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化模式构建

2024-10-01

内化模式构建(精选7篇)

内化模式构建 篇1

无论是全球治理还是地方治理, 都涉及对一个“治理”概念的理解。全球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詹姆斯·罗西瑙 (James N.Rosenau) 在其代表做《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和《21世纪的治理》等文章中明确指出:治理与政府统治不是同一语, 它们之间有重大区别。治理是一系列活动领域力的管理机制, 虽未得到正式授权, 却能有效发挥作用。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 也无需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治理理论的另一位代表人物罗茨 (R.Rhodes) 认为治理使统治含义有了变化, 意味着一种新的统治过程, 意味着有序统治的条件已经不同与前, 或是以新的方法来统治社会。无论是前者认为治理是有异于统治的新型管理, 还是后者认为治理是一种新的统治, 他们都承认治理活动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和权力的横向分配。

一、全球核心价值理念需要地方治理过程中地方的认同

相同的、一致的价值理念或生存、发展观念可以调和、缓解、消除彼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种全球价值理念的推崇, 并不是说对民族文化的磨灭, 甚至趋同。而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在全球范围归结出的共同的理想目标, 是诸多目标中最本质, 最根本的东西。全球治理委员会在《我们的全球之家》中写到:“要提高全球治理的质量, 最为需要的, 一是可以在全球之家中指导我们行动的全球公民道德, 一是具备这种道德的领导阶层。我们呼吁共同信守全体人类都接受的核心价值, 包括对生命、自由、正义和公平的尊重, 相互的尊重、爱心和正直。”在这种价值理念的指导下, 有利于形成人们良好的道德规范, 明确人们各自的权力与义务。

二、全球规制的建立需要考虑到各地方治理的不同国情, 体现公平原则

全球规制 (global regimes) 就是维护国际社会正常的秩序, 实现人类朴实价值的规则体系。具体包括用以调节国际关系和规范国际秩序的所有跨国性的原则、规范、标准、政策、协议、程序。国际规制的职能、所涵盖的地域和人员都极为广泛。从职能上说, 它包括了像北极熊保护协议这样比较狭窄的内容, 又包括了像南极洲和外层空间保护这些更加宽泛的内容。从地理上说, 它的范围可以像北太平洋上受到严格限制的能够从事海豹毛皮贸易的地域那样狭窄, 也可以像管理国际航空运输或核试验控制的全球性体制那样宽泛。在成员方面, 国际规制既可以像国际北太平洋渔业协会下成立的公海渔业协会那样只有两三个成员, 也可以像防止核武器扩散组织那样有100多个成员。 (2) 正如罗西瑙所言, 正是由于国际规制在维护当代世界秩序中的实际作用, 在国际生活中才会出现一种“没有政府的治理”的新治理体制。

但在一些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策下, 在全球规制的制定中往往以一国或少数国家的意志为依据, 忽视个别小国的实际发展进程和具体国情, 导致规制的公正性失衡, 更多地向资源占据优势者倾斜。

三、全球治理的实施需要地方治理的参与

对全球治理实施过程中行动主体的探讨, 对有些人来说, 全球治理意味着建立一个世界政府来制定法律和政策。对另一些人来说, 它意味着简单地建立一些得到主权国家支持的促进共同理解和行动的制度。今天, 虽然仍有一些思想家支持一个世界政府, 更多的人则关注从其他实体产生和支持下的制度化权威。

如今在全球治理过程的行为主体主要包括: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 (公民社会组织) 、跨国集团。甚至于一些学者所提出的少数精英人物。例如斯蒂芬·吉尔、罗伯特·考克斯和马丁·休逊等强调“全球精英”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

例如在涉及全球性的一些公共事务领域, 非政府组织 (公民社会组织) 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相继担任了服务提供者、灾害救济者、政策分析者和推荐者、社会学习和问题解决者、地区冲突的调节者等多种身份。据国际组织年鉴统计, 这种非政府组织 (公民社会组织) 的规模和数量正在逐年攀升, 相比与过去10年已经增长了4倍。

四、全球治理的内容需要以地方治理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全球治理包含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 相应地, 全球治理的内容也就纷繁复杂。目前各国学者提出的需要对全球治理加以关注的问题, 包括:全球安全 (包括国家间或区域性的武装冲突、核武器的生产与扩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生产和交易、非防卫性军事力量的兴起等) 、生态环境 (包括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污染源的控制、稀有动植物的保护) 、国际经济 (包括全球金融市场、贫富两极分化、全球经济安全、公平竞争、债务危机、跨国交通、国际汇率等等) 、跨国犯罪 (例如走私、非法移民、毒品交易、贩卖人口、国际恐怖活动等等) 、基本人权 (例如种族灭绝、对平民的屠杀、疾病的传染、饥饿与贫困以及国际社会的不公正等) 等等。 (3)

在设定全球治理所涵盖的范围时, 要更多地考虑到大部分国家, 多数地区的利益需求, 同时, 内容的包含面要尽可能广泛, 尽量解决一些关乎地方治理中的关键性和危机性问题。

五、全球治理的绩效需要各地方治理的监督、检验和评价

公共管理理论探讨中, 很多学者提出要把公共事务的执行者和绩效评估的检验者相分离, 安排由不同的人员或组织来承担政治和行政两种不同的职责。在全球治理过程中, 也需要一些地方组织和政府的监督和考评。这不仅有利于地方治理更多地关切全球治理事务, 并且参与到全球治理的过程来, 而且有利于全球治理各项事务公正、有效地执行。

