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音乐文化

2024-06-27

女性音乐文化(精选7篇)

女性音乐文化 篇1

摘要: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宰是男权, 音乐史对此也有所记载, 但是由于受到文献资料等方面的客观制约, 没有过多地关注女性方面。本文通过客观的梳理文献资料, 展示了女性在音乐活动中的参与, 以及更多的社会普遍性的文化生活。

关键词:唐墓志,女性音乐,文化生活

中国古代悼念性文体的一种就是墓志铭, 是在埋葬逝者的时候, 放置于墓中的石刻文字, 它和墓主一同入土。不同于立在地表之上介绍墓主业绩、生平以及功过的纪念碑和墓碑, 在墓志铭上, 主要记载了有关墓主的业绩和生平等文字, 一方面, 防止墓主生平业绩消失湮灭, 墓志铭深埋在地下会比地面上的墓碑等更能传之久远;另一方面, 可能代表着一种向九泉之下的世界宣扬墓主的功能。很多情况下, 墓主的后人和家属为其制作了墓志铭, 甚至高薪聘请由许多的文人和文学家来执笔。在这种情况下, 不可避免会出现“谀墓”之嫌, 也会有一些美化墓主以及夸大墓主功绩的成分在上面[1]。但是, 古代的人们比较重视“盖棺论定”, 而墓志铭, 在很多方面上, 作为“当时人写当时事”仍然有研究的价值。墓志铭除了对墓主生平和事迹进行比较切近反映外, 也通过评价墓主的总结, 对当时人的各种思想追求和价值标准进行了反映。所以, 墓志铭相当于一篇可信度很高的正史列传, 是比较直接的第一手文字史料, 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在《唐代史学与墓志研究》中, 牛致功先生曾经说过:“墓志铭有证史补遗的作用”。也就是说, 墓志铭保存了很多古代文化, 墓志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流传和传播一种重要的方式。近些年来, 各界很多学者都开始关注墓志铭在研究古代文化上的关键作用, 如书法、文学、史学、社会学、篆刻艺术等等, 在这些领域中, 都获得了不少的研究成绩。其中在研究音乐发展史中, 很多的学者借鉴或者引用了很多墓志铭上的材料, 但是从总体上来说, 对于墓志铭中有价值的材料, 并没有比较系统全面地进行梳理和搜集。

一、唐代社会上层女性的音乐文化生活

唐代女性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 唤醒了对自由的追求和渴望, 她们巾帼不让须眉, 不甘处于男性的背后。女性从老百姓到统治者皆有人在。唐朝女性参与政治在中国历史上开了先河, 诞生了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 而上官婉儿则是第一位中国女宰相。另外还有差点夺了唐玄宗李隆基帝位的太平公主, 也是当时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女性。这些女性在当时的音乐文化传播上, 有着上行下效的影响, 这和男性极其相似[2]。《新唐书·本纪第六·则天皇后》中记载:“使臣曰:治乱, 时也, 存亡, 势也。……使懦夫女子乘时得势……”武则天很残忍, 但是又很聪明, 是中国有史以来唯一一位正统的女皇帝。而作为一代皇帝, 武则天具有疯狂和冷静的政治头脑和治国才能。“肆行不义之威。……靡不痛心于家索, 扼腕于朝危”, “昔掩鼻之馋, 古称其毒”、“飞语辩元忠之罪, 善言慰仁杰之心, ……听忠言而诛酷吏。……穷妖白首, 降鉴何如”。武则天是唐开国功臣武士彟次女, 祖籍在今山西省文水县, 出生在长安, 十四岁入宫。因其貌美如花, 选为唐太宗的才人, 后唐太宗赐号为武媚。武则天多才多艺, 万千宠爱集于一身。高宗继位后, 被封为昭仪, 后来被封为“皇后”, 又尊为“天后”。690年, 武则天废除睿宗, 自称帝, 号“圣神皇帝”, 改国号为周, 成了名符其实的女皇帝[3]。曾经有人这样概括武则天:“晋中降曌, 戏出名门。美艳卓群, 慧智兰心。君恩降泽, 龙颜悦媚。三年为尼, 一朝尊后。从君侧畔, 二圣紫宸。天后则天, 君临武周。兴农固本, 是举唯才。文治安内, 武功攘边。前呈贞观, 后启开元。天妒之英, 女辈之极。”

此外, 唐睿宗李旦的第七个女儿鄎国公主, 性格要强, 在其母去世的时候, 三岁的鄎国公主不吃不喝哭了三天。在其封地上, 公主的德行受到了人们的敬重和肯定。唐玄宗在其死后, 让宰相张悦将其德行和才华撰写在墓志铭上:“臣闻尧有娥英, 承九族之敦序”, “皇唐鄎国长公主者……鼓其琴瑟, 敬让之风被。”由此可见鄎国公主像男人一样, 对历史和书画都有研究, 并且对封地的法令进行修改, 教育人们节俭朴素。在音乐上, 公主的造诣更高, 鼓瑟、琴弦无一不通, 令人钦佩。

综上所述, 唐朝对音乐文化的推崇, 不单单是男性。在唐朝上流社会中, 由于整个社会思想的开化, 女性的音乐技能也被广泛地重视, 也极为推崇音乐文化, 并且很多上流社会的女性在音乐文化上的造诣被广为流传, 甚至到了现在也在流传。由此可见, 唐朝的时候, 女性群体对于高深的音乐文化修养引以为荣, 极为推崇。

二、社会各界对女性习乐的默许

在唐代, 会音乐是一种德行和修养的体现, 一个人会音乐说明这个人很有才华, 在许多有背景地位的女性墓志铭中都体现了这一点。如《女子苏玉华墓志铭弘文馆学士欧阳询纂并书》中记载:“女子玉华, 盖洗马苏君之季女也。”苏玉华出身于宦门, 是苏君的女儿。“既娴习于国史, 且留连于音律。”苏君的女儿排行第四, 精通音律, 歌唱的声音悦耳动听, 并且对历史还很有研究, 通晓古往今来的历史[4]。因此, 在当时的社会中, 苏玉华受到了极高的尊重。

再如《唐故富人张氏墓志铭并序》记载, “夫人讳翁, 南阳人也。……于是忠烈晋朝, 三台诉司空之耀”墓的主人叫张肃, 是忠烈之人。并且对音乐十分精通, 熟悉掌握了各种各样的技艺。“无艺不总, 无技不闲, ……冠冕当朝……”因为其技艺很高, 并且具有高尚品德, 选入洛阳外教坊, 最后在宫廷中当了女乐官。由此可见, 张肃具有高超的音乐才能, 对各种音乐技艺无所不能。而《唐故淮南节度使司徒平章事赠太尉陈公女妇□氏墓志铭并序前秘书省校书郎卢益撰》中记载:“夫人讳京, 字海无量, 太原人也”太尉陈公的妻子是太原人, 身姿姣好, 性格温驯, 并且具有良好的音乐天性, 天下妻子的的典范, “神姿纯兹, 性叶柔嘉, 艺实天纵”、“音律书数, 不习生知”、“是以六姻称礼乐标首, 九族为德义楷模。”由此可见, 这个墓志铭给了这个夫人很高的评价, 也说明了这位夫人在后人的心目中, 多么地受人尊重。

