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音乐文化发展(精选4篇)
丧葬音乐文化发展 篇1
丧葬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被看作是一件大事, 对于我国各民族来说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国各民族历来重视活养死葬, 在汉代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都遵循事死如事生的习俗, 不仅在文献里颇有记载, 从马王堆汉墓, 无锡鸿山越墓等古墓出土的大量乐器也可见一斑, 文献记载、出土文物和延续至今的各地丧葬礼仪音乐活动, 足以证明我国各民族重视送死的程度不亚于养生, 《孟子·离娄下》云:“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 惟送死可以当大事”1。其中在丧葬礼仪中有两种伴随丧葬始终的乐器——鼓乐和唢呐, 二者把音乐形式与丧葬和祭祀礼仪紧密结合, 相伴始终。以豫西南丧葬活动为例, 从鼓乐和唢呐配合的鼓吹乐, 来简要探讨鼓吹乐这种音乐在丧葬礼仪中的效用和包含的文化内涵。
“礼仪至丧事尤靡。一家有丧, 亲友各制绸缎、金旌、牲醴、鼓乐馈送……习用“响器”奏哀乐, 伴吹丧礼。”2
“士大夫家不用浮屠, 近亦有用鼓吹者。”
“按, 丧礼之隆杀, 视家之有无。是邑率用鼓吹……即贫寒之家, 亦皆用鼓吹。”
“丧事率用鼓吹、纸扎, 作佛事, 以酒肉宴吊客。”
“殡时, 延僧道斋诵, 鼓吹……以故一丧之费动辄数千金, 亦俗憋使然也。
“亲友设祭桌侯于庙前, 孝子出, 鼓乐前导, 亲友陪行, 至庙奠毕, 谢客, 焚纸扎, 哭而返。”3
……
从上述清末民初时期的豫西南各地县志记载来看, 在当地的丧葬活动中都出现了“鼓吹”一词, 可见在当时的丧葬活动中用到鼓吹乐的场合是极其多的。
在当地现今的丧礼上, 鼓吹乐也是必不可少的。笔者老家就在豫西南, 对当地丧葬礼仪中这种时时出现的鼓吹乐非常熟悉, 从小对家乡的这种活动产生了兴趣, 每逢这种活动就和街坊邻里们一起观看。上古时期, 丧事上不准用乐, 为何在清末民国时期的豫西南地区县志记载以及现在的丧礼中频繁出现“鼓吹乐”呢?
“鼓吹”, 在当地民间俗称“响器”。有丧事必有鼓吹, 在当地, 以至于人们听到有“响器”的声音就直观的认为:有人家在办丧事。
这种直观的感觉就要从鼓吹乐与丧葬的关系来分析。据文献考证, 鼓吹乐用于丧葬礼仪中早在汉魏时就已出现, 《后汉书·杨赐转》:“及葬, 又使侍御史持节送葬, 先台令史十人, 发羽林骑车介士, 前后部鼓吹。”4《读礼通考》:“汉魏故事, 将葬, 设吉凶录簿, 皆有鼓吹。”5隋唐时期, 按官级给赐婚丧中的鼓吹, 其规定四品官以上始给鼓吹。《旧唐书·唐绍传》:“五品官婚葬, 元无鼓吹, 惟京官五品接四品鼓吹为仪。”6并且自唐以后“中宗時, 欲自妃主及五品以上毋妻婚丧之日, 特给鼓吹。宫官亦然, 是不知鼓吹之作本为军容也。”7明清时期“闾里婚丧, 无不以鼓吹将之, 更相沿不禁。”从这里可以看出, 自明清以后, 庶民百姓在婚丧时期也可以没有顾忌的使用鼓乐, 鼓吹趋于平民化, 鼓吹在乡民社会开始盛行。
在鼓吹乐平民化、地方化的过程中, 各地结合地域风情形成了各种地域性的鼓吹乐、吹打乐。在豫西南形成了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鼓吹乐。无论是在其形成的过程中还是形成后, 豫西南鼓吹乐一直多用于民间的婚丧、庆典以及节日活动等场合, 尤其是丧葬活动中更是无丧不“乐”。可见, 民间丧葬礼仪中鼓吹乐的使用, 不仅具有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底蕴, 而且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丧葬礼俗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豫西南地区的丧葬活动要举行多次仪式, 这从前文的叙述中就可以得知。在豫西南地区的丧事中, 人们最重视的两场仪式是刚去世和三周年祭 (在当地俗称过三年) 时, 这是必须要办的, 刚去世时举办的仪式称为“热丧”, 过三年的仪式称为“冷丧”。冷丧所举行的仪式过程与热丧相差不大, 只不过是把所有的礼仪活动都放在一到三天内举行。通常在丧事开始的当天就要请来鼓乐班, 开丧时鼓乐班就开始演奏, 这时主要是通知街坊邻居, 丧葬活动开始了。吊孝是丧事的核心部分, 同样也是乐器伴奏的高潮时期, 吊客多的, 仪式要持续很久, 故有时要请两三班鼓乐轮班伴奏, 这个时候伴奏的难度也在加大, 要根据不同吊祭者的祭礼进行伴奏。出殡时也是前吹后打, 鞭炮齐鸣, 鼓吹乐上路。路祭、下葬时同样需要鼓乐伴奏。
鼓吹乐能够在当地的丧葬仪式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 是由其所具有的社会效用决定的。鼓吹乐在丧葬活动中的效用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凄婉哀愁的鼓乐声能引起周边人们的注意, 起到通报死讯的作用。这种用鼓吹乐通报死讯的做法古来有之, 如《周礼·地官·司徒第二》:“大丧则诏太仆鼓。”这里的大丧指的是王、后、世子 (即帝王、王后及其嫡长子) 的丧礼。遇有这些人薨, 则由传达王之大命的官“太仆”击鼓通报。在这里, 鼓发挥着它传达信息的作用。8在当地, 有老人去世时, 丧家事先雇请的鼓吹班就开始吹奏, 向四周乡邻传达办理丧事的信息。听到鼓乐声的乡邻就会自发来到丧家帮忙办理丧事。在当地, 有鼓吹乐声的地方十有八九都是办丧事的地方。
第二, 丧礼中的许多仪式节目, 有的是要用鼓吹乐来指挥, 有的通过鼓吹乐来表示庄重肃穆的气氛, 有的是模拟活人的礼仪。在丧葬活动中, 有这么一些地方是要用到鼓吹乐。9