参考文献

[1]孙柏瑛.当代发达国家地方治理的兴起[J].中国行政管理.200 (34)

[2]吴娟.全球治理与政府治理的互动分析——兼论全球治理影响下的中国政府治理转型[J].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

[3]俞可平.全球化与政治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

[4]孙波.全球化论坛[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 (9) :P184

[5]杨雪冬.全球化——西方理论前言[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

[6]俞可平.全球化——西方化还是中国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 (25)

[7]萨米尔·阿明.世界一体化的挑战[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

[8]戴维·赫尔德、安冬尼·麦克格鲁.治理全球化——权力、权威与全球治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 (412)

[9][美]约瑟夫·S.奈、约翰·D.唐纳胡主编.王勇、门洪华等译.全球化世界的治理[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 (39)

[10]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70

内化模式构建 篇2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构建,构建途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的构建就是要在高校和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之下, 培养大学生内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规范, 接受当前社会中正确的思想道德标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的构建过程就是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知识灌输转化为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认同的过程, 就是将他律的过程转化为自律的过程。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构建的地位和作用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的构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当代大学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自己的思考, 他们在获取信息之后要经过筛选和过滤等几个过程才能最终实现教育内容的内化。这种过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者来说, 就需要改进教学方法, 采用大学生比较适应的方法进行教学, 用坚持不懈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意志, 通过正确引导,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和行为,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模式。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的构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标准, 高校的教育只是一种手段, 通过教育形式让学生形成对正确价值观念的认同并自觉遵守、内化于心才是最终目的。也只有真正构建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模式, 才能让当代大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在遇到不良社会现象时才能敢于面对, 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思维和行动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构建的教学内容上, 要保证教学理念的科学性, 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逻辑思维的推敲, 能够对问题的本质做出正确的反应。在教学方法上, 要坚持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 真正实现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 通过与学生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维, 了解大学生发展动态, 为大学生发展构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划。

2.主体性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的构建, 就是要转变以往教师灌输教学的模式, 真正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 充分尊重学生, 关心学生, 理解学生。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构建的内因, 而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的外因, 对学生的学习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要正确引导学生的主体性, 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客观性原则。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上, 更不能以简单的说教作为教学方法, 而要客观的分析当前大学生所认同的价值观念, 积极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做到与时俱进, 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深入了解学生, 服务学生, 解决学生的客观困难, 坚持将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与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于心, 培养学生在考虑个人价值的同时不忘自己的社会价值。

4.实践性原则。当前部分高校忽视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育形式, 片面注重理论知识的宣讲,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高校大学生知行脱节的现象。因此,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构建中, 就要在进行传统理论观念教育的同时, 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 走出校门, 参加社会实践, 对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进行思考和体验, 通过自我教育培养, 树立自己坚强的意志, 以此来增强自己社会生存能力, 服务他人。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优化构建

要构建并且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 就要充分发挥学生和高校以及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抓住主体, 提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统一思想, 创新教育教学机制, 并且严格按照规定落实。

(一) 增强受教育主体学生的自律及自我教育能力

1. 建立学生参与管理的有效机制。

大学生群体已经是一个相对成熟的群体, 他们具有稳定的思维, 希望能够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去。因此, 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时, 可以拓宽学生学习渠道, 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到学生部分管理工作中去, 一方面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参与能力, 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 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到大学生自身观念中去。同时, 要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模式, 就要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优势, 发挥学生组织和社团组织的带动作用, 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 密切联系和团结同学, 积极弘扬正能量, 将党和国家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宣传给学生, 并且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2. 发动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 正确引导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的校园文化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构建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就需要高校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组织, 例如通过学生自己的社团开展相关的艺术活动和体育活动,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内化正确的思想道德修养;通过学生自己建设和创建“科技创新基地”, 培养学生自发的科研能力, 引导学生对科学实验产生积极的兴趣。同时, 学校还要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供经费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 结合网络科技的发展, 带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网络中开展, 大力弘扬优良的学风和校风,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3. 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是所有道德观念形成的基础, 对实践起着指导作用, 指导着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和行为的方向, 对于自律性教育和学习具有导向性作用。理论知识水平的高低, 也决定着自身学习能力和自律行为的水平。高校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 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教育和传统的灌输方式上, 而应该将理论知识深入到学生内心, 真正成为指导学生行为的方针和指南。通过正确的道德规范引导学生, 通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熏陶学生, 帮助学生在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更加深入的贯彻和执行, 并用其思维规范自己的言行。

(二) 深化教育主体高校和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功能

1. 在保证内化模式构建的科学性和方向性基础上, 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结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式和国际形式, 以大学生实际思想变化为依据, 结合我国当前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的构建编制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在教学方法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改变以往传统的“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 同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 调动起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通过教学实践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 高校教师也要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作用, 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 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形式与政策的教学。

2.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环境, 营造全方位培育人才的校园氛围和社会氛围。全方位培育具有坚定思想政治素质的人才, 是当前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用自己的知识去教育学生, 用自己的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学生。高校各级管理部门也要从培育大学生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着手, 认真分析当前大学生的特点, 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并且坚决贯彻执行。同时, 高校教师和各级行政部门也都要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身政治素质, 加强自身学习, 用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去教育学生, 用自己优质的服务去培养学生, 为育人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条件, 这也是德育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3. 尊重学生合理需求, 着力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以切实服务增强内化的实效性。构建及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模式, 还要从当前大学生的实际出发, 尊重他们, 关注和满足他们的需要。要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出发, 从他们的心理需要出发, 从思想上帮助学生积极进步。对于大学生遇到的困难, 尤其是眼前困难, 高校及辅导员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对于学生远期困难, 高校及辅导员要学会“授人以渔”。对于大学生就业方面遇到的问题, 高校要从制度上给予帮助, 建立系统的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志愿去西部和基层的, 高校要积极引导和宣传。同时可以开展相应就业培训, 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 促进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杨鲜兰, 赵明芳.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机制及其构建途径[J].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31 (2) :226-229.

