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化素质

2024-09-10

音乐文化素质(精选12篇)

音乐文化素质 篇1

摘要:音乐能增进人的文化知识, 使人聪明。音乐启迪人的想象与幻想思维、促进科学进步。

关键词:音乐,文化,素质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撑。音乐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就音乐文化与国民素质谈几点粗浅认识。

1 音乐增进人们的文化知识

中国社会受长期封建社会的影响是极为严重的, 并受过去的锁国政策所致。音乐与国民素质的理论探索比较缺乏。从整个社会来看, 这方面的知识知道的甚少。在社会上把音乐看做是一种玩乐工具的陈腐观念, 是不乏其人的, 包括一些领导者, 甚至一些教育工作者和一些从事音乐文化的人, 也存在着这种陈旧的观念。这种认知对音乐文化本质的认识是一种障碍。

音乐对人能起到内在影响, 它不能直接再现事物, 因此, 要求音乐的社会效能立竿见影的这种纯粹功力主义的态度是极其荒唐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音乐深受人们的热爱, 不在于它是否向听众再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发生的具体事物, 或者用音乐说出了贝多芬自己的民主、自由。平等而是贝多芬音乐能够把听众带入一个新的精神境界, 能使听众从富有哲理内涵的音乐中感受到自己能感受的一切。

音乐艺术, 能增进人们的文化, 人道德的素质。教会人们的欣赏纯洁的享受, 从而它就必然促进人们的自我完善, 发展高尚的道德品质。因为音乐语言毕竟不是其它语言, 它远超过其它语言所能表达的范畴, 音乐凭借着它自身固有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就可以把人们带到一种无意识的然而又是有魄力的心境中去。音乐有道德教化功能, “乐也者、施也”《乐象篇》, “先王之为乐也, 以法治也, 善则行象德矣”《乐施篇》。说明“乐”的作用是对人们施行教化的, “先王”制定“乐”, 就是用来作为治理人民的一种方法, 使用得当就能使人民的行为符合德行的要求。

我国古代哲学家荀子曾说过:“乐者, 治人之盛也。”它能使人“耳目聪明, 血气平和, 移风易俗, 天下皆宁。”可见古代就有人认识到音乐能使人增长知识的道理。你要想真正听到贝多芬所创作的钢琴奏鸣曲《热情》和《暴风雨》, 那你就需要读一下莎士比亚的《暴风雨》。你要想听懂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1972年创作的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 就必然知道我国蒙族少年龙梅和玉荣姐妹俩与暴风雪英勇搏斗、保护羊群的英雄事迹。你想理解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的名作交响诗《死亡岛》, 那最好看瑞士画家勃克林的名画《死亡岛》。因为拉赫玛尼诺夫与1905年在巴黎看到了勃克林的名画《死亡岛》之后, 才得到灵感创作出这部交响诗的。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著名组曲《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中的个别的互不相关的片段和画面创作的。在欣赏这部作品时, 一定得读一读这部闻名世界的民间故事。要想深刻地理解何占豪和陈刚创作的闻名世界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那就要熟悉中国古老动听的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要想深刻的理解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就需要熟悉中国古代的楚汉战争的始末。英国作曲家霍尔斯特创作的负有盛名的《行星组曲》是写天体的几个星体, 如第一乐章写的是火星, 第二乐章描绘的是金星, 第三乐章刻画的是水星, 第四乐章塑造的是木星, 第五乐章描绘的是土星, 第六乐章描绘的是天王星, 第七乐章塑造的是海王星。听这部作品除了应广义地去理解它, 那么多少也应该知道一些各行星的一些基本概念。否则你就无法理解作者为什么用火星来象征着战争, 用金星来代表和平者, 用水星来塑造飞行使者, 用木星来刻画老年使者, 用天王星描绘巫师, 用海王星来绘织一幅秘莫可测仙境般的太空景象。从以上例举的古今中外的一些音乐名著来看, 这已经包括了文学、历史、地理、天文等各方面的知识。这就必然能促使音乐工作者, 音乐爱好者的知识更加丰富, 使他们的知识不仅有深度而且有广度。知识渊博对于提高国民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音乐使人聪明

聪明是指人的大脑接受事物的能力、记忆力、解决问题和想象能力, 学习音乐可以使人更加聪明。

有音乐教学经验的教师, 都深刻的体会到音乐在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丰富学生精神生活, 提高学习效果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音乐课和文化课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在现代生理学的研究中认为, 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与运动有密切关系。大脑两半球对学习和语言的识别机能不是均等的。总是一侧占优势, 习惯用右手的人, 左侧大脑半球表现机能优势。这虽与一定的遗传有关, 但主要是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因此, 加强左手的活动, 必然有利于大脑左右两半球的潜力开发, 甚至波及到整个大脑。那么什么样的活动能使左右手指都能运动呢?至少通过乐器演奏乐曲可以达到这个目的。我国著名钢琴家鲍蕙荞说:“我敢肯定地说, 学习钢琴特别是从儿童时期起学习钢琴, 能帮助个人变得更聪明”。达尔文说:“如果一个人不听听音乐, 很可能影响他的智力发展。”

3 音乐启迪人们想象与幻想的思维

想象与幻想能力的培养往往来自于音乐。因为音乐特别强调创作, 不仅从作曲、演唱、演奏……都必须出新, 不出新就没有生命, 就无出路。音乐界常认为作曲是“一度创作”, 演唱或演奏是“二度创作”。李斯特说:“一般看来, 纯交响乐的作者往往把人引入到一个理想的境界, 并让人发挥自己的幻想。”欣赏音乐的听众各有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所以有人认为欣赏音乐也是“三度创作”。一句话, 听音乐需要联想和幻想才能把人们带入音乐作品所刻画的特定的情绪里。舒曼说:“音乐家的想象力越是丰富, 对事物的感受力越是灵敏。他的作品就越来越能鼓舞人、吸引人。”这是因为想象和幻想是音乐家的重要因素。当我们知道了音乐美感的内涵, 我们起码会懂得音乐可以增强人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想象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 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最好的伙伴。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一把开心的钥匙, 可以打开心灵的门锁, 使他的灵感得到创造性的发挥。人脑不仅能反思过去经历过、感知过的事物。可以说想象是在人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特别是创造的想象, 即在新技术发明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是很大的, 缺乏想象的科学家可以积累经验事实, 但走不出事实经验的圈子, 发现不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新规律。不可能成为科学中新东西的创造者, 所以说想象是创造的基础。