送盘缠。有些地区, 送盘缠之时用鼓乐伴奏。如镇平县“三日, 成服受吊, 具纸扎, 做佛事, 诗礼家阖学仪谥为铭旌。亲友设祭桌侯于庙前, 孝子出, 鼓吹乐前导, 亲友陪行, 至庙奠毕, 谢客, 焚纸扎, 哭而返, 名曰“送大盘缠”。”10鼓吹乐在这所起的作用如活人的仪仗。许多人活着时不能享受如此排场, 死后由亲人安排这样的场面, 似乎也可“死而无憾”了。
祭奠。在豫西南, 吊孝时是丧事的核心部分, 同样也是乐器伴奏的高潮时期, 吊客多的, 仪式要持续很久, 故有时要请两班乐器轮班伴奏, 这个时候伴奏的难度也在加大, 要根据不同吊祭者的祭礼进行伴奏。
出殡。出殡之日, 是丧礼高潮, 也是鼓乐大显身手之时。因为从家到墓地有一段距离, 丧礼的排场在此时正好大露特露一番。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 鼓吹乐是必不可少的。启灵、路祭、摆米面桌、下葬等等, 都要有相应的鼓乐配奏。
三周年。三周年祭在当地俗称“过三年”, 这是当地不可或缺的一次丧葬仪式。在仪式上的鼓吹乐详细配置见附录。
第三, 鼓吹乐还有一项重要作用, 就是用于娱人。如内乡志记载“按, 丧礼之隆杀, 视家之有无。是邑率用鼓吹……其家中宴客, 前后十数日, 每多至数百席, 未免所费不貲。即贫寒之家, 亦皆用鼓吹, 家中亦设筵款客。”鼓吹乐并不仅仅用于丧葬仪式, 在丧家待客的宴席上, 鼓乐声也处处可见。孝子在宴席中行谢客礼时, 也有相应的鼓乐伴奏。在饭后、夜晚一些繁忙之余的空暇时间, 鼓乐班会演奏一些欢快的曲目来吸引人们的注意。
这种“娱人”习俗的出现, 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考察, 有几种原因:一、厚葬的表现。为了讲排场, 显“孝”心, 炫耀财富。二、为了吸引更多的吊丧者, 引为荣耀。三、晚上守灵, 人多热闹可免去冷清悲凉的气氛。四、年老自然死亡, 是件好事, 值得庆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白喜事”、“老喜丧”。
正因为鼓吹乐这种音乐在丧葬活动中有着如此实用的的社会效用, 才能在当地几乎垄断了丧葬礼仪用乐, 成为丧葬礼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谁家有人逝死或是做祭过周年, 必定要请一班或几班鼓吹乐班前来伴奏, 以显示对死者的尊敬、哀悼和怀念之情。在豫西南城乡各地尤其是农村, 人们常常根据丧葬中有没有鼓吹的配合、鼓吹乐队规模的大小, 来评价丧家对这项活动重视程度, 甚至上升到对死者孝或是不孝的标准, 可见其在当地人们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豫西南鼓吹乐的具体流传时间目前尚缺史料证实, 但根据民间艺人的回忆可以推断出大致时间。不少民间艺人都能说出他有六代、八代或十几代的传艺家史, 内乡县灌张乡一位老艺人讲他家吹唢呐已经有十八代的历史, 可见鼓吹乐在豫西南起码有二、三百年的历史。”由此可见, 鼓吹乐在丧葬中盛行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它符合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 有着良好的现实依托。对于参与丧礼和观看丧礼的人们来说, 每一次丧葬仪式都是一次情感教育和信仰的提升, 以达到尊老、敬老、祀鬼、敬神、娱人、思亲的最佳效应, 而这种效应恰恰通过丧葬仪式音乐得到良好的宣传。在丧葬仪式中, 每一个环节奏什么样的音乐, 行什么程度的大礼, 都有当地的习俗规定。鼓吹乐成为人们敬神思亲、娱人娱神的工具, 成为仪式过程中的一个交流平台, 在另一个世界和现实世界中交流沟通, 抽象的信仰也因为“鼓吹乐语”的存在而变得具体化, 生者和死者亦可以通过鼓吹乐交流, 从这些方面也可以窥视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可以说, 在豫西南, 鼓吹乐声贯穿了丧葬活动的始终, 有丧必有鼓吹乐, 在一定程度上鼓吹乐已经成为了丧事的代名词。
参考文献
[1]《后汉书·杨赐转》。
[2]《旧唐书·唐绍传》。
[3]宋·朱熹集注《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中华书局, 2006年版。
[4]张亮采:《中国风俗史》, 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5年版。
[5]严昌洪、蒲亨强著:《中国鼓文化研究》,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7版。
[6]民国十年, 《续修巨野县志》卷之三《食货志·民俗》, 台北成文出版社, 民国十年刊本。
[7]民国二十二年《东明县新志》卷之十六《丧葬》, 台北成文出版社, 民国十年刊本。
[8]文渊阁电子版《四库全书》
[9]李卫:《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6年4月;《中国音乐学》2006年4月。
丧葬音乐文化发展 篇2
死亡对于人们来说是没有办法避免的,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们在这里诞生、成长,直到最后的死亡。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是既要让死去的人满意,也要让活着的人安宁。在整个丧葬的过程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这个结,表现在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实体联系中,也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精神联系之中。而这就揭示了中国人生死观的深层内涵。