[2]黄志勇, 钱建平.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内化外化律模式的构建[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 (社会科学版) , 2013, 26 (4) :169-173.

[3]孙文艳, 廖其发.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机制的改革与研究的价值取向[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 :107-114.

[4]李秀芳, 王静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要素运行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 2014:22-25.

医学人文内化的驱动模式探析 篇3

关键词:医学人文,内化,驱动模式

《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明确提到“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职业价值、态度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是医务人员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1]。这表明,生成高尚的医学人文素养与具备精湛的医技一样构成社会对医务人员的基本价值期待,而这也恰是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基本价值诉求。因此,在对医务人员医学人文素养的培育过程中,医学人文内化是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中一个无法绕开的重要课题。

1 医学人文内化厘定

作为心理学范畴,内化(internalization)一词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涂尔干(Emile·Durkheim)提出的,指谓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即意识形态的诸要素移植于个体意识之内[2]。其后,法国著名心理学家P·让利、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列昂节夫等人分别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对内化现象展开过不同层面的系列研究,并赋予内化不同的含义。皮亚杰(J·Piaget)认为,任何外部影响都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机能而被接受到主体的认知结构中来的。“同化”是指主体认知结构对外部进行过滤或改变而把它接纳到认知结构中来,而认知结构在同化外部刺激的过程中,自身结构也发生相应的改变,即“顺应”[3]。综上述,笔者认为,所谓内化主要是指个体所认同的新的思想、观念或规范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而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态度体系,并且这种态度体系是持久的,升华成为个体人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心理学上关于内化的阐释也适宜于厘定医学人文内化。根据心理学上的阐释,可以将医学人文内化界定为:社会将一定的医学人文主旨、医学人文内涵或医学人文规范等作用于个体,个体在对关于医学人文的一系列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认同、筛选后而自觉将其纳入自身品德结构之中,从而形成自身稳定的医学人文素养和高尚医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医学人文内化是成为一名合格医务人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就医学自身而言,如果其固有的人文性要求没有被个体所认同、接受,那么不仅医学的人文功能无从发挥,就是医学崇善本体功能的实现也要大打折扣;就个体而言,如果个体没有将社会所倡导的医学人文要求内化,那么他就很难表现出合乎一定社会医德要求的高尚医疗行为,也就难以生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医学人文素养。因此,医学人文内化既是个体医学人文素养生成的重要条件,也是个体医学人文素养内在的规定性蕴含。

当然,个体的医学人文内化不是自动实现的,而是需要一定的驱动模式来保证的。医学人文内化的驱动模式是内在模式和外在模式的统一,它是由一系列有利于实现医学人文内化的各种因素构成的保证体系。

2 医学人文内化的内在驱动模式

医学人文内化的内在驱动模式就是个体的精神世界中有利于促进医学人文内化实现的诸多因素的总和,这些内在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医学人文认知。一般来说,医学人文认知就是对医学与社会为什么需要医学人文、为什么要提倡和坚守医学人文、提倡和坚守什么样医学人文的认识与把握,也是对医学人文价值的理解与把握。“知之深,爱之切”,对医学人文一无所知,不可能发生医学人文内化,对医学人文一知半解,医学人文内化即使发生也难以为继。特别是在当代资本已全面入侵医学的社会背景下,没有对“人是医学的本质和精髓”的深刻人文认知,必然导致医学的异化、医生的角色发生转换:即医生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是药品的推销员、医院经济指标的完成者;医学则逐渐从治疗疾病走向制造疾病、从治疗异常体征走向治疗正常体征、从满足保健需求转向满足生活需求、从医疗服务转向非医疗服务[4]。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曾说过,“对善的无知是犯错误的原因”。美德出于有知,败德出于无知,只有对一定的医学人文及其具体要求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人们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医学人文素仰。因此,培养和提高人们的医学人文认知能力,明确医学的目的是以人为本,医学不仅只是对疾病的治疗(cure),而且更需要对病人进行关怀和照料(care)[5],既是医学人文内化的逻辑起点,又是医学人文内化的基础和前提。

医学人文需要。需要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类就是在需要的不断产生、实现的过程中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马克思主义需要论认为,人的需要有三个层次,即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医学人文需要属于人的发展性需要的范畴,是医务人员在长期的医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高级需要。对医务人员而言,医学人文素养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它是万万不能的。没有医学人文素养,医务人员就不可能真正了解生命,就不能真正敬畏、尊重和关爱生命。如此,“医师就会变成没有人性的技术员,修理器官的匠人或者无知的暴君”[6]。因之,医务人员必须有发自内心的对医学人文的真挚需要,乃至高素质的医学人文涵养。实际上,每个生命个体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医学人文需要,只不过他们中的大部分对医学人文需要的认知处于一种潜在的或是低层次的水平,这就必须采取相应的物质的或精神的激励措施使每一个医务人员的内在医学人文需要不断有自我要求水平上的提升,从而在其医学人文需要的不断产生与实现的实践过程中实现医学人文的内化。