幻想是憧憬, 是一种特殊的创造现象。幻想是指向未来的个人所希望的形象的想象。同其它创造想象一样, 是独立地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是要达到一定目的的。幻想的东西不一定立即实现, 是指向未来。积极的幻想可鼓舞人们为工作目标去奋斗, 积极的幻想是工作的动力。因为它具有重大的意义。世界上每一项科学发明, 总是先有幻想而然后进行多次试验, 最后达到成功。爱因斯坦明确地告诉我们:“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我们可以认为, 是音乐为爱因斯坦的启蒙和发展智力, 进而为闯开科学大门铺展了道路。可见, 达尔文、爱因斯坦等很多科学巨匠无不受过音乐的启迪。

音乐文化素质 篇2

音乐知识是人们音乐欣赏必备的前提条件。如何了解和把握作品的内容,音乐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一个缺乏音乐知识的人,不仅无法欣赏到音乐的内在本质,而且会导致迷茫的欣赏情绪。因此,音乐欣赏要求人们:要在能够认识乐谱和准确地视唱乐谱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例如音程、调式、转调和旋律等;要能熟悉各种音乐语言,知道主题的发展,并在主题的发展过程中感觉到它们在旋律、和声和节奏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2、音乐欣赏需要文学知识

文学知识是人们欣赏音乐不可忽视的一大要素。应该知道: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文学知识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它有助于人们对各种音乐的认识和理解。严格地说,提高人们音乐欣赏素质,贵在提高人们的文学水平,而要提高文学水平,首先要加强文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坚持做到阅、听、写运用四个方面。还有善于鉴赏各种文学作品,诸如诗歌、小说、散文和剧本等,并将它们认真地加以领会。

3、音乐欣赏需要揣摩

音乐文化素质 篇3

音乐是幼儿园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它符合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曾指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可以鼓舞人的进取精神,应该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发展幼儿的音乐才能。”原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童年就如同不可缺少游戏和童话一样,也不可缺少音乐。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对幼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过去,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而是自己用“填鸭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幼儿只能简单地机械模仿,对音乐缺乏兴趣,因此,在教学时我们更应强调幼儿的兴趣性,让幼儿亲自体验音乐,主动参与音乐,从而获得一定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

一、进行节奏感的训练,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基础,节奏感的训练是培养和发展孩子音乐才能的重要内容,幼儿活泼好动、总是蹦蹦跳跳,节奏性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要促进幼儿节奏感的发展,必须为幼儿提供大量的节奏练习的机会。

节奏的练习比较乏味,如果让幼儿一遍遍跟着老师拍手练节奏,势必会引起幼儿的厌烦情绪,影响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可借助语言节奏来让幼儿感知各种节奏型,对于有歌词的音乐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试着按照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念歌词,如乐曲《小蜜蜂》(小蜜蜂,嗡嗡嗡,飞到西,飞到东……)幼儿可以边朗诵(演唱)边拍出节奏“︱×××︱×××︱”。对于没有歌词的音乐作品,我们也可以设计合理的语言节奏,如乐曲《一只鸟仔》就可以用︱××︱××︱×—︱(叽叽 叽叽 啾—)等语言节奏,对幼儿进行节奏感的训练,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除此,还可以采用奥尔夫教法,用拍手、拍腿、点头、踏脚、打响指等动作来进行节奏练习,让幼儿用手拍四分音符,用脚踏八分音符,休止符可以用打响指或嘴发出的声音来练习,如《劳动最光荣》这首曲子就可以运用上述方法,既提高幼儿的兴趣,又能使幼儿更快更好地掌握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节奏特点,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此外,我们还可为幼儿提供一些打击乐器,室内布置音乐角,让幼儿自己动手摆弄乐器,从而辨别各种乐器的音色和性能,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敲打节奏。

在我们周围环境中,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生活中都充满着各种音响,汽车喇叭声,火车、飞机的轰鸣声,虫鸟的叫声,雨的滴答声,都是自然的节奏,利用这些节奏自然的、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倾听,也是对幼儿节奏感的培养。

二、充分利用音乐欣赏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

音乐的感受力是指幼儿在听音乐时不仅感受音的高低长短,还体验到音乐反映的情绪和思想感情,并产生共鳴的一种能力。对音乐的感受力是幼儿学习音乐、提高音乐修养的基础和前提。音乐作品不是直观的,而是在想象中形成的一个仿佛可见的形象,音乐作品需要通过乐局、乐段、乐章来表现,所以教师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让幼儿在逐渐的探索中,更加完整、全面地感受音乐的魅力。如大班歌曲欣赏《孤独的牧羊人》,教师可根据歌名,让幼儿理解“孤独”的意思,自然地引出欣赏环节,根据幼儿理解的“孤独”——可怜、没有朋友、孤零零的,让幼儿仔细听听,牧羊人是不是像小朋友说的那样?使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自然地对问题进行思考,来证实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带着悬念,孩子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非常认真地感受歌曲的旋律、歌词、演唱速度、演唱形式等,发现并找出牧羊人为什么不孤独的“证据”,这样就更能引起幼儿欣赏的兴趣。最后,让幼儿通过玩追逐游戏,来学习衬词“噢都口来咿”和模仿学唱二部合唱,让他们体验到牧羊人快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从而让幼儿在欣赏音乐,感受和表现音乐的同时,也学会了认真思考,带着问题去探究的能力。

在其他活动中,我们也可以增加音乐欣赏的内容,我园曾在早操小舞蹈中加入了音乐欣赏环节,如《狮王进行曲》、《小羊和狼》等,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幼儿运用肢体动作和表情,将狮王雄壮威猛、小羊的温驯和老狼的凶恶形象地表现出来,加深了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提高了音乐表现力。