另外, 《唐故中散大夫荣阳郡长史崔府君故富人文水县君太原王氏墓志》中:“夫人扶风人也, 汉丞相之裔。”丞相的夫人出身名门, 雍容华贵, 美丽绝世, 品行出众, 刺绣裁剪可以惊动蝴蝶, 弹琴可以使鱼儿舞动。“秀行过人, 剪缕蝶惊, 调弦鱼跃”并且丞相的夫人还具有谦虚敬让的心灵, “雍和即其性也, 敬让乃其心也。”《唐故鸿胪卿致仕支公小娘子墓志铭》中记载:“昔蔡琰父邑夜鼓琴, 忽弦断。”“曰:此是第二弦。曰:偶中耳。”早先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夜里弹琴, 忽然弦断了, 当时蔡文姬只有六岁, 而父亲蔡邕说, 你不过是偶然猜对了而已。而蔡文姬说:吴国的季札如何听到弦断, 就知道一个国家的存亡[5]。“琰曰:吴札观之, 知与亡之国。”师旷最识音律, 听到这个, 还能够从中判断南风是从哪儿吹来的。“师旷吹律, 识南风之所自。由此言之, 何足不知也。……”这两篇铭文都具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在对其德行进行赞扬和评价的时候, 都提到了她们精通音律。因此, 从这两则铭文中我们可以看出, 唐朝评价女人的德行修养, 通晓音律已经成了一个标准, 直接影响了人们对一个人物的认知和感受。

三、女性改变命运的途径之一是拥有良好的音乐修养

许多女性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唐朝音乐文化的大潮下, 她们为了嫁入豪门, 从小学习音乐才艺, 研究琴棋书画希望进入上流社会。如《前长安县尉杨筹女母王氏墓志》中写道:王娇娇自幼丧母, 是开封人, 号卿云, 是由两个姐姐带大的。一个姐姐是相国卢公的妻子, 擅长音律。于是王娇娇从小跟随其姐练习歌舞技艺, 并且比两个姐姐都要高超, 十分精通。“长女兄以善音律归于故相国卢公伪, 卿因女兄遂习歌舞艺, 颇得出蓝之妙。”后来因此嫁入宫门。“弘农人初以音律知, 遂用采问于女兄。”再如, 《唐故魏王府参军李缨亡妻弘农杨氏夫人墓志铭并序》中记载:“夫人讳蕙, 字廷秀, 弘农人也。远祖汉太尉, 博综经史, 著在人闻, 驰声古今”太尉李缨的夫人博览经史, 并且有很多著作。并且, 这位夫人出身农民阶层, 擅长女工劳作“夫人女工尺刀, 悉尽其能, 至于竺竹, ……就中胡琴, 尤是所善。”但是, 这位夫人具有劳动人的品质, 各种劳动才能无所不通, 并且从小就学习音乐, 尤其擅长胡琴, 因此, 嫁入官门。

从这些墓志铭中我们可以看出, 唐朝女性为了寻求更优质的生活, 提升自我的社会地位, 把音乐技能当成了一种资本。从这些文章的内容看来, 在唐代女性群体中, 音乐文化被广泛地传播。女性作为一个传播音乐的媒介, 和唐诗一起将唐朝的文化, 传播到了各个阶层中;另外, 通过音乐方面的才华, 唐朝的女性改变了其命运。再者在审美和择偶标准上, 男性青睐于女性的音乐才赋, 并且看重于这样的女性。唐朝自由的社会风气, 在女性群体中让音乐意识得到了更大的扩散和传播, 等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巅峰时代。唐代的社会经济比较繁荣, 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兴盛的朝代。在当时, 人去世之后, 盛行厚葬之风, 为了亲朋逝者能够长久地流传后世, 稍微有条件的各阶层都希望为其立碑以及埋入墓志铭, 因此, 在唐代, 有很多的墓志铭。墓志铭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 主要是由于它的体例篇幅所决定的, 只能概略地有选择地把墓主的籍贯生平、突出特点以及生前主要的业绩和功绩写进去。但是也有很多墓志铭记载了墓主的喜好、音乐修养等事例。

在唐代人们的心目中, 上至帝王, 下至平民百姓甚至农妇, 音乐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某种程度上, 它充分的体现了唐代一种强劲的时代风尚和普遍的价值追求。从一个独特的侧面上, 墓志铭反映了社会音乐生活的多样性, 生动的展现了繁荣的唐代音乐。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上, 反映了社会音乐文化活动。纵观墓志铭, 喜爱音乐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参考文献

[1]陈晓琴.浅析中国古代音乐的地位[J].音乐大观, 2011 (5) .

[2]张珂.从墓志铭看昭武九姓的入仕于唐[D].西北大学, 2006.

[3]陈四海.唐玄宗与音乐[J].音乐爱好者, 1987 (6) .

[4]柏红秀.唐代宫廷音乐文艺研究[D].扬州大学, 2004.

[5]姚平.唐代妇女的生命历程[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女性音乐文化 篇2

在美国文学史上, 维拉·凯瑟是被人们称为草原上的云雀的女作家。她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 1922年普利策文学奖的获得者。维拉 · 凯瑟以自己女性的独特身份和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 将自己饱满的热情倾注在写作上。她的作品多是从各个侧面描写19世纪末美国西部拓荒者的生活, 她用自己的文字来捍卫开拓者的顽强创业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刚毅性格。从她的主要作品, 《哦, 拓荒者》和《我的安东尼奥》中都可以看出, 维拉 ? 凯瑟崇尚自然, 关注女性, 尤其是两性之间的支配, 统治与和谐。凯瑟笔下的主人公几乎都是普通人, 可是每种人的生活都真挚感人, 她用细腻的写作手法, 既有现实主义又兼浪漫主义的风格, 除此之外还运用象征主义和印象主义艺术手法。由于作品的创作背景多来自于凯瑟的亲身经历, 因此, 欣赏她的作品都会被深深地打动并会陷入认真地思索。

维拉·凯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令人难以忘怀, 尤其以她的两部力作《哦, 拓荒者》和《我的安东尼奥》著名。然而在她的短篇小说中, 凯瑟也融入了自己对于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 本文选取了她精彩的短篇小说之一——《瓦格纳的音乐会》进行分析, 通过文中多处对比浅析一个夹在矛盾之中生存的主人公乔治亚娜的生动形象。

二、通过多重矛盾刻画出乔治亚娜的形象

(一) 身份、地位与爱情之间的矛盾

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我” (克拉克) 来讲述, 通过我的回忆与所见所闻勾勒出女主人公乔治亚娜, 即“我的婶婶”的形象。乔治亚娜曾是波士顿音乐学院的教师, 可见她有一定的音乐或者说艺术修养, 而从她的职业来看, 她也是一个家庭背景较好的, 生活优越的有修养的人。然而, 面对一个“游手好闲”年轻人“心血来潮的”迷恋时, 她不顾来自家庭和朋友的“责难”与“非议”, 因为“狂热的激情”选择了私奔。在一个要求女性安守本分, 相夫教子, 循规蹈矩的社会里, 乔治亚娜的行为无疑是一个美国西部的拓荒者, 她放弃优越的条件和优雅的身份, 与一个一无所能的小伙子逃到内布拉斯加的草原, 开始拓荒般的原始生活。在身份、地位和爱情的矛盾中, 她勇敢地选择追求她心中的爱情。在此, 身份、地位有如物质, 而爱情意味着精神, 追求这样的爱情, 需要更多的勇气和魄力, 在这一点上, 乔治亚娜无疑是一个令现代人叹服的女性。维拉?凯瑟赋予了主人公西部拓荒者的无畏精神和刚毅性格。然而, 拥有了浪漫的爱情是否就拥有了幸福的生活和未来。有人戏言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乔治亚娜的命运是否也中了这样的魔咒呢?凯瑟用音乐这个一直伴随又或者纠缠在乔治亚娜心灵的东西将她的人生引入了悲伤。