医学人文情感。情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对客观事物与自己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一种复杂而又稳定的心理体验。作为一种特殊的情感形式,医学人文内化的实现与人们的医学人文情感的培养具有内在的同构性。具体言之,医学人文情感是个体基于一定的医学人文认识对现实医疗实践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时产生的爱慕或憎恶、信任或疑虑、同情或反感、喜悦或痛苦等情绪态度体验。这种情绪态度体验在提升个体的精神生活、丰富他们的生存质量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因为,倘若一种善的合乎人文要求的外在规范不能最终转化为医务人员的主观态度,即成为履行它的情感需要,则这种规范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善,医务人员即便遵从这种规范,亦是处在他律的水平上。正是将这种善的合乎人文要求的外在规范转化为履行它的情感需要,才有无数的医学人给人类人性的丰富和完满增添了一座座璀璨丰碑:南丁格尔终生“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林巧稚一生视医学为自己的生命,被誉为“我国妇产科学的开拓者,医学界的杰出代表”;人民的好军医华益慰用毕生的精力献身救死扶伤,成为患者心目中“值得托付生命的人”……诸多事例表明,医学人文情感是实现医学人文内化的重要心理动因,医务人员如果没有形成高尚的医学人文情感,医学的人文属性难免就会陷入符号化的怪圈,遑论医学人文内化的实现。

3 医学人文内化的外在驱动模式

医学人文内化的外在驱动模式,是源于医学之外的动力机制和压力机制的统一。这些外部机制往往交织在一起,蕴涵于经济保证、法制支持和舆论引导之中。

经济保证。个体的医学人文素养毕竟是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第二性存在,由此决定医学人文内化要取得理想的实效性就必须依赖于雄厚的经济基础支撑,因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7]。这里的经济对医学人文内化的保证主要指的是政府要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对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确保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毕竟,雄厚的经济基础是个体医学人文内化、医学人文素养生成之本、之源,否则,就会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唯心主义错误。

法制支持。法制的基本伦理功能是通过报善和惩恶两种方式发生作用的。报善是对人们的道德遵守给予法律上的支持和鼓励,使其道德行为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认可和满足;惩恶是对人们违反道德触犯法律的行为予以法律上的限制和制裁,使其为损害他人或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付出代价。如果说报善是一种携带和引领的努力,其结果是把人们引向道德与文明的金光大道,那么惩恶就是一种制止和纠错的手段,其结果是阻止人们从被引领的大道上歧向逃逸。报善和惩恶是法律发挥伦理功能体现其伦理关怀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如果法律不报善,则无人愿向善;如果法律不惩恶,则无人会弃恶。真正健全的法律应该将这两方面有机统一起来,促使人们形成符合法律要求的德行。由于我国当前完善的卫生法律体系尚未建立,导致医疗实践活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善良是善良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现象的发生。这种现象长期存在下去的结果就是医疗实践活动中“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蔓延,由此导致“性善者罹祸,性恶者得福”。可以说,当前对医疗卫生行业中医德败坏行为、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罚不力一定程度上是造成个体医学人文内化弃若敝履、医学人文素养式微的一个重要诱因。就此而言,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卫生法律法规体系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舆论引导。社会舆论是公众对社会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所表达的富有情感色彩的倾向态度,它以言说的方式显示自己的存在和影响力。美国学者李普曼就认为:“舆论基本上就是对一些事实从道德上加以解释和经过整理的一种看法”[8]。这种带有明显道德色彩的评价或看法对于构成“扬善惩恶”的道德氛围,促进个体的医学人文内化具有重要作用。因为,正确的舆论不仅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而且,对人们的行为还起着扬善抑恶的作用;反之,错误的舆论则会导致社会思想混乱,善恶不分或是非颠倒,危害社会健康发展。因之,广泛而恰当地营造和利用正确的社会舆论,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关于医学人文内化的舆论环境氛围,必然有助于个体及整个社会医学人文内化的顺当实现。

参考文献

[1]叶德明.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1):58-60.

[2]朱志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451.

[3]刘亦工.论道德内化的心理机制及其特征[J].伦理学研究,2007(3):42-45.

[4]杜治政.资本逻辑与生命伦理学[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1):10-13.

[5]张大庆.论医学的人文精神[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6(4):20-24.

[6]陈亚新,王大建,冯照祥,等.当代医学伦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

开发内化教学模式之我见 篇4

(一) 开发内化教学法的特点

开发内化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真本事、成功素质的抢手人才为目的, 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 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 开发学生潜质潜能, 引导和促成学生将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内化为成功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是当今世界大学普遍采用的一种具有领先水平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 具有以下两点特征:一是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注重与学生的平等交流, 使学生通过自学、自问及教师的释疑, 活跃思维, 增强获取知识的能力。二是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与运用,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 与学生互动, 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效果。

(二) 开发内化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环节

该模式的五个教学环节如下:1.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包括参考资料和阅读书目、思考题、作业和练习等。其中文科类、外语类每次课程阅读量一般在2小时左右, 学生用于思考题的准备时间一般在2小时左右, 练习要求全批全改。2.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认真完成教师在第一环节布置的任务。3.检查检验:可通过提问、展示等形式进行, 每次课不少于3个问题;36学时及以上的理论课每人回答问题不少于3次。4.随堂小测验或课堂讨论:每学期2次/学分, 一次15分钟左右。5.讲授与答疑:讲知识点、重点、难点和方法, 讲授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 一次课答疑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