三、丰富教学方法和形式,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情感和审美表现力

音乐活动是通过直观形象的方法对幼儿施教的,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创造”,我们在开展音乐活动时,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灵活的教学形式,让幼儿更加直观地理解歌曲内容,培养对音乐的情感。如教唱《秋天多么美》这首歌,如果只是单纯地听磁带,然后一遍遍教唱,形式单一,幼儿很容易就厌倦了,从而注意力分散,影响教学效果,我们根据幼儿爱唱、爱跳,具有教强的自我表现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特点,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形式,将声、光、形、影等综合起来,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一幅秋天的美丽景色展现在幼儿面前:天高云淡、果实累累、田野里棉桃咧开了嘴、稻穗点头、高粱招手,丰收的景象历历尽收眼底,孩子们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仿佛身临其境,更深切地理解了歌曲的内涵,体会到了歌曲的情绪。当幼儿跟着课件演唱时,那美丽的画面拨动了他们的心弦,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将歌曲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孩子的心灵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只要我们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及时激发他们对音乐的情感,我们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时还可采用演唱、演奏、自赏等形式,让幼儿把获得的知识、技能尽情地发挥出来,同时老师和孩子一起表演,给幼儿一种别开生面的感觉。因此,这样的“音乐会”很受欢迎,经常是笑语掌声、乐声、歌声满堂,如果是家长开放日或公开课,我们还邀请家长和听课老师一起参加演唱和表演,“音乐会”的气氛就更加活跃了,把师幼融为一体,锻炼了幼儿的表演能力。另外,还可利用律动、模仿、即兴表演、游戏等形式进行音乐教学,既可以扩散幼儿的思维,又能发展智力,还可以巩固音乐知识,提高审美与欣赏能力,从而促进幼儿素质的发展。

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科学、有效的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幼儿对音乐作品、音乐活动的兴趣,逐步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幼儿的性情和品格也得到了陶冶,音乐教育不应只局限于音乐课中,应当渗透与日常生活之中,教师应树立整体意识,为幼儿创造多样化的环境,美化幼儿的生活,激发幼儿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并能建立起健康正确的审美观,使之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冰,温颍筠.民间艺术教育研究报告与优秀论文选集.中国戏剧出版社.

[2]吴邵萍.教学之功,贵在引导.幼儿教育,2008,(12).□

音乐文化素质 篇4

一、具有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理念

“五四”以来,我国音乐界系统地接受了西方音乐的理论体系,使整个音乐教育逐渐走向西方化。重洋轻中,只注意学习欧洲音乐,不重视本民族传统音乐,导致学生的视野日益狭窄。我国音乐教育一直缺少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理念,缺乏对音乐文化认知的训练,缺乏一种跨文化意识能力的培养,固步自封,严重影响了其自身发展。

新世纪越来越多的世界音乐展示着丰富多彩、令人耳目一新的魅力,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多元化的音乐世界,无论是印度的拉格,日本的能乐,苏格兰的风笛,拉美的混血音乐,还是美国的爵士,无不令人为之着迷、倾倒。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学术和理论的交流和不同文化的沟通变得非常快捷和频繁,这种世界各民族音乐的交流与融合也必将创造出更为丰富的音乐样式。美国威斯廉大学民族音乐学教授郑苏女士2001年来华讲学时曾一再提道:“世界音乐在21世纪将占据全球音乐文化的主流,从而取代20世纪西方艺术音乐。”

近年来,各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大都在音乐教育中融合了多元文化,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都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分别采取了相应的举措来贯彻执行这一现代的教育理念。我国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也将“理解,尊重多元文化,树立多元文化观”作为新课标中最为重要的基本理念加以强调。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必须接受这一理念。

二、具备进行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音乐理论知识

要更好地进行多元音乐文化教育,音乐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了解各种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音乐形式、音乐特点、音乐体裁、演奏音乐作品的乐器、演奏或演唱音乐作品的方式方法、音乐的调式调性、旋律特点、曲式结构等。当然,由于音乐文化的范围相对较大,包含的国家、民族很多,如印度音乐,无论是旋律、调式、节奏、曲式等都带有特殊的印记;印尼的甘美朗,也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印尼传统文化的象征;非洲的黑人音乐,节奏复杂,令人叹为观止。此外,夏威夷群岛独特的草裙舞、苏格兰风笛、西班牙歌舞,等等,都是音乐百花园中的奇葩。所以,音乐教师要尽可能地从多方面了解并掌握一个国家或是民族的音乐作品及其特点,能够非常直接地辨别出不同音乐文化的音乐要素。

此外,音乐教师还要把音乐文化放到它所在的社会文化之中,了解这种文化是如何形成、传承、发展与变迁的。这样才能够通过音乐的本质看到此音乐文化更深层次的含义与价值。进行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实际上就是对不同音乐文化进行了解、认同与传承。所以,音乐教师还要具有丰富的其他的与音乐相关的文化知识,比如,了解当地的社会历史、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教师多了解这些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在进行音乐文化教育时能够对所讲的音乐文化进行多元的、多角度的审视与理解,使学生具有更宽阔的视野。

三、具有进行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教学方法

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除了掌握丰富的音乐文化知识之外,还应该加强自己教学教法方面的学习,使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开展和传播能够找到有效的途径,最终达到较好的效果。多元音乐文化的种类与素材相当丰富,教师应从中选择适量的内容,设计有质量、有效能的音乐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在课后主动去延伸学习。如让学生了解一些音乐史,演唱一些不同文化背景的歌曲,听辨一些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中的音乐体裁,等等。例如:侗族大歌教学时,教师除了介绍音乐素材外,还可以说明大歌在侗族中的角色和功能。若班级中有侗族学生,教师就可以让这些学生介绍侗族语言、展示侗族服饰、示范并教唱大歌,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这些内容。这样,其他同学不仅对侗族大歌产生了兴趣,而且了解了侗族的传统文化。学生如果抱着一种肯定的态度来看待这些音乐,就会变得更具适应性。通过接触多元的音乐,学生学习音乐的能力会得到提高,理解能力、表演能力和欣赏能力也会得到增强,对音乐的了解也会更为全面。

另外,教师还要整合教学资源,大胆地吸收、兼容、消化外来先进的音乐教学模式,如美国在实施以创造为主题的普通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局限于美国本土的音乐和音乐教学模式,而是吸收了其他民族音乐的精华和有利于培养创造性的先进音乐教学模式,最终形成了美国式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和提高公民的音乐素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四、结语

英国杰出的音乐家罗杰·诺斯指出:“音乐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各国、各地区和各民族的音乐作品,无一不充实着学生的情感世界。多元音乐教育是一种跨越民族、跨越文化的教育,是影响和培养学生良好情趣和性格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和途径,所以,音乐教师应认识到进行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适应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要求。

摘要:本文对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教师素质,要求

参考文献

[1]徐欣.以地域音乐文化为特色的高师音乐教育探索——以乌江流域的涪陵师院音乐系为例[J].中国音乐, 2006, (03) .