中国的丧葬主要包括以下程序:
一、慎终追远闰月年
在闰年、闰月“慎终追元”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重要的事情。其主要做法是在闰年、闰月给老人做寿衣寿材,取闰余成岁,增福添寿之意。寿衣有许多风俗禁忌。做寿衣的料子,一般是棉的或绸子的。有洋字的不用,因为“洋”、“阳”同音。做寿衣一律不用缎子,因缎子与“断子”同音,是忌讳断子绝孙之意。寿衣也不能用皮、毛料制作,否则,死者来世会转生为兽类。寿衣一般都不钉扣子,不论内衣还是外衣,一律钉原衣料缝成的带子,据说是不要结仇疙瘩(古代衣服扣是用衣料或布头儿打的算盘疙瘩),且有后继有人之意。至于寿衣的数量,一般都是单数,忌讳双数,恐怕死亡的凶祸再次降临。而棺材的用料有陶、木、金、铜等。春秋以后以木为主。汉族习尚以松柏制作,因为松柏象征长寿。一般不用柳木,因为柳树不结籽,唯恐有绝后之患。
二、停尸仪式
整个仪式包括为垂死之人沐浴,穿好寿衣,移上灵床、送终、买水、饭含等步骤。所谓买水,是因为民间所取用的洗尸水往往都是买的,俗称“买水”。“买水”是以投钱入水来加以体现的,即将“阳水”变成“阴水”。买水所用的钱主要是阴钱、烧香、化纸,即纸钱。饭含指的死者口中放入米贝、玉贝及米饭之米,是指在死者嘴上放入珠玉等物。右人举行“饭含”的含义是不让死者张着空嘴,饿着肚子到阴间去受罪,成为饿死鬼。古代饭含作了严格的等级限制。明代规定五品以上饭稷含珠,九品以上饭梁含小珠,庶人饭梁含钱
三、报丧仪式
停柩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就绪,就要选日子报丧。报丧仪式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在汉族的观念里,报丧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仪,更是一种和亲属家人一起分担悲痛的做法。
四、丧服仪式
丧服,也就是披麻戴孝,即穿孝服的俗称,所谓“成服”就是指此而言。古时家里有了丧事,所有家庭成员按照自身与死者的关系,遵旧礼成服。一般说来,男女孝属均身穿粗白布长袍,俗称“孝袍子”。子女孝属不缝底襟、腰间系上麻绳或麻缕,谓之“披麻戴孝”。只有姑爷穿漂白布的孝袍子,不戴孝帽。汉人大都戴口袋顶的孝帽,上边钉有小铜钱,还有棉球。长子钉一个,次子钉两个,三子钉三个,其他类推。孙子辈的在孝帽上钉红棉球,长孙钉一个,次孙钉两个,余者类推。重孙辈的在孝帽上钉粉红色棉球。无论男女,一律把青布鞋蒙上白布。如双亲均已去世,则可蒙严,若有一亲健在,就不能蒙严,露着黑色后跟,孙子、孙女则蒙红后跟。
五、做„七‟仪式
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实际上停柩的时间长,是由于当时丧礼繁缛复杂,尤其是天子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随葬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另外,父母死后应该合葬。父死
不知母墓,母死不知父墓,都要把死者暂时殡起来,等找到父墓或母墓时再进行合葬。这样灵柩停放的时间就很难说了。
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
“做七”期间的具体礼仪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第三个七天和第七个七天,叫做“大七”。在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习俗,就是说在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儿和媳妇们,每人各自提一只灯笼,在规定的仪式中飞也似地赛跑,争取第一个跑回家,俗称“争英雄”,认为这样死者灵魂能庇佑降福。因为人们认为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仍然和活人一样有情感。
六、吊唁仪式
在“做七”的同时要进行吊唁仪式。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首先要布置灵堂。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据说,这盏灯就是死者的灵魂。尸体和灵柩都忌讳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据说,怕受所谓“日晶月华”,更怕冲犯上天过往的神灵。因此只要是举行简单的祭奠仪式,就必须要搭灵棚。
接下来就要举行开吊仪式。现在城市,吊唁仪式已经大大简化了,主要是遗体告别和开追悼会。前来吊唁的人身着素装,佩戴白花和黑纱,在悠戚的哀乐声中,一一向遗体鞠躬致哀,而后在绕遗体一周瞻仰遗容。吊唁的人可以向死者的主要亲属说些简短的劝慰的话,如“请多保重”、“望您节哀”、“要主意身体”等,劝慰丧家节哀顺便,保重身体。
七、入敛仪式
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主持仪式的人开始为死者穿衣,先在床上铺席,再铺绞,它们的质地,要据死者的身份而定。无论贵贱尊卑,死者都应该穿上十九套新衣。穿好以后,亲属用被子把尸体裹上,然后用绞带捆紧。在这以后,再把布囊(称“冒”,分为上下两截)套在尸体上,然后盖上被子,覆盖好尸体。殓衣穿好后,有些地方要还要举行开光明和抿目等的活动。替死者穿好衣服后,“又拿一碗温和水,用一块新棉花,蘸这水,将亡人的眼睛擦洗擦洗,叫做开光,这也是孝子亲手作的事。说是死人若不开光,下辈子必是瞎子。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这就意味着死者与世隔绝,与亲人最后一别,所以举行大殓仪式非常隆重。大敛的时间是在小敛的第二天,就是人死后的第三天举行,以等待他生还过来。按照民间习俗,要在棺底铺上一层谷草,然后在铺一层黄纸,意思是死者的灵魂能够高高地升入天堂。当主人“奉尸敛于棺”的时候,是最能表现也最需要抒发子女们的孝心的时候,是亲人孝思形式化的最佳场合。所以,家人们都要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入殓前后,停棺在堂,直至出殡。