此外, 为促进学生快速接纳新教学模式, 还提出加减分方法。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发言和有相关的创新性成果的, 任课教师可酌情加分;如有旷课, 迟到或早退的, 可酌情减分。雷同作业的视为抄袭, 课程成绩记0分。

二、开发内化教学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 观点导向不一致

部分大学生觉得该种教学模式的压力过大, 好不容易熬过了高中那种紧张的生活, 原本以为到了大学会轻松许多, 结果却发现大学的学习压力不亚于高中, 实际的大学生活与想像中的大相径庭。

(二) 学生投入时间的制约

由上述教学环节可以看出, 在一次课 (90分钟) 中, 学生为课前预习和课后思考的时间不少于2小时。如果所有的课程都按照此要求进行, 学生没有办法保证时间的投入。这样就会使该模式只停留于形式, 不能保证实际效果。

(三) 班级人数过多带来的制约

该教学模式要求关注每位学生, 通过良好的互动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而当前我校一般班级的人数都在60人左右, 如此背景下推行该模式, 教师无法迅速洞悉每位学生的要求, 这便与该模式的初衷相违背。

(四) 目标不明晰带来的困扰

在学生不了解自己的目标时, 就只能按要求花时间在每门课程上, 客观而言, 每个学生的兴趣不一样对每门课投入的时间肯定有差异;并且同样的课程对不同的专业学生要求不一样, 如果每门课程都按该模式进行, 会使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时间投入相应减少, 从而影响专业知识的足量获取。

(五) 资源获取的难度

在该教学模式下, 每门课程都会指定相应的参考书目, 每堂课会布置相应的课后阅读资料。而这些资料大多要靠学生自己去获取, 如果靠学生自费购买成本太高也不现实。

三、对该教学模式的几点建议

(一)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大学绝对不是吃喝玩乐的天堂, 而是为走向社会进行知识与能力的积累阶段的场所。只有在大学期间付出加倍的努力, 才能为踏入社会储存足够的知识与能力, 从而在未来谋求一份更好的工作, 更快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 建立灵活的选课制度

国外很多大学实行的是自由选课制度。每个学生在入校后可以在学校网页上下载4年的课程安排, 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课程, 必修课程必选, 选修课程达到相应的学分即可。这样能够保证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基于学习兴趣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

(三) 实行小班教学

如果班级人数过多, 教师无法快速熟悉每位学生的姓名, 即使课堂中洞悉学生的疑惑, 也无法立即释疑, 学生便会产生失落感, 良好的互动也就无从谈起。为保证教学效果, 应实行小班教学, 从而为每堂课每位学生的参与提供条件。

(四) 学校提供资源支撑和制度保障

一是进行课程网站的建设, 将课程要求等明晰化, 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并方便课程资料的下载;二是学校图书馆应为各专业购置一定数量的指定参考书及阅读书目, 方便学生获取相应的资源, 为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周天梅.论知识内化教学.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8.

内化模式构建 篇5

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在校师范生学习新课程标准存在着诸多的不足, 比如理论脱离实践、案例资源有限、网络资源匮乏、学习方式单一、学生反馈不及时等。然而, 结合BB网络平台, 充分整合各类优质资源、案例, 设计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 能够使师范生的新课程标准学习与内化达到最佳效果。

预习新课程标准

为了取得最佳的预习新课程标准的效果, 面向全体学生的第一节课, 我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及信息素养进行深度剖析, 进而展开对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目标的解析, 浅显而不失重点地引入, 为学生课后预习新课程标准指明方向。在指导预习方面, 我借助BB平台, 设计“走进新课程”模块, 内容涉及《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实验)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等相关文件。给学生一些导读性材料, 一方面帮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充分把握新课程标准系统知识结构, 另一方面指导学生针对导读提纲, 边阅读、边思考、边领会, 并在阅读过程中对核心内容做上标记或注解, 随时记录自己的思考体会, 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预习作业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BB平台“作业区”模块的“提交作业1”、“预习新课标”中按要求完成预习作业。待作业完成后, 学生可登录平台直接提交作业。通过平台提交作业方便省时, 管理简便快捷。

解读新课程标准

解读课程标准是正确把握课程体系、正确认识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活动、正确组织教学过程、正确开展教学评价、深入领会课程理念的必然要求。

BB平台在解读新课程标准教学活动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模式中结合BB平台“走进新课程”模块内容, 教师引领学生共同解读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重点对课程总目标以及三个维度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进行详尽解析。学生通过平台中提供的“课程资源”, 即相关文件、相关学习网站以及实际案例, 从多个角度对新课程标准进行拓展阅读、深入理解、全面体会, 从而了解课程标准的涵义、与旧的教学大纲的区别以及信息技术课程框架结构等新内容, 为进一步研读新课程标准奠定基础。