(二) 家庭生活与音乐理想之间的矛盾

家庭生活和音乐理想间的矛盾是小说最主要表现的一个矛盾, 也是本文重点分析一个矛盾。这种矛盾的产生恰前源于乔治亚娜对家庭生活的责任和对音乐热爱之间的矛盾。

从小说的很多地方可以看出, 乔治亚娜是一个安于本分, 忠于自己责任的好主妇, “婶婶每天烧菜做饭, 六点钟就把早饭准备好了。晚上, 她安顿留个孩子睡好之后, 便站在厨房里烫衣板旁边熨烫衣服, 直到深更半夜, 她叫我坐在靠近的饭桌边做功课, ……当我昏昏欲睡, ……她就轻轻地摇醒我。”从对“婶婶”点点滴滴的回忆当中, “我”对她都是十分崇敬的。这样一位女性, 面对自己的生活, 一丝不苟, 尽职尽责, 而从无怨言。然而, 凯瑟却又巧妙地点出了, 乔治亚娜对于理想的自始至终的激动和热爱。当“我”忘情地弹奏起乐章时, “婶婶”并非以一个音乐教师的角度来指点或者欣赏, 反而令人诧异地蒙住“我”的眼睛, 说了一句令人极为忧伤的话:“克拉克, 不要给迷住了, 要不然它也许会被拿走的。”乔治亚娜“颤抖的声音”告诉我们, 若非一个以音乐为精神支柱的人, 怎能说出透露着如此绝望的话语。她已经不忍心再去欣赏这样的乐章, 不是因为她忘记了, 厌恶了, 恰恰是因为她时时惦念和热爱着离她的生活渐行渐远的音乐。通过这样细致入微的描述, 凯瑟其实是在其中表达对乔治亚娜的不幸的哀叹。

女性, 是一个代表着母性和妻子的词。女人, 从古至今, 似乎都是家庭的代名词。女性永远逃不出在家庭和事业中抉择的情景。而对于19世纪末的“婶婶”来说, 谈不上事业, 就连她热爱的音乐都是她不能和生活共享的选择。凯瑟用乔治亚娜的遭遇道出了许多女性的命运。

面对这个曾经生活过但却早已生疏的城市, 乔治亚娜变得恍恍惚惚, “犹如在梦中行走”。她对于自己可以追求音乐的城市竟是如此的麻木, 而且还会胆怯。如此的形象, 是怎么样的生活才如同烙印般永远留在她身上无法挥去。她始终念念不忘家里的事情, 几十年的家庭生活早已褪去了她的色彩, 留下的只有麻木和呆滞。从“我”对“婶婶”的观察, 她似乎对于音乐早已失去了兴致, 与有关音乐的理想背道而驰, 渐行渐远。如果说, 她当初逃离自己的家庭与爱人私奔, 奔向草原时, 是为了寻求自由, 广袤的环境让她开始自己的生活。可是穷困艰难的生活却又剥夺了她钟爱和追求音乐的自由。对于生活的坚守和对于音乐的放弃似乎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 乔治亚娜坚强地接受了来自生活的种种考验, 却又怯懦地悄悄藏起了自己对于音乐的热爱。

“我”带“婶婶”去听瓦格纳的音乐会, 也许是为了实现她的某种理想。为什么是瓦格纳?维拉?凯瑟选择这位音乐家, 本文认为绝非偶然。“瓦格纳是19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时期的独一无二的最重要的奇才。”“瓦格纳使浪漫主义的愿望得以实现。” (马克利斯) 。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是强烈, 自由和奔放的。它充满幻想, 崇尚自然, 而瓦格纳恰是浪漫主义巅峰时期的音乐家, 凯瑟想用瓦格纳的音乐来表现出自由和个人情感的释放。乔治亚娜说她不曾听过瓦格纳的歌剧, 可是通过后面“我”对乔治亚娜表现的一系列描述可以看出, 她被瓦格纳的音乐深深吸引和打动。这样的音乐将她抽离现实的生活, 短暂的停留在自己的幻想之中。乔治亚娜的“凝神端坐”和她那“漠然”的目光似乎和音乐厅外面那个神情呆滞, 衣着荒唐的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之后, 随着一首首音乐的演奏, 乔治亚娜随之变化的表情和动作, 更是让我们恍然大悟, 这个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生活洗礼的女人对于她最初的热爱乃至一生的热爱并未遗忘, 并未放弃。面对这样感情充沛, 炙热的音乐, 乔治亚娜的一句问题又将读者引向悲伤, “克拉克, 你离开我以后, 听过这样的音乐吗?”与其说这是谴责, 是羡慕, 不如说是嫉妒, 对于音乐热爱, 却不能追随的那种纠结复杂的感情。这样的嫉妒不令人讨厌, 反而激起了人们莫大的同情。由此也可以看出, 凯瑟文笔的细腻和到位, 将乔治亚娜内心的感触表达得淋漓尽致。

选择瓦格纳似乎是凯瑟对乔治亚娜的慰藉, 让她借着这位浪漫大师的音乐去释放自己内心的情感, 聊以安慰她对于音乐的渴望。瓦格纳是一个战士, 他曾在德雷斯顿《人民报》上说过:“人类对现有社会的斗争已经开始了, 这是有史以来最神圣最崇高的斗争, 这是意识对偶然的斗争, 同时也是思想对无知, 道德对邪恶, 力量对无能的斗争。为了我们的命运, 为了我们的权利, 为了我们的幸福的斗争。只有对于我们社会的堕落有了足够的认识之后, 我们才能具备参加这样一个神圣斗争的力量。这种堕落性只要一被发现就等于宣布了她的死亡。”如此这般话语的力量, 在他的音乐《指环王》中也有体现, 凯瑟笔下的乔治亚娜暗暗地悲泣, 几乎没有停止, 是否也是听到了这样的力量, 而感叹自己的人生。乔治亚娜对于家庭生活尽职尽责, 一丝不苟, 她是否也有过一丝丝的后悔, 后悔当初的逃离, 当初的选择, 从这样的忧伤的眼泪中, 我们不难看出, 无论是遗憾还是后悔, 多少在她心底也泛起过吧!

(三) 叙述者“我” (克拉克) 内心的矛盾

小说中除了乔治亚娜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那就是叙述者“我”, 克拉克。克拉克是一位男性, 乔治亚娜的形象几乎都是在克拉克的描述中得以完成的。从男性的角度, 他对于乔治亚娜的音乐修养极为欣赏和赞扬, “她还年轻的时候会弹一手好钢琴, 比起当时的大多数音乐教师, 她所受的音乐教育更加丰富广泛。”他一直都知道“婶婶”对于音乐的感情, 因此, 他想带她去欣赏瓦格纳的音乐会。然而, 这位叙述者始终还是为脱离自己的男性的角度, “替她着想, 还是把音乐的爱好忘了吧, ……让她从长年累月的挣扎中就此结束吧!”很显然, 他懂得“婶婶”这么多年的挣扎是什么, 可是他想到的办法确实, 让她忘记音乐的爱好以此求得解脱。这样的考虑未免让人觉得遗憾, 女性始终在别人眼中逃不出自己在那个时代的角色和身份, 也许安守生活, 放弃对任何精神的追求才是王道, 对己对人都好。除此之外,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 “我”“打趣”了一下, 让人觉得克拉克未免有些冷酷残忍, 面对这样痛苦忧伤的乔治亚娜, 他并未认真去体会, 反而是想轻松气氛, 让人不得不思考, 也许女性身份的悲哀是永远不能够被男权社会所体会和体谅的。

三、总结

《瓦格纳的音乐会》就像一幕小品一样, 虽然情节简单, 却让人回味无穷。本文通过小说中多重矛盾的表现分析了维拉?凯瑟笔下的令人深思的乔治亚娜的形象。在那个男权社会里, 女性有这样的牺牲似乎是理所应当, 这是社会价值观所向。乔治亚娜接受了这样相夫教子的生活, 然而, 一场音乐会之后的痛哭流涕, 和演出结束后, 她那句让人肝肠寸断的“我不想走, 克拉克, 我不要走”让我们恍然明白, 她一直没有放弃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她坦然接受来自生活的艰辛和摧残, 然而她无法面对来自内心深处对于怀有音乐理想和艺术理想的煎熬。终于在那一刻爆发了, 乔治亚娜是坚强的, 她可以迎接和应付来自生活的任何挑战, 从一开始她和爱人从“离铁路五十英里以外”创家到后来她为家里的一切操劳, 她一直都很坚毅, 在广阔的草原上书写自己勇敢的人生;同时, 凯瑟笔下的乔治亚娜又是脆弱的, 那些轻柔的音符, 虚无的曲子将她筑起的堡垒彻底击垮了, 柔弱的理想似乎又一次遇到了打击, 她如泣如诉, 痛苦不堪。