八、哭丧仪式
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出殡的时候必须有全体后代尤其是男人们“唱哭”,否则按照民间旧俗就会被视为不孝。另外,哭的音量大小也非常重要,如果哪家死者在黄泉路上没有响彻天地的哭声相伴,便在方圆数十里传为笑柄,其子孙后代也要被人们视为不孝,大逆不道,天理难容。为了求得孝得美名,孝子贤孙们在此确实也颇费了一番心机,花钱请人替死者哭丧便是历代孝子贤孙们得惯用手法。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职业性的哭丧夫或哭丧妇,收入不菲。
九、下葬仪式
下葬是最后的环节。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由于各
个民族所处的生存环境不同等原因,形成了很多不同的下葬风俗仪式。这种下葬的仪式反映了人们对灵魂的崇拜。汉族主要是实行土葬。墓地是死者的最终归宿,所以墓地的选择是埋葬死者的头等大事。墓地要选在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气凝结的吉穴,从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孙。
民间的习俗认为,人死后的灵魂随时可能从坟墓里跑出来,跟着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须绕墓转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严禁回头探视。否则看见死者的灵魂在阴间的踪迹,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节哀的措施。不然的话死者的亲人不停地回头观望,总也不舍得离开,是很难劝说的。
埋葬之后人们必须要洗手,有的还要用酒来洗。这样是表示今后再也不死人,用来驱除晦气。接着丧家要谢吹鼓手和客人。之后还要举行辞灵仪式,祭拜死者的灵位。
云南墨江卡多人丧葬仪式音乐研究 篇3
关键词:墨江,卡多人,丧葬仪式,音乐研究
一、文化背景
(一)族群
墨江县位于云南南部,是中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具有“哈尼之乡”之称。墨江哈尼族共有9个支系,卡多、碧约、白宏、豪尼等,现今聚居在墨江西北部的卡多支系,大多自滇西北至大理湖滨平坝,然后又南下至哀牢山。卡多人居住的重要区域是红河支流李仙江、阿墨江流域的墨江县新抚、孟弄、景星以及宁洱县各地,同时在绿春、元江等地有零星分布。笔者在墨江的通关镇、联珠镇、孟弄乡等不同卡多人村寨调查中,均发现他们一般都以卡多自称而非哈尼族。
(二)宗教信仰
哈尼族有着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在千百年来的农耕生产和融入自然的过程当中形成了其主要的信仰,对神、鬼、魂的崇拜都逐一体现在日常的宗教活动上。在卡多人中也有着复杂的宗教崇拜,不同的时节都需要通过一定的祭祀活动祈求神的护佑。每年农历的二月卡多人要祭祀山神树祈求村寨乡民平安,四月祭祀田神祈求水土肥沃五谷丰登,在六月的“好时着”节就要感谢神灵的庇佑……
摩匹,哈尼族重要的神职人员。在原始宗教信仰活动中,他们扮演着与神“对话”的角色,在生活中他们通过叫魂来为村民驱邪治病,哈尼族没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只有通过口耳相传,来保存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摩匹是哈尼族历史文化的保存者又是传承者。
(三)人生礼仪
生育、婚礼、丧葬是卡多人人生礼仪中重要的仪式活动。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卡多人对待人生礼仪已经形成了丰富而复杂的系统,在这些特殊的仪式中充分彰显着他的文化特征。而在信息化时代,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对卡多的文化入侵是不可否认的,但在笔者的调查当中,这些深居大山中的人们依旧很“自然的”通过一些仪式、重大的活动来展现他们的文化特征。同时,这些仪式正是一个族群对自己民族的历史记忆,通过仪式将本民族的文化保护、保存和传承。
在卡多人当中,丧葬仪式的重要性体现在一句哈尼族古语中:“人活着,平平淡淡一生,而死讯则要像晴天霹雳传四方”。在卡多人的葬式葬法上,《云南通志》载:“卡惰,元江有之,性顽钝…葬皆火化。”《元江州志》卷二《种人》条记载:“卡惰,…喜歌舞,男女多苟合。…非常葬,火化。”可知,卡多曾有着火葬的习俗,后在汉族的影响下土葬成为卡多人的主要埋葬形式,而当代部分地区的卡多人因各种情况的发生,根据举办丧葬仪式的时间,将丧葬仪式分为冷丧和热丧两种形式。热丧是死者逝世便立即准备法事下葬死者,而当死者离世时遇节庆或亲属不在等事由时,只能先将死者火化等到合适时间再为其办丧葬仪式,卡多人称之为冷丧。
二、墨江卡多人丧葬仪式及音乐
(一)墨江县孟弄乡孟弄村那卡组丧葬仪式实录
孟弄乡是墨江哈尼族卡多人聚集的地方,笔者曾多次前往调查卡多人的民俗活动。其中在孟弄村那卡组进行了冷丧仪式活动的采访。