研读新课程标准

研读学习是一种提高知识掌握效率、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学习方法。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最佳途径是以研读新课程标准为突破口, 师范生通过主动探究、发现和体验, 学会对新课程标准中的大量信息进行归纳概括, 掌握课程标准的要求, 能够对手中课程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在研读课标环节中, 第一步, 结合BB平台中“教学前沿”模块提供的具有权威性的新课程标准文件, 认真研读并深入思考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第二步, 结合教材研读新课程标准, 班级内分组, 结合某个版本的信息技术教材研读新课程标准, 需要做的是将课程标准转化为每节课三维教学目标, 按章节划分, 学习者可以分工合作。第三步, 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教材, 重新审视已定教学目标, 再次研读新课程标准, 并对不太理想的教学目标加以调整。第四步, 将研读成果提交到BB平台“作业区”模块“提交作业2”中, 课标研读成果包括教学目标制定、问题与困惑、研读反思, 教师通过BB平台及时查看学生作业, 并给予及时批阅与解答。

新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课标研读过程将读、思、写三者结合, 提高了师范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际教学效果证明, 师范生在研读过程中的每一项活动都有意外的收获, 特别是思想上的感悟以及对新课程标准认识的提升。

观摩感知新课程标准

了解新课程标准并不是件难事,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我们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 学生课下读读课标的学法。但实践证明, 这样很难成功地将新课程理念内化到教育教学行为中。为此, 我在BB网络课程平台的“案例观摩”模块中为学生提供了多个典型案例, 其中包括典型教学课例和教学设计方案。

新课程理念下的优秀教学课例是对课程标准实际内涵的阐释, 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在一个个成功的案例中变得生动、直观, 凸显教师理解和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教师搜集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案例, 依托BB平台呈现给师范生, 同时, 针对平台中的每个案例提出针对性较强的问题, 以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摩、感知、交流、反思, 进而强化学生对新课程标准的主动建构, 使得师范生能正确把握新课程标准, 提升新课程理念。

设计体验新课程标准

一般来说, 理念到行为的转化往往会出现隔膜, 解决这种隔膜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学生在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开展有效的教学设计。为达到在设计中体验新课程标准的目的, 学习活动设计为“集体备课—设计方案—建构平台”环节。

集体备课: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备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即备课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

备课阶段采取异质分组、集体备课 (即小组协作) 的方法。小组内自行定组长、定内容、定时间、定地点, 形成人人参与、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的学习氛围。这种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 缩小学生个人对课程标准理解的差异, 从而促进学生间的交流, 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设计方案:方案设计必须处处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 将想法落实到纸上, 这是初学者实现内化新课程标准必不可少的做法。小组内采取同课异构的措施, 组内共同研讨、商定教学内容后就要落实各自的教学设计方案和授课演示文稿, 达到同课异构的效果。

为此, 在BB网络课程中提供了“教学设计模板”,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下载、使用模板。通过模板浓缩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和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基于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有了成功的教学设计, 实施新课程理念才有保证。

建构平台: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有其更广阔的发挥空间, 技术支持课堂教学也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体现。因此, 我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相应的网络教学平台, 由于课时有限, 所以允许小组仅设计本节课的专题学习网站, 借此来支持课堂教学, 丰富课程资源, 以期实践新课程标准理念, 为取得最优化教学效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学生设计体验的整个过程中, 均通过BB平台中的“小组协作”模块, 进行任务分工、共享组内资源、开展实时与非实时的交流探讨。同时, 平台中“交流园地”大门为每位学生敞开, 设计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发帖, 请求教师或其他小组学生的帮助, 也可以与大家分享宝贵的学习经验。与此同时, 也可作为对学生过程性评价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这一学习活动所形成的阶段性成果包括:讲课演示文稿、教学设计方案和专题学习网站。以上内容要求学生个人上传到BB平台的相应作业区, 期末任课教师可通过平台直接查看学生作业, 并打分。BB网络教学平台为有效开展设计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创新了教学实践模式, 改观学习方式, 为内化新课程标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内化新课程标准理念

实践新课程标准是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终极目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大致分为三阶段:理论学习、观摩设计和落实行为。理论学习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 重在掌握其基本理念;观摩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优秀案例观摩, 模仿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 将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意识, 达到新课程标准内化的效果;落实行为, 即实践新课程标准, 采用微格教学的形式, 这是理念转化为行为不可或缺的环节。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查找不足、发现问题, 进而弥补缺失。在实践中深化升华新课程理念, 让学生不只是简单的知道, 而且是在实践中运用理论, 在运用中领悟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将新的教育理念在实践过程中渗透到每位学生实战的细节, 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新课程形势下的教学行为, 对新课程理念有深入的理解, 切实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BB网络教学平台在实践教学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果展示”模块提供了历年学生的微格教学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身边的示例, 结合自身实践, 有助于顺利完成实践任务。据近年的教学来看, 相当一部分师范生非常渴望立刻看到自己的教学录像并希望教师给予点评。因此实践结束后, 教师有必要分别对每位学生的教学实录进行点评。师范生对此很重视, 对于教师每句评论都认真听取, 从不懈怠。

内化模式构建 篇6

一明理

明理, 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一定的道理。“明其理, 信其道”, 明理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础和先导。只有做好这一步, 才能为培养学生高尚情感、促进学生行为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如何做好这一步呢?

