特性是指任何一个项目都有区别于其他项目的特殊性,因而在实施项目研修模式时,根据不同的项目在下图的基础上存在很多变式。多目标特性是指项目的成果性目标一般具有多重和多方面性,例如项目研修的成果性目标往往会有教材,教法和技术等多方面的目标。
如信息技术教学到高二后,参加信息技术等级考试是每个学生都要经历的一项综合测评,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复习和练习的效率,我们教研组做了一个集体的备课项目,名称是“安徽省中小学信息技术等级证书考试(二级)分类精解。我们把项目分为三个阶段:前期:自编相关复习教材一册,相关培训课件制作,中期:建立相关的复习网站,设立测评题库,以便学生的自主学习。后期:各类模拟测评系统的的制作。通过此项目的开展,使教师们对整个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的相关理论知识有了清晰的了解,也利于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相关知识的渗透,通过编写复习材料过程中对知识要点、实例分析、习题精选的设计,也充分锻炼了老师们的问题设计能力。而通过相关网站的设立真正实现了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结合,而在此研修过程中,学生也是项目的参与者。通过模拟测评软件的开发,使信息技术教师的相关软件开发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组内教师开发的测评软件因此获得了六安市首届自制软件的一等奖。几年来,我们组实施了大量的团队合作项目:信息技术新课程资源网站的建设,区教育局中小学安全教育网的设计,配合教研室的动态评价测评系统的设计等,以及近期的机器人项目的参与,都极大地提升了教师们的专业技能。
3、立足课堂,反思教学重叙事研究 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其实现有多种载体,但根本是课堂教学研究。
(1)专家引领,重课堂指导。专家引领是帮助教师提升的重要因素,我们教研组活动或区域性活动多次邀请县教研员来校指导,请他们深入课堂,以课堂的具体 情境引导教师自我反思、自我选择、自我改进,与教师一起在教学实践中探讨改进教学行为,使引领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例如,在我们片的一次新课程教学展示周活动中,教师们用到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但对于具体操作把握不定。刚好教研员从广州参加网络主题研讨活动回来,他从那边听了许多有先进教学理念的课,并结合我们的课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使大家对网络化课堂的教学设计策略又有了全新的认识。(2)教学反思,重叙事研究。
要求教师将结合县教研室的教师博客及学校的教育网志将反思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明确“行动前反思”,“行动中反思”,“行动后反思”的要求,确立反思制度,做好课后小结,实践证明经常性的反思使教师兲更加能注重思考,注意观察并能注意自身的学习,更能提出一些有见地的问题。我组教师的教学反思也先后在各项评比中获奖。(3)同伴互助,重课堂打造
教研组立足于一堂课,共同参与,一起听课、修改、提升。一堂课的打造过程,就是教学理念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落实的过程,是教学艺术如何着现的认识过程,是教学问题如何切实解决的思考过程,是对执教的教师能力提升的过程。打造课堂,是教师成长的一个极有实效的研究方式。我组教师在教学业务上快速成长。先后获得区优质课一等奖,区多媒体公开课一等奖等荣誉。
几年来,由于强化教研组的自身建设,组内教师的业务水平快速提高,教学质量也取得满意的成绩,组内教师论文多次在省市获奖,辅导学生参加操作竞赛已连续八届获得团体优胜,辅导学生参加全国信息学奥赛有五人次分获全国一、三等奖,并在首届操作竞赛中获一等奖。教研组连续几年均评为优秀教研组,被推荐为我县教育系统唯一的争创“市级青年文明岗”的团队。
实践证明,通过校本研修,制定有效地基于团队的合作策略,确实能更快速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追求卓越,是我们每位老师的理想,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索就是我们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
参考文献:
【构建“校本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荐阅读:
认真反思 促进专业发展——教师校本培训07-21
加强校本培训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08-30
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08-01
构建校本文化06-14
模式三与教师校本培训08-17
校本培训与教师发展06-12
多向循环互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模型05-19
弘扬围棋文化 立足校本研究 促进师生发展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