孟弄村那卡组聚居着一群卡多人。距离乡政府所在的较为热闹的富东村仅有3、4公里,但这里群山环绕,远眺也不见相邻的村落。我们徒步前行足足花了一个小时,而进入那卡必须跨过村前一条长长的河。因为现在还不到雨季,流水潺潺便显得这村庄格外静谧。那卡村地势很高,跨过河爬上一个陡坡便进村了。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发现卡多人居住村寨具有“大杂居小分散”的特点。卡多人房屋以土毡房为主,上下两层,上层主要用于储存农作物,下层一般为三间,中间为堂屋,两侧为卧室。大门外有场院。
卡多人的丧葬仪式活动一般为四天。以下为田家丧葬仪式的情况调查。
(二)丧葬仪式中空间结构:
2016年3月21日
2016年3月22日
2016年3月23日
2016年3月24日
三、卡多人丧葬仪式中音乐行为的文化解读
在卡多人丧葬仪式中,音乐贯穿整个仪式过程之中,仪式内容通过音乐表现出来。仪式中的音乐与法事程序紧密相关,不同空间、表现形式的音乐表达正是卡多人的音乐观念,是卡多人本民族的文化表达。
(一)仪式中的念诵
念诵是整个丧葬仪式过程的中心环节,在整个仪式过程中,摩匹持续而完整且具有相对独立存在意义的念诵体现出音乐与宗教观念的统一。念诵持续与摩匹为死者叫魂、开路、指路以及送魂这一定程序中。念诵于叫魂调开始,卡多人相信灵魂不灭,没有正确的指引和生者的祭奠活动死者的灵魂是不能到达安息地的,那么这种指引需要神职人员摩匹的参与,摩匹在念完叫魂调后,死者的灵魂便回来接受生者为其准备的物品,并能够将这些物品带回到另一个生存空间。
而死者是否能够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继续为后世造福,在于摩匹的开路和指路。卡多这个民族对于祖先的崇拜是该族群深刻地记忆,类似于卡多这样曾经经历过游牧生产方式的民族,在丧葬仪式中往往通过祭送死者亡灵回归祖先故地的方式来表达对祖先的崇拜。在卡多支系调查中发现,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先是从江西一路迁徙而来,死者亡灵的回归路线便清晰,摩匹的开路调唱词便从现居地开始叙述,其中元江的羊街、牛街都在路线唱词之中,同时方位对于死者回归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唱词中出现方向变化时,摩匹需要敲击竹子制成的梆子发出响声来提示死者走正确的方向。当死者在摩匹的“指引”下回到祖先居住地时,摩匹便开始为死者唱最后的送魂调:“今天你来到祖宗面前了,拿着这些牛、羊好好管理,阴阳有隔,我们送你到这我们要回去了…”。念诵的结束是人们坚信死者在另一空间开始了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二)仪式中哭丧
在丧礼中以哭唱为特征的音乐行为,通过哭唱来表达对死者的思念之情。在云南红河南岸的哈尼族哭丧习俗中,由特定的人群在一定的程序进程中以哭唱的形式为死者送行,一般为女性数名。笔者曾在红河元阳哈尼族考察途中遇丧葬仪式,死者家属请多名女性善哭者为死者哭丧,她们需要伴随着仪式程序的进行,有时通宵达旦的哭唱,有时在特殊情形下唱,这种“化身”为死者亲属身份的哭唱行为类似于表演唱:女子多掩面哭泣而歌,声音低沉而悲伤,为了更为完整而充分的表达他们的悲痛之情,她们还通过录音机播放着事先录好的调子。这种特殊场合的特殊演唱成为她们的职业,死者家属需要借助这些歌手的演唱来表达自己对死者的思恋。而聚居在墨江的哈尼族卡多支系,他们的哭丧与之相比较为“自由”,卡多葬礼中的哭丧多发生在亲属奔丧时,前来吊唁的、会哭唱的亲属在灵堂前哭唱,或男或女,情至深声之大。有时一人在哭唱,未结束,另一人痛哭大声唱起来,他们根据自己与死者的关系,通过哭唱的形式开始叙述着他们之间的故事,屋内的哭声、歌声、念诵声以及场院的唢呐声混成一团,场面着实令人伤感。
无论是通过一定程序化的表达还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丧葬仪式中哭丧行为发生的文化功能。生者在丧葬仪式中用哭唱的方式讲述着关于死者生前的生活方方面面,并为死者能够在另一个生存空间继续延续生命祈福。这种哭唱行为是亲人真诚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仪式的进行是伦理上具有教育功能的哭丧行为重要的表达方式。
(三)仪式中的器乐与跳丧
卡多人丧葬仪式中乐器主要由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两种类型组成。吹管乐器以唢呐(“哩啦”)和大长号(“秋卑呗嘛”)为主。唢呐,在卡多人中唢呐有着“吹死不吹活”的说法。声音粗犷、豪放、响亮,形制与汉族地区使用的相同。在葬礼中为主奏乐器,专用的曲调有【起事调】、【离娘调】、【送丧调】、【大哭钱】、【小哭钱】、【大开门】、【小开门】、【大人前】、【小人前】等,这些曲调是在仪式进行到不同时间段和不同的空间下的具体表达。大长号,葬礼中用于吹奏信号音。这些信号音是各项仪式程序的“前奏”,如摩匹叫魂前吹奏叫魂调,吊丧前吹哭丧调以及吃饭前的吃饭调等等。大长号声音低沉而宽广,体积大且可伸缩,拉开后约有160cm,形制类似于一个可伸缩的汉族大号。打击乐器包括鼓、锣、钹各一件,由家庭成员或乡邻较为灵活的应用。
葬礼中最为重要的乐器唢呐贯穿于整个丧礼活动始终,为死者超度灵魂的同时达到增加丧礼的庄严隆重而热烈的气氛。葬礼开始之日,主家需要请两名唢呐手,同时兼奏大长号,唢呐2、大长号2、鼓1、锣1、钹1构成主家乐队编制。葬礼仪式进行到不同空间下而形成坐奏、立奏、行奏三种表演形式。场院东面设有专为乐队准备的桌子,坐奏、休息喝茶都在此处,由于打击乐器鼓、锣、钹的使用人员较为自由且只有在立奏与行奏时才与吹管乐组合并用,一般只是唢呐手在此。
在卡多丧葬仪式中,除了主家有乐队外,奔丧的近亲如哥、姐、弟、儿女等也必须请一名唢呐手,同样,鼓、锣、钹由亲属自由使用。形成唢呐1、鼓1、锣1、钹1的亲属乐队。将至主家门前时唢呐手在前亲属在后开始吹奏【哭丧调】,提示主家出来迎接,这时主家的乐队行奏【迎接调】代替主家人前去迎接,双方乐队行奏至场院面对灵堂而立奏【哭丧调】,亲属请来的唢呐手与主家乐手一同至丧礼结束才能离开。