挣脱自身家庭的枷锁, 貌似离经叛道的新女性, 却又掉入了现实生活的泥潭, 不愿意放弃艺术理想, 却又忠守家庭的乔治亚娜。凯瑟的《瓦格纳的音乐会》让我们又一次地陷入深思, 如何选择, 才能让女性在婚姻生活和事业追求中获得平衡。

摘要:本文旨在分析维拉·凯瑟短篇小说《瓦格纳的音乐会》中塑造的主人公乔治亚娜这一生动的女性形象。通过对小说中三种矛盾的剖析, 展现出维拉·凯瑟对生活在现实与理想矛盾之中的女性进行人生抉择的思考。

关键词:矛盾,女性,现实,理想

参考文献

[1]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 (第二版) 》,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2]李公昭:《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

[3]约瑟夫·马克利斯:《西方音乐欣赏》,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8。

[4]张洪岛:《欧洲音乐》,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

从“娜拉”出走谈女性文化 篇3

关键词:女性文化,女大学生,女性形象

歌德说:“永恒的女性, 引导我们飞升。”女性孕育生命、哺育生命和美育生命, 赋予这个世界连绵的生命体, 这种博大的创造性构成了女性世界的共同性。女性是土地和收获, 女性在这个世界的位置首先是创造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不可以淹没、遮蔽女性的存在, 女性用她们的肉体和心灵所塑造的世界一直默默地矗立着, 女性的文化资源一直在历史和现实中存活, 对人类的文明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女性文化中的女性形象

王红旗描写中国女性文化时曾把女性形象分成了十大类型:在事业与家庭的冲突中, 欲进围城而不能、欲返围城而不得、下岗失业而失家、突出重围的女性形象;在婚姻与爱情的冲突中, 遭遇婚外情、寻求姐妹方舟、被权力金钱物化、情爱潇洒的都市新女性等女性形象;在自我“心狱”的冲突中, 分裂失落、幽闭逃亡的女性形象。我们选择其中一类做一下分析解读。

欲返围城而不能的女性形象。娜拉, 是挪威作家亨利克·易卜生 (1828-1906《玩偶之家》中的女主人公。在文学作品中的娜拉形象:娜拉是个觉醒中的资产阶级妇女的形象。她出身中产阶级家庭, 从小就是她父亲的玩偶, 结婚以后又是她丈夫的玩偶。她热爱生活, 她热爱她的父亲、丈夫和儿子, 为了他们的幸福, 她不惜牺牲自己。她为了偿还给丈夫治病的债务而又不让丈夫发觉, 费尽心机节省家用, 甚至夜晚偷偷领一些抄写工作来干。她同情那些遭遇不幸的人。她相信海尔茂所说的为了爱她会毫不踌躇地牺牲自己的生命的诺言。但是, 铁的事实最终让她醒悟过来, 她眼里的海尔茂原来是一个极端自私和虚伪的人, 她幻想出现的所谓奇迹并没有出现。剧中的海尔茂用一个妻子和母亲的责任来约束她时, 她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还有别的同样的责任”, 那就是“我对自己的责任”。“现在我只信, 首先我是一个人, 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她最终也看穿了丈夫的伪善和自己的处境, 她的心终于平静了, 她为了追求个性自由, 毅然抛弃舒适安逸的家庭生活, 走向充满不确定因素的社会。这其实是女性独立自求的美丽宣言。这是资产阶级社会中的一个叛逆的女性。剧本最后以“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 娜拉走了。把一代妇女长久以来困惑其间的家庭夫妇生活中的无聊虚伪以及妇女对自身地位价值等问题的追求向往, 也一股脑儿地呼的一声扔在了如醉如痴的全世界观众面前。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 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然而, 娜拉既然醒了, 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 因此只得走了。

对事业的追求和幸福家庭的向往是全人类正常健康的人生目标, 男性事业成功可以夫贵妻荣, 为什么女性要争取生活中的这一部分就必须放弃或者牺牲其他部分?为什么事业成功往往以形象的异化、爱情的背叛、家庭的破裂为代价, 就必须做精神上的流浪汉、漂泊者呢?又为什么这样的悲剧已成为大多数高学历、高智商的当代女性的婚姻定律?在现今生活中, 当人们想更好地赞美一个女人所做的文化成就时会说:“天啊, 这个女人所做的事简直就跟个男人一样。”按照世俗的观点, 男人取得的文化成就被完全归结为他自己, 顶多说他背后有一位贤内助, 而对一个有成就的女人, 绝大多数人的心理是会同情她的丈夫的, 并会意带挖苦地说“她一定有一个模范丈夫”, 一般来说, 男人不喜欢这样的女人。看看那些高学历女性吧, 一般在大学里学位越高的女性找配偶越难, 尤其是理工类的女大学生, 这与客观文化的男性品质有非常大的关系。

女性文化的发展

“娜拉出走何处是归程?”的文化论争, 再次催生了女性文化的进一步觉醒。这是女作家们对女性精神解放的深层思考。两性关系平等的前提, 是男女双方都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而几千年的男权中心文化的沉淀, 绝非短短几十年就可以彻底清除。因此, 对出走的娜拉们而言:精神上的独立往往比经济独立来得更为艰难。何处是归程?归程就在那些真正拥有了独立人格的娜拉的脚下。社会现代化不能被中止, 中国女性的现代化也不可能被中止。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新女性话语被各级妇联组织反复灌输给基层妇女, 以取代她们的旧文化观念便是明证。

中国这个历尽沧桑的东方文明古国, 经历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 政治、经济、民生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 中国女性的生存命运也发生了空前的改变。全社会关心女性事业、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得到了长足发展。女性文化也变得更鲜活。如今, 一大批具有文化独立意识的女性知识精英, 在反思性别文化得失与跨出“他者化”的过程中, 正在以各自的思想与智慧, 从大文化视野与跨学科角度绘制着女性文化的地图, 以与“他者”文化平等对话的姿态, 展示中国女性文化精神的多彩和分量, 主动参与中国现代性文化历史的进程。要想使女性文化真正绽放光彩, 就需要女性无论是在顺境, 还是遭遇逆境、困境、绝境时, 都具有笑谈苦难悲欢的非凡。著名女作家张洁、张辛欣是当代女性意识觉醒的开先河者。张洁的小说《爱, 是不能忘记的》, 还有后来的《沉重的翅膀》, 冲破爱情禁忌, 挑战传统婚姻, 发出渴望真爱的呐喊。女性被压抑已久的情欲与性欲望, 尽管还拖着沉重的翅膀, 但已作为一种愿望、一面旗帜第一次张扬出来;正在中国戏剧学院读书的青年女作家张辛欣, 在1980年发表了小说《在同一地平线上》, 直指知识女性遭遇事业发展机会不平等的社会现实:著名女诗人舒婷的名作《致橡树》也首先发表在北京的《诗刊》上, 在北京诸多大学校园里、在女大学生与青年知识女性的朗诵会和读书会上传诵, 当时对一代人审视爱情的位置产生了极大影响。“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 紧握在地下/叶, 相融在云里……”“木棉”与“橡树”并肩而立, 表达了诗人对两性平等关系与平等爱情的内心向往。女作家以鲜明的女性立场与亲历的生活经验叙事, 揭示出“在同一地平线上”的生存现实真相, 反映了知识女性爱情观与人格价值观的觉醒。这不仅震撼了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新一代知识女性, 更在全社会引起巨大轰动。这种社会文化对女性文化, 特别是对女大学生, 也包括对男大学生的教育与影响是空前的。这实际上是一场精英知识女性的自我教育运动, 而三十年来的女性“自我教育运动”在不断延伸, 由精英知识女性到更多的知识女性, 再到不同阶层的大众女性, 促使各阶层女性主体意识的逐步觉醒。