[2]王文韬.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对策[J].中国音乐, 2006, (03) .

[3]朱艳彬.中外音乐素质教育的比较与借鉴[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7, (11) .

音乐文化素质 篇5

幼儿教育不但能培养幼儿的智力因素,更能针对幼儿的心理、意识和素质进行培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符合时代的发展,也迎合现代教育的进步。基于此,本文在此浅析幼教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幼儿音乐素质,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以此促进幼儿教育发展与建设。

一、重视音乐理论教育

在当前的幼教音乐教学中,多数教师对音乐教学的目标和内容都有主观上的认识,其认为音乐教学就是简单地组织幼儿进行歌唱、舞蹈以及简单的弹奏。这是一种错误的主观意识,体现出教师对音乐教学的认识不到位。教师要在幼教音乐教学中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就应该重视音乐理论教育,要让幼儿对基本的`音乐理论有所认识。进一步说,随着幼儿对音乐的认识加深,其才能从最初级的歌唱和舞蹈,上升为对音乐的探究、认知和鉴赏。在此过程中,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得到提升。

二、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在幼教音乐教学中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不但要逐步提高幼儿的音乐综合能力,更应该引导幼儿在音乐教学中更加主动与积极,并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增加幼教音乐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要让幼儿能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区域活动中组织幼儿进行音乐游戏,如在游戏过程中播放背景音乐,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快乐,同时对音乐产生好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音乐教学中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如组织幼儿进行合唱和集体舞蹈等。在此过程中,幼儿不但完成基本的音乐教学,同时也在集体活动中分享快乐、获得快乐。此外,教师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一步增加音乐教学的趣味性。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幼儿播放《黄河大合唱》,让幼儿在听歌的同时观看视频,感受歌曲的节奏感,并由此鉴赏音乐,提高幼儿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三、结语

音乐文化素质 篇6

关键词:音乐活动;幼儿;音乐素质;培养

音乐教学符合幼儿园学生生理与心理特点,因此在幼儿园课程中一般都开设有音乐课程。一些幼儿对音乐缺乏兴趣,或者由于缺乏自信,很少参与到音乐教学中,导致音乐教学课堂效果无法发挥。

一、借助音乐的节奏感,提高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节奏感训练是幼儿音乐课堂中重要的培养项目。可以根据幼儿活泼好动的性格,选择轻松愉快的音乐节奏,提供给幼儿更多的节奏练习机会。通常来说,节奏训练稍显枯燥,如果仅仅通过拍手练习节奏,幼儿会产生厌烦情绪,对整个教学过程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音乐进行节拍训练。比如,在《小板凳》这首歌曲下,让幼儿跟着音乐哼唱,同时引导学生打节拍。再如,《咚咚锵》曲子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幼儿用手打四分音符的节拍,用脚踏八分音符的节拍,还可以通过嘴发音表示休止符,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避免音乐节奏训练的枯燥性。

二、借助音乐欣赏,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力

音乐感受力是评价幼儿音乐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主要指的是对音乐所反映情绪以及思想的体验,同时音乐感受力还體现在对音乐的共鸣上。但是由于音乐感受力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需要通过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图像。在幼儿音乐感受力的培养方面,教师需要通过有效引导,让幼儿在自我摸索中体验音乐的魅力。

如,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进行音乐赏析,从音乐赏析中让幼儿体会音乐中包含的信息。《花好月圆》歌曲赏析过程中,教师可以就歌名、歌词给学生进行解释,增强学生对歌词的理解,伴着歌曲,让幼儿仔细地聆听,引导幼儿想象夜空中有一轮明亮的月亮形象,久而久之,幼儿的音乐感受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再如,在赏析《小兔乖乖》这首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用视频文件的形式,让幼儿直观地体会小兔子自由自在的状态,从而感染幼儿,使幼儿音乐感受力不断提升,增强幼儿园音乐教学的效果。

三、丰富幼儿教学内容与形式,提高幼儿的音乐表现力

幼儿园音乐教学应该是灵活的,教学的内容以及形式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学会创造,意在让幼儿能够直观地感受音乐所表达的内容,感受音乐的魅力。

如,在《茉莉花》这首歌的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一遍一遍地让幼儿跟唱,会让幼儿感到厌烦,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从网上下载这首歌的MV,让学生在视频观看过程中,体会这首歌的氛围与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以及更快地学会这首歌。另外,教师还可以编排这首歌的简单舞蹈动作,让幼儿跟着音乐节奏进行舞蹈,幼儿在音乐的氛围下翩翩起舞,更能体会到歌曲的内涵,既增强了幼儿的音乐感受力,还能提高幼儿音乐的表现力。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幼儿园音乐教学是一门重要的幼儿素质教育课程,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有效的引导、合理的设计与编排,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产品,增强幼儿的音乐感受力与表现力,提高幼儿园音乐教学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庄甜甜.4-5岁幼儿音乐记忆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25(8):124-125.

[2]陆金花.浅析如何培养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J].幼儿教育,2013,36(8):99-100.

[3]高原.幼儿音乐素质培养策略浅析[J].幼儿园,2013,26(7):52-53.

音乐文化素质 篇7

关键词:素质教育,传统音乐文化,实用性研究

近年来, 以素质教育理念来指导义务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实践, 已成为各方共识。但在职业教育这一特殊领域, 由于人才培养方向的确定性, 却导致职业院校在素质教育方面的滞后态势。尤其是在高等职业院校, 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知道,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工作在行业基层, 负责组织、实施生产或流通服务, 并承担具有较高水平技术性工作的技术人员或经营管理者”。因此, 高职毕业生在未来的工作中, 不仅要面对一线生产者和服务人员, 更要同具备较高文化素养的本单位上级管理人员, 以及相关合作单位的管理人员建立密切的工作联系, 这就对高职毕业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 相对中职教育, 高职教育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 更应把素质教育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众所周知, 素质教育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养为目标。具体到高职教育, 则应着眼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审美修养、身心健康、职业能力等各项素养, 来综合考量一所院校在素质教育方面的得失。高职素质教育的目的, 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各项素养, 更着眼于通过综合素养的提高, 能够使学生对自身的潜能有所认知、有所开掘, 帮助他们实现业务能力方面的相应提升, 为将来走上相关岗位, 快速适应业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素质教育实践中, “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 以其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和趣味性, 而具备较强的亲和力, 堪称提高学生各项素养的最佳选择。高职院校的公共音乐课程, 本应以其“寓教于乐”的特点, 成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然而, 当今的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课, 在设置上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比较突出的问题是, 对于传统民族音乐的教学重视不足, 推介不力, 导致要么是没有专门的传统音乐公选课供学生选择, 要么是学生对这样的公选课缺乏兴趣, 选课者寥寥无几。故而笔者以为, 分析传统音乐文化对于实施高职素质教育的实用性特点, 对于更好地在公共音乐课程中推广传统音乐文化,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的传统音乐, 是民族音乐的一个分支概念。它是指“具有一定流传时间的、不是当代创作的音乐”。“在我国, 常常把清代以前即已形成的音乐划归传统音乐的范畴。传统音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故本文拟结合浙派传统筝曲《高山流水》和传统民歌《茉莉花》的教学, 来分析传统音乐文化对高职素质教育的实用意义。