仪式中的舞乐体现在以跳为主的跳丧中,人们以唢呐、鼓的旋律律动配合的无歌声的舞蹈表演。是整个仪式过程中最为欢乐的场面,在卡多人中有着跳丧的传统,一夜的欢声笑语不仅是日常繁忙生活之外的娱乐活动同时通过制造彻夜热闹的气氛为死者守灵。跳丧在天黑之后开始,白天帮忙干活的邻里乡亲以及死者家属集中在门口马路围成一个圆圈,鼓、锣、钹由任意三人手执,唢呐为主要伴奏。跳丧由摩匹手执公鸡在圆圈中舞蹈开始,众人随着唢呐声锣鼓声起舞,卡多人的三步舞是他们主要的舞蹈。伴随着跳丧的开始,整个丧葬仪式进入了较为轻松愉悦的氛围。整个跳丧可以说是血缘关系的亲属以及族群内部乡邻关系的情感联系活动。丧葬仪式作为卡多人重大的人生礼仪活动,音乐在仪式中成为一种约束功能,吟唱、哭丧、跳丧是卡多人的一种习俗更是一种观念。
参考文献
[1]白学光.哈尼族丧葬音乐初探.民族艺术研究,1994,01.
[2]蒋颖荣.哈尼族丧葬仪式的伦理意蕴.思想战线,2009,02.
[3]齐柏平.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的文化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
社会实践丧葬文化 篇4
学院:管理学院 班级:营销0801 姓名:孔冬冬
学号:20080510014
对鲁西南地区农村丧葬文化的调查研究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植根于传统文化肥沃的文化土地中,中华大地各种文化争奇斗艳,百花齐放。在这之中,民间文化作为其组成部分非常重要,在带有明显的华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民间文化又有自己不同于官方正统的淳朴与自然,拥有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的乡土气息。在民间文化中,丧葬文化又是最富有特色种类之一。坐落在齐鲁大地上的鲁西南地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发展活力的地方,丧葬文化得到很好的继承与保护,这个地区的丧葬习俗质朴而富有特色。调查者希望通过对该地区同时也是调查 认识民间丧葬文化的深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谈到丧葬文化不得不提它所处时代,地域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背景。在古代埃及,那里的人们人为人们在世上的生活只是人生一小部分,当人们死去以后才是真正的人生,所以在贵族社会里人们会制作木乃伊来保存自己的尸体来继续自己的人生,在古埃及国王甚至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建造宏伟的金字塔作为自己的死后的皇宫从而继续富贵的生活。在印度,释迦摩尼开创了佛教,佛教宣称人生来是为了受苦的,只有死了以后才能得到永生,佛家讲究因果报应,人在世上的的所作所为将成为他们进入天堂或地狱的标准,所以相信佛教的人在死后他的亲人会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并且富有浓重的宗教气息。在我们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人们相信人死后会在阴间继续生活,儒家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深远,在中国社会,“孝”是很重要的文化,百善孝为先,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孝文化社会,尊敬孝敬老人父母是永恒的主题,加之中国传统的人情文化,在我国丧葬是两个最隆重的仪式之一。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遗弃与冲击,所以民间丧葬文化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如果得不到有效地保护,中国传统丧葬文化可能永远的湮灭在历史长河中,所以我把传统的丧葬文化作为寒假的实践报告的主题,希望借此唤醒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今年寒假家乡的几次葬礼给我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没有亵渎死者的意思,阿弥陀佛)。
我的家乡位于鲁西南平原——济宁。这里是孔孟之乡,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家文化对这里影响很大,我家就在孔子故里。所以这里可以说是中国葬礼文化最正宗,保存最完好的地方之一。因此这里的丧葬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文化意义。
本人身在农村,由于常年在外求学,因此对本地的丧礼文化却知之甚少。所以决定对本地的丧葬文化进行一次社会实践调查,调查对象是暑假山东省济宁曲阜我村里发生的两场葬礼和对丧礼比较了解的老人,综合自己的实地调查和对专业人士的访问调查,我对鲁西南农村地区的丧葬文化完成本次调查报告。
鲁西南农村地区的葬礼持续三天,每一天都有严格的分工。子夜十二点前去世的这一天是葬礼的第一天,在这一天的工作比较简单,主要有两件:送魂和送信。送魂又被称为送路,意为将死去人的灵魂送到祖坟,有专门的知客处理这件事。知客是在村里比较有威望并且对丧礼熟悉的人。送信是将死者去世的消息告知亲戚朋友的一个流程,如果死者在晚上去世,送信可以安排在第二天。