正是这些女性以全球性的文化视野, 挑战传统女性角色定位, 克服女性性别弱点, 发挥自身聪明才智, 把性别劣势转化为优势, 一次又一次打破有形与无形的“玻璃顶”, 创造出独特的生存发展经验。这些有为女性以亲历的经验, 认识到自己的智慧与创造潜力, 进一步催生了女性超越自我、超越性别的独立“大我”意识。

女大学生应让女性文化绽放光彩

在现代科学日益发展的社会形式下, 女性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 她们有可能做也应当做她们最感兴趣的事情。女人是更契合大地、更为植物性的生物。现代社会在制度安排上给予了女性越来越多的机会。正因为如此,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成为一件艺术品, 更容易保持意志行为和观念之间的内在和谐, 女性文化的真实意义不在于让女人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变成男人的, 而是在一个充满了出人头地的竞争与冲突的男性世界中, 追求个体灵魂的高雅、独特、内在性。是良好的修养、平和的心态, 懂得尊重和关心他人, 是爱心, 是温柔和宽恕, 是从从容容的平常心, 是永远对自然保有好奇热爱的赤子之心。女大学生所受的人类文化的陶冶, 无疑较普通女性更具有思辨的分析与理性观念。面对社会的变革, 文化的动荡及价值观的变化, 相应的心理压力加大, 心理矛盾增多。这正是历史观的变化, 社会变迁、角色冲突等在女大学生心理上的积淀与反映。女大学生正是风华正茂, 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向往, 她们在人生的旅途中, 过关斩将, 自尊自强。她们追求完美、追求浪漫, 她们抓住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渴求自我认同的同时, 又渴望得到社会的肯定与他人的尊重。对于知识女性将要面临的事业与家庭的矛盾, 她们也十分关注。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女性以“失嫁、失婚、嫁错”为最大不幸, 传统文化中的女子, 命运大多依附在男人身上, 而对于具有高等文化的现代女性来说, 婚姻不再是她们决定终身幸福的唯一选择。

大学这个得天独厚的文化氛围, 因其自身的社会地位和文化结构的高层次性, 不仅使女大学生有机会领略科技生命的大潮, 接受丰富的精神文化的熏陶, 同时也使她们有机会接触现代观念与思潮, 所以女大学生常常以自身的优势成为现代观念和行为的先行者。女大学生凭着自身的实力走进高等学府, 又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与男生展开了新一轮的竞争。比起一般的女性, 她们更为自尊、自立与自强。追求生活中有更大的自由度, 特别反对别人干涉自己, 这种独立意识的日益完善, 是创造优良品质的心理基础。

因此, 她们较少束缚、较少封闭、较少受到干预, 无论从做人还是做女人的角度, 她们都赶上了一个最好的时期, 因而历史自然地将中国女性文化绽放光彩的任务交给了她们。

在女性文化发展过程中长大成人的女大学生, 有着既做人又做女人的主体意识, 她们处在空间相对开阔的自由之中。她们比以往任何女性都具有实际动作的可行性, 对她们的外在束缚相对来讲是最小的, 或者说她们抗拒外在束缚的力量较以前任何女性都强大。现今的女大学生将自己对人生的体验和理解、对女性文化的思索、对幸福前途的追求, 可以变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她们敬慕撒切尔夫人的成功, 欣赏王菲的洒脱, 喜欢三毛的“自我”, 崇拜成名的歌星、影星、体育明星……在她们的内心世界里, 不是仅仅只有一个或两三个偶像, 多元的开放时代造就了有个性、有追求的新一代女性, 也只有这种选择是独立自主的, 它便能让女性文化更有光彩, 因此一定意义上说, 女性文化是选择的权利和自主性的获得。重要的是自主选择, 重要的是行动能力。重要的不仅是思考、选择、等待或寄希望于明天, 而是女大学生现实的、今天的实际行动。女大学生要从女性立场出发, 针对有史以来于今仍存在的两性间不平等状态, 真正关注自身性别的历史状况, 审视其文化形成, 呈现其性别生存现状, 争取其性别利益。按照女性个体的体验和需求而独立的地作选择。这种选择是女性文化的精神升华, 当然这种选择要考虑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让女性文化绽放光华, 这将使女性文化的价值空前提高, 产生质的飞跃, 有了全新的意义。

命运掌握在我们女性自己手中, 路在自己脚下。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追寻, 女性文化的未来将充满希望和阳光。

参考文献

[1].王红旗:《走不出“心狱”困惑的当代女性》, 《妇女研究论丛》, 2000 (4) 。

[2].佚名:《北京女性三十年从人到女人》, 《中国网》, 2008-12-17。

女性文化与室内空间设计 篇4

1 女性文化概述

了解女性文化就需要对女性主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女性主义指的以女性经验为动机与来源的政治运动或社会理论, 主要表达的是对男女平等的要求, 也是反思与批判人类历史发展中而产生的的父权制度。西方国家的女性主义在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发展呈现了非常广泛发展的态势, 并不断对思想界、艺术届、文化界等领域等产生深厚的影响, 而女性文化正是女性主义在文化领域的体现。女性文化对于室内空间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女性文化对家居空间与消费空间的设计都要求体现女性的偏好与特色, 因此该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女性主义与室内空间设计的关系。

2 女性文化室内空间设计的特点

2.1 精神特点

在女性文化的要求, 室内空间设计应当追求的是一种自然的精神状态, 以通过室内空间的元素体现一种真情的流露和情感的发泄。该类型的室内设计强调女性受众可以从丰富的选择中得到心灵的愉悦, 但是并不局限于某些几种固定的设计方案或图案, 更重要的还是一种自由精神的体现。

2.2 色彩特点

室内装修的色彩如果选择较为柔和的色彩将比较符合女性文化的要求, 但需要清楚地知道, 由于女性年龄、性格的不同, 对色彩的偏好也存在不同, 而在设计中, 以下两种颜色较能体现女性文化的要求。

2.2.1 红色

红色是众多色彩中具有最轻视觉冲击感最有生气的颜色, 而红色随着透明度的增强就变成了粉红色, 而粉红色最能体现浪漫与温柔, 也是最能代表少女性格的颜色。一般来说, 在室内设计中粉红色的应用, 能够使得室内显示出温馨、浪漫的感觉, 对于感性的女性来说是非常适宜的。

2.2.2 紫色

紫色是青色与红色的混合色, 体现出精致与高贵的特点。而紫色中的粉紫色更体现出一种妩媚的美丽。而在室内设计中用到粉紫色, 则体现出成熟女人的魅力。

2.3 造型特点

从一定角度上来说, 不同的室内空间类型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造型上, 而符合女性文化的室内设计中的造型, 主要体现在心形、花形、曲线以及蕾丝等造型。其中曲线是在符合女性文化的室内空间是使用频率最高的造型形式, 能够体现女性柔美、典雅的特征。而蕾丝的造成能够体现出多种多样的变化, 根据女性的具体要求, 可以体现出清新可爱或者雍容华贵的特点。

2.4 材质特点

在女性文化中, 女性往往比男性更亲近与自然, 因此在室内设计中的材质也需要体现出清新、自然的特点。而这样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4.1 木质材料