《高山流水》是我国经典的古筝曲目, 它本是作为文人音乐的古琴曲目, 后被移植于古筝演奏中。在这首筝曲的教学中, 首先应在适当讲解、点拨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去静心聆听, 在聆听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充分感受音乐之美, 以促成情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 适当讲解1~3乐段是怎样通过同度按弦等技法, 使乐音跨3个八度, 来描绘巍峨的高山和清冽的流水;并讲解后面的4~5乐段, 是怎样运用上下行刮奏、花指等技法来表现山涧之水的流动感和湍急感。使学生得以明白《高山流水》此曲表现了怎样的美, 又是怎样表现了这种美。只有在深入讲解的基础上, 才能引导学生去感受多彩的音乐形象, 获得美的感化和熏陶, 进而从中汲取营养, 确立以“和”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念。这就使得学生拥有了一双发现美的慧眼, 一颗感受美、欣赏美的心灵。不仅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 更能促使其在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中, 主动地发现美, 自觉地创造美, 在达成心灵愉悦的同时, 也令其工作与生活充满创新的灵感。

音乐是人类最美的语言。《高山流水》优美舒缓的旋律, 对于学生的心灵无疑是一种柔和的浸润。这也有助于使学生养成聆听传统音乐的习惯来调适心理, 以便在未来繁忙的工作之余纾困减压, 从而营造良好的心理状态, 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在欣赏美的基础上, 最终引导学生关注《高山流水》背后的文化意蕴:俞伯牙之所以同钟子期结为莫逆之交, 缘于钟子期对其琴技也就是业务能力的欣赏;而这段传颂千载的知音美谈, 恰恰从侧面展现了俞伯牙对自身业务能力的珍视以及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 无疑也是大有裨益的, 从中也可窥见传统音乐文化在德育方面的独特效果。

无独有偶, 经典民歌曲目《茉莉花》的教学, 也能淋漓尽致地展现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 从而使学生得到审美素质和文化素养方面的多重提升。该曲目的教学与欣赏, 完全可以用《茉莉花》歌曲小史的面貌来呈现。《茉莉花》歌曲的原型, 是成书于清乾隆年间的剧本选集《缀白裘》中杂剧《花鼓》的插曲——《花鼓曲》:“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的花开赛不过了他。本待要採一朵带, 又恐怕看花的骂。本待要採一朵带, 又恐怕看花的骂”。杂剧《花鼓》情节诙谐, 恰可由此切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对凤阳夫妻靠打花鼓卖艺, 被浪荡公子邀至家中演唱《花鼓曲》。其间, 公子不时寻机调戏花鼓女, 以致其夫不得不挺身庇护躲躲闪闪的妻子。唱词中的“茉莉花”, 即比喻杂剧中的“花鼓女”;想采花的人, 即“浪荡公子”;“看花的”人即花鼓女之夫。

这首小调随戏曲散播于江南民间, 称为《鲜花调》, 直至被新四军作曲家何仿改编为新民歌。然而, 这首《茉莉花》在华夏大地的流传之广却令人称奇:北起黑龙江、南至广西, 十余个省区竟流传着数百个唱词、旋律各异的《茉莉花》版本。在教学中, 完全可以播放不同版本的《茉莉花》, 来使学生体验各地的文化差异。比如, 江苏扬州版《茉莉花》一字多腔, 多装饰音, 因而显得委婉动听, 细腻悠长;湖北版《茉莉花》旋律起伏跌宕, 风格上显得率真活泼;而河北版《茉莉花》则字多腔少, 音程上多大跳, 因而较之南方版本显得高亢激越一些;且河北版《茉莉花》使用七声调式, 也比南方版的五声调式更富于变化性, 但在柔和性上却有所不及。通过对不同版本《茉莉花》的赏析, 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 也可引导其关注音乐背后的文化现象:不同版本、不同风格的《茉莉花》, 正是因不同地区人们群体个性的差异造成的, 即不同的民俗风情造就了不同的《茉莉花》歌曲。对歌曲的欣赏, 同时也是对不同区域文化的感性体认。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高职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 难免要和不同地区的从业者建立工作联系, 那么这种“练达人情”的音乐文化修养, 则有可能在不经意间展现其独特的价值。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课程完全可以立足于对音乐文化的解读, 来设计传统音乐教学, 从而使学生在接受审美熏陶的同时, 获得思想道德、文化素养、身心健康、职业能力等各项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俞人豪.音乐学基础知识问答[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

[2]汪协如.缀白裘[M].中华书局, 1930.

[3]俞人豪.音乐学基础知识问答.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39.