丧礼的第二天,死者家属会布置好灵堂摆放死者的遗体,因为这时候火化车还没有来,所以遗体暂时被放在灵堂中。第二天的一大早,同村里关系比较好的邻里朋友就会来吊纸(即吊唁),前来吊纸的人一般会带一卷火纸然后在灵前磕四个头,当然是否磕头是由死者的辈分大小来决定的,另外前来吊纸的人数多寡也可以从侧面看出死者与邻里的关系,来的人多证明死者同邻里的关系和睦,人缘好,这样死者家属也会很欣慰并且觉得很有面子。反之,这说明死者并没有和邻里和睦相处,会让死者的家属更心寒。因此不管一个人的人品有多差,总会有很多人前来吊纸,本人就参加了一次吊纸:你可以感觉到一位新的客人前来吊纸,家属的哭声就会更大,更悲痛一些,然后就把火纸放在一边然后在门前磕四个头,磕头也是有讲究的,这时候是比较简单的,只需要作揖一次然后跪下连续磕四个头,这又叫“懒汉”头,因为只需要作揖和跪下一次。这是主要是为了和路祭相区分,至于路祭时候的磕头方式下面再详细介绍。磕头结束后说几句安慰家属的话吊纸就算结束了。由于前来吊纸的人很多,吊纸会持续整整一上午。这也反映了鲁西南地区和睦的邻里关系和淳朴的民风。吊纸结束后火化车就会来,这时候就有迎火化和送火化两个程序。大家知道,在我国火葬其实是在1949年以后才颁布实施的,到大约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才在我们家乡普及开来,因此这两个部分是在那以后才兴起的,这也体现了农村葬礼与时俱进的特点。当火化车来的时候,死者家属会跪在大街上等车来,磕头然后将火化车迎到家里,这个过程叫做迎火化,虽然简单却非常重要,这是礼节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对死者的爱和对每一个细节的重视。这时候忙人已经准备好了贡桌贡品,忙人是在葬礼期间帮忙处理各种杂务的人,做饭,送菜,准备桌椅等。一般由同死者家关系比较近一家子的人来担当。接下来的程序叫做填箱子,所谓填箱子即是将火纸放入专门的纸箱子中,寓意给死者准备钱到阴间消费。除了钱以外,还有纸扎的牛,房子,仆人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也出现了纸扎的电视机和电冰箱等,但是没发现有纸扎的发电机,不然怎么用这些儿家用电器呢?除非阴间已经使用了火力发电或水力发电,闲话少说,填箱子的是死者的儿女子孙和媳妇,在哀乐的伴奏下,两个人一组,边哭边往箱子里填“钱”。然后就是宴请死者和来人,“来人”是被派来带死者上路的阴间使者。在贡桌旁边摆两把椅子,分别给死者和来人用。贡菜的摆放也很有学位,其中一条就是必须有鸡鱼,并且鸡必须摆在东边而且鱼在中间。在我看来,这个过程有“吃饱了上路”的意思。将遗体送上火化车后,家属必须送走火化车,朝火化车的方向磕头。送走火化车以后,今天一天的工作就基本结束了。
总的来说,在前两天,葬礼的过程是比较简单的,也许这一切都是为第三天做准备吧。最隆重的礼节被安排在第三天,作为压轴。
第三天是葬礼的高潮部分,包括打坟,请魂,待客,上礼,发丧,上山,付山。下面我将对这六部分一一介绍。在清晨六七点钟的时候,忙人会去死者家的祖坟挑选一个位置挖开埋放骨灰盒,这个坑被砖,水泥砌成方形。因为现在不是整个把尸体连同棺材一块儿放进去,所以现在的的墓坑不像土葬的时候那么大。打完坟后,死者在祖坟的家就建好了。这时候差不多到吃饭的时候了,在第一天,送信的已经把死者去世的消息传达给了死者的亲戚,他们在这一天从四面八方赶来,这时候到差不多到了吃饭的时候,叫做待客。亲戚来了之后还需上礼金,帐子,花圈。在我们古老的中国,无论婚丧嫁娶都离不开人情关系,人情关系就需要礼钱来维系。按照同死者的关系轻重,礼金也有多少之分,上完礼金的亲戚就可以到灵堂里屋领取一份丧服作为参加丧礼的服装。这种服装可是十分具有特色的,不想我们的校服那样标准化,清一色。根据同死者及其子孙关系不同而不同。比如我在寒假参加的一场葬礼,作为同死者孙子最好的朋友,我的丧服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绑在腰间,一部分系在胳膊上,当然其他关系的就跟我不同。待客结束后就要把死者的魂魄请到家里来,叫做请魂,因为接下来会给死者开追悼会。等请魂的队伍回来就要开追悼会,在我们那个地方叫发丧,其中的主要环节叫做路祭。因为追悼会是面向全村人的一场盛会,所以会在村里最主要的交通要到上举行。在追悼会开始前,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叫做“摔盆子”,所谓盆子即放在灵堂前的一个装火纸灰烬的盆子,灰烬象征对死者的思念和爱,一般由死者的大儿子来摔盆子,如果没有儿子也要找最近的人来摔,如果没有人为死者摔盆子的话,是很不吉利的。的等一切准备工作就绪,追悼会才开始,首先,村长会致追悼词,主要内容是死者生平如何,性格如何,一般是生的光荣,死的伟大之类。主要是赞扬的话,因为死者为大嘛。村长致辞结束后的内容叫做路祭,路祭是追悼会的重头戏,基本上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回来观看。知客的一句“路祭开始!”表明亲戚们可以对死者做最后的悼念。路祭亲戚的顺序根据亲戚同死者的关系远近决定,最先出场的一般是死者的侄儿们,他们的礼节也最隆重以及繁琐:走到贡桌前作揖一次,然后上香,拿起一张叠成钱的火纸烧开,浇上一杯酒,回到贡桌前,作揖,磕头。然后重复之前的动作,作揖,上香……四次!有的甚至五六次以表达对死者的思念及爱。当然这只是最繁琐的,其他人的礼节相应减轻,比如像我参加的那次葬礼,只是作揖一次然后磕四个头。一般一次路祭下来要持续两到三个小时,达到了丧礼的高峰。路祭快结束的时候知客会大声的询问:“还有没路祭的客(kei)吗?”如果没人应答,就“谢客”。路祭结束后,送葬的队伍就要上山将死者的骨灰盒买到祖坟里,等到了山上,送葬的队伍要围绕目的走三圈,每一圈结束后都必须磕头一次,每一次都有特殊的含义,分别是拜墓,拜见土地公。谢墓,感谢土地公,辞墓,离开死者。这时候的哭声会分外的大,因为死者将永远离开……
从祖坟回来,亲戚都要回家了。送走所有的亲戚,死者的家属还有一件事要做:付山。付山是指死者请以前的死去的家人吃饭。付山在夜里十二点进行,也许死人晚上是不能出来。,死者的家属(在世的)准备热乎乎的饭菜放到祖坟,磕头等候死去的亲人们享用。