木质材料体现的是一种温馨舒适的感觉, 而木质的这种质感也能够给女性带来一定的安全感, 因此室内设计中的木质设计能够得到众多女性的喜爱。例如:樱桃木能够体现出雍容华贵的特点, 比较受成熟女性的欢迎;而浅色枫木家具则体现出时尚、活泼的特点, 因而深受年轻女性的喜爱。

2.4.2 布制材质

因为布制材料比较柔软, 因而深受女性的喜爱。如棉、麻、丝等材质, 因为其柔软的特性而深受女性的喜爱。

3 女性文化在家居室内空间设计的体现

由于女性文化对室内空间设计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种设计风格之中。

3.1 简约式风格

这种风格体现了简约又富有个性的特点, 而这种风格受到果敢、自我意识较强的白领女性的喜爱。因此, 在设计中体现的是一种简化明晰、线条明确的结构, 而材质上多为紫檀木等木质材料, 能够体现出一种时尚而又简约的室内风格特点。在色彩选择上更多地倾向于选择浅色, 同时对于配饰更多地体现自然感。

3.2 浪漫主义风格

这种风格处处体现感性与浪漫, 符合心思细密而又温柔女性的喜好。在具体室内设计上, 材质以软材质为主, 一般来说尽可能地减少石材、玻璃的应用, 在颜色的注重淡雅与柔和, 粉色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或者以米色为主辅之以一些明亮的颜色。灯光上不采用灯光的直射, 营造出一种浪漫的氛围。

4 女性文化对消费室内空间设计的影响

由于女性主义的影响, 以及女性消费能力的逐步提高, 越来越多的消费空间为女性提供专门性的消费服务, 因此专门针对女性的消费室内空间设计也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体现女性文化的消费室内空间设计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4.1 浅色色调的广泛应用

在消费室内空间中, 由于年轻女性的消费欲望更为强烈, 因此更多地采用了彩色色调的设计, 如粉色或者米色等颜色, 给人一种浪漫、感性的消费氛围。而室内的某些小挂件, 如帷幕、窗帘、坐垫等等, 浅色调的设计也能给女性消费者带来一种舒适感。

4.2 曲线造型的运用

在针对于女性的消费场所, 如美容spa、化妆品店中, 在室内设计的线条运用上往往体现出曲线的特征。而在室内的器皿、小饰品都具有柔和、光滑的曲线特征, 而墙壁上或饰物上的图案也体现出了曲线的特征。这样的设计特点能够体现一种雍容和柔美的感觉, 对女性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5 结语

随着女性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加深, 室内空间设计中对女性文化的体现也逐渐充分, 这是对女性的重视, 也是符合现实性的考量。因此立足女性文化的空间设计已经变的十分重要, 如何在创作理念、线条或者材质等方面体现女性文化的特点, 是我们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摘要:该文通过对女性文化的分析, 然后对女性文化的室内空间设计特点进行相关的分析, 认为其在精神、色彩、造型和材质上对室内空间设计造成了影响。该文将室内空间分为家居空间和消费空间, 而女性文化在这两种空间中都体现了非常突出的特点。

关键词:女性文化,设计特点,家居空间,消费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少婷.现代商业空间中的生态陈设艺术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8.

[2]张琴.上海女性白领休闲行为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1.

女性就业与先进性别文化建设 篇5

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更是日益严峻。当前中国女大学生就业仍存在不平等的现象, 其主要表现有如下方面。

1. 从求职过程看, 女大学生遭受性别歧视严重。

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受性别歧视对待严重, 性别成为其求职就业中的首要和最大的障碍。许多用人单位采取各种或明或暗的歧视手段, 明确或隐性地拒招女大学生。据《中国妇女报》报道, “全国妇联发布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显示, 有九成以上的女大学生求职时, 感受到了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求职, 平均投出9份简历, 才可能得到一次面试或笔试机会;平均投出44份简历, 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意向协议。”[1]在求职过程中实际遭受性别歧视的女大学生还可能大于九成。这些表明女大学生机会不均等, 平等就业权受到侵害, 已成为就业中的弱势群体。

2. 从就业数量看, 女大学生就业率明显低于男大学生。

根据历年全国各省大学毕业生的统计数据显示, 当前中国女大学生就业数量明显低于男生, 一次性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女大学生的就业率一直低于男大学生, 这是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 近年来, 这种趋势不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有所增加。在高校毕业生整体规模空前庞大、就业压力日益增加、供求失衡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的背景下, 大学生就业日益困难, 女大学生就业则是雪上加霜。在求职过程中, 女大学生面临严重的性别歧视, 使很多女生无法获得公平的就业机会[2]。

3. 从就业质量看, 女大学生就业层次普遍低于男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性别差异指男女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优劣程度的差异, 包括工作收入、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工作环境等的性别差异。女性就业仍然集中在传统的女性专业和女性行业上。“女性就业比例最高的专业是护理学, 其次为小学教育、英语、法语、日语、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等。但即使是在女性的 (绝大多数的) 传统就业领域中, 除了对外汉语专业女性的平均薪资略高于男性外 (3091/3026) , 其余专业都低于男性。”[3]从女性就业比例最小的10个专业即可看出端倪, 它们“依次为: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石油工程、应用物理学、微电子学、机械电子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程力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3]。大多数女大学生仍然进入了传统以女性为主的行业。从就业的层次看, 女性就业层次低。有调查显示, 在高端技术研究领域女性只占36.98%, 而在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中只占22.65%[4]。

二、社会转型期女性就业难的性别文化因素分析

1. 传统的性别观念形成的社会性别排斥。

中国传统封建伦理中男权文化意识浓厚, “三从四德”、“男主外、女主内”等桎梏束缚了女性的思想和行为, 在社会上形成“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的思维模式。落后性别文化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依然存在, “望子成龙”远大于“望女成凤”,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等心态依然存在。“贤妻良母”这一女性传统标准形象依然是社会对女性首要的角色定位, 通过家庭成员 (主要是丈夫和儿子) 的社会价值来衡量自身社会价值依然是众多女性的价值实现途径, 这种性别观念形成观念上的社会性别排斥, 是形成男女就业中性别差异的深层次原因。

2. 传统的女性角色观限制了女性就业的竞争性。

作为一种文化, 性别意识主要通过受教育者的认同接纳进行复制和传递的, 是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而形成的一种角色上的心理控制。女性的性别角色很大程度上是在后天成长过程中通过学校和社会教育逐渐获得的。男女从出生之日起, 就开始接受社会赋予他们各自的角色意识, 不断灌输“女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形象, 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男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形象, 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等观念。社会环境中对男女的不同教养方式使得两性获得了不同的性别心理模式与行为模式。可以说, 长期的传统女性角色观所形成的胆怯退让、依赖自卑等特性, 使女性在与男性的共同发展中竞争力减弱, 成了就业发展的主观藩篱。

3. 传统的女性价值观束缚了女性就业的主动性。

从社会价值取向上看, 传统的价值观在男女两性方面存在着双重标准:男性的成功在于事业有成, 人们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男性承担的社会角色的是否成功, 而对其家庭角色的要求常常是无视或者是忽略;而女性则不然, 她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家庭范围内, 通过相夫教子, 借助于男子 (丈夫、儿子) 社会地位的高低和价值的大小, 来衡量和体现自身的价值。当面对求职的各种困难时, 当面对事业和家庭的矛盾时, 女性往往习惯于选择退却, 转而走向家庭。由此可见, 对于现代女性来说, 一方面, 她们反对和抱怨社会的各种性别偏见;但另一方面, 又不自觉地将社会偏见内化为自身的价值标准, 不自觉地继承和沿袭了偏见, 遵循社会传统的角色分工来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 把自己放在了从属于男性的位置上, 进而削弱了女性在社会领域里主动追求和发展事业的愿望。