音乐文化素质 篇8

1 目标明确, 灵活教学

(1) 因材施教。师范院校音乐教学必须目标明确, 重在提高他们的艺术专业技能素质。由于学生受音乐教育程度不同以及个体音乐素养的差异, 师范学校的音乐教学必须在兼顾"普遍性"的基础上, 做到"因人施教, 有的放矢"。在采用大班教学的基础上和过程中, 初步了解学生综合素质及个体差异, 尤其是关注到学生所擅长的方面, 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发挥其特长。然后将大班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 根据学生条件及能力选择主修及副修专业, 使学生找到最好的状态, 发挥主观能动性, 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突出"师范性"。在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学中, 要建立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师范院校的自身性质决定了所培养的学生将是从事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师, 因此重在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将专业深化, 不是培养音乐家;要明确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 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 更要以教师的良好教学观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去影响学生;不能局限于学生音乐技能的培养, 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为做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打好基础。

2 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师范院校培养的是未来的中小学教师, 要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需要, 就要使学生不仅打好音乐基础知识以及音乐理论的功底, 还要做到"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就要有一桶水", 要拥有广博音乐知识, 不断增厚积淀。这就要求师范音乐教育要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首先, 要加强音乐理论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师范院校音乐理论教学中, 要注意把音乐理论教学与当今国内外音乐研究现状紧密联系, 融入音乐的流行元素, 让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中打开视野。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带着问题进行研究并求得老师的指导。教学中还要注重引进现代教育理论, 与时俱进, 通古博今。学生在欣赏或演奏及演唱作品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受, 并在此过程中介绍相关理论知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析和讨论, 并进行归纳, 在得出结论后进行同化与迁移, 使获得的知识得以加深加宽。其次, 要加强音乐的综合性教学。音乐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综合性, 与历史等学科联系紧密, 具有丰富综合内容。

3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是提高和培养师范学生的素质的重要途径, 师范院校要以真善美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其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 成为未来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师范院校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众所周知, 音乐教育的审美, 不是"灌输"所能够达到的, 而是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出来的一种愉悦感。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以多种灵活的方式方法进行艺术环境的创设, 烘托气氛, 进行情感的渲染, 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作品, 品味作品内涵, 从中使音乐感知能力提高。其次, 音乐素质中最基本的素质是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要逐步从感官欣赏达到情感欣赏, 乃至理智、信念的欣赏, 并在此过程中陶冶情操, 提升审美能力。教学中, 进行音乐欣赏时, 教师要适时引领学生就作品进行讨论, 使学生的感受力、鉴赏力得到提高。

4 培养学生的音乐教学能力

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是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师范院校进行的不是英才教育, 不是要培养音乐家, 要将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师范音乐教学的基础, 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是师范音乐教学的核心, 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较强的音乐教学能力, 使其符合中小学音乐教师标准。

培养音乐教学能力, 首先要打好音乐基础课基础。教学中要抓好音乐基本要素的教学, 打好乐理和视唱练耳以及和声等基础。打好基础更要重视教学方法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要依赖好音乐教法这一专门课程, 在学习教学法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的实际训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 要将音乐教学方法的培养贯穿始终, 既要让学生"学会", 又要让学生"会学", 更要使学生"会教"。我们教师要善于科学、灵活地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从而用实际教学中的实例进行示范, 引导启发学生, 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从中学习音乐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玲莉.湖南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11.

音乐文化素质 篇9

关键词:少儿,早期,音乐教育

“学习乐器, 可以开发智力, 陶冶性情”, “学习乐器从小抓起”, 这些理论早已引起社会广泛重视。有的孩子看到乐谱就会产生音高、节奏, 并且感受到优美的旋律;而有的孩子则缺乏这种感受力。有的孩子练琴和演奏乐曲都有一定控制能力。而有的孩子则缺乏这种控制。因此, 学习乐器的训练除本专业技能训练外, 加强少儿音乐素质训练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 素质即感觉器官, 神经系统, 特别是大脑结构与机能的特点;从音乐角度出发, 素质即对节奏、音高等的感知力, 对作品的理解力, 音乐欣赏中的鉴赏力, 记忆力, 演奏上的表现力、创造力以及思维能力等等。

如何进行素质训练?首先要抓住少儿的心理特征, 训练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 这样可以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具体训练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经常欣赏音乐

著名音乐家柴可夫斯基说:“音乐是最动听的语言”。经常给少儿聆听好的音乐作品, 感染他们, 使他们能够听懂人类最美的语言。在音乐欣赏中使他们掌握不同类型音乐作品的特点, 学习辨别各种音乐作品的能力。这样可以丰富少儿音乐知识, 拓宽音乐视野。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 音乐想象力就是把听到的音乐创造出一个新形象的能力。儿童时期对能看到的具体形象容易接受。开始可童话音乐《彼得与狼》这样富有联想的音乐, 孩子们容易产生较一致的联想。比如听到《彼得与狼》中长笛清脆婉转的旋律使人想到鸟的鸣叫形象等。生动形象的音乐加上恰到好处的讲解会极大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二、加强视唱训练

儿童都具备一定的模仿能力, 但对于没有进行过训练的孩子而言, 他们的音准、节奏、音高关系等的感受力较差, 虽然在教师的辅导下也能演奏一些乐曲, 但离开了教师和家长他们就无从下手。在视唱训练中, 不仅使孩子熟练快速认识五线谱中的每一个音, 重要的是在训练中通过视唱练习使他们真正掌握音高的概念。在训练中使学生用正确划拍方法掌握每一时值之间的比例关系, 孩子们会很容易逐步掌握每一时值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复杂多变的节奏。这种方法对学习多声部乐器的学生更为重要。

三、加强听觉训练

音乐听觉能力的训练是少儿音乐能力发展的基础, 若从小能抓住这一关键, 便能为今后的学习、发展乃至深造莫定良好的基础。如果能加强听觉训练, 谱面上容易出错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孩子们就会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所在。训练开始, 可以用模仿音高的办法, 用乐器演奏给孩子们听, 让他们随着乐器发出的音高用耳朵辨别并且模唱。在孩子们听唱单音有一定基础后, 就可进行和声音程的听觉训练, 由小音程到大音程, 由协和音程到不协和音程, 使他们感受不同音程的音响效果及在色彩上的区别。然后及时进行听唱变化音训练和听唱和弦训练。这样, 一定会大大提高学生音乐听觉的灵敏感知。

四、加强音乐记忆力

知识的积累靠的是记忆, 若没有记忆, 那么必然无知识可言。如有的学生视奏谱子慢, 或者刚掌握了的节奏又常常出错, 这就是缺乏短时的记忆力。如何培养少儿的音乐记忆力?在训练中要经常交给音乐记忆的任务, 无论是视唱, 还是演奏都应当选择有鲜明特点的乐曲, 帮助少儿发现、总结音乐知识技能中的规律, 从中找到有效的记忆方法。孩子们的特点是记得快忘得快, 因此要想法调动少儿大脑形成兴奋状态, 课程要安排的生动、活泼、有趣味性、甚至给孩子们逗逗乐。另外, 根据儿童容易遗忘的特点, 教师每讲一新的内容, 都应反复练习并反复复习所学的内容。新、旧内容结合, 不断复习、巩固才能加强记忆。