付山结束后葬礼就基本结束了,拾掇玩葬礼的事宜,除了以后三年家里不贴春联死者家属又开始正常的生活。毕竟逝者已逝,生者坚强。
通过这次关于家乡丧礼的调查研究,我详细的了解了家乡丧礼的知识,丰富了对民间文化的认识。同时,学到的不仅是生硬的模式,更多的是人间的爱,对亲人离世的痛,对亲人的依恋,对亲人的——爱!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亲情总是我们心头最暖的情愫,我们最多,最原始,最直接的爱,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感觉它是那么的平凡,甚至不懂得去珍惜。可当要失去的时候,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令人难以忍受,所以我们要珍惜它,爱护它,保护它。同时我也看到了真情,让我相信在这个社会上还有最真实,质朴的爱。
除了人间有爱,我还对民间文化有多了一份新的认识。文化就在我们身边,不只那些令人眼花缭乱拍手叫好的绝技绝活称得上民间文化,我们的生活,其实就是文化,保护我们的生活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
为了了解更多村民对丧葬文化的认识,我进行了一次关于农村丧葬文化的调查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调查问卷如下:
关于鲁西南地区丧葬文化的调查研究
前言:
你好,我是本村村民,同时也是一名在校大三学生,现在正在就农村的丧礼对您进行一次调查,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与配合。您的答案将得到妥善的保护,请不要对隐私泄露有顾虑。正文:
(选择为单选,横线用于发表自己的想法)1.你参加过葬礼吗?
A参加过
B没有参加过.2.您参加过几次葬礼? A.零次
B.一次
C.两次
D.三次及以上
3. 您对葬礼的过程清楚吗?
A.不清楚
B.比较不清楚
C.比较清楚
D.很清楚 4.您认为现在的葬礼能体现出对死者的追思吗? A.不能
B.基本上能
D.完全能
5.您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葬礼是否发生变化? A,是,————(请指出)
B.否 6.您认为外来文化对本地葬礼产生影响了吗? A.是,————(请指出)
B.否 7.您认为现在的葬礼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吗?
A.有,————(请指出)
B.没有
8.在葬礼上看到在世的人对亲人死去的痛苦,您对生命有了什么看法? ——————————————-————————————(请回答)调查人员:孔冬冬
调查时间:2011年7月23日 调查地点:(鲁西南村庄)曲阜市南辛镇北山村
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题:50被采访人中有42人参加过葬礼,8个没参加葬礼的基本都是小孩子。说明参加葬礼在农村是比较普遍的,也对调查提供了便利。
第二题:50被参访人中有8位没参加过葬礼,10位参加过一次,16位参加过两次,16位参加过三次及以上。对被采访人的经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便于对答卷质量进行前后分析。
第三题:50被参访人中有1人对葬礼不清楚,5人比较不清楚,37人队葬礼比较清楚,7人对葬礼很清楚。可以看出虽然有些人每餐过葬礼,但对葬礼并不是处于一窍不通的水平,大部分人队葬礼比较清楚但只有少部分对此精通,可见村民对葬礼是比较熟悉的。
第四题:50被参访人中有0人认为葬礼无效,38人认为基本能体现思念之情,12认为葬礼完全能体现亲人对死者的爱。可见,葬礼流露出的人情打动了所有人,确实是令人感动,人心都是肉长的啊!
第五题:50被参访人中有39人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葬礼也随着发生了变化。开放式的答题也为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提供了便利,他们说:哀乐队比以前规模大了,纸扎的房子,车子,电视机出现了,出现了哀们(跟结婚的彩们差不多,但颜色不同)等等,只有11人认为没有改变,这里没留位置让他们表达,或许认为葬礼 的过程还没变吧。
第六题:50被参访人中有2人认为外来文化对葬礼产生了影响,他们提到了电视剧中的葬礼,原来是审题不精啊。48人认为没影响。我认为我们毕竟是农村,搞西方那一套,村里的老封建会疯掉的。
第七题:50被参访人中有15人提出改进,有的认为过程太复杂,繁琐,有的认为相对以前还是太简单,有的认为应恢复土葬,五花八门。35人为现在就挺好,也能接受。对于现在的葬礼形式是否应该改革,赞成占大多数,说明现在葬礼基本满足了村民的需求。
第八题:最后一题是开放题,由于村民的文化水平不高,有的不会写字,有的语言表达能力太差。另外有些被采访者比较忙,所以就都得到了32份有效问卷,他们有的说生命脆弱,应该好好活着,“好死不如赖活着”是被提到最多的,有的说看到在世的死者家属这么伤心他们很心疼,有的说一定好好活着,并且要越过越好,越过越富。这体现了村民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的珍惜。
【丧葬音乐文化发展】推荐阅读:
陕西安康紫阳丧葬文化09-12
论风水观术对中国传统丧葬文化的影响10-08
丧葬习俗08-25
逝世丧葬祭文07-09
丧葬抚恤申请模版06-03
皖北丧葬习俗12-01
丧葬司仪主持词12-22
职工丧葬费发放标准09-16
丧葬补助金领取流程09-23
紫阳麻柳丧葬习俗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