三、建设先进性别文化, 在推进两性共同发展中实现女性平等就业

1. 思想上转变性别观念, 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

性别文化含义是社会对男性、女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观点和看法, 以及与之适应的性别规范和组织结构。“先进的性别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 以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为依据, 以男女平等为核心, 以两性和谐、相互尊重、共同发展为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它承认男女的生理差异, 倡导和实现男女两性人格、权利、机会和过程的平等, 追求男女两性的共同进步与协调发展, 是一种有利于性别平等、公正、和谐发展的新型性别文化。”[5]构建先进性别文化, 逐步消除传统性别观念形成的社会性别排斥, 是促进两性平等就业的根本。我们要弘扬先进性别文化, 消除传统性别偏见的影响, 为女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2. 政府应在宣传先进性别文化, 实现女性平等就业中发挥主导作用。

在坚持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的前提下, 政府加强对媒体的引导和监督。充分利用大众传媒, 通过电视、网络、杂志等途径, 塑造男女平等、健康向上、文明进步的性别意识, 对女性生育的社会价值进行肯定, 取缔含有性别歧视的内容的传播。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以及文学艺术等领域展现妇女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成就和作用, 大力宣传妇女中的先进模范人物, 禁止在宣传媒体、广告和文艺作品中出现色情或有辱妇女人格的行为, 为妇女在新闻宣传领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条件和机会。

3. 健全妇女权益保障, 为实现女性平等就业提供制度保障。

文化领域的废旧立新仅靠道德的约束是乏力的, 还需依靠制度特别是法律政策的作用, 通过法律政策的强制性力量推进。政府需对女性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与保障, 使女性享有更充分的发展资源和发展机会。应建立健全性别平等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消除劳动力市场中制度性的性别歧视现象;建立性别平等的人力资源政策, 引导用人部门充分认识女性人力资源的价值, 承担起促进性别平等的社会责任;完善包括社会统筹的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要大力完备涉及女性权益的法规建设和管理制度建设, 加强女性权益保障法规的可操作性和刚性, 使法律体系的发展与性别平等、两性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相适应。

4. 借鉴国外的经验, 将先进性别意识纳入法律政策体系。

在国际社会和国家政府的联合推动下, 许多国家都建立了男女就业均等法, 作为立法的一项基本内容。德国的《平等权利法》于1994年9月1号生效。新加坡的《就业法》规定产假制度, 禁止以怀孕为由解雇女工;政府机构男女雇员无性别歧视。日本的《男女就业机会均等法》规定, 妇女在工资待遇就业机会以及职务的晋升方面, 享有与男子同等的权利。韩国的《平等就业法案》规定在招收、雇佣、提升、工作安置、培训等方面禁止性别歧视。另外, 女性受到就业歧视后如何获得救济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 如欧美国家在其法律中都有明确规定, 就业中的歧视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企业在考察应聘者时只能衡量其能力是否能够胜任工作, 而与所要应聘的工作毫无关系的问题都不能提及, 包括外貌、年龄、性别等。因此借鉴国外的经验,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这是给女性提供平等就业机会, 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

5. 推动男女两性共同参与先进性别文化建设, 为实现女性平等就业建立和谐的两性文化基础。

在建构先进性别文化的过程中, 男女都是性别文化的主体, 必须要培养女性的主体意识, 妇女只有积极、主动的参与社会经济、政治生活, 才能真正成为建设先进性别文化的主体。同时, 我们也要致力于帮助男性克服传统的大男子主义倾向, 使男性懂得女性的社会价值, 尊重女性, 给予女性同等的权利和社会资源。推动男女两性共同参与先进性别文化建设, 为实现女性平等就业建立和谐的两性文化基础。因此, 建设先进性别文化, 一方面, 应继续增强女性的主体意识, 充分发挥女性的积极性投入其中, 另一方面, 应努力提高男性的觉悟, 充分动员男性力量广泛参与, 让每一个公民都有敏感的性别意识和完整的先进性别文化观念, 从而让男女平等的性别文化在新的社会实践中生发出巨大的生命活力, 使女性真正得到社会的尊重、认同与支持。

摘要:性别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女性的就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转型期, 面对激烈的竞争, 女性的就业存在不平等现象。其中, 传统性别文化导致的性别歧视, 是女性就业难背后深藏的重要文化因素。解决女性就业难, 必须大力加强以性别平等为核心的先进性别文化建设, 从思想转变、政府主导、制度保障、法律构建、男女参与等方面为实现女性平等就业提供有力保证。

关键词:女性就业,性别文化,先进性别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振忠.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需政府干预[N].中国妇女报, 2009-09-15.

[2]刘连国.女大学生低就业率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出国与就业, 2011, (22) .

[3]石彤, 王献蜜.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性别差异[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9, (6) .

[4]李春玲, 李实.市场竞争还是性别歧视——收入性别差异扩大趋势及其原因解释[J].社会学研究, 2008, (2) .

从文化视角解析女性回避成功心理 篇6

关键词:文化视角,女性,回避成功心理

关于女性成就动机的研究始于对两性成就动机差异的比较, 众多研究表明男性与女性的成就动机强度存在显著差异, 女性比男性的成就动机低得多, 并且女性对于成功倾向于采取回避的态度。

1.成功恐惧的内部心理取向研究

内部心理取向上的成功恐惧与对成功结果的预测有关, 是对成功可能带来的压力或孤独、后悔、紧张等负性情绪的焦虑体现在五个方面: (1) 学业或事业压力, 担心成功后不能保持现在的好成绩或更上一层; (2) 人际关系, 担心过分追求事业成功可能导致择偶困难, 或因无法顾及家庭而使夫妻、亲子间产生矛盾, 或由于自身成功为自己树敌过多而遭疏离和排挤; (3) 生活情趣, 担心事业成功后, 可能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爱好, 使生活缺乏情趣, 满意度不高; (4) 对成功的否定, 认为自己的成功只是偶然, 不是自己的真实水平, 而且难以再次取得同样大的成功。从内部心理角度出发, 成功恐惧与竞争情境、成就动机、自我同一性、个人早期经历、人格等有关; (5) 对成功的回避, 一个人预期成功会带来负面结果, 于是压抑成就动机, 降低成就表现, 避免在事业上有成功的机会。Horner发现, 竞争情境下女性预期成功会带给她们负面的结果, 例如不受欢迎、受到排挤、失去约会及结婚对象、丧失女性气质等, 从而降低成就行为, 采取消极行为。关于自我同一性与成功恐惧的研究显示, 二者得分显著相关, 同一性完成或稳定的人比同一性延缓或扩散的人在成功恐惧上的得分低。成功恐惧可能与早期经历有关,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处在奖励成功、惩罚失败的环境中, 产生“成为失败者”的焦虑, 则会嫉妒和憎恨成功者, 长大成人后便倾向于将这些感觉投放到其他成人身上, 在无意识中认为成功会使他们处于同样的境地, 进而恐惧成功。