五、提高音乐表现力

音乐只所以能打动人, 是因为音乐本身有着丰富的表现力, 如果演奏者缺乏表达能力, 再好的音乐也会变得一平谈无味, 没有生命力。要提高音乐表现力, 首先要提高对作品的理解力、表达能力。我们所说的表现力强就是要准确而深刻。除了多听外, 教师一定要亲自以自己有表现力的演奏为少儿、幼儿做出效仿的榜样, 这将会对孩子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实践的另一含义是说要有意安排孩子们多在集体场合表演。如多开小型音乐会, 多组织孩子们之间的观摩等也是提高音乐表现的手段之一。很多孩子由于心理素质差, 情绪波动大, 在有人的场合下演奏就。胆怯、怕羞, 直接影响了音乐表现。多次在集体场合锻炼就会有效地克服心理上的障碍, 加上纯熟的技巧和对作品的理解, 一定会使肚子里的蝴蝶自如地飞出来。

六、培养音乐创造力

这里所指音乐创造力是指少儿在器乐演奏中能独立, 创新地表现音乐的能力。在教学中, 有意安排并鼓励他们在音乐实践中创造性地表演音乐作品的内容, 用学过的技能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孩子有了一定的演奏基础后就不要过分强调模仿, 如果每一首乐曲都去模仿, 必然抹杀了孩子的创造力。要锻炼孩子自己处理乐曲的能力, 比如让学生有了自己的感受后再去听好的录音或者听老师的示范演奏, 让他们自己找出不足之处, 对乐曲的处理由浅入深, 这样随着知识的积累, 随着音乐素养的提高, 他们的音乐创造力也会随之提高。

总之, 要提高少儿的演奏水平, 不可忽视音乐素质的训练。音乐素质和专业知识技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加强音乐素质的训练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重视音乐素质的训练才能使孩子们成为全面发展和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 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 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2]卢梭.爱弥儿——论教育[M].李平沤, 译.商务印书馆, 1996.[2]卢梭.爱弥儿——论教育[M].李平沤, 译.商务印书馆, 1996.

[3]福禄倍尔.人的教育[M].孙祖复, 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3]福禄倍尔.人的教育[M].孙祖复, 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4]劳拉·E.贝克.儿童发展[M].吴颖, 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4]劳拉·E.贝克.儿童发展[M].吴颖, 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6]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6]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音乐与素质教育 篇10

当前的音乐教育提高“素质”, 是指协调发展的全面素质, 它不仅包括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等方面的素质, 还包括高尚的情操趣味、良好的行为习惯、优良的民族精神和气质等。随着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独立地位的确定, 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更加明确了, 其作用更加突出了。

认识功能:音乐最大的贡献在于对心灵深处的美感的促进。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心境和气氛的感觉能力及想象力促进作用。

音乐教育活动中, 不论是演唱、演奏, 还是音乐欣赏都要引起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的心理反应。音乐结构的对成称性, 旋律的流畅性, 节奏的规律性, 内容的情感性和随意性, 可有效启发和锻炼人的感知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 且音乐有无穷的想象空间, 可引起大学生想象与联想, 激发他们广泛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在《论科学》中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音乐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提高艺术品位。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 实际上这是要在心里方面接受极大训练。没有一个好的心理能力, 企图有一个好的音乐表现能力是不可能的。音乐是情绪的语言, 当然就离不了对情绪的主体一心理做深入的体会、理解、和控制。

音乐教育是以发展音乐的听觉感知能力作为发展一切音乐能力的基础的, 因为音乐艺术是听觉的艺术, 没有良好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 是不能够进一步欣赏和学习音乐的。在音乐审美教育中, 通过音乐欣赏、音乐技能的训练, 视唱练耳课及其他音乐活动的开展, 可促使学生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得到极大的开发和发展, 能充分感知和感受音乐语言, 感知和感受音乐的美。这种感受能力包括对音乐外在的声、形、色的感觉和感知, 也包括对音乐内在的情感和音乐美的内涵的感知。

审美功能:音乐教育能够陶冶感情、净化心灵。音乐教育, 以音响为表现手段, 构建成富有动力性结构的审美形式, 通过“诉诸心灵的精神、洋溢的情感以及声音所显示出这种内容精华的表现”, 作用于人的情感, 引起共鸣、激动、联想、想象, 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接受某种道德情感、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熏陶渗透, 乃至灵魂的陶醉, 从而使人们达到完美崇高的思想境界。音乐教育是打动情感的教育, 它深切真挚, 陶情冶性, 移风易俗, 被视为改造社会的一种重要力量。好的音乐作品不仅有美好的音乐形象, 而且充满生机, 可以振奋精神, 起到鼓舞人的作用。反之精神就会萎缩或发育不全。所以, 学校音乐教育要发挥审美教育作用, 在人们心灵上播下纯洁美好的种子。

好的音乐可以使人心旷神怡。科学实践证明, 音乐有益于身心健康。当悦耳的音乐通过人的听觉传人大脑皮层以后, 优美的旋律能刺激并兴奋神经系统, 焕发人的精神, 而随着感情的变化, 能使人产生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品质, 产生坚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 促使人身心和谐、情绪振奋、心情愉悦, 同时起到加强血液循环, 增加内分泌, 促进消化, 解除疲劳的作用。马克思曾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 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道德教化功能:人的情感是丰富的。音乐具有巨大的情感魅力, 在教育中能够发挥出独特的作用。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动人的音乐语言, 使人在情感的体验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 使心灵得到净化, 从而受到教育。它不仅让人们记住一些优美动听的旋律, 而且也在欣赏美、感受美体验美、领悟美的过程中, 将人的智慧、理智感.道德情感与美感融合在一起创造出色彩斑斓的情感世界。有效地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音乐教育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与协作关系, 无论是合唱、合奏、独唱、协作配合是非常重要的,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协调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

总之,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音乐审美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健康地成长、个性自由和谐的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形成,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加强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 对于提高全民族的音乐文化素养和培养面向21世纪高素质创新人才, 具重要的意义。

摘要:本文阐述了音乐教育的功能, 揭示其在提高全民族素质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音乐,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

谈幼师学生音乐素质培养 篇11

关键词:幼师学生 音乐 素质培养 .