1. 在问题情境讨论中明理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 往往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 从而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提出对问题的不同解答。“一人一个思想, 多个思想互相交换, 便于创造出智慧的火花”,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相互讨论, 互相交换自己的看法, 最后达到共同明理的效果。

2. 在正反事例讨论中明理

作为一些道理, 往往存在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在教学中, 可以运用正反两方面的教学事例让学生讨论,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辨是非曲直, 从而达到明理的效果。如我在“朋友相交, 贵在真诚”这一问题的教学中, 就用了“交友真诚”和“欺诈交友”正反两方面的事例, 组织学生讨论它们的后果, 通过讨论使学生真正明白了真诚交友这一道理。

3. 在疏通中明理

一些事物的本质往往被一些外在的假象所掩盖, 这就很容易给学生一个错误的定势认识。“水疏而通”, 对于这种认识不能堵塞, 而应从产生的根源上加以疏通, 通过明事实、讲道理, 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疏通错误的认识, 树立正确的认识。如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教学中, 一些学生由于受到当今社会腐败现象的影响, 就认为我国的权力不完全属于人民。对于这一错误认识, 我并没有进行堵塞, 而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说起, 来疏通他们的错误认识。

4. 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中明理

善于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 在这个过程中也使学生明白了相应的道理。在教学中, 可以围绕解决的问题给出材料或指定课本相应的段落, 引导学生阅读, 并试着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况, 表扬好的, 纠正错的, 并最终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认识。

5. 在亲身体验中明理

“百闻不如一见”, 只有亲自践行, 亲身体验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在课前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作为主体深入其中, 通过亲身体验, 明白是非曲直。如在“自觉遵守公共秩序”问题的教学中, 我首先组织学生到学校餐厅、十字路口等公共场所进行观察, 然后布置学生讨论并写出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学生深刻地明白了道理。

二内化

内化, 就是把一定的思想政治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高尚情感。思想品德课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 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

1. 在情境体验中内化思想觉悟和高尚情感

体验是指由学生亲身参加某项活动或深入某项活动, 结合所学思想品德知识去体验这个道理, 从而内化为思想觉悟和高尚情感。体验使学生进入了真实的领域, 因为有了体验, 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属于明理, 它已扩展到觉悟、情感和人格等领域。体验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 通过录像、多媒体等形式播放一些情境, 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评价, 来提高觉悟, 升华情感。当然, 这里的行为最好有正反两方面对比。 (2) 组织学生对周围的一系列社会现象进行评论, 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评论, 把握事物本质, 达到明辨是非, 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感。如在“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教学中, 我们播放了一些破坏或不遵守公共秩序而带来不良后果的录像, 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谈感想, 从而对这些不自觉的人产生了厌恶感, 进而增强了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高尚情感。

2. 在自我评价中内化思想觉悟和高尚情感

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方面, 学生发展得怎样, 学生的自我评价是一个重要杠杆, 它不仅能促进其对知识的有效掌握, 更能促使其情感的变化和觉悟的提高。在明白道理的基础上, 组织学生对照道理来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剖析, 检查思想行为有哪些长处和不足, 以达到提高思想觉悟、升华情感的效果。

三外化

“知、情、意、行”的统一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 作为新课改下的思想品德课更应如此。在新课改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我们必须贯彻落实知识教育与行为养成教育的统一, 知识教育是行为养成教育的基础, 行为养成教育是知识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也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本人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把行为养成放于课外, 作为课堂的延伸来处理, 主要围绕以下几项来完成:

1. 提出行为养成要求和计划

在每课知识授完后, 就给学生提出相应课后的行为养成要求和计划, 要求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面向全体学生, 计划必须有一定条件的允许, 具有可行性。

2. 组织相关的督查工作

鉴于一部分学生自制力差、行为习惯差的情况, 必须采取强有力的督查工作, 以促使其行为的养成。这项工作可以争取学生、任课教师和家长等来配合完成。首先把督查的任务和要求交与相应的督查人员, 经过一段时间再把督查的情况收集起来, 做出相应的整理和分类, 并对落后生进行辅导。

3. 进行行为评价

通过评价, 教师可通过了解学生的不足而加以辅导, 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后进变先进, 先进更先进。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可以选择任课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等, 并把他们的评价收集整理, 反馈给被教育者, 然后对差生做出耐心的辅导, 帮助他们达到行为养成的目的。

4. 建立互助组, 进行行为养成

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 把学生分成若干组, 组织他们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并掀起小组竞赛活动, 看哪组行为养成好。通过竞赛不但激发了学生不断进步, 而且也促进了学生的行为养成。在“热爱班集体”的教学中, 我采取了这一分组竞赛的教学法, 结果这些班级在学期末都被学校评为先进班集体。

5. 树立榜样, 激发行为养成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行为养成中差生的教育是一个难题, 但在每个行为养成中, 可以把优生选出, 在差生中通过口头表扬、优生演讲报告等形式来熏陶差生, 以带动差生的进步。

四转变评价方式

转变评价方式是本次课改的一个基本要求, 作为对学生的评价应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进行。根据本次课改的要求, 在以上的教学模式中, 本人主要从知识教育和行为教育两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1. 评价指标的确定

评价指标确定为知识教育指标和行为养成指标。指标的确定应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同时又要根据实践落实的客观条件量力而行。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做好课前备课, 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行为养成等。

2. 评价途径的选择及实施

对于知识教育评价主要采取笔试的形式进行考试, 主要从识记、情感、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查。对行为养成教育评价可通过任课教师、班级学生、家长等评价。这就需要征得任课教师、班级学生和家长的配合, 在每个思想教育落实的过程中, 提前把所要督查的任务和要求交与他们。

3. 评价结果的组成

内化模式构建 篇7

作为中国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房地产市场近20年来实现了迅猛的发展,根据估算,2015年,中国的房地产交易总额达到8.7万亿元,房地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快速发展的房地产行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这就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作为工程管理和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未来房地产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如何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贴近行业实践,成为课程教学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1《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的教学内容