2.成功恐惧的社会文化取向研究

有学者提出, Horner对女性成功恐惧的研究采取的是不完全设计, 男被试得到的故事主角是男性, 女被试得到的故事主角是女性。不能确定消极回答源于被试自身性别 (即一种内部精神的解释, 尤其是女性的成功恐惧和矛盾) , 还是源于故事主角的性别。因此他们采用完全设计, 让120名10~16岁的男孩和女孩对男、女主角的故事进行续写。两种性别的被试都对女性线索给出了更多的消极结果, 证明了社会文化解释。社会文化取向认为, 成功恐惧是个体担心自己偏离社会规范的正常, 失去相应的性别形象, 从而被社会拒绝, 如男人在医务护理方面做得好, 可能失去男性豪迈、粗犷的形象, 不再“像男性”, 产生成功恐惧。因为社会已认可女性在医务护理中的角色, 这也是为什么在医科学生的调查中, 男性的成功恐惧反而高于女性的原因。从这个角度来说, 成功恐惧与性别的刻板印象和职业的刻板印象有关。性别刻板印象代表一种社会文化对两性角色模式的信念、规范。它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固定看法, 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 人们在决定行为时会不自觉地考虑社会对自己所属性别群体的规范。研究表明, 女性被试性别刻板印象得分与成功恐惧量表的总分呈显著正相关, 而男性被试性别刻板印象得分与成功恐惧量表的总分相关不显著。女性存在事业成功与幸福婚姻的冲突, 不仅要跟男性一样事业有成, 还要拥有一个和谐家庭。职业刻板印象是长久以来自然形成的社会角色分工, 人们在头脑中形成定式, 某些工作应该是男性做, 某些职业应该女性做。我国传统的职业观鼓励男性走出家庭, 从事社会性劳动, 而规定妇女为家庭服务。如果颠倒则可能受到社会的排斥和拒绝, 从而使当事人感到焦虑。女性在传统男性化的工作领域比在传统女性化工作领域体会到的成功恐惧更高, 而且随着工作领域的区别越明显, 其成功恐惧得分越高。同样, 男性在女性化领域的成就也可能导致其对社会评价的担忧, 出现成功恐惧。1971年与1965年相比, 女性成功恐惧的评判概率没有显著变化, 而男性由原来的8%上升到了77%。由于社会刻板印象是大众所持有的观念, 因此它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但随着社会变迁, 观点不断变化, 所以随着社会分工界限越来越模糊, 这样的情况也可能会逐渐消散。

竞争激烈的现代经济社会, 女性本应和男性一样在追求成功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但是传统文化对女性的角色期待和刻板印象的作用, 使得女性在面对成功这一问题时表现出与男性不尽相同的心理特点。男性在成功面前表现出坦然、积极的心态, 而女性更容易产生恐惧成功心理。卡伦·霍妮指出, 男人在成长过程中往往持有这样一种信念:如果他们希望实现某种愿望, 就必须在生活中取得成就。女人相信:通过爱, 而且只有通过爱, 她们才可能获得幸福、安全和名望。正是这种文化地位的差异, 对男性和女性的心理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男性倾向于认为取得成功是自己的责任不应该依附于他人, 女性倾向于认为, 只有找到能够依附的男性, 幸福才有可能, 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想取得成功被认为是不自量力并且不会有好结果的行为。

参考文献

[1]Rosemarie Anderson.Motive to Avoid Success:A Profile.Sex Roles, 1978, 4 (2) :239-248.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的文化批评研究 篇7

痛苦的奴役经历和世代传承的非洲族裔文化,以及长久以来遭遇到的种族与性别偏见塑造美国黑人女性独特的意识形态和鲜明的群体特征。这使得她们被主流文化排斥在族裔和性别的边缘,无法寻得身份认同。当代学者大多将“身份认同”界定为在具体的社会文化生活和劳动协作中个体或群体的身份认知和自我定义。从广义上讲,“身份认同”可以理解为某一意识主体在主流文化与边缘价值观念之间的有关自我属性的定位。身份认同是一个不断动态变化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会伴随不同思想意识与价值主张的碰撞与冲击,以及随之而来的主体所遭遇到的巨大精神迷茫和挣扎。美国黑人女性群体同时被白人霸权文化和男性中心主义排斥在种族和性别的边缘,她们既是族裔上的“他者”,又是性别上的“他者”。面对主流文化的影响与同化,黑人女性一方面难以避免地接受白人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时刻用本族裔的文化警醒自身的独特文化身份。事实上,正是根植于思想深处的民族文化给予美国黑人女性反抗男性中心主义与父权文化,追求自我身份价值的勇气和力量。

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种族经历使得身份认同这一主题长期以来占据美国黑人戏剧的创作。受奴役、受压迫的悲惨经历和根植于白人主流文化中的种族歧视观念将美国黑人群体排斥在“边缘”地带,使他们成为无身份的“他者”。美国黑人群体在白人文化的同化影响下,在传承本民族的文化思想和精神意志的同时,积极探寻群体的身份认同。黑人女性戏剧是美国黑人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凄惨困苦的奴役经历、来自种族歧视和性别偏见的双重压制和排斥,使得自我身份认同成为美国黑人女性戏剧创作的重要主题。黑人女性剧作家将切身的精神困惑、生存境遇和身份迷茫展现在创作中,讲述作为少数族裔女性群体所遭遇到的性别歧视和族裔压迫,表达出希望改变命运,确立身份的愿望和诉求。洛林·汉斯贝利的《阳光下的葡萄干》、吉布森的《重聚》及阿德里安娜·肯尼迪的《黑人的开心馆》都是美国黑人女性戏剧中的代表作。其作品真实地反映了黑人女性在寻求身份认同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迷茫和困惑、挣扎与反抗。美国黑人女性戏剧通过讲述身为少数族裔边缘群体所遭遇到的不平等待遇,将真实的黑人女性的情感诉求、精神疑惑、生存境况和思想迷茫展现在世人面前,对“他者”的身份认同途径和策略作了积极有益的探讨。

洛林·汉斯贝利的《阳光下的葡萄干》获得了纽约剧评界奖,是第一部得到美国主流文学界认可的黑人女性戏剧。剧作以主人公杨格一家在得到一笔数额巨大的赔偿金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为主线展开,反映了黑人群体在白人霸权文化中所遭遇的不平等待遇,以及他们为改变自身命运所做的反抗与斗争。丈夫的死使黑人妇女丽娜获得了一笔数额可观的赔偿金。这笔钱成为原本拮据的一家人改变困窘现状的最大希望。丽娜希望在白人居住区置购一处新居,女儿柏妮莎借助这笔钱终于能够支付医学院高昂的学费,儿子沃尔特也有了做生意的本钱,可是一切并不像他们理想的那样顺利。由于遭到生意合伙人的欺骗,沃尔特的生意投资连同妹妹柏妮莎的学费都石沉大海。沃尔特的生意梦化为泡影,妹妹柏妮莎渴望从医的愿望变为乌有。原本满怀憧憬的一家人只能把改善生存境况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购置位于白人居住区的环境优质安沃的新房上。但令人愤慨的是,社区的白人居民竟然集体抵制杨格一家,甚至表示愿意出高价买下他们的房子以阻止他们搬入。面对白人社区的打压和排斥,一家人没有妥协。凭借坚忍的意志和勇于反抗的决心,母亲丽娜带领家人抵抗住金钱的诱惑,无畏白人的威胁和恐吓,勇敢地搬入新居,开始全新的生活。

在白人中心主义的社会中,黑人作为少数族裔群体被排斥在社会机制的边缘,是没有身份、不被认可的“他者”。他们无法获得与白人平等的受教育和工作的机会,因此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迫切地希望改变自身的命运。“在《阳光下的葡萄干》中,作者汉斯·贝利洛林提供了两种寻求身份认同的道路,一是通过改善经济条件而提升社会地位,以获得自我肯定及社会认同;二是通过追溯黑人自己的历史,以求在历史中找到一种归属感,以获得一种确定的而非飘忽不定的身份”[2]。

摘要:美国黑人女性戏剧文学自产生之初就将身份认同作为创作的核心主题。黑人女性剧作家通过讲述自身群体在美国白人霸权文化和男性中心主义的压制下所遭遇的生存困境和精神疑惑,积极探讨摆脱“他者”身份和边缘处境的途径和方法,以及确立族裔身份和性别身份的策略。文化批评视角下的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研究将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黑人女性身处异质文化中所经历的种族、性别双重压迫,以及力图改变命运,确立身份的愿望与渴求。

关键词:文化批评,美国黑人女性戏剧,身份认同

参考文献

[1]张学祥.美国黑人文学传统之鸟瞰[J].电影文学,2008(14).

[2]王军,孟庆娟.美国黑人女性戏剧作品中的身份批评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4(2).

上一篇:云存储安全下一篇:框架厂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