培养音乐素质是一种让人们学会感知音乐、聆听音乐、理解音乐的音乐实践活动。聆听音乐可以使我们感受到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知音乐所传递的情感信息,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培养音乐素质,让学生学会音乐鉴赏,使他们能够获得感官上的愉悦、情感的满足,还可以提高幼师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开阔音乐视野、陶冶音乐情操,培养音乐素质。

一、幼师学生音乐素质培养面临的问题

现在,我国很多学校的幼师教育专业,基本上没有开设专门针对幼师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的课程,缺少专业的幼师学生音乐素质培养体系,导致幼师学生音乐素质培养出现很多问题。

1.学生音乐素质整体不高

很多学生在进入幼师教育专业进行学习时,并不了解幼师教育工作。实际上,由于幼儿的整体发育水平不高,所以就需要利用多种教育方法帮助激发幼儿学习,而音乐教育就可以用娱乐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对幼儿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基本的认知能力培养。因此,幼师学生的音乐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成长。因此,培养幼师学生的音乐素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幼师学生音乐综合能力不足

幼师学生音乐综合能力不足是幼师学生在进行音乐素质培养时面临的又一个难题。幼师学生在接受幼师专业教育时,总会把重点放在幼师教育知识与能力和幼师教育综合素质方面,往往会忽略幼师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即使有一些学校会对幼师学生进行音乐素质教育,那也仅仅只是表层的音乐素质教育培养,缺少综合、系统的音乐素质培养体系,再加上幼师学生自身对音乐的敏感度或音乐悟性高低不同,所以导致幼师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整体水平不足。因此会导致幼师在日常教学中无法完成预期教学目标,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基本认知能力,直接影响到幼儿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3.培养方式相对落后,没有突出幼师特色

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幼师担负着儿童成长的第一阶段引路人的重任,所以幼师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水平对幼儿教育工作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幼师专业课程设置中,幼师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尤为重要。然而,目前我国学校在对幼师学生的音乐素质进行培养时,还使用传统的音乐素质培养方式。这种方式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而且没有体现幼师的特色,因此,培养幼师学生的方式落后是对幼师学生进行音乐素质培养时面临的难题。

二、对幼师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的建议

1.学生角度

要想提高幼师学生的音乐素质,首先要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通过幼师学生自身对音乐素质培养的重视,从而有意识地提高幼师学生的音乐素质。首先,要先了解学生自身的音乐悟性,了解幼师学生自身的音乐基本素养,了解幼师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从而使教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其次,对幼师学生进行音乐素质培养,了解学生的音乐基础素养后,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因材施教,可以对幼师学生进行声乐训练、钢琴训练、音乐艺术基础鉴赏训练等等,丰富幼师学生的音乐艺术文化底蕴,塑造幼师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开拓幼师学生的音乐视野、陶冶情操。

2.学校角度

因为学校是培养幼师学生基本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的重要促成者,所以学校对幼师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具有重大作用。首先,学校要先做到开设培养幼师学生音乐素质的课程,建立健全专业的幼师学生音乐素质培养体系,提高幼师学生的音乐素质。其次,要重视提升幼师学生对幼儿进行音乐教学的水平,增加幼师学生的音乐教学实践课程研究,还可以增加实践课程教学训练,增加教学实习时间,提高幼师学生对幼儿通过音乐进行教学的能力与水平。

总之,幼师学生是未来对幼儿进行教育的重要引导人。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音乐对幼儿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所以,幼师学生的音乐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成长,因此,注重幼师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下,要求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幼师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幼师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十分关键。再者,幼儿很容易被音乐所吸引,并对其产生兴趣,所以培养幼师学生的音乐素质有利于幼师学生对幼儿进行教学活动。因此,幼师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篇12

关键词:音乐,素质,兴趣

音乐教育在当下社会的教学中越来越体现出重要的课堂地位。传统的音乐教育只是唱歌显得有些死板单调。现在的音乐更加注重本体的素质教育。现代的音乐教学从单一的唱歌到现在的立体学习、动态演奏等多样式的发展, 使人们越来越喜欢音乐课程, 也越来越喜欢音乐多方面的美。下面就个人经验来谈谈如何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素质。

作为音乐老师的我, 从内心里当然乐意学生能够学习多一点的知识, 然而人的技术水平有差异, 尤其是基础方面比较差的一些学生, 他们的唱歌、舞蹈、演奏等都经常会出现问题, 因而被一些同学取笑或瞧不起, 从而使这些学生产生自卑感, 进而对音乐产生反感, 慢慢失去对学习音乐的兴趣。所以这个时候老师的作用要真正地发挥出来, 去帮助这些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那么老师如何来帮学生减轻压力, 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呢?以下谈谈本人在音乐教学中的看法。

一、老师要多鼓励学生, 夸奖学生

因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等不同, 所以, 他们对音乐的学习范围和兴趣也就不同。比如说, 有的学生喜欢唱歌, 有的喜欢演奏乐器。因此老师要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习性, 开导他们明白唱歌与演奏之间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如果遇到个别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失误或方法不正确时, 老师一定要及时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并鼓励他们向更好的方面发展。

二、老师要对学生循序渐进地教育

学生学习音乐并不像学习语文数学那么熟悉, 而且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也都是有限的, 所以老师不要对他们有过多的和过高的要求。老师需要把教学的难度降低一点, 让学生有机会打下夯实的基础, 才会慢慢对音乐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 老师可以让学生多练习一下欢快、节奏感强烈的曲子来强化学生的节奏感教学。

三、老师要多创造课堂活动和多媒体教学

在平时的课堂中, 老师不能死板地让学生单独去练习音调、音质或弹奏等科目, 这样就会让学生觉得单调。学生毕竟不像电视里的歌唱家或表演明星, 当他们一个人表演, 大家都在看的时候, 大多都会有一点害羞和紧张感, 如果这个时候再出现错误的话, 会令他们更加羞愧。老师要求分组唱歌或者大合唱, 多运用多媒体来练习, 从中发现他们的不足, 老师再加以教导, 就能更快地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 学生的学习氛围会更加活跃起来。

总而言之, 老师不能过分地苛刻学生, 要给他们精神上和体能上放松压力, 循循善诱这样的温柔教学能让学生激发音乐的潜在兴趣, 能让他们更好地学习音乐。

参考文献

[1]刘昀.浅议如何提高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效果.数字化用户, 2013 (11) .

上一篇:银行风险利率市场化论文下一篇:太极拳健康研究展望