该课程以房地产开发程序为主线,介绍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过程中的基本知识和重点内容,包括房地产相关的基本概念、房地产开发用地的取得、房地产开发程序、房地产市场调查与项目策划、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房地产项目融资、房地产市场营销、物业管理等。

2《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的课程特点

2.1 课程综合性强、学科交叉性强

该课程的专业知识涵盖市场调查与预测、项目策划、可行性研究、投资分析、项目融资、土地管理等方面,涉及面宽、信息量大,综合性极强。而且它与工程经济学、城市规划原理、房地产经济学、工程建设法规、项目招投标管理等其他房地产类的课程内容重复、重点不易凸显。

2.2 课程实践性强

该课程围绕房地产开发活动展开,而且与国家现行的宏观经济政策、城市规划动态以及法律法规有着极为紧密的关联,课程的教学内容亦要与行业现状相符。在我国,房地产市场和相关调控政策变化频繁,这直接影响到房地产开发活动,所以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也更新得很快。

3 开发内化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3.1 传统教学模式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跟不上专业知识更新的速度。我国高速发展的房地产行业中,房地产市场面貌、产品动态、开发模式变化很快,与之紧密关联的经济、金融、税收、区域规划等政策也更新频繁,专业知识在一两年之中便会有很大的变化,教师所用的教材内容明显跟不上行业中专业知识更新的速度。

2)教学方式不够多样化,学生参与度低。大部分专业教师仍然采用直线式的单向传授教学方式,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聆听和接收,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低,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开发内化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直线式的单向传授方式,老师可以利用布置预习任务、设计提问、课堂检验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开发、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自主学习的轨道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来,提升教学效果。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它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扮演“开发”的角色,而不是“传授”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开启学生智慧,开发学生潜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专业知识“内化”到自己的内在素质。

4 开发内化教学模式在《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中的应用

4.1 导入式教学法

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出发点在于教师“开发、引导”,在每个新的教学单元开始学习之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针对老师布置的预习题查阅大量的专业资料,分析、归纳、总结,在下次上课前将自己的成果呈现出来,这个过程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也有利于老师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但有一点不能忽视,那就是每次学习新内容之前,对之前布置的预习任务要进行课堂检验并对学生成果进行打分,以巩固和推进预习的效果,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布置预习任务,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让学生明确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目标,对新内容的学习有初步了解和认知准备。

4.2 实践调研教学法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单元的需要给学生布置适当的实践调研任务,例如,在学习“房地产市场运行环境”时,对武汉市光谷片区25岁~35岁就业人口的住房需求特点做调查,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访问、网络等方式收集资料信息,然后对调查内容进行分析,写调查报告;学习“项目产品定位”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在售的楼盘进行项目调研,了解该楼盘的规模、市场定位、目标消费群体、产品特点等,在调研完成之后,组织学生汇报调研情况,讲讲学生自己对项目的认识、项目的优劣势及其市场前景等,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接触到房地产市场与开发项目,并且让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得到锻炼。

4.3 项目教学法

基于《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特定的重难点内容可采用项目教学法,例如,在学习“房地产开发项目策划”时,可以让学生对某个待开发的新地块或刚刚开盘的新项目进行一次完整的项目策划。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2个~3个人),一组一案,小组成员分别负责不同的工作内容,协同作业,从项目前期市调到市场运行环境分析、项目市场发展定位、投资分析、后期营销策划、项目结论与建议、完成整个房地产开发项目策划全案。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实战体验,将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

4.4 互换角色教学法

在课程教学中互换教学角色,每学期安排一定比例的学时组织学生讲课。老师可拟定若干个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专题,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查资料、分析、归纳、总结,拟定自己要演讲的主题,将主要内容制作成PPT,以讲课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老师作为听众,在下面聆听,评判,并给学生打分,该项得分可以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能力,也能够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在讲课过程中,学生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其创新点。

4.5 针对社会需求设计教学内容

考虑到专业学习与学生今后的就业对接,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根据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要求来进行设计。工程管理或房地产相关专业的学生进入房地产行业工作的岗位主要包括:房地产项目报建员、房地产项目策划师、房地产销售代表、房地产估价助理。本课程的教学重、难点内容也可以根据以上岗位对专业能力的要求来进行设计,例如,可以将房地产项目开发程序、房地产项目策划、房地产市场营销等相关内容作为课程学习的重点章节,并针对重点内容设计实践环节进行强化,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4.6 相关知识拓展

在引导学生学习课程核心知识的同时,也要适当补充相关的行业知识与课外知识。例如,让学生了解国内知名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开发的项目特点、房地产业界成功人士的奋斗史,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在培养工程管理或房地产类应用型人才时,激发学生对行业的热爱与专业的信心对促进学习效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针对《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并从导入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互换角色教学法等方面,阐述了该教学模式在《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中的应用,从而提升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教学模式,课程特点,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宋春兰.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研究——以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专业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5(8):128-129.

[2]贺霄娟.基于开发内化教学模式下的实践教学研究[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2):76-77.

【内化模式构建】推荐阅读:

行为内化07-14

内化途径05-18

内化外化06-19

感悟内化06-23

内化06-29

开发内化07-22

内化问题07-25

德育内化09-19

内化研究09-30

内化信息10-01

上一篇:丧葬音乐文化发展下一篇:老年痴呆病人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